第一篇: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贺红芳、蔡玲、邓伍玲、张丹、姜立坤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现代人应具有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独立意识、自信心、自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人格特征。然而已有调查表明,我国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不是很理想,独立性、自我控制能力、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移情能力等都比较差。当前幼儿园都普遍重视社会领域教育,教师在培养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也耗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收到的教育效果却是微乎其微。这一反差意味着我们十分有必要关注和反思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实践的现状。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试着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了解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开展的现状,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四个方面。
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的切入点主要是了解当前我国幼儿园社会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对幼儿园开展社会活动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进行全方位的量化分析,呈现实际的分析结果,为幼教工作者对我国当前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开展提供整体认识。
三、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文献法是一种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基于研究的需要,通过查阅期刊、著作、博硕论文等方式,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而了解国内外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实施的背景、现状和趋势。(2)内容分析法
本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幼儿园教材《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大、中、小班)教师用书作为分析对象,旨在通过阅读教材中有关社会领域的活动方案,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本研究从《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大、中、小班三本书中的每个主题抽取3个社会活动,每本书各抽取27个社会活动共计81个,对每个社会活动的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等进行分析,从而整理和归纳出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模式的现状。
四、研究内容
(1)社会领域课程目标的现状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导向,是课程开展的指导方针。通过阅读《多元整合幼儿园资源包》(大、中、小班)教室用书所呈现的社会目标,得知社会领域的课程总目标主要是“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其中大、中、小班的具体发展目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有所改变,但抽象层面上的理念是一致的。
本研究根据社会领域的总目标将社会活动的目标分为个性品质、人际交往、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情感态度四大类,并将各个社会活动具体的社会目标和这四大类目标一一对应,便可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表1.1:小班四大分类目标所占比重
分类目标 个性品质 人际交往 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情感态度
频数 2 7 11 7
百分比(%)7% 26% 41% 26%
表2.1:中班四大分类目标所占比重
分类目标 个性品质 人际交往 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情感态度
频数 9 9 4 5
表3.1:大班四大分类目标所占比重
分类目标 个性品质 人际交往 社会行为规范 社会情感态度
频数 6 6 8 7
百分比(%)22% 22% 30% 26% 百分比(%)33% 33% 15% 19%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小班社会行为规范的分类目标占的比重最大,占41%;中班个性品质和人际交往的分类目标占的比重最大,各占33%;大班四大分类目标占的比重差别不大。由此可见,社会领域课程目标更加注重对小班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幼儿期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在此时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将会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便是重中之重。进入中班之后,随着幼儿与同伴、老师之间的交往逐渐增长,同伴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中班社会领域课程目标应重视幼儿人际交往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化水平增强,大班幼儿四大类的社会目标重要程度相当,社会性的各个方面都应受到重视。(2)社会领域课程内容的现状
通过对《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大、中、小班)教师用书所涉及到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和仔细分类,得出如下结论:大、中、小社会领域的活动大多围绕“认识自己、认识家人、认识家乡、认识常见动物、了解祖国、基本礼仪、交通规则、了解季节、自然现象”这些主题进行学习。
大、中、小班社会领域的主题活动大体相同,都有一些共同的课题内容方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强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其内容的复杂性慢慢增加。例如,对于“认识自己”这个主题活动,活动内容的复杂性从“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变化—正确评价自己”逐步过渡。同时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会有不同的社会领域活动内容。例如,大班的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学习,相应的增加了“认识小学”这个社会活动。(3)社会领域教学方法的现状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以及仔细分析抽取《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大、中、小班)教师用书的活动方案,整理出社会领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实践练习法、参观法、游戏法、表演法、讲述法、观察法等,仔细阅读活动方案中的活动过程,呈现出如下结果:
表1.2:小班分类教学方法所占比重
教学方法分类 实践练习法 游戏法 表演法 讲述法 观察法
表2.2:中班分类教学方法所占比重 频数 6 4 7 9 1
百分比(%)22% 15% 26% 33% 4% 教学方法分类 实践练习法 参观法 游戏法 表演法 讲述法 观察法
频数 1 2 2 4 14 4
百分比(%)4% 7% 7% 15% 52% 15%
表2.2:大班分类教学方法所占比重
教学方法分类 实践练习法 参观法 游戏法 表演法 讲述法 观察法
频数 5 4 2 3 10 3
百分比(%)19% 15% 7% 11% 37% 11% 通过以上呈现的结果,从中得知小班、中班、大班社会活动采用教学方法呈现次数最多的是讲述法,占的比重最大,并与其它教学方法比重相差很大。其次采用较多的教学方法是实践练习法、游戏法和表演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参观法的比重逐渐增大。由于幼儿园教学资源、教师教养水平的局限,幼儿教师开展社会活动大多采用讲述法,讲述法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相对于更加直观形象、趣味性更强的表演法和更加直接的实践练习法而言,这对于幼儿的社会性水平发展帮助不大。因此,在以后的社会领域教学过程中,应更多采用表演法、参观法、实践练习法,让幼儿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社会性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水平的提高。
(4)社会领域教学模式的现状
幼儿社会领域活动教学模式有生活感知教学模式、情感陶冶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实际练习教学模式、艺术感染教学模式,每个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所不同,针对的社会性方面也各有侧重。本研究通过仔细阅读社会活动的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分析出每个社会活动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表1.3:小班分类教学模式所占比重
教学模式分类 生活感知教学模式 情感陶冶教学模式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实际练习教学模式 艺术感染教学模式
频数 3 4 5 10 5
表2.3:中班分类教学模式所占比重
教学模式分类 生活感知教学模式 情感陶冶教学模式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频数 12 8 2
百分比(%)45% 30%
7%
百分比(%)11% 15% 19% 36% 19% 实际练习教学模式 艺术感染教学模式 2
11% 7%
表3.3:大班分类教学模式所占比重
教学模式分类 生活感知教学模式 情感陶冶教学模式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实际练习教学模式 艺术感染教学模式
频数 6 4 7 9 1
百分比(%)22% 15% 26% 33% 4%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得知,小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是实际练习教学模式,占36%,中班采用最多的教学模式是生活感知教学模式和情感陶冶教学模式,而大班的社会领域教学采用的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在小班、中班的基础上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刚进园的小班幼儿,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主要通过练习习得而成,因而针对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模式为实践练习教学模式。进入中班后,随着幼儿与同伴的交往逐渐增加,幼儿对周围的人、事物更加好奇,探究欲更强,幼儿迫切需求同伴交往技能以及体验社会情感。因而在社会领域教学过程中,需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学习,采用生活感知领域教学模式教学。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创设情境,让幼儿在故事、表演、真实事件等中迁移社会情感,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情感体验。大班的幼儿相对于小班、中班的幼儿,社会化逐渐增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都有所发展,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创设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有更多的参与机会,成为活动的真正主导者,从而增强幼儿的社会认知。角色扮演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幼儿更大的创造性空间,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给大班的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和锻炼机会。
五、结论
通过分析和阅读《幼儿园教材《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大、中、小班)教师用书,从中能够得出如下结论:在社会目标方面,主要从个性品质、同伴交往、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增强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小班主要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规范,中班主要增强幼儿的同伴交往技能,大班主要是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态度;在社会教学内容方面,小班主要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而中班主要培养幼儿的社会技能,大班主要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在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最多的是讲述法和实践练习法,角色扮演法、参观法、观察法等使用较少;在社会教学模式方面,小班采用最多的是实际练习教学模式,中班采用最多的生活感知教学模式和情感陶冶教学模式,大班采用最多的是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幼儿的社会领域课程进行量化分析,增强幼儿教育工作者对社会领域课程现状的认识,对幼儿社会领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有一定的认识,取长补短,逐步增强幼儿的社会领域教学,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增强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行为。若要对幼儿的社会领域课程现状进行实质且深入的分析和探究,还需采用质性研究,从而对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教学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且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李俊杰.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第二篇: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石柱县龙潭乡都会小学校幼儿园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2011春学前教育大专 汪会容
调查时间:2011年5月10日
调查地点:石柱县龙潭乡都会小学校
调查对象:农村幼儿园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 本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实施等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课程;农村;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对龙潭乡都会小学校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龙潭乡都会小学校幼儿园。
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法。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龙潭乡都会小学校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为分科教学模式。选用的教材为重庆市学前班活动发展课程教材编写组编写、重庆市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根本没有开展。与此同时,我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反映。在访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程啊?”“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
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大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大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大大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不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从访谈中我发现,该校幼儿园尚未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四、讨论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二)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加强园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发,促进园本课程的建设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校幼儿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该校没有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而是请了一名代课教师上幼儿园。由于该校地处偏远山区,生源少,经费有限,幼儿教师待遇偏低(月工资1000元),专业的幼儿教师根本就请不进来,致使该校幼儿园质量不高。代课教师本身水平、能力有限,加之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就严重制约了该校幼教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该校幼儿园改革的力度。
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没有相对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那么就没有稳定的幼儿教育质量,也就根本谈不上办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事业。该校幼儿园没有一名正式的幼儿教师,如果请代课教师的话,根本就无法保证该校的幼儿教育质量。再加上幼儿园代课教师工资待遇偏低,这是该校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尽量向山区薄弱学校有所倾斜,补充专业的幼儿教师,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
第三篇: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人: 正定县曲阳桥学区西叩村小学樊丹丹
调查时间:2012年3月10—11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
调查对象: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
[摘要] 本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实施等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课程;农村;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对正定县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河北省正定县所有的农村幼儿园。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河北省正定县农村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有:分科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集单元与综合主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四种。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选用的教材大多为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学前三年教育课程(五大领域)。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开展的占50%,构想中的占40%,尝试中的只占10%。可见,我县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成多元化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观念已得到认同。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反映。在访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程啊?”“语
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即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习活动”的观念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反思与批判的影响,但由于经验与理论的不足,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在对这些幼儿园的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课程”时,很多幼儿园表示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如自制点心、大带小、种植小树等。也有的幼儿园认为他们很重视幼儿的操作,开设了实验室,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将区角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幼儿园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前者相比,能重视幼儿的经验,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不仅关注了“教什么”,也注重“怎么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这种理解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了活动的宗旨。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大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大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大大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非常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从抽查的27份调查表中我们发现,有18家幼儿园开展了兴趣小组活动,占67%,开展的科目有:书法、美术、珠心算、舞蹈、器乐、英语等。其开设的原因:1.将兴趣小组作为课程改革的旗帜。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展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幼儿成为教育的热点,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幼儿园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纷纷开设了兴趣小组。2.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经济上也宽裕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于是幼儿园的兴趣小组也就越办越兴旺。3.经济上的诱惑。兴趣班的收费一般每学期在100~280元不等,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不高,这对幼儿园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四、讨论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二)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加强园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发,促进园本课程的建设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83名,占20%;中专512名,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名,占4%,一级教师124名,占14%,二级教师43名,占5%,未定级的为77%。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任教年限来看,10年以上有168名,占19%,5~10年167名,占19%,5年以下513名,占59%。由此可见,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县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我县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过2万),又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我县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低,与我县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
第四篇:关于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姓名:叶丽琴
学号:103600141199
4专业:教育管理专科
教学班:龙南进修学校2010春季教育管理
二0一一年十一月
调查人:2010年春季教育管理 叶丽琴
调查时间:11年10月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 本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实施等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课程;农村;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们对宁波鄞州区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集体园14所,私营园165所(六星级1所,五星级4所,四星级3所,三星级15所——我们将幼儿园分成6级,六星级为最高)。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宁波勤州区农村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有:分科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集单元与综合主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四种。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选用的教材大多为浙江省省编教材(新旧均用)。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开展的占50%,构想中的占40%,尝试中的只占10%。可见,我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成多元化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观念已得到认同,特别是浙江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综合性主题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反映。在访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程啊?”“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
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即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习活动”的观念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反思与批判的影响,但由于经验与理论的不足,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这一认识在星级幼儿园中尤为突出。在对这些幼儿园的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课程”时,很多幼儿园表示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如自制点心、大带小、种植小树等&也有的幼儿园认为他们很重视幼儿的操作,开设了实验室,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将区角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幼儿园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前者相比,能重视幼儿的经验,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不仅关注了“教什么”,也注重“怎么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这种理解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了活动的宗旨。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大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大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大大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非常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从抽查的27份调查表中我们发现,有18家幼儿园开展了兴趣小组活动,占67%,开展的科目有:书法、美术、珠心算、舞蹈、器乐、英语等。其开设的原因:1.将兴趣小组作为课程改革的旗帜。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展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幼儿成为教育的热点,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幼儿园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纷纷开设了兴趣小组。2.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经济上也宽裕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于是幼儿园的兴趣小组也就越办越兴旺。3.经济上的诱惑。兴趣班的收费一般每学期在100~280元不等,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不高,这对幼儿园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四、讨论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
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二)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加强园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发,促进园本课程的建设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83名,占20%;中专512名,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名,占4%,一级教师124名,占14%,二级教师43名,占5%,未定级的为77%。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任教年限来看,10年以上有168名,占19%,5~10年167名,占19%,5年以下513名,占59%。由此可见,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过2万),又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低,与该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
第五篇: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人: 09春学前教育大专 周维琼
调查时间:10月1日
调查地点:蔡郎桥
调查对象: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 本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幼儿教师对课程本质、课程实施等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促进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课程;农村;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学前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为了抓住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加速课程改革步伐,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模式,我们对宁波鄞州区所有农村幼儿园的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浙江省宁波鄞州区所有的农村幼儿园,其中公立园1所,集体园14所,私营园165所(六星级1所,五星级4所,四星级3所,三星级15所——我们将幼儿园分成6级,六星级为最高)。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4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0%。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宁波勤州区农村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模式有:分科教学模式、综合主题教学模式、单元主题教学模式、集单元与综合主题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四种。综合主题模式占50%以上,选用的教材大多为浙江省省编教材(新旧均用)。园本课程的研究则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开展的占50%,构想中的占40%,尝试中的只占10%。可见,我区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已成多元化状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基本观念已得到认同,特别是浙江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的“综合性主题教学模式”已被广泛运用。
与此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课程设置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
(一)对课程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1.课程即学习科目或教材
这种对课程的理解源于传统应试教育,是“学校式教育”的真实反映。在访谈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答:“你们幼儿园开设了什么课程啊?”“语言、数学、常识、音乐、美术„„”可见,在教师眼中,课程是具体学习科目的总和。教材成了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只是教材与幼儿之间的媒介。这种理解虽然把握住了课程的主要问题,但却目光狭小,只重视“教什么”,没有关注“为什么教”以及“怎么教”;只关注孩子的认知学习,忽略了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幼儿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2.课程即学习活动
“课程即学习活动”的观念受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对“课程即教材”一说的反思与批判的影响,但由于经验与理论的不足,一些幼儿园片面地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这一认识在星级幼儿园中尤为突出。在对这些幼儿园的访谈中,当问及“什么是课程”时,很多幼儿园表示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如自制点心、大带小、种植小树等&也有的幼儿园认为他们很重视幼儿的操作,开设了实验室,让幼儿在操作中发展;还有的幼儿园将区角活动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幼儿园将“课程”理解为幼儿的学习活动,和前者相比,能重视幼儿的经验,注重幼儿的需要、兴趣,不仅关注了“教什么”,也注重“怎么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这种理解往往容易将注意力引向表层——活动的形式,视活动本身为目的,而忘却了活动的宗旨。过分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反映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学习的本质特征。
(二)将课程实施局限于上课
从下表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将课程实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他们往往将一日活动安排得满满的,总想一口气将孩子喂成一个大胖子。在这一日活动中,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就有7个,时间长达3个小时之多,上课时间占幼儿在园时间的40%。而即使在最注重学科教学的前苏联幼儿园,大班作业教学的时数也仅为每周(六天)15节,计7.5小时,约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7.8%。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规定大班每周12节,计6小时,也只占幼儿在园总时数的16.7%。由此可见,幼儿的学习时间大大超标,一天中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叫孩子如何消化得了?在此,教师虽然将课程理解为“活动”,但这种“活动”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
(三)非常重视兴趣小组活动
从抽查的27份调查表中我们发现,有18家幼儿园开展了兴趣小组活动,占67%,开展的科目有:书法、美术、珠心算、舞蹈、器乐、英语等。其开设的原因:1.将兴趣小组作为课程改革的旗帜。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幼儿园将兴趣小组与特色课程的开展联系起来,将之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化幼儿成为教育的热点,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幼儿园片面地认为兴趣小组是培养和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惟一途径,因此纷纷开设了兴趣小组。2.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由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经济上也宽裕了,他们为了弥补自己受教育的不足,因而想方设法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于是幼儿园的兴趣小组也就越办越兴旺。3.经济上的诱惑。兴趣班的收费一般每学期在100~280元不等,农村幼儿园教师收入不高,这对幼儿园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四、讨论
(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
(二)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加强园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发,促进园本课程的建设
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区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在抽查的880名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83名,占20%;中专512名,占58%。其中,高级教师32名,占4%,一级教师124名,占14%,二级教师43名,占5%,未定级的为77%。由此可见,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任教年限来看,10年以上有168名,占19%,5~10年167名,占19%,5年以下513名,占59%。由此可见,教龄长、有经验的教师紧缺,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不高(平均不超过2万),又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也削弱了改革的力度。
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其课程研究与实施的能力。
(四)加强政府部门对农村幼儿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该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年人均收入低,与该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努力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