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印发《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 2017年行动计划》(附全文)

时间:2019-05-14 04:2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印发《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 2017年行动计划》(附全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印发《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 2017年行动计划》(附全文)》。

第一篇:贵州印发《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 2017年行动计划》(附全文)

贵州印发《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 2017年行动计划》(附全文)2017-06-21 18:41近日,贵州印发《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2017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实施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以“典型引路、分业施策、全面铺开”为基本原则,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布局了100个以上典型示范项目,力争涌现出一批全国一流的典型示范项目,成为贵州大数据的全国新品牌。

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形成“四个一批”的行动成果,即培育一批典型示范项目、创新一批应用解决方案、打造一批产业服务平台、编制一批标准规范体系。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是:工业方面,着力提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贵州制造走向“贵州智造”。农业方面,以信息化创建农业农村发展新型资源要素,助推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风行天下,初步实现主要农业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可视化,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业方面,拓展大数据与服务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设完善智慧旅游云、电子商务云、贵州物流云、贵州金融云四个系统云平台,有效提升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行动计划由省大数据局牵头,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农委分别统筹推进服务业、工业、农业领域行动,省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市州共同配合实施。行动计划将通过以点带面,全面带动贵州省各行各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助推贵州省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以下为全文↓

附件

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 2017年行动计划 为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按照省政府工作要求,决定开展“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2017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大数据在三次产业的应用为核心,围绕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推动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强力引领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

二、行动目标

按照“典型引路、分业施策、全面铺开”的原则,在工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分别制定融合方案,开展专项行动,形成“四个一批”行动成果,以点带面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一)培育一批典型示范项目。

围绕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以及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建设100个以上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典型示范项目,促进生产技术更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供给革新。

(二)创新一批应用解决方案。

依托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针对企业转型发展需求,形成一批创新应用解决方案,培育一批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应用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撑应用。

(三)打造一批产业服务平台。

推动建设大数据产业创新创业中心或基地,大力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和覆盖范围,激发融合转型活力,增强平台支撑水平。

(四)编制一批标准规范体系。

探索编制大数据产业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及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技术标准,形成具有较强引领性的大数据融合应用评价工具。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

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重点打造50个典型示范项目,提升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加快推动全省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培育一批智能制造典型示范项目。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重点在航空航天、高端基础件等优势领域实施1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争取1-2个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贵州制造走向“贵州智造”。(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实施一批传统企业改造提升项目。在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围绕电子商务应用、关键业务信息系统集成应用、生产等环节柔性化改造、生产装备和工艺流程智能化升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等方面,实施一批大数据改造提升传统企业试点示范项目。(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建设一批重点支撑平台。成立贵州省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搭建集“产、学、研、用、金”于一体的智能制造高端交流合作平台。成立贵州省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总体方案设计、系统集成及智能制造产品研发等给予咨询服务。完善“工业云”平台功能与应用,年底前登云企业突破8万家,上架行业解决方案和云服务产品约20个,发布服务团队企业名单及产品约60户。(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二)实施大数据+农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

以大数据培育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动能,重点打造10个以上典型示范项目,加快创建农业农村发展新型资源要素,助推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风行天下。

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依托茶叶、火龙果、食用菌、猕猴桃、羊(猪)等重点产业基地,开展远程监视、远程诊断、自动控制、智能预警、质量追溯建设等物联网体系建设,培育打造100个规模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基地。(责任单位:省农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开展一批农业大数据应用。建设农业“一张图”基础软件系统,初步实现农业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和可视化。推广土地确权、动物及动物产品电子出证等一批应用系统。(责任单位:省农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建立农业市场大数据机制。加快建设形成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实时采集机制、农产品上行(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机制、农业信息下行(信息进村入户)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基于数字流指数的农村信息化评价体系等大数据机制。(责任单位:省农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三)实施大数据+服务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

建设完善智慧旅游云、电子商务云、贵州物流云、智慧金融云四个系统云平台,重点打造40个以上典型示范项目,不断拓展大数据、“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升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大数据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15个智慧旅游典型示范项目。重点建设智慧旅游云“一站式平台”,年底前接入平台的涉旅企业达到60%,初步实现旅游资讯一览无余、旅游交易一键敲定、游客分布一屏清晰、旅游管理一屏监控。同时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产业监管平台、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旅游诚信平台建设,提供全面、高效的旅游应用APP服务。(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加快大数据与商务深度融合。打造15个电子商务典型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电商大数据分析等业态,推动“农+旅+电”与贫困地区传统业态共同发展。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增长40%左右,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增长30%以上,入驻电子商务云企业达到2000家,全省56个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县实现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100%覆盖。(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加快大数据与物流深度融合。打造10个智慧物流典型示范项目。促进物流信息实现互通共享,提升仓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仓储周转效率,着力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接入贵州物流云平台的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分别达到10家和30家,全省物流信息化率提高到80%,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6%左右。(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加快大数据与金融深度融合。初步建成贵州金融云平台,实现贵州准金融类机构行政审批及风险管理系统、金融风险监测排查预警系统、金融服务平台、企业评级信息系统、登记结算系统、金融服务需求集展对接系统、省级上市后备资源库和贵州上市专家库信息系统等的云上运行,大幅提升行政审批及金融风险监管效能,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量。(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四、工作安排

(一)开展供需对接(6-7月)。

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100家以上大数据企业组建“省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服务队”,开展全省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供需对接活动,分领域、分行业、分企业持续收集融合需求,征集解决方面,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撑。(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省有关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二)上门会诊服务(7-8月)。“省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服务队”赴企业实地会诊、上门服务,分析企业发展痛点和难点,指导帮助企业制定大数据融合应用解决方案。各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企业予以“点对点”帮扶,鼓励企业主动与大数据深度融合。(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省有关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三)形成示范项目(7-10月)。

各行业主管部门定期总结行动计划阶段性成果,梳理示范项目培育情况和实地会诊服务情况,分批公布示范项目和解决方案。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评选典型示范项目和优秀解决方案,并予以奖励。同时,支持优秀的融合项目成果在贵州注册成立企业,鼓励优秀的应用解决方案在贵州就地转化。(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省有关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四)全省推广观摩(10-11月)。

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组织优强大数据企业,赴各市〔州〕、贵安新区开展推广辅导,推介大数据典型产品、服务和应用解决方案,带动更多企业主动运用大数据进行升级改造。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典型示范企业,赴各市〔州〕、贵安新区推广示范企业经验,宣讲融合转型成功案例。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组织召开全省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示范项目观摩会。(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省有关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五)总结行动成果(12月)

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总结行动计划阶段性成果,评估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典型示范项目、应用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完成情况。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于年底前组织召开行动计划成果汇报会,发布相关案例成果汇编。(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省有关部门,各市〔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行动计划执行指挥部,设在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统筹、组织、协调、调度行动计划开展。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指挥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指挥长。(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

(二)明确工作机制。

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负责履行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行动计划执行指挥部职责,每月汇总编发工作简报分报省领导并印发全省各级各部门,每季度召开专题协调会,研究行动计划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重点问题,并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开展督查督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负责分别统筹工业、服务业、农业领域大数据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开展(其中服务业领域,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金融办负责分别推进旅游、商务、物流、金融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工作),每月6日前向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行动计划上一个月整体推进情况、三次产业大数据应用进展整体情况、示范项目培育详细情况和示范项目建设进展详细情况,每季度最末一个月的20日前报送季度情况。(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

(三)专项资金支持。

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列支专项资金,对行动计划开展过程中会诊服务、培训宣讲、项目推广、平台建设、评选奖励等给予支持。各行业主管部门分别列支专项资金,支持本行业企业参加专项行动,并对本行业典型示范项目给予支持。(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

(四)大力宣传推广。

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省内主流新闻媒体,切实做好行动计划宣传策划报道,重点宣传工作成效、典型案例、先进事迹,并积极向全国主流媒体、互联网新媒体推送,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责任单位: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旅游发展委、省商务厅、省政府金融办)附件

1.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 2.大数据+农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 3.大数据+服务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 附件1 大数据+工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 为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加快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培育融合发展新生态,根据“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主基调、主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大数据在工业领域应用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需求牵引、问题导向、示范引领、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通过培育实施试点示范项目,着力提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贵州制造走向“贵州智造”。

二、任务目标

深入实施“千企改造”工程,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建设50个典型示范项目,其中实施10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争取1-2个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围绕“千企改造”,重点扶持15个左右智能化改造提升项目,力争实施35个大数据改造提升传统企业试点示范项目。落实好“云长”责任制,推动“工业云”平台功能完善与应用,登云企业突破8万家。

三、工作内容

(一)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项目。

1.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一是积极对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振华新云片式钽电容器智能制造生产线建设、开磷集团智能制造示范等项目,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力争获得1-2个国家级示范项目。二是在航空航天、高端基础件及医药等重点优势领域,组织实施10个左右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鼓励企业围绕以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为方向的单元及流程制造等领域开展试点,树立行业标杆,积极推动贵飞公司数字化精加工生产线、福爱电子贵安新区柴油发动机高性能后处理系统核心部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等重点项目实施。三是依托汇通华城、天义电梯等企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制造业服务化等领域开展示范。(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一是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为核心,联合省内外优势资源,成立贵州省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搭建集“产、学、研、用、金”于一体的智能制造高端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之间加强交流协作。二是邀请国内知名研究机构、优强企业,以及省内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智能制造方面的专家,组织成立贵州省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智能制造项目在总体方案设计和系统集成及智能制造产品研发等方面给予咨询和服务。(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二)实施传统企业改造提升工程。

1.建立一支两化融合服务队伍。一是建立专家服务队伍。邀请知名学者、领域专家组建专家咨询队伍,指导传统企业利用工业云进行改造提升,加快工业云发展和推广应用。二是组建企业服务队伍。利用省内外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企业优势资源,遴选60户企业组建服务队伍,帮助企业找“痛点”、开处方,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优秀产品及解决方案。(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2.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分区域、分行业进行挖掘分析,绘制并发布全省两化融合数据地图。支持获得国家试点企业进行实质性贯标,组织实施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力争新增5家企业进入第三方机构评定程序。(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3.开展再出发行动。一是推广应用2016专项行动成果。总结评估2016专项行动成果,向重点企业推荐《国内优强大数据企业应用解决方案汇编》,在166个解决方案中,遴选支持关键业务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龙头企业工业电子商务应用、生产等环节柔性化改造、生产装备和工艺流程智能化升级等方面的优秀产品,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健康医药、特色食品等重点行业实施23个大数据改造提升传统企业试点示范项目,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二是继续开展专项行动。面向企业服务队伍收集新增20个大数据典型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上架工业云。组织全省高端装备等产业“双百强”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培训,推介产品和解决方案,收集企业需求。组织服务队伍上门服务,针对企业需求帮助制定转型升级方案,重点在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方面,实施15个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企业试点示范项目,提高企业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制造水平。(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三)完善工业云产业服务平台。

继续发挥贵州工业云市场化、专业化推动机制在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围绕千企改造、两化融合、政府数据“聚通用”等主线,进一步完善政府服务功能,强化产业服务能力。

1.提升服务能力。邀请李伯虎等10位知名学者作为发展战略专家指导工业云建设,新增上架行业解决方案和云服务产品约20个,发布约60户服务团队企业名单及产品。一是强化政府服务能力。建立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中心,为政府提供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产业监测及调度分析、决策分析等服务,实现市(州)、县、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的数据采集及产业市场监测与预警,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二是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修改完善云制造、工业品共享中心等服务功能,强化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交易平台建设,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资源和服务的高效对接,优化制造资源的配置。三是加快航天云网CASICloud等物联网操作系统在贵州应用,通过贵州工业云,开展生产线与工业设备等端到端互联试点,探索虚拟工厂建设与应用,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验。(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2.搭建创新创业和众包平台。鼓励中小微企业应用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解决发展需求及发展难题。发布企业与大数据融合需求,征集解决方案,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收集发布企业研发、生产、设备等富有能力资源,提供供需对接平台,形成“内创+外创、线上+线下、生产+服务”的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的区域创新模式,促进企业协同发展。(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3.推动数据资源“聚通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已迁入云上贵州系统体系内的政府应用系统,按照政务数据资源开放指南,实现权限内数据资源目录100%上架,50%数据资源共享。依托“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完善政府服务功能,强化产业服务能力。(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省、市两级共同推动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由省经信委定期召集相关市州主管部门负责同志、重点企业召开专题会议,加强与省内优势地区的协商和协调,研究全省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发展的重要事项。

(二)强化资金保障

在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的改扩建和结构调整项目中,列出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专项,争取省大数据发展资金,统筹各有关部门资金对试点示范项目给予支持。引导制造企业、集成商、金融机构等开展融资对接,探索“制造+集成商+金融”的智能制造项目融资培育计划。引导军民融合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军民融合企业的智能制造、两化融合项目,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三)强化人才培养

鼓励贵州大学等高校、省内职业院校和试点示范企业联合培养,定向为企业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和工匠人才。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帮助企业落实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快企业专业人才引进步伐,为企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选择。附件2 大数据+农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 为加快建设贵州农业大数据,推进大数据与农业产业全面深度融合,培育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动能,促进脱贫攻坚,根据“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为主线,以物联网建设为重点、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等在特色优势产业上的应用,创建农业农村发展新型资源要素,以信息化培育发展新动能,助推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风行天下,为脱贫攻坚做出新贡献。

二、任务目标

加快农业大数据基础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数据化,拓宽数据采集渠道,推进大数据综合示范应用。到2017年末,初步实现主要农业数据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可视化,培育打造10个“大数据+”农业典型示范项目、100个规模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基地。

三、工作内容

(一)完善信息化标准规范

1.制定完善农业信息化管理制度,推进信息化的统筹建设,确保数据的有序共享与安全服务。主要包括:信息化项目统一立项审批与验收管理办法,政务信息资源汇交管理办法,政务信息公开共享管理办法,信息化绩效考核办法,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等。(责任单位:省农委)

2.研究形成农业市场信息实时采集与信息进村入户运营机制,保障信息进村入户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实时采集机制,农产品上行(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机制,农业信息下行(信息进村入户)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基于数字流指数的农村信息化评价体系等。(责任单位:省农委)

3.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保障农业数据与信息系统的上下联通和左右贯通。主要包括:农业政务信息资源分类编码、农业政务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农业一张图接口规范、农业云平台接口规范等。(责任单位:省农委)

(二)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

1.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全委信息资源目录梳理,全面摸清农委信息资源家底;开展全委数据资源汇交、整合集成、清洗与建库,接入物联网等实时监测、调查数据,适度整合外部基础地理与遥感影像数据,基本形成农业大数据中心。(责任单位:省农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2.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整合集成、编辑管理、共享服务与统计分析等。主要功能包括:信息资源编目、数据整合集成、目录导航、数据访问权限认证与共享访问,以及农业大数据统计汇总、时空变化分析与趋势预测等。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统计分析接口。(责任单位:省农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三)建设重点应用系统 1.“一张图”基础软件系统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建设农业“一张图”基础软件系统,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叠加浏览、信息查询、空间分析、专题图制作等功能。通过标准的地理信息服务接口,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地理底图和地理信息操作功能的支撑。按照统一的空间基准,实现主要涉农数据的地理编码与空间化处理。基于“一张图”系统,实现基础地理数据、遥感影像,以及地理编码后的主要涉农数据、物联网数据等的整合集成与可视化展示。(责任单位: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2.土地确权颁证信息管理系统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信息系统建设,充分整合分散异构的确权信息资源,提高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开发承包地确权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灵活实现与不动产登记、流转交易市场等不同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共享与业务协同,加强确权信息资源管理,开展数据和应用整合,进一步发挥确权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的效能,提升确权信息化建设对确权业务和农业权济管理的支撑作用。(责任单位:省农委、省国土资源厅)3.动物及动物产品电子出证系统

按照省、市、县、乡四级分级分权限管理的基本架构,开展动物及动物产品电子出证信息化管理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完成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指挥、医政药政管理、屠宰行业管理、GIS地图等应用系统开发。(责任单位:省农委)

(四)实施物联网示范提升工程

选择10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开展远程监视、远程诊断、自动控制、智能预警以及质量追溯建设等在内的物联网综合示范,打造全省农业物联网典型示范样板。选择部分茶叶、火龙果、食用菌、猕猴桃、羊(猪)等重点产业基地,优化完善现有的物联网监测体系,按照统一标准完成100个监测系统的数据集成与传输改造,实现实时数据的集成、可视化、关联信息查询和时空变化分析等。(责任单位:省农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调整充实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将大数据+农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作为我省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上下统筹、部门联动,有效整合信息化资源,有序推进农大数据+农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农业部专项资金和省大数据发展资金,统筹各有关部门资金对典型示范项目予以支持。按照投入多渠道、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思路,积极引导多种经济成分的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资金重点投向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化示范区(点)建设等。

(三)强化管理制度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把农业大数据建设纳入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分工。委目标办将相关任务纳入对各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开展动态监测,落实考核奖惩,增强各级各部门责任意识。附件3 大数据+服务业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

根据省政府工作要求和开展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工作安排,为推进大数据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加快转型升级,根据“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不断扩大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业重点行业中的运用,建设完善智慧旅游云、电子商务云、贵州物流云、智慧金融云四个系统云平台,开展一批示范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进行流程再造,不断拓展大数据与服务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提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服务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任务目标

2017年,遴选并培育40个以上典型示范项目,开展行业推广,其中智慧旅游项目15个,电子商务项目15个,智慧物流项目10个。到2017年末,实现接入“一站式平台”的涉旅企业达到60%;入驻电子商务云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达到2000家;接入贵州物流云平台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分别达到10家和30家;初步建成贵州金融云平台。

三、工作内容

(一)推进大数据与旅游深度融合。

2017年,建设15个智慧旅游典型示范项目,推动全省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打造旅游资讯一览无余、旅游交易一键敲定、游客分布一屏清晰、旅游管理一屏监控的“一站式平台”,基本实现数据存储共享、数据挖掘分析、行业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宣传推广营销、公共信息服务等主要功能,整合提升平台的政用、民用、商用功效,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基本实现全省涉旅信息数据上平台。

1.推进大数据智慧旅游云建设。依托“一站式平台”完善智慧旅游云建设和运营模式,不断优化建设运营主体。完成智慧旅游云基础平台搭建,基本实现旅游一站式服务体系架构,充分利用技术手段部署旅游信息采集网络,实施涵盖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产品推广、个性化服务预订、产品预售和结算、实时旅游信息查询、旅游车辆调度、讲解导览、容量监控等旅游资源整合全覆盖的“一站式平台”建设,实现全省旅游信息动态管理,基于云上贵州平台,向游客、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全面、高效的旅游应用APP服务。(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2.扩充“一站式平台”功能。基于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平台“政用”功能,完成全省旅游产业监管平台、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旅游诚信平台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北斗旅游示范项目成果,在全省试点推行旅游团队“电子行程单”,利用大数据手段对旅游团队、导游、旅游车辆的执业行为实施监管。(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3.推进涉旅企业与“一站式平台”数据对接。根据“一站式平台”建设要求,建立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和负责人,全力推动辖区内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涉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成熟一个接入一个,2017年底实现辖区内涉旅数据接入60%以上。(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4.加强数据资源共享合作。进一步巩固旅游数据资源基础建设,加强与交通、气象、文化、公安等部门的深度合作,联合推进旅游基础信息数据上架云上贵州数据交换平台,基于云上贵州数据交换平台,共同探索云与云之间的有效共享交换机制,深度挖掘数据内在能量,激活数据关联性潜在价值。(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二)推动大数据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

2017年,建设15个电子商务典型示范项目,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40%左右,全省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入驻电子商务云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达到2000家。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项目,推动电子商务+大数据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电商大数据分析等业态,推进“网货下乡”、“黔货出山”,打造中国电子商务贵州版。

1.促进县域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依托阿里巴巴、京东、苏宁、贵州电商云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的销售渠道和流量优势,结合我省产品实际,扩大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和提升服务标准,鼓励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以“一县一品”为突破口,助推“黔货”形成一定市场影响力。建立县级产品专区或地方馆,实现网上销售,积极助推黔货出山、农民增收。(责任单位:省商务厅)

2.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以56个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重点区域,确保全省56个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县实现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100%覆盖,示范县建制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50%覆盖,示范县快递物流配送覆盖到50%的建制村。抓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评选和绩效评价。切实做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评选。在2017年继续建设一批省级示范基地、企业、特色网店,以示范带动我省电子商务工作持续发展。(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3.推进跨境电商发展。依托省内跨境电商产业园,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链、生态链。开展省级跨境电商企业试点,引导市场主体开展跨境电商出口、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争取我省享受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城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适时开展网购保税进口。支持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商市场主体提供服务,推动电子口岸建设包含跨境电商板块在内的“单一窗口”,促进跨境电商数据汇集沉淀。依托电子口岸“单一窗口”统筹整合跨境电商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为跨境电商市场开拓、海外仓布局、网购保税备货、诚信体系建设等精准化决策提供依据和场景应用。(责任单位:省商务厅)4.推进电商扶贫工作。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大数据改善市场消费环境、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助推黔货出山、农民增收,建设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站和网点;鼓励涉农企业开展网上经营,孵化一批农村电子商务企业;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打造一批适合互联网销售的农产品品牌;健全农村物流快递配送网络,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充分运用大数据加快推进电商进贫困村,以56个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重点区域,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对象,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鼓励贫困地区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设立地方产品专区,积极推动“农+旅+电”与当地传统业态共同发展。(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农委)

(三)推进大数据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

2017年,建设10个智慧物流典型示范项目,利用大数据促进物流信息实现互通共享,进一步降低空驶率,提升仓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仓储周转效率,着力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全省物流信息化率提高到80%,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6%左右。

1.积极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整合仓储、运输线路和供需信息,实现交通货运信息、物流供需信息、网上物流在线跟踪等信息互通共享。建成“贵州物流云”平台并正式上线运行,接入贵州物流云平台的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分别达到10家和30家。(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2.推进智能化仓储建设。在贵州长和长远物流市场、贵州贵铁物流有限公司等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建立智能化的物流和仓储服务平台,推动物流追踪与物资管理、智能调度与高效储运等新技术应用。(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3.加快完善智能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构建智能物流调配配送网络,实现人员、货源、车源的智能化调度。在货车帮、贵阳传化智能公路港等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工作。(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四)推进大数据与金融深度融合。初步建成贵州金融云平台,实现贵州准金融类机构行政审批及风险管理系统、金融风险监测排查预警系统、金融服务平台、企业评级信息系统、登记结算系统、金融服务需求集展对接系统、省级上市后备资源库和贵州上市专家库信息系统等的云上运行,大力推动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大幅提升行政审批及金融风险监管效能,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量。

1.积极搭建贵州金融云平台。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优势,加快贵州金融云平台建设,构建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金融科技手段为支撑的风险监测系统,打造金融监管数据铁笼。(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2.设立地方金融登记结算中心。加强对交易场所、P2P等地方金融信息全面登记、资金存管、交易集中结算等统一管理监测,大幅提高交易与结算效率,解决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风险预警能力。(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3.推进数据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大力推进互联网数据、政府机构数据、金融机构数据的聚、通、用,构建全省中小微企业融资信息集展对接平台,提高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整体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4.开展金融大数据应用分析。加快形成地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日常经营、风险处置为一体,省、市、县协同作业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大幅度提升地方金融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在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各有关部门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及时反馈工作进展、面临困难和下一步工作等至领导小组,适时发现、协调、解决我省在推动大数据+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推进方向。

(二)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产业支持政策和省大数据发展资金,按照“渠道不乱、合力推动”的原则,统筹各有关部门资金对典型示范项目予以支持。采取基金、事中事后贴息、先建后补、绩效激励、保费补贴、贷款风险代偿补偿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加大投入。

(三)强化宣传引导

组织相关媒体,利用各种载体,宣传推广大数据+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经验和做法,选择已探索出具有示范作用的项目和企业作为典型案例予以总结和宣传。

——————————————————————————————————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 2017年5月24日印发

第二篇:《贵州省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公布

《贵州省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研究报告》公布

来源:贵州省发展研究中心门户网站 时间:2017-12-21 15:24:30 作者:中心产业部

根据贵州省政府工作部署,调研组先后赴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贵安新区等市(州)和省大数据管理局、省经信委、省农委、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旅游局、省金融办、省交通厅、省扶贫办等省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调研及个别对象访谈等形式,对贵州省大数据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和全面把握全省大数据融合发展情况,深刻剖析面临的痛点难点,提出推动贵州省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调研组经过调研、结构性和比较分析,得出贵州省大数据融合发展已全面推进。

一是大数据“触角”向三次产业、产业链各个环节不断延展,但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为33.8,处于融合起步建设期的企业占62.1%,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大数据与工业、服务业、农业融合水平分别为35.6、31.6、31.3。从大数据与三次产业融合情况看,大数据与工业融合发展势头较好,装备制造、新兴产业耦合度较高,贵阳、遵义融合水平居全省前列;大数据催生了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旅游、物流、电子商务、金融四大领域融合较好;大数据正向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渗透,农村电商发展亮点凸显。

二是大数据与政府治理融合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政用指数排全国第2位。其中,政务服务领域融合水平全国领先,政府管理领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政府决策领域打造了一批有前景和潜力的示范项目。

三是大数据融合应用在民生服务多个领域做了有益探索,但整体水平较低。民用指数排全国第27位。其中,交通出行、精准扶贫、社会综合服务等领域融合应用较好,健康医疗、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社会信用、新闻广播等领域融合应用有力推进。

调研组通过对相关数据分析,结合调研情况,认为“五个问题”制约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范围不广、程度不深。贵州省重点行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5、12.8个百分点,工业大数据与研发生产融合不够,农业大数据与质量追溯融合不够,服务业大数据与精准营销融合不够。

二是企业融合发展动力不足。受对大数据融合发展认识不够、大数据融合发展能力不足、大数据融合效果不明显等因素影响,很多企业推进融合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难题仍未完全破解。由于“信息壁垒”妨碍共享、体制问题拖延共享、技术问题阻滞共享,导致有些政府部门仍然不能将管理数据及时拿出来与其他部门共享。

四是大数据人才和专业团队供给短板凸显。111家“融合服务队”只有33家在贵州有分公司或服务支撑团队,318个解决方案只有79个解决方案能够在本地得到技术支撑。贵州省发布招聘信息职位数在“前程无忧”网站占0.262%,在周边省份中占比最低;在“智联招聘”网站占0.447%,在周边省份中仅高于广西、云南两省。

五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数据融合需求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互联网普及率、固定宽带下载速率低,带宽资费较高,“数字鸿沟”明显,导致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大数据融合应用能力不足。

调研组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痛点难点,提出推动贵州省大数据深度融合发展的六条对策建议:

一是深化与高水平专业团队的合作,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坚持“专业的事交给懂专业的人办”的理念,把委托既懂行业、又懂大数据的高水平专业团队建设运营作为贵州省大数据融合应用的主要方式。

二是典型引领,重点突破,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大数据融合标杆企业打造“1+10+100”工程、大数据融合产业链关键环节突破工程、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服务专项行动。

三是营造氛围,资金支持,增强企业大数据融合发展动力。加大全省范围的典型示范项目推广观摩、交流、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融合比不融合更有利可图”;对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编制、重点应用示范项目投入、购买平台服务等给予一定补贴。

四是摸清“家底”,完善机制,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水平上新台阶。开展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数据资产梳理、资产评估、登记确权、资产盘点、资产整合等工作,对全省政务信息系统进行“清”“查”;出台共享开放实施细则,明确共享开放边界;完善云上贵州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善数据采集、更新及保障机制,加强省大数据局对政府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

五是优化政策,创新模式,破解大数据融合发展人才瓶颈。尽快出台专门针对大数据人才的优惠政策,建好大数据融合发展综合性服务平台,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培养、高校毕业生毕业季实训、学历植入等方式,不断拓宽培养引进大数据人才的路径。

六是统筹部署、应用导向,增强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新提升行动和应用基础设施部署计划。

第三篇:2017-2022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深度调研报告

2017-2021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

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

第一节、自然生态优势

一、气候环境优良

二、地理结构稳定

三、能源资源充足

四、能源结构适宜

第二节、宏观政策保障

一、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

二、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

三、大数据人才培养政策

第三节、宏观经济支持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加

二、工业发展基础良好

三、固定资产投资提升

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第四节、信息化基础建设支撑

一、宽带贵州

二、物联网产值

三、云计算发展

第五节、电子信息产业推动

一、区域产业规模

二、区域产业特征

三、区域产业集群

四、区域产业问题

五、产业发展方向

第二章 2014-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大数据产业链结构

一、大数据源

二、大数据管理技术

三、大数据应用

四、大数据载体

第二节、大数据产业业态分析

一、大数据核心业态

二、大数据关联业态

三、大数据衍生业态

第三节、2014-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二、劣势(Weaknesses)

三、机会(Opportunities)

四、威胁(Threats)

第四节、2014-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

一、产业发展历程

二、产业运行特征

三、资源集聚效应

四、国际合作状况

五、商业模式创新

第五节、2014-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运行规模

一、产业发展规模

二、业态业务收入

三、企业发展规模

四、项目招商规模

第六节、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效益分析

一、产业集聚效应

二、社会经济效益

三、品牌效应显著

第七节、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商业模式探索分析

一、数据银行模式探索

二、数据存款模式探索

三、数据贷款模式探索

第八节、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三、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第九节、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一、行业发展趋势

二、未来政策导向

三、企业布局方向

四、应用市场趋势

第三章 2014-2016年贵州省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成果

第一节、绿色数据中心发展进程优势

一、基础设施完备

二、产业应用领先

三、绿色效益明显

第二节、绿色数据中心产业生态优势

一、政策环境配套

二、产业链条齐备

三、网络支撑有力

四、人才基础坚实

第三节、绿色数据中心发展典型案例

一、贵安信投-富士康绿色隧道数据中心

二、中国典型云计算贵州信息园

三、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

四、中国联通(贵安)云计算基地

第四节、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总结及预测

一、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总结

二、绿色数据中心发展预测

第五节、大数据呼叫中心发展进程

一、产业发展状况

二、产业发展规模

三、产业发展目标

四、人才培养政策

第四章 2014-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成果

第一节、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介绍

一、交易所概况介绍

二、交易所业务定位

三、交易所交易时间

四、交易的数据类型

五、交易的产品定价

六、产品交易规模

七、数据星河战略

八、交易所发展战略

第二节、贵阳众筹金融交易所

一、交易所概况介绍

二、交易所众筹模式

三、交易所发展现状

四、交易所发展目标

第三节、贵阳现代农业大数据交易中心

一、交易所概况介绍

二、交易所经营范围

第四节、大数据交易所的意义

一、对大数据交易行业具有引导意义

二、对加入交易所及联盟会员的意义

第五章 2014-2016年贵州省云上贵州大数据建设成果

第一节、云上贵州平台

一、平台介绍

二、发展现状

三、发展规模

四、发展目标

第二节、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

一、产业发展状况

二、产业发展规模

三、产业发展目标

四、产业发展路径

五、产业发展方向

六、农业电商平台

第三节、智慧旅游大数据应用

一、基础技术支撑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三、培育企业规模

四、区域发展规模

五、智慧旅游云应用

六、产业发展策略

七、产业发展前景

八、产业发展空间

第四节、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

一、产业发展现状

二、产业发展规模

三、产业合作状况

四、各区域建设状况

第五节、电子政务大数据应用

一、产业发展地位

二、产业发展成效

三、产业发展重点

四、产业发展策略

第六节、智能交通大数据应用

一、产业发展阶段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三、产业发展路径

四、产业发展目标

第七节、工业大数据应用

一、传统工业现状

二、贵州工业云平台

三、贵州工业云智能

四、贵州工业云定位

五、大数据助推效果

六、工业云发展现状

第八节、食品安全大数据应用

一、食品安全云发展意义

二、食品安全云顶层设计

三、食品安全大数据发展成果

四、食品安全大数据发展展望

第九节、智慧环保大数据应用

一、“环保云”项目背景

二、贵州环境信息化现状

三、环保大数据建设现状

四、环保大数据发展展望

第十节、智慧物流大数据应用

一、智慧物流现状

二、智慧物流云

三、产业发展目标

第十一节、智慧金融大数据应用

一、产业发展目标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三、产业发展策略

第十二节、智慧医疗大数据应用

一、产业合作状况

二、大数据云健康平台

三、产业发展规划

5.13 创新创业大数据应用

5.第一节、创新创业政策

5.第二节、众创空间规模

5.第三节、大数据创业孵化园

5.第四节、创新创业孵化现状

5.第五节、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

5.第六节、创新创业发展机遇

第六章 2014-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园发展分析

第一节、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一、试验区主要任务

二、试验区发展优势

三、试验区发展目标

四、试验田发展意义

第二节、贵安新区电子信息(大数据)孵化园

一、产业园发展概况

二、产业园发展规模

三、典型企业项目分析

第三节、中关村贵阳科技园

一、园区发展概况

二、园区发展定位

三、园区发展目标

四、园区规划布局

五、空间布局结构

第四节、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一、产业园发展概况

二、产业园总产值

三、产业园发展规划

第五节、贵州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一、贵州淘宝生态城

二、白云电商产业园

三、京东贵州馆

第六节、其他大数据相关产业园分析

一、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

二、贵阳国际大数据创新中心

三、贵州台商电子产业园

四、数据小镇

第七章 2014-2016年贵州省重点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贵阳市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二、大数据企业发展规模

三、相关产业的发展规模

四、云岩区大数据产业布局

五、高新区大数据产业现状

六、花溪区大数据产业规划

第二节、贵安新区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历程

二、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三、大数据产业发展规模

四、大数据产业应用状况

五、大数据创新创业态势

六、大数据发展路径分析

七、大数据产业招商规模

第三节、遵义市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规模

二、大数据项目合作现状

三、区域大数据产业发展

四、人才产业基地落地生根

五、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六、遵义软件园建设规模

七、大数据产业发展措施

第四节、铜仁市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成果

二、大数据产业应用现状

三、农村电商大数据平台

四、电子商务产业的升级

五、大数据招商项目规模

六、大数据呼叫中心建设

七、大数据产业发展策略

第五节、六盘水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规模

二、大数据产业园的建设

三、大数据产业招商规模

四、大数据产业应用状况

第六节、黔南州

一、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

二、大数据产业发展成果

三、大数据产业培育项目

第八章 2014-2016年贵州省重点大数据企业经营分析

第一节、贵州海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大数据业务进展

三、企业竞争优势

四、2014年海誉科技经营状况分析

五、2015年海誉科技经营状况分析

六、未来发展展望

第二节、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医疗大数据业务

三、经营效益分析

四、业务经营分析

五、财务状况分析

六、未来前景展望

第三节、贵州高新翼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产品及服务

三、产品解决方案

四、企业发展现状

第四节、贵州泛亚信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主营业务分析

三、企业发展现状

第五节、贵阳中电高新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大数据业务分析

三、大数据业务现状

第六节、其他大数据相关企业

一、贵州轩通大数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二、贵州华畅智慧城市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三、贵州华耀科创科技有限公司

四、贵州翔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五、贵州纬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六、贵阳讯鸟公司

第九章 2016-2020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投资机遇分析

一、国家战略机遇

二、结构调整机遇

三、技术创新机遇

四、产业创新机遇

第二节、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需求分析

一、大数据分析需求

二、数据处理外包服务

三、大数据市场需求前景

第三节、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数据交易市场投资机会

二、大数据产业链投资机会

三、应用领域市场投资机会

第四节、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技术竞争风险

二、数据安全风险

三、人才短缺风险

四、投资风险急剧增加

第五节、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投资策略建议

一、分阶段打造“三大中心”

二、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坚持做好品牌宣传

第六节、2016-2020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预测分析

一、2016-2020年贵州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预测

二、2016-2020年贵州省大数据产业规模预测 附录

附录一:《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 附录二:《贵阳市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

附录三: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附录四:《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

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

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会展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中介服务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第四篇: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

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5日 】 【来源:信息化司】 【字体:大 中 小】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

融合

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

工信部信„2013‟3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现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3年8月23日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

(2013-2018年)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细化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特提出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挥地方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产业政策协调性和互补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工业强国,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产用互动,协调发展。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立足内需市场,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多方参与,协力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通信管理机构、部属院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

——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

——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50%的重点工业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

——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二、主要行动

(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完善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相关标准。

2.行动内容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明确影响信息化过程的一般要素,形成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论,制定发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各地负责建立一批服务机构,培育专业人员,开展咨询、认定、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建设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开展试点和推广。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各行业、各地方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国家、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

——加快制定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

(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支持行业和区域开展企业对标,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2.行动内容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机制。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分行业、分区域建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完善国家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支撑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示范工作。

——推进企业对标和行业示范推广。行业协会负责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示范经验和成果,形成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全面推进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推动全行业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开展区域分级分类推进。各地负责开展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加强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推动企业对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实现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

(三)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2.行动内容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四)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2.行动内容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领域,围绕支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促进合作企业商务信息和知识共享,开展网上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的商务协同能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重点支持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食品、医药、危化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发展,提升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能力,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支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撑和带动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优化。

(五)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加快民爆、危化、食品、稀土、农药以及重点用能行业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实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稀土资源高效开采利用;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2.行动内容

——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建设覆盖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在危险化学品领域全面推行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建立国家化学品危险特性基础数据库和在线报送系统,提供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数据检索服务,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健康与环境风险。

——实现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等领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面向消费者提供企业公开法定信息实时追溯服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稀土行业信息化监管基础。鼓励重点矿区企业建设监控系统,实现在线监控。鼓励重点稀土企业集团建立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管。支持建立行业生产统计系统。

——加强农药行业信息化监管。建立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查询库和换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药行业信息交流。建立农药生产信息数据库,加强农药生产企业监管。搭建违法案件群众举报信息平台,完善农药打假机制,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特种设备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高危工业产品运输监控和管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等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数字能源重点工程,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等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区域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展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六)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1.行动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行动内容

——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建设。

(七)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变革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行动内容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鼓励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

——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八)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行动内容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根据专项行动需求,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推进TD-LTE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专项行动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围绕工业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开展国产CPU与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适配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能力。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培育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评估、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实施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在机械、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在重点消费领域加强产用互动合作,提升移动智能终端、高端家电、医疗器械、玩具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建立工业产品信息化指数测评服务体系。加强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工业软件开发、标准化及行业应用。推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组织产用合作联盟。

——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完善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和高速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增强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示范基地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抓好落实。组织开展检查与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专项行动滚动调整的重要依据,开通专项行动网站,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开发布与跟踪评价。

(二)完善协同推进体系

加强部省合作,突出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在区域推进工作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机制,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体系,确保任务落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行业协会和地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测度、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普及推广。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支撑能力。

(三)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务。清理和减少对各类企业、机构及其活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格许可。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和公开招投标制度,打破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在落实专项行动中,要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扩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专项行动任务的落实。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政策手段向本专项行动倾斜。各省、市、自治区要设立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为专项行动提供配套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面向“一把手”的培训。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制定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鼓励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

部属高校要积极参与专项行动,提供战略研究和技术咨询。鼓励建设知识共享平台,开设两化融合网络公开课程。结合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实施现代产业工人信息技能培训工程,加强对技校、中专、职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在实施专项行动中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落实《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支持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结合专项行动,推广电子签名应用,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附件1 专项行动计划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doc

附件2 名词解释说明.doc

第五篇: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国际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核心竞争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分工调整对我国工业发展既有挑战,也有实现赶超的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细化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特提出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

动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发挥地方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产业政策协调性和互补性,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快建设工业强国,打造中国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改革引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性、区域性和经营性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综合运用标准体系、试点示范、第三方服务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切实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两化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

产用互动,协调发展。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工业发展质量和行业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化合作,引导信息技术企业立足内需市场,增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发展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多方参与,协力推进。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地方工信主管部门、通信管理机构、部属院校和研究机构、行业协

会和第三方机构的积极作用,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上下协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

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企业达到80%,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效果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达到55%,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达到50%。

——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20万亿元。

——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进展。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50%的重点工业用

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应用达到较高水平,实现节能量5000万吨标准煤。——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二、主要行动

(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完善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相关标准。

2.行动内容

——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明确影响信息化过程的一般要素,形成引领和促使企业有效推进两化融合的体系框架、主要内容和方法论,制定发布“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依据行业特色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分行业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建立第三方认定管理组织,制定管理办法。各地负责建立一批服务机构,培育

专业人员,开展咨询、认定、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建设覆盖全流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开展试点和推广。选择典型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总结试点经验,组织宣传培训与推广交流。各行业、各地方要组织和引导企业参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国家、行业和区域协同推广机制,全面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企业贯彻实施。

——加快制定支持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围绕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等重点工作,加快相关技术标准制定,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工作。

(二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支持行业和区域开展企业对标,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企业逐级提升,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核心竞争力整体提高。

2.行动内容

——完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机制。依据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分行业、分区域建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和等级评定办法,完善国家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全面支撑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示范工作。

——推进企业对标和行业示范推广。行业协会负责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总结提炼示范经验和成果,形成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全面推进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推动全行业两化融合向更高阶段跃升。

——开展区域分级分类推进。各地负责开展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评定,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加强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推动企业对标、培训交流和咨询服务,实现区域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全面升级。

(三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和专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降低中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中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市场开拓、投资融资、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2.行动内容

——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引导服务商构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围绕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整合服务资源,完善平台功能,提高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鼓励电子商务服务商探索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融资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 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示范作用,依托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等各类资金的扶持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信息化应用。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运用信息化服务平台和第三方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和集成应用。

(四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深化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促进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

2.行动内容

——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在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国防科技等领域,围绕支持主制造商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协同发展。在有条件的重点行业,促进合作企业商务信息和知识共

享,开展网上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的商务协同能力,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务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服务业,重点支持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食品、医药、危化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发展,提升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能力,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

——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支持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壮大、创新商务模式,支撑和带动制造企业业务流程优化。

(五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加快民爆、危化、食品、稀土、农药以及重点用能行业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实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全程可追溯,促进稀土资源高效开采利用;提高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2.行动内容

——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建设覆盖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在危险化学品领域全面推行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建立国家化学品危险特性基础数据库和在线报送系统,提供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数据检索服务,有效控制危险化学品健康与环境风险。

——实现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搭建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在婴幼儿配方乳粉、白酒、肉制品等领域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面向消费者提供企业公开法定信息实时追溯服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稀土行业信息化监管基础。鼓励重点矿区企业建设监控系统,实现在线监控。鼓励重点稀土企业集团建立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管。支持建立行业生产统计系统。

——加强农药行业信息化监管。建立农药产品生产批准证书查询库和换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药行业信息交流。建立农药生产信息数据库,加强农药生产企业监管。搭建违

法案件群众举报信息平台,完善农药打假机制,提升农药监管能力。

——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围绕特种设备管理、安全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人员安全管理、高危工业产品运输监控和管理等关键环节,支持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等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数字能源重点工程,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等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地区

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区域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开展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六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1.行动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需求,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行动内容

——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

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推进重点领域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应用。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中的应用范围,推进增材制造在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的率先应用。创新政企合作模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中心。

——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结合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行业发展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开展关键环节集成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行业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验区建设。

(七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

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变革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的重大机遇,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促进工

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2.行动内容

——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实施物联网发展专项,在重点行业组织开展试点示范,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

——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鼓励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

生产新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的集成应用模式。

——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

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推动大数据在工业行业管理和经济运行中的应用,形成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八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逐步形成安全可控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2.行动内容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根据专项行动需求,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

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融合发展,开展网络新技术现网试验和应用示范,推进TD-LTE 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

——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专项行动急需的应用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三维图形等关键技术。围绕工业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开展国产CPU与操作系统等关键软硬件适配技术联合攻关,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和安全可控发展能力。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培育信息化咨询、规划、培训、评估、审计等专业服务机构。

——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实施信息技术产用合作专项,在机械、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开展信

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支持工业企业采用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在重点消费领域加强产用互动合作,提升移动智能终端、高端家电、医疗器械、玩具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探索建立工业产品信息化指数测评服务体系。加强应用电子产品和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工业软件开发、标准化及行业应用。推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和研发机构共同组织产用合作联盟。

——提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服务能力。完善示范基地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和高速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增强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并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专业化信息化服务平台,鼓励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示范基地骨干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

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明确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抓好落实。组织开展检查与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专项行动滚动调整的重要依据,开通专项行动网站,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公开发布与跟踪评价。

(二完善协同推进体系

加强部省合作,突出地方工信主管部门在区域推进工作 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建立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机 制,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体系,确保任 务落实。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行业 协会和地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测度、企业对标 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 试点和普及推广。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 支撑能力。

(三)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务。清理和 减少对各类企业、机构及其活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资质资 格许可。落实政务信息公开和公开招投标制度,打破各种行 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制定公共 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鼓励公共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 发利用。在落实专项行动中,要加大政府采购服务力度,引 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四)加大资金政策支持 扩大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专项行动任 务的落实。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引导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专项、工业转型升级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等政

策手段向本专项行动倾斜。各省、市、自治区要设立两化深 度融合专项资金,为专项行动提供配套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专项行动,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 面向“一把手”的培训。在大中型企业全面普及企业首席信 息官(CIO)制度,制定企业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指南,鼓 励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开展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部属高校要积极参与专项行动,提供战略研究和技术咨 询。鼓励建设知识共享平台,开设两化融合网络公开课程。结合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 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实用人才培训。实施现代产业工人信息 技能培训工程,加强对技校、中专、职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教 育,鼓励企业开展职工信息技能培训。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在实施专项行动中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信 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检查。落实《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加强 重点领域工业控

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 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要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 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支持建

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估与监测机制。结合专项行动,推广电 子签名应用,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下载贵州印发《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 2017年行动计划》(附全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印发《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 2017年行动计划》(附全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