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
近30年来,各种类型的大跨空间结构在美、日、欧、澳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建筑物的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结构形式。许多宏伟而富有特色的大跨度建筑已成为当地的象征性标志和著名人文景观。目前,大跨度和超大跨度建筑物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大跨空间结构设计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这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术著作让我产生了浓重的学习兴趣,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我对杜新喜先生的《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进行了阅读和学习。《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系统地介绍了大跨空间结构的设计要点和难点,全书共分为7章,前4章介绍空间结构设计,后3章介绍网格结构性能研究,由于时间的制约,本次我只对该书的前四章进行了阅读,但只是前四章就已经让我对大跨空间结构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第一章为空间结构类型及建模,在这一章里面,杜新喜先生系统的将空间结构分为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等等,这种系统的分类更加清晰的明确了不同大跨空间结构的性质和特点,在第一章的理论支持下,结合其他学者的理论著作,我将大跨空间结构的部分类别和优缺点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
薄壳结构主要是依靠膜内力来支承自重及外荷载。它的这一特点,使其得以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强度。
薄壳结构的主要优点有:(1)可覆盖大跨度的空间而中间不设柱,造型美观,活泼新颖;(2)节约材料,经济效果好,即用一种材料同时起到承重和维护功能;(3)自重轻,刚度大,整体性好,有良好的抗震和动力性能。
相应的,薄壳结构的缺点有:(1)现浇薄壳需耗费大量模板,施工费时、费事;(2)如不加处理,则隔热和声学(某些壳体)效果差。平板网架结构平板网架结构是由简单的、小尺寸的杆件按照一定网格图形构成的杆系结构。一般为双层网架,有两层相互平行的格构梁,其间用垂直或倾斜腹杆相连接,承受同格构梁平面垂直的荷载,整个结构中应力分布比较均匀。
平板网架结构的主要优点有:(1)有较高的美学质量,具有非常自由的建筑造型;(2)可承受全方位外部荷载,任何压杆在大集中荷载作用下压力不可导致整个结构的破坏;(3)杆件基本上承受轴力,强度可得到充分发挥,用钢量较小,可以工业化大量生产;(4)杆件的小尺寸使装卸、运输和拼装工作大大简化,室外施工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等。
而平板网架结构的缺点有:存在强度过剩问题,制造精度要求高,造价较高。3 网壳结构
网壳结构系指用较短的杆件,以一定的规律和足够的密度组成网格,按实体壳体的形状进行布置的空间构架,它兼具杆系和壳体的性质。承载特点和薄壳相似。主要承载方式是薄膜内力,还存在弯曲内力。常用的是穹顶网壳、筒形网壳、双曲网壳和双曲抛物面网壳。
网壳结构的优点主要有:(1)一般情况下,同等条件的网壳比网架要节约钢材20%,自重轻,施工进度快;(2)网壳曲面能形成自然的排水坡度,不需另设小立柱,外形美观,富于变化;(3)更适合于覆盖大跨度,如穹顶网壳的最大跨度单层达131m,双层达236.5m。
而网壳结构的缺点有:(1)制造精度要求更高,拼装时必须精确地测量和控制结点总坐标;(2)结点和杆件在空间教会角度必须计算准确。悬索结构
悬索结构是用拉力构件,强力拉紧而成屋面系统。在外荷载作用下,索内只产生拉应力,不必考虑屈曲等问题。按组成方法和受力特点,可将悬索结构分为如下几种类型:单层悬索体系、预应力双层悬索体系、预应力鞍形索网、劲性悬索体系、组合悬索体系。
悬索结构的优点主要有:(1)可用高强度钢材,以充分发挥其力学性能,较经济,其耗钢量仅为普通钢结构的1/7-1/5;(2)造型自由,各个建筑的个性强烈,更能发挥建筑师、结构师才能;(3)自重轻、强度高,更适合建筑大跨度结构;(4)运输及施工方便,不需大型起重设备,也不需大量脚手架。悬索结构的缺点有:(1)悬索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相对复杂,又缺少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的实用计算程序,因而难于为一般设计单位普遍采用;(2)尽管悬索结构施工并不复杂,但一般施工单位对它不够熟悉,更没有形成专业的悬索结构施工队伍,这也影响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大胆采用此结构;(3)悬索屋盖对局部荷载很敏感;(4)悬索屋盖的水平力处理复杂,其主要原因是悬索结构中水平力作用点都很高,在空间不便于布置相应的抗水平力构件。薄膜结构
薄膜结构在工程实践中有各种应用形式,从其构造和受力特点大致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1)充气膜结构:以空气压力赋薄膜以刚度。这种结构目前应用的很少。(2)张拉式膜结构:形似帐篷,其结构形成机制与预应力索网类似,呈负高斯曲率的鞍形曲面形状,张紧在柔性(索)或刚性的边缘构件上,还可利用桅杆或立柱提供独立的吊点。这种膜结构要通过一定的张拉手段建立预应力,使之具有必要的刚度。在实践中,一些覆盖面积很大的膜结构经常设计为由许多较小的帐篷单元结合起来,连成巨大的整体屋盖体系。
(3)骨架支承式膜结构:膜材绷紧在刚性骨架(如网壳、拱架等)上,刚性骨架是屋盖的主要承重结构,作为覆盖材料的膜材则是局部范围内的承重单位。
(4)“索穹顶”:国外近年来用得较多的“索穹顶”(Cable Dome)实际上是空间双层索系与覆面膜材的联合运用,形成一种高效的大跨度轻型屋盖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难于归纳到上述三种类型,估且单列为一类。
薄膜结构的形成十分丰富多彩,上述分类方法是相对的;工程实践中可能会有许多新的创造,难于简单归类,也可能是不同构造类型的联合运用。薄膜结构具有如下优缺点:
优点:(1)结构重量极轻,能覆盖很大跨度,建筑造型丰富多彩,外形简洁,轻柔舒展,富有动感;(2)膜材承重与围护合一,具有适度透光性,白天室内明亮且光线柔合,不需人工照明;(3)膜材防水、耐火性能良好,其耐久性和自洁性也获得较好解决,工期短。
缺点:隔热性差,抵抗局部荷载能力差,薄膜材料质量、性能要求高。6 混合结构 由多种单纯空间结构体系有机组合而成,其目的在于综合利用各种不同结构在性能、造型、综合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优势,丰富大跨度建筑造型,有效利用建筑空间。按照混合结构生成原则设计出的结构体系,具有下列优缺点:
优点:(1)建筑造型美观、功能合理,能使建筑艺术与结构技术完美地统一于一体;(2)结构刚柔相济,兼具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优点,结构更轻巧,节省材料;(3)施工简捷,有利于混合结构的推广和节省工程造价。
缺点:设计计算理论相对复杂。
在书中所述理论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收集结构来看,大跨空间结构按照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许多种类,不同的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另外,我们知道,大跨空间结构设计需要对建筑功能、结构受力性能、施工条件、技术能力、施工期限、建筑材料、能源供应、场地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判断,逐步建立起真实反映大跨空间结构智能选型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或深层次联系的整体因素体系模型。在此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建筑学、美学、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建筑经济等学科或领域的知识。其中诸领域的知识又包括公共知识和个性知识。公共知识是已被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所认识或掌握的,并且能在教科书、规范条文等专业文献中找到解决一般问题所使用的基本概念、事实、定理、规定、一般方法、过程等。个性知识是结构设计专家在长期参与设计、施工、管理等工程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可有效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方法或诀窍的,这些知识大多数是在教科书及已经发表的文献中很难找到的经验性(或启发性)知识,而这类知识往往是专家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二章为空间结构设计,在这一章里,为了更系统地表达大跨空间结构智能选型影响因素的不同侧面,体现选型问题的特征,作者从荷载和作用、空间结构地震作用、空间结构计算和空间结构设计验算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而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囊括了大跨空间结构设计时所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结合第三章的节点及支座设计,至此作者已经为读者渲染出了一副完整的大跨空间结构设计画面,在不同设计因素考量过程中,作者利用大量的图片和细节描述,配合已经完工的大跨空间结构建筑图片,详实客观的阐明了大跨空间结构设计细节、效果和价值。
在《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的第四章,作者以网格结构为设计对象,以USSCAD为设计载体,为读者提供了工程结构选型、建立模型、分析设计、结构施工图、支座节点设计等网架结构设计因素,进而在明确网架结构设计因素的前提下,完成了包括工程概况和选型、建立模型和计算及支座节点设计的网壳结构设计实例。
总结
大跨空间结构选型是大跨空间结构设计过程中的最初阶段的最重要的环节,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决策过程,它具有多目标性、多层次性、不确定性、非线性、耦联性及动态性等特点,它既要考虑建筑功能、美学要求、结构受力性能,又要考虑施工条件、技术能力、施工期限、建筑材料、能源供应、场地地形、地貌、自然灾害的特点以及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它需要建筑艺术与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它是建筑、结构、施工、设备、经济等各专业工程的密切配合,是结构工程师、建筑师、经济师等各方面专家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阅读《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一书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想为读者展示一个完整的网格结构设计案例,而是希望读者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作者在进行案例设计时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过程,进而在准确把握大跨空间结构设计脉搏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我国大跨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的水平。
第二篇:《空间与建筑师》读书报告
《空间与建筑师》读书报告
一,对《空间与建筑师》的总体认识
1.主要内容
《空间与建筑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对“空间”概念的描述,以及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对空间的诸多方面加以阐述,举例,解释,其目的是为了是读者引起对“空间”概念的重视,并使之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为设计本身服务。
2.总体结构
<1>“空间”的概念是贯穿本书的始终的主线,时时刻刻把其作为阐述观点的媒介和工具,并把它作为检验和评价建筑的标准之一。
<2> 第一章是本书的总领,提纲挈领地对“空间”概念加以描述。主要是从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并与其相关概念的比较,而且从对空间的感受,绘画和空间的关系上对“空间”概念做出了比较清晰的概述。
<3> 第二章到第四章主要是从“空间”概念和设计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对其的理解,并以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4> 从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是从“空间”概念的不同属性,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其进一步阐述,其目的是对前面章节比较抽象的对“空间”概念的理解加以比较具像的说明和解释,是对第一章的“空间”概念的阐述的补充,深化和延续。
3.本书特色
<1> 主题明确,结构清晰。从第一章到第七章始终把对“空间”概念的理解放在首位,每章的内容都和其关系都非常紧密。每章在对“空间”概念的阐述上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其后的六章都始终是围绕着第一章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和补充,始终和第一章保持着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使整本书的整体性增强。
<2> 实例广泛,内容充实。本书在实例的选取上没有只局限于建筑的范畴,而且加入了绘画,音乐,文学等其他相关艺术的实例,从更广泛的艺术范畴之内理解“空间”的概念,使其说服力更加有力,也充分的说明了“空间”概念的属性是整个艺术领域的共同属性。
<3> 本书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以及如何对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尤其是在设计中如何使对空间的分析和设计中矛盾发生关系,并且成为问题的突破口,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值得每一个建筑系的学生学习的。
4.本书的不足
可能是由于翻译原因,或是内容本身的缘故,文字有些晦涩,读起来令人费解。
二,对“空间”概念的辨析
1.空间是一种超越了可描述概念的意念,难以用语言表达。空间是相对于确定性而言的概念,这种确定性是封闭的,压抑的,笨拙的,受监禁的,被划分为承载物和分割物,并被分类建立起来,被预先决定又保持不变,清楚明白。
空间的属性和确定性是相对的,它是新事物出现的潜在标志。空间是从开放性产生出来的,增加了含义和解释;它以模糊性,透明性和层次性取代确定性。在空间里,深度取代了平面,总体而言具有更多维并且是非排外和确定的三维。
空间,如同自由一般,是难以把握的;实际上,当一样事物可以被掌握和被透彻理解时,它变丧失了自己的空间;你不能给空间下定义,你最多只能描述它。
2.空间的分类
空间可以被分为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前者的特性是:它不是空白,在一种结构关系内容纳物体;它暗示我们的行动;它需认知的其中的秩序,即空间范围。后者的特性是:它是无穷的,而且无空间暗示,没有唤起空间的知觉。
3.空间与空虚的关系
空虚是不可把握的事物,比如我们的体验是空虚的,是一种感觉。
空间是有内容的,即使表面形式为空白,关键是对于我们的体验是有内容的,是充实的,有一种空间感。
4.空间与自由的关系
区别:
空间有一种解除束缚的影响,但不是自由。它是有序的,有目标的;有一定规则可循。
自由是放纵的,无约束的;无序,无目标,强调的是一种由两种不同体验过程突变时带给人的感受。(由压抑,约束的体验过渡到无序开放的体验)
联系:
空间唤醒了自由的感觉。空间越多,自由越多。同时那些摆脱束缚的情形便带来了空间。感受自由意味着你拥有你所需的空间。
5.建筑的空间
物质上,空间的塑造是通过它周围的东西及其内的物体被我们感知,还有光线的作用当我们在建筑邻域谈及空间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意味着一个空间。空间是被限定的,意义是明确的,也是由外部或内部物体单独或共同决定。空间意味着什么――对一些事物提供保护或使得某物可被接近。在某种意义上,它是特制的,从功能角度考虑它或许是变化的,但不是偶然性的。一空间带有类似目的性的东西,即使他有可能走到这一目的对立面。那么我们有可能将一空间理解为一个目标而不止是在相反意义上的:是一个负实体。
尽管我们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是什么使得一个空间美好或美丽,你可以说那是一种伴随着深度和透视的“内在”,它给出一种舒张的感觉而不会反过来影响内部的特征。你可以称之为一种容纳和扩展之间的平衡。它会在情绪上影响你。这包括了所有会影响空间效果的因素,例如光的质量,声音,一些特殊的气味。最后的却是最重要的因素:你的情绪。
所有人都会存在一些被建筑或城市空间影响或感动的记忆。在那儿视觉印象唤起了其他感觉;或者至少非常强调它们以至于他们现在给与我们更强烈的冲击力。
6.空间的体验
空间是一种感觉,一种我们所经历的感受。尤其是当我们所见的事务不可能一眼就被接受,并因而未被详细说明时,也就是说,它有如此一种层次划分是我们没有能力调查全部。它唤起了期待,期待对空间的体验与感受。
空间感是由一种对你所处空间整体认知的缺乏所支持的。当你对一个建筑空间没有完全认知的情况下,空间会暗示你去接近它,了解它,认识它。正是这种你对空间的认识过程中,对它的进一步了解而产生了空间感,它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当你完全了解它时,再和一开始你对他的了解程度相对比,这种体验的过程就是空间感产生的过程,也是你感受空间的过程。
7.空间和场所的关系
场所使我们主要去考虑受限的区域尺度,如一块游戏的场地,一个阳台,一个小书房,房间的一部分或是像房子的某一部分,他们都产生于连接方式。场所暗示了一个注意力的中心,比如一个桌子的完美就是个例证。场所也可以非常大,只要是它们适合于任何将要在他们里面进行的活动。场所是你认识自我的地方,是熟悉的和安全的,尤其对你而言。当大量的人有着同样的感受并受它的驱使有了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时,它就是一个集合的场所。比如庆祝解放日的地方或是悼念死者的地方。场所感同时具有临时性的特点,例如当国家足球队获胜时。
场所暗示了对空间附加的特殊价值。它对于那些感到彼此依存和由于它而拥有团结感的人们具有特殊的意义。
空间,无论其目的如何,可以意味着场所,不论是个人还是小或大的团体。那么场所是一种特别附加的意味,或者更应该说是那一空间的引导。一个建筑师所能设计的是一种令空间适宜于设计的是一种作为场所来读解的条件,即,通过提供仅仅是那样的尺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在某种情况下会带来和宜合赞誉的恰当感觉的连接。
使空间转变为场所是通过它的占有者和使用者给予的填充物,也就是说给空间以内容,使它产生更多的意义,使它具有场所精神。那么一个区域就成为了一个被过去和现在发生的赋予了联想的事件所渲染的“特殊”场所。当我们说我们正在创造场所,实际上是指以某种方式创造空间,那么它的填充条件赋予了它场所的质量。简而言之,场所就是拥有更多物质和精神内容的空间。
空间是一种包含全新内容的特质,这种特制可以被填充以创造场所,所以空间和场所的关系是“能力”与“表现”。空间和场所是相互依存的,并在其中相互认知,使对方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空间就是场所的燃料,可以使之加热,升温。
.8 绘画对空间的诠释和演绎
画家虽然在平面上工作,但其画面对空间的暗示作用和导向作用,使人产生对空间的联想。这种对空间的联想比真实三维空间给人的感受更强烈,更深刻。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真实的三维空间会阻碍你的想像力的发挥,因为它们是客观实在的,会占据你的想像空间。而绘画的暗示作用正是激发你对空间的想像的直接原因,它时时刻刻要比你先到一步,总在你的前面,就像在黑夜里路灯对你的指引作用一样,只能告诉你前进的方向,但不能告诉你远处到底有什么。因为虽然它很亮,但是在很远的前方,你看到的景物仍然是模糊的。
空间的感觉产生于相邻色彩的设定。它赋予平面以深度或使之产生动感。而且空间可以在平面上自由的设定,在向侧面的方向,同时也是在两个重叠的画面层次之间。
现实是对画家空间的体现。我们体验空间就像从画家给予我们的图像中去获知。画家教授我们去看和进入,所以的确造就了我们关于空间的想像。通过把我们的眼睛没有吸纳的部分加入其中。画家的行为就象我们的眼睛,并由此塑造我们真实世界的空间。一旦你深切地注意到一个事实,即空间是画家的最终目标,那么就不可能去描绘所有的众多途径,在这些途径中从未有过获取空间的新机会。因为画家只寻找那样用以实现平面上空间的东西,使之更深更高更广阔或更透明。
三.空间与设计思考
1设计是一个思考过程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对潜能和限制的思考过程,区别于那些按照完美的有条理的直线所产生的思想。建筑的创作灵感不是偶然的灵光一现,不是某些人拥有的特权,是建筑师不断的用新的想法彼此超越,是对他们精神上所受到痛苦折磨的补偿。建筑师构筑他们的思想,这些思想来源于一种或别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些思想来源于以一种或别的方式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的原始材料。他们是灵感的重要来源,很多人忽视他们。这些原始材料包括建筑师自身积累的经验,以及那些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专业联系上的东西。考虑到他的学科范围是无限的广阔,而且理论上涉及了所有东西,那就意味着要大量的经验。所以对建筑师很重要的是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任何没有亲身体验的却有很好想法的东西。这就是建筑师的设计思考空间。
2.思考空间中的感知因素
感知是一种在某些方面从它们所处的环境中将其分离出来的能力,就像能够把它们重置于 一个新的环境中一样。你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或者你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这决定于你感知的目的。每一个新的想法都源于区别地看待事物。新的信号刺激了你,让你相信事物并非你所想的那样,造成不可避免的对新反应的需要和要求。观察它然后明白你的处境和世界都不一样了,你必须有能力在另一种光线下看事物,以不同的眼光看那些相同的东西。为之,你需要另一种敏锐性,由对事物,周围环境和对世界的不同观察角度。
建筑师最重要的特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术,而是他的眼睛和耳朵。也就是说,感知事物的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建筑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某一领域里受过专业训练的眼睛可以看见该领域中最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对于熟练其他领域的眼睛来说是不可见的。关注各个相关的侧面可以无限地增强你的洞察力,就好像你一次能够观察到对象所处的整个领域。思考空间中的经验和实践的关系 建筑师获得的经验越多,它对设计过程的把握能力就越强。但是另一方面,你的经验越多,你对设计中的可性行和非可行性因素的确定性就会越坚信,那么你的开放性思维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积累起来的实践最终形成了经验,适应力以及最后的程式,他们是以被反复证明的成功的共识的结果。人们总是沿着自己铺垫的道路向前发展,因为这样做的危险性较小。当我们开始实验室就伴有风险和危险,但经验都能保护我们避免风险的发生。你经历的越多,你获得的经验就越多。所有的经验都被你储存在适当的位置并在确立价值观是发挥作用。然后影响你的思维,不可避免地限制你的自由。不管你愿意与否,经验是你对世界的认知和你适应世界的表现。
首先是我们创造了世界,然后是世界创造了我们。建筑师的思想引到了他的创作过程和设计工作,他的思想一方面受到他不断深化和完善早期发现成果趋势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受到努力发现新事物的希望的驱使。这就是我们为何不断徘徊于试验和和经验之间。
第三篇:《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交往与空间》读书报告
摘要:《交往与空间》的书名表明了一个广泛的研究课题——城市中五光十色的人类活动。这是人们一直在不倦地进行探索的一个领域。本书时刻提醒我们,建筑学不仅要满足建筑空间、景观体验等的特殊要求,也要考虑到人们个人或群体的平凡、甚至是琐碎的日常要求。扬•盖尔以一种迷人而又富于情趣的综合性方式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本书由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扬·盖尔写于1971年,何人可根据1987年的英文版翻译,于1992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北欧出版的最为成功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名著之一。“户外活动以及影响它们的种种户外环境条件,就是本书的主题。”书中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最重要的是,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关键词:空间环境;行为活动
一、引言
作为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扬•盖尔不免用专业语汇阐释他
25年来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公共生活”这样的语汇,而读者只需3个小时便能通过丰富的图示、文字叙述对这些专业术语产生深刻理解。然而,如同一则评论所言:“幸运的是,这本书他用了25年才写完,而你只用3个小时就能看完。不幸的是,这本3小时就能看完的书,你也许要花上一辈子才能真正理解并为你所用;或者,你花上一辈子也不能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付诸实践;又或者,在这3小时之后,你甚至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你应该为之奋斗而真正的设计思想。”这段话正如盖尔的文字展示给读者的,言简意赅,读后的心态无外乎这几个“或者”了。
二、独特的规划视角
作为设计师的扬•盖尔,并没有遵从传统的规划理论和思路,而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由人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诉求出发,最终落实到各种公共空间的具体设施对人的活动或是交往的影响(如座椅、灯光等。人们的每一个行为,无论是善行或是罪行,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道路的尺度是否能促进交往;路灯的亮度是否能照亮每一个可能隐藏犯罪的阴暗角落;联排式住宅前院的进深是否能刚刚好让站在门口的家庭主妇和走在院子外面的邻居寒暄几句;小区中的路宽和植被能否减缓汽车的行速以及更好的鼓励人们步行;是否有安全的供孩子玩耍的区域„„)现在的规划都提倡人性化设计,而大多数规划师只是 “墙上挂挂、纸上画画”,然而有些时候,规划的实施恰恰不亚于一场灾难。不同的是,扬•盖尔的设计思想是把设计原点设定在人的感受和行为上。按照他的理论发展设计,先要对场地活
动组成有比较充分的考虑,其设计结果能在功能上保证人的活动质量,设计出宜人的活动空间。
三、深刻的核心启示
本书以街头景象开头,明确指出户外活动以及影响它们的种种物质条件是本书的主题。结合实际规划与设计时间,给了我深刻的规划启示,并在我今后的转变思考模式、增强规划设计能力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交流与互动。物质环境自身可以设计成阻碍乃至扼杀所要求的接触形式。相反,物质环境也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物质环境的一些小小的改观,往往能显著地改善城市空间的使用状况。扬•盖尔把人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空间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
必要性活动包括那些有点不由自主的活动,如日常生活中的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等,也就是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一般地说,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属于这一类型。在各种活动之中,这一类型的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因为这些活动是必要的,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环境的影响。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公共空间中依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五花八门的活动产生于不同的空间环境。人们在同一空间中徘徊、流连,就会自然引发各种社会性活动如半场休息的社会性活动,这就意味着改善空间中的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就会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
动。在居住区中人们与邻居交谈、打招呼、带小孩,神情是悠闲的,放松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公共距离明显减少,个人距离显著加强,表现出一种归属感与家园氛围。
自发性活动是一种与上面两种全然不同的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这些活动只有在物质环境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在小区的入口处、康体活动广场、太阳光线强的墙根下极易促成人们的自发性活动。
在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活动进行影响时,不同的行为活动也在影响着空间环境。在居住区中,日常活动最为频繁的是老人和儿童。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表现出自身独特的户外游戏特征。儿童具有强烈的依赖双亲的行为,因此,他们的活动一般在住宅单元入口附近进行。一方面有利于儿童自身的安全和安静,也有利于家长的照看。其户外活动场所主要归纳为:住宅单元入口、组团绿地、沿路街角、宅间庭院绿地,还有其他的活动场地等。
老年人的物质环境需求表现出与其他年龄层次居民不尽相同之处,对安全感、归属感、邻里感、家庭感、私密感、舒适感有更强烈的要求。在观察老龄人的活动中,由于一些原因,只能是以在户外活动的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活动主要是休闲,有的是几个人在一起聊家常,喝喝茶,晒晒太阳......有一些是陪着自己的孙子在玩......他们与一个共同点,都是喜欢在户外宽敞的地方活动,热闹、安全。
随着时间推移人数不断变化,冬天有着“两头小,中间大”的感觉。即在早上、傍晚少,中午多。
四、结语
在《交往与空间》中,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论的局限性——一种基于归纳、演绎的研究。它呈现的更多是一种结果,利用多种思维方式,或逆向、或发散、或非线性、或超三维,比较全面的提出并解决现实问题。
首先,这本书值得一读。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细微日常生活入手,通过观察人们行为活动特点和户外公共空间的关系,引导设计师和规划师对物质空间环境如何正确把握,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以人为本”的细节考虑、行为心理学研究并重和问卷调查方法都值得我们在做设计过程中借鉴学习,其中提到的一些人的行为距离有助于设计中对空间尺度和比例的准确把握。尤其是一些案例中的细节处理,如把汽车停在城市外围或住宅区边缘,然后在邻里单位中步行50~100~150m到家,这一原则使得地区性的交通与其他户外活动综合起来,也为邻里间经常性的、非正式的见面创造了条件;再如哥本哈根市街道按一定间距比如每隔100m,设置一处合适的歇息场所,这给人们步行空间提供了舒适和方便,从而增加人们停留和交流的机会;威尼斯的交通原则是在城市外围使快速交通过渡到慢速交通,使得地区性的交通与其他户外活动综合起来,活跃城市;还有一个交往活跃的街区犯罪率会降低,因为四周居民对街道上社会活动的关注会减少潜在的犯罪行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思考的。
但是,作为学术性著作,个人认为本书的逻辑性不是太强,一些内容比较混乱,缺乏有条理的整合。
其次,我认为作者的视角有失偏颇。作者的目的很唯一,就是怎么打造适宜的物质空间环境来促进人们的交往,这种单视角的研究方法,很可能会顾此失彼。例如作者心中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入口面向街道的两排联排式住宅,低层,入口处有停留空间,且建筑和街道之间是种有花草的前院,有篱笆围挡,作者没考虑到住宅的朝向和日照问题,而且城市用地紧张,低层和前院是不容易实现的。再如,对于街道,作者推崇中世纪的尺度感,但是在汽车时代的今天,在人口拥挤的城市,真的适合吗?
最后,还需要我们思考一些问题。按照作者想法,四合院应该是很适宜交往的居住形式,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现在的菊儿胡同,院子就比较冷清。因为四合院里每户人家都有完善的户型,院子变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自然失去了传统的活跃气氛,更重要的可能是大家不愿意交往。所以在网络时代,吸引人们走出房间,需要更有利的吸引因素。还有,将一些无污染的工厂放入住宅区,确实能增加人们之间的交往机会,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管理治安等问题。
总之,空间促进社会交往的同时,也定会带来社会问题。所以,客观地说,本书虽为经典,但如果遇到具体问题,我们还是要放置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分析。
第四篇:空间分析与专题地图报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生综合训练报告书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
综合训练项目二:空间分析与专题图制作
教学单位 测绘学院 专 业 测绘工程 班 级 测绘14-5 学生姓名 康仲林 学 号 1410070308 成 绩
目录
1.项目名称————————————————————————————1 2.项目目的和要求—————————————————————————1 3.项目基本情况——————————————————————————1 4.项目过程————————————————————————————1 5.项目原理—————————————————————————————4
5.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4 6.项目总结————————————————————————————4
1、项目名称
空间分析与专题图制作
2、项目目的和要求
掌握空间分析的原理和过程,理解专题地图的制作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软件,独立完成叠合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操作,并收集统计资料,建立专题地图。专题地图是用于分析和表现数据的一种强有力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专题地图将数据图形化,从而使数据以更直观的形式在地图上表现出来。比如通过使用专题渲染可以在地图上显示数据,从而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出在数据记录中难以发现的模式和趋势,为用户的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根据提供的数据创建范围值专题图、直方图专题图、饼图专题图、等级符号专题图、点密度专题图、独立值专题图、格网专题图
3、项目基本情况
每个学生利用前期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完成空间分析操作,建立专题地图成果。注意领会空间分析的过程和专题地图的表达方法。
4、项目过程(1空间分析):
第一步:图层的缓冲区:缓冲顺序依次为mainstream,residential,stops,other markets,打开图层后,点击arc工具箱—领域分析—缓冲区,接下来就可以按照顺序开始创建了,创建其中一个时,其他的图层前面的对号要去掉,首先是mainstream,输入要素选择mainstreet即可,输出要素自然产生,线性单位为50,融合类型选择all,然后点击输出要素类的后面文件夹的图标,文件名改为缓冲_mainstreet.shp,这样点击确定,就已经创建好一个缓冲区了,其他几个图层也是大同小异,我主要说下不一样的地方,residential,stops的线性单位为100,融合类型为默认值,othermarkets的线性单位为500,融合类型为默认值,输入要素和文件名都要与相
应的图层对应。
第二步:满足四个要求的区域:arc工具箱—分析—叠加分析—相交,在所出现的对话框中按照stops,residential,minstreet的顺序添加输入要素类,并将输出要素类的文件名陈改为缓冲_three.shp,然后确定,接下来进行下一步,左侧在缓冲three和缓冲othermarkets前面点上对号,在叠加工具里选择擦除,输入要素为缓冲three,擦除要素为缓冲othermarkets,输出要素类文件名为perfect.shp,然后再点击确定,这样第二步就完成了,当然可以在左侧调整图层的颜色。
第三步:对整个城市商场的区位条件进行评价:在缓冲mainstreet,缓冲residential,缓冲stops前面打上对号,首先是对缓冲stops进行操作,右键单击,打开属性列表,然后添加字段,文件名为stops,确定,在stops列,右键,选择字段计算器,进行操作,其他两个按照顺进行相应的操作,之后,在叠加分析中,选择联合,再出现的对话框中,输入要素按照stops,othermarkets,residential,mainstreet的顺序进行添加,文件改为缓冲_four_union.shp,确定,这样就联合在一起了,在新形成的four中,同样添加字段class,并且在此工具栏,选择字段计算器,class=四个文件图层想加,在新形成的缓冲four文件中,右键单击属性,在符号系统中可以修改相应的东西,到此为止,整个的空间分析,就完成了。
(2)专题地图制作:
专题地图的制作过程相对较为简单,首先将老师的中国和世界数据进行解压,打开其中一张图片,因为要制作七种类型的专题图,所以,最好要选择不同的底图,就拿制作范围专题图来举例,地图—创建专题地图—选择要创建的专题地图种类,进行下一步,此时进行第二步,直接默认就行了,进行第三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相应的图例,名称,样式等信息,最后点击确定就好了,这个比较简单,再拿人口比例图来举个例子,其实都是大同小异,就是第三步,出现了不同的文件名,这个就要看自己想要干什么,其他的是一样的道理,这样,几个专题图,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做完了。最后,保存即可。
4.项目原理
GIS空间分析是GIS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空间分析是GIS系统区别于计算机辅助绘图系统的重要方面,空间分析的对象是一系列跟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空间坐标和专业属性两部分。GIS提供一系列空间分析工具,用户可以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操作系列,从已有模型来求得一个新模型。这个新模型就有可能展现出数据集内部或数据集之间新的或未曾明确的关系,从而深化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1)、专题地图的创建
专题地图是用于分析和表现数据的一种强有力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使用专题地图将数据图形化,从而使数据以更直观的形式在地图上表现出来。比如通过使用专题渲染可以在地图上显示数据,从而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出在数据记录中难以发现的模式和趋势,为用户的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根据提供的数据创建范围值专题图、直方图专题图、饼图专题图、等级符号专题图、点密度专题图、独立值专题图、格网专题图。(2)、专题地图的修改
专题地图以图层的方式在地图窗口中显示,用户可以像操作普通图层一样操作专题地图图层,对其进行放大、缩小、显示等操作。对于已经创建的专题地图,可以对其进行修改以获得满意的效果。(3)、专题地图制作
Mapinfo为制作专题地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Mapinfo 环境下,即可创建单变量专题地图(如范围、等级符号、点密度和独立值等),也可创建多变量专题地图(如直方图和饼图等)。
5.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1.在进行空间分析的时候,进行stops,residential和mainstream的融合过程中,总是融合不了,后来我把存储路径的文件,前面带缓冲的文件名全部改了,打开Arcgis之后,再重新添加,问题就解决了。
2.进行专题地图制作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做,用了以前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无法完成专题地图的创建,后来,问了之后才知道,老师给了中国和世界的参考数据,这样做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没有再出现其他的问题。
6、项目总结
通过这学期的空间分析和专题地图制作实习,让我体验到了ArcGIS功能之强大,也让我对ArcGIS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也让我知道了地理信息系统是做什么的,他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比如运用ArcGIS的强大的分析功能做一个选址问题。就拿实习一来说,我们利用缓冲分析和叠置分析来完成选址问题。对缓冲区分析(Buffer)是对选中的一组或一类地图要素(点、线或面)按设定的距离条件,围绕其要素而形成一定缓冲区多边形实体,从而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得以扩展的信息分析方法。所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输入数据。第二步自然就是缓冲区的建立(派生数据集)。这也让我明白要想学好GIS我还得
发一番功夫,虽然现在还有的不懂,但只要我们有信心,肯努力,我相信我们能学好的。通过实习让我懂得理论的重要性更明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GIS在迅速发展,我觉的作为GIS人应时刻关注GIS的发展动态,让我们更快更好的掌握和应用GIS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mapinfor,这次作业相对较简单,我学会了简单的七种专题地图的制作,对这种软件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总之,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这些软件的使用,加强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第五篇:ISO9000与组织结构设计与分析
ISO9000与组织结构设计与分析
一、与组织相关的主要概念
组织与组织结构
1.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GB/T19000—ISO9000)组织意味着一个正式的有意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
2.组织结构是指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GB/T11000—ISO9000)将组织工作作为一种过程形式时,必须考虑下列的因素:
a.组织结构必须反映目标和计划,目标和计划是组织活动的目的b.组织结构必须反映出组织管理可使用的权力的范围
c.组织结构必须反映它的环境,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组织中人员是基本要素,组织结构中业务活动的划分和权限的设置必须考虑人员的数量和习惯,这不是说组织的结构的设计要围绕着人,但配备什么样的人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1.分工
分工是指为达到所需的目标,划分任务和劳动的各种方式,对组织结构设计时的分工形式,对工作效率及效果会产生影响。
2.工作、职位与部门
1.工作(job)是由组织为达到目标必须完成的若干任务组成。
2.职位(posting)是一个人完成的任务和职责的集合。
3.部门(Department)是指在一个组织中,一个管理人员有权执行所规定的活动的一个明确区分的范围、部分或分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