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开发商欲借楼宇经济寻求转型
现在普遍的观点都认同未来的时代发展,要求建宜居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注重土地的深度开发而不是单线条的商品房开发,是更多地注重城市运营而不是城市建设。城市经营的兴奋点也不再死盯着“大拆大建”,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产出最大的效益,在于怎样当好城市运营商而不是城市开发商。
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楼宇经济恰逢其时。
楼宇经济是指利用城区新开发楼盘和闲置用房,以商务楼、写字楼、科研楼宇、标准厂房、城市综合体、保护建筑和农居SOHO等(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自用房、宾馆、专业市场、医院、学校等建筑)为载体,通过出租、售卖、合作等形式,招商引进现代服务企业和都市型工业,从而培植新税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经济活动。
楼宇经济是集聚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总部的高级经济形态,能够在非常集约的空间内汇聚可观的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创造持续的就业与税收,产生的财富效应与节地效应非常明显。
以深圳福田区为例。统计数据显示,福田区目前拥有商务楼宇389栋,2010年缴纳国地税合计上亿元以上的商务楼宇有50栋,比2008年增加16栋,缴纳税收合计311.46亿元,占辖区总税收的60.5%,成为财政收入的核心构成部分。50栋缴税过亿元的商务楼宇中,纳税10亿元以上楼宇有7栋。其中,招商银行大厦实现税收64.96亿元,成为税收贡献最大的单体楼宇。
福田区提出,楼宇经济在“十二五”期间将成为福田现代服务业载体和经济转型的产业空间。到2015年,力争在2010年基础上,新增50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用房,为辖区现代服务业和总部企业提供2700万平方米以上产业发展空间,高端楼宇内聚集的企业税收占辖区税收总额80%以上。
与国外以市场主导形成的CBD发展相比,国内楼宇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引导和行政力的推动,其发展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式的增长过程,呈现出多类型、多业态、多模式千帆竞发之势。从发展模式来看,国外一般是从空间发展的模式来进行区分,以显示不同城市的空间发展特点。国内的楼宇经济发展模式则可从楼宇的开发主体、空间分布及楼宇经济的业态集聚等角度探讨不同的发展特色,以引导城市政府结合自身的禀赋和优势发展楼宇经济。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大发展之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进入以楼宇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经济决胜负的新阶段。与国外楼宇经济发展相比,国内楼宇经济发展时间较短,政府主导功能非常明显,更为重视依循具体的发展路径。
根据前瞻资讯产业研究院《2012-2015年中国楼宇经济发展模式与途径投资
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从国内城市楼宇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筑巢引凤、腾龙换鸟、盘活存量、转型促动、主题驱动、优势带动、精品效应、文化提升、品牌服务九种发展路径。不同城市可以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区域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与发展途径。
楼宇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点、城市经营的新理念、城市发展的新模式,继知识经济、总部经济之后受到城市政府的青睐,许多大中城市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借此推进城市产业的升级、城市功能的拓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楼宇经济区别于产业园区需要大规模的土地面积进行创收,而是从单元建筑面积的角度谋发展,向空间要效益。未来,楼宇经济的发展将是城市间竞争的重要评比要素。
本文作者:高晓诗(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请尊重版权:本文知识产权归前瞻网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第二篇:发展楼宇经济提升城市品位
发展楼宇经济提升城市品位
尊敬的区领导及各位同仁:
在学习了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发展总部楼宇经济的实施意见后,我倍感鼓舞,作为在**区落户的一名民营企业代表,对我区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和决心。
楼宇经济作为一种集约利用资源、向“空间”和“高度”要效益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楼宇经济,有利于拓宽城区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区未来几年对楼宇经济发展要求的目标:力争到20**年,新建商务楼宇**幢,新增建筑面积**万平方米以上,实现楼宇经济税收占三产税收比重**%以上。
为此,我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用大项目来带动发展,设立项目建设的“绿色通道”。不仅对驻区楼宇及驻区楼宇企业在税收、基本公共设施及其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外,还应对楼宇企业在报建的过程中予以简化办事程序、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并及时主动服务。
四、扩大宣传,建立楼宇招商网络 对于在建和建成的楼宇,高新区必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整合资源资料,制作出高新区楼宇招商网,并在行政中心设置滚动大屏幕,及时发布楼宇资源的详细信息,让更多的企业了解高新区楼宇工作的具体情况及各个楼宇招租详细信息。以此形成强大的广告效应,营造良好的发展高新区楼宇经济的氛围。同时建立楼宇联络制度,建立起楼宇业主之间、政府与楼宇业主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使楼宇租售情况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五、引入具有国际品牌的物业管理公司对楼宇进行管理一个好的物业管理公司可以盘活一个小区、一栋大楼,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入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物业管理公司进驻高新区,以提升管理的品牌。同时,组织辖区企业到先进的物业管理公司学习和培训,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定期地组织辖区内的物业管理公司互通情报、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以提高整个辖区的物业管理水平,努力培植一流的物业管理公司。
第三篇:阜新市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调查报告
阜新市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调查报告
一、阜新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累计生产原煤6.5亿吨,用60吨车厢装运可绕地球4圈半,它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城市。然而,英雄暮年,城市的资源逐渐走向枯竭,陷入“矿竭城衰”的境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遇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九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幅仅为2.1%,比当时的中国西部地区还低;市本级和七个县区全部靠省补贴过日子;下岗失业人员达1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7%,居辽宁之首;城市月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特困居民达18万人,占市区人口近1/4。城市出现了大面积采煤沉陷区„„中国社科院曾经对阜新进行过一个社会调查,得出八个字:煤电之城,穷得出奇。
2001年12月,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开始了探索属于自己也属于中国的资源城市转型之路。
二、阜新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伟大历程与阶段成果
(一)八年转型,八年拼搏,阜新取得了经济转型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1、国民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国民经济结束了“九五”时期低速徘徊局面,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曾连续三年居辽宁首位,总量由2001年的70.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33.9亿元,年均增长15.4%。
2、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以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新型能源产业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配套等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由2001年的12.7%上升到2009年的27%。
3、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1年的29.2亿元提高到2009年的140.7亿元,八年累计完成566.9亿元,年均增长25.2%;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近700个,一大批事关阜新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取得显著进展。
4、体制机制创新迈出重要步伐
七年累计完成各类国有企业转制326户。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转制。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2001年的27%上升到2009年的62.5%。2009年全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创汇额分别是2002年转型初期的3倍和6.3倍。
5、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八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9.6倍。通过经营城市,取得土地出让金3.3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1.8倍。实现了乡乡通油路,79%的行政村通了油路。
6、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
八年累计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面积超过“九五” 前全市所有林地面积的总和,森林覆被率由2001年的21.7%上升到2009年的32.1%,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改善、局部好转的良好局面。阜新市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生态恢复试点市。
7、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4327元增加到2009年的1011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123元增加到2009年的5030元。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1年的14.7平方米提高到2009年的23.6平方米,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视察过的长新小区就是典型的示例。
(二)阜新的具体方法
1、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大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转型以来,阜新一直致力于改变以煤炭为主导的单一产业结构,构筑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接续替代产业框架基本形成。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明确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供应、新型能源、煤化工“三大产业基地”和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配套、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型电子、玛瑙加工、北派服饰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全市正常生产经营的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转制,商贸流通、粮食及公用事业改革取得突破。阜新市坚持用市场机制运作转型,所有的转型项目都实行了新的机制。特别是以民营为主推进转型,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显著提高。坚持以项目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
3、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抢抓国家退耕还林机遇,实施“林业二次创业”,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突出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海州矿和新邱矿区排土场复垦工程完工,矿区绿化面积达到5万亩,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已增加到306天。在国家的支持下,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告别了沉陷区和棚户区,城市南部和新邱地区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经济转型的优先目标,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阜新市始终高举创造就业机会旗帜,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重点对“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一半以上棚户区“零就业家庭”实现双就业,就业矛盾有效缓解。紧紧抓住国家在辽宁进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试点的机遇,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规模的开展了扶贫帮困活动,建立了低保大病救助和城市低保分类救助等制度,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阜新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推进经济转型,要把解放思想作为重要前提
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经济转型的进度。只有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观念更新带动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才能有效破除各种思想障碍,为转型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在转型中尽管需要国家的支持,但要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国家支持为辅。
(二)推进经济转型,要因地制宜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的过程。只有立足于本地的比较优势,科学谋势,挖掘优势,打造优势,发挥优势,才能变单一产业结构为多元化经济结构,形成符合本地实际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接续替代产业。
(三)推进经济转型,要坚定不移地抓好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关键在于项目。只有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狠抓项目建设不放松,用项目建设带动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四)推进经济转型,要坚持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促进转型振兴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推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只有扩大开放,才能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五)推进经济转型,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安置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扎扎实实地搞好就业、社保、安居、就医等民生工程,让转型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转型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推进经济转型,要把生态环境治理放在重要的位置
改善生态环境是转型振兴的长远大计,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在转型中必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推进经济转型,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城市和农村的全面转型。只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抓好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城乡产业互动与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才能增强转型振兴的后劲。
(八)推进经济转型,要注意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都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只有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注重积小胜为大胜,才能完成好转型振兴重任。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而忽视长远的大计,比如在转型振兴中,要关闭一系列污染较大,对能耗要求较高的企业。
第四篇:城市发展要向低碳经济转型
城市发展要向低碳经济转型
2011-03-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理事长潘家华指出“城市发展要向低碳转型”。他表示,告别高碳时代,需要理性设计低碳指标和标准,要有明确的导向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告别高碳时代,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城市则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去年8月,国家低碳省市试点工作启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8市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的首批低碳试点省和低碳试点市。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这个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如何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潘家华表示:构建低碳城市要从低碳交通、低碳政策、低碳指标体系、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理念、低碳循环经济等方面入手,全面涵盖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方向,制订总体的节能减排任务和经济发展目标。低碳城市是全面采取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而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经济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调整、观念引导等措施,实现降低碳排放。他指出,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这一进程中,城市需要立足于低碳消费,将实现低碳与发展的双赢,提高碳生产力作为基础。要实现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规定的全球温升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不仅需要加大力度全面提高建筑能效,还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更需要国民转变消费方式,提升消费意识,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第五篇: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实现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实现路径分析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在保障全社会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十分必要。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越来越清晰,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低碳经济,2011年1月,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发布了国内首个《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2010年12月,工信部确定“十二五”期间工业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争取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降低16%”。作为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资源型城市应积极承担责任,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探索低碳转型之路,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因此,整合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总结提炼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遵循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适宜的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借鉴,为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
朔州市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产业格局具有明显的高碳性。近年来,在低碳经济的引领下,朔州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城市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研究以朔州市为例,探讨发展低碳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路径。
一、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研究现状
(一)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资源型城市转型即打破原有的资源自循环机制和路径依赖,实现产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完全是资源枯竭造成的,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范围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资源型城市转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保障能源资源供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具有普遍性。目前,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有以下五种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替代及产业替代模式、科技创新模式和生态城市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引领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型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等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并控制能源需求,优化提升产业结构,选择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建筑、交通、消费模式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最终形成产业结构相对单
一、但能够低碳发展的城市状态。目前,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城市如表1所示。
从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一是长期发展的特殊性导致资源型城市的历史欠债很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短期内生态环境恢复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产业结构根深蒂固,仅从发展困境的某一方面进行改造不具有可操作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和外延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矛盾,使资源型城市走出发展困境。
(三)国内外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和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工作。金乐琴等在《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分析了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潜在优势,提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即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积极构建促进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任菊香在《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态势及对策—以朔州市为例》中基于对朔州市发展中的分析,就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对策进行了讨论,认为煤炭城市应积极推进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课题组在《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中提出了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路、原则、策略及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的重点方向以及今后转型的战略要点[7],指出山西资源型城市应做好加快进行土地塌陷治理工作,推进产业聚集和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一体化,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人才优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倪外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城市发展新路径研究—以上海为例》中分析了低碳城市发展路径的核心内容,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消费、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建立低碳管理与制度体系等方面阐述低碳城市的建设及发展。付允等在《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中提出基底低碳、结构低碳、方式低碳和支撑低碳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在低碳经济发展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都展开探讨研究,但是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尚未形成系统性成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典型案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提出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
二、基于典型案例的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研究
朔州市以“煤电之都”著称,煤炭是最主要的优势能源,全市煤炭储量约425.26亿吨(2009),占山西省储量的1/6。煤电产业占GDP的份额高达70%,第二产业中煤电的比重占到80%以上,产业格局具有明显的高碳性,生态环境状况堪忧。朔州城市转型主要依靠发展低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能效等方式实现低碳转型。
朔州市经济的转型,就是煤炭产业的转型。近年来,朔州市通过输入端减少碳源、转化端提高能源效率、输出端减少碳消费、全过程增加碳吸收四条途径,采用节能减排、延伸以煤炭为基础能源的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植树造林等措施,构建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节能降耗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全市GDP能耗逐年下降,取得了“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三赢效果,促进黑色经济绿色发展,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朔州市在能源产业领域致力于低碳发展的积极尝试,被低碳经济专家称为“朔州途径”。
2009年,朔州市碳汇量达4128.05万吨CO2/a,CO2总排放量为4648.21万吨,碳强度达到8.28吨CO2/万元。主要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258.86万吨标准煤,其中一次化石能源消费1100.24万吨标煤。从结构上看,优势能源煤炭的消费量一直占绝对比重,平均占到95%以上。汽油、柴油等石油制品的消费量达到16万吨,煤气的消费量达到6813万立方米,天然
气消费量达到400—500万立方米。目前,朔州市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多元化、低碳化的变化。
从近年来持续下降的单位GDP能耗来看,朔州市能源效率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2009年底,万元GDP综合能耗水平达到2.01吨标煤/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9.27%。
目前,全市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还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处于中上游。究其原因,与朔州市的特殊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历史选择有着密切的关联。朔州市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接替产业、创建最佳宜居城市等措施,改变产业格局,破解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怪圈,煤炭产业转型获得突破发展,全市低碳转型取得突破发展。
本研究在参考中国社科院公布的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和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咨询专家,对照全国平均水平,将朔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评价等级标准相比较,定性判断朔州市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采用德尔斐法(Delphi),通过多方相关咨询专家意见,参考任福兵等专家研究成果—《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2010),综合确定本指标体系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用以评价朔州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按低碳城市标准综合评价,朔州市2009年低碳经济实现程度为71.615%,低碳经济水平处于形成阶段。朔州市的资源型城市转型立足资源承受能力,强化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的优化升级将传统黑色工业经济转化为绿色循环经济,是一次绿色转型,对其他资源型城市有借鉴作用。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路径
朔州市的低碳转型对其他资源型城市转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不能一概而论,结合不同城市、不同资源,每个资源型城市都有其特殊性,总体而言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主要如下。
(一)判断资源型城市所处阶段,制定合理转型路径
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所依赖资源的生命周期分析本地区如能源生产及消费情况、碳排放、碳汇核算等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进而制定合理的转型路径。对资源开采处于增产稳产期的城市,制订合理的开采计划,提高资源采收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对资源开采开始衰减的城市,应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好各种共、伴生资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拓宽资源开发领域,重视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为本地资源型企业寻找后备基地,同时抓紧培育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选择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二)培育新兴低碳产业,打造低碳产业体系
资源储量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将长期保持以高碳产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工业格局。在传统工业不断进行低碳产业升级的同时,大力推动高新技术发展,积极嵌入节能利废和新能源利用要素,构建新型低碳工业体系。推进低碳型优势产业发展,建立低碳产业园区和低碳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兴低碳产业。降低高耗能行业及其产品的比例,加大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打造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鼓励三次产业间融合发展,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
(三)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构建城市低碳能源利用体系
首先加快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低碳、无碳能源比重,实现能源结构以低碳化为开源,建立以原煤、煤气、煤层气、天然气、风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等相互竞争的多元化的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其次推动能源供应结构多元化发展。分别从煤炭能源生产过程、电力生产和电网输送实现低碳化发展,促进煤炭能源产品清洁化,推进高碳能
源低碳化发展。加强高碳能源的高效化、清洁化利用,积极推进煤电联营、大型电力企业购并重组,加大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比例。
(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因地制宜建立碳汇体系
首先,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产生的碳汇价值,以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以宣传发动、经济政策鼓励等手段为引导,鼓励全社会参与碳汇体系的建设。其次,在保护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合理保护耕地,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湿地、城市绿地和灌木等生态系统的建设。确保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通过加快实施生态环境功能规划、扩增生物碳汇、建设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增加碳汇潜力,建立符合资源型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汇体系。
(五)广泛开展低碳活动,构建全民低碳生活模式
一是促进低碳理念融入区域规划,构建以紧凑混合布局模式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布局、以联系便捷的城市圈网络建设为导向的区域规划层面和以扩大碳汇为导向的多样化生态体系。二是通过完善整体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运输节能管理、大力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机械工具等方式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三是积极采取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结合资源型城市的特点发展绿色建筑、建立健全建筑节能和建筑节能产品的监管体系、扩大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材料应用等措施构建低碳建筑体系。四是推行绿色照明、绿色交通,构建城市静脉体系,提倡社会生活的低碳消费方式。
四、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低碳经济的简要分析,得出低碳经济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指出方向,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基于低碳经济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应从制定转型路径、低碳产业体系、低碳能源利用体系、碳汇体系、低碳生活模式方面全方位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其他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附件:
低碳经济基本知识
低碳经济的定义: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属性:一是经济性,包括两层含义:①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②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下降。二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三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的内涵:①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②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③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减缓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碳强度: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称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
碳生产率:是指经济产出(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的比值,即一定数量的碳排放量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碳生产率”最关注能源的产出效率。一个企业是否属于低碳企业,不是看它使用能源量小、温室气体排放量小,而是看这个企业是否能更有效地使用能源。同时,碳生产率达到了一定标准的低碳企业,应该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享受贸易便利待遇。
能源强度:单位GDP的能源用量,称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主要反映技术水平、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产业不同,其能源强度不同;行业不同,其能源强度也不相同。
碳关税:是指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其争议源于2009年6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的一项征收进口产品的“边界调节税”法案,实质就是企图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美国此举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可以说,碳关税是以往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新变种,是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能力的新设想,遭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碳关税的范例,但是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或本地范围内征收碳税。
碳汇:是指自然界中碳的寄存体,或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与之相对的概念是碳源,它是指自然界中向大气释放碳的母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为最大宗,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