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4 04:2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甘泉县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甘泉县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第一篇:甘泉县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甘泉县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

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甘泉县委 甘泉县人民政府(2006年6月7日)

我县辖3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116个村委会、2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92万,其中农业人口5.66万。县域总面积2300.7平方公里,川台地9.8万亩,天然次生林18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4.8%。平均日照时数2359.9小时,无霜期163天,降雨量526.3毫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5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洛河过境流长95公里。已探明石油储油面积308平方公里,储量1亿吨。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科教兴县、产业强县、依法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菜牧富民、工业强县”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良好的发展态势。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01亿元,同比增长14.1%,较“九五”末翻了1.25番,人均达到12800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0302万元,同比

为目标,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和“川道村菜牧复合型、拐沟村饲料养畜型”的产业布局原则,在土地平整的川道村,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大棚生产为主的蔬菜业;在土地条件相对较差的拐沟村发展以养猪、养鸡为主的标准化养殖业;在土地条件较好但不适宜发展蔬菜生产的川台、沟坝地发展粮饲兼用型高效优质玉米。通过实施“五到户”(政策宣传到户、思路调整到户、产业实施到户、服务落实到户、增收体现到户)工程、大兴“三实”(领导实抓、干部实帮、群众实干)作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设,引导农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养、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符合甘泉实际、群众拥护、发展成效显著的全县农业经济发展路子。

(二)调整结构,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为农民增收奠定产业基础

一是优先发展蔬菜产业。1992年,我县就从山东寿光引进了日光温室大棚生产技术,但由于受市场消费能力、群众认识水平和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发展速度较慢,到2000年全县日光温室大棚仅有2500座。从2000年秋冬开始,县委、县政府立足土地、水资源等有利条件,依托一定的生产基础和经验,把蔬菜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首选产业,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决战产业,作为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保障产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推进。2001年,全县新

况,2003年,县委、县政府适时调整养殖业发展思路,明确提出畜牧业要由过去的以放牧羊子为主向以舍饲养猪、养鸡为主的发展格局转变,由传统粗放养殖向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养殖转变。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龙头带动、典型示范,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畜牧产业的复兴。到2005年底,全县生猪存栏2.9万头、出栏2.3万头,鸡存栏73.1万只、出栏48万只,较“九五”末分别增长75.8%、1.6倍、7.3倍、9倍,其中鸡存栏占到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劳山乡已建成存栏27万只的养鸡专业化生产基地。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5592万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27.8%;畜牧业为农民人均提供的收入达到839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2.2%。发展畜牧业,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为全县发展无公害蔬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机肥料,确保了蔬菜食品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拐沟村群众的产业问题,而且促使了粮食转化增值,弥补了禁牧后羊子流失给农民造成的损失,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初步形成了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畜牧业经营格局,完善了以粮促畜、以畜促菜的粮、畜、菜良性循环的农业产业链,为当前和长远实现农民增收目标打下了扎实的产业基础。

(三)突出“一村一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产业建设取得实效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难以的专业化生产基地,累计建成专业村84个、专业户4842户,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分别占到全县乡镇、村委会和农村实际住户的87.5%、72.4%和63.8%。今年,全县有条件的村将全面实现一村一品的专业村建设目标。

(四)强化科技推广,提升产业水平,彻底转变传统农作模式

设施农业不仅投入较大,而且技术含量较高。我们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围绕提质提效,坚持把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新优品种、提高农民素质放在重要位臵,确保高产高效。蔬菜生产方面,近几年,通过改造低效棚、推广新科技、引进新品种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等措施,先后引进推广黄瓜、辣椒、茄子、番茄、西甜瓜等瓜菜良种9大类48个品种。目前,莱福60番茄、无刺黄瓜、陇角2号辣椒、安德烈茄子等优良品种在我县大面积种植,发挥了显著的生产效益,全县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面推行了工厂化育苗、配方施肥、生态改土等“十项”无公害生产技术,新技术普及率达到72%,极大地促进了大棚蔬菜增产增效。畜牧生产方面,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环境无害化”的要求,圈舍建设统一高标准,塑料暖棚、地下排水、自动取食、自动喂水等现代饲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科学管理;注重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大约克、长白、杜洛克、三黄肉鸡、罗曼蛋鸡等良种均落户我县,全县养猪、养鸡专业户的良种普及率分别达到90%和100%,从而保证了我县畜产品有一定的市场占有优势和价格优势;坚持走自繁自育的路

农工商公司、劳山鸡业有限公司、丰源种猪场、圣茂万头生猪繁育场等服务性公司,为产业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并在西安、咸阳、铜川、榆林、延安等市级以上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窗口10个,在县级以上城市建立直销窗口23个,提升了甘泉蔬菜和畜禽产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发展了宏利豆业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八千里豆制品加工有限公司、兴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一批县内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不仅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蔬菜、畜禽产品和双青豆、红小豆等生产,而且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

(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大棚蔬菜、标准化养猪、养鸡,相对来讲都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所以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近年来,我们先后成立和加强了县蔬菜局、畜牧局、农业信息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乡镇蔬菜站及畜牧站等机构,不断充实技术力量,提高技术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为农民提供有效的生产指导、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检测、畜禽防疫、技术培训等服务;先后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市农科所专家教授15名,高薪招聘本科生10名,聘用外地专业人员27人,使全县从事菜畜产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32人,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队伍;先后在84个村委会组建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其中劳山林沟养鸡协会自2001年组建以来,在贷款担保、技术指导、项目争取等

一是认真学习,理性思考,全面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按照县委安排,全县及时组织各乡镇、各包村部门干部职工进村入户,采取现场讲解和发放宣传册的方法,向群众宣讲中央1号文件、胡锦涛同志在陕西考察时的讲话精神以及县上关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与群众共同探讨新农村建设,在学习领会、广泛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着科学、客观、可行、长远、实效的原则,已初步完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结合移民搬迁、新村建设确定了五个试点村,目前四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启动实施。

二是精心组织,全面促进春播生产顺利进行。针对今春气候反常、地温偏低等实际,及早动手,积极搞好种子、化肥、农膜、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储备、调剂、调运工作,确保了春播工作顺利开展。全县共调运各类农作物种子24.4万斤,肥料800吨,农用地膜9吨,检修农机具128台,完成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1.2万亩。

三是全力以赴,搞好春季畜禽防疫工作。畜禽防疫工作是发展畜牧业的重中之重。为了确保不出问题,县乡两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确定了分管领导,并结合我县实际,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于2月底,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畜禽防疫网络体系,配备了村级畜禽防疫员122人,使全县畜禽防疫人员达到144人。同时,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的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高致病性禽流感、W病、鸡新城疫、猪瘟等疫病的免疫和监测工作,确保疫情不传入,为全县畜牧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1六是强化科技推广,努力提高特色产业开发效益。今年,坚持把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普及作为推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扶持、投入力度。蔬菜生产继续加大了“十项”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力度,极大地促进了大棚蔬菜增产增效;畜牧业生产以“五化”为根本要求,全力普及推广标准化饲料养殖技术,在建圈、饲养、防疫、出栏等每个环节严格把关,严格要求,缩短了生猪育肥期,提高了家禽产蛋率,真正使科技在养殖业中发挥了显著的支撑作用,保障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措施

虽然我们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相差较远。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未得到彻底改变。全县农村总人口12000户56600人,农村实际居住7759户33420人,有产业户4842户20820人,占到实际居住农户和人口的62.4%和62.5%,这些产业户,除了按专业户的标准,每户或种2棚菜、或养40头猪、或养1000只鸡外,还种植粮食51325.2亩,占到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的44.6%,户均10.6亩地,一方面从事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还沿用着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二是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全县有川台坝地9.8万亩,可浇灌川地只有2.6万亩,占到川地总面积的30.8%,许多地块由于没有灌溉设施而无法发展大棚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全县有67个村人均基本农田不足2亩,要

3争资金的力度,搞好以水、电、路、气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各种支农资金的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认真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示范引导、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搞好我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试点村庄建设规划,提出符合实际的建设标准,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二是强化科技推广。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100%,畜牧标准化养殖新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三是加强农民培训。按照“户户都要有产业技术明白人”的要求,立足长远,搞好规划,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科技文化培训阵地和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种养水平。四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按照“企业+协会+农民”或“公司+基地+农户”等新的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和引进起点高、规模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捆绑式”利益共同体。五是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蔬菜、畜牧兽医站建设,强化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信息服务、土肥检测等服务体系作用,确保农产品无害化,增加农民的收入。实施好“五大工程”,即全力实施好退耕还林、农村公路建设、雨岔水库建设、能源沼气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为实现农民收入跳跃式增长奠定扎实基础。

第二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

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座、5495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5。玉门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玉门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玉门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玉门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玉门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wenmi.net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玉门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玉门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玉门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玉门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玉门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

第三篇: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乡农民增收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下发后,我乡召开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小组会议,对省委文件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利用**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当作“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来抓。现根据我乡实际,就发展马铃薯产业,草畜产业化、劳务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做如下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

1、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

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单产,提升能力”的原则,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种植业品种质量,扩大高效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每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以上,人均达到2亩以上,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引进优质马铃薯新品种500吨(50万公斤),五年后人均收入达到829元,占全乡人均纯收入的27%。

2、大力发展旱作高效农业

立足我乡旱作农业实际,按照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技物结合、科技入户的原则,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玉米面积每年稳定

1在7000亩以上,创收520万元,实现全膜玉米较半膜玉米亩增产20%以上,每亩增产100公斤,增收160元,人均增收58元。

二、大力发展养殖业,走草畜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实施“规模化养殖计划”,依托乡养殖协会,充分发挥乡冷冻精液配种站的科技优势,加快肉牛品种的改良,努力加快全乡以牛、羊、鸡为主的养殖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发挥养殖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

1、在全乡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产业,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扩大优质种畜的引进和繁育规模。在原来养牛的基础上,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处,发展肉牛养殖300头以上,全乡每年牛饲养量增加800头,五年后牛饲养量达到1.8万头,每年出栏8000头,实现销售收入1600万元,人均收入1036元。每年羊饲养量增加2000只,五年后羊饲养量达到5万只,每年出栏2万多只,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人均收入207元。鸡饲养量达到6万只,规模养殖户300户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0万元,完成养殖业收入2060万元,使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41%以上。

2、饲草面积每年稳定在4万亩以上,每年改良更新优质紫花苜蓿5000亩。为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广配合饲料、青贮氨化等科学技术,切实引导广大的养殖农户转变养殖观念,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增加

农民收入。

4、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加强疫情监测和检测监督,不断完善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三、加强组织引导,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最大项目来抓,乡上要充分调查、研究开拓劳务市场,利用发挥乡劳务站的联系纽带作用,在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劳务供求信息和服务体系,为农民转移就业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每年输转富余劳动力4000人次(有组织的劳务输出2260人次)以上,创收1200万元,人均收入62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0%。在输转富余劳动力的同时,坚持把“两后生”纳入培训重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短期集训等培训方式的优势,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两后生”30人以上,大幅度提高转移就业培训率。

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奠定物质基础。

1、加强水利、梯田、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实施炭山小提灌工程,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500亩;在全乡新修梯田8000亩;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

2、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每年在全乡实施250户农村能源沼气建设项目,五年后农村能源沼气项目建设达到1250户。继续抓好沙湾老林带更新、退耕还林(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膜、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

第四篇: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 座、5495 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4.5 %。**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01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

座、880亩,2004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04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

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01年起,**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02年起,**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品牌农业为*农民增收

近年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线,依据县情,积极争创农业品牌,加快发展优质农产品。2003年,对现有的“***”精制菜、“**”茶叶、“**”韭菜、“**绒蟹*4个产品新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农业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实惠。2003年全*实现农业总产值14.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农业有效增收2亿元以上,全县农村百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人均从农业得到纯收入774.1元,比上年增加73.4元。*

一、基本概况**地处合肥市东南郊,东北面临**与*和*镇隔河相望。西北面与*镇毗邻,南面与*乡接壤。*路和*路构成东西南北交通干道,镇域面积2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80亩,辖9个行政村,103个村民组,3300个农户,总人口2.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万人,农业劳动力7000人,农业在全镇经济中占有重点份额。近年来,在郊区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书记*镇长*等党政班子成员带领全镇干群紧紧围绕“以培育区域特色为方向,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科技应用为关键,以示范引导为抓手”的农调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根据本镇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和岗圩并存的特点,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业、家禽、畜禽水产养殖业,在岗区突出奶牛、苗木花卉业,使全镇农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态。目前,全镇已拥有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等特色农产品已初具品牌效益,*****等特种养殖业发展日益红火,***等种植业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农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做法与经验近年来,一是制定低站槛甚至没门槛等优惠政策,采取引资入镇的方式,相继建成了******百亩**苗木基地和***花木场等花卉基地。带动了全镇众多农户走了苗木花卉种植致富路,涌现出了以***等一大批苗木花卉种植致富带头人。二是加大农调投入。全镇投入资金***万元,已建成了***农业科技园等四个蔬菜种植基地、**垂钓中心等两个水产品养殖基地和**苗木花卉中心等三个苗木基地,带动了全镇畜禽、花奔等“六人支柱”产业的快展发展。三是重点扶持大户。为种养殖大户提供信息服务、技术辅导,帮助大户解决资金困难和问题,通过扶持全镇已拥有各类养殖大户50户。四是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大户带农户、协会+农户等形式,全方位促进和推动全镇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五是强化技术服务。镇成立社会化服务中心、农技推广站,村村配备农村技员,全面指导和服务于农调工作。

三、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状况全镇现有***等近10个农业特色产品。一是合肥草制品工贸联营厂近年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系列产品远销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内销席畅销二十几个省、市和地区,同时带动本镇及周边乡镇农户种植蔺草。并辐射到肥西、长丰、寿县等地。种植面积已达到一万亩左右。二是老谷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解决农民卖鸭难和下岗职工就业难为经营宗旨,大力开发樱桃谷白鸭绿色食品系列,带动全镇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三是*奶业公司逐步发展壮大,生产牛奶质好、味美、价廉、营养丰富,吸引了市牛奶厂在*设点进行牛奶收购,为*养牛专业户卖奶提供了方便。四是利用本镇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本着服务城市、依托城市的原则,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年蔬菜上市量在**吨左右。五是加快果林基地建设。在义兴村建成二百五十亩油桃、雪枣基地,目前长势良好,明年可丰产丰收。

四、农业中介组织发展情况全镇目前已成立了养猪、养奶牛、养鸭协会,形成了***等一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带动和帮助农户科学种植养殖,为农民提供技术辅导,同时帮助农户跑信息,跑市场,找销路,彻底解决农户生产的后顾之忧,被当地群众感激地形容为“农民兄弟背后一堵倚不倒的墙”。

五、下一步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大城市的市场、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和镇区的资源、区位、服务优势,以国内外中高档消费人群为目标市场,以生态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为发展方向,以农业科技化、市场化为手段,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专业村+农户、科技园区+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培育无公害蔬菜、三元杂交仔猪、肉鸭、水产、苗木花卉、蔺草等产业链,努力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全镇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建成一个无公害蔬菜专业村;一个三元杂交猪养殖专业村;一个肉鸭养殖专业村;一个苗木花卉专业村;一个蔺草种植专业村。培育各类专业大户300户。具体是:以**草制品工贸联营厂为龙头,带动全镇蔺草种植业的发展;以***奶业公司为龙头,带动全镇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以***苗木花卉中心为龙头,带动全镇苗木花卉种植业的发展;以**垂钓中心为龙头,带动全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以**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镇家禽养殖业的发展;以**科技园、**蔬菜基地为龙头,带动全镇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以**养猪厂为龙头,带动全镇畜禽养殖业的发展。

下载甘泉县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甘泉县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

    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共五篇]

    发挥优势培育主导产业 联结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玉门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

    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推荐五篇]

    近年来,xx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潮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

    加快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全市实......

    开发秋冬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开发秋冬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开发秋冬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我区历来十分重视。特别是201*年,我区克服了自然灾害带来的诸多困难,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国油菜生产大县(区)、全......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

    精选范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共2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南部地区农民增收的通知》精神,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