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0元,比上年增长13.1%。
多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政策支持逐步完善
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近三年来,全市共落实农业“四项”扶持项目1000多家,落实财政补贴资金近6000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10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旱涝保收面积11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2%。涉农信贷投放不断加大,涉农贷款保持快速增长。至2014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89.75亿元,较年初增加25.65亿元,增长15.63%,高于各项贷款增幅9.73个百分点。
-1-
(二)农业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不断完善;与中农大、安农大、省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等效应显现,科技兴农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畜牧科技进万家、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建设及新型农民培训等一系列农业科技进步工程。近三年来,累计引进、试验、推广应用新品种100余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优质麦、优质肉猪、设施蔬菜、大中型沼气管理等综合生产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全市农业的贡献率达60%。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与“十二五”初相比,蔬菜总产由42万吨提高到58万吨,增长38%;肉蛋奶总产由13.7万吨提高到15.2万吨,增长10.9%;粮食生产获得“十连丰”,优质小麦订单面积从2007年的50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100万亩,订单优质率100%。今年全市小麦单产达到507公斤,总产达92.6万吨,增长4.5%,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建小麦千市斤,标志着淮北市在良种运用、农机农艺结合、社会化服务、高产技术集成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农业生产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发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 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已建成百亩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个,是全省最大的日光温室蔬菜基地之一;形成塔山石榴、和村苹果、段园葡萄、黄营灵枣、东山杂果5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2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已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28亿元,是“十二五”初2.2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4:1。
(五)农业经营方式加速转变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余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社1036家,带动农户14.6万户;培育各类种养大户3970多家,注册家庭农场395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50万亩优质麦等8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培育农机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多个,建立各类农产品市场18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3万余人。
(六)林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林地7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2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11%,林木绿化率23.23%,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5.08亿元。把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绿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高位推进。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开展创模工作。全市森林增长工程累计完成造
-3- 林83826亩,完成省下达造林任务的116.2%。累计完成石质山造林14.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00余万株,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编制完成的《石质山造林技术规程》已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2015年淮北市可如期实现全市可绿化石质山全部披上绿装目标。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人才短缺
基层绝大部分农技人员从事着非农技推广工作,相当部分农技人员还存在着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能力和服务水平严重下降。大量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逐渐流出农业领域,进入二、三产业务工,出现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现象。农业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技术,难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现代农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懂生产、会管理的土专家更少。有钱的人不懂农业,不敢投资农业;想投资的农民没有钱,也不会经营现代农业,成为当前农业人才状况的新常态。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建设历史欠账多。一是机耕条件差。机耕道路缺失和落后,农业机械往往进得了村下不了田。二是水利条件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4- 连续数小时下雨则涝,连续几天未雨则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新建农业基础设施无人具体负责管护,机井、涵闸、抗旱设备等普遍存在“平时无人管,忙时不能用”的问题。四是设施用地缺乏。一般规模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需要配套建设仓储、晒场、机库及简易办公设施等,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调研中普遍反映,家庭农场设施用地不具备合法性,造成有“农”无“场”,严重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土地稳定长期流转难度较大
土地分散经营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尽管我市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农村土地产权仍不清晰,“三十年不变”与“长期不变”概念模糊,确权颁证不到位,农民对土地流转特别是长期流转不放心,土地承租者也不能放手、放心经营。很多种粮大户反映,在土地流转中约10%农户不愿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造成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很难集中连片。由于流转关系不稳定,种粮大户们对土地投入动力不足,“怕变”、“不敢投入”成为普遍心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规模经营承担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工商资本轻易不介入土地规模流转,农村规模流转面积难以扩大。
(四)财政、金融和保险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一是财政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以家庭
-5- 承包经营为基础,未体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倾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待遇一样。支农政策执行存在脱节现象,如种粮补贴按“一卡通”发放给原承包户,流转大户得不到补贴,形成拿钱的不种粮、种粮的不拿钱,增加了种粮大户的生产成本。促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还未出台,一些规模较小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得到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融资困难。安徽省农业银行分行转发的《中国农业银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家庭农场抵押物除与一般商业贷款相同外,还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应优先”,但实施过程中农民拿不出三者合法的权证和手续。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地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杂、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也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三是农业保险效果甚微。由于目前农业保险存在法律缺位、财政补贴少、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农业保险尤其政策性农业保险远远满足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
(五)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市虽为扶持农业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服务措施,但整体来说服务效果不理想,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公益性技术服务职能弱化。乡镇农技服务人员少、经费不足、设施落后;村级农技服务机构断层、体系断网,农业技术公益性服务难以全面落实到位。-6- 二是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业经营涉及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等社会化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市社会化服务渠道和内容较为单一,服务效果不明显,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
一是配套制定辅助设施用地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规定,“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建议按照国家文件精神,尽快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辅助设施用地标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生产、经营需要兴建的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按规模经营面积的一定比例占用土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不得改变用途;优先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仓储、加工、包装等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总结土地确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步伐。稳定农民土地预期,避免由于土地“四至”不清、账实不符产生纠纷,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避免农业经营过度兼业化和副业化。探索建立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对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90%以上的农户同意流转,而个别农户没有正当理由和原因的,-7- 经协调、说服仍然拒绝流转,致使欲流转的地块无法形成连片集中的,可以赋予村集体对个别农户拒绝流转的地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配权。三是创新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保额低,“两年收一年歉”就足以打垮家庭农场。统筹金融保险机构,探索扶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投保保费和赔付标准,使农业保险真正起到保险作用,有效地降低农业风险;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计多种类型、具有个性化的保险险种,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保的积极性。四是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农业,但应着眼于服务、带动农民,与农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取代农民、兼并土地。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对那些只“代替”、不“带动”农民,甚至违反土地流转“三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规定的工商企业经营行为,应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财政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列支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进一步健全农田灌排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快病险闸(库)除险加固,全面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落实农民承担主体,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切实做好管护工作。二是-8- 做好农民转移性增收工作。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实行粮油、生猪等财政奖励补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增加转移性收入。同时,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财政补贴,按照粮食的调出量,安排对种粮大户的补贴,补贴标准应至少不少于农户“一卡通”额度。三是进一步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点扶持农民举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扶持特色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园区和精品基地,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三)深化涉农服务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农业企业主、以及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对象。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高素质农业人才工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培养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和农业高科技人才。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下决心解决“农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抽调专业人员或通过财政购买服务雇用专业技术人员分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对接服务,聘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服务。三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
-9- 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流转双方提高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全面做好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及仲裁和流转土地资源普查、建档备案等工作。四是推广社会化服务。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同施、农事全程代理等经营性服务,发展壮大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各环节的服务。
-10-
第二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农 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提
高认识,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市人民支持农业发展和投身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全
社会中形成“人人关心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优农强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要明确目标,从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努力将农业做优,争取实现“五化”:实施农业集聚化,提
高市场定位,加快聚集农业的优势竞争力;实施农业优势化,改善区域布局,加快营
造农业优势产业带;实施农业优质化,提升生产目标,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实
施农业企业化,创新微观组织,努力使农业节本增效;实施农业工业化,拓展产业领
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
产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主导产品,走“特色+规模”的效益之路,形成优势品牌,防止一哄而上。其次,继续落实“三给”政策,对有市场、有效益,能带动农户进
入市场的农业企业给予资金、信贷、税费、技术等方面的优惠,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
起点较高、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的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四)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
识培训,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种养殖业的专业农
户,全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二是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
教育,加大对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三是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快
农作物新品种、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步伐,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申报、认证和监管,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快捷的市场供求信息。
第三篇: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李义生
现阶段各种疾病发病如此之高和人们食用的各种不健康的食品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饮食方面,所以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等农产品外贸检验标准很高,很注重绿标,如果绿标合格,不但可出口,而且价格也好。针对国内外对绿色食品大量需求和较高的效益。我认为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为人民提供安全、健康的绿色产品是新形势下解决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现就得力其尔乡如何发展绿色农业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得力其尔乡基本情况
得力其尔乡位于阿荣旗东北部,距旗政府所在地75公里,东邻莫旗宝山镇、杜拉尔鄂温克族乡,南面、西面与亚东镇接壤,北靠林区与得力其尔林场交界。全乡总面积340平方公里,有13041口人,拥有24.5万亩耕地,拥有64万亩次生林,14万亩天然草场。格尼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两岸土地宽阔平坦,特别适宜农业。全乡有小水面多处,可养殖草鱼、鲫鱼、鲤鱼等水产品。
二、得力其尔乡农业发展现状
农业是衣食之源,生活之本。所谓农业就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来生产农产品的物质部门,它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力其尔乡经济的发展是典型的农业制约型,全乡的发展要靠农业去拉动。只有农业做大做强了,全乡经济才能快速健康发展。而现在全乡农业发展的状况是数量大,发展水平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二是科技含量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四是绿色农产品开发不足。全乡24.5万亩耕地,大豆种植面积占很大比例。这种相对单一的传统农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如果不实行农牧业产业化,下大力气发展绿色农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倡导不上化肥、农药或少上化肥农药纯绿色农产品,在得力其尔乡有广阔的前景,农民增收也将成为现实。
三、做大做强绿色农业的优势条件和具体措施
得力其尔乡有着发展绿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全乡有40%的耕地地势平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并有天然河流水适宜灌溉;二是全乡畜禽养殖量大,畜禽粪便多,畜禽粪便是最好的农家肥;三是小水面多,适于养殖;四是全乡许多农户拥有喷灌设备,可以旱涝保收;五是农民接受科技信息能力较强,有做好绿色农业发家致富的强烈愿望。
得力其尔乡这么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何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措施是关键。一是实行农牧业生产链条化。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给耕地上农家肥。用50立方米农家肥上一垧地,这种施法叫满粪,三年内不用再上肥料,这样使耕地土质疏松,土壤肥力高,底墒好,既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又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使他们有资金,再加大对牧业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此种链条化可在牲畜较多的新立、兴南镇等村先搞。二是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新立村、忠诚卜村人均耕地较少,离乡政府所在地又近,可以发展绿色蔬菜。我乡北靠林区的村如龙头山村、马河村,山野菜比较多,而且深受市场欢迎,但是受季节限制,采集期短,可以将山野菜移到大棚栽种,供应市场一年四季的绿色山野菜。三是发展畜禽业。利用全乡丰富的草场和秸秆资源加大奶牛、黄牛和白鹅养殖力度,在得力其尔、忠诚堡、新立村大力发展奶牛业,坚持发展大规模小群体的白鹅养殖业。充分利用草场和秸秆,发展无污染的绿色生态畜禽业。四是把绿色农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我乡小水面多的资源条件,发展渔业,结合垂钓再发展旅游业。让旅游人员在欣赏山青水秀美景的同时,享受垂钓的乐趣。得力其尔乡要做大做强绿色农业,还必须聘请专业人员具体指导,先树立典型,成功后再全面发展。乡村两级组织要帮助农户联系资金,积极扶持绿色
产业,如果能通过招商引资寻求开发商到我乡投资开发,将更有利于绿色农业迅速形成规模。另外,要培养农民的品牌意识,搞特色农业,申请商标,创优质品牌,占领一方市场。提高农产品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供稿:得力其尔乡政府李义生
第四篇: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品牌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县政协常委刘树平
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品牌农业是一个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具有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并以优质产品和良好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观,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坚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创品牌、增效益、扩影响”的要求,治理大生态,改善大环境,促进大增收,唱响了品牌农业的时代新曲,永和的品牌农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一、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耕地面积43万余亩,总人口6万余人,农业人口达4万多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龙头举起来,基地建起来,中介活起来,品牌亮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农业品牌化工作目标,树品牌产品,建品牌基地,全县品牌农业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当前以优质红枣、优质核桃为主的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以久兴源公司、四季鲜食品有限公司、红枣公司为龙头的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以红枣、核桃、小杂粮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作用日益凸现,形成了“公司十中介组织十基地十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永和条枣”获得了绿色产品认证,永和面粉达到了省食品安全QS-B级标准。原本养在深
闺无人识的农产品从此被点“食”成金,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更是给农民增收,不断提升永和作为农业县的整体实力。
我县品牌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效应还未充分显现,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1、有名无牌,缺乏竞争优势。近年来,我县有不少农产品名气很大,但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时至今日,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不仅影响产品的销售和价格形成,而且制约着规模的扩大。如河浍里的红枣、庄子坪的西瓜虽在我县久负盛名,但没有进一步加工生产,更谈不上商标名称,难以有效占领市场。
2、有牌无量,没有形成规模。目前我县一部分已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制品,有的虽已小有规模,但自给有余,外销不足,如芝河液、酸枣汁、顺康醋等产量有限,难以发挥品牌效应。
3、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如四季鲜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糯玉米系列产品,其加工能力仅有5万余斤,而全县玉米主要依赖于外销。这类企业不仅加工能力低、规模小,而且只停留在原料和初级产品的粗加工上,难以带动该产业的规模扩张。
4、宣传滞后,市场开拓不力。由于缺乏宣传意识,不少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质优却无销量,名牌效应没有
得到充分发挥。
二、对策与建议
1、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全面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市场意识、商标意识、信誉意识、质量意识、科技意识、宣传意识和保护意识等方面内容。品牌是无形资产,是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消费者认牌购物已日益成为时尚。全面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创名牌意识是我县农业品牌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各级政府应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媒体和中介渠道进行宣传,一是向消费者传递绿色产品的质量和特色信息,提高消费者对品牌产品的认知度;二是帮助广大农民改变陈旧观念,接受市场经济是品牌经济、市场农业是品牌农业的新观念;三是让企业充分认识到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自身持续发展的大事,积极引导企业争创著名商标。
2、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品牌质量。按照打造“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产品”的思路,围绕芝河生态精品园区、桑壁综合农业园区和阁西垣高效农业园区,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着手制定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生产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配备必要的检验监测设备,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环节监控产品质量。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安全有追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对农民有说服力、对周边有带动力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园
区,实施种植、农药规范化管理,实行技术标准化生产。突出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物理生物防治病虫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农业基地规模发展,为农业创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推动品牌农业发展。
3、培植经营主体,壮大品牌基础。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品牌经营的主体和核心。一是要建立农业品牌激励机制。品牌农业的培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扶持,更需要政策的引导。县上要对创农业品牌的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资金、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注重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对已建成的龙头企业,支持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新品牌、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促使其加工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化;对于尚处于建设中的龙头企业,积极申请争取项目资金,拓宽筹资渠道,加快建设进度,争取年内投产达效。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吸引省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本进驻我县农业园区,以“优质服务入驻企业、入驻企业就是招商窗口”为理念,形成投资的“洼地”,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三是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搞活农副产品流通的主力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催化剂。各级领导要把建设专业合作组织放在与龙头企业同等重要的位臵,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专业合作组织在融资、服务、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运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对会(社)员进行无偿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组织会员外出参观学习,使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业品牌的又一主体和生
力军。
4、营销品牌,放大品牌效益。发展品牌农业,开拓市场是关键,我们不仅要创名牌,而且要把已有的牌子推出去,在销售中让市场接受,在消费中让人们喜爱。一是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广告、新闻等各种媒体手段不断扩大永和名牌农产品市场知名度;二是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龙头企业和中介合作组织参加各种农业交易会、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项目洽谈会,帮助他们开拓市场,解决只做产品不做市场的矛盾,寻求广泛的合作机会,全力扩大品牌影响,以品牌吸引消费,以名牌抢占市场;三是建立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据调查,有品牌的农产品一般比赤膊产品溢价20%。因此,我们要把品牌建设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以推进。农业品牌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市场销售量和销售额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的推广,建队伍、登酒店、入超市、设窗口,建立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需对接。
农业品牌化的序幕已经拉开,号角已经吹响,乘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的东风,坚信勤劳淳朴的永和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的沐浴下,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步伐,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实力提升、民生殷实、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绿色新永和宏伟蓝图将会成为现实。
最大红薯——单株73公斤醴陵农民肖新志展示的一株73公斤重的“巨无霸”红薯,成为本届农博会的一大亮点。
最贵大米——每公斤近60元湖南首个“超泰米”——“沁香1号”,在本届农博会上成为最贵的米,其2.5公斤包装的“沁香1号”,零售价为148元,折合每公斤近60元。
最贵蜂蜜——每公斤1600元由明园蜂业推出的尊品活性蜂王浆,每桶(300克)售价480元,堪称全国最贵的蜂蜜。这是该产品首次亮相农博会,其原料采用的是洞庭湖区早春油菜王浆,全年仅产1000桶。原本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农产品从此被点“食”成金,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更是给农民增收,不断提升永和作为农业县的整体实力。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有品牌的农产品一般比赤膊产品溢价20%。因此,我们要把品牌建设作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环节,切实加以推进。”
第五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级各部门大力引导和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分布在15个乡镇(街道),入社农户457户,带动农户3965户,年产值达1.6亿元以上。
一、南安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1、齐抓共管,强力扶持。市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各专业合作社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调研、现场办公,指导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督促落实合作社生产用地、用电、融资、质押等问题。农海、科技、供销社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引导和帮助各类市场主体牵头创办、组建专业合作社;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主动上门为合作社办理各项审批手续,有关部门还特别注意加强后续扶持,努力争取给予经济支持,2008年来南安市有5个合作社和2个协会获得省、泉州市财政补助资金62万元。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南安市及时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宣传学习,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读本2000多册、编发宣传提纲5000多份分发到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种养殖户。专门邀请省农业厅经管处负责人到南安市作专题辅导报告,并通过有线电视、“世纪之村”信息化平台等媒介宣传推广合作社发展情况、典型社运作情况。
3、规范管理,有效运作。农业、工商、税务等部门从抓规范建设入手,着重把好七个关:坚持依法设立,规范登记注册,把好准入关;体现生产利益,规范股权设置,把好产权关;维护社员权益,规范决策方式,把好民主关;发挥组织功能,规范生产行为,把好服务关;增强市场意识,规范法人活动,把好经营关;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运行水平,把好管理关;反映农民意愿,规范盈余分配,把好利益关。每家合作社基本实现“产权明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服务全面”的办社方向。
4、以点带面,典型引路。选择沿海地区的水头曾岭食用菌、中部地区的溪南甲鱼、山区的眉山集祥养猪等3家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运行质量高的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加强农民技术员培训,提高成员的整体素质,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合作社发展。曾岭食用菌合作社、集祥养猪合作社先后入选全省2008年、2009年合作社示范点,溪南甲鱼合作社获省海洋与渔业厅示范社、泉州市示范合作社称号,南安市茶果产业协会入选泉州市2009年示范协会。通过典型示范,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参加合作社的优越性,以点带面不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5、深化服务,全程引导。采取农业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全程挂钩、联系制度,做好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各项配套服务工作,积极帮助合作社解决标准化生产、产业结构调整、产品质量认证、市场开拓以及政策解读等发展问题。市农海局还安排人员到合作社帮助建立健全各项章程制度,组织对合作社负责人和财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为其规范运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主要成效
1、带动了生产集约化。水头曾岭食用菌合作社、诗山钱塘养殖合作社、蓬华天柱山黑猪养殖合作社、康美康牧山养猪合作社等引入股份合作机制,由农户自愿联合,按“风险共
担、利益共享”原则组建合作社,有效地把分散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通过建立合作社内部公共信息渠道,实现社员的小规模需求和小批量供给转变为合作社规模需求和批量供给,用内部组织交易替代外部市场交易,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2、提升了经营市场化。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达到量的优势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共同销售找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取得价格优势的同时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了单个农户想办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事,实现农民增产增效增收。如溪南甲鱼专业合作社,由19户养殖户自愿联合组成合作社,统一购买原材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有效对接了全国市场销售渠道,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年产值达5500万元,社员直接增收580多万元。
3、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通过加入合作社,突破产销脱节和地域界限,让农民有机会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如石井昌盛紫菜专业合作社2008年投资建成紫菜加工厂,建立完善紫菜育苗、收购、加工等配套制度,并与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开展销售合作,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机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合作社在争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等方面的意识明显增强,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目前全市29家合作社的产品被认证为绿色食品的1家,无公害产品的4家,另有3家正在申报认证中。
4、推进了服务社会化。合作社服务范围从刚起步的技术、信息服务不断拓展到产前联合进原料、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涵盖了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多项服务内容。如溪南甲鱼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即与冠源饲料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由后者负责生产专门的饲料,并派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合作社,及时帮助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既降低生产成本,又保证产品质量。
二、南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认识不够到位,组织化有待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颁布实施二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依法发展新阶段,但群众对专业合作社认识还不足,发展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小农思想束缚,仍有部分群众认为“合”字难写,难以建立良好的合作;有的群众甚至担心参加合作社,要缴纳各项税费得不偿失。二是个别群众创办合作社目的不纯,偏离创社宗旨,只想套取公共财政补助资金,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三是部分群众对一些政策法规的理解不够。如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要求提交环评报告,部分群众感觉办理环评手续繁琐,且需要至少2万元投入,导致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发展热情受到一定影响。
2、内部运作机制不够规范,随意性较大。大部分合作社管理水平不够高,民主意识差,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虽健全,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财务管理等内部制度也不够健全,利益关系不紧密,大部分合作社对成员不进行利润二次分配,缺乏合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致使可持续发展能力差。据调查了解,全市建立健全账目的合作社仅有17家,占合作社总数的58.62%,而真正实行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合作社,仅有甲鱼专业合作社等少数合作社。
3、科技支持乏力,产品竞争力弱。南安市多数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低,品质不高,外向型市场竞争力弱。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南安市专业合作社大多数的产品是食用菌、活畜禽、蔬菜、甲鱼、紫菜等初级农产品,并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降低了经济效益。二是科技投入不够,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养殖、种植、栽培等生产环节,而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等投入很少。三是品牌意识较差,目前全市合作社注册商标3件,占合作社总数的10.34%。四是缺乏出色的带头人,目前农村的能人大多经商办厂,真正能在家乡服务农业,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公道正派的能人极少,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挑选出色的合作社带头人十分困难。
三、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南安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如何不断培育壮大合作社,推动合作社发展再上新台阶,把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强化宣传培训,致力规范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财务人员、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农户代表进行阶梯式培训,帮助其及时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了解专业合作社相关的政策法规、合作方式、财务管理、信贷与投资等知识,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按照“类型多样化、服务系列化、经营实体化”的要求,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发挥农海、林业、科技、供销等部门的作用,实行多元化培育。在合作内容上采取多方式,可以是劳动合作、资本合作,也可以是劳动与资本等多个要素的合作,可以围绕第一产业来办,也可以围绕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等二、三产业来办;在合作机制上采取多形式,可以是股份合作制,也可以是合伙制或其他形式合作;在合作渠道上采取多方位,可以提供技术、农资、信息、产品收购等一项或多项服务,也可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在牵头部门上采取多元化,可以由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牵头兴办,可以依托龙头企业或批发市场兴办,还可以由农技部门、供销部门等牵头兴办,也可以由农村基层组织牵头兴办。
2、强化政策扶持,致力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南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协调、服务,落实部门责任,强化先行先试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加大扶持力度。随着南安市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增长,应加大金融信贷方面的协调力度,并增加财政资金扶持,特别是侧重于对具有示范性、规范化、骨干型专业合作社实施以奖代补,特别侧重对专业合作社教育和培训经费的安排。为有效防止“空头社”的产生,对内控制度未发生作用、未实行按交易额返还和按股金分红分配制度、未实行合作社会计制度,合而不作的“空壳社”不予扶持。三是要加强指导服务。农业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落实好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强化规范管理,致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一是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和制度。要求各合作社按照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运作制度。二是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三是规范专业合作社运行制度。加强合作社负责人、经纪人教育培训,加强内部运作规范,按照章程建立并严格执行议事、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收益分配、公开、奖惩等制度。四是探索专业合作社新形式。鼓励农民通过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加专业合作社,或鼓励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实现增资扩股,以壮大南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
4、强化科技支撑,致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活力。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科研院所,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引导和扶持发展潜力好的专业合作社拉长精深加工、品牌创建、销售等经营链条,推动其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专业合作社更加具有生命力。进一步扩大合作社对优势产业和基地农户的覆盖面。一是围绕粮食、水产、水果、畜禽、茶叶、林业、蔬菜、食用菌、花卉盆景和农机服务等10大农业主导方向,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鼓励有能力的各类主体积极牵头兴办,广泛动员种养专业大户、产品营销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层供销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合办专业合作社,形成多元
主体竞相参与的格局。三是优先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大力兴办合作社,4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要结合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创设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四是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积极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申请商标注册,加快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力帮助更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强化试点示范,致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带动。加快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在巩固试点成果的基础上一批一批地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首先,规范试点运作,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明确合作社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财务、会计等,使合作社的发展一开始就规范进行,要求每一家合作社按照“有一个章程、有一个良好运行机制、有一套管理制度、有一个利益分配机制”的“四个一”标准进行规范建设。其次,典型引路推进,在条件成熟的乡村或地区先行试点,按照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方针,每年通过开展示范合作社评比等活动,选择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运行机制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建设试点,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培育一批典型,总结经验,形成比较完善的做法,以点带面,推而广之,使南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南安市委宣传部供稿)(本文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