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

时间:2019-05-12 18:1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

第一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2008年底我们深入部分乡镇,围绕 “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就如何立足龙头企业带动调活、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开展了调研。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察看、召集农民和种养殖大户座谈交流。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以供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市农业

产业结构布局现状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四区一线”发展战略,依据各乡场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进行了产业布局。“四区一线”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四区一线”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四项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凸显,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从以棉花为主的单元结构向以棉花、玉米、番茄、瓜菜为主的多元结构转变,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108.8万亩。其中,棉花73.26万亩,粮食20.08万亩,增长60.8%;番茄6.56万亩,增长13.4%;油料3.25万亩,增长20.6%;蔬菜3.73万亩,减少1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增收488元,增长7.9%。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牲畜最高饲养量达96.9万头(只),出栏牲畜63.15万头(只),出栏率63%;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83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350元,增收248元;牧民定居273户、建饲草料地3.75万亩。优质肉羊“一线”、奶业片区、牛羊育肥产业带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引进了西域鸿兴、陕西龙首油脂项目,实施了天玉淀粉、屯河番茄、**啤酒等技改扩建项目;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协会111个,入社社员4700人,培育农村经纪人193人。,全市已有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个,带动农户2.36万户,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结构单

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

3、“四区一线”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棉花产业仍然没有向“高产、优质、高效”主产区方向发展,全市棉花种植规模较大,次宜棉区面积仍占一定比例;无公害蔬菜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全市蔬菜种植只有3.73万亩。番茄、玉米产业规模过小,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需求;奶牛养殖没有突破性进展,养殖规模仍然保持在3000头左右,不利于奶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4、农区畜牧业发展缓慢,问题较多,养殖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种养结合的意识强,发展养殖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受环境、土地因素的制约,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大多是房前屋后育肥养殖,环境卫生差,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勃。养殖小区规划建设不配套,目前,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大户有扩大规模的要求,但苦于无资金、无地块,农区养殖户基本上靠银行贷款育肥养殖,且贷款难,贷款额度小、周期短,这是束缚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疫病防疫工作滞后,农区兽医站兽医技术、防疫人员不足,经费紧张,医疗防疫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当前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抓调整增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在经济总量上,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大,二、三产业占的比重小;在农业结构内部,种植业占的比重大,林牧业占的比重小;在品种比例上,一般品种比例大,优质品种比例小。我们新农村建设难,难在哪里。主要是工业化水平不高,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结构不合理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最难点。重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带动不大,给农业带来辐射带动的只有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所以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减少中间环节使农民直接增收。轻工业、农牧副产品加工业,既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也是推进我市工业化的重要领域。因此,要本着“质量调优、经济调活、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原则,继续下大力气予以调整。一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以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养殖业,强化加工业,完善流通业和服务业。我市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发展农牧业条件优越,在棉花、粮食、玉米、番茄种植和畜牧养殖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初具规模,这为我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二要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依照市委确定的“四区一线”总体规划,

第二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农 业农村发展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提

高认识,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市人民支持农业发展和投身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全

社会中形成“人人关心农业”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优农强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前,要明确目标,从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努力将农业做优,争取实现“五化”:实施农业集聚化,提

高市场定位,加快聚集农业的优势竞争力;实施农业优势化,改善区域布局,加快营

造农业优势产业带;实施农业优质化,提升生产目标,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实

施农业企业化,创新微观组织,努力使农业节本增效;实施农业工业化,拓展产业领

域,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

产地资源和区位优势,确定主导产品,走“特色+规模”的效益之路,形成优势品牌,防止一哄而上。其次,继续落实“三给”政策,对有市场、有效益,能带动农户进

入市场的农业企业给予资金、信贷、税费、技术等方面的优惠,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

起点较高、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

组织的发展,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四)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一是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市场经济知

识培训,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种养殖业的专业农

户,全力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二是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

教育,加大对职业学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三是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加快

农作物新品种、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步伐,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申报、认证和监管,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四是

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民提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快捷的市场供求信息。

第三篇:加快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淮北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全市农业人口122万人,常年耕地面积204万亩,常年粮食播种面积400万亩,大宗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3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5.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0元,比上年增长13.1%。

多年来,淮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政策支持逐步完善

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近三年来,全市共落实农业“四项”扶持项目1000多家,落实财政补贴资金近6000万元,拉动社会资本投入10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旱涝保收面积11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4.2%。涉农信贷投放不断加大,涉农贷款保持快速增长。至2014年6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89.75亿元,较年初增加25.65亿元,增长15.63%,高于各项贷款增幅9.73个百分点。

-1-

(二)农业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不断完善;与中农大、安农大、省农科院开展战略合作,技术引进、人才培训等效应显现,科技兴农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畜牧科技进万家、测土配方施肥、农村沼气建设及新型农民培训等一系列农业科技进步工程。近三年来,累计引进、试验、推广应用新品种100余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良种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优质麦、优质肉猪、设施蔬菜、大中型沼气管理等综合生产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科技进步对全市农业的贡献率达60%。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与“十二五”初相比,蔬菜总产由42万吨提高到58万吨,增长38%;肉蛋奶总产由13.7万吨提高到15.2万吨,增长10.9%;粮食生产获得“十连丰”,优质小麦订单面积从2007年的50万亩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100万亩,订单优质率100%。今年全市小麦单产达到507公斤,总产达92.6万吨,增长4.5%,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在全省第二个成功创建小麦千市斤,标志着淮北市在良种运用、农机农艺结合、社会化服务、高产技术集成运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农业生产加速向优质、高效、规模发展,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 5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6%;已建成百亩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个,是全省最大的日光温室蔬菜基地之一;形成塔山石榴、和村苹果、段园葡萄、黄营灵枣、东山杂果5个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建成规模养殖小区(养殖场)2000余个,规模养殖比重已超过80%,走在全省前列。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428亿元,是“十二五”初2.2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4.4:1。

(五)农业经营方式加速转变

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核心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全市已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0余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32家;培育农民合作社1036家,带动农户14.6万户;培育各类种养大户3970多家,注册家庭农场395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模式,建立起150万亩优质麦等8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培育农机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00多个,建立各类农产品市场18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3万余人。

(六)林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

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林地7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27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9.11%,林木绿化率23.23%,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5.08亿元。把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作为统筹城乡绿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高位推进。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用于开展创模工作。全市森林增长工程累计完成造

-3- 林83826亩,完成省下达造林任务的116.2%。累计完成石质山造林14.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00余万株,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编制完成的《石质山造林技术规程》已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2015年淮北市可如期实现全市可绿化石质山全部披上绿装目标。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市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人才短缺

基层绝大部分农技人员从事着非农技推广工作,相当部分农技人员还存在着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基层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的时间、能力和服务水平严重下降。大量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逐渐流出农业领域,进入二、三产业务工,出现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现象。农业从业人员大多缺乏专业技术,难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现代农业人才匮乏,特别是懂生产、会管理的土专家更少。有钱的人不懂农业,不敢投资农业;想投资的农民没有钱,也不会经营现代农业,成为当前农业人才状况的新常态。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建设历史欠账多。一是机耕条件差。机耕道路缺失和落后,农业机械往往进得了村下不了田。二是水利条件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低,-4- 连续数小时下雨则涝,连续几天未雨则旱,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三是农业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新建农业基础设施无人具体负责管护,机井、涵闸、抗旱设备等普遍存在“平时无人管,忙时不能用”的问题。四是设施用地缺乏。一般规模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需要配套建设仓储、晒场、机库及简易办公设施等,占用一定面积的土地。调研中普遍反映,家庭农场设施用地不具备合法性,造成有“农”无“场”,严重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土地稳定长期流转难度较大

土地分散经营仍然是当前制约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发展的首要问题,尽管我市在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农村土地产权仍不清晰,“三十年不变”与“长期不变”概念模糊,确权颁证不到位,农民对土地流转特别是长期流转不放心,土地承租者也不能放手、放心经营。很多种粮大户反映,在土地流转中约10%农户不愿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造成种粮大户流转土地很难集中连片。由于流转关系不稳定,种粮大户们对土地投入动力不足,“怕变”、“不敢投入”成为普遍心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规模经营承担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工商资本轻易不介入土地规模流转,农村规模流转面积难以扩大。

(四)财政、金融和保险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一是财政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以家庭

-5- 承包经营为基础,未体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倾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户待遇一样。支农政策执行存在脱节现象,如种粮补贴按“一卡通”发放给原承包户,流转大户得不到补贴,形成拿钱的不种粮、种粮的不拿钱,增加了种粮大户的生产成本。促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还未出台,一些规模较小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很难得到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融资困难。安徽省农业银行分行转发的《中国农业银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家庭农场抵押物除与一般商业贷款相同外,还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应优先”,但实施过程中农民拿不出三者合法的权证和手续。大多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中小型农业企业由于缺乏有效地担保抵押物,加上申请手续繁杂、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也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而小额信贷等扶持性贷款规模又小,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三是农业保险效果甚微。由于目前农业保险存在法律缺位、财政补贴少、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农业保险尤其政策性农业保险远远满足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需要。

(五)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市虽为扶持农业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服务措施,但整体来说服务效果不理想,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公益性技术服务职能弱化。乡镇农技服务人员少、经费不足、设施落后;村级农技服务机构断层、体系断网,农业技术公益性服务难以全面落实到位。-6- 二是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业经营涉及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对物资、信息、资金、科技等社会化服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市社会化服务渠道和内容较为单一,服务效果不明显,服务体系不健全。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

一是配套制定辅助设施用地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规定,“在国家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建议按照国家文件精神,尽快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套辅助设施用地标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生产、经营需要兴建的简易仓(机)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按规模经营面积的一定比例占用土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但不得改变用途;优先安排一定的用地指标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仓储、加工、包装等永久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总结土地确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步伐。稳定农民土地预期,避免由于土地“四至”不清、账实不符产生纠纷,让农民放心流转土地,避免农业经营过度兼业化和副业化。探索建立村级集体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配权。对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90%以上的农户同意流转,而个别农户没有正当理由和原因的,-7- 经协调、说服仍然拒绝流转,致使欲流转的地块无法形成连片集中的,可以赋予村集体对个别农户拒绝流转的地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配权。三是创新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保额低,“两年收一年歉”就足以打垮家庭农场。统筹金融保险机构,探索扶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高投保保费和赔付标准,使农业保险真正起到保险作用,有效地降低农业风险;增加农业保险品种,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计多种类型、具有个性化的保险险种,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保的积极性。四是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农业,但应着眼于服务、带动农民,与农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取代农民、兼并土地。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对那些只“代替”、不“带动”农民,甚至违反土地流转“三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规定的工商企业经营行为,应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强化政策支持

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各级财政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列支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进一步健全农田灌排体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加快病险闸(库)除险加固,全面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落实农民承担主体,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切实做好管护工作。二是-8- 做好农民转移性增收工作。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实行粮油、生猪等财政奖励补助,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增加转移性收入。同时,加大对种粮大户的财政补贴,按照粮食的调出量,安排对种粮大户的补贴,补贴标准应至少不少于农户“一卡通”额度。三是进一步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重点扶持农民举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扶持特色农业,着力打造特色园区和精品基地,支持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三)深化涉农服务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农业企业主、以及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返乡农民工、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对象。通过创业培训、市场指导、资金支持等措施,着力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深入实施高素质农业人才工程,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定向委托培养,培养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农业管理人才和农业高科技人才。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下决心解决“农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抽调专业人员或通过财政购买服务雇用专业技术人员分类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对接服务,聘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服务。三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

-9- 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为流转双方提高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全面做好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及仲裁和流转土地资源普查、建档备案等工作。四是推广社会化服务。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跨区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同施、农事全程代理等经营性服务,发展壮大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各环节的服务。

-10-

第四篇: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调研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调研

深入学习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统筹城镇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二十字是一个体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综合目标。郭叶管区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刚起步、人口聚居的管区,实施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调整经济结构,建立绿色蔬菜基地,打造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如果比作一幢大厦,经济基础就是大厦的基石,如果经济基础上不去,再美好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近几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步伐的加快,全管区的经济状况普遍提升,但与邻近的开发区村居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稿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我计划从四个方面增加群众收入。

1、多与劳动保障所和人才市场联系多渠道收集信息,创造外出务工机会,增加群众收入。

2、搞好群众之间的土地流转,帮助群众解决贷款资金,促进大棚菜生产,力争今年新增大棚过百个,增加群众收入。

3、借鉴鱼鸭混养模式签订合同鸭,增加群众收入。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庄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村容村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改变村庄面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打开工作新局面。从目前情况看,相比城镇而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差,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庄建设浪费大,水平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从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着手,从“治缺、治乱、治脏、治空”上下功夫。治缺,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脑的进程。治乱,就是稳步实施村庄改造,按照节约用地、适度集中的原则,争取村民自愿,政府扶持,分批推进的办法,对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村组,实行整治改造。建设新型居民小区,对土坯房集中连片、生活环境差,绝大多数群众有要求和改建能力的,实施村庄整体拆旧建新,建设新村装;在人口集中,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社区新型新村;治脏,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开展“一建五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改栏、改柴火炉)突出抓好房前屋后、河沟池塘、猪圈牛栏、厕所粪坑等污染源的整治。对村组内排灌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治空,就是要充实服务功能,以建设农村服务中心为主要形

式,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卫生医疗,村民购物、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幼儿教育、文体活动等服务点和公益设施,为农民提供服务,通过“四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村逐步达到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美化,村容整洁。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塑造农村文明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更要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上网农村文明新风尚,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风俗的形成,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有个别村文化缺位,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文化盛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让先进的文化占领文化阵地,建设村级文化大院,让农民有娱乐的场所,近几年边临镇的票友戏团如火如荼,每逢集市或假日节日,都要进行演出,大大丰富了农村的精神生活,再者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严厉打击“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严厉打击农村赌博、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发展起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龙头,着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建设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必须“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的要求和全镇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目标,分步实施,积小成为大成,“先易后难 分类推进”“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不搞“多村一面”不搞盲目攀比,不搞一刀切,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追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五篇:加快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嘉兴的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持续丰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水土等资源短缺的瓶颈约束,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改善农业生态,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社会服务,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

一、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根据嘉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状况,以科技发展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布局,发挥资金、技术、资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农产品的名、优、特、新产品及其深加工,提高农产品中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同时,要遵循农业科技规律,着眼长远发展,着力突破农业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使科技成为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导向,要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支撑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服务进村到户,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企业主体要牢牢树立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是其生存发展的根本的创新观念,建立自主创新的发展平台,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树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意识,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

三、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改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同时,要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水平,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发挥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整体功能。认真组织实施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特派员制度等,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区域带动

性的特色支柱产业,带动当地农民科技致富。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体系建设

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组织、农业科技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建立涉农高校、专家工作站,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科研基地,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

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开展系统化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培训提质增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村干部、农村党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头企业经营人员、专业大户培训,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拥有现代生产管理知识、在农村各领域中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实用人才和拔尖人才队伍。

嘉兴市科学技术局2012年6月15日

下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结构调整与增收状况调研建议[推荐]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近年来,**市按照自治区农业结构调整及“三个百万亩”规划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用“优......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陆春雷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首要目标。近年来,戴庙乡党委、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增长x省长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

    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大全)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稳步增长X省长报告提出今年抓“三农”工作的重心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对今后一段时期“三农......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级各部门大力引导和扶持各类市场主体,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组建......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