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结构调整与增收状况调研建议[推荐]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近年来,**市按照自治区农业结构调整及“三个百万亩”规划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有限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科学规划,实现农业区域化布局。按照自治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发展规划,根据**市的资源条件、区域特征,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市特色优势农业的意见》,做出了建设“农业十大基地”的战略决策,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建成100万亩优质粮食基地、50万亩设施农业基地、50万头奶牛基地、600万只滩羊基地、50万头肉牛基地、50万亩高酸苹果基地、50万亩红枣基地、50万亩葡萄基地、100万亩人工甘草基地、200万亩饲草基地。把川区率先建成宁夏现代农业示范区,山区率先建成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经过努力,2008年,以老灌区为主的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设施农业达到20.37万亩;以利通区为主的奶牛存栏达到19.1万头;以同心县、红寺堡开发区为主的肉牛出栏25.1万头;以**县为主的滩羊饲养量达到451万只;以中部干旱带为主的甘草种植44.3万亩,人工种植优质牧草139万亩,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区域性更加明显。
二是优化种植业结构。面对黄河减水和持续多年的旱情,我们变压力为动力,把种植业战略性调整与应急调整结合起来,川区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节水农业,逐步压减套种面积,扩大单种玉米面积,减少水稻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大力实施冬麦北移。山区逐步压减小麦面积,积极扩大销路稳定的玉米、马铃薯、油葵等耐旱节水作物。到2008年底,全市共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44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90.7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60.5万亩,玉米种植98万亩,水稻种植18万亩,经济作物73.7万亩。冬麦北移取得突破性进展,2008年平均亩产达486公斤,比春麦高159公斤,种植面积达到15.1万亩,超额完成了自治区下达任务。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8.12亿公斤,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三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近年来,我们将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的突破口,加快发展。2008年新建设施农业10.27万亩,是前10年的总和,累计达20.3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9.63万亩,大小拱棚10.74万亩。种植以茄果类品种为主,瓜果类为辅,并大力发展设施园艺,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发展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全市进一步推广、扩大粮套菜、菜套菜、经套菜等多种立体复合种植以及麦后复种蔬菜、西瓜、胡萝卜等种植模式。利通区大力发展小拱棚西瓜、冬麦后复种青贮玉米10.06万亩;青铜峡市发展食用菌种植20万平方米,品种由过去单一的平菇向双孢菇、鸡腿菇等多样化、高档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心县建立了四个千亩马铃薯套种萝卜、枣树套种萝卜示范区,采取多项抗旱节水措施,积极发展抗旱农业。
五是积极发展养殖业。将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出户入园”规模化养殖。2008年新建奶牛、肉羊养殖园区47个,累计达到157个,其中奶牛园区20个,累计达到83个。生猪饲养量达到101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900万只。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1.4万吨、1.6万吨、56.9万吨,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13万亩,产量达到1.2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9.2亿元。积极推行订单青贮,协调青贮配送中心与农户签订6万亩青贮玉米种植收购协议,青黄贮制作总量达到72.5万立方。
六是强化集成配套。大力推广麦套玉米吨粮栽培、水稻旱育稀植、单种玉米高产栽培、覆膜保墒集雨补灌、马铃薯种薯脱毒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及全程机械化技术,努力提高技术到位率,力促粮食产业科技应用水平的全面提升。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优质粮食、设施蔬菜标准化推广率达到90%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程度达到80%以上,畜产品加工环节标准化程度达到95%以上。全市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8个,产品认证335个,绿色食品认证37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
二、农民增收情况
**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90.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长期以来,**市委、政府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力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79元,同比增加468.5元,增幅达13%。其中:利通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13.2元,增幅12.6%;青铜峡市5444.6元,增幅10.3%;**县为3002.3元,增幅14.4%;同心
第二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调研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2008年底我们深入部分乡镇,围绕 “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就如何立足龙头企业带动调活、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开展了调研。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察看、召集农民和种养殖大户座谈交流。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以供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市农业
产业结构布局现状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四区一线”发展战略,依据各乡场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进行了产业布局。“四区一线”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四区一线”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四项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凸显,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从以棉花为主的单元结构向以棉花、玉米、番茄、瓜菜为主的多元结构转变,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108.8万亩。其中,棉花73.26万亩,粮食20.08万亩,增长60.8%;番茄6.56万亩,增长13.4%;油料3.25万亩,增长20.6%;蔬菜3.73万亩,减少1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增收488元,增长7.9%。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牲畜最高饲养量达96.9万头(只),出栏牲畜63.15万头(只),出栏率63%;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83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350元,增收248元;牧民定居273户、建饲草料地3.75万亩。优质肉羊“一线”、奶业片区、牛羊育肥产业带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引进了西域鸿兴、陕西龙首油脂项目,实施了天玉淀粉、屯河番茄、**啤酒等技改扩建项目;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协会111个,入社社员4700人,培育农村经纪人193人。,全市已有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个,带动农户2.36万户,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结构单
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
3、“四区一线”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棉花产业仍然没有向“高产、优质、高效”主产区方向发展,全市棉花种植规模较大,次宜棉区面积仍占一定比例;无公害蔬菜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全市蔬菜种植只有3.73万亩。番茄、玉米产业规模过小,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需求;奶牛养殖没有突破性进展,养殖规模仍然保持在3000头左右,不利于奶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4、农区畜牧业发展缓慢,问题较多,养殖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种养结合的意识强,发展养殖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受环境、土地因素的制约,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大多是房前屋后育肥养殖,环境卫生差,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勃。养殖小区规划建设不配套,目前,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大户有扩大规模的要求,但苦于无资金、无地块,农区养殖户基本上靠银行贷款育肥养殖,且贷款难,贷款额度小、周期短,这是束缚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疫病防疫工作滞后,农区兽医站兽医技术、防疫人员不足,经费紧张,医疗防疫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当前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抓调整增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在经济总量上,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大,二、三产业占的比重小;在农业结构内部,种植业占的比重大,林牧业占的比重小;在品种比例上,一般品种比例大,优质品种比例小。我们新农村建设难,难在哪里。主要是工业化水平不高,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结构不合理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最难点。重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带动不大,给农业带来辐射带动的只有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所以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减少中间环节使农民直接增收。轻工业、农牧副产品加工业,既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也是推进我市工业化的重要领域。因此,要本着“质量调优、经济调活、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原则,继续下大力气予以调整。一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以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养殖业,强化加工业,完善流通业和服务业。我市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发展农牧业条件优越,在棉花、粮食、玉米、番茄种植和畜牧养殖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初具规模,这为我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二要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依照市委确定的“四区一线”总体规划,
第三篇: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调研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调研
深入学习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统筹城镇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二十字是一个体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综合目标。郭叶管区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刚起步、人口聚居的管区,实施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调整经济结构,建立绿色蔬菜基地,打造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如果比作一幢大厦,经济基础就是大厦的基石,如果经济基础上不去,再美好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近几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步伐的加快,全管区的经济状况普遍提升,但与邻近的开发区村居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稿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我计划从四个方面增加群众收入。
1、多与劳动保障所和人才市场联系多渠道收集信息,创造外出务工机会,增加群众收入。
2、搞好群众之间的土地流转,帮助群众解决贷款资金,促进大棚菜生产,力争今年新增大棚过百个,增加群众收入。
3、借鉴鱼鸭混养模式签订合同鸭,增加群众收入。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庄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村容村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改变村庄面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让农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打开工作新局面。从目前情况看,相比城镇而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差,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庄建设浪费大,水平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新农村建设应该从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着手,从“治缺、治乱、治脏、治空”上下功夫。治缺,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脑的进程。治乱,就是稳步实施村庄改造,按照节约用地、适度集中的原则,争取村民自愿,政府扶持,分批推进的办法,对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村组,实行整治改造。建设新型居民小区,对土坯房集中连片、生活环境差,绝大多数群众有要求和改建能力的,实施村庄整体拆旧建新,建设新村装;在人口集中,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社区新型新村;治脏,就是要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开展“一建五改”(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灶、改栏、改柴火炉)突出抓好房前屋后、河沟池塘、猪圈牛栏、厕所粪坑等污染源的整治。对村组内排灌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治空,就是要充实服务功能,以建设农村服务中心为主要形
式,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卫生医疗,村民购物、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幼儿教育、文体活动等服务点和公益设施,为农民提供服务,通过“四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村逐步达到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美化,村容整洁。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塑造农村文明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更要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上网农村文明新风尚,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风俗的形成,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有个别村文化缺位,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文化盛行,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我们要让先进的文化占领文化阵地,建设村级文化大院,让农民有娱乐的场所,近几年边临镇的票友戏团如火如荼,每逢集市或假日节日,都要进行演出,大大丰富了农村的精神生活,再者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严厉打击“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严厉打击农村赌博、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发展起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龙头,着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建设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必须“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的要求和全镇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目标,分步实施,积小成为大成,“先易后难 分类推进”“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不搞“多村一面”不搞盲目攀比,不搞一刀切,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追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四篇: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的金田、石咀、马皮、木圭、蒙圩、白沙、下湾、大洋、麻垌、罗秀等10个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政府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平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政府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www.xiexiebang.com 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白沙镇围绕市委、市政府“3+3”工程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在“一条蔗、一头猪、一条鱼和一片林”上做文章,首先是稳定和发展甘蔗这一支柱产业,其次是提升畜牧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巩固和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基地,重点发展二无杂母猪和优质水产鱼类养殖,三是发展种植速丰桉。全镇今(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年甘蔗面积达到了1.52万亩;发展母猪6000多头(其中二元杂4000多头),年产仔猪20万头以上;速丰桉生产也由原来的2000亩发展到5000亩。
下湾镇农业结构调整中,做好山上、平原两篇文章,山区村屯重点发展果树生产,沿江平原重点抓好蔬菜和畜牧业生产。特别是以下湾村为中心,引进广东鹏生蔬菜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去年冬种种下法国荷兰豆500多亩,小甘兰、大白菜、小椰菜等约50亩,另外种植毛节瓜、大肉苦瓜250亩。其中荷兰豆平均亩产400公斤,总产值26万元,平均投入180元,净收340元;毛节瓜平均亩产4000-5000公斤,平均单价0.2元/公斤,产值800-1000元;苦瓜平均亩产2000-3000公斤,平均单价0.7元/公斤,亩产值1400-2100元。目前蔬菜基地已扩大到贝团、龙岭等村,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麻垌镇在抓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抓好荔枝的流通工作,确保今年荔枝增产农民增收。采取四条措施促进流通:一是开支3万元在交通区扭地带的桂平大转盘,建立100平方米的荔枝广告牌;二是通过网上广泛发布麻垌荔枝供求信息,开展招商引客工作;三是在中央二台经济频道刊登介绍麻垌荔枝信息;四是镇政府计划在6月上旬初组织100多人的老板经纪人队伍到区外跑市场,宣传麻垌荔枝。这些具体措施,必将加快www.xiexiebang.com 麻垌镇荔枝流通步伐。
2、优质谷推广取得新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2000年全市推广优质谷面积48.71万亩,2001年优质谷面积达到了84.195万亩,比上年增加35.485万亩,优质谷覆盖率由原来的36.97%提高到67.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优质谷比一般稻谷每50公斤增收15~20元,亩增收60~80元,全市推广优质谷这一项,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西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4、畜牧水产和特种养殖业形成新格局,畜牧水产业比重增大。在畜牧水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以实施生猪品改的“三三一”工程,推广二元杂母猪饲养,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和瘦肉型猪生产,积极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养猪,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技术,使养殖业跃上了新台阶。2001年全市出栏肉猪82.4万头,同比增长2.94%,存栏59.57万,同比下降1.82%,其中瘦肉型猪出栏39.4万头,占肉猪出栏的47.81%,同比坟长11.3%。在家禽方面在抓好“三黄鸡”传统家禽养殖的同时,发展狮头鹅等草食型动物。2001年全市家禽出栏826.8万羽,增长1.66%,家禽存栏575.14万羽,增长0.37%,其中三黄鸡出栏480万羽,增长11.62%。野猪、果子狸等特种养殖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畜牧局寻旺特种野猪试验场通过技术攻关,攻克了野公猪人工采精技术难关,为大www.xiexiebang.com 规模工厂化养殖特种野猪提供了广阔前景。水产养殖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产值及全市渔业科技含量有了新的提高。全市在抓好“四大家鱼”传统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种名贵渔类的养殖,特别是以黄沙鳖、七星鱼等特种经济鱼类的养殖有了较大发展。2001年全市水产放养面积92230亩,渔业产量35680吨,产值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和9.7%。其中黄沙鳖400亩、土塘角鱼1500亩,七星鱼200亩,全市名优经济鱼类放养面积1.26万元,近2.1万户,产值1.1亿元。
畜牧水产业成为了继种植业之外的又一大支柱产业。2001年畜牧业总产值达5.02亿元(不变价),比上年增长3.7%,占农业总产值的32%,全市畜牧业使农民人均新增加纯收入32元;2001年水产养殖业总产值2.4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8%,水产养殖业使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达到了8.6元。畜牧水产业总产值达到了47.8%,占了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5、“吨粮田”、“万元田”和“吨糖田”的“三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发展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2001年全市实施“三田”面积3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吨粮田”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实施“万元田”4.3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在万元田建设中,引进和筛选了一批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金田、江口等乡镇的“丝瓜+沙姜+淮山”、“豆角+沙姜+淮山”,蒙圩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椒+稻+菜”,寻旺的全年种菜等模式亩产值都在万元左右。
6、名特优林果开发取得较大的突破。2000年以来我市抓住冻后果树嫁接的契机,大力推广大果石硖、白露、储良、妃子笑、糯米糍等优质品种,高接换种4.8万亩,同时新植名优水果3.5万亩,使我市果树品种的良种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到了44.8万亩,投产面积26万亩。其中荔枝22.1万亩,投产面积达到了14.7万亩;龙www.xiexiebang.com 眼16.3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其它水果6.4万亩,投产面积4.8万亩。2001年全市水果总产达到了3.7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5万吨(其中荔枝3.5万吨,龙眼1万吨)。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01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多种经营占比不断提升。金田镇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达到了1:1。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实施了生猪改良“331”工程、水产养殖“3211”工程,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2001年在继续抓好白沙镇二元杂母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辐射吸引的原则,把油麻、罗秀、金田、垌心等乡镇作为推广二元杂母猪重点乡镇,通过抓重点,建基地,形成了油麻、白沙、罗秀三个超2000头二元杂母猪的示范乡镇。
2、产品趋于优质化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平分店的主要鲜菜供www.xiexiebang.com 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和技术利益的趋动,我市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增多,出现了水果协会、荔枝协会、龙眼协会、养蚕协会等等的民间生产流通协会组织10多个。据初步了解,承包100亩以上的林果农场主达100多人,承包种植100亩以上的承包人也有20-30人。在养殖方面,全市养殖母猪超过百头以上的猪场达到了七家。如木圭镇的徐立日开办猪场,饲养二杂母猪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目前母猪饲养量达到了31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7000多头,产值超过200万元,三元杂仔源源不断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金田镇黄泽全培育三元杂仔猪450头,大洋镇覃建树承包大洋供销社猪场,发展二元杂母猪198头(其中盛产母猪9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超过1000头;木圭镇四德黄沙鳖养殖场,商品鳖饲养量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360万元;西山镇长安村岭口屯队干部何烘佳、黄石枢、何延艺带头饲养三黄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01年全屯72www.xiexiebang.com 户农民养鸡10万羽,仅养三黄鸡人均增收达800多元,使长安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鸡专业村。石龙石排综合养殖场有83个养鸭专业户,利用渔塘搞立体养殖,每户养鸭3000-5000只蛋鸭,每日平均有25万只鸭产蛋,日产值4.68万元,在这些专业户带动下,石龙、白沙、蒙圩等乡镇的农民跟着干,形成凡有鱼塘必有鸭的养殖结构新景象。
5、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市场大潮的熏蒸下,我市农部的商品意识、市场意有所增强,各类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于田头及各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商品率力下汗马功劳。据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率较高的金田镇,各类经纪人有1000多人,其中仅在广州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长期驻扎的就有300多人。麻垌镇从事荔枝中介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荔枝盛产期,参与荔枝购销流通的各类经纪人达2000多人。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4809个,其中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组织856个,营销人员24608人,交易量29.74万吨,交易额28652万元。
6、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重要的渠道。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市外出务工的人员为17591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25%,全市每10人中平均有一个是外出务工的。外出务工人员不仅学到了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为桂平市带来了巨大财富,据统计,2001年全市外出务工总收入52700万元,人均达3000元。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www.xiexiebang.com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和老化,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还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的根本现状。今年蒙圩官桥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全村4000多亩水田的2000亩改种辣椒,但由于生产条件太恶劣,有近1000亩没有旱涝保障措施,导致辣椒的商品率很低,虽然种出了产品,但产量低,成不了商品,农民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收入。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桂平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农业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我市机构改革前,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干部职工人数为841人(其中种植370人、畜牧226人、渔业6人、农机239人)仅国家定编人数891人的94.39%,其中县级276人,乡镇级565人。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多的12人,少的8人,平均10人左右,全市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大约290人,占改前乡镇人数的51.32%,精简率达到了50%。在种植业中,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干部206人,平均每个乡镇7人,平均每万亩耕地有乡镇农业技术干部1.98人,机构改革后大约137人,平均每个乡镇4.7人,平均每万亩耕1.31人。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www.xiexiebang.com 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境地,以畜牧兽医为例,这次机构改革,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全部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形成上下脱节,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单位,乡镇兽医站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畜牧主管部门有什么大小事均要通过政府、乡镇政府去传达贯彻实施,人为地增设了诸多环节,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更不利于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我们到过的乡镇都普遍反映,现在乡镇兽医站只有2个人,小的乡镇只有一个人,不要讲防疫、检疫和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就是连每天对上市的仔猪、肉猪检疫收费都忙不过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畜牧业出现大衰退,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整个桂平经济的发展。种植、渔业、农机等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乡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不少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待遇都难以保证,为此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忙于各类经营,而忽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以2001年为例,全市乡镇农技站225人在职人员,财政总拨款为1209923元,人均人头经费5062元,占应拨款的62%左右,若扣除人均1000元/年的养老保险金,人均经费4062元/年,平均338.5元/人.月,工资之低是其它行业少见的,真可谓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畜牧业中,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1994年前市财政不仅不要市畜牧局上交调节金,而且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每年都要上交调节金,少的每年几十万元,多的去年达到了130万元。农业局几年来每年也接到财政局上交10多万元调节金的任务,这种经费倒贴的不正常现象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平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www.xiexiebang.com 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平糖厂,桂平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桂平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近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www.xiexiebang.com 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平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平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平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www.xiexiebang.com 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2、瞄准调整的“亮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www.xiexiebang.com 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www.xiexiebang.com 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二)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平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www.xiexiebang.com 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②油料作物适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花生面积由99年的16万亩,调至18-20万亩。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A.甘蔗生产。要集中优势,优化布局,建设“吨糖田”,提高糖分含量。甘蔗生产主要在白沙、厚
六、大湾、下湾、蒙圩、石龙等西区及部分南区乡镇发展,形成具有优势的糖料蔗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高产、高糖的新台糖22和桂糖22等优良品种。
B.水果生产。一是抓好荔枝、龙眼大宗水果发展的同时,引进和发展名优稀水果品种,适当发展时令小水果;二是全面实施品种改良,提高水果的优质率。加快实施荔枝、龙眼高接换种和新植名特优水果步伐。特别是要正确搭配好荔枝、龙眼早、中、迟品种,防止因品种单一而导致熟期过于集中,造成运输、销售上的压力,力争在今后3—5年内使桂平市水果品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
C.蔬菜生产。要围绕冬菜和反季节蔬菜两大特色优化品种布局。全年种菜面积要稳定在30万亩以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适宜什么,发展什么,不搞一刀切。要加大扶持力度,搞好基础设建设,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做大下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紫荆野生菜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增加农产品的高附加值。D.其它经济作物
我市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很多,如金田的淮山,油麻的玉桂,下湾芹菜,蒙圩西红柿、辣椒,寻旺的苦麦菜等等,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应注意做好引导、确保质量。还有烤烟、黄红麻、西山茶等,应根据市埸的需求,按计划发展。应对桂平的地方优势www.xiexiebang.com 品进行开发立项,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和招商工作,使地方品牌更好地打出市门、国门。与此同时抓好“万元田”建设,前几年我市各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成功模式,如:市农科所、蒙圩、罗播等乡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模式,寻旺福寿村的“稻-稻-菜”模式,金田镇的“稻-淮山+菜”、“果园+养殖”等模式,产值接近或超过了万元,应大胆探索和发展。
(2)、畜牧业。
重点抓好瘦肉型生猪品种改良和草食性畜禽的养殖。生猪品改继续实施好“三三一”工程,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此前取得的品改成果,在做好政策引导、对罗秀、木圭、木乐、白沙、厚六等边远交界地区实行税费优惠灵活政策,加大技术推广普及力度的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优势办好2-3个乡镇3-5个村的集约化生猪品改工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从次资金上、技术上扶持和扩大经济能人、养殖专业的养殖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以带动整个桂平养殖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抓好草食性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抓好疫病的防治工作。
(3)、水产养殖业。
重点抓好名贵渔类的引进和示范养殖工作,大力推广小水泥池高密度养殖、多品种混养、综合性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传统优势,在抓好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基础上,抓好黄沙鳖、土塘角以及其它有市场、有销路的名贵鱼类和水产品的养殖,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
3、抓好区域布局的优化。
以城区为中心,将全市划分为东南西北区,各区突出重点。
①东区的寻旺、社坡等乡镇除继续发挥桂平粮食主产区优质谷生产基地优势外,还应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如寻旺福寿的的苦麦菜、大玉菜,社坡的马铃薯等优势品种。大www.xiexiebang.com 力发展以社坡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传统的腐竹加工业,以此带动本镇及邻近乡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以社坡镇为中心的腐竹加工业,高峰时参与腐竹加工业的有10100户,为加工腐竹生产服务的黄豆、煤炭、运输、塑料包装厂、纸箱厂、收购部等530多个店(户),从业人员2500多人。全镇腐竹产值24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68%。腐竹加工后还可利用豆渣养猪。每年社坡镇养猪超过10万头,养猪业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51.8%。社坡腐竹加带动了当地及邻近乡镇黄豆、煤炭、运输、包装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现实的收入,并为减轻就业压力作出了贡献。
②南区主要是以麻垌、罗播、大洋、大湾、木根、社步、油麻等乡镇为中心,发展以荔枝为主导产品,八角、玉桂、烤烟等为辅助产品的林果业。
③西区要抓好南梧公路沿线“吨粮田”示范带建设。石咀、石龙、蒙圩、白沙、厚禄等乡镇要发展以龙眼为主导产品的林果业。
④北区除发展适合当地气候的龙眼种植外,还要以金田为中心,发展有规模的淮山种植。
4、加强领导,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www.xiexiebang.com 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www.xiexiebang.com 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5、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平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6、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调查报告
为找准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着力点,把握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从5月21日-5月31日,我们农业结构调查组分别对我市的金田、石咀、马皮等多个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组通过听汇报、看现场、解剖典型、走访企业、了解农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初步总结出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我市农业结构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决策,按照“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工作思想,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达到了减劣调优的调整目标,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成绩
1、农业结构调整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广泛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结构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的措施去抓,因地制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整。
金田镇紧紧抓住本镇经济支柱的淮山做文章,采取三条针对性措施:一是积极搞好招商引资,发展淮山深加工,促进淮山增值。镇政府3月底参加了上海环太平洋商贸洽谈会,分别与美国、新西兰的一家公司签订了淮山无硫脱水加工和深加工项目意向书;二是由镇政府牵头,到工商部门注册“金田牌”淮山商标,下一步将依据商标的有关法律法规,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淮山打假活动,以提高金田淮山的品质和知名度,带动整个金田淮山市场价格的提升;三是大力开展淮山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全面提高金田淮山的单位面积产量。
2、优质谷推广取得新突破,农民收入明显增长。2000年全市推广优质谷面积48.71万亩,2001年优质谷面积达到了84.195万亩,比上年增加35.485万亩,优质谷覆盖率由原来的36.97%提高到67.56%,提高了30个百分点。优质谷比一般稻谷每50公斤增收15~20元,亩增收60~80元,全市推广优质谷这一项,可增收5000万元以上。
3、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获得较大发展,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针对我市特色经济作物有品牌无规格,相对效益虽高,但对农业整体经济拉动不大的特点,我市把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上,变无规模为有规模,小规模为大规模,逐步形成规模化、基地化生产。为了解决特色经济作物规模种植问题,全市共调减了7万多亩水田用于改种扩种如甘蔗、淮山、粉葛、荔浦芋、瓜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形成了以白沙为中心的西区糖料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寻旺、蒙圩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垌、南梧二级公路沿线乡镇为中心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以大湾为中心的速丰林生产基地等。
4、“吨粮田”、“万元田”和“吨糖田”的“三田”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发展高效农业树立了样板。2001年全市实施“三田”面积35.5万亩,比上年增加14万亩。其中“吨粮田”面积30.2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实施“万元田”4.3万亩,比上年增加2.8万亩。在万元田建设中,引进和筛选了一批效益较好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金田、江口等乡镇的“丝瓜+沙姜+淮山”、“豆角+沙姜+淮山”,蒙圩镇的“西瓜+西瓜+冬菜”、“椒+稻+菜”,寻旺的全年种菜等模式亩产值都在万元左右。
5、名特优林果开发取得较大的突破。2000年以来我市抓住冻后果树嫁接的契机,大力推广大果石硖、白露、储良、妃子笑、糯米糍等优质品种,高接换种4.8万亩,同时新植名优水果3.5万亩,使我市果树品种的良种率有了较大提高。全市水果面积达到了44.8万亩,投产面积26万亩。其中荔枝22.1万亩,投产面积达到了14.7万亩;龙眼16.3万亩,投产面积6.5万亩;其它水果6.4万亩,投产面积4.8万亩。2001年全市水果总产达到了3.7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5万吨(其中荔枝3.5万吨,龙眼1万吨)。
(二)我市农业结构的主要特点:
1、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
短期调整与长期调整相兼顾、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使得我市农业结构由粮油主导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在保障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农民增收目标,采取“压粮扩经”、“压常规扩优质”、“抓新抓特”等措施,粮经比、粮饲比以及多种经营在大农业中的份额等多层次结构趋于合理。2001年,粮食与经济作物(含其它农作物,但不包括水果)的比例达到了1.76:1。
多种经营占比不断提升。金田镇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比例达到了1:1。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全市实施了生猪改良“331”工程、水产养殖“3211”工程,使畜牧水产养殖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2001年在继续抓好白沙镇二元杂母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按照集中连片、区域推进、辐射吸引的原则,把油麻、罗秀、金田、垌心等乡镇作为推广二元杂母猪重点乡镇,通过抓重点,建基地,形成了油麻、白沙、罗秀三个超2000头二元杂母猪的示范乡镇。
2、产品趋于优质化
农副产品已由单纯产量型转向优质高效型,基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全市大宗农产品品质逐步调优。在水稻中,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优质率早稻达到55.12%,晚稻达到了80%以上,以西山油占、桂香占、桂小占为主的优质谷品种推广逐年增加。蔬菜、瓜果及其它经济作物品种不断推陈出新。下湾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引进国外先蔬菜良种,使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竟争力;石咀镇利开农业高新示范园,引进名贵蔬菜品种和优质提子种植,其种植的蔬菜成为南百超市桂平分店的主要鲜菜供应商。
在畜禽生产上,生猪向三元杂交商品瘦肉猪方向发展,二元母猪占比例不断上升,特种养殖出现了新的热潮,特种野猪、黄沙鳖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生产大格局基本形成。
全市种植业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三带两基地”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基本形成了“南荔北园东西蔗”的种植业格局。新的基地不断增加,比较突出的有:以南木、江口、石咀、白沙、下湾、寻旺乡镇为主的10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以白沙、厚六为龙头的甘蔗生产基地;以金田为中心的淮山生产基地;以蒙圩、白沙为中心的万亩冬椒生产基地;以下湾为中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上,加强资金、劳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联合,注重规模、特色和品牌,努力实现建一个基地、树一个名牌、富一方百姓的目标。)
4、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作人不断涌现。
调查表明,由于经济和技术利益的趋动,我市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增多,出现了水果协会、荔枝协会、龙眼协会、养蚕协会等等的民间生产流通协会组织10多个。据初步了解,承包100亩以上的林果农场主达100多人,承包种植100亩以上的承包人也有20-30人。在养殖方面,全市养殖母猪超过百头以上的猪场达到了七家。如木圭镇的徐立日开办猪场,饲养二杂母猪发展三元杂仔猪生产,目前母猪饲养量达到了31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7000多头,产值超过200万元,三元杂仔源源不断畅销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金田镇黄泽全培育三元杂仔猪450头,大洋镇覃建树承包大洋供销社猪场,发展二元杂母猪198头(其中盛产母猪98头),年出栏三元杂仔猪超过1000头;木圭镇四德黄沙鳖养殖场,商品鳖饲养量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360万元;西山镇长安村岭口屯队干部何烘佳、黄石枢、何延艺带头饲养三黄鸡,在他们的带动下2001年全屯72户农民养鸡10万羽,仅养三黄鸡人均增收达800多元,使长安村成了小有名气的养鸡专业村。石龙石排综合养殖场有83个养鸭专业户,利用渔塘搞立体养殖,每户养鸭3000-5000只蛋鸭,每日平均有25万只鸭产蛋,日产值4.68万元,在这些专业户带动下,石龙、白沙、蒙圩等乡镇的农民跟着干,形成凡有鱼塘必有鸭的养殖结构新景象。
5、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正在提高。
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商品市场大潮的熏蒸下,我市农部的商品意识、市场意有所增强,各类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活跃于田头及各大中城市农贸市场,为提高我市农副产品商品率力下汗马功劳。据调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商品率较高的金田镇,各类经纪人有1000多人,其中仅在广州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长期驻扎的就有300多人。麻垌镇从事荔枝中介的经纪人达300多人,在荔枝盛产期,参与荔枝购销流通的各类经纪人达2000多人。据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共有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4809个,其中营业额在10万元以上的流通组织856个,营销人员24608人,交易量29.74万吨,交易额28652万元。
二、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调查,我们深感这场调整任重道远,有许多新的课题亟待研究,也有许多问题和困难必须迅速得到解决和克服。比较突出的障碍因素有: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一些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修建的,目前已超期服役和老化,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从而阻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看到,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大大降低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而且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靠天吃饭”还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的根本现状。今年蒙圩官桥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全村4000多亩水田的2000亩改种辣椒,但由于生产条件太恶劣,有近1000亩没有旱涝保障措施,导致辣椒的商品率很低,虽然种出了产品,但产量低,成不了商品,农民仍然得不到应得的收入。
2、资金不足,财政投入少。形不成较大的规模生产和加工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名牌产品优势。如桂平市的优质米曾扬名海内外,荔枝、龙眼。蔬菜等也有一批比较优质的名牌品种,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形不成规模,没有发挥出名牌效应。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对科技的投入更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商品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年我市的辣椒科技含量明显低过钦州、广东雷州半岛一带的辣椒,商品率和价格一般都比外地的低一至两个档次。我市金田淮山生产的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很低,效益不高,成为障碍淮山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3、农业服务体系受到严重挑战。我市机构改革前,全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干部职工人数为841人(其中种植370人、畜牧226人、渔业6人、农机239人)仅国家定编人数891人的94.39%,其中县级276人,乡镇级565人。机构改革后,乡镇级多的12人,少的8人,平均10人左右,全市乡镇农业技术干部大约290人,占改前乡镇人数的51.32%,精简率达到了50%。在种植业中,机构改革前乡镇农技干部206人,平均每个乡镇7人,平均每万亩耕地有乡镇农业技术干部1.98人,机构改革后大约137人,平均每个乡镇4.7人,平均每万亩耕1.31人。机构改革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得不到及时理顺,服务网络出现了“线断、网破”的境地,以畜牧兽医为例,这次机构改革,将乡镇兽医站(人、财、物)全部划归乡镇政府管理,形成上下脱节,市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没有下属单位,乡镇兽医站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市畜牧主管部门有什么大小事均要通过政府、乡镇政府去传达贯彻实施,人为地增设了诸多环节,不利于管理,不利于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更不利于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我们到过的乡镇都普遍反映,现在乡镇兽医站只有2个人,小的乡镇只有一个人,不要讲防疫、检疫和推广科学饲养技术,就是连每天对上市的仔猪、肉猪检疫收费都忙不过来,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会使畜牧业出现大衰退,最终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整个桂平经济的发展。种植、渔业、农机等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也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在市乡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层农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甚至有不少乡镇农技人员的基本生活待遇都难以保证,为此不少基层农技人员忙于各类经营,而忽略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以2001年为例,全市乡镇农技站225人在职人员,财政总拨款为1209923元,人均人头经费5062元,占应拨款的62%左右,若扣除人均1000元/年的养老保险金,人均经费4062元/年,平均338.5元/人.月,工资之低是其它行业少见的,真可谓是“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畜牧业中,这个问题也十分突出,1994年前市财政不仅不要市畜牧局上交调节金,而且每年还拨出专款支持畜牧业的发展,1994年以后每年都要上交调节金,少的每年几十万元,多的去年达到了130万元。农业局几年来每年也接到财政局上交10多万元调节金的任务,这种经费倒贴的不正常现象极不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
4、缺乏龙头带动,生产规模小。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形成一个长产业链,龙头企业就是它的火车头,龙头企业水平越高、规模越好,其牵动力就越强,规模就越大,结构调整的成就就越好,调整的步伐就越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龙头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前进的方向。我市涉农龙头企业屈指可数,除粮油贸易公司,桂平糖厂,桂平食品总公司等几家龙头企业外,其它加工型涉农龙头企业更少,由于缺乏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带动,使农产品生产形不成规模,市场没有保障,这种缺馅严重制约了桂平市农业结构的开展。
5、市场信息环节十分薄弱。农业产业链被割裂、信息不通、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城乡分隔、多部门“条条”管理体制等,严重阻碍了农业结构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多数农民是渴望得到政策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但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形成“技术缺乏不敢调,信息不灵不会调,观念陈旧不想调”的现象比较普遍,少部份农民虽然开展了结构调整,但往往是跟帮学样照搬别人的套路,往往是一轰而上,市场俏是缺,市场饱时改,产品往往不得价。这种单家独户创市场,影响了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仍至整个农业的发展。
6、土地权属不够明确,土地纠纷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土地权属遗留问题十分突出,土地使用权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7、农民科技素质、商品质量意识有待提高。我市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科技素质不高。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的近20万劳力,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剩下在家务农的都是386170部队(妇少老弱人员)居多,这些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大,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因品质不高而没有市场。我市几个传统品牌的蔬菜,很难销到大中城市,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形不成规模,同时农民不太注意产品质量,污染物或者有害物质超标,而难登入城市的大雅之堂。我市的肉猪销售曾在广东、海南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生猪品改进展不快,商品猪都是些大肥猪为主,目前仅免强还可以销往海南,广东市场已经没有销路。畜牧部门曾经到广东一带考察,仅广州天河屠宰场一天就要屠宰3000多头肉猪,以前桂平肉猪在这里有一定份额,而现在根本无法见到桂平产的肉猪进入这个市场了。可以讲我们的生猪市场越来越狭,若再不加快生猪的品改步伐,我们失去不仅是市场,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建议措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自已跟自的过去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区全国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因此,奔起直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今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乃至整个农业的唯一出路。通过认真调整分析,我们调整组认为,加快桂平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我市的地方特长,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加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我们认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突破三大难题,简单地讲就是要找到调整的“卖点”,瞄准调整的“亮点”,把握调整的“重点”。
1、寻找调整的“卖点”。
农业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农民富不起来?原因很简单,产品没有变成货币。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如同遭受一场灾难”。长期以来,人们片面强调增加食物总量,忽视食物质量,产品卖不出去,或者卖不出好价格,它就不能变成较多的财富,农民怎么发得了、富得快。农产品“卖难”的出现,既有生产的不适应,也有市场的不适应。往往是人们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农民欲卖的东西又卖不掉;国外需要的,国内无货源;国内积压的,国外又不要,如此等等。可见,寻找调整的“卖点”,就是开拓农产品市场,突破“卖难”的困境。过去搞自给农业,只有先把生产抓起来,才有东西吃饱肚子。如今大量农产品“卖难”,促使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各地不得不选择“先市场、后生产”的新思路。过去农业生产路子是:资源—生产—自给。现在要走出一条:市场—资源—生产—市场的新路子。农产品从短缺到丰盛,从内销到外销,在各地都有一个由产品和市场构成的动力源。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根据市场变化摒弃产品,这就是农业开发的“法宝”。实践证明:哪里市场组织得好,那里的农业就振兴,哪里的市场销量大,那里生产就上得快,农民收入就增加多。农业结构调整的最终出路,就在于能为农产品找到市场。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卖好价格才是真功夫。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引导农民参与流通,这也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项紧迫工作
寻找调整的“卖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信息。信息是打开市场的“钥匙”。只有捕捉可行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忽冷忽热的“寒暑表”。农民对外交流少,市场信息渠道窄,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农产品市场需求善的变化,在调整中感到无所适从,渴望能够及时得到信息指导。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所处的层次高、手段先进、信息渠道广的优势,广泛搜集市场信息,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及时为农民提供准确可行的信息,为农产品找到更多更广的“卖点”。
2、瞄准调整的“亮点”
找到了“卖点”,就能拉动“亮点”的发展。“亮点”是什么?三个字。首先是突出一个“优”字。要求优化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生产结构、内部品种结构和优化产品的品质结构,提高产品优质率。其次,是注重一个“高”字。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率,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第三,着眼一个“强”字。调优调高,就是为了增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的农业经济实力,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这三个字告诉我们,调整农业结构,要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三高”农业,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农业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这三个字的运用,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前情况看,经济作物产品“卖难”,已经大大超过“卖粮难”,如果我们在调整时不去认真调查市场需求,片面追求那么一点特产税,一再盲目发展“卖难”的经济作物产品,那就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卖难”困境。对于那些销路不好的产品,进行更新,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国内外大市场销路好的农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农民挽回一部分经济损失,而且使经济作物和果蔬生产调整提高一个档次。因此,调整必须在“优、高、强”三个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注重引进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优良新品种,采用新的栽培方法,发展高价值的具有特色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大抓果、茶、菜、药材等等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等产后环节服务,以及传统和特种养殖业发展。这不仅解决是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需要,而且也是实现“卖得出、卖得好”的选择。这就是以产后来引导、推动产前、产中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只要把经济作物结构调到“优、高、强”的的层次上,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大有希望了。
当前在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的新形势,不仅需要我们拿出过硬的拳头产品,而且需要我们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有一定的批量,有一定的规模,它要求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都能基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没有农业的升级。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调整是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搞的。市场是动态的,发展也是变化的,因而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因此,当前农业结构的调整,一定要瞄准“优、高、强”这个远大的目标,从而使农业结构取得更大的成效,农民获得更多的增收。
3、把握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要使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我们必须把握的“重点”。我们农业的“重点”究竟在哪里?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重点”还是“种—养—加”。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早,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因此,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上,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思路放宽一点,层次放高一点。
(二)搞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1、尽快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要充分利用“入世”机遇和当前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制订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调整和优化战略。根据桂平的实际情况,其调整和优化的战思想是:以市埸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良品质为重点,依靠科技、优化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稳定基本政策,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达到“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
2、突出优势产业,扩大优势品种。
(1)、种植业。
①在粮食生产上要调减与市埸需求不相适应的劣质早籼稻面积,将部份高坑田、水尾田、望天田改种玉米及其它经济作物。总的要求是“高田走旱路、低田走水路、连片走新路”的思路进行调整。早稻66万亩,可调减至60-62万亩,把调减出来的面积,发展高产饲料玉米或经济作物。加大优质谷基地建设,扩大优质稻面积,提高优质稻比例,力争在3-5年内使全市稻米品质有一个根本性改变。扩大加工能力,改进包装,扩大出口,使优质稻生产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化经营。
②油料作物适度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和总产。花生面积由99年的16万亩,调至18-20万亩。
③经济作物要在巩固传统名牌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新品种,开展立体种植,打时间差、空间差。
3、加强领导,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抓观念更新。“农民愿种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值钱就种什么”,不等于撒手不管。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又要积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既要更新上层领导干部的观念,又要更新基层干部的观念。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上,要从过去的只注重抓催耕催种转到抓信息、抓科技、抓流通、抓服务上来;从催粮收款为主转到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来;从围着田埂转,转到围着市场转,切实为农民解决“怎么卖、卖个好价钱”的问题。
②抓基地规模。立足大市场、大流通,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了过去那种“有传统,无规模”的状况,真正形成商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区域化方向发展。抓好优质稻基地,淮山基地,黄麻基地,蔬菜基地以及林果业的“三带两基地”建设。在养殖业上,抓好以瘦肉型猪、三黄鸡以及水产新品种养殖的基地建设,在巩固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高效益。
③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结构调整的基础,要做好以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④抓龙头带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加强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建设与发展。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生产基地,使农业经济转变到以市场为纽带的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经营的新领域,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和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创出“小商品、大市场,小品种、大产业,小农户、大基地,小投入、大效益”的农业经济特色。
⑤抓优质服务。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在当前机构改革中,要妥善处理好农技人员的分流、转岗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确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稳定,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到位率;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指导。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送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活动,达到每户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适用技术。使各项新技术及时传送到位;三是灵活开展示范样板。使群众有得看,有样学。
⑥抓搞活流通。一是成立销售机构,帮助农民搞好农产品销售工作;二是建立批发交易市场。依靠批发交易市场,组织大集大散、大吞大吐;三是设立外销窗口。乡、镇、村主动出击,抢占外地市场,到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门面、摊位,建立固定销售渠道;四是组建农民销售大军。通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抓销售,引导农民参与流通;五是建立绿色通道,取缔各类关卡,创造良好的农产品流通环境,确保农产品运销一路绿灯,让农产品顺利走进大城市、闯进大市场。要积极探索路子,走“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之路。六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尽快完善全市农业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埸信息网。
⑦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完善投入机制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利用项目资金和国家的特殊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扶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
⑧切实加强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认真研究农业新形势新特点,把握机遇,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研究部署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支持和关心这项工作。
4、抓好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大力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科技水平非常重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5、加强农业的法制建设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引导和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