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过剩与农业结构调整

时间:2019-05-12 19: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产品过剩与农业结构调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产品过剩与农业结构调整》。

第一篇:农产品过剩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过剩与农业结构调整 2001-11-8

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当前变化最大,影响最深刻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供给已由短缺转化为供大于求,特别是粮食已连年过剩,这就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二是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一些重要农产品如粮、棉、油等虽可利用关税配额制度对过量进口风险加以控制,但仍会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进口冲击,畜产、水产与果品、蔬菜则需开放市场。这样,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考虑国内各地农产品在本地的销售,还要考虑各种农产品的国际适应性和国际竞争。

目前,各界对我国农产品供过于求形势的认识和估计并不一致:有的认为是“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有人觉得这是“季节性”和“暂时性”的;还有的人认为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水平都很低,是“低水平过剩”。对农产品当前供求情况的不同认识,会直接影响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决心,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调整力度。的确,我国目前农产品总体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比还相差很远,消费潜力很大。但需求不同于要求或愿望,它是与收入水平和价格相联系的概念。在当前收入水平,支出结构和一定价格水平下,对农产品的需求就只有这么多。供给大于与这个收入水平相应的农产品购买能力,农产品就会过剩,不管是“低水平过剩”还是“高水平过剩”,都会出现农产品低价格。这就会打击农业和农民,随后则影响相关部门以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至于相对过剩还是结构性过剩,那是不论农产品大量剩余还是农产品短缺国家的农业都会不同程度存在的。正是这种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推动农业结构进行即时调整和战略性调整。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达到农产品略有剩余,农业生产力留有储备,正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追求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内容

各地目前的农业结构,是近几年来全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供给日渐充足条件下,逐步调整的结果,它越来越充分地满足着全国人民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应该说这样的农业结构基本上是合理的。这一点,从公布的统计数字和人们生产、生活经验中,都可以体会到。今年国家粮食与棉花收购价格基本上维持去年水平,只有玉米每公斤上调0.02元;其它市场经营的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与去年相近,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低迷。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可以看出,今年农产品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仍维持着,就全国而言,对主要农产品产量结构作大幅度调整的空间不大。

根据我国资源条件,当前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资源,扩大劳动密集型生产,如畜牧业、水产业、优质蔬菜和水果等;同时节约土地与水资源,培育与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即减少水土密集型的产品生产,如华北等严重缺水地区,应大幅度削减水稻生产,大力推广耐旱作物与耐旱品种。由于全国各地农产品供大于求,即使较具价格竞争力的畜产品、水产品和部分蔬菜果品,调整的幅度也不宜过大。现在有不少地方在作新增一万头牛,十万猪羊,百万鸡鸭等大规模的调整安排。必须看到,这些产品现在普遍销售不畅,个别地方短期内价格涨一点,但价格总水平仍走低。本地在扩大生产时,要考虑到外地增加的产量也可能来冲击本地市场。若同类产品大量上市,岂不形成灾难!因此,在作结构调整时,必须充分考虑自己产品的质量、成本与价格,确认有竞争力后再作扩大生产的安排。火鸡、驼鸟等新稀产品虽有外销可能,但也要考虑到这些产品原有的产销渠道,同时,外地外市也可能在发展这项生产。

总之,要搞清楚当地的调整是补缺、是优质、是特色,还是价格竞争力强,然后有目标地调整结构。要避免大起大落。过去有些地方在发展兔毛、羊绒、芒麻、苹果。大蒜等产品中发生过盲目性,曾使从事这种生产的农民吃了大亏,这些经验教训,是要认真总结记取的。

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是产量,大量选用高产而质不优的作物与畜禽品种,牺牲产品质量;而为了换取高产,往往不惜工本。目前许多农产品产量虽高,但质次、价低。成本高,不好销售,这是导致农业与农民长期收入少的重要原因。

那么当前可作大幅度调整的内容是什么呢?应着重于改善品种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具体地说:要淘汰低劣品种,降低较差品种比率,提高优良品种比率;降低产量虽高但质量不好的作物与畜禽比率,提高产量虽较低但质量优良的作物与畜禽比率;当然高质又高产的作物和畜种是最理想的选择。过去,按取得最高产量的要求投入土地、劳动与资金,现在则要讲究按经济产量投入;种植面积与畜禽头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安排可取得最大收益的面积和存栏数;要讲究可取得最大收益的作物结构和畜群结构。如根据许多地方的实验和经验,小麦生产放弃最高产量而按经济产量投入,公斤成本约可降低15%-20%。显然,其它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都存在这种情形。

在农产品供过于求情况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把质量放在首位,一般地号召“优质高产高效”这当然是没有错的。但由于要使高产、优质、高效三者完全一致,有十分严酷的条件,经常表现为偶然性;而这三者矛盾的情形则是经常存在,无条件的,是一种必然性。因而在作结构调整的具体安排时,必须更多地注意并处理好高产、优质、高效三者之间的矛盾:当产量与质量矛盾时,要服从质量要求;当产量与效益矛盾时,要服从效益;而质量与效益矛盾时,则效益优先。一公斤顶级牛肉可以卖几百元,利润丰厚,但这种价格特高的牛肉又能卖出多少?应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或者总结经验,都有助于找到优质高价与薄利多销两种营销方案的最佳或较佳组合,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阶段性调整与连续调整

过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一般都源于计划对各种农产品产量的要求,然后落实到种植面积与畜禽头数的调整。达到一定的结构要求后,就稳定一个时期,称为“调整好了”。可以说那时的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阶段性质。在市场经济下,在农产品供大于求条件下,应该改变这种计划型、大幅度、阶段性的调整模式。因为随着农产品日渐丰富,人们的农产品偏好不断变化,对农产品形式与加工层次要求越来越高,阶段性调整满足不了这种随时变化的需求;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也会因未能及时调整而丧失商机,减少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生产者数量庞大,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很不相同,生产规模相去甚远,拥有的技术与装备也有区别,因而面对一定的价格时:有的有利可图,他们会扩大经营;有的可以忍受,暂时维持生产;而有的则无利可图,于是退出这项生产经营。农产品生产者就这样随时受到市场的筛选,几乎不存在“调整好了”的时候。面对千差万别的各类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不能只顾追求规定的结构指标,搞“一刀切”。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宜改为主要按市场需求,渐进的连续调整模式。当然,这并不等于说不要农业结构指标。反映农业结构过去和现在及其变化的指标永远需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根据农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以及结构的效果和影响,指导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显然,农业结构的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农业 经营者在调整中追逐利润时,木会过多地顾及其 它经营者,也不会充分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许有的人还会损害公共利益。这就需要行政管 理。若连续进行的结构调整逐渐积累,出现严重 的情形,也是需要阶段性战略调整的。如刚过去不久的山羊绒生产严重过剩,引发低价格,山林草原被过量山羊破坏等严重后果,这就需要果断进行阶段性调整。

引入农业结构连续调整思路,有利于尊重农 民意愿,放松对企业的束缚,发动并培养他们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从而改变过去处处仰赖政府的传统习惯。当然,农业结构战略调整还有它长期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目标,但这些目标都应把增加农民收入包括其中。如果得不到农民支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不会成功的。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

农业结构调整中必然同时发展着农产品加工与运输,使农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并扩展产品营销的地域,就是说,农业结构调整必然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两者相互促进。

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实际发展看,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很多,如龙头企业带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农户、供销专业合作社加农户、专业农民协会、各种种植和养殖合作社、农产品销售合作社等等。如果归纳一下,不外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工商企业主导经营型;另一种是农民自办合作社型。

工商企业主导经营模式的最大好处是简便易行。让一批经营农产品的工商企业,把部分农民或农民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包下来就行了。利用这些企业在获取市场信息和筹集资金方面的优势经营农产品,是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特别是对大量分散生产的小农户,可以从过去依靠政府计划和收购,转而依靠这些企业生产和销售。然而这种模式固有一些不利于农民增加收入的因素。经营农产品的龙头企业,是与农民利益不完全一致的经济实体。它们在考虑自身利益时,以取得最大利润为目标,而在考虑农业和农民利益时,一般以能维持稳定的农产品原料供给为限。即使一些由政府以政令从严监管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也常常出现压级压价,打白条,等情形,分散的小农户在与这些企业经济交往中,地位并不平等,极易在订合同与农产品交售中受到损害。

“利润返还”是这种农业经营模式照顾农民利益的一种形式。然而分散的小农户几乎不可能参与决定利润返还比率,更不用说监督利润返还的执行了。

农民自办合作社模式的优点与困难似恰与前一种模式相反。首先,农民通过自办农产品营销,与农产品销售市场直接联系起来,避免中间商取利,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第二是农民联合起来办合作社,形成团体的力量,这就有利于在与有关企业谈判中取得平等地位,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第三,只有农民自办营销,才能亲身学习经营,造就一代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农民。这种模式的不足是在初始阶段和规模小时,筹集资金不易,近期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如前一种模式。

实行农民自办合作社模式的最大困难是教育、帮助农民组织起来。这需要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付出巨大精力,经过较长时期才能做到。但为了农民收入能较快增加,为了使对农业投资和农民需求较快增长,从而有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我们应该知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做下去。这也是发达国家与一些发展较快国家农业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

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合作都是保护小农切身利益的最现实手段,也是最易于实施的合作内容与合作社形式,因而十分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它不需要很多产权变更,也不需大量资金,而只需有共同利益农民中积极分子的组织与活动。当然,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考虑到农民进行劳动合作与资金合作两方面利益,股份合作制是比较理想的组织形式。

当农民组织起自己的合作社或股份合作制的农产品营销企业,并达到一定规模时,他们就有力量自办农产品加工与运销,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或股份制形式吸收工商企业参与经营,充分利用现有装备和设施,避免重复建设。这也是一些国家在横向农业合作基础上向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过程。这种一体化不但可有效地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且将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拥有几亩或十几亩地的小农户,也可以单独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并使他的经营产业化。例如将这些土地建成保护地,采用高技术,实行高集约度的种植或养殖生产经营。这种小农户的农业结构调整十分灵活,应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两种模式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是否给农业和农民留下公平合理的收益,其中最核心的指标是平均利润率。工商企业主导经营模式若能在企业和农民之间合理分配收益,这种模式也是可取的。

结构调整要促进可持续发展

过去追求产量的农业结构调整,几乎都给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增加了新压力。在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条件下,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说是比较易于协调的。现在的问题是要充分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可为此做什么工作。

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区别于不发展;另一方面则区别于不可持续。因此它被制约于不发展和不可持续之间。不发展是它的下限,不可持续是它的上限。农业发展绝不只是农产品的数量增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一种产业,它发展的目的是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但也不允许过剩,大量过剩会招至不可忍受的低价格,反过来打击自己。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发展中使农业和农民增加收入,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否则,农民就会逐渐离开农业,农业就会萎缩。

当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大问题。资源短缺要求农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持农业资源的供需平衡;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的地方,要缩减作物面积和牲畜头数,使自然资源得以恢复;对于保有大量未开发自然资源的地方,如边远山区,在不破坏生态前提下,这些自然资源是可以适度开发的。农业开发不同于工、矿开发,只要植被、树木与作物结构安排得当,生态环境并不会破坏,甚至可能改善。农业环境污染则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是工、矿业排污对农业的侵害;另一面是农业本身施用过量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对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损害。针对问题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包括对暂时无法避免的污染源的避让,当然是有助于减少乃至杜绝这类损害的。农业结构调整可以主动营造一个不但有利于自身,还有利于周围环境的农业结构。但它还受到广大地域范围内森林、河流与气候形成的大地生态环境的重大影响,这种环境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农业结构调整还要注意使农业适应当地的气候与生态条件,如上面已经提到的,缺水地区就应调减大量用水的作物。但从长期和战略上考虑,我们仍要采取积极态度,改变这种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地和设施农业就是方向。在有条件地区,如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可以设想把大面积农业用地都建成保护地,使相当大比重的农业生产在人工生态环境下进行。

可以看出,在不发展和不可持续之间,客观上存在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农业结构轨迹。由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乃至传统、习惯、道德、法律等大量因素,这些因素中有许多是不易作动态预测的,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还不足以准确找到这条轨迹。然而在农业结构长期调整中,就当前时期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几个经济效益比较好的调整方案则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小心谨慎,不断探询,随时调整,沿着一条接近最佳的农业结构轨迹前进还是有可能的。

农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作用

利用市场力量进行农业结构连续调整,并使其达到既定战略目标,政府的作用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这是由于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民和农业企业都是根据自身经济利益行事的。即使是很守纪律,有较高觉悟的经常者,也不可能具有代表全民利益的政府才有的远见。即使是最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并不具有人民赋予的政府权威。

政府的首要作用是管理。管理内容应包括:使农业结构调整适应当地资源与环境保护要求,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改善;对农产品质量加强管理,使之符合无公害与其它卫生要求;使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其它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研究农产品生产与农业结构的经济效益,与相关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并促进与其它地区、其它国家农业的分工与贸易。

第二,农业按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生产经营者最需要的是各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价格信息。这种信息甚至对农民和农业企业的经营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业企业规模较小,地域性强,比较分散;小农则更如散沙。除了政府或其委托的机构,是不可能及时提供完整的农产品价格信息的。各级政府如能以过去抓农业生产的精力,来加强收集并提供农产品需求与价格信息的工作,这对于成功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虽然对这些信息拥有权威,但不要据此对农民和企业发指令,不要代他们决策。面对及时准确的信息,调整的成功与失败,都由生产经营者自己享受或承担。然而可以相信,由于切身的利害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刺激与责任,会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取得成功。

第三个作用已在上一段中提及。在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活动中,他们是小者、弱者,在与其它企业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除了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倾斜外,一项更具战略性的措施是帮助他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在入股的企业中切实参与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工作,以便高效率地实施农业调整,同时有效地保护自身利益。

最后,提出一点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作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必须坚决执行政企分开的政策:决不参与企业的经营与利益分配;决不参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开发中出现的利益重新分配。目前,许多企业和不少地方政府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农业结构顺利调整的倾向:企业常企图以经济利益交换政府对它们违纪甚至非法经营的宽容;而政府扶持企业,特别是较大企业,远比扶持小农户积极,觉得工作起来轻松有利。这两种倾向合在一起,使政府稍不自觉即极易偏入企业一方,不能公正执行管理与服务及其它政府职能。农民在农业中居于基础,居于主体地位,目前仍占有农业中的绝大部分比重。千万不要偏离他们。

中国农业大学 郑大豪

第二篇: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浅析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

陶雪娟杜 辉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201106)

摘要: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多功能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建议。

关键词:农业多功能性;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趋势

农业是多功能性的,因为农业不仅能确保粮食的稳定供应,而且能带来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效用。正是农业的这种多功能性,确保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战略地位。农业除了在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具有的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应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市场供求功能和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功能之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多功能性被人们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和新的功能,如生态保护功能、生物能源功能、观光休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产品质量供应要求的转变,更是农业功能结构的拓展而带来的农业内涵的丰富,根本的表现形态是结构形态的转变。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社会活动空间会不断扩大。娱乐、休闲、观光、美食,不论是文化的,还是生态的,都是对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内容。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

1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趋势

1.1当前国内农业的发展趋势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历了从初步满足人们口粮需求到饮食质量提升的转变,期间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2004~2009年中央连续六个“一号文件”都关注三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并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给农业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和投资机遇,农业在经营规模、产业格局及产业整合、市场驱动发展等方面都将发生深远变化,农业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综观近年来农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农业生产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企业化经营转变

当前的农业生产已经从原先农户的分散经营逐步通过土地流转或组建合作社等方式转变为规模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和经营理念融入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一定的生产投入前提下,降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带动诸如运输、农机制造、维修服务、仓储烘干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大农业的发展局面。

[收稿日期] 2009-09-10

[作者简介] 陶雪娟(196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1.1.2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共生、互养规律,结合当地资源结构,着眼于人、动物、植物及土壤之间的有机联系,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生产体系[1]。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3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日益显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适应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需求,农业功能结构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和开拓。人类社会发展的表现形态,说到底就是需求与供给相互促进而不断推进的形态。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是最基本的,以此带动文化生活等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既是农业功能结构开拓的基本动力,又为农业功能结构的开拓提供了无限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拓展,除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应功能、就业增收功能、市场供求功能之外,农业的娱乐、休闲、观光、美食、文化等功能得到大大拓展。

1.2国外农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是个动态发展的现象,从其发展脉络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经历了化肥农药辅助、机械化生产、遥感信息跟踪和基因育种这一系列的发展历程。面对现今全球化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及人类对保护自然环境认识的提高,国外现代农业获得了新的更大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四大趋势。

1.2.1功能多元化

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中以功能多元化最受关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它强调了为城市提供鲜活优质农副产品的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的功能,既提供农产品,又具有保护环境和生态的作用,还能提供休闲场所,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2]。

1.2.2经营国际化

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市场经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要素市场还是产品市场都十分发达,同时有一套较完善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及法律法规,为产品的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经营国际化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2.3生产可持续化

农业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就是“持续农业”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可持续的理念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其基本特征是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1.2.4产品的高加工化

发达国家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都是经过初级加工或深加工后才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加工率均在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约为4∶1,农产品加工产值已经大大超过农业的产值,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

2农业多功能性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2.1农业多功能性的主要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在较长时期保持高速度增长,GDP总量和人均GDP增长迅速;二是国民经济结构变动明显,非农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3]。农业的功能也得到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生态保护功能

生态保护功能是农业本身固有的功能之一,具体内容包含二个层次,一是农业可以防止、减轻城市外围导致的不利因素对本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危害,起到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防护保育作用;二是农业本身的自净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以水稻田为例,水稻田是湿地的一部分,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水稻田有其独特的功能,它具有净化污水、抗旱抗涝以及调节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功能。目前,稻田保护在许多国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如日本、韩国已经立法,明确规定不许废除水稻田。总之,现代农业建设更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使生态与农业建设相生互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生态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以保证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2观光休闲功能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利用农业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满足人们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习作体验需求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休闲观光农业不但向人们提供农业物质产品,而且向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产品。

我国的休闲观光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最先在沿海大中城市兴起。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近郊,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生产过程,成为农业生产科普基地,如上海的孙桥高科技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等。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促进了农业产供销的链接,拓宽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渠道,创新了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农业旅游观光功能的开发,不仅提高了农业有形产品的价值,而且挖掘了农业无形产品即生态农业的价值,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

2.1.3文化传承功能

农业是记录和延续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农业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我国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形成了相对成熟、具有鲜明特色的农耕文化,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形态。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可以保留、提炼农耕文化中的精华。

2.2农业生产功能的拓展

目前,经济社会的需求正在不断地拓展,农业的功能性也在不断拓展。实践表明,农业

发展的动力来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这是农业功能创新的动力。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食物、衣物提出更高、更新的需要,人们才会开发农业,从动植物中获得营养物质和纤维。当经济社会过渡到工业时代,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劳动力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首先回应这种需要的便是农业。在现代社会中,当能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紧张时,人们再度把目光投向农业,冀求发挥农业在解决能源、环境诸问题上的潜力。同时,人们对农业功能的认识不断提升,农业的社会性功能也日益得到重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经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提升,农业上更多的功能将被开发出来。

2.3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鉴于上述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农业的多功能性,要使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该原则要求不同的农业产业形式都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能紧跟市场导向,做到动态经营、灵活经营,始终保持永续成熟发展的状态;二是市场需求原则。该原则要求农业产品及其衍生服务必须在市场中具备较高的需求弹性,并且能积极开拓容易被忽视的市场空隙和潜在市场,以便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产业关联原则。农业虽然是第一产业,但也越来越和二、三产业形成密切的联系,通过彼此的扶持,既能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也能通过连锁反应促进农业自身发展[4]。

3基于多功能性的农业结构调整建议

为了能在新时期更大地挖掘农业的潜力,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需要展开新的结构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上述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的阐述,笔者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可以和农业的多功能性相结合,从而推动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繁荣。

3.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高效设施农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目的在于强化农业的经济功能,在农作物育种、栽培、灌溉、收割、病虫害防治、加工等一系列环节中充分发掘科技的创造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此外,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而现代化的高效设施农业在实现休闲观光及文化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2重视农业服务性经营的开发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可知,人们需求的满足遵循着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规律。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人们对农业产品的高层次需求,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发展高质量的服务性农业经营。在开发过程中要根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交通状况、民俗风情等内容,发展有特色的服务性农业项目,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

3.3整合区域间农业产业

针对各地区具有发展不同农业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的资源禀赋的情况,突出优势,抓住重点,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并按照“以点带面,以链串点,点、链、面结合”的方式,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体,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使不同农

业区域的农业发展互进互动、互为因果和补充,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5]。

3.4健全多元化的农业发展基金

农业多功能性作用的发挥需要资金的扶持,有关政府部门应当筹划完善不同领域的各级农业发展基金,包括村级基础设施、农业机械投入、种植(养殖)保险、环境治理、农村青年创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能为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助力,亦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守义,沈国清.我国农业未来发展趋势[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122-125.[2] 吴方卫.都市农业发展报告(2008):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都市农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

4、70-71.[3] 张红宇.我国农业多功能定位的调整与拓展——对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理念的一种解释[N].中国经济时报,2006-03-23.[4] 吴方卫,陈凯,赖涪林.薛宇峰.都市农业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52-154.[5] 李铜山.论农业多功能性及我国的发展方略[J].重庆社会科学,2007,(5):13-16.Initial Analysis on the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

and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ao Xuejuan,Du Hui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ghai,201106)

Abstracts: Based on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end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use of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 in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In the en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the basis of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Key words: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rend

第三篇:农业结构调整

甘肃农业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的思路与对策

李丽莉

(甘肃经济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时期、新的经济环境下赋予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目前我省农业结构现状以及前几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的成果和遗留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对策;甘肃省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的结构、种植业以及林牧副渔内部结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作物品种结构等五个层次的调整。农业结构(区域)合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自然经济向集约化经营和高度商品化农业转变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省的农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虽然前几轮调整也留下不少问题,但经过调整,我省农业在农产品存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尤其农产品存量增加为甘肃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很大贡献,而且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当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入世”已取得成功的经济形势下,我省农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必须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甘肃省地域狭长,按经济区域划分为五个主要的经济区域:河西(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金昌)、陇中(兰州、白银、定西)、陇东(平凉、庆阳)以及陇南(天水、陇南)和民族经济区(甘南、临夏)。各经济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水平各有千秋,层次不齐。总体上除河西经济区(除武威)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尚处于不合理或极不合理阶段。结构性问题在陇中、陇南以及民族经济区表现得较为突出。本文根据目前农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和说明我省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重点对策。甘肃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的成就

1.1 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这一层次的合理调整,对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农村各产业之间有一个内在的演变规律,在第三产业占居第一,而第二、第一产业分别位居第二、第三的阶段为合理的农村产业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地通过加大农村第二产业的规模,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使我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趋于二产位居第一、而三产和一产位居第二、第一的趋于合理化阶段。目前,处于这一阶段主要是河西经济区,其中酒泉市最具有优势。近年来,该市大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调减粮食种植面积27万亩,着力培育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奶牛养殖、优质饲料和粮经作物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共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149户,年加工储藏能力达到35.7万吨,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

1.2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逐年壮大

我省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势、海拔、降雨量、光热等各不相同。在这样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里,要普遍发展某一产业或少数产业,显然是与天时、地利相违背的。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资源,各地只有对本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生产出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优质产品,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我省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

米、马铃薯、油料、果蔬和棉花等。畜产品有猪、羊、马、鸡等。主要从面积和产量上讲,我省的马铃薯和甜菜在全国居第四位,占有较大份额。在河西和沿黄灌区,建立了优质专用

料粮、棉、油、糖、菜基地;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优质小杂粮(谷子、豆类)、专用马铃薯、名优果品和花卉、蔬菜、药材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畜产品马、骆驼、骡的饲量均在全国的前十位。甘肃高山细毛羊以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成为我省农畜产品的优质品牌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1.3以扶贫开发和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到2000年,甘肃的“四七”扶贫功坚计划均如期完成。贫困地区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农业

生产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并引用一批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到2001年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实施65项,初步形成了第二代日光节能温室及蔬菜产业、优质马铃薯脱毒微

型种薯产业,干旱地区节水灌溉系统以及装备产业。如河西连片的日光温室使河西经济区不

仅发展成为我国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而且还是全国第二大制种基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与

地方财源的后劲力量。我省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起点高,重视合理开发,加大了造林、修

梯田的力度,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设施基础。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1 甘肃目前农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先后进行了几轮大的调整。改革之初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

前期都是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其主要目标是扩大农产品的供给量、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9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相对过剩,在此条件下,要实现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关键。20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一

个由浅入深、由高到低、不断优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带动了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升级,促

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我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仍是在满足数量的前提

下的小范围调整,农业在GDP的比重偏大,其中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占到了60%

以上,而农林牧副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调整更是举步艰难。目前农村经济还远没有摆脱以农

业为主,而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基本生产格局,农业结构远未达

到合理化阶段。目前国家已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已加入WTO,甘肃和全国一样,农业

生产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由受自然风险约束变为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由于农业资源的破坏与紧缺,农业发展不再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甘肃农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化的新要求,实现农

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显得既重要又迫切,甚至到了不调不发展,只有

调才能谈发展的地步。

2.2 甘肃省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

2.2.1 省内大部分地区大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自给自足的农户经营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农

业经济。除河西经济区外,省内大部分地区由于以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为主,农业结构的调整只能徘徊在大农业内部进行调整,尤其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以牺牲林业为代价。同时占主

导地位的“小而全”的农户生产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技术上、且以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

以粮食种植为中心,以传统养殖业和微弱的家庭手工业为补充,严重阻碍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2.2农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适销不对路。

在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特色、品牌的竞

争。目前我省虽然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这说明结构

调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潜力很大。总体上,我省农产品的品质矛盾还很突出,表现在名

优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平路产品多,畅销产品少,这是当前农产品“卖难”的症结所在。

历年来,我省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减少低产作物,增加高产作物;压粮食作物,增

经济作物”。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差以及科技含量低等缘故,年年搞调整,年年收效不大。可

见要解决目前“卖难”等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

2.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屏障。

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农业结构调整中反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仅自然供给是人类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自然本身也是人类生活

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原因,我省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态

环境不断恶化。在诸多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成为我省农业生态面临的核心问题。水土流失

面积达22.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2%,每年流失土壤达5.45亿吨。集中体现在土地退化,即水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风蚀沙化使得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森林和草场的破坏

更加加剧环境的严重恶化。近年来,我省多风的气候条件常使风蚀成灾,形成严重的沙尘暴,其中河西走廊的沙尘暴次数由60年代的平均每年7次增加到90年代后期的年均23次,而

且强度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经济快速发展

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思路与对策

3.1 围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利用系

统工程方法,优化生物种群结构和农业技术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出,农村经济的高效

益,环境优美,资源持续利用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农业生产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

增加农业效益的“双赢”结果。从我省生态环境脆弱且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的实际出

发,我省的生态农业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

3.1.1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水土流失。

目前,甘肃省植被覆盖率不足23%,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因此科学

合理地安排退耕还林还草,是关系到能否实现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甘

肃南部高寒阴湿地区,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荒漠化地带,生态环境最为恶劣,是实施退耕还

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根据自然规律,在河西地区、沿黄灌区、沿沙漠一线及纵深地带,由于

降雨量小,蒸发量大,要求充分利用河水和地下水,优先还草固土养水,再在草地上种灌木,然后根据需要发展乔木;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选择种植多年生牧草为主;在降

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选择经济林木。其中多年生牧草在我省大部分地区适种植,它不仅

能通过根系固氮,增加土壤养分,而且对水土流失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国内外市场对

草产品的需求明显,所以在我省发展草产业有很大的潜力。

3.1.2从实际出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水资源短缺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环境制约因子。所以,管好、用好、合理开发水资源是取得我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良好生态效益的有力措施。在不同地区,要发展

不同类型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在河西地区的黑河流域与石羊河流域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发展大田灌溉小渠化、井灌农田管道化、高效农业微灌化。同时对输配水系统要优化设计,尽可能作到井、泉、河输配系统的高度统一;在农陇中、陇东等干旱半干旱经济区,应全面

推行常规节水措施,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同时直至注重研究蓄积雨水的工程和生物技术,把7、8、9三个月的集中降雨通过工程和生物的方式变为全年均衡利用;包括甘南和临夏州的民族经济区林牧草地原区以发展草原牧草喷灌为主,自流灌区以发展常规节水灌溉技术为

主。同时,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发展温室蔬菜滴灌。另外,各地要研究和推广防止水体污染的技术,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和基本水分利用率。

此外,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还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和林牧渔业相结合,发展大农业与发展第二、三产业相结合,通过人工设计生态

工程,协调农业经济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甘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农产品品质,增强我省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甘肃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成本效益来看,发展传统大宗产品没有明显的优势。但

是我省有着自己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适宜于发展制种、优质水果、中药材,土豆

等的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优势产业和优质农产品为方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3.2.1 以调整农作物结构为基础,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农产品品质包括优质、安全、专用等,当今消费者对优质、特色、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

越高,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潜力很大。而且,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优质农产

品进入中国市场,质量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最基层的农业生产者,都要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切实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河西经济区应利用其

光、热充足、温差大的资源特点,在加快发展优质专用粮、棉、油、糖、菜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发展优质瓜果、蔬菜、啤酒、葡萄酒原料的生产。以逐步扩大外运销售和西菜东运的局面,提高本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我省的大部分地区适宜马铃薯的生长需要,特殊的自

然条件造就其含粉量较高,因此我省马铃薯的质量在全国具有接绝对优势,且产量位居全国

第三,列西北五省区第一。目前,限制我省马铃薯出口竞争能力的是加工环节不能完全适应

国际市场要求。入世以后,我们更应该迅速改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搞好加工专用型

马铃薯的推广和生产,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优势。此外,我省陇南山区的药材、花椒、茶叶、油橄榄、银杏等特色产业也要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上面下功夫,才能提高其经

济效益。

3.2.2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深加工和发展畜牧业两个方面。目前,甘肃省农业结

构仍以种植业为主,加工业比例甚小。据有关资料,农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占加工产品在消

费的比例以达2:8,而我国还是8:2。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1-2

倍而我国仅为农业总产值的15%-20%。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

民收入潜力很大。甘肃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要与生产基地结合起来,求特色、求规模、求

深度。形成农产品加工的特色产业带。具体讲:河西应继续扩大制种业与反季节蔬菜加工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的酒类深加工为主。陇东、陇南以林果业为主的果品深加工和中药材生产与

加工,高寒阴湿地带应注重发展草食畜牧业。陇中干旱农业区应突出马铃薯的生产优势,进

行优质、专用马铃薯的深加工。各地应把开拓市场与扩大规模结合起来,相互联动,树立品

牌意识,作出特色,增加各地农业效益。

3.3 面对资源调结构,通过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

刚刚结束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作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我省属于典型的内陆高原气候类型,干旱缺水的自然地理特点为畜牧业的发展

奠定了资源基础,加快发展我省畜牧业、草产业,既是我省自然和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农

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需要。而且发展畜牧业不仅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渠道,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入WTO后,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需求,优质、高效的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

潜力。其具体措施有:

3.3.1下大力气调整畜牧业结构

畜牧业是大农业内部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包含三个层次。而我省的畜牧业结构问题主

要突出体现在第一层次。即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及畜牧业生产与种植业生产相互联系的基

础结构。我省大农业内部结构尚处于不合理阶段。1999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占75.71%,牧业占21.05%,同发达国家地区相比,畜牧业的比重严重偏小。由于经济效益低的种植业占

较大比例,畜牧业的调整发展困难重重。今后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指

导下,继续调高大农业内部畜牧业所占的比重,积极发展草产业、畜牧业、林果业,使其

成为未来甘肃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3.3.2提高畜产品质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产品

质量是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要从产销过程严格把关,以生产高质量的畜产品占领市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我省的特色畜产品河西绒山羊、藏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双峰驼、甘肃

白猪、河曲马、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名气。特别是细毛羊产量仅次于新疆、内蒙,居

全国第三位,是全国细毛羊生产战略重点基地。“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对这些名优畜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加上生产能力的局限性,预计价格将会上涨,发展潜力很大。所以,今后在发展我省畜牧业中,注重这些畜产品的培育和发展,使其成为我省出口创汇的重要

来源。

3.3.3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加工及市场流通体系。

畜产品大多属于鲜活性产品,其保存、加工、销售既有时间限度,又要有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才能使大宗产品达到无损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畜产品加工、销售是畜牧业市场价值体现的终端环节,而这方面正是我省欠发达地区畜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影响了畜产品的多层

转化增值,而且极大地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不但是畜牧业二次

增值的基础,还能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这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龙方.2001.论农业结构调整的层次与目标[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7):10~11

[2] 白明.2001.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阶段性标准及量化评价[J].甘肃农业

(12):10-13

[3] 冯汝英.1993,92.农业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 45-47

[4] 汪建国.2001.对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甘肃农业(9)19-21

[5] 史俊通.2001.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3):102-105

[6] 陈万良.2001.西部地区旱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之浅议[J].甘肃农业.12:12-15

CountermeasurestoregulationofGansuagriculturalstructureatthenewtimes

Li li-li

(Gansu academy of economy 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Peasant's increasing revenue,agriculture synergism,banlance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re initial part in the rugulation of

structure at the new situation.This paper gives somethoughtsandmeasuresto regulation

of Gansu agriculture structure through analynising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Key wordRegulation of agreculture structure;Thoughts;countermeasures;Gansu

province.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的形成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收入预期的影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且也要探索和建立一种有效的经营机制引导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以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本文拟就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及相关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

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农业结构的调整,即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既要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又要搞好加工业、运销业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保持农产品生产的一定规模,又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既要搞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又要搞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这种调整不是适应性的,而是战略性的。从长远看,实行这种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单靠行政手段不行,必须建立健全一种与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需求变化相联系的经营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去带动和引导,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结构逐步进行高速和改善。从大的阶段看,一是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这是在计划体制和“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按政府指令安排,实行计划种植。所以,偏重种植业和粮食的单一结构,虽有一定的微调,但基本变化不大。单一的农业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是从1978年到90年代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由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加之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业结构开始由单一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并举转变,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农民收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加上行政手段的驱使,农业结构调整趋同性很强,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区域性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加工业、运输业发展缓慢。

三是从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农业结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较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下降,粮食、棉花面积进一步调减,养殖业、乡镇企业

有较快发展,农业结构有较大改善。但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农业发展仍以追求增加产品数量为主,品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少,加工转化率仍然很低,农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惩农业整体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⑴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多数农产品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从过于求;⑵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⑶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例效益低,逐民收入增幅减缓;⑷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⑸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等。应该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以往的几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有成绩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除了历史的和政策的局限性原因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趋同性强,你调我也调,你种什么我种什么,形成“重复建设”,致使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脱节、错位。二是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干预较多,往往使农业结构调整脱离本地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盲目性很大。三是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但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预期不好,农业生产者不知调什么、种什么、结构调整的目标不明确,缺乏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和预见性。

以上分析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资源的重拳组合,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紧密结合。这就迫切需要一种经营机制,充当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结合的载体和带动、引导力量。否则,就会由于市场住处不灵、农产品滞销、比较效益低,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那么,什么经营要制能把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联为一体,并使三者互相促进呢?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带农户,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就是广大农民为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对生产和收的影响而创造的。这种经营机制,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高速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使三者相辅相承,互为促进,顺应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尤其应该看到,市场对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更高。只调生产结构,而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营销业发展不起来,农业比较效益就不能提高,农产品销售就困难;有了加工

业和运输业,而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也难以巩固和发展。这说明,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决不只是单纯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也不某个五一节的局部性调整,百是要把数量与质量、生产与加工和销售通盘考虑,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连头市场,龙身连着加工和销售,龙尾连着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引导和扶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深度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的功能,不失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咱重要动力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

(一)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引导

结构调整的目的,是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所以,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户数众多,经营分散,尤其需要加强结构调整的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与市场连结的桥梁,成为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是向农产品生产者及时反馈市场信号。龙头企业外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能够把握市场变化。为获得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生产规模。二是为农产品生产者开辟销售渠道。市场销售既可以引导结构调整,又可以促进结构优化。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农产品有了稳定畅通的销路。这样,就发挥了主导产业优势,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引导基地,基地带动逐户,合理确定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和布局,把农业结构高速引导到依靠市场配置农业资源上来。

(二)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业结构高速的过程,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只有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成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开辟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新途径。一是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龙头企业采取提供良种,推广栽培、植保、储藏技术等措施,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会计师,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口若悬河种结构的调整。二是为农村培养科

技人员。龙头企业重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进步,聘请专家开展培训,现场传授知识,提高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三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技术集约化程度。农业科技人员进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一些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实际问题,强化了科技应用力度。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又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重组。没有资金投入不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制约因素。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就成为可能。一是让利于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入能力。龙头结成利益共同体,把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农民改变了单纯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地位,并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结构调整的投入能力。二是反哺农业,直接增加农产品基地投入。龙头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积极增加农产品生产投入,推广农业技术,修建仓库、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三是解决贫困户资金困难。一些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盆困户购买化肥、农药、种子资金不足的问题,扶持农业生产。这些情况表明,由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创造了更高的农业利润率,从而增强了带动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利益共享”的机制,又驱动了龙头企业拿出相应资金,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四)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提升作用

随着农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农业结构高速必须不断地提高层次和水平,以解决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其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到新的水平。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一般来说,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加工和营销的农产品。不同的龙头企业加工或营销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不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多样性,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一般龙头企业具有从事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多种类型。一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一咱产业。多样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了逐村加工业、运输业、营销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状况,使农村产业出现多门类重组的新格局。三是促进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为满足加工和销售需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需求弹性大,质量要求高,一般都成批量收购。每个龙头企业往往只收购某

一种特定的且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这种需求和经营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适应龙头企业的需要,必须实行单一品种规模化种养,从而促进了农业结构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方向发展。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从某个单一部门或产业向多部门、多产业发育和重组转变,进而逐步实现由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飞跃。

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随着其自身的逐步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增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咱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燕尾服,防止重复建设,以俣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政策规定收购自用粮

这是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化生产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到农村收购自用粮。建立这种稳定的购销关系,既可以促进粮食销售,又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粮食生产。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批准后,成批量地收购一些自用粮食品种,可以带动粮食的区域化、专业化种植,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

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四)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五)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农户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主体,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的经营主体。只有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公司带农户,重要的是要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判断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俣理定价,以质论价,决不要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让利于农民,反哺农业。要把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拿出一部分,返还给农民和农业。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龙头企业对“合同”订购的农产品要制定合理的保护价格。对于由于市场变化和不测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龙头企业应与农民共同承担,以稳定农产品基地的结构和布局。

第五篇:农业结构调整与铜仁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与铜仁发展》新讲座考题

黄廷安

一、填空题

1、农业结构分——几个层次。答案:四

2、农业结构外部结构是指农业在——、——、——产业中的比重。答案:一、二、三。

3、农业是由——、——、——、——部门组成,这是大农业的基本概念。答案: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结构调整了——次。答案:4。

二、简答题

1、农业结构合理的标准?

答案:

1)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2)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情况。

3)经济效益的高低。

4)农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

2、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答案: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二是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四是稳定农业综生产能力的原则。

五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原则。

六是农民自愿的原则。

三、思考题

谈谈铜仁地区农业结构如何调整?

答案参考:

1、新观念(认识):新阶段新的农业革命——农业结构调整的起搏器。

2、比较优势:绿色(特色)——农业结构调整的增效剂。

3、深加工:龙头(产业链)——农业结构的风向标。

4、分享利润:市场(流通)——农业结构的晴雨表。

5、基础设施投入:服务(环境)—农业结构的助推器。

下载农产品过剩与农业结构调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产品过剩与农业结构调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浏阳二中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2003中央经济世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方面措施: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

    09农业结构调整

    陕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近年来,陕县一直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优种植业、调大......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贵州农业结构调整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中央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

    农业结构调整意见

    关于2009年农业结构调整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 指导意见各村、各有关部门: 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我镇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加快我镇高效规模......

    服务农业结构调整

    服务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小额农贷和信用村、镇(乡)创建工作 ----**县农村信用联社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当地党政和人民银行的领导下,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

    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201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部门围绕“农业富民”发展目标,通过积极开展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土地流转、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龙头企业申报等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01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项城市201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的要求,在......

    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经验材料

    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经验材料特色取胜规模发展科学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今年以来,党委政府把做好农村、农业、农民的工作作为稳定和发展的重点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