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安防行业网】ETC技术倾力高速公路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ETC技术倾力高速公路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ETC技术倾力高速公路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高速公路,信息平台我国智能交通建设刚刚起步,从标准规范到基础系统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就ETC不停车收费应用来说,目前还处于推广阶段,像上海、北京等发达省市,ETC车流量也不到整个高速公路车流量的20%,其ETC基础设施的建设、用户的发展和ETC使用率还不能满足综合信息平台应用的要求。本文就ETC技术的高速公路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进行简单的现状解析。
目前飞速发展的电子收费(ElectronicTollCollection,ETC)系统给了我们实现高速公路智能化管理的突破口。ETC是近年来许多国家积极开发并大力推广的用于路桥隧及城市道路收费的先进技术,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2007年我国正式颁布了ETC国家标准GB/T20851一2007《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规定了用于电子收费(ETC)的专用短程通信(DSRC)的技术要求。随着京津冀、长三角区域高速公路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的开展,电子不停车收费用户数量稳步增长,ETC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逐步完善,ETC不停车收费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发展的主流。对现有ETC技术予以改进,在ETC系统基础上本着科学发展、技术先进、合理规划、投资较小等原则对其进行拓展是ETC乃至智能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高速公路行业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ETC技术提供的高效、准确、及时、丰富的数据信息可以辅助交通部门对车辆进行管理,改进运营商的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目的。从更长期的角度看,ETC技术除了服务于电子收费及车辆管理外,完全有潜力扩展到高速公路交通信息发布、车辆定位、交通诱导、紧急事件处理等等领域。
1、高速公路综合信息平台概念
美国IVHS对智能运输系统ITS的定义为: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有效、综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并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ITS可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交通检测技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车辆和道路进行检测,收集交通数据和信息;
交通控制技术:交通信号控制等技术;
通讯技术:光纤传输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
数据处理:车流数据、收费数据、监控信息数据等数据的处理;
信息提供:提供出行信息,如交通状况、最佳行车路线等;
其中,ITS的核心和基础则是信息化。对于我国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管理来说,在基本手段、基本数据资源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体制、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信息共享不充分,导致信息利用程度比较低,综合集成专业化技术水平落后。为此,我们提出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高速公路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的问题:
完善基础性标准,统一数据信息格式,服务于交通信息的共享应用;
统一的通信协议、接口规范,促进信息互通、共享;
建立标准应用体系,避免信息应用研发和建设中存在重复交叉、关系失调、制定顺序不合理等问题。
2、基于ETC技术的高速公路综合信息平台
ETC技术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美国、欧洲、日本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收费系统已经局部联网并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国各省市高速公路正在大力发展ETC系统,ETC用户数量稳步增长,ETC交易占全路网交易总量的比例逐步提高,北京、上海等省市的ETC交易率已经超过10%,其规模效益初显成效。
由于ETC系统中车辆信息和用户信息在发行时已写人车载设备,ETC系统中获取的数据信息要比通过牌照识别、地感线圈等手段采集的数据更为全面和准确。ETC技术所提供的高效、准确、及时、丰富的数据信息可以辅助交通部门对车辆进行管理,改进运营商的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目的。此外,ETC系统的核心技术一5.8GHz微波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Shortrangecommunication,DSRC)先进的通信功能,为ITS领域中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车辆与车辆之间提供单向或双向交互式通信服务,从而使车辆能够享用交通信息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同时也为交通信息中心提供行驶车辆的有关数据等功能提供了技术手段。
为此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ETC系统,拓展其在智能交通信息服务领域,建立高速公路综合信息平台是目前发展高速公路智能信息管理的快捷、有效途径。
3、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外基于ETC技术的高速公路信息平台的研究
随着交通状况的日益恶化,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开展了智能交通系统共用信息平台的研究和建设,以实现信息共享、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辅助决策、重大事件管理等功能目标。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ETC电子收费系统,尤其是多车道自由流(Multi一LineFreeFlow,MLFF)电子收费系统,拓展其在智能交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在ITS领域研究的重点科目,其中美国以IVIProject及VIIProgram为国家ITS研发的重点项目,日本则以VICS、ASVI、ASVZ、ASV3及Smartway等计划成果最受到注目,欧洲则提出了跨国、应用多样性的Easyway计划。以上各个项目研究中,都把基于5.8GHz的DSRC通信作为核心技术,并且都非常注重信息相关的应用,如此一来除可有效提高驾驶安全及整体通讯系统稳定性之外,亦可实现诸如移动电子收费、交通与道路信息提供以及其它车载通讯的应用等,达到安全、便利与效率的目的。
(2)国内基于ETC技术的高速公路信息平台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智能交通在高速公路联网收费、道路运输、GPS安全监管系统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处于智能交通发展的初级阶段:
a.ETC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还处于初期。各地所建设的ETC系统是单车道有栏杆的低速ETC系统,多车道自由流模式的ETC系统和关键设备还处于研发和功能测试验证阶段;
b.ETC系统目前功能单一。仅限于高速公路电子收费,以缓解目前高速公路收费口拥堵的问题。目前日、美两国大力发展的DSRC技术在高速公路智能交通通信系统中车一车和车一路的通信应用,国内还处于技术研究、设备试制、实验室测试阶段;
c.ETC国标目前仅支持单车道低速模式的ETC标准。
需在实际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以跟上国际ETC的新发展,为国内ETC系统在智能交通信息领域的拓展应用提供技术标准;
d.国内在ITS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特别是在道路交通信息服务方面还处于跟踪调研阶段,没有深人研究与实际应用,需要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以期快速赶上发达国家,满足我国智能道路应用的需求。
当ETC发展到一定规模,综合应用信息平台的整合拓展才真正具有价值。因此,在目前这一阶段,我们应一步一步把基础工作做实。尤其是标准规范的制定,要适应我们智能交通建设的自身需求,更应考虑到先进性、可持续发展性和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安防行业网(
第二篇:中国安防行业调查
日本思想文化的精髓耻辱感与团队精神(转帖)
(2010-03-08 09:17:27)
转载
标签:
杂谈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思想文化,而且都有所不同。就是大体上所讲的西方思想文化,好像西方各国都一样,但实际上具体到每一个国家,都多少有所差异。虽然他们思想都来自基督教和那些公知西方思想家和哲学家。即使任何一个很愿意接受外来先进思想文化的国家,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的烙印也不可能完全的去掉。但是区别在于:有的国家思想文化对外来先进思想文化非常融洽,而且发扬更好更有利于自己国家。有的国家思想文化阻碍外来先进思想文化进入,与外来先进思想文化磨合漫长。使自己的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坑坑洼洼,非常艰难。日本就是前一个例子,表面看他完全接受了西方思想文化,但实际上日本的本民族的文化的精髓一点也没有丢,更可贵的是日本思想文化的精髓更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在日本传播,更有利于日本的发展。所以才是日本用最短的时间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日本思想文化的精髓就是“耻辱感与团队精神”。
1971年,日本学者土居健郎著的《日本人的心理结构》(闫小妹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版),曾经在当年成为日本畅销书之首,也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对日本人的性格有许多绝妙的解释。比如耻辱感问题就是如此。我们中国人很难理解,日本人一边是知耻辱的文化,一边常常干着灭绝人性的事情。一边经常把“对不起”挂在嘴边,一边对自己做错了的事情,却不愿意按照受害者的要求来道歉。一边常怀耻辱之心,另一边常常集体去干丑事,而不感觉难为情。日本人的耻辱感是因为团体才产生的。日本人的耻辱感是在背叛了团体,有被团体抛弃的时候,才会产生。土居健郎是这样解释日本人的耻辱感的:“日本人一般是在背叛了自己所属的集团利益,失去集团信赖时才会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同上书31页),而耻辱感“则是首先意识到外界压力,最终化为个人灵魂深处的。”(34页)日本人耻辱感,常常并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情,而是因为自己所属于的团队出了丑闻,或者自己给自己所属的利益团体带了不光彩的丑闻。这都是一种耻辱。
土居健郎说:“在日本这个社会,即便出了丑闻,一般不会过多地去追究个人责任,有关系的人大都承担某种责任而主动提出辞职。这足以说明日本人的罪恶感与耻辱心是浑然一体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优先考虑自己所属集团的利益,而不去追究责任,出于连带责任意识,出了丑闻应感到耻辱,不能说与已无关,否则那也是一种罪恶,是一种耻辱。即使本人没有责任,也要主动辞职,这成了日本人的社会习惯。如果因某种理由无法遵循社会习惯,事后也会为此痛苦不堪的。”(36页)土居的这段话,让我们重新理解日本人动辄辞职的做法。即使是首相,如果自己的下属有丑闻,即使不是自己的直接责任,也会立即申请辞职。因此,日本人的耻辱感更是团体性质的。责任是连带的。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到,日本常常因为一个内阁成员出了丑闻,而从首相到整个内阁集体辞职,因此,日本的各种职位,常常如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日本人不会留恋任何职位,他们很在乎的是团队的利益与荣誉。如果自己把事情做坏了,那么常常只有以自杀来谢罪。在整个团队,则要以集体辞职来挽救自己团队的荣誉感。这一点与我们在出现事情之后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寻找替死鬼与替罪羊来代自己受过的做法截然不同。日本人越是居上位者,越是要主动承揽责任,有时明明是自己属下做坏的事情,作为领导也要承担主要责任。正因为这种敏锐的责任意识与耻辱感,才使日本人总是努力把事情做好,做完美。在日本,一个公司如果面临破产,从公司总裁到公司里的清洁工都作出自己的反思,即使是清洁工也会从自己的工作中寻找原因。这与中国人出了事故之后千方百计推卸责任与掩盖责任是大不相同的,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这种蕴含在团体精神中的耻辱感,是我们所难以理解的。
日本人的耻辱感还表现在自己文化落后方面。去过日本,接触过日本的人,都会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就是日本人非常喜欢问到日本参观旅游的外国人一个问题:“您感觉日本怎样?”如果日本人听到你说,日本不错,发展得非常好,虽然这也只是一个客观的描述,但是日本人也会感觉非常高兴,感觉有一种特别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为了这种荣誉感与自豪感,每一个日本人都努力不去做破坏自己家园的事情,不去做让自己国家民族蒙羞的事情。比如日本人不会随手给自己的环境乱丢一点垃圾,不会因为自己的马虎做一个不合格的产品,而让自己的公司蒙羞,他们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给社会添麻烦。所谓给社会添麻烦,也就是给别人添加麻烦。如果有这样的事情不幸发生了,那么日本人立即就会感觉非常不安,那时道歉就会接而连三而来,即使你已经原谅了他,他也会再三感觉诚惶诚恐。日本人的内心是非常敏感而内敛的。这种敏感、好胜,维护自己民族与团队的荣誉的强烈意识,促使日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也包括向西方学习。
日本人的耻辱感与中国人的标准也大不相同。比如,日本当年战败,许多家庭因为战争,而失去了男丁,只剩下了孤儿寡母,为了把孩子养大成人,许多日本家庭主妇都选择了向美国大兵卖春的职业。这些妇女在日本后来不但没有受到歧视,而且被认为是英雄的母亲,是她们的努力才使得日本从二战战败的硝烟弥漫的破败中走出来。而作为日本战后的孤儿,在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也毫不忌讳二战结束时,自己母亲向美国大兵卖春,以便把自己抚养成人的经历。这如果以中国人的耻辱观来看,连提及都会是一种非常令人伤心,令人欲绝的事情,更是一种永久的耻辱。但是,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是没有负担的。日本人的耻辱感在于落后,在于战败,在于不如他人先进发达。除此之外,与我们相比,更缺少一些道德上的判断。这一点从日本人对待西方外来文化上与中国也有很明显的差异。
日本人在对外来的文化方面,只认是否比自己先进,是否对自己的有利,而根本不考虑是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使得日本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表现了与中国人很大的不同。土居健郎引用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中的话说:“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些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这个态度使土居发现中国人有强烈的排外心理,而日本人对一切比自己先进的东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好奇心,持一种完全开放吸纳的态度,绝对不会侮辱外来文化。因此,土居说:“面对西方文化,中国与日本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导致的结果自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民族对外界动态极为敏感,每当发现他人之长,会承认并把它全面吸收融汇过来。”(第30页)在这个时候,日本人一点耻辱感也没有,相反,他们还会因为在第一时间里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文化与技术,而深感庆幸。但是,中国人如果赞扬一下西洋文化,那种“将灵魂卖给鬼子”的耻辱心理仍然挥之不去。这是近百年来,中国的苦难与日本的发展之间微妙的差别,却导致了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之间的不同命运。
后一个例子是哪个国家呢?
清竹2010-03-08 11:43:09 [举报]
分析得很透。加精!来自:“金股哲学圈”圈子
博主回复:2010-03-09 09:34:10
同感。
时默2010-03-08 17:28:48 [举报]
他们没有几千年中央之国悠久文化传统的包袱,没有世界最先进的理论武器。他们甘心向一切先进的文化学习,所以才能在短期内发展强盛。这一点,其实美国也有相似之处,即都没有本国文化传统优越的包袱。
而国人(主要是当权者)至今还是常常以自己所谓的长处,去比别人的所谓的短处。始终抱残守缺地不肯学习外人的长处,且振振有词地把自己的恶疮描绘成莲花......所以把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糟蹋成如今这个样子......博主回复:2010-03-09 09:55:26
我认为每一国家都有自己最独特文化精髓,所谓文化大国和文化小国的区分在于围绕在这个最精髓文化周边附属和陪衬是多是少的问题。就像写文章围绕一个主体,有的简简单单的写了百八十个字,而有的人写了成千上
万字来修饰和阐明。中国所谓悠久文化就是修饰的太多。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就是等级和集权,绝大数的思想文化都是围绕这个思想来展开,老子和墨子虽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太渺茫。日本相对西方来讲等级思想要比西方强烈的多,但跟日本的耻辱感和团体精神比就大大靠后了。在我们中国人思想里排在一位的是什么呢?----等级,集权。
第三篇:中国安防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安防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楼主
房子防护 发表于 搜房网第一城业主论坛
日前,科技部、公安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在北京召开安防行业研讨会,中国安防协会秘书长靳秀凤撰文对安防行业发展发表了看法。
1、产业将继续快速发展。初步预计未来几年安防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将保持20%-30%的速度增长,其中有些专业领域(如报警、监控)将达到30%以上。由于目前安防需求的基数已比较大,因此相同速度下的需求总量已相当可观。
2、一些龙头企业将做大做强,产业集中度将加速发展。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及联合、兼
并、上市或其他资本的介入,在电子防护产品领域将会有一些企业进入到大型企业的行列,同
时也将会有一批小型企业进入到中型企业的行列。预计在“十一五”末期,全国安防大中型企业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提高到60%-80的水平,逐步进入较为合理的区间。
3、科技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中高端产品方面将有所作为。为实现创新型
国家、创新型行业的要求,公安部、科技部已将《人体个体识别与物证溯源关键技术研究》等
7个项目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不少企业也将参加相关技术的研究。同时,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将在数字监控、网络设备、入侵报警、集成平台等方面,研发出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高中端产品。
4、企业在加快生产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品牌建设。无数事例证明,在十几
年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的住脚的企业往往是注重品牌建设的企业。因此许多企业在经历
了艰苦的初创阶段以后,将会更加注重品牌的建设和维护,行业中还会不断涌现出更多的行业
名牌、中国名牌乃至世界知名品牌。
5、产品出口将继续稳步增长。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中国制造产品将更加受到国际市
场的青睐,出口产品规模、品种将会继续增加。同时企业在做OEM的同时,将逐步开辟或建
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推出企业自有品牌产品。
6、市场竞争将日趋理性化、规范化。建立全国统一、规范有序、适度竞争的市场体系
不仅是国家市场经济的总体要求,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行业整体利润水平的下降,不少企业已清醒地认识到单纯依靠“价格战”占领和扩大市场的做法已不可取,市场竞争的理念
日趋理性化,今后竞争的热点将逐步转向产品创新及性能、质量、服务的提高等方面。
7、国际合作步伐加快。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品牌企业通过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或与中国安防企业进行合作、合资、兼并等,开辟中国市场或扩大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中国
安防企业为了做大做强,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的同时,也将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中华民族品牌。
第四篇:中国安防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中国安防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中国安防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建设将保持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加上“国家应急体系”、“平安城市”、“平安建设”、“科技强警”等重大项目工程在全国展开,以及“奥运会”、“世博会”等重要国际活动在中国举办,必将会促进我国安防市场需求的持续升温;“911” 事件以后,国际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刺激了对安防产品的需求。这些都对我国安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我国安防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安防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各界对安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奥运会”、“世博会”面临科技创安升级并实现国际接轨的重大考验;更多的国际大型企业集团跻身中国安防市场,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十一五”期间安防行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围绕党和国家以及公安工作的中心任务,更新观念、创新发展,着力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产业迈上新的台阶。主要贯彻以下指导思想:
1.坚持以加快发展作为主题。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开拓新产品和新的应用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壮大企业和产业实力。
2.坚持以调整优化结构作为主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扩大与占领高端产品市场,加快发展现代安防服务业,引导企业走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3.坚持以促进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动力。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及“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持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重点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4.坚持把完善、健全安防市场体系作为发展保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开放市场,继续发展商品市场,培育服务市场;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自律及监督机制,整肃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中国安防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目标是: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2010年实现增加值800亿元以上,年出口交货值占销售额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报警运营及中介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高端产品形成一批知名品牌,逐步实现替代进口; 产业集中度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促进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中西部安防产业,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十一五”期间科技发展目标是:建立、健全安防科技创新体系;开展社会治安预警体系、风险评估等理论研究工作;在系统集成及平台技术的研究方面实现较大突破;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在视频探测、生物特征识别、防爆排爆等关键技术领域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楼宇对讲、安全检查、一体化球形摄像机及硬盘录像机(DVR)等技术产品方面力争达到或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市场建设目标是:完善和健全安防行业管理法规、规章、标准体系,提高行业的法制化水平;按照“ 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 ”的要求,构建安防自律信用体系;通过安防职业教育与培训、宣传与培育,营造一个诚实有信、充满活力、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商品在全国范围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跨区域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安防市场体系。“十一五”安防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抓住机遇,加快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安防产业的发展将发生许多重要的转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以居民为主的消费及市场份额将有较大增长;联网运营服务所占比重将开始有较大幅度提高;监控报警将进入依托大型联网网管中心实现“大规模互联”时代;专业化细分、精细制造将成为产品制造的发展趋势,企业间互相联合或合作将变得愈加重要; 安防业将与保险、建筑、IT、物业等行业逐渐融合共同发展。为适应“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的趋势,推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1.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管理机制,加强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二十公”的总体要求和部署,进一步推动安防法治建设,建立科学、公正、完善的自律管理机制。建立与完善行业统计调查体系,对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市场、需求、效益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引导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按照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原则,依靠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安防产品的赢利空间将会进一步下降,一些结构性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力促进发展报警运营服务、咨询服务、风险评估、资质认证等现代服务业,拓展新行业应用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加快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的研发,加强推广应用,扩大高端产品市场份额,改变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局面;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主产品、零部件的大规模生产能力,以及配套产品的协作生产能力;通过股份制改造、联合、上市等形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调整优化结构的骨干力量;对中小企业实行择优扶助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
3.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和水平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在管理思想、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逐步走上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企业应突破“ 血缘、亲缘、地缘”的限制,建立起科学、高效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积极学习、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管理创新,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着力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基础管理,抓好专业管理,优化现场管理,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全面抓好人员、质量、营销、成本、财务、环保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努力实现管理组织的高效化,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和水平。
4.大力推动品牌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国安防骨干企业要实现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战略转变。在现有9个“
中国名牌”的基础上,再争取培育形成1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要抓好品牌的塑造与管理,将品牌理念贯彻到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要注意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藏,吸收国外现代安全的理念,精心打造和维护象征平安生活、适合中外的民族品牌形象。
5.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扩大贸易出口
目前,贴牌生产仍是我国安防产品出口贸易的主流。贴牌生产可以促进产品质量、制造技术的提高,锻炼国际贸易队伍,积累贸易经验,但利润低、受制于人。因此应着眼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要不断提高和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有条件的企业应不失时机地在国外推出自己的品牌,也可通过重点发展对外承包工程、设立分支机构、寻找代理等方式逐步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6.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壮大人才队伍
安防企业应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要建立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的良好机制,造就一支懂技术、善经营、勇于创新的管理队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骨干企业应通过项目攻关及重点试验室的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年富力强的科技、学术带头人。
7.推动业内交流,扩大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内外有关行业协会、组织机构及企业的联系,开展多方位合作,搭建市场贸易平台、技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标委会、认证中心、检测中心、媒体、中介的作用,通过会议、展览、座谈、参观、考察、培训、合作等方式,逐步建立与完善以信息、技术、商务、金融、专家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行业服务与交流体系,促进业内贸易、技术、信息及人员的合作交流,扩大国际合作渠道。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面向产业发展,围绕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加强科研基础环境的建设,加强对科技开发的组织、协调与管理。加快系统化集成平台的研究与建设,有重点地选择和推动一批关键技术、应用技术的研究,为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及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1.建立健全安防科技创新体系
⑴ 充分利用与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形成安防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继续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公安部属院、所及国家有关科研机构的“龙头”作用;发挥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
⑵ 以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为主线,充分调动发挥各方面力量,集中开展重点项目的攻关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政策及财力支持,鼓励企业提高科研资金的投入比例。同时注重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有关研究成果,缓解科研力量不足的矛盾。
⑶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引导企业组建一批具有不同研究领域和方向的重点实验室,分类组织科研项目,创新管理机制,改变分散重复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⑷ 加快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科研面向市场,结合公安及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由点到面,大力进行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⑸ 加快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为我所用。不断跟踪和引进世界先进技术,通过研究和再开发,迅速提高我国安防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
2.实施技术标准及专利战略
⑴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搭建行业标准化技术平台,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创造条件,积极支持与推荐高水平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与业内相关部门配合,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体系。
⑵ 引导和鼓励企业或企业联盟实施企业专利战略。鼓励支持企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不断申请新的专利,鼓励和促进专利向标准的转化;结合行业管理工作,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3.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基础理论、综合应用、专项技术项目进行攻关和推广
⑴ 安防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开展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方法与应急预案研究,建立社会治安动态监测预警的理论、指标、方法、模型、方案;开展重要活动、要害单位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研究,建立评估指标、标准、方法及软件模型,能够对重要活动、要害单位的公共安全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开展安防工程及系统效能评估研究,建立评估指标、标准以及定量、定性的评估方法,能够对系统投入的整体效能进行监测、监督和综合评价。
⑵ 安防产品数字化应用研究
加强图像、网络、加密、对象识别、目标跟踪等方面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功能综合、适用性强的前端产品;开发具备多种传输功能的网络型产品及适用于公用网的网络传输设备;开发高端、大容量、功能更加综合的监控主机。
⑶ 安防系统集成化应用研究
开展城市社会治安报警与视频监控网络系统集成平台研究,解决现有各报警与视频监控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问题,开发包括固定点报警、移动目标报警和应急报警等在内的报警与图像联动技术;开展目标区域安防系统管理集成平台研究,把目标区域内各安防系统的数据资源、控制资源等通过集成联动平台的方式进行优化组合,满足安防整体监测、预警、控制的需要。
⑷ 安防系统智能化应用研究
开展动态监测系统中视频智能分析技术的研究,通过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进行自动检测、分析,实时发现问题,快速进行处理;开展视频监控中针对预定目标的识别技术研究,解决识别过程中高适应性的难题,通过对特定场合的监控,迅速辨别预定目标;开发集报警、求助、楼宇对讲、物业管理、短信于一体的家居智能终端产品及其他类智能化安防产品。
⑸ 专项技术研究
——入侵报警产品与技术:
进一步开发低误报率、高可靠性、智能化防入侵报警探测器的新品种;研发能设置虚拟警戒线(圈)、能进行自动报警与显示的软件产品。
——视频监控产品与技术:
开发新一代DVR 产品。研究新的压缩技术,提高图像监视记录、回放的质量,扩充DVR的网络化、智能化功能,降低成本;研发适合不同监控目标需求的网络摄像机、网络视频服务器等数字视频前端设备、网络矩阵控制器、远程传输中继等数字视频设备;开发视频移动探测、视频自动跟踪、图像快速检索的软件产品和系统;研制高智能化、光机电一体化球机产品。
——出入口控制产品、技术:
开发能与监控、报警等联动的出入口控制软件及门禁控制设备;开展射频身份识别系统(RFID)及商品电子防盗系统(EAS)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具有高安全性、低误报率的出入口控制新产品;开展防尾随技术与设备、反恐阻挡技术与设备的研究。
——防爆防毒安检技术:
加快防爆、防毒用高档安检设备的研制与生产步伐,逐步替代进口;开发背散射技术、检查设备并推广应用,有效识别毒品和违禁品;加快质谱分析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研发出准确识别、测定物品性质及特征的仪器设备;研发其他新型传感器以提高对爆炸物、毒品检测的灵敏度及准确率。
——其他专项产品、技术:
研发视频压缩、解压缩专用芯片;研发紧急疏散逃生技术、产品;研发安全生产预警、报警技术和产品。
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培育健全有序发展的安防市场体系
坚持市场开放与健全行业管理规章相结合,行业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全面发展与重点培育相结合,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安防市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1.完善健全行业法规、规章体系,提高行业法制化水平
⑴ 建议制定《安全技术防范服务企业管理条例》,改变管理无法可依的局面。
⑵ 研究制定《安防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培育、促进与规范安防中介服务企业的发展。
⑶ 推动实施《安防企业资质等级评定标准》、《安防企业资质评定规则与程序》,完善行业认证评定体系。
⑷ 研究制定《安防行业招标、采购技术标准》,为安防工程招标、产品采购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⑸ 建议适度扩大安防产品3C 强制性认证范围,认真执行各项认证及生产登记制度,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提升企业的信誉,增强用户对产品的认可。
2.加快安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督导企业信用经营,建立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
把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实施企业信用行为规范,作为促进企业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把企业信用评价作为考察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引导和推动企业强化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促进企业规范经营行为,树立诚信形象,建立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
⑴ 制定安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提出安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模式和方案,做好统筹规划。
⑵ 制定行业诚信公约,明确诚信行为规范,倡导全行业遵照履行。通过制订和实施安防行业信用行为规范,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损的环境氛围。
⑶ 建立征信系统。研究并确定信息征集内容、信息征集来源,建立征信业务与信用报告制度,构建征信数据库网络系统,以推荐守信企业、惩戒失信行为,发挥信用管理功能。
⑷ 倡导实行代理商、经销商授权制度,堵塞假冒伪劣产品的销售途径。
⑸ 开展安防工程企业资质评定工作。确定科学的评定规则与程序,规范资质评定工作,确立评定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的权威、公正和有效性,减少企业跨地域经营重复资质认证带来的负担。
3.构建安防系统效能及风险评估体系,扶植与发展中介服务市场
针对政府治安监管、安防工程建设,以及重要活动、要害单位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的需要,积极推进安防系统效能评估体系的建设和风险评估工作,为项目管理及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⑴ 研究确定评估的原则、指标、技术、方法、规则、程序,构建评估运作体系。
⑵ 发挥中介作用,鼓励和扶植相关机构、企业进行公正、规范的评估运作服务。
4.加快安防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体系建设,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⑴ 制定安全防范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标准与工作法规。加强有关基础理论和政策研究,尽快建立与完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相关标准和工作制度,提高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⑵ 建立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网络,培养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队伍。
⑶ 建立健全各级安全防范职业技能鉴定组织机构,负责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级考核与评定工作。
⑷ 编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标准、鉴定规范(考核大纲),实现培训、考核内容的标准化与工作的规范化。
5.做好有关组织服务工作
⑴ 做好名牌产品的培育和推荐工作,鼓励、支持和帮助企业创造中国安防名牌产品。
⑵ 办好中国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城市安全暨防范设备展览会、中国安防论坛,支持其他名牌展会,搭建国内外合作、交流、贸易的综合平台,培育和开拓潜在市场。
⑶ 发挥行协优势,为企业争取政府投资、风险投资、国外投资牵线搭桥及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⑷ 针对企业需求,做好政策、战略、法律、法规、市场、技术、认证、标准、企业管理、国内外动态以及国际贸易中有关规则、标准的咨询服务工作。
⑸ 适时发布《全国安防产品参考价目》,提供市场参考信息,维护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倡导优质优价及注重性价比的理性消费。
6.整合行业媒体资源,加强安防宣传工作
⑴ 整合协会期刊、网站媒体资源,在内容、方向、定位等方面进行调整、完善、提高。
⑵ 积极引导行业媒体提高整体水平,强化舆论导向功能,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大众安防意识,培育和服务安防消费群体。
7.对政府管理部门的建议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维护市场秩序的规则,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保证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禁止价格欺诈、低价倾销等不正当价格行为;加强标准化、检验、认证、市场监督等机构的协调合作,加大监管力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依法惩处经济欺骗、不履行合同、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管,加大稽察力度,严肃查处工程建设领域虚假招投标、虚假合同等违法行为;加强质量与标准化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强化质量技术监督。
第五篇: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 (2016-2020年)发展规划
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基础环境
(二)促进转型升级,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深化安防应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四)提升科研能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五)壮大企业群体,提高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
(六)加快职能转变,发挥社团组织和技术机构作用
中国安防行业经过“十二五”的发展,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安防产业发展体系和行业管理体系,在实体防护、防盗报警、视频监控、防爆安检、出入口控制、生物特征识别、防伪等专业技术领域应用水平获得了全面提高,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犯罪、反恐与应急,以及服务民生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把握“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和智慧城市建设等历史机遇,不断提升安防各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和行业应用能力,推动安防行业在未来五年进一步健康发展,特制定《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党和国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积极推动平安中国建设,着力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能力。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相关部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公安部也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应用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政策措施不仅明确了安全防范工作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也为今后安防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五年来,随着平安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安防行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行业政策法规逐步完善,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市场应用得到极大拓展,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一批优秀骨干企业迅速崛起,行业管理日趋规范,在预防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和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政策法规建设日臻完善。“十二五”期间,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立法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领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法规,先后颁布了涉及安全防范的政策法规100余部,对金融、文博、教育、医疗、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的安防设施建设与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促进我国安防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至2015年末,安防行业企业有3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50万人,较2010年增长幅度均超过20%。安防企业年总收入由2010年的2350亿元增加到 2015年的4900亿元左右,增长了一倍以上,年均增长15.8 %;安防行业年增加值由2010年的85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00亿元,年均增长13.5%。
市场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在公共安全应用方面,许多城市加大了视频监控联网建设力度,基本实现了对重点区域的全覆盖,成为了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的重要手段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业市场方面,一些应用较早的传统安防领域,如金融、文博等,开始了新一轮的系统产品技术升级换代和深化应用,一些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市场,如教育、社区等,也结合安全防范和业务需求开始了普及化的发展和快速增长;民用安防市场应用加快升温,报警运营服务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一些安防领军企业与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联合推广民用安防产品,使这一领域凸显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市场拓展呈现变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批龙头企业加快了海外布局和自主品牌营销,产品出口总量稳定增长,中高端及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显著提升。
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各安防领域专业技术全面发展,行业解决方案更加成熟,技术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高清化、智能化应用逐步深化,并在核心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网络覆盖逐步由局域向省、市、县、基层扩展,安防系统建设与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安城市、智慧城市建设等相结合,为公安警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综合化服务;芯片、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研发的突破与应用,以及北斗定位、音视频编解码、传输、存储、显示等相关技术的发展,逐步打破了国外垄断,有的还被推荐为国际标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许多技术结合出入口控制等领域产品实现了应用创新;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始在安防领域普遍应用,促进了安防系统与IT系统的融合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快速进步,愈来愈呈现出实战应用价值。
一批骨干企业迅速崛起,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十二五”以来,一批企业通过加强研发、开拓市场、塑造品牌,同时加强科学管理、苦练内功,使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先后有20多家安防企业成功登陆A股市场,另有30多家上市集团企业将安防列入了主营业务之一;有的通过并购、合作等多种形式快速汇集生产要素,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企业集团;有的在世界安防行业中的地位得到快速提升,直至名列前茅。“十二五”期间,龙头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了快速提高,行业集中度也获得了大幅度提升,部分企业的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00亿元,2015年安防行业及安防相关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总和占安防企业年收入总和的比重已超过20%。
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府主管部门适应形势,转变理念,深入调研,积极推进技防立法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和建立新的安防行业管理与服务体系;行业协会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推动行业自律与诚信建设,开展行业统计等基础工作,搭建多种交流平台,引导安防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安防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成果显著,《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B/T25724-2010)、《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28181-2011)等国家标准的发布实施,为科技强警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标准化支撑,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增强了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安防检测机构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自身实力;安防认证机构把认证过程与认证结果的质量控制放在首位,规范服务行为,提升了服务质量;安防和视频公安部重点实验室以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组织技术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二五”期间,我国安防行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产业增速趋缓,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下降,企业经营状况分化严重,部分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低于预期,安防服务业发展滞后,报警运营服务市场地域分割状况比较严重,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知名服务品牌;三是部分高端技术及核心元器件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与国际大牌企业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四是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行业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有待创新;五是人员专业化水平还不高。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我国安防行业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逐步从规模速度型转向了质量效益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成为了新时期的核心发展理念。同时,党和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如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理念,开展供给侧改革等等,这些重大举措将保障我国经济增速运行在中高速发展的合理区间。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公共安全,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公安部和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进一步促进安防行业向纵深发展。持续、深入开展的平安城市建设等重大活动,将为安防行业的发展继续带来重大红利,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商业模式创新;由相关部委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将深入开展,由此引入的PPP模式将逐渐成为融资、建设及运营的主要模式,为安防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在社会治理和服务民生领域,随着各行业领域业务融合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相关服务需求的日渐旺盛、各种大型活动的持续增加,以及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将使安防行业边界更加模糊,跨界融合既能刺激安防市场的拓展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也给传统安防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从全球来看,对安防的需求虽缺乏热点,但仍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增长乏力,发展中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平衡的因素增多,经济的不景气抑制了部分安防需求;另一方面,各国政府针对恐怖活动和影响社会稳定的暴力犯罪,仍会采取积极措施加大防范打击力度,从而又会刺激安防需求的增长。未来几年,国际直接投资将保持基本稳定,跨境资本流动将更为活跃,国际安防资本投资并购行为将会持续增加。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等国际开放金融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帮助缓冲国际经营的风险,有助于安防骨干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各方面要求,以服务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总目标,坚持“创新、发展、服务、融合”理念,坚持“统筹兼顾、创新驱动、需求导向”的发展原则,以产业升级、市场深耕为主线,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入拓展市场应用,促进安防产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提供支撑和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要促进行业持续保持中高速发展,产品和服务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新的跨越:一是安防制造向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二是安防服务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三是安防技术应用向解决方案系列产品化升级;四是安防系统建设向互联互通、高度集成及多业务融合的方向转变;五是安防骨干企业向国际化、品牌化迈进;六是安防行业从业人员更趋专业化、职业化。
1.产业发展
促进视频监控、实体防护、防盗报警、防爆安检、出入口控制业务领域以及生物特征识别、防伪等技术领域企业的全面、均衡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逐步提升报警运营、安全风险和效能评估、中介咨询、职业培训等安防服务业所占比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发展壮大支撑行业发展的骨干企业群体,引导中小企业在市场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形成与大企业互补互促良好合作关系;落实“中国制造2025”,走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积极推动与通信、信息、其他电子制造企业的合作和相互融合,繁荣安防新业态;鼓励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明显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到2020年,安防企业总收入达到8000亿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实现行业增加值2500亿元。2.市场需求
适应新的市场格局,着力推动行业应用、智慧城市、民用市场的发展,继续引导中国安防企业走向世界。一是深化政府与行业市场应用,拓展民用安防市场,积极探索消费类市场;二是大力发展综合应用平台,顺应并积极推动跨界融合、智慧城市应用,开拓并延伸至新的市场领域,摸索安防建设与运营新的商业与合作模式;三是在市场布局中纵向下沉县、乡镇,横向发展边、远、偏地区,扩大市场空间;四是着力推动安防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安防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国际化应用,鼓励行业骨干企业采取商品出口、投资并购、战略合作、本土化运营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提升安防“中国制造”/“中国智造”在全球安防市场上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3.技术创新
积极探索和推进安防及相关领域技术的研发、融合和应用,着力推动基础技术、产品应用技术、系统与平台应用技术和行业应用技术发展,实现新的突破,从而构建“大组网、大融合、大应用”的安防体系,并为建设立体化、全方位的公共安全网提供支撑,促进业务应用的纵深发展。一是在基础技术层面进行攻关。加强图像传感器芯片、核心元器件的技术研发,同时深入研究和应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并取得若干突破。二是推动产品应用技术不断升级创新。推进4K技术应用,促进视频监控行业向更高清方向迈进;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安防产品移动化;研发与应用机器人、防爆、生物特征识别等技术,提升安防产品的智能水平和综合性能。三是着力开发系统与平台应用技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日渐成熟的契机,与安防“采传存显控”的技术融合,形成以云平台为方向的一体化技术体系,打造城市综合应用平台;前端多维感知和融合,后端超大规模存储,同时推进信息安全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应用。四是大力推广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一方面推动大组网应用技术研究,力促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融合;另一方面研究各种细分业务应用场景,深度开发和集成各类技术,增强行业解决方案能力。五是推动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于安防制造业、工程及运营服务业。促进可视化技术向非视频领域的延伸,实现实体防护、安防报警、视频监控、防爆安检、出入口控制、生物特征识别、防伪技术等专业领域之间的融合和互联互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安防生产制造、工程和运营服务的升级,为公安技防和行业应用的重点目标提供一体化服务。
4.企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完成安防制造企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转变;鼓励安防企业上市融资或利用资本力量进行并购、整合,实现快速发展;推广实行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及综合竞争能力;加大员工专业技术培训投入,全面提高员工技能;推动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产品及服务品牌。
5.行业管理
加快推动技防立法工作,不断完善安防行业法律法规,优化行业发展外部环境;创新行业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服务功能,通过搭建平台、开展信息咨询等为政府和企业做好服务;开创标准化工作新局面,初步形成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全面发展的格局和安防行业新型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安防标准的国际化水平;第三方合格评价体系更加开放、高效,开展国际间互通、互认及合作交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组织企业在国内外积极申报发明新型、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推动建设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不同层面以及不同技术领域的安防创新能力平台,建立覆盖全国的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专家人才队伍,构建支撑安防行业发展的智库机构。
三、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法治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基础环境
1.加快立法工作,加强安防行业规范化管理
国家层面的技防立法有利于政府依法监管,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和对安防建设活动的管理指导。主管部门和全行业要共同努力,推动技防法规尽快出台,以充分发挥技防在打防控一体化、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积极贯彻落实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视频监控联网建设有关意见,继续推进技防管理体系的建设,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和机制。
2.完善产业发展基础环境,提高行业地位
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配合做好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以及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治安防控网建设;争取将安防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发展及工作规划,获得产业政策、科研政策、财税政策、外贸政策的支持;利用多种渠道积极扩大宣传安防的作用和效能,提升安防的行业地位和社会认知水平。
(二)促进转型升级,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机遇,用好用足相关产业政策
做好与国家及地方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衔接,明确进入“鼓励类”的新产品,争取获得并利用税收、科研、融资、用地、进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社会治安防控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申报有关科技支撑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围绕预警防范、治安防控和警务指挥救援等项目需求开展相关平台的研发及建设,创新发展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技术。
2.做好供给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紧跟“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步伐,更新改造生产工艺与制造设备,提高智能制造能力,实现精益生产,逐步达到世界先进制造水平;逐步消化低端过剩产能,促进企业间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管理方法规划业务流程;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通过对供给侧的改革、改造,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
3.着力推动安防服务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逐步树立以安防服务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增加安防服务业比重,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以金融、企事业单位、沿街商铺、连锁店、餐饮、物流以及家庭入网用户为主的报警运营服务快速发展;促进业务培训、管理咨询、风险评估、施工监理、效能评估、展会展览等各类中介服务,推动专业化维修维护服务实现更快的发展;支持鼓励一些具有较强实力的运营服务公司结合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拓展运营业务范围;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市场,鼓励与支持并购、联合、跨界等各种方式的合作,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形成全国性的服务品牌。
4.把握“互联网+”机遇,培育安防新业态
加速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按照互联网的理念和思维来重塑产业架构和产业形态。大力促进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在不断满足行业级定制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用户单位及家庭个人定制化需求的各个方面;创新丰富多彩的业务和服务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和大量新业态的形成;改变传统的生产营销模式,促进现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商业架构的转型;推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激发行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践与创新,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三)深化安防应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1.深化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建设,服务公安应用
贯彻落实九部门《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目标,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集约化、联网规范化、应用智能化,为公安各部门、各警种实战业务提供快速、高效、准确的智能检索、分析、比对、关联、数据挖掘等智能化实战服务,满足公安基础信息化以及治安、警务、指挥、决策、刑侦、反恐、应急等应用需求。要重点结合在平安城市建设中优化公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部、省、市、县4级视频图像专用通道、构建公安物联网体系、建设与完善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及视频图像信息解析中心等新需求,研发适用产品,完善解决方案,稳步扩展市场规模。
2.服务智慧城市建设,深化行业应用
积极参与和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在推动和提升传统安防行业应用的同时,重点拓展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能建筑、智慧物流、智慧园区等各行业领域的应用;积极参与智慧城市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在发展完善平安城市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安防系统与城市管理及服务系统的整合,促进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积极参与智慧城市运营服务,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的商业服务模式。
3.培育民用安防市场,实现规模化发展
加强民用安防产品的研发、生产,提升报警联网系统能力和实用性;结合平安社区创建活动与新一代智能家居技术,推出联网报警与出入口控制、家电制动化控制、消防、老幼看护、健康关怀等组成一体化解决方案;与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家电企业联合进行市场宣传与开发,促进全社会形成“安全是消费、安全是服务”的观念,促进民用安防市场的规模化发展。
4.开辟国际安防市场,提升市场份额和话语权
逐渐改变出口贸易型为主的盈利模式,创立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商业模式,包括有效利用政府桥梁、信贷政策、中外企业联合、投资合资等多种方式,快速抢占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安防产品和服务在沿带沿路国际市场的推广与拓展;继续巩固和加强在国际传统和新兴市场的业务,有条件的企业要逐步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营销和技术服务网络;在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同时,着力加强产品品牌建设,积极培育自有品牌,提高中国安防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调整出口结构,鼓励企业积极承揽国际集成工程与服务业务,推广国内应用成熟的系统平台,实现在国际市场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中国安防的国际知名度。
(四)提升科研能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
1.建立完善创新能力平台,构建安防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多方引进投融资机构参与,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若干国家级重点研究院。
2.推动新技术融合应用,提升安防系统智能化水平
大组网应用:攻克安防系统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融合的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科学、可操作的标准体系,促进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为核心的公共安全网在社会民生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物联网应用:构建以多维感知集成与融合为基础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使物联网在安防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大数据应用:以云服务为基础平台,解决大数据应用的关键技术及数据融合,尤其要促进视频数据的结构化处理,充分利用视频图像结构化算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明确大数据在安防及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途径和目标;初步形成大数据安全服务产业。
智能应用:实现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生物特征识别、安保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升智能技术在安防各领域的实战应用和效能。
同时,积极将相关行业(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军工等)的新兴技术应用于安防,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北斗导航、无人机,并融合于行业深度应用中。3.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产品研发
高清技术:完善高清系统构架,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在采集、传输、存储、显示等环节与其它系统融合,使高清系统价值真正得到实现,并成为视频监控的主流形式。
视频结构化技术:用视频结构化描述技术改造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使之形成新一代的视频监控系统智慧化、语义化、情报化的语义视频监控系统。开展有关视频结构化描述数据的应用服务模式研究,针对典型应用环境制定视频结构化应用的系统及解决方案。
安防集成平台技术:研究和开发适应城市综合安防管理、运营服务以及安防集成应用的平台和关键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技术、联动技术、物联网平台技术、信息与通讯共享及其他关联技术等。
基础技术:积极探索安防及相关融合领域的前沿基础技术,并取得若干突破,包括核心元器件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超大规模存储技术等。
端产品研发:研发构成“云-端”结构的端产品,并推广应用。除重点针对各类前端采集设备外,还应加强对出入口控制、探测等其他安防专业领域设备 “云端化”的研究,以适应安防系统整体“云化”发展的趋势。
此外,还要积极促进多鉴、联网(复核)报警技术,快速安检技术,用于门、箱、出入口控制等领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以及行为智能识别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以视频融合其它技术(音频、定位、姿态、状态、温湿度、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为重点攻关课题,促进“安防+”产业落地,推动云服务的发展。
(五)壮大企业群体,提高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
1.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构建以安防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支撑,制造、工程、运营服务、大中小企业互容互补互促的良性发展生态圈。积极发展与通信、信息技术、电子制造业企业的相互融合,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机遇,大力发展安防实体经济;兼顾实体防护与视频监控等专业领域,推动传统安防企业的转型,大力发展智慧应用产品,形成创新型安防产业主力军团;推动安防企业的资本经营,鼓励企业积极运用深沪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各地股权交易中心、众筹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重点培育支持一批系统集成、软件平台、运营服务企业挂牌上市,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2.加强人才、品牌、质量及文化建设,增强企业软实力
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发展分类指导。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推进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品和企业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制造良好品牌形象。
(六)加快职能转变,发挥社团组织和技术机构作用
1.提高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发挥引领作用
行业协会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企业和服务社会。要加强行业基础建设,完善行业统计和行业发展报告制度;推进行业自律工作,建立自律性管理制度,开展安防工程企业能力评价,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建立政府指导、协会组织、第三方机构合作、企业参与、社会监督协作的行业信用体系;强化行业专家队伍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引导机制,为企业、行业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落实职业培训和评价工作,切实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探索新媒体形式,发挥行业媒体引导作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国际合作。
2.推进行业新型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运用
形成较为完善的安防行业标准体系,强制性标准将进一步精简整合,推荐性标准继续优化完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得到加强并发挥更大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着力向国际用户推广中国标准,以此带动安防产品、技术、装备、服务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支持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专利评估、收购、运营、风险预警与应对等。
3.加强检测认证工作,健全第三方合格评价体系
积极发展安防系统工程、服务评价业务,促进形成比较完整的安防领域第三方合格评价体系。完善强制性认证产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使更多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尽快纳入强制性认证目录,创新产品认证模式,提升认证服务水平。推动安防产品、系统工程自愿性认证(GA认证)工作,积极采信认证结果。创新对获证产品及企业的监管方式,建立责任明晰、可追溯的监管机制。加强安防检测认证的国际交流,开展与国外认证机构间的检测认证互认合作,帮助安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