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4:4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核心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核心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核心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核心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湖南省龙山县里耶民族中学

石维亚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要构建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究方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正因如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研究和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我国一些学者的论断,“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过程一切方法、手段的总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指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探究式、创造性、最优化等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媒体用计算机、多媒体、远程信息网络等。从以上论断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十分重要。从我校实际情况看,我校是“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因此率先开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的试验是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目的

探索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课堂模式,即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更大的信息量。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比如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材料,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为今后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在这方面,国内一些专家教授已提出一些适合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如“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等,但目前较缺乏关于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意在通过开设课题实践课,展开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意在积极尝试、归纳、总结和丰富这些策略和模式,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具体研究内容为:

(1)“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基本事实,通过声、形、色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诱发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将多媒体作为学

生“学数学”的认知工具,使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个性。

(3)选择若干专题,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中,自己动手操作,展开研究性学习,解决以前困惑师生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开设若干节公开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观看课堂录相及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公开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问卷调查法:预先设计好调查问卷,课后让学生完成,教师认真加以分析,对公开课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

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实践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

(3)观察法:通过了解公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实践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

五、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及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应在现代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指导下进行。1)现代学习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种建构过程主要是通过数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数学活动在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提倡发现学习,即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并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开发学习者的智慧潜力,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学习者学会探索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方面的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并提出新知识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来确定学习的同化模式。

(4)加涅的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连续的阶段,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内在结构模式,科学地反映了人类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对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教育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

(1)课堂教学是教育传播的基本形式,它是一个由传播者(教师)对教学信息(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通过一定的信道和媒介作用于受传者(学生),再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的一个完整过程,完全符合一般传播学模式。(2)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信息传播的信号状态,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3)教育传播媒体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中介物。媒体的重要特性是,媒体的信息表现力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较少能相互代替。这是多媒体组合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3)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三大原理: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系统方法具有三大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具体而言,就是应当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设计。多媒体教学设计应是用较少的代价(包括时间、精力、经费等)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的质量,以实现教学过程的 最优化。

六、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我们制订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整合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或是在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阶段,或是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从而确定整合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制订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从而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由课题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形成教学设计方案。3)设计与制作教学媒体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整合、开发、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或网络课件。

几何画板——21世纪的动态几何

《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几何画板》操作简单,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它无需编制任何程序,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用《几何画板》进行开发速度非常快。《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几何画板》是一个”个性化”的面向学科的工具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帮助所有愿意使用技术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学科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发展思维能力。

第二篇: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湖南省龙山县里耶民族中学

石维亚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突出表现,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要构建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究方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正因如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研究和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我国一些学者的论断,“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过程一切方法、手段的总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是指个别化教学、分层教学,探究式、创造性、最优化等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媒体用计算机、多媒体、远程信息网络等。从以上论断中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十分重要。从我校实际情况看,我校是“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因此率先开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的试验是十分必要。

二、课题研究目的

探索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课堂模式,即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更大的信息量。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比如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材料,学会处理信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为今后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内容

在这方面,国内一些专家教授已提出一些适合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如“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等,但目前较缺乏关于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意在通过开设课题实践课,展开上述模式的实证性研究,意在积极尝试、归纳、总结和丰富这些策略和模式,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具体研究内容为:

(1)“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基本事实,通过声、形、色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诱发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即如何将多媒体作为学生“学数学”的认知工具,使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个性。

(3)选择若干专题,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中,自己动手操作,展开研究性学习,解决以前困惑师生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开设若干节公开课,并加以深入分析,通过观看课堂录相及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开设公开课,继续探索,逐步完善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2)问卷调查法:预先设计好调查问卷,课后让学生完成,教师认真加以分析,对公开课教学效果作出评判,为下一轮行动提供借鉴。

访谈调查法:通过与各种类型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对课题实践课的看法,以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

(3)观察法:通过了解公开课、听课老师的观察结果,对课题实践课的教学情况作定性判断。

五、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及实施策略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应在现代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指导下进行。

1)现代学习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而这种建构过程主要是通过数学活动来实现的。因此,数学活动在学生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提倡发现学习,即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并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开发学习者的智慧潜力,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学习者学会探索的方法。

(3)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方面的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他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并提出新知识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来确定学习的同化模式。

(4)加涅的学习理论将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连续的阶段,揭示了学习过程的内在结构模式,科学地反映了人类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对于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2)教育传播理论的基本观点

(1)课堂教学是教育传播的基本形式,它是一个由传播者(教师)对教学信息(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加工,通过一定的信道和媒介作用于受传者(学生),再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的一个完整过程,完全符合一般传播学模式。

(2)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流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信息传播的信号状态,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3)教育传播媒体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传播中介物。媒体的重要特性是,媒体的信息表现力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较少能相互代替。这是多媒体组合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3)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三大原理:整体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系统方法具有三大特征:整体性、综合性、最优化。具体而言,就是应当把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设计。多媒体教学设计应是用较少的代价(包括时间、精力、经费等)取得最高的教学效率的质量,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六、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根据上述理论依据,我们制订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整合模式

根据教材内容,或是在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阶段,或是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从而确定整合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制订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从而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由课题组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教学设计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论证,最后形成教学设计方案。3)设计与制作教学媒体

根据教学设计方案,整合、开发、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或网络课件。几何画板——21世纪的动态几何

《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几何画板》操作简单,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它无需编制任何程序,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用《几何画板》进行开发速度非常快。《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几何画板》是一个“个性化”的面向学科的工具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帮助所有愿意使用技术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学科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发展思维能力。4)教学设计方案实施与反馈

邀请校教研室及校评议组、校课题组、其它教研组老师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并对课题开展情况提出批评与建议。

七、几点认识

通过这些阶段的研究,使我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教学设计原理的恰当运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过程最佳整合的前提。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规划教学目标,策略,选择教学媒体与教学方法,合理组合。综合运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系统筹划。这种筹划方法适用于国家、地方各类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它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也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否重视和实施教学设计,是否自觉地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开展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的电化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方面,我们认为存在“重技术运用,轻理论学习;重课件制作,轻教学设计”的不良倾向。我们在开设课题实践课时,坚持根据认知学习理论预先制订教学设计方案,这样就可以避免盲目的实践探索,从而尽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整合。《向量的加法》、《向量的减法》、《定义法求轨迹》课例能屡获嘉奖,应该说是和教学设计分不开的。

2、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模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的整合模式。如一些概念、公式的新授课,我们一般采用“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数学专题的复习课则较多的采用“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

3、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应遵循如下原则:(1)自主性原则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通过信息诱导而不是通过指令约束来指导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而不包办代替。(2)个性化、多样性原则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求所有儿童的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发展。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要注意建立个性化、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包括多样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多样的评估标准等。

(3)探究性、实践性、过程性原则

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探索、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获得正确的结论并认识科学真理。为了保证教学的实践性,教师要强调学生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为目标。

(4)思维性原则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正确、灵活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贯彻了教学直观性原则,但不能以削弱数学思维训练为代价。

4、教学设计方面(网络课的教学实践)A)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局域网能够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有关技术来提供学习材料,吸引学生的不同感官,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手法具有多样性,教学氛围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良好状态下自主、积极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B)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网上冲浪去寻找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对话交流去获取知识。这培养了他们运用因特网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协作品质。

C)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

我们以往都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了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D)增加教学容量,拓展知识层面

采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控制性好,交互性强,符合人类的联想记忆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进行转换,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使教学容量大为增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其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

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深刻感到,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需要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新,与时并进,利用信息技术和理论的优势,继承和发展和发挥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利用网络资源环境,我们教师围绕以下十个方面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1)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3)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4)激烈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5)及时反馈,建造沟通的桥梁(6)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7)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8)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9)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10)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明白了教学应该是一个教师协作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整合多学科资源缺乏足够多的知识贮备,这对我们教师如何通过同伴互助、加强学习,从而发展自我提出了新的课题。

“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究,为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成才搭设了一个很好的舞台,作为教师在新的环境下要不断反思进而改变过去不合理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由“经师”转变为“人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经常反思是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发展、让自我发展,从而逐步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努力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行为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八、研究价值的自我评价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对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但在课题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

1、教师的教育观念。

从课堂实践看,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离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尚有差距,一些教学设计意图末能得到充分贯彻,教师讲得太多仍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师的主导作用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受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的影响,教师包办代替现象仍时有发生。

2、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较差,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脱节,从几次公开课来看,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不足已成为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3、正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的缺失。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课堂教学在扎实学生的双基方面是有效且高效的,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在这方面有它的不足之处,从上面的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在提高学习成绩方面,连学生都不抱很大的幻想,学生的评价与教师预期相差较大,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

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学生层面

1、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形结合是数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地显现出来,帮助学生从数、形两方面加以考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函数图象教学中,由坐标描点,若学生点击的位置不对,计算机会马上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2、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如:“用一个平面去解正方体,得到的截面是几边形?”,对这个问题可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随着平面的位置变化,截面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截面的形状根据什么性质确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学生在猜中学,做中学,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听中学的单一局面,学生可以自主观察、思考,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受到学生欢迎。

3、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学习能力

由接受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上的一场改革。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整合,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变得主动活跃,亲身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参与的过程中,在自主的、积极的探索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

4、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取代主要靠老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考虑的应该是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和交流。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逻辑思维过程,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因而能充当数学实验中的有效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从“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如为了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两个非零向量相等,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做一次这样的数学实验:在该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线段的位置和通过鼠标拖动端点来观察两个非零向量位置变化,学生从中可以直观而自然地概括出非零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并不需要由老师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学生对其的理解与掌握反而比传统教学要深刻得多。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和研究行学习。计算机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用数学知识研究解决的数学课题,使研究性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突破;其次,探索型教学平台整合进数学课堂后,使数学问题的研究朝着开放与服务方面前进。学生对生产生活实际的观察,在一定的背景下自己提出问题,设立自己的研究步骤,优化自己的研究方法,并利用计算机平台进行探索,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使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应追求的目标。如学生对城市交通的调查研究,在采集大量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所提供的统计分析软件,来帮助自己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驾驭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的学习主体是学生。平台的使用从教师手中转移到了学生,这种学习是开发性和开放性的,学习者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开发者。又如,在研究电视发射台对城市的辐射的范围研究性课题中,学生必须收集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通过自主地和与人合作的方式,利用计算机为我们提供的分析工具,去完成研究。从这一研究中,学生可更多地思考为什么要发射人造卫星,能覆盖全球各地区,共需多少颗卫星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这对学生开拓知识面,实现学科的综合与交叉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性学习,是充分建立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的,是学生探索与合作精神的结果,这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方式与方法上进行了积累。问卷中,大部分学生喜欢这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并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有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这种课自己是有收获的。但要注意的是学生还缺乏充分、吸收及整合网上信息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薄弱。

5、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2008年中考考上线130人,上线率70.34%,创下了办学史上的新记录;2009年中考上线159人,上线率73.3%,上线人数比2002年增加了25.3个百分点,再次创下历史新高,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教师层面

1、培养了教师队伍

第一,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更新,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勇于探索和创新,并能较熟练的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教师必须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能熟练掌握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知识面广,思维开阔而且灵活,这样才能设计好网页内容,为上好网络课打下基础。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较好的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应变和处理网络课上的各种信息,组织好网络课堂教学,也才能把学生的各种多元化思想认识迅速引导至正确的方向上来。

第四,深刻体会到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抛弃传统教学的优秀思想,现代教育技术要与传统教学整合起来,优势互补,先进的技术为教学服务,创造一个活跃、高效的课堂。

2、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容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新路子,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传统的继续教育以专家授课为主,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厌学”情绪普遍较重的弊病。学校将教师个人课题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既研究理论,又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容。

3、教师角色的转换

首先是教学理念上的彻底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恰是对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挑战——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干预学生学习过程。老师不再是灌输式、单科式的纯教学,要懂得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还要学会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作。要把学生视为亲密的学习伙伴,甚至拜学生为师。其次,体现在教学实践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教师地位等都有了根本的转变。

4、教师备课的转变

各学科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教案由信息库和知识结构图组成,按搜索流程图编写。教师在办公室的计算机上,通过Internet网。校园网以及K12学科资源库等资源。根据教材内容,写出知识结构图,标明知识要点及难点,制定授课内容。同时还为学生设立了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的综合性课题,要求其他学科协作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5、资源库的建立

把握信息是取得高考胜利的一个关键点。我们使用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来获取信息,自己通过各种关系查找资料。但这些方法有些费时误事。因此,我们利用Internet来搜寻信息,这大大扩展了我们的信息来源。首先,搜集各类试题: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大量的习题是必须的,但买回来的现成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用起来,有时是事倍功半,这对于学生高考取得理想的成绩是不利的。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充分利用了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上下载最新的试卷。采用最新试卷来给学生作为测试题和平时练习。参加高考以后的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其次,把握高考动态:我们通过Internet在官方权威网站上看有关高考动态,在高考政策把握上做到快人一步,作出及时调整,为同学们争取了宝贵的复习时间。我们还参与了一系列门户网站所组织的高考专栏网上命题咨询,使我们能直接与北京方面的专家对话;通过搜狐频道(http://www.xiexiebang.com/)的高校网上招生咨询,我们可以与著名高校的学者探讨基础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华网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畅谈对高考改革的看法,毕业班教学的经验等。我校投资购买了较多课件制作素材和英才网的高中各课试题下载使用权,同时不断收集教师自行制作的课件,不少教师在自已的电脑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题库。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在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尝试,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A)专题教学模式

(1)情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准备——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操作探讨——知识应用—— 研讨创新——课堂小结

即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展示基本事实,通过声、形、色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诱发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并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课堂准备—— 情境导入 ——操作探讨一 —— 研讨创新——操作探讨二—— 课外创新—— 课堂小结

即如何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数学”的认知工具,使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个性。模式的特点:及时反馈、个性化学习

B)主要的教学方法: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任务——探究数学问题——学习资源利用——分组协作讨论——实践能力提高(六大环节)。1)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

2)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类比、联想、发现、探究、协作、讨论等学习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主动操作实验、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相关的学习资源,在着重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本节课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C)主要的活动形式:

自主学习设计:抛锚式 支架式 随机进入式 协作学习设计:伙伴 协同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协作讨论),教师指导,小组提交结论,归纳总结反馈。)

参考文献

[1] 骆魁敏,网络科技时代新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3月号教师版; [2] 骆魁敏,高中数学的“网上协作”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 陈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时代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http://211.101.197.142

第三篇:语文核心素养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堽城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一)核心概念: 学生核心素养 小学阅读教学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舶来于西方,英文词是“Key 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强调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界定:

鉴于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拟以本校一至六年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小学阅读教学要如何着眼于学生基本言语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定位在: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全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美)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用分类学方法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生的各种学习,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根据,将学习划分为3类:认知领域学习、情感领域学习和精神运动领域学习,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按24个目标单元进行分类,构成了72种分类结果。

2.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根据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目标梳理出小学语文课程“阅读”的教学内容,然后参照年段教学目标分别整理出小学1—6年级“阅读”的教学内容,并解说其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价值,提出比较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教学建议。

3.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建构“1+X”课程体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同时进行“主题教学”研究,主题,是核心素养的载体,即核心素养以主题的方式来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教学。

(二)研究价值:

一是突出语文课程核心目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二是探索阅读教学“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三是立足《课标》中不同学段的研究重点,着力学科知识到学科素养的蜕变,全面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审美、批判思维、创造意识等语文综合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对“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2.提炼“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构建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

3.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开发学生的言语创造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促进学校教师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内容:

1.文献理论研究——掌握“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前人研究成果。

①研究语文教学理论:阅读李海林著的《言语教学论》,王尚文著的《语感论》,朱自强著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等教育书籍,学习、掌握相关理论,借鉴、迁移、整合于课堂教学。

②研究语言学、阅读学文献资料:阅读(美)肯〃古德曼著的《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谈阅读》,李宇明著的《儿童语言的发展》等书籍文献,深入研究包括《语文课程标准》在内的资料,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课堂教学研究——“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行动。

①“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基本特征研究。厘清 “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有哪些外显与内隐的基本特征,把握其特征,为进一步根据这些基本特征探索其课堂建构做足准备。

②“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 低、中、高段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具体策略的研究。

如何立足课标、学段和生情,甄别和选择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典型的教学内容?探索各学段共性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③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

(三)研究重点:

1.“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2.富有本校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阅读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1.理论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先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研究——充分学习、研读前人相关研究的成果,指导行动研究。理论文献研究与行动研究相互结合,贯穿始终,而非截然分为两个阶段。

2.日常研究+典型内容重点研究。日常的每一篇课文,实验教师都必须紧扣“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开展行动研究,同时借助专家的专业引领、微课的研究和同伴的互助予以突破典型内容的研究。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07年3月)

1.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科教学,明确研究方向,论证、制定研究方案,积极进行课题申报。

2.完成课题申报方案,形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题研究方向,进行组员分工,建章立制。

3.订购相应的教育理论书籍,利用暑假着手进行系统阅读,并撰写读书心得,为研究开展做足准备。

4.利用微信群及时分享、传阅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4月-2019年4月)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扎实理论集中学习、集体研讨和分学段磨课。2.进行各阶段小结,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会。

3.完成各阶段预期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20年1月)

1.提炼“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2.总结富有本校阅读教学鲜明特色的低、中、高段课堂实践模式。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的相关展示活动及后续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理论文献资料,进一步提升理论认识,形成相关“研究综述”。

2.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情景中,在教学实践中,做好课堂教学行动研究。通过教学实录、教学展示以及集中研讨等活动,发现问题,修正、研究、深化,并注意前后分析比较,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3.案例研究与经验总结等综合运用。选择低、中、高段不同文体的典型课文,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总结、提炼,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阅读教学只有走进文本,才能让学生理解、体验并习得文本的语言;只有走出文本,才能让学生内化、迁移别人的语言,甚至创生自己独特的语言智慧,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的总体策略是以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带动对课文内容、情节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师强化学生对语言的表达特点及语言对思想内容的表现力的认识与体验,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仍然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创新之处:

1.认识创新: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小学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带动内容,融“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立足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全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2.实践创新:集中于“语言文字”这一核心目标,以是否“立足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小学阅读教学”作为文本教学内容取舍的依据,重组并整合成相应的语言学习内容板块,建立合理的内容序列,使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具有语文教学核心价值。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一)教师理论文献研究心得集

文本;平时收集,分整理,2019年4月结集成册;负责人:殷雪梅 王翠平

(二)课堂教学成果集,精品实录、案例论文、课例光盘、网上晒课;平时收集,分学期归档,2019年4月结集成册;负责人:张文文 朱爱芝

(三)学生作品成果集

学生作品;平时收集,分学期归档,2019年4月结集成册,负责人:罗海员 潘腾 赵元

八、课题研究条件保障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对于课题研究在研究经费、专家引领、活动开展保障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拟成立“专家组—负责人—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网络,定期不定时地邀请省、市各级专家为课题作专业的引领与具体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深入性。

2.学校师资团队雄厚,有县级优秀教师教学先进个人25人,从2003年至今学校坚持做实各个学科各个级别的课题研究,并荣获各级专家的一致好评。

3.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组织教研。每周四下午2—3节进行理论学习或集中教研,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理论学习资料四篇,读书心得一篇,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及1000字以上的教学反思各一篇,每学期每师至少开设一节校级以上的公开课,并尽量以“理论+实践”的形式撰写教学论文。

第四篇:课题开题报告《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是合肥市“十一五”归还课题专项科研课题(课题批准号:HJG09035)。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选题的背景:

1、信息时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时代悄然到来,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变革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息化进程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教育的行走路线,信息技术给教育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成为人们学习交往的重要技能。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及能力。许多专家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轻易的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一些问题,同时,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如何着眼于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选择能力,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信息素养策略的研究也成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但如何从整体的角度,有效地整合教学过程,如何从有限的课堂走向广阔的课外,形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寻找创新信息活动的的途径,培养学生对信息活动的积极情感,有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本课题。

2、学生对信息活动热情高涨。

我区每年都举办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和电脑制作活动,学生从竞赛学习中获得丰富的信息素养,学习兴趣浓厚,我们在3-6年开设信息课的学生中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活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和网络课堂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信息活动,特别是网络信息活动有特别的兴趣,但在活动过程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却不感兴趣,他们更多地希望开展丰富多彩的的信息活动,有效提高信息素养。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引起了我们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性思考。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概念的界定

信息素养:总而言之,信息素养指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和伦理,包括有效地收集、分析、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人们面对信息的主动积极的态度,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有效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

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能使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的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2、理论的思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一定的信息环境,提供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合作来实现学生意义的建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创设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实现人机对话和生生合作交流,才以完成“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意义建构。我们认为,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策略,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代表了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

我们的课题着力于在建构主义为指导,探索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如何在课堂教学渗透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综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在调查、研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探索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我们认为,教师选择、运用教学策略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是不断优化教学,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探索教学策略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的对学习活动的持久的兴趣,从信息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索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

3、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应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使信息技术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育,提升学生获取与

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

4、培养健康的信息社会公民。培养学生正确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

5、研究新型课程模式下的评价机制。当前课堂教学目标和模式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还要有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等因素的评价;既要进行终端评价,更要重视过程评价。总之,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要多元,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6、通过探索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促进创新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育教学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要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位”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整合学校的各种资源、寻求最佳的新的通道、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锻炼和提升,师生互促互进,成为“共同发展体”,促进创新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课堂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

信息技术是学生走向未来社会的钥匙,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组织教学,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创新型学习”,培养主动精神、合作精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机,是形成课堂教学策略的基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

(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所以,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得以体现和发展。

(2)在目标递进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学习目标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目标分解、目标分层是保证全体学生获得发展的策略。学习目标的多层次包括学习水准的多层次和学习方向的多层次。学习水准的多层次是指由于学生在学习起点、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设计课程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状况,制定程度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的多层次是指由于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方向不同的学习目标。

(3)在电脑制作活动过程中培养信息素养:结合电脑制作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电脑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作品设计,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火花,形成探索精神和主动态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

2、探索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在信息下的课堂教学中,努力促进学

生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网络教学的兴趣,是课题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我们关注学生在开放的网络信息中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健正确地网络伦理观。

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使信息教学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在与学科整全的过程中,提供了广阔地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基础。

4、探索学生的信息创造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意识的驱动、创新思维的支配下,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潜在能力,是内化了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信息,让学生品味创造性活动的乐趣,更多的积极、活跃而少拘束地参与信息活动的探索过程,发掘学生创新潜力,感受信息活动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是培养学生信息精神的重要途径。

5、探索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指导学生初步认识信息对社会的重要性;了解信息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守网络指南,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培养信息的责任感。

五、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立研究制度。落实研究职责,分工到位,保证日常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课题组建立固定的学习机制。经常性组织专家讲座,学习理论文章,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信息,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3、利用课堂对话、随机询问、问卷调查的获得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比如低年级小朋友喜欢卡通人物、小动画等,高年级小朋友的兴趣,为教学设计提供题材。

4、研究适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教学设计

课题组成员及时将自己平常的教学灵感反馈给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一起探究形成教学设计,并对这个教学设计进行实施、反思、总结、再形成。

5、将以上研究的教学设计在学校中进行教学研究,对每次教学实践,课题组成员都要进行讨论、反思、小结,以整理和提炼出比较系统的、富有成效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操作策略。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手段:

1、文献法。搜集有关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面的书籍、论文及网络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比较,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定义、培养策略、工作方法等做一个全面的界定,为本课题研究建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针对新课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要求,设计调查问卷,对中小学生

进行调查,全面了解中小学生目前信息技术素养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法。具体情况如下:(1)自我积累提升

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以及丰富的专业学科资源库,自学更多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并开展《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与实践研究》专题讲座,为教师们的自学指引方向,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实践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理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的整体优化。同时不忽略传统教学技能有效性的挖掘和利用。

(3)实行“四个一”工程: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每学期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提供以下材料:一篇本学期研究反思、一个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一份多媒体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篇信息技术研究论文。使教师在竞争、研究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新课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设计开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达标标准》。探索新课程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策略和实践研究方法,制定“新课程下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方案”。

建立和完善新课程下对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评价体系。

七、课题实施计划:

1、课题启动和初步研究阶段(2009.4-2009.12)

此阶段是收集信息、资料、制定课题计划,落实课题组成员,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着手开展研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2课题研究全面深入开展阶段(2009.12-2011.12)。

此阶段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阶段,课题的各项研究目标深入开展,依据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原则,中小学同步启动,分阶段全面实施,全面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尽快让科研成果转化为教研工作实践。

3、课题结题阶段(2011.12-2012.6)。

此阶段汇编论文集、案例集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结题

八、课题的组织及队伍:

课题组组长:左 广

课题组成员:马俊、阮继军、万敏

课题分工:

左 广:统筹课题全部实施过程,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制作并维护课题网站。

马 俊:组织实施初中阶段课题内容研究,协助课题组做好其他各项工作。阮继军、万敏:组织实施小学阶段课题内容研究,协助课题组做好其他项工作。

1、课题专家组:

方 惠(合肥教育局课题规划办主任 教研员)陈略韬(合肥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田 钰(合肥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王兴桥(瑶海区教育局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傅 京(瑶海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英语教研员)

2、课题主持人:左广(合肥市瑶海区教研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员)

3、参加人员:本课题分两大组,中学组与小学组。以下又分为若干个子课题,具体由各校英语教研组长和兼职教研员承担。

九、预期课题成果

1.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集、案例集

3.《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达标标准》

4.新课改背景下《新课程下的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方案》 5.课题专题网站

6.课例、学生信息作品汇编库(光盘)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专业保障:教研室提供及时的专业保障支持,同时争取上级教科研专家的指导;

2、经费保障:教育局提供研究经费。

3、理论学习:定期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及国内外成功的研究经验。

4、实践对象:瑶海区多所学校参与研究,提供研究场所,并且给与大力支持。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谢谢。

课题研究专题页面: http://xxsy.hfyhjy.com 课题qq群:53231475 邮箱:zuoguang413@126.com 电话:4478195

第五篇: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身心发展速度很快,可塑性强,而且解说能力很强,这是孩子的关键时期之一,在此阶段,培养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小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去迎接人生路上的每一次挑战,有利于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性社会化的发展,但目前有不少学生因不善交往和交往不善引发的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发展。小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主要是指小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及难以协调与他人关系等心理和行为表现。这种不良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丧失自信,难以沟通,极强的自我意识和抵触他人。针对小学生社会交往的现状和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有关交往的内容,课下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交往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同时加强对学生社会交往的教育和行为实践的指导,使他们对人际交往具有正确认识和积极评价,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培养他们积极自主的社会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处于在学习知识认知社会的启蒙阶段,人际交往是孩子学习做人,从自我的人转向社会的人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是为他们的将来做准备,必须引导孩子逐渐掌握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孩子学会人际交往,适应学习生活,融入集体生活。而且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和人际关系能使孩子们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培养乐观豁达的品格,在当前乃至今后的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应对各种问题。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小学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看小学生人际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的提高与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三、小学生人际关系素养的培养的活动化、实践化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

1、学校在交往教育中让学生体会交往的重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让学生知道交往不仅是学生学习求知的需要,还是友谊社交的需要。

2、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 结合教学目标,交往教育使他们对人际

交往这一行为具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激发他们乐于交往的情感,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交。

3、通过各种方式提供交往平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朋友观。

四、本课题国内外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表达的世纪,社会竞争的白热化,使人际交往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者日益关注的新焦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生活最初的几年时,在他们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他周围的人,心脏丰富的多方面的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将来如何发展,向哪方面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与什么人接触,从这些人那里学到了些什么,就像中国的老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过查询一些资料,发现有人做过调查和观察,显示:小学生对“什么是好朋友”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小学生对是否愿意一起学习的认识则是非常明确的;小学生对是否愿意一起活动的认识比较多样化;小学生对愿意一起游戏的反映比较明确,不同年龄段的要求不同;小学生对于“最不愿意同桌”的认识则比较复杂小学生对于“最不愿意谁当干部”的选择也比较明确。本课题研究力图在《课程标准》精神的指导下,争取在课题理论提升与实践活动操作两个方面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果,力争从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系统地加以研究探讨,注重学生交际训练开放性的特质,进行综合化的研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前景是很好的,相信会有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出来。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按照研究预定和既定的目标和要求,定期不定期地多次制作测量工具,对实验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进行检测,通过检测观察,发现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出可行性方案,以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保证实验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

2、文献法。根据课题的要求,我们通过查阅、分析、整理小学“交际关系素养”教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正确地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进而总结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操作方法体系。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过程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模型的过程,预先制订评价模型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和工具,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和调控机制是保证行动研究顺利进行并具有规范性的必要条件。

4、经验总结法。我们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理性认识。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7月)

1、搜集、整理与注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数据。

2、确立研究课题,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建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设立子课题,确定实验班。

4、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5、聘请专家对课题设计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

1、学生人际关系水平前测分析。

2、制订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规章制度。

3、改革课程设置,每周分别开设一节口语交际训练课和谈天说地课。提高小学生交往能力训练策略,在喜闻乐见的训练活动中渗透表达与交际的整合训练,解决“互动、构成交际状态”的问题。(1)注重交际过程、活动方式的设计。(2)训练学生交往中的应对能力,才能在生活中更好的与人交往。(3)经常开展互动性、交际性强的活动。(4)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互动、交际训练。

4、出台实验操作方法,并付诸实施。如何激发小学生参与人际关系的兴趣研究,解决“想说和放胆说”的问题。例如创设丰富多彩的交往情境,我们准备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看情境表演、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等形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接近生活的情境,指导学生带着情感走进“交际情景”。激发学生交往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5、开展多种类型的研讨课,组织交流评议。

6、开展学生“ 人际交往”活动,提高学生参与“人际关系交往”的兴趣。

通过观察研究,我们发现学生交际能力低下、词不达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语言储备,词汇匮乏,“无话可说”。我认为,只有多读多积累,学生的交际才有文化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交际的语言就会内容丰富,才能给人启迪。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3月---2015年8月)

系统收集与整理各种研究资料成果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完成结题工作。

七、课题组成员 课题主持人:沈丽丽

下载核心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核心素养课题开题报告 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提高贫困山区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开题报告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636400)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316,省级,辽宁省鞍山市超然精品教育网站......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书写要求与模板 一、课题的名称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题研究开......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问题》课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官舟镇一完小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课 题 名 称: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有效完成作业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张 松立 项 单 位: 沿河县教育局2014年10月10日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格式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格式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没有固定模式,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写“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看: 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课题名称: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素养渗透研究负责人:刘X 成员:刘X 所在单位:西安高新第X小学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在日益科技化、国......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研究背景初二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成因: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