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时间:2019-05-14 04:4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1、实验名称:减少空气阻力(第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实验目的: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瓶子、木块、书本、文具盒、小漏斗。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3、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4、反过来用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实验现象:

1、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吹不灭蜡烛。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不容易吹灭。反之蜡烛将很容易吹灭。实验结论: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注意事项:

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

3、实验名称:辨认物体(第4课怎样认识物体)实验目的:

学会辨认物体的方法。实验材料:

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筷子。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实验结论:

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实验顺序。注意事项:

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实验物体,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4、实验名称:测量水温(第6课哪杯水热)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温度计。实验材料:

水温计、烧杯、水 操作步骤: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实验结论:

温度计能准确的测量水温。注意事项:

在测量之前要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一定注意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

5、实验名称:水温的变化(第7课水温的变化)实验目的:

了解水温变化的规律 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记录下来。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实验15—20分钟。实验现象:

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实验结论:

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降到一定温度(室内温度)不再下降。注意事项: 1、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据,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

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

链接:水温变化规律形成的原因

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与温差有关。

给凉水加热时,热源是不变的,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热源释放的能量相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凉水的温度是应该均衡上升的。但由于水在加温的过程中与外界出现了温差,而且温差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因此水的蒸发和热传递加快,热水对外散失的热量呈直线上升状态,温度越高(低于沸点),单位时间内散失的热量越多。所以,在热源不变的情况下,水升温的规律就是先快后慢。

热水降温时,起初温差较大,单位时间内热水向散失的热量较多,降温的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差逐渐变小,单位时间内热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也逐渐减少,降温的速度也随之减缓下来。

补充实验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快速降温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筷子、扇子、冷水、热水、水槽等。实验步骤:

1、把五个烧杯分别编上号,倒上等量同温度的热水。

2、在1号杯子上方用扇子扇,2号杯子用筷子搅,3号杯子放进冷水的水槽,4号杯子往另一个杯子来回倒,5号杯子静放在桌子上。

3、半分钟后同时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4、继续按原来的方法实验,一分钟后再次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1-4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都比5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快。

实验结论: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到冷水中、两个杯子来回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速读。其中降温最快的是用两个杯子来回倒,静置状态降温最慢。注意事项:倒热水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6、实验名称:测量水的多少(第8课哪杯水多)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量筒。实验材料: 量筒、水、滴管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必须选用合适规格的量筒。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实验结论:

量筒能准确测量水的体积。注意事项:

1、不能加热,量筒上一般标有20℃字样,这就要求所量液体的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若相差太多,一是量取的体积有误,二是容易损坏量筒。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反之)。

仪器使用方法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1、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

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滴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

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

4、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第四单元水的科学

7、实验名称:认识水(14.认识水)实验目的: 了解水的性质。实验材料: 烧杯、水 实验步骤:

1、观察烧杯中的水。

2、用鼻子闻一闻烧杯中的水。

3、用筷子沾少量烧杯中的水放入口中。实验现象: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实验结论: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注意事项:

在老师的指导下闻和尝。、实验名称:水的浮力(第15课有趣的浮沉现象)实验目的: 认识水的浮力 实验材料:

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实验现象:

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实验结论: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注意事项:

实验中,注意提橡皮筋的手要保持稳定,不要让橡皮筋颤动,以免产生误差。

9、实验名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第16课改变浮和沉)实验目的: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材料:

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盐、水槽。实验步骤:

1、把准备的材料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看那些在水中是浮着的?哪些是下沉的?

2、改变橡皮泥、牙膏皮的体积,放入水中。

3、在塑料泡沫上用大头针固定橡皮泥,放入水中。

4、把鸡蛋放入水中,向水中不断加入盐。实验现象:

1、橡皮泥、鸡蛋、牙膏皮沉入水中,塑料泡沫浮在水上。

2、橡皮泥牙膏皮浮上水面、3、塑料泡沫沉入水中

4、鸡蛋浮出水面 实验结论:

改变浮沉的规律:改变物体的形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改变液体的比重或改换不同比重的液体。

10、实验名称:水面的秘密(第17课水面的秘密)实验目的: 了解水面张力。实验材料:

水、玻璃杯(或硬币)、滴管。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或往硬币上面滴水)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观察水表面的变化。实验现象: 水面鼓起来 实验结论:

水的表面有张力。注意事项:

1、实验时桌子一定要平稳。

2、向装满水的玻璃杯内滴水时,注意速度要慢,水滴大小要尽量均衡。

3、最后滴入的水滴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方法二:

实验材料:硬币、水槽、叉子等。实验步骤:

1、把硬币放在叉子上。

2、小心地将托着硬币的叉子慢慢放到水的表面,然后稍向下移动叉子,并慢慢移出。

3、认真观察硬币周围水的样子。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实验11

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第18课水往高处走)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红墨水两块约20厘米长的透明玻璃片、一个牙签、一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水槽里倒上水,加入几滴红墨水

2、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别从两端套住,并用牙签将一侧的两块玻璃隔开。

3、将它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慢慢沿着两玻璃的缝隙向上爬升,靠近牙签的一端空隙大,水上升低;另一端空隙小上升的高。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材料: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到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实验,那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制片等材料上升。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第五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实验12

制作雨量器(第21课我的雨量器)

制作材料:大饮料瓶一个、剪刀、尺子、纸、笔 制作步骤:

1、选取一个大饮料瓶,沿瓶颈处周圈划线。

2、沿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可模仿尺子上的刻度画)

4、沿瓶底处往上将纸条贴在瓶外面(也可直接将尺子竖直放入瓶内作为刻度尺)

5、将剑侠的瓶颈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为漏斗。注意事项:

1、在纸条上作刻度时,下端要留出空白,以保证从0刻度处开始测量的准确性。

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实验要点:

1、雨量器应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筒口离地面70厘米左右,并保持水平。

2、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3、降水结束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

实验13

制作风向仪(第20课我的风向仪)制作材料:卡纸一张、剪刀、刀子、胶带、软木杆2根、长钉子一枚、纸条若干、蜡烛一段。制作步骤:

1、在卡纸上画一个箭头,再将箭头剪开,变成风向仪的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用刀子在两端管口处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的缝。

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

4、取另一根软木杆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穿过,再将钉子插入支架一端,旋转几周,保证风向杆在支架上能自由旋转。

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试一试,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注意事项:

1、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可以做几个大小不同的箭头、箭尾,试一试哪一个更好。

3、如果风向仪不能自由旋转,要将风向杆与支架相连接处进行调整、改进。一种不支持燃烧。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测定水分及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原理] 种子萌发,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水分和温度对种子萌发具有重要影响。

[材料和设备]小麦种子,培养皿,刻度尺。[实验步骤] 1.水分的影响

①取两组种子,种子生长情况,形态,重量,数目基本相同,放入培养皿中,编号A,B组;

②将A,B至于相同光照处,保证萌发温度。A组只在第一次给极少量水,以后不再加水; B组天天换水,保证水分足够。

③观察:每隔24小时观察一次,并准确测量芽长。2.温度的影响

①取三组种子,种子生长情况,形态,重量,数目基本相同,放入培养皿中编号C,D,E;

②由于不同的光照时间会使种子的温度不同,所以将三组种子置于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以观察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C组置于背阴处,只有漫反射阳光,无直射光

D组置于太阳直射处,每天光照两小时,其余时间置于背阴处 E组置于太阳直射处,每天光照六小时以上 C,D,E三组给与相同水分条件

③观察:每隔24小时观察1次,并准确测量芽长。[数据统计]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A1.0mm1.0mm1.0mm1.0mm B1.1mm2.2mm5.1mm7.3mm C0.7mm0.9mm1.2mm1.7mm D1.0mm2.4mm3.7mm5.2mm E1.0mm3.2mm5.6mm7.1mm [实验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水分,合适的温度有利于种子的萌发与出芽。

大桥澄洋小学 汤锦文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课题:杠杆的研究(备注:实验前应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实验目的:通过做杠杆尺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

实验原理: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所改变。实验步骤: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让学生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让学生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实验结论: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二、实验课题:轮轴的研究(备注:要注意分清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轮轴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轴粗细相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钩码、线、铁架台。实验原理: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实验步骤:

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实验现象:

1、学生发现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对比两个轴大小相同而轮大小不同的轮轴,学生会发现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实验结论:在轴的大小一定时,轮越大越省力。

三、实验课题:滑轮组

实验目的:了解滑轮组的作用

实验器材:光滑的木棒、长绳子、简单机械实验盒、测力计、棉线、钩码 实验步骤:

1、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

实验现象: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的省力。

实验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四、实验课题:斜面的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使学生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实验器材: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实验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力。实验步骤:

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

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实验现象:

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备注: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实验结论:斜面越长越省力。

五、实验内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实验目的:了解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其抗弯曲能力。实验器材:硬纸条、砝码、瓦楞纸等 实验步骤:

1、学生预备两个文具盒,中间放一张硬纸条,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再看看能承受得起几个砝码?

实验现象:

1、“一字形”硬纸条只能承受得起一个砝码。

2、把这张硬纸条弯折成“V”、“L”、“U”、“T”或“工”字形后,可以承受得起两个或三四个砝码。

实验结论:把“一字形”材料弯折成其它形状后可以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

六、实验内容:拱形的力量

实验目的: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实验器材: 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厚书几本、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实验步骤:

1、拱形承受压测试。

(1)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2)怎样使纸拱的形状保持不变?

2、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实验现象: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实验结论: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七、实验内容:电磁铁

实验目的: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实验器材: 大头针、透明胶、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实验步骤:

1、制作铁钉电磁铁.(1)在铁钉上绕线圈。最好用8厘米以上的大铁钉。导线用带绝缘胶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绕50至80圈。注意用砂纸把线头磨光。导线两头留出10厘米至15厘米做引线。

(2)测试铁钉电磁铁。把电磁铁连接到电池上,能吸起大头针吗?断开电流,还有磁性吗重复做两三次,看看是不是都有同样的现象。

(3)测试一下,我们的电磁铁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

2、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用指南针靠近电磁铁检测电磁铁的南北极。(2)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与电池的接法、线圈的缠绕方向有关)实验现象: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实验结论: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一、制作“小水塘”

制作名称: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制作材料: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

制作过程:

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二、设计如何自制酸奶

制作名称:设计自制酸奶

准备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等 制作步骤: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OC,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并且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一)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实验准备: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实验步骤:

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5天后观察它们。

实验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实验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二)“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报告

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假设:

实验设计: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四、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步骤:

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4、再把船放在桌面上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我的发现:船在地球仪上航行,进港时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时,船身先消

失,桅杆后消失。而在桌面上航行时,船身和桅杆始终都能看见。

结论:地球是球形。

五、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实验名称: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洒精灯、火柴

实验过程: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向外溢出。

实验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六、研究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准备: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实验过程:

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入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实验现象:会发现石头开裂变碎了。

实验结论:冷暖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七、研究流水的搬运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流水的搬运作用

实验准备:木条、沙子、泥土、沙盘、胶带、塑料杯、小水盆、水杯

实验过程:

1、用木条将沙和泥土的混合物推至沙盘的一侧。

2、把混合物抹平,保证混合物各处的厚度相同。

3、将木尺横放在沙盘上,固定住,把底部有孔的水杯架在沙盘和木尺之间。

4、沙盘伸出桌外的一端底部有孔,地上放一水盆接水。

5、往水杯中加水,展示现象,并描述结果。

实验现象:往水杯中加水,沙子和泥土会被水冲走,并且水盆里有沙子和泥土。

实验结论:流水的搬运作用可以侵蚀岩石,使地表发生变化。

八、设计地震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

实验步骤:

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颤感。

九、设计蜡烛变化的实验

实验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实验步骤:

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的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

实验现象:干燥的烧杯内有小水珠;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浑浊(像雾);白瓷燃烧皿底部有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十、做铁钉生锈实验,研究铁钉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研究问题:铁钉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假设:铁钉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验材料:3根相同无锈铁钉、三支试管、试管塞、干燥剂、煮沸过的水

实验过程:

1、将3根洁净的铁钉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

2、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使铁钉一部分浸入水中,另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向第二支试管中加满冷却的沸水,塞紧橡皮塞;向第四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干燥剂,塞紧橡皮塞。

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了大量的锈,第二、第三去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

实验结论:铁钉在(有水、有空气)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都不会生锈,另外光有水也不会使铁钉生锈。

十一、设计变色花实验

材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

步骤:

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

2、在“叶子”上抹碱水。

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

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

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十二、如何用紫甘蓝做试剂

1、将紫甘蓝(约50克)撕成小碎块,装入厚的透明塑料袋中。

2、往塑料代中加入半杯温水(约50OC——60OC)。

3、握住袋口,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流出紫色的水为止。

4、将紫甘蓝汁倒入小烧杯中。

十三、做“哪种洗涤用品的效果好”的实验需要控制哪些条件?

答: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中我们需要控制好变量和不变量。在这个实验中用水量、污物大小、洗涤时间、用力大小、洗涤剂的用量应该相同,不同的是洗涤剂的品种。

十四、做模拟环形山实验的记录。

(一)从不同高度往沙盘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

问题: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假设: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相同的石子、沙盘,然后从不同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从高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比从低处丢下的石子造成的坑深。

结论:从不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相同的石子撞击的坑是高度越高就越大。

(二)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大小不同的石子。

问题:石子撞击的坑是否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假设:沙盘各个点的硬度都是相同的,且是绝对平整的。

实验设计:准备大小不同的石子、沙盘,然后从相同高度往沙盘丢石子

实验记录:大石子造成的坑比小石子造成的坑深

结论:从相同高度往沙盘里丢下石子撞击的坑是石子越大就越深。

十五、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实验名称: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研究问题: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我的假设:行星公转周期与行星与太阳距离有关

实验准备:1.5米长的细绳、水笔的塑料管、有孔的橡皮塞、秒表、砝码、合适的场地

实验过程:

1、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

2、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

3、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每次转动10圈,然后用转动时间除以10,至少重复三次,取平均值为公转周期。

实验结论: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越远,行星的公转周期越长。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共3篇)

篇一: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上册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第一单元 《科学在我们身边》

1、实验名称: 减少空气阻力(第3课 科学在我们身边)

实验目的: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实验材料 :

蜡烛、火柴、瓶子、木块、书本、文具盒、小漏斗。实验结论:

温度计能准确的测量水温。注意事项:

在测量之前要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一定注意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值。

5、实验名称:水温的变化(第7课水温的变化)

实验步骤 :

1、点燃蜡烛,固定在桌子上。

2、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

3、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4、反过来用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吹灭吗? 实验现象 :

1、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吹不灭蜡烛。

2、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不容易吹灭。反之蜡烛将很容易吹灭。实验结论:

流线型的物体能减少空气阻力。注意事项:

1、瓶子、木块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

3、实验名称:辨认物体(第4课 怎样认识物体)

实验目的:

学会辨认物体的方法。实验材料:

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 筷子。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辨别出酱油。

2、用鼻子闻,可辨别出白酒、白醋。

3、用舌头尝,可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实验结论:

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实验顺序。注意事项:

1、在用“闻”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不要直接靠近实验物体,要用手扇动,使气体飘过来闻。

2、在用“尝”这种方法时,提醒学生要用筷子或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物品来尝。

4、实验名称:测量水温(第6课 哪杯水热)

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温度计。实验材料:

水温计、烧杯、水 操作步骤: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

3、等温度计内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实验目的:

了解水温变化的规律 实验材料: 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实验步骤 :

1、将温度计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

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记录下来。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实验15—20分钟。

实验现象:

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实验结论:

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降到一定温度(室内温度)不再下降。注意事项: 1、0分钟的温度应该是液柱在最高点的数据,也就是液柱刚要回落时的温度。

2、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温度计与烧杯位置不变,不能将温度计拿出烧杯读数。链接:水温变化规律形成的原因

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与温差有关。给凉水加热时,热源是不变的,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热源释放的能量相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凉水的温度是应该均衡上升的。但由于水在加温的过程中与外界出现了温差,而且温差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因此水的蒸发和热传递加快,热水对外散失的热量呈直线上升状态,温度越高(低于沸点),单位时间内散失的热量越多。所以,在热源不变的情况下,水升温的规律就是先快后慢。

热水降温时,起初温差较大,单位时间内热水向散失的热量较多,降温的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差逐渐变小,单位时间内热水向外界散失的热量也逐渐减少,降温的速度也随之减缓下来。

补充实验 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快速降温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筷子、扇子、冷水、热水、水槽等。实验步骤:

1、把五个烧杯分别编上号,倒上等量同温度的热水。

2、在1号杯子上方用扇子扇,2号杯子用筷子搅,3号杯子放进冷水的水槽,4号杯子往另一个杯子来回倒,5号杯子静放在桌子上。

3、半分钟后同时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4、继续按原来的方法实验,一分钟后再次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1-4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都比5号杯中的 热水降温速度快。

实验结论: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到冷水中、两个杯子来回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速读。其中降温最快的是用两个杯子来回倒,静置状态降温最慢。注意事项:倒热水时应注意安全,防止烫伤。

6、实验名称:测量水的多少

(第8课哪杯水多)

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量筒。实验材料: 量筒、水、滴管 实验步骤:

1、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必须选用合适规格的量筒。

2、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3、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实验结论:

量筒能准确测量水的体积。注意事项:

1、不能加热,量筒上一般标有20℃字样,这就要求所量液体的温度应控制在20℃左右,若相差太多,一是量取的体积有误,二是容易损坏量筒。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若仰视,造成读数偏小,所量液体体积偏大,俯视反之)。

仪器使用方法 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1、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

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滴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

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

4、用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

第四单元 水的科学

7、实验名称:认识水

(14.认识水)实验目的: 了解水的性质。实验材料: 烧杯、水 实验步骤:

1、观察烧杯中的水。

2、用鼻子闻一闻烧杯中的水。

3、用筷子沾少量烧杯中的水放入口中。实验现象: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实验结论: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注意事项:

在老师的指导下闻和尝。

8、实验名称:水的浮力(第15课 有趣的浮沉

现象)

实验目的: 认识水的浮力 实验材料:

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实验现象: 同一个钩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实验结论: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注意事项:

实验中,注意提橡皮筋的手要保持稳定,不要让橡皮筋颤动,以免产生误差。

9、实验名称:改变物体在水

中的沉浮

(第16课 改变浮和沉)

实验目的: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材料 :

橡皮泥、牙膏皮、鸡蛋、大头针、泡沫塑料、盐、水槽。

实验步骤:

1、把准备的材料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看那些在水中是浮着的?哪些是下沉的?

2、改变橡皮泥、牙膏皮的体积,放入水中。

3、在塑料泡沫上用大头针固定橡皮泥,放入水中。

4、把鸡蛋放入水中,向水中不断加入盐。实验现象:

1、橡皮泥、鸡蛋、牙膏皮沉入水中,塑料泡沫浮在水上。

2、橡皮泥牙膏皮浮上水面、3、塑料泡沫沉入水中

4、鸡蛋浮出水面 实验结论 :

改变浮沉的规律:改变物体的形状、给物体附着浮或沉的物体,改变液体的比重或改换不同比重的液体。

10、实验名称:水面的秘密(第17课 水面的秘密)

实验目的: 了解水面张力。实验材料:

水、玻璃杯(或硬币)、滴管。实验步骤 :

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或往硬币上面滴水)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观察水表面的变化。实验现象: 水面鼓起来 实验结论:

水的表面有张力。注意事项:

1、实验时桌子一定要平稳。

2、向装满水的玻璃杯内滴水时,注意速度要慢,水滴大小要尽量均衡。

3、最后滴入的水滴使水溢出,不计入数量。

方法二:

实验材料: 硬币、水槽、叉子等。实验步骤 :

1、把硬币放在叉子上。

2、小心地将托着硬币的叉子慢慢放到水的表面,然后稍向下移动叉子,并慢慢移出。

3、认真观察硬币周围水的样子。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实验11 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3、降水结束后,应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相平。

实验13 制作风向仪(第20课 我的风向仪)

制作材料:卡纸一张、剪刀、刀子、胶带、软木杆2根、长钉子一枚、纸条若干、蜡烛一段。制作步骤:

1、在卡纸上画一个箭头,再将箭头剪开,变成风向仪的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用刀子在两端管口处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的缝。

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

4、取另一根软木杆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第18课 水往高处走)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红墨水 两块约20厘米长的透明玻璃片、一个牙签、一对橡皮筋。实验步骤:

1、将水槽里倒上水,加入几滴红墨水

2、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别从两端套住,并用牙签将一侧的两块玻璃隔开。

3、将它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水慢慢沿着两玻璃的缝隙向上爬升,靠近牙签的一端空隙大,水上升低;另一端空隙小上升的高。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实验材料: 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到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实验,那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制片等材料上升。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

第五单元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实验12 制作雨量器(第21课 我的雨量器)

制作材料:大饮料瓶一个、剪刀、尺子、纸、笔 制作步骤:

1、选取一个大饮料瓶,沿瓶颈处周圈划线。

2、沿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可模仿尺子上的刻度画)

4、沿瓶底处往上将纸条贴在瓶外面(也可直接将尺子竖直放入瓶内作为刻度尺)

5、将剑侠的瓶颈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为漏斗。注意事项:

1、在纸条上作刻度时,下端要留出空白,以保证从0刻度处开始测量的准确性。

2、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实验要点:

1、雨量器应放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筒口离地面70厘米左右,并保持水平。

2、应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穿过,再将钉子插入支架一端,旋转几周,保证风向杆在支架上能自由旋转。

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试一试,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注意事项:

1、使用剪刀时注意安全。

2、可以做几个大小不同的箭头、箭尾,试一试哪一个更好。

3、如果风向仪不能自由旋转,要将风向杆与支架相连接处进行调整、改进。一种不支持燃烧。

篇二: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1课、吹泡泡液体的配制

方法一:用泡好的热茶水滤掉茶叶后加入一些白砂糖,搅匀之后滴入一些洗洁精,搅匀后冷却。这种水用来吹泡泡非常好,因为白砂糖能增加泡泡的张力,所以泡泡能吹得很大,而且对学生的刺激也会小一些。

方法二:

吹泡泡的最佳配方为:2份洗涤剂、6份水、1——4份甘油。因为,泡泡破了是由于水分的蒸发,因此要在溶液中加入具有吸水性的吸湿剂,防止水的蒸发,甘油就是这种物质。2课、观察和识别植物的方法

观察项目: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观察要点:

1.根:根的形状,直根系、须根系。

2.茎: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的形状;(圆形、方形、三棱形)3.叶:形状、边缘、叶脉、颜色等。4.花:颜色、花瓣数量、雄蕊、雌蕊。5.果实:形状、有无果实、味道、颜色等。6.种子:大小、形状、颜色、味道等、3课 用一个手指能否阻止坐在椅子上的同学站起来

实验要求:一名同学端坐在椅子上,双脚前放。另一个同学用手指抵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实验结果: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法站起来。

实验分析:因为人坐着的时候,身体的重心在脊椎下方,如果想保持上身直立而从椅子上站起来,必须把身体重心移到小腿上。人从椅子上起立的那一瞬间,必须克服体重的巨大阻力才能站起来,在重心没有前移的情况下,人的大腿肌肉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做到这一点。因此,人好比粘到椅子上一样,无法站起来。

吹蜡烛实验

方法一:

实验要求:桌上有蜡烛、火柴、瓶子、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点燃的蜡烛,能把蜡烛吹灭吗?

实验结果:隔着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

方法二:

实验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

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并固定在桌上。

2.使漏斗的宽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用力吹。蜡烛能被吹灭吗?

实验结果:用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吹气时,火苗将邪恶、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3.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用力吹气。蜡烛能被吹灭吗? 实验结果:蜡烛将很容易被吹灭。筷子的神力

实验要求: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实验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实验步骤: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后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被提起来了。

用吸管吸水的实验

实验材料:杯子、水、两根吸管。

实验步骤:口含两根吸管,一根插到一只装有汽水的杯子里,另一根露在杯子外面,你能从吸管中喝到水吗?

实验结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喝水,你就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喝到一滴汽水。4课 用感官辨别液体

观察目的:指导学生学习认识物体的方法。

观察材料:几个杯子,分别装有等量的矿泉水、酱油、白醋、盐水、白糖水白酒,并标上记号。

观察步骤:

第一,用眼睛观察,辨别出酱油。

第二,用鼻子闻,可以辨别出白酒、白醋。

第三,用舌头尝,可以辨别出白糖水、矿泉水、盐水。

观察结论:辨别物体特征时要遵循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

观察比较植物的相同和不同

1.用眼睛看:植物的外形和高度。叶、花、茎、根、果实。2.用手摸:树皮、叶片、茎。3.用鼻子闻:味道。4.用嘴尝一尝。

6课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估:在测量之前要先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选:根据估计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但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侯:玻璃泡全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要稍后一会儿。

稳:等它的示数稳定后在读数。

留: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量液体中。

平: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7课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实验步骤:

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

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摄氏度的半杯热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倒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

容器对热水温度变化影响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材料的容器对热水温度变化的影响。

实验材料:钢化保温杯、玻璃杯、磁杯、纸杯、水温计。

实验步骤:

(1)在钢化保温杯、玻璃杯、磁杯、纸杯里同时倒上相同温度(50~80摄氏度)、等量的热水。

(2)每隔三分钟观察一次水温,作好记录。

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温度降低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玻璃杯、陶瓷杯、纸杯、保温杯。

实验结论:不同结构、材料的容器保温效果不相同。

外部环境的温度对水温变化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外部环境对热水降温过程的影响。

实验材料:两个水槽、三个烧杯、三只水温计、三个铁架台。

实验步骤:

1.在一个水槽里倒上一半温水(40度左右),一个水槽里倒上一半冷水。2.在三个烧杯里同时倒上相同温度(50~80度)、等量的热水。

3.将两个杯子分别放入水槽里,另一个放到常态下,分别用铁架台悬吊一支温度计,调整水温计液泡与烧杯中水的位置,使液泡均悬浮于水中。4.仔细观察三杯水中水温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温水水槽中热水降温速度最慢,冷水水槽中热水降温速度最快,常态下的热水降温速度居中。

实验结论:外部环境的温度影响热水降温的速度。

加快热水降温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快速降温的方法。

实验材料:烧杯、筷子、扇子、冷水、热水、水槽等。

实验步骤:

1.把五个烧杯分别编上号,倒上等量同温度的热水。

2.在1号杯子上方用扇子扇,2号杯子用筷子搅,3号杯子放进盛冷水的水槽中,4号杯子往另一个杯子来回倒,5号杯静放在桌面上。3.半分钟后,同时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4.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法实验,一分钟后再次测量五杯水的温度。

实验现象:1~4号杯中热水的降温速度都比5号杯中的热水降温速度快。

实验结论:用扇子扇、筷子搅、放冷水中、两杯子倒都可以加快热水降温的速度。其中降温最快的方法是用两个杯子互倒,静置状态降温最慢。8课量筒使用方法操作要诀

“量液体,筒平稳;口挨口,免外流;改滴加,至刻度;读数时,视线平;看凹处,读得准”。若不慎加入液体的量超过刻度,应手持量筒倒出少量于指定容器中,再用滴管滴至刻度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1。使用前先捏紧胶头,再放入液体中吸取液体。2.取液后应注意使滴管竖直,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不要平放和倒置。3.滴液时,把它悬空放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4.用后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9课制作不倒翁

制作材料:米、碗、筷子、卫生纸、鸡蛋。制作过程:

1.用筷子在鸡蛋的顶端戳一个洞,用筷子搅乱蛋清与蛋黄,让蛋黄和蛋清流进碗里去,用水冲洗、用卫生纸擦干。

2.往鸡蛋刚戳破的小洞里倒进一些米,再倒点胶水,让米固定在鸡蛋里面的一端。3.用彩纸做一顶圆圆的小帽子。4.把小帽子粘到鸡蛋顶端的洞口上。5.给不倒翁画上眼睛、鼻子、嘴巴。11课 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

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钩码挂在橡皮筋上,提起,用尺子测量橡皮筋的长。2.再把其放入水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3.比较两次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实验现象:同一个砝码,在水中提起比在空气中提起,橡皮筋要短。

实验结论:下沉的砝码,由于也受到了水的浮力,所以使得钩码重量变轻了,提起时所用的力小了,所以橡皮筋比较短。说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12课改变浮和沉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器材:带盖的空牙膏皮(铝制)、剪刀、一杯水。

实验步骤:

1.将瘪的空牙膏皮的尾部剪去,放进水杯里,可以看到牙膏皮下沉。

2.取出牙膏皮,可将牙膏皮捏成船形,放在水面上,会看到它浮在水面上。如果想使牙膏

皮竖直浮起来,可以从它尾部剪开处用手指将它扒开,使它稍稍鼓起,再次将它放到水杯里,可看到它会直浮在水面上。

方法二:

实验步骤:把一只鸡蛋浸没在一只装有清水的大口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捞出鸡蛋,往清水中加入食盐,调制成浓度较高的盐溶液。再把鸡蛋浸没在盐溶液中,松开手后,鸡蛋却缓缓上浮。

做个浮沉子

方法一:

制作方法:

1.将一生鸡蛋两端个钻一小孔,把蛋白和蛋黄吸出,成一空蛋壳,用塑料纸涂上万能胶,封闭大头端的小孔,从小头一端注入三分之一的水,用细铅丝做一合适的圆圈箍在蛋壳 上,在铅丝圈周围的三等分处系上三根等长的线,在线的下端合成一束,挂一铁皮做成的“人”。2.将一玻璃筒注入合适的水,上面放一个有一处漏气的皮球。

3.将皮球漏气的一方朝筒口,用力压皮球,铁皮人下沉,松手则上浮。

方法二:

制作材料:塑料吸管、剪刀、回形针、塑料罐子(瓶子)

制作方法:

1.把一根塑料吸管弯成u形接着把两端剪平,每端留下4厘米长左右,然后将两个端口用

一个回形针别在一起。

2.再接上几个回形针,吸管的顶端得有半厘米左右露出水面,这样,一个笛卡尔沉浮子就

完成了。

3.往一只塑料罐子或瓶子里装如水,使水接近灌(瓶)口,把沉浮子放到水里去,记住,先将回形针这端放下去。然后再盖上盖子。

4.慢慢的挤压灌(瓶)体数次,浮沉子就会上下游动。13 课证明水有表面张力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广口瓶、滴管、曲别针(或大头针、装订针)、抹布、托盘。

实验步骤:

1.将广口瓶用滴管帮助装满水,直到能清晰地看到水的凸面为止。

2.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放曲别针,要一枚一枚慢慢放入,仔细观察水表面的样子。3.一直放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放入曲别针或大头针。装订针的数量。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方法二:

实验材料:水、玻璃杯、滴管、托盘。

实验步骤:

1.将玻璃杯装满水。

2.用滴管往盛满水的杯子里慢慢滴水,仔细观察水表面的变化。3.一直滴到水溢出为止,记下滴入水滴的数量。

实验结论;水的表面有张力。

自动变园的棉线圈

实验材料:棉线、肥皂。

实验步骤:

1、用一根棉线围成一个圈,并把它放在水中,观察现象。

2、取一根火柴,一端粘上一小块肥皂,插进棉线圈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插进棉线圈后,棉线圈立刻自动胀成圆形,好像画的圈一样。

实验结论:肥皂能够破坏水的表面张力。14课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一条毛巾、水槽。

实验步骤:

1.在水槽里倒上三分之二的水。2.将毛巾搭在水槽边上,一端浸入水中,一段在水槽外,仔细观察毛巾的变化。实验现象:水慢慢沿毛巾向上爬升,并越过水槽上沿,从另一端滴下。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象毛巾这样有缝隙的材料往上爬。

方法二:

实验材料:两块约20厘米长的长方形透明玻璃片,一个曲别针,一对橡皮筋。

实验步骤:

1.将两块玻璃片合拢用一对橡皮筋分别从两端套住,并用曲别针将一侧的两块玻璃片隔

开。

2.然后将它的一端浸在水中,仔细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水慢慢沿两玻璃之间的缝隙向上爬升,靠近曲别针一侧空隙大,水上升很低;靠近并拢一侧空隙小,水上升得高。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玻璃片缝隙往上爬。方法三:

实验材料:水槽、布条、实心和空心的玻璃棒,各种吸管。纸片等。

实验步骤: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变浅红。

2、将实验材料的一端分别浸入水槽中,仔细观察,哪些材料可以让水往上爬,并做好记录。实验现象:水沿着布条、空心玻璃棒、吸管、纸片等材料向上爬。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有空隙的材料往上爬。17课雨量器的制作

制作材料:大饮料瓶一个、剪刀、尺子、纸、笔。

制作步骤:

1.选取一个大饮料瓶,沿瓶颈周围画线。2.沿线将瓶颈剪下。

3.取一张与瓶子高度差不多相同的纸条,在纸条上画出刻度。4.沿瓶底处往上将纸条贴在瓶外面。

5.将切下的瓶颈部分倒置在瓶口上作为漏斗。

观察要点:

1.将雨量器安放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筒口离地面70厘米,保持水平。2.准确读出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水平面相平。18课制作简易风向仪

制作目的:通过制作,认识风向仪的构造;通过利用自制的风向仪侧风向的活动,认识风向。制作材料:卡纸一张、剪刀、刀子、胶带、软木2根、长钉子1枚、纸条若干、蜡烛一段。制作步骤:

1.制作箭头箭尾。在卡纸上画出形状,大小如科学教科书一般。再将箭头部分剪开,变成

风向仪的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用刀子在两端管口处沿中间割开约2厘米的缝。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住。

4.取另一根塑料管作为支架。将钉子从风向杆的中心穿过,再将钉子插入支架一端,旋转

几周,保证风向杆在支架上能自由旋转,5.将装置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试一试,如果风向杆能随风自由旋转,说明制作

成功了。风向杆的箭头所指示的方向就是当时的风向。

观察实验:用自制的风向仪测一测当时的风向,看看当时刮的是什么风,和自己观测的风向是否一致。

20课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内装水,水面能没过杯子)、1个玻璃杯、几张干燥的废纸,1块毛巾。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真切感受到空气无处不在。

实验过程:

1.取一个杯子,将纸团成一团,放入杯子底部,塞紧。

2.将杯子口部向下,竖直放入水中,直至水没过杯底。引导学生猜想:有没有水进入杯中、纸有没有湿? 3.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提出来,用毛巾擦掉杯口的水。将纸从杯中取出,让学生观察。发现;

纸并没有湿。提出问题:“为什么纸没有湿?说明了什么?”

4.再次将有干燥纸团的杯子竖直放入水中吗,在水中慢慢倾斜,直到水进入杯子,引导学

生观察现象:有气泡冒出。

5.将杯子提出水面,取出纸团观察。发现:纸湿了。引导学生思考“这又说明什”。实验结论:只有让杯子里的空气出来,水才能进入。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方法二:

实验材料:1个饮料瓶,1个气球。

实验过程:

1.将气球套在饮料瓶口上,发现气球的瘪的。2.用力捏饮料瓶,会发现气体鼓起来。

实验结论:瓶子里有空气。瓶子里的空气跑到了气球里,瓶子瘪了,气球却鼓了起来。方法三:

实验材料:水槽,气球,饮料瓶,锥子。

实验过程:

1. 用锥子在饮料瓶底部扎几个洞。

2. 将气球套在饮料瓶口上,之后放入水槽中,手用力往下按。

实验现象:水从瓶下面的孔流进瓶里,气球鼓了。

实验结论:瓶子里面有空气。瓶外大气压和水压使水流进瓶里,把瓶中一部分空气压入气球。

空气从一个杯子倒进另一个杯子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透明玻璃杯2个。

实验目的:感受空气的流动,感受空气占据空间,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验过程:

1.往水槽里倒入约35的水,将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空着(里面已充满空气)。2.把两个杯子都倒扣在水中,把空杯子稍微倾斜,并对准装满水的杯子(这个杯子也要稍微

倾斜),会发现有气泡从空杯子进入盛水的杯中,盛水的杯子中的水被空气挤得越来越少。实验结论:空气从一个杯子进入了另一个杯子。

方法二:

实验材料:水适量,透明玻璃杯2个。

实验目的:感受空气的流动,感受空气占据空间,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验过程:

1.将一个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空着。

2.将空杯子倒立扣在有水杯子的上面,使2个杯子口口相对。

3.将两个杯子一体地旋转180度,使原来的两个杯子的位置颠倒过来。

实验结论:空气从一个杯子倒进了另一个杯子。21课验证空气成分的实验

方法一:

实验目的:认识到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判断出空气至少有两种气体组成。实验准备:蜡烛、去掉底的塑料饮料瓶、培养皿、红色水、火柴等。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培养皿中分别粘好三支一样长的蜡烛,倒入同样多的红色的水,并分别点燃蜡烛。

2.把一大一小两个饮料瓶(瓶上拧紧瓶盖)分别同时罩到两支燃烧着的蜡烛上,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用小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先熄灭,用大饮料瓶罩住的蜡烛后熄灭,完全暴露在空气中的那支蜡烛没有熄灭。蜡烛熄灭后,瓶内的水上升了一小截。

实验结论:燃烧只消耗了一部分空气,瓶内还有空气(如果瓶内没有空气了,水会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占据瓶子的全部空间)。

继续试验:

3.网培养皿中倒入红色水,使水面略高于瓶内的水面。4.拧紧瓶盖,把点燃的火柴迅速插入饮料瓶内,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火柴立即熄灭。

实验说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方法二:

实验准备:玻璃钟罩、水槽、小木板、蜡烛、细铁丝、火柴等。

实验步骤:在水槽里放约30毫米深的水,滴入几滴红墨水染成红色。将粘有小蜡烛的木板放置于水面中央,点燃蜡烛。罩上玻璃钟罩,立即塞住钟罩上面的开口。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开始烛火在罩内燃烧,过一会儿,烛火慢慢熄灭。这时会发现罩内水面逐渐上升。

实验说明:烛火燃烧时用去了罩内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能支持燃烧。

继续试验:缓慢地向水槽中加水,使水槽里的水面略高于钟罩内的水面。这时将钟罩上面的塞子取下,立即向钟罩内插进点燃的火柴。

实验现象:发现燃着大火柴进入钟罩后马上熄灭了。

实验说明:罩内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篇三:三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 5个 实验名称: 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材料: 小车、计时器、尺子、垫圈、棉线

实验过程 :

1、用1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距离使用的时间。

2、用3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距离使用的时间。

3、用5个垫圈的拉力,测试小车走过50厘米的距离使用的时

间。

实验现象: 1、1个垫圈的拉力用()秒。2、2个垫圈的拉力用()秒。3、5个垫圈的拉力用()秒。

实验结论: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和拉力的大小有关系,推力和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越快。2 实验名称: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实验材料: 斜面、木块、棉线、铅笔盒、书 毛巾

实验目的: 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实验过程 :

1、把木块先后放在粗糙和光滑的斜面上,观察下滑的快、慢。

2、用线拉铅笔盒,在铅笔盒上面放数量不同的书,体验一下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现象:

1、木块在光滑的木板上下滑的快,在粗糙的木板上下滑的慢。

2、铅笔盒上面放的书越多,手用得力越大。

实验结论:

1、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物体表面越粗

糙,摩擦就越大。物体表面光滑,摩擦力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被拉物体重,摩擦力

大。被拉物体轻,摩擦力小。实验名称: 探究杠杆尺平衡的方法

实验材料: 杠杆尺及支架、钩码、实验目的: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方法 实验过程

1、组装杠杆尺,在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二

个格挂几个钩码,杠杆尺能平衡吗?

2、在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一个格挂几个钩

码,杠杆尺才能平衡?

3、在左边第二个格挂2个钩码,然后在右边第四个格可以挂

几个钩码,杠杆尺才能平衡?

实验现象:

1、在右边第二格挂两个。

2、在右边第二格挂四个。

3、在右边第四格挂一个。

实验结论: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系,还与钩码

到支点处的距离有关系。4 实验名称: 探究弹簧的弹力

实验材料: 弹簧、橡皮筋、玻璃球、圆珠笔

实验目的: 能通过探究活动感知弹簧的弹性与弹力

实验过程 :

1、两手握住弹簧用力向两边拉,慢慢减小拉力,观察看到的现

象。

2、把圆珠笔的顶端按在桌面上松手看到什么现象?

3、把玻璃球放在被挤压的弹簧一端,松手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1、弹簧被拉长后又慢慢的恢复原状。

2、圆珠笔被弹起来。

3、玻璃球被弹出去。

实验结论:

像弹簧这样,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5 实验名称: 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

实验材料: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柱形磁铁、圆形磁铁、小磁针、纸片、棉线铁钉、大头针、收音机、纸板等。

(磁性实验盒)

实验过程 :

1、观察磁铁的形状。

2、“给磁铁找朋友”游戏,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

引哪些物体。

3、“悬吊磁铁”游戏:把一块磁铁水平悬吊起来,用手转一转,等它静下来观察它的指向。

4、“接链游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5、把磁铁隔着纸木板,塑料等物体吸铁,观察能不能吸住?

6、用磁铁接近收音机,倾听收音机的发音效果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1、条形、蹄形、环形、柱形、圆形磁铁等。

2、有磁性能吸铁。

3、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4、指示南北方向。

5、有穿透力,能隔着纸吸铁。

6、听到“嗤嗤”声。

实验结论: 磁铁的基本性质是:有磁性,能指示南北,有两个磁

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有穿透力,能干扰电磁波信号。

下载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上册科学

    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 1、好奇心总是让我们去探究许多事物,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 2、当听到“科学......

    科学实验报告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报告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所需器材:蜡烛、光具座和光屏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为实像与虚像步骤:把可发光物放在距凸透镜比较远的地方,......

    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题:观察月相 实验目的:通过对月相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实验器材:黄色彩纸(每组十五张)、剪刀(每组一个) 实验原理: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会出......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最终版]

    一、实验名称:小杆秤的研究 实验器材:自主小杆秤、钩码 猜测:小杆秤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 实验过程:利用自制的小杆秤称不同数量的钩码,比较秤盘挂绳到提绳,提绳到秤砣挂绳之间......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 —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 —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标要求 1、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科学探......

    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 教学计划 程故事小学 赵文娟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

    三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汇编第一单元(1-4课)一、填空1、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把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两类。2、(脂肪)和(淀粉)可以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组成身......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1 一、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