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与社会教师汇报材料
品德与社会教师汇报材料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有着直接的作用。教师只有结合新课改,变革教学方式,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就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活动化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有秩序、有目标,有层次,有创意的、没有教育痕迹的活动最能吸引学生。它可以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讲授《我们给自己定规则》一课时,我针对班级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四人小组、班级的讨论交流后,再经过全班同学们用表决的方式逐条决定纳入《班级公约》与否,看哪些小组制定的规则被采纳的多,鼓励学生今后做《班级公约》的优秀执行者。下课时候,同学们制定的《班级公约》已经成文。我想,他们收获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份成文的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定规则,不经意地完成了一个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二、强调课堂教学生活化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让学生观察自己入学以来的体检表,引发思考:“你觉得你长大了吗?”“你还可以从其他方面,特别是学习上说明你长大了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已有的经验出发,具体地谈论。老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在发现自己这么多进步的同时,感受成长的喜悦。这样,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还高于生活,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一个有效提升。
三、注重课程资源开发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在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是体现课程开放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拿《告别贫困奔小康》中的“走出紧缺的年代”部分来说吧。教材中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几十年前妈妈、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童年的家庭生活状况,我在指导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教材的调查提纲,进行取舍,设计有个性化的调查提纲。有的补充了一些问题,如“我很想知道长辈小时候的生日是怎么过的?过年的时候呢?在那时,他最大的生活愿望是什么?”等等,调查内容更加充实丰富;问题更加具体明晰,这样个性化的调查提纲,使学生更愉快地参与调查,有了更多的发现,有了更多的感悟,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开放的课程资源使我体会到,选择学生喜欢的内容,让学生快乐,才受学生的欢迎;贴近学生的实际,灵活补充,处理教材,超越教材,让学生在教学中享受快乐,教学才有意义。
四、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
设计学生喜欢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就是为了能让学生能发挥自主意识和创造才能参与其中。在课堂上,活动不是终极目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认知上实现升华,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向交流者和倾听者都分别提出明确的要求:交流者以大人的角色介绍学习的情况,倾听者要解说,必须要注意倾听交流者的介绍,然后才能做下一个交流者。交流者、倾听者的角色是不断地变换的,这就促使孩子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交流者、倾听者互相尊重对方,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更大的体现。
第二篇:品德与生活教师汇报材料
品德与生活教师汇报材料
尊敬的专家领导:
大家好!
我叫陈青松,担任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工作。通过学习《天津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围绕我校‚快乐学习,愉快工作‛的办学理念,结合学科教学工作实际,确定了‚将课程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及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高效课堂常态化‛的教学思路,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专业教学教研水平。
我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评课活动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将课程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我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作业设计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三、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使高效课堂常态化。
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让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强课堂的信息量,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在课堂评价中,我将自评、互评、师生交流与家长交流综合起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因自己成为讲评的一员而备受激励,而且,学生评议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及今后探索方向。
一直以来,我总想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更多的融入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训练,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我深深地领悟到:《品德与生活》的另一重大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人格塑造,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一教学领域将是我以后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课程标准》等指导性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尝尝苦滋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向大家讲说《尝尝苦滋味》一课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的第三课。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学生升入高年级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他人和外在的事物都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但是面对自己与外界在互动中所发生的困惑与冲突,不少学生不知道怎样面对,容易被动、任性的情绪化处理问题,而不是寻求积极的解决方式。因此,本课教材主要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成为生活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教材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挫折对于人的进步与成长的积极价值;“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则是让学生发现人的意志品质在面对挫折时的重要作用;
“磨练毅力”是在前边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小事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2 .教学目标
备课之前,我曾经做过调查,结果发现,95%的学生选择遇到困难与挫折后听之任之,面对逆境懦弱地躲避;只有5%的学生选择勇敢地面对一切挫折,奋发向上。于是本课我确定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力培养: ①、知道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等多种滋味组成,挫折和逆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同时通过采访、讨论等多种方式,知道挫折和逆境也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 ②、培养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面对挫折和失败。
(2)人格塑造:培养意志品质,增强顽强毅力的意识。
(3)情感熏陶:激发学生学习名人面对人生巨大变故而自强不息的景仰之情。3.教学安排
本课的教学分为课外实践和课内交流感悟两个部分,课外实践部分在课余解决,在这里只进行课内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了解古今中外名人在面对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时,是如何奋勇直前,自强不息地创造出丰功伟绩。我决定用学生自身所经历和遇到的挫折来与之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激励学生以后将把生活中的苦难当成人生一笔精神财富,去鞭笞他们,只要拥有了坚强的毅力,任何困难都不足为惧。
三、教学重难点
知道挫折、困难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及如何面对、化解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困难。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 课外实践体验
体会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于是我引导学生对家长及周围的亲朋好友进行调查,采访,并从中感受启发。
课时 课内交流感悟
我将课堂分为六大板块:
第一板块:揭示主题,引入“苦”。
首先复习旧知,其次引入新知。我从食物(苦瓜和西瓜)的展示引导学生从视觉和味觉上体会“苦”。
第二板块:感知生活中的“苦”:(生活中的困苦,心理上的苦闷)
学生以多种形式在课堂上汇报自己课前的采访内容及听完被采访者讲述后自己的感受。在学生对大人的成长经历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后,让学生通过视频《卧薪尝胆》初步感知古代名人勾践如何“尝苦”,并明白和理解其中的道理。
第三板块:认识生活中的“苦”:(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
引导学生回忆在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挫折和困难,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感受霍金面对全身瘫痪的挫折,仍然乐观坚强的笑对生活,把生活给予他的磨难看作是一笔精神财富。两相比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四板块:面对生活中的“苦”:(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有了上一板块对“苦”的认识,接着出示书中的三组漫画,让学生讨论比较各是什么意思?初步理解意思后,在展示多起触目惊心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报告和在地震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小男孩,两者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面对生活中“苦”的三种态度。
第五板块:化解生活中的“苦”:(坚强的毅力)
在这一板块,我用一个众从所周知的张海迪“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的视频向学生展示高位截肢的张海迪如何看待生活给予她的“苦难”,如何化解这样的“苦难”,让学生谈感受。
第六板块:总结升华情感。
有了上面五个板块的设计,这时,课堂已经进入高潮,于是我适时抓住学生坚定地信心,再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谈谈学完本课后的感想。继而播放中国女排在屡经挫败,取得成功后,用心和泪演译的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本课就在全体师生与女排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我的说课完毕,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点。谢谢大家!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测试题
一.填空题(5分)
1.法国作家法朗士曾经说过:好奇心造就和。
2.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
3.是世界上身材最小的民族。
4.古老的是人类早期辉煌和文明的见证。
5.伟大的文学家说,音乐是开启宝贵的一把钥匙。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的在括号中打“╳”)(4分)
1.想象力是每个创造的人成功的重要条件。()
2.郁金香是英国的国花。()
3.美国的首都是巴黎。()
4.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鲁班发明了地动仪。()
5.《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
6.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7.《蒙娜丽莎》是15世纪法国达?芬奇的作品。()
8.卢浮宫是世界最大的美术博物馆。()
三.选择题(5分)
1.上网时,要注意()
A不是所有的网站都是适合们B网友询问我的地址,电话时,我不告诉他 C我不会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D不浏览不良信息
2.使用通讯工具时,应该做到()
A接到电话使用礼貌用语B偷看别人的信件
C爱护公用电话D关闭网络不良信息
3.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
A 袁隆平B 邓小平C黄大年
4.每年的12月25日是()
A 感恩节B月圆节C 圣诞节
5.斗牛是()国的一种娱乐活动。
A西班牙B美国C荷兰D巴西
四.论述题(6分)
有人认为上网利大于弊,也有人认为上网弊大于利,你认为呢?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的观点。(任选一种)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