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改经验汇报

时间:2019-05-14 03:0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德与社会》课改经验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德与社会》课改经验汇报》。

第一篇:《品德与社会》课改经验汇报

《品德与社会》课改经验汇报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新的教学理念使得《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开始逐步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学科,多年来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课程的实施是关键。

一、实施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其课程价值

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这门课的课程价值,通过教学活动努力实现其课程价值,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课程,在实施时,需要我们对课程的综合性做进一步的理解。这种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的整合,能够使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品德与社会”课是基于学生经验维度开发的综合课程,它集品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于一身,课程内容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因此,这门课程虽然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非常强的育德功能,这是我们实施这门课时要突出的重点。

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视课程的过程价值。“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无法通过知识和道德概念去实现,这些东西并不是事先预设的内容和计划,而是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体验,它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去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 1 有意义的生命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和深刻,精神才会得到不断的升华。因此,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体验,体现课程的过程价值,才能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二)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教学将课程和教学分离成两个领域,“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关注的事,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样课程就成了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教学的过程就成为忠实而有效地执行课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在这种背景下,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在教学中不可能真正得到发挥。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要求教师通过对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学科、社会、自然、自我等都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课程应向生活开放,向自我开放,课程应成为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

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学不能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尊重学生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人的个人经验,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建构者和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道德规则和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努力使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

(三)在教学中 “悟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特殊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1、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增强教育效果。第二,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否则为趣味而趣味,投学生不健康的所好是一种低级庸俗的表现。第三,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论是设疑、解疑,还是引用材料都应从学生思想实际,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若脱离学生的实际,不仅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难以开拓学生思维,师生双边活动难以进行。第四,要有趣味性。教师的设疑和语言表达以及引用教材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中 的趣味性,既是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要求,也是“愉快教学”的手段和目标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设疑和语言表达以及引用教材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悟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抓好了有利于为导行奠定扎实的基础。

2、激情。激情指的是激发情感。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情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形式多种多样。小品、讲故事、直观演示、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电教手段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内驱力启动的必备前提和基础。

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愉快教育”不仅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勤学获得真理,享受成功的欢乐。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课后检查,深化导行。根据每堂课讲授的道德观点。提高相应的行为要求。经过一两周,在一堂品德与社会课讲新内容之前的几分钟组织汇报,做对的给予肯定,不足之处再提出要求,教师适当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项依据。第二,运用观点,辨析是非。在悟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强调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从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施要求实现学生的三种学习方式。

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把思考的权力和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用既定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二是让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能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感觉到与自己不同的体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三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景,一个案例,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采用“调查”、“实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

品德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第二篇: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浅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为它是集道德、历史、地理、法律、社会生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所以学生们喜欢。但同时,各学科的综合又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许多老师所困惑的。在这里,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

品社课应该主要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需要一味讲大道理,教师必须实际走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谈话,都应该在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课堂上的热烈交流,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合作的乐趣。

《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平等交流、合作,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解决问题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且尝试提出某种解释或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制作等途径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将怎样来上好课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熟悉教材

从开学拿到教材后,根据教学实际可以重组教材,知道哪些内容需要调整;每一个单元需要学生准备些什么资料,提前告诉学生,学生会利用闲暇时间做准备.学生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处理和运用,可以引发有价值的争论,并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后得到延伸,引发新一轮的发现和探究。

老师对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多作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立足而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每个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适当延伸拓展,让学生动起来,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调查较难实现”的问题,反映当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的困惑,我觉得造成“调查较难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课前活动要及早安排

1、关照学生的参与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化,需要教师与学生逐步适应。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我觉得,在调查活动中遇到困难正是生活的开始、教育的开始。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我们可以设想某些生活,但他在学生面前是模糊不清的

2、注重结合学生生活

老师一定要起到主导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调查的内容,必要时让被调查的老师给学生找一些相关资料,如照片等。调查完成后,老师引领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提升,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很好的解决了老师就教材教教材,老师说教式的教学。学生所面对的现实生活环境。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在现有环境下,可以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于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教学资源,通过它,我们正好可以启迪学生对自己生活的世界的认识。明白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明白在现实生活世界中要做一件事不是那么单纯的。

3、要上好《品德与社会》,就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过程,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本身,这样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是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达到加强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另外,我们在课堂组织教学中,不能枯燥乏味,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情激情,吸引学生去学 真情能打动人。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真实情感可以互相传染,互相影响,进而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在品德与社会中,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结构和重点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有一次在讲《家庭的亲情》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参加工作不久,我发现自己得了甲状腺肿大,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做手术,几个年幼的弟、妹自愿放弃母亲对他们的照顾,让母亲陪我去做手术。我在医院住了一个月,母亲晚上在医院的地板上躺着陪我一个月。当我的病好时,母亲和家里的弟、妹也都瘦了一大圈,母亲和弟、妹们的亲情让我心痛不已。我的亲情故事让好几个学生哭了。在我的激情感染下,学生们都争着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有关亲情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节课学生们的发言特别踊跃。收到的效果当然也是非常好的。

二、以境激情,让学生轻松的学习

灌输,已越来越被现代教学所摒弃,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从感觉到知觉都能有深刻的反映。如果把课本中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适用图像,再现情境,使内容具体形象,以当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三、亲自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

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了解社会,以便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实践出真知,学生把学到的品德和社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自己的认识有质的飞跃。另外,学生还可通过参观,访问,参加社会调查等,到实际生活中去获得与“品德和社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这样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才会有大的提高。

总之,要想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艺术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学,使趣味性,思想性,知识性,实践性达到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

李 光 民

徐州市王新庄小学

2009年12月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浅谈

——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

王新庄小学

李光民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其教学不能停留在课堂上的说理,而是要以不断扩大儿童的社会生活来关注学生的成长,以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蕴含丰富的道德因素和道德教育为目标以及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交互关系,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来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养成儿童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激真情”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1、创设情境,以鲜明、直观的形象打动学生的心灵,抽象的道德意识只有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为你高兴,与你分担”一课时。首先,在讲“为你高兴”时设计两个场景,意在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景,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以增进友谊。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激发对同学的关心,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人格修养,付出赞美收获友谊也培养了自己的大家风范;在讲如何“体会朋友的痛苦”时,我也设计了两个情境:赵一鸣平时可用功了,可是期中数学测试没有考好,他伤心极了;李青的爸爸妈妈都生病了,家里生活很困难,他不想说,因为他怕说了同学们会看不起他。通过这两个情境唤起学生的同情心,了解他们的痛苦,让他们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分担他们的痛苦,真正理解“患难见真情”的含义。使学生在真心实意地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

2、联系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发学生的真情。如在讲授“我要攀登”一课时,讲了“生活中处处有‘登山’”来唤起学生克服生活中困难的决心。让学生列举班里努力学习不怕困难的同学,介绍小伙伴中不怕困难的人。大家纷纷列举了张斌同学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许多感人事例。张斌同学由于身体的原因,一只手时常发抖,刚上学时经常拿不住笔,可他不气馁咬牙坚持练习,经过他的刻苦训练笔也能拿住了字写的也越来越好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他的这种知难而进刻苦学习的精神使大家很受感动,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向他那样不怕困难努力学习。从而使学生知道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只有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积极勇敢的面对困难,去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总结出“登山”的诀窍,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二、“明是非”培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动手能力

1、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道德评价的能力,往往因为好玩而做了错事。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给别的同学起“绰号”,伤害了同学的自尊心;有的同学在学校里做“小霸王”欺负女同学和弱小的同学。在讲授“面对欺负和威胁”时,让几个被起了“绰号”的同学和平时受到欺负的同学谈一谈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有的同学讲自己一直感到很委屈;有的同学说着难过的落泪。通过这些情境体验,学生知道了在欺负和威胁面前如何去寻找解决方法,明白了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中学法、知法,用法律保护自己。那些喜欢给别人起“绰号”和喜欢做“小霸王”欺负别人的学生深感惭愧,当场向同学赔礼道歉并表示以后再也不做这种伤害别人自尊的事情了。

2、注重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认知和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由于小学生都特别喜欢好动和玩耍,不能很好的抓紧和利用时间独立完成作业,许多学生养成了经常抄袭的现象。在讲授“抄袭害了谁”时,通过学生中发生的抄袭、花钱请别人代做作业、考试作弊等事例,让学生辨析和认识抄袭是一件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我重点让他们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会尊重人,在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让他们真正理解真本领不是抄来的。让他们明白抄袭害的是自己,会给自己的人格与自尊和自我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学生在矛盾的展现中感受和领悟到抄袭的危害。由此改正以前的错误行为和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

三、“导实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1、寓教于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讲授“我们的合作”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合作意识较差,而且现在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和勇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交往中有的学生表现比较封闭,有的表现较为放任。就重点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活动真正体验合作的快乐,采用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相配合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例如,在拔河、广播操和篮球比赛等合作活动中,让他们总结合作的经验,明白有些事光凭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办成的,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办成很多个人办不成的事情。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体会到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离不开合作,只有通过分工合作、齐心协力才能战胜困难。从而去真正的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及合作的乐趣。

2、随时记录、定期总结,不断鼓励。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其在校表现进行随时记录。同时通过家访、家校联系平台、家长会等形式,及时全面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定期总结表扬一些同学的好人好事。并且在教室内设立荣誉角,对表现好的或做了好事的学生奖励红星,作为在学期末评优时判断是否符合“三好学生”的条件之一。这样来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向上,不断进步。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注重情感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真正地做到“激真情、明是非、导实行。”让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去感悟和体验,使自己的品德教育在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评课稿(推荐)

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其次,《不乱扔垃圾》一些想法。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真是让我受益非浅,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利落、有趣。首先在导入上张老师利用自己的家乡荣成的美丽风光带给大家一种精神享受,然后又利用被污染后的画面让大家通过对比的方法来感受垃圾带来的危害;继而让学生思考应怎样处理垃圾/处理垃圾的方式可分为三种: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随后在生活廷伸这一环节中,张老师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垃圾分类,送回各自的家,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对于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点拨,让学生轻松学会了新知.在谈论了以上话题后张老师也用一首儿歌把重点加以总结;让学生更容易让住乱扔垃圾的危害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新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后,自己研究自主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的新型教学理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遇到危险时应怎样远离如果在避免不了时应如何自救,这节课合理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篇:品德与社会评课稿

沈老师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我》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本课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其内容分为“走进残疾人、如果我是他、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人,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通过沈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良好品质。达到润物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简要对沈老师的课进行一下回顾

一、教学的设计、教材的二次开发、符合学生的特点。

沈老师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这节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贴近学生,真实而又亲切。学生兴趣高涨。课本不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载体,学生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教学原则。

2、以活动为主线,注重让学生参与和体验。

本课的活动设计联系生活实际,从真情体验中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开展心灵的对话,体会残疾人的内心世界。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力求体现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生命的历程。沈老师在上课时让学生做了三次体验:

1、蒙上眼睛绕圈走上讲台,让学生体验盲人生活的艰辛。

2、课中让大家告诉台上的同学一句话,但是要不用语言,而用手势表达,让他猜猜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体验聋哑人交流的困难。

3、让学生用一只手穿衣服让学生体验肢残人的的疾苦。激发孩子的同情心让他们小小的心灵产生爱的共鸣。

三、课堂给了学生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活动、活动之后的感悟和体验的表达给予了学生创造和发展的空间。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方面沈老师都做得比较好。体验之后老师都会问学生 “你的心情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

四、对学情的关注度不够,评价的力度不够是本节课两个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白璧微瑕,这节课应该算是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尝试。

王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中的第一个主题《不能忘记的屈辱》。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经历了哪些屈辱,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王老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心灵的震撼,进行了一次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王老师的这节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思路清楚

王老师的设计从山河如何破碎,到最后国宝是如何被拍卖,是一环紧扣一环,学生的情感被层层推进,激情效果明显。

二、教学资源的利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这节课无论是课本资源,还是一些图片,视频的运用,都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从视觉、听觉,多方位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屈辱史,激起学生的情感。

三、注重换位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在课堂上,当出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园”的图片后,王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站在公园门口,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当时中国人受到的屈辱。

四、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五、教学五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比较流畅,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下载《品德与社会》课改经验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德与社会》课改经验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德与社会教师汇报材料

    品德与社会教师汇报材料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有着直接的作用。教师只有结合新课改,变革教学方式,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

    课改经验材料

    课改经验材料 是一所具有60年历史的农村牧区小学,更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 蒙、汉合校。现在校生562名,教职工133名。从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校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课改经验材料

    课改经验材料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存在着很大差距,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手段、专业引领在新课改中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学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独塘一中课改经验汇报材料

    独塘一中课改经验汇报材料 独塘一中,地处县城西10公里处,现有教职工61人,学生1060人,共12个教学班,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落后,教学质量差。为了改变现状、走出困境,实现跨越式发......

    品德与社会课标考试题

    品德与社会课标考试题 (2009-02-25 20:21:49) 转载▼ 标签: 杂谈 1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性质是什么? 答:品德与社会课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课稿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课稿 桃坝小学 廖道鹏 我在教研组的安排下,有幸听了本校李老师作了数节品德课,收获多多,具体情况如下: 感受: 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从这几节课上,能够......

    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感受 教学管理班三小教研区 刘艳艳 第二次参加提高班,我有幸学到了《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内容。尽管自己上学期就任教品社科,但是没有走进她,只是如同......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范文模版)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传统的品德教育过重于说教,忽略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