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儿童的学习看的见
走进游戏,让儿童的学习看的见
——安吉学习分享 2014-08-26 09:03:24 安吉,一个幼教老师都不会陌生的名字,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老师们潮涌般奔赴观摩游戏活动的地方。
对于我来说,它的游戏活动真正走入我的视线源自于今年3月份幼儿园老师们的外出学习,在与学习归来的老师交流中,我的思想可谓是接受了冰火两重天的洗礼!有的老师跟我说,我告诉你啊,安吉的孩子们玩得开心的不得了,自由自在,自己选玩具、自己搭玩具、都是自己玩,我太喜欢那里的教育方式了。有的老师则说,那里的游戏是挺好,但是我们学不来,东西都是竹子的、玩具都是定做的,而且那些孩子爬高跳低,那样玩,挺危险的。
带着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整体印象,5月份又仔细聆听了我园赴安吉学习的老师的汇报和分享后,我感觉安吉的活动真的是一种不错的活动形式。对于这样的活动它一定是有着非常鲜明的本地特色,我们无需也没有必要照搬拿来,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教育。但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全国各地这么多的幼教专家幼教同行潮涌般的蜂拥而至,难道就是为了想要看它们的游戏形式然后照搬复制吗?我想一定不是!我感觉在安吉形成这样一种活动模式之前,老师们一定是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我们的观摩学习更多的是应该去深究在形成这样一种活动形式的背后,老师们到底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而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有又是什么?到底安吉的老师们都在做些什么?她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而她们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陷入了思索之中!
带着这些疑问在6月14日,我与幼儿园的九名小伙伴,一行十人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安吉参加游戏观摩研讨会议。
在几天的会议当中,会务组安排我们分小组参观了安吉本地两所规模较大的两所幼儿园机关和实验幼儿园以及它们的美丽乡村幼儿园。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观摩游戏活动以及专家讲座、部分园长、老师的经验介绍,使我对安吉的游戏、安吉的教育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可以说对我的心灵有着很深的触动,在学习的同时我和老师们一同不断的反思和感悟,我想这次的安吉之行一定会对我们日后的工作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走进安吉、走进游戏
这部分的内容很多是我以参观的安吉实验幼儿园为例子的拍摄资料,回来后进行了整合,对于弄不懂的问题上网找了参考资料,所以相对来说内容比较完整详细,对于去过安吉的老师,可以很好的梳理对安吉游戏的印象,还没有去过的老师则是一个很好的认识安吉游戏的材料。
1.安吉概述:
地理位置:安吉县,位于中国浙江省西北部,是湖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以产竹闻名,有“中国竹乡”之称。幼儿园数量:20多所
幼儿园形式:县中心大型幼儿园与美丽乡村幼儿园相结合。
幼儿园游戏活动组成及布局:
(1)县中心大型幼儿园与我们的省级幼儿园规模不相上下,以下是我以安吉实验幼儿园为例做的结构示意图及各区域分布图。
游戏活动区域设置因为整个县都在进行游戏活动实验研究,所以设置设备设施基本上也是差不多的,大致包括 有角色区、锅松林、欢乐运动场、野战区、户外建构区、冒险岛、大型沙水区、冒险岛、涂鸦区,大致的分布见上图。
下面跟随我的照相机感受一下安吉实验幼儿园的各个区域实景 建构区
探险岛
野战区
欢乐运动场
沙水区
表演区
锅松林
(2)美丽乡村幼儿园:一般位于离县中心大概有20至3、40分钟车程的乡村中,面积非常小,一个幼儿园也就有一个到两个班,面积也不大,但是一定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场地中有大型沙水区,及各种游戏材料。只不过材料的数量和种类没有这么丰富,但也足够孩子们游戏了。
俗语说的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刚才的概述实际上是看热闹一样的对安吉有个初步印象,那么作为一名专业的幼教从业者,若是以稍微内行些的眼光和思想来看安吉的游戏的化,下面就是我们的所看、所听以及我的发现。
2.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些什么?
(1)我们看到
(2)我们听到的
这样的倡导——管住你的嘴、管住你的手、睁开你的眼睛,竖起你的耳朵,这是我听到的倡导。
我们还听到了安吉人三年实践成果。安吉这个游戏项目从2011年启动到现在应该是三年多。百分之一百的教师管住了嘴和手。百分之三十的老师能看懂幼儿的行为。百分之十的教师能适切的回应幼儿的行为。很显然,我们思考一下:管住嘴和手、看懂幼儿的行为、能适切的回应幼儿的行为三件事情,哪件事情最难?回应是最难的。
我们还听到了:
在安吉的幼儿园里,游戏是孩子的,孩子是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的。从中心幼儿园到村教学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经历了从理念到行动的转化,各幼儿园因地制宜,依托宝贵的自然资源,探索各种适应、激发孩子兴趣与能力的游戏材料与环境,各级各类幼儿园还在县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围绕“把游戏还给孩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研训活动。
最让人感动的就就是听到安吉实验幼儿园的章洁园长这样说到:
在这样的改革当中老师们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变“游戏内容的创造者”为“幼儿游戏的欣赏者”;变“游戏计划的执行者”为“游戏材料的调整者”;变“游戏主题的指挥者”为“幼儿兴趣的追随者”。
听到了教师们的由衷感概:
我们一直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们帮孩子来安排许多事情,但是我们现在发现孩子比我们会想会玩的多得多。
刚才说的是我们听到的,现在来说说我们的发现
(3)我们发现的
不同的材料真的能诱发不同的游戏。
积木砖块能诱发结构游戏。孩子只要有这些大大的积木块,他就很本能的进行建构。
竹梯\垫子等能引出运动游戏。把这些给大型的可以移动的器材给孩子,孩子自然就可以设计运动内容和方式。
颜料笔刷可以激起涂鸦的兴趣。
锅碗瓢盆带来的多半是角色游戏。
其实只要我们的材料够多\够丰富就能够诱发孩子的多种游戏。
然而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发现是,游戏是儿童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发现游戏也是老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
因为,许多到安吉考察的专家们发现安吉的老师,在游戏互动这样的平台上真的成长的非常的快。在考察当中看到了大量安吉老师的体会、经验,她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在哪里呢?
安吉老师们的变化。
职业幸福感增强了!通过将游戏彻底放给孩子以后,老师们的儿童观、教育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现在跟那里的老师们说不要再做游戏了,回到以前那样,老师们都不愿意了。
支撑他们的理念就是——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同时安吉的老师们有了切身的体会。
对于老师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儿童发展为本呢?
就是当老师开始学会了去看孩子游戏,去观察、发现解读孩子的游戏行为,试图去看懂孩子,老师试图去佩服孩子,试图向孩子学习的时候,感觉到孩子孩子给了很多启示的时候。
赴安吉考察的专家团队,通过老师的大量观察、分析、体会当中得到了真实的感动,感动于当地的老师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用儿童游戏中的故事、游戏中儿童成长的鲜活案例去向家长进行解读,这样就形成了家园合力。
以上,就是我对安吉的游戏情况和理论支撑的大致理解,接下来我想要着重说的是来第二个话题——观察,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
二、观察,让幼儿的学习看的见
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这句话是瑞吉欧提出来的。
瑞吉欧教育理念概述
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Malaguzzi)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兴办并发展了该地的学前教育。数十年的艰苦创业,使意大利在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坏境设计的原则”。人们称这个综合体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取向”。
瑞吉欧的儿童观——走进儿童的心灵
马拉古齐的一首诗《其实有一百》就充分的表达了这一思想。诗中说到:“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种„„”。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视儿童为一个自己能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和表达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孩子;一个是自我成长中主角的孩子;一个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
教育方式: 最重要的是要承认“其实有一百”;其次,要以孩子的思维、儿童的立场来看待一切;另外,千万不要压制孩子,应让孩子充分表现其潜能。瑞吉欧的教育成就应该归功于这种“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
课程模式——弹性课程:
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不让孩子生活在成人的包围之中。在幼儿园中,教师必须尽可能减少介入,更不可过度介入,“与其牵着儿童的手,倒不如让他们靠自己的双脚站立着”。
了解了瑞吉欧的思想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这句话就不难理解了。
安吉倡导的是游戏,实际上其目的是通过游戏这一方式让我们老师在游戏当中看到孩子的学习,也就是学会观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而我们现在的许多幼儿园老师老师预设活动经常做很多,老师看的见的孩子的学习就是在我们老师预设的活动当中,而孩子生活当中游戏当中自然自发的无意当中进行的、生活当中的学习,许多老师往往看不见,看见的通常是预设好的活动。
那么观察就真的这么重要吗?我们到底怎么样才能看见孩子的学习呢?怎么样才是正确的观察和分析孩子的游戏行为呢?在安吉学习的时候,有幸听了华爱华教授的讲座,很好的解答了这样一些问题,接下来的内容是我融合和整理了华教授的讲座加之自己的理解所提炼出来的。
一.观察解读幼儿行为的意义
1.能够看懂幼儿的行为实际上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现。
幼儿园老师常常会讨论或者是自问:我们老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看人家医生、律师啊他们的专业性那么明显又受人尊敬,而我们呢?人家都觉得我们是高级保姆.!
现在我们回想,医生律师的专业性到底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实际上就是从事这个专业的人的工作当中所体现。举例来说:人说医生专业性很强,为什么?因为他在行医的过程当中,在给病人看病的过程当中问病情、诊断、开药治病,整个一系列的过程都是根据你的症状在诊断你的疾病,根据疾病来给病人开处方,自然病人就能感觉到他是个专家。
而我们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家长也能体会到我们是有很强的专业性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是能够看到孩子的行为,能够判断孩子的发展,根据发展来提出一些帮助他发展的策略,这也是开出我们的处方。
实际上我们专业性应该是很强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或许做的还很不够。原来像华教授等专家们也觉得这对于老师来说是非常难的,其实很多老师们也一样认为很难,但是现在专家们觉得是老师能够做到的,因为安吉的老师现在就是在孩子们玩的时候在旁边观察,记录孩子们是怎么玩的,这种玩的方式中到底隐含着孩子怎样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我们老师能够做什么。分析孩子这次玩和上次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样的材料,上次是怎么玩的,这次又是怎么玩的,他的变化在哪里。
大家试想想,如果家长听到你这样的分析,会不会马上就觉得我们老师有很强的专业性,马上觉得你老师高大起来了呢?
所以说,看懂幼儿行为真的是我们老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那么,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这样的机会,我们老师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看。那我们就永远不会懂孩子。
这种观察主要表现在观察幼儿行为,分析幼儿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判断幼儿发展的水平,提出支持幼儿发展的策略。那么当我们能够看懂孩子,能够非常敏锐的看到幼儿的游戏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的时候,我们老师的专业自觉性就会增强了。
2.教师的专业自觉性,体现在老师的两个意识上面。
一个是发展意识,一个是课程意识。
发展意识层面的专业自觉性就是说一个老师一旦能够看懂孩子,她的眼睛就会越来越敏锐,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越来越灵敏。她一看到孩子在那里玩,一看到行为的时候,她马上就会敏锐的发现这个孩子的这种玩法里面实际上所包含的发展是什么?她的已有经验是什么?对孩子的发展状态特别敏感。不是说只看到孩子在跳、在跨、在扔保龄球。而是孩子在扔保龄球的时候她看到的是孩子在扔的过程当中手眼协调情况、甚至孩子说的话当中体现出的什么样的一种发展。
课程意识层面的专业自觉性就是说我们的材料、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教学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回应?具体的说就是能主动的发现这个环节需要去推动一下,这个地方不该去打搅。什么地方应该及时的介入,什么情况下觉得非常有价值、很有普遍意义,我会延后,再来想一想再创设什么样的环境再来支持幼儿。也就是延后回应和即时回应的机智会逐渐增强,同时老师对扑捉教育契机的能动性就会增强。
安吉的老师不光光是看到游戏,游戏以后他们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之后老师们经常会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傻。因为他没有观察孩子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当观察了孩子之后就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有些东西老师根本不必教,有些东西应该帮孩子提升一把,所以老师的课程意识已经增强起来。
但是,我们幼儿园教师的现状并不理想。
专家们发现从认识上面我们的老师都知道,对孩子行为的观察、记录、解读这样一种能力是老师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但是老师们认为非常难,而且我们老师在实践当中也正试图做这两个方面的努力,想去解读孩子,也在写案例观察。但是一方面又在过程当中被这两个方面所困。老师写了大量的儿童行为观察案例,也写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反思,这些每个幼儿园都在做。但是,老师们都说累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老师们在做这些的过程当中没有成就感,没有觉得我写这些观察、反思有多大的用处,我只是交差而已。也没有看到我专业发展了多少。那么反过头来再看我们老师撰写的案例,很多质量并不高,有许多都是写空话,华教授说这是全国幼儿园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
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活动完了之后需要写一段反思,老师写到:幼儿在活动当中幼儿对于要比较出长短就要懂得用同一种测量工具这一点还不是十分理解,需要在以后的活动当中进一步的跟进。像这种反思比较空,因为看了老师的反思也并不知道为什么孩子没有用同一种测量工具,原因在哪里?再比如搭建活动后老师写的:孩子对各种各样的拱桥接触较少,所以设计出的拱桥比较局限,有几个基础较差的孩子与其它的孩子有些差距,看来还要丰富经验,这也是比较空桶的完成反思。这些还算是比较好的,还是针对了问题的。
再看一个案例:老师写的:在游戏中发现规则意识不强,他们只追求过程却不太遵守游戏规则,导致与同伴之间出现争吵现象,在以后的活动当中要多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养成有规则的与同伴一起游戏的习惯。就这个案例来看,到底游戏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孩子为什么规则意识不强?有哪些表现?至于以后要怎么样跟进?这些都没有写,很是笼统。
所以老师们也写了很多很多,但是也觉得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收获。越写越多,写的很空,结果老师对儿童行为观察记录和教学实践反思都成为了老师不得已的应付行为为了交差,草草几句
在现实当中,专家们认为这不能怪老师们。因为老师在这一方面还是有非常大的困惑。
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在于老师写的行为反思和幼儿的行为观察是分离的。它的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很多的案例当中没有孩子的故事。没有详细的描写出孩子的故事。孩子是怎么做的。所以选择写空话。
没有故事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老师还没有观察的习惯,但是又要写观察的记录,她并没有认真的仔细的去观察,但是又要必须写出来,所以笼统的知道今天孩子怎么玩,大概记下来。或者老师只是看到而没有观察,我把看和观察等一下再解释一下。实际上教育反思案例是不是有质量,是从对儿童的行为观察开始做决定的。如果没有仔细的观察只是笼统的看一下,是写不出高质量的案例的。没有高质量的案例,老师也不会有好的成长,没有观察的习惯。
第二个是缺乏案例分析的技能和思考的方向。
只写而没有思考,光是写没有思考。实际上案例分析的质量是取决于老师有没有问题的意识。也就是思考为什么,有没有给自己提出问题。这两点就是没有观察的习惯和没有思考的意识(没有问题意识)。
所以我们先要学会好好的观察,也就是描述孩子的故事。必须以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为前提,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就是一边看一边有问题意识,也是提高分析水平的一个关键。
什么是观察?
观察不等于光是看。观察、观察,观是看,它还有一个察,察就是要追究,那你就要有问题意识,你一边看一边要想,有没有问题意识。
说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就是华教授第一次听安吉老师做自己活动的观察介绍的时候,听到老师总是说着两个高频词让她感到非常的兴奋。
这个老师先描述看到孩子在游戏当中干什么干什么,接着就开始说我猜孩子在干什么,她一边形容孩子的情况一边说“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是我一边看,一边在猜想她可能要干什么,我猜她接下来可能要干什么”。这是其中一个高频词,我猜。还有一个高频词就是什么呢?果然。老师继续往下叙述自己的观察记录,说道:“果然怎么样,没想到的是怎么样。
分析一下这个老师:从描述来看,这个老师她是在观察,因为她的问题是想要看看孩子要干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她要继续看下去,在她看下去之前她先假设猜想幼儿肯定会是怎样的表现,这个地方我们看出老师她会猜,她在思索。然后老师继续看幼儿的活动,继续看的情况果然就是验证了她的假设,老师说”没想到“其实也就是说明了是她意料之外的。听老师的形非常的朴素,没有华丽的词语,但是她才是在真正的观察,她看的很仔细很用心。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很容易就能够清楚的明白,观察是既观又察,要边看还要边想。所以说观察是有专业目的的。看,什么人都能看,他有的时候是没有专业目的的。
这个专业目的是什么?这个专业目的就是要引导孩子的发展,我们为什么要去看、去观察,就是要引导孩子的发展。
要引导发展,肯定就要看懂。你就要分析和评价她的发展。你要把他看懂,看懂了以后你才能够提出你的支持性的策略。所以你看到的和观察到的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有一个想的过和思考的过程。
比如说:同样都是看到孩子踩水,一个老师说:我看到孩子在踩水,水坑里全是水,脚踩在里面啪啪啪啪的溅起水花。这就只是看而没有观察。而如果是观察的话,老师可能接着就会这样描述:我发现孩子在探索倒影和水的动态关系。也就是说看到和观察是不一样的,看到孩子踩水玩其实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但是我们要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踩水,踩水的过程当中孩子到底在干什么?老师一次考,就会琢磨,就会发现原来孩子是在看自己的倒影,一踩这个倒影就碎了,当孩子把脚退出来以后,水坑里的水又平了,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踩又碎了。事实上孩子们是在探究。这就是我们老师看和家长看的不一样的地方,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看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安吉的老师经常能够跟参观的老师讲案例,一肚子的案例。
再看一个老师观念转变的案例。
一天老师看到孩子在抽水马桶那里一遍一遍一遍弄马桶里的水,老师说要是换了以前肯定让她马上离开厕所,不让她在这里玩,根本就不会继续观察的。而且肯定是要去指责的。但是随着现在老师观念的转变,她当事看到之后第一直觉就是:孩子的自发行为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老师过去自己的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干什么,她发现孩子实际上是在探究,她就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一遍一遍的弄谁,孩子说马桶里面有脏东西,我想把它冲掉但就是冲不掉。这是,老师终于明白了,孩子一遍遍的弄水,并不是在浪费水胡闹,而是在探索到底怎么样的水下去能够把脏东西冲掉。老师说,换了以前,就会认为孩子们是在调皮。
看了安吉老师的这些案例以后,会感觉实际上观察要做到并不难,老师们都能做到,前提是充分的相信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有的时候观念一转变,就并不难了。
看到的只是表面行为,观察到的是行为背后的发展。
有的时候我们老师觉得很难,但是安吉的经验告诉我们都能够做到。
二、那么如何提升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呢?
这里面确实还是有一些专业技能的体现的。
我们老师一定要多去看,去看孩子。现在我们老师都不能够从容的让孩子去做完一件事情,经常急的不得了。要多看,而且要仔细的去看。实际上是要把行为看到并描述出来。然后要细想、理性思考。
举一个例子,当孩子拿着一串东西在穿一个环,老师在走来走去的看,这个老师是华教授的一个学生正在班级里实习。教授问老师你在看什么,你观察到了什么?老师就回答说我看到某某在干什么,某某在干什么。教授感觉这个老师基本上属于看,还不是观察。于是教授指着离她们很近正在穿环的孩子,这个孩子已经穿了很长一截。
教授对学生说,你仔细的观察一下,再解读。学生试图解读说到孩子穿的水平不高,因为还没有穿出任何的规律。比如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一个黄的这样的规律还没有穿出来,她用的是很多种颜色。教授接着对学生说,你要细看。看看他的动作。既然他没有穿出规律来,为什么他要用手在筐子里面不停的翻?因为盒子里面有不同的颜色,他要翻找,而不是随便拿起来一个就穿呢?如果是没有规律的话应该是拿起一个颜色来就穿,拿起一个颜色来就穿。他为什么还要在里面翻呢?如果是在翻,那么就一定是在找颜色或者是找形状。于是,学生又仔细的看这个孩子穿的一串作品,这回他发现竟然没有一个是相同颜色的。学生解读说这样看来起码孩子有颜色分类的概念。接着又继续观察,当所有的颜色都用完了之后,孩子又开始从第一个颜色开始按照前面的顺序再穿,这是学生才恍然大悟,实际上这个孩子穿的作品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只不过是跟自己思考的不一致而已。所以说老师一定要思考,要看。我们有的老师有人来观摩的时候经常在孩子游戏的时候她去介入、介入,结果回过头来看百分之80的介入都是无意义的。没有人来观摩的时候就在忙自己的事情。
三、游戏行为的观察的多重视角
观察游戏行为的多重视角。如果老师真的要观察首先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儿童观。
1、要认识到游戏是儿童的拿手好戏。
我们老师不一定玩的过孩子。现在是我们老师在教孩子游戏,希望老师相信孩子,孩子会给你惊喜。孩子的潜力是很大的。现在很多幼儿园的老师跟教授说,华老师,现在有很多材料我们自己都不会玩,有的时候到网上去查,查查有哪些方案,查来的东西再拿来教孩子。后来才发现她说后来才发现,游戏当孩子真的玩过之后,他们会给你很多的启示。所以我们有的时候游戏根本就没有放给孩子玩,只是老师们的脑海当中想象出来的怎么玩,然后再教孩子怎么玩。比如说医院里安一个挂号啦,设立个门诊啦,应该给孩子穿个白大褂啦。那是我们想象中的孩子的玩法。但是实际当中你根本想不到孩子是要怎么玩。所以华教授认为,我们老师首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这个时候看到的都是杰作。然后还会给你启示。安吉的小朋友用布去装水,他们发现布也是能装水的吗?老师一看给他启示了,因为孩子们拿的都是防水的布。启示有的布可以防水,有的布不能防水,就给了老师的启发。我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我还要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布是防水的,什么样的布是不防水的。还要投放什么样的材料,反而孩子更加的高明。老师的教育就是来自于孩子。
2、游戏可以使孩子小步递进的自我发展。
华教授常常说,只要老师不介入,孩子只要有游戏,他就会小步递进的发展。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要相信孩子只要自己玩也会发展,你只要去发现就是了。那你就要去看在他的重复行为当中有没有变化,有时候玩玩玩玩就会尝试新内容,尝试新内容的时候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挑战。他是怎么给自己挑战的。当幼儿在给他自己挑战的时候,他就在推动自己的发展。而他的挑战往往是小步的,略高于原来一点点的水平,接着又高一点点水平,再高一点点水平。这些都是游戏的最关键。
3、游戏对孩子发展具有未来效应。
孩子每天重复重复实际上是有内隐性,到后来会产生效应。孩子在游戏当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都会对他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老师干预的越多,孩子自我表现的空间就越小。老师要将我想让幼儿如何游戏的观点变为我想让幼儿知道如何游戏。在孩子开始游戏的时候老师先不要干预,干预的越多可以玩的情节就减少了,大家都玩这几个情节。所以首先要把游戏放给孩子。然后老师适时适宜的介入还能推动孩子的发展。你先看,看不懂的情况下,不用去介入。要相信孩子,孩子会自我挑战,也会发展。但是你能够看懂,你就会去有效的介入。有的时候恰到好处的介入一下就能提升孩子的发展。现在我们老师经常是为介入而介入,为指导而指导就变成了这样的一个情况。
最后,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感受:
在观摩安吉的游戏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自由自在,我看到了老师对孩子的观察和理解,正是观察让教师成为了主动的建构者,正是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能让教师成为认识和理解儿童学习的主体。换言之,教师解读自己观察和记录儿童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自己主动建构儿童学习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加入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掺入了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更有意义的是,反思和对话的过程会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渐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对儿童学习的崭新的认识。这种对儿童学习的新认识和对认识的不断更新是鲜活的,是富有现实意义的,它能使教师获得一种审视儿童学习的“眼光”,并进入一种能不断从儿童的学习中发现和捕捉教育问题的研究境界,而这种研究境界正是一个想“让教学有意义”的教师所应该具有的。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园里我也观察和发现到了许多怀抱着这样想“让教学有意义”的老师们,特别是这次学习回来之后,我发现许多老师已经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更值得高兴的是,有些老师在实践的同时还在自己的教育笔记当中记录下了自己的收获,开始了行动。
把游戏还给孩子们吧!安吉的老师能做到,我们更能行!
新的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整理出了这次的汇报内容,上传到博客上,希望与老师们一同共勉。
补充说明:以上是今年7月赴安吉学习回园之后对老师们做的一次汇报内容,内容的第二大部分中的许多观点和案例来自于华爱华教授的讲座,我的分享希望尽量将所学.所看.所想完整的呈现给老师们。
第二篇:《看见》摘录
1.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白岩松
2.《卡桑德拉大桥》里头的感觉,火车正往危险的地方开,车里的人耳边咣咣响——外面有人正把窗户钉死。
3.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4.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胡适
你们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5.某记者:在意识当中我们所拍的片子就是要歌颂一个人物,对这个人物有利的要描写,对这个人物所谓不利的就要免去,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陈虻:谁给你的?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通常说的他是个好人或者说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人,都是就某一方面而言的,也就是片面的,而新闻报道要引导主流价值观,要做出一个主题,所以会自然地忽略坏的一方面,我不知道新闻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们在认识同学、朋友、看新闻时,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意识到人是矛盾的。可是,有人会说:照你这么说,什么事情都是两面的,什么人既有好的一方面又有坏的一方面,这纯粹无用。哎,是啊,究竟什么是正确的?。
6.崔永元曾经去日本NHK电视台,密密麻麻的都是中国影像资料,他挑了东北的张学良来看,是九一八三天后张学良三十分钟的演讲:委员长说,两年之内,他不把日本人赶出满洲他就辞职。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料,我们不了解我们的历史,悲哀的是,我们就算有也不会去关注他。
7.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习惯。
看看论坛,多么鲜活的例子。每个人都在评论,都在赞美或者贬低,生活中如此。当我们经历很多,思考并理解很多,就会开始变得中性,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发现任何赞美和贬斥都不能代表你、也不能概括他,否则这对你们都是不公平的,或许这样才开始体会人性的复杂、世界的复杂,才不会轻易下结论。NHK的总监不是说么?我们早过了评论的时代,现在需要做的是提供事实的真相,供大家来思考分辨真伪。我觉得,因为这个过程太难,宽容才变成了一种道德。
8.偏见的造成是利益和庇护,也有无知和蒙昧。
9.当我们对某件事的意义和影响争论不休时,都忘了一个最简单、无论如何都没法绕过的问题,真,还是假?
10.她写了非典、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灾难的本质就是灾难。那些批评灰色、过誉人性的人,都没有经历过灾难,我也没有。
11.陈虻:你自己有认识事物的坐标系么?
12.不能用到的眼光看任何问题。
13.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卢安克
我在害怕什么?害怕选择一个行业、一个职位不适合自己,还要换,这就意味着一个失败,意味着在同学和家长面前的丢人,害怕很多东西,可是这样的害怕带来了什么?可是如果你一次就成功了,以后呢?不成熟的事情会很大。况且你还没有去做又在幻想什么?
14.柴静、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15.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16.不光是家长,不管是任何人,你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
17.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强大了才能变软。
18.不是谁的错,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19.评论部:求实 公正平等 前卫
20.陈虻: 你就是个网球,我是个球拍,不管你达到什么高度,记住,我都比你高一厘米。
21.他把陈大会、法拉奇、拉里金的提问抄在小本上,采访前偷换一下问题的内容就直接用。这是一个好的思路啊,挺聪明的,慢慢模仿学习。中国的科技、军事不是一样么,哈哈。
22.陈大会:记者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真相。
23.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了自己。
可是,我为什么要忘了自己?
24.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25.不懂就被糊弄,稳不住。
第三篇:柴静《看见》:那些让人有所思的话
柴静《看见》:那些让人有所思的话
1.别一根签字笔,揣一颗平常心,走遍大江南北,吃香的喝辣的。
2.道德,不是没有弱点,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史努比)
3.白岩松有天安慰我:“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4.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5.对人的认识有多深,呈现才有多深。
6.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地碾过人的心,也是另一种戾气。
7.王小波说,你在家里,在单位,在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看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8.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9.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
10.一个人他的心再硬,也有自己心底的一角温柔。(小梅)
11.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12.海子有句诗,深得我心:“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13.回忆高中最后一段,好像得了色盲症。记忆里各种颜色都褪了,雨和雪也少了,连晚霞都稀淡一缕。
14.当一个人的本能要求他逃避或是还手的时候,他能留在原地、忍受着攻击的前提是,有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并且深信对方会回到游戏规则中来。
15.“你靠什么赢得尊重?”我问。“靠我为自己权利所作的斗争。”郝劲松说,“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就是一张纸。”
16.一九四六年,胡适在北大的演讲中说:“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17.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认为一个人、一个概念、一次诉讼就可以彻底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不是无知,就是智力上的懒惰。
18.“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陈虻)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19.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小庄)
20.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是需要传媒监督的。(某法官)
21.过去你觉得只有好人和坏人,现在只有好事坏事,将来只有有事无事。(某读者)
22.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Ann)
23.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
理性去唤起理性。
24.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某观众)
25.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霍尔姆斯说:“法律不是一个道德或是伦理问题。它的作用是制定规则,规则的意义不在于告诉社会成员如何生活,而是告诉他们,在规则遭到破坏时,他们可以预期到会得到什么。”
26.斯宾诺莎还说过一句:“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27.朋友太老就是这样,连理都不讲。
28.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张季鸾)
29.日子就像胡适说的,“平淡而近自然”。
30.“天上那么多高干子弟,七仙女为什么要下凡嫁董永?”他(黄永玉)说,“因为她什么都有只缺寻常。”
31.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32.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曼德拉)
33.这些事情全都失败了,失败得非常严重。但假如我当时就成功,不成熟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大,而我自己就会变成我不喜欢的那种人,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卢安克)
34.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一小孩子)
35.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他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一学生)
36.陈虻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我慢慢体会到,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柏大夫说的,“强大了才能变软”。
37.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小宏)
38.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陈虻)
39.在这种来不及思考的匆忙里,才知道谁会浮现在自己心里。
第四篇:让儿童在学习中学会做人
[推荐]让儿童在学习中学会做人
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将德育放在优先地位,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学得的知识才能发挥正当的作用。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真正落到实处,则必须将各种表面化的东西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目前,小学在籍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个极大的群体,由于祖辈和父辈的溺爱,加上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方法的滞后等因素,造成他们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依赖性强,不做力所能及的事;没有合作精神,不顾他人,只顾自己;自控能力差,想怎样就怎样,不听统一指挥等。这种不良行为,如不及时用有效的方法加以矫正,任其发展下去,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育是极为不利的。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我们要培育“四有”新人,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首先必培养他们的独立个性和优良的行为品质,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理论,让学生从多视角、多途径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通过多种现代媒体模拟现实、再现情景、创设环境等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体验、观察和思考,锤炼他们的意志,克服他们的依赖思想,增强他们自控能力和独立个性,使其行为品质满足社会、学校、家庭等不同要求。
一、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优秀作品虚拟现实,烘托主题,使学生在道德认知上无意识地潜移默化。
有教育学家说:“充分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最后达到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的统一。”这对儿童在道德认知上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调动和发掘儿童大脑中无意识的潜能,要根据学习对象的学习内容及目标,心理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课堂的学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觉到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体验到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这些目标的实现仅仅是通过课堂强制性的灌输或空洞无物的伦理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于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儿童,更是如此。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往往是形象、生动、具体的,同时还要带有儿童特色,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只有顺应当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的心理活动才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迁移或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面来,去思索、领悟、理解和把握其中的道理,并通过潜意识的作用,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深深的印记。陈腐的、过时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是不行的,那如何满足这些条件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如我在讲授六年制第二册《诚实的孩子》这一课时,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针对性对这篇课文制作了“虚拟现实”的CAI课件,把音乐、声音、动画及各环节之间交互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注重形象与对象的强烈对比,渲染其气氛,烘托教学的主题。教师在授课时用和谐、亲切的儿童语言,借助多媒体和CAI课件的多种组合功能,把学生带到教学环节中去,通过声、光、色、形及教师适时的诱导,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和调动他们大脑中无意识的潜能,结合课文让他们真正地知道怎样去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让这些道理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通过学生的自主思维,重复与固化,最后存储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固有的模式与概念,达到认知的目的。
二、在教学互助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互助友爱。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互助活动,可以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如在学习六年制第二册《司马光》一课时,我设计小组互助学习法。让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去带动其他学生,通过小组之间互查生字,相互解决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相互学习的优势,从而通过具体的认识过程,了解到互助学习的好处。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愿意互助互帮互学。在情感上也正是培养学生互助互帮品质的大好良机。此外,我还通过小竞赛、小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行为品质的教育。以小组为单位的“比、学、赶、超”活动,让学生在赛一赛中培养集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成功。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创设了“手拉手”小组,让学生结成队子,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交流、沟通,让行为品质好的学生带动一般的孩子,形成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语文阅读教学,创设情境,诱发动机,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上不自觉地循规蹈矩。
语文书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对学生进行行为品质培养的良好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强化阅读教学,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相互融通,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爱与恨。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目的。我在
第五篇:让儿童学习美术中感受快乐
让儿童在学习美术中感受快乐
摘 要:
为儿童创造快乐学习美术空间,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寻找快乐、体验快乐、获得快乐;绘画是每个孩子抒发自己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之一,美术课是孩子们感情交流的重要场所;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快乐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体验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学习美术 感受快乐 和谐愉快 生动活泼 自由评价 正文:
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如何让学生学习美术中感受快乐?我认为应该创设快乐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快乐学习,学习快乐,发展个性。
一、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发展
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有计划地巧妙设疑、置疑、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创设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者、欣赏者、模仿者、而且与教师共同面对问题情景,解决问题,成为讲授者、表演者、创造者。美术教学也必须在一种氛围中,一种文化中才可能 进行,如果学生由头至尾都不能走进你的思路,那么美术教学就难以继续下去。
《飞向天空》一课中,先让每组第一位学生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到了规定时间后,无论完成与否,把自己的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那到前一位作品的同学观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继续学完成作业;同样在规定时间里,在把作品传给后一位同学,如此循环,直到作业完成。学生对集体完成的太空形象和突出的色彩感到兴奋和愉悦。采用这种接力游戏不仅给学生创设了快乐、自由、活泼的创作空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分享了学习成果的快乐,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在上《荷花美》一课时,先是让同学们观看荷花的录象,接着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描写荷花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感。之后,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看到了洁白的荷花,老师我闻到了花香,老师我看到荷花上的蜻蜓……这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幅超大表现荷塘的背景图,告诉学生我们要把将刚才你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荷花画出来,然后用剪刀剪下粘贴到黑板上的背景中。这时的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愉悦心情急着想把自己的作品第一个贴在前面。毫无疑问,对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甚至比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 重,决定着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的气氛,让学生快乐学习,发展个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姿势、动作受个人风格、气质的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情况是教师的姿态亲切、谦和,对儿童的行为举止以手势、眼神来暗示,以面部表情来表示赞同和反对,这比严格的管理和申斥效果更加。一般来说,微笑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作用。在自由活动的课堂上,教师的姿势和动作更不拘形式,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一对一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儿童通常更喜欢接触,它胜于口头或目光交流。接触是课堂交流的一个自然部分。
教师上课时的着装和仪表应质朴大方、整洁素雅,避免慵懒或过于修饰。教师的外表举止若具有吸引力,就容易受学生欢迎和尊敬,便于与学生接近和交流。快乐学习时还应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够尊重自己内在价值的教师也会十分尊重学生,对于儿童的创造给予保护和鼓励。儿童们年龄虽小也都有自尊,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才能恰当地提出建议和给予合适的帮助。教师应避免以个人的好恶进行作业评价,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使自己眼界开阔、知识渊博,掌握多元文化艺术知识,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有更大的包容心,帮助各色各样的学生发展自己。
三、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表现形式空间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观为21世纪的美术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拓展和组织形式上提供广泛的空间和新的可能性,因此我在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了选择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都能获得成功。如在《立体棋》的教学中,我把制作立体场景作为重点,因此为使学生对生活中很普遍的、合理存在的遮挡现象有初步的认识,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观察。我在导入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出自己直观的感受。在制作中,我让学生说出可以用几种形式表现棋子。学生说出可用绘画、纸工、泥工等形式去表现。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形式,发挥自己的创作特长。使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在选择中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从学生画出的、剪贴出的、泥捏出的合理棋子,你就会发现学生对生活的创作热情,展示自我的激情,创作美好未来的豪情。因此,快乐的学习给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个性。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在教学中我通过电脑网络、收集资料、参观访问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大量接触美术作品,拓展其艺术视野,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 术观念,印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深度。
《民间绝活》这节课,我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优势,使之成为学生美术欣赏、获得视觉资料的得力工具。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充分,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学生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活跃,而且学生还能在电脑上进行创作。
五、创设自由评价自我表现的舞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个性。
激励性评价是教学中的艺术,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很快乐,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课.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教育手段之一。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上会有一定差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更不能用“画得不像”“画得好丑”等评语来衡量学生的作品。在教学中,画得特别好的学生,最大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某些技法差的,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落。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时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画得差的要表现他的“闪光点”,表扬你“想法好”,“用色大胆”等等其它方面,去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创作,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在每次下课前给孩子评价自我,可以相互借鉴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了宽容还能经常听到“他画的比以前进步了”,“他的颜色涂得好”,“我要学……
因此,只有创造快乐学习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空间,课堂才会因此而多彩并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