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扶贫办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2010.7.8doc

时间:2019-05-14 04:0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息县扶贫办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2010.7.8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息县扶贫办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2010.7.8doc》。

第一篇:息县扶贫办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2010.7.8doc

息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信息

根据市扶贫办转发省扶贫办《关于报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材料的通知》要求,近期,县扶贫办配合农试办、农业局、农机局等部门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了全面调研,调研的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到2010年6月底,我县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15个,其中,在工商部门已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社413个。从登记时间上分:2007年登记的4个,占总数的1%;2008年登记的13个,占总数的3.1%;2009年登记的360个,占总数的87.2%;2010年登记的36个,占总数的8.7%。最早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包信镇兴旺养殖专业合作社,登记时间为2007年9月19日。

1、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415个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方面160个,占总数的38.6%;养殖业方面118个,占总数的28.4%;农机服务82个,占总数的19.7%;其它55个,占总数的13.3%。

2、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据调查统计,各类合作社共有注册资金79210.24万元,其中现金31590万元,实物折款47620万元,实物折款主要是8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和118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及从事粮食加工等行业的27个其它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最多的为息县源沣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达2260万元,最少的为1万元,平均190万元。

3、合作社社员规模情况。各类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64628人,平均成员为155名,50人以下共70个,占合作社组织总数的16.9%。人数最多的组织为息县源沣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在09年曾拥有社员2867人,目前成员减少到1613人。全县合作社共有农民成员64411名,占成员总数的99.7%,非农民社员217名。一般每个合作社农民成员都在96%以上。

4、合作社章程制度建设情况。多数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社章程和相关制度,如财务社务公开、股金管理、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生产资料供应折让、社员产品交售、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监督、公文和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章程制定程序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占52%,章程内容比较完善,切合实际的占44%,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执行较好的占35%。

5、“三会”建设及民主管理情况。50人以上的合作社三会组织健全,三会活动较正常,基本能做到大会1--2次/年、理事会1次/季、监事会3次/年。多数合作社议事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权制度。民主管理做得较好的组织不多,有些合作社理事会内部较民主,但社员大会作用发挥不够。

6、合作社服务情况。实行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综合服务的合作社274个,占总数的66%。其余均实行了单一服务。服务内容,有提供“九统一”(统一对外承揽生产订单、统一按规划要求组织生产、统一购进农资、统一良

种供应、统一农事安排、统一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调剂劳力和大型生产用具、统一品牌和包装)服务的,如种植类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有提供“五统一”(统一供应良种兽药饲料、统一执行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统一疫病防治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服务的,如养殖类合作社;还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提供的“五统一”服务(统一提供农机配件、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承揽耕作事务、统一调配农机耕作、统一耕作价格和结算)。服务效果较好的组织有42个,服务效果一般的28个,服务效果较差的12个。多数组织的服务,如息县源沣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息县淮新养殖专业合作社、息县路口乡鑫奔养牛专业合作社、息县强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较好地促进了成员的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成员收入。目前,全县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10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3个,其中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3个(如息县项店镇广永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息香”牌香稻丸,2007年合作社建立了香稻丸无公害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600 亩,并向河南省农业厅申报了无公害生产基地,2008年又成功向农业部申报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通过基地化、无公害生产,大大提高了香稻丸的品质。同年,又申请注册了“息香”牌商标,重新设计了包装,将香稻丸产品包装为高中低六个档次,价格从188元到40元不等,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需求。);产品通过其它认证的合作社1个(息县曹黄林乡甜蜜蜜小香瓜种

植专业合作社甜蜜蜜小香瓜)。

7、经营及利润分配原则情况。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组织仅10个,多数经营收入200万元以下,市场获利低。利润分配多数组织按章程规定只提取了10%的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益金的占多数。

8、财务管理情况。多数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都有兼职的财会人员,均按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记帐和核算。但财务报表不及时,报表质量不高。

9、带动农户情况。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已达71541户,带动方式以合同制、合作制方式为主。

二、好的做法

近年来我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发挥农民的源动力作用,促进组织自我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全面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紧紧依靠参与者的才智及市场资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把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多数社员说了算,多数社员得实惠的组织。为激活、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营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把合作组织知识宣传列为新村抓点工作组的考核内容,把合作组织知识培训作为新农民培育的培训内容,把参观成功合作社列为对乡镇考核、对每个合作组

织考评的重要内容。近两年我县一直重视组织参观,采取县乡统一和各合作社自行组织参观相结合的办法参观县内外好的合作组织,一些合作社还自行组织社员到外地参观。二是鼓励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副产品的贮运销售、技术信息指导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直接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产品的销售环节,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都得到提高,实实在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如息县乌龙养猪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业,采取七统一(统一集资、统一买仔猪、统一购饲料、统一饲养方法、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运行方法,在养殖户与市场间架起了桥梁,建立了“产供销”一条龙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增加收入。一些农户看到合作社的成员获得了丰厚红利,纷纷踊跃参加该合作社,合作社成员越来越多。三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指导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明确了“三会”议事范围和步骤、参与对象、议事规则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开展合作组织优秀负责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发挥干部的拉动作用,促进组织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干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干部、乡(镇)村组干部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县有37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为农民身份,其中有330名牵头人为村组干部。为此,我县在抓好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和乡村组干部的作用作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技术服务部门干部牵头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有技术部门干部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监事长。如宏扬养鸡合作社是在包信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关心帮助下,在镇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牵头下,由养禽户们共同于2009年2月20日正式注册成立的,是一个走“党支部+合作社+市场+农户”双保险管理机制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后,镇党委、政府经过研究决定在宏扬养鸡合作社成立党支部,由镇国土资源所所长瓮运书同志任支部书记,由5名大学生村干部党员(进行无尝服务)及有威望的当地村干部党员任党支部成员,更民主、更科学地领导、服务、管理这支新生的基层经济支柱。二是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乡(镇)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一个合作组织,把业务部门和乡镇新村办熟悉合作组织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合作组织中结对帮扶。要求帮扶干部当好“宣传员”,把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到合作组织中,宣传到各村小组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增强农户参与的自觉性;要求干部当好“指导员”,在合作社组建、股金设置、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利益分配、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开展统一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心指

导,增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干部当好“协调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组织,解决合作社在组建或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办公场地、经营人才、税收减免、资金融资、品牌建设等问题,把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求干部当好“监督员”,监督合作组织合法经营和资金的正确使用,维护其合法权益,杜绝侵占、挤占、挪用、平调合作经济组织财物的事件发生,对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成员利益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增强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要求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捕捉有效市场信息,拓展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增强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获利能力,增强组织服务的高效性。三是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县农村改革试验办的工作组经常组织并会同有关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组织精心指导,现场办公,为合作组织解决困难。部门指导和干部的帮扶,有力的促进了合作组织全面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质量。

3、重视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大,农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就高,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就快,组建的质量就好。为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如县扶贫办2009年对息县乌龙养猪专业合作社进行省财政科技扶贫项目扶持,给予良种猪繁育养殖项目资金17万元生产

扶持。从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免费为合作社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对合作社办理农产品运输、检疫证明实行减半收费;对已登记且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有实际运作的合作社,给予3000元开办补助经费;对新获得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奖励;对合作社优先承担项目实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生产用电优惠收费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落实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一是抓规范化建设。对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县农业局在制度、管理、服务上都积极指导规范。(1)规范管理制度。我县成立的合作社都建立了规范的章程,制定了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2)规范组织机构。合作社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负责合作社日常事务及监督管理,要求合作社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县农业局农经站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成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3)规范盈余分配。规定合作社年终盈余要在提取风险金、公积金、公益金后,按股金额和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筹分配。按交易额分配的利润原则上应高于可分配利润的60%,充分调动理事会成员和一般成员两方面的积极性。我县制定了《息县县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标准》。要求每个组织高标准做到“十有”:有

登记证书、有固定办公和营业场所、有含该组织名称的标牌、有单独的银行开户帐号和组织公章、有必要的办公培训经营用具、有经全体成员讨论通过的章程和明确的服务职能、有规范运转的三会机构及办事机构、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财务账簿和成员账户、有自已的商标品牌、有记录完整的会议记录薄。通过规范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如项店镇广永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组织的软硬件设施,成功实现了与社员、生产投入品企业、产业化龙头对接,全面开展统一服务,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二是抓培训带动。干部、农村能人及农户对合作组织知识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合作组织发展,近两年我县乡两级采取统一举办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班44期,系统培训了干部、合作组织成员1000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业务知识,解决好农民不懂合作组织为何物,干部不懂如何指导、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合作组织负责人不懂如何管理运营好组织等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5、重视督查考评的推动作用,促进组织平衡发展。针对我县合作组织建设乡镇与乡镇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组织与组织之间进展不一样的情况,我县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的手段促进乡镇之间,组织之间平衡发展。一是充实年终综合奖评选条件,完善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终组建新经济组织不达标的乡镇,不能参与综合奖的评选。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内新组建的组织考评实行上半年与下半年区别计分,增加了对规范性组织建

设及干部帮扶的考评内容;二是定期调度和不定期开展督导。每次的全县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及每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督查均有新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平时一般性督导侧重于对每个组织在软硬件建设及开展服务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督导。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对新组织建设重视不一,进展不一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的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合作社运行质量不高,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2、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不够规范,统一服务和销售能力较弱,创建品牌意识较差。

3、大部分合作社成立时间短,资金力量薄弱,特别是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较为困难,那里的农民不仅缺资金,而且由于经济和思想落后导致缺少参加合作社的积极性。因此需要尽快制订出台针对贫困村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措施,以帮助和支持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

四、几点建议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采取发展与规范并重;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宣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县农业局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当前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平台、载体和桥梁,切实抓紧、抓好、抓实。强化责任,明确任务,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通过更加广泛的宣传,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知识、扶持政策、典型经验、优秀代表人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认识到发展合作社的好处,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和创办合作社的热情。

2、澄清底子,有针对性地发展。我们继续把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尤其是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都要调查摸底,分类指导。对已经初具雏形的,暂时还不规范的要进行重点规范,没有建立组织的帮助他们建立组织,最终一定要把当地有一定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的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都逐步培育成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3、抓好规范工作。做好省级、市级示范合作社的创办工作,以示范带动合作社规范。继续加强合作社的内在质量管理,争取办一个成一个,办一个规范一个,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高标准操作、运作、规范,搞好培训和指导,做好合作社财务制度的衔接和启用工作,及时掌握合作社财务管理状况和发展水平,研究应对制度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壮大发展规模,使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带动力。

4、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更好更快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是要主动为合作社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发布农资、农产

品的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二是要建立必要的服务设施,努力实现各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联网,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和网络营销平台。三是要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的各项标准,加大对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的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增强它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四是要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种合作社产品展销会、洽谈会、产品发布会和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为合作社开拓比较广阔的市场。

5、积极创造条件给予扶持。一是建议省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优惠政策尽快出台;二是向县委、县政府做好汇报,积极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争取政策、争取资金;三是对涉及农业部门的项目,凡是能够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挂起钩来的,重点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倾斜。四是建议上级财政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项目扶持力度,特别是对贫困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项目扶持。

息县农业开发和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0年7月10日

第二篇: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

为摸清和掌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找准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推动我县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办法和措施。根据省、市文件精神,6月上旬,县局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对2012年5月底前注册登记的合作社发展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迅猛发展。截止2012年5月底,全县共发展合作社499家,成员出资总额76230.516万元,新增合作社93家。按行业划分,其中种植业150 家,占合作社总数30 %,成员出资总额32048.35万元;畜牧业274 家,占合作社总数55 %,成员出资总额37354.456万元;服务业 75家,占合作社总数 15 %,成员出资总额6827.71万元.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率13.25%,带动农户数(与合作社有交易的其他农户)11078户,占总农户数20%。全县12个乡镇,300个行政村,行政村覆盖率85.6%,没有合作社的村数43个,报送合作社资料有484家,不运营的合作社15家。大学生村干部创办、参与的合作社13个。68个土地流转合作社,流转面积10956亩,1 个合作社联合社,参与联合社的合作社数3个,成员农户数15户。获山西省名牌农产品1家,获有机转换产品认证1家,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4家。有注册商标的6 家。省、市、县示范社20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7家,县级10家。有10家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建立直销点30家,成交金额300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开展宣传培训,营造了浓厚氛围。

今年,我们按照省厅的安排,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了《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组织开展“《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学习宣传月”活动。《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我省合作社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进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是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依法履行好职责。我们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农廉网等新闻媒体,利用农村集市,通过宣传栏、宣传车、悬挂横幅、发放资料、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对法律、条例及相关政策进行宣传和普及,提高了广大农民对合作社的认识,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我们积极与宣传部门和有关新闻单位协调,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举办培训班、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口号、编写黑板报、组织送法下乡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深入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了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对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加强组织领导,促进了健康发展。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对合作社发展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全县“农业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把合作社发展作为各乡(镇、区)政府年终考核目标。同时,把合作社建设作为经管部门“抓经济、办实事、强管理”的责任目标,发挥农委的服务职能。每年,县委、县政府领导安排督察合作社建设情况,多次深入合作社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大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热情指导服务,改善了发展环境。

县局专门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组”,坚持下乡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合作社的发展情况,遇到问题立即解决。如我们积极与工商局协调关系,为农民办理登记手续减免费用。同时,帮助合作社向省、市申报项目资金,申请县级财政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扶持。从而大大地改善了合作社的生产发展环境,较好地增强了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和发展后劲。

4、抓好示范带动,促进了规范建设。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重点培育、典型引导、规范运行”的原则。在培育途径上,按照“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办法,在引导发展上,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近年来,我县农委按照山西省“358”示范社

建设行动的意见,在全县开展了示范社申报工作。目前全县共有示范社20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7个,县级10个。通过示范社建设,带动全县合作社规范发展。

5、推进农超对接,提升了产品品牌。

“农超对接”扩大了合作社规模,拓展了产品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树立产品品牌。据统计,我县有10家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建立直销点30家,成交金额300万元。同时还多次组织了合作社参加了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洽谈会和农业博览会等,提高了合作社的知名度,为实现“农超对接”打下基础。

随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其促进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效也已初步显现:

1、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合作社的建立,把同类生产经营农户组织起来,同时,带动其他农户共同进行生产经营,整体进入市场,有计划地安排生产的品种和数量,有组织地收购和销售产品,共同抵御和防范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加了农民收入。

2、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由公司领办的合作社,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中介作用,使公司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材料供应,农民的产品销售和价格也有可靠保证,实现公司和农户互利双赢。

3、降低了生产成本。

合作社的创办和实施,较大程度上实现了降本增效,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统一采购上,降低了社员的生产成本。同时,合作社实行了农产品统一销售机制,合作社向社员收购产品的价格高于市场价,增加了社员收入。

4、加快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合作社在组织农民生产过程中,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操作规程、统一防病灭虫等措施,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提高了科技含量。

5、缓解了种植农户的资金压力。少数合作社尝试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为成员提供小额借贷资金;或者通过大户借款方式,扶助合作社成员共同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在合作社发展上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

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内部运作不规范。

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创建、轻规范”的问题,有些合作社办社目的是为了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得到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便利,出现了一些“空壳社”。有些虽然成立时有较为规范的《章程》、明确的分工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但大多流于形式,大部分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偏低,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同时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健全,账目不规范。据调查了解,全县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规范建账的合作社比较少,有的虽建账,但在票据使用、账务处理以及成员账户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还有少数合作社根本没有开展财务核算工作。

2、各类人才紧缺。

合作社要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目前,全县合作社参与者基本是农民,经营管理职务也主要由合作社内部人员担任,其文化知识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大多合作社管理人员仅在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其中的一个方面有专长,而具备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经管管理、市场营销等复合型才能的并不多,难以适应规模化经营管理的需要。而合作社的自身条件也难以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服务层次较低

大多数合作社服务的范围仅限于本乡镇,相当一部分局限于本村,跨乡镇发展的合作社还很少。多数合作社基本停留在农资供应、生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上,在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品牌创建、营销网点等环节上还比较欠缺。合作社主要经营模式还是生产、销售初级农产品,没有经过精深加工,附加值较低,影响了经济效益。

4、政策扶持不宽裕

财政扶持方面:虽然扶持合作社的力度在逐年增大,对合作社整体发展而言犹如杯水车薪,而且对于一些组织能力强、带动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合作社扶持没有延续性,造成了发展上的障碍。税收优惠方面:按照合作社法,合作社应该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优惠政策。信贷支持方面:,各金融机构在对合作社的融资问题上趋于慎重和保守。据调研,合作社贷款只准以私人名义贷款,大多数合作社基本无缘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三、对策和建议

1、强化培训,提高水平

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组织合作社理事长、财会人员进行分层次、分批次培训、对合作社理事长重点从组织协调、创业经营、市场谈判、风险控制、合作文化等方面培训,提高经营决策能力和政策法规水平,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到合作社发展较好的省份学习考察,借鉴其先进经验;对合作社技术、营销、财务等其他管理人员重点进行科技推广、营销管理、业务操作、财务核算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逐步引导培养和发展一批熟悉农村政策、善于经营管理、乐于奉献的合作社带头人,切实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全面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

2、提标扩面,规范发展。

一是“提标”,着力强化合作社内部管理。在财务管理上,指导合作社规范建账、加强核算。在经营管理上,要大力倡导“三化”,即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指导、协助合作社办好“三品”认证和产品品牌。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大力开展“农超对接”和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引导合作社之间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鼓励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二是“扩面”,提高合作社的入社率,扩大合作社的带动面。通过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增强对农户的吸引力,引导广大农民加入各类合作社,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三是“搞活”,鼓励多主体积极参与兴办合作社。鼓励大学生村官积极创办或参与合作社建设。在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贮运大户、流通企业、加工企业等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条件牵头兴办合作社。

3、加强扶持,优化服务。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扩大示范效应。要加强对示范社建设的扶持,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积极争取更多的县级财政专项资金,指导合作社开展宣传培训、信息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创建、示范奖励等工作。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服务。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要对合作社降低贷款门槛,为合作社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三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国税、地税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合作社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程度的促进合作社发展。四是在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试点,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融资渠道,缓解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压力。

4、加强检查,健全机制。

建立健全合作社动态监测考核机制,对各级命名表彰的示范社进行跟踪检查,凡检查不符合条件的,要取消其示范社称号;对于一般性合作社实行动态监测,对无实际运作、无发展潜力、无创收能力、无带动作用的“空壳社”将依法取缔、注销。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材料

“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简介

澄城县“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7月30日。是由渭北兴农果业协会发展壮大起来的,该协会组建于2002年冬,在省、市、县有关职能部门关怀支持下,2004年4月1日,经陕西省澄城县民政局注册批准正式成立,几年来为成员提供了优质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得到了广大成员的一致赞扬和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农业部优农中心李连海主任、农村经济研究室赵泽琨主任等各级领导先后给予了亲切关怀,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曾进行了宣传报道。目前,合作社下设5个部(农资供应部、技术服务部、网络信息部、市场营销部、财务部),6个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园和4000亩生产基地。协会会员遍布陕西省澄城县、大荔县、合阳县的12个乡镇,会员586人。

自成立以来,合作社以生产销售绿色无公害果品为已任,以澄城区域唯一的陕西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推广站为推动,坚持高新技术、科学管理;名牌理念、质量为本;精品农资、滚动经营;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注册了“帝比”牌系列绿色无公害水果商标,积极为会员及周边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农资、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了苹果、梨、葡萄、柿子、樱桃系列绿色无公害水果的产前指导、产中监督、产后精装的生产销售模式,为市场提供了精品水果。2005年,澄城县农牧局、工商局联合授予协会“红盾护农投诉点”,澄城县工商局“支农科技示范单位”。2006年,有18名会员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协会被澄城县农牧局授予“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单位”。协会的“帝比”牌系列水果,被全国工商联合会评为2007-2008年绿色超市推荐精品水果。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2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存在着规模过小,分配制度欠公,农民主体地位不突出等问题,必须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踊跃参与,发挥其巨大的带动作用;通过制定有效的分配办法,控制龙头企业或大户的份额;积极培养各种乡土人才,引进有技术、懂法律的优秀人才,进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1、各县市区分布:宜都市41家,夷陵区18家,当阳市16家,长阳自治县和远安县各15家,枝江市11家,秭归县10家,兴山县8家,五峰自治县7家,点军区5家,西陵区、伍家区和猇亭区各1家。

2、行业和产业分布:柑橘类(包括蜜橘、椪柑、脐橙、桃叶橙、甜柚等)合作社共58家,蔬菜类23家,茶叶类20家,畜禽养殖类15家,水产养殖类9家,蚕桑类6家,食用菌类4家,粮棉油类和园林苗木类各2家,药材、魔芋、冬枣、朝鲜蓟和蜂业类各1家,农机专业服务类1家,生态能源类1家,其他3家。

1、从合作社内部运行情况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差距: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弱势群体的农民联合起来闯市场,使起步阶段的合作社组织规模普遍偏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目前,许多合作社社员数不到100个,注册资金低于10万元,合作社的辐射带动效应不强。

二是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制约合作社的良性发展。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各地政府努力引导合作社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但仍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盈余分配等方面不太规范,有的合作社财务没有及时向社员公开。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看似合作社,却与成员之间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

三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我市现有的合作社90%以上都是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处于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产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合作项目还没有。大多数合作社的服务和业务停留在初级产品销售及信息、技术合作层面上,技术含量高、品牌效应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合作社较为少见。

四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现有的合作社,绝大部分只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经营能力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在经济利益上形成真正的共同体。

2、从合作社外部发展环境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比较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年终盈余的大头要返还给社员,客观上造成积累不足、后劲不强。一些合作社呼声较高的是税费减免和经营用地优惠政策,这已经成为合作社做大做强的瓶颈问题。

二是资金短缺,融资比较困难。合作社兴办生产经营项目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旺季,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薄弱,资产难以评估抵押,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有的合作社只得依靠民间借贷周转,无疑增加了合作社的经营成本。

三是人才缺乏。尤其是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奇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由于合作社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从而导致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强,制约了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

利辛县当地农民专业 合作社情况调研

一、发展现状

利辛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已有数年,初期主要以为农民农业生产服务等专业协会的形式出现,经营模式是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产前、产中服务。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出迅速发展态势,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销售、种植业、养殖业等。截止到目前,全县经工商注册、农委备案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07个,其中从事种植的450户、从事养殖的1786户、从事水产的560户,出资额10881万元。

其发展特点:

1、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养殖业、种植业等行业;

2、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结构以农民为主体,占成员总数的83%;

3、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货币出资为主要方式,占出资总额的98%,户均出资额为47.50万元;

4、张村、城关和中町等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

目前,全县26个乡镇均建立了一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60%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农业投入品,统一销售产品,统一进行技术指导”。

二、具体发展案例

近年来,利辛县采取了各项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如借鉴他县的成功经验,强化技能培训,统一配发设备,多方筹资支持,增强合作社的发展后劲。具体发展实例如下:

1、利辛县中疃镇大鹏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安徽省利辛县中疃镇大鹏养殖合作社,大鹏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黑原种母猪、黑杜二元母猪、黑杜三元仔猪等产品的经销批发的私营合伙企业。经营的黑原种母猪、黑杜二元母猪、黑杜三元仔猪品种齐全,价格合理,畅销消费者市场。产品在消费者当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公司与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利辛县双飞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现有五百亩蔬菜基地示范田,是以“公司+基地+农户”自产自销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双飞种植专业合作社自建立以来一贯坚持以无公害蔬菜为根本,以科技兴农为思想,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利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为依托,以严格的生产管理和品质控制作保证,以合作社为基础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全民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公司拥有自己的物流体系,货物运输中转全国,公司本着“以人为本,顾客至上,锐意进取,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在中国各个地区不断开拓新市场。

3、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收储耕地,实施土地规模流转,利辛县在推进土地流转中找到一条便捷之路。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07家,入社社员1.3万人,带动农户4.6万户,土地流转总面积10.3万亩。经过合作社一个田块、一亩地的收储,解决了种植大户经营缺地的问题。大李集镇司海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通过收储,吸收当地农民土地2617亩,然后统一规模经营;阚疃镇种粮大户程方,从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租赁土地600多亩种植优质小麦、大豆;张村镇林业种植大户王祥,在承包西淝河岸2300亩林地种植“速生杨”的基础上,又承包蒙张路两侧绿化带2600多亩,开发食用菌及畜禽养殖。我县司海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位于大李集镇司郢村,该村农业人口3360人,9个自然庄,农户668户,耕地面积3860亩。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利辛县司海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达386户,流转土地2617亩,通过连片种植和规模经营,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和群众的认可。初步统计,目前利辛县50亩以上规模经营大户有425户、1000亩以上有6户。

土地规模流转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县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17家,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发展成效与前景

1、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势单力薄、难以进入市场的问题,以新的形式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截止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成员770人,带动农户2796户。

2、带动产业发展。“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新模式,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为农业产业化找到了原动力,激发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扩大了种植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化解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为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培育了一批懂市场、懂技术、懂民主的现代新型农民。合作社按市场要求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农民不仅逐步懂得了新品种、新技术的重要,也慢慢认识到了绿色食品、无公害生产的前景,社员也渐渐成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4、有利于改善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改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通过合作社来指导或引导农民生产经营,能够把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落到实处,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把自已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及时得到真实可靠的市场信息,大大增强了政府指导或引导农村经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1、规模普遍较小。由于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处理的起步阶段,规模普遍较小,自身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很难进一步形成规模生产和提高产品质量。全县107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会员最多的有3000余人,人数少的只有40余人,尤其县一级的合作组织较少,一些特色主导产业还没有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影响了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

2、发展活力不足。我县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内部比较松散,服务内容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和销售、原料供给等基础服务层面上,服务水平、市场竞争力都较弱。如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方式大多是订单式,二次分配机制普遍没有建立。多数社员没有投资入股,既无投资风险,又享受不到股金分红,形成不了利益共同体。有些农民在市场行情好时将产品自行出售,行情不好时又一定要交售给专业合作组织享受保护价。

3、管理技术型人才缺乏。据统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大多数带头人专业知识不足,适应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而且,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不愿意投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这就造成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及新品种的种、养模式技术的缺乏,阻碍了国际技术标准、国家技术标准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实施运用及运用现代管理技术进行策划管理,从而导致了对政府的依赖性增强,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4、扶持力度不够。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和扶持政策,但目前一些扶持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如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及财政扶持政策等。二是服务不够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服务引导不够,扶持力度不足,主动上门排忧解难更少。三是融资困难,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积累有限,资产规模小,大多没有有效抵押物,贷款困难,单靠自身积累,是很难把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的。

下载息县扶贫办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2010.7.8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息县扶贫办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2010.7.8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走合作之路,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

    农民专业合作社(范文大全)

    一、发展现状 光山县作为农业大县,加之劳务输出量大,农民群众有着较强的合作需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有着独特优势。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根据市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7月9日《关于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县从农工部、农业局、农机局抽调了精干力量组成了调研组,对每个农民专......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7月9日《关于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县从农工部、农业局、农机局抽调了精干力量......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7月9日《关于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县从农工部、农业局、农机局抽调了精干力量组成了调研组,对每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观音寺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学号:20081610060760 姓名:李学涛 调查时间;2010.4.20—2010.5.28 调查单位:观音寺乡政府 调查方式:直接参与、查阅资料 略阳县观......

    青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青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2010-11-03 22:21: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近年来,青州市积极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把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保护自身......

    山西省临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山西省临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发表日期:2013年3月30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山西省临猗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为进一步掌握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