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4:3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郭连兵

2009年12月30日

(一)课题的提出

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其表现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受阻。

目前国内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都是对教师队伍宏观方面的研究,包括教育投入、教师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而涉及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则是局部研究。近几年来,我们也从不同的侧面对临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推广了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研究都未能从教师整体发展水平上进行研究,对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在全局上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国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其研究成果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们站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认识到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对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在总结过年几年来提升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本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临江市教师进修学校申报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课题,经吉林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评审,已获批准立项为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编号为JKY0932。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

1、教师专业素质要可持续发展。教师做为一种社会专业,仅仅获得一定的学历、获取了教师任职资格证已经显得不够了,尽管这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2、教师专业发展要以校为本。教师工作岗位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在学校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中小学校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地。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研修的过程。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网络学习,真正体验到专业发展的价值。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从而产生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的动力。

4、专职教研员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以及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工作方式,这些都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作为教研员,我们关注的是应该怎样给广大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教研员自身成长于学校,研究经验根植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延伸到教育教学的新领域,从而使研究成为“真实、可信”状态下的研究,所进行的研究是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研究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开,研究结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进修学校教研员为研究者、以校本资源为主、中小学教师参与行动研究,进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至今还是一项空白,对教师教育校本化、网络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把教研员的科研行为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研究,探索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范式,形成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这些我们以前尚未关注,这也就是我们选取此课题开展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课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网络交流、教研员指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研究一条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包括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学校教育管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基础,规划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科学研究方案,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和培训工作,整体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素质,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五)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学理论。关于教师的职业和地位,一直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范畴。现代教育原理认为,由于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和感染性等特点,教师的职业性质已具备专业工作的特点,教师属于与医生、律师等相似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不断在职进修,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素养。(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大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P360-366)

2、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校管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管理不仅仅是对教师的使用和管辖,而且还应包括建立集体教研、教师进修、职务培训、队伍建设等制度和措施,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P195-196)。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特别是教师管理的主要内容。

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成熟的驱动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正是由于人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自我实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源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可以使自己胜任本职工作,更主要是获得事业的进步、价值的实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超越自我,实现教师价值。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扩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知识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不能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式培训或者强制性制度要求,教师是主动学习的个体,是成长过程中的人,需要不断地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质是教师专业素质不断建构的过程。

5、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就是发展教师不同领域的智能。

6、社会心理学理论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不仅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教师转变学习方式,创新教学方式也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六)课题的界定

1、教师

研究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指农村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特定为临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

2、教师专业化

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如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3、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任教阶段不断发展其专业的内涵,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知识系统: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2)教育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

(3)研究能力:教师参加课题行动研究的能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4)师德素养:积极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良的教师道德修养,稳定教师心理素质,博大的教育之爱。

5、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指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师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校教学效果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总结经验、理论提升、规律探索和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设计、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6、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这一名称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来源于美国和英国。这是针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师培训方式提出来的。其含义一是为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华师大教授郑金洲)。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 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起到专业引领和反思提高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校本培训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由学校组织实施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教育专家指导下,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含职工)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活动。

7、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关系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理论和专家指导,而是在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特别地,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

8、校本教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校本教材是指在《课程标准》的框架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广泛开发、筛选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具有校本个性化的教材,与现行的学科教材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校本教材要有科学性和创新性,体现地方性和实践性,具有开放性和实效性。

校本教材是统编教材的有力补充,可增强统编教材的针对性、适应性、实施性。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校本教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校本教材建设要“三个坚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校本教材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参与互动对话的空间,强化活动体验设计,反对单纯让学生发展服务于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坚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只为部分学生设计、仅由少数教师参与的校本教材建设其意义是不完整的。坚持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不盲目“追风”,不搞“走马灯”似的开发,始终把校本教材建设视为一个持续生成的过程,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9、心理健康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根据以上所述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或生存)标准和发展性标准。前者如大部分中国学者指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功能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客观;5.个性结构完善;6.人际关系协调;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9.行为表现规范;10.活动效能吻龄。后者指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美好的品德,塑造完善的个性,使人生价值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下能够完全得到体现。

10、教师心理素质

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声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11、教师心理素质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教师心理素质和教师心理健康是关系密切的一对概念。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决 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系统,该系统的内部包含行为、知识、能力、观念、人格等成分。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若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的运行,那么,教师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系统结构不完整或不够完善,系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上存在问题,致使该系统的功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教师在教育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不能良好地适应或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那么教师的心理就不够健康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心理健康的目标即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其结构,使该心理系统的运行达到最高、最佳状态。

教师这个职业,对从业者的身体和心灵消耗都很大,而教师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本身,同时也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教师在心情烦躁的情况下,不可能用一个良好的心态来投入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反弹,结果师生关系出现恶性循环,还会进一步影响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从教师工作的特性来看,有专家认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

1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既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反映和指标,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只是目前所公认的一般性的标准。我们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同样,从横向角度考虑,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应体现其群体的特殊性,即我们应该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做更具体的诠释,使之既包含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根据我们的研究与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13、师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在形成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的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师德完美于心理,心理健全于师德。

14、网络研修

本课题研究以吉林省教师博客网网络平台为系统,通过建立博客,把教师的研修成果发布在博客上,支持教师远程学习交流。吉林省教师博客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有一个灵活、可靠、安全、可扩展的网管系统,包括设备本身的管理特性和图形化网络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管理系统和业务。

15、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T即InformationTechnology)就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感测技术就是获取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就是传递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就是处理信息的技术,而控制技术就是利用信息的技术。

换一种说法,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16、现代教育技术

李克东先生在《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等全方位研究,形成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在教师专业领域范围内,用专业水准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教师在原有的专业水平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知识系统、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师德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注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不是所有教师同层次、同水平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开发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任务分解(子课题)

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研究:干训部。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师训部。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研究:中小学教研部。开发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艺体部。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研究:信息技术办公室。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8月-2007年9月),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研究方案。任务分解到具体人员,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9月)

(1)课题组成员对自己所负责的研究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2)课题组成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者,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教师专业水平评价方案,完成教师专业水平前测,做为研究比较的初始条件。在研究结束后,要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

(3)课题组成员要经常搜集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和对本课题研究进程的反馈信息,做好课时科研日志,做为改进研究工作的依据。

(4)课题组成员结合教研年活动,开展科研工作,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实践一种教育理念,解决一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提供一个研究课例,编写一套学期验收试题,设计一个优秀教案及课件,写理一篇深刻的教学反思。

(5)课题组成员要通过听课、阅读专业书刊、外出学习、与同事讨论有关问题、网络查询学习资源等形式进行学习,撰写科研反思,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科研能力。

(6)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课题组成员的需要开展培训和研讨,召开行动研究培训、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案例教学分析会等。

(7)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中小学教师(包括研究人员)要把学习体会、研究新得、阶段成果、教育反思、教学日志、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科研日志、科研反思等材料,发布在吉林省教师博客上,起到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反思提高、共同发展的目标。

(8)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期要提交一项成果,能够代表自己专业水平教育论文、阶段总结、研究报 告等,并在教育期刊上发表。

3、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1)课题组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课题领导小组对子课题研究进行评估。

(3)课题领导小组撰写《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研究》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要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做好文献综述,收集了解国内外已有的教师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为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教师问卷和教师档案了解教师现有专业素质水平和专业发展需要。

3、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寻找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要求、不同特点和不同规律,了解国内与国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同经验和做法。

4、行动研究。立足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找准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有效对策,不断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让中小学教师随着课题研究的推进而得到真正的专业发展。以解决实践问题为行动目标,教师既作为行动者又作为研究者。研究人员要和中小学教师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通过研究实际工作者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课题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课题。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所理解、掌握和实施,在研究中反思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5、案例研究。选取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包括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考察他的成长历程,研究他的成功经验的不足之处,从中发现教师专业发展某些规律。

(十一)课题研究的原则

1、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原则。(1)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指导教育科研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教育理论。教育科研人员还应从整体上通晓现代科学的基础,学习和了解现代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以及等学科的理论原理和观点。(2)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行动研究是适合一线教师的研究方式,以解决实践问题为行动目标,教师既作为行动者又作为研究者,研究对象是教师自身的“行动”,所以,行动研究是以行动为重要特征的研究途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行动研究为教师提高“专业能力”搭建了平台。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更新学科知识,提高相关领域的知识素养(专业知识); ——从经验型走向科研型,注重反思与实践(专业能力); ——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生“学”,以学定教(专业能力与专业品质); ——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民主与平等(专业品质)。

2、方向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这一原则就是在研究活动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又要使正确的服务方向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相结合。贯彻实施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在教育科研活动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与重大实际问题。(2)要坚持科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3)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育科研中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大量有事实根据的材料,总结分析研究而发现规律、验证规律。

3、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即教育科研必须采取严格的客观态度,全面系统地占有材料,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应全面地搜集材料,充分掌握研究问题的足够的事实。全面、系统地搜集各种事实材料,首先要考虑需要搜集哪些材料,怎样去搜集才能达到全面性要求,作出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其次,坚持系统的工作程序,不从主观愿望出发,以科学、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全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到事实的来龙去脉。第三,在分析研究中,如发现尚缺什么材料,应认真去寻找和补充,不应主观臆想,采取主观主义的态度。(2)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客观求实态度。科研工作者对观察或实验中搜集的事实材料与数据,绝对要如实记录,要按照严格的 科学态度和方法处理材料,概括结论,即使自己的研究结果跟自己的愿望相违背,也必须绝对忠于研究的结果,绝不应以个人的利害得失而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3)要保证科研过程及科研成果有最大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此,首先必须有端正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既实事求是,又不畏艰辛,才能获得可靠而又准确的结果;二是就合理地选择研究方法;三是所搜集得来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全面的、准确的、典型的,对现象的观察和事实的记录必须是全面的、准确的;四是材料必须得到正确的、科学的处理,分析讨论必须实事求是,推论时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五是对研究结果的表述应力求达到高度的准确性。

4、继承与创造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育科研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既要对历史上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批判继承,又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不断发展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教育科研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创造,才能使认识深化,使理论完善和发展。勇于探索,首先要解放思想,不迷信本本,不迷信权威,敢干冲破守旧势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在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开拓前进。其次,要不断锻炼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克服习惯性思维的障碍,变思考方式的封闭性、单一性、随意性为开放性、多维性和批判性。此外,在科研中善于对待失败,善于在挫折和失败中总结经验与教训,树立百折不回的恒心。

5、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均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在教育科研中,对所研究的对象不仅应有定性的分析,而且应有数量的统计。定性常常是定量的前提,定量则是定性的精确化。教育科研中,贯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在研究中不仅注意事物的质量,也要注意事物的数量,并要善于运用数量的统计反映事物的质量,使科学研究规范化,使研究结果精确化。贯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1)要深入实际,细微观察,掌握事物的真象。(2)要在了解事物的质量时,注意事物的数量。任何客观事物,其数量和质量都是具有内在的联系的,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不存在的,没有数量的质量也是不存在的。(3)要正确运用统计和测量的手段。

6、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指导科研活动。科学研究必须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有整体系统的观点。要考虑教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分析家庭环境、系统环境的影响。还要重视总体的系统研究,全面地探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7、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原则。人不能离群独居,教师也是一样。一个现实的人,总是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依从于经济和政治地位、种族或民族、社区、年龄、性别、职业、血缘、兴趣、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总要与别的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参加一定的群体生活。而且,一个人通常不只属于一个群体,一般都同时是若干群体的成员,社会群体生活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1)应当研究学校中现实教师群体,而不是去研究我们头脑中的教师群体。(2)应当在农村教育的背景上去分析教师群体问题,而不能孤立进行研究。(3)要从行动原则出发分析教师群体问题,如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观察教师专业发展情况。(4)要从发展的角度分析教师群体,把老师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阶段。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教师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教研组或学校教师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一般来说,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的个别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第一,在某方面是否有显著的行为表现,第二,与这方面有关的某些测量评价指标是否与众不同,第三,教师、家长等主要关系人是否都有类似的印象和评价。

(十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总负责人于庆利负责课题方案、研究报告的撰写,指导课题组成员完成相关研究任务,侧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工作,侧重于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框架和实施方案。子课题由负责人具体落实研究工作,带领研究人员进行课题研究: 干训部负责《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研究》,师训部负责《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中小学教研部负责《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研究》,艺体部《开发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信息技术办公室负责《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研究》。课题组各成员具体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层面研究和指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研究工作的安排、活动记录、资料积累和整理等。子课题经过二年研究,形成了五个子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通过对五个子课题研究报告,最终形成了课题总报告。

课题实施过程中,针对教师原有的专业水平,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对教师的知识系统、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师德素养等方面进行的培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注重培养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达到了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的目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十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方面:

1、形成了师德高尚、师风纯正的教师素养。通过调查问卷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整体状况持肯定态度,普遍认为绝大多数教师基本能做到教书又育人、为人师表。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并认真贯穿到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能基本上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以个人的人格力量和优良的行为表现来积极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较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部分中青年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下滑。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极少数中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

3、部分教师教风不严谨、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技能不高。在进行“你的任课教师是否有形象不佳、着装等不符合教师职业形象的现象”调查中,此项中很多的仅占4.4%;有个别现象者占33.5%,没有的占62.1%;从“教师是否上课时接听手机”的调查中发现,经常有的占15.16%;在第六项,“教师是否有不遵守作息时间,迟到或拖延下课时间的现象”的调查表明,经常存在的占11%;在“教师是否有讽刺、挖苦、歧视学生行为”的调查问题中,经常存在的占4.4%。

3、部分教师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教师的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压力,二是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职业压力方面,纵观各式个样的“百花奖课”、“示范课”、“新秀课”,其目的都是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问题,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学习和借鉴的范例,其教学效果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现在的这种类型的课无形中成了校与校之间相互评比的瓶颈,目标定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教师心中反复思考,多次“权衡”,因而一节课要多次修改,多次操练,多次折腾,给执教者和指导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方面,更多的教师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奈与深度苦恼。他们认为,当今的社会对教师的最大要求就是保证升学率,至于教师到底想什么?心理健康会不会有问题?很少有人关心过。教师的社会地位底,人际关系狭窄,压力得不到宣泄,时间长了就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形成心病。在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

1、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并使校本研修活动达到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目标。

2、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适逢“新一周期”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政策的正确引导下,我们在教师“网络校本研修”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网络校本研修平台由博客群组、网络邮箱群组、QQ群组三部分组成。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开展“网络校本”研修活动,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专教师业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了新的提升。

3、通过课题实施,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实现了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由“普通型”教师向“特长型”教师转变。

4、形成科研与教研同培训的有机结合的培训方式。正确把握了教育科研的方向,找准了教育科研的新视角,切实保证了科研工作不走过场,加强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基层学校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在我市承担的国家级课题9项,省级课题17项,白山市级课题21项,在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已顺利结题,取得了阶段性的科研成果。有118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317篇论文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论文。

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方面:

1、实施区域划片教研,提高教学质量。重心下移,深入研究,引导基层学校切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市直学校为龙头,以乡镇学校为成员校,开展区域划片教学活动。通过开展各类的“划片教研”,促进了 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大地开阔了乡镇教师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增强他们的教学技能,提升了他们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学科整合能力,整体素质明显进步。使各学校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促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结合教研年活动,开展科研工作,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六个一”活动。教研员手里做到“三有”,一是要有一本摘录报刊杂志先进教育理论、教育现状的笔记,在笔记中要有结合自己实际提出的推进方略心得。二是要有一批创造性精品在手,优秀课例、优秀论文、优秀试题、优秀教研模式。三是要有一项研究课题,每学期要在其中一个问题的研究上有突破。

3、开展学科建设工程,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实行同伴互助。设立了中小学学科建设示范校、优秀教研组、学科首席教师,建立了以骨干教师为主的学科教研室,初步建成全市学科教学资源库(试题、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教育科研、教学指南等),召开中考各学科研讨会和教材培训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城乡互动,达到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4、基层学校科研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基层学校有些研究课题很有时代性、超前性,但由于缺乏专家、教研人员的引领指导。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难落实到位,这样影响了实验研究的效果,根据学校教研工作的需要,教研员承担起扶持、帮助、指导基层科研课题的实验任务,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广大教师在“合作、探究、共享”的意识领域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5、构建教学新模式,打造高效课堂。通过实施课题研究,改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广大教师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探索的精神,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导学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注意发掘学生身边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开展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6、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搭建研究与实践的平台。教学模式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新上岗教师达标课、学科集体备课、学科主题教研课、学科教师专业知识的考核、基本功大赛等等是搞好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是实施新课程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是搞好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各种教研活动为主,辅以“教学反思”“教学个案分析”“与名师对话”“青蓝工程”“学科联谊会”等形式,初步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机制。课题组成员以各种形式强化对基层教研活动的指导,增强各项活动的研究性和全体教师的参与性,达到人人研究教学、教材、教法,提倡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形成一种主动探索,创新发展的良好教研局面。

在校本教研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

1、组织音乐教师参加白山市音乐教师“教学十佳”评选活动,建国小学尤莉、河南小学李祥文荣获“教学十佳”奖,立新小学邹娜获“教学能手”奖,外国语学校锰宪香、解放小学魏晶华、花山小学张征芳获优质课一等奖。

2、教师科研论文取得新成果。董芳英《恰当的张扬孩子的行为》、《不要过早地展示孩子的才能》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年轻人》杂志上。翟芸的《浅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能力培养》论文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四届音乐新课程教学观摩与交流大会上进行交流。

3、组织全市8名体育教师参加吉林省第三届教师基本功大赛,7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方面:

在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http://club.jledu.gov.cn)上已经建立了1400多个人空间,52个学校、学科教研中心组建立了交流圈子(群组)一个论坛交流板块,发布日志、图片、影音、书签、论坛帖子等信息20000多篇(条),推出30多名空间之星,培养了一批技术构成高、专业特色强、整合学科广、文学艺术精、生活品味浓、信息素养好的教师个人空间经典,引起了国内外网络用户的关注。国内多家网站通过搜索引擎采用教师个人空间日志,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吉林省教师教育网和吉林语言文字网已经采用了百余篇个人空间日志。通过中国教育网、中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研网、港澳台地区、欧美等国外主机访问教师研修日志的人数不断增加。

教师通过网络交流学习,教育信息化能力与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应用资源的技巧不断深化,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程度不断加强,教师素质中技术含量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综合提高,逐步形成了以教育信息化为特质的教师队伍。在课题实施的全过程中,通过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等子课题的全方位研究,形成了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提高了教师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在教师专业领域内,用专业水准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为今后培训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方式,为加强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途径。附:

《师德建设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结题报告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教研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研究结题报告》 —————————————————————— 主要参考文献

孔凡哲《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1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郑永奎《思维素养与教师专业成长》,吉林省教育学院,2007年6月 盖笑松《教师的行动研究之旅》,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博士。张德伟《国际视野中教育思想理论的嬗变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7年6月24日于长春

吴甸起《科研成果优化与写作方法系列》,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吉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宋海英《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吉林省教育学院,2007.7 齐放《以学定教,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张嘉玮《教师要教育学生由自发发展变为自觉发展》,东北师大心理学系。孔凡哲《以案例为载体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教育部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院长助理。齐放《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与新课程》,吉林省教育学院。齐放《多元智能理论与新课程》,吉林省教育学院。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建设的几个问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2001,(11)陈玉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主任。PAULMcCORMICK博士《信息技术在国外教育中的应用》

苗逢春《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原则和校本推进模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北京,100875)。

师书恩《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吴文虎《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清华大学教授。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刘捷主编《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版。《上海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2005年增刊》(总第217期)沈夏威《关于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傅树京.PDS与TDS《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教育研究,(2004),(6)。李华君等《教育室联系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华民族教育,2006,(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

南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申评书

课题名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 负责人姓名庞江龙

负责人所在单位南阳市西峡县重阳镇中心小学 通迅地址南阳市西峡县重阳镇中心小学 填表日期

2013.12 南阳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填表说明

一、申报表各项内容须打印或用钢笔如实填写。语言要准确严谨,字迹要清晰易辩。

二、申报表需报送一式二份。复印件一律用A4纸复印,左侧装订。

三、每项课题主持人限1名,课题组成员不超过3人。

四、每人最多只能参与两项课题(限主持申报一项)。

五、凡不能按期完成上个五年规划或上立项课题者,不得主持申报本次课题。

六、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课题申报工作。

联系电话: 0377-63143687(南阳市教科所)

一、简表 课题名称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

负责人姓名

庞江龙

性别

民族

出生年月

1988年10月

行政职务

办公室主任

专业职务

小学一级教师

任教学科

四年级数学

工作单位

南阳市西峡县重阳镇中心小学

手机

***

通迅地址

南阳市西峡县重阳镇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

474592

主要参加者限报三人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工作单位

李平安

1976年8月

教研员

南阳市西峡县重阳镇中心小学

郑敏

1989年2月

小学一级教师

南阳市西峡县重阳镇中心小学

闫兵

1982年9月

小学一级教师

南阳市西峡县重阳镇中心小学

课题成果形式

论文

预计完成时

2014.12

二、课题论证

提示:研究的缘由或背景、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前人或同行的研究情况);研究内容(主要思路、重要观点、重要概念的界定等);.创新程度,理论或实践意义;.研究基础(研究者就本项研究所做过的相关工作)等。课题的提出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教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家教育部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进入学校教学的操作层面,如何建构一个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基础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化队伍寻求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

《纲要》的精神毫无疑问是与当今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世界格局相吻合的,在“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大前提之下,我们的社会最迫切需求的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学校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仍大多秉持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记忆、轻能力;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这种周而复始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呢?如何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欲望与能力呢?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说,这样的教学生态其实也

妨碍了学校与教师的业务发展、能力提升。因此,农村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研究的必要性迫在眉睫。这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信息网络化趋势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空前提高的背景下,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而我县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课程改革给教育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这是因为教师是课改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性质,教师的专业才能和教育智慧决定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深度,教师的专业精神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的专业人格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心灵支撑,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反思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起点。可以说,在课程改革中,成功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在课改中的作用如此之大,因此,关注教师在课改中的成长,探索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成长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这是本课题提出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3、目前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都是对教师队伍宏观方面的研究,包括教育投入、教师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而涉及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则是局部研究。近几年来,我们也从不同的侧面对南阳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推广了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研究都未能从教师整体发展水平上进行研究,对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在全局上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国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其研究成果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们站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认识到新课程实施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对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直接的实践指导意义。

4、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创新

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其表现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受阻。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尽快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切实搞好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本次课程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面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探索并最终构建适宜的、良好的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式,提高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并进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进修学校教研员为研究者、以校本资源为主、中小学教师参与行动研究,进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至今还是一项空白,对教师教育校本化、网络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把教研员的科研行为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研究,探索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范式,形成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这些我们以前尚未关注,这也就是我们选取此课题开展研究的意义所在。本课题的研究价值,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服务性。要高质量的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卓有成效的开展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首先要着力抓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完成基础教育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南阳不是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但也不是发达的东部地区,教育资源还相对贫乏。尤其是城乡之间资源状况差异较大。要想提高资源水平,就需要有创新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机制,因此,就需要在行动中寻找,在实践中探索,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形成一种适合南阳市的“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机制或新模式。通过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使南阳市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南阳市教育资源的整体水平,为南阳市教育的发展和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网络交流、教研员指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研究一条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包括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二、课题的界定

1、教师

研究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指农村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特定为南阳市农村中小学教师。

2、教师专业化

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如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3、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任教阶段不断发展其专业的内涵,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知识系统: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2)教育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3)研究能力:教师参加课题行动研究的能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4)师德素养:积极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良的教师道德修养,稳定教师心理素质,博大的教育之爱。

5、师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在形成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的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6、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指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师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校教学效果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7、现代教育技术

李克东先生在《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在教师在原有的专业水平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知识系统、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师德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注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不是所有教师同层次、同水平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

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有效学校》、《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技能》、《有效研修》(以下简称“五个有效”)五个模块的具体实施,实现“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其目标可以具体表述为:以质量求生存,以学习求发展;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求达到:一个重点——重点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二个提升——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三个意识——增强教师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四个发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五种精神——培养教师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主动精神。

1、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实现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10%。通过课题研究,在我市催生一大批具有高专业素质的教育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等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加强,拥有一批德艺双馨、在全省全市有一定声望的名师。

2、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氛围;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明确学校的科学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努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再提升。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批学习型学校和学科学习共同体。

3、促进南阳地区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区域间、区域内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城乡教师队伍均衡发展,薄弱学校可持续发展、城乡教育协同并进;要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并完善区域间、区域内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交流制度,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不足和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通过全市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4、创新教师教育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创新,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南阳地区教育实际和教育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模式,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引导推进南阳地区的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

课题研究的内容,分为二个层面:其

一、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师培训机构着重研究适合促进本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标准;探索促进本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与评估机制。其

二、中小学校及广大教师根据“五个有效”课题培训教材,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反思,边反思边改进,边改进边提高,形成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成果集。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改革计划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实施多边互动、和谐共生的研究与探索至关重要,它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并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途径。

2、现代教育学理论:关于教师的职业和地位,一直是现代教育学研究的范畴。现代教育原理认为,由于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复杂性、创造性和感染性等特点,教师的职业性质已具备专业工作的特点,教师属于与医生、律师等相似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必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不断在职进修,提高自己的知识和专业素养。(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北京师大出版社,1988年1月第1版,P360-366)

3、教育管理学理论:学校管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管理不仅仅是对教师的使用和管辖,而且还应包括建立集体教研、教师进修、职务培训、队伍建设等制度和措施,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P195-196)。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特别是教师管理的主要内容。

4、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成熟的驱动力。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正是由于人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自我实现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源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可以使自己胜任本职工作,更主要是获得事业的进步、价值的实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超越自我,实现教师价值。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的知识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扩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知识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不能是一种外在的灌输式培训或者强制性制度要求,教师是主动学习的个体,是成长过程中的人,需要不断地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质是教师专业素质不断建构的过程。

6、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就是发展教师不同领域的智能。

7、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透过网络或相关论著,对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进行收集、分析,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2.实验研究法:在常态教学的情况下,由学校推荐或老师自愿参加,从中选取若干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及部分学科进行实验,待实验有一定成果后,再铺开推广。

3.比较分析法:在实验期间,定期(前期、中期、结题期)或不定期对实验对象(学习个体或指定教学班)及学科进行检查研析,将反馈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整改,通过矫正补充,继而加以完善。

4.经验总结法:透过课题实验,结合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积累每个阶段的第一手材料,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以校为本的实验成果。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上方法进行研究,并辅之以文献法、调查法、谈话法、数据统计和情景分析法等方法。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主要课题;科研成果的社会评价;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主要参加者学术背景:参与本课题的教师多数为优秀或中级以上教师,常年工作在学校管理与教学的第一线,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研究人员为南阳市学科带头人、南阳市师德标兵、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同时,担任学校教导主任职务,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的开展。

二、我校为南阳市定点送教下乡学校,在科研工作均能得到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拥有数套多媒体教室和移动多媒体设备,具有网络教室等可供教育科研使用。学校每年级均投资数千元订阅各种教育类报刊杂志,投资近万元添置图书。

三、学校每年均投资万余元,用于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例如:研讨会、聘请专家讲座、表彰奖励等。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专用资金,可以保证本课题的正常开展。学校有专门的教研科研时间,可以保证有充足科研活动时间和场地。本课题从开始到结题历时近2年,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完成研究。本课题研究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适合中小学校进行研究。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分为四个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13.12——2014.2))

成立课题组,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对课题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论证,确定研究课题,撰写论证报告。编制访谈提纲并进行访谈,编制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整理访谈结果与调查问卷结果,结合当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初步确立有效的校本研修途径。选择、确定实施研究的区域与学校,做好区域领导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发动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2——2014.12)(1)课题组成员对照学校制定的专业发展标准和学生反馈的情况,对自己的专业水平进行分析测定,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

(2)寻求理论专家的引领指导。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通识培训,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教师专业化建设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及时收集资料(学习资料、研讨记录等),建立归档制度。

(3)以学科大组为单位,围绕本学科组确定的核心问题开展专题教学行动研究。其研究的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A、学习资料,即针对本学科组确定的核心问题,学习相关资料,了解行家们是否有好的建议,基本达成共识。B、开展活动,包括听课、教学观摩等活动。C、交流研讨,包括上课教师谈教学设想、反思教学过程的感想等,听课教师对照所学的新课标新理念开展教学评议。D、总结和深入反思。对教研活动过程中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完成论文撰写,并深入反思问题解决情况与思考后续研究工作。特别强调每个阶段都要重视资料的收集、归档。

(4)课题组分学科定期举办科研沙龙、信息发布会等研讨活动,要求参与研讨的教师围绕主题多实践、勤记录,及时收集典型材料,进行总结交流。同时,根据教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定期在校园网上发布教研动态及相关信息,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的教研网络。

(5)建立扎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研究深入持久的开展,将按课题研究网络分学校教导处——学科组——个人三个层面,采用逐级自评考核的办法,对课题研究进行期末总评,由学校核实认定给予奖励。

(6)课题组成员要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及时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分析、整理、归纳研究资料,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本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4.11——2014.12)

(1)课题组成员进行分析、反馈、总结提炼、筛选、整理,写出课题实验报告及相应的论文、个案集等。

(2)进行成果鉴定及推广研究。

(四)最终成果形式:《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

四、有关方面意见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盖章 年月日

立 项 评 审 意 见

专家组意见 组长签字:

年月日

教育科学规划办审批意见

公章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和价值

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其表现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受阻。

目前国内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都是对教师队伍宏观方面的研究,包括教育投入、教师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而涉及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则是局部研究。近几年来,我们也从不同的侧面对临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推广了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研究都未能从教师整体发展水平上进行研究,对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在全局上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国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其研究成果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们站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认识到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对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

1、教师专业素质要可持续发展。教师做为一种社会专业,仅仅获得一定的学历、获取了教师任职资格证已经显得不够了,尽管这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2、教师专业发展要以校为本。教师工作岗位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在学校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中小学校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地。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研修的过程。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网络学习,真正体验到专业发展的价值。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从而产生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的动力。

4、专职教研员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以及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工作方式,这些都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作为教研员,我们关注的是应该怎样给广大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教研员自身成长于学校,研究经验根植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延伸到教育教学的新领域,从而使研究成为“真实、可信”状态下的研究,所进行的研究是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研究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开,研究结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进修学校教研员为研究者、以校本资源为主、中小学教师参与行动研究,进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至今还是一项空白,对教师教育校本化、网络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把教研员的科研行为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研究,探索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范式,形成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这些我们以前尚未关注,这也就是我们选取此课题开展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课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网络交流、教研员指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研究一条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包括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学校教育管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基础,规划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科学研究方案,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和培训工作,整体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素质,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五)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学理论。

2、教育管理学理论。

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多元智能理论。

6、社会心理学理论。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六)课题的界定

1、教师:研究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指农村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特定为临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

2、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如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3、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师资培育阶段、任教阶段,本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任教阶段不断发展其专业的内涵,逐渐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知识系统: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个人实践知识。

(2)教育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等。

(3)研究能力:教师参加课题行动研究的能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4)师德素养:积极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优良的教师道德修养,稳定教师心理素质,博大的教育之爱。

5、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指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一线教师为主体,通过一定的教研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校教学效果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总结经验、理论提升、规律探索和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设计、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促进学生的成长。所以说,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教研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通过校本研究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为教师的自我发展、价值实现服务。第三层含义是:“校本教研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事业,校本教研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要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反对形式主义。

6、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这一名称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来源于美国和英国。这是针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师培训方式提出来的。其含义一是为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华师大教授郑金洲)。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起到专业引领和反思提高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目前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校本培训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由学校组织实施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在教育专家指导下,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体教师(含职工)的一种全员性继续教育活动。

7、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关系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

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理论和专家指导,而是在专家、理论工作者、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特别地,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

8、校本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校本教材是指在《课程标准》的框架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及其相关理论,广泛开发、筛选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具有校本个性化的教材,与现行的学科教材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校本教材要有科学性和创新性,体现地方性和实践性,具有开放性和实效性。

校本教材是统编教材的有力补充,可增强统编教材的针对性、适应性、实施性。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校本教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校本教材建设要“三个坚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校本教材最大程度地贴近学生的发展需求,拓展学生参与互动对话的空间,强化活动体验设计,反对单纯让学生发展服务于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坚持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只为部分学生设计、仅由少数教师参与的校本教材建设其意义是不完整的。坚持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不盲目“追风”,不搞“走马灯”似的开发,始终把校本教材建设视为一个持续生成的过程,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9、心理健康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根据以上所述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或生存)标准和发展性标准。前者如大部分中国学者指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功能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客观;5.个性结构完善;6.人际关系协调;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9.行为表现规范;10.活动效能吻龄。后者指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美好的品德,塑造完善的个性,使人生价值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下能够完全得到体现。

10、教师心理素质

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声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11、教师心理素质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教师心理素质和教师心理健康是关系密切的一对概念。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系统,该系统的内部包含行为、知识、能力、观念、人格等成分。教师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若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的运行,那么,教师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系统结构不完整或不够完善,系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某个环节或某些环节上存在问题,致使该系统的功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教师在教育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不能良好地适应或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那么教师的心理就不够健康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心理健康的目标即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其结构,使该心理系统的运行达到最高、最佳状态。

教师这个职业,对从业者的身体和心灵消耗都很大,而教师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本身,同时也会对学校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教师在心情烦躁的情况下,不可能用一个良好的心态来投入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反弹,结果师生关系出现恶性循环,还会进一步影响教师与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从教师工作的特性来看,有专家认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乖僻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

1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既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反映和指标,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只是目前所公认的一般性的标准。我们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同样,从横向角度考虑,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应体现其群体的特殊性,即我们应该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做更具体的诠释,使之既包含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根据我们的研究与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13、师德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地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在形成个性对待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态度的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丰富的道德性这一条主导红线时,学校的精神生活才能成为现实的教育力量。”

师德完美于心理,心理健全于师德。

14、网络研修

本课题研究以吉林省教师博客网网络平台为系统,通过建立博客,把教师的研修成果发布在博客上,支持教师远程学习交流。吉林省教师博客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有一个灵活、可靠、安全、可扩展的网管系统,包括设备本身的管理特性和图形化网络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管理系统和业务。

15、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t即information technology)就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感测技术就是获取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就是传递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就是处理信息的技术,而控制技术就是利用信息的技术。

换一种说法,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

信息技术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16、现代教育技术

李克东先生在《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中给出了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等全方位研究,形成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在教师专业领域范围内,用专业水准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八)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教师在原有的专业水平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知识系统、教育能力、研究能力、师德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在注重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而不是所有教师同层次、同水平的发展。具体内容包括: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开发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

任务分解(子课题)

师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研究:干训部。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师训部。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发展研究:中小学教研部。

开发校本教材促进艺体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艺体部。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研究:信息技术办公室。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年8月-XX年年9月),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研究方案。任务分解到具体人员,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XX年年10月-2010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对自己所负责的研究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

(2)课题组成员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者,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课题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和教师专业水平评价方案,完成教师专业水平前测,做为研究比较的初始条件。在研究结束后,要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分析。

(3)课题组成员要经常搜集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和对本课题研究进程的反馈信息,做好课时科研日志,做为改进研究工作的依据。

(4)课题组成员结合教研年活动,开展科研工作,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实践一种教育理念,解决一个教学方法上的问题,提供一个研究课例,编写一套学期验收试题,设计一个优秀教案及课件,写理一篇深刻的教学反思。

(5)课题组成员要通过听课、阅读专业书刊、外出学习、与同事讨论有关问题、网络查询学习资源等形式进行学习,撰写科研反思,在科研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科研能力。

(6)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和课题组成员的需要开展培训和研讨,召开行动研究培训、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校本研修经验交流会、案例教学分析会等。

(7)课题研究所涉及到的中小学教师(包括研究人员)要把学习体会、研究新得、阶段成果、教育反思、教学日志、教育随笔、教学案例、科研日志、科研反思等材料,发布在吉林省教师博客上,起到专业引领,经验分享、反思提高、共同发展的目标。

(8)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期要提交一项成果,能够代表自己专业水平教育论文、阶段总结、研究报告等,并在教育期刊上发表。

3、总结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1)课题组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课题领导小组对子课题研究进行评估。

(3)课题领导小组撰写《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研究》结题报告。

(4)筛选优秀成果,编著《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十)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要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做好文献综述,收集了解国内外已有的教师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借鉴和参考,为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和价值

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我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教师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非常脆弱。其表现为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缓慢;农村教师条件艰苦,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空间狭小,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受阻。

目前国内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都是对教师队伍宏观方面的研究,包括教育投入、教师配备、教师培训等方面,而涉及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则是局部研究。近几年来,我们也从不同的侧面对临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推广了研究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研究都未能从教师整体发展水平上进行研究,对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在全局上没有起到指导作用。

国际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其研究成果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我们站在世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认识到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对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直接的作用。

1、教师专业素质要可持续发展。教师做为一种社会专业,仅仅获得一定的学历、获取了教师任职资格证已经显得不够了,尽管这是最基本的必备条件。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2、教师专业发展要以校为本。教师工作岗位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在学校和课堂实践中产生的,中小学校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地。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专业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研修的过程。教师通过校本研修、网络学习,真正体验到专业发展的价值。通过校本培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网络平台,进一步提高交流空间和学习领域,从而产生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的动力。

4、专职教研员引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课程意识、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研究能力、反思能力以及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专业工作方式,这些都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作为教研员,我们关注的是应该怎样给广大教师提供专业上的支持。教研员自身成长于学校,研究经验根植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延伸到教育教学的新领域,从而使研究成为“真实、可信”状态下的研究,所进行的研究是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研究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开,研究结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

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以进修学校教研员为研究者、以校本资源为主、中小学教师参与行动研究,进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至今还是一项空白,对教师教育校本化、网络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把教研员的科研行为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有实效性、针对性的研究,探索以科研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范式,形成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这些我们以前尚未关注,这也就是我们选取此课题开展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课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校本研修、网络交流、教研员指导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研究领域,研究一条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包括教研员)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教师由传统的被动教育教学成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使教师拥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地位,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方法和途径,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理论、学校教育管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为基础,规划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科学研究方案,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和培训工作,整体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素质,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五)理论依据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1、现代教育学理论。

2、教育管理学理论。

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多元智能理论。

6、社会心理学理论。

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六)课题的界定

1、教师:研究对象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指农村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中特定为临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

2、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如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第五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2011-06-19 16:29:02)转载▼ 标签:

教育

引言

新世纪之初,自建国以来最深入的一次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雁塔区被定为西安市教改试验区,我校有幸成为了首批教改试验学校之一,在这一新形势下,好多原来隐藏在教育教学背后的潜在矛盾也越来越明显的浮出水面,最明显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速度缓慢已成为教改继续深入的桎梏。面对这一现状,2003年初,我校语文教研组在我校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其它职能部门的配合下,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大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经过近半年的前期准备和调研,拟定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呈送雁塔区教育局,经教育局评审组同意,2003年6月被正式列为西安市第七十八中学教师教育研究课题。在学校的统一安排和周密部署下,经过课题组两年多的调研、讨论、研究,现已完成研究任务。

一、课题的提出

1.近年来,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要学好,必须对教师进行持续的、高质量的专业发展,传统专业发展的模式必须改变。教师不再被动地坐在那儿,接受“专家”的新思想或新实践,对专业发展的评价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的满意度,或是对这些新方法的用途进行评价。学校教育改革呼唤新的教师专业发展。

在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际能力,同时还主张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扩大教师的自主权,促使课堂教学合理化。在教育实践中提倡反思,提倡研究,形成了教师反思运动以及教师成为研究者运动。美国人认为教学是使所有其他专业成为可能的重要专业;是形成今天教育和美国未来的专业。培养并支撑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终身发展对美国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学校既是学生学习场所,也是教师发展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成功。

2.我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以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开始,经过学历补偿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向以旨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继续教育迈进。继续教育已成为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培训周期”。这标志着我国教师的在职培训也已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正在不断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可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在我们的身边继续教育还存在诸多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不足。因为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就自己身边曾参加过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就教师专业化问题作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职业的占50.2%,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专业的占3.1%,把教师工作当作一项事业的占46.8%。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教师缺少专业感、缺乏专业意识。面对现状,我们就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深入研究,从具体来讲,事关我校长远的教育教学发展,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服务,也是我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面临深刻变化的时代,教师被重新认识和发现的需要。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界定为新一轮课改形势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所起的作用。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对我们现有的教师人员有了新的要求。可是面对国内外的新变化,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教育教学的新情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足,具体表现为:①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重传统教学,轻创新理念;② 教师队伍专业意识低;③在岗前岗后的培训中重视形式而轻视培训内容和过程。因此,改革现有的一些政策,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社会、学校、教师本人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提高我们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主要靠的是教师自身,因而,本课题研究重点立足于中小学教师的改革实践,尤其是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就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和试验。

三、理论依据:

1.坚持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指导,认真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

2.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和适应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3.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

研究主要目标

以我校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准的整体提高为主导课题,立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面向未来,促进我校教师的全面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对我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为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奠定理论基础。2.

研究项目和实施目标: ⑴进行教师教育意识的研究,让广大教师更加明确教育的优劣对一个人的深远影响,使教师牢牢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⑵教师课程意识的研究,所有的知识、标准、教材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工作才能转化,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教师就要明确教师就是教材。

⑶教师学生意识的研究,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在研究的过程中,教育者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

⑷教师发展意识的研究,强化教师应该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群体应该首先成为学习型组织意识的形成。

五、研究对象:

西安市第七十八中学全部教师以及我校周边地区的中小学教师。

六、主要研究方法:

(一)、试验原则:

1.科学性原则:研究过程中必须呈现给广大教师的是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指导。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中小学校教师的工作实际,遵循中小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规律。

3.整体优化原则: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坚持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校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整体提高和全面发展,进而指导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主要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2.

行动研究法; 3.

试验总结法

4.形成集约化研究和个备课小组相对独立的开展专项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七、实施步骤: 研究阶段:

(一)第一阶段: 本阶段主要研究的项目和内容为:

(二)第二阶段: 本阶段主要研究项目和内容:

(三)第三阶段:

八、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1.加强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注重教师学科专业化知识的培养。教师的学科专业化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给学生基本的知识,这种学科专业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在这方面,除了教师本人的努力以外,我们学校为教师增强学科专业知识提供各种机会。如,开办图书馆,给教师一定的学习本学科知识的时间,投入巨大的财力重新购买上万元的新书,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组织研讨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2003年以来,我们重新落实了教研组,备课组的研讨任务,使得研讨次次有目标,次次有结论。

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等。我们学校给广大教职工的口号是,注意教育过程中的学科渗透,所以自课题研究以来,在我们校园内,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学科之间的讨论多了,并且好多教师还主动学习运用其它学科知识,画画走进了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师成了各科教师的抢手地。

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不同于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它应该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活动,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校教师在我们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大讨论的影响下都积极行动起来,表现出了良好的研究意识,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学校给予了支持和鼓励,尤其是学校领导也能积极投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树立教师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思想。和过去相比,研讨课多了,论文多了

2003年以来的具体的专业能力的提升统计见附表

(一)2.完善教师培训

健全职前、在职和职后培训。中小学教师相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更注重实践性。因此,在职前、在职和职后培训中,要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我校在这方面为了避免继续教育过程中有些重形式而轻视过程和内容的有些问题,每周都要在教导处的组织下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

注重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指在学校组织下,结合教师日常教育工作进行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又一种模式。它以教师的自学、讨论和相互观摩评议为主,也很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校本培训,有利于克服一般教师培训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也是促进中小学教师自主研究学习的有效举措。2003年以来,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不但注重了教师的讨论、观摩,而且还在学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鼓励有些学科开发校本课程,从而使教育与实践真正结合了起来,微机组面对我们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实际,重新整理了计算机教学方案,生物组的课堂走出了教室,走进了学校的花花草草,走进了我们美丽田野。等等这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3.提高教师的专业道德

首先,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和培养教师牢牢树立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其次,为新时期教师道德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师德应该注入新的内容:(1)树立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七十八中教师应走出教书仅是谋生手段的误区,逐步实现由教书匠向教育者的转换。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除了拥有专业技术外,还应有远大的理想。(2)勤于反思,善于积累,乐于交流。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反思、交流的空间,教学容易陷入纯技术化和机械化的泥潭,难以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更难以应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所以从2003年以后,我们要求教师工作中有这些作风以外,还要求表现在教案中。

4.增强教师的专业意识

怎样增强教师的专业意识,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过去我们教师多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纲要工作的,而现在更提倡研究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教师应该更多的拥有专业自主权。“有了教育的专业自主权,教育才不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神圣的专业和事业,也因而才有较大的工作成就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在这方面,我们学校从主管教学的校长到教导处都鼓励每一个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九、研究后的思考:

1.深入学习《课程标准》(修订),组织全校教师培训,以《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2.加快课程改革研究,在雁塔区成为课改试验区这一大环境下,重点加强教师专业化与课程改革新体系的研究。

3.以实践为特点,有步骤有重点的运用教师专业化理论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教师素质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成为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中的热门话题。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主要反映在教学能力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以及课程与教学评价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并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强调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点对点、面对面、走进现场、小规模的、物理形态的教研与培训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教研与培训方式必须再次寻求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网络的需求,尤其是广大教师,已经不仅仅限于聊天、游戏、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一般性的功能,进行即时的在线研讨,与专家进行点对点的零距离交流以及和全国各地教育同仁就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切磋已经成为教师群体共同的需求。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方便地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互动、研修、学习,真正打造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校长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网络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教研”也因此应运而生,它改变了教研与培训的基本方式,对促进教师的学习与提高,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在会上讲到:“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网络教研。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网络教研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如何发挥网络跨地区、多向互动的独特优势并与教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当前新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本课题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理论支撑,并结合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进行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有如下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的开放、学习过程的交互、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的倡导,注重教学的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了把别人优秀的教育方法融入我校的教育教学中,达到取长补短的功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即现代化设备比较齐全,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我们在建构主义、教师合作教学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于2008年4月申报了该课题本课题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不断修改完善。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是:构建一个教师共同的教研平台,探索在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新模块。研究的重点是:如何运用网络平台,开创网络环境下“资源共享”从而不断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活动更加科学,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最终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品位及教育教学质量。

四、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和创新: 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结合教师发展的阶段特点,促进教师知识结构平衡发展;学校的激励机制与教师的积极参与并举;数学教师知识发展的内容方面,应加强教育理论和数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水平;通过网络平台,为教师们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即时指导,并可借助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数学专业知识讲座和培训,有效地弥补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依托网络,参加网络在线讲座和培训、在线研讨、在职培训与个人自学、反思相结合;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和网络合作体的优势,以课堂教学应用为切入点,以骨干、名优教师为引领,发挥“网络教研”优势,促进全体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均衡化发展。

五、课题进程或阶段说明: 第一阶段:2008年4月---2008年6月(制定子课题实验方案)

根据本课题总方案和我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子课题。课题提出(选定)后,实验领导组和研究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实验学校和教师提出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设计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写成课题设计方案,填写申请审批书。2008年6月上旬完成申报,制定课题研究(实验)方案,并报送总课题组审批后,开题研究。

第二阶段:2008年7月----2010年7月(实践研究阶段)

1.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

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网络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校本教研深入开展的重要作用。有人可能觉得制约网络教研发展的是硬件设备,实际上,比硬件更重要、更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如果领导者及教师没有从观念上转变,再高档的硬件设备也不会物尽其用,而成为资源浪费。因此,转变观念,提高网络教研意识是当务之急。其次,还要建立健全学习研究制度,制定好每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加强对比研究,对研究成果要注重积累、总结。

做好开展课题实验前后,学校教研活动氛围、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的对比研究,以数据和案例为佐证,注重经验的积累、总结和提升。

3.参与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研究活动,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开展多种教科研活动,是提高认识、活跃研究气氛、推动课题研究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措施,各地应积极、扎实地组织并落实。

多种教科研活动包括:组织实验教师开展网络学习、网络备课,开展网络研讨活动;利用网络开展实验学校间的学习与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全省的网络教研活动。

以上活动分或学期做出工作计划,订出内容,提出要求,安排好研究活动时间等。

第三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0月(结题阶段)

2010年10月前,完成研究(实验)报告。以研究目标和计划为依据,总结研究经验和成果,并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研究报告,以便进行成果鉴定。

六、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网络教研就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以网络为教研活动的平台,开展网络教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强调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构建的虚拟环境在教研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其次强调多种类型人员的参与,包括教学研究者、教研员、教师以及学生,但主体是教师;第三,强调活动的跨时空、跨学科乃至跨性质,其本质在于这种教研活动的开放性。

运用网络教研平台,进行网络教研。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⑴个人角度:提高教师与人沟通、探讨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⑵教研组角度:形成教研组共同参与的集体备课工作室,教研组在网上安了一个家。

⑶学校角度:形成一个研训一体化的主题研讨培训平台,与学校的校本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七、成果的影响

预计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网络教研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交流空间,教师要做到怎样获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信息,而不要将搜集信息变成一种形式,不再解决信息的整理、筛选、交流、创造性利用的问题。

下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引言 新世纪之初,自建国以来最深入的一次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雁塔区被定为西安市教改试验区,我校有幸成为了首批教改试验学校之一,在......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东宝区仙居中心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仙居,地处荆门的西北边陲,与南漳......

    为了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为了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结合我校实际,充分发挥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的活力,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专业素质能力卓越、基本功过硬的综合型人才,尽快提高教师的专......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研究结题报告大全

    《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教学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问题的提出 1.学校实际教学需要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通过调查了解,发现我校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黑山县常兴镇小学 武艳新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共2篇)6月20日至26日,在市政协副主席李世秀的带领下,市政协文教卫体委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及委员就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与班级工作成效研究》结题报告2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与班级工作成效研究结题报告 龙城镇中心完小课题组 2015年9月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与班级工作成效......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高低关系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十一五”,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效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