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琅琊中学“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汇报
推行“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互助、互动、互学型高效课堂
琅琊镇中心中学
一、构建模式,科学引领教师的课堂实践
为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我们帮助教师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教学思路,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是: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用丰富多彩的主体性学习活动代替单一的讲解接受式学习,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上,通过“同伴结对、小组合作、资源共享、集体帮助”的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进,真正形成“我能帮、我来帮、我要学、我能行,同学的进步就是我的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进而使学生学会共处、学会自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团队意识等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全面培养具有合作精神、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
“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含义是:“4+3”中,“4”是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包含学习状况为“A、B、C、D”类学生各1人;“3”是指小组内的师生、生生之间“真诚互助、有效互动、和谐互学”,开展“三互”学习活动。一般操作是:A帮C、B帮D、AB帮CD,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发挥集体优势,实现最高的课堂学习效益。“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教”与“学”的方式问题。目前,教学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讲授为主的“重教轻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上课走进教室到下课走出教室,整堂课教师都在滔滔不绝的讲,既做导演又做演员,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只是听众、观众,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模式陈旧、呆板。教学过程只有一个单向的机械的教,而没有令人愉悦的主动的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教师讲解针对性不强,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感受,脱离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和学生丰富的内心感受。学生的主动作用无处发挥,能力无处培养。
2、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这其中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包括师生、生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但一定要尽可能的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方法注重的是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的探究与自主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 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只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我们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具体的落实。
“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
1、一般来说,每堂课教师讲授时间最多不超过20%,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时间不低于70%,自悟时间一般在10%左右。要灵活运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基础,对教学环节可适当调整。
2、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案中要体现),为学生谋划自学策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学方略,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积极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使“真诚互助、有效互动、和谐互学”落到实处。在“三互”学习活动中,和谐互助,精诚合作,差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理解的能力,互相合作提高,实现课堂内的培优补弱。
二、依托校本教研,把握课堂教学的正确方向
早在2006年1月份,在校长的亲自主持下,借鉴杜郎口中学的经验,我们就开始了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后,学校组建了由校长挂帅、全体业务干部和重点实验教师为核心的实验领导小组和实验工作实践研究小组,通过论坛、观摩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条不紊的研讨。主要研究该模式下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德育教育模式”。即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培养,以及双方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态度等问题的解决。要紧扣新课程实施“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育活动民主,思品养成互动,班内全员组织,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进行心理咨询与指导,树立目标和理想,使之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课堂教学模式”。它涉及备课组集备工作、教学案的设计方式与质量、不同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环节的灵活运用、课堂有效训练等问题。紧扣新课程实施“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指导、方法指路、评价指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4+3”真诚互助、有效互动、和谐互学的实践模式。紧扣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各种实践载体,探讨“同伴结对、小组合作、资源共享、集体帮助”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进,真正形成“我能帮、我来帮、我要学、我能行,同学的进步就是我的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实现“一帮一”的最佳效果,发挥“4+3”的最大效益。
研究过程中,全体参与人员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验任务重点,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等方法),用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工作。各工作实践研究 小组组长对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跟踪听课;其他成员,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使用专门的听课记录,认真记录有关信息,做好相关问卷调查。组长及时汇总相关信息,根据汇总的的相关信息、调查的相关情况,同实验教师进行认真的交流,一般每天交流一次。实验领导小组每周进行一次工作会议,交流、沟通相关工作。
经过初步的研究探讨,初步构建起互助、互动、互学型高效课堂的基本规范。我们通过广泛的研究,先后制定出《学习小组管理办法》、《自主学习基本规范》、《课堂讨论基本规范》等,在各班教室内张贴;注意指导学生“三互”学习的方法策略,尽快养成倾听、质疑、表达等新课堂所需要的学习品质;我们还总结了针对教师的《导学提纲的设计要求》、《课堂讨论指导规范》、《小组学习活动规程》等,指导教师尽快建立适应“互助、互动、互学型高效课堂”的新的课堂教学常规。这些规范的制定实施,对构建互助、互动、互学型高效课堂起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流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效课堂教学是指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具体讲:要以尽量少的时间和师生物化劳动,靠提高课堂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要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1、化集体备课策略。
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群体优势集体创优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的保证。我们把每周三下午作为全校的集体备课时间,在挂靠学科干部、教研组长的组织指导下,学科组集中时间、集中地点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教材吃得透、教法钻得精,发挥了集体备课的最大效益。
“教”是根据学生的 “学”来组织进行的,我们以此设计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坚持做到“四备”:(1)备目标。教师备课首先要备好目标,备好目标要做到“四要”。即:一要明确,二要具体,三要恰当,四要完整。(2)备问题。备课备问题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首要途径。具体做法是:一是以认知目标为主线,设计出课堂上能够进行集体教学、小组交流和个别辅导三结合的问题,以利于分层落实;二是以智能目标为核心,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问题。(3)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主要是确定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4)备操作。备课环节的操作要点有五点:复习铺垫有“高效度”;导入新课有“强力度”;传授知识有“渗透度”;巩固教学内 容“多角度”;课堂总结“高浓度”。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导学案,是上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导学案的设计力争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够沿着教学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关于导学案的编写,我们的要求是:一是要提前一周编写好(手写、打印皆可),及时报各小组长审批,提前一天发给学生。二是备课前,对每课时内容首先由备课组长主讲,然后,全组共同讨论,实验教师作好记录和主备工作,完成后,交备课组长审阅,然后由各小组长审批。这需要各备课组在学校统一安排的基础上,合理统筹安排集体备课时间。
2、优化小组互动互助互学指导策略。
首先要指导学生在互助互学互动学习之前搞好自助自学。自助自学就是独立学习,静心思考。可借助有关学习资料,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思维的独立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参与小组互助互学互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是指导学生小组内互助互学互动学习。互助互学互动的形式有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其内容包括校对答案、讲解原因、质疑解疑、督促检查、体会学法、总结规律等。要指导学生增加说的机会、交流的机会、思维碰撞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和锻炼的机会。互助互学互动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制约,实现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制约及共同发展。
最后要加强小组的自治管理。每个小组经民主推选选出组长,由组内协商进行内部分工,小组内部规则由组员民主制定,对小组内部组员的评价和小组自身的自我评价由小组根据既定原则和评价标准进行。自学的方式、讨论的方式、反馈矫正的方式由组长带领组员协商决定,组长可以自行决定召开总结会、反思会、批评和自我批评会、经验交流会和开展各类活动,确定帮扶对象,研究帮扶措施,实施帮扶行动等。有时为有利于帮扶后进生,组内可以自行调整座位。小组自治管理,不仅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开发了学生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独立意识和民主观念,更有利于有效地进行互助互学互动学习。
3、优化教学流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激发兴趣,激情导入”、“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互助互动,质疑问难”、“ 组间展示,交流求助”、“ 点拨评价,学以致用”等几个环节。(1)激发兴趣,激情导入。设计情境是导入新课的好形式,主要方法有故事情境、案例情境、歌曲情境、诗词情境、小品情境、录象情境、数据情境、游戏情境等。创设导入情境的作用是打动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触动,情感上有所感动,心灵上有所震动,进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情感进入新课的学习氛围中。
(2)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教师说明自学方法、时间要求、检查办法后,学生依据自学提纲进行自主探讨。即学生先独自静心学习,沉浸在自学提纲和教材之中,运用圈、点、勾、划等方法读透教材,理清逻辑关系,掌握基础知识;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认真思考,确实解决不了的做好记录待小组帮助解决。这样做,易于养成学生独立看书思考的能力,减少对老师和他人的依赖性。此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巡视检查,察言观色,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找准问题的所在,基本上不参与学生的直接活动。
(3)互助互动,质疑问难。
对于自学中不能解决的、新发现的问题,在合作小组中进行集体互助攻关。自己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个人解决不了,进行“一对一”(A帮C、B帮D)学习;2人组解决不了的,4人组(AB帮CD)解决这样,会使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优势互补,同心同德,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团队学习的作用。在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还要提出质疑甚至相反的观点,促使思维向深度发展。学生在质疑问难、辩驳解疑的过程中理清思路,解决问题,形成观点。教师的主要任务还是观察问题所在和问题的原因,为以后有目的地讲解、测试、反馈提供一手资料。
(4)组间展示,交流求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探究的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可以是老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可以是具体内容的,也可以是拓展延伸的;可以是感性演示的,也可以是理性归纳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在认真倾听、笔记的基础上,记下疑问。当展示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答复,解决不了的,班内合作解决。此时,教师更多地充当协调员、导演、听众的角色,在所有展示结束后,做简洁准确的客观评价。
(5)点拨评价,学以致用。
以上环节完成后,教师要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提升点进行适当的点拨、讲解。然后设计1-2个题目,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把课本上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加以应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实效性和有用性。教师主要是巡回检查学生的作答情况,发现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针对性地点拨。
四、体验反思,高效课堂迸发超强活力
“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即A帮C、B帮D、AB帮CD),最主要的是要体现在课内,针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这种教学方式,也体现在课后。对“学困生”,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学困生”搭配在一起,他们结成帮扶对子,成为学习共同体,成为朋友。这样,不单能解决困难生问题,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学优生自己能学习上有紧迫感,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兵”教“兵”的魅力。
“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调整了教学关系,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生动起来,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帮互助,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大多数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增强了团队意识。学生学会了怎样管理别人,学会了怎样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也学会了怎样向别人学习,互帮互学。孩子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会了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并从中收获了成功与快乐。
【附:琅琊镇中心中学“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及一般流程】琅琊镇中心中学“4+3”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及一般流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操作】通过教学案或课前制作好的黑板(投影)让学生看。【目的】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意义】
1、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2、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学案或其他,明确了学习目标。【教师的主导作用】准确揭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注意点】
1、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拨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2、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
3、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不要急于切换。
二、指导学生学习
【操作】充分利用教学案,学生学习、操作,教师巡视。
【目的】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意义】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2、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通过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防止走弯路,上岔道。
4、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学案要求,掌握了自学的方法;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端正学生自学态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通过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确保人人自学高效,防止走弯路,上岔道。
【注意点】
1、学习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学习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学习;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学习,但每次学习前都必须写清楚学习的内容(或范围)。
(2)明确学习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做好,就怎样做。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3)明确学习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2、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
3、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4、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三、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操作】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意义】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操作。
【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巡视,确保每个学生都认真演练,及时了解班上学生还存在哪些倾向性疑难问题。
【注意点】
1、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际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3、教师要巡视,搜集位上同学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把倾向性的错误更要注意,供评讲时用。
四、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操作】
1、学生观察演示操作,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操作的 相同。
2、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3、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4、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目的】
1、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
2、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意义】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训练一题多解,使尖子生理解更加透彻了,促进其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一题多解的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找错误,分析错因,通过评价讨论,寻求正确答案。
【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正,寻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学生运用。
【注意点】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注意“三讲”“三不讲”。
2、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帮一”的教学方式(即A帮C、B帮D、AB帮CD)。
(1)“一帮一”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是要体现在课内,针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
(2)“一帮一”的教学方式,也体现在课后,对“学困生”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学困生”搭配在一起,他们结成帮扶对子,成为学习共同体,成为朋友。
(3)“一帮一”活动不单能解决困难生问题,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使学优生自己能学习上有紧迫感,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专家提出这就是“一帮一”活动中,“兵”教“兵”的魅力。
3、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 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五、当堂训练 【操作】
1、布置课堂作业。
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3、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
【目的】一是检测和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和技能,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
【意义】
1、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
2、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像考试那样,独立完成作业,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必做题做完了的学生做选做题或思考题。通过巡视,了解哪些同学真正做到了“堂堂清”。
【注意点】
1、课堂要有较充足的作业时间。
2、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基础型),有选做题(能力型),有时还有思考题(探究型)。
4、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5、要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二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学案的编制,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我们认为,这种借助于学案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它尽可能缩减教师的讲授时间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我们在实践中大致采用了三种具体的教学程序。
1.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
诱导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可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纳环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作出的,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一般要求由学生自己来阐述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质上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认识,完善和纠正各种错误的观念和观点。这种课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
2.开放式:质疑—探究—小结—应用
开放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目的是为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学会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的问题解决活动,带有研究性和实验性。此种课型的学案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一些高级知识,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开放性,甚至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要求为学生介绍一些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在教学指导上常常采用合作学习和交互教学方式,教师一般扮演帮助者、启发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不受限制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环境和机会(质疑),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和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或实验验证所学的知识和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
开放性学案导学教学不限于一个课时,也不一定全部在课内完成。
3.技能式:示范—尝试—评价—作业
技能式教学模式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和教学,特别适合于理科课程的教学。教师或者学生的示范不是简单的习题演算,而必须是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尽可能完全地展示给学生,这里借鉴了近今年来关于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尝试不要求学生能够即刻解决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主要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尝试让学生充分暴露在认识的不足或者知识体系上缺陷,以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内容。评价环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和验证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由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案通常以问题为核心来进行组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学案中的问题为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
上述三种教学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为了学生提供一种促进知识学习和运用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自主性的发挥。各个环节的设计还具有防止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过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关于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设想
淅川教研室 教科所 徐国杰
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已经出台,这个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县新一轮课改已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该方案从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出发,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发人的潜能出发,提出一个基本教学程序;即“有效预习——精讲互动——及时训练”。下面就此三个步骤做设想性说明:
一、“有效预习”。
过去,我们经常把“预习”放在课外,让学生去随心所意地预习。经过多方面的探析,这种所谓的预习多半是无效的。原因是,学生根本不明白预习什么?怎么样预习?达到什么程度?我们认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的预习一定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那么,怎样才算是有效预习呢?首先,教师要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预习目标。目标的设定至少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具体,不能抽象,以学生一看就明白为度。二是要重基础。因为是预习,所以要以学生能自主或合作能达成为度,切不可人为地提高标准。三是小而少,“小”是指学习目标不要太大,太大就显得空洞;“少”是指目标不易过多,要把重心放在知识和能力上,至于情感目标是融合在教学全过程之中的,是教师教学艺术上的问题。学生知晓否是次要的,只要授课者对此有所把握,情感也就自然渗透到其中了,所谓“教育即影响”也就是这个理儿。其次是预习内容的设定。这里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预习内容应以“问题”形式出现,即让学生能够明白预习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了具体问题,学生的预习才会有的放矢。只有问题还是不行的,还要有具体的“方法提示”。这既是“导学”的一个重要体现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唯长期辛苦的训练,才能成为使然,因为“学会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是现在和将来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再一个是问题的设计更多的要关注基础,同时也要有梯度,即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预习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因预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喜悦;梯度,即层次性,重基础,但不是说涉及到欲教学的内容的重点、难点、生发点、拓展点等不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我们首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只有投入到探究之中,学习的效率才会提高。这样设计预习问题同时也是为了老师了解学情,知道哪些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这也为下一步骤“师生互动”提供教学资源。特别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不易过多且要灵活。过多,大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过于死板,学生没了兴致,效果也不会很好。如英语科的预习设计就不能去套用数学科的设计方法。学科不同,设计的内容也应各异。最后要有个预习检测。检测的方式很多,千万不要认为检测就是“小型考试”,学科不同,检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需要老师们创造性的开展,但此环节不能少,因为这样做也是为更好地了解“学情”。把握不好学生预习时的困惑,下一步的互动必然是平淡的、苍白的。
二、“精讲互动”
精讲互动是建立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的,是有效预习的继续和升华,是解惑释疑,突破重难点的重要阶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习自信的关键环节。“精讲互动”,从字面上理解“精讲”即教师对学生在整个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全局性困惑进行精要点拨和引导。其次主要是从深层次挖掘教材的生发点,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整个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组组互动局面,其过程必然是紧张的,有序的,高效的互动。在这个步骤中,对于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定做好分工。学习小组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白解决问题的要求或规则,必要时小组内部亦要对问题进行分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来。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把握好学情,把“导”的工夫用在刀刃上,力求解决学生学习的困惑,突破难点。大胆解放学生,多种形式展示学生的个性思维,把教学的层次推向更高,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进步,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成长的快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意学生独立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
2、在关键问题上,要注意巧妙应用启发式教学,切实把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出来,以保障学生主体性的形成。
3、所有的互动都应是任务明确,方法具体,分工合理的。而不是盲目的,无序的,没有任何方法引导的。
4、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坚持正面表扬和激励。
三、及时训练。
及时训练是在前面二个步骤上进行的,是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提出的,及时训练就是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训练的方式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灵活进行,比如:文科的可能是背诵、听写、写片断、测验等。理科可能是具体题目的演练和测试。训练的时间也应是有弹性的,时间的长短根据学情决定,也许是10分钟,也许是40分钟。训练的密度一般由学习内容决定,不一定每节课都要进行训练,但学习完某一部分内容(或某个专题)一定要训练,这也是评价小组学习的重要方面。此外训练既要有侧重点,又要有区分度,尽可能地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评价尽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能够较好地促就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效预习——精讲互动——及时训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以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具体指导为主导的双线式运行机制。该程序的提出更多的是理论上的设想,在具体的操作过程还需进一步验证,以期其日臻完善。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
生存、学会做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省重点课题《“学案导学”推进分层教学的操作方略研究》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一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尤其在学案的编写及通过学案解决如何使“教授化”的教学策略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结果。现以《氯气的性质》为例,阐述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上述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学案导学”情境下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1.依案自学,以案导学
教师在课前将“导学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完成检测。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在学案的“疑问区”记下尚存的疑问,或在教师博客上发布日志;等等。总之,教师就是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课前自学是“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自学内容:
【实验准备】
1. 每组(2人)准备一只活蚱蜢与一页鲜花瓣。2. 上网查询有关氯气中毒、氯气泄漏的事件,整理发布在博客上。【课前自学】
上图为2005年京沪高速公路氯气泄漏事件的新闻图片(可发布在教师博客上),根据图片设问:①事件发生在三月份,当时本应该是绿油油的农作物,为何全部变成枯黄?②消防队员清理现场时均戴防毒面具,这说明了氯气什么性质?③消防队员在液氯泄漏现场的小河沟筑坝形成一个池塘,在池塘中投放一种药品进行化学处理。这是什么药品?根据什么化学原理?④假如你当时在现场,你将采取什么方法自救?……
2.信息反馈,课堂探究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案“疑问区”、博客等各方面学生反馈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一定要在“导”字上下功夫。
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如复习导入、实验导入、媒体导入等,把学生引入问题中来。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就让学生做Cl2的毒性与漂白性的实验:把课前自己准备好的活蚱蜢与鲜花瓣一同放入集气瓶中,而后抽取10ml Cl2注入集气瓶,不一会儿,就见到蚱蜢死去,花瓣褪色。整个实验过程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久久不能平息,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导议: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提问学生,也可以学生问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可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多媒体技术、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并及时加以点拨、归纳。
导思: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点拨、诱导性问题,这些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不同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笔者在学案上设计了以下学生实验: 实验探究:新制氯水的成分
试剂及仪器:NaHCO3溶液、品红溶液、AgNO3溶液、石蕊试液、稀硝酸溶液等、酒精灯、PH试纸等
A:根据所提供的试剂,探究新制氯水的成份,并对所用的实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B:根据所提供的试剂及氯水中存在的微粒,用实验方法验证新制氯水的成分。
C:根据所提供的试剂及氯水中存在的微粒,依照学案提示所给的方法,用实验方法验证新制氯水的成分。
这样的设计,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围绕不同层次的问题有目的的开展探究,教师可参与其中加以调控,适时点拨,并要求完成学案上的实验报告。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3.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高中化学(苏教版)新教材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但“形散而神不散”,《氯气的性质》这节内容就是按照探究氯水的成份这条主线来编排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找到有效的载体,把看似凌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学生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点,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回答归纳的结果,如氯气的物理性质及其运用;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如氯水的成份的探究是本节的重难点,教师要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从而形成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
4.自我评价,拓展延伸
教师可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学生解答“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再让一些学生加以补充或评价。在“学案”的最后,要预留一部分空间,让学生探究、反馈和讨论。一方面,学生可对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一个自我的评价,或对自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掌握某一知识的新技巧;探究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计初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后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二、“学案导学”模式下课堂结构流程图(以《氯气的性质》教学为例)
三、几点思考与感悟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是无疑的。但学案的编写工作量大,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案的编写,使其对老师来说是一份优秀的教案,而在学生手中又是一份能指导学生学习的优秀的学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有的教师课堂上运用“导学学案”方法比较单一,甚至还存在误区,为 “学案”束搏住手脚,过分依赖学案,不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技能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等科学素质教育方面,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如何较好地有机渗透,还需加强。
总之,“导学学案”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同时,也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热情参与
基于“学案导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误区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校从2004年9月开始进行《以“学案导学”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与实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但在学案编写及运用于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现把主要的偏差加以罗列如下,以引起各位同行的重视。
一、学案编写的误区 误区一:学案编写的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编写“学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它还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要从课程标准出发,但又不拘泥于标准,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学案”,试想,这样的学案,怎能摆脱“教授化”的影子,怎能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误区二:学案编写的作业化 从性质上来看,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从内容上来看,习题只是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些教师认为“导学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学案”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进行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导学”教学的优势。所以学案决不是单纯的另一份额外的家庭作业,要防止把学案搞成又一本“练习册”,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误区三:学案编写的共性化
学案编写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所以,我们在预设学案时必须基于全体学生,既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提高而预设,又要能让全体中的每一位在通过他们的合作探究后都有所提高。我们应该依据“三维目标”分层而设,使班级中的每一类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张显出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决不能采取“一刀切”。
误区四:学案编写的“舍近求远”
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有的老师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长期这样下去,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注意各知识点的把握层次。
误区五:学案编写的“个人主义” 在学案的编写过程中,往往采用先分工后由部分教师个人编写。这种学案,针对性极强,但由于是个人行为,所以在使用上往往难以与教案区分。我们强调学案要由学科组集体编写,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在编制之前学科组所有成员集体讨论,每节由一人主笔,其他人提供意见和建议,使用时,由最早使用的教师再反馈意见。由于编制之前要经过集体讨论,所以这种方式既能发挥集体优势,又容易实现教学进度、内容的统一。
二、学案运用的误区
误区一: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而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注意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碰到问题要与学生商量着进行,并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从而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
误区二:重“讲评”,轻“探究”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了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适时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误区三: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所以,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学案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误区四:重“传统评价”,轻“分层评价” “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因为更多的是鉴别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后续的学习提供预测,所以不能反映出该同学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状况,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产生的错误认识。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分层评价,例如,课堂提问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也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予以准确评价,看到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是否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教学是否发扬民主,教得是否轻松,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等等。
三、结束语
“导学学案”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但在实际的编制及使用过程中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第三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心得
石坝九校夏令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一、学案的组成学案的组成应相对固定,根据每一课时的具体内容需要灵活地编写。组成学案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五个部分
1、学习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比如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等
2、新课前测评
就是测评和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有问题要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识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测评形式:可以以思考题的形式,也可以以其他具体形式出现,比如填空题等。
3、自学指导
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当堂小结
把当堂的内容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防止遗忘。最好学生自己总结。时间不可太长,3、4分钟即可。一般采取的是模拟课堂的形式,就是让学生模仿老师,把本节课重点知识讲出来,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掌握了知识,这个方法比让学生单纯的总结好的多。
5、测试阶段
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尽量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但难度不能太大,主要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二、学案的实施
1、课前预习阶段
我们将学案精心编写好后,在课前或前一天晚上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标出
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课堂导学阶段
这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可采用:自学式或讲授式。
学生自学式:就是针对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我们设计出一些简单的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我们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师生共同探讨。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我们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另外一种是讲授式,就是对学生无法自学或学生和学生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要采取精讲的方式,但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当天完成,我们要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让学生有及时而适当的训练,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并获得一种艰苦劳动后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提供信息。
学案中的课堂练习题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有时课上时间不够,我们就得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3、课后巩固深化阶段
课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学案收起,仔细审阅。对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
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做到教学一步一个脚印,以收到实效。
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如何实施学案导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学案也有所区别。学案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使用学案的注意事项
1.学案不能替代教材,也不能等同于练习,千万不要当成练习题来做,否则就成了变相的练习课。
2.学案设计的内容不宜太多,不能繁杂,必须着力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以给学生较多的观察、阅读、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学案只是列举了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或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提前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
3.不同类型课的学案,形式、设计重点应该有所不同。新授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关注学生准备知识的落实和具有启发、探究味的问题情境的设计。习题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总结解答典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复习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知识体系,对某些重要知识、技能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试卷讲评课的学案应该着重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试题考查了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哪些方法、思想、能力在哪道试题上得到了体现,自己的缺陷又在哪里;
应该在对每位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讲评,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们最好把刚讲评完的试卷再重新考一遍,看看学生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
4.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便于学期末学生复习使用。
5.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案导学的优点很多,但对教师的要求也响应的提高,既要使学生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偏离主体,做到活而不乱、难易适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篇:“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基本理念: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2、操作载体:师生共用“导学案”。
“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起到“三案合一”的作用,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3、导学案编写原则:①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②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③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④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⑤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⑥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基本操作流程:
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 →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前置自学
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
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 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三)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
自主学习任务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择机指导。
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
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两个层次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
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
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
四是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
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将“学路”和“教路”有机地融合在一体。“教”是贴着学情而进行的有效的点拨,“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智慧成长。
(四)合作探究
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五)达标拓展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以上五个环节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流程,将“学路”“教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学路”是最基本的。这五个环节既可以在一节课中体现,也可以在一个课题的教学中通过两节课、三节课来体现。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等不同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取舍。
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履历”,最大化的尊重培养发掘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资源对教学效益提供最大化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操作注意事项
(一)优化集体备课流程,保障导学案质量
集体备课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编制的“导学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集体备课总结起来有如下方面:
(1)三定: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明确)。
(2)五备:
①个人初备,形成个案。个人初备时,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
②集体研讨,形成初案。
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
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
④跟踪听课,形成复案。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
⑤教后反思,形成补案。
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
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3)两个评价
①包组领导对导学案进行质量评价,把关验收;
②学校领导现场跟踪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中教师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
(二)强化导学预设,提高课时效益
“导学案”形成之后,教师要在学生用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以确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效率。
预设的内容包括:
(1)前置自学阶段: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学巡视需要个别指导的同学。
(2)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预设展示的方式(自主展示还是提问展示)、展示的时机、展示的策略、展示的学生层次、展示时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展示时的点拨角度方法等。
(3)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预设探究方式、探究角度、探究可能达到的深度;集体或个别指导的合作小组或个体,点拨讲解的起点、内容。
(4)达标拓展阶段:教师要预设不同学生的不同达标度、达标反馈的方法、个别指导帮扶的对象,评价激励的方案,总结梳理的方法、内容等。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除了教学模式本身所起的作用外,教师还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展示、倾听、评价。
(1)教会学生展示:能自然自觉、仪态大方的在组内或班内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并能跟同学、老师交换意见。
(2)教会学生倾听:一方面,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
(3)教会学生评价:在合作小组或班级内能公允真诚的评价同学的观点,能质疑、批判、改正、补充、完善别人的意见。
(4)教会学生合作:在合作小组内,能以宽宏大量的心态主动借鉴他人的智慧优势为我所用,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贡献分享自己的智慧优势。不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互相拆台、互相封锁信息。
第五篇:学案导学式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浅析学案导学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五中学 甘肃 武威 姜秀萍 摘要:“学案导学”法就是借助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也指出了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就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
关建词:“学案导学”;初中生物;生物教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它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生物教学,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了教师教学高效和学生学习高效的双目标。
“学案导学式” 也可以看做“ 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三段是指课堂教学依据教师和学生活动主要分为三段,即学生自学练习、教师课堂精讲、随堂检测评价。课堂教学分三段的目的和依据是:第一段,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初步的感受新知,并掌握其中一些简单的、基础的、常识性的知识,然后,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强化自学所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第二段,教师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课堂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渗透热点和考点,使学生理清知识脉络;第三段,进行随堂检测与评价,题目不一定多,但一定要是经典题目,既要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又要贯穿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六环节的一般步骤为
编制学案、提出自学要求、交流讨论、精讲深化、练习巩固、反馈总结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编制复习学案一般包括课标要求、思考讨论、考点要点聚焦、综合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第二环节是抓学生自学练习,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第三环节是预设问题,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第四环节是教师课堂精讲释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渗透热点和考点;第五环节是组织随堂检测,检查学习效果,并进行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第六环节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理清知识层次与脉络,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知识。其中心环节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思考讨论就是根据课标的要求设立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围绕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形成信息的多面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通过思考讨论,学生的思维条理越来越清晰,结论越来越明确,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上。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师生间、生生间有效地互动,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得到共享,共同完成对复习知识的建构。教师的精讲深化,学生的交流讨论应成为学案的要点。“学案导学式”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课改深处是模式,“学案导学式”
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诱导上,编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它还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提出的问题要从教学大纲出发,但又不拘泥于大纲,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
结语:
“学案导学式” 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当然,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手段。“学案导学式”不是教条,也不是教案的翻版,我们只有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情境下灵活运用,才能让“学案导学式”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这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真正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加好.学案导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17)[2]吴根旺.论学案导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228-229.[3]赵秀平.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小组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J].课外阅读:中下,2012(1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