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养猪业的黄埔军校
打造养猪业的黄埔军校
在风景秀丽的辽宁省海城市经济开发区,有一座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政府重点支持高科技民营企业——世富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他们出品的种猪、饲料等产品深受养殖户的欢迎,已成功覆盖整个辽宁和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并跻身全国市场。该集团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记者采访了集团的董事长陈世富。
创业,永远绝不放弃
世富(集团)种猪育种有限公司始建于1984年9月,主要以从事原种猪繁育、仔猪供应、育肥猪生产为主的省内大型民营企业。董事长陈世富从养猪的第一天起,就没买过饲料,而是自己仔细揣摩,反复研究,买来原料自己配。猪吃上了可口的饲料,个个长得膘肥体壮。
但养猪是一个风险性很高的行业,瘟疫、疾病不可避免。陈世富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一次,猪快要出栏的时候,正巧遇上了一场瘟疫,辛辛苦苦养了快一年的百头肥猪,一下子死得就只剩下了3头。这件事对陈世富打击很大,很多朋友劝他索性关了猪场,重新回西柳继续做服装生意,陈世富自己也有些动摇了。提及往事,虽然时隔多年,但仍然记忆犹新。他感慨地说,“我当时感到压力特别大,不单单是因为赔了钱,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还有十几个员工,自己做生意无论是赔了、还是赚了,都由自己担着,我可以一走了之,而那些辛辛苦苦跟我干了一年的员工,又该怎么办?当时冥冥之中,好像有个声音始终在提醒我:说什么也绝不能放弃„„”经过几天的调整,陈世富花高薪聘请来了一位养猪经验丰富的畜牧技术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猪场很快就也步入了正轨。
1987年,陈世富一口气承包了村里30多亩坑洼地,填平后建起了自己的暖棚式猪舍,他下决心要把企业经营的重心放到养猪上。同时,世富酒厂也正式启动,并在短时间内凭借着质优价廉打开了辽宁本省以及吉林、山东、河南等地的市场,为企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利润。从此,世富集团建立了“以养猪为核心,配备其它产业,外延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到1990年,陈世富的猪场已初具规模,年出栏生猪1万多头,而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县的“养猪状元”。
创新,依托政策推动
1997年,陈世富先是卖掉了猪场里所有原品种的优良种猪,接着又斥巨资分别从英国、法国、美国、丹麦、比利时等多个国家引进了大批新品种的种猪。在众多的国家中,经过比较,他最后选择了美国和丹麦的品种。这样一来,世富旗下的新型种猪场很快就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他们培养出的种猪,越发受到市场的欢迎。
2001年,陈世富又义无反顾地承包了70亩地,再次投资建设暖棚式猪舍,并加大了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此时,世富猪场的年出栏生猪已达3万多头。
作为种猪饲养行业的区域重点龙头企业,从2004年开始,世富公司成为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一新政的受益者。每年都免费为他们提供进口优良种猪,最多时每年达100多头。
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植下,2006年陈世富从日本引进了“节能、环保、益生态发酵床养猪新技术”。经过在鞍山及省内部分地区示范、应用、推广,得到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和认可,推广面积达8万平方米,成功带动养殖户1000余户。该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大量的猪粪尿不能够处理排放,对环境污染严重;没有合理的取暖设施,猪只在5℃左右室温中饲养,仔猪成活率大大下降;饲养周期长、成本高、效益差等一系列制约养猪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我国实现向“养猪强国”迈进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世富公司还陆续承担起了国家发改委、省农业厅等下发的多项科技创新项目,并因此荣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单位、辽宁省环保零排放新技术养猪和猪人工授精最新技术推广单位、辽宁省无公害牲猪生产基地、鞍山地区养猪行业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辽宁省牲猪活体储备基地等多项殊荣。
除此之外,陈世富还根据生态循环原理,发明了“立体式养猪法”。所谓立体式养猪法,简单地来说,就是在一亩地上栽种50棵树,树下正常养猪。这样既有了养猪的场所,又不耽误栽树,而且树木的生长有益于改善猪场的气候,对温度和湿度的调整都有很大好处,同时还节约了土地资源,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利于环保和发展循环经济。据悉,该项目前已正式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
近年来,世富公司不仅成立了世富饲料厂和世富运输有限公司,而且完善了种猪扩繁的技术创新。如今,世富公司已成为国家指定辽宁种猪扩繁场,经相关部门检测,氟烷等优良基因评定优秀,入选辽宁种猪评估网。这里同时还成为了生猪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生猪活体储备基地。
规模化,必须迈过这道坎
现在,世富集团已发展成为一个集科研、养殖、饲料生产、技术服务、酿酒、林业、药材种植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他们不仅是中国畜禽种业理事单位和国家大型原种猪繁育重点企业,而且还成为了辽宁省aaa信誉企业,鞍山地区民政局指定的农村合作组织扶贫试点单位,海城双新联创党员养殖培训基地和先进党支部单位。
眼下,世富集团主要致力于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在陈世富看来,规模化现在已经是养殖业的一种发展趋势。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逐步让位于现代规模的产业链化的方式,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然而,要实现规模化发展,首先就必须迈过“用工荒”这道坎。
为解决企业规模化发展所面临的用工问题,一向以管理严格而著称的世富公司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改变激励机制,对员工基本只奖不罚,工资水平比其它同类企业高出很多。与此同时,公司还加强了员工各项福利待遇和利益保障措施,统一签订劳动合同,使员工享受各种保险待遇。公司工会还根据企业青工较多的特点,定期举办各种体育、文艺活动。企业各级领导更从精神上关心员工,员工家里遇到了任何困难,领导们都会以公司的名义尽全力帮助解决。
陈世富坦言,只有做到“急员工之所急,想员工之所想”,才能留住人。所以,“以人为本”才是解决“用工荒”最好的办法。
“如今,不但吉林、黑龙江等很多外省客户开始和我们谈业务,来自南方的客户也越来越多。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改变了北方的种猪市场要比南方的种猪市场差的传统观念。从这个方面来说,世富很愿意成为养猪业的黄埔军校。”采访结束时,陈世富深情地说。
第二篇:20111025打造互联网企业黄埔军校
腾讯学院:打造互联网企业黄埔军校 专访腾讯学院常务副院长 马永武先生
2011-10-25
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培养人才
腾讯学院成立于2007 年8 月,是腾讯公司向所有员工提供学习发展的机构。学院拥有30 多名专职的员工,服务于腾讯在全国的12000 多人。正如腾讯的愿景——做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那样,腾讯学院的远景目标是成为互联网行业的黄埔军校,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培养人才。近几年,为配合腾讯公司的开放策略,学院还“走出去”,支持一些腾讯合资企业、并购公司、合作伙伴的培训工作,更广泛地支持到公司业务。
成立4 年来,腾讯学院累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并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不同的培训课程。
新员工,学院设计了一整套培养标准。进入公司后,就会集中他们到总部进行3 天到10 天不等的封闭式培训,内容包括公司历史、业务、文化融入、新老员工交流、领导对话等,帮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
针对在职员工,根据不同的专业,将员工分为技术、营销等四大类,然后每一大类再细分数个通道,学院会配合通道委员会设置细分课程,将培训计划发布到网上,让每个员工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参与相关培训。
针对经理人,则设置了领导力发展课程,并有研讨会、讲座、面授课程等形式各异的培训课程。培训80 后员工的“非常手段”
当培训成为企业迅速成长的基石、人才储备的桥梁,在快速发展的公司,一定将培训视作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而互联网行业又是一个特点鲜明的行业——员工以80 后的年轻人为主,行业发展速度惊人、需要大批创意型人才……要给这批人做好培训,从课程设计到培训时间,自然要运用许多“非常手段”。
马院长告诉记者,腾讯的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8 岁,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思维活跃、性格活泼,乐于学习,工作节奏快、并有强烈的快速成长的意愿。为此,腾讯学院设置了契合这一群体的培训课程。首先,培训力争形式多样。考虑到单一的课堂学习很难在年轻人中达到好的效果,设置了形式丰富的培训课程,有面授学习、网上e-Learning,视频互动、交流研讨、workshop,主题沙龙、知识竞赛、有奖活动、产品技术峰会、管理业务大会等,另外还会定期在北京、上海、深圳公司举办“名家之声”座谈会,邀请行业内知名的专家、研究机构负责人、国内外互联网名人、开发专家等业内翘楚来开展讲座,主题有技术、人文、健康、关爱、子女教育、压力处理、人际关系等。
其次,课程设置“短、平、快”。腾讯学院至今已经开发了300 多门课程,其中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半天、一天的课程,这样在尽量不占用员工太多工作时间的前提下,让他们能快速学习,快速成长。
再次,课程设计强调同事之间的交流学习,学院广纳贤才,招揽了560多位公司内部员工担任兼职讲
师,类似现在流行的(?? SNS)的模式,让员工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分享业务和文化。
“年轻的员工更好学,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十分喜欢参与培训,这也是推动学院快速发展的动力。”马院长说:“而要让年轻人更爱学习,我们也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设计丰富多样的培训方式。比如我们的e-Learning 课程,叫做Q-Learning,这不仅是名字上配合腾讯QQ 显得有趣好玩,更是有QQ 的特色。我们购买的标准化的课件很少,大多是请合作伙伴开发的符合腾讯业务内容的课程。而这一网上学习的平台的内容也精心设计,力求更加有趣、互动、活泼,用过的人都觉得它很Q 很特别。”
办企业大学,压力与挑战共存
马院长拥有丰富的企业大学运作经验。他曾任惠普商学院副院长,负责惠普商学院的日常运营管理,包括课程体系建立和课程研发,领导该学院成为拥有两大系列、10 个模块、三十多门课程、四十多名授权讲师的著名企业大学,并荣获了“2005 中国杰出企业大学”的殊荣。2007 年,马院长加盟腾讯,同样作为企业大学的管理者,他却遇到了不同的压力和挑战。
挑战之一:人员扩张引发企业文化稀释危机。马院长表示,腾讯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领头羊之一,近年来发展迅猛,不仅业务走向国际化,员工队伍也扩容到了上万人,而同时,公司招聘应届生的数量也成百上千。而当每年有占比30-40% 的新员工进入时,如何通过培训保证企业文化不被稀释,这是个难题。挑战之二:企业快速发展带来不断更新的课程需求。企业在快速发展途中,会不断产生各类培训需求,也因此要求培训人员有快速反应机制,来应对企业提出的新问题。比如以前培训技术和运营,如今随着公司走向国际化,出现了商业开发的业务需求,那么培训就得及时跟上。再比如公司到了上万人的规模,就得强调职业化培训,还要提升跨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效率……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企业大学就要不断针对问题提出有效培训方案,这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挑战之三:工作与培训时间的冲突。我们知道,互联网企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突发性问题多,因此大多员工都在高压下工作。在如此忙碌的工作状态下,要挤出时间参加培训,就显得有些“奢侈”或者“力不从心”了。“往往一个培训通知下去,有二十几个人报名参加,但当天突然有个新产品要上线,或者服务器出现了故障,需要紧急抢修。有时候这边正上着课,一个员工突然接到电话说业务出了问题,就匆匆从教室跑了出去。这些对于我们培训工作来说,都是挑战。”因此,解决方法除了让培训“短平快”之外,更要精心设计课程,控制时间总量,让员工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提高、最好的效果。
腾讯的人均培训学时设计,约30-40 小时/ 年,算下来每周不到一小时,这样才不会让培训成为员工的压力。此外,培训的更多安排在下午5-7 点,领导干部的培训安排在周末,也尽量不占用工作时间。马院长说,腾讯的培训文化是“员工的学习发展是自己的事情”,因此培训在企业内大多并不强制,是这样宽松的培训文化,让员工可以按需学习,只有“我要学”,才能更有效。
第三篇:当养猪业遇上现代科技 怀集打造三位一体立体式养猪场
当养猪业遇上现代科技 怀集打造三位一体立体式养猪场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怀集怀城镇黄岗村的正和种猪养殖场,看见糅合了规模化、高科技和绿色生态元素的现代养猪模式正完美嫁接在该养殖场中,呈现出与传统养猪业不一样的高效、有序和整洁。该养殖场场主李文年告诉记者,目前养殖场已投资过千万元,形成年出栏8000头种猪及商品猪规模的生产线,‚按照现代多点式养殖的理念,我们致力打造‘健康养殖、生态养殖和科技养殖’三位一体的现代立体式养猪场。‛
自动投料 高效科学
在正和种猪养殖场内,一条条架在半空、连接各个猪舍的白色管道格外吸引眼球。李文年介绍,这些管道正是自动投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养殖场内安装了自动投料系统,通过管道,统一把饲料投放到各个猪舍内。‛李文年说,这样做不仅能够节省劳动力,而且使养猪的饲料定量、饲料配比、喂养时间、控制膘情达到了统一规范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养猪的科技含量,增强了猪肉的品质。
除了铺设自动投料系统,李文年还在每间猪舍内安装联网的监控设备。他说,通过这套视像设备,他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用手机或电脑连接网络后,实时观察猪的情况。‚养猪毕竟是种群养的模式,一旦有猪染病,就容易造成集体受感染的现象,所以得经常监控猪舍的情况,而用视频监控无疑能节省人力和时间。‛
另外,每间猪舍还‚贴心‛地配有控温的设备。‚猪舍的四面墙都是用片砖筑起的,中间留有多条缝隙,能让水缓缓流过,形成水帘,在夏天高温的时候,我们会通过负压抽风的方式,用排风机及时将猪舍内的热气通过水帘后抽出,从而达到降温目的。‛李文年表示,在养殖场的产房内,更是配备了更为先进的空调,进一步确保产房温度的适宜。
循环模式 省钱又健康
循环利用模式同样是该养猪场的一大亮点。据介绍,猪场采用了分区隔离饲养和全进全出模式进行猪舍设计,并采取粪水分离、多级沉淀过滤、沼气发酵、自动调节缓冲曝氧、多级氧化塘水生植物处理等方法对猪的排泄物进行处理,然后利用沼气、沼渣及沼液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技术,使猪场污水处理实现区域内零排放和综合循环利用。
‚猪的排泄物会统一流进沼气池内,经过粪水分离、多级沉淀过滤和发酵处理,形成沼气发电供暖,沼渣、沼液施肥种草的循环利用模式。‛李文年表示,他的养殖场内还种有牧草和沙糖桔,猪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处理后,沼液、沼渣能用于种树植草,而牧草长成后,又可用作喂猪的食材。这样,通过这种综合循环利用的方法,既做到排泄物零排放、零污染,而且还获得了发电、供暖和培肥的价值,大大节约了养殖场的管理成本。
抱团发展 共享资源
为解决营销的问题,李文年加入了怀集养猪协会,在协会内,通过价格指导、技术交流、销售渠道等资源共享,李文年要养猪、卖猪,均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近年,李文年的养殖场还积极利用‚公司+农户‛的方式,进一步壮大发展。‚通过这种方式,养殖场的供货源有了数量的保证,而且我们还能提供农户种苗和技术支持,从而带动更多农户致富增收。‛李文年表示。
来源: 西江日报
第四篇:加拿大养猪业考察报告
加拿大养猪业考察报告
在***的立项支持下,**组织生态养猪技术培训团一行五人,于**年**月下旬至**月上旬到加拿大圭尔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进行为期20天的学习培训。培训期间,系统学习了加拿大环保猪培育及生态养猪关键技术,参观考察了圭尔夫大学实验农场、教学科研设施、实验室以及唐纳德逊国际种畜有限公司原种猪场(Donaldson International Livestock LTD),查阅了有关资料。现将考察学习情况介绍如下:
1、加拿大养猪业概况
加拿大与美国接壤,是北美洲仅次于美国的发达国家。加拿大地广人稀,国土面积997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全国有10个省,2个行政区,人口3227万,其中从事农业业人口97.2万,仅占3.6%。全国有近3000万公顷草地,牧草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小麦、大麦、玉米等农作物。畜牧业高度发达,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8%,养猪业仅之于养牛业占畜牧业总产值的30%。2006年饲养母猪108万头,生猪存栏1490.7万头,出栏1964.7万头,出栏率131.8%,猪肉产量178万吨。其中安大略、魁北克、阿尔伯达、马尼托巴4省生猪存栏占全国的88.8%。商品猪基本为杂交猪,主要杂交组合为杜长大、汉杜长大。肉猪出栏体
重100-110Kg,出栏日龄160-170天,30-100Kg日增重880g左右,每增重1公斤活重耗料低于2.8Kg,每头母猪年出栏商品猪达到17-18头。
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肉猪出口国,55%的生猪供出口,其中75%销往美国,其次是日本、中国香港、俄罗斯、韩国。猪牛肉年出口创汇达30亿加元。2007年前8个月对美生猪出口共630万头。目前加拿大养猪业主要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生产水平高,进入了养猪业发达国家行列。
2、加拿大养猪业的主要特点 2.1开展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
加拿大有种猪场630个,其中原种猪场250个。经登记的纯种猪约10万头,原种猪场核心群母猪3.5万头。纯种猪结构为大白猪44%,长白猪37%,杜洛克15%,汉普夏3%,拉康比1%,年出口种猪8万头以上。全国有商品猪场2.1万个,饲养长大或大长母猪近100万头,终端杂交父本品种为杜洛克或汉杜公猪。加拿大十分重视种猪性能测定及遗传评估工作。加拿大的种猪性能测定,经历了育种场场内测定,到种公猪测定站集中测定、母猪场内测定,最后实现在统一测定方法下实行公、母猪完全场内测定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现代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选种方法已由表型选择过渡到采用动物模型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采用Blup法可以扩大测定群
体,增加选择强度,使更多的纯种猪参与到育种中来。国家猪改良公司与圭尔夫大学合作,共同制定国家猪改良方案,通过4个地方(省级)猪改良公司组织原种猪场进行育种。每年测定10万头纯种猪,测定的性状主要有生长率、背膘厚、瘦肉量、眼肌面积、窝产仔数、饲料转化率等。所测数据采用Blup法算出个体育种值和选择指数,依据指数高低进行选种。据加拿大种猪改良公司分析,从1995年开始应用Blup法以来,种猪生产性能不断提高,如大白猪达100Kg体重日龄缩短23天,其中基因作用占16天,环境作用占7天;背膘厚减少4.8mm,其中基因作用占4.2mm,环境作用占0.6mm。近年来加拿大正在应用分子遗传育种技术来加快猪种改良步伐。
2.2采用现代化养猪生产技术
随着现代化养猪技术发展,加拿大养猪自动化程度提高很快,养猪场逐年减少,而养殖规模增大,规模化养猪带动了养猪场建筑设计及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养猪生产实行配种、妊娠、产仔、保育、育肥五阶段饲养,产仔、保育、育肥实行单元式全进全出;各阶段猪采用计算控制机械喂料,饮水、清粪自动化;全密闭式饲养,舍内温度、湿度、通风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了舍内空调恒温。为增进动物健康,阻止疾病传播,广泛采用“SEW”(Segregated Early Weaning)技术,即早期隔离断奶(17-21天),母猪、保育猪、肉猪“三
点式”饲养模式。这一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猪的生长速度,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了防疫医疗费用。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许多养猪场还联合起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养猪生产联合体,实现了专业化生产。2.3重视疾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加拿大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猪肉出口国,与其重视疾病防控与产品安全分不开。加拿大政府对生猪养殖制定严格的卫生和检疫标准,以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对种猪广泛采用PSS(猪应激综合症)和PSE(Pale soft exudative pork)DNA测试,去除种猪体内的PSS基因。养猪首先要得到饲养许可证,卫生消毒很严格,非养猪人员不准接近猪场。通过防疫和净化措施,加拿大消灭了猪瘟、布病、猪霍乱、口蹄疫和伪狂犬病等主要疫病。但部分猪场还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我国俗称蓝耳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支原体肺炎和猪钩端螺旋体病。控制疾病的主要措施:一是推广人工授精,全国推广面达到85%;二是实行仔猪早期隔离断奶;三是三点式生产,母猪、仔猪、商品猪分场饲养,三场相距3千米以上;四是兽医监护和管理,兽医定期到猪场抽检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猪场制定免疫程序,若检出传染病猪马上对猪场进行封锁和监护。2.4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培育“环保猪”,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营养物质的吸收
利用率和降低粪便中营养物质的排出量是动物营养研究领域的热点。磷是猪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营养成分。磷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基因工程研究人员通过基因重组方法培育出“环保猪”。环保猪能有效利用植物饲料中的植酸盐(肌醇六磷酸盐)所含 的磷元素,不需要另外添加植酸酶就可以消化食物中与植酸结合的磷,因为环保猪唾液中有内源性植酸酶可以有效提供猪所需的磷元素。这一技术的运用能降低猪饲料中磷的含量,降低饲养成本,降低猪粪便磷含量60%,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环保猪肉的生产。
加拿大养猪场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天排出的粪便和污水量十分庞大,粪便处理和环境保护也是加拿大养猪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但加拿大发达的种植业需要大量的肥料,粪尿经厌氧和有氧发酵后多作有机肥施到土地里了。目前加拿大粪污处理的主要方式:一是堆肥处理。堆肥处理是一种生物处理法,粪便在发酵过程中,大量的微生物将粪便转变为符合卫生标准的、湿润的具有生物成分的稳定产品。该技术可用来生产复合肥或专门用于处理动物粪便。堆肥可直接用于作物,按规格定量打包的堆肥可作为家庭、办公室等室内花卉种植用肥。每吨堆肥生产成本为10加元,而售价可达25~60加元。二是污水循环利用。猪场粪污水一般通过管道输送到污水处理池,经过厌氧和有氧发酵后,用于农作物施
肥或作为灌溉用水,实现养猪生产和种植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3、体会与启示
3.1良种是发展养猪业的基础。加拿大发达的养猪业与其高度重视生猪育种工作密切相关。加拿大通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实施良种登记、性能测定、选种选配,利用先进的育种方法(如Blup法、分子遗传育种技术),加快了猪种的遗传进展,保持高产性能。今后应通过引智引技等方式,加强国际间育种技术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育种技术,充分利用地方猪种资源和引进品种资源,扩大育种核心群种群数量,通过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扩大优良基因的遗传辐射面,采用开放和闭锁相结合的育种方式,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猪和优质猪品牌,满足国际国内多元化猪肉市场需要。
3.2加快发展规模养殖,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加拿大、美国、丹麦等养猪业发达国家,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良种化程度高、设施设备一流、技术管理到位、猪场生产水平高、效益好。要借鉴国外发展规模养猪的经验,引导分散养猪向规模养猪转变,高起点高规格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和养殖小区。通过扩大养殖规模、采用高效杂交组合、推行集约化饲养工艺、改善猪舍通风和控温环境、配制全价配合饲料、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及加强经营管理等措施,来
提高规模养猪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养猪增收。3.3推广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保护生态环境、防控疾病、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是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要从猪场选址、设施设备、品种组合、卫生消毒、防疫治疗、饲料配方、饲养管理、粪污无害处理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通过推广人工授精、早期隔离断奶、全进全出、多点式饲养、整体防疫保健等先进实用技术,控制净化疫病,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要加大养殖场粪污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力度,大力推广猪—鱼、猪—沼—鱼、猪—沼—稻、猪—沼—菜及猪—沼—果等生态养猪模式,保护生态环境;要推广酶制剂、益生素、中草药添加剂、酸化剂等绿色饲料添加剂,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杜绝“瘦肉精”等违禁药物使用,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4加强宏观调控,实现供需平衡。国外畜产品生产数量主要由协会调控,生产量控制在需求量的90~95%之间,以防止产量过剩,增产不增收。协会为生产者传递市场信息、协助政府争取外贸出口、抓产品质量安全等。如加拿大年生猪出栏量基本稳定,从1996年到2007年11年间只增加了300多万头,平均每年只增加30万头,生猪价格稳中有升,农场主养猪效益有保障。我们要建立健全生猪生产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能繁母猪、仔猪、架肥猪及饲料价格变化情况,特别是当生猪价格下降,农户大量淘汰能繁母猪时,要及时
采取防范措施。
第五篇:养猪业(共)
海南为了促进本省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出台一系列的支撑和扶植政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南州采取十二项措施,确保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普及防病治病的科学知识,重点宣传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科学知识,消除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恐慌心理,减少对生猪产业的冲击。二是强化检疫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生猪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格检疫程序,把好公路入关口,实行 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查证验物,严防染疫生猪及产品流入我州,坚决禁止病害猪肉上市。三是积极开展重大疫病监测。各地组织人员深入开展疫情普查,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并采取隔离、消毒、对症措施,防止疫情扩散。生猪养殖重点地区集中开展重大疫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应急物资贮备,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四是加强数据检测和信息引导工作。各地加强对生猪、仔猪、猪肉市场价格动态监测,密切关注生猪及猪肉产品价格,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
五是加强生猪卫生管理。各地积极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引导生猪养殖户科学管理,建立健全防疫制度、防疫档案、定期对生猪圈舍、饲具、饲养环境进行消毒,规模养殖场严格实行封闭管理,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温暖,尽可能减少疫病发生的外部因素。六是认真落实良种能繁母猪扶助政策。为保证生产母猪的基数,禁杀良种能繁母猪,各有关部门共同落实好良繁母猪补贴,加快工作进度,尽快落实到养殖场(户)。七是继续做好能繁母猪保险工作。依照能繁母猪养殖保险条款做好宣传、投保工作,确保做到“应保全保”。八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金融部门要从“保增长、保民生”的角度,结合生猪生产特点,改善服务,向生猪养殖户特别是养殖大户提供周转金信贷支持,帮助生猪养殖户渡过难关。九是搞好生猪结构调整。畜牧部门指导养殖户合理调整结构,及时淘汰劣质、低胎母猪,培育优良母猪,减少仔猪生产,适度控制育肥猪数量,规避市场风险。十是加快生猪生产方式转变。推进生猪标准化饲养,适度规模养殖,提高生猪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加生猪养殖户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十一是加大生猪养殖技术推广力度。指导养殖户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降低饲养成本,推广生猪养殖节本增效的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十二是积极探索生态养殖模式。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使生猪生产向安全、环保、效益型养殖模式转变,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8第525号)和商务部《全国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15年)》(商秩发〔2009〕620号)有关要求,为使我省生猪屠宰行业朝着规范、健康、有序方向发展,从源头上保障我省肉品质量安全,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我省生猪屠宰行业现状和发展预测分析
一、现状分析
(一)生猪养殖及出栏情况
我省自2009年11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以来,在国家与省政府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与大力扶持下,生猪养殖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省统计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末,全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达到了1580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达157个,年出栏千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达458个,2010年全省生猪出栏量505.66万头。
(二)生猪屠宰行业发展情况
⒈生猪屠宰网点发展现状。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定点屠宰厂(场)204家,其中,市县(含洋浦)城区中心屠宰厂(场)20家,乡镇屠宰厂(场)184家;另有临时代宰点(非省定点屠宰单位)68家。
⒉生猪屠宰网点基础建设情况。近年来,全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改善。各市县政府和屠宰企业加大了屠宰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进加工设备、改善硬件环境。2010年开始,省统一组织对市县城区中心屠宰厂进行升级改造,较好地提升了屠宰网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省现有机械或半机械化屠宰厂(场)60个,较“十一五”初增加了20个,屠宰企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率约占全省屠宰厂(场)总量的30%;5家定点屠宰企业引进了国内先进的肉类生产加工装备、工艺技术;全省生猪屠宰场的标准化污水处理、无害化处理、太阳能热水加温系统等逐步得到推广。
⒊生猪屠宰行业管理情况。近年来,我省生猪屠宰行业认真贯彻国家《食品安全法》、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严格依法管理,取得了可喜成效。
(1)生猪屠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我省出台了《海南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设置规划》)。通过设置规划的实施,较好地促进了全省生猪屠宰行业的规范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全省逐步开展了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达标建设,初步改变了过去生猪屠宰场地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无序的状况。同时全省又相继开展了生猪屠宰企业管理达标活动,至2008年底,全省屠宰企业达标率为93.6%。2009年起,我省按照国家商务部统一部署,又组织对全省现有定点屠宰厂(场)进行清理整治和重新换牌换证工作。至2010年底止,全省204家定点屠宰企业通过换牌换证共 193家,换证率为95%,未通过的9家屠宰企业正在整改。通过清理整治和换牌换证,全面提升了屠宰行业管理水平。近3年来,全省定点屠宰量年递增达 10%以上,2010年全省生猪定点屠宰总量达251.9万头。目前,县级以上城市猪肉市场供应95%上来自生猪定点屠宰厂(场),乡镇进点屠宰约 85%。
(2)屠宰企业内部管理不断加强。各屠宰企业严格按照国务院《生猪管理条例》要求,认真落实屠宰场点生猪入厂(场)检查验收、宰前停食静养、屠宰操作、肉品品质检验、无害化处理、不合格肉品召回、索证索票及购销台帐、定点屠宰情况通报等制度,屠宰行为逐步规范。
(3)屠宰行业监管力度逐渐加大。全省大部分市、县成立了生猪屠宰管理机构,各市县均建立了专职或兼职生猪屠宰执法队伍,生猪屠宰监管力量得到加强,私屠滥宰行为得到较好的控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点过多,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偏低,行业布局和结构不太合理。仅从各市县(含洋浦)20个定点屠宰厂(场)来看,平均设计产能的实际利用率不到40%,乡镇以下定点屠宰厂或代宰点日屠宰量大部分在5-10头,日屠宰量300头以上定点屠宰企业仅5家,产业较为分散。全省除海口罗牛山、三亚益民屠宰厂部分生猪自宰自销外,其他定点屠宰企业均实行代宰制,肉类配送业发展滞后。
2.部分定点屠宰厂(场)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差,屠宰企业特别是乡镇小型屠宰企业设备设施落后、简陋,场地卫生条件差。少数屠宰厂(场)排污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不达标,生猪无害化处理和检验检疫设施不全。
3.有些单位生猪屠宰执法人员、经费、装备等方面保障条件不到位,屠宰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屠宰技术人员和肉品品质检验人员专业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4.屠宰行业的市场准入的审批机制未理顺。存在不按规划审批、越级审批的现象。生猪私宰现象仍存在。
二、发展预测分析
(一)生猪屠宰养殖业发展预测分析
“十二五”时期,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断推进,海南经济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热带高效农业特别是畜牧业也将加速发展,国家对海南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确定,为我省生猪养殖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养殖企业的规模和养殖数量将大幅增加。根据省农业部门预测,到2015年,全省年生猪出栏量可达1213万头,比2010年增长1.4倍,全省生猪养殖规模化率提高到65%以上,这将为屠宰加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肉类销售情况预测分析
2010年全省生猪消费量约321.66多万头,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开发,到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将相应增加到940万人,还有每年进入岛内的大量非常住人口,肉类的消费需求量会有大幅度增加,据省农业、商务部门分析预计我省2015年的省内生猪消费量达473万头,生猪产品深加工或半成品出岛销售将达440万头,生猪活体出岛销售300万头。
(三)生猪屠宰网点需求预测分析
全省现有市县城区生猪定点屠宰网点20个,年屠宰加工生产能力为350-400万头,已能基本满足目前城镇居民用肉屠宰网点需要。目前,全省 200个乡镇和55个(1万人以上)农场共设立了乡镇屠宰厂(场)和临时代宰点(非省定点屠宰单位)共252家,产能远远超过本地区居民用肉屠宰网点需要。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产能效率考虑,“十二五”期间全省无需增加网点数,着重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技术管理水平,加大肉类配送能力建设,缩减落后屠宰网点,淘汰落后产能。同时从全省生猪生产能力、肉类加工出口和肉类消费品种结构发展趋势来看,在“十二五”期间,应培育发展年生猪加工能力100万头以上的大中型肉类加工厂,促进品牌化经营,优化猪肉产品结构。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省有关屠宰管理法规和文件精神为依据,以优化布局、控制总量、扩大配送、发展加工、食品安全、规范经营为着眼点,逐步建立起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生猪屠宰网络体系。提升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提升肉类产品卫生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对规模化养殖的带动能力,为全省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猪肉产品。
二、基本原则
1.与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相衔接;
2.在现有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减控总量,优化行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3.以人为本,便利肉类流通与消费,提高屠宰行业水平,确保肉品安全;
4.净化屠宰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依法规范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经营行为。
三、发展目标
经过3-5年的努力,全省逐步形成以市县城区中心屠宰企业和跨区域流通的现代肉类加工企业为主体,以供应本地市场的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为补充,梯次配置、布局合理、有序流通、购销便利、安全高效的产业布局,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有力促进海南生猪养殖业发展。到2015年末,全省生猪定点屠宰量达到868万头,定点屠宰量(不含计划发展的肉联加工厂屠宰量部分)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城镇市场的生猪定点屠宰产品销售量占生猪产品销售总量比率达98%以上,基本杜绝生猪私宰行为。具体目标如下:
(一)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不断发展状大。到2015年,全省淘汰生猪屠宰落后产能取得重大进展,全省手工和半机械化等落后的生猪屠宰产能淘汰50%;各市县城区中心屠宰厂年平均屠宰量在15万头以上,并分别建立区域肉类配送中心,逐步形成全省顺畅的肉类配送体系;培育5 家年屠宰量在100万头以上大中型肉类加工企业,树立一批具有海南特色的“放心肉”品牌。
(二)行业技术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标准化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到2015年,完成全省20个市县城区中心屠宰厂的升级改造,切实做到待宰间、急宰间、厂房、屠宰设备、工艺流程等全部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污水排放处理设施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有标准化的生猪无害化处理设施;农村地区设置的小型生猪屠宰点逐步完成升级改造,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符合国家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生产要求,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污水排放逐步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三)猪肉卫生和质量安全管理不断加强,屠宰监管制度全面落实。到2015年末,全省各市县城区农贸市场、超市、肉类专卖店基本实行肉品配送,乡镇市场肉品配送率达到50%以上。所有市县城区屠宰厂全部配备标准化的肉品检验检疫设备和规范化的质量监控追溯系统;病害生猪无害化处理达到 100%;屠宰企业卫生监管、肉品品质检验检疫等日常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四)屠宰市场秩序不断规范,肉品经营环境明显改善。屠宰企业分级管理制度逐步推进,各级政府部门打击私屠滥宰的力度不断加强,私屠滥宰、使用违禁药物或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基本杜绝。
第三章 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和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布局
一、行业发展总量控制规划
为便于生猪屠宰行业分类管理,从“十二五”起,将全省生猪屠宰网点,划分为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和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两类。其中,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指全省各市县和洋浦开发区城区中心生猪屠宰厂、大中型生猪肉联加工厂。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指设置在乡镇农村地区、仅供应本辖区内生猪产品的生猪屠宰网点。
综合全省生猪屠宰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五年发展预测分析,到2015年全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由2010年的20家发展为26家;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由2010年的184家压缩为102家,压缩比率为45%。对2004年《设置规划》中过渡性的68家代宰点原则上予以全部关闭。
二、具体布局方案
(一)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布局方案
至2015年底止,全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控制发展在26家以内,其中,增加年加工100万头以上的大中型生猪肉联加工厂5家、增设市县城区定点屠宰厂1家。
各市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规划安排:在现有海口市2家、其他各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各1家基础上增设三亚市定点屠宰厂1家;另外分别增设海口市、儋州市、澄迈县、琼中县、定安县各1家大中型生猪肉联加工厂,列入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规划范围
(二)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布局方案
现有乡镇以下生猪屠宰厂(场)全部划归于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范围,纳入全省总体规划,由省控制总量和规划布局,各市县进行具体规划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底,全省小型生猪屠宰点由现有的184家规划压缩到102家,压缩比率45%(见附表)。
(三)具体规划发展数量及网点布局
海南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规划布局(见附表)。
三、有关设置标准和要求
(一)定点屠宰厂、点设置选址要求
选址应远离供水水源地和自来水取水口,其附近应有城市污水排放管网或允许排入的最终受纳水体。厂区应位于城市居住区夏季风向最大频率的下风侧,并应满足有关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厂址周围应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远离受污染的水体,并应避开产生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等污染源的工业企业或其他产生污染源的地区或场所。还应具备符合要求的水源和电源,选择在交通运输方便、货源流向合理的地方,根据节约用地和不占农田的原则,结合加工工艺要求因地制宜地确定,并应符合规划的要求。
(二)生猪定点屠宰厂(场)
海南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建设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卫生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商务部《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定点屠宰厂(场)的设置条件和标准,同时应符合国家《猪屠宰与分割车间设置规范》。
(三)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
乡镇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设置,原则上应按照《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的定点屠宰厂(场)的设置条件和标准。应具备适应生猪屠宰作业的安全卫生场地;有屠宰管理人员值班室、检验室,设有待宰间、屠宰间、急宰间;至2015年末所有屠宰点应设无害化处理间和配备无害化处理设备;有3名以上的屠宰技术人员、1名以上经考核合格的肉品品质检验人员;有动物防疫合格证;有经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检测达标的污染处理设施;建立和执行入场检查验收、登记、宰前停食静养、屠宰操作、肉品品质检验、无害化处理等制度。
农村小型屠宰点必须为边远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且仅为本乡镇辖区内市场供应产品,不得跨区域销售。小型屠宰点选址,同一地区点与点的距离应不少于15公里。白沙、昌江、乐东、琼中、五指山等山区小型屠宰场点选址点与点距离应不少于10公里。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严格落实和实施规划
省商务部门负责全省生猪屠宰行业规划及政策的制定、行业发展工作的指导监督、屠宰管理重大事项的协调。市县商务部门负责屠宰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对本地区屠宰行业具体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间,市县商务部门要着重点抓好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的压缩整合、建立肉类配送体系、组织屠宰网点的升级改造、强化屠宰质量安全监管。各级政府部门在实施生猪屠宰市场准入、整顿、规范管理工作中,必须以《海南省生猪屠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依据。全省新建、改建、扩建和压缩屠宰网点,必须按本《规划》的布局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和市场需求进行。对违反本《规划》批建和不按规划控制屠宰网点发展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二、建立屠宰行业协调和行业退出机制
(一)各级商务、畜牧兽医、环保、工信、规划、土地、财政、食品药品监管、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要主动协调合作,各司其责,加强管理,使全省屠宰网点的建设、经营、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二)对市县城区生猪定点屠宰厂(场)不符合设置标准条件,设施不全,污水处理不达标,管理制度不落实的,应在规划出台1年时间内,安排改造升级、扩建或搬迁新建,尽快达标,否则将被责令限期整改或关闭,退出省级生猪定点屠宰规划范围。农村小型屠宰点也应争取在规划出台3年时间内完成升级改造,特别是污水处理系统,要取得环保部门颁发的污水排放许可证才能继续生产,否则将责令停业整顿或关闭处理。
(三)对2004年《设置规划》中提到的代宰点及近年来未按省2004年《设置规划》擅自建设的屠宰场点,原则上予以取消。对条件较好、市场确实需要的网点,在总量控制范围内可统筹考虑列入规划。对2004年《设置规划》中被列入定点屠宰厂(场)的乡镇以下屠宰点,但至2010年未建成营业或连续2年以上自行停止屠宰加工的,取消定点资质,不列入此次规划范围。对2004年省已列入规划但后因机构改革合并的乡镇定点屠宰场,此次不列入规划范围。凡属此次不列入规划范围的屠宰点,都应作为此次规划控制压缩的网点。
(四)各市县政府要根据此《规划》制定具体实施办法,采取有效措施,分期分批按规定时间完成网点压缩和升级改造任务。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省、市县各级在落实好中央及省财政支持“放心肉”服务体系项目的基础上,适当安排专项配套资金,支持完成各市县城区中心定点屠宰厂升级改造,各市县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逐年分批支持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完成升级改造任务。各级财政要支持大中型屠宰企业发展肉类配送,支持建设屠宰行业监管技术系统和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支持建设肉类检验检疫设施,新建或改造污水处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对因优化布局关闭的屠宰企业予以适当补偿。
四、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肉品流通体制
鼓励支持先进的屠宰加工企业以多种方式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低成本扩张。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创新生猪肉品流通体制,省政府部门要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生猪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工作实际,抓紧制定生猪屠宰管理和肉类流通管理规章,各市县政府要制定相关具体可行的措施。鼓励屠宰企业或其他有条件的企业在定点屠宰厂区设立生猪批发中心和肉品批发配送中心,逐步推进生猪屠宰集中收购批发、肉品集中配送、集中销售方法。积极支持、引导撤并的定点屠宰厂(场)和小型屠宰场点融入大型屠宰企业的生产、加工、配送和销售等供应链管理体系,转为其购销网点和分割配送点;妥善解决当地农民散养猪的收购和肉品供应问题。
五、净化市场环境,强化屠宰质量安全监管
省、市县政府商务部门要加强生猪屠宰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或添加剂行为,联合畜牧兽医部门加强瘦肉精及疫病的检验,依法规范定点屠宰企业经营行为,严格禁止不符合规定的运输工具运送肉品和农村小型屠宰点的肉品跨区域流通,屡教不改或情节较重的由畜牧兽医、商务等执法部门依法严肃处罚。对触及刑法的要将犯罪线索及时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积极推进全省生猪及肉类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落实肉类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由畜牧兽医部门牵头、商务部门和屠宰企业协调配合,严密组织对生猪及其产品使用违禁药物和非法使用添加剂等行为进行监管,重点加强对生猪“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检测,确保肉类质量安全。
第五章 其他
(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包括海南省辖区内所有生猪屠宰网点和各类肉联加工厂。
(二)规划期限。2011年至2015年。
(三)规划解释。本规划由省商务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附件:海南省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农村小型生猪屠宰点现状及“十二五”发展规划
(怜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