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时间:2019-05-14 04:3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第一篇: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一项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广东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财富,是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生动和形象的教材。切实加强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使广东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使经济强省有更坚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维系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凝聚力,调动他们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增进民族大团结,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现状

(一)广东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

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策源地,保存的历史文化遗产颇为丰厚。全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全国近现代优秀建筑9处;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万余处。广东历史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

古代文物丰富多样,岭南特色鲜明。距今6500多万年前的河源石峡恐龙化石埋藏地保存有恐龙蛋、骨架、脚印,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众多,世界罕见。位于广州中山四路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东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宫署御苑遗址,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位于广州象岗山的南越文王墓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全国出土遗物最丰富的汉代帝王陵墓。佛教寺院众多是一大特色,著名寺庙有广州光孝寺、六榕寺、新兴国恩寺、曲江南华寺、潮州开元寺、广州南海神庙、肇庆梅庵等。怀圣寺光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又是广东仅存的唐代高层建筑物。潮州广济桥是全国首座集梁式桥与浮桥于一身的启合式桥梁,其规模和结构技术为我国现存古代桥梁中罕见,反映了我国宋代造桥的最高成就。以广州陈家祠、潮州已略黄公祠、番禺留耕堂等为代表的祠堂建筑和以佛山祖庙、广州南海神庙、德庆悦城龙母庙等为代表的庙宇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园林建筑保存至今的佼佼者有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和顺德清晖园等。民间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有以广州西关大屋、佛山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东莞南社村等为代表的单门独院式的粤中民居,以始兴满堂围、大埔泰安楼、深圳鹤湖新居等为代表的聚族合居的客家民居,以揭阳丁府、潮州许驸马府等为代表的装饰考究的潮汕民居。石湾南风古灶、高灶自明代至今延续使用,时间之长,为国内罕见。

反映海上贸易的文物丰富。根据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南海海上贸易不晚于汉,盛于唐宋。汉代海上贸易始于广州、徐闻,终抵东南亚、印度,与西亚、非洲有了贸易往来;唐代远至西亚、非洲;明清远达欧美。考古资料证明,秦汉番禺的造船业已颇具规模,为开辟海外贸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是目前发现世界上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造船遗址。徐闻是我国汉代海上贸易始发港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海外贸易更加频繁,海外僧人和使者接踵而至。唐宋时期,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港城市和对外贸易中心。唐朝首先在广州设置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事宜;随着对外贸易繁荣,外国商人增多,在广州西城设置“蕃坊”,作为外商居住区。始建于隋代的广州南海神庙,唐代著名伊斯兰教圣迹光塔、怀圣寺和清真先贤古墓等,是隋唐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遗迹。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掌管海外贸易事务,是我国最早类似海关的机构。宋代各地名瓷汇聚广州出口,促进了广东陶瓷业的发展,其中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和海康窑的产品深受海外欢迎。“南海Ⅰ号”更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历史见证。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广州市舶司。永乐三年(1406年)在广州西关十八甫建“怀远驿”安顿外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立的粤海关是全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广州开设专门对外贸易的十三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成为全国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垄断中国对外贸易80年。广州十三行、粤海关旧址是对外贸易重要史迹。

近现代文物丰厚。广东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是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百年来的杰出领袖人物和林则徐、冯云山等许多近现代史上著名人物都在广东留下了光辉业绩。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广州三元里平英团旧址、花县洪秀全故居、冯云山故居、信宜大洪国王宫旧址、康有为故居与万木草堂、梁启超故居、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等是中国近代重大史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中共“三大”旧址、国民党“一大”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等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重要文物。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广州公社旧址和起义烈士陵园等是记录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重要史迹。广州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烈士坟园、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是广东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史迹,而珠海“三灶万人坟”和“千人坟”等则是日本侵华的罪证。

鸦片战争后,广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涌现了一批思想家、实业家。邓观应故居、丘逢甲故居、陈启源故居、张弼士故居、陈廉伯故居、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绵纶会馆、大新公司旧址、爱群大酒店旧址和南华大酒店旧址等是反映中外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实业的重要史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广东建筑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洋楼”和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广州沙面建筑群、圣心教堂是极具代表性的西方建筑;岭南大学马丁堂是岭南地区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市政府大楼等是中西合壁式建筑的典范;湛江硇洲灯塔更是世界上现存的两个水晶磨镜灯塔之一,在东南亚享有盛名。

华侨文物众多。广东是全国华侨最多的省份,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吸取居住国的建筑形式,结合我国传统建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开平碉楼和立园、珠海陈芳故居、汕头陈慈簧故居、梅县联芳楼和佛山简氏别墅等都是华侨建筑的杰出代表。江门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汕头存心善堂、广州爱群大厦、十九路军抗日阵亡烈士坟园等是爱国华侨积极参与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事业甚至牺牲生命的历史见证。

(二)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成就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省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制度。开展了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初步摸清了全省历史文化资源情况,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分级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了记录档案,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编制了专门的保护规划;全省各级政府拔出的文物修缮专款不断增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物修缮工程管理制度,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裕祠的维修工程在2003年9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物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在对外开放和发展旅游事业中,许多文物古迹和革命旧址已经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场所,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较先进的博物馆,南越王墓博物馆于1999年被国际建筑协会列入世纪建筑精品,投资9亿元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和投资1•5元亿元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于2004年动工。博物馆数量增长快速,全省共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70多座,约占全国总数的8%,文物藏品总数60多万件。1995至2005年间全省文博单位共接待观众6778.4万人次,平均每年接待观众329.3万人次,其中外宾41.2万人次。博物馆陈列水平不断提高,深圳市博物馆《近代深圳》、广州市文化局主办的《羊城文物珍藏》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办的《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分别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7和1999年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藏品陈列》和东莞海战博物馆的《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分别获得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陈列最佳制作奖和最佳形式设计奖。2004年成功启动了“流动博物馆”网络,举办了《珠联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和《荆楚辉煌—一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等,成为打破区域分割、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提高省内及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的成功实践。

考古工作成果丰硕。积极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1995年发掘的广州南越国宫署石构建筑遗址,1997年发掘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2000年发掘的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2001年发掘的深圳屋背岭商代墓地,2003年发掘的南汉康陵、德陵分别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海I号”水下考古是我国目前最重大的水下考古发现,在阳江市成立了亚洲首个全国水下考古基地。

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全省文博单位积极开展文物对外交流,交流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2001年以来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举办文物及艺术品展览79批次;境外来粤举办文物展览16批次;境内外文物考察交流200多批次;接收海外人士捐赠文物逾千件。2002年以来,粤港澳三地召开了6次文化合作会议,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1999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厅与德国有关机构合作,赴德国举办了5期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95人次。

文物队伍不断壮大,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省现有文物博物馆机构近20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9个,其他文物机构6个,文物商店2个(文物代销点15个),文物科研机构2个,各级博物馆144座。全省文物从业人员2929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07人,中级职称266人。自1996以来,省文化厅先后举办了文物培训班14期,参加人员近100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文博队伍管理和专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培养了一批作风正,专业水平较高的文博人才,为全省文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社会文物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广东是文物流通大省,打击文物非法交易、文物走私等犯罪活动的任务相当艰巨。1993年,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文物商业管理办法》和《关于对旧货市场销售的文物监管物品实施管理的通告》。1994年,国家文物局确定北京、上海、广东进行文物境内拍卖试点工作,广东成为全国最早从事文物拍卖试点的省市之一,开创了许多国内艺术品和文物拍卖之最,为我国文物拍卖试点和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做出了贡献。为有效打击文物犯罪活动,2001年成立了由省公安厅、省文化厅、省工商局、海关广东分署组成的广东省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打击文物犯罪合作机制。1999年以来省文化厅接收执法机关移交文物60000多件,并与广州、深圳海关签署了共同打击文物走私犯罪合作备忘录。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广东文博工作人员在艰苦的日常工作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坚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麦英豪、黎金合著的《广州汉墓》中国考古最高成就奖—夏鼐奖;王贵忱与欧初合编的《屈大均全集》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叶其峰所著的《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研究》获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杨式挺的《岭南文物考古论集》获广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李才垚主编的《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运动》获文化部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博物馆与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合作的“书画展柜空气净化过滤系统的研究”为1994年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7年度获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九•五”科技成果奖;麦英豪主编的《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获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三、当前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不足。广东是全国省级文物行政人员编制最少的省份(海南除外),也是历史上省级文物行政人员编制最少的时期。目前,负责全省文物行政管理工作的省文物局仅有人员编制5人,长期靠借用或聘用人员维持正常管理,尚有部分地级市没有设立文物科,许多县、区没有文物专职干部,根本无法适应当前文物保管理的需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工作受到了削弱,严重影响了文物事业的发展。与省其他厅局比较,根据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国发[2003]9号),由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共10个,凡是国家部一级设立了二级局的,我省有关厅均设立了相应的二级局,唯独刚批准设立的文物局为省文化厅内设的正处级局。与兄弟省市比较,除个别省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都设有副厅级的文物局。从国际上看,英、法、德、意、埃、印等国均设有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德国柏林市文物局有60人,黑森州文物局有近200人。

文博队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在广东全省的文博队伍中,从事文物维修设计、养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没有一个获得资质的文物维修设计事业机构,也没有拥有资质的文物保护规划设计部门。特别是缺乏文物科研、展览陈列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近年来因机构改革,人员调动频繁,相当一部分文物行保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降低了全省文物保护事业的工作水平。

文物保护“五纳入”措施不落实,文物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国务院在1997年《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文物保护“五纳入”措施至今已历时八年,但一直以来,在我省许多地区得不到贯彻执行,导致一批重要的濒危的文物保护单位得不到及时抢修,一些古遗址、古墓葬等野外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社会上的珍贵文物得不到及时征集,相当部分的山区和贫困地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收入微薄,有的甚至连人头费都不能保证。作为省级财政,流散文物的抢救征集,文物保护的科研活动,抢救性的考古发掘等均没有专项经费。重建设,轻保护,破坏文物的事件屡有发生。近年来,相当部分地区的党委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只停留在口头上,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文物保护、基本建设过程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屡有发生,破坏文物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一些建设单位没有依法配合文物部门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致使许多有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被毁坏;一些建设单位,未经批准在文物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乱搭乱建,导致文物环境风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旧城改造过程,不少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荡然无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的“六.二三”沙基惨案纪念碑、徐闻县的贵生书院门前古道;广州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宗祠、登记保护单位八路军办事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06年兴建的我国最早的民办铁路始发站台山“新宁铁路总站旧址”、“梅县学宫”等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被擅自拆毁。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全省有近30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完全毁坏,数百处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已消失。重建设,轻规划,80%以上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专门的保护规划,乱建设,乱开发的现象相当普遍;历史文化资源闲置、人造景观泛滥、珍贵文物惨遭破坏,60%以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没有合理利用;景点规模小、品位低、综合效益差,缺乏拳头旅游品牌等。

文物保管条件落后,文物安全形势严峻。全省文博单位文物库房面积普遍不足。全省文物库房总面积为27745平方米,如按藏品总量平均计算,每平方米的库房存放量为18.5件。省博物馆文物库房仅有20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库房存放量为59件。此外,全省有44个博物馆没有文物库房,有6个市的藏品保护费为零。现有的文物库房设置普遍简陋,技术防范设施达标率低,没有湿度,温度、光照和科学调配设备,文物藏品自然风化和化学腐蚀的现象不断发生。近年来,文物盗掘、盗窃案件屡有发生,文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文物保护科技手段落后。广东大部分地区为南亚热带湿润季候风气候,高温、高湿、多雨、暴雨、台风为主要气候特征。在这种气候条件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文物古迹经常受到暴风骤雨的严重破坏,沿海地区的文物还经常遭受盐分空气的侵蚀。广东文物科技研究与应用十分落后,文物科技人才少,没有专门的科研究经费,面对土质遗址保护、摩岩石刻风化、古建筑防损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有效的应对办法。文物信息化程度低,至今没有建立起全省文物信息数据库,影响了文物事业的发展。

三、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经验

纵观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经验是: 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融入到党和国家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促进文物事业全面发展。文物保护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广大文物工作者满怀热情,文物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的文物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一些有识之士和文物工作者不畏艰险,抢救了大批文物,保护了许多重要古迹。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文物保护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及时调整文物保护政策,广大文物工作者与时俱进,探索出许多有效保护文物与合理利用文物的模式和方法,全省文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只有坚持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完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才能确保各类文物得到有效保护,保证文物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的破坏。面对经济建设破坏文物的行为,大多数文物工作者敢干顶住阻力和压力,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使许多文物免遭基本建设的破坏。广东也存在许多文物遭受毁灭的历史教训,主要原因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造成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个别领导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文物保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造成破坏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是历史上文物受破坏最严重的两个阶段。

只有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全力争取各级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把更多人力、物力用于文物事业发展。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物保护经费不断增加,近10年来,开展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维修和保护工作,新建了一批设施先进的博物馆。事实证明,什么地方党委和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什么地方的文物事业发展得又快又好。

只有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才能有效遏制破坏文物行为发生。广东文物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文物保护工作涉及面广,仅靠文物部门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有效遏制破坏文物的行为,必须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财政、城建、国土、公安、海关和工商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人大、政协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动员新闻媒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只有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才能提高效能,节约资源,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文物保护工程方案、文物保护规划、博物馆陈列方案、考古发掘与大遗址保护方案、文物安全技术防范方案等方案编制与评审,以及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文物藏品档案等工作中,都必须聘请有关专家充分论证,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和水平。方案未经论证,仓促施工,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甚至导致文物本体和环境风貌受到破坏、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只有坚持做好文物保护各项基础工作,才能促进文物事业稳步发展。开展文物普查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和博物馆藏品档案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工程,是文物部门主动工作,开拓创新的体现。只有通过普查,摸清各地区现存文物古迹的数量、分布、时代、面积、保存状况、环境状况、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和馆藏文物的数量、级别、品类、价值和保存状况等,才能为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只有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挥文物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实践证明,完善博物馆、纪念馆的设施,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纪念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场所,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是文物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物队伍,充分调动文物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是保障文物事业持续发展。文物工作者是文物保护事业的参与者,是保护文物的中坚力量。广东历代文物工作者,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和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在本职工作中积极主动,诚实肯干,甘于奉献,思路明确,使广东的文物保护事业一直向前发展。

四、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广东是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但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缺乏,科研力量欠缺等许多问题,因此,还不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强省。广东要成为全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强省,基本思路与对策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物保护工作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之中,深入贯彻《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加强管理”的原则,以建设文化大省为契机,根据广东文物工作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抓住机遇,统筹兼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整体推进全省文物事业。

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文物保护制度。认真做好《广东省文物保护“十一五”规划》编制、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核定公布、全省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登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规范档案、文物保护规划、文物藏品规范档案、馆藏文物鉴定、文物安全防范等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博物馆登记、重大文物事故责任追究、文物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定期检查监督、文物保护方案评审、文物保护奖励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和文物鉴定委员会。

大力推进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和文物示范单位建设,带动全省文物事业发展。抓好全省文博示范单位建设和省博物馆新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河源石峡恐龙遗址公园、曲江马坝人遗址公园、南越国宫署遗址公园、虎门炮台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事业发展。大力抓好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完善红色景区设施,将之建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抓好虎门上横档炮台、潮州广济桥、始兴满堂围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评选一批优秀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在重点项目的选择确定上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利用新模式,总结和推广成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

大力加强省内合作、省际合作、泛珠三角合作和境外文物合作,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整合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资源,减低展览运作成本,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解决基层博物馆“门庭冷落”的现象,继续扩大和完善“广东流动博物馆”网络。加强粤港澳交流与合作,整合三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岭南文化品牌,重点做好 “粤港澳文物大展”和合作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促进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成功地举办了《珠联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和《荆楚辉煌—一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等大型文物展览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引进新理念,尝试新模式,主动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和全方位的泛珠三角合作,开创历史文化资源合作的新领域。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文物保护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组织文物出国展览或国外文物来粤展览。

大力推进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加强文物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完善省、市、县(区)三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文物保护组织,引导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确立以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保护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建立文物保护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切实加强文物部门自身建设,做好人才规划、培养、使用、配置与管理工作,建立一支学历、梯次和门类结构合理,有专业性权威的文物专业队伍。大力组织在职文物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引进文物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中青年业务骨干,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执政能力和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大力推进文物信息化建设和文物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加强文物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针对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具有迫切性和普遍性的科技难题,有组织、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攻关,积极主动地争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部门的参与合作,研究考古发掘现场有机物提取和保护技术、土质遗址保护、石质文物保护、潮湿环境下木构建筑防虫和防霉技术等课题。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鉴定文物的方法。逐步完善省博物馆、省考古所、南越王墓博物馆等一批修复技术中心。建成全省文物信息中心,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广东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丛书,作为地方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和借助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参考手册,扭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被动局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和社会舆论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实现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

大力发挥文物在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国家统一和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坚持把文物工作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尽快编制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以有效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各类旅游服务设施,防止擅自改变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和旅游开发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事件发生,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使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业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支柱。大力发展特色博物馆,鼓励发展行业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完善具有地方特点的博物馆体系,对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进行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文物利用管理制度和方式。大力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建设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在全国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强化博物馆精品意识,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优秀陈列和展览。在遵守文物保护法律的前提下,鼓励各种渠道的资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创新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制订优惠政策,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涉及文物保护的环境整治、道路通讯以及各类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抓住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地方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历史价值高的历史文化景点,打造内涵丰富、知名度高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一地一品、一地一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网络。

大力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文物法制建设。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对积极保护文物的事迹予以表彰,对破坏文物或者保护不力的现象予以曝光,营造一个“爱护文物可敬,破坏文物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普法部门应当将《文物保护法》列入普法内容,各级党校和行政管理学院应当在法律课程中增设《文物保护法》,提高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文物法制观念。大力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遏制破坏文物事件的发生。颁布实施《广东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完善文物法规体系,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只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造福子孙后代的观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落实上述措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通过五到十年的不懈努力,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必将居于全国前列。

附件:广东省博物馆名录 广州市海珠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广州市黄埔军事博览中心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广州博物馆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广州艺术博物馆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 邓世昌纪念馆海珠博物馆 增城市博物馆 番禺博物馆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何香凝美术馆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 深圳市宝安区科技馆 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深圳市南山区天后博物馆 深圳美术馆 深圳市博物馆

深圳市龙岗区东江纵队纪念馆 岭南画派纪念馆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美术馆

翁源县博物馆(翁源县客家民族博物馆)韶关市博物馆 新丰县博物馆 珠海市斗门区博物馆 珠海市博物馆 汕头市博物馆 汕头市潮阳区博物馆 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 揭西县博物馆 揭阳市博物馆 佛山市高明区博物馆 佛山科学馆 南海区博物馆 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 佛山市三水区文化馆 鹤山市博物馆 台山市博物馆 江门市科学馆 江门市博物馆 开平市华侨博物馆 恩平市博物馆 湛江市博物馆 雷州市博物馆 徐闻县博物馆 遂溪县博物馆 广东省电白县博物馆 信宜市博物馆 化州市博物馆 茂名市博物馆 广东省肇庆市博物馆 罗定市博物馆 云浮市博物馆 高要市博物馆 郁南县博物馆 广东省封开县博物馆 广宁县博物馆 德庆县博物馆 惠州市博物馆

惠州市惠阳区叶挺纪念馆 梅县博物馆 兴宁市博物馆 海丰县博物馆 陆丰市博物馆 河源市博物馆 紫金县博物馆 广东省和平县博物馆 龙川县博物馆 清远市博物馆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博物馆 东莞市博物馆

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岭南画院 东莞科学馆 中山市博物馆 中山科学馆 潮州市博物馆 潮州市韩愈纪念馆 饶平县博物馆 乐昌市博物馆

潮州市湘桥区民居文化展览馆 珠海市古元美术馆 梅县客家文化博览中心 广东客家博物馆 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 叶绿野美术馆 佛山市博物馆 东莞市莞城美术馆 广东书法院

深圳市红荔精神绿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丰顺县博物馆 新兴县博物馆

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龙门县博物馆 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 潮州市八珍楼陶瓷有限公司 从化市博物馆 梅州市华侨城博物馆 四会市博物馆 广东华侨博物馆 兴宁市优雅美术馆 东莞市冠和博物馆 广州市荔湾区博物馆(007493602)潮州名茶馆 潮州市仰中美术馆

佛山市高明区世纪钱币博物馆.顺德展览馆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 罗定市鸿峰博物馆 梅县精宫博物馆 潮州市淡浮收藏院 广州市明珠艺术馆有限公司 梅州市科技馆 东源县博物馆

广东南雄珠玑镇珠玑巷博物馆有限公司 广州市仑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市罗虹美术馆 惠州市冠和博物馆 东莞市观音山古树博物馆 韶关市科技馆 ……

第二篇: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湖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一、文化遗产概论: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1、有形文化遗产:

湖南古来被视为“南蛮之地”,被认为是不开化的地区。但是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湖南历史上就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文化成就,在这些文物中,仅世界之最级的珍品就有: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样本——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出土的水稻样本,距今已有大约1.5万年;世界上最早的陶片——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发现的古人类使用过的陶片,距今已有大约1.4万年; 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青铜乐器——长沙市宁乡县月山铺商墓中出土的象纹大铜铙,高 103.5厘米,重221.5千克; 世界上最早的铸铁容器——长沙市杨家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铸铁鼎,距今大约二千四百余年,等等。

2、无形文化遗产:

民间灯会与益阳“舞虾”:元宵灯会,俗称“闹元宵”、“闹社火”、“玩龙灯”、“耍花鼓灯”、“故事会”、“抬故事”、“闹龙灯”等等。

盛唐之时,闹龙灯之俗已在湖南盛行了。清嘉庆二十二年《湘潭县志》载:“上元,祀太一神,食浮圆子。向夕,六街三市,竞赛花灯,及花爆烟火诸杂剧。故褚遂良《潭州偶题》云:‘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唐时风俗已如此。”褚遂良(596-659年)是唐代的著名书法家,曾为黄门侍郎、尚书右仆射,他59岁时曾被贬为潭州都督。他在长沙看到的“九衢灯火”即是春天的灯会。

灯节源于原始人类的火把节。从火把到龙灯,春天的祭祀渐渐世俗化,进入了人们的休闲生活;祭日成为了节日,仪式成为了娱乐;度过了漫长寒冷的冬天,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人类有理由在这样的节日里尽情地欢乐。

人们常说:过年过年,只有过完了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完了年。因此,在吃饱了、吃好了、吃腻了的除夕、新年大餐之后,人们合家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他们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才智,开始制造精神上的享乐。因此,到了正月十五的这一天,玩灯、赏灯、比灯、赛灯,成为了节日新的主题;而尽情忘我的狂欢,却超越于灯节之上。

民间的龙灯,更为热闹。湖南乡村农家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就陆续出动,称“闹春”、“闹花灯”、“闹元宵”,直至正月十五日为止,洞庭湖一带一些地区,农历二月二仍有龙灯、花鼓出现。

益阳的龙灯同样历史悠久。农历正月十五日赛灯、闹元宵,居民多以居住地域为界,出动龙灯、鱼灯、虾灯、狮子灯、虎灯、枙子灯等,各具风采。湖区居民则于当晚点燃若干干柴、火把、马灯,于河堤两岸蜿蜒飘游,火光通明,如同白昼。两岸赛灯,常有骂灯之俗。

在益阳城区,正月十五达到灯会高潮。各路游行队伍,相对集中,然后向市中心出发。游行队伍以“三眼铳”和“耍流星”开路。三眼铳为铁制炮筒,内置引线、火药和黄土,响声巨烈。“流星”分水流星和火流星两种,耍流星的人手持一根绳索,两头各系一只小钵,内放水、或炭火,双手舞动,用于开路。夜晚火流星舞动,火星飞溅,能在拥挤的人流中打开一条出路。游行队伍接着是敲锣打鼓和各式各样的民间表演项目,如踩高跷、地花鼓,采莲船、舞龙、耍蚌壳、耍虾子、舞春牛等。队伍所到之处,鼓乐震天,人群聚集,通宵达旦。

隆回崇木凼古树林:花瑶山寨里的亮丽文化景观

在邵阳市隆回县西北部高寒山区的虎形山上,居住着一支与瑶族其它分支不同的“过山瑶”。他们世世代代封闭在赖以生存的山寨里,忠实地承袭着先祖最为古朴纯真的民俗与民风。因寨子里的妇女们服饰独特、色彩艳丽,被称为“花瑶”。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视古树为生命,继承着“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传统,使这片土地上的树木经千百年风霜雨雪依然沐浴着今日阳光的雨露,形成了崇木凼古树林这片花瑶山寨里的亮丽文化景观。

崇木凼古树林座落在虎形山瑶族乡瑶族聚居地,现存树林面积3.8公顷,有百年古树325株,其中树龄在300年以上的28株,最古老的树距今已达1000多年。林中古树多为常绿、落叶、高矮杂生,以水青冈和白栎为最多,四季景象更迭。树林中既有清光绪九年伫立的禁林石碑,也有“同蔸生异树,树腹长青竹”的古树奇观,还有花瑶人根据树冠、树枝、树根和树干的形态而命名的“千年富翁”、“天罗地网”、“银蛇拱地”、“天女散花”等。一棵棵古树枝繁叶茂,绿意苍翠,瑶家山民不时也和着那沁凉的绿荫,前来林中绣花、聊天,或以歌当对寻觅心上人,构成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自20世纪90年代未起,崇木凼古树林的知名度日渐提高,从封闭的虎形山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崇木凼古树林也以其景观的亮丽和文化的丰富作为瑶乡五景之一而成功晋升国家级名胜风景区。2009年,崇木凼古树林又被作为特殊的文化景观推荐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

(一)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伴随而至的色情、暴力等外来文化糟粕对当地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低估。

(二)管理跟不上,落实不彻底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全面、管理跟不上等,会给旅游带来压力。在旅游发展中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问题值得人们关注。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经营;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超过接待地的接待能力,超负荷运营,给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人文景

观的破坏等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绿化不够、垃圾问题、河流污染已成为普遍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的不断增多,大城市不断的扩张,在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一些城市更新的盲目性和决策的局限性,再加上设计的落后,各地争相模仿,出现了“千城一面”、“大拆大建”的现象,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许多城市正在渐渐地消失它的历史和地方特色,历史的城市中心正在逐渐失去它的功能,出现城市中心区衰败的现象,这是就

需要对城市进行更新,既然要更新,就必须对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景观等进行保护。

湖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湖南面临着国际文化的冲击:如何积极应对、合理取舍成为规划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个重要阶段,我们更应该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以寻求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与保护路径。国内研究现状:与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起步较晚,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尚未建立起一套立法、资金、管理及公众参与等方面相对比较完善的保护制度。

我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保护文物古迹。包括古建筑、古葬墓、古文化遗址、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第二层是保护具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第三层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是每个活着的人理解自己文化根源的其实和依据,是思考自身未来的教训和参照,因而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而且他们所构成和呈现的意义表明,历史文化遗产原则是全人类的,今天在世的人并非是他们的全部继承者,后世的子孙同样具有对它们的继承权。因此,当代人在面对世界文化遗产应有一种伦理压力和使命感;尽可能完好的将它们传递下去是一种责任,对它们的损坏和浪费时间不道德的。

三、措施

文化遗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一)政府主导

1.制定旅游发展和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带十分重视发展总体规划的作用。旅游发展在开发和建设时建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品资源和名牌,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保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在旅游市场上竞争力,实现旅游经营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从数量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防止盲目竞争,遵循各种经济关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要营造和保护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特别是要注意抢救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形式,激发当地人民的在民族文化保护上的忧患意识,宣传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思想上提高居民的民族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

3.从实际出发,制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条例、法令等。把环境与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令和政府决策之中,以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有了政策和法令的强制命令,才能从根基上保证在旅游开发中保护民族文化,打击各种不文明的破坏行为。制定和完善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和法律政策研究,努力运用旅游规划、法规和法律政策来调控和管理各种旅游经济活动,使整个旅游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成立专门研究组织等,培养专门的管理人才,政府财政提供资金保障。

5.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媒体宣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使他们为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服务,文化产业我们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借鉴国外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优化文化产业市场,引导文化产业向正面的方向发展,对文化产业市场进行监督和控制。要通过各种公共活动向公众进行宣传,提高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6.摆正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位置。政府应该发挥其行政力量保证当地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政府不仅需要在旅游失氛围的营造、旅游地形象的塑造、旅游营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还应该致力于提愉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保证旅游业的正常、良性运行。政府的职能决不仅仅是发展经济,在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也必须承担应有的职责。

(二)民间参与

1.以家庭为单位向年轻人传授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进一步做好传统民族文化资料的整理工作,继续收集、整理、制作各种民族文化仪式的音像资料,通过传授的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对内对外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进行传授工作,培养人们的忧患意识,促使民族文化的永续传承。

2.积极参加民族传统节庆、祭祀活动

传统节日以习俗的力量让民众自动在同一个时间经历相同的活动,在相同的仪式中体验相同的价值,一个共同的社会就这么让人们高兴地延续下来。这就是传统节日最经济、最有效的生活文化再生产功能。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作为假日,一方面更能够实现刺激消费的目的,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若干重要的价值有更好的机会在生活中自然地传习。

3.保护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尽可能地把高新技术成果运用到旅游业发展上,保护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产立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物质基础之上。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东巴文化产品。运用影视人类学的原理,抢救、整理、复原、摄制几个重要的东巴仪式。强调文物保护,珍惜旅游资源,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和最珍贵的旅游资源。

4.发挥非正式组织的优势,政府和民间互相监督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团体、旅游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作用,明确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发动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来,监督政府工作,为政府工作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鼓励社会团体、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依法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基金,专门用于旅游资源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海外社会团体、个人通过捐赠等方式在我国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基金。

城市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1)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更新改造的高峰期,老城区、古旧建筑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保护工作必须做在前面,应制定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形成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完善的保护体系,并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2)要划定保护范围、分类指导,宽严适度,以利于城市的更新改造和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3)在符合法定保护程序的前提下,保护方式应多样化,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法和措施,形成一套综合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模式。

(4)要通过对建筑物、构筑物、街区等载体的保护来留住城市的历史文脉,从个儿高角度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演变过程,反映出城市的文化积淀。

(5)注重城市特色及传统风貌的保护。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最容易丧失的就是城市的特色。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的标识,是一笔哦法估量的财富,越是特色的东西越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6)要注意各历史时期的标志物、遗址、遗迹的保护,它们是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和见证。

(7)在保护中要有超前眼光,特别注重具有潜在保护价值建筑物、构筑物的保护。这类建筑物有些是因人们的认识和观念落后而埋没,有些是因保护的财力、物力有限而未列入法定保护范围,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它们的价值会越来越高,因此,对这类建筑要千方百计的保留下来,否则一旦拆毁将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四、结论

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蕴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量信息。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自身现代化的需要,继承与光大这些遗产,可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应予以保护,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文化遗产承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四篇: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精神

我们中国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我们中国博大精深文化。有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等等。而今,又有几个人能表现出中国最纯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先说说这表演艺术把,最让人称赞的就是京剧把,可现在又有多少是正真为此去用尽一生去研究呢,现在许许多多的选秀节目。唱的都是京剧么?不是。那唱的多的是什么呢?是英文歌曲。现在只我们的爷爷奶奶那老一辈才对戏曲情有独钟。一个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会去看看么,就算有,那也是百里挑一了。

再来说说这社会风俗把,中秋节是我国为了祭奠屈原而由来的节日。现在过中秋有很多很多家人没能团聚在一起,这个理由那个理由。我们也渐渐不重视起来。可是在韩国中秋节是被韩国人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日子。中秋节不仅是韩国人一家团聚的节日,也是人们对祖先尽孝的重要节日,因此韩国人无论多忙,也要尽量在中秋节赶回家里。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这传统的手工工艺技能把。剪纸——中国的民间艺术瑰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羡慕不已,啧啧称赞。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智慧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可现在有有多少人还回去学习它,能领悟到这想工艺的精华。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多少多少的伟人。留下了多少多少文化遗产。可又只有多人吸取到了精髓。请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领略京剧的独特韵味,让我们一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过每个中秋,让我们除了学习之外空余的学习学习剪纸,好好的珍惜那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起去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名族神!!

第五篇: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能够表现城市个性与特征,体现城市丰富性的建筑及其类型,城市空间、界面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建筑及城市的人工和自然环境等。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一笔伟大的文化财富,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他作为城市的集体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文明,是城市历史的一种延续,它像是一条纽带,将城市的过去、现在、将来串联起来,使得城市的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得以延续。

然而在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常以城市历史人文景观的丧失为代价,近年来,人们在经济上大获成功的同时,正日益意识到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就如没有灵魂与精神的生命体,是不健全的。因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共识,但在当前保护工作中、观念上的含糊与行动中的种种误区又使得保护工作举步维艰,甚至适得其反,造成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开发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并存,使得保护工作陷于一种两难之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刻不容缓。

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全民性质的工作,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实际的保护工作中需遵循四个基本条件: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

原真性。联合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所提倡的标准是原封不动的保存,即冻结保存。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保证是真实的历史原物,要保留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面貌。在后期的整治中尽力做到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修补要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样式,以求达到还原其本来的历史面目,使遗产能够“延年益寿”。

整体性。一个历史文化遗存是连同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性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环境。对于历史的街区和古城,要保留其整体的格局特征,还应包含其文化内涵和形成的要素。

可读性。历史遗物均要留下历史的印痕,我们可以直接读它的“历史年轮”,可读性即使在历史的遗存上应该读出它的历史,就是要承认不同时期留下痕迹,不能按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它,大片拆迁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读性的原则。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表现在保护历史遗存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保护古城不仅是为了保存珍贵的历史遗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历史传统,建筑精华,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可持续性还表现在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首先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继续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为博物馆等,作为景点要慎重,防止破坏。

以下具体阐述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1、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街区,又称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地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规定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称为历史文化街区。1977年12月,《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在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实体予以保护的同时,还要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允许出现新的建筑物,但风貌上不与原有特征抵触,新建筑的加人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过程。

历史街区的保护界限划定必须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及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层 面对保护进行限定,使保护扩大到整个城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划定应符合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及风貌完整性原则;

2、范围划定要考虑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实施环境整治,特别是政策实施的便捷性,规模不宜过小;

3、考虑保护管理的可操作性,保护层次设置不宜过多。

4、历史街区保护界线的划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定位:

文物古迹或历史建筑的现状用地边界;

在街道、广场、河流等处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建筑物用地边界或外观界面;

构成历史风貌的自然景观边界。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的划定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是苏州古城内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苏州传统格局、水乡风貌特色和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以居住为主的街区。该街区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特征,有较完善的历史环境、事件,保护强调外部整体环境风貌,内容上,不仅要保护物质形体,还要保护历史文化内涵,如民风民俗、传统商业、手工业;空间上,不仅要保护历史街区本身,还要保护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以及绿化、水体等划定保护范围。

第一级:沿街沿河风貌保护地段

一纵四横,五条河路两侧一至两进范围内地带。保护范围面积为8.68公顷。这类地区基本的保护原则是:

 普遍保护沿街沿河风貌。以沿街沿河为平江历史街区重点保护地段,严格控制沿街沿河的建设活动,尽量保持原有的建筑形式和风貌,并对不符合风貌要求的违章乱搭建的建筑和设施以及一些物件整治和清理。

 保护整体空间环境。以沿街沿河室外空间环境为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室外环境设施,包括桥、栏杆、河驳岸、水埠、船鼻子、古井、铺地和古树名木绿化等。整治和清理不符合风貌要求的设施,特别注意其空间环境的传统氛围的保护。

 逐步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居民室内设施,在满足风貌要求的前提下,使居民室内设施现代化,重点为居民的卫生环境设施。解决居民的卫生设施和保护区的污水排放和处理,确保河水的洁净。第二级:平江历史街区

指平江街区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沿河沿路建筑,古宅院、庙、观、祠堂、园林等,这一级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范围面积为23.83公顷。这类地区风貌已有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民居已修建或改建,但该地区传统街巷和民居相对较为集中、连片,其中许多属历史保护建筑。

这类地区的保护整治有两个层面的要求:

 从风貌层面上。首先要求恢复原有立面风格(包括第五立面——屋顶的形式),其次要注意与14处文物、古建筑风貌的协调;

 从生活设施改善层面上。要注意改善民居的内部环境以求适应现代化的生活要求,同时还须注意通过协调、维持其原有生活氛围和旧的邻里关系。第三级:平江历史风貌保护区

这一级保护区包含了整个平江街区。保护范围面积为42.94公顷。

平江街区内既有具有传统水乡民居的特色地区,又有与历史街区特色不相符的地区,对历史街区的风貌有极大的影响,如振亚丝织厂、染织二厂等工厂及仓库,同时又有一定的规模,对于这类地区逐步通过功能置换重新开发,要求其在建筑形式、风格上与原有风貌相协调,功能上应与历史街区的文化性质相吻合。

下载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现代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

    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目标。而历史文化遗产有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恢复等复杂特性。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普遍追求的目标。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作者:曾荇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3年第03期 [摘 要]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样性、独特性、丰富性、价值性四......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看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看可持续发展 ——探究式学习活动教案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姓名:朱华丽学号:20110401070 专业:历史学 一、教学目标: 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开......

    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冲突,产生了许多问题。本......

    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年期 学生姓名: 张建华学号201204020087院系: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年级:工程管理12-2 任课教师:称:摘要:保护历史文化遗......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比较(五篇材料)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更新,保护性质的。进行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案例:苏州 苏州的古城保护不仅意味着一个文物古迹或历史地段的保护,而且还包括对 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