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吐鲁番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对吐鲁番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3-05-24 10:57 牛学兴
http://zw.xinjiangtour.gov.cn/gov/front.do?method=view&id=26435 根据地委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和分管旅游工作的实际,我在深刻分析疆内外旅游大区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对吐鲁番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症结、对策措施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我深深感到:“吐鲁番旅游产业发展喜忧参半”。“喜”是:多年来,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吐鲁番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旅游品牌效应逐步发挥,新疆旅游大区地位不断巩固,基本具备了起步腾飞的客观条件。“忧”是:目前,地区旅游产业定位不够准、产业发展层次不够高、产业内外循环不够畅、产业发展吸引眼球的亮点不够突出,与自治区党委张春贤书记“把吐鲁番建成新疆大客厅”的指示要求和疆内外地区旅游产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不相适应。若我们不自视反省、正视差距、找准支点、奋力突破,不仅构建新疆旅游新高地的目标无法实现,甚至会失去在全国乃至全疆旅游大区上的一席之地。现从“怎么看”和“怎么办”两个层面来回答吐鲁番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必须正视资源秉赋与产业效益的巨大反差
吐鲁番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富集多样、不可复制,素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华夏灿烂文明进程的活化石、西域丝路精妙绝伦的博物馆、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欢乐园”之学术美誉。
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吐鲁番境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完全可以与地下文物第一大省——河南省和地上文物第一大省——陕西省相媲美。公元前一世纪修建、号称东方巴比伦的交河故城、西域三十六国第一大都市遗址,盛唐长安城翻版、三重城廓仍存的高昌故城,展示着吐鲁番历史文化的悠远厚重;誉为中华屯垦第一城的柳中故城,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闻名遐迩的民族宗教大观园——吐峪沟、沟口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坎儿井、疆内最大的伊斯兰教古塔——苏公塔,展现了中华文明、俄罗斯文明、中亚细亚文明等各种地域文化的和谐共存,展现了佛教、伊斯兰教甚至失传了的摩尼教、祆教超时空的和谐共存,展现了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些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历史资源。
在民俗风情资源方面:张春贤书记说“民俗风情是新疆重要的、鲜活的旅游资源”。吐鲁番是与南疆喀什比肩的维吾尔族两大中心之一,是享誉国内外的“歌舞之乡”,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各民族服饰、饮食、礼仪和祭祀、节庆、婚丧仪式、工艺品、建筑、宗教等,魅力独特、风格迥异,具有典型的吐鲁番地区特色。在自然资源方面:库木塔格沙漠景区汇金色沙漠、完美沙线、边际绿洲、繁锦之城于一体,“金沙齐天际,碧水映绿城”,堪称华夏最美沙漠;火焰山景区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而闻名天下,可谓世人知晓率最高的中国传奇名山之一;葡萄沟景区特色鲜明、民俗迥异,公认为天下第一甜沟;艾丁湖——人类生存的最低点,世界地理教科书式的标志性景区。吐鲁番地区6.98万平方公里境内荟萃着众多的世界级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在40公里旅游半径内,具备打造库姆塔格沙漠、火焰山、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坎儿井民俗园、吐峪沟、艾丁湖、葡萄沟8个国家5A级景区的条件,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吐峪沟3个文化遗址也具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潜质,只要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下真功,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超越拥有7个国家5A级景区的四川广元,成为全国5A级景区最多的地区。
跳出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秉赋,从区内对比、同一文化学科城市对比和游客网评三个角度来分析定位吐鲁番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我们深深感到: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从区内旅游产业发展对比分析:2011年全疆旅游排名,乌鲁木齐市接待游客1490万人次、旅游收入140亿元,伊犁州接待游客1385万人次、旅游收入55.85亿元,吐鲁番地区接待游客469万人次、旅游收入8.92亿元,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397万人次、旅游收入29.82亿元,喀什地区接待游客315万人次、旅游收入13.5亿,吐鲁番地区接待游客数量居全疆第三、旅游收入居全疆第五,这一位次与新疆最早起步的旅游大区形象严重不符。
从同一文化学科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来对比分析:敦煌吐鲁番学作为国家的一门独立学科,深刻揭示了敦煌与吐鲁番不可割裂的历史渊源,两地的旅游产业发展也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敦煌市为县级市,人口14.2万人,距最近的酒泉机场300公里,离国道干线里程150公里,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3个4A级景区,莫高窟199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有旅行社63家,导游1014人,旅游相关企业1500家,旅游从业人员14500人,2011年接待游客209万人次,旅游收入17.8亿元。吐鲁番地区人口63万人,毗邻首府,距地窝堡国际机场100公里,314国道横贯东西,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现有旅行社4家,导游45人,旅游相关企业435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000人,间接从业人员8000多人,2011年接待游客469万人次,旅游收入8.9亿元。吐鲁番一个地区与敦煌一个县级市相比,吐鲁番在人口、交通便利程度、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和接待游客人次上占有优势,但在旅行社数量、导游人数、从业人数及旅游收入等反映旅游业态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上已远远落后于敦煌。从游客网评来分析对比: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很多游客离境会通过网站评议、发送微博等方式在网络上对旅游景点和旅游城市进行评价打分,而潜在游客选择旅游线路会通过网络评价来确定旅游目的地。通过网络信息查询,可以看到,游客对九寨沟、黄山、张家界包括疆内的喀纳斯等知名景区好评如潮,认为是钻石级旅游景区,物超所值,值得一去。而少数一部分游客已经把吐鲁番旅游评价为了酱油级旅游,网上发贴称:到吐鲁番旅游的感觉就是路挺远、地挺荒、天挺热,千山万水跑来打了个酱油。可见,吐鲁番的旅游地位正在被边缘化,正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二、必须反省旅游大区与产业羸弱之间矛盾的深层问题 吐鲁番作为新疆旅游大区,在旅游产业发展实践和效益上却呈现出产业规模总量小、市场发育程度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低、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率低的“一小三低”现象。在分析中,我认为景区开发的初级水平、市场主导权的旁落、旅游宣传不够理想、旅行社和导游不大、不强是导致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大而不强现状的四大瓶颈问题。
在景区开发方面:旅游景区的开发程度与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始终成正比。地区目前各景区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开发深度不够、广度延伸不够、内涵挖掘不够、设施档次不够,更深层次的是旅游产品与游客的旅游需求衔接不够、互动交流不够等问题。比如:交河故城景区、葡萄沟景区旅游设施不够完善,旅游线路安排都仅有半个小时,导游过程中也只是说说景点、走马观花、快进快出,停留在合影留念、到此一游的初级层面,游客对景点背后深层次的久远历史背景、深厚文化底蕴、独特民俗风情缺乏感知,无法满足游客感受领悟、增长知识、丰富阅历的高端旅游需求。这一方面对游客不负责任,使游客花那么多的钱,没有得到足够的回报;另一方面,景区和景区所在地也没有获得更大的效益,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表明,葡萄沟的收入为0.45亿元,仅为全国五A景区平均收入的(5.3亿元)的十分之一。对所在地的影响,主要是从客观上为一日游提供了支撑,因为这样的线路,这样的安排,吐鲁番只能一日游。这是吐鲁番旅游最大的瓶颈。
在旅游市场方面:这些年来,吐鲁番旅游市场始终被乌鲁木齐市旅游业界所控制,到吐鲁番来多少游客、参观哪几个景点、行程线路安排都受乌鲁木齐几家旅行社的操控,统一营销公司作为吐鲁番旅游的主要承担者,只是被动应战,根本发挥不了对旅游的掌控和主导作用。
在宣传推介方面:强势宣传推介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心针,而宣传受众是否全面准确、宣传内容是否符合产业规律、宣传主题亮点是否吸引眼球则是关键。比如:现在游客出行前往往先在网络旅游资讯平台上了解情况、确定线路,然后再与旅行社对接,同时自驾游等新兴旅游方式极为盛行,而我们现行的旅游宣传还是针对旅行社的多,忽视了直接面向游客个体的宣传,导致游客对吐鲁番旅游资源的知晓率不高,不知道来看什么、怎么看,到吐鲁番旅游的主观愿望不强。再如:宣传内容上对旅游资源绚烂多彩的历史人文、民俗风情、景观特性挖掘不够,宣传口径也都是吐鲁番一日游,在新疆旅游线长点稀的特性下,很多游客在安排线路上都选择从乌鲁木齐绕道看看,朝发夕归,缺乏对吐鲁番旅游深度体味的意愿。在具体景点宣传上泛泛而谈,没有实行差别化推介,很多游客去了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就不去了,都说看了介绍是一回事,这就说明我们的宣传推介上有误区。此外,吐鲁番旅游缺少一句抓人眼球、令人震撼的广告词。地区对外推介最多的一句就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华夏灿烂文明进程的活化石、西域丝路精妙绝伦的博物馆、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欢乐园”,这作为一种学术交流的定义非常准确,但对游客而言不甚理解、不知所云,引发不了即刻启程的冲动。
在旅行社和导游发展方面:旅行社是联系客源的纽带,是主导旅游市场的重要力量,导游是景区至关重要的形象。吐鲁番本地的旅行社和导游,一是数量少、规模小;二是经营能力和素质普遍较低,已给吐鲁番的旅游造成不少负面的影响。
三、必须把握产业内、外循环和节庆载体三大支点,构筑新疆旅游新高地
旅游新高地:
一是旅游国际化。包括客源市场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游产业国际化、旅游法律环境国际化、交通和信息现代化、城市现代化,能达到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要求和标准,成为“国际多样性文化旅游区”,“新疆名符其实的会客厅”,获得“最佳旅游城市”,进入由北京市发起的“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
二是能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新疆重要的旅游集散地,能通过跨越式发展,使吐鲁番的旅游成为GDP占比超过5%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成为新疆旅游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
三是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能在带动当地百姓致富,机制创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不断创出经验和典型。
吐鲁番构筑新疆旅游新高地应当是一个全面推进、渐进发展的系统工程,远期目标的选择绝不能拘泥于景点、旅游收入等个别指标上,而应当放在地区发展全局的高度和广度来考虑。从业态发展规律来看,打通旅游产业内、外循环,促进旅游产业点——线——面的整体隆起是实现目标的根本路径。
(一)打造内循环
内循环包括景区的内循环和游客进入吐鲁番地区之后的内循环两个方面。
1、打造景区内循环。
游客在一项产品上消耗的时间越长,会觉得价值越高;游客在一项产品上消耗的体力越多,会觉得价值越高;游客在一项产品的体验中越兴奋,会觉得价值越高;因此,时间、体力的消耗,精神的参与,成为游客旅游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游客的心,围绕游客的心理预期开发打造产品,是旅游致胜的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提升地方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应根据游客的心理预期和体验中的旅游价值精心设计、打造好每个景区的内循环。
一是站在游客的角度设计、打造景区品牌。为旅游品牌定位,除了能准确、精准地反映景区内涵外,还要给游客一个必须来的理由。游客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观光旅游,通俗的讲,放松身心成为未来旅游的主要目的,吐鲁番新一代的旅游产品要在文化深度游和健康养生方面更加注重体验型休闲设施,休闲活动,休闲空间的布置,讲究环境的营造和氛围的设计;除了把热当积极的因素,让游客就是要来感受热,就是要来出汗排毒,就要沙疗,治疗风湿病、皮肤病,要醉痒,治疗抑郁症、失眠、在冬季晒太阳补钙,体验纯天然的健康养生,还要在交河、高昌、吐峪沟的遗址外建大型能反映遗址内深刻文化内涵的文化体验型设施,让游客静下心来感受吐鲁番独特而厚重的文化气息。要让游客感到,来吐鲁番旅游不是走长游短,不是投入的钱很多,收获的很少,而是在两三天的时间里,不但可以看到新疆所有的地质地貌,充分地体验最热、最甜、最刺激、最美(鄯善沙漠)这些极点的滋味,而是能了解新疆、了解西域的历史,感到很划算,很乐意来。
二是按每个景区至少游览2.5至3小时的时间,科学设置游览的线路。在这个问题上,解决“吐鲁番太热,游客不愿意多待”的老观念至关重要。吐鲁番确实是全国气温最高、最热的地方,但决不是让人最难受的地方,仔细比较一下,吐鲁番的48℃,要比海南、杭州、武汉等城市的38℃好受的多得多。因吐鲁番海拔低、干燥,它只是让游客酣畅淋漓的出大汗,却不会把游客晒黑,不存在把衣裤粘在腿上让游客难受。现代健康理论证明:“彻底地出大汗,不但可以排毒,而且能将体内在冬季积聚的寒气逼出去,从而促进关节等的健康”。这样去诠释、宣传并给游客配一次性汗衫和长腿裤,则热不但不是消极因素,而且有可能成为吸引游客的新消费热点。游览线路是游客进入景区后,坐区间车、步行和看点的线路。景区由若干个点组成,这些点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包括展示馆和演艺活动),到达这些点,要根据线路长短,合理安排坐的区间车的路段和步行的路段。
像葡萄沟现在由旅行社的车直抵一区这个点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改造提升的方案是设置东入口、南入口,在东入口设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游客从游客服务中心进入景区后,上景区的区间车,在景区导游的引导下,通过步行、换乘驴的,看点和参与景区的活动,最后从南门上游客的车结束整个景区的游览。
火焰山就应该在充分挖掘和弘扬西游文化的基础上优化线路,在引导游客深度游历上下功夫。线路可以从火焰山大门进去,坐区间车到火焰山下,从火焰山下坐做空调缆车或区间车上山,感受壮观的自然地貌,在山上远眺博格达峰,赏雪山、冰川、松林、绿洲,体味冰火两重天的奇观,俯看艾丁湖,观中国最低之极地,然后穿越山后洞沟,进抵大漠土艺馆,了解两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稍适休整,逆流而上参观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走这条线路,既接触了解了佛教文化、西游文化,又观赏了集南北疆之大成的绮丽自然景观,游客一定会觉得物有所值。值得强调的是,火焰山下虽然很热,但山上却很凉快,我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当时火焰山下是45℃,而山上却只有37℃,在山上走了两个小时的路,居然没有出汗,感受到的就是凉爽和心旷神怡。
交河的设计是在离交河现在南门一公里处设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游客从新的游客服务中心进入景区后,坐景区的区间车,在景区导游的导引下,先抵达南门,然后步行上交河,在中辅线仰视着抵达佛塔后,从东门下交河城,或坐区间车或徒步返回游客服务中心。
高昌故城,规划上将入口改为南门,在离南门800m处设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进入游客服务中心后,以坐区间车或徒步的形式,完成对整个景区的游览。
吐峪沟新选的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离现在的入口处2.8km,从游客服务中心进入后,坐区间车先沿着山边的道路,经袄教墓地到达现在的入口,而后以徒步的形式游览古村、洞窟,游览结束后,从现在入口的停车场乘区间车,经过经整治改造的村落返回游客服务中心。
其它景区也都本着让游客走300-800m调整心态,可以是徒步,也可以是坐区间车,以游客服务中心为起点,基本不走回头路,最后以游客服务中心的停车场或在出口的停车场为终点,建设科学、完善的景区内循环。
三是打造好景区内的每一个点。景区的线路好比一条珍珠项链的线,真正值钱的,应该是串在这条线上的一粒粒珍珠,文物景区的点,一方面要在遗址外围的线路上以4D电影、数字技术等形式展现出来;另一方面,遗址内的一些重要的点,也要在反映当时历史的基础上,编出生动的故事,自然景区内的点,要在与原风貌相宜的原则下,进行创意和建设。要把景区内的每一个点都打造成能让游客兴奋,并且高潮迭起,从而乐而忘返的一颗颗闪亮的珍珠。通过内循环,完成旅游产品价值的有效输出。
2、完善吐鲁番地区内的循环。
一是要认真研究分析每一个景区的最佳参观时点,综合考虑区间路途、游客出行的兴奋点和疲劳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游览路线,并用英汉等文字,在城区主干道公交站亭设置旅游交通示意图,在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设置旅游交通标识。同时,严格按照旅游厕所建设标准合理布局和建设高标准的旅游厕所。景区间沿线的省道、县道和乡村道路要优先纳入自治区和地区的交通规划,加快建设步伐;沿线村庄和居民区要优先列入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计划,按照突出民俗风情、适当配套农家旅游功能的原则进行建设;要充分依托交河物流港毗邻机场、高铁的区位优势,建设规模大、服务全的游客集散中心和交河物流港、葡萄沟景区两大旅游购物中心。
二是进一步完善地区酒店业和餐饮业发展规划,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资,努力形成星级酒店、快捷酒店、景区汽车旅馆、农家风情小店相辅相成,酒店餐饮、美食夜市、民族风情大排档、自助烧烤等门类齐全的酒店餐饮业发展格局。这方面要形成一个比较优势和一种时尚,比较优势是:同样的住宿条件,吐鲁番要比乌鲁木齐市便宜的多,使游客感觉往吐鲁番划算;是一种时尚,通过发展本地美食和荟萃全国美食,使游客到吐鲁番吃美食成为一种时尚。当然,为了更充分地吸引游客,还要发展能留住人的其它的夜晚消费,包括震撼的演出,有荟萃世界风情,至少是中亚风情的吐鲁番新天地等。
三是将楼兰干红,驼铃红酒,评选出来的优质鲜葡萄、葡萄干、哈密瓜、吐鲁番黑羊、斗鸡、吐鲁番彩玉扶持打造成知名的旅游产品,甚至是游客来吐鲁番必购的产品。
四是将王洛宾艺术馆延伸扩大为“新疆民歌基地”,通过鼓励创作和每年举行一次大奖赛,使吐鲁番成为新疆民歌新的摇篮。
五是将坎儿井博物馆延伸扩大为水博物馆,不但将伊朗、土耳其、沙特等国家不同形态的坎儿井和不同国家抵御干旱的水利设施集中展示,充分展示坎儿井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展示水的重要性和世界各国最先进的节水技术,使其既成为著名的景点,也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交流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一个平台。
六是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长期稳定的导游队伍,在全地区上下营造“人人都是讲解员、人人都是好导游、人人都是吐鲁番旅游形象”的浓厚氛围。可以考虑筹办包括机关干部都能参与的年度“吐鲁番之星导游大赛”,重金重奖,一方面,通过给干部发讲解员证,形成一批兼职的、高素质的、永不走的干部导游队伍;另一方面,对没有进编的导游,凡进入前十名的,由财政兜底或使用就业资金保证每月1500元的基础工资,扭转“旺季一窝风的来,淡季一阵风的走”的尴尬局面,培养一批能扎根,献身吐鲁番旅游的职业导游队伍,使导游(讲解员)成为吐鲁番旅游最活跃的因素,最抢眼的旅游形象。
七是建立高效运转的旅游发展机制。首先,成立旅游管理委员会,建立退出机制,对占着资源,限期内不投资的,要么责成统一营销公司投资,要么引进其它的企业或社会资金投资,畅通建设通道,加速景区建设;其次,在继续推进统一营销的基础上,将现有的统一营销公司,改制成由政府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取得公司高层管理岗位的任命权,通过推动能人治理形态步入良性轨道,和制定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实现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再次,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推进旅游与宣传、文化、商业、体育、交通、农业、工业等相关部门与行业的融合,共同开展文化商旅、商务旅游、康体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游、商业观光游等特色旅游,将部门联合和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业发展新的亮点,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八是将吐鲁番作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进行改造。城市旅游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及周到的服务为吸引要素。现在的吐鲁番,自然和人文的景观有余,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周到的服务明显不足,应参考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标准先做规划,并将智慧旅游等先进的理念和手段融入其中,以把吐鲁番机场改造成为乌鲁木齐第二机场,把吐鲁番新区作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为契机,以交河物流港为最大的抓手,高起点、高标准改造,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努力发挥城市在旅游客源集散、旅游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打造外循环
一是发挥强势宣传的作用。任何人都可能是潜在游客,要研究出行旅游的心理,站在旅游人群的角度进行深度震撼的宣传。可以依托自治区投入4200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做的“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个总体定位,进行接续,提出“新疆是个好地方,精粹聚在吐鲁番”、“新疆是个好地方、客厅定在吐鲁番”的品牌或区域定位;更可以利用艾丁湖——人类生存最低点的概念,顺应大众追求事业步步高、爱情步步高、健康步步高的心理,用“吐鲁番,一个来了就步步高升的地方”做促销口号。然后制定系列营销方案,通过旅游资讯平台发布信息和重要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及城市进出口设置广告、甚至花巨资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等方式,把吐鲁番更好地宣传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向往吐鲁番,来吐鲁番旅游。
二是与意大利那波利市(庞贝古城所在市,庞贝古城不仅是世界著名的废墟文化所在地,而且也是世界音乐之都)、希腊的皮尔格斯(不仅是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也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中心之一)、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布哈拉、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结为友好城市,通过友好交流,发挥好吐鲁番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的作用,既从广度和深度研究挖掘吐鲁番文化,也使吐鲁番成为丝绸之路文化的制高点,成为发展和弘扬丝路文化产业的发动机。也借此扩大吐鲁番的国际影响,使更多的国际游客向往吐鲁番,来吐鲁番旅游,发挥好旅游产业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和载体的作用。
三是加强对游客游后网上游记的事后控制和管理。地区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电子政务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游客对吐鲁番旅游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进一步改善优化地区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但对于一些无原则、信口开河、不负责任的负面信息,要积极协调,及时删除,确保负面影响不再扩大。
四是加快打造以吐鲁番为起点或终点的黄金旅游圈。要放宽眼角,抓住西安——吐鲁番航线开通、吐鲁番机场和高铁建设的机遇,加强与区内外旅游地区和城市的合作,共同构建旅游圈。可优先发展一小一大两个黄金圈和一个黄金线。小圈是:吐鲁番——乌鲁木齐——天池——北庭都护府,吐鲁番(经木鄯公路到达或乌鲁木齐——天池——北庭都护府——吐鲁番),大圈是:吐鲁番——喀纳斯——喀什——伊犁——疆内其它景区——乌鲁木齐,或乌鲁木齐——喀纳斯——喀什——疆内其它地区——吐鲁番。一线,可称作丝绸之路文化游线路,即西安——敦煌——吐鲁番(或乌鲁木齐)——库车——喀什,以两圈一线的打造,确定吐鲁番作为新疆旅游不可或缺的最重要一环的地位。
五是抓紧发展本土地接社,培植客源。发展旅行社的过程是培养吐鲁番本土可控旅游市场的过程,也是可以促进市场呈几何倍数增长的过程。比如:吐鲁番地接社接的旅行团,整个旅游费用包括地区以外景点费用、交通费用、食宿费用都进入了旅行社的收入项,其中的利润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了吐鲁番。所以,只要我们主动作为,广辟客源,培养市场,就可以渗透到全疆的旅游市场,甚至可以主导全疆的旅游市场,这对于打造旅游新高地至关重要。
(三)做大节庆载体
重点是把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打造成西部著名的节庆旅游品牌。今年,大家对把葡萄节首次放在库姆塔格沙漠办,同时穿插第三届彩玉博览会和楼兰古堡葡萄酒品鉴会的做法非常赞同,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了旅游搭台、经贸唱戏的效果,推动了一批项目的合作签约,以小节庆实现了大宣传,用小旅游撬动了大经济。这一好的做法应当继续推进、放大效果。
一是力促升格。积极争取把葡萄节升格为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的中国西部最重要的节庆旅游盛会,以增强葡萄节的影响力、吸引力、传播力和参与度。
二是延伸葡萄主题。邀请世界葡萄、葡萄酒主要产地的专家学者,以论坛、研讨会等形式,交流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文化传统,打造葡萄节的亮点,构筑一个互通有无的国际平台,既让葡萄节步入国际轨道和国际视野,也让吐鲁番变成传播葡萄酒文化的新丝绸之路通道。
三是建设展览展示馆。通过演艺门票、摊位出租、委托承办等方式,融入市场化运作因素,将活动内容与商务运作有机结合,扩大延伸节庆的内涵,使葡萄节逐渐成为拓展商务经营的平台,成为拉动吐鲁番物流走向规模化的重要推动力。
四是放大节庆效应。要将葡萄文化的展示与新疆瓜果,尤其是新疆干果的展示与交易结合起来,使吐鲁番逐渐成为面向内地和中亚市场的干鲜果和蔬菜的交易中心。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节庆知名度,真正达到以节庆促旅游,以节庆促宣传,以节庆促物流,以节庆促发展的根本目的。
建立新疆旅游新高地,打造8个五A是关键,是重中之重。五A景区是中国旅游在“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代表品牌,是中国旅游的极品,世界旅游的精品,被世界旅游组织和各国顶级旅行社免检的世界级品牌,是中国旅游各种品牌中级别最高、含金量最高、最能为品牌拥有者及所在地区带来产业集群效益的强大品牌。获得五A的景区,将由国家旅游局建立资料库,编制科学的旅游线路、宣传册、光碟等,通过国家旅游局及其驻外机构的国际级平台,在疆内外积极宣传促销,广泛推介。实践证明,5A景区挂牌后的年效益可提高3-7倍,所在地的房地产可升值1-3倍,当地居民的收入可提高3-10倍。因此,应将5A作为目标和旅游重点项目的抓手,倾情倾力打造。
我们提出建设8个五A
首先是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推动景区建设,推动景区的大投资,提升品位和档次;天津2011年接待国内游客1.06亿人次,是2006年的两倍,旅游收入1384.65亿元,是2006年的2.3倍,主要是投资1200亿元,建设了“亚欧风韵”、“意奥风情”等30多个旅游大项目,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景观。天津市旅游局长于清文说:坚持不懈地抓旅游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是推动天津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之举。张家界2011年共接待中外游客3041万人次,旅游收入1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5%和29.5%,最主要的原因是投巨资新建了天门山景区、黄石寨索道、百龙天梯等高端旅游设施项目。其次是延伸产业链的需要。旅游业作为延伸性的产业,产业的边界很难确定,只能靠产品聚集产业,有产品则构成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构成产业链,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必须打造五A产品。
第三,我们的资源具有做8个五A的禀赋,这些资源不但具有唯一性,而且兼具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有些人认为,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不是靠资源而是靠创意。我认为,我们既要靠创意,更要靠资源,我们不能把我们基础性的东西丢掉,而是以这些资源作为基础,再以好的创意把我们的景区打造成既有特质又很前沿的闪亮珍珠,这些闪亮的珍珠,既可以是这8个景区,也可以是像迪士尼乐园、方特欢乐园、大型影视城这样纯创意的但必须是市场需求大的大型旅游项目;
第四,五A的要求很高,投资很大,五A建设的过程其实也是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也是彻底改变吐鲁番目前旅游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过程,并且,按五A的标准和要求建设景区,能将争创品牌与争取更大的投资效益有机的统一起来,使景区的建设步入多快好省的良性轨道;
第五,提出建设8个五A,不是什么不切实际,也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我们在缜密调查、反复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然后请知名的专家反复地看、反复的论证后确定的。四川广元用几年时间争创了七个五A、江苏的苏州即将创六个五A,吐鲁番的资源远比这两个地区丰富,我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对创8个五A表示怀疑或信心不足。
第六,是面向未来,适应残酷竞争的需要。至2011年底,全国五A景区为150家,而4A景区达3000余家,在各省(市)都争创五A的情况下,4A将在众多的5A景区品牌映衬下黯然无光,4A此前曾经拥有的辉煌将随时间流逝成为过眼烟云,其巨额投资也将会付诸东流。市场竞争的残酷,要求旅游景区必须向5A目标奋进,也只有这样,景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七,我们坚持“环保优先、生态优先”的理念,通过把遗址内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址外用现代手段展示的方式,既实现文物在保护的前提下永续利用,也让文物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八,与疆内其他地区比,吐鲁番最大、最明显的优势是文化,我们按现代文化为引领的要求,把古代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们借鉴、给人以教育的优秀文化充分地挖掘和展示作为景区设计的主线和关键节点,能使吐鲁番实现旅游大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大繁荣。
因此,建设八个五A符合吐鲁番旅游的实际,是吐鲁番旅游实现大发展的战略之举,必须坚定信心,尽全力而为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一是地、县(市)分别成立由党政一名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旅游、文物、宣传等部门为成员的旅游管理委员会,以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二是每年召开一次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旅游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形成定期听一次汇报,对前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安排和不定期到现场解决问题的运行机制。三是将每年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市)和相关部门,并纳入地区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通过严格考核,形成各县(市)、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既通力合作、又争先恐后,共同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科学编制和实施规划。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提出的“科学发展、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要求,在修订完善《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于2012年12月30日前,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地编制并通过《吐鲁番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景区专项规划。规划要突出文化这个灵魂,在布局上,既注重大气又注重精致,既注重传统又注重现代。同时,要加强与其他产业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产品开发、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度,重大项目建设必须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没有规划的旅游项目坚决不开发,确保旅游资源开发及产业建设科学发展。各县(市)和相关部门要在规划指导下,超前谋划,既拿出项目规划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的盘子,也要确定每年争取的项目和资金,最大限度的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同时,要将每年计划实施的项目向社会公开,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加大监管力度,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避免重复建设和破坏性开发建设,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行业法制建设,严格执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条例》,促进旅游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治理,从严打击无照(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违约失信等行为,规范净化旅游市场。加快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积极探索建立旅游服务标准化活动效果评价模式,推进旅游服务品牌建设。加快制定旅行社、星级宾馆酒店、景区点、农家乐、家访点、旅游购物商店的规范服务标准。强化旅行社的管理,规范团队运作,对旅行社、景点景区、宾馆、餐馆、旅游运输、旅游娱乐和购物等进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对游客投诉率高、经营管理不善、破坏资源环境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积极推动旅游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行业自律和服务企业作用。
(四)加大政策支持与调控力度。要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地区财政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预算1000万,将门票总收入的8%捆绑作为旅游发展基金,有侧重点地投入到景区,支持景区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各县(市)也要加大旅游投入,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安排为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本级预算。地区旅游局和财政局要尽快研究制定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加强税收和金融信贷政策支持。对区内旅游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旅游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的通知》(新政发〔2010〕116号)执行。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利率。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灵活运用贷款风险补偿、贴息、担保贴费和奖励补助等财政手段,引导信贷资金采取银团贷款、集合信托等方式给予信贷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投资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特别是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上市公司,开发旅游资源,兴建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加快发展壮大本地旅行社,增强本地旅行社的地接能力,发挥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提升对旅游市场主导权的控制力。从明年起到2015年地区每年给每个旅行社补贴10万元,三年之内将吐鲁番本地有实力的旅行社发展到5-10家。
支持和鼓励本地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对上市成功的企业,财政一次性奖励300万元。
对创建A级景区的县(市)和企业进行奖励,现有景区,每创建成功一个5A级景区,奖励300万元;以3A级景区为底线,3A级景区升为4A级景区的,奖励100万元。新创造的景区,达到3A级景区的,奖励100万元;达到4A级景区的,奖励200万元;达到5A级景区的,奖励500万元。
对优秀文化演出节目进行奖励。每年对各景区的文化演出节目进行评选,获得一等奖的,奖励30万元;获二等奖的,奖励15万元;获三等奖的,奖励8万元;并设鼓励奖5名,对获得鼓励奖的,每名奖2万元。
对本地导游进行奖励。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50名,三等奖50名。制定导游评选标准,每年对导游进行一次评选。对获得特等奖的,奖励3万元;获得一等奖的,每人奖励1万元;获得二等奖的,每人奖励0.5万元;获得三等奖的,每人奖励3000元。
对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优秀组团旅行社以及为吐鲁番旅游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组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和一次性组织游客超200人以上来吐鲁番旅游的企业和个人,对本地荣获国家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进入自治区“十强”和全国“百强”旅行社、旅游商品大赛获奖企业,本着一事一议的原则,进行奖励。
建立健全淘汰和退出机制,在已经做出规划的前提下,对长期圈占旅游资源不投入、不开发或开发进展缓慢的企业,要进行清理整顿。(作者系吐鲁番地委委员、秘书ZHANG
第二篇: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如何发展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核心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文化市场是旅游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动机的生成要素,是旅游资源的重要构成;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旅游客源是文化产品的购买终端,旅游过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旅游市场是文化消费的重大平台。可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苍白空洞的,是无“心”之旅;旅游是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精神的有效载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吐鲁番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华夏灿烂文明进程的活化石、西域丝路精妙绝伦的博物馆、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欢乐园”,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主要由文化、自然风光、绿洲生态、民族风情等类型复合而成。这些资源在盆地中央聚集,丰富多彩、相得益彰,是西部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旅游资源的集中在全国罕见。初步评估,这些资源至少可打造八个5A级景区,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必须抢抓机遇,按照自治区党委张春贤书记“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和“把吐鲁番建成新疆大客厅”的要求,把吐鲁番打造成“景区精彩纷呈,文化引领风骚”的中国西部旅游集散地和西部国际文化旅游区。
一、吐鲁番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
吐鲁番旅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承传开拓,新意迭出,内容异常丰富,元素特色鲜明,在史学、文学、艺术、民俗、建筑等领域无不闪耀着璀璨光芒。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故城文化。吐鲁番古称高昌、西州、火州,汉代为车师前国,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这里先后建有“高昌郡”和“高昌国”,唐朝在此设西州,漠北回鹘人大举西迁后,在此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元代改建“火州”,清代设吐鲁番直隶厅,悠久的人文历史赋予了吐鲁番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交河故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于此;高昌故城是由中原和西域各民族的共同建设、保卫之下,逐步建成的西域政治、文化和丝路国际贸易中心。两座故城均是历代中央政府统治西域的战略要地。发掘发现的众多文物充分展示了西域与中原融合发展、密不可分的联系,展现着新疆民族发展史;气势恢弘的故城遗迹更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有力佐证,无可辩驳地叙说着新疆历史发展的正史。
(二)西域文化。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丝绸之路国际贸易兴盛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保存丝绸之路遗址最丰富的地区,文物古迹数量大、品位高、底蕴厚,世界古代四大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西域文化。新疆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西汉到唐代的文物,80%以上都出自吐鲁番;这里曾经出土过24种文字,充分展示了多种文明和多种文化在这里的交锋与融合;兴起于公元4世纪的高昌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汉文化,延续了三百多年;吸纳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高昌乐舞,隋唐时期传入中原,轰动朝野,倾倒京华,成为唐朝宫廷音乐的十部之一,并有“高昌人喜歌善舞”、“乐多琵琶、箜篌”、“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的记载。
(三)宗教文化。几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都到过吐鲁番这片神秘之境传过教。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现在依然是保留有袄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的洞天福地。这里是西域佛教艺术传入东亚的最后一站,也是西域佛教翻译的重要译场,出土有婆罗米文、粟特文、汉文、突
厥文、回鹘文等多种语言文字的古籍版本,在佛教传播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高昌故城及其周围景教寺院、藏传佛教寺院、祆教寺院以及道教典籍的出土,吐峪沟内的佛教、祆教、伊斯兰教等文化信息的并存,柏孜克里克石窟内回鹘佛教、摩尼教寺院的相互发展,不仅客观反映了新疆的宗教演变史,直接印证了吐鲁番曾经是世界上多种宗教传播和交流的中心,而且对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亚文明史以及中国古代建筑、宗教、艺术等有着重要价值,是属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
(四)民俗文化。吐鲁番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交汇的地区,历史上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绘画、雕塑、建筑等民俗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葡萄文化及散发着浓郁葡萄甜香的维吾尔民俗文化、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为代表的维吾尔传统歌舞文化、沙疗盐疗为主的民俗医疗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文化,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和特色民居建筑文化等,都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价值。如今的吐鲁番是与南疆喀什比肩的维吾尔族文化两大中心之一,是享誉国内外的“歌舞之乡”,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各民族服饰、饮食、礼仪和禁忌、节庆、婚丧仪式、工艺品、建筑、宗教等,魅力独特,风格迥异,具有典型的吐鲁番地区特色。
(五)极地文化。历史上就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是中国气温最高的地方,据观测,最高气温达到过摄氏49.6度,地表温度也曾达到摄氏89.2度;吐鲁番是中国最干的地方,据气象资料,吐鲁番盆地西南部的托克逊县年平均降水量仅3.9毫米,比被称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还要少;吐鲁番是中国地势最低的地方,据统计,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4000多平方公里,整个盆地的最低处,是盆地南缘的艾丁湖,这里低于海平面154米,是全国地势最低处、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是中国最甜的地方,这里出产的葡萄和哈密瓜,糖度可达28%以上。可以说,来到了吐鲁番,就来到了中国极限之都,就能体验到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官能极限。更试想,徜徉交河故城,体味中华四极,仰望璀璨星空,感受历史厚重,感受时空交汇,感受尘世静谧,岂之快哉!
(六)名著名曲文化。众多的名著和名曲与吐鲁番息息相关,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写道:“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天尽头‟。这里有座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由此,一把芭蕉扇便让吐鲁番火焰山名扬天下。只要有人哼一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一定会有人接唱道“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不经意唱出句“阿拉木罕在哪里”,就会听到应声而出的“吐鲁番西三百六”。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和耳熟能详的新疆民歌极大拓展了吐鲁番的知晓率和影响力,孕育了吐鲁番独特的火焰山文化和民歌文化。
二、制约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培育了一批叫得响、引得来、有市场的文化旅游名片。但从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来看,与全疆旅游业已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机结合、互补互促的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阶段的现实还有相当差距。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必须清醒看到吐鲁番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一)科学规划不够。目前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缺乏高起点、高标准、有创意的总体规划,对主要客源、景区升级、布局设计、线路安排、时间节点、季节差异等诸多要素缺乏认知,对远离主要客源市场、过境游客居多、“夏秋火冬春冷”、同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等
问题缺乏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特色挖掘不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景区景点档次品位不高、内涵不深、精品不多,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文化与旅游产业脱节,独具吐鲁番特色的文化底蕴挖掘整理不够,缺乏具有独一无二特性的文化旅游主导产品,对广大游客缺乏吸引力,无法凭借独特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应有份额。
(三)资金投入不够。目前,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政府行为多,企业和社会参与少,文化旅游发展资金匮乏,旅游项目启动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够完备,无法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设施短缺、条件简陋,社会各类艺术团体发展缺乏资金支持,走向市场步履维艰;文物、古建筑修缮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文物古迹损坏严重,文化特质未能充分挖掘、整理,面临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力、利用率低等困境。
(四)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全面介绍文化旅游业的宣传体系,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不够,品牌形象不突出,知名度较低,辐射面狭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鲜明,在全国旅游市场的认知度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难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以至于陷入大资源、小产业的尴尬境地。
(五)专业人才不够。从实际情况看,旅游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一方面,缺乏专业管理策划人才对已经开发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导游人员,尤其是缺乏土生土长、真正了解本土文化的导游人员对文化旅游内涵作深入讲解,致使许多游客远道而来,却不知所云,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
三、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现路径的思考
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是:坚持统筹规划、特色鲜明、开发与保护并重、三个效益相统一四大原则,努力构建信息宣传、旅游要素、政策制度、专业人才、区域协作、行业规范六大高地,全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坚持四大原则。
1.必须坚持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产业,必须放在区域经济的全局中统筹规划。既要统筹近期的发展,又要考虑远期的目标;既要注重物质文化,又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统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又要与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迈进;既要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又要积极引导社会、游客、企业等各方面的广泛参与;既要着眼吐鲁番本地的产业发展,又要加强与区内外文化旅游资源和行业的交流合作。总而言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定位、科学规划,要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办法,整合要素,形成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
2.必须坚持特色鲜明。特色品牌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灵魂,差异化是市场竞争的不二法门,只有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可能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我们凝炼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中“独一份”的产品,灌游客的“耳音”,抓游客的“眼球”,增强吸引力,放大影响力;要细分要素市场,在文化旅游产业涉及到的各个行业,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要细分游客种类,生产出适合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各自需求的产品。
3.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吐鲁番既有“打点滴”保护故城的先进经验,又有保护不善历史遗迹遭到破坏的沉痛教训。必须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进程中,坚持积极的保护与科学的开发并重,以对人类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审慎开发,防止造成破坏性开发。吐鲁番同时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必须寓文化旅游发展于生态文明发展,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业之路,力戒掠夺式开发。
4.必须坚持三个效益的统一。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强调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政治效益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效益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价值所在。在实践中,要依托故城文化,建设新疆发展史、民族史、宗教史教育基地,唱响“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主旋律,发挥应有的政治效益;要依托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旅游扶贫、扩大旅游就业、丰富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要依托文化旅游媒介,传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二)打造六大高地
1.信息宣传高地。现代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高水平、全方位、多媒体的宣传对于塑造文化旅游形象十分重要。要依托强势媒体,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大力宣传吐鲁番整体形象,积极推动吐鲁番文化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要完善相关文化设施尤其是媒体设施,以车站、机场、景区、酒店等为重点,加强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手机、互联网等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实现文化旅游信息宣传全覆盖。要积极进行市场运作,邀请国内顶级文化策划机构,设计包装主题文化宣传活动,高层次举办以吐鲁番学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引起社会各界争鸣,放大吐鲁番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品牌价值。
2.旅游要素高地。
——旅游景点。以瓜果王国为产品形象、古城之都为文化形象、焰火之都为动态形象,以中国吐鲁番国际旅游区、中国西部旅游集散地、新疆旅游新高地为总体形象,全力打造库姆塔格沙漠、火焰山景区、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坎儿井民俗园、吐峪沟、艾丁湖、葡萄沟八大5A景区集群和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开发宗教旅游、生态旅游、故城旅游、沙漠旅游、民俗旅游、主题旅游、节庆旅游等多重产品,通过西游体验、沙漠漂流、情定葡萄沟、盛夏泼水节、步步高祈福等众多文化旅游活动,让游客情迷吐鲁番,真正做到游在吐鲁番。
——旅游住宿。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布局体系和档次结构,加快星级酒店建设步伐,引入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等主题酒店,增设野外宿营地等特色休息区,注重外观立面、内部设计的地域文化特征,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真正做到住在吐鲁番。
——旅游餐饮。要不断挖掘和打造地域饮食特色,推陈出新,在提升餐饮水平、服务水
平的同时,引进各地风味以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加强对特色小吃、景区餐饮的卫生和环境管理工作,既保留民族地域特色又符合现代餐饮理念,真正做到吃在吐鲁番。
——旅游购物。要引导文化旅游产品生产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意水平,开发一批凸现文化特色、制作工艺优良的旅游纪念精品;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避免强拉强卖和无序竞争,真正做到购在吐鲁番。
——旅游娱乐。重点是结合景区或地方文化、习俗举办一些参与性、互动性强的项目和主题晚会。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市场机制,积极整合各类文艺团体精英,编导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厚重历史、多元文化,声光电俱佳、引人入胜的实景演出《西游吐鲁番》,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文化品牌,真正做到娱在吐鲁番。
3.政策制度高地。要进一步提升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将打造“新疆大客厅”的任务提到战略高度,建立统一组织、协调、指导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形成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要组织专家制定吐鲁番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前瞻性的谋划发展目标和确定发展战略,强化宏观控制、政策导向、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指导,系统出台鼓励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措施,营造良好的秩序和环境;要运用开放的思维、灵活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面向市场聚集资金,激活各类旅游生产要素,采取财政资金拨一部分、整合资源集一部分、市场运作融一部分、关联项目配一部分、承建单位垫一部分、招商引资引一部分、对上争取补一部分等多种方式,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入格局。
4.专业人才高地。构筑文化旅游人才高地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和原创力。要深挖内部潜力,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投入,尤其重视文化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和文化创意等复合型人才和能歌善舞、掌握多种语言的导游人才的培养,使地区文化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不竭的人力资源。要积极引入新疆各大院校以及文物部门、文化传媒、旅游企业等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提升研究、创意和营销水平,推动吐鲁番在国内外文化旅游产来发展竞争中实现领先地位。
5.区域协作高地。文化旅游市场的统一性、旅游客源流动的关联性,决定了任何地区都无法关起门来搞开发。加强区域协作和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唯有合作,才能共赢。要淡化推行带有强制色彩的线路产品,逐步消除人为的旅游阻碍,把主要心思用在打造能够深刻全面反映吐鲁番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与内涵的精品方面,努力提高吐鲁番文化旅游产品的内核竞争力;要充分利用内地西进新疆陆路旅游和疆内东出内地陆路旅游大通道的地缘优势,向西与疆内各旅游胜地携手并进,打造黄金旅游圈;向东与内地旅游胜地合作发展,打造黄金旅游线。
6.行业规范高地。加快文化旅游的法制建设,完善吐鲁番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要完善地区旅游管理委员会和地区旅游协会的职能,从政府层面和市场层面共同协调处理旅游市场综合整治的重大问题。对旅行社、景区景点、宾馆、餐馆、旅游运输、旅游娱乐和旅游购物等进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强化文化旅游质监机构的职能,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建立吐鲁番地区统一的旅游投诉电话系统,及时受理投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3-4-2
关于*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目前,*县正在积极实施“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旅游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本文在对我县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县在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探讨了*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一、*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
*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连环,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是一个生活、工作的好地方。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为目标,在“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发展战略的带动下,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
经过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以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新村观光游、古豳文化游为四大特色的产品、服务体系,使我县旅游产业有了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色。
2、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
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工程建设,对包括马栏革命纪念馆在内的部分革命遗址进行了维护和重修,完成了马栏干部学院建设工程,马栏旅游景区直观坡面绿化,阳坡头关中分区旧址景区绿化、广场修建、窑洞维修,以及转角红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建设项目民宅拆迁,窑洞维修等建设任务;先后建成了关中特区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库淑兰剪纸展览馆、石门山森林公园秦文化苑、西大门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使旅游景点有所增加,内容更加丰富。
3、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与合作,产业增值明显
我县先后在西安、深圳举行了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推介会,加强与大型旅游集团对接,借力发展取得新进展。同时,注册成立了*县首家红色旅游商品民营企业——红色马栏旅游产业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红色旅游文化传播、旅游商品设计及研发、土特产品包装与销售,先后开发了10大类100多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2012年上半年,我县游客数量达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00万元,旅游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4、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随着交通设施的发展、*宾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以及一些景区接待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我县接待游客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旅游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开发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旅游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我县旅游景点多处于山区或村庄中,普遍存在交通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道路等级低,迂回曲折,通行能力差。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有的连吃、住、行等基本需求都不能满足。我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滞后直接影响了旅游景区、景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吸引力
一是星级旅游产品少。二是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一些山水景点有看头、没说头,文化景区有说头、没看头。三是旅游形式单一,游览、购物和娱乐相互脱节,游客享受不到 “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逗留时间短,对消费的拉动力不强。
3、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组织管理松散
由于我县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管理、策划、促销、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开发滞后,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较低。调查了解,我县从事旅游景点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大多以实现就业为目的,懂旅游,爱旅
游的从业者很少。一些景点管理松散,经常出现大门紧锁,无人值班的现象,让游客尽兴而来扫兴而归。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4、开发资金严重短缺
*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人民收入水平不高。近年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虽有大幅提升,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产业开发资金规模小,来源单一,以财政资金投资为主。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当地人民不免在观念上存在认识问题,社会资金不能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近两年,旅游招商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完全投入运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5、宣传促销力度不足
由于受县域财力限制,旅游宣传促销范围有限,在周围各省媒体上未能进行全方位的宣传,致使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同时,宣传促销不到位,策划的效果水准不高,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在外影响力不大。许多独特的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开发价值与其知名度不相称,加上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旅游市场拓展不力。
6、环保意识淡漠,环境质量下降
宜人的气候、整洁的城市、清晰的空气让许多游客对*县留下了深刻印象,生态文明是我县旅游产业的一张名片,然而随着车辆的增加和煤炭工业的发展,这一优势将面临挑战。县城交通枢纽迎宾大道每日大量汽车高速行驶,从早到晚空气中尘土弥漫,市政部门没有洒水车配合清理,致使我县的空气质量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旅游业被誉为“一业兴而百业旺”的经济产业,对地方经济具有十分明显的拉动作用;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可广泛吸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业;旅游业是促进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产业,可促进城市购买力向农村转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也被誉为是“朝阳产业”、“无烟工业”;旅游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可使一些濒临消亡或已经失传的民族歌舞、民间工艺得到抢救和挖掘,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发展好我们的旅游产业。
2、突出重点,抓好“马栏——石门”两点一线的建设
虽然*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令人精神振奋。马栏红色旅游和石门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积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政府支持有力,发展势头良好;各界人士关注度和满意度越来越高,周边的环境也明显改善。我们要再接再励,抓好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两大品牌,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加快建设旅游发展配套设施
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改善接待服务条件,实现城镇硬件设施与旅游配套功能一体化。首先,要抓好以交通为中心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优先安排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对现有干线公路进行改建、扩建。贯通县际之间的快捷通道,抓好旅游专线公路升级。二是在加强现有景区景点旅游公路管护的基础上,以全面实现油路改造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线路公路质量和等级,尽快修通景区与景点之间,景点与干线之间的公路通道,提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三是要规划旅游专线和旅游循环线路,并设置旅游专线公交车,方便本地游客需求,大力拉动旅游内需。其次,要在县乡大力发展设施完备的宾馆、饭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农家旅馆的建设,要注意农家旅馆的卫生条件,加强对农家旅馆的服务质量的监督;规范餐饮服务,逐步改善就餐环境,对现有餐饮的品种及种类进行改造,使之能够适应不同旅游者的口味,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再次,强化旅游行业优质服务。加强景区、景点的精神文明建
设,大力提倡文明用语、微笑服务,树立文明新风,形成良好服务氛围。
4、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建立旅游人才与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体系,加快导游、服务、文艺三支专业队伍建设,着重培养策划、管理、营销三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以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针对目前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缺乏的状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旅游院校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毕业生,作为*县旅游发展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强化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尽快培育一批优秀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
5、创新融资体制,扩大资金投入
深化旅游融资体制改革,广泛采用使用权拍卖、经营权转让、租赁及资源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整合资源,大力开展招商活动,强化内引外联。选择条件成熟的部分旅游景区、景点,采取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扩大资金面,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6、加大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力度
尽快建立政府与旅游企业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大规模、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要创办旅游日、旅游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开展旅游节庆活动,制作精美画册、拍摄专题片、联络新闻媒体不断向外界宣传推介。要把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本地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不断扩大影响,聚集人气,增加客源。
7、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一个健康的旅游产业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要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各个职能部 5
门和全社会的力量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增强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软势力。
2015-4-2
第四篇: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终版)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和县人代会提出了“2014年是全县的旅游突破年”,xxxx旅游业的发展再次被提上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将是今后全县的一项重点工作。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和汽车业、石油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据统计,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部门已超过110个,旅游消费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因此,很多地方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国内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竞争愈来愈激烈。但国内旅游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可以说,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分得“一杯羹”,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和难度同在。
一、xxxx旅游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有人说:xxxx东北无旅游。虽很笼统,但从全省来看,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性产业。横向比较,昭通市的旅游业发展,与xxxx西黄金旅游地“第一军团”相比,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还属于“藏在深闺无人知”。目前,xxxx县位于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靠后位置,处于“创业”阶段。
(一)xxxx旅游业发展的历史。
xxxx的旅游开发思路提出较早,但起步较晚,至今尚未形成规模。1986年,国家将旅游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就曾有人提出开发xxxx旅游,受认识和经济基础不足的制约,未能引起重视。xxxx年,云天化厂曾计划在峰顶山建职工疗养地,但因故未搭成协议,这算是xxxx发展旅游的起步。1994年、1995年各乡镇纷纷推出自己的旅游项目,县文体部门对xxxx坪森林资源、中岭九老洞溶洞、铜厂三河坝瀑布等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和论证,旅游发展成为当时xxxx的热点话题。到1997年县内个体户首次对峰顶山、二十四岗进行旅游投资,开设餐旅、休闲、娱乐项目,xxxx旅游业开发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2003年,县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湖滨生态旅游县、文明幸福小康县”的奋斗目标,首次将旅游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同年12月,成立xxxx县旅游局。xxxx年,启动xxxx县旅游规划编制工作。众所周知,受交通不便、移民工作等因素影响,xxxx县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
(二)xxxx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去年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1245”发展思路;刚刚闭幕的县委全会,又将今年确定为“旅游突破年”。围绕旅游发展战略定位,从去年开始,全县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进入了快车道,如县城绿化亮化、公路沿线房屋量化、面山绿化等项目快速推进,围绕旅游要素培植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年,将立足“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筹办“两赛一节”(龙舟、垂钓两大赛事和美食节)活动,大力发展水上娱乐项目和乡村旅游。在今年全市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提出要加快推进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线建设,把水富、xxxx、永善、巧家4个县作为串珠状连接起来,重点打造好水富邵女坪和xxxx新城、湖心岛、金山寺。积极申报金沙江高峡平湖皮划艇、龙舟赛等“水上运动”项目,力争打造成中国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三)当前xxxx旅游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是旅游业的发展要素极不完善。集中表现为“游、购、娱、食、住、行”旅游六大要素处于培植阶段、十分薄弱、配套滞后、结构失衡。如交通不便,旅游酒店凤毛磷角,景点还未形成线路,等等。
二是旅游产品的品种结构过于单一。xxxx旅游发展规划曾提出了xxxx十大旅游项目,即:享水上娱乐、探原始森林、赏金江奇石、走石龙老街、望长江东转、登观斗佛山、游马湖遗址、品茶马文化、观xxxx含笑、揽峡谷风光。尽管当前提出了“水上游、城中看、山上玩、乡村吃”的思路,但总体上看,旅游产品仍以观光型为主,结构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和多元。
三是旅游景区、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目前xxxx的旅游景点,既非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又非我有人无的独具创意的特色旅游项目,走的大众旅游路线,同质化严重,难以提升知名度,很难激发中远程游客专程前来旅游观光的兴趣。
二、xxxx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
除去政府政策性支持,政府强势主导等因素,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趋势分析,我们面临着较多的机遇:
(一)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蕴含无限潜力
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旅游成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潜在的旅游市场巨大。虽然,国内的旅游业蛋糕越做越大,竞争也越来越强,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整体水平偏低,旅游如同走马观花,停留在感官体验上,无法给游客带来高品质精神享受,很多游客返程后都感到身心俱惫,该有的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荡然无存。在看似繁荣、竞争激励的旅游业发展背后,依然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国家提出旅游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步伐,云南省提出了旅游“二次创业”,这是全国全省旅游业提质增效、再上新台阶的摸索期、调整期,也是给我县旅游发展留下的较为难得的取得突破、追赶跨越的一段黄金期。
(二)休闲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趋势。
休闲旅游,简而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简单地“放松放松”,与传统旅游相比,一动一静,一行一居,一累一闲,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更多的是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以达到丰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满足实现人类普遍存在的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心理。休闲旅游是传统旅游的升级版。xxxx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湖滨新城及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和条件。加之,县委政府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湖滨生态园林城,抓住了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当前生态游方心未艾,若能扬长避短、避开竞争激烈的观光旅游市场,将目标定位于休闲旅游,将xxxx打造成为休闲旅游的终点站、目的地,而不是观光旅游的“中转站”,完全可以在休闲旅游上大做文章,并将大有可为。
(三)诸多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
旅游业发展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也是艰难的创业过程。xxxx旅游资源不具有先天优势、也具有垄断性,更不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资源,因此,必须要走一条新路,经过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和开发,精心的包装以及有效的推广,使其成为标志性产品进入市场并形成品牌。从内生资源来看,有峡谷风光、万里平湖、魅力新城,有原始森林、良好生态;有历史遗址、人文景观等;从地理条件上看,处于川xxxx黔大旅游格局的规划区、两个电站的中心区、蜀南竹海等热点旅游的辐射区。从外地发展经验来看,依靠培植旅游资源,形成的特色旅游地的经验值得借鉴,如蜀南竹海。从发展要素上看,科技的元素投入使用,及文化与科级的对接等模式,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兴旅游地发展项目的选择之一。
三、关于对xxxx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一)高起点规划
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旅游业规划是旅游发作宏伟远大的共同理想,继往开来的行动纲领,情景交融的美好蓝图,可以使旅游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必须做好相关旅游规划。
一是要做好旅游市场规划。旅游市场规模总量大,结构多元,随着旅游消费成为日常性消费,个性化愈显突出,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走向拥有无数种可能,加之固有的营销手段被推成出新,这就需要静下心来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精准定位。
二是要做好旅游目的地规划。围绕旅游产业要素、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覆盖行政区域、资源区域、市场区域的“全域旅游”型目的地进行规划,力求实现相关功能要素的高度统筹提升和各种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整体效应。
三是要做好旅游项目规划。一位知名旅游>策划人说过:“相对于规划而言,>策划之于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也毫不逊色。”先期的旅游业竞争还停留在比山川秀美、比水色诱人,比服务管理水平的优劣,到今天旅游业比的是项目规划—看谁能为旅游赋予新的色彩、新的活力。
(二)大手笔投入
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产业。尽管大投入不一定都会有大产出,但大产出却多是以大投入为前提和基础。就xxxx现状,必须把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一是合理配置旅游要素。要立足实际,突出对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等薄弱环节的支持、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针对性地制订优惠政策,抛出橄榄枝,引导调控、鼓励支持各类资本、各种人才进行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另一方面,要按照“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扶持壮大一批实力强、管理好的旅游企业,培育、发展一批填补行业真空地带的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六要素之间以及同要素的不同结构的合理配置,实现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是开发创新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特色鲜明、内容多样、结构合理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xxxx具有人文、山水和环境资源相得益彰的整体优势,尤其是群山环抱、高峡平湖、魅力新城和谐搭配的美丽景观,必须依托现有资源,立足一盘棋的整体思路,以“大旅游、大产业”来规划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不同主题、不同思路进行不断整合,推陈出新,深度开发特种和专项旅游产品,“做优旅游特色、做强核心景区、做响旅游品牌”,坚决避免旅游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整合周边资源发展区域旅游。xxxx在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区域空间优势:从交通区位看,xxxx位居云南北方,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从城市区位看,xxxx又是宜宾、昭通等经济区的最佳结合点;从旅游区位看,xxxx又是西部大峡谷、蜀南竹海等风景区的重要辐射区。因此,要着力:开发名景点、打响湖滨游、推出黄金线、联手xxxx川景区、打通旅游要道,主动融入,寻求协作,借助优势,谋求发展,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一批与周边著名景区景点风格相异、结构互补的旅游项目,合作开发一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难分”的旅游产品,形成资源互补、东西互动、南北贯通、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大旅游网络格局。
(三)全方位宣传
清代诗人袁枚说过:“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美景固然要靠其自身的旅游资源和适当的开发,但旅游营销也是不可或缺的。旅游是三分资源七分推介。要运用各种途径和奇招,强势拓展对外宣传,要围绕特色旅游项目和特色旅游商品,主动出击,开展推介,就xxxx而言,可以将美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作为商品,叫响大卖山水、空气、风景、民俗民风的总体市场攻势。特别注重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把旅行社、导游也可打造成名片。同时改变对外营销由政府“自演自唱”的状况,搭建平台,发动和组织企业参与,形成“政府搭舞台、企业唱主角,政府塑形象、企业推产品”的政企合作宣传营销格局。)
第五篇: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邵局长对云南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指示精神,中国旅游研究院组成了以戴斌院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对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全面调研。期间,专家组先后考察了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博集团、石林5A级旅游区以及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点)和企业,并召开3次座谈会广泛征询和听取了昆明市各级领导、主要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又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召开了2次内部研讨会,最终形成了《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一)主要成就
1、旅游业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51倍和1.52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以上,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1年,昆明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次突破百万大关,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00.4万人次,同比增长16.66%;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达4002.1万人次,同比增长15.29%。旅游总收入达到367.2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8.95%,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12.8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昆明市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旅游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作用稳步加强
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导向下,昆明市培育了一大批以石林、阳宗海为代表的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旅游区和以世博旅游集团为代表的具有较好投融资能力的产业主体,洲际、豪庭、豪生、希尔顿、索菲特、温德姆华美达等国际酒店品牌也相继落户昆明,昆明市成为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3月,全市投资额3亿元以上的开工在建重大旅游项目达23个,计划投资额6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37亿元。有力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当地老百姓的就业,旅游业在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
3、旅游业对“春城”城市形象品牌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昆明市在旅游业发展初期就在国内外游客认知体系中形成了“春城”的城市品牌。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昆明市不断通过举办世博会、国际旅游交易会等方式,强化游客对这一品牌的认知。春城”、“好客春城”、“浪漫春城”等口号和四季如春的城市旅游形象不断在游客群中得到传播和强化。昆明市先后被评为“欧洲人最欢迎的中国旅游城市”、“ 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荣誉,知名的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不断的得到提升。
4、旅游业成为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支撑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昆明新国际机场将建设成为南亚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一方面,昆明对省内西双版纳、丽江、腾冲等主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客源组织与输送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昆明作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的作用日益强化。另一方面,昆明市作为中国连接东亚大陆腹地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以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门户,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扩大昆明与东盟国家的联系,中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旅游业在“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作用持续加强
(二)主要经验
1、发挥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主导作用
昆明市历届市委及政府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并重的原则将旅游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并在政策法规、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要持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成立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等方式,发挥该机构的牵头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充分利用昆明作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市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更多旅游业改革发展先行先试权。这些措施为昆明市旅游业的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2、重视规划编制对旅游科学发展的指导功能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编制完成了《昆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项规划。通过这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一方面统一了全市上下对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地位的认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昆明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体制机制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发挥规划在整合资源,实现省会城市区域集散中心和“龙头”作用的同时,促进了昆明市与周边区域旅游合作,为云南在东南亚旅游圈、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圈、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圈、滇西北-川西南-藏东南旅游圈发挥主导作者用创造了条件,为国际、国内旅游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
3、持续通过重大事件推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自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以来,昆明积累了通过重大事件、节庆活动持续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除了两年一届的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之外,近年来,昆明市还通过承办2008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狂欢节、亚太旅游协会2008旅游战略论坛等大型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中外游客展示了云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旅游魅力。以这些活动为契机,昆明市一方面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提升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和地位。
4、不断寻求旅游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的衔接
按照昆明市加快构建以“一湖四片”、“一主四辅”为骨架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新格局的空间布局,昆明市不断寻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功能完善与提升的衔接,城市旅游景观的打造与城市化过程的结合。先后打造城市南部湖滨旅游景观带和海埂、大渔两大旅游休闲度假片区以及城市北部的世博新区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随着大量城市旅游新景观和新地标的出现,已经形成了“湖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独特城市景观,在为游客提供高品质旅游产品的同时,为昆明市民创造了游憩空间,创造了城景交融的和谐发展模式,并形成高原山水旅游城市建设的典范。
二、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一)面临的新形势
1、国家战略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定位提出新要求
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云南省作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地位正式确立。随着国家门户枢纽机场、泛亚铁路和昆曼、昆仰公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将由我国国土的西南边缘变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印经济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昆明不仅要在省内经济发展中发挥省会城市的作用,更要在国家战略体系中承担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功能,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中不断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国民休闲福祉提升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功能完善提出新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更关注健康,更追求有益于身心的休闲度假旅游在成为新趋势的同时,也成为国民福祉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形
式,《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的即将出台也将为这种福祉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昆明市在云南省旅游目的地体系中长期承担着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枢纽的功能,在国民休闲逐渐成为生活福祉的背景下,以往主要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吸引物服务的旅游发展目标,将向着同时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满意度共同提升的方向转变,昆明市旅游也发展面临着功能转型的任务。
3、市场需求多元化对昆明的城市旅游产品更新提出新要求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中国的旅游消费者正逐渐趋于理性和成熟,个性化的旅游消费方式逐渐兴起,专题和特种形式的旅游日益增加,享受性和游乐性的旅游内容大大增强,游客的出游方式逐渐形成了随团旅游、自驾车、自助游等多元化格局,旅游消费需求日益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和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昆明以“春城”的城市品牌著称,石林、世博园等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知名度较高,但随着休闲度假成为国民福祉提升的重要表现形式,由观光旅游独大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并存,由主要服务于外地游客向与市民共享将是未来昆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城市的休闲服务功能,昆明市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转变。
4、区域旅游竞争对昆明的城市旅游市场拓展提出新要求
“十一五”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周边省份对旅游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昆明市的旅游业也面临着来自于省内外各种类型旅游目的地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四川省、广西省均将旅游业纳入到全省重要的产业形态中,不断开发出九寨沟、阳朔等新兴旅游产品,冲击着云南省既有的旅游市场格局。另一方面,随着丽江、腾冲等一大批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建设,昆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地位更加强化,进一步弱化了昆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昆明欲在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中占一席之地,面临强大的国内和省内竞争压力,需要适时调整旅游市场营销的方向和战略。
5、旅游投资不断加大改变昆明的城市旅游项目支撑体系
“十二五”时期,昆明市计划投资近千亿元,将一批经过长期建设、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品牌,整合提升或新兴开发为国际旅游精品,包括石林-九乡旅游区、昆明世博园及新区、环滇池旅游圈、昆明轿子雪山旅游区、阳宗海旅游度假区。将一批经过一定建设或已具备较好开发条件、特色鲜明、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项目,培育提升或新建开发为全国旅游精品,包括五华环翠湖文化休闲旅游区、盘龙城市商务聚集区、官渡生态湿地公园旅游区、西山森林公园旅游区等。通过开展精品旅游吸引物建设工程,实施龙头项目带动战略,昆明市的核心旅游吸引物体系格局将面临重组,昆明市旅游业发展的市场支撑将发生重大变化。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昆明市是国家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实施的前沿,是联接东南亚、南亚旅游圈各国家和地区的枢纽,是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的区域旅游中心。但一方面,受到出入境签证政策的限制,没有能够较好地发挥桥头堡的作用,融入到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旅游、东南亚旅游的格局中的能力不强;另一方面,也没有理顺昆明旅游与各地州的旅游竞合关系,主要承担了全省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建设和吸引力打造明显不足,甚至落后于一些地市州的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中心潜力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优势,龙头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较差
以石林、世博园为代表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成为赴昆游客的首要旅游吸引物,并占据昆明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中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长期以来对观光旅游产品的路径依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城市旅游旅游综合吸引力的提升,造成旅游产品和项目结构单一,对“春城”的城市旅游品牌支撑不够等问题。随着市场资本的不断注入,尽管先后有滇池旅游度假区、阳宗海度假区等新兴旅游度假项目的不断出现,但这些品牌的影响力在昆明属于观光型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认知情况下,仍与石林、世博园等传统品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市场最终表现为留不住客人,单位游客的旅游花费较低,经济效益差。
3、产业要素发育不均衡,游客满意度水平有待提升
昆明市旅游业的各产业要素发育程度不一,呈现结构性失衡的状态。从调查结果来看,游客对昆明旅游的“吃、住、娱”认可度较高,但对“行、购、游”的认可度则较低,特别是对散客服务的满意度较差,对旅游性价比、旅行社、交通等方面的评价相对较低。认为景区基础设施较差,配套服务能力不强、购物环境差。315热线、人民网旅游投诉平台、各类微博等非官方渠道针对昆明市的投诉数量较多,投诉比率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游客满意度调查的样本城市中相对较高。尽管2010年以来,昆明市游客满意度呈现提升的趋势,但总体排名仍然不高,在样本城市仅处在中游位置,与知名旅游城市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4、缺少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配套与创新体系
缺少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配套与创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昆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旅游行政管理分属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和多个企业负责,各地区和部门之间
没有形成旅游资源统筹发展机制和发展利益共享体制,全市旅游业发展没有形成合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开放型旅游业的需要;二是旅游投融资体制僵化,缺乏全国一流的大型旅游集团公司和市场主体营造大型旅游发展平台,旅游业的综合投资能力较弱,产业整体素质较差,抵御各种类型似乎长风险的能力较差。
总体来看,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并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但在全新的发展形势下,特别是在国家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桥头堡的战略体系下,昆明市旅游产业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能否顺应新形势对昆明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能否对发展中的问题适时解决,不但关乎到昆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关乎到云南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目标的实现,更关乎到国家战略的实施。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省会城市优势、旅游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省会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对全国类似区域的发展均具有显著示范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战略与核心工程
(一)发展目标
依托气候和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旅游市场,构建以城市休闲、温泉度假、湖滨康疗、高原养生等为代表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观光、休闲、度假产品体系,打造国际化的高原湖泊型休闲旅游度假地和面向东南亚的世界城市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战略:统筹好四个关系
1、统筹好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枢纽优势,以旅游业发展为纽带,带动和推进中国东盟旅游联盟的实施,切实发挥旅游业在推进“桥头堡”建设中的功能,将昆明市建设成为连接东盟旅游区和中国旅游圈的枢纽,以及东南亚、南亚地区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将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国家战略转化为昆明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区域发展优势。
2、统筹好资源、产品、市场、品牌的关系
充分利用气候和资源优势,面向昆明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双重需求,做好城市休闲旅游产品、滨湖度假旅游产品、康体养生旅游产品的系列开发。以这些产品的开发为契机,一方面积极打造
“春城”的城市品牌和形象,一方面注重市场主体的培育。实现资源、产品、市场和品牌的衔接,构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释放。
3、统筹好产业集聚与项目雷同的关系
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项目落地要与市场需求规模相结合。一方面,把握好旅游集聚过程中的项目差异化发展,加强独特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拉动作用,实现旅游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使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布局由平铺向纵深转变。在发挥产业集群优势的同时,重视单体项目的细分市场开发和竞争力塑造,避免同质化发展。
4、统筹好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在政策制定、土地供给、空间配置上与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相结合,针对轿子山景区、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世博新区旅游改革试验区、凤龙湾等景区旅游开发给予相应的政策配套与资金扶持,在完善旅游区服务功能的同时,从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对滇池度假区、世博新区等进行开发规划,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关系。
(三)核心工程
1、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工程
理性引导大项目与大投资的差异化布局,通过大项目、龙头项目的带动,增加城市旅游吸引力。在发挥集散中心功能的同时,强化昆明市作为目的地的功能。
一是从昆明旅游战略支撑板块的角度做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整体和专项规划。将滇池度假区内现有度假酒店、高尔夫和天堂岛会展旅游综合体等项目与西山文脉连接起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聚集人气,培育游客与市民共享的旅游空间。
二是做好阳宗海区块生活氛围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提供并完善与设计容量相符的商业服务和公共服务,以昆明本地消费为基础做大市场,打造游客度假、市民共享的高原湖泊旅游度假地。三是调整经营思路,重估世博园的土地价值,培育有特色的市民休闲载体,将该区域打造为昆明的城市会客厅,以满足中产阶层的休闲和商务需求,打造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2、品质提升工程
围绕市场推广和产品开发,挖掘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相似性,提升与游客寻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要素品质。建立市委市政府统筹、部门和区、县联动的旅游市场规范和品质提升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转变工作方式,重点建设和完善面向散客市场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咨询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便民惠民服务等,提高游客满意度,把昆明打造成品质旅游的样本城市。
3、“主体”培育工程
培育本地旅游市场,以当地居民自助旅游方式为依据,面向当地居民家庭,开发家庭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整城市商业体系、餐饮体系、景区和公园体系,以适应游客及本地市场对观光需求的满足;依托都市休闲生活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观光、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培育大众旅游市场,以大众的、日常的、持续的消费支撑起战略性支柱产业。
4.国际化工程
发挥地缘优势,把握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政策机遇,以世界性的眼光运作昆明城市旅游,以文化的软实力培育和资源的硬基础建设为抓手,把昆明市打造成依托国内市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世界城市旅游目的地,实现昆明旅游的全面国际化发展。
四、支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1、在昆明面向西南桥头堡建设过程中旅游业作用的发挥给予宏观指导。从国家战略层面对在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过程中旅游产业的功能、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等给予昆明市更多的研究和指导,协助昆明市的旅游业积极融入东盟贸易区建设,特别是在昆明建设面向东南亚地区的国际会议会展中心过程中给予支持与帮助。
2、在昆明建设国际化高原湖泊型休闲旅游度假地过程中给予智力支持。帮助昆明市以及市内重点景区的旅游发展编制一套全面、系统的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在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昆明市支持和帮助。在合理引导旅游投资和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为昆明提供技术和智力上的支持。
3、在昆明旅游市场规范和游客满意度提升过程中给与技术上的帮助。在国家旅游局进行的各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营销推广,以及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活动中为昆明提供便利。重点关注昆明市的旅游市场发展状况与旅游满意度监测,在技术上为昆明市游客满意度的提升提供指导。
4、在昆明旅游业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创新举措,特别是在旅游用地、旅游金融、旅游税收等方面的创新给予更多支持,并在出入境旅游政策方面帮助昆明市和云南省协调相关部门给予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