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合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三合中心校 冯丽君 2017年12月20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爱因斯坦曾提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专门书诗《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与发展、发明与创新的逻辑起点和推动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
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是以老师讲授为主。教师讲概念、讲例题、讲答案。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整个教学过程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少。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更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另一方面,学生回答错误或是问得不好,就可能受到批评和嘲笑。如此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学生产生厌恶、烦燥。就出现了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的兴趣越来越小,出现无疑可问、不敢问、不知怎样问、没机会问的局面。一个习惯接受现成答案而不能产生问题的学生,何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因此,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每位教师都值得探讨的课题。既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
二、课题简介
1.鼓励学生“敢问”
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
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表意见。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积极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发表个人见解,阐述个人评价意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2.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只有主动地学习,才会善于发现问题,也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是创造地学习,否则学生永远是一个被动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找出规律的材料,便于学生探索、实践、发现问题。
3.使学生“善问”。
小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未不能”的认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往往不知从哪里入手提问,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即便是提出的问题多但质量不高。因此,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提问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
4.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反思,让学生“好问”。
所谓反思,就是通过批判、推断、概括、抽象化思维活
动,将新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
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课题实验成员
课题实验校及班级:三合中心小学校一至六年级。
课题实验负责人:冯丽君
课题实验研究人:巴秀丽、康健、冯丽君、惠艳云、陈绘颖、廉丽静、朱丽君、张化兰、宋春凤、刘晓燕、卢秉瑞、田耕、龙慧勇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及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认为以下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是支撑本课题的理论:
(1)杜威的教育理论
就哲学而言,哲学强调由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向对人的内部世界的探索以及对人自身命运和价值的思考。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描绘了他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校应该是大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社会中,课堂教学应该是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的实验室。他鼓励教师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并帮助他们探索重要的社会的和智力的问题。杜威的门徒克伯屈认为,学校学习中应该把儿童分成小组,并让他们去进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和选择。主体教育论要求把教
学活动看成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活动,然而一切创造“始于问题”,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威的教育哲学和现代教学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哲学基础。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其中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做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准备。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数学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切入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才能真正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适应经济时代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2.课题的研究意义
(1)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
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使他们敢问、会问、善问,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解决学生上课会听讲,不会提问题的现状,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教师能够善于学习,具备更加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同时不断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1.课题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在不同学段(中、高)问题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培养小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3)逐步建立形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主动发展”教学模式。
2.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出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方法途径。
(2)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数学教材和课堂教学实际的研究,总结出教学内容中问题和问题情境的类型;通过实验
结果的分析研究,在理论层面上总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3)叙事研究法。教师及时反思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书面材料,可以是教育案例,个案分析,也可以是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等。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我的课题经过了近两年的研究,参考多种相关文献资料,并吸取多方面的教育教学经验深入实施于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设障质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之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数学。
1.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问”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2.创设动态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问题情境动态化,就是在数学中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巧妙设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表演,使静态的问题动态化,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探索愿望。在课堂上,我大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意识中激化矛盾,在问题情境中产生了对新知识的需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通过探索去掌握新知识。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会提问题
常言道: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师首先要作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我们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的提问应在发现问题的方法上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
1.教师应向学生示范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使学生能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找准知识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质疑方法,提出与本节知识密切相关问题,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问重点、难点、疑点。
比如在学习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先提问学生:你们现在已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否把梯形转化成平行
四边形求出面积?也就是把未知转化成已知,提示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来得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学生中就进行这样的提问:教材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把未知转化成了已知,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其他已学过的图形呢?于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讨论,学生还真自己发现了梯形不但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等等。通过教师的示范提问,让学生能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更深刻地认识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从而真正地会提问。
2.教师应向学生示范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问题。发现和提出富有思考性及涉及本质的提问。对自己不懂的或似懂非懂的知识进行提问;对自己以为值得怀疑的事物进行提问;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
如:在学习相遇行程问题应用题时,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行程问题中有关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和路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大家有什么想法或进一步想了解什么问题?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
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
生1:我从一个物体想到了两个物体运动。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和路程间又有什么关系?
生2:我从一个物体想到了三个物体运动。三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和路程间又有什么关系?
师:你们联想得真好!那么,你们能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是两个物体运动或有更多物体的运动吗?这里学生发现和提出了富有思考性及涉及本质的提问。
鼓励学生质疑,既深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会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的能力。我们就是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七、课题的反思和建议
虽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实施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得到广大学生和教师的认同,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教育个体性的差异,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会有明显积极的效应,对于接受能力中上水平的学生来说效果相对显著,但对于差生来说效果并不是很显著,在他们身上,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所以,如何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克服两极分化,如何让所有学生,即全班同学整齐划一地进步,是值得我们继
续深入研究的问题。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八、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2005.11.2、《数学教学通讯》2004.1.3、《小学青年教师》2005.5.4、《小学数学教学》2004.12.5、《数学新课程标准》、《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郭根富主编,新课程教材教法(小学数学)、《小学数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标准》。
第二篇:《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课题结题报告 (1000字)(最终版)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课题结题报告
德化一中课题组(执笔 李海生)
一、序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并即将全面推行,要求教师教学模式转变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新课改的各种培训班甚至让人眼花缭乱。相比之下,在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的要求比起教师来说,要少得多,这多少让人觉得学生在这场重大的教育变革中被边缘化了,原本是要更加凸显学生主体性这一新课改的主题似乎被扭曲了。针对于此,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这一课题,试图从学生的角度来更多地关注新课改的推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及实现的途径等等。
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旨在:1.探索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改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为我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及独立学习能力的人才作好铺垫;2.发挥我校政治组全体教师的能动作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实用性,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共同发展; 3.通过研究为主管部门决策和兄弟学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提供参考和借鉴的理论或案例。
二、理论依据
1.知识构建的理论:
布鲁纳说过:“知识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它使经验里的规律具有了意义和结构。”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知识的人本文性决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即每个学习者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应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知识是人构建的,而不是客观地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主体。2.学生主体的理论:
活动是发展主体性的基础,是主体性的存在形式,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并且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既包括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又包括对观念的操作活动,还包括交往活动。坚持学生主体原则,就是要求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为学生充分展示其才能创设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活动中,找到自己的自由发展区,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此实现主体的建构。3.新课改理念下的新型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要求要实现教学相长,它需要有信息的传送与反馈的过程,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凸显,个性得以表现,创造性得以解放。
三、研究目标
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政治敏感性、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展现出来,提高学生参与意识,使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的主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的愉悦,把课堂变成学生富有成果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具体表现在:
1.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在政治教学中,将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创设问题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中心的形成,激励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我乐意参与,乐意创造”的心理要求。2.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
3.遵循实践出真知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入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知识,对所学内容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去适应新问题、新情况。
4.善于从合作获取知识。在理解知识的关键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学生讨论,给他们提供独立探索的机会,讨论的机会,大展其才的机会。在相互学习、交流、切磋、合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团结、合作、严谨、契而不舍等创造性人格。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1.交际性原则: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政治是一门很讲究语言艺术的学科,特别是一些政治术语,含糊不得。因此,政治教学要贯彻交际性原则,实现教学过程交际化,加强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步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培养交际能力。
2.实践性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一些基本原理的阐释外,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模拟一些场景,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
3.兴趣性原则:教学心理学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兴趣时,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的知识和技能。: 4.情景性原则:情景能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情景化和形象化。
5.创造性原则:创造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从一般的思维定势出发,而是在多向发散、比较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分析判断,这种独特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6.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等方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认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主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内在要求。学生有了较强的主体意识,将来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就曾说过,“鲜明、优秀的主体个性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上的伟大。”由此可见,人的主体意识对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有了较强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学会学习,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恳去动脑子思考了,动手操作了,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教育的目标才可能实现,我们教育的改革也才有可能成功。
(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
1.围绕教材内容,引进时政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可以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政治。学生一般对能进一步丰富知识的内容,进一步启迪思维的内容和用已学过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内容感兴趣,尤其对自己还不明白又迫切需要知道的知识更感兴趣。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能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政治课本中有一些漫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漫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画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在角色表演的过程中理解相关原理,把枯燥的知识点融入有趣的活动中。高中学生对政治课普遍不感兴趣,那是因为课本知识确实太枯燥乏味了,我们不要老是围绕课本那些文字在兜圈子,而应在努力抓住课本原理后,跳出课本,积极引进一些时政热点问题,以这些热点问题为载体,让师生共同参与到对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进而阐释出所要掌握的课本原理。比如,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录像,让学生谈论“神六”发射成功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具有什么样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等等。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促使学生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表现的欲望,这种欲望无疑给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注入了一剂强心剂。2.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的推进要求我们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建立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极其愉悦的心境中去探索新知,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现代心理学对认识与情感的研究结果表明,情感因素与理性认识行为是协调联系的,情感可以激发和促进心智良性发展。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的内心情感,促使他们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认识世界,并内化为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巨大动力。然而,教师要以巨大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中,关爱学生是前提条件。课堂上努力做到对学生温和一点、亲切一点、轻松一点、形象一点、幽默一点,创设学生在愉快中接受教育的情境,在谐悦中锻造自己的灵魂。通过情感的投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产生谐悦功能,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乐于学习,使教师的教更能为学生乐于接受。因而,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在每节课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走上讲台面对学生,让教师的微笑像一阵阵和熙的春风吹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敬仰和亲近感,师生情感交融,对认知活动产生积极的作用。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乐意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被动的无奈的接受,这就是他们主体性的表现。3.倡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满堂灌,偏离了“两为主”的教学原则,结果是学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新课程的推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1)学导式——教师“引导为主,帮助解难”,学生“先学后教,当堂训练”。(2)探索发现式——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这一方法,首先要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因而在开学初并不用,当学生在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后,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堂模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就在适当的内容试用这一方法。
(3)迁移式——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
(4)“指导——讨论”教学模式——以导读提纲为载体,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提出疑难问题,课堂讨论,课堂质疑,教师精讲,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强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力度,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实现了政治课教学手段的革新,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图、文、声并茂,易于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也尽量去制作课件,不但自己的水平有所提高,更使学生的兴趣加深,课堂变得更活跃,更生动,学生也更爱学政治了。在这几年的教学中,课题组的每位教师都根据教学内容,尽量自己制作了课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充分激活了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5.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从教室走向社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很多的学生对尚未知道的东西都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们要顺应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让课堂不再封闭,让知识不再局限于课本,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学生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学生这种动手探索的精神,教师及时地进行了表扬,是他们对学习充满了信心,更加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比如,在学习银行的有关知识时,我们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亲身去调查体验一下我县银行共有几家,分成哪几类,它们的业务和作用有何不同,怎样办理存款、贷款,支票和汇票有何不同等等,这些课本上的知识都让学生自身在与银行接触的过程中得以充分领会,使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愉悦感,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
六、研究过程概述
我校于2003年8月选定课题,并成立课题组。在课题组组长的带领下,查阅了大量资料,收集了有关“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理论作指导,之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措施,从而完成了课题方案的设计。本课题的研究计划用3年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3年8月一2004年1月)为资料准备、理论学习和实验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是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内容。对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讨论课题实施计划,界定课题的概念范围,完成课题实验方案的总体设计。
第二阶段(2004年1月一2005年1月)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根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特长和研究意向分别组成子课题组并确定各子课题组负责人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教学方式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关系”、“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
第三阶段(2005年1月一2006年1月)为多媒体教育技术运用和学生学习效果探索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与政治课堂教学的整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四阶段(2006年1月一2006年5月)为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各子课题组完成论文或结题报告,整理所有的过程资料,完成《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研究论文》进行汇总,完成学生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
为了搞好课题研究工作,我校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投入,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如下: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和科研水平。
确立了课题研究的方案,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重视对有关理论的学习,组织教师阅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世纪教师素养》、《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给教师的建议》、《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等书籍。为了增加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我们也派出课题组的教师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两次研讨会,使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实践探索,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观摩。
为了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我校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们凭借理论的指导,围绕课题精神,面向市、县开展了教学观摩课、示范课。课后,我们又主动展开讨论、研究,使科研工作不断深化,同时,实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调整,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规范,更有效。3.积极创新,及时总结。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教师积极投入,在课堂教学中勇于创新,无论在教师的教法上,还是在学生的学法上都有大的改革,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使课题研究不断完善,实验教师及时总结,他们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多次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七、研究成果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学习政治的兴趣更浓了,课堂上举手提问的同学更多了,主动发表自己见解的人与日俱增,更多的同学愿意把自己发现的政治知识与大家共享。同时,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教学水平也有所提高。
(一)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三年的实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全方位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充分展示了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建立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交际模式,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我们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中学习政治,并运用所学的政治知识解决常见的实际问题,把政治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学生实践、探究、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动手又动口,既用眼看又用脑想,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操作演示、自我探索、互相学习的训练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在生活中学习政治、运用政治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有了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敏感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泉州市第十一届中学生思想政治优秀小论文评选中,郭坚墙老师指导林菁菁同学撰写的《从“3.20”公投看陈水扁的“台独”之心》荣获一等奖,颜敏琼同学撰写的《敬上帝 护商家》荣获二等奖,李爱华老师指导徐锡思同学撰写的《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荣获一等奖,林昆晖同学撰写的《发展:从战争说起》荣获二等奖,李海生老师指导许燕岚、王梅梅同学撰写的《关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报告》荣获一等奖;在泉州市第十二届中学生思想政治优秀小论文评选中,徐顺进老师指导黄淑萍同学撰写的《不要让农村孩子输在教育起跑线上》荣获一等奖,苏慧萍同学撰写的《谁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真经》荣获二等奖,查水升老师指导廖琴梅同学撰写的《“企业信誉”牌产品说明书》荣获一等奖,张燕玲同学撰写的《诚信是立国立业立身之本》荣获二等奖,李爱华老师指导陈雪琼同学撰写的《生命无草稿》荣获二等奖,李海生老师指导徐艳萍同学撰写的《保持物价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荣获二等奖。
(三)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质。通过学习,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了一支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政治教师队伍。全体课题组教师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教师对自身地位变换的认识,逐渐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学生主体的选择、适应和可能,尊重学生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内在感悟、体验、发现和探索。使教师能自觉地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正确地教学定位,合理地科研接轨,主动地吸取教学科学提供的新知识、新理论,深入地开展各类教改实践和课题研究,加速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同时,我校课题组老师也总结并发表了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其中,徐顺进老师撰写的《浅析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确定与量表设计》《浅谈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两篇论文参加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思想政治优秀论文评分别获得一、三等奖,查水升老师撰写的《高中学生发展评价应实现六个转变》发表于《学习方法报》(cn14-0706/f)、《重点高中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的试验研究结题报告》发表于校刊《教育通讯》,李爱华老师撰写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体会》荣获泉州市2004—2005学年中学思想政治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发表于《泉州教研通讯》,李海生老师撰写的《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2004年)发表于校刊《教育通讯》,《开展合作学习模式 促进师生共同进步》(2004年)、《谈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05年)发表于《泉州教研通讯》;在泉州市2003-2004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评选中,郭坚墙老师制作的课件《国家的宏观调控》获一等奖,徐顺进老师制作的课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获二等奖,李海生老师制作的课件《商品的价值量》获三等奖,徐顺进老师制作的《当代的国际竞争》《建立国际新秩序》两个课件分别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多媒体教学课件、积件、素材评比大赛二、三等奖;李海生、郭坚墙两位老师在2004年10月参加德化县思想政治课创新教学说课大赛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李爱华、李海生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中成绩显著,被德化县进修学校评为课改优秀教师。
八、存在的问题
1.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思考:开放的课堂,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进一步体现,他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创新的意识更强了,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手段也更丰富了。由于教师难以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多种变化,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掌握最新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的质疑。2.关于正确评价学生的思考:时间的脚步已悄悄跨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所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学习成绩不很好的同学,尤其是男同学,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创造能力、很高的热情,表现非常突出;而一些考试成绩好的同学,反而无所适从,活动能力较差,成绩不理想。所以,通常所说的成绩好差,只能反映学生的一部分情况,学生真正的能力差异与我们的现有的评价方法有很大的出入。因而,如何通过改进评价体系促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3.关于教材调整的思考:教材的编排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有一定的科学性,而我们现在要让学生发散思维,多方面地进行思考,有时,当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部分学生的问题往往会涉及到以后的学习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既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4.关于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思考: 通过三年的实验,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实验教材所带来的可喜的变化,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达到的新境界。可在教学中因人各有差异,主动性、主体意识强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主体意识弱的学生,有两极分化的危险,这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5.关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接受知识的“鸭子”,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高考的改革以及对教师、学生的评价体系的改革还相对滞后,让人担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能否真正实现。
九、小结 :
我们在过去的研究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但限于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研究的效果还不理想,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已经意识到并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有些问题还没有意识到,还需要专家和同行的指正和帮助。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在专家和同行们的帮助下,把我们的课题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课题组组长:徐昌裕
课题组成员:查水升 徐顺进 李爱华 许今应 葛惠玲 郭坚墙 周确云 李海生
主要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给教师的建议》,[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3.《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第三篇:“培养学问题意识”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结题报告
常安二中 2014年12月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是常安二中申报的县级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这一课题是我校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此课题由我校教导主任负责于2011年申报,经宾县科学教育研究所批准立项。从2011年9月10日开题,至2014年12月结题。历时三年多时间,我校十多名教师经过不懈努力不断的学习研究、交流探讨、实验总结现已顺利结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就我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报告如下:
课题提出的背景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要想把教育达到三个面向,就必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所以重视人才的培养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共识,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大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对科学发展有用的大量知识,目的是重视科学的研究,所以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新课程课堂研究的一个中心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共识。我们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进为目标,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的课题。如何适应广泛深入的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
二、课题研究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是新课改的理念,以人本主义思想,群体动力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为支柱。提炼课堂教育教学理论效果,寻求课堂质量的有效方法。
2、事实依据
根据有关调查和分析得出:学生不会问,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问,学生对提问不感兴趣等,是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这主要包括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两方面的问题。让一年级的学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对于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至关重要。课堂让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去解决问题,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是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主要方法。数学问题源于学生生活,学生有自己的原有认知基础,所以针对主题图画教师创设合理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课题的研究,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具有可行性,我们正是在总结这些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本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当前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现状。
2、通过研究与实践,为学校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教学工作闯出一条新路,提供一种模式,逐步使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网络化。
3、对教师教育观念更新有推进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作用。
4、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是解决教师对新课程的观念更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还存在旧观念的教学模式,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理解不透,掌握不熟,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也就是说把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是研究的具体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创新点、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课题的创新点在借鉴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层面的探讨力以实践化,探索出科学高效,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
2、理论意义是力求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出符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新的模式,探索出多样化的课堂评价机制和奖励方式。
3、应用价值: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积极促进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旨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围绕课程改革开展新课程教育念更新的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2、教师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课堂教3 学方法的研究。
3、探索课程改革实际中应用创新教育理论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培养面向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六、研究的方法、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可在三年内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研究的方法是比较法、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预期结果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课题进行研究,探索出符合本校实际又符合新课改课堂的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学会感悟知识,互相交流,并把交流过程中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进行研究,探讨,形成新的、科学的知识和观点,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有提高。成果是形成终结性经验或论文,争取将其模式得以推广。
1、领导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带头承担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和管理过程中,不走形式,抓出成效,抓出成果。
2、定期研讨交流,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进行短期的成果转换。
3、经常和县教育学会联系,求得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以此推动课题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4、把教育科研纳入常规管理工作之中,设兼职人员分管教育科研工作,把教师承担研究课题以及科研成果的质量做为教师晋级,评优的必备条件。
5、健全制度,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保证人员,保证研究的质量以及经费使用。
6、定期对课题研究人员培训,使课题不但顺利研究,而且管理达到规范。
七、进度安排
1、起始阶段2011.9--------2011.12主要工作内容:①组建领导班子。②制定实验方案。③确定研究对象。④制订课题。⑤组织开题。
2、实验的深入阶段2012.3---------2014.1主要工作内容
坚持科学态度,严格按照方案目标、措施、步骤实事求是地实施方案。做好实验的观察、研究,按实验进度调整实验方法措施,修订完善方案,构建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模式。
3、搜集相关资料,小结每个阶段的成果,做好记载和资料保存。
4、实验的总结阶段2014.3--------2014.12主要工作内容
5、整理资料,做好实验效果的测查工作。
6、写出实验研究报告迎接县教科所评审。
八、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成立机构,制定方案。
2011年9月,我校确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课题后,立即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开展教研人员、学校主管校长、学科骨干教师参加的专题理论学习、研讨会,深入学校、教师、学生、课堂开展了广泛的专项调查研究,就新课程课标、教材、教学进行了集中探讨,明晰了当前课堂教学的总体状况,理清了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开题奠定了比较充分的思想理论基础,为确定研究子课题、主攻方向、思路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和资料。2011年11月,课题立5 项后,我们立即成立了常安二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实验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等实验研究管理组织机构。确定了 “总体设计,分题研究,课题做小,研究求深,突出重点,典型带动”的实验研究总体思路,建立了学习、研讨、指导、交流、合作攻关、考评奖励等相关机制以及课题申报立项、实施过程、评估验收、成果推广、课题组工作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并以学科为单位成立了学科小组。对课题组及学科课题小组课题研究做出了整体规划,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和实施步骤,规范和加强了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和调控。使研究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序地进行。
2、培训课题组成员、提高研究水平。
一支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队伍,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关键。我们坚持把课题组成员培训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等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相关教育书刊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课题组坚持每月一次交流,每学期一次总结的实施原则,共计开展专题培训研讨8次。同时,我们特别注意抓好校本培训,规范和加强学校业务学习活动,要求学校课题小组每周组织一次不少于2小时的学习活动。在培训形式上,我们把学习、讲座、讨论、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等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并积极参加宾县进修学组织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培训,由于培训注重了针对性和参与性,使课题研究人6 员较快时间内掌握了相关科研方法和理论知识,尽快入轨上道,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加快了课题研究的进程。
3、改革实践,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一是大力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组织课题组成员、一线教师开展经常性、大规模新课程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点评课等做课和听课活动。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校级公开课教研检验研究成效展示研究成果。年轻骨干教师引领多次参加了县级学科教学竞赛,和分片教研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并赢得了校、县教学领导的好评,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交流,拓宽了对课堂教学的探究领域和思路,为研究工作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宝贵的经验。二是扎实开展校本教研。要求课题组成员坚持写教学反思,在学校学科课题小组积极推行周说课活动,组织课题组经常开展课堂教学案例分析、问题会诊、对话交流,教法研讨,突出“校本”二字,紧贴教学实际,发挥集体智慧,探讨教法、学法。在全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设计比赛、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总结。三是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探讨课堂教学策略,最终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固化和体现,这就是课堂教学模式。按照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我们课题组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总结、改进、完善各学科教学方法、策略和手段,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我们也深知,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断完善的。因此,坚持阶段性收集、汇总、交流,并与宾县进修校学科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再实践、再总结,不断提高模式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4、纵向延伸,积极探索教学评价改革
我们深深感到,教学改革的深度与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力度密切相关,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制约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步伐。因此,迎难而上,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教学评价的改革。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边学习边研究,把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相结合。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新课程怎样教》一书进行了学习研究,并通过岗位练兵活动提升了理论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凸显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理念,以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和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评价标准,对改进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九、取得的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我校科研教师对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在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总结。总结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1、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列为新课程的内容,教学活动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反思和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主,这将成为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2、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非常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上构建学生的发展目标,在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更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加关注学生新鲜的生活,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和实践性,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会”的同时,也能“会学”。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相适应,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以促进新课改的深入实施。
4、教学模式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2)学生自主提问(3)小组自行探究(4)师生总结概括(5)巩固拓展和应用。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自觉,更能切近新课程的特点落实课改理念。
(二)取得的成效
1、建构了“以问题为中心”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凭借刻苦钻研、持之以恒、务本求实的精神,通过课题组成员的潜心研究和不懈努力,真正改变了传统的的教学方式,更新了教育理念,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初步总结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学生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等三种9 类型课堂教学策略基本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模式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如语文科以互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模式并针对不同课型不同文体制定了不同的有效模式,可谓教法灵活多样。思想政治科自读讨论法教学模式、数学科启思导学模式、理化科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等枚不胜举。课题组形成的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的教学思想和“疑、究、练、创”的学习过程,我们把这几种模式在全校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加强了理论学习、教法研讨。我校实属乡村薄弱学校,在职教师20人但思想认识高都能认真钻研业务,相互探讨,积极参与教改,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几年来共获得教育教学县、市、省级相关证书5份,市县级出科证书10份。多名教师被评为县级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能手,2名教师被评为科研骨干,2名教师获得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并有多名教师被评为县、市级优秀教师、班任、德育先进工作者和市级课改先进教师。
3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年来,我们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习惯更好了,学得了知识的同时更培养了能力学会了做人。10 每年学校组织的音、体、美竞赛活动中都有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多名学生参加了国家级的作文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充分展现了我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
总之我校的课题研究已经结题,也算得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育质量。成绩的取得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深知教育的职业是神圣的任务是艰巨的,“教书育人”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历程中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正视问题,继续做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巩固研究成果,解决存在问题,深化研究成效,使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研究实验持续进行,力争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如何培养学生订正作业小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订正作业小课题结题报告
本课题于2011年三月立项,经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改正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了,各年级的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现就课题做出总结。
一、如何培养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
(一)研究现状
现在很多老师都比较注重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学生及学生家长都重视听课和完成作业,往往都容易忽视订正作业这一环节。订正作业其实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查漏补缺,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小学数学组以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为研究课题,开展小课题研究。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校教师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1、更改了现有的作业评价体系:
2、更改了作业布置模式;
3、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加强课后反思。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教学,教会学生知识,大多数教师把着眼点放在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如果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任,养成对作业中所产生的错误及时订正的好习惯,会达到对当前教学效果增值的目的。从长远来说,好习惯养成了,会让他们的后续发展更为顺利。新一轮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已逐渐由只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课题上,我认为我们忽略了对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研究:订正作业。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什么是教育?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教育就是培养各种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在学校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主互助新教学模式下,我们小学数学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习惯”的研究。及时订正作业是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预防和矫治学生 “学习误差”积累的必要手段。及时订正作业是课外作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订正作业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培养这些习惯,从而为提高学生作业质量和发展学生心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学生在校内所学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能应用多少,往往是通过作业来反馈、衡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教学结果的检验、巩固,也是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当前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数学作业情况来看,一方面作业的内容更加灵活、形式更加多样,练习的综合性、开放性更强。另一方面学生作业中错误的现象也增多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每天订正的作业也多了。仔细审视当前学生数学作业的订正情况,及时订正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指当天订正当天清。第二层指及时有效地订正,区别于那种“为了订正而订正”、“不及时订正”、“反复订正”的现象。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道练习题,学生在平时练习做过了,批改后教师也讲评过了,做错的同学也订正过了,但当类似的练习再次出现时,许多学生仍会出现与第一次练习时一模一样的错误。分析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也与学生作业订正效果不佳相关。
二、概念的界定
作业订正是学生在老师作业批改后,对自己所做作业中的错题进行改正,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影响学生课余生活的时空,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是学生成绩提高的关键。效率是指对时间的利用率,学习效率高的人不会让每一分钟闲过,不会总犹犹豫豫,这道题该不该做?这个难点该不该问?这个知识讲过没有?只有效率高,才能在有限的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要想效率高必须做到:
1、要精神高度集中,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学习的时候就应该全神贯注,心无杂念,把精力集中在本子上、笔上,全身心投入进去。第二、就是有良好的习惯,好习惯才能利用时间,提高效率。
作业订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减少错误累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及时订正:一是从时间上来说,得到批改后的作业,在他的第一时间改错,就叫及时订正。第二从学生能力来说,只要他把经过努力能订正的订正了,就叫及时订正。第三从学习态度的角度来说,如果他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能想各种办法主动去解决的,那更是叫及时订正作业。
习惯:人的行为倾向,一种稳定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心理学上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
三、研究的依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订正,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在作业订正中所折射出来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是消极的容器,要使学生把人类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和技能,必须自己学会学习,学会评价,学会反思。作业订正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能力及作业订正的有效性放在重要地位。
1、有效性理论
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的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须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符合活动主题需要的依据。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性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收益可看做学习的结果,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衡量学生有效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2、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和监控。其核心是对人知的认知。元认知实质上是描述了人类自我意识在认识调解上的一种功能,活动对象是认知过程。所以说他核心意义是人知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十分关键:第一,元认知是一种认知活动或者心理活动,这种活动包括两个成分,1、认识、了解、理解、分析等,2、这是一种监控活动,管理性活动。第二、这种活动的对象是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而不是知识本身,第三、认识的对象不是别人的学习活动,而是自己的。不是一般的学习活动,而是特殊的具体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通俗认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结果的再认识,是对原来形成的认知结构的认知体验,进行元认知调控、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不断重复这种认知活动的一种认知活动。
3、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二胎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能独一的完成任务,但在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完成这些任务。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最近发展区主要是智力而言,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各个方面都存在最近发展区。教师应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薄、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等。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目标,获得动力。不断完善自己。加速自己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对象
研究的目标:1.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促使学生及时订正作业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觉纠错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辨析能力,让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达到“不犯同样的错误”的目的,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2.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减少或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的内容:
1、分析学生的订正作业现状与不及时订正作业的各种原因。
2、讨论并制定出及时订正作业的要求。
3、寻找各种提高学生数学作业订正有效性的措施,培养过程中分层进行,持续观察各类型学生的行为,并做好记录。
研究方法:
1、运用代币制原理,进行正面强化。
2、分年级段研究,1-2年级为低段年级,三四年级为中段年级,五六年级为高段年级。
3、自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行为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研究对象: 小学1—6年级学生、五、实施研究措施
(1)进行课题申请、论证,(2)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研究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做好前测工作。(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4)实验尾声,进行实验后测,检验实验成果。
六、研究结果
在实施培养学生订正作业习惯的小课题中,给老师的执教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先说教师行为的一些变化。原来老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后及时返还给学生,学生能否改错全凭学生自愿。学生能主动改错,老师心里当然很高兴。不能改错或不去改错也不会去深究。现在老师会给孩子提出明确的改错要求,会检查学生的改错结果。对于没有能按时完成改错的学生,会找寻原因,然后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在每次批改作业时,会有意识地查看前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这样在教师的坚持下,学生订正作业错题的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再说学生行为的一些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的学生有了自觉改错的习惯。他们养成了得到作业本后,先看老师的批改意见,发现有错及时改正。学习成绩本身比较差得学生改错困难极大,偶尔不能完成改错是自然的事。适当降低对他们的改错要求,只要能把力所能及的那部分题完成了就算过关,不要给这部分学生太大的心里压力。
最后说说教学效果的变化。因为老师和学生每天都注重检查自己的教和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要小看这样每天改正一两道错题,久而久之,每天都尽量地没有存留问题,所以带来了教学效果的可喜变化。上期我校数学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在我们片区的五校联考中,各个年级基本是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这不能不说是课题研究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不要以为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订正错题的习惯,就可以一劳永逸。事实证明,如果过一段时间,老师不在这方面提要求,学生的这个习惯会慢慢弱化的。所以小课题实验虽然告一段落,但对学生订正错题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结束,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七、研究结论
如何培养学生及时订正的习惯呢?
首先,要分析学生不及时订正的原因:1.不会订正,知识点不懂;2.忘记订正,或没时间;3.不想订正,反正老师未作要求,不检查。然后,要耐心细致抓实学生的订正,促使其养成习惯。我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其次,强调及时订正的重要性,讲清订正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每次学生作业前,提醒他们先订正再做。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手段,或者小惩罚一下,让孩子们明白,作业错了一定要订正,否则就无法过关。最后,在作业或试卷讲评过程中,一般要求学生用醒目的颜色笔如红笔进行订正,色彩对比鲜明,便于查对,也便于日后的复习。
重视订正作业的批改,批改作业时先检查前一次的作业,如有未订正的,暂时不改,叫来学生当面补完订正再批改。我常问:“你是愿意认真订正呢,还是要老师罚你重新做一遍?”百分百,他们会选择前者。定期自查互查作业订正情况,一般我每隔两三周布置一次,可以让优秀生与学困生结对互查,或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互查,避免不订正作业越积越多的现象。这样做,刚开始可能会觉得比较麻烦,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久而久之,学生就渐渐养成了及时订正的习惯。
八、问题与反思
1、存在的问题,以后注意订正作业要因人而异,分层要求,个别辅导要尊重个别差异。
2.研究工作应进一步深入,应落实到提高教学成绩上来。
第五篇:课题结题报告
“新课改条件下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加强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涉县河南店镇中学 李少军
摘 要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在战略主题第四个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课题通过对我校不同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析人文素养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对症下药,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英语人文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教学效应。
关键词 :农村中学 英语学科 人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邓小平生前曾说过“十年改革开放最失败的就是教育了”。何出此言?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数字竞争、比拼升学率的游戏。曰之失败并不为过!目前,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视考试成绩,不重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不重视思维能力、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绝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养相当贫乏。紧接着就有人给这种教育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并批得体无完肤,把素质教育捧为救世主;其实教育不能没有应试,只是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我们在应试教育中加入人文教育的成份,教育就回归其本意了。一个民族,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必然导致民族整体素质的下降。有知识还要有文化,有学问更要有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一)、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总体目标为:立足本校实际,结合本县和他县兄弟学校的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说明研究的意义;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英语的教与学变成了只重认知教育、轻情绪教育和性格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重知识灌输、轻应用能力训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这种忽略人文素养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人才培养的方向性迷失。
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因为“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里积淀等。如果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脱节,必然使学生缺乏“跨文化意识”,也就是缺乏中西文化素养。英语教学既要让学生具备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也必须了解所学语言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学会比较和鉴别。但在中国人们对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充分, 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划分和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通常以为只要打好了基础, 完成了知识点的学习, 文化方面凭常识按习惯就可以水到渠成。相反,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本课题从我国农村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出发,着力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便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现在和将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二章战略主题中提到“三个坚持”的第三个坚持是“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二、文献综述;
(一)该研究领域发表的关键的相关发现: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二)对研究项目产生影响的其他研究领域的发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各学科既有独特的目标和独立的系统,又有彼此间存在的共同属性和必要联系。这些性质任务不同,对象范围有别的学科,分头齐进,交互作用,承传人类文明的薪火,以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英语属于人文学科,当然具有人文性。中学课程体系中政治、历史、语文等也明显地包容在这一类中。如果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看,人类的知识构成体系中,没有不包括人文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这样说,人文性的外延包罗了全部学科。即使是自然学科,固然重在表现科学性,但难道没有人文性吗?正如著名科学家顾毓琇教授所说:“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有宗教的圣洁而没有宗教的神秘,它有艺术的忠实而没有艺术的缥缈,它有哲学的超然而没有哲学的玄想。”
(三)未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计划中提出要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在现在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大环境下,还没有能力提出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主要原因可以分析如下,课题组部分成员存在如下观点:“难”字当头。认为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远非中小学教师能够胜任。相关的认识还有:“科研是少数人的事”、“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能力不应包括科研能力”等等。“忙”字当头。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日常工作如此繁忙,哪有时间搞科研工作?如果领导提出这样的要求,只好东拼西凑一篇所谓的论文应付差事。“教”字当头。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此影响,许多学校领导有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互相矛盾的,教师如果在科研工作上投入过大精力,势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于是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搞科研就是想成名成家,不安于中小学教师的本职工作,等等。“文”字当头。许多主管教学的领导认为,科研工作就是写论文,考核教师科研水平的惟一途径就是检查论文,没有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就是不具备科研能力。“怕”字当头。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比较麻烦,周期性长,见效慢,程序要求比较严格为此,参与课题研究缺乏积极性。“不”字当头。目前多数学校和教师,因为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学习,对为什么要搞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做什么,怎样做课题研究,做的结果会怎样等问题不清楚,因此对课题研究工作不闻不问。新时代的教育呼唤着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学研究,尽快从“教书匠”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化为“科研型”教师。而使这一目标得以逐步实现的当务之急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教师自身以及许多有关方面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走出误区。
三、课题的设计;
(一)人文科学的界定: 人文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
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
人文教育的界定: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
农村中学英语学科人文教育:
农村英语学科人文教育是利用现有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包括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在教师的引导和教育下,使学生在近期及远期达到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为自己的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英语新课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教师用书前言中讲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使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教材的特点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新课程中,英语被归类为“人文科学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学生,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将新课程的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去。
(三)研究目标;具体目标为:
1、掌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探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立足本校结合他校进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根据调查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并在日常实际教学中付诸实施,以期达到良好效果。
3、学生人文素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调研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制定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五)研究对象;农村中学初中学生
(六)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主要思路:调研研究 → 比较分析 → 试验研究 → 结论与措施
2、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将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专题研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方法,选择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并在本校及周边学校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研究过程
(一)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从2010年4月至2012年6月,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研制课题小组研究计划,调查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2010.04—2010.09)
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第二阶段 分析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2010.10—2011.02)负责人:李少军、刘玉娣、第三阶段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重点、难点)(2011.02—2011.10)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第四阶段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2011.11-2012.6)负责人:李少军、常秀芬、刘玉娣、马翠芳、赵利宁、江银兰、(二)中期检查;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分析了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
(三)综合研究:我们英语教研组经过问卷调查、教研活动、经验交流、课堂内外改革等一系列的课题研究活动,历时一年的时间,发现我们的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缺失,并且通过在课堂教学方面、课外活动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地尝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英语方面的学习更有兴趣了,都迫切地想了解有关英美方面更多的文化,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改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我们英语教师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能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被逐步培养塑造出来,最终成为国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四)后期论证: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或成果
(一)、主要结论及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学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但是教学长期以来都是围着应考转,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和教学环节等都受限于这些统考,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匮乏,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河南店中学全体英语组成员于新学期伊始,对我校三个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展开了不记名抽样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在英语学科人文素养的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现在的农村英语学科教学,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次调查我们采取分年级,分层次,由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不记名抽样调查,七、八、九三个年级各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分为卷一和卷二,卷一较易,卷二较难。
所有参与问卷答题的学生均表现出对问卷试题的高度热情,调查过后仍热烈地讨论试题的答案。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我校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失。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主题和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从问卷中可看出,我校学生对英语文化素养存在严重缺失,以致学生对英语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创新之处;分析调查问卷,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客观条件限制:
a、学生学习环境影响,农村中学没有学习英语的氛围。b、城乡差别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普遍不重视英语学习。c、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不够重视,尤其在英语方面,家庭教育更是空白,父母出自农村,文化层次低,辅导不了学生英语知识。
2、教师主观方面制约:
a、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多落于知识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脱节,甚至为零。
b、教师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自习课占据课外活动,学生没有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更提不上文化素养方面的学习。
针对以上情况,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我校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英语五维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人文素养。
2、改革课外活动,辅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英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们的文化情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3、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春风,创建优质高效的英语文化氛围,使学生们沉浸在愉悦的文化学习氛围中。
总之教师可以利用好课上课下两种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发掘文化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教育,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成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使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通过教研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明了研究及探究的方向。
(四)成果的推广价值: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认为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英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我们研究得出可以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研究。并且积极探究了以上三方面的适合农村中学的方法和措施。分析总结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有关的英语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为英语教师提供间接的经验和总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六、讨论与思考;
(一)对研究结果不足之处的必要说明;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我们的研究限于教师水平,以及农村中学硬件的限制,科研的层次还处于原始的表层,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不能够钻得很深,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笼罩部分教师的心,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够深入。课外活动不能够顺利开展,文化建设形同虚设。
(二)值得与同行商榷的问题;如何在农村中学建立长久的、有效的英语人文教育的机制,不仅是我们农村英语教师的职责,更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如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是我们英语同行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三)应该研究而由于其他原因未进行研究的问题;已经进行研究但由于条件限制未得出结论;由于受农村中学硬件和软件的条件限制,致使预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对学生的英语人文教育未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能够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英语文化建设,势必能够促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研究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农中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的限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暂时搁浅。
(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中的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时间的限制,对于该项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英语人文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中仍然是长期的、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我们会在未来的英语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学,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七、附录与参考文献。
(一)、调查图表;河南店中学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
(二)、测量结果;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
(三)、行动研究的有关证明文件:北外李晨讲义
(四)、参考文献应有原版著作或论文。《英语新课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