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合道而行 保卫童年(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04:2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卫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合道而行 保卫童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卫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合道而行 保卫童年》。

第一篇:“保卫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合道而行 保卫童年

“保卫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合道而行 保卫童年

“保卫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合道而行 保卫童年

我是第一个在群里报名参加这次读书交流会的,所以在签到本上排在第一号。因此,在这自由交流阶段我要是不首先发言,还觉得对不起这个编号呢。

今天是5月16日,刚才刘**总编在讲为什么选这个日子开读书交流会时,说是因为这个双休日时报社没有大活动,并没有什么其他用意。但我却有点想多了,我前几天报名后还在想,5月16日,“5.16”,这不就是文化大革命爆发日吗?1966年的《5·16通知》不是掀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吗?不过所谓的“文化大革命”最终搞得全国人民都没有了“文化”。之后,新的党中央在这个“没文化”的基础上宣布改革开放。我们高速发展了30年,但我们发展虽快,却总觉得缺失了什么。我们感觉这个社会很浮躁,没有安全感,最终还是缺失了文化。于是,30年后,我们提倡的“全民阅读”就成了又一次“文化大革命”,这一次革命就是要让全国人民找回“文化”。而我们读书人就是这次“文化大革命”的推动者,且我们不喊空口号,就从细处做起。比如我们本次的主题就是看似很小的“保卫童年”,只有这样我们的全民阅读才会有实效。

当然,提到文化,我从刚才两位主讲嘉宾赵**、徐**老师的讲座中感到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隔膜。比如两位老师在讲座中都提到了佛、道两家文化体系中的相关知识,但大家不知是谦虚还是什么,并没多少响应。我感觉是几十年的洗脑造成的严重后果,让我们不但认识不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反而总想着“封建迷信”这件事。比如,徐老师提到了释迦牟尼佛对大家的启发,赵老师推荐的《大乘起信论讲记》一书,就可能只能在咱们爱读书人的圈子里讲,出去一讲就是“迷信”了。这让人感觉很是悲催——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摧残到什么地步了。

为什么我着重讲这个问题?好像有点跑题。因为我在阅读这一次读书会推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时,有个重要发现。那就是我一直以为“巴学园”一词是音译的谐音词,没有什么特别意思。但当我读过本书后,才知道我的猜测是错误的。本书故事发生的学校——“巴学园”,存在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东京。日本文字就是借助我们汉字楷书偏旁、草书偏旁造出来的,因此其文字中也保留了大量象形元素。所以,“巴”字在这里边也因为象形而且具有了特殊的含义。据作者解释:“巴学园的‘巴’,指的是用两个一黑一白的巴形图案组成的徽记,这表达了校长先生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且根据书中的“巴形图案”插图看来,那“巴形图案”就类似于我国自古传下来的阴阳太极图。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即宇宙规律。办教育就应合道,合规律。大家看看,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封建迷信”的阴阳图,竟然在日本这样得到重视。再联想到韩国甚至将“太极八卦图”作为自己的国旗——当然,人家现在是四卦,大概等统一之后会成为八卦,我真切地理解了一句话——中华文化毁灭在大陆,保存在台湾,发扬在日韩。

日本的巴学园并不是做样子,而是真正打造了符合规律的教育:学校的硬件不求“气派”,只求“自然”。比如,学校的大门就是“两棵长在地上的大树”;学校的教室竟是几辆废弃的电车。学校的管理不求“一律”,只求“天性”。比如,每天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课程学起;每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室座位学习。学校的关注点,不在“分数”,而在于“人”。小豆豆调皮到了很多学校都不收的地步,肯定考试的分数不会高。但巴学园收留并容纳了她,因为巴学园的目的不在分数而在于培养人。所以,小豆豆成长为了著名主持人,而这本书也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发行了几千万册,这足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

我还想再讲讲文化的问题,因为只有有了深厚文化底蕴,教育才能合道。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一直在面临一个“出口转内销”的窘境。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马克思哲学三大规律“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就是这样。这个规律是从黑格尔那里拿来的,而黑格尔却是从我们的经典《易经》《道德经》里的“阴阳学说”里学来的。但不知怎么搞得,我们的“阴阳学说”主张的“世界分为阴阳”到黑格尔那里变成了“一分为二”。而且只是眼睛看到的世界的“一分为二”,眼睛看不到的世界就没了,这种思想也就比“阴阳学说”低了一个层次。这样“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又传到中国后,我们竟然觉得这思想好高级,更是把它当做了指导思想。就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口转内销”现象出现了,这其实是一种大遗憾,因为我们原本的思想比这要高出很多,但我们认识不到。当然,近年来最高领导层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终于开始重视复兴传统文化了。比如我们的习总昨天不还在陪着印度总统在大雁塔参观吗?有人据此在网上发表了一篇《习近平主席再挺佛教》的文章,我觉得就是看到了最高层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而今,我们要搞全民阅读,我觉得就应该多读文化经典,多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好好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才行。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进步才快,我们“保卫童年”才更有效果。

还有就是我刚才看到徐文祥老师讲到用成人世界里貌似高贵的“官职称号”来激励学生读书,把那些官职称号当做儿童世界的玩意儿,做得很好。藐视名利,比让孩子们被名利牵绊住更好。

总之,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合道而行,保卫童年。

谢谢大家!

第二篇:保卫童年

保卫童年

“六一”儿童节无疑是儿童们的节日。尽管如此,当我收到几位朋友的短信节日祝福时,还是为这些短信给我带来的对心灵的摇动而对这些朋友表示感谢——

哼一段童谣,把童年叫醒

看一个童话,把童趣叫醒

发一条短信,把童心叫醒

超龄不是问题,只要快乐就行!祝超龄儿童节日快乐!珍惜今年的儿童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作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山东代表团副团长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有机会生活在天真烂漫的少先队员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幸福,使我更增加了一份对儿童、对童年、对教育的思考。

回想自己的儿童时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贫困而精神生活又相对丰富的时代。这与当下的儿童面对的时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祖国的花朵,当今时代的儿童是幸福的—— 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儿童

物质生活日益丰富

和平环境

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看到,身处当今时代的儿童,其生活、成长与发展,又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

物质过度。固然,在当下的中国,我们不能否认还有处于生活贫困状态的儿童,但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讲,物质生活的贫困已成为过去,他们面临的挑战不再是我们那个时代“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而是如何防止营养过度和营养失调的问题。我曾给少工委的同志们讲,今后推荐十佳少年要考虑身体素质,要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查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是不是符合要求。这样,我们的家长们就不仅会关注孩子们的所谓才艺问题,也会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了。少工委的同志们承认,这会产生很好的正面导向,会有助于推动少先队员们锻炼身体。

保护过度。孩子们回到家里,家长们的要求就是,你什么都不用干,只要把作业做好就行了!对孩子保护过度,这不是爱孩子,这是彻头彻尾的害孩子!可是,今天我们有多少家长天天都在干着这样的傻事。我说过,包办即意味着剥夺,代替即意味着扼杀!包办越多、代替越多,孩子们自主

发展与成长的机会就丧失的越多。

学习过度。当今时代,一个人不学习知识不行,但仅仅学习知识也肯定不行。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小学生正深陷“一心只读升学书,一点不问书外事”的陷阱之中。这种只有书本知识学习、没有实践知识学习的“瘸腿教育”,不仅残害着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在破坏着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进而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和学业成就。

功利过度。说到底,功利就是人们对符合自己利益诉求结果的追求。追求功利本没有什么错,但过度功利不但会削弱人们对功利目标实现的可能和机会,甚至会走向自己利益诉求的反面。我在30日早上用餐时,收到了北京代表团的小朋友们送来的宣传材料。我发现,14位少先队员代表中,他们填写的特长有:打击乐、篮球、中国画、钢琴、朗诵、主持大型活动、古筝、英语、法语、绘画、舞蹈、健美操、轮滑、书法等。其中,有9位填写的特长是艺术方面的。我在想,这些少先队员都天然地喜欢艺术、具有艺术天赋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这里面,与家长们对孩子艺术教育的过于功利的升学追求,不能说不无关系。

面对当下儿童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儿童们幸福吗? 6月2日,《中国少年报》以“心愿飞向少代会”为题,报道了全国少代会开幕前开展的“我向少代会说句话”活动。一共选了9位少先队员的心愿,其中,河北石家庄市谈南路小学张雨琦小朋友用题为《我好累啊》的漫画表达的自己的心愿:画中一位小朋友身上背负着作文、奥数、英语、钢琴、美术、……在老爸老妈的逼迫下,我已经报了好几个补习班了,但他们还在不断地给我压力。我像背着许多大石头一样,感觉好累啊!真想扔掉背上的“大石头”!

面对此情此景,面对儿童们“无童年”的生存状态,作为一个分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6月1日下午,在山东、辽宁、内蒙古三地少先队工作者组成的第3小组讨论会上,我作了主旨为《保卫童年》的发言。

保卫童心

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一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保卫儿童的童心,就是要求成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儿童们各种积极的“善端”,给这些萌芽中、成长中的“善端”以阳光雨露。

保卫童趣

今天,有多少父母给孩子们报了这班那班,武断地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功课强加给孩子们,而全然不顾孩子们自己的兴趣到底何在?保卫儿童自己的兴趣,滋养儿童自己的兴趣,这才是家长们、成人们爱孩子的真正体现。

看看贝多芬的父亲老约翰是如何引发、培育小贝多芬的音乐天赋的——

贝多芬的父亲老约翰是宫廷乐手,收入微薄。也许是遗传和环境使然,父亲发现,这孩子连哭都这么有韵律,肯定是音乐天才。父亲看到小贝多芬很有音乐天赋,望子成龙。但由于家境清贫买不起钢琴,老约翰每天都要带着小贝多芬奔波半个波恩城,到一位朋友家里去练钢琴,因为那位先生家里有一架音调很准的钢琴。

后来,老约翰看到儿子很有培养前途,就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为儿子选购了一架钢琴,那时,只有非常有钱的人家才能够买钢琴。当这架昂贵高级的乐器被人抬进家里时,母亲玛利娅和贝多芬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5岁的小贝多芬好像长大了许多,他有了自己的梦想,每天都坐在椅子上,在父亲的指导下练琴,年复一年。

一天清晨,父亲告诉小贝多芬,选帝候王爷星期天想听一场戏,他在剧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如果小贝多芬好好练琴,就让妈妈带着去听。小贝多芬听到这些话,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

星期天,小贝多芬如愿见到了大剧院金碧辉煌的大厅,见到了一排排红色天鹅绒椅子,见到了贵族老爷和梳妆打扮得让人惊讶的贵妇们。尤其是,他头一次听到了一支完整的乐队奏出的神奇音乐,看见父亲在台上做着夸张的动作,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儿。他觉得一向来严厉的父亲这时还是蛮可爱的。

这天晚上,他兴奋得睡不觉。小贝多芬想,如果有一天能到远方的城市去开自己的演奏会,那就再好不过了!那远方的城市就是音乐之都维也纳!

……

保卫童真

我们的儿童还有童真吗?

6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山东淄博的一位小学老师怎么也没有想到,她上过的“最艰难”的一课,竟是在六一儿童节前。

科目很简单,她拿出一节课让孩子们写自己的儿童节心愿。45分钟过去,大半孩子竟写不出一句话。第二天,她又借了一节课,总算有学生憋着写出来,还怯生生地问,“老师,这样写行不行,对不对?”

那场景,就像进行一场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可它原本是一个最该直抒胸臆、最该不假思索、最该脱口而出的学生自答题。说到底,只是一个简单的心愿而已。是什么让“我希望……”这个最简单的造句,演变成了想破头的难题。

——从玉华《什么让孩子变成标准答案的奴隶》

如果一个国家,连儿童们都不能安全地自由地说出自己内心的话,这个民族还有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吗?这个民族还有希望吗?

保卫童梦

2009年10月12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前夕,胡 锦 涛 总 书 记致信全国少先队员,希望少先队员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品德优良、团结友爱;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四好少年”。无疑,少年儿童们应该树立自己的理想。问题是,这个“理想”是儿童自己的,还是成人们强加的。我们应该创造环境和条件,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中孕育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把自己的人生理念强加给孩子们。

比尔·盖茨的童年是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度过的。长着一头沙色头发的7岁男孩比尔·盖茨,最喜欢看个没完的是那套《世界百科全书》。他经常一连几个小时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1/3的大书。他常常想:文字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的有趣事情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历史越来越长,百科全书不是越来越大越来越笨重了吗!能有什么好办法造出一个魔盒来,只要小小的一个香烟盒那么大,就能包罗万象地抒一大本百科全书都收进去,该有多方便啊!

正是这个“魔盒”的梦想,从小种下了比尔·盖茨改变世界的理想。我们的孩子们有比尔·盖茨这样的童年梦想吗?只有孩子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悟出”的自己的童年梦想,才能影响孩子的未来,引领孩子的未来,创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第三篇:保卫孩子的童年

保卫孩子的童年

靖宇县教科所:王少安

步入中年,回首走过的岁月,生命中最为青翠的时光,尽在童年。小河里嬉戏,青山中放歌;晨曦中奔跑,星光下漫步。春天的花海,夏天的树荫,秋天的原野,冬天的雪地,哪里没有印遍我们不知疲倦的足迹?哪里没有洒遍我们无拘无束的欢笑?流华似水,匆匆而去,惟留下青春不再的沧桑,让人唏嘘,让人惆怅。于是便格外羡慕现在的孩子,常常对他们说,你们现在多好啊,像含苞欲放的花朵,像喷薄初升的朝阳,有大把的光阴可以挥霍。可是,仔细体味一下,他们的童年真的如此美好和惬意吗?

每天早晨,与太阳一同起床的,的确是这些朝阳般年轻的孩子,可惜不是去锻炼,而是背着沉重的书包去上学;每天晚上,在星辉下慢步的,还是这些花朵般鲜艳的孩子,结束了名目繁多的辅导补课,正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上。每天有写不完的作业,还有花样层出不穷的课外活动。看书光读不行,还要摘抄,还要写读书笔记;作业写了N遍也不行,还要反反复复地听写个没完;同样内容同样数量的卷子做了一套又一套,同样题材同样字数的作文写了一篇又一篇。上学像走向地狱,假期也不值得期待。数学要补,阅读得提高,英语不能落下,特长还得培养,老师家长怕孩子出意外,从生命安全的角度着想,留了更多的作业等待孩子去写。他们没有时间去看花开花落,更没有时间去田野里奔跑,他们的视野只提留在方寸的笔下和虚无的网络上,美好的童年

时光被徒劳无用的抄写演算和盲目疯狂的升级游戏消磨殆尽,这样的生活幸福吗?

学者张文质先生在他的《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一书中对童年做出了如下的描述: ‚ 第一要让童年的边界更开阔些,童年不能限于8-10岁,应该到16岁,让童心保持下来,让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质朴、善良等保持下来。越是健康的社会,人可能越‚幼稚‛;越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人越早熟,越会察言观色,阳奉阴违,越会使小计谋。第二是保持童年的丰富性。从教育的角度说,人生是求职的。不要太早给孩子定向、定性,不要让目标过于明确。第三是保持人的天分。所谓的天才就是他的禀赋、独特性。‛可是反省我们现在的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依然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将高中教学的模式搬到小学来,将所有个性迥异的孩子培养成流水线上的同类产品。除了近视的人数不断增长,孩子写字的速度不断提高,还有什么在增长和提高?再反省一下我们家长的行为,要么不断给孩子补课辅导,要么过度溺爱放任自流。从小给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本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来进行科学的规划。‚我对我自己孩子的教育是:生命要放在第一位;人的价值取向,健康第一,幸福第二,品行第三,个性第四,学业第五,一定要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有了健康才有了一切,才能更多地追求人生的幸福,人生的圆满,生命的强度。‛这是张文质先生为孩子所作的人生规划。可以想象,在这种富有人性化的关怀下成长的孩子,童年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真正是被当做一个鲜活的生命来尊重,而不是只会

按部就班的机器。家长和老师的想法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他们为孩子所设计的种种体验,不仅无用,而且为童年这个特定年龄段带来生命中不能承受的沉重。

肖川教授曾这样说过‚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即使这种意志并无恶意,但由于缺乏对于人,特别是对于儿童的高度尊重,这种意志就会以过于强硬的姿态出现,以至于成为一种支配与控制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影响下,教育成了生存竞争的绞肉机,失败者的生命发展完全被忽视与牺牲,而胜利者的生命在残酷的角逐中也被严重扭曲,这两个方面都造成了对生命的摧残,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不可否认,教育不能齐头并进,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渐入佳境。只有让节奏慢下来,我们的孩子才有时间去呼吸童年的新鲜空气。

岁月匆匆,我们的童年已经逝去,孩子的童年也不能重新来过。我们现在正经历着他(她)人生里最重要的一段。我们应该陪他(她)度过。俯下身子,和她一起踏出童年里的每一个脚印。当你为着生活奔波,在世界不停穿梭,以一个“我是为孩子的明天奋斗”的理由而把孩子扔在家的角落时;当你无视孩子的需要而追求自己的生活快乐时;当你不停地对孩子提出你的期许并不断地表示你的失望时;当你在孩子努力地讨好你你却粗暴地打断她时,当你把对社会对身边人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时,当你一味地拒绝孩子的要求时„„ 这时,你要警醒了,也许现在,你正在在她的心中播下了一个阴暗丑陋黝黑的种子;也许现

在,你正在把她人生的方向盘转向了另一条路。这绝非危言耸听,教育的正面影响往往收效甚微,而负面影响却常常是润物无声。

扪心自问,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要送给孩子什么东西作为礼物?是早早地对人生产生绝望,还是始终对这个世界保持新鲜感觉得每一天都那么值得期待?是让他仅仅几年的童年时光和以后的求学生涯没什么区别,还是让他最大限度地放松自己的身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和自由?是让他尽快步入成人社会,还是保留他的童真纵容他的快乐为他一生留下一段和我们一样难忘的幸福时光?

保卫孩子的童年,不是笑话,而是再严峻不过的现实,精心呵护和培育孩子们的‚成长之美‛,全力维护他们的‚成长权利‛,认真保护他们‚好奇、探索、发现的权利‛,保证他们‚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成长的权利‛和尽情‚欢乐的权利‛。这是孩子们应该享有的权利,更是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这,才是真的爱孩子。

第四篇:读《保卫童年》有感

我是第一个在群里报名参加这次读书交流会的,所以在签到本上排在第一号。因此,在这自由交流阶段我要是不首先发言,还觉得对不起这个编号呢。

今天是5月16日,刚才刘**总编在讲为什么选这个日子开读书交流会时,说是因为这个双休日时报社没有大活动,并没有什么其他用意。但我却有点想多了,我前几天报名后还在想,5月16日,“5.16”,这不就是文化大革命爆发日吗?1966年的《5·16通知》不是掀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吗?不过所谓的“文化大革命”最终搞得全国人民都没有了“文化”。之后,新的党中央在这个“没文化”的基础上宣布改革开放。我们高速发展了30年,但我们发展虽快,却总觉得缺失了什么。我们感觉这个社会很浮躁,没有安全感,最终还是缺失了文化。于是,30年后,我们提倡的“全民阅读”就成了又一次“文化大革命”,这一次革命就是要让全国人民找回“文化”。而我们读书人就是这次“文化大革命”的推动者,且我们不喊空口号,就从细处做起。比如我们本次的主题就是看似很小的“保卫童年”,只有这样我们的全民阅读才会有实效。

当然,提到文化,我从刚才两位主讲嘉宾赵**、徐**老师的讲座中感到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隔膜。比如两位老师在讲座中都提到了佛、道两家文化体系中的相关知识,但大家不知是谦虚还是什么,并没多少响应。我感觉是几十年的洗脑造成的严重后果,让我们不但认识不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反而总想着“封建迷信”这件事。比如,徐老师提到了释迦牟尼佛对大家的启发,赵老师推荐的《大乘起信论讲记》一书,就可能只能在咱们爱读书人的圈子里讲,出去一讲就是“迷信”了。这让人感觉很是悲催——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被摧残到什么地步了。

为什么我着重讲这个问题?好像有点跑题。因为我在阅读这一次读书会推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时,有个重要发现。那就是我一直以为“巴学园”一词是音译的谐音词,没有什么特别意思。但当我读过本书后,才知道我的猜测是错误的。本书故事发生的学校——“巴学园”,存在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东京。日本文字就是借助我们汉字楷书偏旁、草书偏旁造出来的,因此其文字中也保留了大量象形元素。所以,“巴”字在这里边也因为象形而且具有了特殊的含义。据作者解释:“巴学园的‘巴’,指的是用两个一黑一白的巴形图案组成的徽记,这表达了校长先生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而且根据书中的“巴形图案”插图看来,那“巴形图案”就类似于我国自古传下来的阴阳太极图。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即宇宙规律。办教育就应合道,合规律。

大家看看,我们大多数人认为“封建迷信”的阴阳图,竟然在日本这样得到重视。再联想到韩国甚至将“太极八卦图”作为自己的国旗——当然,人家现在是四卦,大概等统一之后会成为八卦,我真切地理解了一句话——中华文化毁灭在大陆,保存在台湾,发扬在日韩。

日本的巴学园并不是做样子,而是真正打造了符合规律的教育:学校的硬件不求“气派”,只求“自然”。比如,学校的大门就是“两棵长在地上的大树”;学校的教室竟是几辆废弃的电车。学校的管理不求“一律”,只求“天性”。比如,每天学生可以从自己喜欢的课程学起;每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室座位学习。学校的关注点,不在“分数”,而在于“人”。小豆豆调皮到了很多学校都不收的地步,肯定考试的分数不会高。但巴学园收留并容纳了她,因为巴学园的目的不在分数而在于培养人。所以,小豆豆成长为了著名主持人,而这本书也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发行了几千万册,这足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

我还想再讲讲文化的问题,因为只有有了深厚文化底蕴,教育才能合道。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一直在面临一个“出口转内销”的窘境。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马克思哲学三大规律“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就是这样。这个规律是从黑格尔那里拿来的,而黑格尔却是从我们的经典《易经》《道德经》里的“阴阳学说”里学来的。但不知怎么搞得,我们的“阴阳学说”主张的“世界分为阴阳”到黑格尔那里变成了“一分为二”。而且只是眼睛看到的世界的“一分为二”,眼睛看不到的世界就没了,这种思想也就比“阴阳学说”低了一个层次。这样“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又传到中国后,我们竟然觉得这思想好高级,更是把它当做了指导思想。就这样,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口转内销”现象出现了,这其实是一种大遗憾,因为我们原本的思想比这要高出很多,但我们认识不到。当然,近年来最高领导层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终于开始重视复兴传统文化了。比如我们的习总昨天不还在陪着印度总统在大雁塔参观吗?有人据此在网上发表了一篇《习近平主席再挺佛教》的文章,我觉得就是看到了最高层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而今,我们要搞全民阅读,我觉得就应该多读文化经典,多学习传统文化精髓,好好用传统文化武装自己才行。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进步才快,我们“保卫童年”才更有效果。

还有就是我刚才看到徐文祥老师讲到用成人世界里貌似高贵的“官职称号”来激励学生读书,把那些官职称号当做儿童世界的玩意儿,做得很好。藐视名利,比让孩子们被名利牵绊住更好。

总之,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合道而行,保卫童年。

谢谢大家!篇二: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浅谈童年体验与教育责任——读《童年的消逝》有感

摘要:童年本应是人生成长阶段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本应是尽情玩耍、尽情诚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时光,然而这美妙图景却逐渐离我们远去,儿童“成人化”倾向愈演愈烈,这给予教育以警示。它促使我们全面思考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复杂关系,将儿童尽快地社会化,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责任;让儿童像儿童那样地生活,享受他们这段生命历程所特有的快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同样也是教育的责任。

关键词:童年体验 童年消逝教育责任

童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萧伯纳所说:“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1]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是“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和谐发展的根基和无限的潜能,故教育应按照学生的年龄坚持采用正当的方法来实施,使智性不被强迫去做天性所不倾向的事情。[2]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进一步强调“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3]从上述的种种话语不难得出童年的价值,但现代社会往往却忽视了这种价值。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叫《童年的消逝》的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论点: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分辨了”。[4]尼尔·波兹曼关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促使我们反思中国儿童的生活境遇。“童年”的身影悄悄的走向远方,只能从追忆中去体味。

一、追忆童年

童年应当无忧无虑,时间过得缓慢,是一个游戏的时光:在这条路上,时间慢慢地、悄悄地流逝,甚至没有人注意到它的逝去。他沉着地走着,带着好奇的目光,左顾又盼。在人生的路上,确实没有必要着急,身后没有人催促,也没有人等待,你的同伴也一样无忧无虑地走着,经常停下来游戏。[5]童年,最值得怀念的就是无忧无虑地玩耍,在这一时期,玩并不是非要别人来教或者被别人认可,而是一种自发行为,一种非常严肃认真的活动。正如荷兰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一书中所总结出“玩”的以下特点和规律:自愿,超出了普通生活范畴,局限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不很严肃而是消遣,有规则束缚,是提升文化价值观念和促进儿童学习领悟这些观念的重要途径。

(一)追忆童年文化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景象:几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可以自然地玩耍起来,也可以安静地端详对方几分钟之久;几个小女孩将玩具藏在小椅子下面,再拿出来,又藏下去,乐此不疲;小男孩和小女孩不断地往返于衣帽间和洗漱室,我们不禁会问他们在展开一个什么故事?是在捉迷藏吗?儿童之间的交往,令成人不可思议,儿童世界似乎存在着

一种天生的、独有的“秘密话语”,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话语、共同的行为方式??儿童的天性促使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的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由儿童自己决定其标准和价值。

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自己建构的文化,是儿童这个群体特定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于儿童的交往、生活与游戏之中。当我们逐渐长大时,会不自觉的回忆起小时候玩耍的时光,或是看到现在小孩子玩耍的相似图景时也会不禁发出感慨??童年话语、童年游戏就这样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

(二)追忆童年的“十万个为什么”

儿童天生有着想说时说想哭时哭想笑时笑的真性情,有着最简单、最直接的思维表露。儿童生来犹如一张白纸,具有纯洁而天真的心灵,但在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与便捷教育的共同努力下,三岁的孩子“出口成章”,五岁的孩子即是“小大人”,满口的成人语调。童年的“十万个为什么”已离我们远去。在儿童的眼中,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与改变都有其目的,儿童常常喜欢询问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某些事物的起源,并期望能得到成人的解释。但是,儿童的许多发问常常令知识丰富的成人甚至学者都哑口无言,然而,正当成人不知所措的时候,儿童自己却给了自己一个完美而合理的解释。

二、童年体验消逝的表征

(一)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

游戏是儿童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为自己建构出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儿童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自我得到满足。但现在过去在城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传统儿童游戏正在消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游戏文化曾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从幼童时期的过家家、丢手绢、拔萝卜、老鹰捉小鸡、捉迷藏,到少年时期的跳房子、跳绳、踢毽子、弹球、抽陀螺、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各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闲暇时光。

可现在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孩子在玩丢沙包、玩抛接石子、跳房子等这些曾经给我们童年带来欢乐的传统游戏,大部分孩子把闲暇时间“贡献”给了培训班或直接面对网络游戏。在童年时光无法玩着那些接近自然的原生态游戏(即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一书中所说:大自然给我们的是游戏,是有激情、有欢笑、有愉悦的游戏)是孩子的悲哀,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因为传统游戏的消失而消逝。游戏可以唤起孩子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在游戏中你会听见孩子爽朗的笑声,争执的吵闹声与哭声,在游戏中孩子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这一切现在的孩子已经逐渐无法体验到了。

(二)儿童话语逐渐萎缩

儿童有着区别于成人的话语体系,但现在我们儿童的说话语气、方式、内容已然成为了一个“小大人”,失却了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童趣的话语。为什么童年的话语逐渐萎缩呢?这与父母的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家庭教育对于童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总是告诫孩子:不要随便说话,防止闹出笑话;不要发表与

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往往忽视了儿童的话语,他们常常以经验丰富自居,在儿童面前高谈阔论,却很少去倾听儿童内心的话。儿童的话也许有些幼稚,有些可笑,有些无厘头,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无视他们的话,教育应该还予儿童话语权,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哪怕语句不通,漏洞百出,也要鼓励他们继续说,因为这就是儿童,充满着童趣与童真,他的话语必然有着区别于成人的异处。

三、童年体验消逝的原因

(一)儿童的自主时间被剥夺

看看我们的儿童,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折腾下,他们是多么的繁忙,多么的劳累。不知道有多少知识点等待着他们去记忆,有多少培优班等待他们去学习,他们不停地奔向远方,疲惫不堪,几乎连喝口水、喘会儿气的时间也没有,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奔向何处,知道的只是向前,向前。儿童被强行裹入变成一名匆匆向前的“过客”,正如那首校园民谣:“上学做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困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玩本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也本应该有大把的时间来经历这样的过程,可现在这一切都是奢侈。

我们可以回忆起原始人简朴和平静的生活,在那里儿童可以找到一个自然的避护所。在这样的原始社会里,儿童跟以平静安宁的方式从事简单工作的成人相接触。儿童的周围就是家畜和他可以随意触摸的其他东西。他可以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必害怕遭到反对,当他感到疲倦时,他就躺在树荫下睡着了??这样随性舒服的画面令人向往。[6]

(二)应试学习占据了儿童全部的生活

卢梭曾批评以文字为主导的教育压抑了儿童的生长,使之变成畸形的成人,这一批评多么切合今天中国教育的现状,其极端表现就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今天绝大多数儿童不得不成为考试的工具,为了取得一个好的分数,上一所好的学校,找到一个好工作,课余时间全部被家长安排各种培训班、辅导班、才艺班。过度的学习全面占据了儿童的身心,使他们没有时间玩耍、嬉戏,失去了儿童特有的天真活泼。正如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开篇所述: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儿童时光应当是一个以游戏为主,功利性的劳动为辅的时期,但在中国,强制性的学习

挤占了儿童几乎所有的时间。至此,儿童生活原有的五彩缤纷变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黑白两色,使得他们的快乐一点点消逝殆尽。“快乐童年”变成了“黑色童年”,所以,我们依稀还听见他们在唱着那首不变的歌:“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盼望着游戏的童年??”

(三)儿童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儿童文化处在被边缘化的状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儿童的居住环境、电视媒体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校教育等都是密切相关的。这边主要讲两点,一是儿童的居住环境,现在基本都是公寓式的住宅,孩子们像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与自然隔绝着,也彼此隔绝着,再加上现代家庭普遍为独生子女,儿童彼此间的交往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没有了儿童的集合交往,儿童就没有机会在不受成人的干扰下,自主地开展交往与活动。儿童独有的文化断裂了,传统的儿童游戏失传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与顽皮消失了。二是电视作为视听大众文化,一方面给儿童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另一方面却剥夺了儿童游戏和交往的时间,剥夺了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体验的机会。儿童是与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喜怒哀乐的同伴打交道,同时也自然地与生长着的自然万物交流。可在电视面前,他们再也无法在草地上打滚,也无法到林中和小鸟在一起歌唱。他们可以在电视上了解到小麦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却闻不到小麦成熟时的清香,更体验不到小麦抽穗时给人的喜悦。儿童文化中整体和直观的观照方式慢慢地被忽略,虽然他们获得了知识,却远离了真实的体验,最终导致“童年体验的消逝”。[7]

四、教育应如何才能还予儿童本真

(一)家庭教育——成人需重新审视自己,尊重儿童的思考

如何阻止童年体验的消逝,或者说,如何让儿童保留童年的本真,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教育的责任。教育与教育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对此,张文质和林少敏有过一段精彩的表述:我们觉得现在的教育机构、现在的教育者已经没有资格、没有权利还处在那样一片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认为真理统一于我、万物皆备于我的一种坦然的、先天性的、权威的状态。这个状态必须全面地加以反思,反过来对儿童世界,对儿童的心理、对儿童的存在状态必须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来加以重新理解,重新了解,重新认知。对儿童的世界来说,我们在《保卫童年》中提过,儿童世界相对于成人世界来讲,现在已经相当地被曲解了,也就是我们现在总是觉得成人世界天然握有真理,成人世界是一个值得效仿、值得跟进,值得复制的世界。[8] 其实未必如此。成人时常会遇到儿童许多带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儿童的眼中,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与改变都有其目的,儿童常常喜欢询问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某些事物的起源,并期望能得到成人的解释。但是,儿童的许多发问常常令知识丰富的成人甚至学者都哑口无言,然而,正当成人不知所措的时候,儿童自己却给了自己一个完美而合理的解释。《苏菲的世界》的作者贾德说过“小孩子应该比较可能成为好的哲学家”,因为儿童的各种表现最为逼近真理的本质,儿童是比成人缺少经验和知识,但是他们并不缺少思考和讨论事物的能力,有时候他们只需要很少的经验,就能讨论一些深刻的问题,例如,什么是真?什

么是善?什么是美?对于儿童来说,深刻的哲学问题起源于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困惑与好奇。因此,成人不能小视儿童对于问题的解剖能力。

(二)学校教育——反思与行动

回到教育本身,保留儿童的本真(童心、童真、童趣),在反思的基础上要进行行动。通常认为,学校教育有两项职能:一是培养人;一是让儿童幸福地生活。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教育应当关怀生命,回归生活,使整个教育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等,都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将学校时间分为教学时间与自主活动时间。在教学时间内,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安排教学。在自主活动时间,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儿童可以自主交往,自由游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没有教学目标与作业,没有成人的权威,儿童在这段时间尽可能展示与发展儿童的天真、率直、不计功利,自由自在的一面。这段时间的学校,是少年宫与俱乐部,是自由气息浓厚的家庭,是儿童生活和玩乐的地方。学生可以看电影,在图书馆自主阅读,在学校微机室上网,在体育场做运动,在兴趣班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这段时间内,玩得高兴本身就是目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等成为次要目的。这段时间是“给儿童的生活留足‘空白’,留足成长的‘自由地’,应当还儿童一个本来属于他的美好的天赐的世界”。在学校如此,在家更应是如此,父母应交予他们自主时间,让儿童尽去感受那份童真与童趣,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9] 卢梭说“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惟有如此,儿童才能成为拥有童心、童真、童趣的独立完整的个体,才能自主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参考文献

[1]绿原.人生的睿智[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8.[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90.[3]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7.[4]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5] 让·皮埃尔·内罗杜.古罗马的儿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6]熊华生.童年消逝与教育责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7]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8]林少敏,张文质.站在儿童这边:对教育更多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4).[9]伍香平.童年体验的追忆与童年的本质及其消逝[j].学前教育研究,2011,(8).篇三:《教育理想与信念》

读《教育理想与信念》有感

作为一个勤奋而求实的人,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歌咏 “大学真好”,为闲暇、自由思想、生活的明丽与清闲致敬。他希望每一个人都通过教育获得渊深的学识、敏捷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肖川又是一个浪漫而深刻的人,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他崇尚闲适的生活态度,表达肖川深刻哲理思想的教育随笔:因随和、随意、随缘而“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五篇:《童年》读书交流会

在苦难中成长

——《童年》读书交流会

海棠中学 杨媚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交流读《童年》这本书的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自主读书行动,引导学生走进书中的情节,走近书中的人物,用以洗涤自己的灵魂,塑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个坚韧不拔、有胆略、有行动的创造性的时代新人。【活动准备】:

利用八周(每周一节)的时间课堂上读完《童年》,做读书卡与读后感。

【设计理念】:

卡莱尔说:“书籍是当代真正的大学”,让孩子在自己的阅读中体验另一种世界,感悟人生的坎坷和走过精彩人生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在敞开交流的氛围中引领孩子走向成熟,领悟人类前进脚步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课前两分钟:

背诵你积累的读书名言和高尔基的名言。

引入:同学们好!这学期来,我们通过每周一节的名著导读,读完了高尔基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探讨读后的感受和受益。

一、展示作者小档案

1、谈谈你对作者的了解(在初读本书时,我们对作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制作了档案卡,下面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档案卡并作简要介绍)

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作者小档案并作简要介绍 教师小结

板书:前苏联 高尔基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二、走进书中的情节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全书有十三个章节:每一章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学生交流

三、走进书中的人物

书中所展现的形象中,你最喜欢谁或最敬佩谁?结合情节谈一谈人物性格特点。

四、小说的艺术特色

通过阅读,同学们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今天,我们一起来展示学习能力,下面进入精彩片段阅读。教师归纳板书

五、拓展延伸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同学们在阅读中的感想吧!谁愿把你的感想分享给我们大家?学生谈读后感受。

教师总结

六、推荐好书

《童年》之后的下一个阅读书目是《鲁滨逊漂流记》,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的阅读,仔细的体会。老师期待你们下次交流时的精彩表现!

2011-5-5

下载“保卫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合道而行 保卫童年(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卫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合道而行 保卫童年(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五篇

    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多读书,让我的生活充满快乐!多读书,让我的写作进步!多读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下面是东星资源网为大家整理的童年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供大家参考。童年读......

    《童年》读书交流会教案

    《童年》读书交流汇报教学设计 主备人:乔东英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交流读《童年》这本书的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自主读书行动,引导学生走进书中的情节,走......

    《童年》读书交流会概况

    在苦难中成长 —— 《童年》读书交流会 海棠中学 杨媚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交流读 《童年》 这本书的活动, 促进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的自主读书行动,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