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报告解读

时间:2019-05-14 04:0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血常规报告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血常规报告解读》。

第一篇:血常规报告解读

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1)红细胞(RBC)正常情况:男性:(4-5)*1012/L;女性:(3。5-4。5)*1012/L检查

增高表示: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 贫血,出血

(2)血红蛋白(Hb)正常情况:男性:(120-150)g/L;女性:(105-135)g/L 增高表示: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 贫血,出血

(3)白细胞(WBC)正常情况:(4-10)*109 升高表示: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表示: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4)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表示: 细菌感染,炎症;降低表示: 病毒性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表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6)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表示: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表示: 免疫缺陷

(7)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表示: 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8)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表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05l26,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表示: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9)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增快表示: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05l26,结核病。

减慢表示: 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10)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表示: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表示: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以上就是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分析知识,您了解之后,就不会茫然了,当然,您还需要把检验结果拿给医生,请医生给予您准确的解读和建议。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传染病,通常是由

EB(Epstein-Barr)病毒引起的。它会产生像感冒一样的症状和长期持续性的疲劳。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故名。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核样物为直径45nm的致密物,主要含双股线性dna,其长度随不同毒株而异平均为17.5×104 bp分子量108。衣壳为20面体立体对称,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囊膜由感染细胞的核膜组成,其上有病毒编码的膜糖蛋白,有识别淋巴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及与细胞融合等功能。此外在囊膜与衣壳之间还有一层蛋白被膜。

EB病毒仅能在b淋巴细胞中增殖,可使其转化,能长期传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除lydma外,鼻咽癌患者EBna、ma、vca、ea均产生相应的lgg和lga抗体,研究这些抗原及其抗体,对阐明EBv与鼻咽癌关系及早期诊断均有重要意义。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天染色体内。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5岁儿童EB病毒vca-lgg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淋巴瘤(即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v后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但有三个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毒可播散至其他淋巴结。肝脾脏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偶尔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如脑炎)。此外,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儿中可呈现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

非洲儿童淋巴瘤

多见于5~12岁儿童,发生于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所有病人血清含hbv抗体,其中80%以上滴度高于正常人。在肿瘤组织中发现EBv基因组,故认为EBv与此病关系密切。

鼻咽癌

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hbv与鼻咽癌关系密切,表现(1)在所有病例的癌组织中有EBv基因组存在和表达(2)病人血清中有高效价EBv抗原(主要hcv和ea)的lgg和 lga 抗体。(3)一病例中仅有单一病毒株,提示病毒在肿瘤起始阶段已进入癌细胞。

EB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检出血清中EBvlgg抗体,可诊断为EBv近期感染。在鼻咽癌血清中可测出vca-lgg抗体达90%左右,病情好转;抗体效价不降,因此对鼻咽癌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价值。尤其我国学者大规模人群调查,发现抗ea-lga效价上升,极大地增加了得鼻咽癌的危险性,为该癌肿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手段。

嗜异性抗体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患者于发病早期血清可出现lgm型抗体,能凝集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超过1:100有诊断意义,但只有60~80%病例呈阳性,且少数正常人和血清病病人也含有此抗体,不过正常人和血清病人的抗体经豚鼠肾组织细胞吸收试验,可变为阴性。

以下为句子列表:

英文: EBNAl, a unique viral protein found in the four forms of latent infection by Epstein-Barr virus(EBV), provides a distinct episome maintenance function by binding to oriP, the latent origin of DNA repliction.中文: EBNA是唯一一种在EB病毒四种隐性感染状态均存在的病毒产物,EBNA通过与隐性感染复制起始区oriP结合,维持EB病毒以染色体外附加体的形式存在。

英文: AN ANTIGEN SPOT TEST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 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

中文: 用抗原斑点试验法测定EB病毒核抗原的抗体

英文: AN EPSTEIN-BARR VIRUS-TRANSFORMED HUMAN B LYMPHOCYTE CELL LINE SECRETING ANTIBODY AGAINST THE VIRUS OF HEMORRHAGE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中文: 用Epstein-Barr病毒转化法获得分泌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体的B淋巴细胞

英文: Effects of Epstein-Barr Virus Protein on the Production of Immunoglubulin by Cultured B Lymphocytes as well as Cloning and Expressing of It's gp350~derived

中文: EB病毒蛋白对培养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的影响及gp350相关肽段的克隆和表达

英文: Inhibiting Target Gene Expression and Controlling Growth of Epstein-Barr Virus Transformed Cells by Antisense RNA Transcripts

中文: 反义核酸抑制靶基因表达对EB病毒转化细胞的生长控制研究

第二篇:血常规检查什么

血常规检查什么

在血常规检查中,可以看出一些与安全怀孕相关的信息: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你的血色素数值、白血球数量、有无潜在感染,以及你是否患有贫血。如果你患有严重的贫血,那么孕期很有可能会出现铁的供给量不足,影响胎儿发育,而且不利于产后恢复。

通过血小板的数值,可以了解你的凝血机能,以及是否有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红血球的体积(MCV)及脆性检查,有助于发现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这在中国南方比较常见)。

同时还包括血型的检测,如果妻子是O血型(RH阴性),丈夫是A、B或AB血型(RH阳性),则有出现胎儿新生儿溶血的可能。

血常规报告单怎么看?

在孕期血常规检查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数据,准妈妈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知晓准妈妈的健康状况,下边是孕期血常规检查中的一些正常的参考数据。

白细胞: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它的正常值是(4~10]×109/L。如果增多准妈妈可能就会表现为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等,但在孕期是不同的,孕期是可以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白细胞的减少,常表现为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白细胞按百分比分类计数可分5类:

1中性白细胞,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淋巴细胞,正常为0.2~0.4,增多时着表明准妈妈可能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但减少也不是好兆头,表明中性白细胞增多;

3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这种细胞增多意味着准妈妈可能患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4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075,这一数据对准妈妈的影响不大;

5单核细胞,正常为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白细胞偏高的定义,应该联系中性粒细胞来一起观察。单纯的白细胞偏离没有一个绝对值。如中性粒细胞正常,且没有身体感染炎症的表现,仅白细总数升高有时甚至达20×109/L一般也不能说明有什/厶问题。

血小板:血小板正常值的范围为PLT(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低于100×109/L,会影响准妈妈的凝血功能。

准妈妈的正常值范围与正常人正常值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占正常血液的0.3%左右,只要检查达到正常值的范围即为属于正常。

孕期血常规情况有异常时的表现

在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据是最关键的,也是准妈妈必须认真观察的。

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就是携带氧分子,血红蛋白的正常浓度范围在110~150g/L,如果准妈妈的血红蛋白的浓度大于150g/L时,准妈妈有可能出现血液中的含氧量不足或脱水的情况。当血红蛋白和血红细胞同时减少时,准妈妈有可能出现贫血的现象,如果是轻度贫血,那对准妈妈及分娩的影响不大,重度贫血则会有引起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后果的可能。

血常规正常值主要是判断准妈妈是否贫血,其判断标准在国内和国外是有区别的。在国内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100g/L,低于100g/L为轻度贫血,低于80g/L为中度贫血,低于60g/L为重度贫血。而在国外血色素正常值为110g/L,低于110g/L为轻度贫血。低于90g/L为中度贫血,低于70g/L为重度贫血。

第三篇: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检查项目: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等。主要是判断准妈妈是否贫血,正常值是100~160g/L。轻度贫血对孕妇及分娩的影响不大,重度贫血可引起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后果。

●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正常值是4~10×109/L,超过这个范围说明有感染的可能,但孕期可以轻度升高。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常值为100~300×1012/L,如果血小板低于100×1012/L,则会影响准妈妈的的凝血功能。

尿常规检查,检查项目:尿液中蛋白、糖及酮体,镜检红细胞和白细胞等。正常情况下,检查项目的指标均为阴性。●如果蛋白阳性,提示有妊娠高血压、肾脏疾病的可能。

●如果糖或酮体阳性,说明有糖尿病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查。

●如果发现有红细胞和白细胞,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引起重视,如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需及时治疗。

肝、肾功能检查,检查项目: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尿素氮(BUN)、肌酐(Cr)等。

●肝功能正常值:谷丙转氨酶0~55U/L,谷草转氨酶0~55U/L。●肾功能正常值:尿素氮9~20mg/dl,肌酐0.5~1.1mg/dl。这些主要是为了检查准妈妈有无肝炎、肾炎等疾病。

血型检查,检查项目:1.ABO血型;2.Rh血型。检查血型,以备生产时输血,准妈妈了解自己的血型很重要。●如果丈夫为A型、B型或AB型血,孕妇为O型血,生出的小宝宝有ABO溶血的可能。●在亚洲人中Rh血型阴性的较少,大多数为Rh血型阳性。如果男女Rh血型不合,也有可能发生小宝宝溶血。

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查项目:1.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HA);2.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如果孕妇患梅毒可通过胎盘直接传给胎儿,有导致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可能。●正常孕妇这两项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反应。RPR阳性的特异性不高,会受到其他疾病的影响而出现假阳性,TPHA阳性可作为梅毒的确诊试验。

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查,检查项目:艾滋病(HIV)抗体。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直译名称,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缺陷疾患,其病原体是HIV病毒。正常孕妇HIV抗体为阴性。

●如果感染了HIV病毒,则结果为阳性。HIV病毒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会造成新生儿HIV病毒感染。

淋病的细菌学检查,检查项目:淋球菌培养。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通过不洁性交直接传播,也可通过被淋病污染的衣物、便盆、器械等传播,也可通过患母的产道传染给新生儿。●一般是取孕妇的宫颈管分泌物做淋菌培养,正常孕妇培养结果为阴性。如果为阳性,说明有淋球菌的感染,需及时治疗。

乙型肝炎(HBV)病毒学检查,检查项目:乙肝病毒抗原和抗体。在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在妊娠早期可使早孕反应加重,且易发展为急性重症肝炎,危及生命。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母婴传播的概率达到90%以上。●正常孕妇各项指标均为阴性。

●如果单纯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说明以前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经痊愈,并且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

●如果其他指标(HBsAg、HBeAg、HBeAb、HBcAbIgG、HBcAbIgM)呈阳性则需引起重视,说明目前病毒具有传染性,应向医生进行咨询。

丙型肝炎(HCV)病毒检查,检查项目:丙型肝炎(HCV)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是丙肝的病原体,75%患者并无症状,仅25%患者有发热、呕吐、腹泻等。丙型肝炎病毒也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正常孕妇检查结果为阴性,如果为阳性,说明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需引起医生和孕妇的重视。

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检查项目:唐氏综合征血清学筛查。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是用一种比较经济、简便,对胎儿无损伤性的检测方法,能在孕妇中查找出怀有先天愚型胎儿的高危个体。先天愚型的发病率为1/1000(新生儿),是严重先天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夫妇亦有生育先天愚型患儿的可能,并且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高其发病率亦增高。

●每位准妈妈在孕中期14~20周之间进行检查,阴性报告只表明胎儿发生该种先天异常的机会很低,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异常。产前筛查结果以风险率表示,小于1/275为筛查阳性,则需进一步做羊水检查。

TORCH综合征产前筛查,检查项目:风疹病毒(RV)、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准妈妈在妊娠4个月以前如果感染了以上这些病毒,都可能使胎儿发生严重的先天性畸形,甚至流产。

●最好是在准备怀孕前进行此项检查,正常为阴性,如果检查呈阳性,应经治疗后再怀孕。对于家中养宠物的准妈妈更要进行检查。

心电图检查,检查项目:心电图。这项检查是为了排除心脏疾病,以确认准妈妈是否能承受分娩。●正常情况下结果为正常心电图。如心电图异常,需及时向医生咨询,并做进一步检查。

超声检查,检查项目:B超。B超检查可以在18~24周时做第一次。可检测胎儿是否存活,是否为多胎,甚至还能鉴定胎儿是否畸形。

●羊水深度在3~7厘米之间为正常,超过7厘米为羊水增多,少于3厘米则为羊水减少,都对胎儿生长不利。

●胎心存在,说明胎儿存活。正常胎心率为120~160次/分,低于或超出这个范围则提示胎儿在宫内有缺氧的可能。

阴道分泌物检查,检查项目:白带清洁度、念珠菌和滴虫、线索细胞。白带是阴道黏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

●正常情况下清洁度为Ⅰ~Ⅱ度,Ⅲ~Ⅳ度为异常白带,表示阴道炎症。

●念珠菌或滴虫阳性说明有感染,需进行相应的治疗,正常值为阴性。

●线索细胞是细菌性阴道病最敏感最具特异性的指标,在阴道分泌物中找有线索细胞即可作出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如为阴性说明正常。

妊娠糖尿病筛查,检查项目:50克葡萄糖负荷试验。这是一种妊娠糖尿病筛查试验。在妊娠24~28周进行,口服含50克葡萄糖的水,一小时后抽血检测血浆血糖值。

●如果不小于7.8mmol/L(或140mg/dl),则说明筛查阳性,需进一步进行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有无妊娠糖尿病。

通过这些介绍,准妈妈们对手上的这些化验单有了清楚的认识了吧?如果有异常,要引起警惕,应及时向医生咨询啊。

第四篇:教你如何解读狗狗血常规的化验单

教你如何解读狗狗血常规的化验单

首先是健康狗狗的常规生理值(就是我们给狗狗作的血常规常会化验的一些指标)

◆红细胞(RBC,×1012 L):5.5~8.5

◆血细胞比容(HCT,L/L):0.37~0.55

◆血红蛋白(HGB,g/L):120~180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10-15L):60~7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10-12):19.5~24.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dl):32~36

◆白细胞(WBC,×109 L):6~17

◆叶状中性粒细胞(Segneutr, %):60~77

◆杆状中性粒细胞(Band neutr, %):0~3

◆单核细胞(Mon,%):3~10

◆淋巴细胞(Lym,%):12~30

◆嗜酸性粒细胞(Eos,%):2~10

◆嗜碱性粒细胞(Bas,%):少见 ◆血小板(P,×109 L):200~900

下面是我的学习心得,我把我能找到的指标意义总结如下,大家参考着看吧。

1、红细胞数量:还分绝对性增多或是减少,有点复杂,大概说来是红细胞数量高了说明血黏稠(这有可能是许多病引起的:拉稀、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这个数量低了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的现象。

2、红细胞比容(HCT):此值偏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脱水,造成血液黏稠。如:急性胃肠炎、液涨性胃扩张、肠阻塞等等;此值偏低,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3、血红蛋白:对各种贫血的诊断及鉴别有着重要意义。(补充: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运送氧气的物质,以提供体内所必须的氧。)

4、平均红细胞的那三个指标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所以似乎没有发现贫血,就不再化验这项了。)

5、白细胞:白细胞的增多有可能是炎症性、应激性的,也有可能是持续性和进行性的,后都就是白血病了,前面的炎症性和应激性比较容易发生。白细胞的减少多数是因为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引起的。

6、叶状、杆状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都属于白细胞,都是在血液里有炎证或是有抗体时活跃的细胞,估计在发现白细胞总数很高,肯定身体里有炎症的情况下就要一一检验分类了。一般性的血常规检查似乎也不查这几项。

7、血小板:这个数值减小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放化疗的情况,还有可能是一种血小板的原发性疾病;这个数值增高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骨髓增生综合症等,还有一些急性的感染、出血、溶血的情况也有可能。

第五篇:血常规的学习

血常规检查的定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常规化验单上的常用符号是:RBC代表红细胞,WBC代表白细胞,Hb代表血红蛋白(血色素),PLT代表血小板。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所以称之为血常规。

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在全身体检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例如:通常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贫血时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检验值会降低;而血小板的减少会导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后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会增多血栓发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肿瘤、变化反映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规检查部分数值的变化。

血常规检查的作用

1、判断是否有其他细菌感染。

如果乙肝患者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应注意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判断有无脾功能亢进。

重度乙肝、肝硬化患者通常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如果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明显降低,应考虑存在脾功能亢进症,应注意检查是否存在肝硬化。

3、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作用,其中干扰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因此在进行抗病毒治疗前及抗病毒治疗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

一般来说,当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5*10的9次方/L、血小板<5*10的9次方/L时,不要选用或停用干扰素,可选用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进行抗病毒药物。我院目前是采用抗病毒免疫疗法结合这些药物综合使用,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判断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乙肝病毒感染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全血象降低,应考虑是否存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

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红细胞(RBC):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白细胞(WBC):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血小板:(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0.5%-1.5%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嗜碱性粒细胞0~0.001(0%~1%)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血常规检查的常规参数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

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如刚出生正常新生儿的白细胞总数是(9~30)×109/L,平均是20×109/L。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如6月到6岁的幼儿为(6~15)×109/L,平均为10×109/L;7~12岁为(4.5~13.5)×109/L,平均为8×109/L。

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以上是指白细胞总数而言,还应进一步了解白细胞是由五种白细胞组成的,各有自己的功能,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中性粒细胞(代表符号为N),约占50%~70%(年龄不同,百分比有变化),主要起吞噬杀灭细菌作用。

第二种是淋巴细胞(代表符号为L),约占20%~40%,产生细胞因子破坏细菌结构,使细菌不能生存。

第三种细胞是单核细胞(代表符号为M),约占1%~8%,产生抗体。第四种细胞是嗜酸性粒细胞(符号E),约占0.5%~5%,机体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时可增加比例数。末位是嗜碱性粒细胞(符号B),约占0~0.75%,各种比例如不协调,预示可能有某种病。

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PL)约为(100~300)×109/L,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

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4-5)*10¹²/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120-150)g/L;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的9次方/L

升高:各种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0-15)mm/h;

增快: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血常规检查的基础知识

一、红细胞(RBC)计数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

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

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

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

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

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

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

1、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

白细胞增多见于:

1、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2、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3、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

4、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

5、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毒。

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

1、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4、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

5、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

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1、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

1)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2)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3)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

4)急性传染病恢复时,一般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恢复时可呈现增多,提示病情好转。

5)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1)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2)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1)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

2)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3、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

1)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

2)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3)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

4)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4、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

1)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

2)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

1)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

2)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

1)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3)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

4)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

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

1)病毒感染性疾病;

2)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

3)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

血小板减少见于:

1)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

2)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

3)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

1)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

2)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八、血小板学形态检查

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含嗜天青颗粒。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

下载血常规报告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血常规报告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看懂血常规检查结果

    如何看懂血常规检查结果 CRP是指快速.C反应蛋白,正常参考值< 8。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早于1930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

    血常规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血液分析(血常规)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方法: 1、患者坐位或卧位,消毒穿刺皮肤后,扎上压脉带,嘱患者握紧拳头,暴露静脉。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注射......

    报告解读

    请大家一起解读【201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网合肥2月11日电(刘甜甜)去年安徽省第九次**会确立的“美好安徽”奋斗目标,在2012开年之际就有了具体的解读。2012年2月11日,......

    井陉县医院检验科血常规复检标准(★)

    井陉县医院检验科血常规复检规则全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复检初步规则WBC复检方法WBC: WBC≥30.0×109/L或≤2.5×109/L的初诊患者,涂片镜检手工计数。 WBC数量的估计方法:......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做的检验项目,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临床的应用及结果评价。 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

    血常规检查中的几点注意事项(精选5篇)

    血常规检查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

    解读十八大报告(★)

    解读十八大报告的一些新提法、新名词、新变化 “美丽中国”首入报告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

    十八大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解读 两个翻番 【报告原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