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峪老区二十年沧桑巨变今朝喜获“平顶山市老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时间:2019-05-14 04:0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峪老区二十年沧桑巨变今朝喜获“平顶山市老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峪老区二十年沧桑巨变今朝喜获“平顶山市老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第一篇:大峪老区二十年沧桑巨变今朝喜获“平顶山市老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大峪老区二十年沧桑巨变

今朝喜获“平顶山市老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婆媳和了家庭暖了,生活越来越好,道路宽了心气顺了,日子越来越好,活的有精神人就不显老,幸福的笑容天天挂眉梢,越来越好……”革命老区大峪镇,历经二十年风雨沧桑,今日华丽巨变,全镇经济社会大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大丰富,山乡基础条件大改善,大峪老区越来越好。

5月17日,在平顶山市纪念老促会成立20周年暨老区建设“双先”表彰大会上,大峪镇喜获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平顶山市老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奖牌。

大峪老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东北部,距汝州市区25公里,平均海拔700多米。东邻禹州市,北靠登封市,西接陵头镇,南连米庙镇、焦村乡,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万亩,黄涧河自北向南贯穿全境。全镇辖24个行政村,201个村民组,177个自然村,总人口2.5万人。抗战期间,河南军区司令部、临汝县抗日县政府都曾驻扎,王树声、皮定均等革命前辈们在此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十年前,大峪老区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那时全乡人均纯收入仅300多元,全乡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且都是盘山路,多数群众居住在窑洞,农业生产牛耕肩挑,电器只有手电筒和半导体收音机,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曾经是那时人们最大的梦想。

风雨沧桑二十年,如今喜看大峪老区展新颜:

交通便捷,商贸繁荣。近年来公路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横贯大峪东西的县乡二级公路靳马线与207国道相连,峪白路打开了北往登封的通道,省道候饭线纵穿大峪南北,焦桐高速已经奠基,即将开工,24个 1 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镇区建有汽车客运站一个,开通有汝州—大峪、汝州—邢窑班车,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六点,每小时一趟,交通更加便捷,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如今全镇家用小汽车达到每100人一辆,摩托车、农用三轮车几乎户户都有。乡政府驻地大峪村,是汝州、禹州、登封三市结合部著名的中心集镇和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各类超市15个,工商户390家,建有一个工业品市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牲畜交易市场,设固定摊位300多个。每月有6个集会,每年农历四月初二和七月十五为古刹大会,商贾云集,最高上市达3万余人,日成交额达30余万元。

农业发展,林牧兴旺。老区依山造势,大力转变观念,调整农产品结构,林果业和畜牧业成为大峪镇的新兴支柱产业。辖区有可耕地2.3万亩,2012年粮食产量完成10174吨。畜牧业以猪、牛、羊为主,2012年有养鸡专业户50户,养猪专业户24户,养羊专业户125户,养牛专业户20户;全乡牛存栏12800头,羊存栏27100只,猪存栏9410头,鸡存栏85000只。传统畜禽产品,初步形成大峪绿色品牌,产品远销郑州、洛阳、武汉等大中型城市。有宜林荒山近20万亩,其中连片2000亩以上的就有大红寨、玉皇山、关顶山、棉花窑、观音堂、高岭、青山后、十岭、同丰、下焦、赵楼等十余处,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从2002年起共退耕还林0.5万亩,完成荒山造林10万亩,通道绿化20千米,封山育林15万亩,已建立了以寨湾、十岭、雷泉、刘何、青山后为主的5000千亩优质杏基地,以黄窑、邢窑、高岭为主的3千亩优质核桃基地,以刘窑为主的1千亩优质柿子基地,有林果深加工企业2个。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6元。

项目带动,镇域发展。大峪境内有3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尤以硅石、铝粘土、铁、铅锌、大理石、方解石、石灰石储量最多,且储量大、含量高,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目前,汝州市瑞鑫矿业有限公司、汝州市 2 双峰矿业有限公司、河南佳拓商贸有限公司和汝州市伟业重晶石矿4个超千万元项目,相继投产。按照功能与特色规划社区,将全乡24个行政村规划布局为政治文化社区、经济商贸社区、生态示范社区、旅游观光社区。新型社区建设坚持“镇区带动,景点融合,偏远搬迁”的原则,第一批规划建设邢窑社区、大峪社区、范庄社区3个新型农村社区。邢窑社区以旅游观光为主,以搬迁偏远户、建设新民居、兴办农家宾馆为建设方向,目前,已经投资100万元,修建道路1.1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新建健身广场1个,配备健身器材6套,新建新民居26套。2012年4月份在该村成功举办了“汝州〃大峪”首届杏花节,2013年3月在该村成功举办了“汝州〃大峪”第二届杏花节暨“魅力大峪”摄影大赛启动仪式。近期内,小城镇新建了北街商业区和南泉商业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6%以上,主要商业街均有彩砖铺设的人行道和路灯,安装有闭路监控设备。大峪中心社区已完成立项报批,正在做详细建设规划。撤乡建镇基础工作做到位,顺利通过省民政厅的实地检查验收,2013年4月份先后获得省民政厅和市政府的批准,撤乡建镇。

教育提升,文化丰富。全乡共有幼儿园3所,小学15所,初中2所,适龄人口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文化设施日益完善,乡文化服务中心五室俱全。各村也先后建成村级文化大院,拥有业余剧团3个,唢呐队4个,铜器队5个,民间文艺团体6个,包括腰鼓、秧歌、铜器、花棍舞、旱船等民间文艺项目和新兴的广场舞。每逢重大节日,乡民云集乡里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远程教育网店遍布全乡,建成文化资源共享站点24个,村级图书室24个。另外,还接通了有线电视,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病有所医,困有所助。辖区内有卫生院一所,村级卫生所24个,医疗网点遍布全乡。2012年末有床位116张,每万人拥有病床46张,专业卫生人员 26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2012年,门诊共补 3 助29630人次,补助81.43万元;住院1047人次,补助金额82.99万元。2012年共发放救济物资:面粉13.3万斤,大米5600斤,食用油油460壶,棉被140条,棉衣50件;发放倒房帮建、危房改造资金总计96.5万元;发放医疗救助款5.82万元;为21名留守儿童共发放救助款1.5万元;为159名孤寡老人落实五保政策,集中供养51人,分散供养108人;为1750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84.1万元。发放军属抚恤定补资金43.3万元,发放义务军人优待款16.2万元。对3465名60岁以上人员及时发放了养老保险金。

通讯畅通,电网遍布。全乡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28个,拥有9个移动通讯机站,1个联通通讯机站,手机信号基本覆盖全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0.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0.3万户,电话普及率40%;移动电话用户2万户,互联网用户0.2万户。24个行政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已全部完成,35KV输电线路也已架通,电力供应较为充足,群众生活生产极为方便。

如今的大峪老区,春季山花烂漫,夏季鲜果满山,秋季层林尽染,冬季山舞银蛇。良好的生态,纯正的山货,秀美的风景,浓厚的文化,每年都吸引大量省内外的游客慕名而至,已成为大众短期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

第二篇:老区建设扶贫科工作职责

1.负责老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扶贫项目计划的拟订并组织实施。

2.审核扶贫开发项目,管理老区、贫困地区扶贫资金,并进行监督检查。

3.负责老区贫闲地区科技扶贫培训、扶贫物资管理、劳务输出、扶贫统计和扶贫发展资金的会计核算工作。

4.负责老区贫闲地区挂钩扶贫和横向经济协作。

5.协调和指导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第三篇:关于我县老区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老区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

向 羽

根据办公室关于对扶贫开发专题调研的统一安排,各块工作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主要针对各自担负的工作,采取调研评估与谋划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全面系统地进行专题调研。老区建设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系统地整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工作能力,切实提高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努力推动老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对2005~2009年全县3个重点老区乡镇中15个重点老区村建设的主要成绩、经验做法,以及当前老区建设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回顾与理性思考。

一、基本情况

竹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工作。成立机构,老区建设进入统筹规划,2005年以溪机编字[2005]10号关于成立竹溪县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后,对老区乡镇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对老区人民急需解决而又没有资金的项目进行了归类,向国务院、省、市申报了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县老区办对老区急需建设的项目及时进行立项,建设中突重点出,引导群众参与,动员社会多方配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巨大的效益,迅速掀起了老区建设热潮,老区群众再次发扬了“勇于奉献,不怕困难”的老区精神,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了突破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得到了加快。

2008年为进一步壮大社会扶贫力量,把老区建设作为一项“思源回报工程”,更快更好地为老区人民服务,按照省市要求于2008年8月25日,组建了竹溪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由政协副主席袁昌顺担任、副会长由县长助理郑自勇担任、秘书长由扶贫办副主任黄朝宏担任,并安排部署了下一步老促会工作。市政府老领导、市老促会副会长何儒方同志专程赶到竹溪参加了这次会议。5月13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张天生,市扶贫办副主任、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王建军,市扶贫办科长白彬一行4人,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玉国,县政协副主席、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袁昌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黄朝宏,县老区办副主任向羽陪同下,深入老区重点村调研老区建设工作。9月15日,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会议在竹溪县宾馆召开。市老促会会长张天生,副会长何儒芳,市扶贫办主任温沁忠,市老促会秘书长王建军,全市各县(市)老促会会长及扶贫办主任,县直有关部门同志共3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省老促会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省扶贫基金会三届四次理事会、宜昌经验交流会和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总结去年以来的工作,交流各地经验,共同研究当前工作,把全市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的促进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次会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陈天会、市长张嗣义对进一步发挥老促会作用,搞好老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和今后全市老促会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竹溪老促会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同时,建立了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坚持定期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坚持在新春伊始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县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确保全县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每年年初,县委书记直接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负责人签订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县委文件形式,全面落实了“每个老区重点贫困村有一名县级领导联系、有一个党政主要领导主抓、有一至二个县直部门帮扶、有一个乡镇干部常驻村、有一套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五个一”老区建设工作责任制。县“四大家”领导每人坚持联系一个乡镇,包抓一个重点老区贫困村,坚持亲自督办、亲自抓。

老区是革命的摇篮,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为了充分肯定竹溪的历史地位,通过广泛深入地进行实地调查,征集相关的革命历史文物,勘查革命斗争旧址,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对照国务院批准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分牲畜等运动”的革命老区划定标准,省政府将竹溪县9个乡镇划为革命老区乡镇,其中将天宝乡、向坝乡、新洲乡划为重点老区乡镇,将县河镇、兵营乡、桃源乡、汇湾乡、龙坝乡、鄂坪乡等6个乡镇划为非重点老区乡镇。近五年来,我县每年实施3个重点老区村,共实施重点老区村15个,争取省级老区建设专项资金529万元。其中直接用于这15个重点老区村294.8万元,已建成项目218个,拉动各类建设资金1573万元,村平达到100万元以上,老区村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支柱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使竹溪老区建设工作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二、建设成效

2005年以来,竹溪县委、县政府以《湖北省老区建设条例》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老区建设工作的决定》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老区贫困地区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落实扶贫责任制,加大老区建设工作力度,使竹溪老区乡镇贫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目标。主要体现在:

1、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全县15个老区村贫困人口由2004年底的2028户、7807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1042户、3890人,共解决了986户、3917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2、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底1958元增加到2008年底的2631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底874元增加到2008年底的1222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由2004年底463公斤增加到2008年底的622公斤。

3、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着力实施了“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广播电视),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4、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进步。扶持新建教育、卫生用房2295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面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群众就医难问题得到缓解;实施“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讯号村村覆盖;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为0.29万农户每户培训了1名科技致富明白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0.12万人,带动0.39万贫困农民脱贫;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群众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

5、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五年来,共新修维修乡村公路275.3公里,其中通村公路硬化120公里;新修饮水工程33处,打水井160口,建水泵2处,建水塔31处,架设饮水主管道1.2万千米,解决了0.39万户1.6万人饮水困难;通过“农网”改造,解决了农村98.5%的农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累计建沼气225户。对180户721人进行了扶贫搬迁,其中,对30户住草房、窝棚、岩屋的“三房户”住房进行了改造重建。

6、支柱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累计投放扶贫贷款达102万元扶持15个村支柱产业,茶叶面积4106亩,兴建茶园1568亩,有机茶茶园面积达到1500亩,农民人平茶叶收入500元。同时,支持发展魔芋、黄姜、中药材、核桃、板栗等特色经济基地达1.8万亩,约2000户农民从产业中受益。

三、经验措施

重点老区村是我县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相对其它贫困村,重点老区村环境更恶劣,基础条件更差,建设任务更重,脱贫困难更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以来,老区人民抢抓机遇,谋求发展,使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切实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县乡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着力解决“行路难、就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用能难和灌溉难”问题。通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使老区群众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种植业、养殖业、打工经济等多种收入结构转变,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针对老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实

际,我县始终坚持把提高老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加快老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促进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工作。成立机构,老区建设进入统筹规划,2005年以溪机编字[2005]10号关于成立竹溪县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后,对老区乡镇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对老区人民急需解决而又没有资金的项目进行了归类,向国务院、省、市申报了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县老区办对老区急需建设的项目及时进行立项,建设中突重点出,引导群众参与,动员社会多方配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巨大的效益,迅速掀起了老区建设热潮,老区群众再次发扬了“勇于奉献,不怕困难”的老区精神,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了突破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得到了加快。2008年为进一步壮大社会扶贫力量,把老区建设作为一项“思源回报工程”,更快更好地为老区人民服务,按照省市要求组建了老促会,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建立了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坚持定期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坚持在新春伊始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县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确保全县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每年年初,县委书记直接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负责人签订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县委文件形式,全面落实了“每个老区重点贫困村有一名县级领导联系、有一个党政主要领导主抓、有一至二个县直部门帮扶、有一个乡镇干部常驻村、有一套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五个一”老区建设工作责任制。县“四大家”领导每人坚持联系一个乡镇,包抓一个重点老区贫困村,坚持亲自督办、亲自抓。

二是整合政策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为全面加快老区脱贫步伐,我县根据国家、省、市扶贫政策,紧密结合全县实际,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老区建设工作的决定》、《竹溪县老区建设规划(2005—2009)》等一系列加快老区建设的政策性法规文件,为加快老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老区重点村建设资金扶持上,坚持用规划捆绑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突出重点,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把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移民、国土、民政等专项资金捆绑集中用于老区重点贫困村建设,确保老区重点贫困村建设投入不落空。实现由救济型向开发型转变,变生活救济为扶持发展生产,变依靠外力为启动内力,变封闭守旧为开放开发。增强市场意识,实现由小农生产型向商品经营型转变,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农民从传统、单一的粮油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立足现实抓基础,围绕市场抓开发,优化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配置,谋求最大结合效益。在基地建设上,坚持“建好一片林(园)、选好一班人、办好一个场”的思路;在规模经营上,实行种养加结合,产供销配套,农科教一体,按照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以求最大的规模聚合效益。

三是增强发展后劲,狠抓项目管理。在加大投入、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培养科技能人和明白人;注重科技示范,创办示范场、示范村,发挥辐射作用。搞好基础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通过走出去学习培训,引进来消化推广,解决技术落后问题。在工作策略上改变过去政府一条线的单一扶贫,实现全社会共同扶贫济困。在政策措施上由强调物质文明建设转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在工作方法上改变只注重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发展。在工作方式上,改变大包大揽强迫命令做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比较效益算帐,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狠抓项目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认真贯彻执行《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改进资金管理方式,对各类扶贫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严格工作制度,坚持做到计划跟着项目走,拨款跟着进度走,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把好三关,即申报、审批、验收关;搞好三建,即建帐、建档、建卡。每年开展一次审计检查,增强了扶贫政策的严肃性,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现实困难

尽管竹溪老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1、贫困人口规模大,返贫比例高。到去年年底,全县老区村由于自然灾害严重,返贫人口增加。近三分之一的老区村自然条件恶劣,一遇灾害群众极易返贫。特别是多灾的气候和脆弱的基础,导致干旱、低温、风暴、洪涝、病虫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持续时间长。正常年景下,返贫率高达8%左右。

2、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差。几年来,我县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一定变化。因对老区贫困村的资金投入不够,致使已实施老区贫困村建设的村变化不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不快。同时,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已建的基础设施(除农村通电外)标准低、配套差。一是耕地质量差。受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其它因素影响,我乡耕地沙化面积逐增加。农村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5%;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老区村级公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差,晴通雨不通;农村饮水困难人口仍有近万人;相当一部分农户房屋破旧,修建难;农村改厕、改厨、改栏任务重、难度大。

3、结构调整困难多,骨干增收项目少,农民收入低而不稳。近几年,我县运用市场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山区经济等特色产业,现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通、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产业基地管理滞后,产品加工单一,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产业在短期内对老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还不具备较大的拉动作用,致使农民收入低而不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

4、科技文化落后,普及提高差距大。目前主体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推广和应用在农村普及率低,老区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普及接受能力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就全县来讲,从根本上减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五、理性思考

为使老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结合山区老区实际,对今后的老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加大宣传力度。请求各级宣传部门高度重视老区宣传工作,把贫困老区县、乡、镇、村、组老区建设问题,作为宣传部门的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来抓。要以当地新闻媒体为主要平台,以国家、省、市新闻媒体为主攻方向,面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老区光荣革命历史,介绍老区现状,反映老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让社会广泛了解老区、认识老区,增强各级干部、广大群众的老区意识,从而理解老区、支持老区和建设老区。

2、尽快出台政策。新阶段老区扶贫开发即将完成,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作为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目标任务。在提出老区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时,应当借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成功经验和继续开展基础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等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要切实加大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对重点老区村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老区建设发展资金,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并逐年有所增加,把扶持重点老区村的基础、产业、人居、生态、社会事业及人才、劳务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要免除县(市)地方资金配套。一是狠抓制度建设,要把老区项目资金的管理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让一些挪用、挤占、截留扶贫资金的现象没有市场。很有必要对过去的项目单位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项目公示制、项目报帐制、项目请款制、以及审计监察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后续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狠抓落实,将老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纳入法制化管理,建立依法扶贫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狠抓项目监督,首先要改变资金的分配方法,老区资金下拨时要减少中间环节,按项目建设进度,由财政所按照扶贫

监管部门开据的通知单直接将项目资金兑付到重点村(户)。老区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对项目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张榜公布,要接受群众监督,财政、扶贫等部门要不定期进行抽检,审计部门要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预算审计,项目完工后要进行决算审计,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狠抓扶贫到户,要进一步创新扶贫到户项目的管理方法。要深入探索扶贫搬迁、栏圈改造等扶贫到户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要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坚持扶贫项目公示制度,坚持扶贫到户资金“一折通”制度,确保扶贫政策直接到达贫困农户;四是狠抓示范办点,必须突出示范办点工作。根据目前的形势和现状,我们必须下决心,选准扶持的重点乡镇和重点村,集中投入,突出搞好示范办点工作,否则,工作将会十分平淡,难找亮点也无看点,这样工作将会十分被动。

3、开发老区资源。实施开发政策,要立足老区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一是实施产业开发。老区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抓住主导产业,按照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集中资金、物力进行重点培育和开发。二是注重旅游开发,老区不仅生态环境优良,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人文资源优势,在老区建设中,要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制定优惠的激励政策,国家在扶持重点老区村的基础上,另外安排一部分老区建设专款,加大专项建设资金对老区的支持额度,将我县现留下的锣鼓洞、老阴山、郭家坝、烂泥湾、熊罴山、广龙滩、张家堰革命宿营地,樟树垭哨所、蔡家坝主战场、孔雀垭突围点、樟树垭制高点等36个革命遗迹遗迹进行修复完善,对关垭楚长城等5处,陈焕先、刘光明等烈士等12个墓地遗迹遗址建设成为生态旅游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实行特殊扶持。一是增强对老区人民的感情,各级各部门要重视老区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老区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历史的光辉篇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又作出了新的贡献,而现在老区发展滞后,老区人民希望各级各部门增强对老区人民的情感,用老区精神发展老区经济;二是集中扶贫资金,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老区人民贫困最根本的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老区人民希望各级政府集中扶贫资金,着力搞好路网建设,同时建立乡村、村组公路的长效维护机制,在用电紧张的村组搞好供电增容,加大水利设施的扶持力度,解决用水困难户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逐步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三是免除革命老区乡(镇)、村组在扶贫项目建设中的债务,凡是老区乡、镇、村、组过去在扶贫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的所有债务,经审计部门认真核准后,一律免除。

5、广争帮扶资金。要加大向上争取老区建设项目的力度。一是主动出击。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扩大渠道争取扶持资金;二是积极申报。编制适合老区的项目计划,积极向上申报;三是寻求外援。俗话说:“好叫的麻雀多长肉”。要多向上级和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和政策性资金投入。

6、制定科学规划。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请有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指导编制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要使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富一方。狠抓项目规划,在制定项目规划过程中,必须深入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通过召开村委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全体村民大会,采取投玉米籽的办法选定老区扶贫项目的办法,真正把项目的选择权、资金的使用权交给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在老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老区扶贫项目即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又符合当地实际,更符合群众利益。

7、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扶持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市场体系建设,做到项目上优先安排、资金上重点倾斜。一方面,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合理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外出务工。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扶持骨干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问题,特别是加大对龙头企业、产业基础建设在无偿资金上的扶持。

8、提升造血功能。配齐配强老区村级班子,让有能力的有识人士担任村主职干部,选准选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其次,制定完善老区科学发展长效机制,使之由救济型向自身造血型转变;再次按照市 “一统三分”和县“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产业发展战略,切实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当地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广辟增收渠道。采取不同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参加多种培训,帮助他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活动,增加打工收入。要借助“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对外出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全面培训,力争做到培训1个输出1个。同时还要做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民。

9、增强帮扶举措。一是加强乡镇一级的组织领导,成立乡镇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单独核定配备1名专职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编制老区发展规划,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分项目实施;二是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重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主动向他们反映老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取得他们对老区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三是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捆绑其他项目资金,争取一年办1-2个大点的项目,让实施的项目办一件像一件,办一件成一件,真正把好事办好,让实事办实;四是继续发扬革命老区精神,老区工作光荣而神圣,老区建设任重而道远,党和国家扶持老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最终要靠各级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去落实,老区各级干部要提高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能力,和老区人民群众一道继续发扬老区传统和老区精神,再加力度、再上措施,努力促进老区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搞好老区扶贫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业务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严格按照上级老区建设主管部门的要求,把老区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生活和生产条件上,不断完善和提高老区扶贫资金项目监督的各项有效措施,确保建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真正把党和政府对老区贫困地区的惠民政策执行好、落实好。

第四篇:8.努力把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8.努力把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Normal 07.8 磅 0 2false false fals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努力把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

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尊敬的保会长、黄秘书长,各位老领导、同志们: 今天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促进会在宣威召开全省老促会工作座谈会,受王智主任和杨副主任的委托,我陪同余潮副主任前来参加这个会议,并根据大会的安排作一个发言。昨天,余潮副主任受王智主任委托,就老促会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听后也很受启发。

我想今天我这个发言主要想表达一下四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对全省、州县市老促会的各位老同志表示衷心地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省老促会自1993年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各级老促会在保会长等老领导的带领下,按照“搞调研,当参谋,提建议,办实事”的工作思路,为全省老区开发建设作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和省委农办、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民政厅、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于去年召开了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并出台了《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目前,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正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推动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健康发展呈现了良好的势头: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进一步得到建立和健全,投入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职能部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省级有关部门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省级有关部门更加重视老区工作,把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给予了必要的倾斜。有这样的局面是与在坐各位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处是在省委李纪恒副书记的亲自关心下成立的,作为负责革命老区具体工作的同志,此时此刻,从内心更加感谢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以及扶贫办党组的关心,省老促会的关心。我们一定增强职能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努力把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搞好,不负众望。第二个意思是向宣威市委、市政府学习,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工作。

宣威市委、市政府以及140万人,多年来把革命老区的发展作为己任,为在新的时期和新的阶段如何做好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起好步,也创造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尤其是在立足当地优势,大力推广洋芋双套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同志到贵州毕节调研,要贵州的同志到云南宣威考察、学习洋芋栽培,加工技术,上月贵州省政府刘副秘书长带扶贫办、农业厅、毕节地区一行10多人到宣威考察了润凯公司和宣威的栽培。前几天,国务院扶贫办的王国良副主任又带队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调研课题,把宣威作为重要调研对象进行深入的调研,王副主任一行通过对宣威的扶贫工作、产业开发工作的调研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王智主任告诉我王国良副主任看了宣威的小额信贷赞不绝口。昨天看了龙场镇乐树村的今年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试点的现场,省里下达15万元资金,而宣威就整合390多万元,按照省扶贫办统一要求,很好的组织了实施,效果很好,也很值得学习。所以,我希望宣威在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上,也像做宣威火腿、洋芋产业和小额信贷一样,为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树立一面展新的旗帜。

第三个意思就是想借用这个机会把去年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后,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大家报告一下,让大家对全省的老区开发建设工作有一些了解。

今年以来,根据办党组的要求和保会长的建议,重点我们抓了以下几件事。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各地抓住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大多数州市县及时召开了会议,并传达了会议精神,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老区发展。大理州拟定从2008年-2012年每年重点扶持30个老区行政村,重点对核心区最困难群体进行扶持。楚雄州提出了“三山两江”(哀牢山、乌蒙山、白草岭;金沙江、礼舍江)开发计划,把山区建设扶贫规划和老区建设规划结合起来。曲靖市的会泽、宣威、沾益、富源四县计划连片开发300万亩核桃。昭通市的威信、镇雄、彝良三县计划连片开发煤电、煤化工产业。昆明市在革命老区核心区开展整乡推进试点。目前,有昭通、曲靖、玉溪、楚雄、丽江、迪庆、怒江、大理、版纳、红河、文山等州市成立了老区工作职能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人员编制。

(二)认真编制云南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为切实做好规划的编制工作,成立了由省发改委牵头,省扶贫办、省老促会等相关单位参加的“云南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省发改委主任亲自担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组长,先后召开了省直17个部门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研究和安排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的总体要求,提出未来5年革命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原则和思路、开发建设重点、政策措施等。规划涉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扶贫开发、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内容。目前,规划已征求了省发改委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完善后提交专家组论证。云南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2009-2012),经过历时半年的努力,全省15个州和47个老区县38个乡镇,高度重视,组织了相关人员对规划进行了非常认真的编制,省编制小组根据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在充分调研和征求省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规划进行了认真的编制。编制的主要依据就是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第19号文件《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以及云发改地区[2008]562号关于印发《云南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目前编制规划已经完成后,编写小组成员进行了认真修改。需要强调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是关于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财政增长、改善民生为目的,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全面推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作出应有贡献。

总体思路:“高举旗帜、弘扬精神、强化基础、科学发展”。未来5年,要实现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必须从云南革命老区的实际出发,更加重视老区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更加重视老区的历史地位,更加重视党的改革成果在老区的体现,更加重视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老区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落到老区开发建设的始终,贯彻到老区开发建设的各个方面,推动老区科学发展。“高举旗帜: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理论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土壤和根基。革命老区人民对建设新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加快革命老区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云南是我国革命老区形成较早的省份之一。革命老区是永远的丰碑,是一面伟大的旗帜。要高举老区这面伟大而光荣的旗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把老区建设好,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小康生活。弘扬精神:老区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源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概括起来就是革命老区精神。其精神实质就是“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百折不挠,敢于胜利;自强不息,排难争先;依靠群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这些精神都是在革命老区形成的,这种精神就是老区精神。弘扬这种精神是老区开发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我们要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宣传老区精神,实践老区精神,让老区精神变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强化基础:从全省及全国老区来看,革命老区大多数分布在山高路远的偏僻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加上在战争年代,为了革命的胜利,老区人民把仅有的粮食支援了革命,为保护革命成果和革命战士,作出重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十分落后,有些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15-20年。住房难,行路难,读书难,看病难,收看电视难,听广播难仍然困绕着老区人民。强化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老区的基础设施,真心诚意让老区人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硕成果,尽力缩小差距,让老区人民不要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掉队。科学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发展,明确要求,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老区具有很强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后发优势。老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绿色资源、生态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等资源优势。这些资源将会形成很强的产业优势。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老区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的紧密结合,即将形成强劲的后发优势。推动老区科学发展,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老区开发建设的各个方面,重点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走新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老区科学发展重点是创新发展思路,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以争取大政策,形成“磁场效应”,构建大交通形成“畅通效应”,培育大产业形成“支撑效应”,打造软环境形成“服务效应”。推动老区科学发展核心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连片开发、分步实施”。推动老区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老区跨越式发展,做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齐丰收。

基本原则:一是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扶贫开发、山区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扶贫开发、老区开发建设、山区开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融为一体的。四者是辨证统一的,目标是一致的。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首要的任务是扶贫开发,扶贫开发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好抓手好平台。90%的老区分布在山区,因此必须遵循老区开发建设与扶贫开发、山区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二是遵循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经济发展了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反过来,社会的发展又作用于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强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发展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必须毫不动摇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三是遵循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原则。把夯实革命老区农业基础,改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革命老区的主要任务来抓。发展是革命老区的第一要务。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要落实到产业上。发挥老区的优势,突出抓好大项目、大产业,带动大发展。把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四是遵循统筹兼顾与优先扶持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兼顾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在统筹兼顾的同时,结合老区的特点给予优先扶持,对革命贡献大的核心区中心区优先扶持,给贫困程度深的村落给予特殊照顾。五是遵循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与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要加大对老区的扶持力度,政府扶持是老区开发建设的重点和重要组成部分,部门资金是老区开发资金的来源,社会资助是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重要渠道。充分发挥老区人民的主体作用是老区开发建设、发展进步的关键和基础。

二是关于开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老区产业支撑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等问题。规划2012年,生总产值达到2387亿元,年平均增长10.5%;地方财政收入238.82亿元,年平均增长2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2.0亿元,年平均增长15.0%;粮食总产量717万吨,年平均增长3%;减少低收入人口89.5万人;减少绝对贫困人口45.4万人.脱贫率分别为49%、55%。

三是关于开发建设的重点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19号文件确定开发建设重点,主要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规划。首先解决老区群众增收难、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看病难、读书难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等社会民生工程建设为重点。其次依托老区资源,可再生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优化老区资源配置,产业互动互促开发。集中连片谋划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从而使老区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财政增收,形成老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四是关于开发建设的途径问题。在规划中着重把连片开发,产业带动;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途径。把全省47个老区县和38个乡镇分成9个片区,根据各片区的实际和特点以及发展基础提出了产业发展项目和目标。根据革命老区发展的不同情况和程度分为3种类型进行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把昭通和文山等两州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出重大贡献又被国家认定为革命老区的5个县,作为省级建设重点进行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五是关于开发建设的投资问题。各地州上报的数据很大,希望值很高,共计达2480亿元,按照这个要求要未来10年或者20年才能达到的投资水平。根据19号文件要求并参照省委、省政府兴边富民的投资概算,结合前三年中央和省财政投资情况,在充分考虑需要与可能的情况下,测算出投资规划。具体投资是财政专项资金占25%。部门整合资金占40.37%,金融贷款占27.4%,招商引资占7.2%,群众投劳集资占0.03%。我们认为这个投资额度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从建设项目上看,基础设施建设占57.9%,产业开发占42.1%。

规划在形成过程中得到了省委李纪恒副书记、孔垂柱副省长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并作为领导小组顾问;省发改委米东生主任作为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省扶贫办王智主任、省财政厅陈秋生厅长等领导作为领导小组副组长;省委农办、省委政策研究室、省水利厅、省教育厅等17个相关部门领导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非常重视老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工作。省老促会保永康会长多次听取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编写组的情况汇报,并对规划提纲和文稿进行认真审核和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省老促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仁跃同志,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对规划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省扶贫办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把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规划作为2008年的重点工作,狠抓落实,承担规划编写任务的同志加班加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完成所担负的规划任务。这个规划的形成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年以来,为搞好规划的编制,省扶贫办举办了《云南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规划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省州市县发改委和扶贫办的负责人以及部分州县老促会的同志,共计200多人。省扶贫办吴遂副主任作了动员,省发改委地区处李金泽处长就规划的编制进行了辅导,省党史研究室、省老促会、省扶贫办老区开发建设处对编制规划的目的意义进行了授课。通过培训大家进一步地明确规划的任务。培训会后,各州市相应地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工作方案,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印发了《关于印发〈云南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各相关州市县组织了相关人员对规划进行了认真编制。省规划编制小组,对各州市的规划初稿进行了汇总,省扶贫办老区开发建设处组织了规划小组成员和聘请人员对各州市的规划进行认真审阅,根据提纲要求进行综合。同时深入昭通、文山、曲靖、昆明、楚雄、版纳、大理、普洱等州市的20多个县进行实地调研,召开大小座谈会20多次,直接听取了200名州县乡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并对广西东巴风和湖北的黄岗、山西的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学习。通过调研和学习,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按照提纲提供的思路进行了编写。规划过程中,扶贫办党组高度重视,王智主任和杨照辉、吴遂两名副主任参与了规划工作,省扶贫办充分发挥协调、组织、检查、指导的职能,省扶贫办老区开发建设处和省老少边穷促进会的同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省委政策研究室、省农办、省财政等20多个省直单位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提供相应的情况和材料。各相关州市县把做好规划作为老区开发建设的重点给予了高度重视。此规划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它将起到预测性、导向性、基础性作用。

(三)着力推进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细化扶贫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列为省政府重点督查的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2008年共投入扶贫资金39390万元,其中:投入资金36615万元实施整村推进2441个村,比计划1900个村多完成541个村;投入资金9515万元,实施易地搬迁19031人,比计划10000人多完成9031人;投入资金2260万元,实施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11.3万人,比计划7万人多完成4.3万人。

(四)启动实施了全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试点工作。今年省政府列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解决革命老区最迫切、最需要、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项目安排中,我们结合云南老区的实际,与省老促会共同商量,本着三为主、三延伸、三体现的原则,即以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和中心区为主,向其他贫困区域延伸,体现革命老区的中心区、核心区对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二是以解决革命老区的安居为主,逐步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延伸,体现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三是以解决三老人员特殊困难为主,向其他贫困人群延伸,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按照这么一个原则,我们在全省选择了20个县分三种类型进行了试点。一个类型在土地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五个县中的威信、富宁、镇雄每个县投资200万、100万,共计300万元,从目前的情况看三个县高度重视,加大的资金整合力度,三个县除300万元,共整合资金近2000万元。二个类型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作出重大贡献的会泽、墨江两县进行试点,会泽整合力度更大,在金钟镇当年红九军团罗炳辉将军扩红的水域村整合2000多万元,全面提升水城村的建设。三是其他选择15个县的一个自然村进行试点,各县的积极性都很高涨。据上月我们作了初步统计,共整合的资金在7000万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像昭通的彝良县投资和争取了上千万元,对罗炳辉将军的纪念馆进行了全面缮修和改造,现在一个崭新的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和他的塑像魏然屹立在彝良县城,昭示着云南儿女对过去革命先烈的深刻回忆,也昭示着我们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五)依靠和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省级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意见》,按照“老区优先”的原则,立足行业特点,发挥部门优势,在充分考虑革命老区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着力解决老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解决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救济救助等方面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省级有关部门2008年投入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资金达79.72亿元,比2007年有较大的增长。其中:交通厅安排30.64亿元;水利厅安排14.85亿元;教育厅安排13.85亿元;民政厅安排6.94亿元;建设厅安排5.04亿元;省电网公司安排2.81亿元;省广电局安排1.99亿元,发改委以工代赈安排1.64亿元;省旅游局安排0.66亿元。

(六)明确了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工作重点乡镇。今年9月,为进一步突出重点,推进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确定47个革命老区县和38个乡镇,对这些县的作出突出贡献中老区和核心区的乡镇,经征求涉及革命老区县的州市县党史部门意见,并由省委党史研究室与我办共同审核,把关确定了145个乡镇为革命老区重点扶持乡镇,为下一步做好革命老区的开发建设明确了工作对象。

(七)加大革命老区宣传工作力度。今年以来,一是充分利用与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革命老区扶贫行把我省列入重点宣传的机会,组织中央电视台2名记者深入曲靖等地采访,在中央电视台报出新闻3篇。二是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革命老区建设共同组织了9个版面的彩页宣传,为全省革命老区以及威信、镇雄、彝良、宣威、祥云、会泽等重点老区进行了宣传。三是与省老促会共同编制出版了《云南革命老区》内刊,编辑出版了改革开放30年云南革命老区一书,内刊和书的出版为宣传革命老区建设搭建了很好平台,受到老区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四是积极为本办的扶贫开发网和扶贫开发简报提供了信息和宣传稿件15篇。

(八)开展了13个革命老区人口大县的调研工作。为认真落实省委白恩培书记、省政府孔垂柱副省长对省老促会保永康会长“关于加大人口大县中的贫困县、老区县扶持力度的建议”批示精神,按照办主要领导的安排,通过3个月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13个包括镇雄、彝良、巧家、昭阳、会泽、宣威、陆良、富源、寻甸、广南、弥勒、澜沧等50万人口大县的基本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扶贫开发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在重大项目的安排和财政转移支付上给予倾斜;在扶贫开发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将13个人口大县列为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从严抓好计划生育;关心干部成长,调动工作积极性等建议。

第四个意识是根据今年革命老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和老区开发建设工作的特点,提出如下建议。

1、省州县区各个层次的老促会要在实际工作中,突出促字,重点放在促进投资存量、按规定足额到位上,努力争取增量、资金的增加上下功夫。

2、从单一的项目争取,向全方位促进提供参谋,做到查缺补漏,优势互补。

3、项目的申报上要按照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和扶贫项目的管理程序逐级上报审核,以各级扶贫部门为主,共同研究,抄送一份给省老促会,或者县市一级老促会,这样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适时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和通报情况,让相关部门做到心中有数。

(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处副处长)

第五篇: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张坤同志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年5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市老促会召开全市老促会工作座谈会,传达贯彻省老促会三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省扶贫基金会三届五次理事会精神,总结去年以来的工作,交流老区建设工作经验,安排部署今年工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参加会议的各位老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参加老促会工作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做好老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老区人民曾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和关怀老区人民和老区建设。早在解放初期,毛主席、周总理就告诫我们,饮水思源,不忘老根据地。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要先富帮后富,支持老区发展。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胡锦涛总书记一上任,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赶赴革命圣地西柏坡看望老区人民。今年大年三十上午,他又冒雨专程前往福建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古田镇,看望老区人民,同老区人民围座在一起促膝交谈。他饱含深情地说:“回想当年,你们跟着毛主席、共产党干革命,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功绩。”胡书记还说:“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帮助老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后我们将继续实施各项扶持政策,推动老区又快又好发展。”

中国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十堰老区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施洋、何恐、何世昌、杨献珍等一大批郧阳仁人志士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十堰开展早期革命斗争的先驱和奠基人。1931年,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到达郧阳,创建了均房苏区和郧西苏区。1946年,李先念、王震、王树声率中原军区突围部队进入郧阳,建立鄂西北根据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十堰老区人民英勇顽强,奋力抗敌,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中原突围部队转移,支援襄樊和淮海战役,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从1926年中国共产党在均县建立第一个党支部到1949年5月郧阳全境解放,牺牲在十堰这块“红土地”上的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达16万人之多。革命先烈英勇献身,长眠于郧山汉水之滨。按照国务院关于革命老区的划分标准,我市有老区乡镇78个、总人口158.7万人,分别占全市乡镇和农业总人口的67%和63%。其中,省定重点扶持老区乡镇24个、人口49.2万人,占全市乡镇和农业总人口的21%和19%。郧县南化塘镇、房县青峰镇、郧西县湖北口乡还被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27个老区乡镇。

饮水思源,不忘老区,是我们做好老区工作的力量源泉。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老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部分老区人民的生活仍然困难。他们“收入靠种粮,住的土坯房,小病拖大病扛,供不起子女上学堂。”帮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改变老区贫困落后面貌,就难以告慰牺牲在这块土地上的革命英烈;就难以告慰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前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给老区人民更多的关心和回报,让老区人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老区发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深刻认识加快老区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十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老区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二、努力开创十堰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新局面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十堰老区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社会事业不断发展,老区贫困面貌大为改观。2009年,老区乡镇实现财政收入10.8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8元,人平粮食360公斤,贫困人口下降到46.1万人,人平高效经济园林增加到0.81亩。正常年景下,老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些成绩来之不易。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看到目前全市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总体来说,主要是成绩很大,任务很重,困难很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的新局面。一是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实施后的状况要有新认识。国家实施整村推进的参与式扶贫方式,帮助贫困村脱贫工作成效显著。但一些贫困村在实施整村推进后,经济并没有实现持续发展,并没有把贫困村带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环境;自我发展能力并没有得到较大提高;失去国家扶持后,经济发展的后劲仍然不足,地区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二是思路要清。要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要针对贫困老区、贫困村生产分散,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特点,大力组织规模化生产,因地制宜开发优势产业,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和贫困村的组织化程度;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影响民生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必须坚持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并重,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条件。三是办法要实。各位会长阅历丰富,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老促会工作而言,首先还要在“促”字上做文章,通过对老区乡镇、贫困村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党委、政府重视支持老区建设;二是在“帮”字上下功夫,发挥自身优势,经常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社会各界联系,组织动员他们用政策、资金及优势资源与贫困村和老区乡镇开展帮建活动;三是要在抓落实上见成效。各县市老促会每年要对中央和省委老区政策的落实、老区资金的使用、思源回报工程、社会帮扶情况进行调查,促进政策的落实和老区重点问题的解决。总之,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把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当前,十堰正面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银沪高速公路和襄渝铁路二线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和有利条件,正确分析形势,统一思想认识,坚持不懈地把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十堰的重要着力点,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拓宽思路,开拓创新,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开创十堰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新局面。

三、进一步发挥老促会作用 十堰是一块殷红的土地。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形成了英勇顽强、艰苦奋斗、依靠群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十堰“老区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把“老区精神”作为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强大动力。

老促会作为社团组织,是党委政府联系老区人民的纽带和桥梁,是弘扬光大“老区精神”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渠道,是老区建设的重要参谋和咨询机构。在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中,要一如既往地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发挥传统教育作用。参加老促会的同志对老区人民感情深厚,知恩图报,无私奉献,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我党的光荣革命传统。要充分利用这样一种不可替代的资源和优势,教育后人,感动社会,激发全社会扶贫济困的热情和责任感。二是发挥参谋指导作用。老同志们有着长期的工作积累,经验丰富。要通过调查研究,给党委、政府当好参谋,提出建议,指导工作。三是发挥凝聚整合作用。老同志们在过去的长期工作中,有着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要将其充分利用起来,募集扶贫基金,引进项目、人才和技术,凝聚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加大社会扶贫的力度。四是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各位会长,特别是已经退下来的老领导们在人们心目中有着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人格魅力。要把监督检查作为一项工作任务,以促进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实践证明,我市老区建设离不开老同志们的关心和支持,老促会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省委、市委对老促会工作历来是比较重视的。去年3月省委书记罗清泉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听取了省老促会工作汇报,决定将全省重点老区乡镇的扶持资金由每个乡镇每年10万元增加到30万元,财政扶持老区建设资金在原来基础上,每年递增1000万元。去年8月,十堰市委在听取扶贫开发和老促会工作汇报后,除对市老促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外,还决定将市财政扶贫垫底资金增加到100万元,市老促会工作经费由原来5万元增加到10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可以说省、市委已为我们各县市做出了榜样。

到十堰工作后,听市老促会同志介绍,过去曾对各县市党委、政府支持重视老促会工作提出过“三有”的要求。今年,我想对落实“三有”要求和加强老区建设提出几点具体目标和要求。一是有环境办事。要为老促会工作创造良好的办事环境,明确由分管农业的领导分管老促会工作,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努力营造浓厚氛围,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有实力办事。各理事单位和有关部门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帮助,对老促会争取政策、兴办项目、募集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老领导提出的建议,要认真研究,结合工作,尽力落实。三是有条件办事。各级各部门要为老促会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各县市要为老促会解决财政扶贫垫底资金20万元以上,为老促会解决工作经费3-5万元,并列入财政预算。四是要落实各项政策,对老区建设资金、重点老区乡镇扶持资金、“思源回报工程”资金和扶持老区项目资金应专款专用,不得移项或调作他用。五是各级各部门要支持老区建设。相关的项目资金、政策要向老区贫困村倾斜,扶贫帮建工作队要坚持老区优先的原则,各县市四大家领导要带头帮扶一个老区重点村,每年帮助解决一至两个突出问题。

同志们,老促会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扶贫济困、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好形式,也是协助政府搞好扶贫开发、推动老区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大家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工作,开拓进取,为推动我市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促进十堰振兴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下载大峪老区二十年沧桑巨变今朝喜获“平顶山市老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峪老区二十年沧桑巨变今朝喜获“平顶山市老区建设工作先进集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