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汇报3(城乡统筹)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重庆成为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最大试验田
“突出一流抓重点,突出优质抓亮点,突出创新抓难点,突出服务抓结合点”重庆质监系统在统筹城乡建设工作这个重大机遇与挑战中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之路。
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代会重庆代表团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重庆加快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并为新阶段重庆改革发展“定向导航”。此后,围绕总书记的讲话,重庆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场讨论,明确了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6月7日,随着国家发改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正式下发,重庆和成都成为第三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也是我国首次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8.2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成为了中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一块试验田。
重庆作为一个二元结构极为突出、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相当显著的西部直辖市,在新时期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实现加快发展、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机遇,同时新时期新阶段的改革试验也有着更为广泛和更加特殊的内涵和要求,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客观分析和认识重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设计发展思路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各种书籍、媒体评论、相关文件的学习,我对统筹城乡建设工作的现实基础、主要问题、机遇和挑战有了以下认识:
现实基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在深化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所进行的前期探索,为统筹城乡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主要问题:支撑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能力较弱。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政策性因素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制度创新的能力不强,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
三大机遇: 加快发展需要改革,为重庆开展改革试验提供了内在需求。中央关心支持改革,为重庆开展改革试验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各界投身改革,为重庆开展改革试验打下了群众基础。
三大挑战:特殊市情使改革试验面临巨大挑战。新的发展阶段使改革的难度增大。以省级行政区开展改革试验风险更大、任务更为艰巨。
通过认真学习,反复解读与思考,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的更多的亮点;也更加感觉到我们质监工作者责任重大的同时在整个城乡统筹工作中大有作为。推进全市农业经营企业化。我市农业产业优势不突出、产品档次较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从表面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过关、竞争力不强,但从深层次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企业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个体不大、群体不壮,不能有效地组织商品生产。因此,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企业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是培植更多更强的农业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打造加工型龙头企业群。制定和落实财政贷款贴息、减免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和资本下乡,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大力实施“双十计划”,将一批发展基础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对农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带动力。二是加快推进种养大户向农业企业转变。通过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加快培育种养殖大户,并对种养大户给予政策扶持,使之逐步由种养殖大户转变成为种养业企业。三是组建或引进培育一批大宗农产品的营销公司或配送公司,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和配送公司。力争到2012年,培育区县级龙头企业400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0家、超10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1亿元企业100家,带动农户350万户,对农民收入贡献人均在800元以上。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推进农业标准化。重点围绕粮油、蔬菜、水果、肉类等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加强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12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由目前的8%提高到40%。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率达90%,“三品”及名牌农产品总量占40%。建成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3个市级质量安全检测中心、4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区域分中心、35个县级检测站和200个基地市场检测点。二是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在重庆市江北盘溪果蔬批发市场开展蔬菜准入监测试点,建立果蔬批发市场准入制度,确保蔬菜产品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逐步建立基地与市场产销挂钩制度和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探索建立全市农产品安全质量市场准入和依法监管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农资市场准入制度。目前,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假冒伪劣时常发生,农资产品单
一、科技含量低,其主要原因是农资实行生产审批制,导致农资生产主体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形成产品和价格垄断。其解决的办法是变农资生产准入制为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制,允许民营企业、社会资本进入农资生产领域,通过企业竞争,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农资产品科技含量,减少有害物质残留,降低农资产品价格。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和企业追究赔偿制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生产的监管。改变农资生产的补贴办法,将补给农资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直接补贴给农民。四是促进农产品流通,打造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积极推行“农改超”和“农进超”,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建立和规范完善农产品运输、检疫“绿色通道”,为农产品快捷运输提供有效保障。
更加扎实地扶优扶强,推出了更多更好的名牌。一是做好了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的申报工作。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向国家局申报了56个产品,其中17个产品进入评价目录,创造了我市历史行申报目录数量最好成绩。二是做好了重庆名牌(知名)产品申报推荐工作。共有253家企业304个产品申报重庆名牌(知名)产品,企业数比2006年增加了67家,增加36%,表明我市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三是加强了名牌培育工作。启动了“百家企业创名牌、千家企业铸品牌”工程,选择确定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积极开展了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工作,先后到10家中国名牌和86家重庆名牌申报企业进行工作帮扶,采取“听”、“看”、“查”的方法,重点对企业的申报资料、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生产现场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使企业从单纯为“评名牌”、“要名牌”转变到通过创名牌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四是完成了重庆名牌(知名)产品评价评审工作。开展了更加真实有效的申报产品实物质量和服务质量跟踪评议,共发放评议卡47800份(平均每个产品发卡157份,比2006年增加22份),收回40576份,回收率达到84.89%,比2006年提高10.35个百分点;14人专家组严格按照《重庆名牌产品评审细则》,科学、公正、公平地进行了评审打分;经过公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综合评审,确定了162个重庆名牌产品推荐名单,比去年多58个。五是完善了名牌发展机制。修订、完善了《重庆名牌评选管理办法》,科学制定了《重庆市2007—2010年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指导性规划》,着力争取了市政府尽早出台《关于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品牌重庆的决定》。
2007年6月,重庆市正式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起为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探索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城乡统筹之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全国改革布局、把改革开放向内陆和纵深推进的光荣使命。
前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通过在2007年7月12日重庆市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实验区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对整个建设工作作了部署和指示。汪书记的讲话通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重庆新阶段的重大使命、城乡统筹的成败在改革、重庆的改革要走自己的路、改革试验是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用共享改革成果调动全社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对改革的领导这六个方面阐述了整个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我们在整个建设工作中该做些什么。而王市长的讲话则通过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重庆新阶段发展重大的历史性机遇、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当前要突出抓好的八项工作、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大胆探索这四点对整个工作具体该怎么做作出了指示。汪书记和王市长都肯定了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重庆新阶段发展重大的历史性机遇。
第二篇:2012思想汇报:搞好城乡统筹发展
敬爱的党组织: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 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坚持把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起来;坚持把恢复重建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坚持把恢复重建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坚持把恢复重建与改善宏观环境结合起来,在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统筹城乡收入分配上下功夫,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就要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十七大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宝。”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30年之丰富经验的总结。我们要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的新起点上出发,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必须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大胆开放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在解放思想上学习借鉴。
当前的解放思想,必须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切实解决好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还存在的总书记指出的三个“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的问题,认真克服自满思想,树立忧患意识;克服狭隘视野,树立大局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克服得过且过的思想,焕发抢抓机遇、时不我待的精神,以及本地本单位实际,进行专题讨论,切实把本地本单位的工作摆进去、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敢于揭短亮丑,找准找实本地本单位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其次充分发挥好科技和人才的作用。灾后重建、城乡头筹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做保证。人才从哪里来?一是要大力发掘本地区本单位的优秀人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不是全才,有过人之处、有一技之长者,皆为人才。只要我们以“用人之长,避人之短”看待人才,就会发现我们本地区、本单位就有不少的人才,而且这些人才使用起来都是很廉价的、便利的、实用的。二是要大力培养人才。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培养人才。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外工作的本地人,包括在外务工的农民,或者回乡创业、或者为本地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和需要的服务。四是鼓励人才在乡村之间、城乡之间流动,尤其要大胆鼓励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志之士到农村创业。四是结合各地产业需要,采取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办科技培训班、在乡镇建设科技实体等办法,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五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人成才、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再次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城镇建设搞好了,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的更大发展,有利于农副产品精加工、高增值,有利于让农民打工不出镇、不出县,有利于将更多的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为城镇人口。把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为“引凤”筑好巢。要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 ;修建适量的“廉租房”为新进城入镇的农民提供第一步的栖身之所;减免税费降低农民进城入镇创业的“门槛”;加强对农民的创业培训快速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以此实现农民的自我转化、自我提高、奋力创业。
最后进一步在招商引资上下苦功夫。自古以来就有“无商不富”的道理。美国那样高度发达的国家,至今还把招商引资放到政府工作最重要的位置。科学发展与招商引资并不矛盾,科学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当今国内最富有争议的领导干部仇和,在去年担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之后,就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第一政绩。他推行的在全市成立35个招商分局,派驻沿海地级以上城市,实行专业化、全天候、拉网式、驻点式招商,从各局委办抽调的干部就将赶赴沿海,驻点招商1年,被抽调的干部有一部分是“副局长”级别的官员。
第三篇:搞好城乡统筹发展思想汇报
搞好城乡统筹发展入党思想汇报
尊敬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组织: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 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坚持把恢复重建与优化经济布局结合起来;坚持把恢复重建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坚持把恢复重建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坚持把恢复重建与改善宏观环境结合起来,在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统筹城乡收入分配上下功夫,所以综上所述我们就要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十七大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30年之丰富经验的总结。我们要从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的新起点上出发,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必须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热潮。大胆开放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在解放思想上学习借鉴。当前的解放思想,必须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切实解决好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还存在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三个“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的问题,认真克服自满思想,树立忧患意识;克服狭隘视野,树立大局眼光;克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克服得过且过的思想,焕发抢抓机遇、时不我待的精神,以及本地本单位实际,进行专题讨论,切实把本地本单位的工作摆进去、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敢于揭短亮丑,找准找实本地本单位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其次充分发挥好科技和人才的作用。灾后重建、城乡头筹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做保证。人才从哪里来?一是要大力发掘本地区本单位的优秀人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不是全才,有过人之处、有一技之长者,皆为人才。只要我们以“用人之长,避人之短”看待人才,就会发现我们本地区、本单位就有不少的人才,而且这些人才使用起来都是很廉价的、便利的、实用的。二是要大力培养人才。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培养人才。三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外工作的本地人,包括在外务工的农民,或者回乡创业、或者为本地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的和需要的服务。四是鼓励人才在乡村之间、城乡之间流动,尤其要大胆鼓励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有志之士到农村创业。四是结合各地产业需要,采取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办科技培训班、在乡镇建设科技实体等办法,努力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五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人成才、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再次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城镇建设搞好了,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的更大发展,有利于农副产品精加工、高增值,有利于让农民打工不出镇、不出县,有利于将更多的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为城镇人口。把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为“引凤”筑好巢。要鼓励农民进城入镇。出台优惠政策降低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修建适量的“廉租房”为新进城入镇的农民提供第一步的栖身之所;减免税费降低农民进城入镇创业的“门槛”;加强对农民的创业培训快速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以此实现农民的自我转化、自我提高、奋力创业。
最后进一步在招商引资上下苦功夫。自古以来就有“无商不富”的道理。美国那样高度发达的国家,至今还把招商引资放到政府工作最重要的位置。科学发展与招商引资并不矛盾,科学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当今国内最富有争议的领导干部仇和,在去年担任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之后,就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第一政绩。他推行的在全市成立35个招商分局,派驻沿海地级以上城市,实行专业化、全天候、拉网式、驻点式招商,从各局委办抽调的干部就将赶赴沿海,驻点招商1年,被抽调的干部有一部分是“副局长”级别的官员。实行“奖要奖得让人心动,罚要罚得让人心痛”的招商引资工作的奖惩措施。“招商引资是第一要事、第一政绩。”并将推行“股份制园区”制度,鼓励区县将招商项目放到工业园区,税收实行“谁招谁有”。通过不到一年的努力,全昆明市共签订了517个招商引资项目,其中外资项目80个,项目协议投资总额85.2亿美元;内资项目437个,项目协议投资总额2770.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78.9%和110.3%。
相信只要我们满怀信心,鼓足干劲,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定会不断带给我们新的惊喜,我们期待看到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也一定会为之而努力的。请党组织相信我们。
浏览本文章的人还查看了入党思想汇报栏目如下文章
入党思想汇报:加强党性锻炼
党校学习思想汇报:理解党员的本质
第四篇: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机构平台。为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精神,连云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分管领导指挥的连云区城乡统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乡统筹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督查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管理、宣传督查、规划建设、环境整治4个工作组,并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确定总体目标,切实推进执行。2012年,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连云区富民强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连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任务目标。具体目标是:确保全区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1个,超400万元的4个,全区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2012年,计划将板桥街道的张跳新
村等2个村确立为新的农民康居示范点,2012年全区粮食综合补贴、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超60万元,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100元。抓好农机监理及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建立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力争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三、加速城乡建设、制定统筹政策。2012年,将是连云区一个大干快上、大发展的突破之年。连云区在紧扣确保实现“八连冠”这一主题,紧紧围绕BRT及特色街区建设,海棠路、平山转盘、海城广场、在海一方等重要节点出新,连云新区及零公里入口的规划建设等“563”重点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集约发展、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多点支撑,快速提升城市化推进水平,迅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乡街经济实力,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系列惠民工程。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意见》以及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连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城乡统筹面临的形式和任务,科学规划设计全区城乡统筹目标、路径和措施,编制一系列的意见和措施,作为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突出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随着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我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避开这一致命的 “短处”,我区将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
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把培育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龙头农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主要集中在云山农产品加工区和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内,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同时也是市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年出口创汇居全市前列;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2年,我区将继续培育发展骏都生物科技、国盛食用菌和顺福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省级龙头企业已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在扩大我区农民就业、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辐射和带动了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主要蔬菜产区的发展,直接带动2000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三是抓好农业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积极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重点产业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立足我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体系,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抓住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对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农业部和发改委将我区连岛中心渔港建设和高
公岛一级渔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制订我区的海岛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开发前三岛、竹岛等岛屿,探索有连云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把休闲渔业建成我区海洋经济的亮点产业。加大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前三岛海洋自然资源,加快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深水网箱养殖,要使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
五、强化农经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一是落实好农村“三资四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全覆盖;抓好村级经费专项审计,提高村级经费的使用效率,查处村级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积极抓好扶贫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督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信息、台账定期上报制度;指导各乡街在条件具备的村组,积极创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扩大办社规模,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见效的“三资四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纳入“一站式”窗口服务,作为农经改革的品牌打造好、维护好;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合作办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组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消灭农民专业合作社空白村,培养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资源,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联合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土地治理项目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覆盖率和带动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强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12年,我区计划新增海滨花园、连岛新村、高公岛新村、板桥新村等居民集中居住区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渠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五篇:城乡统筹
大学生村官考试农村方面知识:统筹城乡发展
一、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一)2006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强调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十一五”时期是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当前,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3.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应主要用于“三农”。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建设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金融机构要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2009年中央国务院有关规定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强调指出,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该《意见》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1.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排查、加固和改造。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国家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学生倾斜。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开展门诊统筹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制定指导性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快研究解决农垦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把农村学校、国有农(林)场纳入建设范围。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加快推进城乡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水电建设投入,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10年底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建立农村客运政策性补贴制度。增加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投资,扩大秸秆固化气化试点示范。发展农村信息化。加快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3.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对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努力增
加农民的务工收入。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督促企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引导其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在岗培训等多种措施稳定就业岗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输入地政府和企业都要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条件的地方可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相关就业政策支持范围。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权益,对生活无着的返乡农民工要提供临时救助或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社保统筹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按照着力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的要求,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财县管”改革,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资金稳定、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中央和试点地区省级财政要增加试点投入。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债务,2010年基本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继续选择与农民利益直接相关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的乡村债务进行化解试点。
5.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调整财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对县乡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将粮食、油料、棉花和生猪生产大县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省份率先减少行政层次,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
6.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用现代流通方式建设和改造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扩大“农家店”覆盖范围,重点提高配送率和统一结算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鼓励设计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生活消费品和建筑材料。2009年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对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等指定家电品种,国家按产品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直接补贴,并根据需要增加新的补贴品种。保证下乡家电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加强农资产销调控,扶持化肥生产,增加淡季储备,保障市场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7.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办法。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尽快稳定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质量,提升产业化扶贫水平。优先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扶贫开发,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行业扶贫作用,继续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积极开展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来源:考试大-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