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
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又要适度
——兼与张新德老师商榷
李东风 葛力力
摘 要:针对一些高职院校忽视公共基础课的情况,指出要顺利地完成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简述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分析了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合格的高职生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教学中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价值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视要适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作用;改革;重视:适度
作者简介:李东风(1967一),女,河北丰润人,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葛力力(1954一),男,湖南湘乡人,华东交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6)10-0030-03
笔者拜读了刊登于《职教论坛》(2005年12月号下)张新德老师的《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数学价值的思考》一文,有所感触。笔者均为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及教学改革也有一些体会,也想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谈点认识,同时与张新德老师就高职数学教育的某些观点进行商榷。
一、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状况简述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教育部这一文件为高等职业教育指明了培养目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但由于起步较晚和定位不准确,目前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材的内容上有的采用的是本科压缩饼干型,有的是借用普通专科型,有的是本科、专科、中专的拼凑、剪贴型。它们共同缺陷之一是不能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要求来选用适当教材。同时,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
但这在另一方面又出现忽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存在着专业课、实践教学课挤占公共基础课,学生不重视公共基础课的现象。并且受社会传统思想影响,专业设置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出现的这一问题,许多企业都感到困惑:高职院校好像是在为我们培养一个个“机器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也曾指出,“现在,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因此,肩负教育职能的高职院校有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而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是个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尖锐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人文课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哲学、法律、语文、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文化。高职教育虽然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况且,我国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综合素质相对薄弱,更需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安排是为了满足高职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数学是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最好的训练。”并例举出四川大学曹广福的话:“一个大学生未来成就如何,关键要看他的数学修养达到何种程度。”笔者认为此观点片面,且有王婆卖瓜之嫌。数学尽管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严密的推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哲学的抽象思维、法律的逻辑思维难道不也是科学思维吗?学习这些课程不也是“最好的训练”吗?中国历史上一些大有成就者数学修养就不高,例如毛泽东。在高职中,数学训练重要,但也只是思维训练的一个方面。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个人终生只从事一项工作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个人无法预知自己将来从事何种工作,如果只掌握一门相对固定岗位的专业技能,必然会使专业过窄,职业知识和能力受限,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学好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高职教育除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须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孤立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就要精选必需的社会知识、心理学知识,把人文社会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
最后,加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还是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2005年1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习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诚信缺乏,协作精神差,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人文课,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三、浅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在短短的二三年高职教育时间内.既要完成一定量的公共基础课、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又要完成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任务十分艰巨。要顺利达到高职教育目标,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而高职公共基础课由于涉及面广.学时多(一般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培养和今后工作的基本能力,它的改革就显得重要又困难。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应如何改革呢? 第一,教学内容定位要科学。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而这些枯燥的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上课没兴趣,只是考前死记硬背,教学效果较差。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科学定位。首先就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目前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内容大都是本科教材的翻版,注重理论的体系.同时内容庞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掌握的理论知识线条要粗,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单纯为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服务,所以对学生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要按照“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来选定。对公共基础课理论的“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如果把握不准,在实际教学中要么偏难,要么偏易,会造成学生难以适应。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语文课.要在增强学生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做人”道理。在众多优秀作品中,选择既有艺术性又最能呼唤良知、给人以生命启迪的作品。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张新德老师在文章中谈到,高职院校“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下,忘记了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想给学生‘有用’的东西,把数学知识的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学生学得似是而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得不到严格的训练。”高职院校中三年制的高等数学课时一般在180至220学时,约占总课时的6%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学好完整的数学知识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如果哲学课、语文课、英语课等都提出如此要求,高职院校又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等技术应用性的专门人才呢?笔者认为,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并要求再增加课时,对高职的任何一门公共基础课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加强高职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可能更应重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例如方法上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办兴趣班等),一般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
第二.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的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利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推理严谨、定量精确等特点,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基础能力(如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等)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第三,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十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哲学、法律课程的考试中,考试内容、方式就要能反映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体现出高职的特色。
总之,我们认为,对高职的公共基础课既要重视,但又不可强调过头,要适度,课程的设置,调整,改革要受高职培养目标制约,为高职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J],教育研究,2005,(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3]王浪,凌-Z-.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J12). [4]谢苗枫.高职,如何才能“高质”[N],南方日报,2003-11-21.
[5]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N],潇湘晨报,2005-12-12,http//www.xiexiebang.com. [6]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N],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10页,[7]钱伟长.教育与教学问题的思考[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温家宝.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t/2005-11/13/content
《职教论坛》2006/5(教研版)
第二篇: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
“高职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学习总结(1)
---公共基础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近些年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未曾间断。实质上,在高职院校,要想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必须明确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在这一个月的大讨论活动中,我对公共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定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下我将就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定位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教师忽视高职教育的特点,学生不知学以致用,普教色彩过浓,公共基础课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模糊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2.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老师在课堂上以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高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不会主动学习,学生中明显产生轻公共基础课,重专业课的学习倾向,这不利于公共基础课教育目标的实现。
3.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在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存在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认为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已经够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不必再开公共基础课;二是认为公共基础课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应该为学生的继续发展打好基础,按学科体系开设公共基础课。事实上,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教学资源的限制。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作用
要明确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科学定位,我们还要弄清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作用。
当今世界是人才竞争的世界,人才的竞争不仅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辨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可见,只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充分重视公共基础课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共基础课可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条件。
其次,公共基础课可以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变化迅速,职业和岗位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学好公共基础课,是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的前提条件。高职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只能作为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必须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公共基础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个性和特长。
最后,公共基础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写的报告中提出的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
时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具有民族观念、大局意识等政治思想素质,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
可见,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开设不存在“应不应该开”的问题,而是存在“如何开、如何上好”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定位,要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出发,着重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办学理念,以其培养目标为准则,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体现职业院校的特点,增强为专业服务的服务意识。我们要对照“就业导向、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根据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认真思考高职基础教育与学生就业的关系,解决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能力接轨的问题。为此,我们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基础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基础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2.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创新课程科目,优化教学内容。传统的高职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打开高职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从抽象的概念到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使学生觉得进了大学就要进行深奥的理论研究。由于培养专业技能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职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
首先,要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我们要明确高职的基础理论,不要求学生掌握严谨的学科理论,完整的学科体系,而是要掌握实际工作中必需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大胆删去“偏、难、杂”的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基础知识,但知识面应当宽泛一些。
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笔者认为,“必需”,是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够用”,是不再追求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
再次,要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文学知识,感受人事景物形象外,更要让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3.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灌输式”、“讲稿+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当“容器”,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成了抽象的、晦涩的说教,加上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出现大部分学生对公共基础课厌学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进行改革。
首先,要调整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在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探讨,以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运用项目教学法,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综合,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
再次,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
最后,要改革考试方式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多层面的评价,因此考核的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改革后的考试方法应坚持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相结合,还可以有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题以分析应用型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4.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能力培养。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本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构建上,依据的不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而是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理论知识应通俗、浅显,减少理论推导方面的内容,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即结合实际应用,多突出知识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因此,我们要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实践性教学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明白公共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公共课部基础英语教研室
黄
娟
2012-3-22
第三篇:提高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的策略探讨(发表的) 赵雪莲
提高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的策略探讨
赵雪莲①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台州 318020
摘 要:作为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面对自身教学中存在有效性不高的情况,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通过采取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积极调动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创建有效的教学载体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基础课
教育改革
教学策略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并且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面对自身教学中存在有效性不高的情况,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
通过企业用人情况的反馈和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即时效果反馈来看,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有效性不容乐观。
(一)教师不想教,学生不爱学
很多公共基础课老师面对课堂教学内容无趣、课时压缩严重带来教学任务难以充分完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凸显自己教学效能感低下,尤其是“两课”和公共基础英语课的老师。“两课”的老师本身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和自身价值观的不坚定、知识更新不强不及时等因素影响,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刻板、教学资源不善利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而对于原本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语用环境不良的高职生来说,在听不懂,又“没用”的思想和心理诱导下,一上英语课就想睡觉,就想逃课。
① 赵雪莲(1971.9—),女,汉族,浙江仙居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文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深化严重脱节
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深化脱节明显,还是依循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没有把强化高职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有效措施。作为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主导,职业教育优先考虑的现状下,作为基础性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必须顺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潮流,精心统筹,做好育人工作。
(三)高职毕业生远远没有达到企业所需的“软技能”要求
在领班岗位调研活动中,相当多的企业明确表示,企业所需的人才首要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软技能”。譬如职业意识、保密意识、企业人意识、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学习能力、高度的责任感等。企业负责人常常表示专业技能可以短期培养,而个体的职业素养不是短期所能培养的,同时企业也难以对个体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曾有一典型案例,据说某一公司看中了三个高职学生的技能,预约并通知他们参加面试,学生也都允诺参加面试,但是到了面试的时间,三个人全部失约,而且都没有事先打电话打招呼或是做出解释,导致该公司出台了一条规定:所有高职生一概不予录用。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观念滞后和忘本
思想决定高度,观念引领行动。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双重性的功能,即高等性和职业性,但是它的基础和关键是育人,这也是学校区别于研究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育人必须有爱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因时因人而异。譬如“两课”教育,有的老师固着于教材,没有及时掌握社会在发展、在变化,教学内容没有更新,学生当然感到教学内容过时,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教师一直“以师为本”教学模式,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没有参与,也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培养合格的职业人,社会所需的职业人。所有的教学必须服从培养合格的职业人,社会所需的职业人而组织教学,即使是公共基础课也不例外。但目前公共基础课基本上是远离专业和职业的,使得学生觉得不实用而不爱学。
(二)社会和学校对公共基础课的偏见和曲解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等职业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尤其希望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能够立即上岗。为了符合市场需要,学校十分重视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因此加强专业课程的改革和深化,尽量扩展专业课时数,而压缩公共课的课时数。因为公共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以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需要长久的积淀,不像专业课那样能够立竿见影。因此有的学校和社会部分人群对公共基础课的“慢”与“无用”产生了偏见和曲解,认为高职生不需要文化知识,抛弃了学校育人的基本功能。
(三)学习主体的生长、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发生了变化
现在高职学生是90后,他们的生长和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独生子女、远离生活生产实践、多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信息知识不断更新和刺激、电视和网络充当“保姆”的成长环境等等。他们追求刺激和快感,不愿抗压、承受挫折,要费力费神的事情都不太乐于从事,喜欢事事顺自己的意愿。一方面高职生的信息接收量很大,一打开电视、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而来,他们善于接受,一旦老师的信息知识含量远不如他们,他们就认为老师“无知”,而且公共基础课的老师基本上是不干物质上的“实业”和专业“技能”,因此自然被学生当成是只会说空话的“无能”者。这都给公共基础课教学带了极大的挑战和难度。
(四)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日新月异
教育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三大部分。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国际文化的接轨,多元价值观、社会不良习气等不时冲击着高职生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加上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叛逆性还在持续,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还未定型,容易对负面的信息加以夸大。另外,学校环境中的教学环境,尤其是教育资源日新月异,学生接受和学习得快,老师对教学资源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大部分公共基础课中“两课”老师的技术知识更新慢,新技术掌握与使用差。譬如有一位公共基础课老师到去年连QQ都不会使用,学生想与之沟通甚为不便,为此,想让学生“说爱你,真的太难”。
(五)公共基础课远离了专业课改革
公共基础课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在上,以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昭著于其他课程之中。但随着职业性的强化和重视,专业课程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加上专业课的本身的“实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被学生所喜爱。近二十多年来,专业课的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关起门来进行改革的公共基础课却很难进行,改来改去,成效不明显。与之相比,专业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管理和任务驱动”等的改革却不断地取得突破或是带来成效。公共基础课远离了专业课改革自然成为了自身改革的绊脚石,而且在高职教育的现状下是很难奏效的,只有服务于专业课,又融于专业课的改革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这已被一些学校的实验所证明是有效的。
三、提高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前提
提高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即把公共基础课教学成为有效教学。要做到有效教学需要重视它的前提。
(一)认识教学规律
教学是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活动。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遵循自身特有的规律。“课堂教学”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所下进行,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并指导其进行学习的活动过程。
作为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它的教学对象是有着一定的思想情感、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和获取教育资源能力的高中后学生。作为基础课课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还要有思想品德的完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个性特长的发展等,也就是说它要完成的任务是全方位的,即综合的。教师重在点、拨、引和导,同时遵循学生的知识结构设置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经过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是可以完成的。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完成能力和情感培养,即职业素质的养成。
(二)重视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源于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关于“教育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的产物。“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通常是指教师通过合规律性的教学过
程,成功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相对有效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主要有五项标准:一是师生互动,即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与学;二是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三是创造学习的意义,强调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习的背景;四是把握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来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五是教学对话,即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这五条标准揭示出要达到有效教学,教师要怎么做和做些什么。只有老师重视了有效教学,才会根据有效教学的标准去做,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合理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育学生认识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而教材通常是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写成的。但是目前教材存在明显的缺陷,如时效性明显较差,因为教材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有些具体工作中的做法是无法写入教材的。正如一位多年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主任直白地说:“一是教材里的知识是几代人的推敲,总结出来的经验,当然没有问题,但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知识的更新却是日新月异的。二是社会上的潜规则是不可能放到书本上去。”老师不可能把潜规则教给学生,而且很多老师根本自己都不懂社会的潜规则。
(二)积极调动教学主体的能动性
1.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职业素养
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因此必须从老师身上找源泉。国家和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让老师不断进修培训,推进教师的教育理念的变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更新教育理念
范唯说:“学校的产品是课程!学生应该是学校的用户”[2]。育人是教学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让公共基础课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把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
(2)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教师的实践、学习和科研。做中教,教中研,研中学,公共基础课老师要勇于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模式。由于公共基础课本身不像专业课具有当下的实效性,因此教师要自己不断学习,提高
知识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科研促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探讨教学规律,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3)塑造教师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四射的老师容易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作为公共基础课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不断增强教师的能量场,使学生由衷地敬佩和喜爱老师和爱上教学活动。
2.从学生身上找基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想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需要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1)正确认识学生的身心特点。个体身心发展有阶段性,高职生大都处于20-23岁之间,尽管有差异,但有很多的共性,教师要懂得他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2)准确把握学生的图式结构,即知识基础和学习风格。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图式结构,才能准确把握高职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公共基础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养成学生学习的习惯,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就包含学习心理的内容,涉及学习的适应、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4)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在大学里教会学生该做什么,笔学生毕业后工作时不知道该做什么碰壁要强得多。公共基础课里很多就是教会学生工作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
(三)创建有效的教学载体 1.从教学组织形式上出成效
教学是借助不同的形式来加以实现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可以是现场教学、个别指导,也可以是课内外结合;还可以采用开放性、参与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点要做到开放、学生参与和引发学生思考。
2.在教学评价上有突破
教师的及时、恰到好处的评价,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鼓舞,精神上能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进取心。这无论是从心理学的情感认识过程和情感需要来分析,还是从教育学的教育目的和审美教育来检验,这种评价来得及时将是最直接的对学生起到催化教育的效果。使学生的成绩、思想行为等及时得到教师评价的
反馈,从而找到差距,明确方向,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的喜悦,更好地发展和提高求知欲与学习热情[3]。由于公共基础课大都是大课,及时、明确、有效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多元评价、重在过程评价、差异性评价等都比较不错。
3.建立开放性、实践性、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平台
建立开放性、实践性、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平台,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取得成效。譬如可以建立公共基础课学习资源平台、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深入社区,进入企业、村镇,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学生参与实践及学习。
总之,提高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效果是一项艰巨的、综合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合力。参考文献:
[1]宋秋前,潘爱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9(5),18-22.[2]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中国青年报,2012年02月13日11版.[3]王雪娟.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谈.太原大学学报.2008(12),第9卷第4期总第36期,114-116.联系方式:
电话:*** E-mail:zxlxxy@163.com 邮编:318020 邮寄地址:台州市黄岩区王西路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及效果评价
池州论坛http://bbs..0566.com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及效果评价
论文摘要:针对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研究以网络课程为主体的公共课信息化教学改革趋势,探索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公共课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改革方向,能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打下扎实基础。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论文关键词: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评价,核心能力
1.国内外信息化教学发展现状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学习方式研究很早就已经在国外蓬勃开展。以美国为代表,有约90%以上的公立高校提供电子媒体的远程教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由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而带动的网络课程建设蓬勃发展,积累了一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及与之相关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经验。
纵观近5年来发表于各类期刊杂志的相关论文,讨论高等院校学生信息化的课程改革的论文数量尚不能体现信息时代的网络化学习的趋势。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或硕博论文库以“信息化学习”、“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效果评价”等为关键词或摘要进行模糊匹配高级搜索,相关适用的数据显得很少。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具备了网络、多媒体的技术平台,但是教学全讯网http:// 全讯网http:// 资源库的建设与开发、信息化学习模式研究等由于种种原因却有待进一步发展。
2.基础课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及价值
2.1推进高职教育基础学科的长期良性发展
高职教育发展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的人才核心能力培养,努力研究公共课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意义和策略,更圆满地实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任务,担负着培育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重任的基础课程呼唤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线的信息化教学改革。
2.2研究高职院校新课程学习新模式
深思基础课在高职院校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针对高职院校这一特殊层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模式研究与探索,其迫切性尤其突出。在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大课程框架之下的学习模式研究,将致力于避免过去网络化探究式学习中局限于某一具体细节问题探讨而造成的资源与精力等方面的重复与浪费,摸索出一套实用性强、科学可行的基础课信息化学习资源库范式,使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2.3建构一种新的信息化学习文化
池州信息港http://bbs.0566.com 池州论坛http://bbs..0566.com
信息化学习是为了回应和迎合信息社会的到来而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一种新的学习文化。这种新学习文化的特点是终生学习、自我管理的学习、协作的学习、主动的和自我完善的学习,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分布性的特点。对信息化学习的平台的科学利用的拓展性研究,将有力推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为基于核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基础课信息化的目标与内容
3.1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主要是指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立足于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在信息化系统平台上建构公共课程资源库,并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网络学习的交互,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课程知识,形成对知识或概念的多角度理解,深入探究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以期为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3.2信息化发展的内容
充分利用信息化水平很高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开展信息化学习环境、信息化学习资源和信息化学习方式的行动研究。探究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上运行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材全讯网http:// 全讯网http:// 料的利用模式,通过各种在线学习、同步或异步学习方式利用、开发信息化学习资源。在基础课大课程观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模式、评价手段的改革与探索。
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方面:①信息化的研究性学习教改模式探究;②信息化动态自主——协作学习模式研究;③信息化环境下个别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改模式研究;④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质量评价(量规评价)实践研究;⑤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利用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效度研究;⑥信息化网络系统的资源更新与优化配置。
4.信息化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4.1公共课教改思路
借鉴国内外信息化学习理论研究的进展,关注理论的原创因素;立足国内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际,关注其面临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和信息化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和应用,围绕高等数学、公共英语等核心基础课程以及数学建模、英语文化、大学语文等选修课程,基于大学城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完善既有各自学科体系特点又能交叉渗透、互相融通的信息化高职公共课程架构,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与学活动,提高信息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中的效能。
在大学城的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平台上进一步优化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的体系与课程结构。在教学模式的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中池州信息港http://bbs.0566.com 池州论坛http://bbs..0566.com
心”设计学习形式,以学生活动为主要特征(如热点调查、专题研讨、问题解决、主题实践等)设计教学项目。依托公共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在教学的时空安排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注重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网络学习与教室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竞技学习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将知识建构、能力锻炼、素质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实现学习过程、感悟过程和核心能力培养过程的内在统一。
4.2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方法
不断完善资源库内容与结构,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注意学习方式与习惯养成的观察,关注信息搜集与处理、与人交流等核心能力的实现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表现进行客观评价,能够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形成对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效度、信息化学习模式、信息化环境下评价方式和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相关性结论。
研究过程中运用以下方法。①行动研究法。建设基础课资源平台,以部分班级为试点对象,利用大学城机房、数学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等软硬件设施,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②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评价和修正教学设计和策略,使网络化新课程建构具有实践应用价值。③比较研究法。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不全讯网http:// 全讯网http:// 断完善课程建构。④文献分析法。广泛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到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使网络化新课程建构具有理论基础。
5.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教改创新之处
5.1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信息化的学习模式,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公共课信息化学习资源和研究型学习的平台中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与体验,自我分析、自我完善,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一种稳定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5.2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探讨,以学生活动为基本特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和研究型的学习的平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样化、多元化的成才空间,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促进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得到相应发展,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6.教学效果评价
6.1评价方式的变革
池州信息港http://bbs.0566.com 池州论坛http://bbs..0566.com
为了引导学生高质量地自主学习,较好地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单元为话题(研讨项目),组织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查找资料、交流与单元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等,课堂上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小组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课后展开进一步学习讨论、在网络上完成“电子作业”、小组之间的互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与网络作业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将观测点聚焦于成教学生的平时表现,如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访谈,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提问、参与小组讨论,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态度,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信息搜寻与利用的能力。学生利用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网络化的现代教育平台学习,良好的互动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结合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开展讨论的情况、网络学习的次数与时间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习总评为学生在整个学期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实践能力的形成状况、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期末测试等多方面的绩效评价。
6.2问卷数据分析
全讯网http:// 全讯网http://
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统考成绩分析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等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问卷涉及兴趣、动机、学习策略、认识、创造性、评价几个方面。数据表明,学生十分赞成基于网络的学习方法,他们普遍希望能继续进行实验期间进行的学习方式变化,他们承认网络课程建立了他们的网络信息搜集技能、语言学习技能和英语文化认知,实验组学生在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绩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访谈和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基于网络进行语言学习,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得以巩固,基本实现了自主学习。
7.结束语
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网络化学习的交互性特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运用技术手段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培养了学习者良好素质和学习风格,学生进一步成熟,能够自导、自律。学生大多数能进行主动意义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学生能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归纳,实现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内容的主体性建构。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池州信息港http://bbs.0566.com 池州论坛http://bbs..0566.com 张宏亮、刘兆瑜.基于天空教室系统的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开发[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2.张建荣.析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方式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8.闫寒冰,李志颖.网上课程中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2.7.曾海军,范新民.基于数字化学习港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 体系[J].中国电化教育,2007.全讯网http://
第五篇: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突破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瓶颈
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突破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瓶颈
发布时间:2012年5月14日访问量:3473信息来源:山东省信息
公共基础课教学往何处走?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一直是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滨州职业学院基础课教学部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来带动整体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坚持“1235”教学改革思路,做好公共基础课改革顶层设计
这两年,滨州职业学院探索出了“1235”公共课教学改革工作思路,明确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公共基础课提供了顶层设计。也就是坚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为专业建设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两大任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的作用;形成适应骨干校建设的职业核心能力、外语、体育、语文、数学五个公共基础课课程群。在这个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二、发挥引领作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建设实现了以下突破。一是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在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内外训相结合、项目化体验式教学等教学形式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普遍采用并成熟运用。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和多元化评价机制的运用。
二是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不断挖掘新项目。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不论谁有了好的教法、好的案例、好的项目,都会与其他成员进行资源共享,促进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现在课程建设已积累大量项目和案例,准备汇编为校本教材。
三是将课程建设与社会培训相结合。对任何组织而言,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都是员工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为发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编制了企业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培训项目,开发职业核心能力社会培训课程,陆续在企业开展培训。
四是积极探索合适的职业核心能力大赛方式。在今年的职业核心能力大赛中,引入了“校园定向”这一项目,大赛也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探索急速60秒、沙漠掘金等适宜大赛的项目,准备在今后的比赛中采用。
五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测评相结合。引入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办公室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在学生中开展测评工作。通过测评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六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基础部团队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团队合作运动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讲座、项目训练等方式,不断提高基础部的核心竞争力。
将以上建设成果进行梳理,滨州职业学院启动了职业核心能力精品课程群和资源库建设,将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解决问题等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正在逐步建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资源库。
三、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龙头,深化其他课程群改革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影响和应用于其他公共课程建设,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群和达标课程群,推动了其他公共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在全部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在与专业和学生特点相结合进行选项和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如高职体育精品课程针对护理专业未来岗位工作特点分析,确定了课程性质及设计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为两翼,改变单一狭隘的课堂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任务完成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将翻译、阅读理解、课后习题等内容融入,讲练结合,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结合学生专业和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增加教学中实用性的内容。
语文课程根据中专生和高职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改革。中专语文侧重于学生基础语文素养的提升,高职语文课程侧重于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加强对有效教学方法的研讨,要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并将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建成品牌。如外语教研室举办英语角、俄语角等活动,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开展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育教研室举办的各类学生体育比赛,语文教研室举办的经典诵读系列讲座等。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生源素质的不断变化,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如何深化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是滨职人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滨州职业学院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