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游记读书报告
一、通读《西游记》原著,概述小说内容并介绍作者吴承恩 中文名:吴承恩
英文名:Chengen Wu 出生日期&逝世日期:1500?~1582?
职业:作家 字&号&别名:汝忠,射阳山人,高甸吴氏
信仰:佛教
出生地:江苏淮安
祖籍:安徽安庆枞阳县雨坛乡高甸 主要成就:创作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志怪小说集《禹鼎记》 代表作:《西游记》、《射阳集》、《春秋列传序》
二、就喜欢、最感兴趣、最有感受的的情节和典型人物提炼出一个标题并围绕标题惊醒赏析。如:唐僧的愚蠢与善良、稳重踏实细心周全的沙僧、孙悟空的形象转变、透析猪八戒形象的现实意义。(小论文形式,字数为600字以上)
唐僧的愚蠢与善良
公元602年,在偃师市南的白云山下,有一风景秀丽、绿水环绕的小村叫陈河,一户姓陈的人家又新添了一员,家人为他取名陈祎。他从小就在寺院里听经书,几年过后,陈祎成了饱学的青年和尚,法号玄奘,他提出的问题,连多年主持讲台的方丈也答不上来。寺中长老对他更加器重,推荐他到当时全国最有名的寺院去学习。后来玄奘为了寻求佛教的真谛,就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赴印度取经。
在西天取经的途中,唐僧遇到也许多妖怪,他们或许想吃唐僧的肉以长生不老,或许想嫁给唐僧,或许垂涎唐僧的袈裟。同时或许是多年在寺院的影响,唐僧十分善良,乐于无偿行善。妖怪正是利用了这种善良,利用邪恶的妖术,将自己变成无辜的,需要帮助的弱者。唐僧看见了总会犯糊涂,头脑冲动,从来不理智思考,冷静分析,直接冲上去帮助那个人。妖怪们正是利用这一点,在接受唐僧帮助时变出原形,害得唐僧和他的弟子们几次三番有生命危险。多亏了聪明机智的孙悟空,他们才能化险为夷。《三打白骨精》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唐僧被白骨精变的各种需要帮助的假象所迷惑,让垂涎唐僧肉的白骨精屡次得逞。火眼金睛的悟空告诉唐僧真相,唐僧的双眼却因过度善良被白骨精的假象所蒙蔽,几度对悟空表示不满。
唐僧的善良不可否认,可是过度的善良却导致他经常被假象蒙蔽双眼,失去理智的判断,这样的善良又称“愚蠢”。“人之初,性本善”善良固然是好的,但遇到任何事都要仔细地观察,理性,冷静地思考,否则盲目的善良不仅不能帮助别人,自己都性命难保。
三、积累摘抄《西游记》中的成语、俗语并理解其含义 成语:
1.三头六臂: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第七回:他即摇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2.喜不自胜: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第一回: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
3.摇身一变:旧时神怪小说中描写有神通的人能用法术一晃身子就改变自己本来的模样。现用来形容人不讲道义原则,一下子来个大改变。(第七回:他即摇身一变,变作三头六臂;把如意棒幌一幌变作三条„„)
4.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第九十八回: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
5.魂飞魄散: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第三回: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6.地动山摇:地震发生时大地颤动,山河摇摆。亦形容声势浩大或斗争激烈。(第四回:这场斗,真是个地动山摇,好杀也。)
7.抖擞精神:振作起精神。(第二十回:此时八戒抖擞精神,那怪败下阵去。)8.胆战心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第三回: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
9.光天化日: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原形容太平盛世。后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第三回:果然那厢有座城池,六街三市,万户千门,来来往往,人们都在光天化日之下。)
10.死心塌地: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第十四回:那行者才死心塌地,抖擞精神„„)俗语: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只要有决心去做,必能完成。西游记˙第二回:「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亦作「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赊三不敌见二:比喻空许的好处比不上现有的。西游记˙第三回:「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
3.一客不犯二主:一件事由一个人承当到底,不麻烦第二个人。西游记˙第三回:「悟空道:『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亦作「一客不烦二主」。
4.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比喻人也有走好运的时候,不会永远屈居下位。西游记˙第七回:「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於我,便罢了。」
5.马流:猴子。西游记˙第十五回:「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
6.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向人借东西或借钱,能守信用按期归还,以后再借就容易了。西游记˙第十六回:「『我正愁你不还我的宝贝,无处寻讨,且喜就送来也。』行者道:『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7.君子不念旧恶:不计较过去的过错。西游记˙第二十六回:「大圣,古人云:『君子不念旧恶。』只管题他怎的!菩萨著我来迎你哩!」
8.虎毒不吃儿:老虎虽然凶猛,尚且不吃虎子。比喻人不论如何狠毒,也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虎毒不吃儿』,凭著我巧语花言,嘴伶舌便,哄他一哄,好道也罢了。」亦作「虎毒不食子」、「虎毒不食儿」。
9.龙游浅水遭虾戏:比喻能人处於困境,难以发展,反受庸人的欺凌。西游记˙第二十八回:「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
10.虎落平原被犬欺:比喻英雄在失势时,容易遭到小人的欺侮。西游记˙第二十八回:「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纵然好事多磨障,谁像唐僧西向时?」
11.当家才知柴米价:主持其事的人,才知道事情的难。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当年行者在日,老和尚要的就有;今日轮到我的身上,诚所谓『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娘恩。』」
12.上门的买卖好做:别人找上门来的容易应付。比喻以逸待劳,容易成功。西游记˙第二十八回:「常言道:『上门的买卖好做』,且等慢慢的捉他。」
13.请将不如激将:请人做事,正面的请求不如反面的激发来得有效。西游记˙第三十一回:「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14.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要做了你一天的老师,就得终身视之为父辈。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万望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他一救!」
15.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不经过一番艰苦磨练,便成不了大器。西游记˙第三十二回:「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16.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抬高对方,助长对方的声势,而低估自己的力量,贬低自己。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大王,怎麼长他人之志气,灭自己之威风?你夸谁哩?」
17.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他人一命,远胜为寺庙建造七层佛塔。比喻救人活命,功德无量。西游记˙第三十三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驮他驮儿便罢了,且讲甚麼『北斗经』、『南斗经』!」
18.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比喻纵使是亲人,三年不见,也会变得生疏、陌生。西游记˙第四十回:「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它那里与你认甚麼亲耶?
19.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本人的情面,也看第三者的情面。指总要给点面子。西游记˙第四十二回:「菩萨你却也多疑。正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千万就我师父一难吧!」
20.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即使强大有力者也无法压制地方上蛮横凶恶的人。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或作「强龙难敌地头蛇」。
21.鸡儿不吃无工之食:比喻人不能无缘无故接受优待或赠与。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常言道:『鸡儿不吃无工之食。』你我进门,感承盛斋,你还嚷吃不饱哩!怎麼就不与人家救些患难?」
22.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事物的了解不够澈底、完整。西游记˙第四十七回:「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嶮峻,我挑著重担,著实难走,须要寻个去处,好眠一觉,养养精神,明日方好捱担。」
23.得胜的猫儿欢似虎:形容因胜利而得意忘形。西游记˙第六十一回:「这大圣果然欢喜。古人云:『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也,只倚著强能,更不察来人的意思。」
24.好死不如恶活:只要活著,即使要忍受屈辱折磨,总比死了还好。西游记˙第六十三回:「好死不如恶活。但留我命,凭你教做什麼。」
25.放了屁儿却使手掩:饰非的意思。西游记˙第七十二回:「上门的买卖倒不好做!放了屁儿,却使手掩。你往那里去!」
26.禽有禽言,兽有兽语:比喻各有彼此沟通了解的方法。西游记˙第七十二回:「原来那妖精幔天结网,掳住这七般虫蛭,却要吃他。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当时这些虫哀告饶命,愿拜为母,遂此春采百花供怪物,夏寻诸卉孝妖精。」
27.曾著卖糖君子哄,如今不信口甜人:比喻曾经吃亏上当,从此不再轻易相信他人的花言巧语。西游记˙第七十二回:「那些妖闻此言,魂飞魄散,就在水中跪拜道:『望老爷方便方便!我等有眼无珠,误捉了你师父,虽然吊在那里,不曾敢加刑受苦。望慈悲饶了我的性命,情愿贴些盘费,送你师父往西天去也。』八戒摇手道:『莫说这话!俗语说得好:「曾著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筑一钯,各人走路!』」
28.远来的和尚好看经;比喻外来的人较受重视。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常言道;「远来的和尚好看经。」妹妹们!不可怠慢,快办斋来。
29.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好事情不容易传扬,坏事情却往往传得很快。西游记˙第七十三回:「行者道:『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像我如今皈正佛门,你就不晓的了。』」
30.放屁添风:比喻力量虽小,却也有帮助。西游记˙第七十五回:「俗云:『放屁添风。』你可也壮我些胆气。」
四、摘抄名家对《西游记》的相关评论 钱文忠:《西游记》直射汉民族的性格
《西游记》从大的角度来讲,最能反应中国传统的国民性。在唐僧师徒中,有三个是虚幻人物,这三个人中最讨巧的是谁?是猪八戒,唐僧最喜欢的实际上是猪八戒。这么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在小说里面很受读者的喜欢,也很受他师傅的喜欢。孙悟空能干但不驯服,唐僧念紧箍咒来管他,像这样的人物描写,背后揭示了中国国民性当中非常多的东西,比如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对真理的态度,对追求这个过程的态度。《西游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哈哈一笑,也不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只能变成旗杆的尾巴,它要说的内容更多。四大名著中恐怕更需要被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被进一步感受和阐释的,恰恰是我们以为妇孺老少皆知的这部《西游记》。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清代学者)张书绅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
《西游记》其想像情节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达到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书。——(北大教授)白化文
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法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篇:《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心得浅谈 华侨大学 刘鸣谦
书名
西游记
作者
吴承恩(1506年—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作者有争议}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数
746页
简介
主要讲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都耳熟能详,说什么大意)读后心得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都以诗或词开篇,《西游记》也不例外。如果从开篇出发,本书应为《西游释厄传》。那么“造化会元功”又是什么呢?且看原文“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可知会元为时间;造化,即为命运、创造演化等等。那么‘’造化会元功‘’便是人生命运修行之功了。微信公众号‘且读文摘’一篇推文中说:这句诗“意思就是: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可本书是否如此
呢?且看回目,书中前七回写大徒弟孙悟空身世,而关于师父唐僧的身世,书中却只有第八回并一个附录而已,至于后面九十二回数的笔墨,则全部泼在了取经背景(第九、十、十一回)和取经全程上。根据‘谁的镜头多谁就是主角’的一般原则,孙悟空便是真正的主角(或者说主角之主角)。人生修行修的便是那一颗生于尘俗又能出于尘俗的心。《西游记》中,孙悟空便是那颗心。因为只有心,才能欲比天齐,才能不满现状,才会心高气傲,才能随心而变,才能驰骋宇内。
看罢整部《西游记》,方知这不仅是师徒的修行,更是天地诸神诸佛的事。取经之前,诸天神佛早已做好准备:收拾猴子、贬下天蓬、卷帘、金蝉子下凡等等。恰如早已有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恰如只出现在前两回的菩提祖师„„人说无巧不成书,而我却说“成书也不巧”。不仅在于前言中提到的“先经过了长期的民间集体创作,而后由文人独立加工完成。”更在于全书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剧情。看似由佛祖传经于东土的意愿而起的取经工程,更像是一番精心策划的人事调动(这当然又是另一番解读)。
西游便是一场关于人生修行的旅程。书中,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其实都是一人,悟空是这个人的心,唐僧是这个人的身,八戒是这个人的情欲(七情六欲),悟净是这个人的本性,白龙马便是这个人的意志。修行便是修心,悟空才是主角,他便能成佛;修行中难降的是情,是欲,八戒最是乖张,他只能成使者;修行中最柔顺的是本性,悟净在师徒争吵时最是温良,却又没有主见,故心成佛,本性也由温玉变为金刚;修行中不可缺的是意志,白马失了,怎能到得灵山?这意志不能是普通一般,故而白马只能是龙马。菩提住的是‘斜月三星’之洞,‘灵台方寸’之山,故他能知悟空、教悟空(第一、二回);心比天高,故以齐天大圣自称;心气能高能低,故金箍棒能大能小(第三回); 心有五蕴、五蕴未空,故有五行山下被压之灾(第七回);心疼时紧,故悟空须戴紧箍,方知痛苦(第十四回);情欲难收,故而四圣试禅心时,独八戒遭殃(第二十三回);师徒不齐心,便生二心,才有了真假猴王(第五十八回);“意马忆心猿”白马便叫八戒寻大师兄(第三十回);本性从心从欲,故而没了大师兄,沙僧便想也不想地跟着八戒挑战黄袍怪(第二十九回)„„人生修行,修的是心,管的是欲,要引导的是本性,丢不得的,是那一份定上灵山的意志。
古人云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者所处的明中期世宗嘉靖朝,却不是一个清净的朝代,嘉靖沉迷道教丹药之术,导致朝政荒废、朝廷腐败,还出了个奸臣严嵩,朝堂之下也是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书中一句‘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也不得不让其成为一部禁书,书中抑道扬佛的倾向可见也是有其来由的。唐僧师徒所欲八十一难中狮驼岭下乌烟瘴气、妖气熏天的狮驼国恐怕便是那时明朝最好的写照。在明中期这样的环境下同样出现了明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这位先贤的在今天看来些许荒诞的心学‘心即理也’理论在彼时却是振聋发聩,《西游记》或许就是那个时代心学兴盛的最佳证据。既然《西游记》至今都如此受欢迎,阳明先生的心学又怎能过时呢?饭馆科技发达,物质财富丰盛的现代社会,恐怕缺的就是人们内心的修行与磨炼了。在这个时代,上演了无数次的现实版西游记中,恐怕八戒的戏份早已超过悟空了。
恰如《易经》,人们一提起它,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占卜、相术。人们一提及《西游记》,大多数人想到的恐怕是一个又一个妙趣横生的神话故事了。听网上有人说,现今有人对其解读太过,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喻义颇丰的《西游记》?换个角度讲,对国学经典的再发现,正是浮躁时世下人心向往安定宁静的最佳表现。如此,传统的智慧光芒将不会被掩盖,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便不会只停留于口中、纸上。遗弃传统经典,何谈复兴?
拙评
《西游记》真是一本奇书。一方面,确实有一些不足,但无伤大雅:第一,时间问题;首先,西汉末年五行山压住孙悟空,到唐贞观十三年大圣出山,期间六百多年怎成了五百年?其次,宋代才出现的《百家姓》为何玄奘读过?最后,玄奘生父陈光蕊高中状元并结婚与唐僧启程西天取经为何都在贞观十三年?第二,地理问题;为何孙悟空往西牛贺洲求学要渡海,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何未渡海?南赡部洲与西牛贺洲的分界线在哪?怎么分的?第三,物品问题,第九十二回孙悟空所得的犀角为何不在灵山阿难、迦叶要人事之时拿出来,又为何不献于佛祖?
另一方面,其书所体现出来的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文化底蕴;值得多种方式解读而又脍炙人口、让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象征意味十足、人见人爱又个性鲜明、且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角色;其天马行空、瑰丽丰富又如今任何翻拍的影视剧所不能比拟和表现的神话场景;几乎无处不在,而又极富文采、贴合剧情的诗赋词章„„不得不说,《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经典是名副其实的。
附录
1.文章观点多出自:微信公众号“且读文摘”2017年7月2日推文“《西游记》的至高境界,看懂者寥寥无几”。强烈推荐。2.参考信息:
公众号“蜗牛看西游”相关文章; 公众号“白马晋一”相关文章; 公众号“且读文摘”相关文章; 百度百科“吴承恩”词条。
第三篇:《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小说主要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前七回写了孙悟空的出身、师承、能力和性格特点,同时又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带着读者进入到美轮美奂的神话世界。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的原因。十三至一百回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主要人物陆续登场,于是一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就此哄哄烈烈地开始了。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故事的四个主人公,从他们的师傅唐僧开始吧。唐僧即唐玄奘是金蝉子转世,自小心地善良,坚忍不拔,怀揣着取经的目的坚决要一步一脚印走到西天,取得真经。不过有的时候他又真假不分,慈悲地过了头,给手下的徒弟们天了不少麻烦,甚至屡教不改一次次上妖怪的当。在观音菩萨的指点之下他有了一批白龙马,这匹马讲陪他一路前行。他的大徒弟孙悟空,诨名行者,是天生地养的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号称“美猴王”。他性格暴躁,本领高强,桀骜不驯。能上天入地,能进行九九八十一种变化,比如变成蜜蜂,或者牛魔王。当然还有那根能伸能缩的金箍棒。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生死簿里没有他的名字,龙王也是他的好朋友。但是他对师傅忠心耿耿,对师弟们关爱有加,对妖魔鬼怪毫不留情。聪明机灵,为了救出师傅,甚至去求天上的神仙帮忙,有了他每次唐僧都能化险为夷。二徒弟八戒,猪悟能是也,原是天蓬元帅,因为见了美貌的嫦娥动了凡心,调戏了嫦娥,被贬到凡间,不幸轮回为猪,不过因为原是神仙,变成了半人半猪的丑摸样。不过他并没有因为这样的惩罚而烦恼,整天很开心。爱偷懒,爱睡觉,爱吃,爱耍赖,爱和大师兄斗嘴。虽然好色的毛病一点也没变,给取经道路添了不少麻烦,但是在面对妖怪时他还是很勇敢地挥舞着钉耙。虽然老是和师兄吵架,但误以为师兄死了还是伤心地哭了。没有毅力的他会在每次遇到强大的困难时,喊着分行李散伙,会欺负老实本分的沙师弟。但是取经途中也因为有了他才有了很多的乐趣。小师弟沙和尚,沙悟净是也。原是天上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犯了死罪,被观音菩萨救下,保护唐僧取经将功补过。老实敦厚的形象让他的存在感很低,老是被别人抢了风头,在妖怪来临的时候,他也帮不到多少忙。但是他对师傅尽心尽责,由他挑着担,做着后勤工作,还真是让人放心。最近还是有人调侃他在央视版的电视剧里只有四句台词“大师兄,不好了,师傅被妖怪抓走了”,“二师兄,不好了,师傅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不好了,二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放心吧,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不过我想,憨憨可爱的小师弟一定会摸着脑袋嘿嘿傻笑。这样的师徒四人演绎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不断交锋,最后取得胜利。
了解作品可以从作者和作者所处的这会环境开始。吴承恩放浪诗酒,喜爱戏虐,西游记实出于游戏。他从小就喜欢神怪故事,日后就想写出来。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里面的神话是有“人的意味”的神话。在吴承恩生存期间的明代由弘治到万历五朝,都是朝政败坏,社会动荡不安的。各地灾荒,在吴承恩生长的淮安一带,就有人民相食的惨象和饥民变乱的事实。而朝廷任用奸臣,压榨民脂,崇道佞佛。博学多才的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在81岁左右时去世。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因为这样的原因,吴承恩把他自己的一些心思意念和遭遇的困苦,写在孙悟空的身上,孙悟空,并不是“胜者王而败者寇”、单为个人利益着想的历史上常见的英雄,而是牺牲自我,委曲求全以达到目的的理想人物。他借神圣故事,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和尖刻的讽刺语言,把胸中的愤满发泄出来。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无奈。
《西游记》以白话文为主,诙谐有趣,间或有狡黠、奸猾之处,有大量的赞赋诗词,多用夸张、比喻手法,铺陈、排比句式,音调韵律铿锵,朗朗上口,适合高声说出或者唱出,这样的语言极大发挥了音调韵律对人心理的作用,增强了感染力。大量华丽绮靡辞藻铺陈堆砌,描绘出华丽富足、祥和自由的仙界风光、妖魔洞府;刻画出形象毕肖的神仙形象、妖魔形象等等。让读者仿佛亲自来到了“仙境”。
提起《西游记》人们脑袋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不是美猴王就是三打白骨精。很少有人会说是四大名著之一。而且相对于位于霸主地位的《红楼梦》,很多学者都对《西游记》的文学价值评价不高。但是说也无法否认,《西游记》在民间的流行程度绝对是其他三本著作无法比拟的。我们这一辈绝大部分都是哼着——唐僧骑马咚咚咚,后面跟着个孙悟空;孙悟空,跑得快,后面跟着个猪八戒;猪八戒,鼻子长,后面跟着个沙和尚;沙和尚,挑着锣,后面跟着个老妖婆;老妖婆,真正坏,骗过唐僧和八戒;唐僧八戒真糊涂,是人是妖分不出;分不出,上了当,多亏孙悟空眼睛亮;眼睛亮,冒金光,高高举起金箍棒;金箍棒,有力量,妖魔鬼怪全扫光——这首儿歌长大的。小时候爷爷也总是在月光下对我讲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当然不得不提影视作品对《西游记》传播的重大意义。从1986年央视播出25集电视剧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版本的西游记相继问世,甚至有日本版本的电视剧《西游记》。
《西游记》带给我们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比如大闹天空,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真假美猴王等等都是精彩绝伦,以至于到现在人们还奉为经典反复咀嚼。曾有网友就对真假美猴王提出质疑:真正的孙悟空在这一难里已经死了,取到真经的是六耳泥猴。还有很多人都研究了《西游记》,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视为现今社会中的四种人,认为唐僧是领导层,孙悟空是精英层,猪八戒是投机取巧层,而沙和尚是老实本分层。说得都有理有据非常有趣。
其实《西游记》不仅仅带给我们精彩的故事情节,还给我们中华神话世界增添了不可磨灭的一笔。《西游记》的世界分为人间,天宫和冥界。在空间上,以大地为基准——即人间,人间上面为天府,天府由玉皇大帝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由如来佛主掌管。人间下面为冥界有阎罗王掌管。在书里,作者借如来之口说出: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还有书里的玉皇大帝可不是像电视剧里,只懂钻在桌子底下,大喊:“快请如来佛祖”的那副窝囊模样。相反玉皇大帝在书里极有城府,虽然算不上是明君,但至少是个精明的领导。按照西游记的说法,玉皇大帝是天地人三界的最高领袖,不管是道祖太上老君还是佛祖如来,见了他都得口称陛下,自认为臣。但是这只是行政上的身份,论起辈分资历,玉皇大帝是低于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来访的时候,玉皇大帝、王母都是要出来迎接的。还有关于生死簿的那一段也非常精彩。原来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是被记载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人们总是在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们总是早探寻人生的意义。也许人生意义就在于你的名字被惦记着,不管那事死亡还是重生,那个本子上有你的存在。也许真的有这样的一本本子记着我们每个人的名字。
随着张纪中导演的《新西游记》播映以来,西游记的热潮再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不管有多少版本的《西游记》影视作品,《西游记》作为一本书,在四大名著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这样美丽的神话将继续传承下去。
第四篇:《西游记》读书报告
语文综合学习《西游记》读书报告
有关西游记中的人物
1、孙悟空的神秘与神奇
在我原来的印象中,孙悟空的出世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观:从石头中放射出的万丈光芒里“biu”的一下蹦出来。而原著中则这样写道:“花果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以前脑中的那种壮观景象被“见风而化”彻底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孕育灵根的仙石在我们肉眼所感知的永恒不变中,却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我们凡体所感受不到的变化……
(摘自第一回第一页)受天地日月精华孕育,有了灵通之意的石猴同样也不例外。且看这只石猴的各种称呼:“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这每一个称呼变化的过程都是对其身份的一次“怀疑、否定、再肯定”的经过。尽管美猴王在“花果山福地”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日子,这种快乐依然不能让它对“生老病死”视而不见,随着三五百年时间的流逝,预示着他离生命的终点也越来越近,对生的无限留恋使他对死产生了恐惧,也许使猴王害怕的并非死亡本身,而是他不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他所留恋的是那“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无量之福”。(摘自第十一回)为了摆脱死亡的约束,他开始为作一个能够躲过六道轮回的“佛、仙、神”而努力。他的磨难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2、孙悟空的生生死死
经过数十个年头的寻访,他拜“须菩提”为师,菩提给他起了一个“人”的名字----孙悟空。他挣脱了猴子的身份,成了一个人。此时的他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术和七十二般变化。就在他以为自己从此长寿,不必再为死亡忧虑的时候,在一次酒醉后的睡梦中,却被两个勾魂鬼带到了冥界,其实也就是“死”了一次。在这里,我认为是他身份的一种丢失,他本身是超出“五仙、五虫”十类之外的“灵明石猴”。
拥有了一个“人”的名字,又修到了“佛、仙、神”长生不老的境界,那么他到底是猴?是人?还是仙?他一怒之下把生死簿上猴属类的名字全给勾了,他觉得自己长生不老就是神仙了,那么他就需要神仙对他身份的一种承认,一种同类之间的相互认同。由于他拿走了东海的宝贝,勾掉了地府“生死簿”上的名字,终于引起天庭对他的注意,“三界之间,凡有九窍者,可以成仙”,所以天庭给了他做神仙的资格——招安为“弼马温”,承认了他作为神仙的身份。(摘自第四回)
可天真的猴子没有想到这神仙也有尊卑之分,为了维护作为一个神仙的尊严,发泄一下怀才不遇的愤怒,他又回到了花果山,并野心勃勃地封自己为“齐天大圣”,直到天庭对他的第二次招安,封了个有名无实的齐天大圣,即便如此,他作为神仙的身份与地位就安定下来了吗?当他看到众仙都去参加蟠桃会,而自己却被排斥在外时,遂与天庭为敌,站到了神仙的对立面——成了妖怪。(摘自第五六回)炼丹炉中的七七四十九天不仅成就了猴王的“火眼金睛”,更成就了猴王大闹天宫的威力与决心,他要反抗天庭,打破那束缚,他要坐灵霄宝殿上的那个龙椅。只是天命难违,也许他反抗天命本身就是他命中注定的一场劫难,无论如何,他都逃不出。他与神仙没有缘分,天庭不是他的,他也不属于天庭。(摘自第七回)
命中注定与“佛”的第二次邂逅来临,他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五指山下的五百年,五个世纪,五次轮回,“解铃还需系铃人”,佛把他压了下去,只有佛才能解救他。由佛祖的二徒弟十世真身修行的金蝉子转世的唐僧,揭了五行山上的“压帖”,却又在他头上套了一个“金箍”,此时的猴子已不是什么齐天大圣,成了一个保护圣僧西天取经的苦行僧——
孙行者。
3、唐僧的无能与懦弱
唐僧这位被委以重任的得道高僧,在我心中始终被塑造为一个无欲无求、深罯佛理的完美形象,但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唐僧耐不得饥寒,为个人安危担惊受怕,西游记中的唐僧,除了本身的典型意义以外,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孙悟空的敢于斗争,不怕困难.
作者从批判唐僧的软弱,胆怯,像个"脓包",在取经途中,在困难面前,动辄惊慌落泪,他耳软心活,一味行善,却又不好歹不分,常把吃人的妖怪当作好人,又不肯听孙悟空的劝告,反而常常埋怨,甚至用"紧箍咒"的残酷手段来压制孙悟空打杀妖怪的行动,一定要等到再三碰钉子,吃了苦头之后才肯认错……
唐僧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内容,显得比较贫弱,而且作者在描写他的性格特征时,采用的也是单调,重复的手法,如写他的软弱无能,胆小畏难,不是写他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就是说他惊得"坐不稳雕鞍,翻跟头跌下白马",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一个无能懦弱的人。
4、憨厚的沙僧
沙僧比较憨厚,忠心耿耿,从电视剧里他喊“大师兄”那种厚重的声音和真诚的眼神可以看出来。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花痴不改,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从不左顾右盼,谨守佛门戒律。虽然个性不鲜明的他戏份不多,但我觉得《西游记》里不能缺少这个人物。因为他在四人中起到平衡作用。大家可以假想一下,没有他的取经之路,互不服气的孙、猪二人的争吵会把那个死板的唐僧折磨到精神分裂!没等妖怪来袭,唐僧就先被两个徒弟气吐血了!沙僧在取经途中表现了合作、顺从与随和的态度,经常担起调和与凝聚的任务。我们从另个角度看,后来的“和事佬”角色,与初出场时凶相毕露,曾经两次吃唐僧的背景很不相称。显然,在故事发展中,沙僧的凶猛品性被改变了。
有不少人认为小说作者未能赋予沙和尚更鲜明的形象,是很可惜的。四十回连悟空也想散伙,反而沙僧劝大家不要散伙,意志十分坚强。他从不埋怨路途遥远,是一个任劳任怨的苦行僧。三十回黄袍怪疑心浑家百花差送信去宝象国请兵来救,要杀她,就拿她与被擒的沙僧对质。沙僧急中生智,说是国王画影图形,唐僧因较早时被捉在洞中见过公主,向国王说起经历,这才救了公主一命。这情节既显示沙僧的急智,也体现他为他人着想,不欲恩将仇报之精神。
5、善良的沙僧
沙僧是个真正的老实人。取经路上,他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踏踏实实,不计个人得失,没有非分之想,不象悟空那样好名,也不象八戒那样贪心。沙僧最直接的责任是照顾唐僧的起居生活,如“登山牵马”之类,这些琐碎平凡之事,他都处理得有条不紊。遇到妖魔鬼怪时,他一般都是看守行李、马匹,但一旦直接参加战斗,就从不象八戒那样临阵脱逃。“四圣试禅心”时,唐僧要他留下招赘,他表示“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此欺心之事”。沙僧是个十足的善良人。唐僧虽然也十分善良,但他的善良多从佛教的教条出发,难免是非不分,人妖不辨,总给人做作的感觉。而沙僧的善良,却是发自性情的真情实感。他的善良老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默默奉献,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这些美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沙僧身上这些“美德”,又都和他循规蹈矩、驯顺服从、明哲保身的奴性不可分割,浑然一体,而奴性又是妨碍我们民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根本大敌,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大敌。因此,表现在沙僧身上的“美德”,只有与强健的个性和富于抗争与进取的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只有“诉之自身意志”,才有可能焕发出真正炫目的光辉。
6、多重性格的猪八戒
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是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爱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他常常想害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为什么连这样一个人也最终修成正果,被如来佛封为“净坛使者”呢!这与猪八戒的知错必改,能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有很大关系。做到了悬崖勒马、甚至是浪子回头,在取经事业中的他对师兄的话算得上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总算是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才有其八戒的美好的结果吧。
在他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的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的完美结合。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习惯更不喜欢长期在外奔波的行旅生活,他护僧取经是出于无奈的,所以在西行途中遇有劫难,总是第一个打退堂鼓,要散伙,嚷着回高老庄做女婿、种地过日子,这种回归土地、眷念家园、渴望定居生活的心情。但猪八戒则较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这是一个享乐主义的典型。
资料索引
我阅读的《西游记》版本是:全本 出版社是:吉林摄影出版社
我的读书报告参考是百度上的《西游记》人物介绍和同学的看法。
第五篇:《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读书报告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吴承恩自幼喜欢读稗官野史,熟悉古代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 《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
文字以白话文为主,间有赞赋诗词,多用夸张、比喻手法,铺陈、排比句式,音调韵律铿锵,朗朗上口,平话、弹词、戏曲脚本痕迹很重,这样的语言极大发挥了音调韵律对人心理的作用,增强了感染力。
《西游记》中的诸多人物中,孙悟空的性格是最鲜明不过的了。它最大的特点便是敢于斗争、崇尚自由、正义大胆。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愣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它横扫一切的大无畏气概,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沙僧是师徒四人中最忠厚的了,一心想着取经,以师父和师兄为主。师父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西游记》并不只是一部神魔小说,当我们细细品味时,便会有许多感悟。我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曾经的半途而废,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因为我去做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