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办发(2007)436号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4:2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交办发(2007)436号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交办发(2007)436号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

第一篇:交办发(2007)436号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

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根据国家档案局、国家计委《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和交通部、国家档案局《交通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交通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由交通部审批初步设计的交通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登记工作。

第三条 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交通部档案馆负责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领导,项目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部属单位档案机构负责本地区、本系统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工作的组织、监督和指导。

第四条 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工作采取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定期填报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表(见附件)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 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表共分表

一、表

二、表三三种,分别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于开工后6个月内、合同段交通工验收后1个月内和项目档案通过专项验收后1个月内填报。

第六条 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工作应做到登记全面、填报准确、上报及时。

第七条 各建设项目主管部门档案机构应根据项目的审批、计划工期及进度情况,组织、督促、指导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及时开展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工作,并将有关登记表于每年10月31日前汇总上报交通部档案馆。交通部档案馆于每年12月底对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情况进行通报。

第八条 各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及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工作机构,应配备必要的计算机等设备,在交通部档案馆统一规划和组织下,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合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工作需要的信息系统,以实现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手段的现代化。

第九条 凡登记项目中属于国家档案局登记范围的,由交通部档案馆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要求进行汇总转报,同时抄送项目所在地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交通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交通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工作的管理,规范验收组织工作,保证交通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质量,根据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和交通部《交通档案管理办法》、《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港口工程验收办法》、《内河航运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交通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由交通部组织或委托组织档案专项验收工作的交通建设项目。

第三条 交通建设项目档案是指在交通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能够真实反映项目建设全过程、对项目运营和管理具有重要查考价值、并经过系统整理的各类不同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四条 交通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是交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未经档案专项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进行或通过项目的竣工验收。

第五条 各级交通建设项目主管单位档案机构应加强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前的检查和指导,同时接受项目所在地上级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和指导。

第二章 验收组织

第六条 凡经交通部审批初步设计的交通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工作,由交通部档案馆组织或委托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和部属单位的档案部门组织。

第七条 交通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组的组成:

(一)凡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或核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交通部审批初步设计的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验收组由交通部档案馆、项目所在地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项目主管单位、项目质量监督机构组成。

(二)凡由交通部负责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的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验收组成员由交通部档案馆、项目主管单位、项目质量监督机构组成。

(三)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组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的单数,组长由交通部档案馆或受委托组织验收单位人员担任。必要时可邀请有关专业人员参加验收组。

第三章 验收申请

第八条 项目法人(建设单位)申请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前,应组织有关参建单位按照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有关要求进行自检,并形成自检报告。如在交工验收阶段已经完成了项目档案审查并形成审查意见的,可不单独进行建设项目档案自检。

第九条 申请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条件:

(一)已按规定进行项目档案登记;

(二)完成了建设项目档案自检工作或已在交工验收阶段完成对建设项目档案审查工作;

(三)竣工文件已按交通部有关规定编制完成;

(四)竣工文件分类、组卷及编目工作已按《交通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办法》、《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等规定完成。

第十条 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法人(建设单位)应及时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申请,经审核同意后,转报交通部档案馆。

其中港口建设项目应由项目法人向港口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提出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申请,经报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转报交通部档案馆。

第十一条 交通部档案馆接到申请后20个工作日内组织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工作,或10个工作日内向有关单位发出委托验收函。接受委托组织验收单位应于收到委托函10个工作日内组织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工作。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应在项目竣工验收3个月之前完成。

第十二条 申请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时,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申请报告;

(二)《交通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申请表》(见附件);

(三)建设项目档案自检报告或建设项目档案审查意见;

(四)建设项目档案案卷目录。

第十三条 建设项目档案自检报告或审查意见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建设及项目档案管理概况;

(二)保证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三)项目文件材料收集整理所依据的标准;

(四)项目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编目与归档情况,竣工图的编制情况及质量状况,案卷数量;

(五)档案在项目建设、管理、试运行中的作用;

(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第四章 验收工作

第十四条 交通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应依据国家档案局DA/T28-2002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和交通部有关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及《交通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办法》、《公路工程竣工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管理办法》,对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规范性进行审查。

第十五条 验收工作以验收组织单位召开验收会议的形式进行。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组全体成员参加验收会议,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设计、施工、监理和生产运行管理或使用单位的有关人员列席会议。

第十七条 项目档案专项验收会议的主要议程包括:

(一)项目法人(建设单位)汇报项目建设概况、项目档案工作情况;

(二)施工单位汇报项目档案编制情况;

(三)监理单位汇报项目档案质量的审核情况;

(四)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组检查项目档案及档案管理情况;

(五)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组对项目档案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六)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组形成并宣布项目档案验收意见。

第十八条 验收组检查项目档案采用咨询、现场查验、抽查案卷的方式进行。视建设项目档案形成情况,抽查案卷数不少于案卷总数的5%-10%。抽查重点为立项审批文件、征地拆迁文件、质量检验评定文件、隐蔽工程记录、工程变更文件、竣工图等。

第十九条 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建设概况;

(二)项目档案管理情况,包括项目档案工作的基础管理工作,各类不同载体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与归档情况,竣工图的编制情况及质量,档案的种类和数量,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及安全保管评价,档案验收的结论性意见;

(三)存在问题、整改要求与建议。

第二十条 项目档案专项验收结果分为合格与不合格。项目档案验收组半数以上成员同意通过验收的为合格。

第二十一条 验收合格的项目由验收组出具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意见。受委托组织验收单位须将验收意见报交通部档案馆备案。

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由验收组提请项目法人(建设单位)一个月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交通部档案馆重新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组织验收。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交通档案进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促进交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更好地为交通建设和发展服务,根据国家档案局《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和交通部、国家档案局《交通档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交通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交通档案收集进馆的指导思想:维护交通档案历史真实面貌,根据交通事业的发展,有重点地收集反映交通事业发展基本概况的交通档案进馆,建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交通专业档案馆藏体系,为交通建设和发展服务。第三条 凡在交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及改(扩)建、科学研究及交通安全监督和保障工作中直接形成的,记录和反映交通事业基本面貌,对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历史研究具有长远利用价值的各类重要交通档案,应按规定向交通部档案馆移交。

第二章 交通档案进馆的范围

第四条 凡列入国家公路建设国道主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深水特大型桥梁等建设项目;地理位置重要、吞吐量较大、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并具有重大战略作用的沿海主枢纽港口和地区性重要港口等建设项目;列入“一纵两横两网”骨干航道建设的工程项目;其他具有历史开创性、能代表同期国内先进技术、工艺水平,具有战备特殊性,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复杂而重要的建设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交通行业学会科学技术奖,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含量高并在交通领域取得重大成效的交通科研项目及科技成果项目;重要的水上安全监督管理及救助打捞设施、设备、重大海事事故处理、重要救助打捞、船舶检验工作中产生的重要科技档案,以及反映交通建设发展的重要历史资料均应移交交通部档案馆保存。

具体范围分为:公路工程、港口工程、内河航运工程(航运枢纽工程、航道整治工程)、航标工程、科学研究、船舶检验、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救助打捞8类。

第五条 公路工程档案进馆范围包括:综合性文件、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及工程竣工验收文件材料。

综合性文件具体内容:

(一)建设依据及上级有关批文;

(二)用地申报及批文中的建设用地规划部门许可及红线图;

(三)工程位置图;

(四)主要工程项目设计、竣工数量对照表;

(五)重要声像资料及电子版目录。

设计文件具体内容:

(一)总说明书;

(二)总体设计。

施工文件具体内容:

(一)具有代表性的路线、特大桥、大桥、特长隧道及长隧道经审查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二)重要科研、新工艺运用文件材料;

(三)重大工程事故处理报告。

竣工图具体内容:

(一)竣工工程平面缩图;

(二)路线平、纵断面图;

(三)特大桥表及特大桥平面图;

(四)大桥表及大桥平面图;

(五)特长隧道表及平面图;

(六)长隧道表及平面图;

(七)互通立体交叉一览表;

(八)主要交通工程平面布置总图;

(九)安全设施一览表;

(十)监控系统一览表。

工程竣工验收文件材料具体内容:

(一)工程总结报告;

(二)竣工验收文件。

第六条 港口工程档案进馆范围包括:综合性文件、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及工程竣工验收文件材料。

综合性文件具体内容:

(一)建设依据及上级有关批文;

(二)用地申报及批文中的建设用地规划部门许可及红线图;

(三)重要声像资料及电子版目录。

设计文件具体内容:

设计说明书。

施工文件具体内容:

(一)经审批的水工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二)重要的科研、新工艺运用的审批、研究成果及结论性文件;

(三)重大事故处理报告。

竣工图具体内容:

(一)港区形势图;

(二)港区总平面布置图;

(三)港池、航道疏浚图;

(四)具有代表性的地质剖面图,岩面等高线设计文件;

(五)工艺流程图;

(六)装卸工艺平面布置图;

(七)水工建筑平面布置图;

(八)水工建筑物立面和剖面图;

(九)综合管网线竣工总平面布置图;

(十)重要或先进机械设备说明及技术参数。

工程竣工验收文件材料具体内容:

(一)工程总结报告;

(二)竣工验收文件。

第七条 内河航运工程(航运枢纽工程、航道整治工程)档

案进馆范围包括:综合性文件、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工程竣工验收文件材料。

综合性文件具体内容:

(一)建设依据及上级有关批文;

(二)用地申报及批文中的建设用地规划部门意见、用地范围图;

(三)重要声像资料及电子版目录。

设计文件具体内容:

设计说明书。

施工文件具体内容:

(一)经审查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二)重要科研新工艺运用文件材料;

(三)重大质量事故处理报告。

竣工图具体内容:

(一)航运枢纽工程。

1.枢纽总体布置图;

2.枢纽建筑物一览表;

3.库区工程布置示意图;

4.库区航道竣工图(参照“航道整治工程”);

5.挡水建筑物总布置图(平面、立面、剖面);

6.工作闸门、检修闸门总图;

7.启闭机布置图;

8.船闸(升船机)总体布置图;

9.船闸(升船机)位置平面图;

10.船闸(升船机)平面、剖面图、上、下游立面图;

11.上、下游船闸、阀门布置图;

12.与上述竣工图有关的设计变更文件。

(二)航道整治工程。

1.整治工程平面总体及主要单项(或单位)工程布置图;

2.整治建筑物纵、横断面图;

3.护岸段典型断面结构图; 4.疏浚工程纵、横断面图;

5.炸礁工程纵、横断面图;

6.与上述竣工图有关的设计变更文件。

工程竣工验收文件材料具体内容:

(一)工程总结报告;

(二)竣工验收文件。

第八条 航标工程档案进馆范围包括:

(一)沿海重要港口、重点区域航标总体配布图;

(二)记录和反映我国航标演变历程的文件材料;

(三)重要声像资料及电子版目录。

第九条 科学研究档案进馆范围包括:课题研究文件、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文件。

课题研究文件具体内容:

(一)研究课题任务书及审批文件;

(二)列入交通部计划的科技项目成果研究报告、技术鉴定书、专家评审意见、总结推广及审批文件;

(三)获奖及专利文件。

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文件具体内容:

(一)技术革新项目计划;

(二)技术鉴定;

(三)应用效果及经验总结;

(四)相关声像资料及电子版目录;

(五)获奖及专利文件。

第十条 船舶检验档案进馆范围包括:

(一)经检验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船舶、产品、海洋工程平台的基本数据、照片、简介等文件材料;

(二)中国船级社制定的重要的标准、规范、船舶录、产品录等文件材料。

第十一条 水上安全监督管理档案进馆范围包括:

(一)水上重大交通事故调查处理的重要文件材料及相关声像资料;

(二)船舶危险品及船舶污染重大事故处理的文件材料及相关声像资料;

(三)沿海重要港口、重点水域航道序列图、电子海图等文件材料;

(四)海上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资料;

(五)重要设备档案。

第十二条 救助打捞档案进馆范围包括:

(一)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具有历史开创性,能代表同期国内先进技术、工艺水平的救助打捞工程所形成的重要技术资料及声像资料;

(二)典型救捞设施的重要文件材料;

(三)海空救助体系建设的重要资料;

(四)参加国家高科技项目试验的重要资料。

第三章 进馆档案编制要求

第十三条 进馆档案应按交通部制定的公路、水运、船检、海事、救捞、科研等专业档案的有关标准进行系统整理,并用铅笔在封面和卷脊编写案卷流水号;编制移交档案目录一式2份(含电子版),并附项目简介。

第十四条 移交进馆档案只需提供复制件。如项目档案已进行数字化或缩微加工,需同时提交光盘或缩微制品一套。

第四章 进馆工作的组织

第十五条 部直属一级单位负责本系统档案进馆的组织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进馆档案的组织工作。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档案在工程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科研项目档案在获奖后6个月内,船检、海事、救捞档案在档案形成后1年内向进馆组织单位提出移交申请。

第十七条 各进馆组织单位每年11月底前将符合进馆要求的档案汇总后,向交通部档案馆提出移交申请,经审查同意后,迳向交通部档案馆办理移交手续。

第十八条 档案经核对无误后,双方在交通档案进馆交接签证单(见附件)上签字、盖章,各执1份,作为交接凭证保存。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交通部1987年4月23日颁发的《交通部科学技术档案进馆范围的规定》([87]交办字265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交办发〔20

【发布单位】交通运输部 【发布文号】交办发〔2014〕58号 【发布日期】2014-03-06 【生效日期】201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交办发〔2014〕58号

部属各单位,部内各单位:

现将《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交通运输部

2014年3月6日

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交通运输部公文处理工作,进一步精简公文、转变文风,推进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结合交通运输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交通运输部公文是交通运输部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公布交通运输部门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第三条 公文处理工作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四条 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设立文秘部门或由专人负责公文处理工作。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学习掌握公文处理工作有关规定,对公文处理业务知识和工作流程做到应知应会。

第六条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主管交通运输部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的交通运输部门(以下简称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和部属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七条 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命令(令)。适用于公布交通运输部门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四)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六)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七)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八)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九)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十)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十一)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十二)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十三)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四)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八条 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一)份号。公文印制份数的顺序号。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

(二)密级和保密期限。公文的秘密等级和保密的期限。涉密公文应当根据涉密程度分别标注“绝密”“机密”“秘密”和保密期限。

(三)紧急程度。公文送达和办理的时限要求。根据紧急程度,紧急公文应当分别标注“特急”“加急”,电报应当分别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四)发文机关标志。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也可以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联合行文时,发文机关标志可以并用联合发文机关名称,主办机关排列在前,也可以单独用主办机关名称。

(五)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六)签发人。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姓名。

(七)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

(八)主送机关。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九)正文。公文的主体,用来表述公文的内容。

(十)附件说明。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

(十一)发文机关署名。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

(十二)成文日期。署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联合行文时,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

(十三)印章。公文中有发文机关署名的,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并与署名机关相符。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可以不加盖印章。

(十四)附注。信息公开选项及公文印发传达范围等需要说明的事项。上行文应当在附注加括号标注联系人姓名和电话。

(十五)附件。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或者参考资料。

(十六)抄送机关。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十七)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公文的送印机关和送印日期。

(十八)页码。公文页数顺序号。

第九条 公文的版式按照《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 9704—2012)国家标准执行。

第十条 公文中使用的汉字、数字、外文字符、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公文用纸一般采用国际标准A4型。特殊形式的公文用纸幅面,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十二条 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效用,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三条 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

第十四条 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一)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

(二)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向交通运输部请示、报告重大事项,应当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或者授权;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应当直接报送交通运输部。

(三)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如需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提出倾向性意见后上报,不得原文转报上级机关。

(四)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性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五)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公文,不得以本机关负责人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

(六)部管理的国家局原则上不直接向国务院请示和报告工作,在工作中有需要向国务院请示或报告的事项,应当由交通运输部向国务院报送公文;遇有紧急情况,需直接向国务院请示或报告工作时,应当同时报送交通运输部。

(七)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一个上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送另一个上级机关。

第十五条 向下级机关行文,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一)主送受理机关,根据需要抄送相关机关。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发文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

(二)交通运输部在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和部属单位行文。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

(三)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根据交通运输部授权,可以向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和部属单位行文。需经交通运输部审批的具体事项,经交通运输部同意后可由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行文,文中须注明已经交通运输部同意。

(四)涉及多个内设机构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内设机构之间未协商一致的,不得向下行文;擅自行文的,上级机关应当责令纠正或者撤销。

(五)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送该下级机关的另一个上级机关。

第十六条 交通运输部与同级党政机关或同级其他机关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属于党务、政务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得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应当明确主办部门。

交通运输部不单独与部管理的国家局联合行文。交通运输部依据职权可以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相互行文。

第十七条 交通运输部机关司局除办公厅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即,部机关司局不得向部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发布政策性、规范性文件,不得代替部审批下达应当由部审批下达的事项。部机关司局在业务范围内与相关单位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等,可以司局函的形式处理。严禁使用司局函进行工作部署、审核批准、奖惩人员和检查评估等。除有关人员任免、奖惩、调动等事项外,部机关司局原则上不互相行文。部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一般不对外行文。第五章 公文形式

第十八条 公文形式主要包括“令”、“文件”、“函”、“电报”、“公告、通告”、“内部情况通报”、“纪要”、“签报”等。

第十九条 交通运输部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交通运输部门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以部令公布的规章须经部务会议审议通过。部令署部长签名章。

第二十条 “文件”按照发文主体可分为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文件、交通运输部文件和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件。

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文件适用于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工作,传达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转发中共中央文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公布重要人事任免,以及其他需发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文件的事项。

交通运输部文件适用于向国务院请示、报告工作,转发或者批转重要文件,发布具有规范性的重要政策和管理制度,部署全局性工作,公布重要的机构变动、职能和人员调整、奖惩事项,下达和调整长远规划、中长期计划,发布工作要点,以及其他需发交通运输部文件的事项。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件适用于转发有关部门文件,经交通运输部授权发布有关政策和管理制度,布置工作、传达事项、通报情况,公布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变动、职能和人员调整事项,发布业务工作要点,以及其他需发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文件的事项。

第二十一条 “函”按照发文主体可分为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函、交通运输部函、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函。

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函适用于就具体事项与同级单位党委(党组)商洽工作、征询和答复意见,批复下级单位党委(党组)的请示,以及其他需以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名义行文的事项。

交通运输部函适用于就具体事项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等商洽工作、征询和答复意见,批复下级单位的请示,下达或调整重要计划、单项任务计划,布置具体工作,以及其他需以交通运输部名义行文的事项。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函适用于就具体事项与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等商洽工作、征询和答复意见,向有关单位布置具体工作,以及其他需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名义行文的事项。

第二十二条 交通运输部公告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向国内外公布交通运输规范性文件和其他重要事项。交通运输部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务性事项。公告、通告应当公开发布,无主送、抄送机关。

第二十三条 交通运输部内部情况通报适用于传达部领导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内部情况通报不加盖印章。

第二十四条 “电报”适用于处理紧急公务。按照发文主体可分为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发电、交通运输部发电和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电。电报使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发电”格式,加盖“发电专用章”。

第二十五条 “纪要”适用于记载和传达交通运输部内部会议的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主要有: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会议纪要、交通运输部部务会议纪要、交通运输部专题会议纪要。纪要不加盖印章。

第二十六条 “签报”适用于部机关司局向部领导书面汇报工作、请示事项、反映情况、回复询问、就有关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是具有特定格式的内部上行文。签报由主办司局负责人签署姓名,不加盖印章。签报一般只报送一位部领导,不得同时分送多位部领导,不抄送其他司局。

第六章 公文精简

第二十七条 公文精简是指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公文的数量、规格、篇幅和印发范围,做到公文数量适度、规格适用、篇幅适当、印发范围适宜。

第二十八条 严格控制公文数量:

(一)凡国家法律法规、党内法规、交通运输部门规章已作明确规定的,不再印发公文。现行文件规定仍然适用的,不再印发公文。

(二)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不得直接转发。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不得向地方党委和政府发布指令性公文或者在公文中提出指令性要求,不得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报文。

(三)属于交通运输部党组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以党组名义报送党中央;属于交通运输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以部名义报国务院,不得多头报文。

第二十九条 严格控制公文规格:

(一)由部门或部门联合发文能够解决的,不再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或印发。

(二)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名义发文能够解决的,不以交通运输部名义发文。

(三)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司局函等方式能够解决的,不正式发文。

(四)部领导的讲话,不宜向社会公布的,用“交通运输部内部情况通报”印发;可以向社会公布的,通过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等媒体公布。

第三十条 严格控制公文篇幅。倡导清新简练的文风,不讲空话、套话、虚话。起草公文要突出思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条理清楚、文字精练,意尽文止。

第三十一条 严格控制公文的印发范围和印发份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信息化建设,创新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方式,可以向社会公开的事项应当通过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公布或网上办理。通过媒体公开发布的公文,不再下发纸质公文。已标注公开发布的公文,不再翻印。第七章 公文拟制

第三十二条 公文拟制包括公文的起草、审核、签发等程序。

第三十三条 公文起草应当做到: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

(三)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表述准确,文字精炼。

(四)文种正确,格式规范。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公文密级、公开属性和紧急程度。

(五)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进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

(六)公文涉及其他单位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主办单位必须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力求达成一致。涉及部外单位职能的,办理部外会签。涉及部内司局的,主办司局应当主动与有关司局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并办理部内会签。

(七)公文内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公众权益和敏感事项,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八)起草涉密公文时,应当使用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计算机、网络及移动存储介质。

(九)机关负责人应当主持、指导重要公文起草工作。

第三十四条 公文文稿会签注意事项:

(一)会签文稿均以会签单位负责人签字为有效。

(二)部内会签,由主办司局送转会签。有关司局如有不同意见,应当协商一致后报部领导;如经充分协商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应当如实报部领导协调裁定。

(三)部外会签(包括会印),由主办司局指定专人承办。部外单位对会签稿有重大修改,应当重新送部领导审签。

(四)部外单位送交通运输部会签的文稿,按职权范围由部内主办司局提出意见,然后按部发文程序办理。

(五)上报的公文,如与部外单位意见不能一致,部内主办司局的主要负责人(必要时部领导)应当出面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时,须在文中列明各方理据,提出建设性意见,并经有关单位会签后,报请上级机关协调或裁定。

(六)会签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限要求完成。

办理部外单位来文会签,除主办单位另有时限要求外,部内主办司局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如情况特殊不能按期回复,应当主动与主办单位沟通并商定回复时限及方式。

办理部内会签,除主办司局另有时限要求外,协办司局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回复,逾期不回复视为同意。如情况特殊不能按期回复,应当主动与主办司局沟通并商定回复时限及方式。

第三十五条 公文文稿签发前,应当由主办司局和办公厅分别进行审核。规范性文件应当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审核的重点是:

(一)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

(二)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是否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三)涉及部内其他司局或者部外有关地区、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协商会签并达成一致意见。

(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是否符合程序,密级确定、公开属性标注是否符合规定,紧急程度是否恰当,主送、抄送机关以及文件印数是否合理。

(五)文种是否正确,格式是否规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段落顺序、引文等是否准确;文字、数字、计量单位和标点符号等用法是否规范。

(六)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

需要交通运输部党组会议审议或者交通运输部部务会议审议的重要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办公厅进行初核。

第三十六条 经审核不宜发文的公文文稿,应当退回起草单位并说明理由;符合发文条件但内容需作进一步研究和修改的,由起草单位修改后重新报送。

第三十七条 公文应当经发文机关负责人审批签发。重要公文和上行文由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办公厅根据授权制发的公文,由办公厅主要负责人签发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签发。签发人签发公文,应当签署意见、姓名和完整日期;圈阅或者签名的,视为同意。联合发文由所有联署机关的负责人会签。第三十八条 发文程序:

交通运输部发文:主办司局拟稿—司局办公室(综合处,下同)核稿—司局领导核签—办公厅审核—部领导审阅签发—公文登记、复核、印制、核发。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发文:主办司局拟稿—司局办公室核稿—司局领导核签—办公厅审核签发(重要公文由部领导审阅签发)—公文登记、复核、印制、核发。

纪要:会议主办部门拟稿—办公厅审核—主持会议的领导签发—公文登记、复核、印制、核发。

第八章 公文办理

第三十九条 公文办理包括收文办理、发文办理和整理归档。

第四十条 收文办理主要程序是:

(一)签收。交通运输部及办公厅的收文,由办公厅负责签收。部机关司局的收文,由其办公室负责签收。对收到的公文应当逐件清点,核对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并注明签收时间。

(二)登记。对公文的主要信息和办理情况应当详细记载。包括:来文机关、文号、标题、来文日期、收文编号等。

(三)初审。对收到的公文应当进行初审。初审的重点是:是否应当由本机关办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文种、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涉及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已经协商、会签,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其他要求。经初审不符合规定的公文,应当及时退回来文单位并说明理由。

(四)承办。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公文,办公厅应当及时提出拟办意见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阅知性公文应当根据公文内容、要求和工作需要确定范围后分送。批办性公文应当提出拟办意见报本机关负责人批示或者转有关部门办理;需要两个以上部门办理的,应当明确主办部门。紧急公文应当明确办理时限。

承办部门对交办的公文应当及时办理,有明确办理时限要求的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确有困难的,应当及时向来文单位说明,协商办理时限。对不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或者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应当及时退回交办部门并说明理由。

(五)传阅。根据领导批示和工作需要将公文及时送传阅对象阅知或者批示。办理公文传阅应当随时掌握公文去向,不得横传、漏传、误传、延误。

(六)催办。送负责人批示或者交有关部门办理的公文,办公厅要负责催办,做到紧急公文跟踪催办,重要公文重点催办,一般公文定期催办。及时了解掌握公文的办理进展情况,督促承办部门按期办结。紧急公文或者重要公文应当由专人负责催办。

(七)答复。公文的办理结果应当及时答复来文单位,并根据需要告知相关单位。

第四十一条 发文办理主要程序是:

(一)登记。已经发文机关负责人签批的公文,应当由办公厅确定发文字号、分送范围和印制份数并详细记载。

(二)缮校。交通运输部发文由文印部门负责前二校,承办人负责三校;其他公文均由承办人负责校对。

(三)复核。印发前应当对公文的审批和会签手续、内容、文种、格式等进行复核;需作实质性修改的,应当报原签批人复审。交通运输部上报的公文,付印前由文秘部门复核清样。

(四)印制。公文印制必须确保质量和时效。涉密公文应当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场所印制。

(五)核发。公文印制完毕,应当对公文的文字、格式和印刷质量进行检查后分发。

第四十二条 涉密公文应当通过机要交通、邮政机要通信、中央国家机关机要文件交换站或者收发件机关机要收发人员进行传递,通过密码电报或者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传输。

第四十三条 需要归档的公文及有关材料,应当根据有关档案法律法规以及交通运输部档案管理规定,及时收集齐全、整理归档。个人不得保存应当归档的公文。两个以上机关联合办理的公文,原件由主办机关归档,相关机关保存复制件。机关负责人兼任其他机关职务的,在履行所兼职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由其兼职机关归档。第九章 公文管理

第四十四条 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公文管理制度,确保管理严格规范,充分发挥公文效用。

第四十五条 交通运输部公文由文秘部门或者专人统一管理。设立党委(党组)的处级以上单位应当建立机要保密室和机要阅文室,并按照有关保密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设施设备。

第四十六条 公文确定密级前,应当按照拟定的密级先行采取保密措施。确定密级后,应当按照所定密级严格管理。绝密级公文应当由专人管理。

公文的密级需要变更或者解除的,由原确定密级的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决定。

第四十七条 公文的印发传达范围应当按照发文机关的要求执行;需要变更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批准。

涉密公文公开发布前应当履行解密程序。公开发布的时间、形式和渠道,由发文机关确定。

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发文机关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属于主动公开的公文,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自公文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公开。

第四十八条 复制、汇编机密级、秘密级公文,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绝密级公文一般不得复制、汇编,确有工作需要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或者其上级机关批准。复制、汇编的公文视同原件管理。

复制件应当加盖复制机关戳记。翻印件应当注明翻印的机关名称、日期。汇编本的密级按照编入公文的最高密级标注。

第四十九条 公文的撤销和废止,由发文机关、上级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根据职权范围和有关法律法规决定。公文被撤销的,视为自始无效;公文被废止的,视为自废止之日起失效。

第五十条 涉密公文应当按照发文机关的要求和有关规定进行清退或者销毁。

第五十一条 不具备归档和保存价值的公文,经批准后可以销毁。销毁涉密公文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登记手续,确保不丢失、不漏销。个人不得私自销毁、留存涉密公文。

第五十二条 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机关撤销时,需要归档的公文经整理后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档案管理部门。

工作人员离岗离职时,所在机关应当督促其将暂存、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清退。

第五十三条 新设立的机构应当向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提出发文立户申请。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列为发文单位,机构合并或撤销时,相应进行调整。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交通运输部公文含电子公文。电子公文处理工作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五十五条 法规、规章方面的公文,依照有关规定处理。外事方面的公文,依照外事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处理。密码电报的使用和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交通运输部机关和具有行政职能的部属单位。驻部单位及部属其他单位的公文处理工作,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下级交通运输部门和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报交通运输部的公文参照执行。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负责解释。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2001年4月13日交通部发布的《交通部公文处理办法》和2007年11月29日交通部办公厅发布的《交通部公文精简办法》停止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交通档案管理办法》交通部、国家档案局交办发[2005]431号

交通档案管理办法

交通部、国家档案局交办发[2005]431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交通档案管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更好地为交通事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结合交通工作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交通档案是指交通系统行政、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以下简称“各单位“)以及个人在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本单位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各单位形成的档案应由各单位档案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得由各承办部门和个人分散保存。

第四条 各单位应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明确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有科技档案的单位,应指定一位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兼管此项工作。各单位应将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单位管理、生产建设、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中,纳入分管领导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中。

第二章档案管理体制、机构和任务

第五条 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下,交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交通部对其直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行业务领导;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交通厅(局、委)的科技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各单位档案业务同时接受上级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六条 交通部档案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交通档案工作特点制定交通系统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和行业标准规范;

(二)制定交通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三)对交通系统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

1/6

(四)对交通部机关各单位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业务指导,集中统一管理部机关及按规定进馆的各类档案,为部机关和交通系统提供服务,按规定向中央档案馆移交档案;

(五)指导、协调交通专业档案协作组的活动,总结交流档案工作经验,组织交通档案专业学术理论探讨、研究;

(六)组织交通系统有关单位档案干部业务培训;

(七)组织学习、研究和推广档案管理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经验,推动交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八)组织并参加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竣工文件材料验收;

(九)制定交通部档案馆档案进馆范围的规定,并报国家档案局备案;接收交通系统有关单位的档案进馆。

第七条 各单位应设立与本单位档案工作相适应的档案管理部门,或设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具体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和部颁标准规范,制定本单位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实施细则;

(二)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对本单位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的档案;

(四)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编制检索工具,汇编文件资料,做好档案利用工作;

(五)会同本单位有关业务部门对已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鉴定;

(六)学习、研究和采用新技术,推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七)参加工程竣工、科研成果评审鉴定和设备、仪器开箱的文件材料验收工作;

(八)培训本系统有关单位档案工作人员,交流档案工作经验;

(九)根据交通部档案?馆档案进馆范围的规定,组织向交通部档案馆移交档案;

(十).组织完成上级档案部门交办的档案业务工作。

第三章档案工作人员的条件与职责

第八条 各单位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需要,配备档案工作人员,并保持档案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

档案工作人员应当熟悉档案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交通业务和本单位业务范围;忠于职守,遵守纪律;身体健康,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一定专业知识。负责管理党组织档案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共产党员,符合机要人员条件。

档案管理处、科、室、馆的负责人,一般应由具有馆员(或者相当于馆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

档案工作人员的职务、职称的评定和晋升,业务能力的考核,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享有专业人员的同等待遇。

第九条 档案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

(二)指导相关部门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等归档工作,提高档案质量;

(三)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登记和统计等基础工作,熟悉所保管的档案情况;

(四)保护档案的安全,做好防护工作;

(五)开展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检查督促所属单位做好档案工作;

(六)做好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编制适用检索工具,迅速准确地查调档案,汇编档案资料;

(七)遵守保密制度。未经批准,不得利用职权擅自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不得泄露档案的机密内容,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四章文件材料的归档

第十条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文件材料的归档制度。

凡本单位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均由文书处理部门或文件材料形成部门按照交通部发布的有关档案质量标准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整理,并定期向档案部门归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交通厅(局、委)的科技档案,应执行交通行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标准。

第十一条 电子文件在归档移交前,归档与接收部门均应对归档电子文件的载体及技术环境进行检测,确保载体的安全利用。

第十二条 文书档案一般应在第二年上半年向档案部门归档;科技档案应按不同类别及专业特点进行归档;声像档案一般在年终向档案部门归档,会议形成的声像档案,在会议结束后两个月内由会议主办单位负责归档。交接双方应对归档的文件材料进行检查、清点、核对,并履行移交签字盖章手续。

第五章档案的管理

第十三条 各单位的档案,应作为一个全宗进行整理和保管。

一个全宗内的文书档案,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按、机构、问题、保管期限等方式排列。

科技档案应按不同类别、项目分别上架排列。

第十四条 各单位应设档案保管专用库房,绘制库藏档案存放示意图,配置必要的设备,认真做好防盗、防火、防光、防潮、防尘、防污染、防有害生物等工作。坚持库房检查制度和库房温湿度记录制度,严格控制库房的温湿度,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十五条 档案库房(含胶片库、磁带库、磁盘库)的温度应控制在14摄氏度_24摄氏度,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0%。保存母片的胶片库温度应控制在13摄氏度—15摄氏度,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5—45%。

第十六条 档案管理人员,应着工作服、戴洁净手套操作,防止汗渍、细菌等有害物污染档案。

第十七条 档案部门应建立库存档案和设备定期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对破损、字迹模糊或变质的档案,应及时修补或复制;对库存档案发现可疑情况或者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立即向单位领导报告。

第十八条 档案部门应建立接收、移出档案总登记簿,及时对接收和移出的档案分别进行登记。按照要求,准确编制交通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年报,于次年2月底报送交通部档案馆。

第十九条 档案部门应按档案的保管期限,定期用直接鉴定法对档案进行鉴定。文书档案的鉴定工作应在分管领导或机关办公厅(室)主任的领导下,由档案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组成鉴定小组共同进行。科技档案的鉴定工作,要在总工程师或科学技术负责人的领导下,由档案人员和科技人员共同进行。

第二十条 鉴定工作结束后,应由档案部门提出档案鉴定报告,编写档案销毁清册,经本单位分管领导签字批准后,方予销毁,并报上级档案部门备案。销毁档案实行两人监销制,监销人应在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字。未经鉴定和批准,不得销毁任何档案。

第二十一条 档案保管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在离职前办好档案的交接手续。

第六章档案的利用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应积极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编制适用的检索工具;开展档案的编研工作,为行政管理、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和科研教育等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汇编的档案资料如需印发或出版,应经本单位领导批准,并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档案部门应设立档案阅览室,健全档案借阅和复制、复印制度,严格履行档案借阅手续。

第二十四条 外单位借用本单位一般档案时,必须持有单位的介绍信(介绍信中应说明借用档案人员的政治面貌,借用的范围和用途),经档案形成部门同意后方可借阅。重要的档案应经办公厅(室)主任或单位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五条 声像档案实行两套制,以复制件提供利用。借出的声像档案不得转借他人或擅自复制。

第二十六条 对电子文件采用网络的方式利用时,应采取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安全保密措施,并遵守有关的借阅规定。

第二十七条 根据档案材料缩微、抄录、复制、复印的材料,经档案部门核对无误后,加盖档案部门。档案材料证明专用章。

第二十八条 本单位工作人员借用本单位档案的期限:文书档案为15天,科技档案为1个月,声像及其不同载体档案借阅期为7天。若因特殊情况需延长借期,应到档案部门办理续借手续,续借期限同上述期限。

第二十九条 因借用档案解决重大阿题,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填写档案利用效果登记表。

第三十条借用档案的人员,对所借档案要负安全、保密之责,不得损毁、丢失和抽取、拆散,不得自行转借、翻印,严禁在文件上涂改和作任何文字标记。

第三十一条 各单位档案部门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的保密法规,做好保密工作。档案部门在收到保密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关于档案解密的通知后,应及时调整密级。

第七章档案的移交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三条 交通系统重要的科技档案,应按规定向交通部档案馆移交。凡合并、撤销机构,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本机构全部档案进行认真整理,不得分散,并按下列办法进行处理:

(一)撤销机构的档案,应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移交或交由主管机关代管;

(二)撤销机构的业务划归几个单位或部门的,原机构的档案材料不得分散,可由其中一个单位代管或向上级主管部门移交;

(三)一个机关并入另一个机关或几个机关合并为一个新的机关,其档案材料应移交合并后的机关代管或向上级主管部门移交;

(四)一个机关内一部分业务或者一个部门划给另一个机关接收,其档案材料不得带入接收机关,如果接收机关需要利用,可以借阅或复制;

(五)机关撤销或者合并时,没有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可以移交给新的机关继续处理,并作为新的机关的档案加以保存;

(六)一个机关改变隶属关系,在其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仍属原来的全宗,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七)各种临时工作机构撤销时,其档案应向主管机关移交。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交通部、国家档案局1992年1月9日颁发的《交通档案管理办法》(交办发(1992)89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17-黑龙江省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细则(黑交发[2009]79号)

黑龙江省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细则

黑交发[2009]79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交通行业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保障建设资金合理、合法使用,促进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根据交通运输部《交通建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审计监督的通知》和《交通建设项目委托审计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省交通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建设项目是指列入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企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计划的拨款、贷款、自筹和融资新建、改扩建、迁建、大中修及技术改造等工程项目。

第三条 全省交通系统凡有基本建设活动的单位,以及利用各种资金建设的建设项目,必须依照本办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第四条 各级交通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下简称审计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规,负责对审计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第五条 交通建设项目审计的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的投资立项、设计(勘查)管理、招投标、合同管理、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过程的审

—1—

查和评价。

第六条 交通建设项目审计是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的融合,审计机构应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效益的审查和评价贯穿于建设项目各环节进行审计,并与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质量终身责任制执行情况的检查相结合。

第七条 建设项目审计实行建设前期、建设期间、竣工决算审计制度。建设项目未经审计,不得付清工程尾款,不得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不得报批竣工决算。

第八条 实施建设项目审计时,建设单位应向审计机构提供必要的文件、报表、合同等资料,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性负责。

第二章 建设前期审计

第九条 建设前期审计是指对建设项目开工前的投资立项、设计(勘查)管理、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等内容进行的审计。

第十条 建设前期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及预算、土地征用和环保等文件是否经有权部门审查批准;

(二)建设项目是否列入基本建设计划,资金来源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资金计划是否落实到位,有无非法集资、摊派和乱收费问题;

(三)施工图设计的内容及施工图预算是否符合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方案、概算及标准;工程预算是否按规定的定额编制,依

—2—

据是否有效、内容是否完整、数据是否准确,计价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四)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方式进行;确定的标底是否真实、合理;是否存在人为肢解工程项目、规避招投标等违规操作;

(五)建设项目的设计(勘察)、施工、监理等事项是否按规定招标并签订合同;是否具有建设项目相应的资格、资质、资信等级;合同内容是否与招投标的要求相符;

(六)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七)前期费用的收支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等情况;

(八)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三章 建设期间审计

第十一条 建设期间审计是指从项目开工建设至项目竣工决算编报之前,对建设项目的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等有关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的审计。

第十二条 建设期间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设项目是否按规定审批程序获得施工许可;

(二)是否建立健全设计变更管理程序、工程计量程序、资金计划及支付程序、索赔管理程序、合同管理程序、现场签证和

—3—

隐蔽工程管理等制度,执行是否有效;

(三)设备和材料等物资是否按设计要求和合同规定进行采购,物资的验收、保管、使用与维护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四)概算调整、设计变更、建设内容变更等事项,是否按照规定程序报有权机关审查批准;

(五)建设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转移、侵占、挪用建设资金和损失浪费等问题;建设单位管理费是否按规定提取使用;

(六)工程价款结算和有关统计报表是否真实、合法,有无乱摊乱挤建设成本问题;是否严格按合同规定和工程量清单计量拨付工程进度款;有无偷工减料、高估冒算、虚报冒领工程款等问题;

(七)施工单位有无违法转包和违规分包行为;

(八)建设项目的进度是否按计划完成,项目投资完成额是否真实、准确,有无虚报和将应结转本年完成的工程量挂帐的现象;工程内业资料是否与工程同步,内业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

(九)建设项目成本是否严格按照概算口径及有关制度正确归集,基建收入来源是否真实、合法,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并及时清理,税、费是否按照国家规定及时、足额计提和缴纳,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准确,表内、表间勾稽关系是否正确;

(十)建设项目施工、设计各环节是否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治理项目是否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

—4—

(十一)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四章 竣工决算审计

第十三条 竣工决算审计是指建设项目正式竣工验收前,对竣工决算的真实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的审计。

第十四条 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设项目是否严格按概(预)算的范围和标准执行,工程总造价是否控制在省厅造价核定小组核定的建设造价范围之内。有无计划外建设、自行扩大投资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的情况;

(二)资金来源、支出及结余等财务情况是否真实合法。各项费用支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基建拨款数额和结余资金是否真实、准确;投资包干结余分配是否合规;

(三)工程合同执行情况和合同质量等级控制情况。建设项目经济合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合同相关单位是否按合同条款执行;

(四)交付使用资产情况。交付的固定资产是否真实,是否办理验收手续;移交的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是否真实、合法;

(五)收尾工程的未完工程量及所预留的资金是否匹配;工程质量保证金是否按规定足额预留;

(六)竣工工程概况表、竣工财务决算表及说明书、交付使用资产总表及明细表是否真实、合法;

(七)建设项目结余资金及剩余设备材料物资的真实性和处

—5—

理情况;

(八)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第十五条 审计机构应对收尾工程的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第十六条 审计机构应对建设项目投资效益进行评审。

第五章 审计分工及程序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审计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审计的原则组织实施。具体分工如下:

(一)以省交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建设项目,由省交通厅负责管理,厅直业务主管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审计。其中:省管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的审计由省交通厅和高速公路建设局负责;国省道一般改造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审计由省公路局负责;客货运枢纽和一、二级场站建设项目的审计由省运管局负责,其他补贴项目由省运管局委托市地交通局或运管处负责;水运部门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由省航务局负责;车辆通行费系统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由省收费管理局负责;厅直属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由省厅负责。

(二)以地方交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建设项目的审计,由市地交通局负责管理,交通局和业务管理处组织实施审计。其中:地方重点公路建设项目的审计由各市(地)交通局负责,并配合省公路局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审计;其他路网改造、维修项目的审计由市地公路管理处负责;局直属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由交通局负责审计。

—6—

(三)上级审计机构有权对下级审计机构分工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实施审计或检查。

(四)上级审计机构根据工作安排,可组织下级审计机构对基本建设项目进行行业审计,也可授权下级审计机构对某些具体建设项目进行审计,下级审计机构应对上级审计机构负责并报告审计结果。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审计实行计划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审计管理制度。各市地交通局、厅直各业务局要根据建设项目的施工进展情况,安排每年的审计工作计划。对已完工的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审计机关计划的项目除外),要及时组织审计力量实施竣工决算审计,并与审计机关沟通,积极争取授权竣工决算审计,以减少重复审计。

省交通厅负责全省交通系统建设项目审计的业务指导和审计管理工作。对有中央和省投资的建设项目,根据交通运输部安排部署和本实施细则规定组织力量实施建设前期、建设期间和竣工决算审计。

各市(地)交通局和厅直业务主管局,负责对管辖范围内建设项目审计的业务指导和审计管理工作,同时要组织下级交通部门和所属单位开展建设项目审计工作。

各级审计机构安排建设项目审计计划时,应及时与审计机关及上、下级内审机构沟通,相互协商,做到不重不漏。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审计可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完全或部分实

—7—

施。有关内容和要求按照交通运输部《交通建设项目委托审计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审计按照《交通行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的程序组织实施。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建设项目审计中查出的各类违纪违规问题,可参照国家六部委审投发〔l996〕l05号《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等有关法规处理。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省交通厅负责解释。第二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8—

第五篇: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96〕交计发1130号)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

(交通部 交计发〔1996〕1130号)

第一条 为使后评价报告编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是在公路通车运营2至3年后,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建设项目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各阶段工作及其变化的成因,进行全面的跟踪、调查、分析和评价。

第三条 编制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全面总结,为不断提高决策、设计、施工、管理水平,合理利用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改进管理,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建设项目的过程评价: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法令、制度和规定,分析和评价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营管理等执行过程,从中找出变化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二、建设项目的效益评价:根据实际发生的数据和后评价时国家颁布的参数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并与前期工作阶段按预测数据进行的评价相比较,分析其差别和成因。

三、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分析、评价对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评价一般可分为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四、建设项目目标持续性评价: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公路网状况、配套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方针政策等外部条件和运行机制、内部管理、运营状况、公路收费、服务情况等的内部条件分析,评价项目目标(服务交通量、社会经济效益、财务效益、环境保护等)的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第五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由主报告及附件两部分组成。主报告应按本办法附件一《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编制。附件的内容应包括各种专题报告及建设项目管理卡。建

设项目管理卡应按本办法附件二《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卡内容要求及填表说明》编制。

第六条 编制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必须以项目各阶段的正式文件和项目建成通车2至3年内进行的各种调查及重要运行参数的测试数据为依据。

项目通车后需要进行的调查主要有:交通量调查、车辆运行特征调查、车辆运输费用调查、工程质量调查、项目财务状况调查、社会经济效果调查、环境调查等。

项目各阶段的正式文件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其审查意见、批复文件;施工阶段重大问题的请示及批复;工程竣工报告;工程验收报告和审计后的工程竣工决算及主要图纸等。

第七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方法应采用综合比较法,即根据项目各阶段所预定的目标,从项目作用与影响、效果与效益、实施与管理、运营与服务等方面追踪对比,分析评价。前期工作的评价技术原则上可用于项目的后评价。

第八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必须客观、公正、科学,不应受项目各阶段文件结论的束缚。

第九条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及附件文本统一采用297×210毫米(A4)装订,封面采用紫红色。

第十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一九九0年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办法(试行)》即行废止。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文本格式及内容要求

第一章 概 述

一、建设项目概况:项目的起讫点(位置),项目立项、决策、设计、开工、竣工、通车时间等,突出反映项目的特点。

附图:项目竣工平纵面缩图(比例为1/10万~1/20万,内容同初步设计文件要求)。

二、建设标准、规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三、建设项目各阶段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

四、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

五、主要结论。

第二章 建设项目过程评价

一、前期工作情况和评价

(一)前期工作基本情况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三)前期工作各阶段审批文件的主要内容

(四)前期工作各阶段主要指标的变化分析

二、项目实施情况和评价

(一)施工图设计和项目实施情况:包括施工图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选择、建设环境及施工条件、施工监理和施工质量检验、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度的比较分析等。

(二)项目开工、竣工、验收等文件内容。

(三)工程验收的主要结论。(四)实施阶段主要指标的变化分析:包括变更设计原因、施工难易、投资增减、工程质量、工期进度的影响等情况分析。

三、投资执行情况和评价

(一)建设资金筹措。若有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二)施工期各资金到位情况及投资完成情况(内资、外资数额及其当年利率或汇率)。

(三)工程竣工决算与初步设计概算、立项决策估算的比较分析(按单项工程分内资和外资)。

(四)工程投资节余或超支的原因分析。

四、运营情况和评价

(一)运营情况:包括运营交通量(含路段及各互通立交出入交通量)、车速等运行参数的调查情况。

(二)运营评价:评价建设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分析实际交通量与预测交通量的差别及其原因,并对项目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进行分析。

五、管理、配套及服务设施情况和评价

(一)管理情况和评价、包括项目前期至实施全过程的各阶段各项制度、规定和程序的管理情况,各种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功能、组织形式和作用,并对其管理效果进行评价。

(二)配套及服务设施情况和评价:建设项目与配套及服务设施(包括通信、收费、管理所、服务区、停车

场、安全防护设施、标志标线、监控系统等)的设计、方案比选及其实施情况,并对其设置的必要性和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21世纪公路http://hxx.163.net)

第三章 建设项目效益评价

一、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参照《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根据通车运营的实际车速、经济成本等各项数据,评价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并与决策阶段预测的结论比较,分析其差别及原因。

二、财务效益评价

(一)对于收费公路(包括独立大桥、隧道),根据实际财务成本和实际收费收入,进行项目的财务效益分析,并与决策阶段预测的结论比较,分析其差别和原因。(二)进一步做出收费分析,明确贷款偿还能力。并分析物价上涨、汇率变化及收费标准变化对财务效益产生的影响。

三、资金筹措方式评价

根据建设资金来源、投资执行情况及财务效益分析,对项目的资金筹措方式进行评价。

第四章 建设项目影响评价

一、社会经济影响评价

分析项目对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就业、地方社区发展、生产力布局、扶贫、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和评价。

二、环境影响评价

对照项目前评估时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重点从项目建设所引起的区域生态平衡、环境质量变化及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文物保护等方面评价项目环境影响的实际效果。(21世纪公路

http://hxx.163.net)

第五章 建设项目目标持续性评价

一、外部条件对项目目标持续性的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管理体制、公路网状况、配套设施建设、政策法规等外部条件。

二、内部条件对项目目标持续性的影响:包括运行机制、内部管理、服务情况、公路收费、运营状况等内部条件。

第六章 结 论

一、结论

二、存在问题

三、经验与教训

四、措施与建议

下载交办发(2007)436号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交办发(2007)436号交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登记办法(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