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精)(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4:2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精)》。

第一篇: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精)

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潍坊市乡村旅游考察组(2010年6月10日)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以及加快推进“十年一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决策部署,市旅游局围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这一主题,于5月27日至6月1日,由邱兆水副局长带队,组织诸城、寿光、安丘、临朐、坊子、滨海等重点县市区旅游局及重点乡镇、重点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赴四川成都就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在川期间,考察组和成都市旅游局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成都市双流县、郫县、锦江区等乡村旅游景区和都江堰沙湾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大家被成都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深深吸引,更被成都市乡村旅游成功的发展模式所震撼,一致认为,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对潍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作用。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自然发展阶段。发展之初完全依靠市场导向,乡村旅游处于无序发展业态,产品雷同,同质化严重,同时潜在生态环境隐患,经营服务无标准,无规范。二是规范发展阶段。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抓住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契机,提出了“城乡互动、发展旅游、服务市民、致富农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支持、农户主体”的发展格局,使成都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分散自主经营,逐步转变为规模整体开发、标准管理、连锁经营的规范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综合效益好。成都作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旅游特色村22个,星级乡村酒店11家,全市农家乐总数达到273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85家),从业人员44740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成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2009年成都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457.8万人次,旅游收入21.7亿元,纳税额1.11亿元。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有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态势,有效地调整了旅游产业结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以及农民人均年收入逐年大幅增加。

(二)政府主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部门联动。成都市乡村旅游之所以发 2

展有规模、上档次、知名度高,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非常到位,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抓新农村建设,就是抓农村经济,就是抓劳动就业,就是抓农民增收。因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极高,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规划出重点乡镇和重点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成都市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协调指导,要求规划、建设、国土、园林、林业、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建设旅游型村镇,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科学规划,科学规划,错位发展。错位发展。成都市在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时,统筹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了以城郊和周边区(市)县为重点,平原-丘陵-山地梯次发展布局和一村一品、一户一园、一园一景错位发展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朵金花、农科新村、锦绣东山、长秋山区、花揪片区五个集中发展区,建设了龙门山旅游产业功能区、龙泉山旅游产业功能区,并且在未来三年实施“十千百”工程,即打造10个乡村旅游特色镇,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0个星级农家乐和星级乡村酒店。

(四)出台办法,规范引导。出台办法,规范引导。为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发展,3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成都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旅游促进条例》、《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等地方法规和标准。同时,为加强行业监管,成都市以乡村旅游协会或合作社方式开展连锁经营,不断提升了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和旅游接待点的服务质量。

(五)节庆营销,节庆营销,打造品牌。打造品牌。成都市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优势,指导各区(市)县策划、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如都江堰市的清明放水节、双流县黄龙溪的火龙节、龙泉驿区的桃花节、彭州市的牡丹花会、新津县的梨花会、万安粗粮饮食文化节、双流原生态蔬菜旅游文化节等。以文兴旅、以节助旅,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节庆营销平台,不断提高了成都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二、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主要模式近年来,成都市乡村旅游迅猛发展,锦江区、郫县、双流县和都江堰等县市区已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热点和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其发展模式和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发展特种园艺景观模式。农科 4 村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核心地带。该村田园风光秀美怡人,四时鲜花不断,季季草木常青,被誉为“鲜花盛开的村庄,没有围墙的大型农民花园”。农科村旅游接待景点有100多个,可同时接待游客1万多人,该村农民年人均收入6万多元。农户培植的各种各类奇异苗木花卉、盆景等创意园艺景观,造型千姿百态、美轮美奂,既是商品,又是景观,大小不等,价格不同,售价从几十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农家小院里以造型各异的特种园艺美景为依托,设置了客房、餐饮、秋千、滑梯、转圈椅、台球、茶座等休闲、娱乐、度假配套服务设施。经营机制非常灵活,能住、能吃、可游、可商、可农,旅游接待服务和农工两不误。这种“农家乐”方式把100多家农户串联成片,以合作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既是盆景苗木经营销售的平台,又是游客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的理想场所。

(二)锦江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模式。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东南郊,距成都市区仅12公里。锦江区利用紧邻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荷塘月色、江家菜地、东篱菊园五个符合当地民俗风情并各具特色的新农村风貌,称为“五朵金花”。其中,花香农居以休闲餐饮文化为主;幸福梅林则充分展现传统花卉文化;荷塘月色营造了音乐、绘画 5 等艺术文化的创作、欣赏天堂;江家菜地以特色农耕文化为主;东篱菊园则创造出具有优美意境的人文文化环境,形成了以春有红砂之百花、夏有万福之荷花、秋有东篱之菊花、冬有幸福之梅花、江家菜地体验休闲农事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新亮点。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3600万元,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超过千万元。同时使当地3000多户农民全部就地转为市民,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三)双流县乡村旅游功能拓展模式。双流县的乡村旅游业,着眼于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大力加强经济农作物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亚洲最大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基地。目前,已建成冬草莓健康旅游珍珠港、双流枇杷海洋等优势生产基地。同时,以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国际社区走廊“三走廊”建设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产业,先后打造了“漉溪万象”、“莓园仙丹”、“红叶金丸”、“三星玉兔”、“梨乡春雪”等乡村观光旅游区,建成了星级休闲农庄,举办了梨花节、枇杷节、冬草莓节、黄甲麻羊节、云崖兔美食节、万安粗粮饮食文化节、双流原生态蔬菜旅游文化节等旅游节会,乡村旅游要素集“吃、住、行、游、购、娱、疗”等于一体,旅游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四)都江堰沙湾村旅游合作社模式。沙湾村位于都江 6

堰市北区紫坪铺镇境内,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的岷江出山口,距都江堰市5公里。该镇为规范和提升乡村旅游档次和形象,在2009年,引导乡村旅游酒店和旅游接待户联合成立了四川省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沙湾村乡村旅游合作社,由无公害蔬菜种植户、猕猴桃种植户、特色餐饮经营户、乡村酒店经营户等为成员单位,联合组成。合作社有严格规范的经营管理监督章程,统一制作店牌、执行统一的服务和房价标准,统一宣传营销。把分散的农家乐经营户以合作社的方式组织起来,联合开发经营,这种模式非常成功,整个村庄经营有序,服务规范,环境优美,乡村旅游有规模、上档次。

三、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应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旅游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协调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重点扶持。定期例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把乡村旅游发展适当纳入全市旅游工作考核范畴,也可以作为加分内容单独考核,调动各县市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县市区要适当调整旅游业发展方向,把乡村旅游作为重点予以扶持发展。相关重点县市区要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并出台相关激励扶持政策。

(二)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游专项规划。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组织编制《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具体目标、重点区域和推进步骤。专项规划应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编制:一是以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四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规划开发以特色农耕文化为主的土地租赁、农耕体验、休闲农事等旅游项目。二是以临朐沂山镇、青州王坟镇、诸城昌城镇、安丘辉渠镇为依托,规划开发乡村自驾游营地、山林风光、登山健行、观光采果、农家乐和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三是以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三元朱村、青州黄楼镇、昌乐尧沟镇、昌邑绿博园等为依托,将各类农副产品融入多种文化元素,规划开发极具特色的“农户+莊园”式的花卉苗木园艺景观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和艺术瓜果蔬菜类旅游商品。

(三)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近年来新兴产品,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重点宣传推介潍坊乡村旅游,营造浓厚发展氛围。应充分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以及城市主通道设计制作潍坊乡村旅游形象广告牌。同时,积极与主要客源城市探索建立乡村旅游营销相互代理机制,发挥“同城”效应,打造潍坊乡村旅游品牌。

(四)制定标准,制定标准,规范管理。规范管理。研究制定《潍坊市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潍坊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乡村旅游酒店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等,以推行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化为载体,开展乡村旅游星级评定活动,逐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镇村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乡村旅游协会,以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和特色农产品资源集中连锁经营,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五)制定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各级财政应安排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和后期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与农民联系紧密、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旅游项目,确保乡村旅游做大规模、做出效益。进一步拓宽乡村旅游投资领域,探索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乡村旅游投入渠道,形成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第二篇: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关于袁家村乡村旅游的考察报告

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在农家乐建设、经营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公司休闲旅游发展,2月21日至22日,由县旅游局领导带队,组织旅游局和鼎润公司代表一行7人,赴袁家村、东坪村、白村等地实地考察。考察组一行深入景区农家宾馆,亲身体验验并与他们交流和探讨,认真询问了当地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学习当地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此次考察,感受颇深,启发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袁家村、东坪村、白村等地借助区位、生态、文化优势,依托城郊、景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在整村推进、精品创建、转变经营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其中,袁家村位于**市县烟霞镇,距西安市区30分钟车程,是个移民村,全村60户人有七个姓,280多人,500亩地。上世纪70年代以前,袁家村是一个非常落后贫穷的村,1970年郭裕禄担任袁家村支部书记,当时为解决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从农业生产抓起,领导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十年间,成功解决了温饱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为发展经济,郭书记提出从农业向工业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办起了白灰厂、水泥厂、硅铁厂、建筑公司、汽车运输队等多个企业。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村办工业化企业逐步淘汰,袁家村发展遇到瓶颈,期间村干部常年外地考察学习,老郭书记儿子郭占武挑起重担,他提出弃工从农,搞现代化农业,观光农业,当时没有人拥护,为了解决村民思想问题,村干部党员带头先后赴四川**、云南等地考察学习,对农家乐乡村旅游有了初步认识,最终定位关中民俗文化,建成关中印象体验地,2011年5月该村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

东坪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4公里处,距唐太宗昭陵仅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貌独特,登高远眺,千里沃野置于脚下,如画田园尽收眼底,南与巍巍秦岭遥相对峙,东观朝**顶天寺高耸云端,漫山遍野的幼松郁郁葱葱,万亩果园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农家土窑洞冬暖夏凉,人称“没有噪音的天然空调”.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万亩,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00亩,目前建成半亩园500户,已对社会开放认耕,让城市生活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农村,放松身心,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城市生活的人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亲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规划方面:袁家村在建设发展中按照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传统特色作坊,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基本形成了集关中小吃街区、特色乡村食宿客栈、浪漫满屋田园派对、多主题酒吧街区、麻将茶园等关中民俗互动体验和现代艺术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旅游基地。

2、运营管理方面:袁家村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了旅游公司和农产品公司,前者做品牌宣传,后者以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下一步把袁家村的香辣子,豆腐,醪子,醋油面,酸奶等小作坊发展成股份制公司,把现代生产工艺和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经国家生产许可,对外销售,进一步做大,发展成上市公司,解决公司资金不足问题。景区下一步将实行一卡通,公司掌握现金流,与经营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管理,从传统的“农家乐”旅游向建设“乡村度假基地”迈进,实现公司和农户共赢。

3、土地流转方面:目前袁家村是全省新型社区示范村,所在烟霞镇是全省的示范镇,每年有1000亩的用地指标,政府帮助袁家村现有700亩土地变成国有土地,解决农村产权问题,资产盘活,向银行贷款,鼓励村民入股,让资产翻倍。

4、外来投资方面:要求投资商不但有资金,还要有先进的思想,袁家村无偿提供土地,对所投项目严格把关;要求每亩地至少300万投资额,其中公司占20%股份。

第三篇:成都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成都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考察报告

市旅游局

为了学习借鉴外地农家乐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快我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步伐,市旅游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市旅游局、农业局及甘州区、山丹县等六县区旅游局负责同志对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龙泉驿区山泉镇、洛带古镇、郫县农科村等农家乐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重点对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三圣花乡,五朵金花”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一、基本情况

成都市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目前,成都市郊共有农家乐5596户,直接从业人员5.8万人,带动相关就业人员30万人,2006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亿元。近几年来,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的“五朵金花”、郫县的农科村、龙泉驿区的万亩桃花果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全国农业观光示范点,已经被培育成为高品位、多功能、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家乐庄园。

(一)三圣街道办事处的“五朵金花”模式。

1、“一村一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推进产业布局特色化。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抓住2003年举办“中国成都首届花博会”的有利时机,将花博会周边的五个村庄在原来经营花卉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规划,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种植欣赏,形成梅花产业链,梅花种植面积超过2100多亩、20余万株,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花乡农居”主要以花卉种植销售为主,形成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观光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风景区;“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蔬菜、瓜果和农作物变为市民和学生体验农家生活的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突出多种类的菊花和大规模的菊园,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形成了全国最大的菊花培育基地和展示种苗成长过程的观光基地;“荷塘月色”则以池塘荷花、榕树成荫、川西小镇和田园风光为特色,成为艺术家写生、创作的基地,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规划先行,城市化建设,推进农村建设景观化。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把农村建设与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休闲等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投资,适度进行景观打造,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标准,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改造农房,打造了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了农村户户通光纤,在行政村建成村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公益设施配套。四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建成微水治旱工程、农业文明记忆馆,迁建牛王庙,举办花卉时节、梅花节、菊花季节、荷花开了等节会活动,营造优美的人文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五是土地开发集约化。对土地严格监管,整合农宅,拆除违建,减少农房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配套经营性用房和会所,盘活土地资

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3、文化润色,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定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景区内的经营场所进行规范,使其与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通过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干部入户,文明到家”等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意义上“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花”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力度。通过打造“荷塘月色画意村”、引进“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等手段,吸引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家扎根乡村,使“五朵金花”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区和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带动农民融入文化产业链。三是以项目促进发展。围绕花卉市场的改造提升,启动了“成都国际花卉产业园”项目,以上海大地公司为龙头,加大种苗组培室、设施化栽培和“飞地农业”的扶持建设力度,将“东篱菊园”打造成为垄断西南、全国甚至成为国际市场的非洲菊种苗供应地。以成都金港赛道项目为载体,积极培育发展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续市场,在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的同时,促进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四是以旅游致富农民。鼓励支持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农房,采取自主经营、与别人联营、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赏花、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2006年三圣乡的“五朵金花”300多户农家乐经营户,接待海内外游客747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

(二)农科村农家园林型模式。

成都市郫县农科村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是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源地。全村有旅游接待景点100个,可同时接待游客1万人,该村农民年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据了解,当地农户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售自家种植的盆景。售价从几十元到十几万元,能够满足家庭、公司、会所和高档饭店等各类消费者需求。二是依托自家的园艺美景经营“农家乐”项目。农家小院里设臵秋千、滑梯、转圈椅、台球、茶座等,供游客休闲娱乐。这种经营机制非常灵活,有游客时可商,无游客时可农,从事旅游服务和务工务农两不误,不但利用了闲散劳力,而且可将农副产品直接作为商品出售,这种“农家乐”即成为销售盆景苗木的经营平台,也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消费场所。

(三)龙泉驿风景旅游区观光果园型模式。

龙泉驿风景旅游区,位于成都东门外龙泉驿区,是成都市的花木、水果生产基地,以水蜜桃为主导农业产品,以花果山为美名,以万亩观光果园为旅游主导产品,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摘农家果。该区域面积达40多万平方公里,以“桃花文化”为主题,春季赏花节为主要载体,已形成影响颇广的成都世界桃花节主题旅游活动。

二、主要经验

(一)政府支持是关键。为了打造“五朵金花”,三圣街道办事处所在的锦江区政府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吸引民间投资,改善农村环境,建成了市民休闲的开放式公园,成功走出了一条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子。从“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农科村来看,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能够最先在这里诞生,其中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科学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郫县集

中交通、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先后投入2600多万元,改扩建农科村旅游环线公路,完善供水、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绿化、亮化、美化景区。龙泉驿风景旅游区,政府投资修建盘山环行观光公路、桃花诗歌广场、诗歌墙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文化配套设施。五朵金花、农科村和龙泉驿风景旅游区的实践证明,政府的参与支持是农家乐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产业支撑是基础。所考察三地均以花果为主导产业,花果基地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旅游发展促进了花果产业的发展。由花果产业嫁接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既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三产业就地融合的创新模式,又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范例。目前农科村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1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7.5%;村内有5家园林绿化企业,年产值2800多万元。村内成立了花木协会,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组织花木生产和销售。“组织+协会”的发展模式,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三)科学规划是前提。考察组所考察的农家乐项目大多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不仅特色突出,而且环境优美和谐,市、区政府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新村建设规划,起点高,档次高,为农家乐的有序发展把握了方向。

(四)规范管理是保证。加强农家乐的管理,规范农家乐经营所需手续,是引导农家乐健康规范发展的根本保证。成都市政府在这方面采取了得力措施,先后发布了《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和《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两项地方标准,明确了办证内容、手续和收费标准。在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工作中明确规定市、区(县)两级评委会职能,市评委会具体受理四星级、五星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的等级评定,三星级以下由区(县)评委会受理,并报市评委会备案,聘请专家撰写导游讲解词,并由专业导游进行讲解。

(五)人才培养是根本。为了提升农家乐行业管理水平,四川组织了大规模的培训班,直接培训乡村旅游业务骨干1000名,带动培训各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万人次。自2005年以来,成都先后办班300期,培训从业人员5.3万人次,有力的提升了农家乐发展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把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领导力量、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针对我市农家乐园普遍还存在的档次不高、特色不显、内容不丰、规范不力、服务不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问题,政府制定相应奖励政策,合理引导,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进一步调动农家乐经营业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的良好氛围。

(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将乡村旅游作为全市“十一五”期间一个新的旅游增长点来培育,坚持科学规划,邀请民俗旅游规划专家,尽快编制我市农家乐旅游总体规划和相关乡镇村农家乐详细规划。规划要突出地方民俗风情、生活习惯及文化特点,建筑风格要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风格显明,布局合理。建设要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把农家乐旅游村入口建筑、农家乐经营户房屋作为重点,从水、电、路、环境等方面着手,硬化道路、绿化村庄、净化庭院、美化房舍,实现农民人居环境改善的全面突破。

(三)因村制宜,抓出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和示范户。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旅游农业格局。我市粱家墩镇、新墩镇、长安乡等乡镇交通方便、区位条件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绝佳条件,而且农家乐旅游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当前,要积极引导、扶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游

客接待能力,提高档次和水平,发展农家乐示范户,打造我市农家乐旅游强村。

(四)加大典型宣传力度,形成浓厚舆论氛围。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特别是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重点进行宣传促销,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旅游部门要适当推介自然景点、乡村旅游一日游线路,将乡村旅游与大旅游融为一体。对在农家乐旅游乡镇、村、户建设经营中涌现出来的示范村、带头户、带头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村、农户自觉参与到农家乐建设工程中来,带动全市农家乐旅游的快速发展。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旅游、农业、劳动等部门联合制订农家乐培训计划,抓好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针对农家乐操作员工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家乐管理人员进行经营管理培训和业务发展培训,提升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六)加强组织引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承担组织推动、工作指导、服务协调、政策研究、解决困难、贯彻标准、典型推广等工作。旅游部门要着重做好开发指导、完善服务、市场开拓、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工作。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领导,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制定基本的乡村旅游设施标准和接待服务标准,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推动乡村旅游农家乐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四篇: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

xx市旅游局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XX旅游业的亮点,是吸引长株潭城市群居民来XX旅游休闲的重要吸引物。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绿色山水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共同构筑了我市旅游产品格局,是我市的旅游主打产品和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之一。因此,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必须进

一步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近日,XX市旅游局牵头,组织发改局、地税局、卫生局、农办、水利局、工商局、电力局、公路局、交通局、规划局、国土局、法制办、供水管理处组成调研组,以发放问卷、座谈讨论的形式,对我市范围内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区(点)、农家乐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并组织相关部门到长沙望城县光明村学习考察,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旅游概念及类别

概念: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进行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田野风光、体验农事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类别:按照乡村旅游活动的主题目标至少可以分为农家乐(这是当前乡村旅游的主体)、农村风景观光旅游、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业胜景六类;而按照乡村旅游这个活动存在的理由来划分,则可以分为景点依托型(这是主体,包括部分农家乐以外的旅游类型)、客源地依托型(如大部分农家乐)和混合型(即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征)三类。

按主题目标分类,能从发展阶段、产业特点、地区分布、吸引劳动力特点、游客消费模式和游客结构等多方面细致描述乡村旅游。例如农家乐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乡村旅游类型,是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也是现阶段最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游。

二、XX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打造休闲旅游城市,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选择。乡村旅游,是我市较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是打造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能够营造出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是实实在在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二)发展乡村旅游是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我市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生猪的生产以及外出打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地实现转移就业,拓宽增收门路,改变现有收入的来源渠道,改变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拉动经济的增长。

(三)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XX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区(点)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乡村旅游可以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市乡村旅游区(点)集中在城郊和旅游景区周边,都是在未来城镇发展的方向,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对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XX具有特别的意义。

(四)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我市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我市现有的乡村旅游区(点),不仅丰富了旅游内容,还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优越的区位和交通,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原生态乡村环境,乡村旅游将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一个主打产品之一,和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形成互补,成为建设休闲旅游城市的有力支撑。

三、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1、外部交通和区位优势

我市距省会长沙约100km,距株洲约80km,距湘潭城区40km,距韶山仅22km,随着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XX市将成为“三市一体化”的卫星城市和区位优势明显的次中心城市,具有接近省内人口稠密、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客源市场中心的优越条件,区域内客源市场很大。同时,我市处于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范畴,湘黔铁路、洛湛铁路、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规划和建设中的沪昆高铁、宁乡灰汤—虞唐、韶山—XX、湘潭易俗河—XX、209省道XX段、长花灰韶高等级公路XX段将构成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地缘文化优势

第五篇: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

台湾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台湾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经验,应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的邀请,组织“乡游台湾”交流团21人,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台湾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台湾发达而成熟的乡村旅游经验,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台湾,乡村旅游一般称为观光农业或休闲农业。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共开放乡村旅游点(休闲农场)3700余处,其中,有休闲农场1244家、民宿1856家、休闲农渔园区超过300处、观光果园385处,台湾近几年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4000多万人次,既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台湾农村的土地大幅度增值,因为有很多游客往来,农产品完全可以地产地销。随着大陆游客赴台个人游的开放,台湾的休闲农场也吸引了众多个人游游客前往参观、体验。据介绍,台湾的休闲农场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游客的动手体验,游客可以亲手去农场里采摘蔬菜、水果,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本次交流团重点考察了头城农场、池上米乡休闲农业区、石棹民宿、阿里山茶区和大湖酒庄等景点,这些景点基本反映了目前台湾乡村旅游现状。

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背景

台湾早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的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腾飞。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台湾农业至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出现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型,于是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在台湾逐步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开始出现通过开放成熟期的果园,使之成为既可让游客观赏美景,又能让游客采摘、品尝、购买新鲜水果的观光农园。随后,其他类型的农园如茶园、花园、牧场、渔场相继向游客开放。80年代后期,观光农园向内容更丰富的休闲农业发展。90年代初,由农户提供土地供市民参与耕种的市民农园开始在台北出现。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大地震,对乡村民居破坏极大,台湾结合灾后重建工程,采取资金补贴方式,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旅游,这也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分水岭。为了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1983年台湾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1999年出台《休闲农业发展办法》,2001年出台《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使乡村旅游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

三、台湾乡村旅游景点种类

目前台湾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农业公园。指按照共同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农场、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如大湖酒庄,将草莓园景观的观赏,草莓的采摘、制品如草莓酒、草莓果汁、草莓冰淇淋、草莓大餐等,与草莓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以及与季节、庆典等活动融为一体,形成以草莓为主体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仅提高了景区综合竞争力,还成为吸引客源的一大亮点。

二是教育农场。是农业多元化发展后衍生出来的体系之一,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如埔里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园,面积50公顷,园内有庞大的蝴蝶园、昆虫生态园、水上花园餐厅、花屋、光合广场、仙人掌生态区、押花生活馆等休闲观光区、生态区、体验区、民宿区,可供游客在休闲观光、体验中学习了解花卉、苗木、昆虫等相关知识。同时,园区内还配套建设有民宿屋以及大、中、小型会议室,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是商务、休闲、度假的好场所。

三是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种植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风景观赏、农业体验、童玩活动、自然生态解说、垂钓等。如头城农场。头城农场位于宜兰县头城镇更新路,倚山面海,面积约100公顷,其中约有50余公顷是桂竹林,另外还种有马拉巴栗、茶花、龙柏、枫香、山樱等林木,农场内有平溪、桃子林溪以及当地人俗称的“大溪”等三条溪流,农场内以农舍为主体民宅活动区则是农场的大本营,提供住宿餐饮,露营区和鱼池也供游客野营、野炊及垂钓。

四是民宿农庄。民宿是台湾住宿业中的一种,我们内地称为“农家乐”。台湾民宿有独特的性质,比如独特的建设造型和气质、主人的亲和力和精致舒适的房间布置,以及纯粹田园式的居住环境,乡村美味餐点,使其成为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指标。到台湾住民宿,是为了纯粹体验民宿而不是到该地区专门观光。台湾民宿为游客提供了与大自然对话的窗口,使久居都市的人们能够在这里接受大自然环境的洗礼、观察自然景象、倾听蛙鸣鸟唱。

四、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经验

一是政策大力支持。台湾为规范发展休闲农业,专门制定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

二是布局规划合理。休闲农业是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台湾的农业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彰化、云林、台南、高雄、屏东等。台湾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一般由当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台湾主要规划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区”的发展模式,并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行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转型旅游业。

三是创新经营管理。首先,由协会或农会统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台湾的休闲农业网站,主要内容有:新闻发布、景点介绍、游区地图、旅游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服务、留言系统,乃至网上订房、订门票服务等内容。通过这些信息,游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方的联合。台湾游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实现了观光、休闲、体验、教育、住宿、餐饮和娱乐的综合发展。这比起许多所谓的乡村旅游中的小而全,家家户户开展雷同的服务活动,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第三,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结合。休闲农业能够提供的产品,除了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氛围、风景和主题等“情景消费”的产品,这也是休闲农业吸引众多游客眼球之处。

五、几点启示

一是与生态结合,顺势发展。在台湾考察1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几乎没有发现一处豪华建筑,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较多的都利用现存的农业生产用房、棚舍等相关设施。设施配置兼顾农业生产和旅游需要双重功能,人为造景较少,但却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一种自然、朴质、整洁、卫生、花钱不多的感觉。游人在景点就会产生一种置身于清新、安静、优美环境之中的感受,体会到原生态的乡村环境的震慑力和吸引力,这是乡村旅游生命力的真正所在。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应借鉴台湾的发展模式,避免过多的人为造作景观。二是与农户结合,引导发展。台湾乡村旅游项目一般都有当地农民自己出资建设,很少有外来企业介入。但农民出资建设景点,一般都通过协会、农会及农民合作社组织进行。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拓展农业功能,争取农业叠加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理事长、暨南大学休闲管理系主任郑建雄教授认为,无论是乡村体验,还是生态体验,都是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但核心是为农业增收、为农民增收服务。下步,我市应深入挖掘农村旅游资源,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搞好城乡一体规划,资源共享发展乡村旅游,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与农会结合,扶持发展。台湾农民组织,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设置,内部设有生产经营辅导、技术推广和农民合作信用社等服务机构,并对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和经营提供全方位

服务,包括金融支持、人才培训等等。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有优惠政策,由当地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开发休闲农业。经费一般用于修建从主路到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等,以及统一包装、组织推介、宣传品设计印刷等费用。

四是与特色农业结合,聚集发展。这次考察的10多处乡村旅游景点,几乎都有鲜明特色。台北比较注重结合当地发达的花卉生产,经营发展乡村观光游。目前台北拥有几个主要花卉观光农园,总面积已超过300多公顷。台中的茶叶、桃李、草莓、龙眼更具优势,果林观光旅游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台中的渔业海洋捕捞发达,所以渔港观光和鱼品市场休闲购物也有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如何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乡村旅游资源,规划打造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台湾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六、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1、编制实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以城市结合部为主要区域的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带,加快全市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在扶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潜力、财政存在困难的乡镇,给予适当补助。围绕本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加强资源普查和开发统筹工作,组织搞好规划论证,协调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农业资源的最大效用,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引导乡村旅游向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建立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发展机制。把重点乡村旅游资源纳入全市旅游业“三区四馆五湖十园”总体发展布局予以重点开发建设。避免出现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

2、扎实推进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建设。进一步按照《山东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山东省旅游强乡镇评定标准》以及《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评点标准》,加强对创建工作的引导,实施复核制度,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一定要撤掉称号,以奖优罚劣。同时,积极引导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农家乐、渔家乐、乡村人家等各类乡村旅游新形态的有益探索和创建推广。

3、加大宣传力度,将特色牌打响。我市位于黄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带,内控黄河、外濒渤海,是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较强的旅游区位优势,黄河文化和海洋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乡村旅游更能将我市区位与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出来。为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需要我们在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营销上多下功夫,可以整合策划推出“寻找儿时的记忆”、“体验真实的黄河岸边人家”、“赶海拾贝,亲近大海”等乡村旅游产品,并纳入市场营销计划在工作中予以积极推广。另外,可以做点小特色的文章。外地游客来到我市,有的对我市的棉花感到好奇,有的对制盐业感到好奇。其实这些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和其他地市相比的小特色。不要熟悉处无风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创意的产业。

4、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作。适应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需要,围绕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以乡村干部、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带头人、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业主及服务人员为对象,着力打造一支服务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数量充足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利用乡村旅游经营淡旺季明显的特征,采取“淡季集中培训,旺季分类培训”的方式,选派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旅游专业教师通过送教上门、集中授课、结对帮扶、技能巡演、以赛促训等形式,对从业人员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知识、乡村旅游服务和政务接待礼仪、农家乐餐饮服务与管理和客房服务与管理、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等培训。

5、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

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结合我市实际,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镇、村等给予一定奖励,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6、提高行业服务质量。服务是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营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社会环境。

7、尽快形成一条乡村旅游路线。我市推出了一日游、二日游的旅游路线,没有乡村旅游专线。究其原因,一是我市的乡村旅游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呈现出小而散的状态,没有形成成熟的乡村旅游路线。将各个乡村旅游点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打造一条特色乡村旅游路线,将东营乡村旅游品牌打出去。

赴浙江省长兴县学习乡村旅游发展报告

为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营造大旅游优势,加大桠溪生态之旅开发建设力度的精神,10月28日,县政府宗仁副县长率县旅游局、桠溪镇相关负责人赴浙江省长兴县考察学习乡村旅游的发展经验。通过边听边看,见闻了该县乡村旅游的一个又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亮点和健康迅猛发展的势头,感受到长兴县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并把其作为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惠民富民的重要工作来抓,走出了一条旅游活县、以旅富农的新路子,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长兴县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

1、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

全县已有各类农家乐250多家,床位数7000多张,餐位数10200多个,从业人员1700多人,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3个,省五星级农家乐3家,省四星级农家乐7家,省三星级农家乐14家。2007年、2008农家乐考核连续获得浙江省一等奖,今年1—9月全县共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76亿元。

2、休闲农业观光园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平台

全县建成城山沟桃源山庄、渚山杨梅休闲农业观光园等一批休闲农业观光园,这些观光园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一产和三产的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

该县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3、农业节庆活动是乡村旅游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该县成功举办了如梅花李、樱桃节、采桃节、杨梅节、桃花节、葡萄节等农业节庆活动。通过这些农业节庆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长兴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1、出台政策,扶持发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农家乐发展的若干意见》、《长兴县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系列政策,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用于农家乐的扶持和补助。继而又出台了《关于举办农业观光节庆活动和建设休闲农业观光园有关事项协调会议纪要》,对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园和举办农业节庆活动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为该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科学规划,引导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2006年完成了《长兴县“新乡村游”(农家乐)发展战略总体规划》,确定了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发展重点、次重点、一般区域以及限制区域,引导了农家乐的区域化发展,为实现农家乐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建立组织,保障发展

该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

领导为成员的“县农家乐发展综合协调小组”作为全县农家乐的统筹领导机构。明确了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成立了县农家乐行业协会,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健全的组织体系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4、制定标准,规范发展

制定并出台了《长兴县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长兴县地方标准《农家乐服务质量通用要求》、《长兴县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申报农家乐认定及新申办农家乐的要求和程序》等标准,要求各乡镇按照申报条件和程序给予初步审批,并由农家乐发展综合协调小组办公室给予认定。2007年,在农家乐精品改造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又制定出台了《长兴县特色精品农家乐规范标准(试行)》,促进了农家乐规范的进一步提升。

5、打造精品,示范发展

近年来,在全县农家乐中广泛实施了规范提升工程和特色精品工程,从建筑外观设计到内部装饰,从民俗氛围营造到农事参与项目设臵等进行指导和帮助,特别在文化体验和乡土特色上下功夫,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全县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6、引导合作,促进发展

根据乡村旅游发展态势和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农家乐服务组织化体系的建设工作。建设了第一个服务农家乐的规模化土特产销售中心;成立了具有营运资质的农家乐旅

游车队;实行农家乐餐器具和床上用品的集中洗涤服务;引导农家乐经营户为游客购买旅游意外险;建立农家乐协会和农家乐网站;强化农家乐设立过程中污水处理等设施的统一标准化建设要求,确实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7、加强指导,服务发展

根据发展需求,农家乐发展综合协调小组办公室加强日常动态监管。对乡村旅游重点区域每月开展1次集中整治;旅游局牵头,各成员单位参与,定期对农家乐从业人员开展各种教育培训,保证服务品质的提升;连续举办两届“农家乐特色菜肴”技能大赛,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研制农家菜肴的热潮。

8、强化宣传,加快发展

通过电台、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及大型推介活动等载体大范围、全方位、多形式开展对乡村旅游宣传。设计制作各种精美的宣传册,建立“长兴农家乐旅游网站”。尤其是07至09年三年相继组织全县挂牌的农家乐业主在上海繁华路段和公园举行了“金猪旺旺,农家过年”、“金鼠闹春,农家过年”及“长兴游、一起牛”为主题的“长兴乡村旅游推介展示活动”,吸引了众多上海人来长兴农家乐过年。2008年春节,一个村一个晚上就有7000多上海人前来过大年。一系列声势浩大的“走出去、请进来”专题推介活动及农业节庆活动,有效拓展了长兴县的客源市场,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长兴县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经验

1、提升了旅游接待能力,丰富了旅游内容。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县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提升了全县的旅游接待能力,积聚了人气,为营造全县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2、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分工。乡村旅游把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一产和三产的交叉融合。农家乐的创办使农户之间形成了新型的产业分工:一部分农户经营农家乐,一部分农户则发展加工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农家乐提供优质的农产品,促进了相互发展。

3、促进了特色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发展农家乐、举办农业观光采摘节庆活动,极大地带动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培养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拓宽了发展的思路。农家乐的发展为当地村民走出小农经济的束缚起到了示范和引导作用,拓宽了农民致富的渠道,改变了农民对旅游的认识,提高了农民的文明素质,调动了农民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城乡和谐和城市化发展。

四、对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启示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生态县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根据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和村篇三: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满意度市场调研报告

《旅游研究方法》期末论文

乡村旅游对游客满意度调查研究-----以东沟村为例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的日益成熟,乡村旅游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它是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的老屋中,现代人浮躁的、没有着落的身心,一下子平静地着陆了,静静地回归到人类生活的本源。”作为以都市人体验农村风情、景色、民俗为主的旅游,乡村游能够将传统的农业转变为观光农业。此外,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旅游也将成为乡村游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从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来看,以农民为经营主体,都市人“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享受田园风光的旅游活动才是乡村游的主体。因此,基于乡村游这些发展前景,将对大连市东沟村进行了游客满意度调研。

【关键词】乡村旅游 满意度 东沟村旅游开发

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较晚,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一方面,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的休憩时间大大增加,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休闲消费欲望;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使人们逐渐将旅游和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在旅游地经济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如何造就高度满意的忠诚旅游者,打造特色的核心旅游品牌,保证稳定的客源,成为各旅游地关注的焦点。而由于旅游产品和其他服务产品一样,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转移性的特点,它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同时发生的,就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旅游经历,让旅游者在各方面都得到满足。

一. 相关理论概述

(一)乡村游概念 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模式,并创新性的提出旅游产业导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二)乡村旅游景区满意度

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是指:游客对旅游景区的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娱乐环境和接待服务等方面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程度的综合心理评价。游客满意程度受

诸多因素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文化背景、职业、消费水平、以往旅游经历、感知期望等游客因素;二是产品功能服务内容、作业流程、促销承诺等因素;三是游客在旅游景区内游乐活动过程中的动态感知因素。

(三)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的重要意义

乡村旅游地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没有满意的游客就没有稳定的规模化游客流,更没有经营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对一个旅游地来说,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非常注重游客的想法与感受,通过卓有成效的服务营销,提升游客满意度,以便赢得更多的游客光顾。因此,乡村旅游地开展游客满意度测评,进行游客满意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大连东沟村乡村旅游旅游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描述分析,在本次被调研的游客中, 男性占55.1%, 女性占44.9%,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年龄在30 39 岁之间的游客比例最高, 为40%;18 29 岁为22.1%;50岁以上比例最小, 为14.4%。有49%的游客的婚姻状况为已婚且小孩未年,22.2%的游客为未婚。月收入1001、2000元的游客比例最高,为38.3%;2001、3000 元的比例为32.6%;4000 元以上比例占7.8%。考虑到游客中有部分是举家出游, 因此存在个人月收入1000 元以下(5.7%)的游客也是合理的。大部分游客选择此地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或曾经来过, 游客出游方式多样, 但以自驾车游居多, 可见此地乡村游吸引的多是附近城市居民;约75% 的游客曾经有过乡村旅游经历, 且以3、4 次居多, 占35.9%, 其次是有1、2 次乡村旅游经历的游客占28.8%。从中可见, 乡村旅游是一种具有高回头率的旅游方式, 这充分显示出提高游客满意度进而培养游客忠诚对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大部分游客选择此地乡村游是因为旅游时间, 其次才是旅游花费,很少有游客因为知名度而选择东沟村作为出游目的地,因此该旅游目的地需要加强品牌建设以扩大知名度。在本次调研中, 使用了是或否,来进行一句话评价。结果显示, 大部分游客对本次出游有着较高期望, 但对总体实际体验有着不满意的评价。关于推荐意愿和重游意愿, 大部分游客均给出了否定回答。对推荐意愿及重游意愿, 不同意所占比例高于总体评价不满意比例。其排序为评价不满意比例< 不愿意推荐比例< 不愿意重游比例,可见相应提高游客满意度将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游客推荐及重游意愿。

(一)东沟村发展现状

东沟位于大连普湾新区石河街道,总面积11.5万平方公里。这里距离大连市中心 50公里,大连周水子机场4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东沟景点星罗密布,景色自然秀丽。这里展示了农耕文化与满族文化优雅,闲适的气韵,再现久远的生活习俗。这里有东沟水库,农家院,垂钓池,采摘园,五坊,小黑山,九莲寺,明代烽火台,中国书法家中心等景观,还将开发温泉度假村,画家村,有氧运动区,跑马场等项目。东沟因近乎原始的山水景色吸引大量的市民来此休闲度假,同时淳朴的民风和可口的农家饭菜更是挽留一批一批的游客的脚步。

(二)主要特色

东沟物产丰富这里有上千亩的农业园区,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可以供游客参观和采摘。水果有大樱桃,桃子,例子,杏,葡萄,梨,枣,苹果,板栗,山楂等:蔬菜有小西红柿,无刺黄瓜,食用菇等。另外,有些农家院都有果园和菜园,游客在就餐的时候可以就地采摘,选购,更能增添农家的情趣。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购买“五坊”产品。并可以在“东沟地产长廊”里向村民购买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如小米,草鸡蛋,山野菜等。

民俗馆是乡土风情的浓缩,也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会勾起老人过往的记忆,也会给年轻人带进新与旧的对比,他展示的不仅的民俗风情,带给游客的还有回味和情愫。民间手工艺品展室内陈列着村名创作的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工艺品,有剪纸,农民画,编织工艺品,布艺等。游客可以尽情观赏,随意选购,还可以现场跟老师学习剪纸。五坊是东沟农家游最大的看点之一,白墙灰瓦的仿古建筑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更加古色古香,五坊是指利用传统工艺加工产品的五个作坊,即磨坊、油坊、粉坊、酒坊、游客可以现场参观制作过程,也可以参与其中,亲自品尝体味,还能在“卖场”购买。由本地村名演出的满足歌舞,让游客体会不一样的满足风情,又满族女子舞龙、腰鼓、满足太平鼓等表演。

还有主峰海拔为469.1米的小黑山,山势巍峨,是登沙河、青云河、龙石河等河流的源头。近顶峰处有“鹞子翻身”石崖,为登顶必经之徒壁,蔚为壮观。石崖东侧重新修复的“三圣寺”,祥云缭绕,自添神迷。每年五月,是北坡的杜鹃花盛开时节,似红云,如彩霞,争奇斗艳,美不胜收。登山踏青、聆泉赏花、登峰远眺、尽享氧吧等活动能充分体验到小黑山对人类的情怀和奉献。九顶莲花山主峰海拔307.4米,山势层峦叠翠,植被丰盈,九座山峰相依连绵,宛如莲花绽开,故名莲花山。山上有山缢,俗称“南天门”。

东沟水库1973年7月竣工,总库容263万立方米,与小黑山想对,山水相映,风光优美。景区每年都绿化美化村屯环境,修路疏河,是山水名局融为一体,无处不景。

九莲寺,位于莲花山主峰山脚下,相传鉴于唐朝,清朝光绪年间翻新,文革被毁,2003年又修复。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举行大型的庙会。烽火台始建于明代,是辽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烽火台,风化的石台记载着700多年前的刀光剑影,厚厚的泥土渗透着历史的滚滚狼烟。

四、游客对于大连乡村游满意度总体特征

在大连市积极引导和培育利用农业,文化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的乡村旅游项目,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在乡镇积极培育 “农家宴”“五坊亲手制作”等特色旅游项目,发展了农家宴接待户家,其中星级农家也有不少。加强对旅游环境的基础配套,全线贯沈大高速,石河街道等道路,形成了以三大旅游观配套完善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并投资15万修建的环保厕所、可以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接待游客的硬件设施、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好,基本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实施大规模绿化,完成温泉主题公园等景观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硬件设施;民间手工艺品展室内陈列着村名创作的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工艺品,有剪纸,农民画,编织工艺品,布艺等。游客可以尽情观赏,随意选购,还可以现场跟老师学习剪纸。小黑山山势巍峨,是登沙河、青云河、龙石河等河流的源头。近顶峰处有“鹞子翻身”石崖,为登顶必经之徒壁,蔚为壮观。石崖东侧重新修复的“三圣寺”,祥云缭绕,自添神迷。九莲寺,位于莲花山主峰山脚下,相传鉴于唐朝,清朝光绪年间翻新。还有采摘园,提供游客自主采摘农产品、水果等,让游客起身体验到采摘的快乐。而且还有农家宴,让游客感受农味,并且使得当地土特产品销售和餐饮接待大幅度增长。

下载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精)(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精)(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

    发展乡村旅游[范文大全]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

    台湾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

    台湾乡村旅游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台湾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经验,应台湾乡村旅游协会的邀请,组织“乡游台湾”交流团21人,于9月26日至10月3日,赴台湾考察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台湾......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赵琼 黄鑫 [论文关键词]衡阳市 乡村旅游 生态保护 可持续发展 [论文提要]乡村旅游作为衡阳旅游的重......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大全)

    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 乡村旅游是当前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结合采访调研活动,对全......

    浅析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 ——以漾濞县为例 摘 要: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首先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郊区附近的乡村蓬勃兴起。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XXX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XXX位于XXX市北10公里处,与XXX市接壤,景色秀丽多姿,文化底蕴深厚,山奇、地绿、水清,堪称:“灵山秀水、林海果园”,先后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东省旅游强乡......

    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范文)

    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 通过了解乡村旅游的发展,依靠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分析平水桥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对该村的积极影响和益处,以及成都消费市场的需求,本文认为应该支持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