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时评:在利益平衡中推进个税改革
在利益平衡中推进个税改革
近日,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结束,一个月内征到逾13万条意见,体现出立法与民意的积极互动,也展现出立法者对民意的尊重。5000元的起征点是不是低了?专项附加扣除怎么操作?能否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税?老百姓提的最多的,也是这轮个税法修改的焦点议题。
起征点,从来都是个税法调整最受关注的问题。消费水平在增长,预期收入也会增加,让起征点体现必要的“前瞻性”,这向来是民意所在,立法者也听得进这样的声音。2005年个税法修改,起征点在草案中拟定1500元,后调整为1600元,就源自听证会的声音。然而,起征点并非越高越好,而是需要统筹平衡,这同样是个税立法的共识。道理并不难理解。一方面,“国”与“民”之间要平衡,既要保证纳税人税负能有所下降,也要考虑个税作为我国第三大税种的筹集财政功能。另一方面,个税是调节全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环节,一旦起征点提得过高,高收入群体减税过多,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反而会相对下降。
其实,此次个税法修订的税制改革的意义,远不止是起征点。比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这意味着,如果某“发明达人”有专利权出让、自媒体人经营公众号的劳务报酬等,报酬就要统一计入个人收入纳税。这样的综合征收,更准确地衡量了“个人所得”,避免了多头征税,也意味着“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取得了实质推进。另外,“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等,也有利于切实为中等收入群体减负。
而新增“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可以从收入中扣除,则提供了更大的制度想象空间。生活中常听到类似抱怨:薪水看起来不少,但算上教育、医疗、养老等刚性支出,留得下的或许就不多了。将这类支出大头纳入收入扣除范围,充分考虑同等收入条件下不同纳税人的生活境况,体现了个税精准调节收入的改革方向,让收入更有分量,这属于人人都能有获得感的改革红利。
当然,就像征求意见中人们所关心的那样,专项附加扣除想象空间大,但操作难度也不小。无论是教育、医疗还是住房,往往表现为整个家庭的开支,如何落实到个人?同时,实现专项扣除的前提,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方方面面信息的充分掌握,牵涉到部门协调合作,还需打通不少治理“关节”。这说明,个税改革关系经济生活方方面面,要把让利于民的初衷变成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立法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还需要各个部门积极配合才能落到实处,这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税”字每每吸引目光,正因为它是公民与国家的交汇点,是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的连接点。国家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既在为居民合理减负,也在为构建更加科学的财税体制筑基。人们今天关注征多少税,也关注怎么征税、给谁减税、用在哪里,更对如何在利益平衡中推进税制改革有了新的理解,而这本身就是公共生活的进步。
第二篇: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背景材料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
6月28日、29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两次召开会议逐条研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一见。法律委员会认为,为了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是必要的、适时的,同时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3 500元。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这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纳税期限由7日内改为15日内。
经济生活角度
1.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本次个税调整考虑到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实际情况。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保障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
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调节过高收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3.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体现了税收具有固定性,说明国家在征税之前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
4.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会减少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这说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5.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与意义。对个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结构的调整,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纳税人所得越多,税率越高;所得越少,税率越低。这说明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个税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政治生活角度
1.民主决策的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民主决策,这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进步。
2.政府的职能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说明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进行经济调节,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全国人大的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广泛征求民意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4.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是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审议过程广泛征求民意,这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
生活与哲学角度
1.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费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再度调整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所以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无限性特征。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有必要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坚持了联系的多样性。
(4)将个人所得税之前施行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这是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体现,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有利于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好地维护社会总体的公平。
(5)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充分体现了“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低收入者不缴税”的原则,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个税体制改革,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利于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个人所得税改革征求民意的原因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税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民意,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个税改革的顺利进行。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个税改革广泛征求民意,是党和国家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具体表现。
2011年6月30日下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据此回答1~2题。
模拟训练
一、选择题
1.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11年9月1日起,个税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即起征点)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这一调整的目的在于()
①扩大个税征税范围 ②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④促进社会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是()
A.立法权
B.表决权
C.审议权
D.决定权 3.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新个税法,只要是9月1日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都会按照3500元的费用减除标准计征。新个税法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 B.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
C.月收入超过3500元的所有居民没有得到实惠 D.初次分配更加合理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了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最终于6月3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体现了()①国务院坚持依法执政 ②人大坚持民主立法 ③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 ④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保障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我国于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征税标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2000元上升为3500元。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④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说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关系是()
A.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B.相互监督的关系
C.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
D.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7.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最终就是要实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充分发挥个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个税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从今年9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了3500元。但部分地区8月份的工资在9月份发放时却按照2000元的起征点来征收。上述地区的做法()
A.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B.采取灵活多变的征收方式,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C.违背了税收的强制性特征,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 D.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兼顾各方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9.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1-9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1292.18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1-9月,个人所得税收入完成4995.12亿元,同比增长34.4%。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B.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C.公民自觉依法纳税意识增强 D.我国税收体制不断完善
10.全国人大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征集意见,征求意见数超过23万条,创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意见中85%都对3000元的起征点不满,个税免征扣除标准在提请人大常委会表决的最后关头提高到3 500元,舆论几乎众口一词地将其解读为“民意的胜利”。这说明()
①我国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国家立法的最终决策权在人民群众手中 ④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1.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教授安体富表示,应探索建立物价变动与个税免征额挂钩的机制。其他一些国家实行个税扣除额指数化,即物价上涨10%,扣除额也相应上涨10%。安教授认为,如果物价上涨,扣除额不提高的话,实际上是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坚持了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到了物价与个税间的客观联系
C.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D.遵循了客观规律,通过创造物价与个税间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从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由之前的28%下降到8%以下,从而使个税纳税人数由之前的约8400万锐减至约2400万。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个税减税来看,受益者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减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拉动内需,尤其重要和必要,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个税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了个税调整的众口难调。“一刀切”的起征点,不考虑家庭负担的单一征税模式,使得个税调整一直饱受争议。从这个意义来说,此次上调个税起征点只能说是个税乃至税收改革的一小部分,在这之后,税改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改变个税的“工资税”质疑、让税收结构变得更为合理;如何减轻工薪阶层的税负、改变国人“挣得比美国人少物价比美国高”的不合理税收现状;如何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征管、完善税收信息,这些都需要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完善。因此,个税调整后的分配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述我国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积极意义。(3)根据材料三,从辩证法角度,为“个税调整后的分配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4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4月25日,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专家、媒体、公众纷纷发表看法,近半月收到意见已接近20万条,公众参与热情超过以往,创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数纪录。
材料二:某网友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是应该的,但一定要务实。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公民是如何与决策机关“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的。
(2)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中“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的观点进行评析。
第三篇: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C。2.A。3.B。4.D。5.A。6.A。7.D。8.C。9.B。10.A。11.B。
12.【解析】第(1)问,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通过比较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差距,指出其反映的本质问题。第(2)问,分析意义时,应首先回答经济学依据,可以从收入与消费、个税的调节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第(3)问,要注意审题,知识范围是辩证法的方法论,应根据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
【答案】(1)①“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均较快增长,说明经济发展是收入增长的基础。②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最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说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不合理,没有处理好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2)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居民工资水平的实际情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②税收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可降低中低收入者的个税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收入水平的调节,有利于理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3)①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分配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不断积累,才能促成质变。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配改革要从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的实际出发,要避免“一刀切”的草率做法。③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分配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其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道远,其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13.【解析】第(1)问,应从公民与人夫的关系、民主决策的渠道和意义等角度分析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及影响,以体现公民与.决策机关“同历次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第(2)问,属于辨析类的设问。首先应回答个人所得税调整的积极意义,以肯定设问中观点的合理性;然后重点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指出实现社会公平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所得税的调节。
【答案】(1)①公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大代表进入决策机关,间接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我国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公民热情参与草案意见征集活动,既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对决策的理解和实施。③决策机关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随后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为民意表达提供了正式的法定渠道。
(2)①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解决税收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通过税收调节过高收入,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②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首先要解决效率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富总量;同时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整顿分配秩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四篇:人民的利益在党的口号中遥遥无期
人民的利益在党的口号中遥遥无期
引文: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一路走来从不缺乏这种那种的论调,人民的政府人民的党中央也一直在强调要怎样为人民服务,党中央也一直致力于探索应该在什么时期走出什么样的道路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与繁荣,或许我们看到了祖国在一日一日的强大,可是那些东西对于我们底层的劳苦大众来说太虚假了,我们也会时不时的通过一些新闻媒体报道看到某某地方在党的领导下变得如何如何美妙,我们一部分人也会在美妙的幻想着这些美好什么时候会降临到自己的身边,我厌倦了反复的听着这些那些的口号,这样与那样的理论,他们美好的初衷我是肯定的,他们的完美计划也是赏心悦目的,中国取得的发展我也不会否认,可是我现在是一个小人物,在没有切身感受到美好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会更关注一下身边存在的问题。摘要: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发微博称在受邀去江西讲课时号召党员干部不要去拆老百姓房子,遭江西万载县书记批驳,该书记称:“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拆迁),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
仔细的想着所有的党的纲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一些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不明白一些地方官员的强拆思想是走的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
关键词:党中央 口号 人民利益 为人民服务 强拆一、三个代表思想是怎么指导政府拆迁的?
《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一文的出炉,反映出的是当下热衷于强拆的官员所执的心态,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下,百姓成为经济GDP的垫脚石,这种漠视人民生活幸福和尊严的发展谬论招致了痛批,被引以为经济发展论的强盗逻辑。而今天,江西万载县书记的“我们不强拆,你们知识分子吃啥”的论调,与《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一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是一句话,但却是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下地方官员在强拆面前对百姓权益所执的态度,那就是人民的利益在这些地方官员心里从来没有放在首位。
某些地方官员之所以执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急功近利思想所致。当一些省份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地理优势走在了改革大潮的前列,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使那些缺少资源和优势的地区官员们眼红不已,四处求经问佛之下,把拆迁作为了城市发展提高GDP的真经。当这种拆迁确实带来了一个城市的表面繁荣,强拆作为发展的真谛在地方官员的执政生涯中固蒂根深。然而这种繁荣却埋下了痛苦的种子,那就是人民的尊严被践踏,人民的权利被轻视。但是这些,对于把发展看成高于一切的地方官员眼里,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有发展必须有代价,那么此时繁荣的背后就是人民根本利益的损害。
我很乐意相信在党的最高领导机构里他们拥有着纯洁的理想“为人民服务”,可是往下面的政府机关里看看太令人失望,有些更底层的官员中更有着一种山高皇帝远的姿态,他们在蚁食老百姓。可能有些人会说我在这说一些莫须有的空话,发一些牢骚,大多数人不在乎因为都已经麻木了。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处不体现三个代表等等的一些思想理论,可是现如今又有谁去在乎,真正在乎的人大多是没说话权利的人。在所有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和理论建设中都在宣扬着官员的“仆人”思想,应当把老百姓当“主人”供着,可是这一切美好的景象离我们实在太遥远,这让我还怎么相信着这样那样种类繁多的理论思想,我们不需要在那只享受着理论的美
妙却迟迟尝不到理论带来的甜美果实。
说到公民的权利问题有些法律听起来真像一个笑话,在强拆的事件中那么多的人受到生命威胁,这其间还不乏有人民政府的参与,连老百姓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了,还鬼扯什么为人民服务思想,简直就是为人民服务休想。“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执政理念,“发展为人民、一切为人民”的基础是在于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唯有人民在城市的发展中真正的感受到幸福,才具备了尊严感的存在,这才符合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但是现在,某些地方官员在发展中,把“为人民服务”的真意曲解,认为牺牲一部分人的幸福和利益这是必须的,认为践踏一部分人的尊严是合理的,拆一些人民的房屋是必须的。城市发展了,GDP提高了,自己仕途功绩史上又有可以彪炳的业绩了,但却没有想到这种发展、经济以及功绩都浸润着血与泪。那么这种没有把民意放在首位的发展又有什么用处呢?
但就是这种以业绩做为城市发展理念的地方执政者不在少数,宜黄事件也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就是这种完全与党的执政理念完全相悖的行为却在地方发展论中盛行着,诚如此次万载县县委书记,抛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没有强拆哪有你们知识分子饭吃”的谬论,这种谬论正是强盗思维的真实反映。一个地方政府,当为首的父母官,根本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执政生涯之中,何能使百姓感受幸福与温暖,何能使百姓感受到党带来的阳光和幸福?打着发展的幌子,践踏的却是人民的幸福与尊严,这是多么可耻却又是令人备感心酸的事!
二、强拆走的又是什么样的理论道路?
导读:拆迁办主任写信反对新拆迁条例,称草案太草率,法学家意见不靠谱,没有拆迁,就没有中国近十年快速的城镇化。新条例是法治的进步,却是社会退步。
北大法学院副院长沈岿联合其他四位教授上书国务院要求修改旧拆迁条例后,有一位自称是拆迁办的主任对沈教授提出了观点交锋,他认为新条例是法治上的进步,却是社会的退步。按照其理由,归集三点,其一,新条例太注重个体的权利忽视集体的权利。其二,新条例是法治的进步、社会的退步。其三:新条例没有看到我国土地制度的“特色”。并称如果没有“良性违宪”,我们还在集体宿舍里等着呢!也就是说,按此主任的观点,当下整个社会之中存在的突击强拆都是正常与合理的,正是这种强拆的方式存在,才加快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在某些执法者的身上,以城市发展为口号,把民生与民意当成是垫底的炮灰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被强拆民众是否居无定所、是否流离失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其地方的发展蓝图之下,人民的利益就是必须为此付出为此牺牲根本性的利益,而至于是否所谓的城市发展的形象工程是为某个开发商获利或者是为某一个领导的晋升涂脂加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瞄准的地方或是一个小区,就必须夷为平地,就必须为利益或政绩让路!或许,正是这些所谓的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贡献的“仆人”,从来不曾把“主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演变成欺迫与压榨人民的强大机器,而“主人”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痛苦神情,从来没有哪一位“仆人”为此而倾听,而这些“仆人”就是打着所谓的为城市发展,必须牺牲一部人利益的口号进行明目张胆的,所谓推动这个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口号为某个利益团体与某个领导的政绩服务!而这类人的心理,与这位拆迁办主任的思维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须牺牲人民的利益为根本,作为这个时代发展和进步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于是,在这个拆迁办主任反对新拆迁条例的声音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某些地方出让农民土地血染民众群体都是正常而合理的,那些强拆强买民众的手段都是合法的,那些所谓付出了自己生命的“钉子户”都是死有余辜的,那些棍棒刀枪之下的强拆造成人民居无定所都是合理的,这才是一个城市发展所必须让人民支付出的代价是正常的。但就是在这种声音之下,让我们看到新拆迁条例必须尽快实施的必要性,这才能让那些以团体利益为重与为某个领导政绩锦上添花的不合理事件被制止,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让那些将要面临强拆的人士受到真正的法律意义上的保护,让那些急功近利之人无法置民生不顾而实现他们卑鄙而肮脏的伎俩!使这种阴谋被粉碎!这才能真正体现出新拆迁条例有利于民的一个变革所在!
三、强拆的恶劣行径为何无人问责?
作为拆迁公司,缘何能置法而不顾,是谁给他们撑腰?这期间的一切已经不当自明,那就是权与钱的交易,那就是官与商的勾结!从所有强拆的事件(包括酿成被拆迁户人员伤亡的)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个涉案的官员、也没有一个开发商、也没有一个强拆公司的主管人员受到有效的法律追责,而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而正是这样的结果才造成了高层发文却依然使强拆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当因为强拆引发命案之后,相关的责任人并未受到刑事上的追责也是强拆继续生存的最重要因素。纵观所有的强拆事件,相关的责任人受到追诉的,至今没有一起;即便是宜黄的县长与县委书记,其立案调查也未能充分说明为什么被调查的因由,免职成了处理该事件的最大的问责结果;在去年唐福珍的事件之中,那位金牛区的主管领导在免职一个月后又官复原职,也充分说明了强拆合理存在的正当性;而这样的处理结果,只能说明地方只是为应付舆论所做出的本能反应罢了,而所谓尊重民生民意没有根本性的扭转与改变。正是这种走过场的处理方式,使那些打着发展旗帜的地方执政者,内心没有一丝对被拆迁户合法权益的尊重之心,从来不会从大众的角度去尊重人民在法律之下赋予的权益。于是,强拆继续着。缺乏了严厉问责的制度,才是强拆依然存在的根本性原因,而这种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追诉强拆者刑事责任从来未曾提及,才是导致各地强拆事件屡发的原因。而从这些野蛮强拆屡禁不止的事件之中,我们看到人民的幸福和尊严成了看到做不到的精神追求,那么浸润着血泪的强拆又怎么能够被禁止呢!真正的发展所代表的是,人民的收入提高了,人民的意见能被地方执政者所接受,地方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人民的幸福放在首位,这才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和更有尊严的根本。
四、面对强拆我们是沉默亦或是反抗?
沉默就是屈服,接受对方的条件,免受皮肉之苦,当然这也得直接的使自己的应有利益受损;反抗,面对那些有靠山有背景有强权撑腰的爪牙,你柔弱的双手能否抵挡得住如暴雨一般的拳头?当然,还得看你内心捍卫自己权利的尊严与信念,有一个鱼死网破之心,也得为家中老小着想,面对开发商这一颗大树,作为蝼蚁的住户如何才能捍动它的躯干呢?开发商有他的拳头,不过,弱民别忘了,拳头最怕的是尖刀,尖刀就是对付豺狼的最好招数,爪子在利也把它整齐地给切下来。
有多少人在面对开发商的淫威之时被屈服?有多少房屋在面对拳头和大棒之时夷为平地?有多少弱民在面对强大的机械之时束手无策?有多少弱民在无奈之间被迫接受条件?天理呢?公理呢?天理与公理在自己的手中,在那一把闪着寒光在说话的刀子下面!面对强权,当无法寻求法的庇护之时,用强烈的不满来回击黑社会般势力的弹压吧!亮出你的刀子来,才能让拳头缩回,才能让你的住房安稳。
党的政策历来是不枉冤一个好人,但也绝不放过一个坏人,公理绝不可能被少人所操控!钱和权只能是一时之宜,威胁和强暴绝不会让正义低头,绝不会让法律低头!
第五篇: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范文)
2012高考时政热点:推进个税改革促进社会公平
【时政概览】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拟将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至3000元。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
6月28日、29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两次召开会议逐条研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一见。法律委员会认为,为了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力度,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是必要的、适时的,同时建议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3 500元。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这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结构,由9级调整为7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调整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级距;纳税期限由7日内改为15日内。
【知识链接】 经济生活角度
1.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本次个税调整考虑到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增长的实际情况。提高个税起征点,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在保障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
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有利于调节过高收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3.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体现了税收具有固定性,说明国家在征税之前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
4.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提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将会减少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这说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5.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与意义。对个税的起征点和税率结构的调整,体现了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纳税人所得越多,税率越高;所得越少,税率越低。这说明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6.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个税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政治生活角度
1.民主决策的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这是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参与民主决策,这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进步。
2.政府的职能和原则。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说明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进行经济调节,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全国人大的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行使最高立法权。广泛征求民意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4.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是由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审议过程广泛征求民意,这说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
生活与哲学角度
1.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中国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费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必要再度调整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所以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2)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无限性。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无限性特征。
(3)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有必要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坚持了联系的多样性。
(4)将个人所得税之前施行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7级,这是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的体现,遵循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有利于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更好地维护社会总体的公平。
(5)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充分体现了“高收入者多缴税,中等收入者少缴税,低收入者不缴税”的原则,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个税体制改革,属于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7)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利于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能够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个人所得税改革征求民意的原因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税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民意,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个税改革的顺利进行。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个税改革广泛征求民意,是党和国家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具体表现。
2011年6月30日下午,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据此回答1~2题。
【模拟训练】
一、选择题
1.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11年9月1日起,个税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即起征点)由2000元/月提高到3500元/月。这一调整的目的在于()
①扩大个税征税范围 ②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④促进社会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的是()A.立法权
B.表决权
C.审议权
D.决定权
3.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新个税法,只要是9月1日以后实际取得的工资,都会按照3500元的费用减除标准计征。新个税法的实施带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 B.居民整体可支配收入增加
C.月收入超过3500元的所有居民没有得到实惠 D.初次分配更加合理
2011年4月,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了个税法修正案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最终于6月3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体现了()①国务院坚持依法执政 ②人大坚持民主立法 ③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 ④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为保障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我国于2011年9月1日起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征税标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2000元上升为3500元。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②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③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④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国务院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说明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关系是()
A.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B.相互监督的关系 C.权力相互制衡的关系
D.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7.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最终就是要实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充分发挥个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以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个税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②改革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③经济基础要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状况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从今年9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了3500元。但部分地区8月份的工资在9月份发放时却按照2000元的起征点来征收。上述地区的做法()
A.有利于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减轻纳税人的负担 B.采取灵活多变的征收方式,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C.违背了税收的强制性特征,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 D.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兼顾各方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9.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1-9月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71292.18亿元,同比增长27.4%。其中,1-9月,个人所得税收入完成4995.12亿元,同比增长34.4%。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B.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C.公民自觉依法纳税意识增强 D.我国税收体制不断完善
10.全国人大对《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征集意见,征求意见数超过23万条,创人大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意见中85%都对3000元的起征点不满,个税免征扣除标准在提请人大常委会表决的最后关头提高到3 500元,舆论几乎众口一词地将其解读为“民意的胜利”。这说明()
①我国公民可以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③国家立法的最终决策权在人民群众手中 ④民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资源
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1.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教授安体富表示,应探索建立物价变动与个税免征额挂钩的机制。其他一些国家实行个税扣除额指数化,即物价上涨10%,扣除额也相应上涨10%。安教授认为,如果物价上涨,扣除额不提高的话,实际上是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A.坚持了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B.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看到了物价与个税间的客观联系
C.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D.遵循了客观规律,通过创造物价与个税间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2011年6月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根据决定,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
从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工薪所得纳税人占全部工薪收入人群的比重,由之前的28%下降到8%以下,从而使个税纳税人数由之前的约8400万锐减至约2400万。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个税减税来看,受益者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所以,减税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拉动内需,尤其重要和必要,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个税调整是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决定了个税调整的众口难调。“一刀切”的起征点,不考虑家庭负担的单一征税模式,使得个税调整一直饱受争议。从这个意义来说,此次上调个税起征点只能说是个税乃至税收改革的一小部分,在这之后,税改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改变个税的“工资税”质疑、让税收结构变得更为合理;如何减轻工薪阶层的税负、改变国人“挣得比美国人少物价比美国高”的不合理税收现状;如何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征管、完善税收信息,这些都需要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完善。因此,个税调整后的分配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述我国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积极意义。(3)根据材料三,从辩证法角度,为“个税调整后的分配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4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4月25日,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专家、媒体、公众纷纷发表看法,近半月收到意见已接近20万条,公众参与热情超过以往,创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数纪录。
材料二:某网友提出:调整收入分配是应该的,但一定要务实。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1)根据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公民是如何与决策机关“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的。
(2)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二中“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的观点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
1.C。2.A。3.B。4.D。5.A。6.A。7.D。8.C。9.B。10.A。11.B。
12.【解析】第(1)问,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情况,通过比较看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的差距,指出其反映的本质问题。第(2)问,分析意义时,应首先回答经济学依据,可以从收入与消费、个税的调节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科学发展观等角度分析。第(3)问,要注意审题,知识范围是辩证法的方法论,应根据材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回答。
【答案】(1)①“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均较快增长,说明经济发展是收入增长的基础。②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最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增速,说明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不合理,没有处理好国富与民富的关系。
(2)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根据居民工资水平的实际情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②税收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可降低中低收入者的个税负担,加大对高收入者收入水平的调节,有利于理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④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3)①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分配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不断积累,才能促成质变。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配改革要从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的实际出发,要避免“一刀切”的草率做法。③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分配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其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道远,其道路是曲折的,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
13.【解析】第(1)问,应从公民与人夫的关系、民主决策的渠道和意义等角度分析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及影响,以体现公民与.决策机关“同历次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第(2)问,属于辨析类的设问。首先应回答个人所得税调整的积极意义,以肯定设问中观点的合理性;然后重点分析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指出实现社会公平不能仅仅依靠个人所得税的调节。
【答案】(1)①公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大代表进入决策机关,间接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②我国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公民热情参与草案意见征集活动,既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也有助于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对决策的理解和实施。③决策机关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随后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为民意表达提供了正式的法定渠道。
(2)①税收对经济发展具有调节作用,解决税收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通过税收调节过高收入,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②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首先要解决效率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富总量;同时还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整顿分配秩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