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去杠杆的融资支持思考

时间:2019-05-14 05:0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去杠杆的融资支持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去杠杆的融资支持思考》。

第一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去杠杆的融资支持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去杠杆的融资支持思考

摘 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杠杆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加快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企业去杠杆问题,所以通过创新金融工具、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加快信贷产品创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措施重点解决,还应不断提升政府融资平台及多层次的政策担保功能,优化区域融资环境,推动和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杠杆;融资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8)-0095-03

一、企业去杠杆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有效手段

(一)我国企业杠杆率水平明显过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政府和个人杠杆率都不高,而企业杠杆率偏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动加杠杆的政策效应下,在刺激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产能过剩,加之企业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要素价格成本、利率市场化资本成本压力导致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2008年到2016年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持续上升,从98%增长到160%。明显高于欧洲和日本将近110%的水平,也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大约70%左右的水平。而即使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国的企业债务率也明显高于印度(50.1%)、巴西(75%)和俄罗斯(57%左右)的水平。

(二)高杠杆率会对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影响。企业杠杆过高、负债过多,还本付息压力超过盈利的现金流,财务费用就超过利润,企业的现金流能力恶化,导致资金周转问题,企业因为要生存可能继续借债,被动加杠杆,但因为可能影响到资产负债表,又要被迫考虑去杠杆。当前,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下降、特别是投资回报率低于借贷成本的局面时,过高的杠杆会加大企业财务负担和资金压力、侵蚀盈利能力,甚至引发违约和破产等极端情形。

(三)高杠杆主要存在于传统国有制造企业。截至2016年,我国债务总额为168.48万亿元,全社会杠杆率为249%,其中居民的杠杆率在40%左右,政府(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杠杆率在57%左右,而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则高达160%,这说明我国的债务问题大部分集中在企业,特别是产能过剩、市场约束不强的国有企业。

(四)信贷刺激对GDP拉动的边际效应在递减。1996―2008年期间,我国GDP每增加1元只需1.5元的信贷投放,2013年以后,GDP每增加1元则需要4元的信贷投放。2014年、2015年、2016年我国GDP增速是7.3%、6.9%、6.7%,但这三年货币对应增长分别是12.2%、13.3%、11.3%,货币增速接近经济增速的一倍。不断增加的货币堆起的杠杆越来越高,一些本该倒闭的僵尸企业以债务滚动方式得以存活,消耗和占用的资本越来越多,从而对经济转型发展造成阻力。

二、张掖市企业杠杆率水平及金融支持去杠杆情况

(一)从总量看,企业杠杆率长期居高不下。银行信贷依然是张掖市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渠道,其杠杆作用发挥明显。至2016年末,张掖市金融机构企业贷款余额253.08亿元,较同期增加55.77亿元,余额及增量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分别为45.94%和57.38%,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97个百分点,银行贷款作为全市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渠道,已占到企业负债的70%以上。企业信贷杠杆率达到159.75%,同比增加29.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1.93个百分点。

(二)分行业看,行业信贷投放“有高有低”。至2016年末,张掖市金融机构对传统制造业、采矿业及部分产能过剩的电力、热力等行业贷款余额92.91亿元,占比达到16.78%;建筑业、房地产贷款余额39.48?|元,个人住房消费贷款53.31亿元,占比分别为7.17%和8.36%,建筑住房类贷款合计占比15.5%。而对区域优势产业和涉农企业贷款占比仅为8.61%,对信息传输、技术开发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仅为0.38亿元,占比仅为0.15%。从信贷投向结构来看,更多的信贷资金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传统制造领域和产能过剩行业,而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科技型行业和“双创”行业支持不足。

(三)从投向看,信贷坚持“有扶有控”。去杠杆的重点是产能过剩行业(如房地产、煤化工)和“僵尸企业”,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领域、旅游产业、小微企业等则可以结合企业实际阶段性加杠杆或者逐步去杠杆。在金融支持去杠杆过程中,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农、旅游体育文化医养融合发展等领域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落后产能、违规新增产能的信贷投入。加之政府债务仍有一定举债空间,金融机构可以逐步调整信贷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以及行业、产业、企业发展实际需要,更多地配合政府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杠杆率。

(四)从来源看,政府平台融资担保能力增强。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家政策性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张掖市通过完善交通、农业、旅游等五大投融资平台,运用担保和资产回购等办法,将实物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有效的引导了金融资源投放,发挥了低成本金融杠杆作用。

三、现阶段金融支持企业去杠杆的思考

(一)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支持政策,加强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面对相对较高的银行杠杆率,银行信贷融资方面要在结构上做文章,防止盲目“一刀切”,结合“去产能”、“降成本”来实施“去杠杆”,进一步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帮助企业回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1、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贷支持供给侧改革,稳增长是主基调、调结构是主攻点、促创新是主旋律。从供给侧来说,金融信贷应更多地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发展延伸优势产业链,信贷资源应更多地投放到产出率较高、规模发展能力较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调整信贷结构化解和淘汰落后产能。信贷增量应充分研究市场需求,以需求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创新发展能力。

2、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根据重大技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项目目录,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标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等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支持企业通过调整债务结构,减少债务总量;另一方面通过信贷、结算等综合调整手段,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扩大市场,做大资产。

(二)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强化金融支农支小功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进一步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着力提升金融保障和服务能力,通过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加快金融新业态培育发展。

1、加快信贷产品创新,促进产融对接融合。随着小微企业、三农信贷和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金融创新还需进一步深化,加大与证券、保险以及同行合作,开展交叉性金融业务。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积极推行金融+互联网模式,拓展企业新领域、新模式等新市场需求,研发针对性、差别化的信贷产品等。

2、改进信贷管理制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落实好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规定,降低小微企业“过桥”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可在做好款质量监测和准确分类的同时,通过调整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贷款重组措施,缓解企业债务压力。同时,还可通过争取系统内资金倾斜和同业间开展联合授信,保持对企业的合理授信规模,持续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

(三)推进融资机制创新,拓宽融资渠道。我国的金融体系一直是间接融资为主,特别是商业银行主导,这个金融格局直接造成了总体杠杆率偏高的事实。因此,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要稳妥推进去杠杆的重点任务,需要不断优化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1.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功能。加大平台资源整合力度,做实平台公司资产,整合闲置国有资产、经营性资产以及政府性资源、收费权等资产,通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增大平台注册资本金,壮大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实力。另外,紧抓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应用的机遇,建立健全PPP运营机制,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扩大生产。

2、建立多层次政策性助保和担保体系。通过新设、控股、参股等方式,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不断规范担保服务,增强担保能力,净化融资担保市场,从源头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负担,降低融资成本,发挥政策性杠杆撬动作用及信贷放大效应。

3、通过资产确权推动资产金融化。通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集体财产权确权颁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加快推进涉农资产抵押融资工作。这对于盘活土地、激活农村资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破解农村融资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增强企业直接融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发行标准化债权产品,替代其他高成本融资方式。积极发展绿色债券、高收益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金融工具。鼓励企业发债,通过资产证券化支持企业发展,探索企业债转股降低杠杆率,为企业开拓更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借助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融资作用,扩大股权投、融资规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服务。

(四)强化协调配合,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和监管。坚持去杠杆与扩大直接融资、优化地方政府融资机制等相结合,加强协调配合,构建密切协作、部门联动、综合监控、分级管理的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体系。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构建统一的中小企业社会征信系统和运行机制,扩大征信系统覆盖面和信用信息采集面,增加企业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实用性和透明性。积极稳妥做好“僵尸”企?I信贷退出,建立健全部门间联合惩戒机制,完善风险监测体系,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淮金.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探讨[J].现代金融,2016,(5):6-7。

[2]娄飞鹏.非金融部门杠杆现状与去杠杆建议[J].2017,(7):23-29。

[3]王宇,杨娉.我国高杠杆的成因及治理.南方金融[J].2016,(1):5-9。

[4]么晓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银行如何助力去杠杆[J].农银学刊,2016,(5):52-56。

[5]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去杠杆的逻辑与方式――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J].金融纵横,2016,(7):38-44。

第二篇:南通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实施方案

南通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实施方案

根据中央、省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为切实做好钢铁、水泥、船舶等重点行业去产能工作,拓展先进制造业发展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增效升级,现结合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去产能作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突出钢铁、水泥、船舶等重点行业,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退出低效产能、主动压减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我市建设长三角北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强大支撑。

二、工作目标

经过努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过剩产能有效压减,“僵尸企业”加快出清。“十三五”期间,确保完成省定钢铁、水泥、船舶化解产能目标,并在印染、钢丝绳等其他传统行业退出一批低端低效产能。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化解钢铁产能166万吨、水泥产能120万吨、船舶产能115万载重吨,淘汰钢丝绳落后产能60万吨、印染落后产能1亿米。其中2016年,退出或压减生铁产能46万吨、粗钢产能120万吨,化解水泥产能60万吨、船舶产能115万载重吨,淘汰钢丝绳落后产能30万吨、印染落后产能3000万米。

三、重点举措

(一)全面清理违法违规产能。

全面排查未按土地、环保和投资管理等法律法规履行相关手续或手续不符合规定的违规项目,依法依规予以处置。对污染物超标排放企业责令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对达不到相关行业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要求的钢铁、水泥、船舶产能,实

行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未达到整改要求的,依法关停退出。对钢材、水泥、船舶等产品质量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依法查处并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到期未整改或未达到整改要求的,依法吊销许可证。加强钢铁、水泥等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坚决打击无证生产。对未达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的钢铁、水泥、船舶产能,责令停产整改。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的钢铁、水泥(熟料)、船舶项目,技改和搬迁项目必须实行产能减量置换。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上述新增产能项目土地、环评、能评、取水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市经信委、发改委、环保局、建设局、国土局、质监局、工商局、安监局、行政审批局,人行南通中心支行、南通银监分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二)有效化解严重过剩产能。

1.推进严重过剩产能就地消化。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途径,退出部分过剩产能。督促位于城市主城区以及布局不合理的钢铁、水泥等重污染企业加快退城入园,在搬迁改造中压减低端、低效、负效产能;产品低端、环保设施落后、持续亏损或濒临亏损,已无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及早退出市场。加大差别电价执行力度,继续对国家限定的高耗能行业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能耗、电耗、水耗达不到标准的产能,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并不得参与大用户直购电交易。(市经信委、发改委、环保局、物价局、建设局、国土局、行政审批局,人行南通中心支行、南通银监分局、南通供电公司)

2.鼓励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简化企业兼并重组审批流程,开设兼并重组审批绿色通道,推行兼并重组并联审批。建立工业存量资产交易平台,健全企业兼并重组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减量化兼并重组,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发挥潜在产能效益。(市经信委、发改委、行政审批局、国资委、环保局、建设局、国土局,人行南通中心支行、南通银监分局)

3.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分解落实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限期退出。针对钢丝绳、印染等行业,鼓励各地提升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能耗标准,倒逼企业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改造。对污染物排放、安全生产等问题突出的小作坊,由各地深入进行摸排,采取严格措施进行整治,坚决淘汰一批不达标的产能。(市经信委、环保局、质监局、安监局、发改委)

(三)推进产能结构优化和产业转移调整。

1.着力调整产能结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引导相关行业健康发展。引导钢铁企业加快优化产品结构,增加特种钢、优质钢等中高端产品供给;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鼓励生产和使用高标号水泥、纯熟料水泥、专用水泥和特种水泥。突出抓好船舶行业去产能与调结构的有机结合,创新转型提升一批,注重引导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拓高端船舶市场;开拓市场释放一批,鼓励金融机构为船舶海工企业开具保函,帮助企业解决争取海外订单困难的问题,力争龙头企业国外订单占订单总量的比重达90%以上,中小企业东南亚、日韩地区中小型船舶等细分船型订单占订单总量的比重达30%以上;调整方向消化一批,实施船舶产业“补链计划”,支持企业向关键配套、海洋工程以及桥梁钢结构、模块化建筑等非船领域拓展,重点推动115万吨产能化解任务完成;加强产能合作化解一批,抢抓“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积极开展生产等领域实质性合作,进一步拓展深度和广度,力争央企龙头企业等合作项目落户南通取得突破;兼并重组整合一批,推动基础条件好的企业,积极引入央企等高端能力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力争兼并重组早日实现突破;依法依规淘汰一批,对安全、环保等方面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环保局、安监局)

2.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产能国际合作。制定我市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行动计划,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信息发布平台、产能合作项目库,支持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区,重点推进过剩产能行业及传统产业“走出去”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转移部分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转移优势富余产能。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加强产业转移谋划,促进本地区要素成本较高、劳动密集但仍有市场需求的加工贸易、传统优势产业及符合环保标准的纺织、服装、轻工、化工等生产企业,加快向我国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

3.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健全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机制,围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结合地方环境承载力、资源能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空间、物流运输等条件,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有序推进主城区和县城相关企业环保搬迁、退城进园;大力推进“优江拓海”,规划、实施产业布局注重由沿江地区向沿海地区转移。通过“腾笼换鸟”,围绕“3+3+N”重点产业发展导向,引进、布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环保的都市型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重大项目,大力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主导产业产值超过1.8万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实施制造业生产装备升级和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全市建成100个示范智能车间、100家“两化”融合创新示范企业。(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国土局、规划局)

(四)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各地要切实承担起处置“僵尸企业”的属地责任,因地制宜妥善处理有关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对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维持且没有市场前景的企业,要停止各种财政补贴、税费返还、银行续贷等政策支持,倒逼企业加快市场化退出。对资产负债率超过85%且连续三年亏损,长期欠薪、欠税、欠贷、欠息、欠费和停产半停产企业实施分类处置,对严重资不抵债、救助无望的企业,以市场机制为主,通过司法途径依法实施破产清算;对现有资产和资源仍具有一定价值,资金链面临压力或经营不善的企业,引导企业盘活资产,提升经营效益。对经营困难,但资产质量、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扶持发展,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支持市、县法院设立“僵尸企业”破产处置绿色通道。支持银行推进“僵尸企业”不良资产处置,加快“僵尸企业”清算退出。(市国资委、发改委、经信委、人社局、财政局、金融办,人行南通中心支行、南通银监分局)

(五)落实社会保障制度。

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将职工安置方案纳入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方案,明确职工安置途径、经济补偿、资金来源和再就业措施,做到同步制定、同步实施、同步推进。优先将化解过剩产能分流职工纳入就业创业扶持范围,鼓励兼并重组企业优先吸纳原企业职工。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依法兜住就业底线。(市人社局、发改委、经信委、国资委、总工会)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优化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结构,支持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各地财政积极发挥相关专项资金作用,保障去产能顺利推进。认真落实税收政策,支持产能过剩企业重组、破产等,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股权(资产)收购、合并、分立、债务重组等企业重组行为,企业所得税可以按税收政策递延纳税。完善金融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对公司治理良好、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但当前投入不足的企业,试点通过组建银团贷款或建立授信联合管理机制等方式予以支持。盘活土地资源,对产能过剩退出企业的划拨国有用地可依法转让或由政府收回,政府按规定支付给企业的土地补偿费,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和转型发展。(市财政局、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人社局、国资委、金融办、国土局,南通市国税局、南通地税局、人行南通中心支行、南通银监分局)

四、组织保障

(一)健全联动机制。建立市政府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形成上下协调、左右衔接的联合推进工作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市相关部门细化落实措施。各地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切实加强对去产能工作的组织引导,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去产能的相关政策,制订本地区去产能工作总目标、分行业退出规模及时间表。(市政府办、经信委、发改委等相关部门)

(二)严格目标责任。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将全市去产能任务完成情况向社会公示,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企业要予以问责。对违法违规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监管不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市政府办、经信委、发改委等相关部门)

(三)强化督查评估。加强对去产能工作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

行评估,并建立举报制度。市相关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并向市政府报告督查情况。市政府办公室视情况采取下达督查通知书、组织实地督查、提请市政府领导约谈、挂牌督办等方式推动各地和各部门工作落实。(市政府办、经信委、发改委等相关部门)

附件:1.南通市船舶行业去产能、调结构任务分解表(2016~2020)

2.南通市钢铁、水泥行业去产能和钢丝绳、印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分解表

第三篇:关于工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作用的思考

关于工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作用的思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深刻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改革创新,其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并确定 2016 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年。

工会如何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作用,如何深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握和运用好这一改革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这是摆在各级工会组织面前的重要课题。

把握三大要点,凝聚改革共识

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自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需求拉动的方式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下降。要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必须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更加重视以长期增长为目标的供给侧管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审时度势,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置于空前重要的地位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及“供给侧”改革,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这项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是“衣领子”、“牛鼻子”。各级工会要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联系实际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引导职工群众和工会干部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的新情况,深刻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问题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改革的政策举措、维护稳定的实际能力。

全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工会任务。工会组织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由党的性质和群团组织性质决定的。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到来,随着中央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和“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深入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全国各地抢抓机遇、创新发展的共同行动。各级工会必须始终自觉地把工会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去推进,以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切实凝聚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要围绕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滑的情况,把工会维权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保就业、保收入、保安全上,使职工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就必须注重把握好两个环节:在顶层设计环节,进一步畅通源头参与、民主协商的渠道,高度重视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改革,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改革政策措施的制定,使改革在顶层设计上就充分关注职工利益、体现职工利益;在改革实施环节,要进一步加强与人大、政府、政协及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联动,充分发挥职代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等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的作用,积极推动改革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要高度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职工生产生活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做好职工困难帮扶工作,协助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汇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能量。所有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利益调整,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必然对职工利益实现带来重大影响。面对既要化解社会积累的各种矛盾,又要将新的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压力,工会组织要着力强化职工思想引领,团结动员职工群众在坚定信心、投身改革、共谋发展中增强主人翁意识。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广泛组织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传宣讲活动,阐释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怎么看”“怎么干”,引导职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切实承担起引导职工群众的政治责任。要发挥工会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新闻舆论宣传阵地的作用,以开设专题专栏、系列评论、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回应职工关注关切,回答热点难点问题,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政策向职工群众讲清楚、讲明白、讲全面,推动中央精神走近职工、深入人心。特别是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受到冲击的企业,要引导职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引导职工形成合理心理预期,工资收入提高要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福利水平提高要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广大职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劳模先进的典型事迹,把职工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

抓好四个重点,推动改革落实

主动介入,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各级工会要深入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工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找准工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使工会工作真正做到与党政同向、与企业同行、与职工同心,成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的践行者,成为团结职工、凝聚职工为企业谋发展、脱困境的组织者,成为党和国家政策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职工的推动者。要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收集整理专项检查、专题调研、法律援助、职工来信来访等工作中反馈的数据信息,充分利用人大、政协提案,信息专报等渠道,将职工诉求和工会主张及时、准确地反映给党委、政府,为他们制定精细措施、实行精准实施当好助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要深入基层职工群众,摸清大多数职工的意愿和想法,总结梳理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把需要服务的企业、服务的职工、服务的重点、服务脱节的原因等搞清楚,促进因企施策、因人施策,切实做到情况精准、措施精准、程序精准、监管精准、效果精准。

助推改革,发挥主力军作用。职工群众不仅是改革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和共享者,更是改革的创造者和主体力量。各级工会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深入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竞赛,团结动员职工积极支持和参与转变发展方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要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内容的“五小”活动,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交易平台建设,引导职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让创新补齐短板、改变企业。要适应结构性改革对职工素质的要求,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更加重视职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工会院校、职工技能实训墓地和多媒体手段,加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加强技能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培训,帮助职工更好适应创新带来的市场变化和创业就业条件变化。

全程参与,依法跟踪督办。工会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在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事项,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必须做到三个参与,即“调查研究参与、政策制定参与、执行落实参与”。要督促企业在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中严格执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企业关停并转重大事项以及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裁员、降薪和人员安置等重大问题,要提交职代会审议,依法开展集体协商,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及时了解煤炭、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情况,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工矿区的情况,经营困难、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僵尸企业”企业涉裁员、职工安置和权益保障的情况,配合有关部门妥善解决职工安置和权益保障问题,督促企业在尊重职工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努力为职工提供内部转岗机会,同时多方协调、鼓励有需求的其他企业承接不能实现内部转岗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裁减人员,必须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的下岗职工,要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并做好被裁减员工的社会保险接续和再就业服务工作。

扩大覆盖,激活基层活力。基层是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最终落实者。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扩大覆盖面、激活基层活力,是工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展现作为的必然要求。要找准基层组织建设的空白点开展工作,高度重视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扩大对新领域、新阶层和小微企业的有效覆盖,最广泛地把职工群众组织到工会中来,努力使工会组织网络覆盖与经济社会和职工队伍发展相适应、相同步。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职工,工作重心下沉、资源配置下沉、组织力量下沉,全面激活基层活力。同时,依法规范基层工会民主选举,提高基层一线职工在工会委员会、代表大会中的比例。切实加强工会资金资产管理,增强服务基层、服务职工能力。

坚持三项原则,推进有序实施

坚持项目化推动。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的要求,创新项目科学设计、资金投入、考核评估、宣传引导机制,从项目的需求分析、创意策划、资源整合、目标制定、职责划分、过程管理、成效评估等各个环节,强化过程控制,做到精细管理,切实提高工会组织服务发展、促进改革的工作实效。特别是在劳动保护、困难帮扶、再就业培训等工作上实施项目化,有效推动工会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点、难点工作落实。

实施规范化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严格工作考核,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工作实效,实现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工会工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更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管理有明显改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突显群众化特点。群众性是工会等群团组织的本质特征。工会要坚持把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作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在彰显“群众性”上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健全长效服务机制。要坚持以职工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加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工作,完善职工群众参与工会活动设计、工作安排、先进表彰、评价监督等制度,努力形成工会工作由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同时,深入研究探索“互联网+”在工会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努力打造“互联网 +”工会工作新模式,形成工会上下联动、线上线下互动、职工需求推动的服务职工群众工作新格局。

第四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终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余 斌【内容提要】由于中国经济早就融入经济全球化,外部经济的不景气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倒逼中国进行进一步的经济改革。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其主要表现是增长速度的下降,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但是,虽然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人均产值和收入还很落后,从现在的水平开始,到我国人均产值达到世界第二,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如果说,扩大内需是在供给的产品不变的前提下,为这些产品增加需求,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供给的结构来满足外溢的需求,把消费能力留在国内。当然,通过创新来提供新的产品也可能满足另外一些潜在的需求,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本文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两个不能动摇”“两个市场竞争”和“五个改革举措”。

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专门谈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首先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然后,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尽管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干预措施,但是正如当年美国罗斯福总统上台采取干预措施后,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并于1937~1938年再次陷入危机一样,这场危机所导致的经济萧条并没有因为舍本逐末的干预而很快复苏。自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救市行动以来,正如恩格斯曾经说过的,“每当我们似乎看到繁荣时期行将到来的种种预兆,这些预兆又消失了”。美欧国家及一些国际组织的经济学家们关于世界经济已经企稳的推断一再被证明是不成立的。由于中国经济早就融入经济全球化,外部经济的不景气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倒逼中国进行进一步的经济改革。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其主要表现是增长速度的下降,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速度的下滑引起了对经济前景的恐慌,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大惊小怪地提出“中等收入陷阱”,要求中国实行恰恰导致这种陷阱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其实,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中国经济规模发生质变上了台阶的标志。就象习总书记所比喻的那样,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之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经济增长不可能趋向于无穷大的,即便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物质再怎么极大丰富也仍然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是不可能长期高速增长而不有所减速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一种表现是:由于更多地使用机器和一般固定资本,同数工人在同一时间内可以把更多的原料和辅助材料转化为产品,也就是说,可以用较少的劳动把它们转化为产品。于是,资本主义生产,随着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日益相对减少,使总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时,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随着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社会积累的增长率,从而社会生产的增长率也会随之下降。这种下降自然也就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因此,总书记提到,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他的回答是,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他的这个回答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

但是,由于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刺激,是积累的条件和动力,因而一般利润率或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就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发展的威胁,表现为“不好”的经济不景气,并导致一些实体经济中的产业资本转入到虚拟经济的金融投机上,推动虚拟经济日益脱离实体经济。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它的相对性和穷途末路,就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体现出来,并在经济危机中表现出来。

然而,对中国来说,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增长率的下降并不会影响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信心和决心。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只不过意味着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诚如习总书记所说,新常态下,尽管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另一方面,也诚如习总书记所说,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毕竟,虽然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但是,人均产值和收入还很落后,从现在的水平开始,到我国人均产值达到世界第二,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找准发力的着眼点,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的经济的增速也完全可能在短期内重回较高水平。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背景

前面提到,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西方供给学派强调激励,建议大幅度削减税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并得到了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的热烈拥护。一些供给学派经济学家,特别是阿瑟·拉弗甚至认为,高税率实际上可能会减少税收收入。“拉弗曲线”假说认为,高税率抑制了经济活动,从而缩减了税基。但是,西方整个政界的主流经济学家,甚至一些供给学派经济学家,都对降低税率会增加税收收入的拉弗假说加以嘲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98年,当一系列税收的增加使美国联邦政府的收入水平提高并开始产生预算盈余时,供给学派政策主张终于在西方经济学中成了一种近乎反面的教材。

但是,这种供给学派的主张却在今天中国沉渣泛起,一些学者不仅呼吁减税,而且要求降低社会保障费,甚至下调最低工资标准,也就是由政府出面来压低工人的工资,把政府推到工人阶级的对立面。这种减税降费的主张,既不利于社会稳定,实行起来也必然会加大政府财政的困难,降低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和福利。西方供给学派的主张,实际上是对资本家的单方面激励,税收体系降低累进性,在政府支出不变进而税收不变的情况下,就只能增加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对低收入者是一种负激励。显然,供给学派代表的是大资本的利益。由于它打击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不可能鼓励生产率和产出的增加,反而增加了大资产阶级的投机性。而在凯恩斯看来,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就是说,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基本上已经得到了满足,而低收入者的大量需求由于没有足够的收入水平还远远没有满足,因此,供给学派的这种主张恰恰限制了总需求,从而限制了经济增长。更何况,在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如果减税能起到激励作用,那只会造成更严重的生产过剩和产能过剩。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盲目地进行扩大内需,从需求侧着力,是因为注意到,“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特别是这些外溢的需求,有许多并不是国内不能生产的高端商品,而是国内完全能够生产的像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这样的普通日用品。事实上,格力电器在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就开发出了比国外同类产品更好的电饭煲。

如果说,扩大内需是在供给的产品不变的前提下,为这些产品增加需求,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供给的结构来满足外溢的需求,把消费能力留在国内。当然,通过创新来提供新的产品也可能满足另外一些潜在的需求,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一)两个不能动摇

习总书记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这“两个不能动摇”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坚持和重大发展。虽然“两个不能动摇”没有直接谈及非公有制经济,但它显然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只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非主体地位的非公有制经济还是鼓励和支持的。在这里,更主要的是,“两个不能动摇”强调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从而第一次明确了国有经济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作用,深化了“两个毫不动摇”。

我们知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同样应当由市场来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市场只是一个作为客体的场所,在其中起作用的是法人,包括企业法人和自然法人。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必须由国有经济来起主导作用,这一点决不能动摇,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发生质变,就会沦落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存在重蹈前苏联灭党亡国陷入分裂的危险。

国内一些学者把“有恒产者有恒心”作为他们强调私有化产权、大力鼓吹私有制的理论依据。但是,列宁指出,“私有制使人分裂,而劳动使人团结。”这是因为,在私有制下,利益的冲突会引起强烈的竞争,每一个资本家都力图打压、排挤和消灭竞争对手。个别情况下的所谓双赢,也只是力量暂时处于均衡、不得不妥协的结果,一旦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双赢的局面就会打破。因此私有制必然会引起分裂。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由此引起的。而那些民族分裂分子追求的也是私有制经济,并得到私有企业老板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的联合,尤其是不同民族的劳动者之间的联合,是不可能在私有制企业里完成的。私有企业主为了更好地控制工人,防止工人团结起来争取自身的合法利益,必然要想办法在工人中间制造矛盾和分裂;私有制企业内的剥削和压迫也容易在处于不同民族的老板和打工仔之间把个人恩怨发展成民族矛盾。显然,能够使不同民族劳动者大联合的只能是互帮互助的公有制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特别是在民族自治区域,公有制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

另一方面,在现代企业规模远大于个体劳动者可以掌控的时代,即便是小型企业的私有制,也只是个别企业主有恒产,从而有恒心的也只是他们,而绝大多数劳动者由于没有资本,只能出卖劳动力,因而也就没有恒心了。在工人没有恒心的这种私有制企业里其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自然难以乐观。马克思就曾提到,英国议会下院“食物搀假”调查委员会相当坦率地承认,自由贸易实质上是假货贸易,或者用英国人的俏皮说法,是“诡辩品”贸易。这样的私有制企业也很难让人们对他们的产品有较大的信心和需求。而要让工人也有恒心,从而关心生产的发展,就只有实行公有产权制度,让劳动者也能够共享产权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共享”这一发展理念。

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私有企业的平均工资比国有企业低48%。在广东一些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成了那里普通工人的最高工资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而提高私有企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则会大大提高这些私有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使他们丧失以往的国际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走压低工人收入水平的邪路,避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过剩危机,公有制经济必然是也必须是主力。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完善生产关系”就体现在“两个不能动摇”上。如果有人认为,工人不高的生活水平,已经给企业造成了困难,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那只不过说明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到了历史的尽头,在生产力水平相比《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取得无比巨大发展的情况下,都无法让人们过上稍微好一点的生活了。

需要指出的是,产品的结构性调整一向是由企业而不是不生产产品的政府来完成的。但是,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来说,“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我们经常看到,私有制经济大肆进行投机,甚至拿投机当创新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只有公有制经济,才会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现在又与时俱进地加上生态环境需要),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显然,只有坚持“两个不能动摇”才能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

(二)两个市场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利用我国市场和我国资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的稀土资源廉价向外流失,一些污染性企业从国外转移到国内,破坏了国内环境,而利益却大部分归外商所得。与此同时,我们在两个市场上的竞争由于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干扰而没能充分地展开,导致发展程度有限,利益大量向外输送。例如,一些经济学家鼓吹中国利用劳动力廉价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竞争,导致中国出口大约1亿条牛仔裤才相当于一架美国的波音飞机,而周边国家利用更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参与竞争后,使我们陷入困境。

恩格斯指出,按照价值规律,假定其他一切条件相同,两个资本使用等量的、有同样报酬的活劳动,在相同的时间内会生产相等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但是,如果这两个资本所使用的活劳动的量不相等,那么,它们就不能生产相等的剩余价值,或如李嘉图派所说的利润。但是情况恰恰相反。实际上,等额的资本,不论它们使用多少活劳动,总会在相同时间内生产平均的相等的利润。这就在表面上和价值规律发生了矛盾,并导致看起来资本的所有部分除了它所使用的活劳动外,还包括机器等死劳动,似乎都在生产剩余价值,进而引发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说法。然而,这种矛盾的出现,就在于商品经济发生了变形,价值规律深化为一般利润率规律。这种深化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首次揭示的。

假如有两笔资本,资本量都是100,剩余价值率是100%,一笔资本由70c+30v构成,一笔资本由30c+70v构成,前者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后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商品经济早期,前者获得剩余价值30m,利润率为30%,后者获得剩余价值70m,利润率是70%。但是,马克思指出,“资本是天生的平等派”,这种平等观自然地会要求等量的资本获得等量的剥削收益即获得等量的利润。如果两个行业的利润率差别较大,资本就会退出利润率低的行业,进入利润率高的行业,导致前者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剩余价值增加,而后者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剩余价值减少,形成后者的剩余价值向前者变相转移的现象,直到两个行业的资本的利润率相等,这种资本流动才会停止。在上面的例子中,最后两个资本都获得同样的50p(=(30m+70m)/2)的利润。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多获得了20p的利润,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少获得了20p的利润。从而,如果中国的产业结构即供给侧的结构能够更多地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密集型,我们就能用同样的劳动付出得到更多的收益,经济增长也会更快,而这就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在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市场上进行竞争,还要在资本密集型的高端市场上进行竞争。

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相伴随的耳熟能详的一个说法是产能过剩。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术语中,产能过剩就是资本过剩。在列宁看来,自由竞争的主要标志是商品输出,垄断竞争的主要标志是资本输出。(原话是:“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则是资本输出。”)资本过剩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竞争时代,需要向外进行资本输出了,这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的典型标志。从而,这也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在商品市场上参与国际竞争,也要在资本市场上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在资本引进上进行竞争,而且要在资本输出上进行竞争。

事实上,近些年来中美贸易顺差巨大就在于美国对华资本输出巨大,这个资本在我国获得的利益也是巨大的。显然,美方的这些利益是不可以用中国自己印刷的人民币来支付的,只能用中国的出口商品换得的美元来支付,这就必然造成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人民币的升值并不能妨碍美国资本在中国继续获得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人民币升值不可能消除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中国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并不追求巨额贸易顺差而贸易顺差却降不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办法之一就是要以市场换市场,要求外国对等地对我国开放,减少对我国国内资企业收购外国企业的限制,使中国过剩的资本也能够向外国尤其是美国输出,使得中国企业也能够在海外获得巨大的利益,进而通过这些利益向中国转移时转化为中国对外贸易逆差,以此来抵消部分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但是,要在资本输出上参与国际竞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求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外交能力为支撑,否则输出的资本很容易打了水漂。

需要指出的是,从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是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条件日益具备、日益突破初级阶段的表现,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标志。但是,要在中国推动垄断竞争,那么我们既不能让外资垄断中国,使中国成为外国的经济殖民地;又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让国内的少数家族垄断本国经济,重回四大家族统治中国的黑暗时代;我们愿意做的,只能是完善生产关系,按照“两个不能动摇”,实现和强化公有制经济的垄断竞争地位,在所有的市场上展开最积极的竞争。

(三)五个改革举措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就是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对此,我们首先要了解过剩产能的形成原因。当前,过剩产能最重要的形成原因是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外产能过剩的冲击。例如,2014年下半年,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因卖奶困难,引起奶农“倒奶”甚至“杀牛”的现象。这种牛奶的产能过剩,其原因正是在于国际经济危机和国外奶业严重生产过剩,国际奶价下跌,使得中国成为国外过剩奶粉的倾销地,进而严重冲击中国国内奶业生产,这才引起了大面积的倒奶现象。过剩产能的第二个形成原因是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品种发生变化,使得落后产能出现过剩。过剩产能的第三个形成原因是经济周期的存在导致需求量的波动,形成产能的周期性相对过剩。过剩产能的第四个形成原因是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计划不足,导致上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形成某个环节特别是上游环节的相对产能过剩。

无论是这四种产能过剩的哪一种情况出现,我们都不能简单地像以前纺织业砸锭那样去产能,除了造成损失,对经济发展的益处不大。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保护我们的产能,用反倾销等手段限制国外过剩产能对我们的冲击。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像发达国家向我国输出相对落后产能那样,向比我国更加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输出这些产能,以减少损失。在第三种情况下,我们应当保留一定的产能过剩来适应经济周期的存在。事实上,国际经济危机发生时,沿海一些外贸企业的订单下降,产能过剩,不少企业解散雇来的农民工,实行去产能化,以至于当竞争对手大量减少而订单重新上升时,由于产能不足,只能丧失发财的机会。因此,去产能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盲目行事。在第四种情况下,必须加强社会生产的计划性,当上游产能出现匹配性过剩时,要扩大下游产能,开发更多的下游产品来吸收和化解上游过剩产能,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下游产品的需要。这也是下游产品的结构性改革。

去库存首先要防止一边去一边增,在供给不再增加的情况下,才谈得上去库存。这个时候一般需要适当地扩大需求来消化库存,需要需求侧的举措加以配合。毕竟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杠杆是因为债务负担较重。因此,首先要考虑以股权融资取代债权融资,继续推进债转股,要落实国家的公有制经济所有者代理人地位,代理履行公有制经济所有者的职责,追加对公有制经济的股权投资,减少公有制企业由于得不到股权投资而不得不自行寻求债权融资以求发展的负担。其次是要理顺借款和放款的利率关系,放款的利率不得低于借款的利率。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永定研究员在英国《金融时报》2012高峰论坛的发言中指出,“中国净资产差不多2万亿,也就是说你把钱借给世界各个国家了。按照道理我们每年应该收取利息,但是去年中国支付了270亿的利息给别的国家,就是债权人不但收不到利息,反而给债务人付利息。”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在借钱给别的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同时,也向其他国家和国际机构借钱,而我们放款的利率大大低于借款的利率,把中国从一个名义上的债权国变成了实质上的债务国。

降成本是要降低企业成本。但是,在企业成本中,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企业用工量来减少企业的劳动力总成本,但决不能降低劳动力的单位成本,也就是不能减少单个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我们决不能采用那种降低社会保障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方案,决不能追求或维持劳动力廉价的竞争优势。如果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能提高,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不可能实现。因此,降成本,我们主要是要降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的成本。

补短板要求我们改进一切工作,尤其是那些成效大的工作。就政府部门的主要工作来讲,一个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个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其中包括公用事业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国有企业改革上,这个方面已经不是当前的短板,当前的短板在于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公共服务的供给或者说产能不足。政府部门的工作应当向这个方面转移。国有企业的管理工作,包括国资委,应当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移交。习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这也是指出了我们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短板”。近些年来,学过政治经济学的党员和政府官员非常少,学好了的更是罕见,更谈不上用好了。只有补上这个短板,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宏观经济学(第17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5]余斌:《经济学的真相——宏观经济学批判》,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版。

[6]余斌:《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系系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博导;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加强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高学金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164199 [摘要] 从中职教育现阶段发展的问题分析入手,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专业设置布局与调整、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双师队伍培养培训、信息化应用与规划等方面,探讨中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素供给方法与对策.[关键词]中职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要素供给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最相关的教育类型之一,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拉开了序幕,做为职业教育系列的一个层次,中职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中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从自身的问题与需求出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提升,推进中职教育强化内涵发展,通过结构性调整与改革、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扩大中职教育的有效供给,满足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要丰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体系内外的密切联系。

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类型它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密切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沟通,满足全民终身教育需求,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教育公平、人人出彩、全体发展的目标而努力。现阶段中职学校的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办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完全相符,缺乏必要的调研,盲目跟风办专业。主要原因是:缺乏调研,调研能力与水平不高;决策随机性强,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要强化培训与提升办学理念、提高调研与决策水平与能力。

二是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社会氛围不够,企业专注单一(招工)。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发展转型没有空间甚至逐渐萎缩。管理的顶层设计没有赋予更多职能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没有给企业相应的财政支持与待遇。学校一头热的现象突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政策为深度开展校企融合保驾护航。要从基础做起做好宣传,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联盟联系起众多企业和中高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引导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生成合作的名为通过动力,丰富合作的内涵。做实合作、提升合作水平。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内联系的同时,强化职业教育体系外的社会联系。使职业教育真正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是中高贯通线条单一,多是中职与高职贯通,缺少中本贯通,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开设与晋升通道狭窄。中高层次的贯通多停留在招生角度,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引导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内涵管理、信息化应用与提升等方面贯通不足或缺失,职业教育发展链条单一,发展要素弱化。首先要合理整合中高职院校,通过关停并转等手段进行区域化、功能化、专业化整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考虑数量。第二是强化中高贯通内涵挖掘。合理定位融通的外延。让中高职教育发展各要素都融通起来。不要单独停留在招生融通,而其它全封的现状上。第三是职业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高职院校重视与中职教育内部要素的融通与提升工作,建立相关工作制度与规范,制定融通工作管理办法,各中高职院校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防止只招生小融通现象重复出现。使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联系密切而规范。

四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做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间没有建立有效的立交桥,在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课程互设、校际交流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基层实施困难重重。首先是教育行政顶层牵头引导职普双方管理部门出台能实施可操作性强的职普融通管理办法,指导基层学校开展融通工作。要站在完善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进行设计。第二是要在融通各环节、各要素的上做充分考量,保障融通环节处处通、时时通、人人通,融通要素要确立清晰,融通工作流程要制度化、规范化。第三是加强融通的社会氛围,做好试点与宣传工作。

二、从调整专业设置布局入手,加强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受师资、实训条件的限制,改革老专业、设置新专业的步伐较慢,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节奏不能适应,学校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

一是各中职院校设置专业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现代服务业、比较优势产业及国家、省重大项目工程,遴选确定新设专业。

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专业布局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的批复专业设置学校,合理调整专业布局,使专业设置与建设区域分布科学,实现错位发展,突出优势,实施重点建设。使重点专业建设得到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得到突出发展。

三是专业设置与建设要以经济社会发展调研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服务就业为导向,以信息化为载体,人才培养标准要对接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具体岗位工作标准,专业建设要与专业群发展统一协调。

四是专业建设要以行业企业和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现有专业资源要素,努力实现与企业岗位、项目对接,提升专业组群和产业集群的适配度;努力使专业设置与建设同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得到发展,合作要素更加丰富。特别是在教材开发、信息化资源建设、一体化项目教学实施、教师培训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五是以国际合作为依托,高端站位,通过顶层设计、加强投入、试点先行等措施,积极引入德国、瑞士等国的先进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引入系列化培养培训教材、培养方案、职业标准、评价与就业机制等,推动机电电子、加工制造、汽车、护理等专业的升级改造,达到国际水平。提升相关专业群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能力。通过推进“龙江丝 2 路带”建设,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以此建构适应经济需求、发展灵活、特色鲜明、专业成长迅速效益显著的专业群。

三、完善课程模式与体系建设,努力开发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与学生成长需求相适应的教材。

目前中职教育学校课程模式与体系建设改革正在路上。各学校各专业的课程模式与体系都在尝试创新,发展也不平衡。课程模式虽然很好,体系也比较完善,但实际教育教学效果不是很突出。主要原因是:重视文化基础、轻视专业实践,重视德育课堂理论,弱化德育课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课实训比例达不到要求,没有完全对接行业企业标准来实施专业教学。课程内容更新慢、教师教法不当,信息化教学资源支撑不足。教师企业岗位经验缺乏等等。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与实施时要注意:

一是设计文化基础课时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素、要融入企业员工基本职业道德要素、要融入责任与担当、坚毅与勇敢,融入大爱意识与工匠精神。增加与之相关的系列活动课。开足开全历史、公共艺术课及其它素质教育内容课程。

二是专业核心课程要与岗位实际需求对接,充分体现岗位职业对专业的依存度,要结合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开发教材,接岗位工作任务流程进行授课,力争教学贴近生产实际,教材对接新材料、新标准、新规范、新工艺、新流程,教师努力对接生产师傅胜任生产与教学,胜任运行与管理。通过多重对接逐步完善、调整课程结构,适度增加专业拓展课,适度更新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改革、教法改革,从而全面促进专业建设与提升。努力推行项目课程、任务课程,学校可以通过组建校企专家团队形式,进行教材的开发与研究,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引导学校、大型企业建立以专业为核心的开发联盟,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与整合的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专业、教育行家、名师学者的聪明才智。努力提高教材开发的质量及针对性。防止在教材开发过程中百校千面、简单模仿、质量低下、重复投入、效率不高、教材异种泛滥的现象重复出现。

三是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增加专业实训教学的比例,努力推行普适性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性的过程跟岗实习、针对性的毕业顶岗实习等实习形式,强化实习生产安全教育。强化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学生综合成长为目标、以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主线的实习考核评价,要形成标准的评价模式与流程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意识、创新能力的快速生成。

四是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创造性地开发与制做专业教学资源,提升专业实习实训依托信息手段的可行性、操作性、仿真性。专业课程资源(特别是实训课)建设要立足于贴近生产的“真度”,达到生产技术应用要求的“深度”,要有预留一定创新的“广度”,给实践教学内容一定的“厚度”,有理实一体、软件与硬件结合的“密度”,达成虚拟仿真后一定的“效度”,还要呈现学习过程一定的“乐度”,学生通过努力即可接受的“适度”,坚持科学性、仿真性、开放性、节约性、普适性的原则,深入开展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为减少“购买过贵、开发太累、多数都不会、实施起来啥都费”的现象重复 3 上演,建议由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引导、专业学会牵头、相关企业支持成立由企业资身工程师、教育资源开发专家、专业教学名师等组成开发联盟,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展现校企合作效应,展示名校、名企、名师效应,助力信息资源全面应用的推开。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专业快速发展。

四、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职业院校必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努力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机制、办法。要以专业教学能力、生产实践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等的提高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项目实施的途径,坚持每学年不少于1个月的合作企业锻炼与培训。使教师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内涵发展提供支撑,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重视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职业指导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鼓励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同时成为企业培训师,驾驭学校、企业“两个讲台”。要为专业教师培训与成长建立保障机制,从资金、制度、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给予保障。

五、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弥补学校实践教学中的短板。

早在信息化建设定为国家发展战略时,“三通两平台”应运而生。但目前中职的三通两平台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存在网络覆盖不全,带宽不足、流量受限,网速慢等现象,部分学校无线接入没有,网络拓朴不科学规范等。二是网络教学资源班班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网络资源形式单一,内容没有形成系列化,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形式单调,点击率低,存在重复建设现象等;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主要问题是:应用平台多而乱,有上级要求应用的,有学校自行购置的,有临时租用的,许多学校只是应景而建设,开通后没有更好应用,应用效率很低,学校缺少激励机制,教师缺乏积极性;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校平台建设参差不齐,功能没有完全应用,管理平台多数只停留在数据统计功能应用层面,大数据的功能没有真正应用,没有深入,学校其它系统与管理平台没有有效的接口联接,数据孤岛现象大量存在,不同上级管理口径、不同部门的应用系统之间不能统一或兼容。导致信息反复填报、数出多头,导致信息不准。部分学校资源平台还没有建设,已建设的资源平台利用效率低,资源制作与开发平台供应商对资源的开发与供应不能完全考虑到教学实际,资源仿制重复现象较多,加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资源更新频率加快,新一代资源还没开始应用下一代又崔生出来,搞的一线教师迎接不暇,没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新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当中;许多学校专业资源开发与管理团队没有形成,导致资源平台内容更新升级变成了难事。更多教师对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产生抵触情绪。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与规划的宏观指导,引导学校科学合理的应用资金科学规划与建设信息化,特别是针对 4 校级领导的培训提升工作要摆在首位;二是结合各校发展状况对信息化发展作出阶段性发展规划,省级主管部门要做好相应指导。三是结合各类信息化应用活动开展提升与普及工作,宣传与动员更多教师参与应用信息技术,学校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方保障。四是引导信息化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联盟合作,在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师信息化成长、信息化大赛等方面创建典范,为更多学校提供参考,引导以学校加企业的形式,进行联盟开发与建设资源。五是充分利用职教大讲堂、远程会议模式进行信息化方面的讲座,展示新理念、新设备、新技术,为信息化条件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撑。六是建设区域化或专业化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完善职业院校数字化建设标准,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探索“互联网+”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应用,使信息技术应用达到更高水平,真正为学校发展助力。参考文献:

【1】吕景泉.论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 18(3)【2】韦胜东.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探, 教育界2016,(33)【3】刘永赟.提高职业教育供给质量, 商业故事2016,(3)

作者姓名:高学金 年 龄:50 性 别:男

工作单位: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学校 职 称:中学高级 职 务:副校长

研究方向: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改革 联 系 人:高学金

联系电话:0456-2612005、*** 电子信箱:782333745@qq.com

邮寄地址: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邮政编码:164199

下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去杠杆的融资支持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去杠杆的融资支持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