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甘肃省农地金融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甘肃省农地金融发展研究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目标直指农村,而“三农”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国家高度重?的领域,因此研究农村土地金融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振兴意义重大。本文重点阐述了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以及当前我国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在法律上的一些约束和限制,从而提出相关建议,以便解决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当中资金短缺但是又无法实现有效资金支持的困局。
关键词:乡村振兴 甘肃省 农地金融
一、引言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在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发展新型城镇化,还是到2020年实现全国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都与“三农”问题直接相关,因为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所有发展目标当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而与农民、农业、农村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土地,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可能性,是农民权利的直接体现,而土地也是中央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所以农村土地金融的研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
甘肃省作为西部落后地区的典型代表,农业发展长期受资金投入不足的困扰,笔者通过分析和归纳,在阅读了大量农地金融方面的研究和论述,同时也参考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是发展甘肃省农村金融的核心,并且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二、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自从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推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改革,建立一个多元化、市场化、综合性与民主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来服务农村经济已是势在必行。虽然近几年我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然而二元经济结构和“三农”问题长期阻碍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政府扶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力度在逐渐增大,扶持范围和领域逐渐拓宽,以期改变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在原始资源禀赋上的劣势地位,具体措施包括信贷补贴、试行小额信贷办法、在试点区域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
(二)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从需求侧来看,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多层次的特征,农村既有规模企业、小型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不同主体的需求,也有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不同领域的需求,更有传统信贷、保险、理财等不同业务的需求,这种多层次需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供给。从供给侧来看,我国金融供给体系则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农业为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与得到的金融资源支持不匹配。
(三)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1.金融机构覆盖面较小
金融机构覆盖面是指农村地区为三农问题提供金融服务空间分布、业务范围辐射等的状况,包括存贷款等基本金融业务。就目前情况来说,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乡镇银行普遍分布在城镇地区,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鲜见,尤其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基本上没有金融机构网点。因此甘肃省农村地区的金融覆盖面较窄、分布不均衡是导致农民贷款需求不足,抑制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2.农地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村地区可用于抵押担保的物品很少,而且仅有的这些抵押品的估值往往存在着难以协调的困难,或者是市场价格的波动较为频繁导致估值难以进行。以农民的林地为例:首先,各农户所拥有的林地相对位置不一样,整个林地范围内各种资源以及资产的构成复杂,不仅包括树木,还包括地质;其次,林业中可以分为原始林和人工林,而原始林的价值远远在人工林之上;最后,自然资源的价值会自然增值或减值。由此可知,森林资源价值估值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因此,农地估值体系一旦形成并完善,则会提高农民抵押贷款的积极性,加速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可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实际价值。
3.金融中介机构缺乏
一是土地流转交易机构的缺位。土地流转机构能够降低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各方面交易成本,为农民创造更加便利的贷款环境,同时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从而提高土地流转效率,使土地经营权能够进入市场顺利流转。
二是高级担保公司缺失。尽管甘肃省试点地区可以以土地经营权为抵押进行贷款,但由于法律方面及土地负担社会保障功能方面的客观原因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信用意识淡薄等主观原因,使得金融机构对贷款仍有很多顾虑,所以催生较高级的担保公司成为必然。
三是相应保险业务体系尚未建立。现阶段在甘肃省农村范围为农业服务的保险产品基本上还没有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农业生产固有的先天脆弱性,农民融资周期较长,农业生产过程中不确定性大;其次,对于农民来说,农业所得收入本来就较低,对于额外的保险支出一般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农民保不起,保险公司赔不起”的两难境地;最后,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农民借贷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构建
(一)相关主体
1.贷款申请者
贷款申请者是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里的贷款申请者主要是指承租农地并拥有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以及其他农村经济组织。对他们的资金缺口、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效把握其贷款需求特点,成为构建合理的抵押贷款模式的科学依据。
2.中介服务机构
农村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中介服务机构的严重缺失,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的难产。主要的中介服务机构有土地价值评估机构、土地抵押登记机构、土地抵押担保机构、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等。
3.贷款发放者
农村地区的主要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其中,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较农业发展银行和农业银行更多且分布更广泛,因此,它们承担着发放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主要任务。
4.政府机构
政府部门主要是为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宏观外部环境,按照具体职能分工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立法部门、财政部门和行政部门三大类。立法部门主要是为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提供法律依据。财政部门主要是为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构建提供财政经济上的便利和优惠,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建立提供行政范围内的便利和优惠。
(二)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流程
1.贷款申请
作为资金需求者的农地经营者或农户向农村信用合作社提交申请贷款报告,同时在登记机构进行贷款登记及向评估机构申请评估,而评估机构属于独立第三方,按照相关规定及流程对农地价值进行评估,评估结束后会给出两份评估报告,该评估报告归农地经营者所有,并在农户向农信社提交贷款申请时提交报告,农村信用合作社受理贷款申请,并对评估报告进行审核,审核结束后,需在登记机构进行备案登记。
2.申请担保
担保主要是在担保公司、资金需求者、农村信用合作社及登记机构之间展开的。首先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基层机构)向担保公司申请担保,请求对所抵押的农地经营权进行担保,以备后面的潜在风险,若农信社无法收回贷款,担保公司将代替农信社承担损失。担保公司在向农信社提供担保的同时会要求资金需求者提供反担保,资金需求者需要提供农地承包权证及评估报告。
3.贷款审批阶段
贷款审批各种材料需要农信社基层机构及时上报给农信社的农地抵押贷款审批部,审批部会对所有材料所反映出的农地价值进行审核,当确认各种流程符合规定,农地经营权的抵押风险可控后,会通过审批,发放贷款,这样贷款就通过农信社系统发放到了农户手中,为农户的农地经营及时补充了血液。
4.还款(或抵押品处置)阶段
在资金通过整个系统运转到农地经营者手中后,资金的发放过程就算顺利结束。作为资金需求者,农户必须善用资金,切实将资金用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地方去,同时,在资金流转结束后,也要及时还款。在贷款到期后,贷款者按时归还贷款,那么,担保公司的担保协议自动终止,同时由农信社的贷款收讫通知,担保公司将农地经营权归还于农地经营者;若贷款期满后,贷款者没有及时还款,那么担保公司就要按规定承相应的损失,同时,反担保生效。
四、新型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农地金融的相关立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承包的土地禁止以任何方式进行抵押,因此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通过抵押的方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但是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上允许转让,所以就不应该禁止土地作为抵押物。因此应该完善农地金融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放宽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的各种约束和限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抵押范围,逐步让土地朝着资源化和资本化的方向发展,让其真正成为农民发展农业的资本,确实做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加快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信用环境,以信用社为主力军的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扩展农村金融业务,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农村各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农村、实现精准脱贫,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需要,应在涉农信贷方面,优化和完善信贷体系和信贷业务,可以设立一些期限相对较长、利率相对较低、抵押和担保方面相对宽松的惠农式的贷款品种让更多农民参与到金融机构中来。
(三)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由于现阶段农村生产经营资金需求与正规金融渠道供给的严重不对称,非正规金融活动近几年在甘肃省民间存在数量较多。由于非正规金融不受中央银行和国家相关法律的直接约束和限制,放贷者有可能会受到利益的驱使而触犯法律,结果会造成当地社会秩序出现混乱。对农村非正规金融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因为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资金提供者和农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实现投融资过程不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过程,所以非正规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金融效率,有效地促进农民生产活动的发展。
(四)加大金融人才培养力度,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文化建设
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农村金融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长效机制,农村金融机构应当主动与各大高校加强合作与联系,为有志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专业人才提供工作、实习岗位,引进高校优秀金融服务专业人才,不断培育员工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营造机构内部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引进新鲜血液加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发展的活力。除此之外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文化建设,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软实力,同时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金融服务农业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米雅娜,李博.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国新办关于中央一号文件新闻发布会报道[J].中国合作经济,2018,(2).[2]温涛,王煜宇.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J].农业技术经济,2018,(1).[3]易小兰,蔡荣.放宽市场准入下农户借贷渠道选择及信贷可得性分析[J].财贸研究,2017,(10).[4]宋宜农.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7,(2).[5]段贞锋.“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导刊,2017,(1).[6]郑军,袁帅帅.新型城镇化、保费补贴与农业保险需求[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王朝明,朱睿博.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理论模型与实践经验[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5).[8]梁海,区永纯,冼美玲.基于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7,(12).(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第二篇: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习近平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施行以来,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随着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需要进一步更新调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17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并予以公布。修订后的新合作社法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修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案有利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为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制度,进一步鼓励、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2 研究意义
西藏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的颁布,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调查,在全区农机化服务组织建设的投资比例构成中,群众劳务或资金投入、购机补贴等各级财政投入、企业及社会其他渠道投入分别约占到总投入的65%、20%、15%,全区以各级财政投资为引导、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企业和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投资机制正在逐步完善。西藏合作社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抱成一团,使农民真正成为千变万化大市场的主体,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经营规模,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合作社直接代表农民群体,对西藏地区农村合作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概况
2.1总体现状
近年来,日喀则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全市农牧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截至2020年,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5681个,入社群众达到30万,贫困户入社率100%,边缘户入社率82%;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8家(其中自治区级4家),总资产达24.1亿元,今年1-9月份产值达3.9亿元,利润达4618.9万元,带动长期就业2300余人。
日喀则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进入农业,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有效衔接起来,构建起“市场牵主体、主体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破解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将小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有相当一部分农民除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外,还可以通过在农业经营主体打工获得稳定的劳务收入,通过合作社的年终分红、利润返还等获得一部分财产性收入。同时,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自身资金、信息和技术等优势,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采用新机制等,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了谿卡孜珠峰牧业、谿卡孜珠峰畜产品等8项普通商标注册工作,开展了日喀则牛奶、日喀则青稞等26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截至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个,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4个,无公害产品认证32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农产品46个。
2.1.1日喀则市农民生活方式及民族特点
日喀则市农民深入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了“菜篮子”。日喀则农民主要以畜牧业为生,主要做好藏羊、枸杞、青稞、牦牛、饲草五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藜麦、绒山羊、设施果蔬、生猪、双峰驼、中藏药等特色产业。推进优质饲草料种植基地建设,提升枸杞、茶卡羊2个国家级农产品特优区和藜麦、藏羊2个产业联合体建设水平,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日喀则市藏族农牧民的生产方式主要分为纯牧业、农牧兼营、纯农业、外出务工及旅游业五种。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活在青藏高原,为了适应特殊的自然生存环境,也就形成了藏民族独有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伦理意识,在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藏民族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灵的关系较之其他民族的认识更为深刻,也更具伦理意义。在藏民族看来,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求得生存与发展,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神灵之间必须彼此善待,和谐相处。他们很早就认识到,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个人的生存必须求助于集体的力量。依赖集体、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绝对服从也就成为了藏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要求。
2.1.2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面向的地域文化及市场特性
西藏日喀则市多种农村合作社大力构建“一乡一社+片区合作社+一村一合+牧场”的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发展之路。主要方式是创新模式、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日喀则合作社主要经营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要的苗木,蔬菜,农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生产资料。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产品开展成员所需苗木,蔬菜,农作物种植及畜禽养殖,开展与苗木,蔬菜,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培训,苗木蔬菜,农作物,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批发与零售。
2.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扶持政策状况分析
2.2税收和金融扶持分析
据调查,中央对日喀则的扶持可以体现在税收和金融扶持上,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收减免;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农膜从专业合作社取得的盈余返还,为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所得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用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规模化生猪、蔬菜等生产的用水、用电与农业同价;电力部门对粮食烘干机械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从低执行。
鼓励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获取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贷款,中央财政予以贴息。拓宽融资渠道,除政策性银行外,把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纳入贴息范围。允许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自筹资金“三位一体”、贷补结合方式,吸引金融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
2.3人才政策分析
据了解,日喀则市突出支部主导、书记带头,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动领办合作社2600多家,86%的农牧民党员带头入股合作社,共建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157个、党小组1427个,下派党建指导员579名,在合作社发展党员307名,4400余个合作社全部纳入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基层党建与农牧业经营主体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融合度和针对性,使党组织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
2.4用地扶持政策分析
其次,日喀则市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试点,扩大试点范围,跟踪试点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另外,在专项扶持类方面,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扶持。国家农发办在《关于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的意见》规定,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单个项目申报实施面积,原则上农民合作社试点项目平原地区不低于500亩、丘陵山区不低于300亩,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每亩土地财政资金补助不超过1500元/亩。
3.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规模较小
从总体上看,日喀则拉孜邦垫民族特色手工业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农民合作社数量众多,但单体规模普遍较小,实力较弱,在组织带动小农户进入大市场时,还面临着种养技术集成水平不高、融资难融资贵等困难和问题。
3.3资金来源单一
其次是日喀则拉孜邦垫民族特色手工业专业合作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同时筹资的难度比较大。从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形式上来看,属于广大农民群体组织的合作组织。本质上弱势群体之间的联合,是合作社的初期阶段,本身的筹资能力就比较弱,同时组织本身并不盈利,因此往往容易出现资金匮乏的问题。因此在组建的初期阶段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而资金的匮乏将对组织的经营规模的扩大造成限制,规模较小的话难以发挥组织优势。拉孜县锡钦乡羊毛制品合作社的资金来源是相对单一的,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成员的投资,但是成员的投资往往难以满足合作社日常运营的需求,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来看,农村合作社在收益分配上存在一定的混乱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组织成员的投资积极性,不利于农村合作社的持续发展。从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人员构成上来看,主要是村干部参与,或者由村干部指定的人员参与,一方面这样的人员任免形式缺乏民主性,另一方面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理财意识较为薄弱,导致相关的资金得不到的有效的利用,造成资金浪费。
4.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建议
4.1强化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
强化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法》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农村合作
社财务管理实际情况的内控监督体制。将岗位责任制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对资金与账务进行分管,根据实际的工作内容建立并完善财务经手制度,签收制度以及审批制度的,通过建立科学全面的会计核算制度强化对财务会计的监管,促进对财务信息的有效核算,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账簿,会计科目以及二级科目。此外,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的查验,保证各个财务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从农村合作社的属性上来看,属于集体经济,因此在保证权力不转移的情况下可以执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相关账目经乡镇农经站进行统一处理,保证财务工作能够受到有效的监督。是要开拓资金筹措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农村合作社的性质为集体所有,在扩宽资金来源的同时,保护全体村民的财产。因此农村合作社需要对资金筹措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一方面需要强化内部的资金筹措,另一方面需要积极的吸引外资,通过引入外部资金来来提升日喀则市农村合作社的财务实力。合作社要善于结合越来越有利的外部融资环境,增强筹集外部资金的能力。《合作社法》为稳步推动农村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要以此为基础吸引各类资金向合作社投资,共享发展成果。
最后,需要保证收益分配机制的公正性以及合理性。收益分配机制需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保证主体的利益。通过公正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在制定收益分配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听取全体日喀则农牧民的意见,相关的账簿需要向全体农牧民公开,同时需要保证账簿的可读性。在进行宏观分配的过程中,既要保障日喀则农牧民的利益,同时还需要保留一定的发展资金,促进农村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4.2积极发展合作,扩大发展规模
目前,日喀则拉孜邦垫民族特色手工业专业合作社应当以自助、民主、平等、公平和团结为基本原则。合作社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助关系。国际合作社联盟规定,“合作社通过地方的、全国的、地区的和国际间合作社的合作,为社员提供最有效的服务,并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在这方面,日喀则多个农村合作社做得不够好,如一部分日喀则本地专业合作社往往难以从农村信用社得到必需的贷款。日喀则农村合作社之间加强合作,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有 利于合作社和股份公司共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
想要扩大发展规模,就需要利用组织有资源优势,一是有现成的网络体系,二是有设施、办公用房等有形资产,三是有一批专业人才,四是与外界交往时有一定的可信度。当下的日喀则新型农村合作社具有接近农民、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等优势。扩大组织规模,就可以将两种组织资源有效对接,可以互补优缺,达到双赢。日喀则的新型农村合作社可以依托传统的合作组织来发展自己,而一些较为老旧的农村合作组织也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来发展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它们彼此可以把各自分散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村或区域为单位组成联合社,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体系,以发挥巨大的合力作用。
4.3 扩大资金来源
当下,日喀则农村合作社希望扩大资金来源,首先就需要从强化自身左起,规范合作社建设,这样,一方面由于合作社的成立、发展以及各项财务制度严格遵守,就会提高日喀则农牧民合作社的诚信度,使日喀则农民合作社合作社着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合作社管理:另一方面合作社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不断学习,参加各类涉及合作社发展的政府公益性培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技能此外,合作社还要积极引入附近村庄中农业技能、农业素质较好的农业人才加入合作社,为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日喀则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加大农村信贷力度。日喀则本地政府应加强引导,不断完善农牧区金融体系建设,大力扶持金融机构加强涉农领域的资金信贷投放力度,第一是分散金融机构的风险,可以尝试让多家金融机构联合为合作社发放贷款,降低每一家金融机构的风险。第二是实行奖励制度。对在涉农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要以政府的名义予以表彰,提高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度。
日喀则政府可以逐步引导各类资本,使他们在乡镇、农村设立服务机构,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要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日喀则农民合作社的长期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强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合作社发展的稳定性,进而加强其筹措资金的能力。
5.总结语
综上所述,日喀则农村合作社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要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促进,以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准确的把握市场的经济规律,实现日喀则政府、企业和农牧民的合作发展,体现农村合作社的功能性的发挥,以法律为保障,以制度为监督,以利润为导向,实现长远的经济规划,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实现农村经济,农业建设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第三篇: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
路,通往幸福人家的路
塘,流向致富之路的塘
青马学员:湖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肖海洋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的重大决策,它为新时代农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习近平乡村振兴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形成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立足现实、联系实际提出的。这是党十九大的建设性提出,也是2035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历史要求。
习近平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由习近平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才正式施行,但我国农村改革自1978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如此算来我国乡村发展的路程已经走了接近43个年头,也取得了许多不斐的成果。可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乡村振兴一直是我们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我们学习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开拓创新。
作为一名根植农村的返乡大学生,也算是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乡自振兴战略以来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为老百姓的打实的幸福生活铺了路。本次实践报告将从距离乡村老百姓生活较近的两个方面——路与塘,展开详细的实践报告内容。
路,通往幸福人家的路
路,对于自小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或是很不起眼的一个方面,大家或许只会在‘欸,这条路好像被大卡车承载过重导致路面受损’或者‘欸,这条路怎么这么颠簸’才会意识到,“哦,这条路需要政府及时来修了,不然可能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但对于自小在乡下长大的我们来说,或许第一次进城才会发现“啊,原来城里的路是这样的平坦,下雨时也不会沾上满鞋的泥巴,也不用下雨天就穿上厚重行动不方便的雨鞋,原来走在平坦大道上是这样的舒服!”
路,在鲁迅的笔下是“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泥泞之路在乡村人的眼中永远是乡土情怀,但随着物质生活的需求大家也慢慢的渴望村里能够修上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去年回老家时,发现水泥路已经被提上了日程,那是一条蜿蜒不知道多少里的水泥路,承载着一辈辈人的幸福生活的向往。其实说,修一条主干道水泥路已经是政府对于乡村很大的扶持,修水泥路的目的主要是在于方便村民出行,不用再考虑出行方面带来的困扰。从前,去镇上坐班车还要搭乘一段三轮顺风车,因为泥巴路泥泞又窄,客车无法驶入,但到镇上的这段距离又不是很近,只得看那户人家刚好出行,蹭个车。去年这是也只是初步规划,并没有正式施工。很遗憾,学业在身的我错过了最繁华的花旗,错过了家乡第一条水泥路竣工时的喜悦。但第一次踏上这条平坦大道时的感受十分波澜壮阔了,没有了以往乘车时的颠簸,但内心却有了几分颠簸,等到老家门口才发现,哇,原来这条康庄大道修到了家门口!它不仅仅是修到家门口的一条平坦的水泥路,更是修到人们心里的一条水泥路,更是通向人们幸福生活的水泥路。
政府对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扶持,极大的满足了乡村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满足了乡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这条路,是通往幸福生活的路。
塘,流向致富之路的塘
池塘,或许住在城市里面的孩子们并没有很多机会见到池塘,即使是我也没有很多的机会见到池塘,只有在回老家的时候才会在二爹家门口见到那个很久很久,很有年头的池塘,里面每天夏天盛开的荷花真的很美,二爹每年在里面挖出的莲蓬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之前为了增产增值,二爹还在里面放养了龙虾苗。如今,在前些时间,政府为了进一步增收增产,协商后将那个充满荷香的池塘改造成了鱼跃成群的鱼塘,水泥石板让这个鱼塘更具现代风味,从此二爹再也不用穿着胶雨衣下塘摘莲蓬,塘里的鱼变得越来越肥,人民口袋里的票子也变得越来越厚,这一切都归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与实施。不仅让乡村人民的精神变得越来越好,也让乡村人民的口袋变得越来越鼓。作为一名曾经生活在农村的大学生,看到家乡这种变化心里面也是十分的兴奋与喜悦,兴奋喜悦的同时也更应该感谢党和政府对于乡村的大力扶持与落实。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大步向前迈进了数十个年头,美丽乡村、幸福乡村、富裕乡村都已经慢慢的由构想变为了现实,伟大的蓝图正因为一步步的稳扎稳打变为宏图。
乡村变新村,多方共联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目标实现,不仅是物质上的改变,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改变,首要任务即是鼓舞思想,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入到乡村在振兴的伟大战略中来,鼓励退役军人扎根干事创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基层建设工作等。其次,党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最后,建设人员完美实施每一项任务,对户对点对村精准扶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沟壑也正由于一项项的战略实施和人民不懈奋斗与无私奉献而逐渐缩小,当然,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只是振兴,更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加融合、更加融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乡村振兴给我们带来重要启示即无畏前路多险滩,无畏前路多险阻,只要有坚定克服的决心,坚定不移的步伐,坚守如初的本心,坚实正确的指导方针,所有眼前的苦难都将化作云烟。众人拾柴火焰高,人人联动,乡村振兴战略必将成为历史上一个伟大壮举。
第四篇: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
1.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10.0分)
A.“三农”问题 B.基本矛盾问题 C.就业问题 D.教育问题 我的答案:A √答对
2.下列对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10.0分)
A.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互相促进 B.城市和农村互相联系
C.城市和农村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D.城市和农村互相联系,但不互相区别 我的答案:D √答对
3.1978年,我国规定的土地承包期是()年。(10.0分)
A.五 B.十 C.十五 D.二十
我的答案:C √答对 1.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具体做法包括()。(10.0分))
A.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B.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C.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D.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2.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0.0分))
A.自治 B.法治 C.德治 D.人治
我的答案:ABC √答对
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包括()。(10.0分))
A.产业兴旺 B.生态宜居 C.乡风文明 D.治理有效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1.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目前全国已有十七个省份出台了实施意见。(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2.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3.2017年9月底,我国已完成确权面积10.8亿亩,占第二轮家庭承包耕地账面面积的60%。(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 √答对
4.乡村振兴,是我们深刻认识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 √答对
第五篇:浅谈乡村振兴战略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方面表明了“三农”问题在党中央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深入学习,笔者从三个角度出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优化村级班子结构。紧盯组织基础,努力建设村级治理“领导核心、战斗堡垒”。推进“双超双配双治理”工作。通过超龄干部劝退、违法违纪人员处理、末位淘汰等措施,裁减不适宜担任村干部的人员;针对村干部缺编情况,结合治理文化及能力水平低下的村干部,治理参与宗族势力和黑恶势力的村干部,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村“两委”班子,实现村级干部“双配”目标。
提升基层党建达标率。按照“精准指导、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先进带后进,以点带面,狠抓贫困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切实发挥党建促脱贫作用。以“党组织对群众有求必应、群众对党组织一呼百应”为目标,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关爱关基层党建干部。制定《“五线四型”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办法》,把基层和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平台。全面启动村级“五小”建设,即小食堂、小淋浴、小宿舍、小厕所、小农家书屋,保障了村干部基本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