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航空港出台新政支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航空港出台新政支持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作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郑州航空港将如何加快建设,做好示范?记者4月12日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获悉,该区已正式出台《关于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试行)》,力争将航空港实验区打造成创新创业企业快速发展的热土。
强化产业支撑加快载体建设
根据新的政策,该区鼓励纳入重点的产业项目早开工、早投产,对在项目现场具备施工条件后一个月内进场开工的,将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在合理工期内投产的,给予项目实际投资额的5%、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补贴。此外,对首次入选中国500强或在中国500强位次排名较上年前移5位及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和5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和500万元的奖励。该区对经认定的示范性创新创业综合体,以工业用地或科研用地匹配建设用地,免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被认定为市级、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按照市级奖励标准1∶1配套扶持;对通过年度考核、并获得奖励(或运营补贴)的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区财政按照上级标准1∶1跟进扶持。
设置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和知名企业合作
为加快推动创新创业,航空港实验区将设置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额度最高可达1000万元。对区内企业获得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区财政按照1∶1跟进扶持;对获得郑州市重大科技专项的,区财政按1∶0.5跟进扶持。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的,按获奖金额1∶2比例给予奖励;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的,按获奖金额1∶1比例给予奖励。对通过国家、省、市认定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奖励。鼓励和吸引国(境)外著名高校、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来航空港区独立注册或联合共建研发机构,经审核认定,一次性可给予最高100万元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50万元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在市级奖励基础上,再分别一次性给予300万元、100万元、20万元奖励;对当年新认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院士工作站,分别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
推动科技金融结合吸引各类双创人才
港区对新注册的创投机构,按照其实际租用的办公场地,给予最多300平方米、3年内100%的房租补贴。各类创投基金投资科技型企业和双创项目的,给予该基金管理机构年度实际到位资金的5%、最高100万元投资风险补助。此外,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区设立科技金融服务事业部或科技支行,按照引进金融机构的不同类别,给予200万至1000万元奖补。对主板(含海外上市)、“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或挂牌的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奖励。围绕主导产业,该区将加快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并提供住房或购房、房租补贴。
第二篇:福州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附件2
福州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号),福州新区被列为全国首批28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一年来,福州新区管委会按照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和《福州新区创建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提质增效,坚持服务为先,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目前,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建设工作
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福州新区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为全力推动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福州市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为组长,福州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资委、市科协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福州市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福州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创建中的有关重大事项。
(二)强化政策供给,着力释放改革红利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福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福州新区、自贸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五区叠加”的战略机遇,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奖励、创新激励、载体扶持、投融资扶持、产业发展等方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文件。同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促进广大创业创新的主体对这些政策措施都知晓、能理解、会运用,从而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三)积极落实政策,降低创业创新门槛
1.简政放权。取消行政审批,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实行申报即备案;优化系统,优化服务,实现自动识别身份、自动计算优惠金额;强化绩效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多次组织专项清理工作,确保优惠政策“应享尽享”不留死角。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三证合一”、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允许企业“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按工位注册企业。允许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创业群体借助地址托管等方式申办营业执照。2016年基地新登记市场主体33386个。
2.减免税费。借鉴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落实新修订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政策、技术交易免税等激励创新政策。改进信息系统,简化纳税人享— 2 —
受减免税的流程。经税务机关核定,2016年减免小微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税费金额已达2.27亿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为1.56亿元。
(四)完善公共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积极发展“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经认定为省级互联网孵化器的,由省科技厅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在获得省奖励的基础上,由市科技局给予一次性50%的配套奖励。目前已有5家众创空间被评为省级互联网孵化器。对接“福州市网上办事大厅”、“中国福州”和“6〃18虚拟研究院”等信息平台,结合APP移动端、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客户端,完善线上与线下实时互动的双创服务支撑体系。
2.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新区内申报并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知识产权示范的企事业单位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2016年新区新增专利申请量7010个,专利授权量3673个。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方式,建立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目前共有5家企业累计获得专利权质押贷款7919万元,2家企业列入2016年第一批福建省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项目,获得省、市项目扶持资金65.7万。24家企业235件专利投保了专利保险,缴纳保费12.22万元,保障金额199.5万元。
3.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福州新区坚持把科技创新平台
— 3 — 建设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相关产业配套、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目前,福州新区已建成3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4.加快科技成果在新区落地转化。落实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市级产学研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购买研发设备,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专项、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项目等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16年,共推动183项省级企业技术创新、市级产学研项目实施,并扶持补助项目14项共计485万元。
(五)推进载体建设,构建双创支撑平台
加强对众创空间的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市级众创空间,先期给予建设资金补助10万元。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属政府投资建设的,给予入驻创业企业2-5年的房租减免,非政府投资建设的,可给予每平方米每月不超过30元的房租补贴;对创投机构投资的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可给予3年全额房租补贴。现已成功引入3W、启迪之星等国内外优秀创业服务团队。其中福州海西创业基地获批省级示范创业创新中心,高新区创业基地认定为福州市创业创新示范中心。
截至目前,福州新区已有众创空间备案42家,其中省级众— 4 —
创空间6家,市级众创空间27家,众创空间服务人员超过500人,在孵企业(团队)1232家,创业团队和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7800人。
(六)拓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1.创新股权融资方式。市本级设立了3000万元市级互联网经济引导资金和1000万元双创资金,用于支持福州市创业创新发展。重点支持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大本营、创客天地、新型孵化器等众创空间。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天使基金,如由市政府、车库咖啡、同方创投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共同发起组建的总规模达5亿元人民币的车库咖啡海峡两岸天使投资基金,主要用于投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项目投资。2016年超过100家企业(团队)获得投融资,总额4.8亿元。
2.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创业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和高新技术等企业在“新三板”和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一次性给予不超过60万元的奖励。2016年筛选并确定全市上市后备企业231家,其中列入省级重点上市后备企业154家,22家后备企业进入实际上市程序,有79家企业在场外挂牌,其中“新三板”挂牌交易企业73家,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6家。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创新券制度的落实,通过后补助的方式,为创业者和创新企业提供仪器设备使用、检验检测、— 5 — 知识产权等服务,2016年,共有143家中小微企业(众创空间)获得962.4万元补助,获得补助的企业和经费占全省40%。加大福州新区发展基金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组织申报2016年第三批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重大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目前,福州软件园创业创新新城项目已通过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初审,金额为1.108亿元;东湖VR小镇等3个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5000万元。
(七)鼓励学生创业,建立创业孵化平台
1.培养和鼓励大学生创业。一是在市属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配备专兼职导师队伍,在专业教学中设立“创业素质嵌入式模块”,构筑专业实训与创业实践基地。二是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三是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可申请最高3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从一般预算及上级专项补助资金中列支。高校毕业生创业者享受所在地经营场所、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有条件的地方给予2年期免费,各电信运营商给予宽带资费的优惠。
2.依托高校建立众创空间。鼓励各高校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产学研合作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设立公益性大学生创业创新场所。吸纳创业主体超过10户以上的,由市就业专项资金给予每个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补助。目前,示范基地内的福— 6 —
州外语外贸学院众创空间、闽江学院国际青年漆艺孵化基地等已获评省级众创空间。
二、典型案例
福州新区位于福州市沿海,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根据国务院同意印发的《福州新区总体方案》,福州新区要打造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按照这一战略定位,并结合福州地处两岸对接前沿平台的区位优势,福州新区管委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共建两岸创业创新圈”这一特色任务,并依托福州市现有的基础采取多举措吸引台湾青年创业。
(一)出台优惠政策。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台湾青年服务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台湾青年来榕创业就业的实施办法》、《台湾青年创业示范基地和推荐示范团队认定及奖励办法》、《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场所租金和首次装修改造补贴申报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台湾青年到福州新区创业就业提供支持。
(二)优化创业服务。为做好台湾青年在新区创业就业工作,福州市成立了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来新区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提供政策申报、项目对接、培训辅导、工商网络、后勤保障等一条龙服务。该中心已举办两岸创业训练营、创业项目对接会等活动32场,共接待近500名台湾青年参访和咨询,协助受理办结89件次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政策申请。
(三)搭建良好平台。福州新区通过“海峡青年节”和“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等平台来吸引台湾青年到新区创业就业。
从2013年开始,福州市已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海峡青年节”,共有上万人次的两岸青年参加。我们利用“海峡青年节”这一平台加大两岸青年创业创新的交流与合作,举办“青年、体验、创造——海峡青年创业峰会”及“海峡青年教育论坛”等双创系列活动,吸引200多名台湾青年创业者和大学生来榕交流。
随着两岸青年交流的扩大和深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到福州新区创业。新区内有两岸众创〃优空间、福州台湾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等多个“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目前已累计入驻台湾青年创业企业226家、台湾青年创业团队数量49个、台湾青年个体工商户34个,创业、就业、实习的台湾青年累计603人,促成“上光眼镜”、“奥勒斯教育”等项目在福州新区落地。福州海峡创意产业园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孵化中心还被国台办授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吸引人才方面,支持知名院校在新区设立分院或分校,支持福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新区设立分园,积极对接海西引智试验区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保留基本待遇到新区离岗创业。
(二)专业培训方面,鼓励在大企业任职、具备丰富实战经验的中高级导师走入各园区,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提供人才培养服务。计划引进微软公司在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建立培训机构,培养软件专业人才,满足科技企业的人才需求。
(三)载体建设方面,重点推动建设好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的双创平台建设项目;引进国内外众创服务机构及管理模式,发展壮大本土众创空间;新增一批能够有效带动创新的双创综合服务平台,探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机制。
(四)品牌宣传方面,重点做好双创典型宣传,举办“创响中国福州站”等大型双创系列活动,充分展示福州新区创业创新环境,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1.兵团双创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 下载
附件1 兵团双创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兵团党委 兵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新兵党发〔2015〕16号)、《兵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兵办发〔2015〕61号)和《兵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新兵发〔2015〕66号)文件精神,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重点创业创新载体,引导和支持兵团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规范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双创示范基地(指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是指基础设施较完备、服务功能较齐全、社会公信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能够集聚各类创业创新服务资源,为创业企业、团队、创业者提供有效服务的创业创新场所。
第三条 兵团科技局、工信委负责兵团级双创示范基地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 按照自愿申请原则,师(市)、院校相关部门(含科技局、工信委等部门)负责师(市)级双创示范基地的认定和管理,遴选和推荐兵团级双创示范基地。
第二章 认 定
第五条 兵团级双创示范基地须同时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经师(市)、院校相关部门认定的师(市)级双创示范基地。
(二)基本服务。运营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成立时间2年以上,具备为创业创新主体提供创业创新经营场地、物业及后勤保障等基本服务。有一定数量各类众创空间和小微企业孵化器,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创业服务流程、良好的经营和信用状况、明确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入驻中小微企业及团队30家以上,孵化场地面积3000m以上,从业人员300人以上,小微企业数占入驻企业总数的60%以上,能够平稳运营,可持续发展。
(四)具有丰富的创业服务经验和专业管理团队,从事创业服务的专职人员不少于10人,创业导师不少于5人。
(五)服务有特色,业绩突出。为创业创新主体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或低收费服务占到总服务量的20%以上;能为创业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层次的便利化服务。
第六条 兵团级双创示范基地须至少提供以下所列内容中的5项服务:
(一)创业辅导。为创业创新主体提供创业咨询、开业指导、融资辅导和培训等服务,年服务企业15家以上。
2(二)信息咨询。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形成便于入驻创业创新主体可查询的、开放的信息服务系统;具有线上线下服务与联动功能,线下年服务企业15家以上,年组织开展的相关服务活动4次以上。
(三)政务代理。能够与业务主管部门、工商、税务、社保等部门沟通协调,提供政务代理服务,年服务企业10家以上。
(四)投融资服务。能够与银行、担保、创投、小贷、融资服务等各类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年服务企业10家以上。
(五)人员培训。为创业者、创业团队、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每年100人次以上。
(六)技术支持。具有组织技术服务资源的能力,并建立良好的协同服务机制,年开展技术服务活动4次以上。
(七)市场营销。组织企业、团队、创业者参加各类展览展销、贸易洽谈、产品推介、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每年2次以上。
(八)管理咨询。为企业、团队、创业者提供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咨询服务,年服务企业20家以上。
(九)专业服务。为企业、团队、创业者提供法律、财税、知识产权、审计、评估等服务,年服务15家以上。
第七条 兵团级双创示范基地申请需提交下列材料:
(一)兵团双创示范基地申请表;
(二)兵团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运营方案;
(三)开展相关服务的证明材料(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政务代理、投融资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管理咨询、专业服务等方面的通知、总结、照片等);
(四)运营主体的法人证书和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五)主要管理人员、创业服务人员名单和入驻企业、团队名录;
(六)上会计报表;
(七)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或租赁合同)复印件;
(八)其他证明材料。
第八条 兵团科技局、工信委组织专家对各师(市)、院校遴选推荐的双创示范基地进行评审,通过评审的认定为兵团级双创示范基地并予以挂牌。
第三章 管 理
第九条 经认定的兵团级双创示范基地可享受兵团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各师(市)、院校对辖区内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应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双创示范基地信用机制。
第十条 经认定的兵团级双创示范基地应在每年年底提交工作报告和下一工作计划。第十一条 兵团双创示范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兵团科技局、工信委每4年对兵团级双创示范基地组织一次评估。依据基地开展的业务情况和成效确定评估结果,优秀的给予表彰和奖励;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兵团级双创示范基地称号。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兵团科技局、工信委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四篇:湖南湘江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构建“六大支撑体系” 打造双创领航区)
构建“六大支撑体系”
打造双创领航区
——湖南湘江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湖南湘江新区自2016年获批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来,着力在空间布局、金融支撑、人才聚集、科创合作、双创文化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三年发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双创格局基本形成。基本构建“一核一圈多点”的双创空间格局(“一核”即长沙高新区麓谷科技新城,“一圈”即以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为中心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多点”即多个专业化产业园区)。创业主体迅速增长。2017年湘江新区新增市场主体3万余个,注册企业1.7万余个,同比增长23 %,带动城乡就业6万人以上;2018年1-5月,新区新注册主体12840个,注册企业7169家,同比增长17.2%。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18年1-5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加速发展,占新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0%。长沙高新区创新能力进入全国高新区前10位。在实践中,我们注重构建“六大支撑体系”,打造双创领航区。
一、突出政府引导,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强化双创政策支持。先后出台《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关于支持双创平台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支持双创平台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湖 南湘江新区创新重大贡献奖》等政策文件,保障双创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新区内各区(市)、园区、高校分别出台《长沙高新区支持创业咖啡发展实施办法》、《长沙市岳麓区促进创客空间(社区)发展实施办法》、《关于中南大学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企业入驻扶持的暂行办法》等10多项政策文件,同步推进双创工作。二是强化高端人才支撑。执行和落实长沙市人才新政22条,出台《湖南湘江新区创新创业人才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实施细则》。2017年组织评选出创新创业优秀人才、重大双创示范平台、双创示范平台、优秀双创企业、双创领军人物、优秀双创新秀等49个项目,发放奖励扶持资金1800余万元。目前,新区集聚各类人才超过20万人,创新创业人才3万多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余名、海归创新创业人才5000余名、由北上广深地区赴湘人才2500余名。三是强化初创项目支助。以长沙高新区为主体实施“柳枝行动”计划,对进入高新区的移动互联网初创项目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资金(含项目房租、研发、运营等)支持。自2015年柳枝行动实施以来,共接收3381个项目的报名,签约入孵项目375个,扶持补贴269个项目,孵化项目营收达2亿余元。
二、突出优质服务,构建政务支撑体系。深入推进简政便民、营商环境、创新创业扶持等工作举措,着力打造全国行政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程序最透明的新区。一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三证合一”,降低初创型小微企业创 业门槛;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址多照”、集群注册试点,为创业者提供便捷服务。二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围绕“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应用,出台《湖南湘江新区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试行方案》,梳理出新区“最多跑一次”的审批事项为69项,占全部审批事项的88.5%,做到“应覆尽覆、应简尽简、应统尽统、应放尽放、应快尽快、应管尽管”,让企业到新区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三是着力优化服务。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全面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全程服务等十项举措。推动建立以街道(镇)服务站、社区(村)服务中心为基础的纵向服务体系,设立创业服务窗口、引进专业服务团队,开展从创业辅导、创业培训、证照办理、税费减免、政策咨询等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引进社会化服务机构,为双创提升相关服务。目前已有猪八戒网和长沙中电软件园等十多家企业为入驻企业提供集中注册等服务。
三、突出产学研合作,构建科创支撑体系。全力推进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探索“校地共商共建共创”新模式,促进产学研金紧密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是建立沟通联系机制。长沙市、新区、区(市)、高校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鼓励大学师生创新创业,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探索建立区校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项目共推的合作机制,与湖南商学院共建创业学院,推动建设“中南大学”、“千年学府创意设计产业园”、“湖南师大桃子湖文创园”“后湖国际文化艺术园”等一 批创新创业园区。中南大学科技园于5月23日开园,首批入驻19家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共推科技成果转化。新区范围企业与100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中科院、清华大学等20多所高校在新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支持建设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湖南大学科技园等双创平台以及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成果转化平台,吸引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知名学者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高校教师创业企业纷纷落户新区,涌现了博云新材、光琇高新、华曙高科、宏雅基因、哈药慈航等一批优秀的科技型企业。三是共建双创服务平台。加大与企业、高校的合作,建设了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众创集聚区,形成一批有集聚效应的双创产业园。建成智能驾驶测试场,构建智能驾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孵化基地,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及产业化高地。湘江新区聚集了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近500个,其中各类众创服务平台60多个,在孵企业4000多家;各类创新研发和服务平台400多个,包含120多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
四、突出资本助力,构建金融支撑体系。以湖南金融中心、湘江基金小镇建设为契机,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借助金融和资本的力量助推双创发展。一是发挥湖南金融中心集聚作用。首个省级基金小镇“湘江基金小镇”正式挂牌,完成商事登记和正在办理对接的各类基金、基金管理公司达120余 家,基金管理规模突破1200亿元;聚集长沙银行、三湘银行、平安银行、吉祥人寿等法人机构、省级分行和持牌金融机构20多家。二是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发起设立规模达3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和重大战略项目投资基金,成立湖南首支天使基金、移动互联网投资基金等20多支基金,以多元化的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2017年投入财政资金5亿元,通过母基金、直投基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130多亿元进入实体经济;支持长沙高新区等园区成立麓谷创投、产业引导基金、智能制造产业基金等20多支基金,各园区投入参股资金约30亿元,撬动300多亿元社会资本。三是推进科技信贷模式创新。以长沙高新区为重点,设立银行信贷风险补偿资金1亿元,承担科技型中小企业70%的信贷风险,与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8家科技银行及机构建立风险补偿合作机制。成立湖南省首批科技银行,已有长沙银行、中信银行等9家银行在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在全省首推纯信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开展“统贷统还”批发信贷。
五、突出鲜明特色,构建功能支撑体系。一是丰富特色双创活动。举办“麓山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沙龙”、“创响中国巡回接力活动(长沙站)”等一系列双创品牌、特色活动,以及创业指导、融资服务、项目路演、政策对接等各类活动200多场次。坚持“一月一路演、一月一发布、一月一对接”,在2017年举办各类科研成果推介对接活动十余场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湖南湘江新区2018年“智汇湘江·科创 新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计划》,今年举办了“基因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峰会、互联网岳麓峰会、“湘沪相融——上海高校技术成果专场推介会”等5场大型路演对接活动,达成合作意向10.4亿元,双创品牌影响力持续放大。二是构建特色双创空间。加快打造由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湖南省大学科技产业园、金洲创新创业园、黄金创业园、中南大学科技产业园等组成的多层次承载空间体系,进一步形成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双创载体和空间架构。在长沙高新区、大科城周边各规划建设10万平米左右租赁房或限价商品房,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工作学习、生活游憩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环境。三是打造特色双创街区。选定一批特色鲜明、潜力较大的街区和社区,合理利用闲置房屋,加快改造基础设施,引进专业服务团队,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便利化综合服务,形成贴近居民生活的社区双创工作模式。比如,咸嘉湖社区投入110余万元对原有办公用房进行装修改造,并探索出“1+3+5”双创工作模式(即探索一套社区服务方式,引进“高等院校、创意企业、社会组织”三类资源,实施“创业孵化、创新展示、信息交流、技能提升、跟踪服务”五大行动),成功引进湖南枫树创业孵化服务有限公司共建“咸嘉湖创客空间”,新增初创型市场主体105家,带动了500余人就业。
六、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产权支撑体系。着力推进知识产权专利导航、交易运营和执法保护等综合管理服务,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快“一窗一库三平台”建设。依托中国(长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新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与中南大学达成合作模式,共建知识产权智库。与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协作,建立纠纷多元调解平台建设。专利大数据服务平台方面,完成大数据平台已经建设工作并试运行,延伸至三个国家级园区和两个省级园区的专利大数据服务。运营服务平台建设方面,与省、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协商对接,明确了运营服务平台总体建设路线。二是注重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给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职务发明转让收益个人所得税市级(湘江新区)留存部分100%的奖励。落实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政策,提高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至70%以上,保护高校知识产权,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建设。依托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专利保险试点、知识产权评议试点等工作。以长沙知识产权法庭落户为契机,完善行政司法协同保护机制,推进司法、行政保护与公益维权服务三者联动,开展司法审判工作,协调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加大对新区经济活动中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凝聚创新保护合力。
第五篇: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西咸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工作方案
(送省政府审定稿)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 号),为科学系统推进西咸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基础条件 西咸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内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新区规划范围 882平方公里,包括空港、沣东、秦汉、沣西、泾河新城五大组团板块。新区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战略使命,坚守规划,改革创新,矢志拼搏,推动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做了大量工作,为建设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建设了一批众创空间。与北京乐搏资本、亿达控股、创业邦、36 氪等国内知名孵化机构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建成了西部云谷、西咸信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孵化基地,正在着力打造西北地区体量最大、功能最全的众创空间。
二是形 成了多元化的“双创”资金渠道。设立了产业发展基金、创新港基金、乐博资本等产业基金。通过举办中小企业新三板培训会等方式,鼓励各类企业
-在资本市场融资,为中小企业搭建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三是构建了开放型的“双创”工作机制。邀请阿里巴巴、知学云科技、武汉光谷创业咖啡等双创机构、企业赴来区考察交流,通过借鉴这些市场化机构的先进思想与智慧,共同推动新区“双创”工作的发展。
四是培育了浓厚的“双创”文化。举办了“西部创新发展论坛”、“青年创造未来大型公益报告会”、“中国大学生创业节”、第三届陕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吸引了众多的青年才俊、创业导师和投资机构参与,营造了浓厚“双创”氛围。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6〕35 号),围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这一核心目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投资优惠政策,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努力让一切创新创业的活力充分释放,加快打造大西安地区乃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创业聚集区。
(二)基本原则
聚焦产业,有的放矢。把“双创”作为新区实施二次创业、加快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做强主导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结合招商引资,明晰“双创”工作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双创”工作,推动新区尽快形成计算机与信息、现代服务、数字文化创意、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旅游、现代都市农业、智能制造、临空等 8 大产业新体系。
环境为先,聚集人气。把改善投资发展环境作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首要前提和主题主线,围绕着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和人才引进,从政务服务、优惠政策、工作和生活配套体系等方面入手,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使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
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快制度创新,着力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阻碍,努力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体制、新机制。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突出企业在创新创业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凡是市场能做的,一律交给市场”的原则,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参与创业平台建设、融资担保等各个领域,真正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统筹规划、梯次推进。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新区各个板块的发展实际,制定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聚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胆试验、稳步实施,做到以点带面、梯次推进。
(三)主要目标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扶持体系、成长空间,着力构建要素聚集、载体多元、-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形式丰富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力争到 2018 年,创业创新制度供给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取得明显突破,创业门槛进一步降低,政务服务时效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模式进一步创新,各类制度和规范更加简洁、清晰,形成覆盖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较完善的制度和扶持体系,确保到 2018 年年新增市场主体 9000 余户,年新增市场主体资本总额 450 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责任单位:西咸新区工商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1..在“一照一码”“先照后证”改革的基础上,完成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前期软件开发及相关实施工作,进一步提升注册登记便利化程度;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创业群体通过多种形式申办营业执照,为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的工商登记服务;试行市场主体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法无禁止均可为的市场准入机制;拓展简易注销登记试点范围,建立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统一的市场规则,逐步清理并废除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和规定,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更好地支持创业创新;出台西咸新区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项目目录。
(二)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责任单位:西咸新
-区工商局、西咸新区政务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2..加强市场主体监管。规范企业信用信息发布制度,联接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以及全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覆盖全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用监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实现“全区一张网”。同时,加强行业监管、企业登记等相关部门与“四众”平台企业的信息互联共享,推行电子签名、电子认证,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构建协同监管新机制,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3..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实名认证制度和信用评价机制,依法合理利用网络交易行为等在互联网上积累的信用数据对征信体系和评测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并建立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守法、诚信、自律意识,营造诚信规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双创”政策措施
4.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和统筹力度。(责任单位:西咸新区财政局、西咸集团、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月底前完成)
(1)成立双创引导基金,支持各类“双创”示范基地和园区、孵化机构、众创空间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新城、园办设立创业引导基金,扶持创业创新。
(2)鼓励各级财政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孵化机构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补贴。
(3)鼓励新城、园办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
-助、业务奖励等方式,支持各类孵化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采用“四众”模式的小微企业发展。
(4)落实创业孵化资金补贴相关政策。“创业孵化基地所需实训设备购置、设施设备维修支出、创业孵化基地运营管理补贴、创业项目资源库运行维护、创业指导专家聘请、创业典型表彰奖励、创业系列活动开展等”均可享受创业孵化资金补贴。
5.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西咸新区国税局、西咸新区地税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认真贯彻落实各级税费优惠减免政策,实现国家相关税费优惠减免的全覆盖。
(2)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成本。2015 年 10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 30 万元(含 30 万元)的符合条件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 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3)做好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工作。对生物药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轻工、纺织、机械、汽车等 10 个行业的小微企业 2015 年 1 月 1 日后新购进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共用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不超过 100 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
-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计算折旧;单位价值超过 100万元的,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4)落实创投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 2 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 70%在股权持有满 2 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结转抵扣。
(5)落实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投资的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6)支持四众平台企业和采用众包模式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者按规定开具电子发票,允许将电子发票作为报销凭证。对于业务规模较小、处于初创期的从业机构符合现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7)充分利用办税大厅、纳税人学堂等各类载体,加强对小微企业、四众企业、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辅导,结合其特点,突出加强对所得税核定征收企业、新办企业和财务人员更换频繁纳税人的宣传。切实抓好扶持政策宣传和落地的同时,进一步简化税收优惠流程,提升办税服务质效。
6.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构建新型创新创业实体,鼓励企业主动承接高等
-学校、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创新平台。
(2)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工大科学城等项目,加快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实现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设施和仪器装备、科学数据与信息、自然科技资源等有效配置和共享,为全区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建立支撑服务体系。
(3)争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行的科技人员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在新区推广;依法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免责政策。
(4)推广复制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以下简称“一院一所模式”),联合西安光机所在西咸新区建立高端光电产业应用国际创新示范园,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5)搭建科技资源统筹平台。加强与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陕西省内各大高校、研究机构与科研基地以及其他科技资源中心开展深入合作,建立大型科学仪器及设施资源库、成果数据库、文献数据库、自然分类科技资源数据库、专利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科技专家数据库、科技项目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需求信息库等数据库。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平台,实现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军工
-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资源的虚拟聚集,构建西咸新区科技网络共享平台。
(6)加快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技术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实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无人机等方面的高科技成果转化。
7.激活各类创新创业主体(责任单位:西咸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发展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提升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动力。
一是支持辖区内高校院所、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二是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2)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一是深入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拓宽引才渠道,支持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在新区创新创业。
二是用好用活人才发展资金,扩大支持范围,优化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科研经费、生活补助、购房补贴等相关政策支持。
三是完善高层次人才社会服务机制,落实引进人才社会养老、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
0-(3)激发青年创新创业热情。
一是搭建青年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区内高校建设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园。
二是完善大学生创业辅导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包括创业方案、创业渠道在内的全方位、体系化创业辅导。
三是研究出台在校大学生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补贴政策。
四是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创新大赛,选拔优秀创业团队或个人进行创业孵化和创业后续指导。
(4)扶持草根能人创业。
一是建立技术、资金、政策、服务对接机制,探索建立“一镇一导师”辅导制度,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支持网上创业,推动“电商进村、特产进城”,扶持一批具有创业理想的草根能人。
(5)支持复转军人创业。
一是建立西咸新区复转军人创业孵化基地,把复转军人的安置、创业、就业、培训结合在一起,为复转军人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是建立复转军人创业服务平台,为复转军人提供资本引入、项目引进、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服务,探索复转军人就业、创业新模式。
8.加强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责任单位: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建立和完善与北京市海淀区、深圳市南山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合作机制,努力在金融、信息、人才、科研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深入推进区域创新合作,努力拓展合作新领域、新方式、新内容。
(2)加强与阿里巴巴集团、北大科技园、光谷创业咖
1-啡等单位的合作,探索突破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制度瓶颈。
(3)构建国际合作机制,加快推进中俄丝路创新园等国际合作项目建设,推进“互联网+”行动,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国际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推动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推动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
(四)扩大创业投资来源
9.壮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西咸新区财政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引导机制,支持区内外社会资本在新区组建各类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创业投资更多投向初创期企业。
(2)培育聚集天使投资人,引导社会各类资金积极参与天使投资,支持发展天使投资机构。
(3)落实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国有股转持豁免政策,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支持创业创新的作用。
(4)鼓励有条件的新区、园办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等投入创业创新领域,建立健
2-全支持创业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长效运行机制。
(5)探索建立创业投资与政府专项资金对接机制,利用项目对接服务,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已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的创业创新企业。
(6)积极争取国家双创专项建设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
10.拓展创业创新金融服务。(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西咸新区财政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创业担保贷款,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联保或互保贷款、供应链融资等业务。
(2)用好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推动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活动扩大信贷投放。
(3)引导和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金融服务。
(4)健全创业创新担保增信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组建商业信用担保机构。
(5)创新融资担保方式,建立以责任比例分担为原则的分保模式,有效放大融资担保体系面向创业创新活动和小微企业的担保增信功能。
(6)加强政府引导和银担合作,综合运用资本投入、代偿补偿等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引导和促进融资担保机构
3-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四众平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7)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创新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等上市挂牌。
(8)加快建立工商登记部门与产权交易市场的股权登记对接机制,支持股权质押融资。
11.丰富创业创新融资模式。(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西咸新区财政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推进互联网金融依法合规发展,促进众筹融资平台规范有序发展,积极争取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积极开展实物众筹。
(2)鼓励保险资金以债券投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方式参与创业创新,发展相互保险。
(3)完善知识产权估值、质押及流转体系,加快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专利保险等服务规范化、常态化、规模化发展。
(4)推动符合条件的发行主体发行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项目收益债等新型债券。
(5)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行企业债券,专项用于投资小微企业或加大创新投入。
12.搭建金融服务平台(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
4-局、财政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加快建立金融服务平台,研究出台投资引导、风险代偿、信贷担保、企业并购和上市奖励等相关金融政策;通过金融服务平台的政策导向和融资服务,吸引 IDG 资本、交通银行、招商证券等创业投资机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证券机构更加关注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投资力度。
(2)搭建金融合作平台。构建“双创金融联盟”,实施“双创金融园”项目,举办多种形式的双创金融对接活动,推介双创企业、双创融资项目和金融产品。争取与长安银行、西安银行等地方银行合作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五)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
13.加强创业培训。(责任单位:西咸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1)依托微软 ITAITOA、知学云等项目,加快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双创教育培训活动。
(2)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试点。
(3)推动俄罗斯斯科尔科沃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和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本土企业家海外培训活动。
14.加强技术服务(责任单位: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推动秦云工程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面向陕西两万家中小企业,提供高度集成、开放创新、成本低廉的“一站式应用服务”(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客户关系、市场营销),实现优政、兴业、惠民的目标。
15.加强信息和中介服务(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加快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云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信息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向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 IT 创新服务、注册地址挂靠、代理企业登记、资金申报、专利申请等综合服务,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16.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交易(责任单位: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和省知识产权局密切配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增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能力,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与司法保护紧密衔接,推动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仲裁,加快形成行政执法、司法审判、调解仲裁等多渠道维权保护模式。加快建立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打造“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产业化基地+中俄丝路创新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位一体的技术转移支撑体系,为知识产权买卖双方搭建起
6-沟通、交易平台,聚集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信息,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实时竞价交易。1 7.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责任单位:沣西新城管委会、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加快建立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交易所、大数据运营公司,形成产业基地+行业云+大数据交易所+产业基金+产业研究院和大数据运营公司多位一体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18 8..促进各类孵化器等创业培育孵化机构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各新城管委会、各园办、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
升级原有孵化器,提供互联网+的创业服务平台,加快建立一批创新型孵化器;围绕全周期产业链,加快建立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围绕新区优势资源,加快建立一批数字创意(手游)、生物医药、电子商务、都市农业、大健康等一批特色产业小镇。
(六)加强“双创”文化建设(责任单位:西咸新区信息中心、西咸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负责,11 月底前完成)19 9..加强各类媒体对西咸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投资环境宣传,重点突出新区商事制度改革、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等优化投资环境措施的宣传,并挖掘报道一批创业创新先进事迹,树立推广一批创业创新典型人物,积极倡导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怕风险的创新意识,大力弘扬敢为人先、7-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来新区投资兴业。
四、重点工程 主要是实施“123 行动计划”,其中 1 是建设“大西安创业创新带”,2 是形成双轮驱动(包括“新客计划”+“点菁工程”),3 是实现三个协同(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协同创新、国际合作协同创新)。
(一)建设“大西安创业创新带”
以西咸新区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已规划建设的西安地铁 5 号线为纽带,整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光机所、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中国西部创新港、西咸信息产业园、咸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优势科创资源,形成大西安创业创新带。
(二)推动实施“新客计划”+ + “点菁工程”
8-1.“新客计划” 以吸引人口聚集为目标,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城市配套服务、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环境优化、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引进,将西咸新区各个板块、各行各业整体性的进行一次新兴城市人口政策的整合与创新,探索解决人口管理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发达,产业发展资源短缺等问题,整体打造促进人口流入、产业聚集的良好发展环境。是 一是“以项目引人”,将海外人才引进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借助西咸及陕西重大项目建设,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注重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联动效应,通过引进投资项目、引进外资企业,达到引进海外人才智力的目的。通过提高对高新项目的政策优惠、资金支持,达到借项目引人才的效果; 二是“以人才引项目”,促进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体部署,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注重高端人才与潜力人才并行引进的模式,引进新区重点发展的文化数字创意、计算机与信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旅游产业、临空产业、金融与商务服务、现代都市农业、智能制造等 8 大支柱产业中的潜力人才及项目,从而奠定人才服务新区支柱产业的后发创新优势。
2.“点菁工程”
发挥金融在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的关键性作用,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缺乏等短板,通过搭建双创综合投融资金融服务平台和信息平台,完
9-善科技金融政策扶持体系,加快促进科技金融机构空间集聚。激发各类投融资平台的积极性,鼓励科技金融产品实现突破性创新,打造完整的金融产业链和生态圈,释放金融资本聚变能量,为创业创新主体起到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西咸新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提供强大动力。
计划主要包括以下 5 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立西咸双创引导基金。西咸管委会拿出启动资金,争取中、省产业投资基金,与金融机构合作,成立双创引导基金。吸引国内外知名创投公司和平台落户西咸,3 年内成立 10 支以上的产业基金。
二是出台双创投资优惠政策。制定对双创工作具有吸引力和能够落实的系列投资优惠政策,在西咸新区形成政策洼地,让投资者真切享受到投资政策,主要涵盖注册登记、项目扶持、双创平台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开发、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市场开拓、人才引进和培养、品牌培育和推广、项目申请等方面,体现普惠性,突出重点性。
三是推动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知名的投资引导、信贷担保、风险代偿、企业并购、财务管理、保险服务、信托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相关机构落户西咸。争取和鼓励华夏银行、浙商银行、长安银行、西安银行、陕西信合等单位在西咸设立分行、支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是构建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加快对接中省金融服务机构,设立担保、再担保公司。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融资、信用融资及产业链融资试点和业务。建立融资担保基金,对融资担保机构和业务开展的进行支持或补贴。
五是鼓励和发展互联网金融。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依法依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等。积极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打造西咸新区股权众筹中心,支持西咸新区股权众筹联盟发展,争取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新区先行先试。
(三)构建 三个协同体系
一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依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光机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技术中心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创业孵化器等项目,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二是构建大企业协同创新发展体系。以四大运营商、微软、未来国际、中兴深蓝、华晨汽车等企业为龙头,发挥大企业在资源整合、产业协作方面的优势,构建创新发展新模式,通过政策支持和研发配套,产生叠加效应。帮助大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做优做强,实现转型升级。同时,推动新区范围内“双创”工作在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开花。
三是构建国际协同创新发展体系。以“一园三地”模式,1-推进“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合作平台建设,促进斯科尔科沃(莫斯科)、西咸新区、南沙新区(广州)三个园区之间互动合作;推动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构建开放性、国际化高等教育合作平台,以“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开放发展”为主题,推动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恳请争取省政府成立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双创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省发改委、科技厅等部门参与,建立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西咸新区设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委员会,保障“双创”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完善各新城、管委会各部门、园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考核办法,增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效在年终目标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建立西咸新区双创指数指标体系,按月或季将各新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情况报管委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定期通报全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推进情况,推广先进经验,发挥示范效应。
(三)加强财政支持。积极争取、统筹使用中省各部门
2-支持双创的相关资金,并在新区建立多级财政资金支持体系。
(四)加强项目组织实施。加强组织宣传,遴选一批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载体、平台类建设项目,建立重点项目库。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项目实施和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基地建设项目专家库,每年进行一次动态调整。
(五)完善促进政策。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集成作用,国务院已明确的双创试点政策在新区即时实施,探索支持双创发展的新政策在新区先行先试。
(六)建立容错机制。建立以双创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双创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免责政策,给予创新最大的包容和支持,为改革创新者消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