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卡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 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1.感染性病例:有可 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珂鲀毒素中毒等。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儿肾结石病例。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至院感科。
3.院感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领导小组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院感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会诊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高远毅
副组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廖艳军
职 责:
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组织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
5、后勤安全保障
办公室设在院感科
分管院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廖艳军
职 责: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2、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家小组 组 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袁世明 黄晓华 黄黎明 郑 俊 肖 林 耿世龙 钟 义 郑万景 刘贺年 邓 剑
职 责:负责院内专家会诊;各临床科室主任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及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我院指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院内专家会诊,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院感科负责医院内报卡的搜集、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了解各科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门诊、儿科、内科、急诊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分管院长应组织食源性疾病监测专家小组尽快进行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各临床科室主任向公共卫生科提交以下资料并及时上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区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院应当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相关信息的调查,各临床科室主任并
名山区中医医医院2016年5月8日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第二篇: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鄄城县中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必须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谎报、迟报和授权他人瞒报、谎报、迟报。
1、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工作,质控科、首诊医生、公共卫生科具体负责监测工作。
2、临床科室必须按照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报告卡,项目齐全、字迹清晰、内容详细、留存联系方式,不得缺项漏项。
3、发现食源性疾病或疑似食源性疾病或异常健康事件,除采取抢救措施外,按规定时间及报告流程及时上报。
4、质控科每季度对医院内食源性疾病上报登记工作进行自查、督导、培训等工作。
5、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谎报、缓报的一经查实,给予批评教育、警告并处罚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第三篇:太和县中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太中业字2011第(19)号
太和县中医院食源性疾病
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为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新的报告机制所针对的应该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命名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情况。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个案或事件;
(3)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报告流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报告,报告流程为:
1.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必要时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专家支援)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组 组 长:张桂华
副组长:班文明 成 员:付 涛 刘 磊 张 坤 范兆华 蒋辉辉
职 责:
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组织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办公室设在防保科 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六、监测要求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的报告。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工作。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2.专人负责监测工作。试点医院指定专管人员负责试点医院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的搜集、组织院内会诊和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向医院各科室了解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儿科、神经内科、肾内科以及消化内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应尽快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及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纸质报告卡。医疗机构在会诊结束后的1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以下资料:
(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所在地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试点医院应当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相关信息的调查,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七、方案依据
《201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太和县中医院医务科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食源性疾病异常监测工作
提示!:儿科、肾病科、急诊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需要掌握的内容。
1、食源性异常病例共培训2次
2、食源性疾病的定义、种类、报告流程、明确排除的疾病(哪些不属于食源性疾病),实施方案及上次发的资料内有。请科室医生熟练掌握,以备检查!
第四篇: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天愿医院文件
天医发[2017]1号
关于印发《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 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2017年1月6日 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建立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平台,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汉云
副组长:杨 帆 高汉武
成 员:刘 东 王 莉 高茂强 高成鲛 冷火军 邓艳红 李 洁 马 悦 信息网报员:高汉武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高汉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
信息网报员职责: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及上报
综合门诊、急诊门诊、住院内科、肠道门诊: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
(二)重点监测科室:综合内科、住院内科、肠道门诊、急诊科、妇产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综合内科、急诊科和肠道门诊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许多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呈现慢性或亚急性集体损害,疾病不具有特征性表现,病例在人群中的累积过程缓慢、分布散在,特别是对于未来新出现的食源性健康损害,由于无法预知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因而很难采用特定疾病报告的方式进行监测。针对这类可能在人群中发生的食源性健康损害,所以建立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机制。主要监测内容如下:
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 本监测方案所指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针对的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及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年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流行病学知识等无法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未能找到相关病因;(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未能明确相关原因;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并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情况 本方案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方案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2)原因明确的食物中毒;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未经试点医院会 诊、也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3、具体内容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就诊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具体见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上报预防保健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三)接诊科室立即通知医务科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专家会诊确认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
(四)医务科将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交由预防保健处,预防保健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天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全县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预防保健科在向当地县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六)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异常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必要时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收到《食源性疾病报告表》、《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1个工作日内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天全县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主动地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应主动向主管院领导报告,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报市疾控中心及市卫生局。
(三)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2.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
第五篇: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
为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达到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早发现、早诊治的目的,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加强我院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根据旗卫生局、及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有关文件精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及工作程序;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组和食源性疾病防治专家组;成立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协调领导组。制定了各组工作职责。
二、按照院有关制度,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按照要求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卡,并及时组织院内会诊,按规定及时上报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2017年12月1日,我院共上报食源性疾病12例,其中包括急性胃炎、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均已及时进行网络直报。上报病例中无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但我院要求有关食源性疾病病例继续上报,有多少要上报多少。在完成数量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上报的质量,认真完整填写报卡。
三、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相关信息调查,并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四、积极参加与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工作及防治工作相关的培训;并组织开展对有关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诊断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等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能力。
五、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医院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卡的搜集、院内组织会诊、填写会诊报告、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记录、与旗食安办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络等工作。
蒙中医医院控控感科
2017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