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思考111
电子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思考
--六年级组电子集体备课2012---2013学年工作汇报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备课,新课程赋予了它更加丰富的内涵。备课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课前的准备和设计,是成就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面对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传统的手抄式备课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电子备课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的写教案时间,电子教案可以反复修改使用减少重复劳动,实现学校、教师的均衡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电子备课资源的系列化,也能为我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走在同类学校的前列,从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与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现代化水平和对现代文化教育手段能力的提升,本着合作、高效、共享的原则,我们六年级组于2012年二月有幸成为学校电子集体备课实验先行年级组,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六年级所有参与电子集体备课的老师在享受着电子备课给我们带来的诸多益处时,也愿意与大家分享我们在摸索中的所获与反思。
一.摸索前进 力争高效 以“实用、高效、共享”为原则,吸纳组内老师集体智慧,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准绳,进一步提升每一位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共营合作高效教研组,共同商榷工作开展的方法和步骤。接到电子备课的任务后,组内老师先共同商议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方法。借用网络资源,我们决定采用“集体研讨------分工备课------网络交流”的方式进行备课。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一)、集体研讨 精心备课
1、提前备课。
每学期放假前,以年级组为单位,组内教师先集中时间对教材进行整体认知和解读,同时学习《小学语文课标》明确课标中年级训练重点,然后各自分单元备课。要求备课教师广泛收集相关教学资源(教学实录、名家教案以及教学课件)。考虑到上课前就要备好教案,所以,这项工作在假期中就要完成。
2、交流解疑
在备课中的疑虑借用网络互相交流,教案设计和整合后的资料也互相发送,共同研讨,集大家智慧,然后初步定稿。
3、集中研讨
开学前两周以年级组为单位,每位老师对所备单元进行说课,梳理出教学重难点。在此过程中,其他老师可针对教案设计或课件使用再次提出建议和意见,以提高教案使用的实效性。各单元备课教师针对所提出的建议再次完善整合教案。
4、保存资料。
将经过集体智慧形成的详细的电子教案及其它电子备课资源拷贝并打印成册,为大家所用。
5、个性修改。
各教师收到集体备课的教案后,必须结合自己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电子备课资源予以科学合理的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二)扎实教研
突显实效
1、集中研讨。
利用每周二、周四教研活动和小课题集体备课时间,主要进行教学信息反馈和交流,反馈交流授课中的疑虑和困惑,讨论下周上课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
2、个性修改。
各教师讨论结合自己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电子备课资源予以科学合理的修改补充,再次确保所设计教案能够体现实效性。
3、反思教学。
教学反思的基本架构包括基于个性备课资源的设计思路、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在研讨交流中肯定实效、明确不足,互相勉励、互相学习。
二、精心栽培 终结硕果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努力,回顾电子备课的这一路征程,在摸爬滚打中我们有过迷茫,有过失败,但是更多的是探索中的成长以及电子备课的优势带给我们的喜悦。
1、有利于大幅度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
计算机和网络中蕴含的海量资源,为我们进行电子备课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这大大拓宽了传统的教材和教参的狭小范围,在国际互联网中不断获取最新的资源,从而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电子教案。通过这种对信息的不断加工和创新,课堂教学设计质量、艺术水平和可操作性会不断地提高。
2、集体性和个体性有机统一,促进教师成长。
在多次的集体研讨,多次的个人分析、整合、设计教案资源过程中,逐渐提升了每一位教师对课标的准确解读性,对课程设计以及教材合理整合的掌控性,加之,省去了以前抄写教案的时间,老师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研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在较宽裕的时间内再一次在老师们的交流中达到资源共享,老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电子备课既着眼于发挥教师集体课程备课的优势,又考虑到了教师个体化活动的重要价值,达成了课程备课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对于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组内进行电子集体备课后,三月份我们语文组受教研中心,校领导委以重任,由王庆老师赴乌市执教《杨氏之子》参加新疆第四届“同课异教”研讨交流活动,载誉而归;五月,由我们组内吐尔古娜依、陈乐和李霞老师执教《桥》一课,参加学校开展的“一课三研”活动,并将此课“送教下乡”获得好评;在学校举办的教师素养大赛中,我们组内迟洪璐、王庆、马永兰、周丽霞、童雪梅老师均获奖;十一月,马永兰老师赴南京参加全国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微格”研练荣获一等奖;在学校开展的《小学语文课标》知识竞赛中,我们组荣获第二名;在《案例分析》比赛中马永兰老师荣获第二名;在学校开展的《阅读教学》观摩课中,陈乐老师的展示课也获得一致好评;数学组在“创新思维杯”培训中也获佳绩,共有 名学生分获自治州一二三等奖,张欣、于宝琴、汪莉老师也荣获“优秀辅导老师奖”;汪莉老师多次参与双语老师培训指导工作 ;王庆、马永兰、汪莉被授予“教学能手”的光荣称号------荣誉就是一种肯定,这一切正是电子集体备课给予我们的收获。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教育教学高效 优质的教学设计,精美的教学课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实效性。本学年语文、数学统考成绩学生平均分均在90分以上。
4、有利于教研组的成长和发展,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
集体网上备课,由于操作简便,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钻研,精心设计,既提高了办公效率,又引领了全员参与。这样的备课是开放式的、论坛式的、互动式的、更是共享式的,方便了大家相互探讨学习,切磋借鉴,是一种深度对话,浓郁了教研组的研究氛围,促进了组内研究的深入展开,更有助于年轻老师和民族老师缩小差距,同时,还增强了年级组的凝聚力。2012年六月我们组荣获“民族团结”年级组的光荣称号。
三、建议和反思
(一)回顾电子备课这一年来的工作历程,有许多值得我们继续推广的好方法和好经验:
1、以课标为导向 小课题研究为主线
课程标准是一线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没有课标,教学工作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就不能准确的把握知识教授所要达到的层次。在备课初期我们集中学习并研讨《小学语文课标》和《教师教学用书》,按课标制定教学计划,为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方向。同时,备课中结合学校的小课题研究,以体现教学提问实效性为主线,实现教学最优化,化繁琐为简洁,一条主线明朗而清晰,是电子备课中要遵循的重要的原则。
2、分工合作 博采众长
一人主备一个单元,采用网上交流,集体研讨的方式,不仅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还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点评的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组内老师对整本教材的整体把握,习大家之精华,在多次的集体研讨中,又实现老师之间的资源共享,集大家智慧、博采众长,最终形成精品教案。
3、集体研讨 梯度进行
要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集体研讨尤为重要。分梯度、分阶段的集体研讨更有实效。如:第一次放假前面对面集体研讨电子备课方式方法和分工,并交流学习《小学语文课标》及《教训教学用书》目的在明确方法,把握教材训练点;第二次假期在网上集体研讨所收集整理的教案和课件,目的在看设计是否体现教学重难点及有效提问设计是否精准;第三次开学初前两个星期面对面集体研讨单元说课,目的在是看设计否符合自己所教授学生特点及自己教学风格;第四次集体研讨放在周二和周四教研活动中,目的在交流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再次交流下周授课设计是否体现问题设计的简洁明了性,然后再次定稿。
4、反复修改 不断完善
电子备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反复修改教案,这冲破了以往手抄教案的狭窄局限性,我们将大家在网上查阅的课程设计资料及课件相互对照,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和添加,从而形成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自己班级学生特点的教案。这些资源我们都打包保存,以便以后的班级参考使用。这种反复修改,最少要经过四次修改,才能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教案设计。
(二)反思
1、处理好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的关系
电子集体备课情境中,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的关系,这是一种“利人利己”的学习情境。电子集体备课将合作、竞争和个人单干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和利用,符合课程备课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课程备课的单一“竞争”情境的一大变革,能较好地促进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所以需要每一位参与者都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到每一单元的备课中,在单元主备课老师对单元知识系统的梳理下,其他每一位老师都要熟悉每一单元,以便提出更好的教学设计思路,实现备课最优化。
2、切不可实行“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提出的观点,指的是不加筛选照搬照抄。在电子备课中因为是在网络中查阅的各位教育名家、大家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若是不加选择的照搬运用,势必不一定会起到良好教学效果。在教学初期,我们也曾想教育名家的教案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于是,拿来即用,授课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才意识到每一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是不同的,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特点也是不同的,只有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加以改进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案,也只有这样才会涌现出具有一定底蕴的鲜活的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我们以为这是电子备课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最关键环节。
3、可否推广电子备课制度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教学蓬勃发展的生力军,在实行“青蓝工程”活动中,师徒受备课形式的限制,不能更好的进行指导和交流,更不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所以,就要切实打破教师群体中长期固守的资源共享意识淡薄的倾向,让青年教师能在结对教师的指导下,在全组同事的帮助下借鉴经验教训,从而迅速地成长起来。
4、没有及时和有效地进行资料的保存和收集
电子备课过程中我们组内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到年终做汇报总结时才发现,有很多资料和图片没有及时收集,现有的课件、图片资料也没有进行归整,这样既不利于以后电子备课年级资料采集,也不利于电子备课长效有序高效的开展。同时,学校也可考虑建立一个电子备课资料库,将电子备课教案、课件、反思、试题等保存,以便更好地可持续性开展此项活动。
在电子集体备课推广活动中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本着“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基本点”,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本点”,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打造伊宁市一流小学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六年级组 伊宁市第十五小学 2013.1.18
第二篇:高中物理集体备课的思考和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集体备课的思考和实践研究
摘要:集体备课是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是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共享资源和智慧的一种组织形式。本文就当前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物理集体备课的一~些新思考,以期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
集体备课
内外兼修
二次开发
创新驱动
引言
备课是教师常规教学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集体备课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探索相关教学问题的研讨活动,是一种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校本教研活动。组建学科集备组,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努力做到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整体办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近年来,许多学校在集备组建设过程中,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规则和要求,每周一次的集备活动,努力做到三定四统一五必须,收到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但在集体备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过程流于形式、形式大于内容、内容过于僵化等现实问题。使得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功能不尽如人意,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原因分析
通过对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集体备课没有收到应有效果的主要原因有:
1.1集体备课的操作层面弊端
一些学校和教师对集体备课的本质和意义理解不够,导致集体备课在具体操作层面出现了一些弊端:
(1)“一言堂”式备课:这种集备方式是主备教师形成的集备成果(包括教案、课件、学案等)定为集体备课的成果,这种备课方式其实质是集备组个人备课的体现。这种集体备课对集备组其他老师是无准备的集体备课、无观点的集体备课和无反思的集体备课。
(2)“包干”式备课:备课组长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制定备课计划,将备课任务平均分配给每个任课教师,一本教材分散备课,这种备课方式影响了教材本身设计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1.2集体备课的目标定位狭窄
一些学校为了加强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如“三定”、“四备”、“五明确”、“六统一”等,对集体备课做出高度程序化的管理体制,极力推行教案统一化、学案统一化、习题统一化等。这种集体备课的目标定位阻碍了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这种高度程序化的集体备课必然会导致教师疲于应付或生搬硬套。这样做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1.3集体备课的内容形式单一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实际集体备课过程中,集备形式比较单一、集备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教案的编制、作业的布置和习题的编写等方面。
(2)补充物理教学背景知识的学习:物理学科学方法和思想、物理人文的价值、物理学史和物理实验、物理前沿知识的理论与应用等。
(3)加强新课程标准学习和实践: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等。
(4)加强物理教学相关技能的学习:物理微课的制作,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物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等相关技能。
2.2集体备课需要二次开发
集体备课重在对课程与教学的“比较研究”和“二次开发”。长期以来,许多物理教师缺少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质疑批判和比较思考,往往只是凭经验处理教材,更谈不上教材的二次开发[
3]。
以加速度集备为例,在集备过程中,比较人教版、教科版、滬科版、粤教版、司南版等五种版本教材“加速度”概念建构的过程。比较概念引入的过程、比较活动设计过程、比较初高中如何衔接、比较概念的形成过程、比较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等,集备组老师们各抒己见,从学情和生情出发最终提出优化加速度教学设
集体备课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优秀资源的共生共享和凝聚群体的智慧生成,寻求教学真义,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创建一个学习型、创新型的集备组。创新驱动一:基于作业设计的集备活动
当前同步辅导练习往往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练习,忽视解题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更谈不上训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着力点落在每个章节的作业设计,作业设计突出作业的基础性,强化知识与技能;凸显作业的探究性,体验过程与方法;彰显作业的育人性,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作业的多样性,尊重学生不同需求。
创新驱动二:基于主题学习的集备活动
开展主题学习,由于备课组各成员原有专业水平有差异,因此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要求有所不同,对自身的专业知识的拓展与专业技能提升要求不同,从而对学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主题式学习是指备课组成员解剖、发现自身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把问题当作研究
主题,从而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形成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系列化。发挥集备组各年龄段教师的优势,老教师经验丰富,年轻教师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接受能力强,对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应用能力强,给老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注入一些新元素和活力,这也激发了老教师对合作的支持和参与。通过集备交流发展各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瓶颈,实现合作共赢,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创新驱动三:基于微课设计的集备活动
随着移动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基于微课设计的集备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集备活动。以高三二轮复习为例,开展了微课设计的集备活动,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微专题课题的提出到脚本设计、PPT设计、微视频制作和后期监制,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完成相应的工作,同时各个教师的工作必须相互协调,统筹安排,才能完成最后的作品,这就要求物理备课组内教师精诚合作,一起来应对新时期物理教学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基于微课设计的集备活动,不仅改变了集体备我的手机
2019/4/25
8:13:37
课的形式,充分调动起集备组各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3结语:
集体备课是提升高中物理教师素质和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一种接地气的校本教研活动。新时期集体备课要多维度创新备课模式和备课内涵,提升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书写集体备课的奋进之笔。
参考文献:
[1]宋金波,程百花.提高农村学校集体备课效益的若干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7
(4)
:
25-26.[2]曹义才.高中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物理教学,2009
(1)
:
-57.[3]曹义才,刘永红.不同版本物理教材“加速度”概念建构的比较分析[J].物理通报,2016
(4)
:
-49.中当甲禾科园比的其它六音
第三篇:电子书包的实践与思考
“新三基”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改革推进路径之实践与思考
-----南京市“电子书包”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后有为
“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是南京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简称“新三基”。“新三基”的提出,是对南京教育突破自我的一种反思,是对南京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发展定位,是对教育重新回归本质的一种创新落实。
为什么这样说呢?探究“新三基”思想的本质,就是突出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虽然,以往的教育改革或新课程改革,也是这样提出的,要以学生为本。但是,前面提出的“以学生为本”,只是空洞的口号,没有支点,没有动力,只是所谓的“理念”而已。这就导致教育改革到今天,似乎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成就。而“新三基”,其实是“以学生为本”的落脚点,是对前面提出的种种课程改革或教育改革思想的创新与深化落实。
“新三基”思想是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给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它不再是空洞的理念与口号,而是将理念落实到位的一个措施。它找到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那就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它找到了一个强劲的动力,这就是从立脚点到技术到形式三位一体的方法与路径。也就是说,“新三基”是强调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思想。基于脑的教育,是把学生的内在潜力与潜能开发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立脚点;基于网的教育,是把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基于“小班”的教育,是把师生关系的最和谐状态和学生学习环境的最佳状态作为构建教育理想生态的最好模式。
“新三基”教育思想的基础是物质基础与技术环境,也就是说,“新三基”的思想是立足在强大的教育技术之上的。技术是推动改革与进步的动力,“新三基”教育思想,正是强调与突出了这个前提。那么,如何来落实“新三基”的教育思想,使“新三基”真正能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呢?
当前,先进发达地区都在探索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改革,俗称“电子书包”。南京也不例外,随着潮流而动,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实验改革提升到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但是,推动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南京不是单一的路径,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使教学实验改革多维度和多路径。具体来说,有二条路径,一是以学科建设为目标,深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通过推动学科实验室的装备与建设,推进学科的发展,从而推动教学改革。二是从学科课程资源数字化及其应用方式革新,推动教学改革。无论是那种方式,二条路径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切入点有差异而已。前者,我们可以简称为“实验室”路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化整合;后者可以称之为“电子书包”路径,是课程资源数字化与网络方式的有机整合。
无论是什么样的思想,不论如何改革,其本质与核心不能脱离学科课程的实施,改革的不是学科课程,改革的是实施课程的路径与方法。数学与物理学不会因信息技术而改变其内涵与本质,但让学生更好更轻松更有效的掌握数学与物理学,并成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载体与内涵,却是教育教学改革永远的话题与追求。
一、二条路径的具体实践
1、实验室装备的实践
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平台。创新装备与建设学科实验室,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与整天谈理念、整天在口头谈改革和用纸笔去搞教学改革相比,以学科实验室作为平台去推动教学改革,更是务实和有效的路径,更具备科学性和实践性。自2010年始,南京以推进学科建设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化整合应用为方法,大力推进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为核心内涵的数字化学科实验室建设。一是提升传统常规实验室的品质,为其插上“网络技术和数字资源”二只翅膀。这不是重建新的实验室,而是在原有学科实验室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与新的数字化教学仪器、设备融入常规学科实验室,提升其内涵品质和技术力量,为学科实验室插上“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二只翅膀,从而使学科实验室能立足实验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即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
这一方面的实践主要是全面提升了“小学科学实验室”、“高中理科实验室”、“美术实验室”等学科实验室品质。其提升的内容,是采用了数字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无线和有线网络技术、实验软件和教学管理与应用软件等,把实验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使课程实施条件与基础,完全基于网络技术与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上。以“美术实验室”为例,我们在传统美术实验室的基础上,装备了基于网络的美术数字画板和美术数字化学习资源,把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师生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美术时代,改变了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美术更为广大的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二是创新装备与建设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新型实验室。南京在全国领先装备与建设了《数字化地理实验室》、《数字化高中数学实验室》、《数字化生物标本馆》等。这是完全基于数字网络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数字实验室,它把教具、仪器、模型等通过数字网络技术与数字课程资源融为一体,创设了一个全新体验的学习的平台与学习时空环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得不随之而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师生互动,提供了有力的和有效的支撑,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现代的技术条件。
2、“电子书包”项目的实践
所谓“电子书包”,不太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指数字化的课程教材与资源。但当前全国的定义大概有三到四种,其基本的内涵都把数字化课程教材与资源及其如何应用统一于一个定义,这些定义,更多的不是指“电子书包”,而是指一种基于网络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教学方式。但是,所有开展实验研究的地区,在官方都没有采用“电子书包”这个概念,“电子书包”只是一个简称或俗称,更多的是企业的忽悠。南京关于疑似“电子书包”的实验名称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
但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并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十年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与今天的研究是同一个内涵。如果说区别,只是今天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更多更好,今天的网络技术更强更给力而已。
南京的“电子书包”构成可以简明的用三部分来说明,一是硬件条件,称之为“移动网络教室”;二是管理与应用软件,称之为基础软件;三是课程资源与数字化教材。这三大部分组成了所谓的“电子书包”。但真正的名称是“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实验项目”。
因为是实验项目,所以在硬件的选择上,把市场上三大主流的硬件: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基于IOS操作系统的苹果平板IPAD电脑和基于ANDROIS操作系统的通用型平板电脑,都选择进入了实验学校,并以此分为三个小组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三类硬件下的软件和课程资源略有不同,差异较小。
这一个实验项目更多的是立足于班级课堂授课模式,说的通俗一点,是在数字化课程资源与教材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技术与数字资源,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质量的目的。目前,全国各地的实验大概都落脚下在此。这一实验的革命性,在于它或许能真正改变教师的观念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而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与地位。
二、二条路径的发展思考
南京的二条路径,其目标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推动教学观念更新和教学改革,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在网络技术普及和数字化资源丰富的现实情境下,教学如何适应“网络原著民”,教学如何变得更有效,教学管理与评价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人本化。
但是,二者在实践过程中,经常是会发生偏差的。学科实验室的路径,是立足于学科建设,强调学科的本质属性,改变的是学习技术与路径。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特点,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如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等。而所谓的“电子书包”,因为有了强大的数字化资源,常常会把虚拟的(图片、视频)资源取代现实的感知和实践。
纵观当前,无论是所谓的“电子书包”项目还是名称为基于网络和数字化资源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其实,骨子里都是在做同一件事。由于这种被企业或商家推动在先、专家鼓动在后的改革实验,往往会在短时间里形成一种潮流,并且片面的追求,从而影响许多人,我们不得不思考和慎重的对待。
让“电子书包”名副其实。“电子书包”如果称它为书包,那就应该让它拥有“书包”的本性或属性,书包里装的就是图书与文具,它的性质就是一个工具箱。在这个书包里,数字图书或教材、基础的管理与应用软件、课程资源等是书包里的“物品”。书包可以让学生随身带着,可以随时随地的打开。这就是说,谁去做“书包”就去做书包,不要打着别样的旗号。让教学改革回归本性。教学改革是基于当前各类技术与环境下的综合应用研究,网络技术、数字化设备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是一种教学的技术,也是教学的内容。技术推动进步,技术也推动改革,当我们在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这二者的前提下,来推动教学改革时,千万不要忘记了课程的本质属性。改革什么,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并不会因为技术而变;但是,依靠什么去推动改革,改革的立脚点与力量支撑,却只有技术才能提供。
强调“电子书包”只是一个学习终端,强调教学改革是基于网络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课程资源下的学科教学改革,则我们不会偏离学科的本质属性,不会一哄而起,热闹一阵子。如果说“电子书包”不是指书包,而是指一种改革,那么,这种改革更多的应是基于技术的改革,是基于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下技术路径与方法的改革,改革的是方法与方式。在学科实验室的装备与建设路径中,同样包涵了网络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课程资源。但在“电子书包”的改革路径里,我们不能忽视各类学科的本质属性。所以,不要把“电子书包”当作一种改革路径,而应让它成为“书包”。
只有让“电子书包”回归为书包时,我们才能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分清,才能不会片面追求,才能把基于网络环境下和数字化课程资源条件下的教学改革真正推动起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方式,使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四篇:我与电子备课
网络电子备课带来的挑战
----我对电子备课的思考
我所在的学校是农村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学校领导对电子备课非常重视。早在2008年的时候学校启动了电子备课,在校内实验了两年。当初的电子备课是这样实施的:为参加电子备课的教师准备了一台电脑,一间网络电子备课室。每位教师把备课内容放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在“网上邻居”共享这个文件夹,在校园内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检查或者其他教师要参考我的教学设计,可在校园局域网里找到这个文件夹,从而检查或调用这个资源。由于无法衡量电子备课的质量,2010年停止使用电子备课。2011年的时候全市推行了非常规范的电子备课系统。现在的网络电子备课有一个专用的备课系统,学校也设置了一个统一的备课模式,使电子备课更加完善。到目前为止已经实施了三年,下面就来谈谈我对电子备课的一些思考:
传统的备课形式教师需要一本参考书或者优秀教案作为参考,教师就利用的这些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而今天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一位老教师讲过这样一个经历:他说十几年前,他只要一本语文书和一本教学参考书,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听的专心致志。前几年,他突然觉得同样的课堂学生不爱听了,经过了解发现,学生们都有了与他一模一样的教学参考书。于是他赶紧加强学习,在课堂上增加课本及参考书以外的知识。而如今,教师已经踏上了网络信息时代的高速列车,对传统的教师素质要求是一个超越,而网络电子备课对教师来说又是一个新挑战。
一、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
网络电子备课的实行,为广大教师学习利用更广阔的课外知识和别人的成功经验打开一扇大门。由此也也引发了教师如何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而有效是处理。绝对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善于将网络上的备课知识和教学相关的信息与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备一节真正属于自己和学生的课。需要加强对教师备课态度的教育,有些教师会这样想:采取了网络电子备课,我都不要书写教学设计,网络上下载一个就行。而备课的全部含义,绝对不是写一个教案,上过公开课的教师都深有感触,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在备课阶段所花最多的时间,往往不是写教案,而是钻研教材、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课堂教学的效率来决定的,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在于备课。课前准备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前的备课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所以,学校要有意识的教育每一位老师认真备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师对备课重要性和内涵的认识。电子备课要求教师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贮存信息、加工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
二、网络电子备课是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重构
网络电子备课的每一课时都是教师的一次教研活动。从备课内容
上看,每一篇课文或每一章节必须有一个文件夹,里面有四部分内容组成:教案、课件、图片、资料,而且还要求把课件和图片、资料链接到教案里,只要打开教案就可以了解你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上这节课的。这些内容都是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挑战。在每篇教案后面还要增设教学记或者教学反思,及时了解教师当堂课后的心得体会。如果电子教案循序使用,还要重视教案的重新设计与修改,虽然花在“写”上的时间少了,但备课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减少。一个真正做了电子备课的老师都会感觉到花的时间并不比传统备课少,甚至会更多。网络教学视频使教师的视野更加宽广。面对一个教学重点,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我的课堂改选中哪种?备课时教育者必须重新组织自己课堂的教学过程。在进行区域内的教研活动时,电子教案直接传给参加活动的教师,研究、修改、讨论内容,最后形成的教案在全区内共享,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效率。电子备课中的合作能力,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研工作的开展,促使教师们多出精品。在教研工作中,也可以紧贴备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彼此扬长避短。
三、网络电子备课的实施促进教师学习能力的提升
进行网络电子备课的学校,教师都学习电脑的基本使用知识。在我们学校,五十多岁的老教师都在学习word、powerpoint。学习方式从传统的书本或课堂获取逐步培养成能从网络、媒体等途径进行多元读写的能力。网络上共享知识是学习的核心,我们现在的网络电子备课系统实现了全市备课系统的共享,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与书籍比
较,成本很低,很高的便利性,保存永久性。随时可以让需要他们的人通过电子备课系统获得。平时在观看同行上传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个学习别人教学经验的过程。虽然说电子备课带来了很多是好处,但是他所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其中不能让“复制”再“粘贴”成了习惯。没有仔细阅读文本,没有考虑班级实际,就轻松地备完了课;教材也不用钻研了,现成的,甚至名师的都有,措手可及;教师间的分工合作更让老师们省心不少,没轮到我备课,要上哪一课,怎么上,一头雾水。慢慢地会养成教师的惰性。新生的备课方式变革,给管理者的检查、督促、评价也带来新的困扰。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电子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上一层楼。
(南陵县工山镇中心小学:刘梅)
第五篇:关于集体备课与如何听课
关于集体备课与如何听课
课堂效率是教育工作永恒不变的话题。那我们如何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在抓好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就目前的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想我们应该从两方面落实教研活动:一是集体备课,二是如何听课。
一、集体备课
(一)集体备课的形式
1、其实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复杂,我们大家教参加过集体备课,我们经常就教学中的困惑或某一问题展开讨论,那就是集体备课的雏形。
2、在规定的时间内,组内教师共同研究某一章节、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形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各人分头编制教案,分别实施教学,这样的形式我们也经历过。
3、同上,但事先分工布置任务,各人对即将讨论的内容预作钻研,且各有侧重,而后各人就重点准备的内容作主要发言,他人补充,再制定教案,汇总后分发,每人则有了几个课时的教案。
4、形成科学的集体备课的流程:
①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写出发言稿; ②集体研讨:各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本专业教师的点拨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③分工主备:在形成最佳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内容写出详细教案(但教案上留有一定空白),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④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⑤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后记,备课组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我们认为集体备课特别是第4种备课形式,费时会多一些,但时间主要是用在“磨刀”上,目前,我们的老师还可能不适应这种形式的备课,我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在集体备课之前,我们的老师自己先行研究一下自己的教案,然后我们可以在集体备时,交流一些已有的经验或心得,或探讨一些自己想实施的方案是否完善,或讨论一些在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自己准备教学时的一些困惑。然后我们其他的老师可以自己的备课笔记中圈圈点点,划划注注,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想我们以后集体备课会上升到,一位老师只要承担部分书写教案的任务,反过来又节省了机械抄写的时间,且由于备课质量的提高,因此,个人用于备课的总时间与上课的时间会节省很多,但效果比个体劳动好得多。
二次备课很重要,课后即时写下教后记,可以记一些课堂上的亮点、以及不足。这些是自己教学经验的结累,也可以是自己写论文的素材,下次集体备课时可以拿出来交流,那教后记的价值会一个很大的提升。
(二)科学的集体备课的好处
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因为集体备课至少有以下几点主要好处:
1、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弥补个人教育智慧、知识的盲点。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如:我曾教学六年级《比例尺》一课,由于自行备课,所以上课时不免出现知识的盲点,所以在毕业考试,我班就吃了一个大亏。考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一块长方形地的面积为6平方厘米,这块长方形地的实际面积是()平方米。
由于个人备课的力量有限,教学比例尺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知识点,所以我们班那次考试这道题失分率很高。
再如: 次考试时,有位老师问我:汽车行驶时,整个车轮是平移还是旋转?我问他是怎么讲的?他说他讲的是旋转,且在集体备时他看到过这道题并没有提出来讨论。其实就这题而言,车轮本身是旋转的,但车轴是平移的。所以就整个车轮而言,即有平移又有旋转。
2、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博览众长,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如在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的时候,我们通常出示三个三角形,通过学生观察,测量得出结果。当然这种方法是可取的,也是实用的,然后正出示多个三角形,加以巩固。但我们在集体备时,我们有一老师提出了这样一种设计:先出示三角形中的一个直角,问学生,这是什么三角形。答案很一致,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出示三角形中的一个钝角,问学生,这是什么三角形。学生也很容易回答。再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可能会挑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实际操作中,效果非常好,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说过: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思维灵活了,教什么教轻松呀。再如分数的意义。
同时,经常参加集体备课,讨论教材教法有助于我们的老师专业化成长,有助于培养我们老师驱驾于教材的能力。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反,如果不能很熟悉掌握教材,那么你的课堂教学效率会很低,也就是你的实际教学时间与有效教学时间的比率的参数会很大,因而我们的老师更会感到身心俱疲。如:两位数乘一位数。47/4
(三)教师角色定位
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合作者,而不是成果的享受者。就某部分而言,我是中心发言人,就另一部分而言,我又是积极的思考者、讨论者。每个人的充分参与是保证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否则,集体备课将陷于“一人提供教案,大家机械使用”的尴尬局面,虽然省时省力,但这种有名无实的集体备课,其效果比单人独备更差,甚而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思想。
(四)意见与建议
1、提高认识,共同进步
领导在教学业务方面每每都是高手出身,若能率先垂范,深入基层备课组加强指导,参与集体讨论(哪怕是偶尔为之)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好的做法,就能给备课工作注入活力。
另外一部分教师由于已在教育岗位上干了多年,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有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他们在集体备课中就不愿意采纳别人的意见,认为别人的那一套不适合自己,他们也不想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透露给别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等价的东西。加之又恐一旦将自己的那些“宝典”拱手送人,自己的固有优势就将受到挑战,得不偿失。而一些迫切需要学习成功经验的新教师,由于在活动中多次得不到“真经”,且自认为没有什么值得与别人交换的。一些新教师们也许在想,与其在这里空耗时间,还不如自己多琢磨、多去网上看看、多找几个学生谈谈等来得实惠。久而久之,每个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都怀揣心思,各打各的“小九九”,这一活动流于形式假、大、空。倘若老师们都真心相传,新教师从心里由衷的敬佩他们、尊重他们,那么教师的恶性竞争将会被融洽的同事情所融化。老教师们也就不会去计较“教徒弟打师傅了”现象。当然,我想学校应该考虑师徒结对,师傅的工作量与相应的证明证书什么的?(职称、评优都要的)。
同时,新教师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活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新颖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信息教育技术也能给老教师们带来益处。如果大家通力合作,互相学习,定能相得益彰。
2、优化考核制度,消除“恶性”竞争
集体备课搞不好,大家各念各的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被同组的老师超过,每每期末复习时,各种试卷层出不穷时,里面的玄机就太大了,有的人自己出的习题根本就不用,选题马虎、粗糙,仅仅是为了应差,甚至不排除故意“没套”的做法。如果你是个愣头青、照搬照用,你的时间就可能不够,时间不够你的课堂质量就不高,你教的班就必然会在考试中栽跟头。如果学校本着全校整体质量,在考核上更多地考虑整个备课组的因素,更多地重视教研活动的考核,校内老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机率就会小一点,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教师个体的能力发挥,更何况,同一教案,不同的教师也会教出不同的效果。
也许有老师会说,乡里,县里要分呢。是的,我想:集体备课是一个“磨刀”的过程。有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又何尝怕知识质量搞不好呢?
江苏省射阳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戴翰林在《做集体备课文章 增课堂教学实效》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的钻研摸索,更需要教师群体的智慧风暴,只有大做集体备课文章,才能为个体的探究提供广阔的智慧源泉和创新空间,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优势和分工协作的整体效益。
二、关于听课
那么,我们该如何听评一堂数学课呢? 首先,我们该怎样去听课呢?我认为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一般公开课都会事先把上课的内容告知教师们,如果是校内听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教材、教参,哪里是重点、难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教这个内容,准备怎样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特别是跨年级听课,也不清楚这节课内容的前后联系,也不清楚重点难点,懵里懵懂地听,不理解教者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很大的收获。(二)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前年全国“金陵之秋”小学教育教研活动。我听了许多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的经典教学环节处理,由于当时记得不是认真,所以到现只知道那些课是精彩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
个人认为:有时教师听课也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地注视课堂上的每个方面。根据授课者的特点和听课者的目的,可以适当有所侧重。例如: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经常出现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过渡生硬,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贫乏。我在听课时就着重记录教师的过渡语和评价学生的话。对一般的研究课,就着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达成度;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三)听课后要思考整理
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