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在京成立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在京成立
2016年12月24日,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静海院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薛一平出席大会并讲话。会议由学会联合体副理事长、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理事长、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主持。
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副理事长杨庆新主持成立大会 学会联合体副理事长孙瑞哲,学会联合体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彦敏等11位学会联合体发起单位代表;学会联合体专家委员会李培根院士、蒋庄德院士、周立伟院士、叶声华院士、顾国彪院士、桂卫华院士、闫楚良院士等27位代表;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项昌乐,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学会学术部部长、企业工作办公室主任宋军;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等相关部委、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代表共100余人出席成立大会。会议现场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周济在成立大会上围绕智能制造做了专题报告,阐述了智能制造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发展机遇以及发展方向。他强调成立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技三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学会联合体将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出发,在各成员单位和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成为大力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周济院士作智能制造专题报告
尚勇在讲话中指出,由11家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发起成立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有利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战略层面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增强我国智能制造的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他强调,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要坚持建设高端智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的职能定位,以智能制造工程为主线,大力加强智能制造的国际交流能力,搭建好高水平国际交流舞台;联系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研发基地和平台,集中力量办大事;联系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城市和示范产业园区,推广和应用智能制造技术。他希望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能够有效集成各方面资源,凝聚各方面力量,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我国实体经济做大做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科协尚勇书记讲话
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培根院士表示,专家委员会将为联合体开展与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的国家战略、科技发展、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前瞻性决策咨询研究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评价工作提供专家建议,逐渐成为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联合体第一任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彦敏汇报了联合体筹建工作情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李培根院士代表联合体专家委员会讲话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彦敏汇报联合体筹建工作
会后,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召开了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章程》、专家委员会名单,听取了联合体重点工作安排,并讨论了联合体下一步的工作部署。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牵头,联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共11家学会共同发起成立的非独立法人联合组织。成员单位还包括15家企业、10家科研机构和11家高等院校。
第二篇: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
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依托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根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学会联合体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宗旨是引导、支持各(发起)全国学会探索创新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不拘一格地发现和扶持有望成为未来材料领域科技领军人物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条 通过各(发起)学会推荐,建立本学会联合体青年人才储备库,并从中选拔一批32岁左右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以下简称被托举人)进行连续3年稳定的资助培养。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四条 坚持同行专家遴选。每位被托举人至少经3位同行专家评议并同意推荐,其中至少2位同行专家与被托举人具有相同研究领域。
第五条 坚持大平台培养。在培养被托举人时,充分发挥学会联合体及各发起全国学会的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平
— 1 — 台、跟踪服务等平台,为被托举人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第六条 坚持精准托举。根据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成才需要,为被托举人提供精准的托举服务;主要资助有基础有潜质的材料领域基层一线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已经入选各类国家人才项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般不作为被托举人人选。
第七条 坚持多样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才特点,探讨设计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培养方案,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摸索经验模式。
第三章 职责与分工
第八条 学会联合体秘书处、青年工作委员会共同负责项目的总体策划、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监督考核等工作;各承担学会具体负责本学会被托举人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
第九条 项目实施学会主要任务:
(一)指导帮助被托举人制定培养计划;
(二)协助学会联合体为材料领域被托举人搭建培养平台;
(三)保障按培养计划实施,并做好项目的总结工作;
(四)接受中国科协的监督,并按要求提供项目相关材料。第十条 被托举人的主要任务:
(一)制定个人学术成长发展规划及经费使用计划;
(二)主动落实培养计划;
(三)及时反馈个人学术成长情况;
— 2 —
(四)按要求完成中国科协和项目实施单位布置的有关工作。
第四章 自荐/推荐与评审
第十一条 根据中国科协进度安排,启动青年托举人才自荐/推荐工作。
第十二条 候选人须为各发起学会所属个人会员。第十三条 学会联合体设立评审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评审专家委员会,组织青年托举人才评审工作,确定专家培养团队及实施责任单位。
第十四条 被托举人以签署项目合同书方式明确培养目标及工作任务。
第五章 实施与监管
第十五条 各学会按照事先宣传发动、多渠道推荐的方式初审产生被托举人候选人选,提交学会联合体建立青年人才储备库。
第十六条 学会联合体秘书处、青年工作委员会按照同行专家评议程序产生被托举人选,面向社会公示无异议后报中国科协。女性被托举人年龄可适当放宽1-2岁,需报中国科协批准。
第十七条 根据中国科协的通知确定本学会联合体被托举人名单。
第十八条 按照要求,对青年人才托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总结工作经验和成效,发现和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正常
— 3 — 有序开展。
第十九条 服从中国科协的监督检查,对被托举人学术行为轨迹进行跟踪评估。
第二十条 学会联合体及承担学会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工作协调,为被托举人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第六章 经 费
第二十一条 被托举人才经费来源包括中国科协经费支持和社会募集。
第二十二条 资助经费用于被托举人学术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不得被项目实施单位截留或挪用,不得用于项目实施单位的基本建设、对外投资、罚款、捐赠、工作人员工资及福利等。
第二十三条 项目实施单位须按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相关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按照项目合同书约定完成经费执行。
第二十四条 被托举人对项目经费有自主支配权,须结合个人培养计划合理安排经费使用。
第二十五条 学会联合体秘书处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管理监督。
第七章 结项与验收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单位在每期项目完成时须提交结项— 4 — 报告。结项报告包含三年工作总体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绩效以及被托举人成长情况评估等内容。
第二十七条 对存在弄虚作假、虚报业绩等违法违规行为的被托举人,责令退回项目经费。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依据本办法另行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秘书处负责解释。
— 5 — 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细则
根据《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一章 自荐/推荐
第一条 本学会联合体每年上半年根据学科需要,发布通知,启动青年托举人才自荐/推荐工作,明确自荐/推荐办法和条件,不断充实学会联合体青年人才储备库。
第二条 各自荐/推荐被托举候选人按要求填写并提交候选人申报书。
第三条 申报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自荐/推荐人才个人情况:包括个人主要简历、研究方向、工作主要成绩及突出特点、参加学会活动情况、个人成长规划等
(二)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包括托举团队(专家团队和服务支撑人员),为期3年的被托举人培养方案,被托举人培养目标、培养工作计划、经费使用计划等。
第四条 有以下情况的全国学会,无申报资格:
(一)被中国科协通报批评的全国学会;
(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负面影响较大。
— 6 —
第二章 评审
第五条 学会联合体秘书处制定青年托举人才评审指标、评审办法,并报主席团通过。邀请评审专家,召开评审会议。
第六条 评审会采取现场答辩、专家评议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第七条 评审主要内容包括:
(一)学科优势。被托举人所在学科领域应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主攻领域。
(二)资源优势。托举团队及实施单位应具备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综合实力,具备行之有效的“托举”工作机制,愿意投身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并支持学会联合体工作。
(三)托举方案。托举方案的工作思路、发展重点、培养目标、组织保障、进度安排、资金使用等内容清晰明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培养路径、举措符合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
(四)工作目标。工作目标清晰明确,可考核、可问责,能够准确反映青年科技人才借助本项目取得的可喜变化和跨越提升。
第八条
学会联合体随机抽取专家委员会不同专业领域中熟悉行业发展、关心青年人才成长的院士、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9~11人。
第九条 被托举人须获得半数以上专家投票方可参与立项,— 7 — 由专家现场评审确定推荐意见。
第十条 被托举人名单及所属学会将在本学会联合体及各有关学会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平台公示5个工作日,对公示无异议的被托举人将上报中国科协批准。
第十一条 项目正式立项后,被托举人责任单位须根据项目计划签署《中国科学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项目合同书》(以下简称《项目合同书》),《项目合同书》将作为项目管理和项目总结验收的主要依据。
第三章 被托举人遴选
第十二条 被托举人的遴选条件:
(一)32岁以下(按申报年6月30日实足年龄计算);
(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工作的中国籍公民;
(三)材料领域的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
(四)具有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科学精神和优秀的学风道德;
(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科研潜质;
(六)未曾入选本项目或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
(七)女性的被托举人年龄可适当放宽1-2岁,须报经中国科协评审领导小组同意。
第十三条 各全国学会须公开发布正式遴选通知,利用本单— 8 — 位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同行专家实名推荐、分支机构/单位会员推荐、青年科技工作者自荐等多种途径开展人选报名工作。
第十四条 项目实施单位依据遴选条件对报名人选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合格的报名人选即获得同行专家遴选评议资格。
第十五条 学会联合体制定遴选办法和遴选程序,在遴选评议会议召开前正式对外公布并执行。
第十六条 学会联合体严格按照遴选办法和遴选程序,组织召开遴选评议会议,通过专家现场投票方式确定人选的推荐次序,并根据可资助名额确定被托举人推荐人选。
第十七条 每位被托举人推荐人选应由不少于3名同行学术权威专家进行评议并具名同意推荐,其中至少2位同行专家与被托举人具有相同研究领域,至少1名专家承担指导、托举责任。
第十八条 项目实施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和遴选评议专家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在评议会议之前透漏评议专家名单,不得对外透漏评议内容,不得对外透漏评议结果。
第十九条 遴选评议专家应严格执行回避制度。被评议人选的直系亲属、主要旁系亲属、同一课题组成员在评议时须暂时离席回避。
第二十条 将被托举人推荐人选有关信息(包括人选姓名、年龄、专业、工作单位、对应的推荐专家和托举导师),参与遴选评议的专家信息(包括姓名、专业、工作单位)将在本学会联
— 9 — 合体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平台面向社会公示。无异议后,报中国科协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 通过中国科协审核确认的被托举人将获得入选证书。
第四章 经费监管
第二十二条 经费资助标准由中国科协在每期项目申报通知中列明,每期稳定支持三年。
第二十三条 被托举人对项目经费有自主支配权,须结合个人培养计划合理安排经费使用。由社会募集资金资助的,被托举人可根据需要一次提出三年经费的执行计划,经书面报告中国科协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 按照既定的工作任务,帮助和指导被托举人完成经费执行。
第五章 投诉处理
第二十五条 本学会联合体原则上受理公示期内的书面实名投诉(包括提供投诉人真实身份信息的电子邮件),一般不受理电话、口头、网络、匿名等其他方式投诉。投诉人应提供具体准确的联系方式。
第二十六条 本学会联合体按照严肃、谨慎、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处理公示期内的投诉。
第二十七条 本学会联合体对确实存在问题的被托举人— 10 — 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严肃处理,并向投诉人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第六章 项目实施
第二十八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结合材料领域行业发展情况,制定适合本行业青年人才成长的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为被托举人提供全方面的扶持培养。
第二十九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根据被托举人需求,协助托举导师开展对被托举人的指导工作,确保托举导师真正发挥出帮扶、培养的作用。
第三十条 学会联合体将通过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青年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并通过定期举办座谈会等形式,直接了解被托举人的意见和诉求。
第三十一条 托举团队及被托举人应认真按照培养计划开展托举工作,并按正常流程开展结项验收工作(不鼓励提前完成或延长项目时间)。
第三十二条 各学会应与被托举人工作单位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及时了解被托举人的科研进展情况;托举导师团队及服务支撑人员应切实发挥培养和保障作用,为被托举人成长成才排忧解难。
第三十三条 被托举人如在培养周期内入选其他国家级人才计划,可由本人提出终止项目资助,报中国科协批准后,结余
— 11 — 资金可用于支持其他被托举人。
第三十四条
本学会联合体以适当方式公开项目实施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五条 本学会联合体将通过青年学术论坛等活动,为被托举人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托举平台。
第三十六条 中国科协建设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跟踪评价系统,对被托举人成长过程进行跟踪记录,被托举人应积极配合中国科协做好相关跟踪服务工作。
第七章 结项与验收
第三十七条 被托举人在每期项目完成后1个月内时须提交结项报告。结项报告包含三年工作总体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项目绩效以及被托举人成长情况评估等内容。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细则由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秘书处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12 —
第三篇: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召开成立大会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召开成立大会
2015年10月15日下午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成立大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与会的有: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孟安明院士、副理事长张知彬、王德华,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种康,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康乐院士,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隋森芳院士,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陈晔光,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饶子和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高福院士,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王世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曹雪涛院士,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田志刚等学会负责人参加会议。我学会翁晓红副秘书长列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主持。饶子和院士在会上介绍了联合体成立的背景。中国生命科学学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生命科学领域各学会在推动学科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关键性的作用分不开的。为了加强各学会之间的沟通与资源共享,提升中国生命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加速学会的自身发展,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倡议,先由生命科学领域的部分学会作为发起单位,探讨设立'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的初始机构。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陈晔光理事长汇报了联合体筹备情况。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代表陈晔光在成立大会上介绍了筹备情况。与会学会代表表决通过了联合体章程、主席团组成,确定了联合体轮值首届执行主席、执行秘书长。参会专家围绕生命科学联合体发展方向和工作内容进行了交流讨论。饶子和、康乐、曹雪涛、隋森芳、高福等院士、专家先后发言,指出学会联合体的建立,打破了单一学会的局限性,建议联合体以各成员学会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为基础,瞄准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发起科技合作计划、提出政策建议、开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打造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做出成绩,充分体现联合体的价值。尚勇书记在讲话中阐述了学会联合体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他指出,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的成立不仅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群团工作改革的创新举措,也是顺应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具体举措。现在的科技发展一方面新学科不断兴起和成长,另一方面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特别是生命科学领域最为典型。生命科学领域是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域,最有可能实现从跟跑转为并跑、领跑。所以在生命科学领域率先成立学会联合体,以学会联合体的形式,推进学科集成创新和科技资源集成共享,先走一步尤其重要。尚勇强调,学会自愿组建非法人联合组织,体现了科学家对学术探究的主导作用。学会联合体重在创建学科和人才间有机互动、协同高效、资源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形成共谋发展、联合攻关、协同改革的稳定体系,其所提供的大平台能够进一步突出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中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发挥科技社团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促进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营造出一个很好的创新环境。学会联合体通过开展大学科交流,促进学科间融合合作,通过合作,使更多的资源共享、共用,引导和促进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学会联合体平台、集成优势,通过开展重大评估、设立重大奖项、提出重大计划、承担重要职能,凝聚各方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升国际话语权,学会联合体必将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群团工作中大有作为。尚勇要求,中国科协要做好对学会联合体的服务和支撑工作,对于联合体举办大领域学术会议、打造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起联合体科学奖励等工作进行重点扶持。最后,他再次对生命科学联合体的成立表示祝贺,并期望联合体在推动我国生命领域科技创新、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生命科学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理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免疫学会等11家生命科学领域的全国学会联合发起成立,未来将吸引更多生命科学领域全国学会加入联合体,形成合力,协同发展,不断壮大和完善。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目前初步规划了6项功能,即搭建高水平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平台、预测生命科学发展方向、规划并实施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完善生命科学领域科技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体系、科学普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篇:中国航空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隆重举行
中国航空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隆重举行
2014年2月26日下午,中国航空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开幕,中国科协、中航工业、航天系统、陆海空军、民航局、工信部、航空院校等有关部门领导、院士、专家及400余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由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吴松主持,学会理事长刘高倬向大会致辞,全面回顾了学会50年走过的历程,总结了学会工作取得的辉煌成绩,向所有支持学会工作的单位及广大学会专兼职工作者、学会会员表示衷心感谢。
历时两年编纂的《中国航空学会史》在此次大会上举行了首发式。学会名誉理事长朱育理发表致辞,并邀谢础、李楠两位从事学会工作50年的老同志为此书揭幕。大会还举行了学会工作纪念奖颁奖仪式,向从事学会工作20年、30年的专兼职工作者颁发了奖章和证书,30年纪念奖获得者、学会副理事长魏刚代表获奖者发表了充满温情的获奖感言。航空知识杂志社副社长俞敏以及资深编辑黄东冬等人分别获得了从事学会工作20年、30年工作者奖章。
此外,中国航空学会还将在2014年内陆续举办系列主题学术、科普、会员日等活动。(中国航空学会)
第五篇:智能制造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
1142813203 吴文乐
摘要: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吸收和发展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信息及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 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管理服务等产品生命周 期的全过程, 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清洁的生产技术模式,取得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传统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无法很好地适应中小批量生产的要求。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动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柔性制造技术(FMI)应运而生。
关键词:现代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柔性制造技术
1.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综述
现代制造技术在系统论、方法论、信息论和协同 论等的基础上形成制造系统工程学,是一种广义制造的概念,亦称之为“大制造”的概念,它体现了制造概念的扩展。广义制造概念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
1).制造设计一体化。体现制造和设计的密切结合,形成了设计制造一体化,设计不仅是指产品设计,而且包括工艺设计、生产调度设计、质量控制设计等。
2).材料成形机理的扩展。现在加工成形机理明确地将加工分为去除加工、结合加工和变形加工。
3).制造技术的综合性。现代制造技术是一门以 机械为主体,交叉融合光、电、信息、材料等学科的综合体,并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人机工 程、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等相结合,拓展了新领域。现代制造技术应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硬/软件工具、平台和支撑环境有了很大的发展。
4).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制造的范畴从过去的设计、加工和装配发展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研、设计、制造、销售、维修和报废处理等。
5).生产制造模式的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集成制造系统强 调信息集成,其后出现了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 造、网络制造、大规模定制、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协 同制造等多种制造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制造技术的水平,扩展了制造技术的领域[2]。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沿着“广义制造”或称 “大制造”的方向发展,其具体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和多个大项目[3],如图1所示:
图1:现代制造技术方向
针对现代制造技术,本文从柔性制造技术的角度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学习,对柔性制造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2.柔性制造
2.1 柔性制造简述
所谓“柔性”,是指制造系统(企业)对系统内部及外部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也是指制造系统能够适应产品变化的能力。柔性可分为瞬时、短期和长期柔性[4]。瞬时柔性是指设备出现故障后,自动排除故障或将零件转移到另一台设备上继续进行加工的能力;短期柔性是指系统在短时期内,适应加工对象变化的能力,包括在任意时期混合进行加工2种以上零件的能力;长期柔性则是指系统在长期使用中,能够加工各种不同零件的能力。迄今为止,柔性还只能定性地加以分析,尚无科学实用的量化指标。因此,凡具备上述3种柔性特征之一的、具有物料或信息流的自动化制造系统都可以称为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在生产过程及其装备上的应用,是将微电子技术、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融合在一起,具有自动化、柔性化、高效率的特点,是目前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基本单元技术[5]。
柔性制造技术是对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对象实现程序化柔性制造加工的各种技术的总和[6]。柔性制造技术是技术密集型的技术群,我们认为凡是侧重于柔性,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包括单件产品)的加工技术都属于柔性制造技术。目前按规模大小划分为[7]:
(1)柔性制造系统(FMS):关于柔住制造系统的定义很多,权威性的定义有:美国国家标准局把FMS定义为:“由一个传输系统联系起来的一些设备,传输装置把工件放征其他联结装置上送到各加工设备,使工件加工准确、迅速和自动化。
(2)柔性制造单元(FMC):M S是FMS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的一种产物,它是由l~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存贮设备构成,其特点是实现单机柔性化及自动化,具有适应加工多品种产品的灵活性。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3)柔性制造线(FML):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人批量非柔性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FMS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CNC机床;亦可采用争用机床或NC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柔性的要求低于FMS,但生产率更高。它是以离散型生产中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连续生过程中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 C 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生产线柔性化及自动化,其技术已日趋成熟,迄今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4)柔性制造工厂(FMF):FMF是将多条FMS连接起来,配以自动化屯体仓库,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系,采用从订货、设计、加工、装配、检验、运送至发货的完整F M S。它包括了CAD/CAM,并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投入实际,实现生产系统 柔性化及自动化,进而实现全厂范围的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及物料贮运进程的全盘化。FMF是自动化生产的最高水平,反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应用技术。它是将制造、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连成一个整体,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的智能制造系统(IM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工厂柔性化及自动化[8]。
2.2柔性制造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1.计算机辅助设计未来CAD技术发展将会引入专家系统,使之具有智能化,可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当前设计技术最新的一个突破是光敏立体成形技术,该项新技术是直接利用CAD数据,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激光扫描系统,将二维数字模型分成若干层二维片状图形,并按二维片状图彤对池内的光敏树脂液面进行光学扫描,被扫描到的液面则变成固化塑料,如此循环操作,逐层扫描成形,并自动地将分层成形的各斤状固化塑料粘合在一起,仅需确定数据,数小时内便呵制出精确的原型。它有助于加快开发新产品和研制新结构的速度。
2.模糊控制技术模糊数学的实际应用是模糊控制器。最近开发出的高性能模糊摔制器具有自学习功能,可在控制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井自动地对控制量作调整,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其中尤其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方法更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3.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智能传感器技术迄今,柔性制造技术中所采用的人工智能大多指基础规则的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利用专家知识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求解各类问题(如解释、预测,诊断、查找故障、设汁、计划、监视、修复、命 令及控制等)。由于专家系统能简便地将各种事实及经验证过的理论与通过经验获得的知识相结合,因而专家系统为柔性制造的诸方面工作增强综合性。展望未来,以知识密集为特征,以知识处理为手段的人工智能(包括专家系统)技术必将在柔性制造(尤其智能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对未来智能化柔性制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正在急速发展的领域是智能传感器技术。该项技术是伴随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产生的,它使传感器具有内在的“决策”功能。
4.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智能生物的神经网络对信息进行并处理的一种方法。故人工神经网络也就是一种人工智能工具。在自动控制领域,神经网络不久将并列到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成为现代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9]。
3.国内现代制造技术状况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强化作为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基础的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美国、德 国、日 本 等 国 已 经 开 发 出 了 数 控(NC)、计算机数控(CNC)、直接数控(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规则(MRP)、柔性制造单元(TMC)、柔性制造系统(FMS)、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精益生产(LP)、智能制造系统(MS)、并行工程(CE)和敏捷制造(AM)等多项现代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这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使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巩固,也使得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10]。我国制造业市场的巨大潜力,为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与制造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的现代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市场拓展还不均衡。其中,国内机械基础件制造行业中的数控化率极低,不足1.6%,先进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普及程度不足10 % ;CAD/CAM 系统应用的普及率在国内骨干企业仅有35%,产业规模较小。另外,在相关行业中如印刷业、电力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等,技术装备的低数控化率也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中高档先进产品的需求。纵观国际制造业的竞争与发展,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制造业市场的日渐融合,如何立足国内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整合分散的科研与企业资源,尽快形成自己在先进制造产业竞争中的技术优势,已经是摆在我国制造业面前的迫在眉睫的课题了[11]。
总之,重视制造业和现代制造技术已成为全球化的大趋势。现代制造技术不是一项具体技术,而是利用系统工程技术将各种相关技术集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现代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技术,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其渗透到产品的所有领域,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和灵活的生产[12];现代制造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制造业的综合效益,其不摒弃传统技术,而是有赖于不断用科技新手段去研究它和传承它,并应用科技新成果去改造它和充实它;现代制造技术在强调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强调各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和淡化,并消除其间的界限。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特色,大力发展一些关键前沿技术,比如新一代材料成型技术、微米及纳米技术、快速原型制造以及智能制造等[13]。在不久的将来,现代制造技术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壮大,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是每个国家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强.浅谈柔性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技术与市场,2008.(5):39-40.[2]沈向东.柔性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3]吴立.关于柔性制造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0,38(14):9-11.[4]陈琪.制造业企业推行柔性制造的意义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5(4):7-8.[5]崔培枝,朱胜,姚巨坤.柔性再制造系统研究[J].机械制造,2003(11):7-9
[6]王隆太,朱灯林,戴国洪.机械CAD/CAM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盛晓敏,邓朝辉.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李楷模.LI Kai-mo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6).[9]蒋新松.21世纪企业的主要模式一敏捷制造企业[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一CIMS,1996,2(4):3—8.
[10]罗振壁,周兆英,汪劲松,等.制造的革新[J].机械工程学报,1995,31(4):31—37.
[11]王永贵.战略柔性与企业高成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7—69.[12]张荣,陈大佑.提升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新途径——柔性化管理.当代经济研究.2006.(1):33~35.[13]王先逵.制造工艺核心论[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5(3):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