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行动计划
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行动计划
(2013一2015年)
为深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动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军地资源融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以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引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部队战斗力生成模式为出发点,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军地科技资源优势,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形成军地良睦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军地协同。统筹军地资源,加强工作筹划与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国家主导、军地协同的发展格局。
2.坚持创新驱动。围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需求,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3.坚持融合发展。加大军地融合力度,促进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双向互动,实现军地资源共享共用,共同发展。
4.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强化市场意识,引导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三)战略定位
充分发挥首都国防科技资源和中关村科技创新优势,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为任务承载区,大力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军民融合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军事采购、人才培养为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四)主要目标
到2015年,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以下目标: 1.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有利于军地合作科技研发、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各类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融合。
2.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军民两用技术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在先进技术领域推动并积极参与形成一批国家标准,承担或参与制定一批军用标准,采取多种方式创新性推动军用标准和民用标准体系融合。
3.成果转化模式逐步成熟。加大对军民两用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军民技术成果的双向转移及产业化,构建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技术转移服务与资本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探索军转民技术成果转化的交易方式、流程及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4.产业发展带动明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建成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聚、结构合理、布局优化、核心竞争能力突出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重点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持续完善创新环境建设,深人推动军地科技资源融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集聚,全面落实市政府和相关驻京军事单位、军工集团公司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建设军民融合创新发展集聚区和特色园区,构建布局合理!多园发展!各具特色、整体协同的高效发展格局。
1.推进三大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北部科技研发水平,拓展南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
(1)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建设。深人推进中关村国防科技园、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中关村航空科技园、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等专业特色园区建设,打造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研发聚集区,成为服务于国防建设的高新技术研发和企业培育核心载体。(主责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海淀区政府)(2)推进大兴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及应急救援装备等五大产业集聚发展,成为集高端研发、先进制造和总部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海军北京市军民融合创新园(蓝鲸园)建设,支持军地双方建设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化服务平台,促进“民参军”和“军转民”项目落地和产业化。(主责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兴区政府)(3)推进丰台军民融合创新基地建设。依托军工资源优势,以建设国防知识产权和国防专利转化应用中心为重点,以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核心,加快推进应急救援、通讯导航、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发展。(主责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丰台区政府)2.引导形成一批军民融合特色园区,带动相关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在海淀园,依托永丰产业基地,建设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推进东升(国防)科技园建设,促进军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主责单位:海淀区政府!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委)在昌平园,依托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军地共同推进国家蛋白质科学基础设施)北京基地(凤凰工程)发展,推进国家蛋白质药物产业化基地建设,构建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打造世界蛋白质科学领域的核心基地和研究旗舰。(主责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科委)在顺义园,推进顺义航空产业园建设,支持中航工业建设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和航空材料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将其建设成为我国航空工业技术发展的核心基地、世界航空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都经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主责单位:顺义区政府!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其他区县(园区)要按照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和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有关批复精神,充分发挥各自资源察赋优势,优化存量!集聚增量,推进本区域内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二)加强军地科技资源统筹和机制创新,推进科技成果、科研条件、科技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融合共享。
1.加强军民科研力量的整合运用。以国家和军队重大专项为切人点,鼓励和支持军地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承担国防和军队重大专项任务的能力,积极争取和承接实施一批军民统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军队科研院所!军工集团公司承担民口重大专项。促进军民在科学发现!前沿技术探索等基础领域协调互动,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合作。(主责单位: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2.加强科研条件军民共建共享。建设完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科研条件平台。推进军民共建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测试验证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研究平台和科研设施;支持具备条件的军事科研院所(大学)、军工集团公司所属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主责单位:市科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3.推进军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构建网络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加强军地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科技资源、科技环境的整合,提高军民科技资源网络化共享和利用效率。支持具备开放条件的军工高校!部队科研院所、军工单位面向社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主责单位:市科委!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4.推动军民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培养。建立部队和军事院校与地方高校、企业的科技人才交流制度。依托军地高校院所、行业协会、联盟,围绕重点合作领域举办军地科技人员、企业家专项培训。支持军队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做好军事人才再教育。探索研究面向军队和国防军工高科技人才的中关村人才特区支持政策。(主责单位: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5.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创新。以军事需求为牵引,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分层次项目招标试点,定期发布军队科技和项目研发需求目录,定向组织高校院所!企业承担或参与。加强对“民参军”企业的统筹组织和规范管理,根据工作职能和职责权限,在军工保密资格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军工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武器装备承制单位认证、国防专利申请和授予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主责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三)加强需求引导,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双向转化及应用推广。1.推动一批军民两用重大科技成果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结合实施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服务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主责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1)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工业智能机器人、高效节能自动变速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2)信息产业。积极争取在“宽带中国”战略中发挥核心作用,组织产业技术联盟及企业积极承接下一代互联网国家重大专项。实施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提升计划,率先在中关村各相关园区内部署下一代互联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搭建关键技术和评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率先开展4G接人和应用示范,推动TD一LTE设备及芯片的研发制造及网络规模部署。在网络安全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推动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3)卫星应用产业。重点突破芯片研发、数据处理、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支持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标准体系研究,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地理信息、卫星导航与卫星通信综合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卫星应用产业规范发展。积极争取“北斗城市”试点,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重点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4)集成电路产业。以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及先进工艺制造为突破点,全力打造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制造装备完整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全面发展。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和成套工艺,鼓励先进封装及测试技术创新,培育高附加值尖端产品。支持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测试环境以及应用推广服务。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构建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
(5)新材料产业。支持军民两用电子信息材料、复合材料、超材料、含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突破纳米技术、高纯材料技术、半导体材料技术、高性能合金技术、稀土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提升共性基础材料技术水平和新材料特色领域产业规模。
2.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民参军”和“军转民”。组织开展军民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活动,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加强军地在项目预研和型号研制、生产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中关村高科技企业先进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实现“民参军”;积极推进军用先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带动中关村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军转民”。(主责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3.推动军地供应采购合作深人发展。依托中关村丰富的市场资源,发挥军队物资集中采购效能,协助部队主管部门做好军队物资采购供应商的遴选、推荐工作,加强军地供需信息对接,推动中关村高新技术、产品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探索军地联合物资供应保障模式。(主责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政策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1.完善政策扶持体系。研究制定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军民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技术成果相互转化、科研条件共建共享、科技信息服务及军民标准通用化、非公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等。设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重大项目,由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统筹资金予以支持”积极探索运用多种金融手段,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主责单位: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中关村管委会)2.加强科技金融的服务支撑。依托中关村“一个基础、六项机制、十条渠道”科技金融体系,鼓励银行、券商、创业投资等金融机构运用信用贷款、股权质押贷款、并购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强对“民参军”企业的支持;支持“民参军”企业发行信托计划、企业债券、集合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等直接融资产品;支持“民参军”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积极支持和参与设立“民参军”产业投资基金。(主责单位:市金融局!中关村管委会)3.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军地科技资源的相互开放,完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科技资源平台建设,提升公共信息、检验检测、中试验证等专业服务能力;推进军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集中托管平台、首都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等。依托科技中介机构,充分发挥综合服务保障功能,搭建军民科技合作中介服务保障平台。(主责单位: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4.加强国防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积极推动国防领域知识产权申请、运用、保护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国防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和转化运用试点,扶持国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军民技术转化运用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建立“民参军”中的国防知识产权评价机制,支持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和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提升企业标准创新和应用能力,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服务国防建设。(主责单位:市知识产权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
三、组织实施(一)进度安排
1.筹划阶段(2013年7月底前)。加强常态协作机制建设,研究建立由国家有关部委、相关驻京军事单位和本市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相关事宜。组建工作机构,在中关村创新平台成立军民融合创新工作组,由市经济信息化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政府外联服务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知识产权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和海淀区!丰台区、昌平区、大兴区政府相关人员组成,商请相关驻京军事单位指定部门作为工作组联系协调单位,定期参加工作组会议,加强军地协调和工作计划落实。各园区管委会负责加强本区域内军民融合工作组织和计划落实。
2.实施阶段(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2013年8月至12月,研究出台推进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体系,认定一批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基地。整合军地科技创新资源,组建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顾问委员会,指导首都军民融合科学发展。统筹军地资源,着手编制5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中长期规划(2013一2020年)6等文件,指导示范基地建设,初步探索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路径和模式。2014年至2015年,深化军地科技资源融合,推进军民科研合作平台、军民两用技术孵化平台、测试验证平台、成果展示体验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军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军民融合领域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二)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是国家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统筹各项工作,细化任务分工,明确责任,确保工作形成合力。按照任务分工和进度要求,制定完善相关方案和计划,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3.强化保密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从维护国家安全和国防安全的战略高度,提高保密意识,严守保密纪律,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在工作中对涉军、涉密信息进行全流程、全周期管控,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不发生任何失泄密问题。
第二篇:北京市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
北京市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12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函〔2009〕28号)、《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京发〔2009〕11号)、《“科技北京”行动计划(2009—2012年)——促进自主创新行动》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的批复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中关村示范区的高端聚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园区,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作出新贡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及首都创新型城市提供强大引擎。
(二)主要目标
到2012年,建设中关村示范区的主要目标是:
1、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框架和文化氛围。人才资源、科技创新、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形成激励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创新创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2、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比2009年增长15%,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4%,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共同发展,不断产生具有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比2009年增长60%。吸引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
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总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增长45%。创新型企业群体和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若干世界领先水平的新兴产业逐步形成,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迅速,高技术服务业占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60%。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在资源集约利用、节能降耗方面继续处于全市最好水平。
4、中关村成为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形成一批创新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推动北京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二、实施“六大工程”
(一)实施“十百千工程”,支持2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
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按照核心团队优秀、创新能力强、处于行业主导地位、成长速度快、品牌知名度高等标准,选择200家以上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到2012年,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元规模企业、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元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元规模企业,探索形成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做大的环境和模式。
制订和实施以下支持措施:
1、实行“一企一策”的支持方式。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支持企业制订做强做大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设立专人联络员制度,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具体问题,定期召开协调会,制订实施个性化的支持措施,为企业做强做大提供特色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企业符合条件的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纳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推荐进入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采用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和推广应用等政府采购方式,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建设政府采购信息网站和自主创新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支持企业承接国家或地方政府立项的重大建设工程,给予担保费用、贷款利息等补贴。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北京对口援建地区的产业园建设。
3、支持企业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占收入比重逐年提高。支持企业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国家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联盟,依托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平台,申请建设国家级或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发挥北京科技条件平台及研发基地对企业创新服务的带动作用。
4、支持企业引进和激励人才。支持企业引进海内外高端领军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支持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级人才,按照北京市有关人才奖励政策给予奖励。
5、支持企业建设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加快审批进度,统筹政策资源,采取多种方式降低用地成本,支持企业入驻专业化产业基地。
6、支持企业上市和并购。支持企业改制、进入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和境内外上市。支持企业进行产业整合,通过并购获得核心技术、市场渠道和进入新兴业务领域。
7、支持企业塑造知名品牌。制订国际知名品牌发掘与培育计划,提升企业产品质量和商业信誉,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培育和自律活动。制订实施自主创新品牌宣传推广方案,支持企业通过参加国际知名展会、赞助国际知名赛事等推广品牌。
8、加强知识产权促进工作。支持企业获得核心专利,建立专利池,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引导优质专利代理机构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专利管理服务。鼓励开发应用现代版权保护技术,支持建立重点行业版权产业联盟。加强知识产权的行政和司法保护。
9、开展中关村标准创新试点工作。支持企业牵头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推动技术标准的产业化应用,以标准促进创新产品开发。鼓励企业参与、承担国际和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化会议和活动。
(二)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加快推动2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关村转化和产业化
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转化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引领作用和规模化前景的成果。到2012年,加快推动20项以上重大成果产业化,形成高端产业集群。重点推动以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1、中科院计算所龙芯芯片产业化项目;
2、中科院化学所纳米材料绿色打印制版技术项目;
3、普罗吉公司抗癌新药项目;
4、中国农业科学院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和产业化项目;
5、安泰科技公司非晶纳米晶带材项目;
6、中科院光电院激光显示技术项目;
7、北大先行公司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材料项目;
8、国能风电公司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项目;
9、清华大学新型镁离子抗衰老药物项目;
10、北京交通大学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项目。
实施以下支持措施:
1、研发和引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队伍,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发形成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加强国际技术转移,发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中试基地、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产业技术转移平台的支撑作用,鼓励科研团队带项目整体转化,探索“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转化扩散”的成果产业化方式。
2、建立项目发现和筛选机制。重点关注高校院所、大型央企和军工集团、境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的平台作用,建立健全项目信息沟通渠道和合作机制。定期举办由企业、投资机构、高校院所、产业联盟、协会等参加的科技沙龙,研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筛选、发布自主创新成果信息,提出重大项目建议。
3、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充分用好政府支持科技重大专项及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通过补助、贴息、股权投资等方式,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本市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服务和市区两级联动机制,组建项目联合工作组,实行专人全程跟踪和协调服务,定期报告重大项目进展。采用代建、租赁、先租后售等方式,支持重大项目承担单位建设产业化基地。发挥中关村发展集团公司作为重大项目引进落地、投融资服务平台的作用,与大型国企、战略投资者、高校院所和创投机构共建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促进平台。
4、做好后续服务。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采用担保融资、信用贷款、引入创业投资和战略投资者、到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持续融资和发展。依托北京市服务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综合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分平台,为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科技成果在京产业化做好服务。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经认定为自主创新产品的,可享受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扶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承担单位享受“十百千工程”企业相关支持政策。
(三)实施关键技术示范工程,重点组织20项以上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项目
围绕城市应急、轨道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医疗卫生等首都城市管理和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产学研用结合为手段,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组织开展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关键技术的应用和示范工作。从2010年到2012年,实施电动汽车、城市应急物联网视频监控、城乡社区远程医疗等20个以上的示范应用项目。重点推动以下关键技术的示范应用:
1、推动中星微、歌华、信威等企业参与建设“首都城市应急管理物联网示范工程”,逐步建成以图像智能分析及视频监控系统为核心的全市应急管理物联网平台;
2、推动北大先行、国安盟固利、长力联合等企业的动力电池技术产品在城市环卫电动车、电动公交车、电动游船等方面的应用示范;
3、推动碧水源、仁创等企业的产品、技术在污水处理、雨洪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示范应用;
4、推动国能风电公司的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示范应用项目;
5、推动东方信联、中国普天等企业的广电、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示范工程项目;
6、推动北控磁悬浮公司的悬浮控制器、电气系统等核心技术部件及车辆制造应用示范项目;
7、推动天地互联、威讯紫晶、神州数码、中星微电子、联想(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等参与建设的绿色IT示范应用项目;
8、推动北大千方、合众思壮、四维图新、超图等企业的智能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示范项目;
9、推动北京市电力公司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在京布局以及“多网融合”技术应用示范项目;
10、推动国智恒公司的电力全网授时系统示范应用项目。
实施以下支持措施:
1、加强政府组织和协调。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制订关键技术示范工程工作计划,纳入市政府折子工程和各部门工作重点。市发展改革委按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对关键技术示范工程优先立项,市财政局和有关部门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2、强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或项目所在区县政府负责制订相应示范应用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实施示范应用项目。对应用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并牵头实施示范应用项目的单位,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贴。
(四)实施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大力吸引和聚集150名以上产业领军人才和创业投资家在中关村创新创业
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吸引和聚集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到中关村开展重大创新研究。吸引和聚集掌握前沿技术、有成功创业经历的高端人才到中关村创业。吸引和聚集国际知名的天使投资家和创业投资家,到中关村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和开展投资业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优势资源向高端人才汇集,吸引和聚集更多的高端人才到中关村创新创业。力争通过引进一个高端领军人才团队,带回一批高科技专利,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项目,带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吸引和认定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为中央“千人计划”和北京市“海聚工程”推荐人选,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
采用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引进的模式,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聚集3至5个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分别建成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型研究机构。发挥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中关村驻海外联络机构等吸引和聚集高端人才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起发现、寻访、推荐、吸引和支持创业发展等高端领军人才聚集机制,建立高端领军人才的“脑库”和“以才引才”的机制,建成1500人规模的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信息数据库,持续引进示范区发展需要的高端领军人才。加强高端领军人才培育,瞄准创业未来之星,为中关村领军型企业储备一批产业领军人才。
制订和实施以下支持措施:
1、支持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高端领军人才建设重点产业领域的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及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工程项目。
2、支持转化科技成果和创办企业。高端领军人才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和创办的企业获得担保贷款的,补贴全额担保费用和50%贷款利息。以政府股权投资方式,优先支持由高端领军人才领衔的团队进行重大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和产业化。政府股权投资资金所得分红可按一定比例奖励给被投资企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政府股权退出时,优先转让给被投资企业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团队及原始股东。
3、开展股权激励。中关村示范区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端领军人才,可以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获得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等多种形式的激励。
4、协调解决研发办公用房。为高端领军人才及团队在中关村创办企业优先支持一定面积的研发用房。
5、实施对高端领军人才的奖励。对入选中关村“高聚工程”的高端领军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的奖励。
6、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优化人才引进工作流程,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聚工程”的人才可直接办理人才引进。对这些人才创办企业的科研、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和优秀人才可直接办理人才引进。
7、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发挥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的作用,建立高端领军人才与知名企业家、创业投资家的定期交流机制,协调解决高端领军人才创办企业在发展中的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等关键问题。
8、加强人才服务。为高端领军人才在京居留和出入境、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良好服务。对持有外籍护照的高端领军人才,根据需要,可办理2至5年期多次入境签证;符合《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外国人,根据个人意愿,可申请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持中国护照的海外高端领军人才(含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要求取得北京市常住户口的,可不受出国前户籍所在地的限制,按照有关规定,简化程序,优先办理落户手续。
(五)实施高端产业聚集工程,加快建设南北两个高端产业聚集区
统筹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系统谋划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生态良好、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的原则,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一区多园”格局。探索产业功能区与行政区协调发展的模式,整合行政资源,凝聚发展合力,增强跨行政区的统筹协调服务能力,重点推进南北两个高端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周边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域发展方式转变。
以海淀区、昌平区南部平原地区构成的核心区为依托,发挥北京北部地区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北清路、七北路沿线空间资源,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先优势,做大做强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着力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产业,加快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到2012年,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以现有专业园为基础,形成4个千亿级规模的产业功能区:在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等区域形成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互联网、云计算等研发产业功能区;在环保园、创新园等区域形成物联网、通信信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功能区;在永丰基地和航天城区域形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在上庄和农林园区域形成军民融合的国防科技产业功能区。加快未来科技城、生命园、国家工程创新基地建设,形成3个500亿级的产业基地。同时,以稻香湖、回龙观、北七家、小汤山为基础,建设北部地区综合配套服务中心。
发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带动作用,推动丰台科技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通州光机电一体化基地等联动发展,着力发展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装备制造、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等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建设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到2012年,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将数字电视、移动硅谷、航空航天和汽车产业打造成4个千亿级产业,将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微电子产业打造成4个500亿级产业。形成以亦庄园、通州园为核心的高技术制造业功能区,以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新媒体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以丰台园为核心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总部经济功能区。
加强联动发展,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企业聚集的高端产业集群,形成若干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的专业化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各产业、价值链细分环节在不同专业园聚集。加快建设以石景山园为核心的文化创意特色功能区、以电子城为核心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功能区、雍和园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及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德胜园研发设计与出版创意产业园。
制订和实施以下措施:
1、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做好城市建成区存量土地资源挖潜和置换工作。优化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模式,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
2、降低开发建设成本。研究制订中关村示范区土地出让收益专项用于中关村示范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等的支持政策。结合中关村示范区产业特点,提高土地使用强度,合理规划建筑高度,适当提高容积率,布局错落有致,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支持园区开发建设公司建设孵化器和标准厂房等自持物业,提高公司运营能力。、3、提高开发建设的行政审批效率。按照市政府“加快、简化、下放、取消、协调”的精神,进一步梳理土地储备开发审批程序,调整简化土地一、二级开发过程中的重复审批环节,研究完善土地出让价格评审机制,解决土地一级开发资格需要分期授权的问题。将其纳入市政府绿色审批通道,加快手续办理,提高效率。
4、建立符合示范区特点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参照国土资源部和北京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中关村示范区特点的评价体系,作为园区建设单位考核、入园企业考评和退出的评判基础。
5、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市区两级政府统筹力度,集中力量为南北两个高端聚集区和产业基地提供教育、人才、资本、商务、交通、居住等城市功能配套,提高资源、环境等区域承载能力。将产业园的员工配套住房纳入全市住房保障体系,统筹研究制订相关政策。
6、制定严格的项目准入标准。按照创新能力、地均投资量、地均产值、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对入驻南北两个高端集聚区和产业基地的项目进行审核,入驻集中新建产业基地的企业和项目必须符合中关村示范区产业规划和准入标准,确保中关村示范区产业的先进性和用地效率。
7、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中关村示范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发展项目的用地供应,按照国家和本市现行办法办理。鼓励以租赁方式向高新技术企业供给土地,加快推动中关村示范区重大产业项目入驻。
8、加强土地储备。统筹中关村示范区各园土地储备开发计划,加大政府主导土地储备开发力度。
(六)实施科技金融创新工程,进一步完善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机制
优化投融资环境,聚集整合金融服务资源,开展先行先试的科技金融创新试点。重点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战略目标设计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十百千工程”企业、高端领军人才创办企业、承接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企业、并购重组企业、重点产业技术联盟、获得创业投资的企业以及创业投资机构的综合融资支持,完善投资、担保、贷款的联动机制,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形成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体系。
到2012年,中关村示范区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200家以上,在境内创业板形成“中关村板块”;扩大和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在中关村示范区聚集一大批天使投资者、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继续保持中关村创业投资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科技企业信贷规模,大力推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银行信贷专营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发展;建立科技保险保障机制,增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制订和实施以下支持措施:
1、促进金融资源聚集。发挥北京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等融资服务平台的作用,建立中关村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机制,开展对企业的融资培训,提高企业融资能力,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支持自主创新的创新业务试点。
2、支持企业改制上市和并购。完善“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报审一批、上市一批”的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作体系和协同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中关村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实施中关村企业并购重组计划,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做强做大。
3、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增加挂牌企业数量,研究实施支持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的政策措施。
4、支持股权投资发展。研究出台支持天使投资发展的政策,支持境内外个人在中关村示范区开展天使投资业务,培育天使投资者队伍;开展投资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对接活动,实施对创业投资机构的风险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支持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和发展由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大型企业及其他投资机构出资的股权投资基金,建立从注册登记、办公场所、人才激励到项目对接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引导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企业。
5、推动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再担保机制,增强科技担保服务能力,支持小额贷款机构发展,实施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创业企业流动资金融资解决方案,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对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贴,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向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担保融资、信用贷款、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认股权贷款、并购贷款的规模。支持企业发行信托计划、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6、推动科技保险试点。建立企业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支持企业购买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出口信用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等,对企业缴纳的保险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
三、保障措施
(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1、完善北京市与国家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与北京市联合推进中关村示范区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国家与地方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联合推进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重大项目,共建一批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2、提高政府的创新协调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中关村示范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政府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完善行政监管制度和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高层次、多领域、跨行业的综合智力优势,大力推动企业做强做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学研用合作对接、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国际交流合作。
3、开展工商管理改革试点。支持和促进符合中关村示范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入园经营。结合创新创业企业的特点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改革企业登记注册制度和监管方式,降低创业门槛,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
4、完善法制环境。制定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中关村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1、增强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的创新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促进大学和企业对接、支持技术转移和培育创新企业等方面的桥梁作用,支持其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大支持孵化器发展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和运营,提高人才、技术、资本等综合创业服务能力。
2、培育创新型社会组织。推进中关村示范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协会组织,符合条件的可以直接向市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成立。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发展。支持社会组织的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构建企业、社会组织、政府的良性互动和合作机制,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支持社会组织在各自服务领域中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3、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业。支持信用、法律、知识产权、管理和信息咨询、人才服务、资产评估、审计等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发展。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健全专业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行业准入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机构的成果集成、价值增值能力。
4、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企业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推广使用企业信用产品。鼓励企业开展内部信用管理。打造中关村信用品牌,优化中关村示范区信用环境,促进企业信用融资和信用交易。研究建立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信用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发布机制。
(三)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1、加快融入全球研发创新体系。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知名实验室在中关村示范区设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中关村企业和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国际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整合利用全球研发创新资源的能力。
2、推进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中关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拓展海外市场,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和海外维权。鼓励面向全球市场的软件外包、生物技术研发外包等服务出口。研究制定支持企业技术输出的支持政策。利用我国对外援助、双边或多边合作方式,支持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与服务出口,支持有资质的企业承担国际工程项目。支持和指导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活动。探索建设一批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搭建企业国际化支撑服务平台。
3、提高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能力。以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为目标,积极探索企业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做强做大的路径。围绕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镇化建设等重大需求,支持中关村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4、发挥国际组织的桥梁作用。支持国际学术组织、产业组织和公益组织等为中关村示范区搭建创新交流合作平台,探索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吸引各类国际产业组织落户中关村示范区,深化中关村示范区与国际知名科技园区、创新资源密集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5、塑造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品牌。将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关村论坛作为展示中关村自主创新成果、提升国际合作水平的重要平台。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自主创新、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等,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国际论坛品牌。
(四)加强组织实施
由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统筹领导本行动计划的实施。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行动计划实施的日常组织工作。
各区县、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关村示范区建设,确定相应的工作机构,将本行动计划的各项任务细化分解,并逐条落实。
第三篇: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012年5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五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16家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作用,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各地文化和科技融合,增强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上海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3.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4.沈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5.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6.深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7.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8.长沙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9.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0.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1.天津滨海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2.重庆北部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3.青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4.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5.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6.常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第四篇:奋力推进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建设
奋力推进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建设
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推动绵阳科技城建成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这既是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步骤,也是赋予绵阳的重大使命。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以奋力建成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为抓手,在全省‚率先突破‛中带好头,在经济转型升级上作出示范,始终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前列。
□绵阳市委中心学习组
抢抓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四川把创新驱动作为‚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放到了突出位置。省委明确指出,四川已经到了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重要关头,粗放增长老路已经走不通,按照传统方法抓下去,中央政策不支持,市场没有空间,资源环境也不允许,顺势而为才是大道。省委做出推进绵阳建成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的决策,正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科学研判,十分切合绵阳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的建设实际,对于发挥绵阳科技城优势,提升军民融合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创新型、开放式、突破性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要切实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紧迫感,充分看到政策优势、制度优势已经形成,率先突破的时机已经到来,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不能等待、更不能懈怠。要充分认清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内在要求,也是开拓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新境界的时代选择。要充分发挥14年来党和国家寄予绵阳‚国家使命‛和‚政策洼地‛的独特优势,不断总结提炼科技城建设发展中形成的成功经验,按照省委‚创新特区‛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继续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内生增长之路。扭住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打造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必须充分整合运用科技优势,紧紧围绕军民融合自主创新下功夫见成效。一是要全面搭建自主创新平台。着力打造国家级‚创新中心‛、军民融合‚孵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大力构建企业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一批研发平台,产生技术溢出和创新示范效应;充分利用创新、孵化、交易、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城创新中心‛,加紧入驻孵化企业和各类服务机构;进一步规划建设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园,依托当地国家级科研院所,搭建面向全国的产学研协作创新平台,推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企业开放,鼓励大企业购买科技创新成果或吸纳科技创新成果入股,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产业、百亿园区、百亿企业。二是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加强联合自主创新;承担和参与载人航天、大飞机、高性能磁性材料等重大国防科研生产项目;成立大项目、大课题攻关小组,加强集体攻关和技术研发,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产业中迅速扩散;开展政产学研联合钻研和开发,用高精尖新技术引领发展、抢占市场,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三是要全面开发自主创新产品。推动军工科研成果向民用领域转移,培育壮大军民两用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深入探索军民融合模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环保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核应用技术、物联网‛等军民融合产业;突出研发新兴技术,加速发展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网络通讯等新一代产品,加快实施卫星导航及无线通讯终端、新型连接器传感器等重大项目研发与生产,实现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兼容型‛、‚双赢式‛发展。巩固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更大胆的步伐,用好用活现有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为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建设提供可靠保证。一是要建立推动创新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际协调小组、四川省、绵阳市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形成上下互助的共建模式;建立军民同频共振协作机制,增强科技城的领导力量、人才数量、科技含量;进一步落实部省和相关院所与绵阳市互派干部并形成常态化机制,举办‚军民融合绵阳论坛‛为科技城建设招才引智。着力打造‚绵阳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暨军转民高科技成果交易会‛平台,促成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交易;鼓励科研院所、海外研发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与本地企业联合创建研发中心,来绵阳设立分支机构,共同开发科技产品,努力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相匹配的优化结构。三是要建立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国防科研成果民用化的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完善落实人才兼职流动、绩效工资额度管理、成果收益分配等相关政策;大力实施科技城‚千英百团‛聚才计划,设立用好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促进高层次人才聚集和政产学研人才双向流动,为绵阳军民融合创新驱动试验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执笔:绵阳市委宣传部王晓刚、陈进宝)
四川省首个军民融合创客空间启动 打造特色创新创业平台 4月20日四川省首个军民融合创客空间启动 打造特色创新创业平台,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客空间在四川绵阳正式启动,具有技术、市场、投资、创业等经验的国防单位、科研院所、投资机构、法律、税务等单位组成的资深创业导师团队将在该创客空间进行创业辅导。据了解,这也是四川省首个军民融合创客空间。据悉,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客空间借助‚双创‛政策,以培育独具特色的军民融合产品和产业为目标,最大限度释放军队和国防科技资源优势,突进国防科研机构技术输出,促进成果转化、成果转移对接,建立集科技研发、科技信息、成果孵化转化三位一体的军民融合创客空间。目前,首批入驻11个团队,共15个项目。(完)6月15日,在四川首届军民融合银企对接会上,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8家在川分行与8家绵阳军民融合企业现场签约,合作金额达143.6亿元,不仅为绵阳军民融合企业‚输血‛,也为其它市州借力银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启了一扇大门。
主动对接金融推进军民融合,绵阳给出的第一个启示是,作为政府要理念与实战兼具。军民融合,简单说来就是‚军转民‛‚民参军‛,发挥军工企业、地方企业优势,推动军民企业技术和成果转化,相互提供支持,充分融入市场竞争。
据了解,规模为20亿元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在绵阳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已经注册,资金募集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将很快进入运作。2015年11月,绵阳市政府与中国工商银行各出一半资金共同成立的初始为1亿元现已发展到5亿元的绵阳市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军民融合企业信贷融资兜底。如工行向军民融合企业的贷款出现风险,由此基金进行最后补偿。
在四川首届军民融合银企对接会上,绵阳市委书记彭宇行表示,绵阳将以此为契机,用好金融政策,更好发挥金融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绵阳市决策层表示,军民融合企业也应该与银行机构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银行需产品与流程创新兼具
绵阳给出的第二个启示是,作为当地的银行要在支持军民融合上取得成果就必须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兼具。
工行出一半资金与绵阳市政府组建绵阳市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这在全省银行业属首例。今年2月2日,工行又在绵阳科学城支行、高新支行和剑南支行三家银行成立‚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该中心针对绵阳389家军民融合企业,设置专员专柜、建立信贷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让企业在最短时间获得贷款,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如建行绵阳分行建立军民融合事业部,组建专业团队,与我省首个军民融合创客空间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了对军民融合企业的金融服务。‛
四川银监局局长王筠权表示,全省银行业为进一步提高服务军民融合企业的精准度,在管理机制、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加大了创新力度。
目前,农行绵阳分行推出‚科创·税E贷‛,根据企业的纳税情况确定担保方式,已发放贷款1000万元;绵阳市商业银行也针对性地推出了‚科技宝‛‚勿等贷‛‚专利权质押贷‛等科技型金融贷款产品,丰富了金融服务军民融合企业的产品线。与此同时,全省银行业机构与政府、创投、保险公司合作,通过‚风投+贷款‛‚政府风险补偿金+保险公司+连带责任保证‛‚政府风险补偿金+银行风险准备金‛联动的方式,推出军工研发贷、项目贷、技改贷、订单贷、采购贷、补贴贷等专项信贷产品。目前,绵阳市已有两户军民融合企业获得了绵阳市商业银行提供的军民融合补贴贷共1100万元,1家军民融合企业获准签发‚电子票据‛。
事实证明,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增强军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安全抢占更多‚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手段;也是四川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近日由四川与国防科工局举行工作会谈并签署系列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共同搭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平台,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增添强劲动力。四川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省份,也是军工大省,国防科技工业基础雄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使创新驱动的着力点落实到新产业、新项目上来。正是如此,四川与国防科工局签署的战略协议,共同探索突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军转民‛、‚民参军‛提速扩范围,为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路子作出新贡献。
四川与国防科工局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军工产业发展,依托四川省军工科研力量和装备制造优势,围绕‚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挥军工技术领先优势,加快军工技术转化,支撑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譬如,在近两年来,超高温热等静压设备技术开发、民航机场行李自动分检系统、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应用、汽车工装零部件研发及制造项目等一批航空技术应用类项目获得了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笔者认为,此次四川与国防科工局签署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双方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依笔者看来,此举是四川贯彻落实省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扩大四川对外开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全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把四川打造成集团军民融合的西部高地发挥着推波助澜作用。为此,笔者建议,双方要在战略框架协议内,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提速军转民、民参军,联手打造四川军工基地,力求军民深度融合,实现川企供需信息、投融资信息云端共享和能力在线协同,共促进四川省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四川经济升级版,使四川成真正意义上的军民融合的西部高地。
绵阳有着一座巨大的国防军工科技‚宝库‛。这座城区人口仅109万的城市,科技人员数量达21万,智力密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这里拥有以‚两弹摇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为代表的国防科研院所18家,以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等为代表的军民融合大中型骨干企业50余家,两院院士2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60余人,科研实力令人瞩目。
在科技城管委会工作多年的胡国洪,对绵阳科技城的历史定位有着深刻的感受:科技城的工作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目标是为国家探索出一条‚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早在上世纪‚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在地处内陆的绵阳部署了一批重要的国防科研力量。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绵阳产生了长虹、九洲等一批全国‚军转民‛的代表。
‚绵阳科技城的历史使命和未来方向十分清晰。‛绵阳市委书记罗强说,‚就是要充分发挥绵阳的国防科研优势,‘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地方经济、国防军工事业‘两翼齐飞’。‛筚路蓝缕 走出一条‚军民融合‛之路
辗转北京、青海,后移师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军民融合‛发展也走过一段漫长曲折的路程,一度举步维艰。
中物院军转民发展部的同志至今记忆犹新,院属研究所为了将一项俄罗斯引进的技术工程化,历经十年开展攻关。最艰难的时候甚至到了‚举债攻关‛的地步,整个研究所每人每天为此背负了10元债务。面对困境,中物院咬牙坚持,引入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激励,终于攻破难关。基于这项技术成立的‚利尔化学‛成为中物院下属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并成功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第二大吡啶类原药供应商。
目前中物院在军转民领域已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5个,全院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技术孵化平台建设,以中小科技型企业为代表,参控股企业发展到100家。
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使绵阳的许多企业‚守得云开见月明‛。
‚最难的时候,我们的工程师要到街头卖抄手补贴家用。‛绵阳九洲集团总经理助理、党委宣传部部长周冰说,‚但困境倒逼我们走出一条军转民、民养军的发展道路。‛
九洲集团的前身是专门制造航空仪表的国营军工企业。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订单大幅减少,企业陷入困境。‚后来,厂里拿出最后一点家底——2万美元军工留存外汇,从德国引进了一套技术,结合自身技术积累,开发出全国第一套全频道电视共用天线系统,很快就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近三成。‛周冰说,‚这个产品已发展成大家熟悉的数字机顶盒。我们用从民品中赚来的资金,继续抓军工研发,已成为国内多个领域的领跑者。‛
绵阳市市长林书成介绍,到2012年,绵阳军民结合产业工业总产值已达1003亿元,在核应用技术、空气动力学等近百项高新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创新驱动 探路经济转型升级
2011年底,绵阳科技城的一座机关单位办公大楼全部搬空,转而邀请科技企业、人才前来创业,这就是科技城创新中心。
‚工商税务手续、融资贷款、科技成果交易等,不出大楼,就能全部解决。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凌洋科技总工程师李科说。经过13年的努力,绵阳科技城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院所、高校等多方积极参与的区域创新体系。如今,这里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技术中心,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各类科技企业创新的平台。
根据省委、省政府批准同意的《四川省重点产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展研讨班总体方案》,省委组织部、省国防科工办定于2016年6月21日至24日,在绵阳市委党校举办‚四川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专题研讨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达到共为。同时,搭建军政校企沟通交流和合作对接平台,推动全省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5月26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揭牌仪式在绵阳举行。该中心是科技部授予的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着力打造军民两用技术交易集散地,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建成立足科技城、服务全国的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
绵阳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唯一科技城,担负着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是国家军民融合的排头兵和创新创业的领头羊。要牢固树立、自觉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引领,合力攻破制约瓶颈;坚持协调推动,补齐短板优化结构;坚持绿色高效,提升体系建设效率;坚持开放融合,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坚持共享共用,实现军地资源配臵效益最大化。各成员单位要更加注重落实责任、更加注重统筹谋划、更加注重加强协调配合,凝心聚力共赴军民融合发展新征程。通过部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共同努力,军民融合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步伐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现,要求在推进体系建设过程中,深化思想认识,适应改革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全力抓好落实。
4月26日,由九洲集团领衔,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航工业成飞公司、四川大学等58家单位共同组建的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成都举行。联盟将推动实现军民融合向多领域、跨行业对接,打通行业壁垒和垄断,加快军转民和民参军。
四川历来是国家国防战略大后方,拥有居于前列的军民融合资源。四川是全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重点进行军民融合改革发展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军民融合顶层设计,推进军工企业市场化改革,开展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推进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创新军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狠抓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和发展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推进军民融合重点技改升级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着力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做强做大。刘捷副省长说,目前军民融合已经从初步融合进入到深度融合新阶段,成立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构建区域性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正当其时。希望联盟当好军地双方的桥梁和连接政、产、学、研、用的纽带,在促进军地统筹发展、军民融合机制创新、科技创新资源军地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希望联盟着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与产业深度发展,加快军民融合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为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作出应有贡献。希望联盟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努力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同发展,实现联盟价值最大化。
四川将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引领,依托成德绵地区,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倾力打造成德绵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主动作为,将推动军民融合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在签约仪式上,省政府与各中央军工集团公司和中物院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重点项目推进协议。四川省政府将和各中央军工集团公司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双方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共同推动重大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共同支持集团企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资合作,共同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和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培育产业人才队伍,促进双方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和载体,推动军工开放是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国防科工局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坚持寓军于民的正确方向,以打破军工封闭为突破口,以军工开放式发展为牵引,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加快建立‚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为全面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加快推进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有效探索军民融合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省科技厅批复绵阳市依托西南科技大学,通过省市校共建、以校为主的模式,组建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将共同把研究院建成全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库、思想库和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协同创新的‚特区‛。
当前绵阳正按照中央、省委部署要求,把军民融合作为国家科技城最突出的特色和亮点,在服务保障国防军工科研生产的同时,推动驻绵国防科研院所加速释放国防科技潜能,大力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培育壮大军民融合产业,努力走出一条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之路。
希望绵阳市加快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在平台建设中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加快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示范区建设,集聚各方面优势,发挥示范区作为军民融合发展载体的作用;希望示范区和平台建设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在成都组织召开了‚军民融合2015四川〃中航工业科技创新交流对接会‛。会议旨在通过中航工业集团与在川军工及民口单位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为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双向转化搭建平台,促进军民优势科技资源交流共享,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健康发展。
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
蛰伏西南腹地半个世纪的老军工基地四川绵阳市,从承担我国唯一一座‚国家科技城‛建设使命的那一刻起,15年坚定不移地推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这座拥有20多万科技人员的内陆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已占到一半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为我国西部转型发展趟出了一条新路。作为我国三线建设重要基地,四川绵阳布局了长虹、九洲、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一大批顶尖国防科工院所和骨干企业。为充分挖掘这座巨大的科技宝库,2000年9月,中央宣布正式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经过15年的努力,绵阳科技城目前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6位院士、800多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绵国防科研单位承担和参与了重大国防科研生产项目1000多项,取得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重要成果。
不仅如此,深厚的国防科技资源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多年来,科技城培育了363家军民融合型企业,产业覆盖电子信息、航空发动机、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等300多个专业领域,实现军民融合销售收入1550亿元,并诞生了利尔化学、九九瑞迪等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企业。
为进一步加快绵阳科技城的发展,四川省专门开辟出100平方公里的加快规划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作为承载军民融合、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载体。目前集中发展区已完成10亿元的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华正OEM电子配套园二期、九洲光电线缆等项目也已建成投产,永年3D打印产业园、中物院军民融合产业园等10个重点项目已陆续开工。不仅如此,集中发展区还储备了高世代面板生产线、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超过600亿元。
随着绵阳科技城正式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系列政策,目前科技城已从整体上完成中央、省、市三级创新扶持政策体系框架,成为国内创新创业环境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绵阳这个不沿边、不靠海、不是区域经济中心的西部内陆城市,正在成为无数‚创客‛实现理想的热土:平均每3天就有一项科技成果在这里转化走向市场,平均每天有7家科技型小企业诞生,全市认定的科技‚小巨人‛企业超过5000家,昔日的‚老三线‛如今正迸发出强劲的创新热潮。
1991年出生的谢福林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他从来没想过自己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开公司‛。如今已是绵阳天羽航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的他,带着10多个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致力于无人飞行器设计开发、控制系统研发、制造和销售,并提供无人机空中拍摄、测绘、城市3D漫游等相关技术服务。对于未来,谢福林充满信心。
为了不断激发创新创业热情,绵阳科技城全面推动简政放权,行政审批事项精简6成以上;一次性拿出6000多万元资助、奖励创新项目和人才;搬空一座政府部门办公大楼转为创业孵化园;建成科技孵化平台34个,总面积超过60万平米。
在绵阳‚80后‛创业者李涛看来,正是这样的创新土壤,让他这样的普通青年有了过去做梦也想不到的机会。3年前作为进驻绵阳‚1716创业工场‛的第一家企业,李涛几乎是位‚光杆司令‛,但瞄准国内刚刚兴起的防伪二维码市场的他,获得了创业工场从办公场所到法律顾问、财务托管等一系列创业孵化服务。心无旁骛做产品、推市场的李涛逐渐拥有了20多人的团队,公司年产值也迅速达到1.5亿元。‚仅靠一个创意就实现了‘零成本’创业,感谢这个时代。‛李涛感慨地说。
近年来,我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深化地方和央企的战略性合作,积极推动省市与军工集团开展项目对接,促进了航空产业园、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核动力产业基地等一大批军民结合重大项目的落地和实施。一步收集军民两用科技成果,建立两用技术信息发布机制,实现技术信息数据在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及时交流和共享,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成果交流、信息共享、成果培育展示等,打破军工企业间、行业间的技术壁垒,将各自的优势技术和成果通过门户网站、编印目录、交流对接等方式向省内外推介。
充分发挥我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作用,我办于2015年8月13日在绵阳市组织召开了绵阳片区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以下简称孵化中心)座谈会。
绵阳片区的10个孵化中心有关负责同志总结了孵化中心组建以来的运行情况,分析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下一步工作思路和计划,并就如何发挥绵阳市军民融合核心载体优势,进一步支持孵化中心建设,构建创新、转化、产业孵化的有效衔接平台,推进军民融合式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好四川历来是国防战略大后方,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际上也是我们推进创新发展的特色优势所在。
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在接续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加大力度,深化与航天科技集团、中航工业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核工业集团、中物院、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战略合作,合作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或共建合作园区(基地),培育了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军民融合型企业集团。下一步,我们将抓住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围绕‚打造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目标,大力推动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重点是加快推进已签约的航天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军工电子产业园等建设。通过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各方力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不断开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局面。化中心的作用。
打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在电子信息领域,军工电子装备、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等产业领跑全国;在航空航天领域,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等领域具备明显话语权,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省长蒋巨峰主持召开会议对《四川省“十二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专题研究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四川省“十二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被列为四川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为四川省军民结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由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将《四川省“十二五”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列为四川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30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此举,为四川军民结合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充分体现了四川省对国防科技工业的高度重视,是四川省贯彻落《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精神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期间,四川国防科技工业将实现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升级换代,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军民转换和平战转换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高素质人才成长和创造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一批100亿元、50亿元级的军民结合型大企业,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联盟,创新一批战略性新兴重大关键产品,形成一批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发展区,在四川乃至全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占据重要地位,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重点建设100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推动四川国防科技工业综合实力整体跃上新台阶。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一是要加快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积极推动国防科研院所改革和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强与院企、央属的军工企业战略合作,在川推动布局实施航空发动机、飞机总机、大型舰船核动力、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北斗导航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第二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促进我省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
三是要加快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等工作,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
第四是加快建立军民融合核心载体。要大力建设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科技新城、航空新城和空气动力新城建设,建好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各类创新载体平台,建设银河596、航空产业园等一大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来推动我省军民融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四川建设经济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节 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建立军民融合发展协调机制,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改革。创新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创新“民参军”机制,引导民口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加强军民科技资源对接服务,完善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制度,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交流转化,建立军用技术再研发机制。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设备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开放共享,建立军民两用人才共享数据库和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库。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培育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航空航天、卫星应用、核技术、军工电子等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
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建立省级层面推进军民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规划实施、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积极承接国家重大项目,提升国防科技工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健全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建立创新投入机制,引导优势民品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
(一)推进成德绵创新改革试验。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依托成德绵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通过三年努力,在试验区域基本构建起推进全面创新的长效机制,在军民融合、区域协同、科技经济融合、内陆开放、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服务、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方面取得重大改革突破,每年向全省、全国推广一批可复制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
推进成德绵一体化改革,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用。成都市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加快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着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持、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德阳市重点推进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发展,着力推进装备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推进重大装备制造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深化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绵阳市重点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着力构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的创新转化体系、产业培育体系、人才集聚体系、开放合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国防科研创新能力,形成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
(一)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全面
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着力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制定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推动军工科研院所改革,支持军工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创新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军用技术再研发降密、解密机制,设立军用技术再研发专项资金。推动军民科技创新资源共享,鼓励军地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军民两用人才共享数据库。创新“民参军”机制,引导民口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建立“民参军”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军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创新军民融合产业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组建军民融合发展投资公司,制定军民融合发展财税激励政策。加强与央属军工企业战略合作,争取国家在川布局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大力拓展军贸出口,优化军贸产品结构,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产品。
建立军民融合核心载体。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加强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等各类平台建设。积极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基地)。
加快培养军民两用人才,鼓励并支持在川高校设立国防科技学院和国防科技专业。
绵阳:当好军民深度融合的“排头兵”
2月初,绵阳正式启动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试点,军民融合企业办理贷款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1周;2月23日,绵阳市主要领导又马不停蹄拜访省银监局,谋求在试点基础上更进一步——成立军民融合银行。
进入2016年,类似的“开先河式”的探索在绵阳层出不穷——设立20亿元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成立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资质认定„„
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如何破?
围绕建成国家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的目标,绵阳梳理了当前创新改革的方向和难点,总结出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金融服务的“五大体系”,并逐项制定工作要点,其中相当部分为首创,走在国内军民融合的前列。
绵阳积极创新军民融合领导组织体制,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科技大学、长虹等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作为科技城管委会成员单位,共同探索构建军地联系、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项目促进等工作机制,统筹军地资源。
1月18日,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绵阳挂牌成立。该研究院将围绕军民融合战略中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移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致力于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研究智库。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绵阳科技城中物院军转民孵化中心已初步成长为一个创新活力十足、没有“围墙”的军民融合孵化器;为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绵阳规划建设了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产业园。游仙区直接腾出区政府的一幢4000余平方米的办公楼,用于建军民融合孵化器,目前,已有8家企业入驻。
军民融合项目从哪里来?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要形成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园、产业集群。为此,绵阳着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企业和相关产业。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通过军民融合向民用领域释放科技优势方面,成果斐然:“利尔化学”,国内最大高效安全农药生产商;“银海软件”开发的社保系统软件长期占全国90%以上市场„„去年,该院军转民企业实现收入超过50亿元。民参军让四川海格承联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得到迅速发展。凭借成熟的专网通讯技术,在应急通信、重大事件指挥调度等民参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为寻找军民融合好苗子,去年7月起,游仙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中物院第三届军民融合创新大赛”。通过大赛,一批优秀项目脱颖而出。
中国(绵阳)科博会已举办三届,现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会展平台。在2015年第三届科博会上,军民融合的特色更加鲜明:首次举办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主题日活动,4个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落户游仙,签约总额18.6亿元„„
经过多年探索发展,绵阳已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转、军工自转、院企联转、民企参军”4种军民融合模式,经过认定,2015年绵阳新增军民融合企业83家,总数达446家。
如何用好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
今年1月,绵阳设立了总规模为20亿元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主要投向航空航天、核技术应用、信息与控制技术和军用特种新材料等领域。“该基金的设立,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军民融合产业的资本供给。”目前,经过争取,国家科技部资源配置司拟同意为绵阳配置总额不超过5亿元的成果转化基金。
2月2日,中国工商银行绵阳分行下属3家支行成立了“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中心”。“我们将针对绵阳军民融合企业特点,设置专员专柜、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降底融资成本、简化审批流程。”工商银行绵阳分行行长周玥介绍说。
去年9月,游仙区出台了“加快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六条意见,拿出2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军民融合企业注册融资和成果转化,为其提供“全程陪伴”。
在2月16日召开的绵阳两会上,绵阳军民融合发展目标清晰而具体:联合驻绵科研院所和十大军工集团,实施一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项目。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推动院地军地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015年9月,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花落成德绵地区,绵阳领命:破解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的“瓶颈”,当好创新创业“领头羊”和军民融合“排头兵”,实现率先突破。
《绵阳市军民结合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日前获审议通过,“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经济发展路线图也就此明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四川“十三五”期间将对军民融合进行全面部署,并提出围绕航空发动机、核动力、燃气轮机、信息安全、北斗导航等重点产业争取国家在川布局一批重大项目。
围绕军民融合,建议稿做了全面部署。建议提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进成德绵区域协同创新,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通过努力,实现三年试验突破、五年基本转型,完成中央确定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着力打造成德绵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着力推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促进军民优势资源双向流动、相互转化,围绕航空发动机、核动力、燃气轮机、信息安全、北斗导航等重点产业争取国家在川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等各类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
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发展相融合,增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能力,将军工发展纳入地方规划,重大军工建设项目纳入地方工业发展布局,促进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形成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军技民用、民为军用、军民兼容,努力促进国防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拓宽通道、激活动力、搭建平台,积极破解军民融合体制机制障碍,让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共享共用,形成“军地协同、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力争为全国提供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建立军民融合核心载体的四川经验。
(21)日,由省委组织部、省国防科工办、省国资委联合主办,为期4天的四川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专题研讨班在绵开班。
杨兴平在讲话中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实现富国强军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省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现实选择,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杨兴平指出,四川是国防科技工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核工业、航天、航空、兵器、军工电子等科研生产基地,具有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和良好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军民融合改革发展,加强统筹管理,突出规划引领,推进改革发展,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开放合作,使全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成为推动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强调,要以此次研讨班为契机和平台,认真贯彻国家、省上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探索军政校企沟通交流和合作对接平台,进一步动员各方面力量,抓住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历史性机遇,强力推进四川军民融合发展,为全省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两个跨越”作出贡献。
彭宇行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研讨班开班表示祝贺,向大家长期以来对绵阳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四川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专题研讨班在绵开班,这是我省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一大举措,必将对绵阳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自纳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以来,绵阳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省上将这次研讨班放在绵阳举办,是对绵阳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我们一定以此为契机,继续大胆探索创新,争取每年都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一批改革举措,努力走出一条以军民深度融合为特色的全面创新之路。希望大家多为绵阳军民融合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帮助我们把军民融合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开展好。
据了解,此次研讨班以军民深度融合为主题,将邀请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和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深入研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合作及转型升级模式,并通过参观考察、互动交流、企业沙龙等形式,搭建军政校企沟通交流合作对接平台,引导和促进各行业重点单位拓宽发展思路,扩大产业合作,推动全省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经过长期的建设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已成为四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四川国防科技工业累计实施重大项目超过1000个,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截至2015年底,全省国防科技工业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66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2位。四川已成为国家航空、航天、核、兵器、军工电子等军工和军民结合高技术领域的重要战略基地。
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首要任务。“十三五”期间,四川将坚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核心,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把四川建设成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国防军工战略基地、国家军民融合改革试验区、军民两用技术协同创新先导区、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区,重点抓好军民融合改革、发展、保障三件大事。
刘捷表示,在发展方面,四川将狠抓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和发展平台建设,着力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做大做强。
具体来讲,一是加快建设军民融合核心载体。加快推动绵阳、广元“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建设银河•596、核动力院核动力产业基地、812厂核燃料元件产业基地、132厂飞机科研生产基地、624院航空发动机试验验证基地、209所激光科技创新基地、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园、航天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引导和支持一批国防军工重点建设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入基地,加快推动军工集聚地产业基地的开放发展。
二是促进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移转化。组织多种形式的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对接活动,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的专题对接;创建省级军用技术再研发专项资金,优选200个军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立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合作平台,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式,引导和促进军工科技成果解密、降密,加快向民用领域的转移转化。三是推动军民融合重点技改升级和产业化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在航空发动机科技重大专项、北斗导航专项、高分遥感专项等的布局支持,围绕核动力装备、网络信息安全、军民融合集成电路等领域,推动150项重点军民融合技改升级和产业化项目。同时,进一步抢抓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契机,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区的改革重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50户特色鲜明的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
四是大力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军民融合是绵阳科技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加快推动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建设,瞄准新一代显示面板、北斗卫星导航、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着力引进优质项目入驻,确保今年内全面建成5平方公里启动区,基本形成30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主体框架。同时,积极推动筹建绵阳科技城大学。
四川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首要任务,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四川将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主要投向四大领域)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对供给侧改革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军工类企业来讲,自身拥有较为丰富的军工产业资源,而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更为灵活。因此,一方面军民融合可以提高国防军工产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空间。在促进民营企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又能催生其创造新的动能。
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 主要投向四大领域
日前,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指出,要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以军民融合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六大方面着手 新增100户民口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关于军民融合,《措施》还指出要“创新军品市场准入机制,开展许可资质和承制资格联合审查试点”。如何理解该项举措?
省国防科工办相关人员表示,该项举措目的在于拓宽“民参军”渠道,降低“民参军”门槛。我省将从以下6大方面着手,力争新增100户具备条件的民口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一是加强与国防科工局许可办等相关单位衔接,力争获得开展联合审查试点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建立联合审查工作机制。
二是组织召开全省“民参军”政策宣贯培训会议,帮助更多民营企业全面了解军品市场准入等有关政策规定。
三是深入成都、德阳、绵阳、自贡等军工集聚地区,开展区域性“现场办公”。
四是按季度组织开展地方单位军品合同确认鉴章工作等工作,确保民口企业充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五是在“军”与“民”之间牵线搭桥,推荐我省民营企业的优势技术和产品,扩大配套合作。
六是支持和推动涉军民口企业开展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工作。
启动200项军工技术成果再研发转民用项目
省国防科工办相关人员介绍,我省国防科技工业科研单位众多,全行业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132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万多人,两院院士36人,占全省院士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受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现行政策的限制,军工科技创新资源难以为地方所用,大量先进的军用技术成果无法及时有效转化。
下一步,我省将探索改革军用技术成果使用、处置管理制度,启动设立军用技术再研发专项资金,力争今年启动200项军工技术成果再研发转民用项目,引导促进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
三、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推进以军民融合为重点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设 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创新军品市场准入机制,开展许可资质和承制资格联合审查试点。拓宽民参军渠道,新增100户具备条件的民 口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改革军用技术成果使用、处置管理制度,允许军用技术成果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按照市场规则流动和交易。启动200项军工技术成果再研发转民用项目,引导促进军工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探索建立军工资源共享机制,分类推进国防科技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大 型科研仪器等向社会开放。实施2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建立5—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责任单位:省国防科工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 信息化委、科技厅、财政厅、省知识产权局)
第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
第五篇: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012年5月10日,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作用,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各地文化和科技融合,增强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基地示范服务网)
1.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 2.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 3.沈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 4.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 5.深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 6.上海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3 7.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3 8.长沙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3 9.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4 10.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4 11.天津滨海高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4 12.重庆数字出版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 13.青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 14.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5 15.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6 16.常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6
1.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2009年国务院批复建设的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是先行先试政策的实验区,是培养聚集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成为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并辐射全国。
北京市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园为核心,联合石景山区石景山园、东城区雍和园、西城区德胜园共同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坚持先行先试、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开放交流原则,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到2015年,示范基地力争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2100亿元,年均增速15%。
基地以信息技术与数字内容产业为核心发展方向,以高端人才、园区建设、创新企业、科研机构为主要抓手,以融合品牌、中介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为支撑,贯彻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政策,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特色产业在基地的集聚发展。
2.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武汉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是全国第二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区域,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内拥有华中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光谷创意产业园等2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多个文化技术创新平台。基地总产值3348.90亿元。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将以打造“文化五城”、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以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文化产业发展为主线,按照“一区多园一带”的总体布局,着力实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民族文化科技保护、文化演艺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博览服务、多语言云翻译、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示范工程,努力将示范基地打造成国家文化科技创新的智力密集区、资本聚合区、产业集聚区、引领示范区。
武汉拟设立文化和科技融合专项资金,5年内投入60亿元支持示范基地建设。设立文化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加大科技型文化企业股权投资力度。
3.沈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沈阳和平区是国家高新区重点建设的科技文化园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有文化科技骨干企业113家,已经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数字出版、数字设计、数字传媒、文化技术装备等文化科技创新链条。
沈阳高新开发区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着眼数字设计、数字出版、数字传媒、文化装备等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新兴文化产业,努力将示范基地打造成为地域特色鲜明、工业文化浓郁、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文化科技产业发展体系。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
沈阳将成立由市长和宣传部长担任组长的示范基地建设督导组,从区域功能和产业化发展角度指导基地建设;和平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具体工作。市、区两级政府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点企业列入重点支持领域,在科技创新资金中给予重点安排。沈阳市设有4000万元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平区安排6000万元扶持文化科技产业发展。
4.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杭州市是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是长三角地区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先后被授予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杭州市将以杭州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依托,以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为平台,发挥杭州历史文化优势、经济金融优势、民营经济优势、环境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发展,以点带面,多元多区,合力发展。杭州将以现有16家园区为基础,打造创意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基地、现代传媒产业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业、游戏娱乐业、数字出版、新媒体等产业。到2015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15%,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
杭州市将在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下设杭州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办公室,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重大事项。加强人才支撑,建设环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动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力资源优势向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转化。
5.深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深圳高新区1996年经国家批准成立,大力推动文化科技产业新模式,聚集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单位产出面积产出居国家高新区首位,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居国家高新区第二位。
深圳市将坚持自主创新,依托区位优势,发挥“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特色,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制度创新和研发创新相结合、扩大产业规模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以“高、新、软、优”为切入点,瞄准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两大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数字传媒、数字娱乐、数字出版三大产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五大重点项目驱动,七大平台支撑发展的产业链式发展格局,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科技辐射、科技孵化的产业化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到2015年,示范基地文化科技产业增加值拟达到200亿元,文化科技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使文化科技产业成为深圳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6.上海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园区建有国家信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在科技创新方面,拥有多模式、多类型的孵化器,建有国家火炬创业园,园区已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区域。
上海市将依托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一基地多园区”联动发展战略。张江基地将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在点上开展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在线上开展贯穿文化生命周期的文化科技创新亮点工程,在面上从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文化科技骨干企业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统计体系建立等推进,最终形成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
7.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成都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此后又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版权工作示范城市。成都高新区是全国首批6家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园区,设有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等。成都高新开发区将以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为支撑,以数字音乐、数字传媒、蜀绣传统文化等领域为重点,针对产品设计、生产、传播、运营、体验、交易等环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加强文化科技企业培育,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700亿元。
8.长沙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长沙为全国首批区域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全国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长沙市动漫产量连续4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550亿元。
长沙高新区将以“创新、创作、创造、创业”为基本思路,以“新技术、新平台、新体系、新模式、新业态”为基本方略,以动漫游戏、数字传媒与出版、创意设计、数字旅游等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着力构建麓谷动漫游戏产业园、金鹰影视文化城、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岳麓山文化创意产业圈、天心国家文化产业园等五园区和人才支撑、公共服务两体系,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000亿元。
9.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合肥高新区是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拥有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6个国家级成果转化基地,拥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10多家。
合肥高新区将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引领、产业提升、统筹推进”的思路,着眼新兴文化产业发源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先行区、区域文化繁荣发展辐射源、创新型城市建设新亮点的定位,以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制作、智能语音为重点,着力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着力构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保障措施方面,成立由宣传部、科技局、文广局、发改委、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组成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合肥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市财政将每年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科技专项资金和人才专项资金中分别安排不少于20%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资金;对入驻“示范基地”的重点文化企业及配套企业,除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外,再给予适当地方税收留成奖励。
10.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西安高新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六个世界一流科技园区之一,曲江新区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两区均已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明晰、骨干企业增长迅速、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的局面,共聚集了1500多家文化企业。
西安将以高新区和曲江新区为基地承载主体,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力量,突出文化旅游、移动互联网、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重点领域,加大文化科技攻关力度,到2015年,力争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到2020年,将基地建成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文化科技研发中心和转移中心、文化科技企业培育中心、文化科技人员培养中心和科技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中心。
11.天津滨海高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滨海高新区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开区,是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和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区;园区设有国家影视网络产业园、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项目;拥有各类核心文化企业100多家。
天津滨海高新区将坚持“文化+创意+科技”相结合,按照“高端化、集群化、差异化、品牌化”的思路,着力打造民族性原创动漫、渲染技术、新媒体、新影视、智能手机平台游戏、演艺装备等6大产业集群,搭建文化科技产业拓展、创业孵化、融资信贷、技术服务、交流互通等5大平台,努力构建形成结构合理、产业链条完整、创新能力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的科技文化产业体系。到2015年,文化产业产值力争达到250亿元。
12.重庆数字出版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重庆市北部新区是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服务业基地示范园区、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北部新区拥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拥有112家数字内容开发商和渠道提供商。
北部新区将以数字出版产业为主体,紧扣共性技术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和产业化服务环境建设为关键环节,围绕数字内容制作与分发、出版发行交易与监管、跨媒体复合出版、智能阅读终端研发与制造等重点,努力建设国内首个以“云端结合”为特色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13.青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青岛市是国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拥有海尔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海信多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青岛基地、中国数字化舞美科技联合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青岛将依托青岛国际动漫游戏产业园、凤凰岛影视传媒产业基地和城阳区,着眼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目标,以数字文化建设为动力、以文化科技为支撑,力争2015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科技产品占文化产品比例达到38%,形成影视传媒、数字内容、出版印刷、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文化科技装备等6大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使科技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支撑与重要引擎。
青岛将建立由市领导挂帅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风险投资资金等将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对新办文化科技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房租补贴、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14.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哈尔滨是国家现代服务业新媒体产业化基地,覆盖新媒体完整产业链条,被有关部委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哈尔滨新媒体特色产业基地、动漫出版产业基地、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等称号。
哈尔滨将依托国家现代服务业新媒体产业化基地,并结合已有的国际数据城,建设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将整合优势资源,围绕冰雪文化产业、欧陆文化产业、音乐文化产业等,重点建设六园区、四基地、五工程、八中心等项目,走具有自身特色的规模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到2015年,在示范基地建设牵动下,哈尔滨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400亿元。
哈尔滨市将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的领导体制,成立由省领导牵头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导小组,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搭建文化产业集群项目创投融资平台,组建小额贷款公司、企业担保中心,设立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互助联保基金。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文化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促进新媒体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15.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兰州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相对集中,服务类产业集聚,形成对兰州地区的联动辐射和延展,并成为甘肃省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区。
兰州市将以兰州高新区为承载体,以培育敦煌文化和伏羲文化等特色优势为目标,通过重点工程项目实施、骨干企业培育、重点文化科技产品打造等,把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甘肃地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规模发展的重要集聚地。
力争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与文化融合的科技型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
甘肃省将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立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省常委宣传部部长和副省长任副组长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省政府负责编制示范基地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积极促进银企、投资机构和企业对接,推进文化科技和金融的创新合作。实施积极的人才政策,加大培养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出台“扶持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激励示范基地内文化科技企业加快发展。
16.常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常州创意产业基地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主题公园、动漫游戏、创意旅游等产业集群,先后被授予国家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化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等称号。
常州市将以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打造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将发展高新区、武进区的两个超百亿元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创意文化产业带、历史文化产业带、生态文化产业带,建设环球恐龙城、动漫嬉戏谷等体验区,积极打造一核两区三带四平台五中心六产业群七体验区八大项目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力争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达到6%,文化产业成为常州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常州市将以“园区封闭式管理,产业开放式发展”、“产业上归入园区,地理上分布全市”为基本理念,建立适合文化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环境,安排专项资金,制定地方专项政策,积极做好政策兑现等一系列具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