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豫发〔2015〕13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豫政〔2015〕2号),推进河南省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与发展,提升平台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平台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四类。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依托省内某一行业或领域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机构、高校或企业组建的研发中心,其任务是针对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发和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结合应用开发研究,构建知识创新体系和科技实验研究体系,是全省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科技创新基地。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指具有较高的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等技术 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围绕我省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的创新型实体机构。
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是指具备一定场地、设施、专业服务人员等基础条件和服务能力,以开展科技金融结合为核心业务的服务载体,主要分为综合平台和专业平台两类,以开展科技金融信息服务为主。
第三条
平台建设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凝聚创新资源,根据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为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其职责
第四条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统筹安排平台的规划布局,组织开展相关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加强对主管部门、建设(依托)单位的分类指导。
第五条
各省辖市科技局、省直管县(市)科技局、省直有关部门、国家高新区管委会、郑州经开区管委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等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协助省科技厅做好平台建设和运行中的相关事项。
第六条
平台建设(依托)单位负责平台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平台建设和运行所必须的资金、物资、人才和政策保障。
第三章
申报与建设
第七条
省科技厅根据全省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及技术创新需 要,发布平台建设的申报指南,明确申报流程、支持领域和方向。从指南发布到平台申报受理截止原则上不少于50天,并对受理确认后的平台申报情况进行公示。
第八条 主管部门指导本地区或本部门申请单位填报申请材料,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把关后,按要求统一集中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不直接受理平台申请单位的申请材料。
第九条
由省科技厅组织或委托相关专业机构组织专家开展平台建设论证工作。论证工作采取专家综合评议和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综合评议的基础上,必要时进行现场实地考察核实。
第十条 省科技厅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确定拟同意建设的平台并向社会进行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发文确认。从受理申请到反馈结果原则上不超过120个工作日。
第十一条 建设方式分为直接认定、组建验收和审核备案等,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用直接认定的方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采用审核备案的方式,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采用组建验收的方式,建设期不超过两年,两年建设期满,有合理理由未能完成建设任务的,经省科技厅批准后,可以延长一年。
第十二条 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地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单独或联合建设,特别是引进省外优势科研力量联合建设。联合建设的平台必须有联合建设协议书,明确主要依托单位,以及各个建设单位在平台建设和运行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四章
运行与管理 第十三条
平台应采取独立的管理体制,建成独立法人或独立核算的科研实体,成立管理委员会,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组织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平台需设立技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国内同行业及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以及依托单位主要工程技术骨干组成,为平台的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第十五条
平台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日常运行中的重大事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以及对外科技合作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平台撤销、更名,以及依托单位更名等重大事项须由主管部门报请省科技厅批准。
第十六条
鼓励平台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采用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科技成果折股等激励方式,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奖励。
第五章
验收与考核
第十七条
采取组建验收方式建设的平台建设期满后,建设(依托)单位应提出验收申请,经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组织或委托相关专业机构组织专家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正式批准运行。
第十八条
平台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绩效考核。由省科技厅组织或委托主管部门、具备相应资格的相关单位开展考核工作。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4个等级,考核结 果为不合格的,限期1年进行整改。整改期间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对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给予撤销;被撤销的平台及其依托单位2年内不得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
第十九条
平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省科技厅有权要求限期整改,并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批评或撤销:
(一)建设(依托)单位发生重大事项,致使平台不能正常运行的。
(二)因客观原因或其他不可抗拒原因不能继续实施正常运行的。
(三)无故不接受省科技厅或主管部门的检查、监督、审计和考核,逾期不按要求上报考核材料的。
(四)主管部门、建设(依托)单位有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经费等行为的。
(五)发生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和涉嫌违法犯罪被立案侦查的。
第六章
支持措施
第二十条
考核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平台,以后补助方式给予经费资助。具备创建国家平台条件的平台,作为重点扶持的科技创新平台,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平台和牵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其中省级实验室三年为一个评估周期,对优秀、良好的省级实验室连续支持三年;通过科技部验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视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或后 补助。
第二十一条
平台作为独立法人的,可视为省级科研机构直接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产业化导向明确的省级重点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应建有省级及以上的平台。
第二十二条
鼓励平台将可开放共享的仪器、设备及成套试验装备加入河南省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平台优先、优惠使用全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入网仪器设备。
第二十三条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开展相关服务工作。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管理办法》(豫科计〔2006〕23号)、《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豫科计〔2006〕24号)、《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豫科〔2013〕147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四条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在建设管理工作中,可参照本办法分别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管理办法
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落实《福建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规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共享,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条件,根据《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
第三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激励共享、分期实施、滚动支持的管理方式。根据我省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统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探索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促进科技项目、人才和基地的集成。
第四条 省科技厅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第五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由省科技厅发展计划处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处室具体组织实施。
第二章 分类与重点
第六条 科技创新平台包括: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第七条 技术研发协作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关键技术的工程化开发为目标的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第八条 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支持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技术服务、科技评估、管理咨询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服务机构、科技咨询和评估机构、科技投资服务机构等。
第九条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含:各类分析测试机构)、自然科技资源库(含:各类种质资源库、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基地)、科技信息服务网(含:科学数据、图书文献、科技成果与专利信息)等。
第十条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重点支持以专利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目标的产学研对接项目、成果示范基地、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园区,营造科技产业化的良好环境。
第三章 项目申报
第十一条 省科技厅采取定向申报和公开征集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项目申报。
定向申报是指省科技厅通过调研、专家研讨等方式,凝炼提出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目标,并组织相关单位申报。
公开征集是指省科技厅通过发布项目申报指南,明确支持方向和范围,确定申报时间、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
第十二条 申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项目建设内容应符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的申报要求,项目实施时限不超过三年。
(二)申报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或科技服务能力,科研仪器设备具备开放使用的条件。
(三)申报单位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具有较好的信贷资信。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单位应提交《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申请书》及有关证明材料,经主管部门审核推荐申报,并对申报材料真实性承担责任。
第四章 项目评审与立项
第十四条 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或委托有关机构,对初审合格的申报项目,以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形式进行评审。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和项目主管(推荐)部门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
(一)申报单位是否具备申报资格;
(二)申报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指南的要求;
(三)提交的相关文件是否齐备、真实、有效;
(四)申报单位的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等基础条件;
(五)是否符合必需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评审专家或咨询机构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审:
(一)申报项目必要性及对相关行业带动作用;
(二)申报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是否具备主要建设条件;
(四)申报项目建设方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五)经费预算合理性和可行性;
(六)其他要求。
第十七条 省科技厅根据建设重点和项目评审意见择优立项。列入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的项目,省科技厅与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主管(推荐)部门签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合同书》,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章 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八条 项目实施中实行执行情况报告制度。项目承担单位应在每年12月中旬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报表,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
第十九条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需对项目的建设内容、计划进度、完成期限、项目负责人等进行变更调整时,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合同变更申请书》,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省科技厅同意后变更合同调整计划。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合同规定的验收时间内,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并提交有关验收材料,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省科技厅。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验收,应提供以下材料:
(一)项目验收申请表;
(二)项目工作总结(包括项目实施过程、合同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等);
(三)项目创新成果或新增科技服务情况;
(四)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清单及共享使用情况;
(五)项目经费总决算表;
(六)建设期内取得业务和管理资质证书复印件;
(七)佐证合同任务完成情况的其它附件。
第二十二条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的验收工作由省科技厅组织或委托有关部门进行。验收组通过审阅资料、现场考察和质询评议等方式,对项目是否完成合同目标、实施效果、经费使用的合理性等作出验收结论。验收组一般由技术、管理同行专家5--7人组成。
第二十三条 通过验收的项目,省科技厅审核后批复《项目验收意见书》。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经整改完善,可在6个月内再次提出验收申请。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验收的,三年内不受理项目主要负责人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
第二十四条 对于不按合同执行或无故中止合同,不按计划使用或挪用项目经费的承担单位,省科技厅将中止拨款,追回经费,三年内不受理项目承担单位和负责人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第二十五条 使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和建设的设施应在明显位置贴挂统一标识牌,登记造册,并纳入全省统一的数据库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应实行专人管理,并加入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
第六章 实施机构管理
第二十六条 对纳入省科技创新平台机构管理的实施机构,其行政隶属关系不变,省科技厅负责有关业务指导。
第二十七条 省科技厅按照分类指导原则,组织制定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评估指标体系,并组织专家或委托有关机构,定期开展业务评估。
第二十八条 业务评估程序:
(一)材料提交。申请单位将评估申请材料(一式三份)报相关主管部门。评估申请材料包括:《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评估申请表》、《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业绩报告》(编写提纲见附件
1)等。首次申请评估还应提供《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见附件2)
(二)材料初审。由相关主管部门对评估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
(三)材料核查。省科技厅对评估申请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核查,核查方式包括召开核查会和实地核查等。
(四)评估报告。按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评估指标体系,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或委托有关机构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
(五)审定公告。省科技厅审定并在福建科技网等媒体公告评估结果。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第二十九条 优秀、合格者由省科技厅授予规格统一的匾牌。评估优秀者可优先获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项目的支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条 对于一次评估不合格者,限期6个月整改,连续两次评估不合格的,撤销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称号,不再纳入管理体系。逾期不报送评估材料者视为自动退出科技创新平台管理体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福建省科技三项费用管理
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 根据本办法修订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管理细则和评估指标体系。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科技厅负责解释,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1:
《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业绩报告》编写提纲
一、评估期工作概述
二、主要创新成果与人才培养
三、科技创新与服务的典型事例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五、附件:
1、经审计的上财务报告
2、承担科技项目/开发任务名录
3、获得知识产权、成果推广名录
4、服务合同/协议名录
附件2:
《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机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
一、概述
二、建设意义
三、国内外同行现状分析
四、主要建设内容
五、机构组建方案(包括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运行机制、组建经费概算及来源等)
六、机构运营管理制度
七、机构负责人技术与管理能力
八、依托/合作单位优势与投入
九、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扶持政策与措施
十、附件:(根据各类创新平台申报要求选择提供)
1、机构成立的批文/机构章程
2、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
3、机构负责人身份证、学历/职称证书
4、专职人员名单及其学历、岗位情况表
5、银行帐户及资信证明
6、办公及服务场所使用权证明
7、可共享的仪器设备清单(按价值大小顺序列出)
8、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扶持政策文件及投资证明
9、有关资质证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等)
第三篇:河南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河南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经过长期努力,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增强了我省科技创新能力,为全社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支撑。去年,我省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确定了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的战略任务,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也进行了部署。一年来,我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推动中原崛起”的指导方针, 集成资源,统筹协调,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全省科技大会召开以来,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培育了一批从事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服务机构,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究实验基地,省属科研机构、高校、规模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数量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文献资源收藏量不断扩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收集整理了一定数量的种源和标本,实验动物质量建设和管理进一步规范,积累了一些重要领域的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有了较快地发展。科技基础条件大大提高了我省自主创新的条件,在我省科技、教育、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1、研究开发平台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我省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服务机构1200个,其中省属科研机构92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115个,中央驻豫科研机构39个。
——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仅今年就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使我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39个,其中1个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仅今年就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超过“十五”期间的总和。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中心123个。——我省还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0多家。省教育厅在高校建立了一批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省属高校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高校、企业共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61个。
2、研究开发平台建设质量明显提高。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行业整体创新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我省建在工业、农业、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覆盖了我省六大支柱产业和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1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共投入经费达40.59亿元,平均每个中心3300万元。中心拥有固定职工19665人,平均每个中心160人。其中研发人员11305人(平均92人/家)。拥有研究开发用地面积66万平方米,中试基地面积74.5万平方米。已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258项,其中:国家级奖31项。申请专利599项,授予专利288项,其中授予发明专利70项。
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成果,对企业发展和行业创新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省玻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0.55毫米超薄电子玻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形成了新的产业;省高压直流输变电装备中心研发的特高压直流输变电装备中标世界首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广±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主设备,合同金额10.56亿元,在我国和世界的电力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省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中心研发的特高压交流装备中标世界首条1100千伏交流输变示范工程;省矿山机械中心研发的的水泥余热发电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有重大意义。
——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原始创新能力逐步加强。目前,我省已经在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优势学科建设了3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实验体系。“十五”期间,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增固定资产5.29亿元,新增3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51台套。目前,我省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博士学位点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十五”期间培养博士研究生815名;目前,有9位“两院”院士和一批海归博士已经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十五”以来,我省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1项;发表学术论文440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060篇;申请或授权专利145件,开发新产品49个。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宋纯鹏教授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单篇影响因子达11.03,累积影响因子80.6。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主任常俊标博士在国际权威杂志《化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高达20.33。继电保护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亚萍博士当选为国际电工委员会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要职。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研究的“河南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后,有效防止了褐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的发生,确保了全省夏玉米的高产丰收。其中,浚县核心区夏玉米10亩连片超高产试验田创造了亩产830.6公斤的超高产记录。高温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与耐火材料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5个,该实验室95%以上的研究成果已在企业转化应用。继电保护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每年开发专利技术20余项,开发新产品40余个,高新技术产品占公司销售额的70%以上,使依托单位许继集团的研发能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3、科研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具有一定规模。“十五”末期,我省共有原值1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5072台(套),总原值21.61亿元。其中单台价值50万元以上符合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数据库采集范围的有588台(套),价值3.5亿元。
——科技文献资源初具规模。我省现有各类科技文献5064.07万册(件),其中,中、外文科技期刊844.86万册,中、外文科技图书2172.33万册,学位论文29.47万篇,会议论文292.17万篇,科技报告3.41万册,专利文献1580.06万件,标准文献32.07万件,其他文献资料109.7万册(件)。
“十五”末期,全省每年累计订购中文科技期刊约4500种(全国出版重要科技期刊4700多种)、55244份、58.18万册,外文科技期刊约2000种(全世界年出版重要科技期刊6.6万种,我国引进约2.2万种)、3325份、3.59万册,中文科技图书352.55万册,外文科技图书14.75万册(全世界科技图书每年出版约70万种)。
——科技网络快速发展。河南省科技信息网上运行的数据库有重庆维普公司的期刊数据库、北京万方数据公司的数据库系统等20多个数据库。先后开通了“河南科技成果网”、“河南科普网”等。目前,我们正围绕科技计划管理,组织建设包括网上受理评审项目、科技统计数据库、科技项目库、专家库等内容的“一网三库”,并连通18个省辖市,加快科技管理信息化。——自然种质资源库建设已经起步。我省现收集、整理、鉴定的自然种质资源共有40000余份,其中农作物22404份,林木、果树、花卉9200余份,动物560份(个),昆虫7387种、微生物500种左右。
——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体系初步形成。根据我省科研、教学、生产、检定单位应用实验动物的需要,近年来,科技部门等多方投资1000多万元加快实验动物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截止2004年底,我省已建成清洁级、SPF级大、小鼠生产、供应基地、普通级实验兔生产、供应基地各一个,年生产、供应小鼠、大鼠、兔等实验动物约10万只。
4、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不断完善。
我省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1个,特色产业基地4个,经认定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7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7个、省级创业服务中心3个;农业科技园区14个,可持续发展试验区12个。全省现有生产力促进中心6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6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7家,总资产14196万元,人员609人,2006年各项服务总收入7287万元。其中,咨询服务收入1508万元;信息服务收入187万元;技术服务收入1226万元;培训服务收入814万元;人才和技术中介收入2294万元;培育科技型企业收入1258万元。我省技术市场2006共签订技术合同2834项,合同成交金额23.8亿元,平均每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4万元。我省还建有常设技术市场、网上成果交易平台、技术产权交易所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这些基地的建设和服务功能的完善,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有力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5、筹建了省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
为了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解决科研机构发展科技产业中生产场地和资金缺乏的问题,根据省属转制及其他科研机构的要求,我省决定筹备建设河南省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为我省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提供创新创业的基地。建设省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不仅可以发挥聚集效应,实现学科优势互补和技术资源共享,而且可以形成示范效应,成为我省中小企业乃至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辐射源,促进我省产业升级。目前,省科研机构生产试验基地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为高层次、高起点建设生产试验基地,严把入驻项目的质量关口,按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产业化条件、有较充分的资金储备和经营管理人才等标准,对申请入驻项目进行了认真筛选,已确定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年产10万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实芯焊丝”等项目作为今年入驻项目。
二、主要作法
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种质资源、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六大共享平台组成。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集成资源,统筹协调,着力在增量调动存量,建立和营造共享机制,完善并提升平台作用等方面,着力解决整合、共享、提高三个关键问题。
1、解放思想、调整思路。去年全省科技大会以后,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座谈会,明确提出了要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提高全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会后,省科技厅组
织对这两个大会精神进行了学习和讨论,统一了思想认识,并在四个方面调整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思路:一是变政府包办为引导支持。原来的做法是根据每年安排的总专项经费额度来确定平台发展的规模,现调整为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积极性,以企业为投入主体,政府进行引导、指导和支持;二是变放任自流为战略布局。原来是从自下而上申报的单位中挑选,现调整为按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战略布局,如今年在省定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企业、六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布局了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了解决科技社会发展的关键热点问题,今年我们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建设了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三是变单一支持方式为多种形式支持。原来是通过基建经费单一方式支持,此后基本不再有意识支持,现在调整为基建主要由承担单位自筹资金进行,政府资金主要支持研发关键项目、引进关键人才、购置关键设备,且不再局限于一时的集中支持,而是长期支持;四是变终身制为动态管理。加强对平台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考核。
2、集成资源,合理配置。去年,我省按照科技大会的精神和我省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进行了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改革旨在整合资源,减少交叉重复;明确责权,强化绩效评价;分层管理,加强宏观调控。改革后的计划体系更加突出战略重点、突出自主创新、突出成果转化、突出创新体系建设,统筹项目、人才、基地发展。专门设立了创新能力与平台建设计划,以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有限的科技资源的最大效益,我们采取了网络化配置的方式,加强资源集成。以科技计划体系为经,以各项中心工作为纬,突出各个节点,合理配置科技资源,逐步实现科技经费的有效整合与集中配置。如,基本不再安排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而是通过安排承担科技攻关计划和成果转化计划项目,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关键项目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安排承担科技攻关计划和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支持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经费,通过招标方式支持省属科研机构购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并加强对所采购的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的检查考核,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承担省级重大科研项目93项,获省科研经费9539万元。其中安排省重大专项7项,经费5600万元。针对我省目前还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情况,全厅积极动员,按照部省工作会商制度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集成全厅资源和社会资源,组织有条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积极申请国家重点实验室。
3、统筹布局,突出重点。为进一步突出战略重点,发挥我省优势,取得突破,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按照《规划纲要》的部署,今年以来我们陆续启动实施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节能减排、科技富民强县及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五个重大科技工程,作为全厅工作重中之重,以此为载体引领全省科技工作的跨越。在每个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方案中,都部署了相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任务。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工程中重点安排了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的任务,大加快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展速度,今年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超过“十五”的总和;科技富民强县及新农村建设工程中,突出了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任务;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中也部署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具体要求。
4、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加强与科技部和省直有关方面的协调配合,形成支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全面发展的合力。一是抓住今年我省与科技部建立省部工作会商制度的契机,把共同推进
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和创新体系建设纳入会商议定书,积极组织有条件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努力推进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与国家平台体系的对接;二是同省发改委、财政厅、国资委、信息产业厅、国防科工委、教育厅、统计局等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提出了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全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的初步方案,建立全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联席会议的协调机制。
三、今后工作打算
尽管我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经过多年的积累,有了一定基础,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但是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弱。如,我省目前立项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仅有30多个,而广东省2004年就达到了80个。全国有20多个省(市、区)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我省在这方面尚属空白。二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等共享网络平台和共享机制尚不完善,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仅有30%。省重点实验室等的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立项、轻管理,重建设、轻运行的现象。少数重点实验室在用人、收入分配等制度上的改革创新不够。三是投入不足,缺乏稳定、持久的经费保障。如,自然种质资源、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等共享平台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没有得到保障,一些大型仪器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和维修、设备无法正常运转,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经费无法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我们将按照科技部关于平台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省的实际需求,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平台建设工作:
1、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扩大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规模。要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加大省六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力度,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发展重点上,结合我省优势和支柱产业技术进步的创新需求,优先在科技经济各界急需的重点领域和空白环节上组建。在建设主体上,鼓励和引导转制科研机构、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中央驻豫转制科研机构建设共享平台。在工作方式上,充分调动部门、地方和依托单位的积极性,对投资力度和基础条件符合标准要求的,纳入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管理。
2、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以质量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服务手段。择优支持重点实验室,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装备先进、流动开放的省级研究实验基地,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整合资源,围绕我省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和发展,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建立以加强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标准物质、实验材料和生物标本等资源的收集、安全保护与利用为主要任务,具有鲜明河南特色并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相衔接的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源的采集和收藏,加强科技文献的数字化工作,加快建设和完善具有河南特色的科技文献数据库;整合集成我省相关单位、部门、行业、地区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科学测试、科学监测、科学普查、科技统计等基础数据资源,加强各类科学数据的管理,加强与国家科学数据的链接和数据交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培养,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中心、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成果交流交易服务体系等服务机构的建设。
3、加强协作共享,不断提升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的利用效率。
运用共建共享的新机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全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与建设,构建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开放高效的河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推动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高效利用。组建河南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信息网站,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管理、监督、评价、激励保障制度和共享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积极探索建立新型、高效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协作共享机制;实现我省自然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和共享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促进全省自然种质资源共享体系的健康发展;建立包括科技情报信息单位、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全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完善“公共数据,公共享有;自有数据,有限享有;专有数据,有偿使用”的科学数据分级分类共享服务体系;建设覆盖全省的以成果转化、技术信息交流、知识产权服务为重点的综合性和专业性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完善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第四篇:集美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集美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集美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根据《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平台是指依托本区具备一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通过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向社会提供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各类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
第三条
平台的建设旨在根据我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政府的导向扶持,调动各方面力量,为本区高新技术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科技人才创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本区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条
平台建设将围绕本区《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工作重点,服务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和开放共享”的管理机制。
第二章平台管理机构和建设单位的职责
第五条 区科技局负责全区平台的策划、征集、申请受理、初审、验收和绩效考评等管理工作,根据本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提出平台建设资金的使用建议,并会同区财政局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施监督与绩效评估。
第六条
区财政局负责平台建设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审批、资金核拨和监督检查等,并与区科技局共同审定平台建设项目,对专项资金使用开展追踪问效工作。
第七条平台建设单位负责平台建设和运行,主要包括制定平台建设方案,落实平台建设的自筹资金和运行维护费,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的原则,面向辖区企业提供优质优惠的公共技术服务,加强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保障平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章
平台任务
第八条
平台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技术研发平台: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服务,解决实用性技术难题。着重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带动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为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二)资源共享平台:整合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开展协作共享,为产业技术研发提供相应的研发设备等基础条件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试验、分析测试服务,为协同创新提供服务。
(四)项目负责人的职称证书或学历证明材料有效复印件;
(五)平台运行章程和管理制度;
(六)经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上审计报告;以及最近一个月的企业会计报表;上企业完税证明(国、地税);(事业法人单位不需要提供)
(七)当年注册的新办企业,须报送最近1个月的企业会计报表;
(八)审核需要的其他材料。
第六章平台建设
第十三条
平台建设可分期实施,建设期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实行边建设、边运行、边服务机制。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要按照平台的建设方案,注重把资源整合、规范管理和开放共享服务以及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保障平台顺利建设和对社会开放服务,使之真正成为服务于科技进步、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五条
在建设期间,建设单位要每年向区科技局书面汇报建设进展和运行情况。区科技局对平台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第十六条
平台建设完成目标任务后,建设单位按照《集美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有关项目验收的程序和要求,向区科技局提交有关材料申请验收。
第十七条
区科技局对申请验收资料进行审核,符合
验收条件要求后,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验收。
第十八条
平台建设中存在下列情况之一,不予通过验收:
(一)平台建设没有达到目标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二)未经批准擅自修改平台建设方案,偏离合同规定的目标、内容等;
(三)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造假行为;
(四)建设过程中存在纠纷尚未解决;
(五)合同规定的期限到期后没有申请延期,超过半年时间未申请验收;
(六)未履行公共服务职责;
(七)经费使用不符合规定要求。
第十九条
没有通过验收的平台,建设单位应在半年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并做出相应改进后,可再次提出验收申请。如第二次验收未通过,将按立项合同约定处理并取消平台资格。
第七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条平台建设经费以建设单位自筹为主、区财政科技资金资助为辅。鼓励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平台建设与运行的顺利进行。
第二十一条 区财政科技资金资助用于提升平台创新和服务能力建设,不得用于房屋建设或装修等与科研活动无直接
政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第五篇: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法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
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1-12-07(湘科条字[2006]159号)
有关单位:
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规划纲要,也是贯彻落实我省“科技兴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我省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和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强我省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手段,改善科研环境,充分发挥科技资源效益,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
湖 南 省 财 政 厅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湖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促进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开放和共享,保障“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以下简称条件平台)的持续、规范、有序、高效运行,提高科技手段,改善科研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条件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突出重点,促进创新。为建设创新型湖南提供科技基础条件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工作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条 条件平台建设与管理的主要任务:
(1)结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
(2)根据“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着重解决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科技服务能力的关键问题;
(3)构建和完善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自然科技资源共享、产业(行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科技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农村科技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物质和信息保障系统;
(4)构建和完善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权益和义务关系,逐步形成全省性的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制度环境。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省科技厅和省财政厅共同负责条件平台建设与管理,成立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办公室领导由科技厅和财政厅领导担任,成员由科技厅条件财务处和财政厅教科文处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办公地点设在科技厅条件财务处。
办公室的职责:
(1)负责制定条件平台建设规划和编制条件平台建设的计划;
(2)负责组织建立条件平台建设的管理体系,建立专家库和中介机构资料库;
(3)负责组织条件平台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监理、验收和评价;
(4)负责监督检查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5)负责条件平台运行的管理与绩效考评;
(6)负责定期向社会发布条件平台的运行情况及相关信息。
第五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具备条件平台项目实施的基础设施和场所,具有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专业人员队伍和管理团队,项目负责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
(3)具有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自筹资金和后勤保障能力。
第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的职责
(1)按要求编写项目的《实施方案》和《任务书》;并严格遵守经批准后的《实施方案》和《任务书》中的各项条款,认真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项目预定目标;
(2)保证项目所需的配套经费及建设所需的相关条件;
(3)按规定使用项目经费,及时报告和妥善处理项目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接受办公室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4)按要求登录条件平台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按进度要求提交监理申请报告和项目进展汇报材料,自觉接受办公室委托的中介机构的中期监理;
(5)项目验收后与办公室签订有关资源共享责任书,所形成的信息资源统一纳入条件平台门户网站,对社会提供服务。
第三章 项目管理
第七条 条件平台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验收和评价工作依据《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申报受理规程》、《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评审、立项规程》、《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监理验收规程》和《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绩效评价规程》进行管理。
第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按条件平台项目申报要求填报《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请书(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专用表)》、《实施方案》和《任务书》,按照省科技厅项目申报时间要求,向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受理中心统一申报。
第九条 办公室负责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查,并组织项目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批准立项并下达经费。
第十条 办公室与项目承担单位签署经核定后的《任务书》,《任务书》中明确项目承担单位的责任、权益和义务,项目建设内容和考核指标等。《任务书》一经批准,即作为项目实施、监理和验收的依据。
第十一条 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建设期内对部分具备对外提供服务条件的资源可先行开放、共享。
第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在完成任务2个月内,向办公室提出项目验收申请。申请项目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提供以下材料:
(1)项目承担单位针对《任务书》撰写的项目完成情况报告;
(2)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财务验收报告和经授权的中介机构提供的审计报告;
(3)经授权的中介机构提供的项目执行期监理报告和绩效考评报告;
(4)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三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能通过验收:
(1)未完成项目《任务书》预定任务和目标;
(2)无法持续稳定的对外提供共享服务;
(3)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
(4)有重大事项变动未经批准;
(5)经费使用存在严重问题,未通过财务验收;
(6)超过《实施方案》规定的项目建设期限半年以上,且未通过办公室批准延期的。
未通过验收的项目按规定要求限期整改,整改后符合验收条件的可再次申请验收。再次未通过验收的,按撤销项目处理。
第十四条 项目中止或撤销
(1)项目承担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项目承担单位申请中止项目或由办公室撤销项目:
①单位主导业务和产权发生重大变化,不能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
②丧失技术依托,项目无法继续实施的;
③自筹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到位的;
④考评或验收未能通过,经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
(2)项目中止或撤销资产的处置。项目中止或撤销的资产,由办公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
(3)对造成项目实施中止或撤销的,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将列入科技计划信用不良记录名单,三年内不得申请条件平台项目。
第四章 经费与资产管理
第十五条 条件平台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政府、项目承担单位及社会力量共同筹集。财政按项目性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确定支持比例。自筹部分由项目承担单位保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平台建设,主要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落实,办公室协助。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认真编制经费支出预算,其范围包括项目业务费
和组织管理费。项目业务费指运行费、仪器设备购置费、材料费、文献购置费、加工服务费、技术开发费、人才培养经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等。组织管理费指的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发生的组织、论证、评审、监督检查及运行考核等各项费用。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必须进行政府采购。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严格执行预算,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报办公室核批。项目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设账,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项目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及时出具财务验收报告,财务验收是项目验收的前提,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1)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2)未对专项资金进行单独核算;
(3)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4)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5)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6)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二十条 条件平台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办公室视情节轻重予以缓拨经费、停止拨款、通报批评、强制中止或撤销项目:
(1)项目承担单位有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项目建设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等经费管理规定的行为,或自筹经费不能落实的;
(2)项目单位管理不善,项目未能按《任务书》规定执行的,或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超期半年以上不能通过验收的;
(3)不接受办公室对项目检查、监理、审计和评估的;
(4)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中止的。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完成后,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转项目承担单位资产账户。对用财政资金采购的科研仪器设备,办公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无偿调拨,并按规定办理资产结转。
第五章 运行管理
第二十二条 条件平台项目所产生的各类信息资源,经验收后均统一纳入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进行运行管理,各项目承担单位转为资源提供单位。
第二十三条 资源提供单位与办公室签订资源共享合同,并根据合同中的责任、权益和义务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源,并接受考核。
第二十四条 办公室将对资源提供单位的资源共享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考核评估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对优秀的予以奖励,在新建条件平台项目上予以优先支持;对不达标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然不达标的取消其资格。
第二十五条 资源提供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取消其资源提供单位资格,有关责任单位和个人列入湖南省科技计划信用不良记录名单并进行公示:
(1)资源无法对外提供共享的;
(2)对资源的保护和监管不力,造成资源流失和损毁等严重后果的;
(3)提供资源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给用户造成巨大损失的;
(4)服务质量差,多次受用户投诉,敦促整改仍无改善的;
(5)服务中严重违反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给用户造成巨大损失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