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按照xxx要求,我县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对2004年以来的十个“1号文件”中涉及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进行了认真梳理,现将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05年中央1号文件开始,有7个中央1号文件中都涉及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针对中央1号文件,省、市以及我县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对农村文化的建设进行规划和指导,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我县一直以来就重视文化建设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文化兴县”战略目标,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政策保障情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XX政府关于加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针对性的政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指明方向、明确任务起到了主导作用。用含金量高、导向性强的政策保障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向文化领域集结,形成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二)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以及本地出台的各项政策,在加强领导、设施建设、配套投入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全县从县级文化设施到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农村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效。按照中央、省有关文件要求,加强领导,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出台《XX图书馆、文化馆、镇街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设施、加大管理力度、开展各类活动,目前我县“三馆一站一院”已经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组建和培养较强的业余文艺创作队伍,每年都创造有很多精品文艺作品,有效的提高了文化站、文化大院的利用率。投入资金xx万元,在县图书馆建成了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两室一中心”达到了省定标准,基层规范化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县图书馆充分发挥“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服务群众的作用,每年对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x次以上,提高了服务能力。全县xx处社区全部建成社区文化中心,xxx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各镇街综合文化站人员配臵都达到x人以上,村(社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都配有专职或兼职文化管理员,其中xx%达到省市高标准要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实现全覆盖。全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完成xx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xx%,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短缺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乡镇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很少或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等文化设施设备不能正常更新。
(二)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目前,农村文化站都是由乡镇负责管理的,县文化部门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这种管理体制带来的结果是:行政关系隶属于乡镇,业务关系又依靠文化部门,文化部门想用人,但手里没有人事权,无法进行宏观管理;乡镇不熟悉文化事业,用不好人。我们在调研中发有不少乡镇文化站干部常被乡镇任意抽调,协助乡镇政府搞拆迁、计生等中心工作,没有精力考虑组织文化活动任务,也无法集中精力指导农村文化工作,当然也无法安心本职工作。
(三)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大部分乡镇文化站能够开展活动,但一般以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观众则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县文化局竭力组织的每年送戏下乡,对于全县xx个村(社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加上目前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参与活动不够,对群众的影响非常有限。
三、原因分析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过去长期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
(一)基层政府对农村文化引导还不够 部分基层政府轻视文化生活,这是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首要原因。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而基层党委和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指导者,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考核,但是目前还没有真正把文化工作的考核纳入到对基层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更没有把文化工作的优劣作为领导干部职务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导致基层领导干部往往把农村文化建设当成软任务,可以马虎一点。
(二)农村文化投入依然不足 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是关键。目前从总体上看,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办公费、活动经费、业务经费缺乏,根本谈不上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更不用说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硬件方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在软件方面,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从农民自身来看,由于总体上收入水平不高,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用于文化消费的开支很少。
(三)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是农民自己,然而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动力不足。一是意识差异。农民特别是其中年龄较大者普遍喜欢求静,劳作之后,喜欢休息不想动,不想娱乐,不像城里人。二是需求差异。不同农民群体对文化需求不同,20岁至40岁年龄阶段的农民对文化需求比较强烈,但是这部分人外出打工的多,在家务农的少,此外,男人对文化需求比妇女更高一些。正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上面热,下头冷的尴尬局面。
(四)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乡文化资源配臵不合理,差距甚大。单就图书为例,最近几年,中国每年出版图书17万到19万种,其中有关涉及“三农”的图书还不到4000种。全国面向普通农民的农村类报纸只有30多家,发行量仅180万份,难以满足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
四、整改措施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新时期农民文化多样性、健康性、农业科技化的需求很不协调,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影响城乡社会的和谐。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一)强化责任,统筹规划,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1、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 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一方面,要根据农村文化建设尚缺乏市场机制的激励、缺乏活动的组织等特点,对整个农村基层文化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在制定和实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时,注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2、发挥城市先进文化的辐射作用 要坚持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先进文化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龙头,通过城区到镇再到乡村,递次辐射,带动整个农村文化有序发展。一是将城市文化资源引向农村,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服务向农村延伸。二是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城市文化单位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
1、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政府财政支出的1%。
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政府应继续实施“以奖代补”等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
3、改革信贷资本体制 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一种扶强不扶弱、重国有轻民办的倾向,农民自投文化设施贷款很难,主要是信贷方担心农民还不起。这种做法大大抑制了农民办文化的积极热情。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民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村兴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
(三)突出特色,创新载体,提升文化品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打造特色文化 农民自办文化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文化需求,具有重大作用。引导农民挖掘、保护和利用本村的文化资源,带动村庄改造,在村民身边开展健康、清新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寓教入乐,促进党的政策、优良道德、积极上进观念、健康习惯进村入户,使农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净化社会风气,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意见建议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我们建议:
(一)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 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
(二)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
1、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
2、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三)创新手段,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四)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 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县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社区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集中到社区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
XX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农村文化建设
浅析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简介:
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因为我国农村幅员辽阔,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而且农村的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基础差、底子薄,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化需求也更加紧迫,所以,如果农村的文化建设搞不上去,农村文化事业繁荣不起来,农民的文化水平提不高,农民的文化需求满足不了,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最为经济实用、长效可行呢?对此,我翻阅了相关书籍,查阅了一些资料,很多方面的材料说明采用广播电视覆盖方式,特别是把有线电视通到农家,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一个最为经济实用、长效可行的方式和途径。这些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日益拉大,据资料显示2003年文化事业费中城市占71.9%,农村文化只占28.1%;文化事业费中东中部地区占78.3%,西部地区只占21.7%。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3、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4、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场次越来越少。还有农民很少看电影,因为电影院很少建在农村。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可行的措施—广播电视业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等有机可乘,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人们满足自己物质文明的需要同时也要让自己精神文明的需要得到满足。农民最普遍认为广播电视属于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我曾经在报纸上见到一篇文章,文中写到,有位省级领导在检查验收
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后,感慨地说:“这个下乡,那个下乡,都比不上有线电视进山庄。”
1、广播电视是农民最喜闻乐见的现代文化传媒
社会主义的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团结、教育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最具优势的现代化宣传工具,也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同时广播电视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种知识和信息的现代传媒,而且它具有其它传播工具、传播方式无可比拟的、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越性。
广播电视传播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是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它具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它可把文字的东西音像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观众不受年龄、文化程度等限制,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所喜闻乐见。
广播电视传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同时,观众就可以实时收听收看到,特别是现场直播,观众可实时地收听收看到哪怕远在万里的直播现场发生的实况。所以,广播电视才真正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真正使“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广播电视传播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广播电视的传播可以不受距离、地形地貌等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的限制,它播出的节目,可以全天候地深入到服务区的各个角落、每个家庭,只要有接收工具就可以收听收看。它的观众也最具广泛性,它是最名副其实的大众传媒。此外,广播电视传播的内容也极其广泛。
一些资料表明,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新闻媒体,而人们从电视、广播、报纸三种主要新闻媒体中获取信息的比例分别是88.9%、71.2%、25.7%,可见,广播电视是当前人们获取信息最最主要的渠道。
2、采用广播电视覆盖方式有效性、可行性
广播电视节目内容极其广泛,完全可以涵盖农村文化建设的其它方式。随着广电部门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广电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可以包罗万象,不但可以及时传播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新闻,而且可以传播各种知识和信息,大到宏观世界,小到微观世界,万事万物,都可尽显在小小的荧屏之上。许多农村干部和群众反映,农村有了广播电视,特别是安装了有线电视,社会治安好了,不良风气少了,农民眼光远了,知识也增长了,文化生
活更是丰富多彩了,天天有电影有戏看,什么国内外大事,什么领导人,什么影星歌星、科学家、名医生,农民都知道,农技知识也可以天天学。
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网的功能越来越多,这也正适应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是其它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广播电视不仅可以给农民传播文化,而且将有力改变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大大加快农村和农业现代化。3 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取得的成绩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问题都十分重视,把它作为讲政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抓。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2.3%的农户拥有电视机,广播普及率达76.9%。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广电部门的实力将不断增强,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不断增加,播出时间不断延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制作、播出和传输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对农节目,越办越好。这些不仅表明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取得了巨大成绩,而且表明广播电视深受农民欢迎,已成为农民群众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信息来源,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块主阵地。但是,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许多地方无线发射难以直接覆盖,卫星覆盖又有个落地问题,而且农村采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往往难以收到诸多频率、频道,特别是市、县台的节目无法收到。采用有线覆盖,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分散、地理条件差的老、少、边、穷山区,成本高,资金是个大问题,因此,这些地区,有线广播电视通乡率低,入村、入户率更低。
其次,认识不足。忽视了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了广播电视作用在农村得不到充分发挥。农民对广播电视了解不够。像中央7套有很多农业节目,可以帮助他们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教会他们发展种养植业时,才来使农民来了劲。
再次,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投资体制关系不顺,造成投入不足。架设农村广播电视线路和购置设备,成本都很高。特别是山区,有的从行政村架一条光缆到自然村,就要几万、十几万元,从乡到行政村有的成本更高。这样大的投入,由谁来投?到目前为止,各地还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投资体制,都要靠广电部门到处筹措。因此,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基础网络建设投资,仅靠广电部门单方面完成是不可能、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广电部门不具备这个实力,应由社会、政府、乡镇以及村集体和村民共同投入。
4、对做好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的建议
切实加强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并以此方式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措施。
首先提高认识,把做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一定要提高对搞好广播电视覆盖在农村文化、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把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农村文化建设的头等大事来抓,切实保质保量地实施好“村村通”工程。
其次进一步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投资力度,尽可能把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大部分投到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并逐年追加对农村广播电视扩大覆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度。
再次要认真办好节目,搞好宣传。在节目改版、节目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农民、农业的需要,办好对农节目,使农民能从广播电视中受到更大的启示与教育,得到更多的知识与乐趣。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政策调控,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加大现有文化体制的改革,逐步理顺和创新体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的需求和发展,同时使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力得到巨大的释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必须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之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努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保健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通过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和水平,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展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繁荣农村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培养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希望的田野有了优秀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第三篇: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时间:2008-12-11 08:55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农民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我要评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但是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发展的支撑,没有一个稳定健康的社会环境系统,经济发展就不能有效带动社会整体的进步,最终还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就是农村稳定健康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目前农村思想文化现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概括:
一是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精神生活却相对滞后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物质生活质量有了三次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农村的精神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较快提高的物质生活质量相比,农村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农民除了看电视外,很少有人看书看报,有组织的、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二是束缚解除了,不少封建糟粕却有抬头的倾向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束缚农民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主创业的各种教条都解除了。随着农村自由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也呈现出多元、活泼、健康向上的态势。但不可忽视的是,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封建糟粕也有了抬头的倾向如求神、拜佛、算命等。虽然这些封建糟粕只是在个别角落存在,也绝对不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但却不能因暂时的瑕不掩玉而让其放任自流,无所顾忌地滋生蔓延。
三是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显著增加,大局意识却相对淡薄
农民民主意识增强主要体现在对村干部选举的积极参与上。与农民民主意识同步提高的还有农民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多的农民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两种意识提高的同时,农民的大局意识却相对淡薄滞后,这主要体现在对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参与热情不高上,这也成了农村干部开展工作的一件头疼事,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干群关系的不太协调。
四是信息渠道拓宽了,鉴别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
随着闭路电视进村入户,农民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渠道有了很大的拓展,在不少农村也有了网络接入,这对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疑是有好处的,也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可是信息资源异常丰富,就很难避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加上现阶段农民对多渠道信息缺乏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这样,一些腐朽不健康的东西就难免有了温床和土壤,这也是黄、赌、骗在一些地方抬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是社会秩序普遍良好,但传统顽疾难除病根
据群众反映,近年来农村刑事案件较以往明显减少,打架斗殴现象很少发生,邻里矛盾也较以往明显缓和,乡风文明有了显著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有两个传统的顽疾却难除病根,有时还有反弹向上的趋势。其一,尊老不足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其二,婚丧嫁娶、生日、暖房大操大办,也成为群众的一个普遍负担。
根据以上现状和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抓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抓发展要把中央的“多予少取放活”真正落到实处。而在“多予少取放活”的六字方针中,最重要的是“放活”。笔者认为,一定要放松对农民的管制限制,让农民充分自主经营,自主发展,自主创业,从根本上改变当今农村整体落后的现状。
二是抓教育,真正提高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
抓教育有两层意思:其一,要加人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其二,要大力宣传普及现代意识,加速社会的转型。
三是抓宣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多办一些有乡土特色、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宣传、教育、娱乐节目。此外,还要加强农村文艺宣传队伍和编写队伍的培养,繁荣农村文艺活动。发掘整理农村通俗易懂且地域特色突出、容易被农民接受的演唱材料,以改变农村演出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
四是抓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
要扩大投入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力争每个村子都有图书室、黑板报以及群众性的体育设施和老年活动中心。要有可观的、富有吸引力的定额补助。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直面和必须解决的一个全新课题,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让农民真正走上科学、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赵爱慧
第四篇:农村文化建设
2014 —2015学年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研)
题目:有关农村娱乐文化的调研
学生姓名:董会民 学号:201409020121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业:产品设计 指导教师:李志如
2015年 2月 25 日
摘要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掌握我市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现状,摸清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方式和工作思路,我对新农村文化工作进行了详细调研。在调研中,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现场视察等形式对新农村文化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剖析,现归纳整理,形成调研报告。
关键词:文化建设 文化现象 建议、措施
目录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3
2、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
3、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6 有关农村娱乐文化建设的调研
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娱乐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下,我市农村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体来看,基础设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体现,民间文化有所弘扬,人才队伍相对稳定,文化产业初见端睨,文化市场渐趋繁荣。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我们调研来看,农村现在设有展览、图书、阅览、健身、棋牌等文化活动厅室,配备有相应的活动器材,并正常开放;开辟两处文化广场,广场上配备体育健身器材;平时利用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乡镇、村领导文化意识有所增强。从走访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乡镇、村的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已逐渐增强。当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农民的文化需求就更为迫切,文化建设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经济发展亟需先进文化来支撑。为此,山东省曹县魏湾镇董楼村已开始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摆上工作的议事日程。乡负责人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首期 投资了45万元,建成了一体的多功能文化大楼。
部分民间文化得到传承弘扬。每个乡镇庙会文化都较为发达。部分乡镇能利用民俗和传统文化开展民间文化活动。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欢迎。县里组织的送戏、送电影、送体育和送图书下乡活动,普遍受到广大村民的欢迎。董楼村重新改组恢复了电影放映队,创造条件,积极实施“送电影”下乡活动,仅2014 年就完成“送电影”下乡495场次,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农民的这一文化需求。
村民自发性文化活动较为丰富。调研乡镇都能利用重大节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组织文娱演出、棋赛、球赛和联欢会等。乡镇农民自娱自乐、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较活跃,如组成腰鼓队、舞剑、扭秧歌和小型民间乐队等。近年来由乡镇文化站或当地学校牵头组织的一些文艺节目进行演出,普遍受到好评。董楼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宣传队,逢年过节均自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
二、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省市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问题不少,现状不容乐观,乃至令人堪忧。经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文化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中央和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经济政策,并要求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的投入幅度应高于当地经济增长的幅度,但不少乡镇并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实相关的文化经济政策,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与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严重失衡;文化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同步,严重错位。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调查发现,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一些乡镇可谓“文权”旁落,镇村领导干部缺乏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将引领、导向作用让位与民间“会头”,使得他们在农村“神气活现”、“一呼百应”,建庙迎会请神,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假道,摆“水陆道场”;伪装“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在这种情况下,先进文化如何能够占领农村阵地?不少干群对此十分忧心。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主要原因则是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文化阵地建设滞后,村级文化设施奇缺。调查显示:经努力,2014年全县有3个乡镇文化站建成达标,但目前尚有10个未建成镇级文化站。而行政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场地就更为奇缺,据统计,目前我市27个行政村无正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即使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设施也不齐全,图书藏量很小,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5、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缺失、老化,青黄不接且后继乏力。我市农村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农村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 乏,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吹、拉、弹、唱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人才。村中小学亦几乎没有专业学校毕业的音、体、美教师。所有这些,对繁荣新农村文化造成很大阻碍。乡镇文化站干部队伍也令人堪忧:一是年龄偏大。因近几年进入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年轻人极少,多数人员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人才,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已在50岁左右。二是水平偏低。这些人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与文化对口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仅停留在“ 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三是不够平衡。全市乡镇的专业文化干部布局不合理,多的乡镇达5-6人,而少的乡镇没有1名专职干部。加之这些人员隶属当地乡镇管理,不便于流动调剂,因各乡镇财力和重视程度差异,其人员工资待遇保障不够,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这支文化干部队伍的稳定。
三、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结合这次调查,我们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加大资金投入,全面落实各项农村文化经济政策。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政策,我们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我们应制定新农村文化扶持政策,认真履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率不低于同年当地财政收 入增长率”这一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培育文化市场,扶植文化产业。市、乡镇、村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各级财政部门应确保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内容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并为乡镇文化站、村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市与文化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主管局和新华书店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设施、器材及书刊,用于扶持新农村文化事业,以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2、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干部应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向前向深层次发展。要摒弃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搞得好不好,与镇、村工作业绩考评关系不大的错误思想和做法。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建设的总体布局调整,真正做到合理、适度、同步发展。
3、培育引进人才,不断强化新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我们应尽快配齐乡镇文化站专业人员,理顺体制,落实编制,妥善解决其归属、工资待遇等问题,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 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我们从现在起要有意识地解决农村文化队伍老龄化、人才断层和青黄不接的问题。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新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体第二课堂,设全上满教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四是着意引进人才,建议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体育类教师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
4、加快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运用省文化厅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行动,按达标要求迅速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扩建和兴建工作。我们应充分调动和发挥乡镇、行政村、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富裕农民的积极性,大力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尽快构建出各个乡镇有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各个行政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室、自然村里有文化活动户、农家书屋等多层次文体活动网络。调查发现,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小学撤并后不少行政村的小学校舍闲臵,可通过整修开发成为当地村文化活动室。同时,应充分发挥这些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挪用文化站房和文化设施,并加强管理,真正让其用于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开展文化活动,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各类文化需求。
5、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打造我市新农村特色文化。我市农村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并弘扬我市农村的传统文化,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我们还应加以创新,让其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新内容,变旧文化为新文化;结合具有乡镇地域特色的农民艺术、食品和农产品,以打造新农村的特色文化,并通过有效开发,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力争培育出一大批文化名镇、名村和名品。
6、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开创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资源我们应予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庙会、会船节和农民自娱自乐的演出等我们要充分加以引领和疏导。我们应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率;有效恢复农村广播网,利用好“大喇叭”;健康引领农民宽带上网;并通过“农家书库”、“农家书香” 工程和“万村体育工程”的实施和推进,学校文化资源与镇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各乡镇也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文艺会演和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行政村还可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搞些成才榜、功德榜和能人榜等文化宣传,让先进文化占领、覆盖广大农村,有效抵制农村封建迷信、黄、赌等活动的蔓延,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和推动农民 营造自演自赏、自娱自乐和强身健体,崇尚科学、文明的文化氛围。我们要积极组织送文化下乡活动。要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要建立“常下乡”规划,不拘泥于形式,改进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 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要继续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新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目前,我市农村幅员广阔,各乡镇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基础差异很大,为此,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不能“一刀切”、搞同一模式、定同一进度,应该结合各乡镇实际,制定不同的规划,分类推进和实施;加之,繁荣和发展新农村文化事业,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改进完善,然后逐步在其他镇、村进行推广,从而使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能够更快推进,取得实效。
第五篇:街道办事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街道办事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街道办事处在“十五”期间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情况,限于地方财力,主要是针对办事处的计划生育事业投入,其中2001年16.7万元,2002年20万元,2003年48.1万元,2004年52万元,2005年60.9万元,在这部分资金中主要包括计划生育部门的人员支出,以及对计划生育的日常办公经费投入、2003年后独生子女费的发放、放弃二胎奖励经费、四项免费经费。2003年前投入资金少的原因主要是税费改革前兑付独生子女的经费由村级承担,税费改革后这部分资金全部由办事处承担,故2003年比2002年增长幅度较大。总体来说,对农村计划生育的投入力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农民自办文化的主要形式是自娱自乐,本村或邻村有共同爱好的农民通过自筹资金,购买部分娱乐设施,比如说鼓乐、二胡、笛子等,共同组建一支小乐队或小小剧团,有的即便组建起来,也苦于没有宽敞的娱乐地点,只能轮换着到自家大院里演练,春夏秋天还可以忍受,到了冬天受天气影响就没有办法了。其实冬天正是农闲季节,正是很多戏友、歌友大显身手的时候,可是却没有一个可供他们施展的舞台。
农村的文化建设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资金问题,有了资金,他们相应的设备购置与维修、服装、器材等等也就得到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场地的问题;第三个问题就是缺乏一个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
建设性意见:办事处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递增,但限于资金原因,投入趋向仍旧是计划生育事业,而对于基层的文化建设疏于投入与管理。针对农村整体文化水平素质偏低的现象,建议应该在农村广播电视电影、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室建设方面给与一定的资金倾斜,使老百姓有地方学文化、学政策、学知识,尽快实现农民尽快向市民转变,农村尽快向城市化转变,农业化尽快向工业化转变,逐步增强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使其转变思想,转变观念,顺利实现并进一步推动全区的大建设大发展,同时也使老百姓根更充分体会到上级的关怀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