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的学习资料二
一、什么是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苏联布尔什维克派提出并实行的一种国家机构实行的制度,意思是国家机构不采纳权力互相制约原则。由书记主持工作,各委员集体研究制定部署、决定、规定和要求,并把它贯彻落实到部门系统的工作中。基本含义 集权制。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它的基本含义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就是要在党内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我国民主集中制
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机构来说,民主集中制主要表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生活的内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防止和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
编辑本段由来
一般认为K.马克思、F.恩格斯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已经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思想。1847年,在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主要由恩格斯和W.沃尔弗起草的新章程。章程规定同盟由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构成;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执行权属于中央委员会;各级委员会都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这些规定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精神。1864年,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的《协会临时章程》,也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精神。但是,他们都没有用过“民主集中制”的提法。第一个明确地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是В.И.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立之初,由于组织松散软弱和处于秘密状态的特殊条件,列宁强调党要实行严格的集中制。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党的斗争环境发生变化,列宁适时地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同年 9月,他在《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耶拿代表大会》一文中说:“实行彻底的集中制和坚决扩大党组织内的民主。”1906年 3月20日,他又在《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一文中说:“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现在一致公认的原则”。同年党的“四大”通过的党章第一次载明:“党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十月革命后,民主集中制推广成为各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组织原则。
编辑本段基本内容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二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达到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只有实行高度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民主集中制是要使民主和集中二者辩证地统一。在政治上,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使各方面的意见得以充分发表,然后对其中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东西,通过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作为共同的行动准则。在这过程中,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个人服从集体、全党服从中央。在利益关系上说,民主集中制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它要求统筹兼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统一。在维护个人合理利益的基础上,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如果把民主与集中割裂开来,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就必然出现个人独断专行,官僚主义滋长;反之,如果只讲民主,不讲集中,又会出现极端民主化以及无政府状态。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在中国,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组织原则。1982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①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②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③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④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⑤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⑥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②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编辑本段表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以及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国家的行政机关,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政府;国家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4、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就是极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绝对服从。
编辑本段反思
民主集中制其实就是把本应由大多数人都享有的民主权利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来实行,虽然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工作的稳定性,但是由其产生的少数人专制不可避免,与古代中央集权制类似。
二、谈谈你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列为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和科学、明确的规定。这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就民主集中制的几个关系,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
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怎样,认识是不一致的。有人认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切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再坚持民主集中制已没有必要。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还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决定》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更要求我们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而决不能削弱和放弃民主集中制。”“以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不要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民主集中制,或者以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就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都是不对的。”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第一,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在起作用,经济和政治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各的规律在起作用。上层建筑的一切方面都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但并不等于都必须放弃各自的原则而服从于市场经济规律,更何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它离不开党和国家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正确的领导。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千变万化,竞争激烈,难以预测的因素很多,要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正确决策,仅靠少数人和领导者个人的聪明才智与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健全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汲取集体的智慧、全党的智慧,实行正确集中,才能进行正确的决策。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维护党的纪律,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说到底还是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的表现。在党内强调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处理上下级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几个利益的协调统一,以此纠正损害整体利益的行为,维护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二
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就绝对意义上讲,民主与集中永远处于一种不均衡、不和谐的状态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时候,要把握好二者相结合的结合点,不断协调二者的关系,使其进入相对均衡、相对和谐的境地。然而,在这方面,有的同志习惯于在民主和集中之间“走钢丝”,不问时间、地点、条件,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民主多了,七嘴八舌,众说纷纭,于是就强调集中;觉得集中多了,鸦雀无声,万马齐喑,于是又一窝蜂而起,强调民主,忽视集中。结果,不但没有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反而使原来固有的矛盾更加激化,民主集中制无法在实践中有效地贯彻执行。当然,民主集中制不是民主与集中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求解民主是多少、集中是多少的简单二元方程式,不可能有一种处理二者之间关系的固定模式,只能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根据当时的情形和实际情况,审时度势,找准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因此,在反对某种错误倾向时,决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抛开另一个方面,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贯彻和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两点论,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
《决定》指出:“现在,我们党执行民主集中制总体上是好的,但还有不少问题。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从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民主不够,主要表现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做得不够。有的同志认为,在一所高校内部,一个 2 系,一个处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基层单位,系(处)领导天天和教职工在一起,教职工在想什么,他们对工作有何建议和意见,领导摸得着、看得见、听得到,还用得着走群众路线吗?因而在决策的过程中,忽视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听不得不同意见,尤其听不得反面意见,以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代替群众集体意志。其实,高等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知识分子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来说,具有更强的民主意识,他们的平等观念、参与愿望都很强烈。虽然大家朝夕相处,但你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不虚心听取意见,他就不愿意或不可能向你倾诉衷情,讲心里话。因此,无论在党内生活中,还是在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的重大决策过程中;无论是大单位,还是小部门,领导干部应当具有更好的民主作风,更充分地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教职工的意见,走群众路线。这样才能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具体实际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群策群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高校,集中不够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意识不强,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利益少,很难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妨碍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主集中制的集中,首先是思想政治上的集中统一,要求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这是最基本的原则问题。对高等学校来说,正确的集中就是要把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集中统一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全局上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在这样的基础上统一认识。
三
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
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领导机关工作的具体运用。集体领导制又称党委制或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如何看待领导者个人与集体领导之间的关系,是党的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列宁在论述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关系时指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假如没有‘十来个’富有天才(而天才人物不是成千成百地产生出来的)、经过考验、受过专门训练和长期教育并且彼此配合得很好的领袖,无论哪个阶级都无法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2)在这里,列宁不仅肯定了领袖人物的重要作用,而且明确地告诉我们,领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一个集团,他们彼此应当很好配合。这就是说,充分发挥领袖的作用,不但要注意领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领袖个人与领袖集体的关系,使领导集体和每个成员的作用都得到正确的发挥。当然,强调实行集体领导,并不意味着降低个人的作用,减轻个人的责任。列宁在论述个人负责制时指出:个人负责就是要最明确地规定每个人对一定事情所负的责任,借口集体领导而无人负责,是最危险的祸害,这种祸害无论如何要不顾一切地尽量迅速地予以根除。《决定》指出:“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二者不可偏废。要提倡领导干部敢于负责的精神,反对遇事推诿、互相扯皮和无人负责。党的委员会成员既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又要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可见,集体领导制,既要集体领导又要有个人负责,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否则,就会给党和国家带来损害、挫折,甚至灾难。目前,某些领导干部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有的搞家长制、一言堂,特别是“一把手说了算”还往往被认同“有魄力”、“有胆识”;有的领导班子内部有分工但无个人负责制,遇事推诿,显示政绩的事、“栽花”的事,可以个人负责,甚至争着负责;排忧解难的事、“栽刺”的事,就要集体领导了,就要请一把手拍板了。这样的结果,既助长了个人说了算的不正常现象,又助长了揽功诿过的歪风。这种状况,是与集体领导制度相悖的。
四
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常言讲,制由人定,亦由人废。高素质的人是产生好制度,并保证好制度的贯彻落实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好制度。但是,如果我们广大共产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党性不强,素质不高,这个制度就得不到正确的贯彻执行,再好的制度只能束之高阁。因此,要很好地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首先就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
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内涵要求,领导干部都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真正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时,就能保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有了这一条,其他事情就好办了。”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并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因为它是全党集中统一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二是具备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知识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意识。领导干部应当懂得:民主集中制是什么;民主是什么;集中是什么;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怎样;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有什么意义,等等,只有懂得了这些基本知识,才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去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但是,光懂得这些基本知识还不够,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意识,首先是“一把手”要有民主集中制意识,尤其是民主意识,这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前提。三是具有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坚强党性。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组织起来,成为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坚决维护民主集中制,这本身就是对共产党员党性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党员党性如何的一条重要依据。党员的党性越强,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就越自觉、越好;全体党员都用党性来保证贯彻民主集中制,党在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时就会越坚强,越有战斗力。所以,坚强的党性是领导干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素质。四是具有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良好品德和宽阔胸怀。要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干部首先要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信赖别人;其次要有纳人之胸,有容人之量,有坦荡之度。领导干部有了这样的品德和胸怀,才能够光明磊落,不搞小动作,不计较小事情;在作风上才能充分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才能放手让别人工作;和他一起工作的同志才能心情舒畅,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班子内部,能畅所欲言,互无戒备,团结 3 一致,形成合力。
思想建设是执行好民主集中制的前提和基础,起着指导人们行为的作用,但是,人们接受或改变一种思想是有一个过程的,必须有一些具体的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好的行为得到发扬,不好的行为得到纠正。因此,执行好民主集中制,还要加强一些具体制度的建设。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多年来,我们各级党组织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具体制度,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有些比较成熟的制度执行得不好;有的制度本身规定不符合实际,内容太原则,可操作性不强;有的面对新形势提出的新问题,没能相应制定出新的制度,使一些工作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当前我们应重点建立和健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一方面,通过必要的制度,对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起到有效的管理、约束作用;另一方面,使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得到制度的保证,逐步做到领导干部自律与教育管理制度化。
三、为健全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当还具体规定了哪些组织制度?
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党章还具体规定了实行党务公开、代表大会任期制、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等各项组织制度。
四、党的纪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党的纪律的基本内容
党的纪律从内容上可分为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经济纪律、保密纪律和宣传纪律等。
党的政治纪律,是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政治任务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确定的基本规范,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政治生活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政治斗争中要立场坚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定不移。我们讲政治纪律,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动摇。党员对于党的决定有不同意见,可以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也可以保留,但必须在行动上服从,决不允许公开发表同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江泽民同志强调“: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策,只有努力学习、正确理解、认真执行、坚决维护并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的义务,绝对没有不执行或随意变更的权力。十六大报告严肃指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
党的组织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循的维护党在组织上团结统一的行为准则。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根本的组织纪律。违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违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都是违犯组织纪律的行为。所有的党组织和党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切实做到党章所规定的“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决不允许把自己管理的地方、部门或单位搞成不听中央统一指挥、不受党组织约束和党员监督的“领地”。各级党委都必须认真执行党委会的工作规则,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不论什么人,不管其职位高低,都不允许搞独断专行,或者拒绝组织的调遣和监督,把自己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共产党员无论担负什么工作,都是党组织的一员,个人的进步和取得的工作成绩,都不可能离开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帮助。要坚决反对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严肃党的组织纪律,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选拔任用干部,要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来进行,坚持做到多数人不赞成的不提名,未经组织人事部门认真考核的不讨论,集体讨论干部提拔任用时多数人不同意的不通过。对那些不按党的原则办事,在选人用人上搞不正之风的,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要一查到底。对于跑官要官的,不仅不给,还要严肃批评,由此得到提拔任用的要坚决撤下来。对于买官卖官的,发现一件认真查处一件,并坚决绳之以党纪国法。对于骗官当的,要从严惩处,并且一定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纪律责任和法律责任。
党的群众工作纪律,是指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党的群众工作纪律,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保证。它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随时随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侵占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群众工作纪律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就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群众工作纪律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就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动员和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更加需要严格执行党的群众工作纪律,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把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绝不能与民争利、以权谋私、侵犯群众的合法利益。特别是一些困难企业和单位,领导干部更要与群众同甘共苦,团结群众同心同德,共度难关。对于群众中出现的对党的一些政策措施暂时不理解的问题,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力戒简单生硬。对于那些骑在群众头上称王称霸、欺压群众的党员和干部,必须严肃惩处。
党的经济工作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在经济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和加入WTO的情况下,加强经济工作纪律特别是财政金融工作纪律显得越来越重要。能否不断健全和切实执行各项经济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不仅关系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经济工作,而且还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所有从事经济工作的党员和干部都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严格遵守经济工作制度特别是财政金融工作制度,不得超越职权规定插手这些工作。要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有规范作用、制约作用和威慑作用。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无论哪一个领导班子,哪一个干部,不遵守经济工作纪律,都要追究责任。对于负有检查监督责任的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如果不去检查,监督不力,出了问题也要追究责任。
党的保密工作纪律就是保守党的国家秘密的规定。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坚决保卫党和国家利益,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对违反党和国家保密规定的党员、干部要根据情节予以处理。违者免职,受到应有的处罚!党的纪律的要求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党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使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干部,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
(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依据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党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原则问题上进行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五、党的纪律有哪些特点?
(一)党的纪律是统一的平等的纪律。
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得工人阶级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的利益要求,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经济上的不平等,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密切联系起来,并可以打破行业、地区以至国家的界限,联合成统一的整体。工人阶级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政党的成员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的地位,决定了其政党的纪律是真正平等的纪律、统一的纪律。工人阶级政党的成员,不论其职位高低、资历长短、功劳大小,在党的纪律面前都应当是平等的。
工人阶级政党纪律平等的、统一的特征,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党的纪律对于党内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是平等的,党内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纪律之上的特权;二是党内任何人、任何组织违反了纪律都必须受到追究,决不允许任何容忍和纵容少数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决不允许干扰党纪执行的行为;三是各级党组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所作出的某些更加具体的规定,必须以贯彻执行党中央统一制定的法规为基本依据,与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相一致。
(二)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
工人阶级政党是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纪律的目的。党的纪律又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党员及其代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是集中了全党意志的纪律。这个党的成员都是本阶级的优秀分子,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目的,是自觉自愿地献身于无产阶级的事业中,深深懂得严格的纪律对保证事业成功的必要性。对于每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来说,不管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不管是否符合自己意愿、是否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和监督之下,都能够自觉地服从组织决定,遵守党的纪律。
因此,维护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靠的是它的成员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靠其成员对本阶级事业的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因而具有自觉性这一鲜明特征。许多共产党人为遵守纪律而甘愿献出自己韵热血和生命的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正如陈云同志所说,“坚定的革命者视纪律为自由”,而不会感到是一种约束。这是就其基本方面而言的。当然,党内也存在着不自觉遵守纪律,以致违反纪律、破坏纪律的现象。对此,各级党组织必须加强教育,执行纪律。
(三)党的纪律是科学的纪律
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以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产生的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依照一定的民主程序,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党的会议讨论通过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 5 人类历史上唯一能够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保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民主、科学的纪律。工人阶级政党纪律的科学性,还表现为它不是一经制定就永恒不变的僵死的教条,它的具体内容能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得到调整、充实、丰富和完善。
(四)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
“铁的纪律”指的是党的纪律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有严密的统一的组织,而这种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则有赖于在工人阶级政党内部实行极严格的铁的纪律。当某种建议和意见一经党的会议上讨论通过,形成了决议,对整个党的组织和党员都适用,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党的每个组织和每个党员都必须执行,否则就要受到纪律的制裁。
六、谈谈对遵守党的纪律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遵守党的纪律是共产党员先进性内在要求组织纪律是维护党在组织上团结统一的纪律,是处理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党的组织纪律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根本的组织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又要实行正确的集中,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统一,在行动上做到步调一致。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最主要的是做到“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对每个党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要切实坚持党的组织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任何党员、干部都不能把自己管理的地方、部门搞成不听党的指挥、不受上级党组织约束和党员监督的“领地”。不论什么人,不管职位高低,都不能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置身于组织之外。任何党员都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不允许搞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任何党员都必须坚持参加组织生活,按期交纳党费,努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
要切实贯彻执行党组织的决定。经过党员大会、党代表大会、党的代表会议或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的决定,每个党员都必须认真执行,不能讲价钱,不能打折扣。如果对党组织的决定有不同看法,可以按照组织程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在组织没有改变决定之前,必须坚决执行,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和延缓。每个党员在执行党组织的决定时都不能计较个人得失,更不能凭个人好恶决定取舍。在条件具备时要贯彻执行,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也要千方百计地贯彻执行。越是环境恶劣、条件艰苦,越能检验一个党员对待党的决定的态度,越能检验一个党员是否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否真正具有先进性。
七、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谈谈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经常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这是因为党的优良作风不是自发形成的,其产生既要有客观阶级基础,又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还要靠全党同志的共同努力。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集中工人阶级的高尚品质,把党员分散表现出来的好的作风加以总结、提高,并将其作为规范,在全党宣传推广,使之为全党多数人所认识和接受,从而成为全党范围内比较稳固的自觉行为和风尚,而不只是个别党员的模范行动。这样,才可以说有了全党性的优良作风。不仅如此,党的优良作风是在同各种不良作风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外部的剥削阶级思想作风以及各种旧习气的影响和侵蚀,而且党内由于认识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作风。党内正确的思想作风与错误的思想作风的斗争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种斗争将会贯穿于党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只有不断克服各种不良的作风,党的优良作风才能够形成、巩固和发展。还必须看到,党的作风建设是随着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客观形势的变化,向党提出了新的任务,也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的优良作风不是凝固僵化,停滞不前的,它不能固定在某一水平上,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不断提高发展,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党的作风建设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在树立常抓不懈思想观念的同时,又要在一段时间里,抓住一些突出问题、重点问题,集中加以解决,使局面为之改观,真正取信于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就是《决定》中所提出“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势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党的作风的实质是世界观问题。就一个党员而言,只有当他用科学世界观指导行动,并把这种世界观反复体现在自己行动中的时候,才能形成他的优良作风。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恩格斯说过,共产党员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这“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即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这个世界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共产党既区别于资产阶级建设的一切旧政党,又区别于其它工人政党的根本标志。所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对全体党员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育,加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党在现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以及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的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经典著作认真读,又要写出新篇章;优良传统要弘扬,又要创造新方法。要突出一个创新,即坚持勇于追求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弘扬一种学风,即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决纠正轻视理论、忽视学习的错 6 误倾向,坚决反对照抄照搬、照本宣科、做表面文章的本本主义倾向,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创造一种环境,即在全党进一步造成鼓励解放思想、实事求事的生动局面,摈“思想守成无成本,解放思想有代价”的糊涂观念,使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全党蔚然成风。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是因为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党风、政风廉洁,历来是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一环。人民群众认识一个政党,最直接、最简便的途径就是看它的作风如何,从其行动中得出对它的感性认识,从而作出它是否代表自己利益的判断,作出拥护与否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惟一宗旨。这就必然要求党把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要求全体党员坚持尊重社会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记住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从而在工作决策上,必须以大多数群众是否赞成,是否受益为依据,让群众及时得到应该得到的实惠;在工作摆位上,必须以大多数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为第一信号,把大多数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生活中的难点做为工作的重点;在工作方法上,必须尊重大多数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在工作作风上,必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体察群众的疾苦,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保持与大多数群众的紧密联系,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至关重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中坚和骨干,是实现党的领导、巩固党的组织、调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性、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力的决定性力量。领导干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领导干部在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所处的极其重要地位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在制定党的作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中起主导作用,在决策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党员群众起组织领导作用,在党的领导机关和群众之间起桥梁作用,在党风建设中起模范作用。党的领导干部遍及党的组织、国家政权组织以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各条战线,他们的言行与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作风,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因此,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首先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既要立言,更要立行。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示党员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作出榜样,抓住成效。检验党的作风建设成效,最根本的标准是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这奖、那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的正确导向。这样,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就一定会收到“党风正、民心顺、国家兴、事业旺”的效果。
八、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论断,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
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新经验,作出了新概括,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重大战略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近三十年来,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中国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国情相统一的产物,它的统一性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由此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这些鲜明的特色和特征,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使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新的历史性飞跃,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呈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一论断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强调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旗帜至关重要,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得失。有了正确的旗帜,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党才会有坚强的战斗力,我们民族才会有更加强大的凝聚力。一段时期以来,有人认为中国现在所走的道路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错误的。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方一些国家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产物,虽然在某些方面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不动摇,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 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其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对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规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看作是建立新社会的“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党的十七大向世人所宣告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使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内容。这四个方面,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的主要与精髓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8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的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思想。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理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推进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表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理论
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政策思想。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反映,是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这些理论内容由每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并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统一性和开放性,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十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了最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做出明确回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理论精髓、理论品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第二篇:二建学习资料
2Z201045掌握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权利诉讼时效的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期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2年。
2)短期诉讼时效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3)特殊诉讼时效依照特别法规定的,涉外合同期间为4年。海上货物运输向承运人要求赔偿实效期间为1年。
4)权利的最长保护期限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例:甲不慎掉入闹市街口的一个正在施工的井里受伤。一年零五个月后到法院起诉,要求施工单位赔偿其损失。对此案法院(C)。
A.不予受理,因为已过了诉讼时效
B.在甲补充了有关时效中止或中断的证据后才可以受理
C.应当受理
D.不应当受理,因为本案过错难以分清
(2)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
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诉讼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注意区别
例:甲施工单位欠乙材料供应商材料款3万元,约定2006年5月1日还款。但到2006年6月1日,甲仍未还钱。2006年7月3日乙向甲要账,乙向甲口头表示同意延期还款。此行为的法律效果是(A)。
A.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B.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止
C.引起诉讼时效的延长D.改变法定时效期间
例:2007年4月7日,王某骑车回家经过一工地时,掉入没有设置明显标志和采取安全措施的坑中,造成骨折。王某于同年5月10日找到建设项目的发包人和承包人要求赔偿,两单位相互推诿。同年6月13日,王某前往法院起诉,突遭台风袭击,中途返回。下列说法错误的有(BCDE)。
A.本案诉讼时效期间于2008年5月10日届满
B.本案诉讼时效期间于2009年5月10日届满
C.王某6月13日的行为引起诉讼时效中断
D.王某6月13日的行为引起诉讼时效中止
E.王某6月13日的行为引起诉讼时效延长
第三篇: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一、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二、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四、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l)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五、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 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
《指示》要求正确称谓少数民族,如发现有歧视、蔑视少数民族的称谓,在经过一定程序后,改用适当称谓;凡各地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碑竭、匾联,需予撤除或撤换。如有特殊情况者,则可酌情处理。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对于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地名,必须进行更改。
自五十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发现的问题都做了妥善的处理。如将带有侮辱之意的“归化族”、“西番”、“崩龙”分别改为“俄罗斯”、“普米”、“德昂’等族称替代;将“卡瓦”改写为佤族等。
六、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也会使民族关系受到损害。对此,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七、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
1997年3月14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八、如何惩处在出版物刊登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的行为?
在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上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列了“在出版物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罪”。
主要是指无视有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以书籍或报刊为载体,出于牟利或猎奇等原因,发表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文字或图片、绘画等,且造成损害民族关系等后果的犯罪行为。
刑法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九、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新中国后,为改变旧中华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O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十、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现代民族的特征的理论,对民族语言文字、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等要素,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的条件,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也不论周邻国家是否居住有相同的民族,在充分照顾该民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都一律承认为一个民族,同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
十一、不同民族通婚后,如何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根据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于1990年5月10日下发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
l、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 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十二、司法机关应向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提供哪些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应该为他们提供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规也都对这一问题作了类似的规定。
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活动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规定,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检察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十三、国家对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上有哪些规定? 为了证明居民身份,便于居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9月6日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定:
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填写。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同时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为保障《条例》的贯彻执行,并使证件式样和项目填写方法基本一致,公安部、国家民委于1986年2月1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的通知》,对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等有关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1、居民身份证正面的文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字样,只用汉字印刷,不另加民族文字;背面的登记项目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决定同时使用本民族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印制和填写。
2、少数民族公民申领居民身份证交的标准相片,应当考虑到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如当地妇女平时不免冠的,可以不免冠照相,以保证证件相片能反映本人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面目。证件同时使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填写的,标准相片成相规格为 48 X 33毫米。
3、居民身份证民族成份项目,应按照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填写全称。对下列情况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
(1)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本人有不同意见,经做工作仍坚持填写自称的,可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如“纳西族(摩梭)”、“苗族(革家)”;
(2)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认定为少数民族,但尚未明确是单一少数民族或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员的,可填写“XX人”,如“澄人”;
(3)已定汉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见的,仍应填写为“汉族”;(4)对于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称与我国某一民族名称相就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如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但应在民族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
十四、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
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是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如:地理环境、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等。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间:
从80年代初开始的(对汉族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生育数量的控制:
根据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自然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区别对待。分两种情况实施计划生育。第一种:人口超过1,000万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多生。
第二种: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育四胎。
但由于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个别的也可生育四胎,甚至在人口较少的几个少数民族中不实行计划生育。
婚龄规定:
由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差异,《婚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可根据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如新疆、内蒙古和西藏等自治区都把结婚的最低年龄变通为女18岁,男20岁。
第四篇: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党的民族政策学习资料
一、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二、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
(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四、中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l)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
五、涉及少数民族地名、称谓要注意哪些问题?
1951年5月16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
《指示》要求正确称谓少数民族,如发现有歧视、蔑视少数民族的称谓,在经过一定程序后,改用适当称谓;凡各地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碑竭、匾联,需予撤除或撤换。如有特殊情况者,则可酌情处理。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对于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地名,必须进行更改。
自五十年代初以来,各级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对发现的问题都做了妥善的处理。如将带有侮辱之意的“归化族”、“西番”、“崩龙”分别改为“俄罗斯”、“普米”、“德昂’等族称替代;将“卡瓦”改写为佤族等。
六、对于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如何惩处?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政策法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受到侵害,也会使民族关系受到损害。对此,刑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七、如何惩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
1997年3月14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八、如何惩处在出版物刊登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的行为?
在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上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增列了“在出版物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罪”。
主要是指无视有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以书籍或报刊为载体,出于牟利或猎奇等原因,发表含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文字或图片、绘画等,且造成损害民族关系等后果的犯罪行为。
刑法规定:“在出版物中,刊载歧视、侮辱少数民族的内容,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九、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民族成份的辨认。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落实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工作。在旧中国,由于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族成份不能确定。新中国后,为改变旧中华民族成份和族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O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对全国提出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加上原来已经公认的民族1983年共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成份。
十、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实际,灵活运用斯大林关于现代民族的特征的理论,对民族语言文字、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和心理素质等要素,进行历史的综合考察和分析,只要具有构成单一民族的条件,不管其社会发展水平如何,不论其居住区域大小和人口多少,也不论周邻国家是否居住有相同的民族,在充分照顾该民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都一律承认为一个民族,同样享有民族平等权利。
十一、不同民族通婚后,如何确定中国公民的民族成份?
根据国家民委、国务院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联合于1990年5月10日下发的《关于中国公民确定民族成份的规定》:
l、确定公民的民族成份必须以国家正式认定的民族族称为准,任何人不得以国家未确认的族称为自己的民族成份。
2、个人的民族成份,只能依据父或母的民族成份确定。
3、不同民族的公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
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4、不同民族的公民再婚,双方原来的子女如系幼儿,其民族成份在十八周岁以前由母亲和继父、或父亲和继母商定;双方原来的子女已满十八周岁的,不改变原来的民族成份。
5、不同民族的成年人之间发生的收养关系、婚姻关系,不改变各自的民族成份。
6、原来已确定为某一少数民族成份的,不得随意变更为其他民族成份。
十二、司法机关应向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提供哪些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时,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诉讼参与人,应该为他们提供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规也都对这一问题作了类似的规定。
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活动中,则有更为明确的规定,要求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检察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法律文书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
十三、国家对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上有哪些规定?
为了证明居民身份,便于居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5年9月6日1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定:
居民身份证登记项目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填写。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决定同时使用本民族的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为保障《条例》的贯彻执行,并使证件式样和项目填写方法基本一致,公安部、国家民委于1986年2月1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问题的通知》,对居民身份证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写等有关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1、居民身份证正面的文字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字样,只用汉字印刷,不另加民族文字;背面的登记项目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决定同时使用本民族文字或者选用一种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印制和填写。
2、少数民族公民申领居民身份证交的标准相片,应当考虑到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如当地妇女平时不免冠的,可以不免冠照相,以保证证件相片能反映本人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面目。证件同时使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填写的,标准相片成相规格为
X
33毫米。
3、居民身份证民族成份项目,应按照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填写全称。对下列情况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
(1)国家认定的民族名称,本人有不同意见,经做工作仍坚持填写自称的,可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如“纳西族(摩梭)”、“苗族(革家)”;
(2)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认定为少数民族,但尚未明确是单一少数民族或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员的,可填写“XX人”,如“澄人”;
(3)已定汉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见的,仍应填写为“汉族”;
(4)对于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称与我国某一民族名称相就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如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但应在民族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
十四、我国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
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人口政策是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如:地理环境、人口密度、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等。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间:
从80年代初开始的(对汉族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
生育数量的控制:
根据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数量、人口分布、自然生存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区别对待。分两种情况实施计划生育。
第一种:人口超过1,000万的少数民族地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二胎,坚决杜绝多生。
第二种:人口在1,00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二胎,个别的可以生育三胎,不准生育四胎。
但由于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个别的也可生育四胎,甚至在人口较少的几个少数民族中不实行计划生育。
婚龄规定:
由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的人口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差异,《婚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可根据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某些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如新疆、内蒙古和西藏等自治区都把结婚的最低年龄变通为女18岁,男20岁。
第五篇:平安建设学习资料二
第一个大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什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简言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相互配合,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对社会治安进行治理,以之达到社会秩序好,发案少,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从政权意识上分析,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坚持人民民主专的一项重要工作(表述了政权建设)。从手段上分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解决我们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经,因为,社会治安问题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必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运用政治的、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要把治安问题解决好,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没有其它途经。这是实践已经证明了的真理。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 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
“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群众路线”
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7项)
①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 ②采取各种措施,严格管理制度,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堵塞违法犯罪的漏洞;
③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文化、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④鼓励群众自觉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⑤积极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缓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
⑥加强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妥善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减少重新犯罪;
⑦要完成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任务,必须有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保障。
第二个大问题
怎样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
一、共性问题
1、建组织设机构。各乡镇各单位必行文明确建立或调整充实本乡镇本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调解委员会、治保委员会、禁毒、普法、安置帮教、安全生产、消防、信访、维稳、反邪教、反传销和根据各个时期的工作任务及时明确各个工作领导小组和制定开展各项工作的方案、措施,(有办公室、有牌子、有人员、有经费)。
2、乡镇各单位必须行文明确专职人员专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必须明确工作职责、工作制度。
3、乡镇各单位必须明确或招聘专职治安员对乡镇单位的楼群院落实行24小时值班守护(多部门在一个地方的可采取联合方式),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有值班室、有联系电话、有值班巡查记录、有出入登记记录、有工作制度、有工作职责等。
4、乡镇单位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研究的会议记录、有工作部署、有目标责任书、有检查考核奖惩、有经费投入。
5、乡镇单位必须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宣传、教育、管理。必须有开展对干部职工、家属、子女、人民群众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宣传教育管理的资料,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卡通宣传品。
6、乡镇单位必须有开展平安创建的工作资料。工作计划、工作要点、一月一查、一季一督、半年总结、年终表彰、平安创建申请表、登记表等。
7、乡镇单位要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185”工程、整脏治乱有机结合起来,随时保持乡镇单位驻地整洁。
8、平安建设各标准
“平安乡镇”标准 ——党委、政府班子团结、协作、组织指挥能力强,有凝聚力、战斗力,有履行“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感,完成县委、县人民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党委、政府严格贯彻执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平安三都”建设的意见》三党发(2010)5号、《三都水族自治县“平安三都”建设实施方案》三党办通(2010)8号等一系列关于建设“平安三都”的文件精神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制定有建设“平安乡镇”的各项措施,打击和预防犯罪措施有力。干部职工无违法犯罪;90%的村无偷牛盗马案件发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逐年下降;无邪教和非法传教现象发生;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无群体性事件发生;无集体上访事件;工作扎实有效,群防群治工作普遍走入正常化,群众参与社会治安防范积极性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测评满意率的要达90%以上,年内有90%的村达“平安村寨”并由本乡(镇)授牌。
“平安单位”标准
——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组织、指挥能力强,有凝聚力、战斗力,有履行“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感,完成县委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严格执行国务院《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 例》、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平安三都”建设的意见》三党发(2010)5号、《三都水族自治县“平安三都”建设实施方案》三党办通(2010)8号等一系列关于建设“平安三都”的文件精神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制定有建设“平安单位”的各项措施,打击和预防犯罪措施有力。干部职工(含离退休、家属子女)无违法犯罪;单位和住宿区无刑事和治安案件发生;未发交通安全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
——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单位办公区、住宿区楼群院落100%实行专人值班守护;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出钱出力,群众安全感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
——积极帮助所帮扶的乡(镇)村做好以建设“平安三都”为主题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平安村寨”标准
——组织建设好,创建民主新农村。使村级基层组织有凝聚力、战斗力,能带领群众发展本村各项事业;党支部、村委会、治保会、调解会、民兵连、护村护寨队密切配合,狠抓本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打造平安村寨,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抓好本村群防群治各项工作。
——经济发展好,创建富裕新农村。抓好科技兴农,发展农村经济,使本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治安防范好,创建平安新农村。使本村寨年内无刑事和治安案件;村内的各种矛盾在本村内解决;无群体性事件和上访事件发生;无邪教和非法传教现象发生;无火灾事故和其他安全事故发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0%以上。
——道德风尚好,创建文明新农村。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道德水平和社会治安防范意识,开展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活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村内有90%以上的农户达到平安家庭标准。
——民族团结好,创建和谐新农村。增进友谊,邻里关系融洽,家庭和睦,各民族团结友好相处,民风民俗纯正。“平安社区”标准
——组织建设好,创建民主社区。班子团结、协作、组织指挥能力强,有凝聚力、战斗力,有履行“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感,群防群治组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人员落实,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实行居民民主自治,制定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的社区公约等制度,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遵纪守法好,创建法制社区。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正常开展,居民参学率达90%以上,积极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和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对辖区内流动和暂住人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治安秩序好,创建平安社区。协助配合政法机关打击和预防犯罪措施有力,居民群众无违法犯罪;刑事发案率 逐年下降,无影响恶劣的突出治安案件;无邪教和非法传教现象;无“黄、赌、毒”,无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发生;无集体上访事件;工作扎实有效,群众安全感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
——道德风尚好,创建文明社区。社区居民大力发展各种经济,生活逐步走向富裕,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提高。社区居住环境整洁规范有序,街道路面、房前屋后整洁、居民卫生意识强,无脏、乱、差现象。
——邻里关系好,创建和谐社区。尊老爱幼,邻里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平安企业”标准
——领导班子团结、协作、组织、指挥能力强,有凝聚力、战斗力,有履行“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感,依法纳税,无拖欠员工工资现象。
——严格执行国务院《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平安三都”建设的意见》三党发(2010)5号、《三都水族自治县“平安三都”建设实施方案》三党办通(2010)8号等一系列关于建设“平安三都”的文件精神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制定有建设“平安企业”的各项措施,打击和预防犯罪措施有力,员工(含离退休、家属子女)无违法犯罪;企业和住宿区无刑事和治安案件发生;未发交通安全事 故和生产安全事故。
——基层基础工作扎实,企业办公区、住宿区楼群院落有专人值班守护;企业员工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平安创建工作出钱出力,群众安全感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
“平安校园”标准
——学校建立领导机构、明确专人分管综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平安三都”建设的意见》三党发(2010)5号、《三都水族自治县“平安三都”建设实施方案》三党办通(2010)8号等一系列关于建设“平安三都”的文件精神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学校设立治安室,有办公用房及必备的办公设施,明确专人具体负责,落实治安责任,层层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
——治安防范工作扎实到位,定期召开治安分析会,对教职工及学生人员思想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对重点人员管理帮教措施到位;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调处好各种矛盾纠纷,群防群治队伍建立健全,发挥作用好。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重点要害部位防范措施到位,学生的管理有序,学生住校(住校内、校外)登记率达100%。
——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建立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经常对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认真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共同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无学生违法犯罪。
——学校治安秩序良好。建立与公安派出所经常性的联系机制,各种危害学校师生人身安全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违法行为得到打击和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明显改变,无刑事和治安灾害事件,校园治安环境满意率达90%以上。
“平安医院”标准
——建立领导机构、明确专人分管综治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平安三都”建设的意见》三党发(2010)5号、《三都水族自治县“平安三都”建设实施方案》三党办通(2010)8号等一系列关于建设“平安三都”的文件精神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各级各类医院要高度重视医疗质量,切实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建立健全医疗安全管理组织,落实各项核心医疗工作制度和安全措施,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加强对大型医用设备应用和医务人员资格的准入管理,严格对新技术项目的准入和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执业行为,预防医疗事故、差错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改善服务方式,加强医患沟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医环境,努力为患者 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和及时、方便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沟通,完善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畅通沟通渠道,注重沟通效果,促使医患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诚信合作,共同战胜疾病。
——妥善处置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的原则,建立健全信访、医疗投诉等工作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医疗纠纷处理预案。及时受理、处理患者投诉,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防止因小失大,避免越级上访;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把医疗责任保险与医患纠纷调处有机结合起来;严肃查处和打击严重影响医疗秩序、危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运用综合手段,防止因医患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
——落实防范措施,强化治安管理。各医院要加强医院内部的人防、技防、物防设施建设,要设立值班室,县医院要设立警务室,由医院提供必要的业务用房及办公设备,各级医院要积极争取当地公安部门支持,可聘请专业律师作为医院的法律顾问;建立健全护院队、义务消防队等群防群治组织,配备医院内部保卫机构及人员;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及时消除内部安全隐患;制定和完善防恐怖、防破坏、防灾害事故、防群体性事件等应急处置预案;强化对重点和要害 部位的管理,并按规定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强化危险品、麻醉品管理。对医院内发生的停尸、围攻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故意损害医院财物、打横幅、贴标语、围堵大门、堵塞交通等非正常手段的“医闹”行为,要及时报告公安部门采取坚决果断措施,依法处置,确保医疗秩序的稳定。
——治理周边环境,消除治安隐患。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医院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整治,单位或单位职工出租的房屋和其他资产纳入登记范畴,并与承租方签订治安责任书,同时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
——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和谐氛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客观宣传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特殊性、高科技性和高风险性,引导群众理性对待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和医疗损害纠纷,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平安小区”标准
——领导班子有凝聚力、战斗力,能带领群众发展本小区各项事业;密切配合各级狠抓本小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组织发动群众积极抓好小区群防群治各项工作,制定有小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共同遵守好。
——年内无刑事和治安案件发生;小区的各种矛盾纠纷在本小区内解决;无群体性事件发生和上访事件发生;无邪 教和非法传教现象发生;无火灾事故和其他安全事故发生,无黄赌毒现象发生。
——辖区内社会风气好,管理有序,有专人值班守护,无脏、乱、差现象。
“平安家庭”标准
——平安和谐星:管好自家人,守好自家门,积极参加治安联防,检举揭发坏人坏事,敢于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家庭成员关系融洽。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活动,奉献爱心,热情帮助弱势群体,热心做好事。
——勤劳致富星:带头做好科技兴农示范,搞好生产,发展经济,生活宽裕,勤俭节约,照章纳税,奉献社会。
——遵纪守法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学法、守法,用法,家庭成员无违法犯罪行为。
——文明卫生星:家庭成员自身修养好,邻里关系融洽,礼貌待人,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房前屋后和庭院干净整洁有序。
——民主道德星:家庭成员在处理家庭事务中尊重家庭成员意见,有事共同协商,不打骂家庭成员,为公益事业出谋献计,能反映群众的困难,家庭成员讲道德。第三个大问题
乡镇综治工作中心、村综治工作站建立和运作方式
(一)乡镇综治工作中心构成 中心主要由镇综治办、党政办、社会事务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武装部、计生办、国土所、林业站、水利站、卫生(医院)、工商所、供电、共青团、工会、妇联、学校、等部门组成。行成文件,挂牌服务,公布职责,服务承诺,工作程序。中心以“统一管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归档”的工作流程和“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管、联创”的工作机制开展工作。
(二)中心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整合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资源、力量,搭建一个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综治工作平台,使各部门达到职能上融合、力量上整合、工作上配合、网络上组合、信息上汇合,并最终成为:(六大中心)①治安形势的分析研判中心(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的治安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治理方案和整治措施,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切实把辖区内治安问题解决好,努力做到发案少、秩序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②矛盾纠纷的化解调处中心(要求对大小矛盾纠纷进行登记,建立台帐,做到底数清,及时化解,对化解了的矛盾纠纷要在台帐中消帐,建立矛盾纠纷化解档案,对调解成功的,要有登记表、调解记录、双方当事人签名认可的调解协议书、结案回访记录。对调处成功的矛盾纠纷,根据案件质量,经检查合格,实行以奖代补,每个案件奖励20——50元。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 交”、“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社区、重大疑难纠纷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纠纷不积压”、“调防结合、以防为主”、“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激化”。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切做到“排查走在调前,调解走在激化前”)。③治安问题的整治工作中心(打击和预防各类违法犯罪,对排查出的治安突出问题要充分调动一切力量进行整治,防止反弹)。④特殊人群的维权援助中心(对弱势群体、特殊人群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按政策与以帮助,提供法律咨询,维护合法利益)。⑤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中心(当发生突发事件时,按照应急处置预案规定的要求,在第一时间组织处置的同时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做到遇事不慌,处事不惊,方法得当,处置有效)。⑥解决群众利益的服务中心(实施亲民、爱民、护民、惠民政策,身沉村组、体恤民众,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做好民情日记,关心群众冷暖,永远与人民群众保持血浓于水的关系)。(六个核心内容的工作联动平台)。以此维护全县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全面发展,全力打造“创平安三都、建和谐水乡”,为建设“全省平安先进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中心工作职责(九大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认真抓好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及时向党委、政 府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
2、组织、指导和督查辖区综治及平安建设工作,抓好社会治安防控措施的落实,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署帮教、禁毒、反邪教等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法律援助、安全生产监管、交通管理、消防管等工作。
3、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工作,统一受理、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协调处置各类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
4、全面掌握辖区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势,并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工作建议。开展治安混乱地区、突出治安问题、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积极开展并参与有关专项行动。
5、加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青少年群体的教育、服务、救助和管理工作。
6、组织开展法制宣教育、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综治平安创建宣传工作,做好群防群治队伍的教育、管理工作。
7、加强民营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覆盖面。
8、指导、规范和督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工作。
9、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和综治委(办)及有关部门交办其它相关工作。
(三)综治工作站职责(八项)
1、热情接待群众来访;
2、如实填写工作站服务事项登记卡;
3、对本村(社区)治安的突出问题、重大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涉邪人员、涉毒人员及消防安全隐患等进行排查,并及时向乡镇中心报送信息;
4、负责本村(社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并对本辖区内的信访案件、矛盾纠纷等进行化解、调处,矛盾纠纷不上交,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社区)”;
5、积极开展“平安建设”工作,参加全镇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
6、及时向来访群众反馈来访的结果;
7、积极完成镇中心交办的工作,按时上报综治、维稳等信息报表;
8、做好资料的归档及管理工作。综治工作站站长职责(六项)
1、主持本村(社区)综治工作站的全面工作;
2、及时向镇综治工作中心反馈重大不稳定因素、重大盾纠纷和治安突出问题等情报信息;
3、及时组织人员化解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4、负责组织好本村(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对本辖区的重点部位的巡查等工作;
5、负责组织好对本村(社区)的社会消防、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工作;
6、及时上报本村(社区)的综治、维稳、反邪教等信息报表。
(四)中心、站主要工作制度(十项)
议事例会制度; 情况通报制度; 联席会议制度; 来访接待制度; 首问责任制度; 督查督办制度; 信息研判制度; 应急处置制度; 检查考核制度; 台帐记录制度。
1、议事例会制度。中心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贯彻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总结阶段工作,分析现状,研究工作对策,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2、情况通报制度。中心每月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中心工作开展情况,遇有重大问题及时汇报。
3、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问题、工作重点和难点问题,中心要及时组织各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对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要明确主办、协办单位(人员)责任,认真组织落实。
4、来访接待制度。认真做好接待记录,遇到不属于综治工作服务中心管辖的事项,应主动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做到不推诿。日常接待实行轮流值班制,不得离岗、脱岗,确保每个工作日的接待工作都能正常开展。
5、首问责任制度。中心各部门工作人员对来访人员,做到“谁首次接待谁负责”,不得推诿。遇到紧急、重大事件,要及时控制势态,迅速向中心主任报告并主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处理。
6、督查督办制度。对阶段性重点工作、重大事件处置、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等进行专项督查督办。对分流到各部门要求限时办结的工作实行跟踪问效。落实责任查究,明确领导包案,确保各类案件能得到妥善解决;明确案件办结时限,确保各类案件能得到及时解决;开展结案回访,确保“案结事了”。
7、信息研判制度。中心每月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一次综合分析、研判,在此基础上形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形势分析报告,按要求每月25日前将有关情况和数据报送县综治办及乡(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内发生的不稳 定因素、重大民间矛盾纠纷、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苗头、重大治安案件、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反邪教等信息,要即时向党委、政府和上级组织报告。要及时总结上报平安创建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8、应急处置制度。制订应对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预案,明确组织领导、部门职责、力量集结和使用、处置责任等制度。
9、检查考核制度。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对辖区的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考评,每年对目标管理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一票否决”建议权的重要依据。中心对成员单位参与工作绩效进行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并作为评选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依据。
10、台帐记录制度。中心每年对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工作的大事、要事进行记录,健全完善各种台帐资料。
(四)中心、站工作机制(六大机制)
矛盾纠纷联合调解 社会治安联合防控 重点工作联勤联制 突出问题联合整治
重点人群联合管理 基层平安联合创建
1、矛盾联调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按照“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要求,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限期解决。对直接到乡(镇)要求调处或其他部门转入的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统一反馈,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手段进行疏导化解,确保矛盾不上交、问题不扩大、矛盾不激化。重大矛盾纠纷或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单位的矛盾纠纷,由综治工作服务中心直接调处或指定有关部门(单位)调处。规范以“一卡三单”为重点的信访工作流程。“一卡”,即人民群众来访(信)登记卡;“三单”,即人民群众来访(信)受理告知单、交办单、反馈单,切实做到来信来访件件有反馈、事事有着落。
2、治安联防机制。定期进行治安形势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工作意见,及时发布治安预警信息;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的治安联防工作网络,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防活动,落实治安防控措施;积极推广科技防范手段,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治安防范网络,落实内部安全保卫措施,参与区域联防、协防,最大限度地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压缩犯罪分子的作案空间。
3、事件联勤机制。统一组织安排、调配使用综治工作服务中心各组成单位及工作人员,落实值班备勤考核制度,并纳入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预警处置工作体系。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妥善处置。
4、问题联治机制。定期组织摸排、梳理辖区内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按照“什么犯罪突出就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混乱就集中整治哪里”的方针,确定重点整治地区、行业、部位,统一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同时,积极配合上级部署,动员组织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严打和各项集中整治行动,维护辖区政治、治安稳定,为人民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
5、重口联管机制。整合公安、计生人口信息资源,建立“区不漏楼、楼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的流动人口信息库,以严格房屋出租管理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以房管人、以业控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县、乡(镇)、村(居、社区)三级人口信息管理网络,进一步加强流动、暂住人口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切实加强涉毒人员的管理,提高公民的防毒意识,减少毒品的危害。认真做好“两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两释”人员重新犯罪。深入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建立健全预防工作网络和相关工作制度,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预防工作体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健康社会环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扶救助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预防和化解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心里失衡所带来的系列社会矛盾。
6、平安联创机制。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社会矫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防范和处理邪教、禁赌禁毒、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等作为平安创建的重要内容,围绕平安建设总体目标,充分发挥综治工作服务中心作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动员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平安创建人人参与,平安成果人人共享良好局面,深入推进平安村(居)、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企业、平安校园、平安企业、平安小区、平安家庭等各项基层创建活动。
(五)乡镇综治工作中心、站“八有”
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窗接事、有章理事、有会议事、有据查事、有效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