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威海市关于全域游的政府调研报告
发展全域旅游是提升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内涵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战略的有力抓手。从5月份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先后召开了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及有关部门座谈会,实地调研了各区市旅游要素资源整合情况,集中督导了各区市、开发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听取了市旅发委关于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汇报,到内蒙、宁夏、甘肃、浙江、江西等地考察学习发展全域旅游的经验做法,并在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域旅游发展情况的报告。现将调研审议的有关情况和几点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是著名的滨海宜居城市,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5处,A级景区47家,其中5A级2家,4A级12家。域内山海景观丰富,城乡风貌优美,人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全域旅游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全市上下紧扣“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总目标,用全域城市化理念来谋划全域旅游,以市域一体化思路来推进工作,通过统筹各方发展合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了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全市旅游业呈现出全领域推进、全要素融合的良好态势。2016年,全市游客总数3909.98万人次,消费总额519.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8%和14.05%;旅游业增加值179.39亿元,占GDP比重达5.58%。旅游工作在全省综合考评中位列第5名。
(一)强化顶层设计,整体有序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亲自主持调研座谈,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市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按照“全域化布局、全产业联动、全时化体验、全方位开放、全链条服务”的思路,积极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促进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形成了围绕山际线和海际线建设,统筹山、海、城等资源优势,打造集休闲采摘、生态养生、户外运动于一体的山地休闲旅游带和千公里幸福海岸旅游度假带的总体发展框架。全市各级聚焦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地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区域发展各具特色。环翠区发挥城市中心区和山海景观奇特的优势,整合休闲娱乐、文化交流资源打造的城市旅游版块,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体验需求;文登区、乳山市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和服务优势,靠大联强,集合特色民宿、观光采摘、温泉休闲要素资源打造的乡村特色旅游和康养旅游版块,为游客提供多维度的选择空间;荣成市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做活海洋旅游文章,突出海岛、渔村、海草房、大天鹅等特色,为游客提供亲海旅游的高端体验。高区的工业旅游、经区的韩国文化游、临港区的高效农业游,南海新区的滨海休闲游,都相继发力,加速推进,全域旅游初步形成了高位推进、市域统筹、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
(二)强化跨界融合,推动载体创新。全市上下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抓旅游,加快推进产业布局、项目推介和跨界融合,形成了涵盖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定位的产业项目和创新载体。一是强化核心景观建设,加快推进刘公岛、华夏城等重点景区功能提升和品牌建设,积极寻求新的增长方式,不断增强发展动能。二是助推餐饮住宿行业升级改造,形成了一批结构、档次合理的主题文化酒店和精品民宿集群,其中石岛宾馆和荣成倪氏海泰正抓紧打造5星级饭店。三是加速推进“旅游+”发展战略,融合产业和资源优势创新旅游发展新业态,以农业为主题的“春登山、夏赶海、秋采摘、冬养生”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以渔具、海洋食品、家纺、皮具为代表的工业旅游日益兴起,以海洋元素为主题的临海观光、亲海体验、品海娱乐项目发展迅速,以健康元素为主题的中医康养和温泉疗养项目初步形成特色集群优势,以红色元素为主题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人物文化打造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体育元素为主题的培训和赛事快速发展,扩大了威海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三)强化宣传推介,打响特色品牌。充分利用多种载体,不断拓展宣传渠道,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我市全域旅游的特色优势和发展动态。一是强化媒体宣传,提升威海旅游知名度。与中国旅游报、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建立了长期宣传合作关系,制作推广了城市旅游宣传片和乡村旅游MV主题片,通过客运中心投放广告、动车冠名等举措和新媒体宣传平台,全方位展示威海旅游形象。二是强化活动推介,扩大客源辐射半径。国内市场推介方面,在省内多地举办了“畅游威海发现精彩”推介会,签订了大批合作意向,开通了首条临沂至威海旅游专列;国际市场推介方面,制作了俄文、日文宣传资料,开通了俄文网站,举办了中国·威海(俄罗斯)旅游推介会,俄罗斯来威游客数量大幅提升。三是强化主题宣传,丰富旅游品牌内涵。围绕“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走遍四海,还是威海”这一核心品牌,实行旅游与产业推介捆绑营销,不断丰富旅游文化、产品和形象内涵,逐步实现了全域旅游宣传内容的重点覆盖。
(四)强化服务联动,增创发展优势。各级各有关部门以服务全域旅游为引领,发挥优势,履职尽责,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一是编制了《威海智慧旅游规划纲要》,建立了旅游产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在实时监测、大数据、信息发布等项目建设上实现了A级景区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4A级以上景区与省级、国家级平台数据100%对接。二是建立了“1+3+N”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开展了“做文明游客、扬君子之风”主题活动,实施了系列旅游人才培训计划,行业管理水平和保障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完善了旅游发展联络协调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联动配合,携手推进,构建了“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新模式和“三区四带”(三区,即山地丘陵休闲农业发展区、环海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区和高效休闲农业发展区;四带,即沿海休闲农业体验观光带、山地休闲农业体验观光带、特色作物种植体验休闲观光带、特色水果种植休闲体验观光带)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培育了一批“新六产”融合发展典型,实施了路网完善和海上通道建设计划,创建了“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城市”,将“市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纳入绩效考核,有效提升了我市全域旅游的品质和内涵。
二、主要问题
一是对全域旅游理解把握不够到位。全域旅游作为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还需各级进一步深化理解和透彻把握,尤其对“全域”的内涵和全域旅游的战略意义还需要深入研究;“旅游+”、“ +旅游”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成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自觉遵循;如何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路径还需进一步精准定位、精确引导;有些领域还没有将全域旅游摆在足够的高度来认识,有的仍停留在口头号召动员、一般任务布置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特色不够鲜明,潜力挖掘不足,规划建设简单模仿等现象,推进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在基础设施规划上,对旅游考虑不多,旅游景区景点内外快速通达不便。
二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我市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整合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从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方面尚有一定差距。旅游企业单兵作战、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产业发展缺乏龙头引领,缺少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较大大规模的旅游综合体,旅游企业整体规模及市场影响力较小,竞争能力不强,内在潜力释放不充分。
三是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结合得不够。从传统文化看,展示祭海祈福的荣成渔民节、彰显仁爱的乳山母亲节以及民间手绣剪纸面塑锡镶传统工艺、山会庙会等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始皇祀日、汉武东巡、隋唐贸易、明代卫所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圣经山摩崖石刻、赤山大明神传说、圣水观祈福法会等宗教文化丰富多彩,等等。但目前对诸多历史文化资源缺乏系统梳理和深度开发,核心竞争力不够强,难以适应当前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四是对海洋文化的挖掘不够。海洋是威海最大的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显著特质,但是在旅游发展中,威海“海”的文章还远没有做足,海洋文化特色还没有充分挖掘,海洋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现有的海洋主题旅游项目文化内涵不够丰富。
五是乡村旅游亟需提档升级。乡村旅游业态多数体量较小,缺少大投资商介入,进行综合性开发和成方连片的大体量打造;乡村旅游业态单一化、产品同质化、服务简单化,档次不高、特色不鲜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历史人文、民俗风情元素与乡村旅游结合上需加强特质化创意和市场化开发;乡村旅游交通配套、食品安全、服务标准化等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几点建议
(一)高点站位,高标准谋划全域旅游发展。威海的生态环境、资源条件较好,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很大。今后应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在总体规划上强化整体意识。把全域旅游列入“一把手”工程,放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大局中来推进,主动用城市发展定位来引领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实现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促共进、互利双赢。特别在规划论证上,应突出整体理念,不仅在区域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统筹整合上要“多规融合”“一体推进”,而且要重点突出“全区域”“全要素”理念,可选择部分大学、养老院、水厂等公共资源实行特许开放,为公众提供休闲体验式旅游产品。应聘请一流业内专家进行科学规划设计,选择国内旅游业龙头企业进行定向招商,着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滨海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二是在宣传推介上强化核心品牌意识。目前,“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城市旅游品牌在国内初步叫响,但对外推介上仍存在零打碎敲、单打独斗、重复投入等问题,缺乏整体合力。“五指攥拳才能形成合力”。应加强联动协调、整合有效资源,在全市组织的重大活动中明确统一的宣传推介口径,通过整体策划包装、捆绑营销宣传,形成以核心旅游品牌为统领、系列特色地域品牌百花齐放的大旅游、大宣传格局,不断提升威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应注重定向推介,每年确定若干个重点区域或城市主动出击,聚全市之力进行高频次密集化宣传,将旅游宣传推介做到游客家门口,形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强大宣传声势。三是在推进实施中强化融合意识。以“高端化、智慧化、融合化、标准化”为引领,深入推进“服务、交通、品牌、产业、管理”五大提升工程,推动要素资源和旅游发展跨界深度融合,实现全域旅游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客源结构和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应依托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科技转化、业态孵化、绿色旅游建设,助推全域旅游转换发展动能;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畅通旅游系列提升行动,培育全域旅游发展新优势;通过落实入境游提振行动、旅游企业培育行动、旅游品牌推广行动、公共服务提升行动,补齐全域旅游发展短板;通过培育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完善资本运作体系,创新用地保障模式,破除全域旅游发展瓶颈。
(二)培育龙头,引领旅游产业上档升级。旅游产业提档升级需要大资本运作,全要素融合,专业化评估和整体化推介,应树立“发展大旅游、组建大集团、形成大产业”的战略思维,坚持外部引进和自主培育两条腿走路,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探索组建旅游发展集团,解决威海旅游发展“有星无月”的问题。具体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实现与我市旅游企业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市内旅游企业兼并重组,构建本土化大型旅游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和组合效益。运作模式上,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由政府出资注册成立旅游集团公司,搭建PPP融资服务平台,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民营景区参与开发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资本化运作,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经营管理上,推行职业经理人和专业化团队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政企分离、自主发展。资源整合上,建立统一的运营管理平台,将优质的国有资产资源,包括景区、酒店、公园、文化馆、体育馆、会展馆、交通设施等各类资源纳入平台,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减少不良资产、负债资产占比,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产品营销上,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旅游产品的地域文化内涵和特色,及时调整和改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加快旅游骨干企业品牌提升、服务提质。
突出重点,加快多业态融合发展。突出优势资源和旅游跨界的深度整合,持续提供高端、新颖、人性化、特质化的旅游产品,加快旅游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一是探索开发健康养生旅游。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深度开发温泉及海水理疗保健、生态氧吧等健康养生产品,开发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等新业态,形成一批健康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和旅游场所,着力打造养生旅游特色品牌。二是深度挖掘海洋旅游。做强延伸传统渔业产业链条,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支持企业建设集餐饮、观光、垂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渔业基地和海上田园观光体验区,不断优化游艇帆船、沙滩文体、潜水探险等休闲产品和观光航线,推动滨海旅游景点由单一的休闲功能向融合历史文化、山海生态文化景点转化。挖掘海湾海岛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海上观光游、游艇休闲游,研究打造若干个集游艇保养维护、钓具展览等于一体的旅游码头或游艇会所,分段开通串起刘公岛、小石岛、西霞口、褚岛、海驴岛等精品景区的海上观光航线;以东部滨海新城、荣成港西等海岸带为重点,推进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修复工程,打造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人文体验等多业态复合、多功能拓展的国内一流“黄金海岸”。三是优化升级乡村旅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整合山水、风光、人文要素,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定制农业和会展农业,打造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同时,制订乡村旅游管理规范、人才培训计划和统一服务标准,建立产业合作开发、资本并购重组和市场退出等一整套长效机制,盘活运营一批乡村旅游特色资源,逐步淘汰一批运营不力、效益亏损的不良资产,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深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对英租历史老洋房、宗教遗迹以及海草房、渔民节、手绣剪纸面塑等进行系统挖掘整理、保护性开发,打造一批专业文化特色小镇,通过策划文化探寻、文艺演出等,推进资源转化与演绎,形成与其优势门类相契合的新卖点。五是打造品牌节会和赛事旅游。以打造国际化会议城市为目标,不断完善会议设施,引进和组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大会,带动会议旅游发展。积极发展水上运动、山地户外、低空飞行等体育赛事旅游,策划举办更多的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进一步扩大国际铁
三、全国帆船冠军赛及建筑设计大奖赛、时装设计大奖赛等品牌赛事影响力。六是策划推广研学旅游。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及海洋海岛资源,不断挖掘丰富历史文化,通过策划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挖掘全国青少年研学修学旅游市场,打造一批党性教育、海洋科普等旅游产品。七是丰富拓展四季旅游。加大冬春两季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挖掘天鹅、温泉、滑雪、美食等旅游资源,引导产品组合与联动,开发“观天鹅、泡温泉、玩滑雪、品美食”系列产品,改变 “夏季热、冬季冷”“白天热、晚上冷”现象。同时,推动旅游与休闲购物融合,开发包装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鲜明地方特色的海洋、纺织服装、钓具等旅游商品,推动其进入连锁超市、旅游景点、免税店、游客餐饮场所,形成空间全覆盖、购物便捷化的旅游商品营销体系,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四)完善配套,优化旅游全过程服务。坚持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推动服务设施全域配套。一是改善旅游交通条件。统筹全域旅游交通资源,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格局,实现对重点景区、美丽乡村、海洋牧场等的串珠成链、全域覆盖。以解决通达不便、进出较慢问题为突破口,合理增加交通容量和交通设施,开通市区至重点区域的公交大站K线,逐步提高乡村旅游道路的建设等级,研究开通城际动车大站快线的可行性,提升进出威海和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通达度。同时,应适应自驾游、自助游需求,建设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分布合理、管理科学的旅游停车场所,进一步完善道路标识系统,提升交通服务保障能力。二是完善旅游接待体系,主动适应自驾游、散客化和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着重在个性化服务上下功夫,积极培育几个规模较大、能够满足大众旅游需求的高端旅行社。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积极引进高端、知名的高星级饭店、连锁酒店和旅游度假村,鼓励发展精品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经济度假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支持里口山等城市近郊农村农民利用自有或租用农村房屋、院落和承包的山水林地等,发展精品民宿、家庭旅馆、乡村客栈等业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在重点景区和重要场所,建设多国语言语音解说系统,设置多国语言标识和导引图,在全域实施“厕所革命”,建立整洁、明亮、有文化内容和统一标识的公共如厕体系。三是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加强旅发委、住建、环保、畜牧、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动,聚焦畜禽养殖、市容市貌等影响旅游环境的重点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治理,创优旅游发展环境;可由市旅发委牵头,选择培育一批先进典型,作为全域旅游定点推荐,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推进旅游规范化运作;打造智慧旅游平台,加强对旅游产业运行监测调度平台的利用和功能开发,实现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在线直播;加快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对旅游业务的全程数据化管理,发挥大数据在决策参考、客源分析、信息发布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旅游仲裁等综合执法体系的作用,完善旅游市场监管联动执法机制,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第二篇:威海市物流行业调研报告
威海市物流行业调研报告
国际教育交流部2008年3月16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现代物流,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企业竞争力。因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本次针对威海本地的物流相关公司的调研,我认为威海的物流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一、物流管理体制分散
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物流的发展涉及到政府政策、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等相关部门。但威海的物流部门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尽管有的公司位臵集中,但还是处于各自为战、盲目发展的状态。我所走访得40多家物流公司只有家家悦、佳吉快运有限公司、青岛邦达物流有限公司、天地华宇、井川物流和天津驰润物流有限公司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在不同地方有连锁公司。管理体制分散是当前威海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二、现代物流观念薄弱。
大多企业没有摆脱个体经济的影响,习惯 “小而全”,没有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对企业内部物流进行整合和重组,或者实行业务外包。由于缺乏现代物流理念,物流企业普遍发展较慢,存在“小、散、乱、差”现象,大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很难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大多
公司是一个仓库、几部车就自称为物流企业,服务单一。
三、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物流资源浪费严重,效率和效益普遍不高,很难实现物流多功能、一体化运作。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物流公司连一台电脑都没有配备,信息渠道单一,甚至闭塞。还发现有许多不同公司的营运路线完全一样,各自为营,资源浪费。
四、物流人才短缺。
威海目前的物流公司出少数外,大多不注重员工学历,更加注重员工的其他素质,如吃苦耐劳,口齿伶俐,机敏,社会经验丰富,又没有驾驶证等等,极少有具备物流师资格证的员工。而且男女比例差异很大。
总之,我校开设物流专业需要加强和规范物流人才的专业水准与实地培训。要采取物流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尽快培养现代物流人才。物流教育与培训要注意结合威海市物流发展的具体实践,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物流培训方法和培训教材,着力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而且要进一步规范物流培训和认证工作,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特别是资质证书教育。
第三篇:政府调研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9日在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2011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同比增长18%,五年年均增长13.5%;完成全部财政收入1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7.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和29.5%,年均增长22.6%和21.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亿元,同比增长31.5%,年均增长24%。
——五年来,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建设超千万元项目47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65个,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全市入统工业增加值、利税分别达到52.3亿元和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3%和20.6%。化工、五金制造、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四大产业完成增加值93亿元,占到GDP的46.5%。全市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5亿元,新增入区企业238家。累计到位外资4300万美元,引进省外资金58亿
元,出口创汇7.5亿美元。
——五年来,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投资近亿元,高标准完成了6大类、39个专项规划。成立了城投公司,多渠道筹集城建资金20亿元。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310项,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亿元。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17公里。建设高标准住宅小区17个、游园15个,拆迁拆违185万平米,新增绿化面积580万平米,获得了省“人居环境进步奖”。启动了16.2平方公里的新城起步区建设,完成了总长39.2公里的“三横两纵”路网建设,实施了总投资100亿元的新城“十大工程”,城区面积由16平方公里扩展到3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8.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3%。
——五年来,“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4.8亿元。2011年粮食总产达到35.1万吨,连续8年丰产丰收。扶持发展冬枣、畜牧、水产、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率达到30.4%。启动了新民居示范工程,开工建设省级示范村24个,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累计修建农村道路708公里、桥梁138座,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新打机井98眼,全面消除了“无井村”,建设净化站102座,彻底结束了农村群众饮用苦咸水的历史。
——五年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增绿化造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3个百分点,达到17.3%。对重点河流进行了清淤治理。累计关停“十五小”企业31家,重点企业全部新上了治污设施。实施了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和污水管网配套建-2
患,和谐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加大审计、监察工作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街道、气象、残联、档案、油区、国防动员、“双拥”建设、民族宗教、国家安全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五年发展成就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给予我们监督与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任务
成绩属于过去,希望昭示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未来五年,能否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抓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我们必须充分认清肩负的新使命,准确判断面临的新形势,科学谋划未来的新蓝图,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抢抓机遇,以更加科学的思路指导实践,以更加坚强的保障加快发展,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阔步迈进。
这五年,将是我们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秦唐沧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政策向沿海倾斜、更多的资源向沿海转移、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向沿海-4
仍需进一步优化。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吃拿卡要、非法阻工等影响建设环境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各位代表,形势复杂多变,机遇稍纵即逝。“得时无怠,时不再来”。抓住这五年,我们就会开创一个新局面,在新一轮发展中赶超进位;错过这五年,我们就将失去一个时代,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我们再也等不起,也更加慢不得,必须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和清醒的头脑,把握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努力争当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的排头兵,共同谱写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市的新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一)努力建设一座产业鲜明、实力强劲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突出沿海经济特色,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合作,加快构建科技环保、外向度高、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体系。扶持壮大化工、五金制造、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四大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均达到60%。鼓励发展再生资源、新型建材、能源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到工业总量的20%以上。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新上一批投资超10亿元的大项目,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企业,发展一批产值超1000亿元的产业聚集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二)努力建设一座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加快新城核心区建-6
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完成30个村的改旧提升,力争全市30%的农民入住新民居,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幸福乡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人人享有良好的教育、基本的卫生保健和较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农村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五)努力建设一座以人为本、富裕繁荣的文明宜居城市。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让全市人民尽享改革发展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基本养老、职工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衔接,覆盖城乡、普惠百姓的保障体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影视传媒、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建设一批重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安全宽松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治安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使社会更加有序、保障更加完善、群众更加富足。
三、2012年政府工作重点
2012年是落实河北沿海开发战略、实现“五年翻两番”目标的基础之年、关键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8
建设,新建园区道路45公里,建成3个11万伏变电站,基本实现“八通一平”。
三是壮大主导产业。化工产业:重点扶持鑫海化工、浅海石化等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鑫亿化工与中化集团合作。加快大化氯碱公司和金华公司搬迁扩能。积极与天津海晶集团合作,建设投资10亿元的盐业综合生态园。五金制造业:规划建设钢材物流中心,降低五金行业原材料成本。以羊二庄临港产业聚集区为依托,打造新型五金制造产业园。装备制造业:依托北汽集团黄骅汽车产业园,打造新205国道沿线以汽车制造、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物流为主的汽车产业带。加强昌骅、宏泰、光华、亚峰等企业与北汽集团对接合作,促进提档升级。确保省级罐车监督检验站建成使用。完成市造船厂破产重组,加快壮大船舶修造业。推进五一机械厂与水利部新华投资公司合作,做强“大禹”牌水工机械。现代物流业:加快启动羊二庄煤炭物流交易中心、石化物流园区和中非矿业物流园建设。做大做强京海、长海等物流企业,打造服务港口、承接腹地的现代化物流基地。
四是培育骨干企业。制定鼓励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建立后备上市企业资源库,加快信诺立兴、骋宇铁路等企业上市步伐。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4家。加快组建和规范海滨建工、长海物流、信誉楼等十大企业集团。开展企业“对标行动”,实施“1+1”技改创新工程。开展“著名商标”评选活动,争创1个全国驰名商标和4个省著名商标,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五是扩大招商引资。依托沿海临港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城市功能疏解。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国企,引进战略投资者。抓好新西兰纤维改良木材加工、中韩恒源大光食品等一批外资项目,全年力争到位外资3000万美元。扶持重点出口企业,培育特色出口品牌,完成出口创汇1.95亿美元。
第二,以新城建设为载体,全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新跨越。按照“以人为本、适宜人居”的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和人口聚集,努力打造生态型、现代化滨海中心城市。
一是完善城市规划体系。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完成新城核心区控规和城市设计、南排河景观带设计、城市夜景设计、黄万铁路与津汕高速之间绿化带设计。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综合防灾、绿地、供热等专项规划,完善燃气、水系、交通、公厕、垃圾中转站、商业、学校、医疗、体育场等专项规划。
二是启动新城核心区建设。突出现代化、国际化标准,高起点、大手笔建设新城核心区。投资6亿元,完成7500亩土地征收储备及地上附着物的拆迁工作。实施总投资1.9亿元的滨河大道及和平大街北伸、华兴街北伸、华东街北伸“一横三纵”路网建设及配套工程。投资12亿元,实施便民服务中心及人民广场、卫生综合服务大楼、公检法司行政办公业务用房、机关办公回迁安臵用房、金融大厦等工程。开发建设总投资5亿元的凤凰湾公园及周边项目。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文化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档住宅区等工程。
112
元,完成沿海高速连接线(歧口—南大港段)建设及老205国道(羊三木南桥—天津界段)、老307国道(贸易城—段庄段)大修和南滕线(南大港界—307国道段)中修罩面工程,新建、改建农村道路40公里。重建、维修农业生产桥10座,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投资8000万元,实施水利抗旱、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基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等项目,新打机井138眼,清淤沟渠180万米,建设百亩坑塘35个,发展节水灌溉1.5万亩、旱作节水示范面积1.8万亩。
三是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市、乡、村三级农技服务网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0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家,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万亩。新发展便民农家店122家、鑫和作日用品农家店60家,促进农村安全消费。
第四,以生态建设为保障,全力推进环境质量新跨越。大力倡导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理念,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强力推进生态绿化。启动石碑河、南排河景观带工程。完成津汕高速、黄万铁路绿化带建设,积极推进路网、林网、水网“三网合一”。实施总投资4.3亿元的地坤湖公园、南海公园、郛堤城公园开发工程。投资6000万元,完成政府广场、文星湖公园绿化景观改造完善,实施森林公园、海丰大街(石港路—新海路段)、渤海路(和平大街—海丰大街段)、中心路(青年大
街—昌骅大街段)等绿化工程,积极开展居住小区、机关单位绿化活动,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80万平米。抓好新205国道、新307国道、中疏港路等通道绿化,六十六排干、黄南排干、黄北排干等河渠绿化,以及农田林网、国省干道和村庄绿化,年内新增绿化面积3万亩。
二是狠抓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全市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工作。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重点污染源动态管理数据库,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达标对标活动,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推行项目节能审查、企业能耗利用状况监测、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工业、农业、商贸、建筑、交通及公共机构节能,确保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66%。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启动1000立方米的大型秸秆联户沼气工程和10个沼气服务网点建设。
三是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严厉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规范取土用地秩序。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实现占补平衡。规范养殖用海管理,科学保护利用滩涂资源。高度重视水资源综合利用,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第五,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新跨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一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投资1.7亿元的职教中心搬迁
516
二是狠抓建设环境整治。集中开展建筑市场、重点工程建设环境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恶意阻工、强买强卖、敲诈勒索、扰乱公共秩序、破坏市政设施等违法行为,坚决查处破坏发展环境的各类案件,刹住影响建设施工环境、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歪风,以优良的建设环境取信于企业、取信于社会,真正让投资者放心、安心、舒心。
三是着力破解瓶颈制约。千方百计突破土地、资金等难题,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积极盘活土地存量,挖掘内部用地潜力。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指标。积极申报省重点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积极采取基金、银行贷款、债券等融资模式,多渠道融资10亿元,完成投资12亿元,资产总量突破100亿元。建立企业、社会征信系统。鼓励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将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整体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争取设立1家村镇银行。建立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多层次、全方位推进银企对接,全年新增信贷资金20亿元以上。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一届政府肩负着加快发展的重任,承载着全市人民的重托,必须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政府队伍建设,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真正成为一届勇于担当、有所作为、亲民务实、清正廉洁的政府。
(一)坚持与时俱进,增强政府创新力。思路决定出路,眼
界决定境界。面对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站在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高站位谋划发展蓝图,高标准推动工作落实,以干就干大事、争就争一流的豪情,在全市上下形成追赶超越的浓厚氛围。坚定信心,强化责任,勇于担当,以超前的思维、宽广的视野、开放的胸怀,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二)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公信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积极发挥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认真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机制,保障政府决策科学民主。进一步健全土地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理、规划管理、人事编制管理等规章制度,使政府工作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
(三)坚持务实勤政,增强政府执行力。强化责任意识,弘扬实干精神,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充分发扬“五加
二、白加黑”的工作作风,坚持“干”字当先,沉下去抓落实,靠上前抓推进,下一线抓协调,做到议必决、决必行、行必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多办惠民生、解民忧的好事,以踏踏实实的工作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
(四)坚持廉洁从政,增强政府凝聚力。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思想,珍惜民资民力,反对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集中精力谋发展,集中财力办大事。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920-
第四篇:对山东省威海市和烟台市的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的四个关键问题
——对山东省威海市和烟台市的调研报告
近期,笔者赴山东威海荣成市、乳山市和烟台牟平区、蓬莱市,调研现代农业发展有关情况。总的看,当前农业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只要找准突破口,因势利导、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就一定能够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
加快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突破口是实现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苹果产业一直是烟台、威海两市的优势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烟台苹果面积265万亩,占全省的52.6%,占全国的7.9%,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一;威海苹果面积63万亩,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两市大部分成龄果园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栽植,主要采用乔砧密植的传统栽培模式,树体高大、枝多、树冠郁闭,通风采光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用工量是欧美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反映,由于近几年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农忙时节雇工贵、雇工难,生产成本大幅上涨。据调查,2013年传统果园盛果期亩均生产成本为6757元,比2008年几乎翻了一番,其中用工成本占到一半以上。
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近年来两市积极发展现代矮砧集约栽培模式。这种栽培模式具有矮砧大苗、宽行密植、起垄栽培、设立支架等特点,便于机械化喷药、自动化灌溉,实现了农机农艺融合、水肥一体化,而且树冠内部光照充足,果实色泽、品质更好,优质果率高。笔者在荣成市华峰果品合作社看到,新果园株和株之间更密集,行和行之间更宽敞,行宽达3.5米,树形挺立。合作社负责人讲,传统乔化栽培模式,五六年才结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当年即可开花结果,三四年即可进入盛果期,而且省工省力;以前果园郁闭,只能人工打药,每人每天最多能打10亩地,现在果园行距宽,可以用机器打药,每人每天至少能打100亩地,打药效率提高10倍以上。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劳动力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突破口在于农机农艺相结合。综观农业各业,凡是农机农艺结合得好,农业机械化程度就高。原来一些农机农艺结合得不好的,通过改进栽培模式,机械化水平也能得到提高。比如,我国玉米品种达100多个,种植行距从20-150cm不等,种植模式多达几十种,玉米机收多年得不到提高,这两年推广玉米60cm等行距统一种植技术,玉米机收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产业农机农艺结合得还不好,比如棉花采摘、油菜收获、甘蔗收割等机械化多年来进展缓慢,这既有农机研发滞后的原因,也有作物品种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等因素。
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要从农机和农艺两个方面入手,抓紧建立农机与农艺联合研发的工作机制。一方面,要在遵循当地耕作栽培制度的前提下,以农艺定农机,研制适应当地生产特点的农业机械;另一方面,农艺栽培制度也应考虑实现农机作业的可能性及机械的局限性,以农机定农艺,改进农艺栽培模式,引导农民统一品种、播期、行距、行向等,促进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对于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建议全国研究制定统一的耕作标准;对于一些地方特色品种,由各地自行制定标准。一旦农机农艺相结合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将大大提速。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本在于强化地方政府责任,重中之重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烟台、威海两市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外向型水平高,农产品大多出口日本、韩国。两市均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将其列入县乡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监管,构建了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全程监管制度体系。
笔者实地考察的烟台大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采取自建基地和“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花生基地10万多亩,带动2万余花生种植户。公司负责人告诉笔者,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日韩两国对进口产品质量检验很苛刻,产品质量一旦出问题,不仅企业要赔钱,农民也跟着受损失。为此,公司帮助生产者制定了严格的农药残留控制方案,几年来没有出现一例因农产品质量问题而退货的情况。笔者在乳山市顺泰果蔬专业合作社看到,合作社种植的蓝莓严格按照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过程有记录,产品全部贴有追溯二维码,通过微信扫码,可以轻松得到产地、生产日期、用药施肥等信息,实现了全程可追溯。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并不是一道无解的难题,破解这道难题,关键是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正所谓,“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乳山市委书记高书良、市长隋建波给笔者讲,乳山市是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市委市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每年投入400多万元,建立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管体系。两市的实践表明,只要地方党政领导特别是县市主要领导真正重视,把责任落实下去,使地方政府与生产者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益关联方、责任连带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一定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实事求是地讲,农产品生产环节多、链条长,从田头到餐桌,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从政府角度看,既没有人力、也没有财力、更没有精力对每个环节都加强监管,而是要突出重点环节、把好关键节点,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质量可追溯。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出路在于做好农产品加工这篇大文章,核心是要统筹精深加工和初级加工、兼顾大企业和小农户双方的利益
烟台、威海两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早、水平较高,已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烟台打造了食用油、粉丝、果品、水产、蔬菜、畜产品加工和葡萄酒酿造等七大龙头企业群体,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带动市内外农户300万户,吸纳74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乳山市打造了以华隆食品为龙头的花生产业链、以吉利食品为龙头的大姜产业链、以好当家食品为龙头的牡蛎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呈蓬勃发展之势。烟台吉斯波尔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利用当地苹果、葡萄、大樱桃、梨等资源优势,就开发出葡萄酒、果醋饮料、胶原蛋白饮品、水果蒸馏酒等深加工产品。
调研中笔者发现,地方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更感兴趣、更有热情,扶持力度往往也会大一些;但对农产品初级加工、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扶持力度相对小一点。其实,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农产品初级加工各有优势,精深加工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带动力强,初级加工有利于农产品储藏保鲜、实现优质优价,精深加工和初级加工是一个链条的两端,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发展现代农业,既需要大量搞精深加工的大型企业,更需要众多搞初级加工的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两者不能偏颇。一般来讲,精深加工企业大都有强大的工商资本做后盾支撑,具备良好的造血功能,政府部门主要是在用地、税收等方面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支持与农户建立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而初级加工特别是田头初级加工,经营者往往是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他们实力一般比较弱,兴办冷链、储藏、包装等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应在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让农户直接在初级加工环节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既能富裕农民、又能美化乡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着力点是整合好农村资源,把一产业做成三产业
威海、烟台充分利用当地山海相拥的丰富自然资源,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休闲农业基地。蓬莱市刘家沟镇马家沟村利用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国家项目资金,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实施山水林田路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建设、高效节水、矮砧苹果园改造等,促进农业生产功能与休闲功能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条,从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变成了2013年中国1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荣成市西霞口村是全国著名的小康村,这两年把旅游业和现代养殖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垂钓等渔家乐,进一步丰富了旅游资源,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目前,两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42个,从业人数4万多人,年接待游客量超过470万人次。休闲农业类型多种多样,有的依托农业产业优势,集采摘、餐饮、垂钓、观光于一体;有的以当地特有的农业自然资源吸引游客;有的在苹果、樱桃、梨等果树开花和产品上市季节,吸引游客休闲采摘。这种把休闲旅游农业与新农村建设一起规划、一起布局的做法,不仅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了美丽乡村。
调研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地方为了发展休闲农业,积极引进工商资本,圈占了大量耕地。发展休闲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户、村组为单元发展“农家乐”,而不是企业下乡进村圈地,企业应带动农民,而不是代替农民。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这种现象尤其值得引起重视和关注。
第五篇:全域旅游调研提纲
石林县发展全域旅游对策研究
-----加快全域旅游建设步伐 全力打造国际最佳旅游胜地
石林县委党校
以石林风景区建设为统揽,发展全域旅游,是新一届石林县委、县政府基于石林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良好的现实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入分析石林县城乡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研究建设美丽石林、振兴旅游经济的对策举措,对于建设国际最佳旅游胜地和滇中经济区东南新城,着力打造“世界喀斯特精华、中国阿诗玛故乡、浪漫爱情圣地、东方狂欢之都”,加快建设美丽石林·幸福彝乡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全域旅游综述
(一)研究全域旅游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全域旅游研究现状
(三)全域旅游的内涵及支撑
(四)全域旅游是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推手和支撑
(五)全域旅游的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二、推进石林全域旅游建设——正当其时
(一)发展全域旅游是石林县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发展全域旅游是石林县旅游错位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全域旅游是石林县旅游顺应潮流的需要
三、石林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石林县旅游业发展概述
(二)石林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四、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实施全域旅游的经验
(一)里昂
(二)新加坡
(三)浙江萧山
(四)丽江
五、石林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劣势分析
六、石林县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和对策
(一)深化发展思路,深化体制改革,健全管理机制、用人体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二)加大旅游产品、线路开发,促进文旅融合,提高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三)改变门票经济思维,加强规划和规划落实,打造特色精品,积极打造特色餐饮、特色旅游商品、特色村寨、特色节庆和红色旅游产品
(四)加强与周边区域协作,全局运用旅游营销手段,提升促销能力和水平,巩固和拓展国内客源市场,有效开展入境旅游宣传
(五)创新推进机制,研究制定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完善景区开发经营模式,建立投融资激励机制,推进各项示范区创建工作 结束语:
各地政府响应“美丽中国”、“生态中国”,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全域化”理念越来越得到各地政府认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石林更应该把他发扬光大。全域旅游就是把石林县作为一个统一的景区,经过几年的打造让全县辖区内每个区域都是一处景点,每个区域都有接待能力,每个区域都能产生经济效益,全县上下形成一个生态良好、风景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旅游全覆盖的A级景区,真正做到“一业为主导、多业促一业、百业齐发展”,以最大限度地让“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达到游一景、吃一餐、看一场、购一物、住一宿、留一念的基本目标,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