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与方法的探讨
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与方法的探讨
摘要:根据城市黑臭河道属于重污染水体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生态三方面阐述了城市黑臭河道的主要治理方法,并结合了各种实例,对各种技术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生物-生态、污染河流、黑臭河道、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Methods of Urban
Malodorous River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alodorous river belongs to heavy polluted water, from the physical, chemical, biological – ecological three major aspects of urban malodorous river treatment methods,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examples, further elaborated various technical methods of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 biological – ecological;polluted river;malodorous river;remediation technology.前言 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然而随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重要保障[1-2]。由于长期的外源污染输入,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尤其是合流制系统雨天溢流、分流制系统雨十分突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和氮磷营养盐污混接及降雨初期污染径流等重要的外源含量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污染,底质生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无法水体黑臭现象。以上海为例,据其2009年完成污染物的输出、转移和净化作用,导致水资源公报表明,上海市719.8千米评价河污染物严重积累且恶性循环,水质恶化并产道中,优于Ⅲ类(含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生黑臭现象;同时,城市河流由于长期的滞长28.7%、Ⅳ类水河长占27.2%、Ⅴ类水河流,大量含有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等污长占8.5%、劣Ⅴ类水河长占35.6 %。因此,染物质的底泥沉积也形成了内源污染[3]。另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外,城市河流特别是中心城区河道沿岸人水会功能问题,仍然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争地、人绿争地使得河流渠道化,自然护岸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本文对国内逐步退化为硬化和直立的防汛墙,这就人为外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技术进行评价,为我国割断了河流的自然生态链,使得滨岸带在污的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与修复进程提供一定染截留和控制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几乎消失的参考依据。殆尽,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河流的环境恶化。2 国内外黑臭河道治理技术评述 城市河流环境恶化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命脉,不仅有水体和城市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河流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等功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黑臭河道治污染的一种有效措施,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理技术主要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解氧含量,强化水体的自净功能,促进水体法三类方法。生态系统的恢复,目前已在工程实践中得以2.1物理方法 应用。根据治理黑臭河道条件(包括水深、黑臭河道治理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人流速、河道断面形状、周边环境条件等)、工曝气[4-5]、底泥疏浚[6-9]和调水[10-11]等。水和污染源特征(如长期污染负荷、冲击污染体供氧和耗氧失衡是引起水体发生黑臭的负荷等)的不同,河道曝气复氧的主要方主要原因之一。曝气复氧被认为是治理河道式有鼓风-扩散曝气增氧、水面转刷曝气增
氧、射流曝气增氧和船载移动曝气增氧等。英国的Thames河、德国的Ruhr河和澳大利亚的Swan河等治理中都先后利用曝气复氧作为快速改善城市河流生境、启动河流污染物净化的必要手段[12]。1988年,德国利用纯氧曝气船对Saar进行人工曝气,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有效的去除了河道内水体的臭味[13]。1989年,美国在Homewood运河河口处安装了曝气设备进行曝气治理,水等氧化剂和生石灰等沉淀剂,目的在于去
除水中目标污染物(悬浮物、溶解态磷和氮等),提高水体透明度。但是,以上所采用的化学药剂是否会改变生境,并造成对生物生长的影响等都需进一步研究。
强化絮凝技术是在一级处理工艺基础上,通过投加化学絮凝剂,强化去除水中各种胶体物质及细小的悬浮物质,可以在短时间内以较少的投资和较低运行费用而大幅结果证明,即使很小的曝气装置也能够使底层水温和溶解氧得到增加,并能够增加河道生物量;美国1987 年和1988 年在密西西比河明尼苏达码头附近的河道安装了曝气设备[14],有效地控制了臭味的产生和藻类的过量繁殖。
底泥是河道中污染物的“汇”与“源”,所以底泥疏浚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黑臭河道治理技术,常用的底泥疏浚主要有干床清挖、船载抓斗清挖和水力冲挖等方式,目的在于较大程度地控制内源污染、增加河道槽蓄量、提高水体泄洪和自净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底泥疏浚可以使水体的有机质、磷、总悬浮物、叶绿素a以及水体透明度有明显下降[15],是缓解水体黑臭和富营养化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在底泥疏浚治理黑臭河道的效果问题上国内外争议颇大,尤其是疏浚能否对河道污染物具有长效的控制和其对底栖生境的负面影响。另外,大量疏浚底泥需要妥善处置,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调水的目的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污染河道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以改善河流的水动力学条件,增强水中污染物的扩散、净化和输出,能够快速缓解水体黑臭,但不能实现黑臭河道水质的长期稳定改善。黎坤等[16]珠海市前山河水力排污冲淤联合调度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大量干净水源的稀释和交换,前山河总体水质明显改善,达到预期效果;其他类似的调水案例还有很多,如上海苏州河的综合调水工程,福州内河的引水冲污工程[17]。2.2 化学方法
黑臭河道治理的化学方法主要包括强化絮凝、化学氧化和化学沉淀等。所使用的化学药剂主要有铁盐和铝盐等混凝剂、双氧
度消减污染负荷,使污染河道得到有效治理[18]
。2003年在上海苏州河,以改性硅藻土为混凝剂进行三条污染特征不同污染河水的强化混凝实验,发现污染河水水质对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当河水CODcr< 80 mg/L时,处理出水可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水质指标;但当CODcr> 100 mg/L时,仅靠强化混凝工艺不能达到上海市中小河道水质CODcr< 50 mg/L的标准[19]。
总之,应用于黑臭河道治理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一般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处理效果较明显和稳定,但往往治标不治本且治理费用高昂,同时易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因此难以长期持续应用。2.3生物—生态方法
黑臭河道水生态恢复是重现河道“水清草茂”自然本色的必经之路,也是长效和稳定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黑臭河道治理的生物-生态方法可以从根本上恢复河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国内外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技术[20-46],主要包括微生物强化技术、生物膜技术、植物净化技术和生物-生态净化技术。它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和降解,改善河流水质,同时构建具有完整营养级结构的水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恢复河流系统的健康。生物-生态法应用于黑臭河道的治理,具有稳定有效、安全持久、工程造价较低、运行成本低廉、可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等特点,但其处理效果易受水文和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同时系统的有效后续管理维护是生物-生态法应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污染河道的治理,发达国家都会以“高
强度治污—自然生态修复”的方法为主,例如日本的坂川古崎净化场已经运行了17年,样性。我国起步较晚,近年来生物-生态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日益得到重视并运行状态良好[21]。作为上海世博会唯一一个露天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展馆,成都活水公园案例因为其去除效率高、运行稳定、低能耗和良好的景观效应为生物—生态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22]。
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单一技术都不是治理黑臭河道的一劳永逸的药方,在黑臭河道治理的具体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特别是水体污染状况及污染物的种类,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方法有效结合起来,使得黑臭河道治理的有效性、长效性、经济性和生态相容性统一起来,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黑臭河道治理共性技术。在确定技术方案时,三类技术可供同时考虑、分步实施。例如可将近期的物理方法与远期的生物-生态方法相结合,随着河道两岸污水截流工程的逐步完善,以及体系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立,生物-生态技术将占主导地位,长期有效地改善河道水质,达到河流污染控制的长期保持。国内外黑臭河道生物-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水体生物-生态治理技术,实质上是按照仿生学理论实现对自然界水体自净能力的强化,也即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去强化水体的自然生物净化能力,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合乎逻辑的治污思路,也是一种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黑臭河道治理技术。欧洲最先开始河流生物-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1938年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治理的概念,并于20世纪50年代在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治理要植物化和生命化,使植物作为一种工程材料被应用到城市河流治理中。美国从1976年开始研究,E.Gerald 和M.Galloway 在1993年提出了与经济、生态、文化可持续相融合的河流治理新模式。日本政府在1997年对旧《河川法》进行了大幅修改,在原来河川管理两大目标“治水”与“利水”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目标“环境”,强调用生态工程法治理河流环境、恢复水质、维护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
广泛应用。
3.1 微生物强化技术
黑臭河道净化主要依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来实现。当河流污染严重而又缺乏有效的微生物作用时,需要人为创造条件来强化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目前采用途径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向黑臭河道投加微生物菌剂[或酶制剂;二是直接向黑臭河道投加微生物促生剂,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
目前应用于黑臭河道治理的微生物菌剂主要包括美国的Clear-Flo 系列菌剂、LLMO(Liquid live microorganisms)生物活性液、日本的有效微生物菌群(Effective microorganism,EM)、光合细菌(Photo-synthesis bacteria,PSB)、硝化细菌等。赵志萍等[23]将EM富集液和复合菌投加到黑臭河水中进行降解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吴光前等[24]将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的“科利尔”活菌净水剂固定在具有特殊结构的生物带上,配合水体曝气复氧技术进行黑臭水体治理研究,底泥厚度可降低80%以上,底泥COD 去除率达到93%、上清液COD 去除率达到70%、上清液NH3-N 去除率达到95%。上海市水务部门采用水底曝氧和投放微生物相结合的办法治理西双泾河道,实现全面消除黑臭[25]。汪红军等[26]用生物复合酶污水净化剂对黑臭水体进行修复实验,其对水体致黑臭污染物等有较高的去除率,并能提高水体的复氧功能,消除水体黑臭。
微生物促生剂的投加是通过对治理河道中土著微生物的促生作用,为之创造一个能顺利完成自然降解功能的环境,强化污染环境的自净能力,加速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投加微生物触生剂法主要可以分为营养物激活剂刺激水体中微生物,加速河道修复,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与上海徐汇区环保局应用美国Probidic Solution 公司的生物促生剂在徐汇区上澳塘的一段河道内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投放微生物促生剂对消除水体黑臭、增加水体溶解氧作用显著且迅
速,水体的BOD5、CODcr迅速下降,主要微生物类群由厌氧型向好氧型演替,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27];投加表面活性剂,水生植物是河流水体自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光合作用为植物净化作用提供能量增强憎水性化合物的亲水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有助于提高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强化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Levy和Rehcard[28]两人就是利用一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控制的还原剂,从而提高水体中微生物的活性和数量,来增加水中含油物质的处理能力;投加电子受体或共代谢基质的强化水体修复技术,在人工曝气难以实现时污染物的分解氧化时,向厌氧水体中投加电子受体暂时改变水环境的厌氧状态,使得好氧微生物可以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进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更为高效经济的生物触生剂被开发并应用于河流污染治理中。3.2 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技术是一种“附着生长型”污水处理方法,它是指使微生物群体附着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能有效截留、吸附、降解污染物,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生物膜法治理黑臭河道的实质是对天然河流中所发生的生物过程的一种强化。近年来,利用生物膜技术治理污染河道得到重视,主要有砾石接触氧化法、排水沟(渠)的接触氧化法等。
日本在江户川的河滩地下建设古崎净化场,利用卵石接触氧化法对支流坂川污染水质进行净化。主体结构是高4.5 m,长28 m的地下矩形廊道,内部放置直径15-40 cm的卵石,水流在卵石间流动时与卵石上附着的生物膜相接触,通过接触沉淀、吸附、氧化分解等作用可快速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其中BOD5的去除率达到75%,水质有明显的改善[29]。胡一珍等[30]采用蜂窝陶瓷载体生物膜反应器对受污染的城市河道水进行生物修复,实现氨氮和COD较好的去除。曹蓉等[31]利用一种软性填料处理受污染河道河水,并成功挂膜,取得了一定的处理效果。综合国内外的具体工程实例来看,生物膜技术在中小河流净化方面具有净化效果好、便于管理等优点。3.3 植物净化技术
来源;② 植物庞大的根系为微生物和其它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③ 植物能直接吸收吸附水体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富集重金属及一些毒害物质;④ 根际效应,包括泌氧功能、根际分泌物的化感作用等[32]。然而,水生植物有着其自身的耐污极限,水质过度恶化超过极限则水生植物不能生存。因此,在黑臭河道治理中,选择的植物往往需要一定的预培养试验,且选择的先锋植物具有繁殖能量强、抗逆能力强、根系发达、易栽培管理、可资源化利用和具有观赏性等特点。一般大型水生植物分为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与此对应的植物净化技术有人工湿地、水生植物氧化塘、生态浮床或人工浮岛等。
人工湿地通常指人为的将石、沙、土壤、煤渣等材料按一定比例组成基质,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工程化的湿地状系统[33-36]。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是物理、化学及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生植物能否发挥其最大的净化及应用潜力,关键在于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植物物种间的搭配,特别是通过试验选择耐污性强、净化效果好、适宜其生存环境的植物种类是一项优先考虑的工作。目前人工湿地已被广泛应用于黑臭河道治理的工程实践中。日本渡良濑蓄水池修建的人工芦苇湿地不仅使得蓄水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水体生物多样性也有所恢复[30]。加拿大潜流芦苇床湿地系统在植物生长旺季中的总氮平均去除率为60%,总凯氏氮为53%,总磷为73%,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94%[37]。余志敏等[38]采用两种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昆明市城市污染河流,为期1年的运行结果表明,两种复合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河流污水均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性能,其中垂直上行流复合人工湿地系统性能更优于垂直上行流与水平流复合人工湿地系统。HE Sheng-Bing等[39]在对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富营养化河水进
行治理时,采用了沸石、砾石以及粉煤灰为基质的人工湿地技术,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技术不止可以成功去除有机物,氮,磷,同时还可以降低河水中的氨臭味。
水生植物氧化塘技术是利用重力沉淀、下降趋势,浮床植物具有较好的氮磷去除效果,2个月从水体中去除的氮、磷总量分别为86.0 kg和10.8 kg。杨婷婷等[44]采用原位围隔高羊茅草坪浮床来净化重污染河道水体,研究表明该浮床具有极强的氮、磷、COD微生物分解和水生动植物的吸收作用对污染河水进行净化的。用于黑臭河道治理的氧化塘可以利用河道附近的洼地、鱼塘经适当改建而成;对于中小河流还可以直接在河道上筑坝拦水,成为河道滞留塘(或称前置库)。郝达平等[40]在新沂河北偏泓采用完全储存塘和连续出水塘两种模式对污染河道开展净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完全储存状态下的去污率优于连续出水状态下的去污率。水生植物氧化塘技术往往作为预处理方法,结合底泥生物氧化、水体增氧、水体生态恢复等技术手段[41],或构建串联结构的多级氧化塘,对黑臭河道进行治理,能有效地消除水体黑臭、提高河涌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浮床又称人工浮岛,是以水生植物群落为主体,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42]。常用的生态浮床生物载体结构,大都是以木料、毛竹、泡沫板等为材料组成的框架。生态浮床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改善途径主要有:① 遮蔽作用:生态浮床能够有效遮蔽阳光,改变水体的光照强度,控制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② 物化感作用:通过植物化感作用原理影响其它生物,例如许多植物如狐尾藻、凤眼莲、水蕹菜、金鱼藻、石菖蒲、芦苇等能够分泌克藻化学物质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③ 栖息地作用:生态浮床可为高等水生动植物及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地,有利于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43]。
生态浮床整体美观,可以集生物修复和景观于一体,水面载体的应用方便了水生植物的收集,即用船只将框架单元和放养的水生植物拖至岸边,人工打捞收集。目前,在国内已有多处利用生态浮床技术的示范性工程。井艳文等[43]利用美人蕉和旱伞草浮床对罗道庄桥-永定河引水渠段进行净化试验表明,试验区封闭水体TN、TP含量呈逐渐
去除能力,并能有效提高水体透明度。操家顺等[45]采用浮床无土栽培种植水蕹菜以控制重污染河道水体水质,研究表明,水蕹菜是对重污染河道净化处理的优良生物材料之一。周晓红等[46]分别以美人蕉、绿萝、马丽安3 种景观植物为试材制成生态浮床处理城市污染水体,结果表明3 种植物对污染水体均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和一定的景观价值,可作为城市河道污染水体治理的优良物种而推广使用。Miao Li等[47]选用空心菜作为生态浮床植物,对于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脱氮治理,同样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4生物-生态净化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黑臭河道治理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根据治理与修复要求对各种单项技术优化筛选并开展系统集成已成为国内外水体治理的主流思想,生物-生态净化技术在诸多的工程实践中得到成功应用,而且往往辅以适当的人工曝气[48]。
金承翔等[49]组合曝气充氧技术、微生物技术、植物净化技术及生物促生技术进行黑臭河道的治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实现黑臭水体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刘福兴等[50]采用生态浮床为核心,辅以微曝气复氧、纳污减污栅和人工介质等多项技术,对上海市汇丰河黑臭水体进行治理,水体透明度由原来的平均小于20 cm增加到平均50 cm以上,主要水质指标NH3-N、TP、COD的最大去除率平均分别达到了69.9%、80.7%和63.5%,河道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李捍东等[51]开展了曝气/微生物/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黑臭河水的中试研究,经过2个月的运行,COD、NH3-N、TP分别从519、11.5、6.5 mg/L下降到33、1.5、0.25 mg/L,出水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Ⅴ类水质标准。单纯的生态浮床系统一般的处理效果特别是脱氮效果相对较低,Lianpeng Sun等[52]运用生态浮床辅之以人工增氧曝气和投加反硝化菌取得了良好的净化效果。
生物净化槽是集成生物接触氧化技术与人工湿地技术于一体的新型污水净化技术,是人工净化与天然生态净化相结合的工艺。高尚,黄民生,吴林林等[53]采用海寿构建的生物净化槽进行处理黑臭河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净化效果,BOD5、CODCr、NH3-N 和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术,2007,30(8):99-102.[4] 余光伟, 雷恒毅,刘广立,等.重污染感潮河
道底泥释放特征及其控制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07,27(9):1476-1484.[5] 谌伟, 李小平,孙从军, 等.低强度曝气技术
修复河道黑臭水体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09,25(1):57-59.[6] Ruley, J.E., Rusch,K.A.An assessment o为37.0%,34.8%,34.7%和26.7%。由于城市黑臭水体属于重污染型水体,其生物修复中选取的水生植物种类特性是决定其污染治理效果的关键,加强高效水生植物物种的筛选是该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4展望
城市黑臭河道的治理,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过程。加上我国小城镇河道污染程度比较严重,对于黑臭河道的治理,在借鉴国外成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要把握好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原则。要根据水体受污的实际情况,不能完全依赖物理、化学处理这样瞬间见效快的方法,要在此基础上,强化生物修复措施,使得黑臭河道修复可以长期持久的进行下去,达到最佳的效果。
城市黑臭河道属于重污染水体,微生物、植物、水生动物的种类在生物修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生物-生态技术治理黑臭河道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生物学特性、耐污性和其氮与磷的去除能力,筛选出一些具有一定耐受性、能适应黑臭河道水质现状的物种,优化工艺组合参数,逐步完善生物-生态技术,对于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稳定有效的黑臭河道治理技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 程江,吴阿娜,车越,等.平原河网地区水体黑臭预测评价关键指标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9):18-22.[2] 吴林林, 黄民生, 邓泓.城市污染河流生物-生态治理研究与应用进展[J].净水技术, 2006, 25(6):11-15.[3] 邹丛阳,张维佳,李欣华,等.城市河道水质恢复技术及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技
f long-term post-restoration water quality trends in a shallow, subtropical, urban hypereutrophic lake[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2,19:265-280.朱敏,王国祥,王建,等.南京玄武湖清淤前后
底泥主要污染指标的变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4,4(2):66-69.范成新,张路,王建军,等.湖泊底泥疏浚对内
源释放影响的过程与机理[J].科学通报,2004,49(15):1523-1528.nificance of dredging on sediment denitrification in Meiliang Bay, China: A year long simulation stud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22(1):68-75.王道增,林卫清.苏州河综合调水与水环境
治理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5,27(5):11.阮仁良.上海市引清调度的形成机制研究上海水务,2005,21(1):1-5.孙从军,张明旭.河道曝气技术在河流污染
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1,4:17-20.刘晓海,高云涛,陈建国,等.人工曝气技术
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1):44-46.Restoration: A case study [J].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02,45(11).Shiyang Zhang, Qiaohong Zhou, Dong Xu, et
al.Effects of sediment dredging on water quality and zo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shallow of eutrophic lake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22(2),218-224.黎坤,曾彩华,江涛,等.前山河水力排污冲淤
联合调度试验及效果分析[J].地理科
[7] [8] [9] Zhong, J., Fan, C., Zhang,L.,et al.Sig
[10] [11] [J].[12] [13] [14] Whalen P J, Toth L A.Kissimmee River
[15] [16]
学.2006,26,1.[17] 张捷鑫,吴纯德,陈维平,等.污染河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5,24(2):178-181.[18] 栾兆坤,汤鸿霄.经济有效的城市与纳污河污水强化絮凝工艺技术系统[J].中国环保产业, 2001, S1:34-36.[19] 孙从军,王敏,程曦.硅藻土混凝剂在污染河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 2003,22(4):275-278.[20] 钱嫦萍,王东启,陈振楼,等.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9,35(4):13-17.[21] 李话雨.生物—生态法修复受污染河流的实例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8,3,7.[22] 康自华.成都活水公园人工湿地及其三种挺水植物净化效果的演技[D].成都理工大学.2007.[23] 赵志萍,呼世斌,房发俐,等.EM 的定向富集及处理黑臭河水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 2007, 16(2):210-213.[24] 吴光前,刘倩灵,周培国,等.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净化黑臭水体和底泥技术[J].水处理技术,2008,34(6):26-29.[25] 陈彬.加拿大微生物技术在上海市中心城区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上海水务,2006,22(3):45-46.[26] 汪红军, 胡菊香, 吴生桂, 等.生物复合酶污水净化剂处理黑臭水体的研究[J].水利渔业, 2007,27(1):68-70.[27] 徐亚同.上澳塘水体生物修复试验[J].上海环境科学, 2000, 19(10):480-484.[28] Levy and Richard.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the amount of contaminants i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nviroments[P].US Patant ,5939086 ,1999.[29] 董哲仁,刘蒨,曾向辉.受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J].水利水电技术,2002,2:1-4.[30] 胡一珍, 张永明.用生物膜方法修复受污染河道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6(6):91-98.[31] 曹蓉,邢海,金文标.生物膜处理城市河道污染水体的挂膜试验研究[J].环境工程学
报.2008,2(3):374-377.[32] 张勇.城市黑臭河道生境改善与生态重建实
验研究:技术耦合效应及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33] 段志勇, 刘超翔, 施汉昌等.复合植物床式
人工湿地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2,3(8):4-7.[34] 徐德福, 李映雪.用于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的基质、植物及其配置[J].湿地科学, 2007,5(1):32-38.[35] 成水平, 吴振斌, 况琪军.人工湿地植物研
究[J].湖泊科学, 2002, 14(2):179-184.[36] 安树青编著.湿地生态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7] Garba L, Jacques B,Linda D, et al..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moval in a subsurface-flow reed bed[J].Water Quality
Research
Journal
of
Canada,1998,33(2):319-329.[38] 余志敏, 袁晓燕, 崔理华, 等.复合人工湿
地对城市受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J].环境工程学报, 2010,4(4):741-745.[39] HE Sheng-Bing, Li YAN, Hai-Nan KONG, et
al.Treatment Efficiencies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Eutrophic Landscape River Water[J].Pedosphere.2007,17(4):522-528.[40] 郝达平.自然河流稳定塘污水处理试验[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5(2)36-38.[41] 江栋, 李开明, 刘军, 等.黑臭河道生物修
复中氧化塘应用研究[J].生态环境, 2005, 14(6):822-826.[42] 武琳慧, 吴林林, 黄民生.人工浮床及其在污染水体治理中应用进展[J].净水技术,2006,25(4):8-9.[43] 井艳文,胡秀琳,许志兰,等.利用生物浮床
技术进行水体修复研究与示范[J].水利科学研究, 2003,6:20-22.[44] 杨婷婷, 操家顺, 周勇, 等.原位围隔耐寒
高羊茅浮床对苏州重污染河道水体的净化[J].湖泊科学, 2007, 19(5):618-621.[45] 操家顺, 李欲如, 陈娟.水蕹菜对重污染河
道净化及克藻功能[J].水资源保护, 2006,22(2):36-38.[46] 周晓红, 王国祥, 冯冰冰, 等.3 种景观植物对城市河道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J].环境科学研究, 2009,22(1):108-113.[47] M Li*, YJ Wu, ZL Yu, GP Sheng, HQ Yu(2007)Nitrogen
removal
from eutrophic water by floating-bed-grown water spinach(Ipomoea aquatica Forsk.)with ion
implantation.Water Research.41(14): 3152-3158.[48] 熊万永,李玉林.人工曝气生态净化系统治理黑臭河流的原理及应用[J].四川环境, 2004,23(2):34-36.[49] 金承翔, 孙建军, 黄民生,等.组合生物技术对黑臭水体净化修复研究[J].净水技术,2005,24(4)1-4.[50] 刘福兴, 付子轼, 宋祥甫, 等.生态浮床及辅助技术治理汇丰河黑臭水体[J].四川环境, 2009, 28(5):36-40.[51] 李捍东,朱健,王平,等.曝气/微生物/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黑臭河水[J].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11):22-24.[52] Lianpeng Suna, Yang Liub, Hui Jina.Nitrogen removal from polluted river by enhanced floating bed grown canna [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9,35(1):135-140.[53] 高尚,黄民生, 吴林林,等.生物净化槽对黑臭河水净化的中试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8,28(5):433-437.
第二篇:黑臭河道治理背景
黑臭河道治理背景
(1)响应国家《水十条》:《水十条》,提出了“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消除”。
(2)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防治绿藻爆发的需求:恢复流域水体的自净能力消纳下水污染负荷,才能保障河道水质达标;同时恢复水域生态系统有利于增加流域生物多样性,保障其生态功能。
(3)提升周边居民幸福感、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需求:河道黑臭给周边居民带来极大困扰,降低了河道景观、文化等功能品质,而恢复河道水情、水美,提供亲水机会,能大大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市容市貌。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城市河道污染源:生活废水、工业废水。
农村河道污染源:生活废水、养殖业废水、农田经流水。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底泥疏浚、底质改良、增加曝气。河道生态修复:生态浮岛、生态护岸。河道景观设计: 黑臭水体治理难点:
(1)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是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2)采取有效技术措施,短时间内能消除黑臭现象,但其难点在于治理后的水质长效保持,保证黑臭不反弹。
(3)很多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因重治理轻保持、重短期轻长效而导致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时,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或厌氧状态。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有机质腐败、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硫醇、硫醚、有机胺和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致使水体变臭。其中腥臭味是由微藻、放线菌、霉菌引起。
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水体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与水中的硫离子形成硫化亚铁、硫化锰等化合物。悬浮颗粒吸附硫化亚铁、硫化锰等,致使水体变黑。污染源调查
点源污染:污废水直排口、合流制溢流口、管网初期雨水、非常规水源补水
面源污染:城市降雨径流、冰雪融化、畜禽养殖废水 内源污染:水体底泥、岸带沿线垃圾、水生植物状况 其他:污水厂超标废水、落叶沉降情况、潜在事故排放 环境条件调查:
(1)周边环境:周边建筑群特征、城市道路和交通情况、水体沿岸其他基础设施情况等。
(2)水文条件:水体的位置、边界范围、面积及水位、流速及流量、周边水系连通情况等。
(3)水体岸线硬化状况:硬化岸线和河湖床的面积、硬化厚度、硬化类型等。(4)其他:黑臭发生时段、持续时间、百姓投诉情况、影响居民人数等。根据污染程度与治理目标的不同,黑臭水体治理可分为:应急治理、水质改善和长效保持。
应急治理阶段:对于黑臭现象严重的水体,采取有效措施,快速缓解和消除黑臭现象。通过截污,控制外源污染物的进入,通过絮凝剂、除藻剂等药剂快速去除污染物,通过底泥清淤将大量污染物迁移出水体,通过地表水或再生水补充,使污染物质快速迁移、稀释,以短期内消除黑臭。(是不得已而为一的措施,没有办法的办法)
水质改善阶段:进过应急处理措施,黑臭现象缓解之后,需进一步减轻水体污染负荷,采取工程措施净化水质,恢复水体景观功能。人工曝气充氧可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防止滞留型水体、封闭和半封闭型水体,投加底质改良剂或氮磷控制 剂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通过植物塘、生态岛等,利用水生植物是净化功能改善水质。
长效保持阶段:黑臭水体治理后,可能会面临污染负荷再度升高等问题,使得水体水质恶化和黑臭反复,因此需要保证水质有效管理,确保水质改善效果的长效性。消除黑臭后的水体,仍然是富营养化水体,藻类容易暴发,最终导致黑臭,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水华控。
在水体管理维护过程中,加强水体周边的生活垃圾控制管理,严禁生活垃圾直接入水体。同时,要定期清淤疏浚,防止底泥上浮加重水体污染,造成水体再度黑臭。
第三篇:聚焦黑臭水体治理 城市河道如何告别“黑臭”?(本站推荐)
聚焦黑臭水体治理 城市河道如何告别“黑臭”?
2016-10-19 国庆假期,很多人出游、聚餐、休息,可环保民间组织“乐水行”负责人史殿硕和他的伙伴们,却在国庆节当天集结,考察了北京一条名为“孟祖河”的黑臭河道。这样的考察几乎每周都有,史殿硕们的足迹至今已经遍及北京一半的黑臭河。
自去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以来,城市黑臭河流治理一直引人关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这样的目标既令人兴奋,也让人捏了把汗。
重视民意,黑臭治理鼓励公众参与
至少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
“我家夏天都不敢开窗户,因为窗外是条黑臭河!”“污水处理费在提高,也不知道钱花了,效果在哪里!”一条黑臭河旁边的居民对记者抱怨道。黑与臭,一度成为不少城市河道的代名词,甚至连一些开发商主打的“亲水楼盘”的“水”,也难逃黑臭的命运。
“黑臭”本是老百姓的大白话,特指那些肮脏不堪的水体。出乎意料,这个大白话被写进了国务院治水文件,并对其明确了治理时间表。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定义,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表示,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教授告诉记者,城市黑臭水体大都流动性差,有的就是不流动的断头浜,就是所谓的“死水一潭”。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水体自净能力差,水体缺氧。在缺氧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被分解,产生不同类型的黑臭类物质,导致水体被污染。
识别黑臭,眼睛鼻子就管用,治理的程度怎么样,感官也能辨别。因此,有关部门在黑臭认定与治理中,特别强调公众参与。由住建部牵头发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明确让百姓全过程参与城市黑臭水体的筛查、治理、评价,监督地方政府的整治成效。《指南》规定,60%的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的,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
请百姓参与,需要有畅通的渠道。目前,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网站、公众微信号“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已投入运行大半年,公众可以轻松参与黑臭水体举报和治理监督工作。“比如调查发现的黑臭情况在平台目录里还没有,我们就可以通过系统提交情况,受理还比较及时。”史殿硕说,受理后,系统认定为黑臭水体需要的时间比较久,但住建部、环保部等相关部门曾联合征询环保民间组织的意见,改进工作正在进行。
记者8月份登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网站,当时的数据还是今年2月发布的全国排查出黑臭水体1861个,治理情况一片空白。到9月底,网站已经有了较大改进,数据得到更新,纳入了公众举报的一些黑臭水体,被认定的黑臭水体数量更新为1945个。
进度落后,实现预期目标难度陡增
全国1945个黑臭水体,大部分还在制定治理方案 对百姓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身边的河流何时脱离黑臭,重现清流。“水十条”中关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时间表,给人的希望,尤其“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让人感觉城市中“亲水”的生活似乎近在眼前。然而,在治理的现状面前,实现这一目标却显得十分艰难。
今年8月,国内多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黑臭河治理观察简报》,盘点各地黑臭河名单更新情况、治理计划和进度完成状况。简报显示,黑臭河治理进展多数缺乏信息公开,全国1945个黑臭河水体中有285个没有按规定公布责任人,占总数的14.7%。555个水体没有公示计划达标期限,占总数的28.5%。
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第三季度数据显示,全国1945个黑臭水体,大部分还处在治理方案制订中的状态,治理完成的有96个,治理中的有203个,未启动的有449个。在只剩下一年多治理时间的“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情况也没好多少。北京61条黑臭水体中只有3条在治理中,其余58条还在制订方案;黑臭水体最多的广东情况略好,广州和深圳的80个黑臭水体中,有一半正在治理。
这些数字反映出的情况,得到了志愿者们实地考察的印证。以北京为例,根据昌平区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水务发展规划,规划治理、消除9条10段黑臭水体,2016年治理四家庄河、幸福河、十一排干、一排干、孟祖河5个黑臭水体。今年5月、8月、9月,志愿者们三次考察一排干,发现这一年底要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三四个月间并无变化,也没在治理。位于丰台区的北小龙河,3月份时河道在铺防渗膜,河岸在修整,但9月志愿者再次到访时,发现河道黑臭依旧。
“水十条”是治水的纲领性文件,考核必不可少。在治理进度普遍落后的情况下,如何考核不仅是各地政府要面对的问题,也让专家们感到忧虑。
“必须充分考虑黑臭治理的客观难度,合理确定目标。黑臭是污水排入水体造成的,治理黑臭必须先截污,但黑臭的地方往往存在截污困难,否则就不至于黑臭。同时,黑臭不是一天形成的,黑臭水体中都积存了大量淤泥。治理黑臭,截了污水,还得清淤,否则还是黑臭。问题是,这些污泥怎么清?清出来怎么处理?处理完了送哪里去?这些都要研究,需要较大的投入。”王洪臣教授曾长期在北京水污染治理一线工作,对水污染治理难度有很深的感受。他告诉记者,一些地方为了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层层制订了黑臭限期治理时间表,不现实的治理时间,导致基层有病乱投医,例如,直接向河里投药、加菌种,短期略有改善,事后继续黑臭。
第四篇:城市黑臭水体产生机理及治理方法探讨
城市黑臭水体产生机理及治理方法探讨
喻文昊
(广西大学 环境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摘要:现阶段随着城市工业发展的加速,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的河流黑臭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共同存在的污染问题。本文在分析探讨黑臭水体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目前的黑臭水体处理方法,并提出可用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黑臭水体;产生机理;治理方法
Review of Mechanism and Control methods of Black and Stink in
Urban Rivers
Yu Wen hao(College of Environment,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stage,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rapid growth of urban population.The quantity of wastewater effluent increased dramatically.Black and stink of urban riv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llution problem in many large or medium-sized cities of Chin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producing the black smelly water,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urrent black smelly water treatment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that can be used for practical operation Key words: Black and stink water;Mechanism of production;Control methods
前言:目前我国的城市地表水污染现状非常严峻,据最新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七大水系的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符合Ⅰ-Ⅲ类水质,Ⅳ-Ⅴ类水质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7.3%和16.4%。特别是城市河流黑臭问题突出。如上海的苏州河,宁波的内河,南京的秦淮河常州的大通河等等。[1]
黑臭水体的处理方法大致分为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法。物理法和化学法对于处理黑臭水体存在费用高,并且化学法会存在二次污染的危害。但是目前国外的一些应用表明物理化学方法在一些处理实例中仍然效果良好,对于某些只采用生物法处理效果不达标的污水有较好作用。黑臭水体产生机理
黑臭水体是水体有机物污染的一种极端表现,大部分水体黑臭机理基本一样,它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当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在好氧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状态,致使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腐败、分解、发酵使水体变黑、变臭。
于玉斌,黄勇在2010年对水体黑臭的机理展开的总结表明对水体水体黑臭机理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2]
1.1 致黑机理
①以固态或吸附于悬浮颗粒上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的不溶性物质,②是溶于水的带色有机化合物(主要是腐殖质类有机物)。在不同厌氧微生物的参与下会发生反应产生FeS等黑色沉积物,并且被水中的微小悬浮物质吸附,部分沉积于水底的也会在水底厌氧反应产生的气泡的托浮作用下重现进入水体。
1.2 致臭机理
发黑水体产生臭味途径有多种,以三种比较突出① 大量有机物在厌氧菌作用下发生分解,其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中有一系列的硫化氢、氨、硫醇等发臭物质产生,引起水体发臭。② 通过对腐殖物质的分析,从腐殖酸、富里酸的酸水解产物中得到的近20 种氨基酸和大量游离氨,这些氨基酸在水体中以脱氨基作用、脱羧酸作用以及某些细菌如变形杆菌分解含硫氨基酸等3 种分解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游离氨臭气和具有相当臭味的胺类、硫化氢以及具有特殊恶臭的硫醇类物质[3]。③ 厌氧条件下由厌氧放线菌分泌产生的土臭素和异茨醇。这类发臭物质的嗅阈值为0.05 ~ 0.1 μg/L,极低浓度就容易引起强烈的臭味效应[4]。黑臭水体的一些国内外处理方法
2.1 物理修复
目前主要的物理处理方法包括截污、调水、清淤等水利工程,以及机械除藻、引水稀释、人工造流等.[5]
2.1.1 污泥疏浚
其中疏浚既清淤能较好的处理水底污泥,对污泥进行再利用。并且随着轻质疏浚材料的发展,以及科学的疏浚方法。疏浚对水体产生的二次环境影响越来越小。其中Shepsis Vladimir等人采用轻质疏浚材料,将淤泥吸到轻质软管中,能有效防止疏浚过程中对底泥的扰动而造成的二次污染。[6]
2.1.2 河道曝气
河道曝气生态净化系统以水生生物为主体,辅以适当地人工曝气,建立人工模拟生态处理系统,以高效降解水体中的污染负荷,改善或净化水质,是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工艺。[7]
2.2 化学修复
化学修复方法, 如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加入铁盐促进磷的沉淀、加入石灰脱氮等, 虽然见效快、效率高, 但是易造成二次污染。
[8]2.3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目前最为受欢迎的黑臭水体修复方式。其具有很多优点,包括节约成本,处理效果好,不耗能或者耗能少,另外这种技术不会向水体投放药剂,避免了二次污染。
现阶段的生物修复技术比较繁多,大致可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己经成为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9]下面着重介绍几种比较流行的处理方式。
2.3.1 光合细菌法处理黑臭污水(PSB)
曾 宇,秦 松于1997 年3-4 月在滇池草海及其流域的鱼塘和大观河进行试验。实验结果显示用光合细菌净水剂处理污水对各主要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BOD5: 81.4%78.9%、TN:63%52.5%、SS: 72.6%-93.3%。结果证明光合细菌对于污水特别是高浓度有机物污水处理有很好的效果。[10]
2.3.2 生物复合酶处理黑臭污水
汪红军,胡菊香等在2006年利用美国引进的一种生物复合酶(Bacto-Zyme)在最适条件下对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试验基地所模拟的城市河道的处理显示。从第5 天开始, 各指标明显下降, 随着时间的推移, 效果更加显著。20 d后, 水体由严重黑臭变为淡绿无臭。结果表明生物复合酶处理黑臭水体, 改善水环境具有显著效果。[1]2.3.3 微生物群
最为常见的有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研制的EM。包含了10属80多种微生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光合细菌类、放线菌类、酵母菌类和乳酸菌类。
另外在大多数实际生物修复工程中都会应用的土著微生物,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土著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接种的微生物在环境中难以保持较高的活性以及工程菌的应用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结语:综合以上国内外处理实例,可以看出,其中微生物处理方式以其的巨大优点,成为处理污水最为有效,实用的方式。但是,如果单一投加微生物处理,仍然有DO不足,氮磷效果去除不理想等各种缺点。所以以目前的各种实验综合来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综合利用,是最为现实并且效果最为理想的方式。而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则可以根据处理要求以及经济条件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美国等有采用直接在污染底泥上放置覆盖物的方式阻止底泥的二次污染,效果也较为理想。
对于我国来说,污水处理工艺对比国外起步较晚,相对落后。因此可在学习国外工
艺的基础上,结合所要处理的水体的实际情况,综合利用各种处理方式,自主研发合适的黑臭水体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汪红军,胡菊香,吴生桂,胡传林.生物复合酶污水净化剂处理黑臭水体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7,27(1):68-70 [2]于玉斌,黄勇.城市河流黑臭原因及机理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0,23(增刊):113-114 [3]李相力,张鹏程,于洪存.沈阳市卫工河黑臭现象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3,29(119):27-28 [4]叶常明,黄玉瑶,张景镛,等.水体有机污染的原理研究方法及应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5]骆芳,秦雪娜,彭勃.黑臭河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SCIENCE & TECHNOLOGY [6] 陈华林,陈英旭.污染底泥修复技术进展[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2):180-181 境,2004,23(2):34-35 INFORMATION.2011.(9).764-765 [7] 熊万永,李玉林.人工曝气生态净化系统治理黑臭河流的原理及应用.[J].四川环[8]杨小梦,张涛,邱潭生.深圳市大沙河底泥毒物污染特征及对策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7(4):572-575.[9]王建龙,现代微生物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曾宇,秦松.光合细菌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6):30-31
第五篇:黑臭河道整治工作报告
2006年以来,在市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市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根据上海市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和任务,认真编制我区第三轮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以河道治理为契机,以截污治污为根本,以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为中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积极贯彻市局提出的“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改善水质,营造水景”的治水新思路,按照“三个结合”、“三重三评”和“三个并举”的要求,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为着眼点,以为区域国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重心,积极开展了骨干河道整治、雨污水管网建设和点污染源纳管等一系列工作,较好的完成了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既定任务。现将相关工作成效评估总结如下:
一、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项目推进情况
根据市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我局从雨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整治两方面推进了区域水环境建设工作。三年来共投入资金26.92亿元,其中雨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54亿元,河道水环境建设投入8.38亿元。
(一)雨污水基础设施建设
1、污水治理三期工程(18条段)
污水治理三期工程是经市发改委(2003)第015号文批准实施的市政重大工程,在我区范围内主要解决蕰藻浜以南地区(北至蕰藻浜,西至外环线,东至逸仙路,南至区界)的雨污水总管及污水收集系统。由于种种原因,我区约有27.7公里的的污水管道、24.8公里的雨水管道由于各种原因暂无法实施,涉及道路36条。为确保“十一五”期末污水纳管率85%的目标,在区委、区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局积极与市有关部门争取,提出年内实施实施其中的18条段、总长约23公里的雨污水管道,总投资23846.866万元,由市全额投资,目前已完成工程总量的95%以上,预计本月中旬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
2、宝山区(蕰藻浜以北地区)污水系统截污完善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北部地区的管网覆盖率和污水纳管率,我区积极开展北部五镇污水管网完善工程的实施,计划敷设二级污水管网148.0公里,新建污水泵站6座,工程总投资47338.34万元。项目由我局具体负责开展推进,由各镇具体负责实施,资金来源为市补资金为7400万元,区39938.34万元,目前市补资金已到位5920万元。在全区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完成敷设污水管网112公里,污水泵站5座,完成投资38464.2万元,剩余36公里污水管道由于受规划道路建设滞后的影响未能同步开展敷设,并计划纳入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予以实施。
3、区域点污染源纳管工作
根据区域雨污水管网现状,今年重点开展了南部地区点污染源纳管工作,共投入资金15319万元。一是启动推进了高境、淞南、大场、庙行、杨行等镇共29个小区295.6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和216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三级管网改造,实现了区域污水纳管率的实质性提升;二是完成了高境、大场、杨行等镇共48个小区247.98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和290家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三级管网改造方案的立项工作,为明年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4、相关污水干管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区域管网,打通外部污水出路,三年来我局组织实施了薀川路污水干管、真华路污水干管等污水干管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18943.57万元。一是全面启动了月罗路7.02公里污水管道及其长山泵站的建设,可解决11.65平方公里范围的污水出路,是罗店新镇和罗店老镇及月浦沈巷地区的主要污水出路;二是全力推进了富长路—罗北路5.4公里的雨污水管道及其潘泾、罗北两座污水泵站的建设,是宝山区工业园区、罗泾镇、罗店工业园区北区的主要污水出路,是我区未来北部地区经济腾飞的基础性配套设施;三是努力完善北部地区二级管网,积极开展了石太路(潘泾路到沪太路)2.8公里污水收集管道的建设,实现罗店工业园区北区污水到罗北路污水总管的顺利输送;四是积极实施了大场规划一路(华和路)1.0公里污水管道建设,现已完成了工程总量的50%,是完善大场真大地区污水收集系统的重要工程内容;五是完成了大场真华路1.8公里的污水管网建设,解决了大华真华路周边居住小区污水冒溢问题,极大的缓解了地区热点难点问题;六是顺利实施了蕰川路污水干管,解决了月浦、杨行地区杨盛河以西、现状西干线以东约753万平方米地区的污水出路。
5、苏州河截污治污工程
自2005年起,在走马塘、东茭泾、桃浦河两侧共敷设截污管道14.17公里,在18条中小河道两侧敷设截污管13.54公里;在场中路、环镇北路等道路敷设管道16.91公里,新建污水泵站2座,翻水泵站11座,完成了67家企事业单位的截污纳管;在何家湾路、吉浦路等6条道路敷设污水管道4.8公里,完成了道路两侧的54个污染源和逸仙居住小区80万平方米的截污纳管工作。
(二)河道水环境建设
1、骨干河道整治
在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我局先后开展了沙浦一期、新槎浦河道整治、湄浦二期、界泾河道河道整治、荻泾三期、杨盛河四期、沙浦二期和练祁河河道整治等项目。共整治河道40.873公里,疏浚土方163.389万立方米,新建河道护岸66.5257公里,种植河道绿化35.1751万平方米;完成项目总投资6.31亿元,其中工程费用2.81亿元,前期动迁费用3.5亿元。经过整治进一步提高了区域整体防汛排涝能力,提升了骨干河道的环境质量,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水生态、水景观。
2、中小河道整治
按照市局关于开展万河整治工作的要求,同时结合我区水环境现状,我局在2006、2007年着力开展了区域中小河道专项整治工作。至2007年底,全区各镇、工业园区共累计完成了974条段中小河道的综合整治。整治河道总长665.63公里。累计完成的工程量有整理河坡1331.8公里;疏浚土方437.88万立方米;清除河面和两岸垃圾6.5万余吨;种植绿化65.16万平方米;涵改桥255座,共投资14436.6803万元,其中市财政补贴665.3万元,区财政投入3334.5661万元,镇财政自筹资金10436.8142万元。我区河道整治工作严格按照市局提出的万河整治“七个标准”来实施。通过整治,消除了河道淤积,沟通了水系,平整了河坡,整洁了河岸,美化了河道环境,达到了“面清、岸洁、有绿”的整体目标,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也提高了地区的水安全。在全市万河整治考核中名列前茅。
3、河道水质性治理
为全面改善水质,提高水环境质量,在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内,我局结合区域水质情况,继续开展了河道水质治理工作,共投入资金6264.5万元。一是先后开展了19条段河道深化治理工作,采用曝气增氧、投放菌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道的水质,遏制了河道黑臭;二是启动了创模黑臭河道专项整治工作,通过截污纳管等措施解决北部城镇化地区河道黑臭现象。目前已启动了6条段河道河道的治理工作;三是实施了骨干河道底泥疏浚工作,完成了小吉浦、西泗塘和南泗塘底泥疏浚工程,有效改善了因底泥二次污染造成的河道水质问题。
随着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区域雨污水管网系统,切实提高了区域污水纳管率,有效遏制了区域水质恶化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河道整治力度,基本实现了中小河道整治的全覆盖,有效提升了区域水环境质量,形成了若干个水景观点,若干条景观河道和若干个水生态片。
二、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这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建设,区域水环境面貌有了明显的改善,区域雨污水市政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污水纳管率有了不小的提高,但在区域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制约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1、前期动迁瓶颈的破解方法滞后于水环境建设实际需求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前期动迁的复杂化趋势,造成前期动迁时间的成倍增长,制约了区域水环境治理的快速推进;二是前期动迁的资金需求不断加大,进一步加大了区域水环境治理的难度;三是前期动迁的拆除率不断下降,制约了水环境整治整体效果的发挥。
2、现有长效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滞后于水环境建设进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机制的不配套,重建轻管的问题在机制体制中表现突出,很多已整治河道两侧绿化和水利设施,由于缺乏养护资金而未能得到专业化的养护,影响了河道治理整体效果的发挥;二是管理投入的不到位,制约了近几年水环境整治成果的长效性发挥,出现了整治的反复性,反而加重了区域水环境治理的成本。
3、水环境治理理念的更新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一是生态建设的理念未能充分建立,现有河道整治还是以恢复河道功能为主,而忽略了或弱化了河道生态景观的建设;二是管理为重的理念未能充分建立,过度重视水环境整治而忽略了必要的管理,造成了水环境整治边治理边污染的反复现象;三是治本为重的理念未能充分建立,河道整治中就水治水的情况比较普遍,而忽略了对污染源头的治理。
三、今后工作展望
在2009年,我们将启动区域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我们也将进入到“十一五”规划的最后冲刺阶段,进入到“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进入到建设我区“四个更”目标的发力阶段。我区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区域雨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区域河道整治力度,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区域水环境质量。在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大雨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污水纳管率,截污纳管工作由“城镇为主”转向“城乡并重”,确保在2010年城镇污水纳管率85%的目标。一是继续开展北部五镇污水完善二期工程,完成石太路、抚远路、罗溪路、集贤路、富锦路、联谊路和泰联路污水管道建设,进一步提高北部地区污水管网覆盖率;二是开展庙行镇西块雨污水系统管网建设,敷设污水管道10.77公里,雨水管道16.26公里,新建雨水泵站2座,解决庙行镇东茭泾以西地区雨污水出路问题;三是继续开展点污染源纳管工程,完成2100个点污染源雨污分流纳管工作,进一步提高区域污水纳管率;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作,基本完成农业保护区内农户生活污水纳管处置工作,解决缺乏污水管网覆盖的农村地区污水出路问题。
2、进一步加大河道整治整治力度,改善河道水体水质,河道治理逐步由“工程型治理”转向“水质型治理”,力争在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内实现基本消除劣五类水体的目标。一是继续开展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完成练祁连综合整治、顾泾河道整治、马路河三期、荻泾四期、湄浦三期、杨盛河五期、潘泾一期等7条段约35公里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现骨干河道整治60%的目标;二是继续开展创模河道整治,完成小练祁河、四眼河等9条段16.772公里黑臭河道专项整治,基本消除北部城镇地区河道现象;三是完善区域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在原有河道保洁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各级河道专业养护,巩固河道整治成效的发挥,落实全区998条河道的专业管理、水面保洁和绿化养护工作。
四、工作推进措施 为了实现主要工作目标任务,我们将采取四项措施来加以推进。
1、抓住机遇、多方借力。一是抓住第四论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利契机,积极将部分重大污水干管建设项目纳入市建设任务,借用市财力来完善和提高区域雨污水基础设施;二是加强协调,不断呼吁,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对我区水环境建设的支持;三是把握市委市府关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力度的要求,争取市有关部门对我区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作的支持力度,以加快推进区域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工作。
2、完善机制、加快推进。一是继续发挥截污纳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作用,定期不定期的召开有关专题会议,及时协调和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继续发挥简报制度和月报制度作用,对各单位各部门以及水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进展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工作的顺利推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继续通过有线电视、广播、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载体,大力宣传截污纳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和全社会对截污纳管工作的正确认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3、强化指导、严格考核。一是加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落实一线工作法,加强对各镇、街道截污纳管工作的指导,在方案制定上,在施工技术上,在质量把关上,在安全措施上,在竣工验收上均给予大力的指导和帮助;二是加大对各责任单位的督查,配合区督查办一起推进各项工作的督查力度,实行督查推进一体化,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三是严格按照区府办(2007)72号文件的要求,加大对各镇截污纳管工作考核力度,及时组织验收,及时下拨市区配套资金,以加快全区污水纳管工作的进程。
4、振奋精神,着力攻坚。一是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正确对待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二是把加强前期工作作为推进工作的关键来抓,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分类推进,提高效率,力避反复,跟踪推进,保障工程的质量、进度和安全;三是坚定攻坚克难的决心,咬住工作目标不放松,切实把工作的注意力和战斗力集中在工作落实上,树立不达目的绝不收兵的坚定信念。
总之,我们将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面对机遇和挑战,振奋精神、坚定信念,负重奋进、攻坚克难,加强管理、勇于创新,全面推进区域水环境建设,为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城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