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会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的总结
沈河区总工会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的总结
公务用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内容繁杂的工作,更是和党风廉政建设等问题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重要性和艰巨性。2012年3月份,根据区委、区政府对公务用车的改革制度,沈河区总工会根据要求,已经完成了对公务用车的改革。
一、前期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
公务用车改革是现阶段规范公车使用的必然要求。从前,党政机关对公务用车实行的是按照单位人员编制和配备标准,同时考虑部门职能。
比账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社会化和交通费用货币化 在车改工作中,我们做到“政策公开、方案公开、结果公开”,并结合实际确定了4个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原则;二是保证工作需要,不能影响公务活动的原则;三是节约财政支出的原则;四是兼顾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有利于调动大多数干部职工积极性的原则。确定车改完成时间在2012年3月31日之前。
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办法
公务用车改革是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公车属于国有资产的范畴,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资产,实行公务用车改革,建立健全公务用车制度,加强公务用车实物和财务的管理,可以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是加快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截至3月31日,区总工会的三辆公务用车:辽a hf873、辽a bp531和辽a jh226已经根据的相关要求完成了车改。辽a hf873根据拍卖标准,拍卖给个人,另外两辆公务用车已经上交。区总工会对于违反相关车改政策的人和事一律从严处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区总工会决定明确交通补贴费使用范围,严明工作纪律。区委、区政府在公务用车改革试行办法中明确了有关纪律规定,区纪委也制定了相关的纪律。凡领取了交通补贴费的领导干部从车改方案执行当月起,在市区内的一切公务活动需用交通工具的,其费用一律由个人支付,区纪委、监察局也制定了相应的《公务用车改革纪律规定》,对违反规定擅自购买、配备公务用车,一律没收上缴;领取公务交通费的所有人员,不准向管理服务对象借用车辆或接受赠车;不准利用职权和工作关系找管理服务对象无偿添加油料,获取车辆配件以及报销交通费用等涉及个人的费用;不准擅自提高或巧立名目变相提高公务交通费的发放标准;享受公务交通补贴的所有干部,不准为节约交通补助费用而延误、影响正常公务活动的开展。
第二篇: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势在必行
推进公务用车改革势在必行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副主委、重庆市监察局副局长 杜黎明去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深入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可见中央对公务用车问题的重视程度。这既是取信于民、维护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又是推进公车改革、降低行政成本的现实需要。建议以专项治理为契机,切实推进公务用车管理制度改革。
一、现行公车管理模式及现状。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共交通条件的明显改善,这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已达200多万辆(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配车),每年消费支出已达1500亿—2000亿元,每年车辆购置费增长率为20%以上。
二、目前公务用车存在的弊端。(一)运行成本比较高。据统计,每辆公车年消费额平均为8万—10万元,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是0.82万元,而机关公务轿车则高达3万元以上,运行成本普遍偏高。
(二)资源利用不充分。党政机关的公车,使用效率仅为社会运营车辆的1/5至1/6。相当一部分领导的专用车,除了接送领导上下班、参加必要的公务活动或出差外,大部分时间闲置。与此同时,一些普通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用车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三)奢侈浪费较严重。部分地区和单位不按规定配备公务用车,而是耗资超编超标购买车辆。据统计,全国超编配车率达50%以上,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一人配两台专车。去年,某市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清理出超标车6300多辆。
(四)公车私用较突出。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学校门口大塞车的现象。
(五)货币补助当福利。不可否认,这几年各地的公车改革方案亮点纷呈,但总体上是公车使用货币化。目前,公车改革补助标准不统一,造成同一级别在不同的地方差别很大,有的错把补助当福利,还引发了新的不公平。
三、对公务用车改革的建议。(一)建立刚性财政预算约束的公车管理体系。以预算管理实现总量控制,把公车管理纳入公共财政体制。严控公车购置数量、购置金额。当前,尤其要坚持减少配置总量、降低配备标准。
(二)深入开展公务用车情况专项清理。全面掌握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公车数量、车辆结构、经费支出、公车使用和超编超标配车等情况,为我国公车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依据。
(三)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公务用车改革指导性文件。明确改革目标、范围、对象等,增强改革的操作性和规范性;明确各地区、各个级别的补贴档次,切忌把公车改革当作一种福利分配;明确原有公车处理方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明确公车改革后用车纪律,规范车改人员用车行为。
(四)做好公务用车改革的综合配套推进工作。公车改革应与政府机构改革、监管制度完善、廉洁从政建设、财政体制改革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面紧密结合,避免改革后公车数量再度膨胀、运行费用居高不下的现象发生。
(五)加强对保留公车的监管。一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公务用车实行智能化监控。二是对公务车辆及其驾驶人员实行公司化管理。三是公示公车身份,在车身的醒目位置喷涂“公车”字样,或者在车牌号码后面加一个“公”字,方便社会监督。四是纳入电子监察系统予以全程监督。五是严肃查处超标超量配置专车、擅自配备专车、假公济私等违规行为。
公车改革是社会所盼、民心所向,必须坚定不移,强力推进。
第三篇:公务用车改革
【题目预测】
最新发布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并适度发放交通补贴,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地方补贴标准一般地区不得高于130%。对于这一政策,你怎么看?
【理论剖析】
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将我国的公车改革推向另一个高度。第一,这一政策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当前,车轮上的浪费日益严重,打着正常公务用车的旗号,公车私用、滥用。而这一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有效解决社会高度关注的车轮上的铺张浪费这样一个问题;第二,有利于节约政府开支,降低行政成本。现在在我们的三公经费中,公车的购置和维护费用所占比例很大,而我们打造廉洁政府、缩减三公经费,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公务用车的改革;第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对各项改革的深化也有积极意义。因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社会关注度高、难度大,如果这项改革搞好对其他改革的推进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此次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的确是综合考虑了公务出行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公务出行次数等多重因素,目的是保障基本公务出行需求。这种补贴是一种改革性补贴,它是公务用车保障方式的一种转换。
车辆的处置在改革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取消的公务车去哪儿,这个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公开拍卖方式公开处置,防止甩卖和贱卖现象,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处置收益上缴财政。要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去制定公车处置的相关制度,防止处置环节产生另一种腐败,而造成浪费。
因此,这一政策为进一步深化公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社会改革提供了榜样,各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同时,公车问题的根源及难点在于公权私用,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公车改革,必须划清公私界限,把制度设计的重心放在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上、放在防止公权力私用和滥用上,要将公权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第四篇:关于稳妥推进公务用车改革的建议
公务用车改革应稳妥有序进行
公务用车改革的目的,是规范公务出行,减少三公支出。但在实际改革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
一是如果按身份发放公车补贴,将和改革的初衷相背离。按照中央关于公务用车改革精神,公车取消后,将适当发放公车补贴。但如果车补的发放和公务员身份严格挂钩,而不是按单位来确定发放范围,那将首次形成一种与身份挂钩的支出,这在过去应该是从来没有过的。那么公车改革将成为公务员群体新的既得利益,相应侵害了其他工作人员的正常权益。二是公车改革后仍保留部分公务用车并建立公车管理中心的做法不妥。中央明确要求公车改革后,只保留必要的机要用车,其他公务用车一律取消。如果仍保留部分公务用车,并成立一个公车管理中心,用于保障单位用车需要,单位用车可以向其申请,相关费用据实报销。这样的改革,公务员既领了车补,美其名曰落实了中省改革要求,实际上是保留了既得利益,还享受了车补。三公支出将不减反增。三是公车改革补贴按固定标准发放没有体现和公务出行的必然联系。公车补贴的发放标准和实际的公务出行严重脱离,即使是某个公务员一年都不需要公务出行,按改革政策照样领补贴。
此次公车改革,中央给出的指导意见是明确的,省以下政府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应以更为务实的精神,制订更有操作性和可行的改革方案,不能以改革之名谋取特殊群体的利益,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为此,对当前的公车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宜同步进行。按照现行改革方案,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改革分开进行,中间留有较长的时间差,不利于改革的彻底和公平公正。特别是给一部分人发放相对固定的车补,将容易形成误解,形成社会对立,激发社会矛盾。二是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公务用车改革的相关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除机要用车外,其他公务用车应全部取消。严禁改革后仍保留较多公务用车并成立公车管理中心这样的做法。三是公务出行纳入差旅费管理办法。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务出行纳入差旅费报销范围,按照标准据实报销,不再另行发放公车补贴。这在财务上是一种现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且和实际公务出行挂钩。
第五篇:推进公务用车
推进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务消费等制度改革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三公消费”问题是一敏感的话题,“三公消费”制度改革关系我党的形象和威信,事关我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我国近些年来“三公消费”的比重之高,数额之大,令人咋舌,“三公消费”改革的成效不明显,要说“三公消费”的资金来源,那可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我国的行政成本过高,高于大部分的国家,这关系到我党的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问题,所以说“三公消费”制度改革必须深化,狠抓落实,不用铁的制度、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是治不好“三公消费”这一顽疾的。下面我就“三公消费”改革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和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三公消费”制度改革的经验
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厉行节约有关规定是严控“三公消费”的重要保证。2009年初,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2009年5月初,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也联合下发《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的通知》。对“三公消费”和厉行节约工作提出了硬要求和新举措。并要求对违反规定的要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责。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健全规章 制度,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贯彻落实。通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发展改革、财政、审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和加强监督检查,我国的严控“三公消费”和厉行节约工作成效较明显,“三公”消费逐年上涨之势得到遏制。
严格财政预算和支出管理是严控“三公消费”重要手段。这些年,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一系列改革的稳步推进,公共财政框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特别是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绝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支付行为都纳入了财政部门的有效监控,财政资金收支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要求,我国实行了公务支出公务卡制度。目前,这项改革对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推进源头防止腐败工作,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实行公务卡制度后,各预算单位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售购买支出等,将一律实行公务卡结算,传统的现金报销制度将淡出“舞台”,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操作上的改革。
我省探索推进省直单位公务用车购臵方式改革,实行公务用车拨款权、配臵权、使用权三分离,从源头上解决超编超标车、用车相互攀比等问题。公务车辆的保险、维修和加油服务 实施了政府采购招标定点,通过“定点维修、保险、加油”来堵塞支出漏洞,节约财政资金。
二、“三公消费”制度改革的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把“三公消费”制度改革工作提上了重要的高度,在“三公消费”制度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基本刹住了“三公消费”逐年快速上涨的势头,但这项工作离党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有思想意识缺位的、制度缺陷的、监管缺失的等方面的原因:
官僚主义严重,思想认识不到位。“三公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已异化为权力消费,促长了铺张浪费之风,提高了行政成本,成为腐败滋生蔓延的“温床”,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领导干部公务用车日趋专车化、高档豪华化,公务用车数量逐年递增,运转费用迅速膨胀,使用效率逐年降低,人车矛盾日益突出,以购车、修理、换配件等名义报假账的现象大量存在,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领导干部实际将职务消费等同于职级待遇,互相攀比,讲排场,大手大脚,浪费严重,导致支出费用膨胀。相当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单位担任一、二把手的领导干部,利用其消费主体在职务、地位、权力、关系及监管不灵等的“特殊性”和特殊状况, 大肆随意的过度、失当、奢侈及滥用职务消费,有的单位哪怕发不出工资,甚至于打白条、赊帐也不能少了职务消费,也能先报销消费费用,不仅导致职务消费不断攀升,而且导致职务消费向权力消费、特权消费异化。厉行节约制度落实不严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3月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对各级党政机关重申和提出了八条要求,各级政府也下发了相关文件,但部分机关单位和部门对这八条要求执行不严,落实不到位,有的只停留在口头上,却没有具体的措施和实际行动,有的单位对此事采取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变通应对,“三公消费”的数额的公开也模糊不清,市县级部分单位的“三公消费”财务甚至不公开,根本不愿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失当失度、扭曲公正。“失当失度”主要指的是在我国职务消费总规模太大的问题中,除去一部分必要、合理、正常的消费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职务消费中的不当、过度、过于奢侈等超出合理需求及相关规定与精神形成的。这部分消费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过度随意性。一些地方、部门及相关领导,自己随意高标准订立或随意提高、曲解、模糊一些职务消费事项的标准,或随意扩大一些职务消费事项的名目、内容、标准及其使用范围,貌似有标准规定并执行标准规定,实则掩盖着制订和执行标准规定的不合理性、非正当性、过度性、奢侈性、过于灵活性的那一面。二是搭便车。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公务派出其它地方或国外“学习培训考察”、“招商引资”、“研讨交流”之机,顺便搭上长短、花费不等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内容,而且越来越多的是“顺便”游览观光 的时间和花费往往超出了正常公务消费的本身;第二方面是在职务消费中,把相当一些不便报销和列支的消费事项、内容及标准“搭”进本级、下属或其它关联单位方便报销、列支的消费名目中予以报销。常见的就是“搭”进招待费名目,乱报乱销,以致有说法是“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三是大打擦边球。指在职务消费领域普遍存在的利用有关制度、权力、规则、标准、事项及党规、政规、法规之间等的界限不清、不严、不全、模糊及其漏洞等,大打擦边球,尽量游走于是否合理消费、需要消费、遵纪消费、合法消费的边缘。
财政、审计、监察机关把关不严,追责不力。“三公消费”的规范压缩不力问题与财政、审计、监察机关把关不严,追责不力,有较直接原因。一是监察机关在审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公车配备和外出考察等事宜时原则性不强,把关不严。二是财政部门在“三公消费”费用报销手续上把关不严,在消费报帐的依据、消费原由、原始凭证、消费人员等方面审核把关不严,存在凑票报帐、开虚假发票报帐等情况。三是审计、监察机关在财务审计时执法不严,特别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帐目审计不严,放纵了违规消费支出的发生。
三、“三公消费”制度改革的对策
在不少人看来,“三公消费”已属顽症。每年各地抓党风廉政建设,都不会忘记抓“三公消费”,年年都会出台治理“三公消费”的举措。但在一段时间内,“三公消费”非但没有下 降反而上升。分析个中原因,决不是地方纪检监察部门和政府不抓“三公消费”,而是“三公消费”观念由来已久,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在官场渐成了潜规则。可见,抓“三公消费”决不能仅看作是一个专项治理,更应看到是一场改革。不运用改革思路,“三公消费”很难得到遏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严格“三公消费”相关规定和制度执行
严格“三公消费”相关规定和制度执行是有效遏制“三公消费”的根本。要狠抓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的通知》、《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办法》和公务消费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和规定的严格贯彻执行。严禁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出国(境)旅游;严格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国内公务接待严格按标准实行工作餐,严禁同城请吃,严禁早午餐饮酒;严格控制各种庆典、节会、论坛等活动,经批准举办的要从严控制规模和经费支出;严禁领导干部在参加会议、学习、培训期间用公款相互宴请和以同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各种联谊活动名义用公款请客送礼。凡违反有关规定的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报帐,纪检监察部门要从严追责。
(二)严格监管,严厉追责
1、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健全规章制度,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发展改革、外 事、财政、审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一是监察机关要严把审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公车配备和外出考察等事宜的关口。二是财政部门在“三公消费”费用报销手续上严把关,凡是消费报帐不符依据、消费原由不清、无相关原始凭证、消费人员不符等情况不予报帐,杜绝凑票报帐、开虚假发票报帐等情况。三是审计、监察机关要加大财务审计时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帐目审计,消除违规消费支出的发生。对违反规定的,要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加大惩戒力度。强化相关公务消费行为规定的执行力,将他们列入绩效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予以坚决查处,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明确“三公消费”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目前并未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的“挥霍浪费罪”,如果针对“三公消费”问题立法,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不论对于反腐倡廉建设还是我国的法治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立法手段把违纪现象升级为违法犯罪,意味着文件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律支持。建议国家立法机构把整治公款消费列入立法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使治理“三公消费”有法可依。
(三)推行公务消费有关制度的改革
1、增强预算的约束作用。要结合部门预算将消费支出具体到项目和人,不准超越,不以人废也不以人存。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没有预算,一分钱也不能花。预算必须公开、透明,必须接受立法机构和公众的监督,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现代预算制度。
2、推行公务卡改革。在预算单位公务支出中引入银行卡管理,通过制度、机制和管理工具的融合创新,财政部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取现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公务卡交易的电子信息对本单位日常公务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可以有效堵塞各种管理漏洞,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推广使用公务卡结算。公务消费可以通过专门的公务银行卡进行结算。通过公务卡,不仅可以直接查询到每一笔公务消费的明细,有效杜绝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同时,公务卡结算既不需要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和保管现金,也不需要公务人员提前借款,既方便工作人员用款,也减轻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3、完善公务接待相关手续。应推行清单制、实名制、公示制,公务接待单应有统一格式,其中内容包括:来客时间、地点、人数、单位、姓名职务,公务活动内容,接待地点、人均标准、接待总额、经手人、陪客、客人签名、审批人等。一 式三联,报销单位财务存档备查。不符合开支范围的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报帐。
4、实行公务消费行为阳光公示。将公务消费臵于阳光下,是最好的“防腐”措施。要公开政府的行政成本,尤其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出国(境)学习考察等支出情况,应以详细的类别列出,使政府官员公务行为臵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有效规范公务消费的目的。
5、积极探索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按照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探讨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尽可能的将差旅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费用以货币形式出现,并按照公务、职务需要,严格规定消费范围、消费限额。
桂东县文化局
李世武
2011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