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时间:2019-05-14 05:0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第一篇: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既是对我县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阶段改革任务的安排部署。规格很高、意义重大。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分三步进

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第一步,我们按照“一局一台一队一站”模式,对文体局、广电局、电台、电视台进行合并重组,打响了我县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战,为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好了局,铺好了路。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长期奋战在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对新设置的三家单位挂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刚才艳霞部长就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都赞成,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转观念,提认识,抢占文化发展先机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而解放思想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武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占先机、不改没出路。我们要改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和抓文化只投入无效益的观念,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要在意识观念、发展路径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培育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主体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增投入、强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的最优化,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我们要建立财政性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广播电视台和县网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强化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扶持体现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要优化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方式,逐步推行项目资助和政府订单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由“养人”向“养事”的转变,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三、转机制、聚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

创新体制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因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我们要以此次设置“一局一台一队”为契机,进一步坚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用市场激活文化,用竞争激活艺术,使文化体制更好地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擦亮“XX文化”、“XX文化”、“XX文化”三张牌,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加速文化企业改制,以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化建设,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微观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同志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改革力度大小与否、进展的快慢、成效如何,关键还是取决于各部门、各乡镇的协调配合。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文化名家、文化大师、领军人才和基层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从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文化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经济强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在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暨“一局一台一队”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既是对我县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工作的总结,也是对下阶段改革任务的安排部署。规格很高、意义重大。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分三步进

行,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第一步,我们按照“一局一台一队一站”模式,对文体局、广电局、电台、电视台进行合并重组,打响了我县文化体制改革的第一战,为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开好了局,铺好了路。在此,我谨代表县委、县政府对长期奋战在文化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对新设置的三家单位挂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刚才艳霞部长就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都赞成,希望同志们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转观念,提认识,抢占文化发展先机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而解放思想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武器。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改革是大势所趋,早改占先机、不改没出路。我们要改变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和抓文化只投入无效益的观念,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要在意识观念、发展路径等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培育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主体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增投入、强服务,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的最优化,不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我们要建立财政性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财政投入总量持续增长,加大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广播电视台和县网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强化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扶持体现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要优化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方式,逐步推行项目资助和政府订单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由“养人”向“养事”的转变,坚持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水平。

三、转机制、聚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

创新体制机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因素。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我们要以此次设置“一局一台一队”为契机,进一步坚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用市场激活文化,用竞争激活艺术,使文化体制更好地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擦亮“XX文化”、“XX文化”、“XX文化”三张牌,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加速文化企业改制,以骨干文化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集团化建设,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微观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同志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改革力度大小与否、进展的快慢、成效如何,关键还是取决于各部门、各乡镇的协调配合。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大文化名家、文化大师、领军人才和基层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从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文化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文化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为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经济强县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文化体制改革讲话(市)

第26期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 2009年9月7日

刘玉浦、王京生同志在学习贯彻全国文化

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推进文化

立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8月28日)

刘玉浦同志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认真传达贯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立市工作。刚才,京生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讲话,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

2003年,深圳成为全国九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6年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和省的一系列部署精神,立足深圳实际,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品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两城一都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我市作为率先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的城市之一受到表彰。成绩来之不易,值得充分肯定。

当前,深圳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立市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在这次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长春、云山、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化改革、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总体方案》还明确提出深圳要与香港共建“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为深圳的文化发展确立了新的目标。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促进深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争当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具体来说:

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上力争走在前列。深圳位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东西方思想观念交流碰撞的前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全市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倡导者、实践者。要把握主动权、唱响主旋律,发挥主流舆论的引导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不断增强引导和调控舆论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加强对互联网等宣传文化新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理性的舆论环境。要扎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宣传、普及,加强对深圳改革开放生动实践的总结提炼,努力打造有深圳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群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深圳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核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形成富有感召力、创造力、生命力的城市人文精神,并使之融入到群众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深圳市民的行动指南。

二是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力争走在前列。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是对我市的充分肯定,也是有力的鞭策。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也有责任、有义务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继续积极探索、先行先试。3 要按照《规划纲要》和《总体方案》的有关部署,进一步弘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保持改革的锐气,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消除制约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对于一些新的改革领域特别是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要勇于攻坚克难、力争率先突破。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稳步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动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提升深圳在文化投融资领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三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力争走在前列。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要进一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群众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保护文化成果的权利,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福利。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建设,健全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周到、全面、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文化进基层、进社区、进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让群众享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继续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努力 4 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深圳特色的精品力作。

四是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力争走在前列。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约550亿元,约占GDP的7%;今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市文化产业逆势而上,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产值增速达到10%左右。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我市调整设立了文体旅游局,就是为了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继续大力推进实施我市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狠抓落实,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要充分发挥深圳自主创新能力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优势,突出“文化+科技”的特色,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大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地、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自主品牌;继续办好“文博会”,不断拓展“文博会”的出口交易和核心内容展示交易功能,突出国家级、综合型、国际性展会的特色,努力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佳平台;进一步深化“设计之都”品牌的开发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动全民创意设计活动;继续加强深港文化产业合作,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科学规划产业链分工与布局,联手开拓国际文化市 5 场,加快推进与香港共同建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五是要在文明城市建设上力争走在前列。2005年我市荣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去年完成了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前不久我们又顺利完成了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有关工作。文明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文明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的决定》(深发[2009]4号),以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标兵”为目标,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特别是要认真分析梳理前一阶段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分门别类、落实责任,切实抓好整改;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深入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倡导文明新风、树立文明标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楷模、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气;要继续深入开展“关爱行动”、“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等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的道德文化素养,引导广大市民争做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同志们,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的各项部署要求上来,把文化立市和文化体制改革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要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党 6 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调查研究、协调组织和督促检查的综合职能,加强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所属领域体制改革的指导,把握好全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大局。市文体旅游局要做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两手抓、两促进,进一步理顺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全市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进一步明确推进文化建设的责任和要求,形成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整体合力。我相信,在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开创深圳文化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7

王京生同志的讲话

同志们:

在8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深圳荣获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成绩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下面,我受玉浦、王荣同志委托,就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作简要总结,就贯彻落实长春同志重要批示和云山、延东同志的重要讲话,以及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文化立市各项工作提出几点意见。一、六年来,我市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试点任务,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2003年,深圳被确定为全国九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以此为契机,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体制改革,以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充分发挥了保障市民文化权利的积极作用,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

一是初步构建了覆盖全社会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维护和实现市民基本文化权利,积极探索建立文化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保护服 8 务体系。全市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年都在1%以上,已建成各级各类群艺馆和文化馆(站)62个,文化广场197个,博物馆19个,广播电视覆盖率100%。在全国首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等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精心培育了“深圳读书月”、“市民文化大讲堂”、“社科普及周”、“外来青工文化节”、“创意十二月”等十大文化品牌活动,每年展演活动超过10000场次,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可参与”的良好局面。出台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办法,将文化品牌活动交由社会承办,对各种文艺展演和节庆文化活动项目实行政府采购,充分调动了社会文艺团体的积极性。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市民的家园意识和城市凝聚力。

二是“两城一都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建成公共图书馆(室)577个,提前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室的目标,并成功开发“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钢琴之城”已在钢琴教育和钢琴普及方面形成相对优势,李云迪等一批年轻钢琴演奏家频频在国际大赛上获奖。200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深圳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深圳成为中国首个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充分体现了深圳的文化价值观念输出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深圳作为创新型、创意型城市的国际地位,也是深圳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贡献。

三是文艺院团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深圳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深圳青年》杂志社、深圳歌舞团、深圳市粤剧团、深圳大剧院等全市3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全部转制为企业,市图书馆、市群艺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等10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完成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深圳交响乐团加大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迅速跻身为全国一流交响乐团。深圳歌舞团通过与华侨城集团的资源整合,实现了演艺与旅游、文化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新路。

四是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先后成立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以建设“效益集团”为目标,着力推进三大集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优化。报业集团完成党报发行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报网联动,加快报业数字化步伐;广电集团收视收听率和市场份额不断上升,深圳卫视实现全国全覆盖,天威视讯公司成功上市;出版发行集团整合出版与发行上下游资源,实现了业态上的创新与升级。至2008年末,三大集团总资产91.36亿元,比2005年增加17.86亿元,增长24.3%。三大集团还出色承担了“文博会”、“关爱行动”和“深圳读书月”的相关组织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三大文化集团的发展壮大,既巩固和扩大了党的宣传文化阵地,又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发挥了龙头示范效应。在此基础上,按照“统一并表监管、高度授权经营”的原则和思路,10 出台《深圳市属国有文化集团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1+7”文件,由国资监管部门委托市委宣传部对三大文化集团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基本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探索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新模式。

五是“文博会”的品牌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日益增强。在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下,按照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精品化的思路,举全市之力策划举办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文化产业盛会。五届“文博会”,每一届都上了一个大台阶。第五届“文博会”共有1708家企业、机构参展,总成交878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88亿元。“文博会”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在国内外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在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和服务中西部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

六是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成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充分发挥我市高科技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成功探索出“文化+科技”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腾讯、A8音乐、华强文化科技、雅图、网域等一批民营文化科技企业迅速崛起,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逆市飞扬,显出示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已成长为深圳乃至全国文化科技产业的领军企业和中坚力量。集 11 中体现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的“文化+科技”深圳模式,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七是文化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日渐形成。全市已有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基地50多个,其中华侨城、大芬村、雅昌集团、古玩城、腾讯集团等5家企业和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为主体的“文博会”分会场从第一届的1个、第二届的6个、第三届的17个,发展到第四届的24个,第五届达到30个。分会场数量的增加和水平的提升,不但使“文博会”的规模、影响和效果成倍扩大,也有力带动了深圳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强力推进,我市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8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0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的约3%提高到7%,文化产品出口增长28%。文化产业成为继高科技、金融、物流之后的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八是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得到加强和改进。实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的“三个转变”,即:从以办文化为主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为主转变。顺利完成审批制度改革,市级文化行政审批事项从102项精简到13项。积极扶持培育文化领域的行业协会,在全国率先完成行业协会社会化改革,形成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互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文化行业协 12 会体系。大力推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化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基本确立。文化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有效解决了政府在文化管理和服务上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回顾改革历程,总结实践经验,我们深深地感到,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来之不易,“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的称号来之不易。

首先,改革的成就归功于中央和省的高度重视与关心支持。长春和云山、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圳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亲切关怀,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亲临深圳,亲临“文博会”,直接给予我们指导和支持。中宣部等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对深圳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对“文博会”等重要工作和改革的重大项目直接进行协调推进。

第二,改革的成就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试点工作开始以后,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并确立“文化立市”战略,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第一时间成立领导机构,市委常委会十多次专题研究,全市29个党委、政府部门和单位参与,10个小组具体推进,并先后召开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会议,形成了全社会推动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高度自觉和强大合力。

第三,改革的成就归功于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理解支持和努力工作。改革是一项涉及全局 13 的艰巨任务,也是一次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不囿于成见,顾全大局,积极主动投身改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些同志甚至在个人利益上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对于那些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一直怀有深深的敬意。他们的形象和功绩,将永远铭刻在深圳文化改革繁荣发展的史册上。

第四,改革的成就得益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解放思想,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改革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提出了“拼文化”、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及建设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创新理念,以理念创新推动改革发展实践,以思想的新解放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这些新的文化理念,是推动我市文化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轨道的重要思想保证。

第五,改革的成就得益于良好的政策环境。结合上级要求和深圳实际,制定了《深圳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深发[2005]1号)、《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和《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年)》,出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1+4”文件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这些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是明确改革方向与路径、破解改革难题的基本保障。

同志们,“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的称号,是中央给予我们的巨大荣誉和激励,是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每一位开拓者、创新者、实践者的巨大光荣。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关心支持我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对参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全市宣传文化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当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

中央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底全面完成改革试点任务。这表明,当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经从试点阶段进入了攻坚克难、向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首批试点城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被列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成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在新形势下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坚强决心。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我们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立市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此,玉浦同志将作重要讲话。这里,我先就下一步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具体意见。

当前,旧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已经被打破,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良好的机遇。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15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总体方案》,着力构建和完善“五大体系”,努力在九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加快推进“一区四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探索新鲜经验。

(一)着力构建和完善“五大体系”

一是文化理论创新体系。要结合深圳实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不断推进文化发展理念的创新。要以创新为城市之魂,让创新成为城市集体意识,特别是在现代新价值观念的创造和输出上保持领先,打造与深圳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创新活力。积极推动“深圳学派”建设,提升公共智库的研究服务能力,加强学习型、知识型城市建设,把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文化作为文化发展的明确导向,不断提升深圳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今天的会议印发了《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是以新的文化理念推动全市文化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希望与会同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意见,使之更加丰富完善,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时代的要求。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从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出发,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进一步健全完善共建共享、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特区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衡化发展,确保全体市民共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成果。

三是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体系。按照管资产和管人、管事 16 相结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强化投资和产权变动管理,在保证舆论导向和文化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文化集团做强做大,提高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与科技结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加快构建文化科技产业集群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深圳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是政策支撑保障体系。中央决定,对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凡是地方财政有资助的,中央财政将予配套资助。要真正用足用好中央和省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8]114号),切实发挥其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作用。要结合深圳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加快建立完善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保障。

(二)努力实现“九大新突破”

要在系统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改革项目的评估,抓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明确目标任务,集中精力,大手笔推进,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大的突破。

一是在增进市民的文化福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当代艺术馆、大运国际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宝安和龙岗两大书城、流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深圳读书月”等十大品牌文化活动的社会效益,推出“高雅艺术票价补贴办法”,推动“周末”、“流动”、“高雅艺术”等三大公共文化服务系列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运作。加大“图书馆之城”建设力度,确保2010年底前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到1800万册、常住人口人均藏书2册、户籍人口人均拥有6册的目标。扶持京剧、粤剧等民族艺术,大力实施“音乐创作工程”、“影视创作工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让群众得到更多、更精、更好的文化享受。深化新型文艺团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政府资助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力争在短时间内建立一批管理先进、机制灵活、演艺水平较高的市级文艺团体。完善扶持民办文艺团体、民办博物馆的政策措施和文化义工制度,加大公益文化活动社会化招标、采购力度,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形成公益文化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完善街道文化服务网络,探索社区文化发展模式,为市民提供近距离、经常性的文化服务。

二是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深化“设计之都”品牌开发建设,将“设计之都”建设成为深圳自主创新和文化价值观念输出的重要平台,发挥“设计之都”对深圳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推进全民创意设计活动,筹办全市设 18 计师大会,组织申办2010年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大会,办好“第二届全球知识城市峰会”,精心组织“创意十二月”等系列创意活动,使创意设计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开展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全球推广,丰富和彰显深圳“青春之城”的独特魅力,提升城市美誉度。

三是在“效益集团”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三大文化集团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在经营机制上实现与市场接轨,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报业集团要积极推进采编与经营分开,深入挖掘传统媒体优势,大力开拓新媒体业务,在提高传播能力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广电集团要加快推进制播分离,大力发展网络视听、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拓展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空间。尤其要抓住全省有线电视网络和图书发行网络整合的机遇,在全市广电资源整合和特区外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在明年上半年真正实现“全市一张网”。出版发行集团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模式,加快推进公司制和股份化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上市步伐,在打造全国性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上取得大的突破。三大文化集团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推动媒体跨地区合作,加强与香港和国际主流新闻媒体、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外传播能力。

四是在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 19 “文化+科技”优势,鼓励传统文化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加大对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的优秀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在文化产业领域培育和造就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和跨国公司。要瞄准文化科技发展前沿,加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兴文化产业,使深圳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潮流的先锋城市。

五是在提升“文博会”的国际影响力上取得新突破。突出文化产业核心内容,加大海外招商推介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台港澳以及国际知名会展集团的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文博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精品化水平,大力促进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努力将“文博会”打造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

六是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抓住《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机遇,争取国家相关资源,市区联动,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加快推动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深港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吸引知名文化企业、文化中介组织和研究培训机构把总部或地区总部、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放在深圳。鼓励全市各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配合“文博会”,举办本行业内高层次、20 高质量、国家级的专业性交易会。

七是在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动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争取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以此为突破口,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着力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将深圳打造成为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中心。

八是在深化深港文化合作上取得新突破。加强与创意香港办公室等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学习借鉴香港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深化两地在文化科技产业、文化创意、演艺、展览、图书馆、博物馆、演出票务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合作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促进深港文化融合,共同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九是在建设文化人才高地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工程,制定更具吸引力的领军人才引进政策,建立文化产业新业态人才资质认证体系,做好高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工作,造就一批知名理论家、出版家、作家和艺术家,一批大师级学术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文化建设是一项关系城市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的全局性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立市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强化政策支持,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取得明显实效。特别是在当前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下,21 文化行政管理体制面临新的整合,管辖范围比以往更大、面更宽,要以此为契机,将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彻底从办文化的层次上解脱出来,更多地转到宏观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保障和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要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在确保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文化市场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的领域,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志们,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只是我们的改革试点工作走完了第一步。改革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前面的路更长,担子更重,任务更艰巨。全市宣传文化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要坚决按照中央、省和市的要求部署,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齐心协力,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发展,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再立新功,努力当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排头兵!

发: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各省(区)市驻深各单位,市属各企业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办文处 2009年9月9日印发

(共印500份)

第四篇: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

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是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重大举措。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按照中省市要求,安排部署我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刚才,晓鹏、文艺同志分别就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改革食品

药品监管体制的重要性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基本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近年来,全国部分地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我县来看,虽然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形势总体向好,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而且由于我们的监管力量有限,监管水平不高,监管职责分散,既有重复监管,又有监管盲区,不利于责任落实。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创新,理顺职责关系,落实监管责任,破解监管难题,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了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实现由过去多部门、分环节监管向集中统一监管的转变,中省市启动实施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9月30日,市政府召开全市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会议,10月9日,市政府印发了《完善市县镇(办)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实施意见》,上周,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了我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这是我们对人民群众的基本承诺和基本保证。县级各相关部门和各镇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省市的决策部署和县委、县政府的具体安排上来,站在对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切实履行各自职责,把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以理顺监管体制为契机,下大力提升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用上安全药物。

二、突出重点,全面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各项任务

按照省市统一要求,从11月1日起,新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就要正式投入运行,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各镇、各部门一定要按照县政府《实施意见》的要求,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全力以赴做好改革各项工作。

(一)整合职能机构,完善监管体制。理顺管理体制,整合监管职能,减少监管环节,是这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一是将县工商局、质监局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和县工商局承担的成品粮油检测和市场监管职责划入县药监局,县药监局加挂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为县政府工作部门,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切实解决监管中存在的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突出问题。县工商、质监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涉及食品监管职能的机构、人员编制、装备及相关经费划转县食品药品监管机构。二是将县经贸局承担的牲畜屠宰管理职能划转县农业局,县农业部门要根据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加强监管力量。各镇要充分依托和发挥镇农业综合执法和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力量,明确专人管理,确保生产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县公安机关要明确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落实专门警力,加强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力量建设。

(二)强化基层基础,健全监管体系。一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设立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配齐相应人员,配备必须设备,及时开展工作。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接受镇政府和县药监局双重管理,以镇政府管理为主,受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食品药品执法监管职能。二是在农村行政村和城镇社区要设立食品药品协管员,原则上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兼职协管员,承担协助执法、隐患排查、信息报告、宣传引导等职责。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各级探索基层综合执法改革,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的综合执法。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在机构调整和人员划转到位后,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一要加强队伍建设。选好配齐县镇两级执法人员,加强政策法规、工作方法和流程等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监管水平。二要健全监管制度。加快建立覆盖食品药品研制、生产、使用各环节的质量认证和监督检查制度,构建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三要强化监管手段。要增加食品药品监管投入,改善监管执法条件,健全风险监测、检验检测和产品可追溯等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充实工作机构和人员。要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创建社会公众积极

参与监管机制,全面提升科学监管水平。四要加大执法力度。要分类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执法,严格执法,铁面执法,以整治工作的实际成效赢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三、精心组织,确保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一要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

抓,主要负责人要亲自研究部署,协调解决机构整合、职能划转、人员调整中的具体问题。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指导,对改制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新问题,要及时会商,研究解决,确保改革扎实顺利推进。县上成立三个指导组,分别由编办、食药监、人社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抽调相关人员,具体负责指导各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机构组建、人员划转工作。

二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组建新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涉及相关部门间的职责、机构、人员调整,希望大家以大局和事业为重,自觉服从和支持改革。特别是药监、工商、质监、经贸、农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共同做好职能、编制、人员、经费、装备划转和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切实做到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确保实现平稳过渡。

三要统筹兼顾,抓好监管。不管监管体制怎么改革,监管职能如何调整,我们的监管工作绝不能松懈,安全事故绝不能发生。为确保改革过渡期食品药品安全不出问题,县政府成立了由贾县长任组长,县药监、质监、工商、农业等部门为成员的食品药品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从11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这段时间的食品药品监管责任由整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任何单位不得借职能调整之机推诿、弱化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切实做到机构改革与监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

四要严肃纪律,强化监督。改革过渡期间,冻结相关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管有关的机构编制、人员调动、干部任免及有关财务和资金。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编制、人事、财经纪律,严禁借改革之机违规调度资金、转移财产、突击花钱、私分财物,确保改革稳妥推进。纪检监察部门要会同机构编制部门加大对改革工作的督促检查力度,对违反政策规定的,要依照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今天会议再次明确,xxxx年下达各部门的各项目标任务仍由原单位承担,从明年元月1日起,再按新的职能分工负责,各部门要按既定部署做好剩下两个月的相关工作,严防出现监管空白和断档。

同志们,食品药品安全责任重大,监管体制改革意义深远。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提升我县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第五篇:文化体制改革

一,文化体制改革简况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最富纲领性的指示。

福建要建设文化大都市,必须加快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这虽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诸多配套条件,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相互衔接,统筹安排。但是,非搞不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文化系统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文化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阐明了深化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文化建设实际,明确了文化系统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要求,对进一步推进文化系统体制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意见》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贯彻“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工作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紧围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系统体制改革。要坚持“两手抓,两加强”,创新体制,转换机制,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二,主要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如今在全国搞得轰轰轰烈烈,但实际改革中也存在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加之文化体制改革起步较晚,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工作准备不足,因而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的传统文化体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作用主要是。特别是:有些地方只是把机构和人员整合在一起,没有真正地达到资源共享,并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开展工作也有诸多不便。一些基层有抵触情绪,认为改不改都一样,而有些参改单位的工作人员精神恍惚,不知自己明天命运将会如何?文化体制改革是直接市场化吗?还是要更严格的监管? 1.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就文化领域而言,民营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有文化经济的平稳增长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说明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还比较滞后。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缺乏动力,配套政策不完善,改革难度大。文化制度改革是否流于形式 ?

2.文化市场体系改革和发育相对迟缓、对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日益凸显

目前,文化市场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和行政干预的问题虽然有所改观,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与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尤其是要素市场尚未全面接轨,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这也是我国文化市场上缺乏战略投资者,国有文化产业集团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迅速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

3.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界定不够清晰,传媒行业的深化改革和体制安排面临困惑集中表现为传媒文化产业集团“事业体制、产业化运营”的二元体制结构缺乏法律依据,在财务管理、对外融资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难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战略与其事业性质的体制特征存在着内在矛盾,如果不加调整,其改革目标存在着落空的可能。是不是把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鼓励民营经济和私营经济进入文化领域。企业体制改革,广大职工都下了岗,文化体制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现在职工很茫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情绪极不稳定

4.国家文化宏观管理和监管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这方面的改革涉及到党政关系、政企关系、政事关系等诸多方面,与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市场微观主体经营活动干预过多的问题仍较普遍;政府职能方面的“缺位”和“越位”并存,管办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交叉、行政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从而,不仅导致了市场微观主体的交易成本过高,而且依靠以专项资金为主要手段和行政推进为主要方式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配置资源的传统体制,存在着管办不分、资助覆盖面窄、监管缺失等弊端,抑制了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市场微观主体的内生增长动力,影响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5.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改革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文化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如何管理,已有2006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加以规范,而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体制如何改革,还存在着不同看法和做法。福建设立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浙江、江苏则由省国资委统一行使这方面的职能;重庆设立了国有文化传媒控股公司,负责运营市属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我国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具有巨大的运营和增值潜力,但由于体制安排不尽合理,这种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6.文艺院团体制仍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保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二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三是一些院团面向市场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强;四是演艺市场体系尚不健全;五是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困难,我们必须按照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实践当中逐一解决。把基层演出团体都推向市场,地方党委政府搞节庆活动、主题活动、“三下乡”惠民活动,如何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政府订单采购是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7.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保证公民和媒体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的言论自由,否则永远是一潭死水!文化艺术作品要来源于大众,服务大众,让大众吐弃的“金钱文化”必然导致社会的畸形。新闻改革的方向是不是 能够保证公民和媒体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的言论自由。

7.文化体制改革中,某些文化企业盲目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忽视意识形态属性,导致经济效益愈发背离社会效益。

其他领域的改革实践证明,在社会事业中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容易造成公益性质降低、贫富差距拉大等不良后果。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能变,坚持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动摇。具体说,就是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8.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观念因素和瓶颈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体制性障碍主要表现为事业职能和企业功能相混淆,把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既造成一些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以致效率低下、生存艰难、越来越边缘化,也造成市场主体的缺失、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的短缺。在思想文化领域一些制约发展的观念性因素仍旧存在,文化生产力的解放首先需要思想观念的解放。同时,在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上,如何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的有机结合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以前,在行政管理上存在上面是“三国演义”、下面是“八国联军”的尴尬,现在通过改革,各地市成立了新的文广新局,而上面的管理体制变革不大,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生成诸多新的文化业态,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和强化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文化管理行业壁垒有待进一步破除。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要统筹协调体制改革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相关利益冲突错综复杂,改革愈发艰难,为推动改革可以将科技作为文化发展的支点,通过技术升级抵消改革成本,最终实现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的综合平衡与稳步前进。其中,文化大部制的构架可能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

9.改革中出现了为改革而改革的倾向。

必须明确改革的目的是加快文化的发展,激活文化的活力,促进文化的繁荣。实践证明发展是硬道理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仍旧适用,必须用发展的思维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就当前改革现状而言,存在诸如繁荣文化事业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结合得不够紧、城乡文化统筹还不到位、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创新发展现代文化相脱节等问题。其中,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尤其要统筹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既要坚持文化传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基于本土的民族文化立场与国际文化相交流,使传统文化以现代形态走向世界。

10.文化面向市场已成为改革的共识,但各地在文化如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在文化作用凸显,文化日益成为发达国家争夺的“焦点”的语境下,文化不单纯是娱乐和观念的传播,而是成为创造财富与价值的方式和渠道。因此,文化体制改革要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提升旅游附加值相结合,与提升区域文化形象相结合。当下,注意力成为稀缺的资源,只有那些有特色有趣味的文化才能吸引眼球。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大行其道,日益成为世界诸强倚重的力量。就现实境遇而言,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业的附加值已成为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因此,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地域、行业和领域发展的不平衡,在理解改革的迫切性时,出现了某些激进甚至极端化的做法。

三,主要原因: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其深刻性和复杂性不仅在于它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必须相互衔接、同步推进。而且,由于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内容意义”和意识形态特性,以及文化艺术生产的不确定性、其成果难以量化评价的模糊性、投资和消费的审美偏好等,使之在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的过程中,既有利用市场机制发现价格、放大文化的财富效应,以及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营效率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市场经济的商业价值追求的趋利性与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之间的矛盾、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与人民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由此可见,文化建设如何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进行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做出符合国情的制度安排.意见和建议:

四,几点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轰轰烈烈的改革中出现了一系列难以破解的难题,如何探寻破解难题的思路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

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文化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时明确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如何控制文化体制改革的节奏,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克服改革步骤上出现的偏颇,成为我们要着力思考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关乎上层建筑,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项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偏激冒进,要统筹考虑。要想有效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科学谋划改革的全过程,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实施。要在实践中克服那种“稳妥推进改革就是不改革”的错误认识,力争做到科学改革、有效率地改革,以确保改革的成效。

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把握好正确方向。

把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结合起来。正确认识文化属性。文化的内涵是价值观,是精神,是审美,而文化的存在方式,一是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二是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在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也具有商品、产业和经济的属性,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其价值。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给错误的观点、反动的意识形态提供传播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划定红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允许通俗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在文化建设、创造和生产中,尊重市场规律,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文化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和产业,我们既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文化市场化”,同时也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监管,制定规则,确保其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导向。

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厘清“两个属性”的关系。文化具有产业属性,同时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既不能用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排斥它的产业属性,阻碍文化产品走向市场;也不能因为文化的产业属性而忽视它的意识形态属性,使改革走向歧途。二是必须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文化创造财富,自然会产生经济效益。但文化产品是特殊商品,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把握好“两个格局”的和谐共存。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中,要确保国有文化资本的主导地位,通过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在加快建立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中,要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渗透,在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以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2.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把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与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结合起来。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在改革中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则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改革中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文化就具有教化的功能,从文化发展的本源来看,文化还具有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功能,二者辩证统一。如果我们只强调文化的教化功能,而忽略满足群众需求的功能,就会导致我们高居于群众之上,只考虑希望群众受到什么教育,脱离群众的现实需求。文化的教化作用发挥的前提是要为群众所接受,如果某一种文化形式不能让群众普遍接受,何谈教化作用?只有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到、听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到入耳、入心、入脑,老百姓才有可能接受。因此:

第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主要由政府重点扶持,但同时要深化内部改革,重点改革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第二,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需要置换职工身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处置不良资产等,政府须为此筹集改革成本,安排专项资金。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但政府要通过招标、采购、奖励、补助等形式给予引导和扶持。比如,政府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第三,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主办,但也要鼓励社会参与,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如开办私立图书馆、博物馆等,但政府必须加强监管。一些公益性的文化产品可以向社会公开招标采购,或以冠名的方式鼓励社会认购。一些剧院、剧场等国有文化设施,也可以探索国有民营的新路子,委托专业公司或民营企业管理,以提高其效率。第四,必须明确国家支持不是国家包揽。文化发展,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但必须改进投入方式,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五,在思想观念上须明确事业和产业不是相互对立的。事业和产业是文化发展的双轮,相互促进,不能顾此失彼,必须把两者共同抓好。

3.把握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改革。

要按照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的要求,贯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管办分离,努力实现从办向管、从管微观向管宏观、从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的转变,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第二,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的转变。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调控作用,努力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按照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高文化市场执法能力。第三,创新管理载体。发挥文化领域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群众文化组织在提供文化服务、活跃文化市场、规范行业行为中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一是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生产。二是用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产。三是用市场手段搞活文化融资。四是用市场手段激活文化人才的创意灵感。

4.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促进文化发展结合起来。

推动文化大发展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二是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三是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加快发展现代文化紧密结合。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进程中,既要扶持体现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又要运用新技术,发展新型的现代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特别注意确保公益性文化机构保持“公益性”,不能搞商业经营,不能只为少数人或特定群体服务,损害多数人的文化权益。对待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一定要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从转变政府职能的角度来认识,政府不能直接办企业,政府的职能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做好政策引导,搞好市场监管,不能越俎代庖。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能变,坚持正确的导向不能变,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能动摇。具体说,就是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前在振兴文化产业中,要特别注意政府不能越位,不能只以GDP增加值为标准,不能把文化园区、产业基地搞成房地产项目,不能搞重复建设。同时,在发展途径上把握好“三个促进”:一是通过深化改革促发展。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通过不断创新促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有知名品牌的文化企业,使之成为文化创新的主体,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围绕主业促发展。要按照“以事业引导产业,以产业促进事业”和“文化走向产业、产业围绕本业、本业突出文化”的思路,利用文化战线自身的优势,通过实施资本运作,把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5.把推动改革的积极态度与稳妥的操作结合起来。

文化体制改革的有效推进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要想推进改革更新观念是关键。二是要试点先行,通过建立改革试验区,由点到面,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三是要稳步推进。在具体实践中,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尊重艺术规律,不搞长官意志文化跃进。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是一种必然。政府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确定文化发展战略与方向、制定和颁布文化政策法规、制订文化发展预算、管理文化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文化市场实施监管,引导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保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指导群众文化活动、搞好文化保护、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举办重大节庆活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开展文化艺术教育、提供各种文化服务。

在管理文化事务上,要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市场规律,一个是文化规律或艺术规律。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文化有自身的独特规律,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需要千锤百炼,一件流传百世的精品力作需要时间打磨。在文化工作中,切不可揠苗助长,搞长官意志,搞文化跃进。

不能为吸引眼球而向世人展示文化糟粕。

五。深化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

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继续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取得进展。推进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所有文艺院团都要面向市场、服务群众,体制机制全面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演艺生产力。

(1)对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基本要求推进改革。进一步完善投入政策,逐步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改善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单位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确定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以群 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评机制。保留事业体制院团中的公益性院团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具有经营能力的事业院团要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实行企业化管理,逐步提高推广普及和引导潮流的能力。对于从事的艺术品种具有大众消费特征,有较强市场需求的,可以先行转企改制。国家兴办的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承担重要艺术创作、研究和艺术教育等公益性任务的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校等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并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制定深化改革的措施。

(2)对国家兴办的演出公司、电影公司、中介机构等,福建要落实好政策保障,逐步向企业体制过渡。要认真落实改革中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政策,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衔接。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支持和引导非公有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健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支持民办文化事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做出规定。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国有院团,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加快转企改制步伐,逐步成为自主经营、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已转制的院团,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通过兼并重组,积极培育扶持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演艺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演艺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演艺产业的战略投资者。(3)对性质相近、种类相同、布局重叠的院团,福建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合并、重组,从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同时,可以与相关的演艺产业,如剧场、票务、广告、演出中介等机构和企业进行联合,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战略联盟,为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打造现代演艺产业创造条件,努力在演艺领域发挥保护、传承、普及和引领的作用。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安置问题,原执法人员不符合参公条件不能进入市执法大队,由政府妥善安置。协商原执法人员安置办法,并拿出了多种方案供两区选择执行。同时,经市编办支持,原文化市场执法人员按照原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性质由所在区政府在同类型单位妥善安置,并认可编制。

六。突破创新,大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福建要按照中央和省上改革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在人员安置、统筹社保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政策保证。2004年至2011年7月,先后完成了市新华书店、市电影公司、剧院、歌舞剧院、版社和区县剧团、电影公司的转企改制工作,全市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为了推动改制后文化企业的发展、培养龙头文化企业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按照“资源优化、主业突出、彰显品牌、稳妥有序”的原则,必须对文化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实现优势文化资源与资本战略平台的有效对接,为福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培育良好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要统筹协调完成县区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七.职能整合,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文化主管部门要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文化主管部门曾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既主管又主办,“裁判员”、“运动员”二合一。当前,要彻底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依法管理,是文化体制改革必然 合并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广播电视局,成立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一履行原文化局、新闻出版(版权)局、广播电视局的职能,基本实现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成立市文化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建立起市、区(县)两级统一高效的执法网络,实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重心”下移。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有线电视台推行“网台分离”,成立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公司,实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成功“联姻”; 福建必须对各地的原文化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实行机构合并和职能整合,成立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同时整合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及“扫黄打非”等行政执法力量,成立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加强组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理顺文化市场执法运行体制。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八.精心谋划积极稳妥推进新闻媒体改革

在近年来改革探索的基础上,福建要将“两台一报”的改革列入福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行安排部署,电视台实现转企改制,引进外购节目。人民广播电台的制播分离节目要占全台节目播出总量的50%。比如福建日报社将报社原有的报刊发行中心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由广告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独立法人网络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为福建日报社报纸发行进一步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奠定基础。尽快建立文化发展新闻发布制度

九.夯实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为日益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尽快出台《关于福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成完善福建博物院、三坊七巷,遗址公园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尽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千场戏剧下乡巡演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形成市、区(县)、乡(镇)三级群众文化工作格局。同时加大对基层文艺演出团体的扶持引导,培养一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文艺“轻骑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政府采购、项目投入等方式,为基层群众提供文化产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对于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来讲,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一个都不能少。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能以搞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名义,推卸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

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注重培育文化市场新主体,着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福建市已经完成电影、出版、发行、印刷、电视剧制作、广播电视内容制作等全行业国有单位的转企改制,为“十二五”时期加快文化发展奠定了新基础。《关于加快推进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文化产业的全面腾飞提供了制度平台。研制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开展试评估工作。培育文化市场的新主体,推动新华发行集团早日上市,争取广播电视内容制作企业早日上市。

重视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趋势,着力布局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针对重大项目建立推进机制,明确领导责任,汇集各个部门力量,协同推进发展。建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要成立有线电视整体转换工作领导机制,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和电子书产业发展工作领导机制,以及三网融合推进工作促进福建文化新兴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三网融合全面提速

十一。为突破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瓶颈,制定和完善文化领域的地方立法,建设文化大都市。

福建要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担保资金,福建文化产权交易所(版权交易中心),文化产业投资私募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同时,建设文化大都市,制定和完善文化领域的地方立法,把文化工作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法制环境,提高文化建设水平,实现文化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不能将整个文化都交给市场,搞所谓“文化产业化”

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要确 定未来福建重点发展出版物流、新闻传媒文化旅游休闲、信息网络、创意设计、演艺娱乐和体育健身等七大产业,明确福建文化发展定位、思路、目标和措施。在配套政策方面,尽快出台《关于加快福建现代文化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及实施细则,从规划、用地、税收、财政奖励等方面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文化投资领域和条件,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公共财政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积极采取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以奖代补等办法,探索有偿使用、投资参股和融资担保等形式,放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效应,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优良环境。

下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个阶段,共评选出268......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 2007年9月7日,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和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从今年4月1日起组织实施评选,经过预评、初评和公示三个阶......

    文化体制改革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39217258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

    文化体制改革

    1、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它包括几个重要方面:所有制格局、文化市场开放、重塑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行政职能分开。 2、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

    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有关问题向全会作说明。 一、关于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的基本考虑 中央政治局......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在这场变革中,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振兴,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