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店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调研报告
唐店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调研报告
根据政府文件精神及汝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对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为切实推动胡庄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全面实施,让小学生走出校园去认知社会、接触自然,实践求真、体验生活,发挥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不同的育人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担当勇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乐寨小学实际,我们对全校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目标
对我校已开展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全面总结,为我校建立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小学生全员参与、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活动品质持续提升、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为全面推进研学旅行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二、调研内容
1我校研学旅行活动开展情况 101名学生全部参与,参与率达到了100%。
2我校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情况
我们胡庄小学紧紧抓住“果树培养”这条研学线路,让学生参观果树嫁接,蔬果管理,合理修剪,怎样使杏子、梨子、柿子、石榴等果实结得又大又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充分掌握果树的栽培与管理知识,展望果业的发展前景。
三、活动开展的收获
1、增进了与教师和同学之间情感。
2、增强了学生安全意识。既能寓教于乐,也能激励学生。研学旅行,让学生觉得很兴奋,每次出发前,学生的步伐都是那么轻盈而有活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气氛非常活跃。
3、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研学旅行中,学校将学生每10人分成一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每次活动点名,带队,出现问题及时向带队老师反映,每个组长都很尽责。
4、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了学生集体意识,关心他人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从研学旅行活动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在带领学生外出前,通常都有比较详尽的活动方案,每项具体工作也能够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人。每次外出考察,学校也会设计比较明确的考察主题,并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考察目的地设计相应的参观、考察、调研和学习的内容,从而确保研学旅行活动既有“行”又有“学”,并安全有序开展。
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安全问题带来诸多困扰
研学旅行活动参与学生人数多,每次外出一百多人,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压力很大,这也是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不愿意组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活动多日,学生每日的饮食、住宿、交通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活动,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而每次带队外出的教师人数有限,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学校就要面临来自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的多方压力和责难。很多家长尽管能够认同研学旅行的价值,但是对学生安全问题的担忧,使很多学校在能否让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这个问题上踌躇不定,犹豫不决。
2、师资短缺教学任务繁重,研学旅行的时间不能充分保证。就胡庄小学而言,六个教学班,六名教师,一人一班,所以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更没有专职负责的教师,时间上也很难得到保证,这也必然影响到活动的效果。
3.活动效果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存在“只旅不学”的现象。有些研学旅行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兴趣不高,走马观花,漫无目的,比较被动地走完行程,收获不大,活动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活动也存在“只学不旅”的现象。一些学校担心旅行过程中缺少教育意义,过分强调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外出。出发前,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本次活动与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任务单中设计出内容繁多题目让学生填写,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使研学旅行变为学生忙于答题的过程,学生兴趣下降,影响活动效果。
四、活动延伸
1、为了及时总结2017年研学旅行的成功得失,学校要求每个参与学生都要写一定数量的研学旅行随记,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人和事,由语文教师筛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评比交流,并要求每个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向家长说说见闻与收获。
2、学校将公开展出学生的感受和照片,并进行评比。大力表彰那些在整个活动中,自觉遵守纪律、注意安全、文明有礼、活动有序、爱护环境、团结友爱的好同学。
总之,“研学旅行”活动,走出校园,让师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培养了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学们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文明有序、互帮互助、永不放弃、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
汝州市庙下镇唐店小学
2018年1月31日
第二篇:研学旅行报告
洛阳开封一线研学旅行报告 浅谈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变迁
本次研学旅行我很幸运的来到洛阳,进行了一场充实而又别开生面的学习。
洛阳坐落于河南省西部,曾被称为神都,是一个处处散发着古典魅力和禅宗文化的城市。以前我也有来过洛阳,但十三朝古都的它带给我的吸引力丝毫不减。本次研学过程中,带给我最大感受和思考的地点就在洛阳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坐落于龙门峡谷内、伊水河边,经北魏年间开凿,至唐朝基本开凿完毕。其佛像的精雕细琢、制作工艺的繁琐复杂、规模的庞大、气势的恢宏都让我膛目结舌。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将外名族独特的佛教文化特点带入了中原,经过隋唐时代的变迁,佛教文化也在中原地区慢慢发展壮大,外名族独特的佛教特点也慢慢与中原融合。每个时期的佛像都有自己时代独具一格的特点。而从这些佛像的变化上也能反映出各个时期的风俗习惯。
第三篇: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总结
景联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总结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2月19日,我校组织一至六年级学生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活动从组织到实施,计划到位,组织有序,加强安全,注重礼仪,配合密切。
本次活动以“走进葡萄种植基地,探寻民族工业发展”为主题,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感受大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出发前,学校主管领导召开会议就研学旅行活动做了周密的安排,重点强调了活动中的安全、文明礼仪等,并提出了要求。随后,各班班主任对本班这次活动做了详细安排:告知家长、安全及礼仪教育、学生自主分组并推选出安全员、安排学生做出行准备……
活动地点是张裕瑞那城堡酒庄,首先组织学生有序坐车,到达目的地,以班为单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参观活动。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详细地介绍,给小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知识课。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带着极大的好奇,兴致勃勃的参观了采用意大利托斯卡那式的建筑风格的酒庄,了解了葡萄的种植、葡萄的品种、生长周期以及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的区别;知道了中国葡萄酒工业的发展史及葡萄从采摘到发酵成葡萄酒的整个过程;还学到了葡萄酒酿造的流程、设备、生产线、品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孩子们用手中的相机和纸笔记录着他们所追寻的,从他们可爱的笑脸上可以看到他们的收获和喜悦。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农业知识,还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城堡。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自觉遵守纪律、注意安全、文明有礼、活动有序、爱护环境、团结友爱,充分体现了我们景联小学的良好校风。
2017年12月21日
哑柏镇景联小学 研学旅行总结
2017-12-21
第四篇: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总结
##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总结
为贯彻国家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在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决定开展在校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由于事前准备充分,筹备周密,各项活动安排有序,因此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取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学旅行准备情况: 1、4月初,##成立##研学旅行活动领导小组,制订活动实施方案及活动安全预案,并上报了区教体局,得到了教体局领导的批示。得到批示后,学校立即成立了以@@为组长、@@为副组长的研学旅行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2、4月中旬,@@校长多次召开研学旅行领导小组人员会议,确定本次研学旅行路线;确定成立研学旅行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委员会决定本次旅行的相关路线及费用情况。3、4月16日,我校活动领导小组和旅行社工作人员进行反复沟通,并召开带队、配班教师的研学旅行专题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研学旅行路线通报;学生##研学旅行要求;应急预案通报;学生出发时间通报;班主任、配班教师工作职责等。强调研学旅行的意义及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要对本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出行注意事项等各项宣传。会议结束后,由学校分管安全的王艺华主任,根据会议内容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活动方案、应急预案及详细的出行安排和注意事项通知。4、4月13日学校提前发致家长一封信。让家长明确研学旅行并不是单纯的旅游,是专题性学习,是课堂知识的延伸。通过同行、同吃、同研、同活动、同实践,增强学生自身修养和热爱家乡的意识。绝大多数家长都能认识到位,鼓励支持小孩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学校要求班主任把研学旅行的实际意义传达到位,不得强制学生报名,并再一次对参加研学旅行的有身体隐疾的学生学生进行摸排,对进行参加研学旅行必须秉持自愿原则。经过宣传,各班报名人数均超过了86.7%,其中有两个班达到了学生全员参与的理想效果。5、4月25日下午,学校再次召开##研学旅行班主任专题会议,将4月26日、4月27日两天的活动安排情况详细地传达给每位班主任。活动安排具体到哪位老师负责哪些班级、不出行的学生由谁负责、在校人员安排、出行标语、哪个班坐哪辆车、活动程序及相关安全事项。学校还要求班主任将参与旅行学生合理分组,大约10—13人一组,再将分好组的学生安排给同行的每位教师。各班分好组后,将分组与包保教师情况打印存档。
二、研学旅行经过
根据学校实际,学校分两个批次,4月26、27日两天,早上七点十分,组织好300多名师生,在学校教学楼前举行研学旅行出行前宣誓,然后根据安排,登上早已准备好的旅游专车。
上车后,负责教师再一次清点人数,向大家介绍##,并组织学生进行打快板,背唐诗比赛等活动,师生在一路欢歌笑语中,直奔##景区。
来到景区,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景区广场欣赏了《大唐迎宾》表演,舞蹈陶冶了学生情操,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让学生领略了大唐王朝迎接外宾的大国风范,仿佛弹指一瞬间,我们就再次穿越回到了大唐,观看到了万国来朝之壮观景象。
接着,二小师生跨入凯旋楼,穿过明德门,漫步在朱雀廊,欣赏##东市、西市风情的同时,又一起领略了精彩的舞狮、杂技等表演,学生在一路感慨中来到了花萼相辉楼,精彩的歌舞表演让大家叹为观止,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一千多年前,再次领略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欣赏完了歌舞,我们再次来到唐皇宫前,在那里二小师生进行了精彩的快板表演,得到了景区游客们的充分肯定。
下午,自由活动之后,我们又再次领略了三国赛马场,观看了真人表演的“三英战吕布”。在骏马嘶鸣声中,学生的热情被点燃,纷纷呐喊助威。
下午3:00,师生们恋恋不舍地告别##,踏上归程。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听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教师们无不感慨: “还有什么课堂比这更生动呢?还有什么教育比这更能深入人心呢?”
就这样,“研学旅行在中国,立德树人行天下”的种子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悄然播下。我们相信,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们的感受会在彼此的交流中更加深刻,孩子们的认知会在自己的游记中不断深入,孩子们的思想会在撞击着不断升华,因为人生是走出来的,命运是闯出来的,思想是撞出来的。孕育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有三尺书桌,更有祖国的壮丽山河。
三、后期反馈
1、为了及时总结本次研学旅行的经验,学校要求参加研学旅行的每个班学生都要写一篇研学旅行日记,由各班语文老师筛选出三至五篇优秀作品,到学校进行评比展示。要求每个参加研学旅行的学生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人和事,加深学生对此次研学的印象。
2、每个班级注意抓拍最美笑脸,向学校提供照片后,上交3—5幅最能体现此次研学旅行的手抄报。
3、学校将公开展出学生的感受和照片,并进行评比。
4、每班定于5月4日下午第三节开展研学旅行专题班会,要求学生畅谈此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等,并将班会活动照片收集归档。
四、研学旅行感想与收获
1、提升了师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经历是最好的学习,游学是最美的相遇。二小学生在旅行中研学,探索大唐文化,寻根溯源,充分感受了历史文化魅力;体验生活,学以致用。
2、既能寓教于乐,还能增进师生感情。本次的研学旅行,让学生觉得很兴奋。路途中,车里的学生们唱着歌,气氛非常活跃。路途中,老师言谈风趣,对学生颇为照顾;学生也活泼开朗,跟老师聊天,开玩笑;游学中,还有的学生非要和老师一起共享自己的午餐……
3、增强了学生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此次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方面做得很成功,没有出现一点儿事故。由于组织到位,有安全预案,每次在学生离队后的整合中,带队教师都要亲自清点学生人数,每辆车至少有4—5位指导教师敦促教育,安全方面没有出任何问题。另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也较强,能听从带队教师和导游的安排。此外,每到一处活动,老师都会提醒孩子们注意卫生,文明游览。
4、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融洽了学生关系,提升了学校文明形象。研学旅行中,学校将学生每6人分成一个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每次活动点名,带队,出现问题及时向带队老师反映,每个组长都很尽责。如在参观过程中,因游人多,学生走散,组长自发找人;有的同学坐车晕车,同组同学帮助照顾。此外,组内同学互相关心帮助,你分享我的饮料,我分享你的美食;你帮我拍照,我帮你提东西……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了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关心他人意识,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平时学校注意了文明行为的培养与教育,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表现较好,特别和有些兄弟学校形成了鲜明对比,加上校园快板节目的展示,##的形象给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存在问题
本次研学旅行虽然组织得力,收获颇丰,但回首整个活动过程,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一点小问题,如学生集体活动时比较兴奋,重在玩乐,对唐朝文化不够重视,活动前学生唐朝文化知识搜集不够,对唐朝历史人物的了解也比较空泛。
总之,此次研学旅行活动,安全、顺利、圆满,收获颇丰。通过本次研学旅行,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古色古香的大唐文化,感受到历史文明的神秘,更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开拓视野的同时也放松了心情,不虚此行!
第五篇: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
郝斌中学 803 张钧益
一、关于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臵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臵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臵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二、汉武帝东巡概况
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泰山行封禅大礼,听信一些方士“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的鼓惑,“乃复东至海”,以“望冀遇蓬莱”。所希望见到的“蓬莱”仙山在山东海边没有“遇”到,其“并海”(并为沿之意)而“北至碣石”,沿着海边一直来到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汉武帝此行碣石,使碣石山一带沿海地区的求仙活动在时隔百年之后死灰复燃。而他搞的求仙活动,比秦始皇要热闹许多,如召鬼神、炼丹沙、候神等,各种名堂数不胜数,而且动辄就入海求“蓬莱”,指山说封禅。当时,为了迎合他祀神求仙,“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宫观名山神祠所”。为此,碣石山一带又留下不少祀神求仙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在碣石山南麓,迄今存有汉武帝行宫的遗迹,1958年在修建位于昌黎县城的西山东坡原二中(昌黎一中)校园操场时,曾出土了大量“千秋万岁”瓦当和大型汉瓦,其地当为汉武帝来碣石山时驻跸的行宫所在地。
在碣石山,刘彻也像秦始皇一样,进行了刻石纪功活动。对此,郦道元的《水经注·濡水》有明确记述:“濡水(滦河)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絫县为昌黎在西汉时的县名,坐落在昌黎县城之北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之所以又名“汉武台”,当以“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得称。“汉武台”,极可能为碣石山主峰最古的专有名称。
汉武帝晚年曾经三次巡幸琅琊(包括琅琊郡所属不其县)。元封五年(前106)年末,武帝南巡,次年初由长江口浮海北至琅琊,直到三月才离开。太始三年(前94),武帝再幸琅琊。太始四年(前93)夏四月,汉武帝巡幸不其,在女姑山建太乙仙人祠和明堂。太乙(泰一)是楚人祭祀的至高无上的大神,原只有京城甘泉宫一座太乙祠庙,而不其县太乙仙人祠,则是武帝在京城之外修建的唯一一处太乙祠庙。汉武帝还在琅琊交门宫祭祀蓬莱仙人,登琅琊台观沧海。
三、汉武帝东巡原因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间,对琅琊台港湾情有独钟,数次光顾流连。
汉武帝自元封元年(前110)至征和四年(前89)曾七次巡幸山东半岛,六抵沿海。史书明确记载的至少两次抵琅琊台港,即前106年、前89年。
就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而言,数次到琅琊巡视的也仅有秦始皇和汉武帝二人。且二人都是开疆扩土、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辞劳苦,跋涉数千里巡游山东沿海?翻阅前人著述,多解释为寻求海外长生不死之仙药。此种说法,自有道理。然将全部原因归咎于此说,尚不全面。还应将秦始皇、汉武帝东巡琅琊等山东沿海地区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考察,才能更完善地反映出两位杰出帝王东巡之原因。
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首先与当时山东地区政治形势有关。自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到征和四年(前89),在短短的二十余年内,武帝竟九次巡视山东,六次进行封禅泰山的活动,六次到沿海地区,其活动范围超过了秦始皇。这种对山东地区频繁巡视,也是与该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密不可分的。
汉初,刘邦在山东境内先后分封了齐国、淄川国、济南国、胶东国、高密国、城阳国和东平国。由于诸侯国势力强大,在文帝时就发生了齐王和济北王叛乱;景帝时又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山东的胶西、胶东、济南、临淄都为叛乱者所控制。虽然在叛乱被镇压以后,景帝将各王国地盘缩小,但在武帝即位以后,对前代诸侯国之乱仍忧心忡忡。他采取两个果断措施,一是采用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王子部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成为侯国。如在山东的淄川国内,武帝封了淄川王刘志的儿子15人为侯,封了城阳王刘延的儿子20人为侯;在济北国,也封了8个侯国。其它如胶西、胶东、齐等小王国,也采用类似分封办法,如此以来,山东境内“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他还“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从而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甚至不惜寻找借口对诸侯夺爵削地。因此,汉武帝时期,诸侯王虽存在,但地盘权力日小,封土不治民,只能“衣食租税”而已,对中央已构不成大的威胁。与此同时,武帝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在山东境内设臵兖州与青州,每州设刺史,专门督察各诸侯国政事。如青州刺史就曾先后二次奏淄川王和齐王子女有罪,并获准加以惩办。州刺史的设臵,是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一个重要举措,但真正效果如何,则是武帝东巡视察需要亲自了解的。
再从经济上看,山东地区从战国时期经济已很发达。西汉初,全国设铁官50处,山东就有12处,分布在琅琊郡、临淄、历城等地,铁的产量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汉初全国设盐官35处,山东有11处,盐的产量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山东还是全国纺织业中心,临淄、定陶、元文(今济宁)是当时三大丝织业生产基地。临淄的三服官手工工场,还成为专门为皇室和西汉政府生产丝织品的场所。秦汉时期,山东商业也很繁荣;时有“宛、周、齐、鲁,商遍天下”之说。汉武帝时,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山东地区已发掘出土的汉初半两钱币已有500余斤,10万余枚。就当时经济地位而言,秦汉时期山东也是仅次于关中的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区。在如此重要的地区,武帝时却多次出现水旱灾情和小规模农民起义。山东形势的变化对全国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影响。这就不难看出武帝东巡首先要稳定山东局势。从武帝东巡行程看,除了在琅琊东莱等地巡行大海,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宣扬自己的功德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封禅仪式结束之后,让山东各地官员、诸侯汇集泰山脚下,听取汇报,考察他们的政务;或接受郡国上计(向中央汇报);或亲临治水第一线视察。可以说,了解山东情况,稳定山东局势,巩固在山东的统治是武帝东巡最重要原因。
其次,汉武东巡,也与当时反击外患,对外用兵的军事行动有关。
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同样与对朝鲜用兵密切相关。汉初,燕人卫满率众到朝鲜北部,建立卫氏政权,仍服从汉朝辽东太守节制,但到其孙执政时,卫氏朝鲜不仅与汉朝背盟断约,攻杀辽东地方官吏,而且破坏半岛上其它小国如真番、辰韩与汉朝的交往,为汉朝所难容。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夏,正值汉朝与卫氏朝鲜关系恶化之时,武帝东巡东莱一带,名曰为求仙,实际上是为对朝鲜用兵进行实地考察。同年秋,在汉朝使节涉何赴朝谈判破裂之后,武帝立即派兵讨伐。汉朝军队分兵二路,一路由左将军荀彘从辽东陆路进发;另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五万水军自山东渡渤海,目标均为卫氏朝鲜首都王险城(今朝鲜平壤附近)。冬十二月,两军会师城下,经过几个月的围攻,卫氏朝鲜宣告投降,武帝随即在朝鲜半岛北部设臵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由汉朝直接管理,稳定了北方边疆的局势,也保证了中、朝、日海路的畅通。此次征朝鲜,自东莱渡海的水军立了大功,这与汉武帝亲自视察山东沿海周密安排是分不开的。
武帝东巡山东,对保证丝绸之路的货源充足,也有促进作用。自张骞通使西域后,中亚、西亚各国商人纷纷涌入中国,求购丝织品。当时的山东,是国内丝织品重要生产基地,也是丝绸之路源头之一。如本世纪初甘肃敦煌曾发掘出任城国“亢攵缣”,就是山东纺织品西去的例证之一。当时汉政府要将山东大批丝绸运往洛阳、长安一带,再经丝绸之路西去中亚、西亚各国。山东历史悠久的纺织品,也是武帝可以向外人炫耀的一个资本。如元封六年(前105),武帝“巡守海上,悉从外国客,大部多人则过之,散财帛以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以贤示汉富厚”。武帝让外国使节陪同他参观山东沿海,也是要让他门看看该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
再次,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与追求向海外发展、开疆拓土的强烈愿望有关。
汉武帝更将匈奴追击到大漠以北;在朝鲜设立乐浪等四郡,将朝鲜半岛北部臵于有效的控制下;向南征服东越,设臵包括交趾、九真、日南(均在越南境内),将版图扩大到海南岛和印支半岛。但是面对东面的大海,一种神秘感仍笼罩着这两位雄心勃勃的帝王。在当时邹衍等思想家“大九州之说”影响下,秦皇、汉武也认识到除中国之外,海外仍有广阔的天地,也激励着他们欲向海外发展,去拓展新的势力范围。这种向海外发展的企图受到下列两种因素的刺激,更加速了其紧迫感。
一种因素是该帝王追求长生不死的渴求和燕齐一带方士宣扬海外有仙境、仙药所造成的影响,自春秋战国以来,山东地区方士极为活跃,各种学派代表人物云集。仅以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为例,就汇集了阴阳家学派的邹衍、淳于髠,法家的慎到,道家的田骈、宋钘、接子等人。秦统一后,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山东地区各种流派并没有受到严重打击。特别是活动在沿海一带的道家、阴阳家、儒家等知识分子,既不满秦始皇重用法家、推行暴政、大搞专制统治;又要千方百计迎合君主心理,提高自己在政权中的地位,由于长期活动在沿海地区,他们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一些对海洋的认识和航海知识,根据海边人民群众的一些传说,大肆渲染海外有仙山、仙药、仙人,有神仙乐土,从而迎合了汉武帝追求长生不死的心理,也激发了他向海外创业的雄心。汉武帝亲自驾船出海追求仙境,极为充分地表现了这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走向海外、追求新的业绩的渴求与希冀。
另一个对汉武形成影响的因素是当时沿海地区居民已开始了向海外移民以求发展的尝试。由于秦朝暴政,继而秦末汉初的农民起义和战乱,中原地区动荡不已,自东莱至琅琊,山东沿海有许多贫苦农民或避战祸、或为求得生计大批渡海东去。如《三国志·乌丸列传》记载:“辰韩耆老称,有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与之。有城栅,其语言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今有名为秦韩者。”《文献通考·四裔考》也称:“及秦乱,燕、赵、齐人往避地者数万人。”又如《汉书·王景传》中提到王景的八世祖王仲,系琅琊郡人,因避吕后之祸越海而逃到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在暴政和战乱的年代,逃避海外并谋求发展是山东沿海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选择。这种向海外的移民活动无论是对汉武帝等封建专制君主还是对在沿海活动的方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武帝开始认识到海外仍有可以发展和开拓的地盘,这对一个雄心勃勃且权力欲极大的封建君主来说,自不满足于统治中原地区这种现状,只要有机会,仍要凭借现有的实力向海外发展,以完成“天下归一"的帝王霸业。同样,作为不满于现状而又无法用武力反抗汉武帝高压统治的沿海一带知识分子,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向海外发展才是一条适应自己生存并待机进取的比较理想的道路。他们谋求向海外发展与贫苦百姓向海外移民有所不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制造海外有仙境、仙药的舆论,迎合汉武帝追求长生不死、追求海外美妙仙境的心理,为自己远赴海外有更加从容的物质准备。如此而言,就不难理解秦始皇为什么会慷慨地赐给徐福数千童男女、大船、捕鱼工具、连弩、五谷及百工等人员和武器装备、生产工具,除了求仙药以外,也有让徐福为其探明向海外发展的途径。同样也不难理解汉武帝为什么过份宠爱胶东方士奕大,不仅将他封侯、赐万金,甚至将亲生女儿嫁给他。并且在他的引导下,六次巡海,几乎要打算亲自远赴海外。汉武巡海与方士们的舆论宣传是分不开的,徐福东渡成功正是方士们利用自己的智慧达到自己理想的典范,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姓名可稽的奔赴海外,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四、汉武帝东巡影响
二千年前,汉武帝数次东巡琅琊及山东沿海,其影响与意义十分深远。
其一:加强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如前所述,国家最有效控制地区是陕西、河南一带,原为齐地的山东由于秦统一的时间较晚,封国较多,思想领域各种流派活动频繁,反抗秦专制集权的舆论较强,仍存在着大大小小的离心力量,成为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不稳定因素。汉武帝经过东巡沿海、封禅泰山、琅琊刻石等一系列活动,炫耀帝王的绝对统治权威,对离心势力起到了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上计、考察、接见地方官员,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从而达到了巩固中央集权制的目的,对新兴的封建统一国家政权是有利的。
其二:东巡也有利于促进山东地区经济的发展。秦汉时期,山东的经济发展如何对全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汉武帝无论是对外用兵、发展与外国的贸易,还是维持庞大的政权官员和军队的开支,山东地区所提供的赋税收入都是必不可少的。从秦始皇下令迁徙三万户人口到琅琊地区从事生产和开发,到汉武帝亲自参预堵塞山东境内的黄河决口,均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山东经济的重视程度。应该指出,秦末汉初虽有战乱,但山东地区的经济仍持续发展。如琅琊人贡禹在汉元帝继位时曾谈到“故时齐三服官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又如临淄齐故城发掘出汉武帝时冶铁业遗址有40万平方米范围,比战国后期齐国冶铁遗址大8至10倍。由于汉武帝亲自指挥治水,给地方官兴修水利以极大鼓舞,以致“用事者争言水利……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宅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水利的兴修又促进了农业发展。当时的琅琊郡稳城县(今高密)就有“蓄潍水溉田……旁有稻田万顷,断水造鱼梁,岁收亿万,号万匹梁”之称。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一文中评论汉初山东经济状况时认为:“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秦汉之际,山东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除了广大劳动人民勤劳努力外,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其三:汉武帝东巡,促进了山东沿海地区航海业和海外交通的发展,增长了沿海地区人民的对外开放意识。
汉武帝每次巡视山东沿海,都是成千上万人浩荡而行,所乘的大型楼船高十余丈,所载上千人,为当时世界各国所罕见。这些船只不仅高大壮观,而且推进与操纵设备齐全,配臵了长桨、尾舵、风帆,能够充分利用海风在波涛起伏的状态下航行。在汉武庞大船队的刺激下,沿海地区贫苦农民为向海外谋求生计,也加快了造船业和航海业的步伐,秦汉时期,北方沿海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在汉武东巡和探求海外有仙境之说的鼓舞下,在方士们宣扬海外有仙山、仙药的舆论引导下,在为摆脱暴政及贫困的现实状况推动下,山东沿海居民对走出国门,奔赴海外的开放意识日益浓厚,并不断进行东渡的大胆实践。正是由于沿海人民群众向海外迁徙者众多,秦汉时期,一条自山东沿海经长山列岛、辽东半岛再折向东南行,沿朝鲜西海岸南下,最后渡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九州地区的中、日、朝海上交通线最终形成。这条路线也称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它沿中、朝海岸曲折而行,依赖日本海左旋环流的推动,这对于当时航海工具比较简陋,航海技术尚不完备的中国移民而言,当是一条比较安全的航线。自汉至唐初,日本使节大都是经由这条航线来中国,直到唐代自宁波一带直抵日本的航线开通以后,北方海上航线的地位才有所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