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
篇一:辽沈战役>观后感
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这也教育我们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属,并善于引导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场战争都有尸体和鲜血的堆砌,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在告诫我们战场多变,但是必须努力适应并懂得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成功。现今生活亦然,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在生活中要懂得变通和思考,当机立断,努力前行。
以后的生活中,要铭记先烈精神,敢于拼搏勇于奋斗。
篇二:《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蒋介石急忙调集华北、山东的一部分兵力组成东进兵团,并以沈阳主要兵力组成西进兵团,两路增援锦州。解放军在塔山、虹螺岘一线对敌东进兵团进行英勇阻击;敌西进兵团也被解放军顽强阻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经过31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
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国民党军队向关内的退路已被切断。蒋介石仍严令廖耀湘率领西进兵团夺回锦州。东北野战军在攻占锦州后,立即从南北两翼合围包括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廖兵团。10月26日完成对廖兵团的分割包围。经过两日一夜激战,全歼该敌十万人,生俘廖耀湘。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拨云见日,一些浅见与同仁们共勉。
一、方法不计,正确的方针,要坚持执行。
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早在 1948年2月7日,就致电东北野战军,提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设想。并要求东北野战军下一步考虑南下北宁线作战,截断敌军由陆上撤向关内的通路。毛泽东的主张,显然是先打锦州。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考虑到部队只带了从后方南下的单程汽油,后方运输线又过长,并担心华北傅作义集团由关内北上。于是,他决定先打离解放军后勤基地最近的长春,并得到毛泽东的批准。5月下旬,林彪以2个纵队试攻长春,却发现攻占长春并非像想象的那样容易,遂改用长困久围的方针。7月,林彪与东北局其他要员磋商后,最终下定南下作战的决心,并电告中国共产党中央。毛泽东复电同意,并明确指出:'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9月7日又电示:'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在辽沈战役中,我军在对敌作战的总的态度上是不变的,就是要化整为零,分而吃之,然而,在具体策略上面,作为战役的直接领导者林彪和方针规划人毛泽东之间是有分歧的。毛泽东做为大局掌舵人,以大局出发,会着重从布局上考虑,而林彪,作为方针政策的执行人也就是基层执行人,在细节上面考虑的更多些,就操纵的可执行程度上面考虑的更多些。所以,在执行毛泽东的命令时,会看到毛看不到的困难,因为那些是直接摆在他面前的,也是他在完成战斗之前必须考虑解决的问题。所以,他决定先打长春,完成自身补给,给自己的部队留下余地。林彪的顾虑并没有错,可是在当时的环境,辽沈战役对于共产党在战略上的位置来看,打锦州吃东北势在必行。以其在实战部队心存疑虑,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强令执行中央方针,最后落到失败收场,还不如先同意打长春,在可放宽的程度内让其一试,用事实说话,证明中央决策的真确性,让林彪自觉自愿的打锦州。这样,方向不变,还能充分调动作战部队的积极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毛泽东反复说的'我们不强迫,靠自愿'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吧。他心里不是不着急,从大局上来看,打锦州无疑是最快最有效的一步,也是有难度的一步。怎么才能在困境中得胜利,毛泽东选择隐忍,选择相信,他的以退为进成就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换一种方式坚持,只要达到目的即可。
二、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
在影片中,蒋介石和毛泽东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下属的态度上。辽沈战役,无论对共产党还是对国民党来说都至关重要。可谓是生死存亡之战。这点,毛泽东知道,蒋介石也知道。在具体的指挥上,两方的最高领导人都参与了指挥。但是,双方在管理艺术上面截然不同。前面说到,毛泽东在面对林彪的反对意见上,选择以退为进,在不影响局势的程度上,让其一试,再加以引导,达到战略统一。但是在具体操作上,他给予林彪充分的信任,对于林彪几次战略部署调整基本上给予肯定,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尊重事实。共产党的团队,每个个体都舍短求长,就如田季赛马,当然能造就出最强的团队了,取得胜利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而蒋介石,至始至终与卫立煌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空降沈阳直接指挥,由主帅降为将军,如此越俎代庖,以一人之智对多人之谋,焉能不败?因为他不懂授权管理,放大权不能,放小权不舍。就连他的美国参谋也说:因为毛泽东没有专机,所以只有在家里等待捷报即可。
我认为,充分相信自己的下属,给予足够的尊重,领导人要忍得住寂寞,面对热闹的战场,管得住自己跃跃欲试的心。
三、胜利是用鲜血换来的,一定要精心刻画,步步为营。
所谓伤敌一万,自损三千,任何胜利都需要血汗付出。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然而又有多少革命先烈埋骨东北?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时刻记着,控制我方伤亡,保存我方实力。两败俱伤,险胜收场并不是完美结局。形势时刻在变,我们也要跟着变,没有万全之策,只有围绕既定目标,不断微调,才能成功。世界上,很少有一条直路走下去的,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左右摇摆着前进,我们要做的是,让这条路趋进于直,坚定信念走下去。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电影看完了,感慨发完了,但是工作在继续,生活在继续,困难仍在,希望仍在。希望我们大家一起不要仅仅发发感慨而已,要继承革命先烈顽强拼搏的精神,一起走过今后的道路,走得更好,更远。
篇三:辽沈战役观后感
昨天,还在学校。上晚自习的时候,历史老师来叫我们去阶梯教室看'辽沈战役'.是因为最近我们在复习解放战争,老师说,他以前看过电影三大战役,然后我们也就缠着要他放给我们看。老师最后还是答应了。高三虽有些紧张,但这样也可以加深记忆啊。
我就说一说我的观后感吧!
1948年,共产党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开始转入防御。在军队数量,武器装备上,两方都发生了大的改变。三大战役中,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选择先打辽沈战。是因为东北地区我军力量远远超过敌军,打第一仗胜算很大。当时的东北是林彪任总司令,罗荣桓任政委
辽沈战役是一种关门打狗的打法,中国共产党解放军现攻占锦州,锁住东北大门,让敌人无法增援,也无法逃跑。因为国民党内举棋不定,到底要不要撤出东北,国民党受美国的控制。在锦州失陷时,蒋介石对美驻华大使说,他要亲自飞往沈阳指挥作战。大使说,你和毛泽东的区别就是,你有专人飞机,而毛泽东没有。蒋介石还是飞往了沈阳。1948年,蒋介石已有62岁了,身体也不大好,加上前方战场的连连失败,都气得吐血了。然而,胜负已成定局,蒋介石还抱着一丝希望,同在北平的傅作义商量着攻打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夺回锦州。林彪虽是黄埔军校的四期学生,也精明的很,早已料到敌方攻占锦州若失利,便会逃亡营口。
廖耀湘任总司令的国民党军,在退去求援时,发电报时用明语,直接被林彪的通讯员截获,就这样,明确廖耀湘的确切位置后,林彪包围,直接擒获廖耀湘,廖耀湘都不明白,共军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
真的是可笑死了,国民党糊里糊涂就这样丢了东北。从1931年日本反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之后,截至1948年11月,东北解放,之后,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全国已大部分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因为有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党的正确领导,加上人民为了解放,为了和平,都积极抵抗国民党的反动。中国的解放战争才取得胜利。
如今,台湾一直不能回归,也就是这些国民党内部的反动势力在搞台独。学校的广播站里,每天都会播放一段台湾的情况。
昨晚,一直看到十二点半才会宿舍,之后,同学们都很累了,竟还是兴致勃勃的在谈论。到美的是,早操很多人都迟到了,被我们的主任也就是我们的历史老师给抓住了,呵呵,幸好我起得早一点……
篇四:观辽沈战役有感
放假期间,自己回看战争片 大决战 之辽沈战役,改片的内容阐述了抗日战争后国共内战的开始,并由辽沈战役开始中国内战走向了决定性胜利的开始。影片中再现了毛主席的战争指挥天赋,也真实再现了林彪初期战事指挥错误,但其及时纠正自己错误,以及在后续战役中紧抓战机,把一个锦州城市战役中寻找机会使得整个东北局胜利大解放。在影片后期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廖耀湘兵团数十万人之众的溃败,廖耀湘指挥了蒋介石5大主力部队其中的两大主力,其军力不可谓不强,但竟然没有一个大战役打响就被击溃被俘!
片后,自己思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其如此失败?片中廖耀湘与杜聿明的策略制定也算完美,可战可退,最后竟然退也没退出去。探其原因一 制定的计划不严格执行,被其一些小的细节就改变初衷,这也说明做人做事要坚强,莫优柔寡断。观片中林彪的胜利,廖耀湘的惨败,如若深究下,其实就是人性格决定了认的成败。片中不少小的举动与小战役看起来不大的事情,但就是这些细节问题体现了认的性格。例如,在黑山战斗中,下属向林彪汇报伤亡情况,林彪回电:只要黑山阵地,不要伤亡数字,这说明了战争的残酷,但也深刻体现了胜利者其强悍的性格。混战中,廖耀湘在某小村休息时,遭遇失散的我军某小队,一常小的冲突,竟然廖耀湘放弃了大的撤退部署,再转向沈阳,几十万人的部队呀,一会东一会西,自然乱了套,最后是战也没战,逃也没逃掉,命运吗?不,性格使然!
林彪的胜利,其军事天才得以显现,其强悍的性格让其战无不胜,当然这种性格也让其人不想被人左右,最后叛国出逃。在战斗的部署中,战前的详细部署,预留的预备部队,战斗中的机会观察以及及时抓住机会都促成了战斗结果的放大。
观察学习胜利方的经验,探究败方的原因,取长补短中学习进步。
第二篇:《辽沈战役》观后感
《辽沈战役》观后感
以前历史课本上曾介绍过辽沈战役,此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观看《辽沈战役》影片,查了相关内容得知,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国内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相应方针政策,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发起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第四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开始攻锦作战,全歼守敌近9万人,生俘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锦州的解放促使长春守敌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于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也对国民党军队有了优势,使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次观看《辽沈战役》,让我对这段历史又有了新的认识。影片中气势恢宏的战斗场景、催人泪下的牺牲精神时刻提醒着我现今美好兴奋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我们的革命先烈用热血之躯铸就的幸福,用满腔的热情换来的安逸。他们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并备受压迫的环境中还能毅然为了国家牺牲小我、奉献国家,那成长在幸福摇篮并享受着生活的安逸的我们不是更应该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吗?!我们要时刻铭记先烈的贡献精神,努力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辽沈战役的成败,我认为上级对下属的态度起了重要作用。毛主席对下属拥有充分的信任,并善于应用管理的艺术使得共产党的团队,能和谐地达到战略统一,并发挥各成员之长,取得最大的效益。反观国民党内,蒋介石与卫立煌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反而专断独行,最终的下场不言而喻。这也教育我们要充分信任和尊重自己的下属,并善于引导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每一场战争都有尸体和鲜血的堆砌,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在告诫我们战场多变,但是必须努力适应并懂得用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成功。现今生活亦然,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在生活中要懂得变通和思考,当机立断,努力前行。
以后的生活中,要铭记先烈精神,敢于拼搏勇于奋斗。
第三篇:《辽沈战役》观后感
按中共中内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东北人民解放军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日,进行了战略决策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70万人,在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指挥下,遵照中共中央的决战部署,发动了辽沈战役。当时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卫立煜集团总兵力约55万人,分别收编在长春、沈阳
。10月15日解放军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军10余万人,俘东北“剿总”副司令员范汉杰,切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逃往关内的道路,17日,长春国民党军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2万多人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领其部7万人投降,长春即告解放。这时蒋介石仍企图夺回锦州,占营口,解放军于10月26日—28日在黑山、大虎山及其地区围歼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于11月2日解放沈阳,歼敌13万余人。至此,辽沈战役结束。
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共歼国民党军一个“剿匪”总司令部,第一、六、八、九等共四个兵团部,十一个军部、三十六个正规师,连同非正规师及其他游击武装,共四十七万人,东北全境获得了解放。
辽沈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的第一个战役,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群众和中国人民的士气,为全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人民解放军从此不仅在数量上占有了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占有了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东北是最早被日军侵占的地区,长期处在日寇的铁蹄之下,从这里建立红色根据地的时间上看,“群众基础”应该不强,为什么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建立起能够支撑大兵团作战的强有力保障,秘诀在于发动群众。
当时长期以来,共产党处于非执政党,有关“她”的消息被国民党政府严密封锁和垄断。但共产党能在短时间内发动群众,非常了不起。
从辽沈战役的胜利来看,一个政党要想保持长盛不衰,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戴下,我们的党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正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
辽沈战役的胜利也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第四篇: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辽沈战役纪念馆简介:
辽沈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59年1月,同年对外展出开放。原址设在锦州大广济寺。1978年10月23日,叶剑英题写馆名。1985年4月29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锦州辽沈战役烈士陵园北院内修建新馆。1988年10月31日落成并对外开放。2004年11月2日,经过改陈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2008年3月1日实行免费开放。新馆占地18.8万平方米,主体陈列馆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展馆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戴念慈主持设计,造型庄重,气势雄伟,既具有民族风格和军事特点,又体现了现代水平。建筑布局严谨,构思巧妙。平面呈H型,南北形成两个三合院,南面的三合院环抱辽沈战役纪念塔,北面的三合院紧抱全景画馆。建筑结构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势,随山就势,依次为一层、下一层和下二层,中间为东西两个下沉式庭院。建筑南北立面造型采用传统风格,中间是一座高大的中国式牌楼,东西两侧各配置一座小牌楼,象征纪念胜利的凯旋门。南北面墙和全景画馆顶端,均以城墙式雉堞垛口形式修建,体现出军事斗争的特点。园区规划设计紧扣辽沈战役军事主题,以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的建筑为主体,通过强化中轴线的处理,对园区南、中、北三个部分进行有机整合,使主体建筑、纪念设施和景观布局在风格上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在贯通南北长达600米的中轴线上,依次坐落着门、塔、馆主体建筑,形成纪念性功能流线的三个主题层次,即和平、胜利、怀念,使游人逆岁月而上,进入纪念性境界。
基本陈列设有序厅、战史馆、支前馆、英烈馆和全景画馆。展品1470件。陈列内容突出“决战决胜”主题,全面反映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历史,突出展示辽沈战役胜利进程,并揭示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
新馆开馆以来,先后举办了40多个专题展览和巡回展览。其中《辽沈战役馆藏兵器展》、《新中国的曙光》等专题展览是本馆推出的特色展览;《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历史展》是西柏坡纪念馆、辽沈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联合推出的大型主题联展和巡展。
观后感: 清明时节,我从学校回到了家乡——锦州,为逝去的亲人扫完墓后的第二天,我又来到了儿时来过的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重温当年烈士的英勇,为已逝去的烈士们扫墓。
坐车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一走下车,就看见“辽沈战役纪念馆”七个大字,穿过胜利之门,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16米的辽沈战役纪念塔。拾阶而上,104级台阶,象征着辽沈战役的52个昼夜,52个昼夜,展现了一篇气势恢弘历史长卷,缔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战役,胜利之役,决胜之役。新中国从这里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开始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走进纪念馆,我们被纪念塔东西两侧林立的一块块革命烈士纪念碑所震撼,英名录碑上刻录着密密麻麻的烈士的英名。所有的人员无不驻足观看,默默的读着碑上英魂的名字,静静的感觉时光的流逝,心中感慨万千。是这无数的烈士铸造了新中国的基石,他们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书写着一段壮烈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可歌可泣,都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走进纪念馆,纪念馆分为战史馆、支前馆、烈士馆、全景画馆和电教馆等。参观着展出的大量的图片、照片和历史文物,倾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再配以音响、灯光和战火硝烟等现代特技,形象地再现了昔日的激战情景,又一次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岁月。
走进纪念塔,轻轻的抚摩着塔身两侧的花岗岩浮雕,依然沉浸在纪念碑上无数英魂的名字,在展示战争风云壮烈场景的浮雕中寻找烈士的足迹,那个奋勇冲锋的战士,那个英勇无畏的士兵,到处都是英雄的足迹,到处都是英雄的身影,看着他们前赴后继的身影,我深深的陷入了沉思,这用无数烈士的鲜血浸泡过的江山,如果有一天会失去颜色,我们必定会像英烈那样,毫不吝惜地重新抛洒。
在离开纪念馆之前我回头看了看那些石碑!心里暗暗的想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像烈士一样勇往直前,我要珍惜我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在珍惜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学好文化知识,大学毕业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辽沈战役纪念馆观后感
前几日上午,我和全年组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去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我们早早的来到了学校,不一会我们就出发了。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辽沈战役纪念馆。只见“辽沈战役纪念馆”几个大字金光闪闪,令赞叹不已。走进里面,道路边松柏挺拔,意味着革命先烈的精神长青。经过一小段的路程,我们来到了纪念馆内,馆内分别为战史馆,支前馆、英烈管、还有全景图馆。
战史馆厉害陈列着革命家将领们的衣物被褥。他们的东西是那样的寒酸。在打仗时,他们一定吃不饱、穿不暖。我不由得想现在的生活,我每天都有美味佳肴、有漂亮的衣服,可我们还是挑三拣四,仔细想想真不应该。
支前馆里有打仗用的武器,英烈管有死去的革命将军的名字,我明白了我们美好的生活,是由战士们的热血换来的。
最后,我们来到了全景图馆,我们伴随着飞机的轰炸声,战士们的呐喊声,来看全景图馆,全景图馆展现了当时打仗的悲惨情景,虽然敌军强我弱,但是我方军队不畏惧强大的敌军,他们奋勇杀敌就连老百姓都上了战场。战士们为了祖国,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看见当时的情景,我泪流满面。我不由得想起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革命战士的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最后,我们离开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坐在车上,我做了一个决定: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去建设我们的祖国。使祖国更繁荣更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