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提出: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观乎人文,天下化成”。人之为人,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独特的精神家园需要坚守。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由于不加以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精华,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符号,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和文化底蕴的泱泱大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公共社会对传统的兴趣日增,对传统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各种传统蔚然成风,但很多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在中小学教育领域,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传统文化严重缺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说过,传播中国文化 不能一味钻进历史故纸堆,应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应与世界上其他文明接轨。现阶段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只是简单地、机械地经典文本诵读或者文本书写,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重视对传统人文积极精神理念的传播,以传统文化为本、以时代精神为辅,融会提炼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国学教材”,引导和教育学生从用新视角去理解传统文化、传承国学。(二)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
研究如何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及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相统一、融合,探求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教学模式,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途径。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的情感,并且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地汲取养分,加深自身的传统文化功底,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气氛,逐渐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使大家成为学者型教师;研究成果形成专题系列论文,有阶段论文和总结报告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遗产层面看,包括有重要传承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从规范文化层面看,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中华传统美德、隆礼重法等;从认知文化层面看,包括汉字汉语、古代文学、书画艺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华优 秀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类别分别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进校园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内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网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二是外联,就是 “请进来,走出去”。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中外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解读
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传统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张岱年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张岂之认为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纪宝成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归结为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 求等八个方面。赵东海、梁伟则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综上,中外学者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解剖传统文化结构,大多数学者偏重于从精神领域阐 释传统文化内涵,但对学校教育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所论不详。
2、优秀传统文化怎样进校园
王旭明提出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行课程教材体系。郭志明认为课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姜昆 2015年议案建议在小学阶段以传统文化课程替代现有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从实践上看,有些中小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许多 中小学校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五)课题理论依据
1、人的社会化理论
2、发展心理学理论
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哲学思想
(六)研究预期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厘清不同 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
(七)研究内容
1、精选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研究课程开发与教材内容修订。
2、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路径和方法。
(八)研究假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生、人心、人性为关照,以趋善求治为主旨。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之分。先天之性是相近的、善的,后天之性具体分为三种类型:善、中性、恶。贪欲、不良的后天习惯和环境有害善性,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教化、加强道德修养、改善环境,使善者更善,恶者改恶趋善。
(九)创新之处
1、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要从娃娃抓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的心理特征和成长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陶冶情操、磨练心志、完善人格、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担当责任、报效国家”的目的。
2、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重解决“00后”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重点;人与自身关系方面以励志教育、吃苦耐劳和抗挫折教育、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以“和”、“孝”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关爱教育、集体观念和责任担当教育、法制教育为重点;人与国家关系方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3、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多途并举,形成合力。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各类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大学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鼓励各类学校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校园特色的校本教材;创新传统文化内容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为;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第二课堂活动、校训、美丽校园建设中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规划、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团、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展演活动等);在校园网中开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空间教学;将传统文化学术名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学校,举办学术讲座,传授传统技艺;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和社会实践活动;评选“孝星”、“道德模范”。
(十)课题研究的计划步骤
第一阶段:文献资料收集整理阶段。列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名篇,对进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进行细分。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调研各类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问题。
第三阶段:研究阶段: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路径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与应用阶段。撰写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十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十二)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
运用层次分析方法,从宏观普适层面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从中观学校层面探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引和外联;从微观个人层面研究思想观念→认知态度→行为实践的一体化。
(十三)预期成果
1、中小学弘扬传统文化现状调查与整理,调查报告
2、国内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归纳与分析
3、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教学模式
4、经典诵读、书法比赛、作文比赛、戏曲表演等汇报演出
5、研究报告
(十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熊文明、汪红光:负责调查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现状及成因。
任艳玲、陆德义:负责调查搜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存在的问题。
郝涵涵、白
鹿:负责分析原因,形成对策,以及后期论文的形成工作。
第二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在中小学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在长文化之根,铸文化之魂,塑文明之形,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培育合格人才。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实践。
我们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建立完善相关机制,培养打造了一支思想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队伍,经常性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现将我们的具体作法汇报如下:
一、开发系列教材,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
我省采用的是人教社统一印发的中小学标准教材,在各学科教材中含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团结友爱、孝敬父母、历史文化等等。同时,我省地方教材着眼于本地风土人情、当前的教育主题以及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等,开发了诸如《美丽中国》、《凤舞九天》、《文明湖北》、《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读本》等教材。我县宣传文化部门及相关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了《黄香三字经解读》、皮影画册《汉孝子黄香》、长篇历史小说《千古孝子黄香》、连环画《孝子贤臣黄香》,一些中小学校选用这些书本作为校本教材。义堂中心小学编印了黄香故事等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道传统文化教育;实验中学等学校编印了《习惯养成教育篇》等校本教材,其中收录了《弟子规全文及解读》,对学生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二、占领课堂阵地,让优秀传统文化生根
我县保证每周1课时教学时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一方面,我们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炼、升华,开展渗透教育,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另一方面,我们以班团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课堂活动进行集中的专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结合校情班情,精心打造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班团队会,其观摩课及案例多次在省市展示及比赛中获奖。2013年5月实验小学六5班的班会课《拿什么爱你 我的父亲母亲》在德育工作现场会上展示,全班家长应邀参加班会,在互动环节,家长、师生全都热泪盈眶,出现十分感人的情景,通过这样形式新、内容实、打动人的班会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教育,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心、殷切的期望,从而发自内心身体力行地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三、搭建活动平台,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成长
除了注重创建有品位的校园环境,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各中小学校还注重开展有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活动平台,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围绕孝文化,全县中小学开展了“美德少年”、“孝亲敬老小天使”评选活动,组织收看全国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感受这些先进典型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 操,开展讨论、主题班会、征文等相关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尊老、爱老、敬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尤其值得一说的是位于黄香故里的义堂中心小学,他们将校园文化特色定位于孝文化,申报了省德育五项课题,开展六个一专题孝行实践活动,读一本黄香书籍、讲一个黄香故事、写一篇主题作文、做一件行孝事情,引导学生认识孝道、实践孝道、弘扬孝德„„
围绕廉洁文化,全县各中小学广泛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胡金店中心小学作为廉洁文化特色学校,开展了相关读书征文、板报、班会等教育活动。
围绕民间文化,全县各中小学分别将跳鼓舞、三节龙、连响舞、湖北大鼓、蚌精舞、踩高跷、剪纸、舞蹈、民族乐器、书法等等纳入传统艺术课、列为兴趣活动项目,组建各类兴趣班近100多个,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播下了传承特色民间艺术的种子。
围绕节庆文化,县教育局以及各学区、各学校都开展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县教育局每三年一次大型的运动会、每两年一次“大家唱、大家跳”艺术节,一年一度的元旦、儿童节、党的生日、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经常组织相应的活动,对各种传统文化节目进行专题集中展演,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围绕雅行教育,城关学区和胡金店中学都积极提倡,要求男生女生言行举止文明规范,“和声细雨显才女气质,谦恭礼让展君子风度”。县实验小学教书育人与环境育人结合,开辟了以国学为主要内容的宣 传文化墙。县一中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了励志宣传栏,彰显传统美德。清明河乡小、义堂镇小、吴铺镇小等开展“处处皆文化”活动,利用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布置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使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彰显出其更为丰富的内涵。城关三小、义学中学等学校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写读后感、举办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 “读经典文句,与圣贤为友”。
四、开辟校外领域,让优秀传统文化开花
我县建设了一批校外教育基地,让优秀传统文化的芬芳浸润学生心田。
作为全省文物大县,我县拥有全国一流的县级博物馆,今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进入参观的中小学生达1万多人次,为中小学生了解云梦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位于义堂的黄香文化园,集忠孝文化、品德教育、旅游观光多功能于一体,成为我县中小学生黄香孝文化的实践基地。第二届云梦黄香文化节期间,全县300多名学生表演的大型《三字经诵读舞》获得海内外来宾的一致好评。
黄香大道景观带,犹如一道文化长廊,以云梦历史为轴线,立足还原云梦历史文化艺术和自然风光,建有汉孝子黄香、楚令尹子文、云梦皮影等雕塑和辛亥革命先驱吴禄贞大将军铜像,使广大中小学生在休闲中领略地方文化的魅力,感悟地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深入实践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结果 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体现在每时每刻、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应该深入实践走向生活。各中小学校围绕时令节日、礼仪习俗、衣食住行等等,利用春游、清明扫墓、义务劳动、节假日等契机,分别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比如:绘制春节年画、学办年货、做传统小吃、学唱民歌民谣、了解十二生肖、收集楹联学习楹联知识、欣赏学习皮影表演等等。云梦实验小学秦朗6岁开始学习皮影戏表演,曾在央视《天生我才》栏目表演云梦皮影,被誉为“皮影神童”。
总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做到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占领课堂阵地,开辟校外领域,搭建活动平台,深入实践生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下一步工作打算:三创(创特色创品牌创效益);三重(重教学渗透、重文化熏陶、重实践养成);三建(建机制 建队伍 建基地)。今后我们还要在提升文化品位、凸显个性特色、形成工作规范、探索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以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浓郁的氛围影响、感化学生,进一步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
第三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范文.DOCX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
】页/【
4448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XX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校综合育人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校结合实际和学生发展特点构建“立德树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综合育人体系,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建立健全综合育人评价机制,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综合育人体系建设。
一、突出“两个到位”,强化组织领导
1、思想认识到位,建立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学校始终将育人工作放在首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在工作中加强领导,建立综合育人工作长效机制,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一是学校制订德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学校综合育人工作管理制度;二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德育处、教导处和团委书记为成员的育人工作领导小组,以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的育人管理队伍,具体落实学校育人目标;三是学校每期召开综合育人工作研讨会,反思学校育人工作经验,结合当前教育形势和存在问题对育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措施。
2、育人目标管理到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是学校育人工作目标明确,即:以培养具有行为规范、思维活跃、体格健全、善于实践、开拓创新、懂得感恩、勇于担当的合格中学生为目标。
二是学校制定涵盖品格修养、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特色的“一训三风”,即:创新、奉献、自强、和谐的校训,文明、守信、和谐、创新的校风,厚德、博学、高效、创新的教风;勤学、苦思、好问、诚实的学风。
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契机,搭建学生展示的平台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我、认识自我、展现自我,挖掘潜能。为达成育人目标,学校认真抓好以下几个主要活动:
1、举办“校园艺术节”
学校每年一届的艺术节既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建设的全面展示和检阅,也是对学生快乐成长、个性发展、多元化成才的引导。举行“师生健身健心运动会”、“书画才艺赛”、“学生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校园艺术节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和整体素质,促进了班级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抓好德育“一月一主题”活动
德育“一月一主题”活动的设计,既要体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原则,又要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育人的目标细化、具体化。遵循“走近学生心灵,回归人本自然”的“小、近、实”德育教育原则。所谓“小”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学生的日常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小节,注重细节。“近”就是从长远着眼,从近处抓起,从现在做起,学身边人做身边事。“实”就是从高处着眼,从实处抓起,从我做起,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
“一月一主题”活动安排:
1-2月社会实践活动
3月行为规范教育
4月知恩感恩教育
5月前途理想教育
6月卫生安全教育
7-8月社会实践教育
9月尊师教育
10月爱国教育
11月健康教育
12月法制宣传教育。
3、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
感恩和尊师主题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开始,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进而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如4月:给父亲或母亲写一封感恩信或打一次贴心电话;为父母干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开展课前感恩歌曲演唱。9月: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演唱感恩老师歌曲;开展“感恩老师
我们在行动”等活动。
4、抓好学生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文化是校风、学风的具体表现,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影响的一项手段。加强寝室环境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健全寝室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增强制度的规范力,约束学生的自由散漫作风,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年的11月份,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寝室内务大比武活动。内务整理大比武活动,既增强了住校生提高内务整理能力和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5、抓国学经典文化诵读
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能传承中国经典文明,还能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利用板报、手抄报、广播、传单、会议等形式大力宣讲国学,并把周一下午第四节课作为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时间,主要让学生理解熟读《三字经》《千字文》《道德经》《诗经》等。熟记100句国学经典名句和励志名言,写好读书笔记、开展读书汇报活动、语文课课前3分钟演讲汇报等。
二、推进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关键在课堂,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的考试而大面积提高升学率。
2、认真落实,严格把关,吹响教改的进行曲
学校制定深化课程改的总目标:坚决按照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标准去衡量教师课改的成效;实施过程中,坚决贯彻“细、实、精”的原则。所谓“细、实、精”,“细”是指课改的落实、课改的指导、检查和评价要细化。“实”是指落实课改要扎扎实实,务本求实。不求快,但求实。不要只走过场,流于形式,不要只追求课改的新模式,而要认真领悟和把握模式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强调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改革的实质。“精”是指:在课改和创新中多出精品课,多出精品课改教师,多出智力好、能力高的精品学生,多探索出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教法和学法。
3、以学习型学校建设为载体,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推进素质教育、落实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教育者的高素质为前提,教师素质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学习,使教师明确学习促进工作,学习促进改革的意义。一是注重高效课堂构建的理论学习;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走出去、请进来”,学校定期分批组织教师到市区内的高效课堂名校去学习观摩,还邀请市区的专家、名师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
学校制订各项学习制度,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以确保学习工作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将教师学习考评的结果记录存档,与考核、评优挂钩,作为开展学习活动的动力。
4、领导带头,深入实践,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学校领导既是行政的管理者,又是学校教育的实践者、领路人。学校每位行政领导分管一个教研组,引领教研组的教学教研工作,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1)
举行“同课异构”大比武,做好课堂教学视频实录(便于课后的研讨与评议)。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的研讨中,主讲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组内教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教师进行研讨。“同课异构”活动,为校内教师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开阔老师们眼界,拓宽教学思路。
(2)教研组开展“一月一教研主题”专项研讨。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的流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主题,第二步实践,第三步反思。主题的确定贯彻“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是整项活动的纽带。第二步实践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结合主题进行理论学习,第二环节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实践,第三环节是围绕主题对课堂实践进行点评。第三步就是对主题确定和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个主题的确定打下基础。
(3)举行“名师精品课”展示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区“知名教师”、“骨干教师”在教学教研中的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的进一步成长,学校每月举行“名师精品课”展示活动。
根据本月教学教研的主题,要求名师对教学中的导、教的方法及怎样把握导、教的时机先进行研究,再通过课堂把自己的思想及收获展示出来。通过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加强授课、评课的质量,形成更为浓厚的教学教研风气。
5、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制度
集体备课是把教案转化成教学活动的课前实践学习,有利于探索教育规律,掌握科学教育方法;集体备课,促使青年教师迅速走上由学习、研讨到吸收、创新的教学之路,达到了资源共享和共同促进提高的目的。
课后反思是教师课后必须完成的作业。教师最了解自己课堂的“问题”,而反思、感悟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教师边实践、边反思;边反思、边研究。以实践促反思,以反思促研究,以研究促实践。
三、运动与艺术齐飞
快乐与梦想同行
学校坚持“规范加特色,合格加特长”的办学宗旨,以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彰显学校“以体育教育为切入点、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把开展课外文体活动作为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创建学校特色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
1、创建“XXX学校”,深化爱国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积极创建“XXX学校”。设计以教师、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教学楼走廊文化和XXX书法角;布置书法活动室,陈列市区书法名家作品,师生优秀作品;定期举办师生书法展和书法比赛;邀请市、区书法名家开展书法讲座与书法培训等。通过创建兰亭学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提高师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校园文化繁荣,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和办学品位。
2、积极开展体艺“2+1”活动
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的,进一步创建特色化学校。学校根据校情和学情,选择适合的本校的体艺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太极拳、古筝等。
校园里有了艺术,就有了文化的底蕴;校园里有了体育,就有了生命的阳光。体艺“2+1”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技能的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了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3、积极创建阳光体育示范学校
学校以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将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提高育人工作实效、促进和谐校园紧密结合,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进一步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活动内容,可增设集体舞、踏步操等,将艺术、体育融为一体。
4、举办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等
学校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等各种赛事,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又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管理意识。
学校体艺系列活动要做到有声势、有影响、有内容、展现了体艺活动的群众性,体艺参与的普及性。营造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校园体育氛围,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体艺活动中释放青春与朝气,感受体艺的永恒与魅力,体会体艺的美丽与快乐。
综合育人体系的构建,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终身发展,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域地缘条件和办学实际,不断丰富育人内涵,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综合育人体系的构建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中来,才能促进育人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深入发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第四篇: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方案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讨论稿)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确保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全面推进和谐校园的构建,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素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努力提升学校品位和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内容
1、以诵读经典名篇为主
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国学基础,增强学生学习古文经典的兴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则要通过学习经典名篇,提高业务能力,加强修身养性。本着不给学生和教师增加课业和工作负担的原则,各专业部每学期制定诵读计划,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推进诵读活动的制度化。
每日利用早自习时间或者周三、周五下午的自习课,师生共读。教师定期负责适当解读。每周进行一次背诵考核,每月进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轮流上台为其他学生讲解。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电影片段等资料将国学经典形象化、故事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书目:《百家姓》(共568个字)、《千字文》(共1000字)、《三字经》(共1145字)、《弟子规》(共1080 字)、《论语》(共11705)、《道德经》(共5000字)、《孝经》(共2369字),以及部分广为传诵的古代诗词、散文名篇等。
2、重视传统节日教育。
(1)以忠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三八”妇女 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2)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积极挖掘这些节日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3)以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3、开展礼仪教育。
结合创建文明学校活动,以“礼仪、礼貌、礼节”为主要内容,开展“校园礼仪讲座”,以情趣高雅、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标准,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审美情趣;着重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广泛开展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兴趣化的传统文化活动。
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孝父母、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等话题,以诗文朗诵、歌咏、辩论、竞赛、快板、情景剧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弟子规》、《论语》、《孝经》等经典美文表现出来。开展感恩教育“百善孝为先”演讲比赛,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诵读经典之星 ”、“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表彰活动。成立国学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三、基本要求
1、示范性原则。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要学习国学经典,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修养自身为本,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为学生树立榜样。
2、力行性原则。如学习《弟子规》,重点落在师生“力行”,要联系学校师生实际,对应学习内容,制定出品德、礼仪、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校规班规,师生共同遵守,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3、自主性原则。学校根据实际自主安排学习计划,除统一读本外,至今广为传诵的古代诗词、散文名篇也可适量纳入计划。学生在诵读时,要力求做到正确朗读,教师帮助学生正音断句,务求读音正确、流利,熟读成诵。对内容的理解可不作要求,但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读、自悟、自行查找资料,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诵读更多的篇目。
4、激励性原则。以鼓励、激励为主,承认学生在记忆、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对学习经典确有困难的学生不做过高要求,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四、必要性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提升我校的办学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神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体来讲,传统文化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一是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二是可以养成良好品德,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内容就是教育人、塑造人;三是可以指导人生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对后人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教育和导向功能。在校园文化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使师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勤劳善良勇敢等优秀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以史为鉴、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四,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及教师的人格塑造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传统文化中完备的德育内容和理论,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都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重义轻利、天人合一、修己安人、贵和尚中、忧国忧民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重建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料,是校园德育建设的丰硕资源。
第五篇:传统文化进校园
征文——传统文化进校园
我校紧紧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寻找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知礼、懂礼、习礼在校园蔚然成风。目前已开设了戏剧表演、武术、经典诵读等传统艺术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学校美育过程中,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孩子们只有在生活中了解它、喜欢它、使用它,才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生活,是学校传承历史、开展素质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
“戏曲文化进校园”就是要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具体体现在戏曲脸谱和服装上。脸谱的颜色、图案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服装上的花纹、色彩缤纷,同样使学生加深对戏曲的理解和认识。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就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能够让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最后戏曲可以宣扬传统美德,教化群众。如《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展示了杨家三代人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这种精神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经典诵读课程中让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磨练人的意志。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武术服,随着音乐的节拍,喊着响亮、清脆的口号,一招一式彰显武术的神韵气度,上托、叉掌、架按、震脚,个个像武术行家,武出了武术操的阳刚气势与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