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三五”配电网规划与发展思考研究
“十三五”配电网规划与发展思考研究
摘要:配电网是国家电力系统重要部分之一,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是保障电力系统“落得下、用得上”的最重要一个阶段,对建设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配电网发展状况,结合“十三五”提出的相关展望与意见,总结出我国配电网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解决介意与措施,使电力系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关键词:十三五;配电网;电力保障;发展规划
0 引言
配电网是国家电力系统关键部分之一,直接面向广大群众,是保障电力系统“落得下、用得上”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建设民生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经过“十二五”的规划建设与系统改造,配电网在电网结构、满足用户用电能力、对用户供电的安全可靠性等基础方面得到了质的提升,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为建设更加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结构,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必须加快提升配电网得结构化系统化的改进安,最终提高配电网满足社会的需要,顺利完成配电网 在“十三五”进程中的作用。配电网现存问题
1.1有关部门对配电网现状不了解 配电网现状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及相关存在问题的分析调查是编制配电网规划的基础和依据,正确把握现实情况电网数据以及比较差的阶段等问题才可以针对性的有效的提出电网网架的搭建与改造措施。各基层配电网规划编制单位对现状及历史基础数据的管理有待提高,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成因理解存在偏差,数据统计口径有一些偏差,不可以真实的反映出配电网现状有的一系列问题。
1.2 配电网终端预估不正确
对规划期进行负荷预测是编制配电网规划的主要依据,是配电网规划报告的关键部分内容,其结果直接关系到配电网建设规模和时间进度。配电网规划报告的负荷预测应对各高压配电网变电站供电分区内的负荷进行预测,对规划期内的大用户等点负荷进行明确统计,因此得到打算区内负荷提前猜出答案,并检验输电网负荷提前猜出答案。编制的配电网规划报告并对合理安全地进行安全用电电压用电预测,预测过程要严格把关,严格遵守相关部门的执法与要求,并对上级电网的负荷预测提出相应建议。
1.3 各级别配电网建设级别不合理
配电网规划过程中应实现各电压层级的协调发展,避免出现由于下级电网规模限制对上级电网电能无法配出的问题。部分区域对中低压配电网的计划搭建重视不足,本应通过中压配电网的合理规划建设来解决的问题都希望依赖新增高压配电网规模和布点来解决,增加大量电网无效投资的同时造成高压配网设备利用率偏低。同时中压配电网新建规模相对高压配电网规模过小,导致部分高压配电网变电站电能不能有效配出。
1.4 配电网规划项目时间进度不规范
配电网规划应该通过合理的项目进度安排实现与上级电网规划有效衔接,并符合项目实际工程进度及企业投资能力的要求,合理满足用电需求。有一些单位配电网计划项目进程有极其不合理的安排,有项目鳞集于短期内投产的一些问题,没能够思量工程建设能力的问题,计划的可操作性不强。地区对配电网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
2.1 加强配电网基础建设
地区配电网具有信息量大,数据化丰富,更新速度快,管理比较困难,最终影响配电网规划作用,公司结合地区配电网规划设计和发展诊断分析需要,加强开展基本数据规划管理任务。(1)组织科研院所与高校共同开展研究制定实施可行的档案管理与大数据信息化库。(2)建立地区配电网规划数据管理机制,横向上由各级发展部门牵头,与运检、调度、营销、基建等专业密切配合,实现数据实时监测;纵向上由公司发展策划部统筹,对各地区数据进行把关,确保数据质量。(3)提前开展计划地区配电网结构诊断分析与应用,结合相关地区配电网往年用电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计策与应对措施,改进对应规划系统,而且融入国家电网具体用电系统与改进国网标准,使得用电的可靠度,可靠性能够实现提高,对用户提交满意答卷。
2.2合理制定地区配电网规划指导政策方针
结合本地区近几年用电情况及预测未来用电状况,系统学习与研究我国的相关政策如《地区配电网供电分区及建设标准指导意见》、《地区配电网目标网架建设指导意见》及《配电自动化建设指导意见》等城市配电网规划纲领性文件及指导方针,统一地区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切实落实全全周期生命预测与管理理念,在提升地区配电网规划引领作用的同时,强化规划政策标准的约束作用。
2.3 提升专业队伍的专业素质 采取多种可行性措施,着力提升配电网计划职员专业常识的能力。①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多邀请国内外相关技术专家进行相关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并了解各地供电公司规划成果,同时要组织业务骨干到发达国家等地区进行学习与交流,深入了解人家长处,积极改革本地区落后的方法与方案。②结合地区配电网发展诊断和规划滚动调整进展,分阶段组织集中工作,由省经研院进行业务指导,为各地市地区配电网规划人员提供业务交流平台。③借鉴技术交流工作思路,选拔技术精英到上级规划院进行专业学习与培训。
2.4 加强创新驱动战略手段 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解决新常态新世纪下,尤其是落后偏远地区配电网规划工作新难题。(1)在 2013~2020年地区配电网规划滚动调整工作中,规划对全省用电区域进行合理分区,并明确各类型用电区域的建设标准和目标网架结构,突出本地区对配电网规划建设重点,落实地区配电网计划精细化管理要求。(2)创造性提出“有效投资机制”,结合近些年我国各类用电项目工程投资情况、用电规模与建设范围,对供电分区结果进行结果标准对比,确保安排正确的合理性。(3)重点运用现有比较成熟的GIS智能系统,进行开展供电分区制、项目选址选线公平制、及评审工作的正确性。
2.5积极探索规划设计新思路
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满足新形势下地区配电网发展需求。①进行220kv下降10kv供电方式研究,破解城市中心负荷密集区站址、路径资源紧张难题。②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组织省经研院及设计单位,开展县乡村地区配电网多结构性的典型设计,选取县乡域和中心城乡村,尤其是城中村改造进行规划管理,构建区域目标网架结构并实现更加性价比的优惠用电方案,为很好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地区配电网搭建供应有建设性的意见。
2.6 加强地区配电网协调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全面覆盖的战略战策,将用户接入和生产技改工程全部纳入地区配电网规划,统筹考虑用户接入与地区配电网规划、电力设施布局。在各类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四个统一”原则,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在供电区域划分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可靠性需求,制定差异化建设原则和发展重点,促进现状电网向远景目标网架平稳过渡。“十三五”配电网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在新常态下的发展环境下,“十三五” 配电网发展使供电安全可靠性得到提升,努力做到发展理念的提高,满足社会进步及工业化发展的计策要求,顺应城镇化进步和工业结构化协调进步,努力完善分布电源电桩的使用率与资源高渗透率及多元化结构,一定坚定内部配电与外部用电、内部资料与用户用电相和谐进步。
3.1 新型城镇化对配电网的影响与要求 3.1.1 城乡二元结构对配电网的影响
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意见:(1)农业人口加快向城镇迁移;(2)使得中小城市更快的进步,重点放在小城镇发展上;(3)进行绿色能源的发展,使都会的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很好的进行;(4)使得城乡发展差距大大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迅速发展。新式城镇化会很好的拉动内需,会推进电力需求持续稳定增加,而且将使得电力需求呈现新特点,使城乡二元结构差距明显市与农村电力需求差距缩小。在此基础上,新型城乡二元结构对配电网提出更加具体的智能化、多样化和协同化的新要求。
一方面要加强和推进新能源建设与投资建设和智能电网工程建设与投资,支持发展分布式新能源的接入,推动更加智能电网的有效发展机制,推进居民和大中型及小型企业用电发电的智能监控与管理;另一方面配电网计划必须与都会计划同步推进,一起和谐进步,同时配电网一定要和水路气等别的基础设施和谐进步,形成共建共享格式。
3.2 如何应对分布式电源布置、多元样性负荷用电的接入
3.2.1 分布式电源布置、多样性的用电负荷负荷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 分布式电源布置并网对电网基本不会产生影响;但高渗透率下,各种分布式电源出力的波动性会给电力系统带来较大的影响。(1)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后,配电网由原先的单电源网络变为多电源网络,使得原先呈单一方向流动的潮流具有一定的随机性。(2)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电流保护、距离保护、重合闸配合等均带来影响,使一些保护失去范围、灵敏度或配合失效。(3)分布式电源的启动、停运、输出变化与自然条件、用户需求、政策法规、电力市场等众多因素有关,易导致其功率输出波动,进而造成明显的电压波动。
设备设施、建设标准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接入已初具规模,其对配电网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快速充电的影响,快速充电负荷具有冲击性,在渗透率较大时会拉大典型区域的负荷峰谷差,如图a, b所示。且快充专用供电设备利用率偏低,负荷的短时波动性增强,相关变压器和配电线路的最大负载率有所增加。
a)充电负荷5%渗透率
b)充电负荷20%渗透率
3.2.2 服务分布式电源发展,主动适应多元化负荷接入需求
在“十三五”期间,要按照“支持、欢迎、服务”的原则,做好配电网规划与分布式电源规划的有效衔接,主动引导设备研制,重点推广分布式电源并网双向保护装置、协调控制器、能量管理平台等并网设备及系统新技术,促进协调发展,积极服务分布式电源项目健康发展。在配电网规划中,要深入研究多元化负荷的接入模式,满足终端用户的多元化需求,通过资源共享,构建综合型配电网能效管理平台,实现多元化负荷一体化管理。尤其是要深入研究电动汽车的充电特性与接入模式,合理确定各类充换电设施的供电方式、接线模式、负荷等级、典型配置、电能质量要求和无功配置等,借鉴变电站规划,对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选址、进行规划布置,引导电动汽车合理有序充电。3.2.3 建设智能配电网为智慧城市营造良好环境 “十三五”时期,配电网成长一定要加速管理准确供能、电力要求侧打点、电网自由接入、多电源互动以及分散储能等问题,极大程度的对电力终端用户做出很好的服务。一方面,开展“以电代煤、以电代油、以电代气”等电能替换重点模范项目,提高电能在都会能源损耗中的地位,加强都会绿色建设与用电同步进步;另一方面加快研发与建设城市智能电厂与智能配电结构的重点项目的日程提升,实现城市供电主要电力设施智能化,实现城市电网全覆盖实现无一处黑暗,实现电费计数制,光明制。结语
配电网作为国家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配电网规划是国家未来用电计划的指南针和具体实施战略。我国自从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各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用户对电的需求更是一日都不可缺。建立科学规范的配电网规划管理模式是解决当前配电网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在完善相关配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健全规划编制组织的同时,还必须加强配电网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为配电网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用电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使得电网企业的社会对位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中国电力与能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2] 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滚动规划(2013-2020 年)[R].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2.[3]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2014.[4] 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农村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 [R].2014.[5] 马丽,张建华,刘念等.城市配电网规划方案的多阶段综合评估方法[J].中国电力,2013,46(11):150-154.
[6] 高军彦,麻秀范.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扩展规划[J].中国电力,2010,43(2):39-43.
第二篇:浅谈一流配电网的规划与发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谈一流配电网的规划与发展
浅谈一流配电网的规划与发展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大跨步迈进的形势下保持电网领先的优势就要紧抓规划工作。规划的思想为指导,努力的做到项目有据可依、经济合理、逐年实施、适度超前;建立日常化的基础数据整理、发现问题、规划项目、储备项目、项目报批、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使地方经济建设免除后顾之忧,提升供电企业整体运营水平,建设一流的配电网络,最终达成了社会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配电网;规划;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 U665 文献标识码: A
一、专业管理目标描述
1.1专业管理的理念
从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寻找电网薄弱环节,建立并完善供电电网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运作。兼顾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建设坚强可靠的主网架、优化中压配电网、完善低压配电网并为其向智能化的配电网过渡做好准备。立足长远,适度超前,坚持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为电网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切实满足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用电需求。
1.2专业管理的策略
1.2.1专业管理的组织形式:
供电公司110kV及以下配电网规划管理工作由供电分公司规划工作领导组负责领导工作,并由规划工作办公室负责规划工作的开展、实施、协调、修订工作,同时由下设的专业工作组负责所属专业的详细规划工作。
组织体系构成为:
各相关部门
↑↓
规划领导组→规划办公室→规划工作组(四个专业小组)
↑↓ ↓↑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各县(区)支公司、专业支持单位
在外围社会经济环境变化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更好的把握环境、紧跟当前发展的趋势是做好电网规划工作的前提之一。变化愈快,对基础数据收集整理与预测工作的要求愈高,在此领导架构下,供电分公司规划工作对内沟通顺畅,对外与地方经济建设及时反馈,形成内外互联,高效互动的良好组织架构。
1.2.2专业管理中各部门职能:
供电公司配电网规划工作主要由发展策划部归口牵头管理。根据电压等级,110kV配合部门为生产技术部门、35kV城网配合部门为生产技术部、农网为农电部、10kV城网配合部门为生产技术部、农网为农电部。科信中心、调度所、各县区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地市公司主要进行配电网规划管理办法的制定与修订,负责编写修订配电网规划(110kV~35kV部分)、同时负责各专项规划的编写与修订,并完成规划库的相关工作、组织指导各县区支公司的规划编制与审核工作。各县区支公司组织编制所辖区域内10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并对上级网络规划和电源建设提出建议;同时配合发展策划部编制地区电网规划,提供所需的文件、资料、图纸和数据,开展必要的调研活动。
1.3专业管理的目标:
国家电网“十二五”规划设计的目标是:
(1)通过逐年建设和改造,提升国家电网供电能力及优化主网架,并通过计算提出主网合理的运行方式;
(2)通过逐年改造和建设,满足“十二五”期间本地区用电负荷的增长需要,并适度超前,留有一定裕度;
(3)至“十二五”末期,建成结构合理、分层分区清晰、适应进一步发展、能够安全可靠、优质高效运行的城市电网;对农网线路卡脖子、设备老旧、农林场、养殖场、人畜饮水等关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用电问题等问题予以解决、进一步减少低压故障率;提高“N-1”线路比例,消除供电孤岛区域,全面提升农网运维水平。
(4)根据现有电网的具体情况,遵循制定的技术原则,逐步使变电站主接线形式、主变压器容量、中压配电网结构、导线截面等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准化和规范化;
(5)通过优化网络结构、改造薄弱环节、更换高损耗变压器和小截面导线、采用先进装备、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逐步提高电网运行的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
(6)根据远景发展目标,为与电网主网架相协调的通信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的分步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7)在主网架规划时,从智能电网的角度,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需要,尤其是考虑区内大容量风电场的接入需要;
(8)在配电网结构方面,考虑故障隔离和负荷转供的需要,为将来实现配电网运行的智能化打下基础;
(9)在通信系统规划时,充分考虑智能电网发展的信息交互需求;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附图:供电分公司电网规划工作流程图
2.2主要流程说明
2.2.1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更据上级单位的工作要求及大同供电分公司对规划进行滚动修订的安排,开始规划工作。首先由发展策划部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电网规划,委托时明确规划目标、标准及规划年限。咨询机构接受电网规划委托后,开始进行收集相关电网规划资料,包括地方社会、经济基本数据、电网分电压等级历史负荷、电量数据、分电压设备数据等;通过不同的归口整理与分析,立足现状、顺应发展需求,进行负荷及电量的预测工作,以便为后续的规划项目提供数据支持。
2.2.2规划编制
在配电网规划编制范围上,供电分公司坚决贯彻落实国网公司精神与省公司具体要求。电压等级涵盖220kV~0.4kV,做到了全电压等级规划。专业规划方面,包含有高压配电网规划、中低压配电网规划、二次及营销规划、配电自动化规划、电力通道规划、充电汽车规划、煤炭产业专项规划;由此达到了规划范围上的横向到边。
在配电网规划编制内容上,供电分公司一方面认真详实的对国网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技术导则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切实符合本地特征的规划技术导则,并在规划编写中坚决贯彻。另一方面,规划的编写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A、现状分析。B、负荷预测。C、电力(电量)平衡。D、确定电网规划目标。E、规划方案的确定。F、投资估算。G、结论、H、合理化建议;通过踏实客观的前期调研、科学细致的编写研究与领导组的审核修订,达到规划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从而做到规划内容上的纵向到位。
供电分公司按照省公司上一级电网规划成果进行地市区县一级的编制。在每一个规划编写周期中,配电网规划严格按照上级主网规划进行编写、网架及电源点等基础数据均取自上级规划。进行规划方案的拟定并根据上级电网规划与本地或本区域现状及未来用电趋势进行科学研究、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的方式对方案进行编写。切实做到220kV-110kV-35kV-10kV-0.4kV各个电压等级规划的一脉相承与各具特色。
2.2.3规划审批
在电网规划期间及收尾时,由供电分公司规划领导组全盘领导、发展策划处牵头、各专业部门(生技部、农电部、调度所、设计院)参加并对其对口专业负责,对规划报告及相关成果进行审查,保证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
2.2.4规划的滚动修订
供电分公司以“年”为一个基本周期对电网进行滚动规划。在规划内容的滚动修订上,以解决区域内配电网薄弱环节为主要出发点,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与规划原则与国网技术导则保持高度一致来进行滚动修订工作。修订范围包含高中低压配电网及各专项规划,其中对高、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及相关图纸进行着重修订。供电分公司以“年”为一个基本周期对电网进行滚动规划。在规划内容的滚动修订上,以解决区域内配电网薄弱环节为主要出发点,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与规划原则与国网技术导则保持高度一致来进行滚动修订工作。修订范围包含高中低压配电网及各专项规划,其中对高、中低压配电网规划及相关图纸进行着重修订。
三、评估与改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经过近几年大规模的建设,供电分公司城区范围内的配电主干线路缆化率现已达到70%以上,缆化率在全省地级城市内名列前茅。通过规划与现状紧密结合、对现状问题的明晰分析、不懈的改正,使我公司从根本上解决配电网卡脖子线路和城市供电线路走廊紧张的现状,优化城区电网结构,实现配网自动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完美地体现了政府与电力企业的双赢合作。
3.1今后的改进方向及对策
3.1.1对政府的几点建议
1、需要政府各级部门继续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在“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以及“三名一强”等战略的指引下,为供电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网企业只有加快电网建设速度才能适应供电的高速发展。为此,需要规划、土地、环保、林业等相关部门在电力设施选址、用地、环评以及线路走廊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2、风电以及分布式能源并网走廊的预留。
新型能源的开发有利于节省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顺应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大势,同时符合我市“绿色崛起”的战略要求。由于我市风电场为典型的山地风电场,位于电网结构薄弱地带,且比较分散。如此大规模的风电开发,需要政府规划部门预留足够的风电以及新能源开发并网通道及满足新能源接入的站点。
3.1.2对公司内部的几点建议
1、加强人力资源配置。现人员配置方面机关本部做到了专项专人负责,但在县(区)支公司一级负责配合规划编写的人员基本由安生、调度、农电的同志兼职负责。对于每五年一次的规划编写尚能满足要求,但对于常态化的规划资料整理、新兴热点区域分析及滚动修编的要求有所欠缺;建议可以增设专岗专人进行对口管理、对口负责;将规划工作做到全口径常态化管理。
2、大力推进“专业规划”。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规划人员分工。“电力研究所”或办公室是一种相对合适的实现方式。使管理、编制、计算人员进一步专业化、集中化。保证规划各环节的完整与专业话。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结语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能源,要在整体经济社会大跨步迈进的形势下保持电网领先的优势就要紧抓规划工作。规划的思想为指导,努力的做到项目有据可依、经济合理、逐年实施、适度超前;建立日常化的基础数据整理、发现问题、规划项目、储备项目、项目报批、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使地方经济建设免除后顾之忧,提升供电企业整体运营水平,建设一流的配电网络,最终达成了社会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思考论文
摘要:城市配电网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城市供电效果、城市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城市供电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配电网尤为必要。基于此点,笔者以高可靠性要求为准,就如何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配电网,使其长期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配电网;规划设计;可靠性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快速落实的情况下,我国对配电网的功能、供电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要想实现城市配电网功能能力的增强、供电质量的提高,就需要以高可靠性要求为准,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范、标准的进行城市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如此才能够保证城市配电网满足城市供电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电量。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笔者以城市中压配电网为研究对象,思考高可靠性要求下城市中压配电网的规划设计。
一、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指标的分析
以可靠性要求为准来进行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首先要确定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指标。因城市不同地区的配电网运行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分区分解城市配电网的可靠性指标是非常必要的。分区分解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指标的具体做法是:依据城市各个地区分配情况,来科学的分解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指标,进而可以得到标准的城市配电网可靠性考核指标;明确城市各个地区配电网故障所引起停电事故的次数,分析各个地区配电网公用馈数与城市配电网公用馈数总和之比。基于以上了解的情况,根据城市各个地区配电网运行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设计各个地区配电网,提高各个地区配电网运行质量,以实现整个城市配电网运行水平的提升。当然,要想基于高可靠性要求对城市配电网做出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设计,还需要细化配电网可靠性指标,也就是定量分析和研究城市配电网电力用户数,进而了解电力用户的电力负荷情况,合理预测未来城市配电网电力用电用户数,进而预测随着用户数的增长,以及城市配电网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以此为依据来细化配电网可靠性指标,提高配电网可靠性要求标准,为科学的规划设计城市配电网做铺垫。对于城市配电网可靠性指标的细化,首先是采用收集近几年城市各个地区配电网电力用户的数量,将其综合在一起,得到整个城市配电网电力用户数。其次,利用所得到的城市配电网电力用户数量,绘制城市配电网电力用户数变化曲线图,通过在该趋势曲线函数内代入需要求得的未来点,来计算出用户数的预测值。再次,分析城市电力用户数增加给配电网运行带来的压力,确定可能影响配电网运行质量的因素,如用户带电接火作业、线路电阻加大、混合线路短路等。最后,综合以上内容的分析,预测电力用户数量、预测线路数量、预测配电网故障率、预测设备检修次数等,为科学的、合理的进行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二、高可靠性要求下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的思考
1.中压配电网的接线的规划设计
城市中压配网接线规划设计中,以高可靠性要求为准,全面的分析城市中压配电网应用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压配电网接线容易存在的问题,进而合理规划中压配电网的接线路线、中压配电网的接线方式、中压配电网接线质量等方面,促使中压配电网接线规划设计合理,按照此设计方案设置的中压配电网接线良好应用,形成的环网稳定、安全、可靠。当然,要想使重要配电网接线规划设计合理,需要尤为注重接线方式的选择。目前我国城市中压配电网接线方式油三种,即双电源手拉手环网接线、多分段多联络接线、N供一备的接线。其中双电源手拉手环网接线是在统一变电站的不同主变压器引出两个环网电源点及备用联络点,连接断路器与纵差保护,促使主变电压器和线路受其控制和保护,如此可以使主变压器、母线、线路在发生“N-1”时依旧保持连续供电的状态。多分段多联络接线方式组成环网,电源点来自统一主变压器,可以使整个配电网的线路设计符合“N-1”的要求,如此可以使配电网不受“N-1”的影响,再加之纵差保护与断路器的应用,对配电网供电能力进行控制,使配电网一直保持在最佳的供电状态。N供一备的接线,是采用N条电缆线路连成电缆环网,其中一条线路作为公共的备用线路,如此可以使接线运行的灵活性、可靠性增强,促使线路灵活切换,以保证配电网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
2.考虑负荷预测对中压配电网的影响
为了规范、合理的进行城市中压配电网规划设计,笔者结合近些年我国中压配电网文献及设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负荷预测对中压配电网的影响,利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对这个区域内的负荷增长作出精确的计算。其实,负荷预测是针对确定区域的密集度及负荷分布的程度,之后对各个配电网变电站的供电区域进行合理分布,并且必须及时和上一级配电网的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如此可以确定城市配电网线路的走向,形成配电网的接线形式,以及各个变电站之间联系方式等。由此说来,预测负荷是非常合理且必要的,其可以为城市中压配电网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的资源以及城市人口的相关信息的了解,是作为负荷预测的重要依据,根据以上方面的信息,具体计算城市电力方面的负荷,以此为准,规划这个城市配电网规划预测方案。另外,负荷预测可以与这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将配电网规划所涉及的用地和站址落到实际规划中来,这样才能节约这个城市的资源,满足市民对电力的需求,进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3.提出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议
配网闭环运行才能供应可靠的电能。但是如果这样,设施数目会远远超出输电网,增加运维负担。选取运行模式,首要就是考量投资及日常运维。例如:香港城市配电网采用多分段多联络接线中电网现有设备相对较少,可选闭环运行;至于其他城区,则选开环方式。对于面积不大并要求最可靠供电的区域,应当建造闭环。受到投资约束,闭环配网不可被广泛建设。如果选择闭环则要参照香港,选用多回路来构建总体闭环。这样做,兼顾可靠及经济。如果选择开环,适合参照N供一备的接线的途径来设置,看提高配电网自动运行水平。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输电网正在逐步扩展,但是配网却并不十分发达。城市内的配网缺乏规划,阻碍了可靠供电。深入调整产业,增长的电力负荷日益平缓。要参照区域发展的现有情况来选取适当的配网。经过对比可得中压配网的适当规划、设计思路等,可以提供参照。
参考文献
[1]邵志奇,艾芊.高可靠性要求下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思路及比较分析[J].广东电力,2013,26(5):19-22.
第四篇:《配电网规划与运行》论文
《配电网规划与运行》论文题目
1、郭兆华、林粮鸿:《配电网故障快速恢复研究》
2、李磊、王冠宇:《配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指标及应用》
3、刘丹、刘一凡:《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综述》
4、马海腾、张东强:《配电网电压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5、李葆琦、吴晓燕:《配电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综述》
6、黄颖峰、许丽霞:《考虑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计算方法及应用》
7、黄灿、陈柱:《计及不确定性的配电系统潮流计算方法及应用》
8、吴光贵、王秋东:《基于前推回推算法的配电网潮流计算方法及应用》
9、李帅、林丽丽:《一种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系统潮流计算方法及应用》
10、苏晓丹:《计及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系统短路电流计算及应用》
11、曹铸强、蔡林深:《配电网络重构研究综述》
12、陈巧平、陈扬业:《基于启发式方法的配电网络重构及应用》
13、崔伯武、潘北华:《基于最优流模式法的配电网络重构及应用》
14、汪海、杨其健:《基于遗传算法的配电网络重构及应用》
15、梁豪波、黄文昭:《配电网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方法研究》
16、柯国洲、何洪广:《配电系统电压无功控制方法综述》
17、李传鉴、李慰明:《计及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电压无功优化算法》
18、邱弘杰、李承义:《配电网的谐波危害及其抑制措施》
19、李松峰、黄华国:《分区负荷预测的回归分析法》
20、刘玺、张蓝天:《基于灰色理论的电力负荷预测研究》
21、邓邠:《小波分析及其在短期负荷预测中的应用》
22、陈欣:《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方法综述》
23、冼沛明、郑勇光:《变电站定容寻址优化方法及应用》
24、吴罗海:《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及应用评述》
25、陈剑:《配电网消弧线圈的自动跟踪补偿原理与应用》
26、祝健勋、黄观富:《配电系统故障选线研究进展》
27、黄崇斌:《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系统继电保护影响分析及应用》
28、杨起帆:《基于小波分析的配电系统故障选线原理与应用》
29、董博、陈华春:《配电系统的线损计算方法研究》
30、潘金泽:《配电网自动化研究进展》
第五篇: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 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 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 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 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 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 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惠及体育产业。各地要把体育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采 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三五”体育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