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时间:2019-05-14 02:2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第一篇: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力图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提出了工程造价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理念和重点任务,是指导“十三五”时期工程造价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工程造价事业发展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和部署,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建筑方针,共同推进工程造价事业健康发展。

(一)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程造价事业发展成绩显著。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复杂艰巨的发展任务,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仍然保持了平稳发展,工程造价事业通过工程计价制度改革、工程计价依据和工程造价信息化服务,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造价咨询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全面启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建标〔2014〕142号)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工程造价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按照市场决定工程造价的要求,完善了“企业自主报价,竞争形成价格”的工程造价形成机制。发布《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第16号令),启动《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修订,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的发承包及价款结算活动。各地配合改革意见的出台,立法和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公布了工程造价地方法规,开展了工程造价纠纷调解工作,工程造价管理更加规范。工程造价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信用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工程造价咨询业健康发展。“十二五”末,工程造价咨询业年营业收入达到1079.47亿元,年均增长14.4%。企业数量达到7107家,其中甲级3021家,乙级4086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从业人员41万余人,其中,注册造价工程师73,612人,造价员108,624人,服务工程投资28万亿元。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结构向中高端咨询业迈进,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业务占比上升10%,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BIM)、信息服务等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素质不断提升。“十二五”末,全国从事工程造价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逐年攀升,共计145万人,在工程造价咨询、监理、招标代理等各类企业注册的造价工程师15万人,基本覆盖工程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全过程。开设工程造价专业本科学历的高校增长较快,“十二五”末已超过130所,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不断提升。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交流频繁,根据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300多名香港工料测量师获得内地造价工程师互认注册,360多名内地造价工程师获得香港工料测量师的认定。

——工程计价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以及对应的9套不同专业的工程量计算规范发布,建筑、安装、市政全国统一定额修订完成,行业、地方定额不断更新,截至“十二五”末,国家、行业、地方共发布各类定额、估概算指标1600多册,基本满足了市场需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规范》等行业自律标准相继发布。

——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根据工程造价信息化发展需求,制定了《建设工程人工材料设备机械数据标准》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奠定了工程造价信息化发展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信息收集成效明显,专业工具软件和办公管理软件提高了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云技术和BIM技术等也取得了大量成功经验。全国各省(区、市)建筑材料价格、人工单价等信息服务实时动态发布,满足了工程建设各方需要。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旧广阔。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建设为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发展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建筑业体制机制改革和转型升级的需求不断增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海绵城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危房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及工程维修养护。工程造价咨询业新的创新点、增长极、增长带正在不断形成。但我国仍然面临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放缓,经济增长驱动由投资转向创新,房地产投资增速变慢,建筑业紧缩风险加大等问题。与此同时,工程造价仍存在计价规则不统一,计价依据满足市场需求能力有待提高,服务绿色、节能、低碳、装配式建筑的计价依据不系统,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缺乏统一规划、时效性不强、覆盖面不广,造价咨询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缓慢,工程项目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造价控制理念不深入等问题,工程造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尚需进一步完善。综上所述,工程造价事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工程建设的特点及国际化发展趋势,遵循规律,结合国情,坚持工程造价的市场化改革和诚信体系建设,坚持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坚持调动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国务院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工作部署,按照市场决定工程造价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转变政府职能,围绕制定规则、发布指标、动态监测、调解纠纷等内容,完善公共服务和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工程计价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达到提高工程投资效益、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目的。

——坚持计价规则全国统一。在现有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和相关规则的基础上,建立共享计价依据,进一步统一全国工程计价规则,服务全国统一建筑市场,为工程建设领域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持计价依据服务及时准确。在做好现有工程计价依据更新的基础上,发布工程造价综合指数、人工、材料等指数,做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地下城市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专项计价依据服务及其工程造价监测。——坚持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优化工程造价执业资质资格管理,积极营造工程造价咨询市场良好环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服务,鼓励造价咨询企业通过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

(三)主要目标。

健全市场决定工程造价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工程造价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全面覆盖、更新及时、科学合理的工程计价依据体系。建立多元化工程造价信息服务方式,完善工程造价信用体系和工程计价活动监管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实施工程造价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工程造价专业队伍建设。

——健全全过程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实现“制度规则统一,市场决定造价,计价活动规范”的工程造价生态环境。

——完善以市场交易环节为主的工程计价和计量规则,实现工程总承包、施工承包、专业分包工程计价和计量规则的全覆盖。

——优化以工程计价依据和信息为主的公共服务,实现建设工程各阶段工程计价定额的全覆盖和工程计价信息的动态化。

——提升计价成果文件的质量,完善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标准规范,实现各阶段工程计价文件的规范化、数据格式的通用化,积极推进大数据服务。——推进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规模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大幅度提升造价咨询服务总产值,发挥造价管理在工程咨询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

——完善以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为龙头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通过打造100名专业领军人才、5000名金牌造价师,带动工程造价人才素质全面提升。

(四)发展理念。

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工程造价管理市场化改革,加大新技术工程项目专题计价依据、投资估算指标、全生命周期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数据库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最大限度激发各方动力,推动工程造价事业整体发展。

必须把创新摆在工程造价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工程计价依据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

必须正确处理工程造价管理中政府与市场、发包与承包、监管与服务等关系,促进工程造价事业协同发展。必须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等作为约束条件和目标,编制工程计价依据,大力推进工程建设绿色发展。

必须确保全国统一的工程计价规则,促进各地区各行业的市场开放,支持企业走出去,为注册执业人员与国际接轨创造便利条件。

积极完善工程造价数据信息标准,保证工程造价数据互联互通,推进建设工程造价数据库、计价软件数据库标准的统一,促进数据共享。

二、建立统一的市场计价规则

(一)完善建设工程造价费用项目构成。

按照方便适用、统一协调的原则,完善建设工程造价费用项目构成,形成与国际工程建设计价费用构成相对接,与国内工程建设成本核算、成本管理构成相协调,适应“营改增”要求的基础标准,满足工程总承包的需要,为建立规范有序的建设市场提供基本保障。

(二)统一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

完善工程量清单格式、项目组成、费用构成、编制方法及交易规则,建立适应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计价规则,实现全国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和计价规则的统一。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体系和工程造价信息发布机制,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推行建设工程全费用综合单价,加大以价格指数调价的推广力度。研究价格指数的测算方法,定期发布价格指数。

(三)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完成对市场化工程计量与计价基础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开展工程量清单项目划分规则、项目特征描述规则、工程量计算规则等规范的制定。建立适应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计价规范,建立和完善满足不同设计深度、不同复杂程度,适用于各专业工程建设需要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三、提升工程计价依据市场化水平

(一)提高计价依据编制科学性和时效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计价依据编制方式,完善人工成本、住宅、轨道交通、地下城市综合管廊等工程造价信息要素收集、整理和发布的相关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加计价依据编制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编制计价依据,提高编制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二)完善计价依据体系。

以服务工程建设全过程为目标,健全建设前期估算指标、概算指标、概算定额以及使用期修缮定额等的编制。以服务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为目标,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绿色建筑、智能和装配式建筑、低碳建筑等工程计价依据的编制。以市场形成价格为目标,提高不同阶段计价依据与相应层级清单在项目划分、工作内容、计量规则等方面的匹配性。以市场化为导向,鼓励企业定额的编制和应用。

(三)加强计价依据的动态管理。

完善计价依据的修订制度,加快推进共享计价依据的制订工作,适应新技术发展、税制改革的要求,及时反映市场价格变化等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加快定额人工单价等要素价格的市场化调整,引导企业将工资分配向关键技术岗位倾斜,逐步形成规则统一、专业化、市场化、动态化的计价依据体系。

四、推进工程造价信息化

(一)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行业协会参与的原则,构建高效的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协同机制。完善各级政府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整合全国及地区造价信息资源,建立并逐步完善包括指数指标、要素指标、典型工程案例等在内的工程造价数据库。加强工程造价信息化技术研究,加快工程造价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统一工程交易阶段造价信息数据交换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和跨部门信息协同。

(二)提升造价信息服务能力。

大力开展工程造价动态监测,提高工程造价综合指数、人工、材料等指数监测敏感度,建立市场行情分析、多方联动、快速反应管理机制。以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基础性信息和城市轨道交通、海绵城市、地下城市综合管廊、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程维修养护等重点工程的造价信息为基础,制定工程造价信息公共服务清单。加强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招标控制价、中标价、竣工结算价以及工程项目造价信息等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发布工程造价人工、材料以及综合指数等指数、指标,引导市场对价格发展进行预判,为建设各方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三)构建多元化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对市场价格信息、造价指标指数、工程案例信息等各类型、各专业造价信息的综合开发利用,丰富多元化信息服务种类。鼓励社会团体开展细微、精准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促进多元化平台良性发展,大力推进BIM技术在工程造价事业中的应用。

加强对商业信息服务行为监管,重点防止行业和地方技术壁垒。加强“互联网+”协同发展,促进工程计价方式改革,注重造价与设计、工期、施工的结合,提高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精准度。

五、提升工程造价治理水平

(一)推进工程造价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和项目信息查询、披露和使用制度,完善不良行为认定标准。积极开展以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从业人员执业行为以及执业质量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信用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基础信息”“良好信息”“不良信息”数据库,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探索在工程造价行政监管中实行差异化管理。加快实现全国工程造价咨询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加强与各部门、各行业的协作,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

(二)建立工程造价纠纷调解机制。

按照完善工程造价市场形成机制的要求,充分发挥金牌造价师在调解纠纷中的专业优势,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在多元化纠纷调解中创新机制,搭建平台研究并制定建设工程造价纠纷调解规则,开展纠纷调解工作,加强行政调解、行业协会调解、司法及仲裁之间的联动,提高工程造价纠纷解决效率,维护建设市场稳定。

(三)完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监管。

明确执业主体责任,建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人员的追责机制,建立工程造价咨询成果质量检查制度和信息公示制度。完善资质资格管理制度,有序发展合伙制事务所,推动建立工程造价执业保险制度。加强对参与计价活动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从业人员的监督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工程造价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全面公开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推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参与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六、促进工程造价咨询业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工程造价咨询业创新发展。

拓展工程造价咨询业务范围,优化业务结构,在服务阶段、服务层次、服务领域等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拓展,探索研究建筑物碳计量、信息工程计价等新业务的市场开发。制定全过程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技术标准和合同范本。推广以造价管理为核心的全面项目管理服务,为PPP和项目管理总承包模式的发展提供投融资管理、投资控制、设计优化等咨询服务。以信息技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向工程咨询价值链高端延伸,运用BIM、大数据、云技术等信息化先进技术提升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价值。

(二)打造工程造价咨询领军品牌企业。

推动大型造价咨询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形成业务领域各有侧重、市场定位各有特色、业务竞争公平有序的合理布局。鼓励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采取优化重组、强强联合、战略联盟等形式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100家可承担以造价管理为核心的综合工程顾问业务、产值过亿元的大中型企业。

(三)鼓励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走出去。

开展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国际化战略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模式研究,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积极参加国际标准认证、国际交流等活动,继续推动造价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开展工程造价标准的双边合作。研究建立国有企业国外投资的风险控制机制,健全合同管理、风险评估和控制制度,对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国际化发展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引领,以项目、资金、技术“走出去”为发展契机,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重点扶持一批大型企业走出去,探索通过新设、收购、合并、合作等公司运作方式参与国际咨询业务,推动企业提高属地化经营水平,实现与所在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完善职业教育制度。

积极适应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建立符合工程造价专业特点的继续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创新继续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加强交流与互动,紧抓重点领域和热点话题,为工程造价人才成长、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健全工程造价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机制,建设专业人才梯队,形成人才培养的常态化。发挥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二)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管理、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制定培养方案及管理制度,搭建领军人才施展才能的平台,充分发挥领军人才作用。建立工程造价领军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快培养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处理疑难问题纠纷的金牌造价师。

(三)引导高校专业人才培养。

制订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与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训工作,加强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指导,积极引导高校参与造价管理重点课题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选拔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引导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八、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一)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机构建设。

建立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和项目信息查询、披露和使用制度,完善不良行为认定标准。积极开展以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从业人员执业行为以及执业质量为核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工程造价咨询服务信用管理办法,通过建立“基础信息”“良好信息”“不良信息”数据库,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探索在工程造价行政监管中实行差异化管理。加快实现全国工程造价咨询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加强与各部门、各行业的协作,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

(二)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好各级工程造价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要在加强行业自律建设、促进企业诚信经营的同时,认真研究工程造价事业发展方向、发展政策,积极参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展规划和战略的研究,配合做好统计数据和分析、调研等事务。行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协会自身制度建设。

第二篇: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推动我市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XX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老龄事业发展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市老龄事业发展态势良好、老龄工作稳步推进,顺利完成《XX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各项基本任务达到要求,部分指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老龄事业发展整体运行机制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大老龄工作格局基本成形,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各项涉老法律法规及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明显改善。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将百岁老人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300元提高至600元。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养老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养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老年人社会参与环境不断优化,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优待范围不断拓宽,合法权益基本得到保障,社会救助制度逐步健全,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二)“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环境

1、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00年,我市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较全省平均年份提前5年,并呈现老年人口数量加速增多、高龄老人和空巢独居老人比例逐年增大的趋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39万人,占总人口14.83%。预计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20万人,占总人口17%左右。

2、老龄事业发展机遇尚存。市委、市政府已将老龄事业发展纳入了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计划,为我市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十三五”时期,我市仍处于人口红利窗口期,劳动力人口较为富余,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养老服务业正成为我市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市上下对老龄事业关注度和参与度日益高涨,为老龄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3、老龄事业发展面临阻碍增多。我市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抚养比增长速度呈现明显加快之势。同时,我市仍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占比高,需要政府兜底保障的老年群体庞大。此外,老龄工作体制不完善,城乡老龄事业发展不平衡,老龄事业发展活力较弱,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基层老龄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发展至上、富民为先”,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着力加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方面工作,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着力加强老年人民生保障和服务供给,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着力改善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撑条件,确保全市老年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成果。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坚持保障和改善老年人民生,既尊重老年人的社会主体地位,重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需求,又大力弘扬孝亲敬老、养老助老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构建不分年龄、人人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老龄事业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做好老年人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关爱等制度安排,形成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3、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在老龄事业发展中的职能,不断增强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老龄事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广泛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大力破除不利于老龄事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以创新为引领,不断激发老龄事业发展活力。

4、补齐短板,提质增效。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质量效益,促进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着力保基本、兜底线、补短板、调结构,加强对老龄事业发展的超前谋划和顶层设计,着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制度规范,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有效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显著提升,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全体老年人与其他群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老龄产业发展更加成熟,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安全绿色便利舒适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扎实推进,老年文化体育教育事业更加繁荣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环境更加友好,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和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全省统一部署,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坚持和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制度,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积极落实基本养老保险正常调整政策,逐步提高老年人保障待遇水平;贯彻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省统筹方案。此外,积极发展补充养老保险,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促进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推进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2、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全民医保成果,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逐步扩大报销范围,稳步提高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水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发展老年人商业健康保险。逐步扩大老年人常用药品和医疗康复项目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减轻老年人的医疗康复负担。全面推进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降低贫困重大疾病老年人的起付标准,实现贫困重大疾病老年人救助全覆盖。加强我市老年人省内外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

3、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费用,做好长期护理保险与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福利性护理补贴项目的整合衔接。探索建立老年护理补贴制度,保障特定贫困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推进以特困人员为重点的失能老年人护理服务购买岗位试点,为特困人员中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基本护理服务。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适销对路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和服务。

4、完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逐步完善政府支持、社会捐助、个人自费投保相结合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应对风险合力,减少因老年人意外伤害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建立老年人精准救助制度。提高低保救助老年人准确率,切实做到城乡困难老年人“应保尽保”。继续实施低保人群分类救助制度,建立科学调整机制,对老年人适当提高调整系数,提升城乡特困老年人的救助水平,到2020年,城乡特困老年人供养标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强对老年人的“救急难”工作,按规定对流浪乞讨、遭受遗弃等生活无着老年人给予救助。

6、健全老年人福利制度。建立适度普惠型老年福利制度。逐步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和失独家庭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重视解决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以及失独家庭的养老服务需求。完善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依法加强对公益慈善组织和公益慈善活动的扶持和监管,实现政府兜底与社会帮扶有机结合,积极发挥社会慈善在老年人扶贫济困中的补充作用。发挥农村土地、集体经济和家庭养老等传统养老保障功能,落实家庭赡养责任。

(二)健全老年健康支持体系。

1、提升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各地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农村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老年卫生服务网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为辖区内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至少实行1次免费体检和健康指导,并普遍建立健康档案,有条件的可为辖区内老年人每年实行1次免费体检。继续实施老年人白内障患者、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治疗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口腔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综合干预。指导老年人合理用药,减少不合理用药危害。研究推广老年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风险因素调查,促进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每个老年人家庭拥有1名合格的家庭医生。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特别是为高龄、重病、残疾、失能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服务。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为老年人开展义诊。

2、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养生保健。积极宣传倡导健康老龄化理念,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强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和健身活动指导,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至10%。加强老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管理和康复服务。开展面向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管理和服务项目,拓展养生保健服务内容,加快发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式与西式相融合的养生保健服务业。加快建立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诊室,社会中医门诊、零售药店中医坐堂为一体的中医药为老服务体系,提升全市中医医疗为老年人服务能力。

3、发展老年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老年病医院、有条件的医院发展老年病科和老年病床。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将功能重叠、具有可替代性的公立医院,转型为康复、老年、长期护理、慢病管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康复疗养服务行业,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的康复咨询、治疗、辅导等服务机构。到2020年,全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比例达35%以上。加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人才培养,广泛开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等老年康复护理服务。

(三)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功能作用。重点开展面向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的照护服务,特别是上门照护服务。引导社区养老服务重点发挥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统筹推动社区资源适老化改造,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发挥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为老服务。支持慈善公益志愿服务组织和老年人广泛开展为老公益志愿服务。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虚拟养老院建设。统筹规划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过配套、新建、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按标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公开竞争,采取委托管理等方式,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或低偿交由专业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团队运营,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专业化、连锁化发展。

2、推动养老院提质增效。加快公办养老院改革,准确界定公办养老院功能,拓宽服务范围,增加护理型床位的数量和比重,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托底保障、调控养老服务市场等作用。建立健全老年人入院评估、入住标准条件等制度,完善社会评议和公示制度,确保特困和其他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失独、高龄等老年人能够优先得到基本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养老院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公建民营养老院管理办法,着力培育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养老服务市场环境。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鼓励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院。落实好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投融资、税费、土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将社会力量培育成为养老院服务供给主体。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加强开办支持和服务指导,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利用全市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切实提高养老院项目并联审批效率,帮助具备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条件的公办养老院转制为企业或开展公建民营。支持养老院依法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范围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落实XX省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要求,全面推广养老院服务合同,建立养老院服务协议制度,指导和支持养老院完善加快建设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将信用信息作为各项支持政策的重要衡量因素,依托XX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XX)进行信息共享交换,建立养老服务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并建立养老服务举报和投诉制度,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落实养老院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定期对养老院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主动向社会公开。鼓励支持养老院投保综合责任保险,保险机构承保综合责任保险,降低养老院运营风险。

3、加快医养结合发展。深入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院合作机制,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院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院内设的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统筹落实好医养结合优惠扶持政策,支持养老院按规定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医务室、护理站等。对养老院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院设置的医疗机构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院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养生等非诊疗性健康服务。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4、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以推动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为契机,着力解决农村养老服务的短板问题。在保障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积极为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加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激发农村养老服务活力,大力发展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模式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在“党建+颐养之家”的基础上,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委会、老年协会等作用,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农家书屋、全民健身等设施,为留守、孤寡、独居、贫困、残疾等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关爱服务。

(四)繁荣老年消费市场。

1、丰富养老服务业态。为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快发展围绕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医疗康复、金融保险、科研教学、护理培训、文化旅游、健身养生等老龄服务产业,丰富养老服务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鼓励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服务产业集群。鼓励金融、地产、互联网等企业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2、繁荣老年用品市场。引导支持相关行业、企业开发生产老年用品和服务,支持研发和生产适合老年人的助行助听、慢性病治疗、康复保健、智能看护、通信服务、电子商务、旅游休闲、电子呼救、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重点领域老年用具用品。拓展多样化养老服务产品,逐步实现从基本生活照料向精神慰藉、健康管理、康复护理、法律服务、信息咨询、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方面服务延伸。鼓励开发适合我市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服务产品。支持老年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支持推动老年用品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逐步建立老年用品和老年服务产品质量、规格和标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信息服务和行业自律与监管。加大对养老商品和服务的市场监管,推动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鼓励开辟老年用品展示、体验场所,发展老年用品租赁市场,支持办好老龄产业博览会。

3、打造XX特色养老品牌。注重发挥我市生态资源比较优势,积极推进养老与度假休闲融合发展。充分依托老年公寓等特色品牌,建立异地养老互动平台,根据气候变化开展老人候鸟式养老。依托XX、XX、XX等山水资源,发展生态休闲养老。依托XX镇、XX镇、XX村、XX村等名镇名村资源,结合新型城镇化、旅游名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田园劳动观光养老。通过养老模式的不断创新,培育一批具有XX特色养老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五)不断丰富老年精神文化活动。

1、发展老年教育。继续落实《中共XX省委办公厅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X发〔2010〕15号),加快建设以老年社会组织为纽带、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整合、优化老年教育资源,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部门、行业企业、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要进一步提高面向社会办学开放度,支持鼓励各类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大力发展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服务机构。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老年教育机构基础能力提升、学习资源建设整合、远程老年教育推进等计划。开展各级老年大学(学校)示范校创建工作,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老年人国情教育,推动老年教育健康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灵活多样、特色鲜明、规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比例达到20%以上。

2、繁荣老年文化。各级财政要落实主体责任,保障基层文化室、文化活动中心经费,完善各项公共文化设施,方便老年人就近开展文化学习与活动。增加老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增加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内容和资源,鼓励创作发行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图书、报刊以及影视剧、戏剧、广播剧等文艺作品,鼓励制作适合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的优秀老年文化作品。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拓展面向老年人的数字资源服务。推进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使老年人享受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积极组织老年文艺汇演、老年才艺展示、老年书画摄影展等活动。加强专业人才和业余爱好者相结合的老年文化队伍建设。

3、加强老年体育健身。按照《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X府发〔2016〕43号)和《中共XX省委办公厅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X办字〔2016〕69号)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在公园、广场、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适合老年人进行体育健身的场地设施,倡导支持公共和民办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老年人开放。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品牌。定期举办区域性老年人体育健身比赛交流活动,积极为老年人开展体育赛事活动提供服务保障,创建老年人体育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示范辅导站活动。加强老年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科普宣传工作和老年体育理论研究工作,建立健全老年体育科普工作长效机制。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老年人体育组织,将老年人体育组织延伸到村民小组(自然村)和居民大院(楼栋)。到2020年,全部乡镇(街道)建立老年人基层体育组织,城乡社区普遍建立老年人健身活动站点和体育团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数占全市老年人口的55%以上。

4、发展老年旅游。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优势,科学设置老年旅游线路,积极开展老年旅游活动,推动形成专业化的老年旅游服务品牌。扩大老年旅游服务有效供给,开发符合老年需求、适合老年人年龄特点经济实惠的旅游产品。制定老年旅游服务配套规范,完善老年人旅游服务市场,推进老年旅游场所相关的辅助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旅游提供便利服务。旅游门票针对老年人的优惠减免措施打破地域、户籍限制。

5、加强老年精神关爱。开展老年人精神关爱行动,重点对城市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老人开展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服务。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支撑,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层老年协会参与的老年人精神关爱、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服务网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关爱活动。探索建立定期上门巡访制度。鼓励城乡社区为老年人精神关爱提供活动场地、工作条件等支持。

(六)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

1、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健全政策制度,搭建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作用。引导、鼓励健康老年人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开展咨询服务、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统筹延迟退休、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保等相关政策,支持老年人创新创业,帮助贫困老年人通过劳动脱贫或致富。推动用人单位与聘用老年人签订劳动合同,为受聘老年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依法保障老年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收入、安全和健康权益。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老年人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和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

2、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服务。支持老党员、老专家、老军人、老教师、老劳模、老干部在基层民主监督、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移风易俗、纠纷调解、邻里互助、教育培养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中发挥作用。坚持扶持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加强老年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和登记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类基层老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继续推动老年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信力,促进老年人通过社会组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123、发展老年志愿服务。深入开展“银龄行动”,组织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老专家、老知识分子参与城市援助农村、发达地区援助落后地区等志愿服务。探索时间储蓄方式,鼓励和支持低龄老年人为高龄病残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建立老年志愿者激励机制,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大力发展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完善老年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到2020年,全市老年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2%。建立为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促进供求信息互通。将为老志愿服务融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继续依托市青年志愿服务电子信息平台深化关爱老年人行动,推进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力争全市新建关爱老年人志愿服务基地20个。

(七)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1、推动设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树立适老宜居新理念,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涉老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在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维护、管理等环节加强相关标准的执行与监督。建立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评价标准体系,加强与老年人生活服务、交通出行、商业网点、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休闲旅游服务等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建设与改造。推行无障碍进社区、进家庭,重点对坡道、楼梯、电梯、扶手等公共建筑节点,以及残疾、失能、高龄等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鼓励对其中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家庭给予适当补助。

2、营造安全绿色便利生活环境。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对养老机构等涉老重点场所和设施的安全隐患监管,为老年人营造安全生活环境。在推进老(旧)居住(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中,优先满足符合住房救助条件的老年人基本住房安全需求。推进绿色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美丽中国“XX样板”,营造老年人共建共享的绿色宜居环境。大力推动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拓展老年人游览健身活动空间。实施“推窗见绿、开门进园”项目,让人口高度集中区域内的老年人能够就近就便进入公园、游园。支持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引导、支持开发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的节能宜居改造,将养老院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等纳入绿色建筑行动重点扶持范围。继续推进街道、社区“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3、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社会环境。把敬老养老助老纳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考评。开展“敬老养老助老”主题教育,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创意新、影响大、形式多的宣传教育活动,推进敬老养老助老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和“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展示活动。继续开展“敬老月”和敬老爱老助老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增强不同代际间的文化融合和社会认同,实现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推进非本地户籍常住老年人与本地户籍老年人同等享受优待,到2020年,实现优待工作管理进一步规范,优待项目进一步拓展,优待水平进一步提升,老年人过上更加幸福的小康生活。

(八)提升老年权益保障水平。

1、落实老年法律发挥,完善老龄政策。贯彻落实《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2016年9月22日XX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健全执法和监督机制。通过涉老案件审理实践,不断补齐政策法规的漏洞和制度短板。研究建立老年人监护制度,加强对老年人选择监护人及签订监护合同的指导和帮助。加快建立老年人社会服务、社会优待、社会参与等制度建设,健全优待老年人的财政投入、服务评价、检查监督、奖励表彰等政策。

2、健全老年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老年社会组织和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独特作用,完善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社会监督、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多部门快速反应联合查处综合治理等机制,坚决从严查处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将欺老虐老侵权列入打击刑事犯罪和社会综合治理重要内容。健全完善老年人法律服务网络,升级改造“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切实增强法律援助服务的及时性、便利性和可及性。加强基层老年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深化推广老年维权合议庭工作机制,倡导有条件的法院成立“老年维权合议庭”,确保老年人涉诉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将经济困难标准放宽到低收入标准或最低工资标准,使法律援助惠及更多老年人。加强老年人消费维权工作,将老年人用品列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工作的抽检项目,举办知识讲座,提醒老年人防范不良商家通过健康讲座等方式诱导购买各类保健品。畅通老年人诉求表达渠道,教育引导老年人依法反映诉求,做好老年人信访工作。对维护老年人权益工作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和奖励。

3、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纳入全市“七五”普法规划,将涉老法律援助工作融入法治XX建设总体布局,强化全社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治观念。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积极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结合“法律六进”活动,深入开展老年人维权服务进社区、进农户等系列活动,宣传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等与老年人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普法宣传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利用各级主流媒体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开辟老龄法制普法专栏或将老龄法制纳入现有普法栏目,进一步增强老年人依法维权和遵法守法意识。

(九)强化老龄事业发展基础。

1、推进老龄工作信息化建设。落实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在切实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着力推动各有关部门涉及老年人的人口、保障、服务、信用、财产等基础信息分类分级互联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完善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老龄事业统计公报定期发布制度,建设涵盖老年人口、为老服务、老龄工作等主要内容的信息网络。推动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整合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推动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支持各地积极推进为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在城市社区全覆盖、在农村地区扩大覆盖,推动信息惠民服务向老年人覆盖、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

2、加强老龄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作用,加大对人口老龄化国情、老龄政策法规、老龄事业发展重大主题以及老龄工作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提升舆情研判引导能力,营造全社会关注老龄问题、关心老龄事业、支持老龄工作的良好氛围。

3、完善老龄产业支持政策。完善金融信贷、财政补贴、收费减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老龄用品研发、生产和服务提供。加大商标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养老服务市场主体使用、注册、运用商标品牌的意识及能力。开放全市企业名称库,实现企业名称自主选择,完善“XX工商企业网上注册服务平台”,为社会力量设立涉老企业提供便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申请国家专项债券、省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PPP合作模式。加强我市人口老龄化应对策略研究。

4、健全老龄工作体制。进一步健全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完善老龄工作职能,配齐配强各级老龄干部,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建立基层老龄工作先进典型激励机制,保证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继续推进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老年人原工作单位、居住社区、老年社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总结创建离退休干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探索老年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探索建立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参与老年人管理服务的常态化机制和制度化渠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老龄工作的统一领导,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保证。各级政府要将本规划主要任务指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推进规划实施的合力。积极开展老龄事业发展评估工作,推动“敬老模范县(区)”创建。建立成员单位目标责任制,量化细化工作任务,建立健全工作考评机制,确保本规划任务全面落实。

(二)加强制度保障。

市、县(区)政府要将老龄事业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50%以上要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倡导社会各界对老龄事业进行慈善捐赠,鼓励社会资金、慈善基金支持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涉老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经营管理、康复辅具配置等人才。推进实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双证书”制度,发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各类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切实提高养老服务等技能人才的职业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不断壮大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形成专职干部、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志愿者服务者相结合的老龄事业发展人力支撑。市、县(区)政府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用于统筹解决基层老龄工作人员和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四)加强督促检查。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要求,认真制定实施计划,细化相关指标,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市老龄办、市民政局、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地的指导、督促,及时检查并向市政府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搭建社会监督平台,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适时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

第三篇:河南专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河南省专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省专利事业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有力支撑创新型河南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河南省建设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实施方案》,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河南省专利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全省各地深入实施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专利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持续优化创新环境。专利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创造与运用水平显著提升,专利保护社会满意度提高,专利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专利服务业发展日趋多元,人才队伍稳步壮大。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知识产权文化实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专利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申请和授权量大幅度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15年我省专利申请74373件,居全国第13位;专利授权47766件,居全国第10位;发明专利申请量21138件,居全国第13位。“十二五”时期,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27万件、15.7万多件,较“十一五”末翻了两番。

专利运用取得较大进展。2015年我省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财政部5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累计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9.9亿元,年均增长328%,惠及企业99家。我省拥有5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数量居全国第3位;拥有11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第4位。在全国率先实行省8部门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

专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十二五”期间全省巡查各类产品30余万件,处理专利侵权案件3977件,是“十一五”时期的4.5倍。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第九巡回审理庭和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社会法庭。6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设立分中心和工作站32家。2013、2014年我省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综合绩效考核居全国前5位。专利执法协作机制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省内10市执法协作机制和晋冀鲁豫4省11市跨地区协作机制,牵头组建了华中地区专利执法协作调度中心。

专利事业发展亮点纷呈。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关于发挥知识产权支撑作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双方正式签订《国家知识产权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合作会商议定书》,省局合作会商机制形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立,并开始投入运营。国家专利导航(超硬材料)产业发展实验区建立,为国家知识产权局重点支持的3个实验区之一;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建立,为国内唯一一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立,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第4个同类试验区。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河南)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与郑州大学签署了郑州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共建协议。

“十二五”专利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顺利实现,规划部署的主要任务及重要措施实施情况良好,为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励创新驱动发展提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我省专利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高价值高质量专利还比较少,专利运营能力还比较弱,专利运用效益还比较低,与我省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相匹配,尚不能适应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二是专利管理机构的设置不能满足工作任务的要求,执法主体的执法能力不强。目前我省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规格、人员编制数量等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全省专职从事专利行政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与实际需要相距甚远。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推进体系较为薄弱,2013年11月在省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清理中,省知识产权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被撤销,使得省知识产权局统筹协调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大为削弱。三是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我省2014年、2015年省级财政对知识产权经费投入经费均为1900万元,在全国处于中下等水平;2015年全省财政知识产权投入不足1亿元,在中部六省为倒数第2,比山西省略高500万元,列全国第16位。四是促进专利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在经济、贸易、科技、人事、教育等管理工作中,还缺乏具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和政策措施,在对各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中缺乏明确量化的知识产权指标。五是全社会的专利意识较弱,特别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专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全球经济贸易、技术壁垒、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关系等领域的热点议题。各大经济体之间围绕知识产权的博弈日益加剧,因知识产权原因导致的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任务。随着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出现递减趋势,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知识产权是提升创新能力,引领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我省以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为战略目标,正在努力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但我省经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高端科教资源薄弱、技术创新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必须有效提高全省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全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以破解经济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从主要靠拼体力、拼汗水、拼环境、拼资源向主要靠拼科技、拼知识、拼创新、拼人才的转变。

在当前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下,我省专利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与新形势对专利事业的更高要求之间还存在差距。因此,按照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促进专利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作用,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环境,成为“十三五”期间专利事业全面科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河南自贸区建设五大国家战略规划,以加强专利的运用和保护为主线,以深化专利领域改革为重点,着力提升我省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引领高成长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整体提升我省经济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实现“四个大省”奋斗目标,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要以建立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为目标,推动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破除不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市场导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和专利制度作为市场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发挥各级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组织协调、环境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科学规划。既要注重对专利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更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促进专利的有效运用和保护,提高专利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坚持试点先行。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攻关相结合,坚持先行先试、分步推进,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大胆探索实践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建设的路径和举措,支持一批实力较强的产业和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试点示范,有力支撑强省建设。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初步构建良好的知识产权驱动型创新生态体系,使知识产权制度成为市场化配置各类创新资源的基础保障;大幅提升专利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支撑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知识产权强省建设。

——专利创造能力大幅度提升,实现专利数量由多到优、由大到强的转变。全省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6件,海外专利申请量增长率超过30%。

——专利运用能力增强,全面提升我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探索专利导航等产业创新发展机制,建设36个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培育25个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100家知识产权强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出口额达到30%以上,知识产权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增长率超过20%。

——专利保护体系全面优化。严格专利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与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健全,专利执法办案力度、效率和水平全面提升,专利保护与发明水平、专利质量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专利侵权假冒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社会公众对专利保护满意度显著提高。

——国家级知识产权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切实抓好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河南)基地等平台建设,抓好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使平台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重大项目建设完成目标任务,带动全省专利事业发展。

——初步建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群。强化区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培育工作,建成9个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一批省级知识产权强市、强县。

——加强专利人才队伍建设。建成我省本、硕、博一体的专利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系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体系;选拔培养20名专利领军人才,培养一批实用性、复合型专利职业人才。

三、重点任务与措施

“十三五”期间,全省专利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以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为引领,统一到实现强省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上来。

(一)深化专利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专利综合管理水平按照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方案推进专利领域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全省各级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制定实施专利有效运用与严格保护的法规和激励政策,推动专利产品纳入GDP核算体系工作,探索实施专利行政、民事和刑事司法审判“三合一”改革。

1.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科学规范、职责清晰、协调有力、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河南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推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专利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

2.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完善地方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体系,推进省辖市制定完善地方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政策。按照我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意见和实施方案,制定专利推进计划。修订《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等地方知识产权法规,推进省辖市制定地方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条例。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河南省人民政府专利奖励办法,设立河南省专利奖;建立以知识产权为重要内容的激励创新驱动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专利创造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将专利产品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评价政策,把知识产权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奖励、职称评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科技园区申报、认定的重要评价指标。

3.深化以增加知识产权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改革。建立完善多岗聘任机制,允许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批准,在不影响本单位权益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实现专利产业化。对科技人员依托专利创办科技型企业给予创业资助和奖补。制定实施河南省职务发明条例,完善职务发明人制度建设,界定单位与职务发明人的权利义务,明确权益分配中国家和单位、单位和发明人、权利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和薪酬制度,实行以增加知识产权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在省级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改革试点,鼓励大胆探索、率先突破,对科研人员开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所获收益的奖励比例提高到不低于70%,激发科研人员专利创造运用的积极性。

(二)强化战略布局,增强高价值高质量核心专利造能力 按照五大“国家战略”部署和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行动计划》,优化知识产权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实施专利创造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专利战略布局,实现专利数量、质量、价值全面提升,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释放专利价值,提高专利效益,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1.培育高价值高质量核心专利。设立高价值高质量专利培育专项资金,深入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在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以及现代农业中选择集聚度较强、更具优势的产业领域开展专利导航工作,引导我省的重点优势产业找准发展方向,着力培育高价值高质量核心专利,快速完成转型升级。开展重大科技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避免重大投资项目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和决策失误、完善建设规划或路线。引导创新主体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布局,抢占产业和技术制高点。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在主要技术领域创造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高质量专利和专利组合。进一步推动专利与技术标准结合,构建一批能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专利池或专利技术标准。

2.提升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专利创造能力。开展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鼓励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设立知识产权能力提升专项资金,支持自主核心专利技术、专利产品研发推广和专利密集型企业培育,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率先在国家级高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中发展起来。

3.助力小微企业专利创新。实施“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设立“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通过建设创客空间、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专利检索分析与价值检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等,在全省布局建设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知识产权创新创业基地。开展知识产权型小微企业扶持专项行动,对利用高价值专利创业的,给予创业启动资金资助,对小微企业高价值发明专利申请给予资助。

4.加大对高质量专利的激励。制定促进高质量高水平专利产出的奖励政策,激励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国际专利、长时效专利、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激励企业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入知识产权强企试点示范、获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认证、积极参与涉外知识产权维权等,激励企业购买专利保险、开展知识产权交易等,大幅度提升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体系,着力提升专利运用能力 不断丰富和完善以知识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市场化配置创新资源的制度安排,强化企业以知识产权配置各类创新资源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主导,产、学、研、金、介、用等各类主体参与的专利协同运用体系,形成资源集聚、流转活跃的专利交易市场体系,促进专利运营业态健康发展。

1.培育建设专业化、高水平专利运营机构。发挥中央财政专项和省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建设以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和评估为基本手段,以专利池和专利组合为基本经营模式,以风险投资为主要方式,包括专利转让、许可、入股、质押等功能的专业化、高水平的中部专利运营中心。建立专利运营中心多元投资的股份制董事会运行机制,促进专利商品化、资本化,加快知识产权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扶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做大做强。引导建设若干特色突出、高效顺畅、功能齐备的产业化地方专利运营机构,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扶持专利运营机构做大做强。推动专利运营机构与产业集聚区、行业协会、产业专利联盟等融合发展。

2.创新专利运营模式。实施“专利运营支持专项行动”,创新专利运营模式与服务产品,构建开放、多远、融合、共生、互利发展的专利运营生态体系。支持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建立专利网上实时评估系统和竞价系统,构建以专利价值评估、转让许可、投融资、股权交易、债券交易、质押物处置等为支撑的网上网下相结合的交易服务体系。探索市场化专利管理公司建设,发展具有第三方支付等功能的专利转移机构。大力发展专利投融资和专利保险工作,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专利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新模式,完善专利投融资风险管理及补偿机制。推进采用债转股及反向许可等模式,探索开展专利权证券化、信托、出资,支持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服务。鼓励开展同业担保、供应链担保等业务,探索建立多样化专利担保机制。

3.推进专利与金融深度融合。实施专利商用化金融专项行动,设立省、市财政知识产权运营投资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开展以专利为纽带的专利与科技、产业、金融融合试点,支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机构广泛参与专利金融服务,创新专利投融资服务产品。拓展专利投融资体系,设立以专利投资基金、集合信托基金、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为基础的投融资平台和工具。进一步完善专利质押融资政策,建立专利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分担机制。探索采取政府设立质押融资风险补偿,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等资本市场、运营平台和企业共同分担风险的模式,或采取组合担保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融资等形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鼓励金融机构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知识产权资产股权化、证券化等新型金融服务,推进知识产权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扶持知识产权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开展专利价值评估分析与效果检测试点,探索建立专利价值评估标准体系。搭建资产评估与知识产权专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合作平台,实现资产评估与专家库、市场及知识产权投融资的对接。

4.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制定河南省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和发展规划,出台培育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的政策,加大政府采购对专利密集型产品的支持力度,建立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作机制。加强分类指导,集成创新资源,引导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向专利密集型产业倾斜。设立培育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专项任务和专项资金,支持国家专利导航(超硬材料)产业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国家级高新区、河南省产业集聚区集聚专利资源,开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实验区建设。在全省建设36个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培育1000家专利密集型企业,提高产业专利密集度,依靠知识产权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建立以专利密集型企业为龙头、专利布局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专利联盟,推动高价值专利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调运用和价值实现。加快形成竞争优势突出的专利密集型产业集群,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5.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国际专利布局专项资金,出台加强重点产业专利海外布局规划、拓展海外专利布局渠道等政策措施,培育专利外向型企业。鼓励企业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尤其是在美日欧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开展专利布局。加强企业涉外知识产权培训,建立企业海外专利风险预警体系,提升海外专利风险防控能力。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建立涵盖主要国际展(博)览会的河南参展企业知识产权维权保护机制。

(四)推进专利试点示范,统筹全省专利协调发展 以我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为引领,深入实施专利试点示范工作,全面推进强市、强县(市、区)、强企建设,使之成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生力军,带动全省各区域专利协调发展。打造专利要素有序流动、专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创新环境优良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1.布局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群。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开展知识产权强市群布局规划,制定实施强市方案,构建强市群专利资源配置和政策优化调整的整体推进体系。培育9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培育13个知识产权强市,加大知识产权强市综合体制改革力度,初步构建知识产权驱动型区域创新生态体系,辖区内60%以上的县(市、区)建设知识产权强县(市、区)。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与所有省辖市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在试点示范区域建立专利审查快速通道。

2.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县(区)建设。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为引领,制定实施知识产权强县方案,重点选择一批拥有较好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县(市)开展省级培育,建设20个知识产权强县(市),健全工作体系,完善推进机制,推动专利创造,加强专利运用,严格专利保护,有效实现知识产权制度支撑县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和加快县域小康社会建设。

3.着力培育专利强企。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计划”,从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遴选一批专利创造运用能力强的企业,培育形成100家专利强企。推动各类政府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应用类、开发类科技创新计划和项目应主要由企业牵头实施。全面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落实,通过贯标认证,培育一批专利管理规范化企业。引导企业开展专利战略布局,强化专利储备。促进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提升。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对全省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给予奖励。

(五)严格专利保护,营造知识产权支撑创新发展良好环境

实行严格的专利保护制度,加大对新兴业态和传统优势领域专利的保护力度。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对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行政查处力度。推进知识产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恶意侵犯专利权行为作为企业信用评价的重要内容。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1.加强专利行政执法。深入开展各项专利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电子商务领域、展会和专业市场行政执法保护,加大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推动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提升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效果,提振创新者与权利人信心。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的侵权假冒行为。

2.强化专利保护能力建设。强化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强专业执法队伍建设,建设一批行政执法强局。健全省市县三级专利行政执法体系,统一执法标准,完善执法程序,提高执法队伍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推动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有效衔接。加强省市县专利行政执法联动,强化晋冀鲁豫4省11市跨区域执法协作,完善案件移送、案情通报等制度。发挥知识产权社会法庭作用,完善专利纠纷快速调解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将专利侵权行为信息纳入企业或个人征信系统,形成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3.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加快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建成引领郑州、面向河南、辐射中部的创意产业快速授权、快速维权机制。围绕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等我省主导和优势产业,加快布局一批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推动分中心和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全覆盖。开展企业涉外维权服务,统筹相关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和外向型企业设立各类专利涉外援助基金,支持企业应对涉外专利纠纷。

(六)发展专利服务业,打造新型专利服务业品牌机构 大力发展专利服务业,扩大专利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层次、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专利服务业项高端发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健全,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为创新主体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高效、透明、公开的专利公共服务。培育国家和省级品牌专利服务机构20家。

1.加强专利服务体系建设和专利服务产品开发。建立健全省、市、县(区)多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推进各类服务平台的互联共享。根据不同区域专利服务业发展阶段和特点,加强分类指导。健全与国家和省科技情报、高校图书馆体系的合作机制。在自贸区、自主创新实验区、国家级高新区(园区)等建设一批“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站。建设中小微企业专利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符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专利信息助力企业创新服务模式。针对决策主体及创新主体,及时发布创新与竞争的知识产权动态。针对国家区域发展布局,探索开展专利创新调查,发布专利创新调查报告。针对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发布专利信息运用指引。针对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发布重点产业专利竞争情报和重点领域专利技术进展报告。制定知识产权公共产品和服务目录,发布公共服务指南。

2.建设专利服务业集聚区。制定实施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政策,推动郑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端专利服务机构进驻,发挥专利服务业集约效应、辐射效应和引领示范效应。培育“互联网+”专利服务等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优化区域专利服务业态结构,开展专利高端服务。推动专利服务业联盟建设,加强专利服务业产业链上中下游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

3.培育品牌专利服务机构。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和国家专利信息服务(河南)中心为依托,推动专利信息与其他各类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提高专利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在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等重点服务领域分级分类选取一批机构进行重点培育,引导专利服务机构开展特色化、高端化、国际化服务。发展专利分析评议、专利分析预警、专利诉讼与应对、专利运营等新型服务业态,重点提高专利服务国际化水平。建立重点企业专利联络员制度,组织服务机构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点对点专业服务。引导专利服务机构增强品牌意识,培育专利服务品牌机构,发挥品牌示范作用,带动全省专利服务业快速发展。

(七)构建知识产权驱动型创新发展人才体系

围绕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对专利人才的巨大需求,培养和造就一支人才规模和结构符合发展要求,能力素质达到国际水平,人才分布适应国家区域经济布局,能够满足知识产权驱动型创新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

1.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建设。制定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规划。加强我省知识产权学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不同学科领域设立知识产权学院,探索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学历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创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与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研究院三位一体建设模式,探索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模式和途径、注重复合型、实用型知识产权职业人才及国际化人才培养。继续支持知识产权培训平台建设,在现有国家和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多样化、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培训平台,制定并完善培训计划和课程体系设计,构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培训多元教育培训组织体系,开展对各行各业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持续不断的培训,不断提升我省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

2.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鼓励知识产权服务人才跨界交流、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高端知识产权人才集聚和溢出效应,推进河南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集人才培养、政策研究、业务培训和国际合作为一体的高端知识产权智库,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注重引进知识产权高端人才,参照有关人才引进计划给予相关待遇。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在各类人才政策和人才申报评审中加大对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稳定和壮大知识产权人才队伍。选拔培养20名知识产权领军人才,组建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

3.有效推动知识产权义务教育和普法教育。制定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知识产权教育普及计划,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我省地方课程标准体系,统筹课程方案制定、教材编写、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等工作。选择若干县(市区)区域开展知识产权义务教育试点示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文化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丰富知识产权文化宣传制品,有效利用传统及各种新媒体,开拓知识产权文化宣传途径,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省知识产权局在省知识产权强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开展工作,切实做好相关统筹协调工作。各级科技和专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同政府相关部门的协作与协调,加强信息通报,及时、准确地反映全省各地专利工作动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专利工作的支持。探索建立与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加强省、市、县三级知识产权工作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制定配套政策

落实知识产权激励措施,加大对专利事业的投入,研究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专利奖。将专利创造、运用的数量和质量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聘任、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考核指标体系。落实扶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企业的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运用自主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各类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倾斜,2017年达到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财政投入平均水平。

(三)营造社会氛围

强化知识产权宣传和普及工作,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学习纳入公务员和党员干部的普法教育和培训活动。利用“互联网 + 知识产权”,推送与群众自身需求密切相关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利信息和方法。针对不同行业和机构的需求特点,发挥创意产业的优势,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中小学校逐步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工作,培育我省的知识产权文化。

(四)加强考核评估

根据本规划,制定和实施专利推进计划。省政府相关部门、各省辖市、省直管县政府要研究制定相应的分计划,将规划的任务按分解,并将专利工作实施情况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考核。省知识产权局建立专利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对各项任务落实情况组织开展监督检查,重要情况及时报告省人民政府。

第四篇:哈尔滨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哈尔滨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黑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结合我市人口老龄化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是哈尔滨市老龄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我市全面落实《哈尔滨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38项评估项目指标,13项超标,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保参保总人数达到212.4万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78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38.2万人,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93.1万人,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从“十一五”期末的1113元,增长到2015年末的2083元。困难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对城市低保家庭中的60周岁以上孤老人员加发低保金。医疗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提高了市区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标准,新农合筹资标准由2011年人均230元提高到2015年的470元,翻了一番多。积极探索医保异地结算新办法,异地就医购药更加便利。社会化养老服务日趋完善,全市养老机构床位达到5万张,每千位老人拥有床位数30张,全市现有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31个;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同时,可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低偿和有偿的居家养老服务,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站1322个,城区实现全覆盖。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我市老年人大学在校学员人数21600人次,学员人数、班级数和专业数,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市体育局举办的老年人太极拳、太极扇、柔力球等大型表演赛;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举办的创新秧歌大赛和市老龄办举办的“舞动松江”社区健康快乐舞大赛、多彩人生艺术大赛,乒乓球、门球赛等大型示范性文体活动等,为我市老年人强身健体、展示风采、传播正能量搭建了平台。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 1.主要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市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一方面,我市处于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据预测,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15年的184.8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2%,增加到2020年的215万人左右,占全市总人口的22%左右。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及家庭小型化、纯老住户增多的趋势日益突出,失能失智老人占比较高,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还占一定比例等,对老龄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的人口老龄化意识还不够强,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还很低,养老服务设施和网络建设还不够强,老年产业和老年服务市场发展较慢。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2.重要机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期,也是我市老龄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建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老龄事业发展的支持条件更加完善。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关心、支持、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老年人自强自立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这些有利因素,使老龄事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舆论等方面具备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国家、黑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老龄战略规划体系、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宜居环境体系、老年文体活动体系和老年群众工作体系,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成果,确保2020年全体老年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二)总体目标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和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为总体目标,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老年人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活动设施,扩大各类老年大学(学习)办学规模和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和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建立职能明确、协调高效、社会参与的老龄工作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社老年维权和社会服务机制,进一步提高老年人优待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形成初具规模的老年产业发展体系。

(三)主要任务

1.健全多层次覆盖城乡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度(1)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继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借助全民参保登记,做好征缴扩面工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调整机制。强化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稳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探索增加丧葬补助、高龄津贴等激励参保及减少基本养老金流失机制。完善未转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

(3)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监管。完善基金运行情况分析和风险预警制度,创新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有效杜绝虚报、冒领、重复领取社保待遇现象,确保基金安全。

(4)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建立和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稳定增长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5)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鼓励商业性老年保险产品开发,提倡公民购买商业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研究探索老年人需要的其他保险产品。

(6)开展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健全多层次覆盖城乡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1)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供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支付比例。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的制度。

(2)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解决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医”问题。统筹地区内住院政策性报销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全面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报销制度。

(3)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工作,城市建档率达到100%以上,农村建档率达到95%以上。逐步完善社区全科医生上门服务制度,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医疗和咨询服务;探索为需要长期照护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积极开展老年保健知识讲座和巡回展览,提高健康教育普及率,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和疾病防治能力。坚持定期开展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

(4)制定实施方便老年人就医的优惠政策措施。三级医疗机构开设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加快实现“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模式,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协作关系,为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签约服务,鼓励、提倡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开展为老年人义诊活动,对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失能、半失能和高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发展老年病医院、老年病科和老年病床。(5)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奖扶、特扶优先优惠政策,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与特别扶助制度。

3.健全覆盖所有困难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制度

(1)对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并随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加强对低收入老年人的生活扶助,探索建立并完善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救助、冬季取暖、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专项救助制度。

(2)对符合条件的城乡生活困难老年人实行医疗救助。对农村生活困难的患病老年人给予医疗救助或免费治疗。

(3)解决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护问题,为生活困难且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将政府保障性养老服务对象由“三无”、“五保”老人拓展至贫困家庭高龄、失能、失独老年人。

(4)倡导全社会开展帮扶、认养、资助等多种形式的慈善救助活动。加大对老年人的临时救助力度,积极发挥社会慈善在老年人扶贫济困中的补充作用。

4.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完善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的居家养老。促进养老服务内容从基本生活照料向紧急救援、健康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心理咨询、精神慰藉等方向延伸,提高服务的个性化、精细化水平,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需求精准对接,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按照资源整合、就近就便、功能配套、方便实用的要求,加快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支持网络。到2020年,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要达到60%以上。

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境外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建立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制定养老机构等级划分评定标准、老年护理机构服务评估标准,实行分级、动态管理。

(2)大力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本着就近、便利和实用的原则开展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社区照料服务。把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互助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力争实现7%左右的老年人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养服务。

(3)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每千名老人平均拥有养老床位35张。若按2020年我市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215万人计算,我市需要7.525万张养老床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对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独资兴建的以护理功能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和扶持政策,在用地、床位建设费和运营补贴上给予支持,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与居民同价。实现机构养老“公办”与“民办”的合理搭配,层次分明,功能互补。

加快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长期监护服务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养护型、医护型、介户型养老机构及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根据养老机构床位和入住老人的多少,按照200:1设立医务室和有资质的保健医。

(4)加快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按照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涉老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加快推进城乡“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方便老年人养老、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加强对居住小区、公园绿地、既有道路、建筑物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的无障碍改造。保障房和拆迁房的安置,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安排有失明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的家庭。创造政策环境,切实解决符合条件的高层住宅旧楼加装电梯问题。

(5)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推进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加强专业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探索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社会地位和职业尊严的薪酬待遇、社会关怀等激励措施。逐步建立“社工+义工”养老服务模式。引进与挖掘具有专业背景的社工人才,壮大养老服务队伍,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5.不断提高老年人优待水平

(1)进一步落实哈尔滨市优待老年人规定,完善优待照顾服务政策,实行优待项目适度统一,实现常住老人与户籍老人同等享有优待。降低老年人优待乘车年龄,确保老年人在乘坐公共汽车、地铁、就医、旅游等方面享受优待,实现老年人乘车卡与敬老优待证合一。

(2)落实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发放制度,有条件的区、县(市)探索将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全部80周岁以上老年人,落实贫困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政策,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适当提高津贴、补贴标准。

(3)依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形式的照顾和优先、优待服务。支持、鼓励社会各行各业为老年人提供优待服务,进一步丰富优待内容,提高优待水平。

6.加强文化、教育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1)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办学规模,“十三五”期间,在办好市、区综合性老年大学的基础上,争取各县(市)均开办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分校数量达到30所,在校生规模达到35000人次。老年教育实行规范化管理,开设课程从老年人实际需要出发,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老年教学质量。

(2)加强基层体育活动设施建设。在全市推进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完成10分钟健身圈。安装健身路径、特色园区、新农村示范点、社区室内体育健身设施2200件。在具备条件的公园、广场、社区等铺装健身步道等,实现健身场地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其中老年人培训比例占30%以上。

(3)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市九个城区50%以上的街道、社区建立老年文化活动指导站,配备文艺器材和设备,打造“社区娱乐圈”工程,基本满足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需求。

(4)开展科学健康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积极组织老年文化节、老年体育节,推广“舞动松江”社区健康快乐舞,整合广场健身舞队伍,组织老年人参加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全市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老年人达到50%以上。

(5)电台、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开设老年人专题节目、专栏或专版,加大老龄工作宣传报道,丰富老年文化生活。中小学校将敬老、爱老、助老活动作为常态化教育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及主题教育中,定期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贫困老人等活动,为老年人精神慰藉提供帮助。

7.积极推进老龄产业发展

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逐步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老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开发、扶持。研究、制定、落实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十三五”期间,力争在老龄产业研发、生产、经营方面有新突破。由政府牵头,大力发展老年卫生养生保健、老年养老服务、老年娱乐、老年教育、老年旅游服务等产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8.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

(1)在社区服务和管理、关心教育下一代、调解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充分发挥老年人作用。大力推进老年志愿者服务,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开展“邻里关爱互助”活动,老年志愿者数量达到老年人口的10%以上。

(2)开发老年人才资源,探索实现“老有所为”的新途径。继续支持老年学学会和有关社会组织在开展老年学研究、老龄问题调研、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9.强化老年维权服务工作(1)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和服务网点,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高效、优质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服务。

(2)加大老年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学习宣传工作纳入全市“七五”普法规划,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定期对老年法规、政策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3)鼓励各级法院成立老年法庭或合议庭,对涉老案件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对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老年当事人予以减、缓、免交诉讼费用。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为符合条件、申请法律援助事项和法律咨询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老年人实行公证费减免优惠制度。

10.加强老年社会管理服务

(1)进一步健全老龄工作机构,保证工作经费,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老龄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2)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制定老龄科学发展规划和老龄科学研究鼓励政策,完善老龄科学体系,加快老龄科学人才培养,建立老龄领域重大问题的协调创新研究机制。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深化研究。跟踪老龄事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关注老龄工作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实际,开展老龄问题调查研究,为制定涉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3)推进老龄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老年人口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探索建立老龄信息共享和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建设涵盖老年人口、为老服务、老龄工作等主要内容的老龄基础信息平台。推动建设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开展涉老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实现涉老信息的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和深化应用。

(4)全面建立和完善以基层老年人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各类老年群众组织,充分发挥老年人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及开展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活动中的作用。基层老年协会建设要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争取实现顶层设计法制化、组织建设规范化、扶持措施制度化、作用发挥常态化。

(5)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真正把老龄事业纳入议事日程,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解决老龄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委各部门尽责、老龄办协调、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大老龄工作格局。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老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老龄事业发展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将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纳入财政预算。大力发展老龄慈善事业,吸引慈善资金为老龄事业发展服务。

(三)加强老龄宣传工作。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广泛开展人口老龄化形势和有关老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开展尊老敬老助老道德教育活动,提升全社会的老龄意识、敬老意识。充分利用“老年节”(重阳)、“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系列爱老助老活动,表彰奖励敬老爱老助老先进人物、先进单位,为老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敬老爱老助老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建立督促检查评估机制。本规划由市老龄委负责协调、督促、检查有关部门执行,2020年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第五篇:护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护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

为认真贯彻《护士条例》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改善护理服务,加快我院护理事业建设发展步伐,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再上台阶,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入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心,用改革和发展的方法,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护理岗位管理,加强护理内涵建设,加强护理保障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专业、主动连续的优质护理服务。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护理外部条件明显改善,护士配置数量符合要求,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临床护理内涵全面深化,护理学科建设快速发展,护士待遇权利得到保证,初步建成运行顺畅、管理科学、设施先进、安全专业的护理服务体系,护理质量和服务有较大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有较大提高,护理事业建设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一)依法执业,护士持证上岗率达到100%,注册有效率达到100%,护士实现同工同酬。

(二)到2016年底,医院病区床护比,≥1:0.8,各专科护士人力配比符合省厅要求,全院一线护士占总护士数86%。同时做好三甲医院复审的准备工作,顺利通过三甲医院复审。

(三)医院实现护理管理体制,护理部在全院护士管理的从事、分配、考核等方面具有建议或决策权,确保动作顺畅、政令通达、管理高效,从根本上调动临床护士队伍积极性。

(四)重点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请专家来医院讲课、选派护理骨干去省内外进修学习。加大护士在职培训,到2020底,全院护士本科学历达70%。培养或引进研究生 4名。

(五)2018年前,医院护理保障条件解决到位,护理信息化建设在临床广泛应用。

(六)2020年前,立项省级或国家级护理科研项目 3项,每年完成2项省级以上新技术、新项目。

三、主要任务

(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继续壮大护理队伍。实施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制度。通过对护理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知识培训与临床实践,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管理思路、基本方法和管理手段,使其胜任角色,关于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实施“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通过对2年内新护士进行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短期强化培训,加以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的现场带教,使低年资护士掌握以临床操作技能和护患沟通为重点的基本业务能力,尽快适应临床工作角色独立工作,为病人提供安全、规范、专业的护理服务。实施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通过对在职在岗护士进行护理专科知识的规范化培训,使其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服务态度,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具备病情观察、操作技能和专科对症处理的能力,真正会解决病人的问题,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二)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优质护理护理服务内涵,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信誉度,让住院患者不仅有主管医生,还要有自己的护士。

(三)严格限制非护理岗位护士的使用,确保一线护士数量达标;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力,结合专科特点实行弹性排班,及时满足病人需要,确保护理安全;改造和细化工作流程,把制度、标准、职责、规范等贯穿融汇到流程中去,加强细节管理,使护士工作具有执行力和操作性;立足提高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改革质控、培训和考核的内容、形式、频次,为临床一线护士减负,把护士还给病人。

(四)以绩效考核为基础,提高护理管理水平。逐步实行护理垂直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好各块矛盾。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护理部要在分管院长领导下积极参与、主导有关护士的重大决策,认真履行人事、分配、考核等管理职能,真正做到权责统一,成为全院护理工作顺畅有效运行的组织保障。护理管理人员在勇于承担责任,要善于学习积累,善于调查研究、善于探索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护理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工资待遇与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等综合纯净挂钩。完善以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纯净考核制度,合理确定护士待遇水平,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五)开展护理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我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组织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弹性排班、质控方法等专项业务的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护理新技术、新项目,促进全市临床护理学科建设。

(六)以法律法规为支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增强护士依法执业的法律意识,保障护士的合法权利。一是切实把好护士执业准入关,确保护士队伍基本素质;二是探索建立护士不良执业记录,依法加强护士执业各环节的监管;三是通过评审、巡查等行政抓手,切实保障护士权利和待遇。

(七)全面深化护理改革。一是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构 建科学合理的护理工作保障体系,积极协调职能部门做好药品运送、物资保障、维修、送检、膳食、安全等保障工作,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根据病人需求及医疗技术的发展,配置新型的护理用品、用具和设备,改善护理工作条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三是加快护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发展护理管理软件系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八)以满足需求为导向,探索护理产业发展。加快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业发展,逐步扩大护理服务领域,促进护理事业繁荣发展。一是在单一临床护理的基础上,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积极深化护理服务内涵,探索护理服务外延,增加护理服务项目,拓展护理服务空间,形成多层次、多专业、多领域的大众化服务的新格局;从医院到社区诊所、从医疗到预防、从急救到康复的护理全产业链,不断适应经济社会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下载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程造价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连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合集5篇)

    连州市殡葬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为推动殡葬改革,加快我市殡葬事业发展,根据《广东省殡葬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粤民发〔2016〕125 号)、《关于印发清远市殡葬......

    护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护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 为认真贯彻《护士条例》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改善护理服务,加快我院护理事业建设发展步伐,促......

    护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

    护理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 为认真贯彻《护士条例》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改善护理服务,加快我院护理事业建设发展步伐,促......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

    十三五规划发展报告

    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 安龙县发展和改革委 (2015年1月7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作如下汇报。一、工作......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

    东莞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东莞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为认真做好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

    临洮县“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方案

    临洮县“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实施方案 (2016年—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5‟80号)和《定西市人民政府关......